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

实验目的: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书纸,煤炭,石头,火柴,烧杯,坩埚钳

实验过程:

1、取一小张书纸和一小块石头,用坩埚钳分别夹着小纸张和小石头,点燃并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小纸张燃烧,而小石头不燃烧

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2、取一小张书纸和一小块煤炭,用坩埚钳分别夹着小纸张和煤炭,点燃并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小纸张燃烧,而煤炭没有燃烧

结论:书纸和煤炭都是可燃物,纸张燃烧而煤炭不燃烧,是因为纸张的着火点低而煤炭着火点高。

3、分别取两张大小一样的纸张,放在石棉网上,点燃两纸张,将一张燃着的纸张迅速用烧杯罩上,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没有用烧杯罩的纸张完全燃烧,用烧杯罩上的燃着的纸张马上就熄灭了。

结论:物质的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条件

1、可燃物

2、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3、氧气或空气

实验分析:

优点:1、实验取材方便、易得

2、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3、学生容易看的懂,容易分析

4、比较环保,污染小。

缺点:1、纸张燃烧产生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燃烧条件的探究

(2018 年北京中考) 1.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A B C D (1)设计B、D的目的是。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 的现象是。 (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填序号)。 (2017 年北京中考) 2. 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两支玻璃管内径相同)。实验前K1、K2 、K3 均已关闭。 实验装置【实验1】制备气体【实验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左管中燃烧匙盛有足量白磷,右管盛 左管中带孔的燃烧匙盛有足量MnO2, 有水 右管盛有双氧水 Ⅰ. 光照引燃白磷 Ⅰ. 打开K1 和K2,使反应发生 Ⅱ. 待白磷熄灭,冷却,打开K2,至 Ⅱ. 在K1 的导管口处收集气体 液面不再变化,右管中液体的高度 Ⅲ. ,, 为h1 (1)实验1: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为使反应停止,Ⅲ中的操作是。 (2)实验2:打开K2,右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h0、h1 表示)。 (2016 年北京中考) 3. (4 分)利用表中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实验 I .将盛有白磷的燃烧匙伸入瓶内,塞紧瓶塞 II .打开K,从长今漏斗向瓶内加入约80℃的热水,至浸没白磷 III .从a 口向瓶中鼓入空气,使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关闭K 实验中,仅对比步骤Ⅱ和Ⅲ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1 能力提升,方法点拨

(2015 年北京中考)4.(3 分)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N2 ,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 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a 中无明显现象, b 中红磷燃烧。 2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 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2014年北京中考) 5. (6 分)用右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NaOH 溶液可以吸收CO2 内容 【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实验2】研究氧气性质步骤 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 烧杯中盛有NaOH 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 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 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Ⅰ 块白磷,塞紧瓶塞 塞紧瓶塞 Ⅱ推入适量H2O2 溶液推入适量H2 O2溶液 (1)H2O2稀溶液与MnO2 接触时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2)实验 1 中,推入H2 O2 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推入H2 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3)实验2中,推入H2O2 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范畴。 2.承前: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知识学习的延续和具体应用; 启后:为环境的保护和燃料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五、实验用品 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锅钳、薄铁片、三角架、小木块 六、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七、教学过程

《探究燃烧的条件》word【一等奖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人类认识燃烧历程,初步了解燃烧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②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③认识完全燃烧的条件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练习,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逐步发展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 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难点:控制变量方法设计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导入 【引入新课】

图片导入(燃烧的图片)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200多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火取暖、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等,近代、生活上人们通过燃烧获得的热量取暖、做饭;工业上利用燃烧提供的高温来炼钢炼铁。现代人类通过燃烧提供的能量,转化为动力,发射太空探测器以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可见,燃烧密切地关系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以及改进,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火的出现,是否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呢?因此认识燃烧的本质,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尤有必要。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 活动2:对燃烧条件的猜想 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猜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播放实验录像 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猜想三: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活动3:探究燃烧的条件 刚才只是同学们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到底猜想是对还是错,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同学们观察给同学们提供的仪器和用品,考虑我们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探究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加深对燃烧需要可燃物的认识. 现象:1.棉花蘸酒精的可以燃烧,蘸水的不能燃烧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问题与交流】1、探究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探究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教育文档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实验内容】 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着了,蘸有水的棉花没有燃烧,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 ①实验现象: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能燃烧。 ②实验结论: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所示。 ①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然后滤纸碎片也燃烧起来。 ②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取两支蜡烛放在桌面上并点燃,用一只烧杯罩住其中一支蜡烛,观察现象(合理即可)。 【问题与交流】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蘸有水的棉花也燃烧起来;因为棉花上的水被蒸干后,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引起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2(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说明煤粉的着火点比木屑高。 3.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温度、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实验突破 1.如图所示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D) A.可燃物 B.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可燃物和氧气 D.氧气(或空气) 2.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C) A.对比实验中a、c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B.对比实验中a、b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了实验的“绿色化”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 进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关于探究燃烧所需条件实验的改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环节对本实验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所需条件这一实验出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在生活中,学生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燃烧的本质(即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实验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B.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 难点:关于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校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三、教法 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四、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 实验原理: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原理: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用热水给红 磷和白磷加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 不燃烧。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用品: 大烧杯、小烧杯、大试管、薄铜片、金属圆柱体、镊子、药匙、白磷、红磷、滤纸、热水。 实验设计: [操作] 1.在500 mL的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注入400 mL热水, 在圆柱体上放一小块白磷。 2.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 放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 上方。 4.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 (白磷)。

[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用空试管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结论] 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效果: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的白烟,用内壁沾有水的烧杯罩上后,白烟不再向外逸散。 2.用试管倒扣在水下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白磷立即在水下燃烧,发出黄光,产生白烟。 实验解说: 教材P124[实验7-1]是一个对照鲜明,现象明显,通过分析能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的探究实验。 但是,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会污染空气,因此,教材要求实验在通风橱中或抽风设备下进行,然而很多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其二,给水下的白磷通入的氧气需要提前准备好,或在实验时一边制氧气一边将氧气通入水中,这样操作起来就较为繁琐。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在教学中,我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第一,当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时,将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单位:邵刚中学姓名:纪生宏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范畴。 2.承前: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知识学习的延续和具体应用; 启后:为环境的保护和燃料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4.根据学生的化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实验能力的差异,将学生按上中下为1:2:1的比例分成了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的学生为学习成绩优秀,实验操作能力强;B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实验操作能力较强;C层次的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实验操作能力较弱。同时每个班级按照1A、2B、1C分成实验小组,使每个小组实力均衡,便于开展实验分层教学。也同时针对A、B、C 三个层次的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重难点以及不同的教法。本教学设计针对B层次的学生。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五、实验用品

2020年中考人教版化学科学探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专题练习

科学探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1、在老师的指导下,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实验步骤】 ①将所需仪器按照装置图连接起来; ②打开K 1和K2,向上拉动任意一支注射器的活塞; ③将实验所需药品加入对应的仪器中; ④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冷水中; ⑤打开K 1,关闭K2,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的双氧水,氧气进入具支试管中; ⑥关闭K 1,打开K2,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盐酸,二氧化碳进入具支试管中; ⑦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80℃的热水中; ⑧打开K 1,关闭K2,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双氧水,氧气进入具支试管中; ⑨关闭K 1,打开K2,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盐酸。 【问题解答】 (1)实验步骤②的目的是。 (2)装置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在实验步骤⑥中,具支试管中氧气已经排尽的实验现象是。 (4)能看到白磷燃烧起来的实验步骤是。 【实验结论】 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在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为了探究这三个燃烧的条件,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 实验探究一:下面是甲同学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图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2)烧杯中水的作用是。 实验探究二:乙同学经过试验和思考提出了问题,发现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对环境有危害,同时设计了自己探究实验如图2所示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B、D的目的是。 (2)能验证可燃物需要O 2的现象是。 (3)A~D中,可不做的(多余的)实验是(填序号)。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杜郎口中学理化生学科教师备课活页 年级主任签名处:学科主任签名处:

探究燃烧的条件题库 基础题 1、你认为在下列物质中:石头、布、木块、天然气、钢铁、酒精、瓷器,具有可燃性的物质是。 2、纸船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时纸船燃烧,而另一只纸船中注入约一半的水,放在上述铁圈上加热,却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3、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常见的灭火方法? 中等题 1、铁丝在空气中灼热发红,但不能燃烧,这一事实与下列哪一因素关最密切()。 A铁丝的表面积 B 氧气的浓度 C 燃烧区的温度 D 铁的着火点 2、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右图是燃烧条件示意图: 请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写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1) (2) (3) 高难题 1、将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质量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湿透后取出。用镊子夹住两角展开,用火柴点燃,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和酒精的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2、如图1所示: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温度为90℃的热水350ml,并放入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中放入两只试管,其中A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的白磷,试管口绑一只气球; B试管中放入一小块干燥的红磷,试管口绑一只气球;(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根据现象进行填空: (1)试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说明了。 (2)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说明了。 (3)再向烧杯中的白磷上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说明了 答案: 基础题

中学初三化学实验报告总结.doc

. 实验活动 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目的: 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集气瓶、水槽、玻璃片、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试管、铁架台、燃烧匙、镊子火柴、高锰酸钾、铁丝、木炭。 实验步骤与方法: 1.实验室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 1.() 2.() 3.() ① 查:检查,双手握住试管,观察玻璃管水柱变化。 ② 装:将药品在试管里,在试管口放 ()装好带导管的橡皮胶塞。 ③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铁夹应夹在试管的处,试管口应。 ④ 点: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的加热,先试管,使试管, 然后将火焰集中在药品处加热。 ⑤ 收:采用收集气体,理由是。 ⑥ 离:将导管移开水槽。 ⑦ 熄:用酒精灯灯帽熄灭酒精灯。 注意:离,熄操作顺序不能颠倒,否则 2.氧气的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 烧现象:(空气中) (氧气中) Word 资料

结论:()(2)硫在氧气中燃 烧现象:(空气中) (氧气中) 结论:()(3)铁丝在氧气中燃 烧现象: 结论:()注意: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要留有,理由 实验活动 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目的】 1、练习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2、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 烧杯、集气瓶、量筒、玻璃导管、胶皮管、单孔橡胶塞、双孔橡胶塞、铁架台(带铁夹)试管、试管夹、 玻璃片、酒精灯、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溶液、蜡烛木条、蒸馏水、火柴、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 (一)制取二氧化碳 1、连接装置 2、检查装置气密性 方法是 3 、装入药品:先加入,再加入,立即用带有导管的橡胶 塞塞住试管口,看到的现象有: 4、验满方法是 5、检验方法是 (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1、把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 步骤:把一支短蜡烛固定在烧杯,点燃。拿起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向烧杯缓慢倾倒二氧化碳,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 1 )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蒸馏水,然后各滴入1-2mL滴石蕊溶液,现象是

九年级化学探究实验设计之燃烧条件的探究

探究实验设计之燃烧条件的探究 1. 化学反应原理 ①磷在空气中燃烧:;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2. 实验仪器:烧杯、导管、铜片、双连球、贮气瓶、塑料洗瓶等 实验药品:白磷、红磷、木炭等 3. 探究方案 方案⑴:在250 mL的烧杯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并注入200 mL的热水。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分的白磷,另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如图19-1。过一会,铜片上的白磷因满足燃烧的条件而燃烧,热水中的白磷因没有跟氧气接触而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因没有达到着火点而不能燃烧(白磷的着火点约40℃,红磷的着火点约240℃)。说明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跟氧气接触。如果用双连球向水中白磷周围通入氧气,白磷在热水中也能燃烧。如图19-2。如果将铜片上的红磷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红磷的温度继续升高,红磷就可以燃烧了。 方案⑵:用沉浮式贮气瓶和木炭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如图19-3。

不给试管中的木炭加热。通氧气,不燃烧,石灰水无变化——木炭温度未达到着火点;通氮气,不燃烧,石灰水无变化——木炭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木炭未与氧气接触。 给试管中的木炭加强热。通氮气,不燃烧,石灰水无变化——木炭温度虽已达到着火点,但是木炭未与氧气接触;通氧气,剧烈燃烧,石灰水变混浊——木炭温度已达到着火点,木炭与氧气接触,满足燃烧的条件;再通氮气,燃烧立即熄灭——木炭温度虽已达到着火点,但是木炭未与氧气接触。 4. 探究评价 方案①装置简单,但实验效果没有方案②明显,方案②可以反复实验,能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更能说明燃烧的条件。 5. 资源开发 ①用“沉浮式贮气瓶”制取大量氮气的方法。 取一套气罩容积为2000mL的“沉浮式贮气瓶”,向容器里加入500 mL 10%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容器中心的圆柱平台上放一片薄木板,木板上放一只金属的瓶盖(起隔热作用,防止白磷燃烧时烫坏贮气瓶的容器)。取花生米大小的一块白磷,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水分,放入瓶盖里。用烧热的玻璃棒接触白磷,白磷燃烧起来后,立即把“沉浮式贮气瓶”的气罩插入容器,静置大约3~4分钟后,气罩里的氧气被白磷耗尽,至少得到1500 mL的氮气。如图19-4所示。

燃烧条件的探究习题教学文稿

燃烧条件的探究习题

(2018年北京中考) 1.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A B C D (1)设计B、D的目的是。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 (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填序号)。 (2017年北京中考)2.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两支玻璃管内径相同)。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实验装置【实验1】制备气体【实验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左管中带孔的燃烧匙盛有足量MnO2, 右管盛有双氧水 Ⅰ. 打开K1和K2,使反应发生 Ⅱ. 在K1的导管口处收集气体 Ⅲ. …… 左管中燃烧匙盛有足量白磷,右管盛 有水 Ⅰ. 光照引燃白磷 Ⅱ. 待白磷熄灭,冷却,打开K2,至 液面不再变化,右管中液体的高 度为h1 (1)实验1: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为使反应停止,Ⅲ中的操作是。 (2)实验2:打开K2,右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h0、h1表示)。 (2016年北京中考)3.(4分)利用表中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实验 I.将盛有白磷的燃烧匙伸入瓶内,塞紧瓶塞 II.打开K,从长今漏斗向瓶内加入约80℃的热水,至浸没白磷 III.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使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关闭K 实验中,仅对比步骤Ⅱ和Ⅲ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2015年北京中考)4.(3分)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 2 N,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 2 O,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2014年北京中考)5.(6 分)用右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40℃。 NaOH 溶液可以吸收CO2 (1)H2 O2 稀溶液与MnO2 接触时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2)实验 1 中,推入H2O2 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 是;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 是。 (3)实验2中,推入H2O2 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 是;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 强的变化过程是 内容 步骤 【实验 1】研究燃烧条件【实验 2】研究氧气性质 Ⅰ 烧杯中盛有 80℃的热水, 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 块白磷,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 NaOH 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 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 中,塞紧瓶塞 Ⅱ推入适量H2O2 溶液推入适量H2 O2 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燃烧与灭火(重点)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 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重 初步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 点) 教学过程 你能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吗?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剪刀、水等。 合作探究 探究点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 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 1.燃烧的条件之一

【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 燃烧的条件之二 【实验操作】(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2)刚开始滤纸片与乒乓球片都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燃烧的条件之三 【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由远及近向火焰,火焰逐渐变小,当烧杯迅速离开后,火焰恢复,如烧杯不离开时,火焰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时,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上的酒精燃烧放出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当蘸有水的棉花球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球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中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探究燃烧的条件 授课日期: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二第3节课课型:实验 主备人:王琛枣庄市第十九中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行设计并动手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通过完成一系列促进或阻止燃烧反应的实验初步体会控制化学变化的一般思路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讨论法、实验法。 实验准备:焦炭、木炭、纸条、木条、石块、砖块、铁丝、烧杯、铜片、白磷、水、坩埚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 引入:投影以上图片 导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观看屏幕图片 物体在燃烧学生分组实验这个设计很有创意,它的好处不仅是为学生判断什么是燃烧提供了

师:请你说出探究二此方案设计的目的 师:请你说出探究三此方案设计的目的 师:分析上述现象,你对燃烧条件有哪些新的理解?并解释问题实验现象 师:有了这三个条件,能否发生燃烧呢? 师:如果只满足一个或两个条件学生讨论: 学生归纳总结: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最低温度 学生思考回答 训练学生的 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进行设计,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进行反思交流的程序进行,主线明确。

2、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学习控制化学变化的方法,认识控制条件对于控制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3、实验反思的环节是本课的难点,由于学生第一次利用对比试验和变量控制,学生对控制变量的能力还很欠缺,应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实验报告的设计内容可以更进一步的具体化。 附件1: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 学校班级班姓名 合作者、、、、 一、实验名称: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实验目的:1、通过控制变量探究燃烧的条件 2、学会利用对比试验探究问题 三、实验用品: 焦炭、木炭、纸条、木条、石块、砖块、铁丝、烧杯、铜片、白磷、水、坩埚钳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地位与作用 1、初三学生接触化学的时间并不长,许多化学学科知识的积累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对十四、五岁这样一个年龄层次而言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2、在一定的场景下针对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以学生为主,加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放开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领悟探究性学习经历的一般步骤。 3、整个燃烧的条件的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结论、反思评价都由学生充分参与,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二、原实验操作如下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P128实验7-1七操作如下: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图),观察现象。 三、原实验的不足 1)完成实验所用时间长 2)该实验是一个演示实验要求在通风厨中或在抽风设备下进行,但现在大部分学 校实验条件还没有达到这种标准,特别是农村中学。 3)五氧化二磷有毒,人如果短期大量吸入引起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出现咽喉 炎、支气管炎。严重者发生喉头水肿致窒息,引起肺炎或肺水肿。可使组织脱水,对皮肤有刺激腐蚀作用。 4)如果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空气有污染,又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5)课本上没设计“可燃物”也是燃烧条件之一的实验 四、针对以上不足,我把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方法如下 1、改进实验目的:缩短实验操作时间,避免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师生健康的影响和环境的污染,增补课本中没有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环保意识。 2、实验仪器和试剂: 酒精灯、镊子、玻璃棒、木条、煤块、烧杯、蜡烛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人类认识燃烧历程,初步了解燃烧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②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③认识完全燃烧的条件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练习,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逐步发展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难点:控制变量方法设计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导入 【引入新课】 图片导入(燃烧的图片)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200 多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火取暖、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等,近代、生活上人们通过燃烧获得的热量取暖、做饭;工业上利用燃

烧提供的高温来炼钢炼铁。现代人类通过燃烧提供的能量,转化为动力,发射太空探测器以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可见,燃烧密切地关系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以及改进,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火的出现,是否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呢?因此认识燃烧的本质,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尤有必要。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 活动2:对燃烧条件的猜想 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猜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播放实验录像 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猜想三: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活动3:探究燃烧的条件 刚才只是同学们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到底猜想是对还是错,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同学们观察给同学们提供的仪器和用品,考虑我们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探究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加深对燃烧需要可燃物的认识. 现象:1. 棉花蘸酒精的可以燃烧,蘸水的不能燃烧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问题与交流】1、探究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探究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

燃烧的条件(实验)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与点评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知道燃烧的条件手灭火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初步建立安全用火的意识,并掌握简单的灭火方法。 二、课前准备 1.酒精灯、蜡烛、火柴、小水桶、清水、镊子、玻璃杯、铁架台、铁片、小石块、铁丝、纸条、木条、焦碳。 2.视频展示仪。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下面先看老师做个实验,演示:用酒精灯加热空纸盒的实验。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叫什么? 3.讲述:燃烧就是一种发光发热的现象,而且原来的东西没有了,变成了别的东西(板书:燃烧)。 4. 讲述:下面再看老师做个实验,演示:用酒精灯加热加有水的纸盒。 5.提问: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没有出现燃烧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点评:巧妙地通过一组对比实验,引发学生情感冲突,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下面的内容作好铺垫。同时教师也解决了“燃烧”这一概念。 6.学生回答。 7.提问:由此你对燃烧产生了什么感兴趣的的问题呢或者说对于燃烧你想研究些什么呢? 8.学生回答。 点评:通过刚才的演示实验,及时地让学生提出在头脑中产生的疑问或者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步骤。 9.讲述:同学们对燃烧有这么多问题和想法,总的来看,主要是燃烧要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产生,那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这个问题。其余的问题可以以后再研究。(板书:的条件)点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总结出一两条来研究,这样做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避免了过分以学生为中心,也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燃烧的三个条件:氧气、可燃物和一定的温度。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含答案)

1 顺平县腰山镇中学学生化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题目: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班级: 日期: 指导教师: 第 组 姓名: 同 组 人: 【实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角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你还需要的实验用品: 碳酸钠、稀盐酸 【实验内容】 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需要可燃物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 上加热,观察现象。 乒乓球碎片立即燃烧,滤纸碎片也能燃烧 (想一想:兵乓球的材料和滤纸都是可燃物吗?) 乒乓球的材料和滤纸都是可燃物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示7-44所示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 )。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你的实验设计方案: 方案一: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观察火焰逐渐熄灭的过程。说明燃烧需要氧气(空气)。 方案二: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降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烧杯中,然后向 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的碳酸钠和稀盐酸(如教材图7-8),观察现象 【问题与交流】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时,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因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蘸有水的棉花球当水分蒸发完以后,棉花球便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你能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吗?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剪刀、水等。 合作探究 探究点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 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 1.燃烧的条件之一 【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 燃烧的条件之二 【实验操作】(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2)刚开始滤纸片与乒乓球片都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燃烧的条件之三 【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由远及近向火焰,火焰逐渐变小,当烧杯迅速离开后,火焰恢复,如烧杯不离开时,火焰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时,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上的酒精燃烧放出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当蘸有水的棉花球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球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中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现象: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 说明着火点低的可燃物易燃烧,着火点高的可燃物不易燃烧。 板书设计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1.探究燃烧的条件: ⑴物质具有可燃性; ⑵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2.探究燃烧实验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九年级化学上册学生实验实验3燃烧的条件同步测试题新版湘教版20180908441

实验3 燃烧的条件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 A. B. C. D. 2.下列描述不是创造“充分燃烧条件”的是() A. 将煤转化成煤气做燃 料 B. “人要实,火要虚”中的“火要虚” C. 在门窗紧闭的屋内烧炭取 暖 D. 调节天然气炉具的进风口使火焰呈蓝色 3.镁不但能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 加 B. 燃烧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C. 镁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扑

灭 D. 镁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是放热反应 4.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燃烧是对人类只有利而无害的化学反应 B. 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 C. 物质只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足够高就可以燃烧 D. 已知:3Mg+N2 Mg3N2,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5.“纸火锅”是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来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不会被点燃,你认为“纸火锅”烧不着的原因是() A. 空气不充足,纸不会燃烧 B. 纸火锅被加热时使纸的着火点升高了 C. 纸火锅里的汤料汽化吸热,使温度达不到纸的着火点 D. 酒精燃烧时产生热量少,温度达不到纸的着火点 6.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其中“火要虚”的意思是说:燃烧木柴时,通常架空些,才能燃烧得更旺。“火要虚”的实质是() A. 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 积 B. 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C. 散热的速度加 快 D.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7.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A. 增大可燃物的热 值 B.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 点 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