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金属学考点

高等金属学考点
高等金属学考点

金属学

一、名词解释:(本题16分,每个名词2分)

08:1、倒易点阵:根据倒易规则把正点阵的晶面转换为倒空间的阵点,由此得到的空间点阵结构。

2、拓扑密排相:晶体结构主要取决于不同尺寸的两种(或多种)原子的相对尺寸,原子排列拓扑学规律而高度密排的一类金属间化合物。

3、金属间化合物:晶体结构主要由电负性、尺寸元素或电子浓度因素等决定的由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类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

4、共析相变:一种在恒温下发生的可逆相变:冷却时由一固相同时转变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固相的复相混合物,加热时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固相的混合物同时生成一个具有确定成分的固体相。

5、晶内铁素体:在奥氏体晶粒内部的第二相界面处或形变带处形核长大而形成的先共析铁素体。

6、形变诱导析出:形变后存在于基体相中所形变储能促使第二相沉淀析出相变明显加速进行,使第二相沉淀析出温度比平衡温度升高和使沉淀析出量比平衡析出量增大的现象。

7、焊接热影响区:金属焊缝两侧在焊接过程中其组织和性能发生明显变化的区域。

8、延迟断裂:材料所受应力低于其静载断裂强度,但由于应力腐蚀、疲劳、蠕变等方面的原因,经一定时间后发生的断裂。

09: 1、孪晶:以共格界面相连接、晶体学取向成镜面对称的一对晶体。2、合金:由两种或多种化学组分构成的由金属基固溶体或化合物组成的具有金属性的材料。

4、包晶相变:一种在恒温下发生的可逆相变,冷却时由液相和一种或多种先凝固的固相共同转变为一种新的固相,加热时则由一固相同时生成一个液相和一种或多种固体相。

5、Goss织构:立方点阵金属多晶体形变再结晶后形成的{110}<001>型织构。

6、形变诱导相变:形变后存在于母相中的形变储能促使相变明显加速进行,使冷却相变的实际发生温度比平衡相变温度升高、使新相生成量比平衡量增大、使新相生成时间缩短的现象。

7、二次再结晶:再结晶完成后继续保温过程中发生的反常晶粒长大现象。

8、Orowan机制:位错滑移遇到第二相颗粒阻碍时,位错线通过弓出而绕过第二相颗粒并在第二相颗粒周围留下一位错环的位错运动机制。

10: 1、亚稳相:确定温度及压力条件下自由能并非相对最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可稳定存在的相,具有在合适的动力学条件下转变为自由能更低的稳定相的趋势。

2、逆转变奥氏体:A1温度以下,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或铁素体是自由能降低的正转变,而在适当的条件下由马氏体或铁素体转变得到的奥氏体称为逆转变奥氏体。

3、电子化合物:晶体结构主要由电子浓度因素决定的由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类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

5、立方织构:立方点阵金属多晶体形变及再结晶后形成的{100}<001>型织构。

7、应变硬化指数:多晶体材料应变硬化阶段真应力σ与真应变ε符合Hollomon关系式σ=Kεn,其中n称为应变硬化指数,主要表征材料发生均匀塑性变形的能力。

11: 1、形变孪晶:塑性形变过程中当位错滑移受阻碍时在应力集中处萌发的孪晶,其均匀切变是由不全位错的运动形成,可以用位错的极轴机制进行解释,BCC及HCP金属中容易出现。

2、面心立方点阵:14种布拉菲空间点阵的一种,由立方体的8个顶点和6个表面中心点位置构成点阵晶胞。

4、共晶相变:一种在恒温下发生的可逆相变:冷却时由一液相同时转变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固相的复相混合物,加热时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固相的混合物同时生成一个具有确定成分的液体相。

5、上坡扩散:单相均匀的固溶体发生调幅分解反应时,溶质由浓度低的地方向浓度高的地方扩散,产生成分的偏聚而不是成分的均匀化,最终形成两种浓度不同的固溶体,这种扩散现象称为上坡扩散。

6、烘烤硬化:在100~200℃的温度范围内发生的微量间隙固溶原子重新钉扎位错从而使材料屈服强度升高的现象,汽车面板用BH钢中广泛采用。

7、动态再结晶:经加工变形的高能量金属晶体在变形过程中就重新组成具有相同晶体结构的无应变晶粒的过程。

8、轻金属:密度小于5Mg/m3的金属,常用的有Al、Mg、Ti等及其合金。

二2008,2010,2011、请分别计算FCC晶体和BCC晶体点阵的四面体间隙和八面体间隙位置的尺寸(间隙可容纳的最大刚球尺寸与晶体点阵阵点刚球尺寸的相对比值),并由此解释间隙固溶原子C在γ-铁中的固溶度明显大于在α-铁中的固溶度的原因。(本题12分,间隙尺寸每个2分共8分;γ-铁和α-铁的晶体结构各1分共2分;解释固溶度差别2分)

解:FCC晶体:

r

r

r

r

a

r414

.0

)

2

2

2

(

2

1

)

2

2

1

-

=

-

八面体

r

r

r

r

a

r225

.0

2

2

4

3

4

3

-

?

=

-

四面体

BCC晶体:

r

r

r

r

a

r155

.0

)

2

3

4

(

2

1

)

2

2

1

-

=

-

八面体

r

r

r

r

a

r291

.0

3

4

4

5

4

5

-

?

=

-

四面体

γ-铁为FCC晶体,α-铁BCC晶体,由计算结果可得,尽管FCC点阵比BCC点阵更致密,但其间隙较为集中,其八面体间隙位置的尺寸与基体原子尺寸的比值最大,因而可容纳

的间隙固溶原子的数量明显要大,故间隙固溶原子C在γ-铁中的固溶度明显大于在α-铁中

的固溶度。

二2009、奥氏体-铁素体相变的位向关系为(011)~//(111),[111]~//[101]

αγαγ

, 912℃平衡相变温度下奥氏体和铁素体的点阵常数分别为0.36468nm和0.29008nm.。请写出

立方晶系晶面间距和晶向夹角的计算公式;请计算二者相变时配合晶面的晶面间距,并分析

解释其采取上述位向关系的原因;请计算配合方向的夹角,并分析解释上述位向关系中采用接近平行符号而不采用完全平行符号的原因。(本题12分,晶面间距与夹角公式各1分共2分,晶面间距及晶向夹角计算结果4分,分析解释各3分共6分) 解:立方晶系晶面间距的计算公式为:222a d h k l =

++ 晶向夹角的计算公式为:1212122

22222

1

11222cos u u v v w w u v w u v w θ++=++?++

奥氏体(111)晶面间距为:1110.36468/30.21055nm d ==

铁素体(011)晶面间距为:0110.29008/20.20512nm d ==

二者之间相差很小,配合良好,且均为最密排晶面,而其他晶面间的配合均存在明显的晶面间距差别,因而相变时优先采用该配合关系。 立方晶系[101]与[011]方向(它们均为在(111)晶面上的密排方向)的夹角为: cos 1/(22)1/2,60θθ=?== 立方晶系[111]与[111]方向(它们均为在(011)晶面上的密排方向)的夹角为: cos 1/(33)1/3,70.53θθ=?==

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角度差,相变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密排方向进行一定的变形来相互适应,因而晶向间的位向关系并非完全平行,大致相差5.26?o。若配合晶面也发生一定的变形来相互适应,则可使该角度差减小。实际观测的晶面配合平行关系相差约1o,晶向配合平行关系相差约2.5o,均不是严格的平行关系。

三2008、写出如下关系式并标注相关参量:(本题16分,每小题4分)

1晶粒细化强化的Hall-Petch 关系式。

2/1i -+=kD σσ 式中:σ为晶体强度,σi 为不包括晶粒细化强化作用的基础强度,D 为晶粒尺寸,k 为比例系数。

2球形核心均匀形核的临界形核功。

3*

2V 163G G πσ?=? 式中:ΔG *为临界形核功,σ为新相界面能,ΔG V 为单位体积形核自由能。 3位错滑移的P-N 力表述式。

P 22exp[]1(1)G a b πτνν=--- 式中:τP 为位错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即P-N 力,G 为切变弹性模量,ν为泊松比,a 为滑移面间距,b 为位错柏格斯矢量的绝对值即密排方向原子间距。 4相律表述式。

F =C -υ+2 式中:F 为自由度数目,C 为相所含的组元数,υ为平衡相数目。

三2009、写出如下关系式并标注相关参量:(本题16分,每小题4分)

2纯金属的再结晶开始温度与熔点的经验关系。

r m (0.35~0.40)T T ≈ 式中:T r 为再结晶开始温度,T m 为熔点,单位为K 。

3单位长度螺位错线的弹性应变能。

2e ln()4Gb R E r π=

式中:E e 为单位长度螺位错线的弹性应变能,G 为切变弹性模量, b 为位错柏格斯矢量的绝对值,R 为位错外截止半径,r 为位错内截止半径。

4相变动力学Avrami 方程。

1exp()n X Kt =--式中:X 为相变体积分数,t 为相变时间,n 为时间指数,K 为比例系数。

三2010、回答问题:(本题16分,每小题4分)

1写出14种布拉菲点阵的名称。

简单三斜、简单单斜、底心单斜、简单正交、底心正交、体心正交、面心正交、简单六方、简单菱方、简单正方、体心正方、简单立方、体心立方、面心立方

3写出塑性流变阶段的Hollomon 关系式并标注相关参量。

n K εσ= ,式中:σ为真应力,ε为真应变,K 为应变硬化系数,n 为应变硬化指数。 四2008、通常采用的硫化锰在奥氏体中的平衡固溶度积公式分别为:

l o g {[][]}5.02116M n S T

?=- 式中:[Mn ]、[S ]分别为处于固溶态的钒、氮元素的质量百分数,T 为绝对温度。

请分别计算传统低碳钢(0.60%Mn-0.04%S )和低合金洁净钢(1.20%Mn-0.005%S )中硫化锰完全进入固溶态的温度,分别计算980℃达到平衡时钢中平衡固溶的锰、硫元素的量以及平衡析出或未溶的MnS 的质量分数。锰、硫的原子量分别为54.9380、32.06。从动力学方面考虑,硫化锰的有效析出温度一般比全固溶温度低250℃左右,而1200℃以上温度析出的硫化物尺寸多在μm 甚至10μm 以上而1100℃以下温度析出的硫化物尺寸多在100nm 以下。根据计算结果说明传统低碳钢中硫化锰主要属于夹杂物而在洁净钢中则可能变为有利的第二相。(本题24分,全固溶温度分别为2分共4分,平衡固溶的锰、硫元素的量各3分共12分,未溶MnS 的质量分数各2分共4分,分析解释4分)

解:0.60%Mn-0.04%S 钢:

全固溶温度为A 11625/{5.02log(0.60.04)}1750.8K 1477.8T =-?=≈℃

联立求解下两式可计算出980℃固溶的[Mn]、[S]:

5.0211625/(980273)[][]10Mn S -+?=

0.6[]54.9380.04[]32.06

Mn S -=- 由此可得:[Mn]=0.531634079,[S]=0.00010390914

未溶MnS 的质量分数:MnS {(0.60.04)[][]}%0.108262%w Mn S =+--=

1.2%Mn-0.005%S 钢:

全固溶温度为:A 11625/{5.02log(1.20.005)}1605.3K 1332.3T =-?=≈℃

联立求解下两式可计算出980℃固溶的[Mn]、[S]:

5.0211625/(980273)[][]10Mn S -+?=

1.2[]54.9380.005[]3

2.06

Mn S -=- 由此可得:[Mn]=1.19151145,[S]=0.00004636266

未溶MnS 的质量分数:MnS {(1.20.005)[][]}%0.013442187%w Mn S =+--=

由此,如果再考虑到沉淀析出相变的动力学,即硫化锰的有效析出温度一般需要250℃左右的过冷度,则传统低碳钢0.60%Mn-0.04%S 钢中MnS 主要在1230℃温度附近析出,其尺寸较为粗大,成为钢中的夹杂物;而低合金洁净钢1.20%Mn-0.005%S 钢中MnS 主要在1080℃温度附近析出,该温度由于处于钢材轧制温度范围因而将发生应变诱导析出从而得到较为细小的MnS 颗粒,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有益的作用。

四2009、通常采用的各种微合金碳氮化物在奥氏体中的平衡固溶度积公式分别为:

lg{[Ti] ·[N]}=0.32-8000/T ,lg{[Nb] ·[N]}=2.80-8500/T ,

lg{[V] ·[N]}=3.63-8700/T ,lg{[Ti] ·[C]}=2.75-7000/T ,

lg{[Nb] ·[C]}=2.96-7510/T ,lg{[V] ·[C]}=6.72-9500/T ,

100011001200130014001500

1E-7

1E-6

1E-51E-41E-30.010.1

l o g {[N b ][N ]}γ=2.80-8500/T

l o g {[V ][C ]}γ=6.72-9500/T

l o g {[T i ][C ]}γ=2.75-7000/T

l o g {[V ][N ]}γ=3.63-8700/T l o g {[N b ][C ]}γ=2.96-7510/T l o g {

[T i ][N ]}γ=0.32-8000/T Temperature, K

[M ][C ]γ o r [M ][N ]γ

式中:[M]、[C]、[N]分别为处于固溶态的微合金元素、碳、氮元素的质量百分数,T 为绝对温度。各种微合金碳氮化物在奥氏体中的固溶度积随温度的变化见图。

均热温度下未溶的微合金碳氮化物可以有效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终轧道次大形变量变形时在奥氏体中形变诱导析出的微合金碳氮化物将对形变奥氏体的再结晶过程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从而适合于采用未再结晶控制轧制工艺,反之则适合于采用再结晶控制轧制工艺。典型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碳含量为0.10%,氮含量为0.0045%,铌加入量约为0.035%,钒加入量约为0.08%,钛加入量约为0.02%。请分别计算均热温度1200℃(1473K )、终轧温度

850℃(1123K)温度下不同微合金碳化物或氮化物的平衡固溶度积。并由此解释微钛处理钢可有效控制均热态奥氏体晶粒长大、铌微合金钢适宜采用未再结晶控制轧制工艺、钒微合金钢适宜采用再结晶控制轧制工艺的主要原因。(本题24分,固溶度积每个0.5分共6分,三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解释各6分共18分)

解:1200℃时:

[Ti][N]=7.743×10-6[Nb][N]=0.0010702 [V][N]=0.0052928

[Ti][C]=0.0045536 [Nb][C]=0.00727045 [V][C]=1.8646 850℃时:

[Ti][N]=1.571×10-7[Nb][N]= 1.702×10-5[V][N]= 7.636×10-5

[Ti][C]=3.286×10-4[Nb][C]=0.00018731 [V][C]=0.018219 1200℃时,氮含量为0.0045%,主要考虑难溶的氮化物的固溶情况,则最大固溶钛量为7.743×10-6/0.0045=0.00172,最大固溶铌量为0.0010702/0.0045=0.2378,最大固溶钒量为0.0052928/0.0045=1.176。因此,微钛处理钢中氮化钛基本未固溶而仍保持为细小的颗粒,可有效控制均热态奥氏体晶粒长大;铌、钒微合金钢则由于氮化铌、氮化钒均已完全固溶,不可能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

850℃时,碳含量为0.10%,主要考虑易溶的碳化物的固溶情况,则最大固溶钛量为3.286×10-4/0.1=0.003286,最大固溶铌量为0.00018731/0.1=0.0018731,最大固溶钒量为0.018219/0.1=0.18219,即钛和铌均已可大量沉淀析出为碳化钛或碳化铌,而钒则仍然基本保持为固溶状态,考虑到钛已在高温下就主要以氮化钛形式析出,因而在该温度下碳化铌(碳氮化铌)的形变诱导析出将对形变奥氏体的再结晶过程产生明显的作用,因此,铌微合金钢适宜采用未再结晶控制轧制工艺,而钒微合金钢则适宜采用再结晶控制轧制工艺。

四2010、VC和VN在奥氏体中的平衡固溶度积公式分别为:

lg{[V] ·[C]}=6.72-9500/T,lg{[V] ·[N]}=3.63-8700/T,式中:[V]、[C]、[N]分别为处于固溶态的钒元素、碳、氮元素的质量百分数,T为绝对温度。

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碳含量通常为0.10%,钒微合金钢采用转炉炼钢时的氮含量为0.0040%,而V-N微合金钢的氮含量可达到0.020%左右,其钒含量通常均在0.10%左右。请根据VN的固溶度积公式简单计算850℃时平衡固溶的[V]、[N]量及平衡析出的VN的质量分数,根据VC的固溶度积公式简单计算850℃时平衡固溶的[V]、[C]量及平衡析出的VC 的质量分数,由此分析解释钒微合金钢不可能通过应变诱导析出而V-N微合金钢有可能通过应变诱导析出阻止形变奥氏体再结晶的原因。(本题16分,固溶度计算公式2分,每个1分共6分,析出相质量分数3个共3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释5分)

解:850℃时:

[V][N]= 7.636×10-5[V][C]=0.018219

钒微合金钢中w V×w C=0.1×0.1=0.01,小于0.018219,表明钒、碳元素均完全处于固溶态,即[V]=0.1,[C]=0.1,析出VC的质量分数w VC=0。

钒微合金钢中w V ×w N =0.1×0.004=0.0004,大于0.00007636,钒氮微合金钢更大。故需要联立求解下两式可计算出钒微合金钢中850℃固溶的[V]、[N]:

51123/870063.310636.710][][--?==?N V

0067

.149414.50][004.0][1.0=--N V 可解得:[V]=0.08859,[N]=0.0008620

而析出的VN 的质量分数w VC =0.1-0.08859+0.004-0.0008620=0.01455。

联立求解下两式可计算出钒氮微合金钢中850℃固溶的[V]、[N]:

51123/870063.310636.710][][--?==?N V

0067

.149414.50][02.0][1.0=--N V 可解得:[V]=0.03516,[N]=0.002172

而析出的VN 的质量分数w VC =0.1-0.03516+0.02-0.002172=0.08267。

钒微合金钢中大部分钒仍然保持为固溶状态,再加上动力学方面的问题限制了碳氮化钒的析出,因此,钒微合金钢不可能通过应变诱导析出来阻止形变奥氏体再结晶。而在钒氮微合金钢中,大约三分之二的钒可有效析出,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应变诱导析出来阻止形变奥氏体再结晶。

四2011、通常采用的TiC 与NbC 在铁素体中的平衡固溶度积公式分别为:lg{[Ti] ·[C]}=4.40-9575/T ,lg{[Nb] ·[C]}=3.90-9930/T ,式中:[Ti]、[Nb]、[C]分别为处于固溶态的Ti 、Nb 、C 元素的质量百分数,T 为绝对温度。Ti 、Nb 、C 元素的原子量分别为47.867、、92.9064、12.011。

典型的IF 钢的碳含量为0.005%,为了固定间隙固溶原子,往往加入超理想化学配比的Ti 或Nb ,通常的钛加入量约为0.03%,铌加入量约为0.04%。请计算为固定碳得到无间隙原子钢所需要的最低钛加入量或最低铌加入量。

而近年来发展的BH 钢为了获得烘烤硬化强度增量,需要在冷轧退火时使3~5ppm 的碳回溶。请分别计算退火温度800℃(1073K )时含钛钢与含铌钢的平衡固溶[C]和[Ti]或[C]和

[Nb]。由于冷轧后退火时间不能太长,实际回溶碳量大致在平衡固溶碳量的一半至三分之二之间波动;此外,钢中不可避免要存在部分氮原子,而钛与氮的化学亲和力远大于铌与氮的化学亲和力;由计算结果解释铌钛复合钢比单独含钛的钢可获得较稳定的烘烤硬化增量的主要原因。(本题24分,固定间隙固溶原子计算4分,固溶度计算公式4分,固溶度计算结果8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释8分)

解:为完全固定C 原子,根据形成TiC 或NbC 时必须满足理想化学配比就可计算出最低的Ti 含量为0.005%×47.867/12.011=0.01993%,最低的Nb 含量为0.005%×92.9064/12.011=0.03868%。 800℃(1073K )时,0.005%C-0.03%Ti 钢中平衡固溶的[Ti] 、[C]可由下列两式联立求解: lg{[Ti] ·[C]}=4.40-9575/1073

0.03[]47.8670.005[]12.011

Ti C -=- 由此计算得到[C]=0.0017549,[Ti]=0.017067

0.005%C-0.04%Nb 钢中平衡固溶的[Nb] 、[C]可由下列两式联立求解:

lg{[Nb] ·[C]}=3.90-9930/1073

0.04[]92.90640.005[]12.011

Nb C -=- 由此计算可得[C]=0.0006753,[Nb]=0.006548

由此,实际碳回溶量对含钛钢将在8.8~11.7ppm 之间波动,若考虑到钛还很需要优先固定钢中的氮,则由于有效钛含量的减小将导致实际回溶碳量的明显不确定性。反之,含铌钢的实际碳回溶量将在3.3~4.4ppm 之间波动,波动范围小且在需要控制的范围内,因而铌稳定钢或铌钛复合钢比单独含钛的钢可获得较稳定的烘烤硬化增量。

五2008,2009,2011、金属材料中位错的滑移是导致其发生塑性变形的最重要机制,而阻止位错滑移则可提高材料的屈服强度。请根据位错与各种显微缺陷的相互作用分别分析固溶强化、位错强化(加工硬化)、晶粒细化强化、第二相沉淀强化(Orowan 机制)的机理并给出相应的强化增量计算式。(本题20分,每类显微缺陷相互作用分析2.5分、强化增量关系式2.5分) 答:点缺陷如空位、溶质原子与滑移位错相遇时将钉扎在位错线上,位错滑移的进一步进行必须或者挣脱钉扎或者携带点缺陷一起移动,这都将使位错滑移困难从而导致材料强度提高。通常情况下强度增量正比于点缺陷的量:M []k M σ?≈,式中[M]为M 元素固溶原子的质量百分数,k M 为强化系数。

线缺陷主要是林位错,滑移位错与林位错交截时将产生不可滑移的割阶,使得进一步的滑移受阻从而提高材料强度。强度增量正比于位错密度的二分之一次方:1/22Gb σαρ?=,式中ρ为位错密度,G 为基体的切变弹性模量,b 为位错的柏格斯矢量,α为比例系数。

面缺陷主要为晶界,由于晶粒间存在位向差,位错滑移时不能直接通过晶界,必须使相邻晶粒内相应滑移面上的位错源开动才能使位错滑移过程持续,由此使材料强度提高。强度

增量可用Hall-Petch 关系式表述:1/2kD σ-?=,式中D 为晶粒尺寸,k 为比例系数。

体缺陷为各种第二相,滑移位错遇到第二相后,或者切过第二相颗粒(切过机制)或者围绕第二相弯曲绕过留下一位错圈(Orowan 机制),这将使位错滑移阻力增大从而使材料强度提高。在Orowan 机制下,强度增量可表述为:1/2/f

d σ?∝,式中f 为第二相的体积分

数,d 为第二相颗粒的平均尺寸。

五2010、画出Fe-Fe 3C 二元相图,标注出各特征点的温度和成分,标注出各相区内的相,写出三个三相平衡反应的反应式,分析ZG35钢从液态缓慢冷却过程中的组织变化。(本题24分,11个特征点(不包括Q 、K 点)、12个单相和双相区、坐标轴各0.5分共12分,三个三相平衡反应的反应式各2分共6分,ZG35钢组织变化分析6分)

三个三相平衡反应式:

1、1495℃: δ-铁素体(0.09%C)+L 液相(0.52%C)?A 奥氏体(0.17%C)

2、1148℃: L 液相(4.3%C)?A 奥氏体(2.11%C)+Fe3C

3、727℃: A 奥氏体(0.77%C )?铁素体(0.0218%C)+Fe3C

ZG35为碳含量0.35%的碳钢,1520℃以上为液态铁水,冷却到1520℃以下时开始析出部分δ-铁素体,冷却至1495℃时,δ-铁素体与液态铁水发生包晶反应生成奥氏体,一直到820℃左右均保持单相奥氏体组织,820℃以下开始析出先共析铁素体,冷却至727℃时剩余的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生成珠光体(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一直到室温均保持铁素体加渗碳体的组织。

六2008,2009、晶粒细化是钢铁材料中最为重要的强韧化方式,请分别写出钢材屈服强度及冷脆转折温度与晶粒尺寸之间的经验关系式,并由此分析当低碳钢钢材晶粒尺寸由20μm (传统钢材生产)细化到5μm (细晶钢)时其屈服强度可能提高的MPa 数及冷脆转折温度可能降低的度数。列出4种以上钢中晶粒细化的工艺。(本题12分,关系式分别为2分共4分,计算各2分共4分,晶粒细化工艺4分)

答:晶粒细化强化的Hall-Petch 关系式。

2/1i -+=kD σσ 式中:σ为晶体强度,σi 为不包括晶粒细化强化作用的基础强度,D 为晶粒尺寸,k 为比例系数,低碳钢屈服强度的比例系数约为17.4MPa?mm 1/2。

晶粒细化韧化的关系式:

1/21/2C 0ln T T B D a bD =+≈- 式中:T C 为冷脆转折温度,D 为晶粒尺寸,T 0、a 、b 、B 均为相应的常数,低碳钢中比例系数b 约为11.5℃?mm 1/2。

钢材晶粒尺寸为20μm 时,D -1/2为7.071 mm -1/2;钢材晶粒尺寸为5μm 时,D -1/2为14.142 mm -1/2;故晶粒尺寸由20μm 细化到5μm 时,钢的屈服强度大致可提高17.4MPa?mm 1/2×7.071

727

度0.77 2.11 4.300.02181148

1 4 3

2 6 5 C , 1495

0.090.520.17912 1394

1538 1227 6.69

L

mm-1/2=123MPa,而冷脆转折温度可降低约11.5℃?mm1/2×7.071 mm-1/2=81℃。

钢中细化晶粒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相变或再结晶使晶粒重新形核而细化,同时应减小高温保持时间或采用第二相钉扎晶界来抑制晶粒长大,相应的工艺技术有:再结晶控制轧制、未再结晶控制轧制(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高温稳定的第二相阻止晶粒长大、循环相变、大形变量低温变形再结晶(如等通道挤压等)、快加热工艺(如感应加热热处理等)。

六2010、原子扩散距离S可由下式大致估算:S=(Dt)1/2,式中D为元素扩散系数,t为扩散时间。置换固溶元素W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为0.51exp(-272000/RT),在铁素体中的扩散系数为 2.0exp(-246000/RT),间隙固溶元素C在铁素体中的扩散系数为0.0062exp(-80000/RT),其中R为摩尔气体常数8.31441J/(mol·K),T为绝对温度,而扩散系数的单位为cm2/s。1450℃均匀化退火时需要置换固溶原子扩散距离大于枝晶尺寸0.1mm,请估算所需要的扩散时间;而合金碳化物在铁素体中析出时需要扩散距离约0.1μm,请估算600℃保温沉淀时所需的扩散时间;渗碳体在铁素体中析出时需要扩散距离1μm,请估算200℃保温沉淀时所需的扩散时间。(本题14分,计算式2分,三个时间计算各2分共6分,分析解释6分)

答:扩散系数:

W在奥氏体中1450℃:D=0.51exp(-272000/8.31441/1723)=2.895×10-9cm2/s

W在铁素体中600℃:D=2.0exp(-246000/8.31441/873)=3.821×10-15cm2/s

C在铁素体中200℃:D=0.0062exp(-80000/8.31441/473)=9.076×10-12cm2/s

由S= (Dt)1/2可推得:t=S2/D

含w的合金钢均匀化退火时:t=0.12mm2/(2.895×10-9cm2/s)=3.454×104s

含w的合金碳化物析出时:t=0.00012mm2/3.821×10-15cm2/s=2.617×104s

渗碳体析出时:t=0.0012mm2/9.076×10-12cm2/s=1.102×103s

由估算结果可知,即使在高达1450℃的温度下要使偏析的W元素完全均匀化也需要10小时左右的时间,若均匀化退火温度偏低则需要更长的保温时间。

同样,含w的合金碳化物在铁素体中沉淀析出时也需要很长的保温时间及较高的高温回火温度(时效温度)。

渗碳体析出时由于仅涉及碳元素的扩散,扩散速率很大,即使在200℃的低温,也能在20分钟以内完成。

六2011、请分析亚稳组织形成的原因及获得亚稳组织对提高材料性能的机理(本题12分,形成原因6分,提高性能机理6分)

答:亚稳相的自由能高于稳定相的自由能,从热力学考虑应形成稳定相;但亚稳相与母相之间的晶体学配合较好,从动力学方面考虑形成亚稳相需要越过的势垒明显小于形成稳定相时需要越过的势垒,因而在很多情况下将首先得到亚稳相;此外,高温相由于动力学方面的原因未能完全转变为低温稳定相也将保存成为亚稳相。

亚稳相非常广泛地存在,其种类繁多,当其种类、体积分数、尺寸、分布状态发生变化时,将使材料的性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使得对材料进行多相多尺度的组织调控手段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就有可能通过亚稳组织的调控得到更高的材料性能。

金属学材料学课后习题答案

1-1. 为什么说钢中的S、P杂质元素在一般情况下是有害的? 答:S容易和Fe结合形成熔点为989℃的FeS相,会使钢在热加工过程中产生热脆性;P与Fe结合形成硬脆的Fe3P相,使钢在冷变形加工过程中产生冷脆性。 1-2. 钢中的碳化物按点阵结构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什么特点? 答:可以分为简单点阵结构和复杂点阵结构,简单点阵结构的特点:硬度较高、熔点较高、稳定性较好;复杂点阵结构的特点:硬度较低、熔点较低、稳定性较差。 1-3. 简述合金钢中碳化物形成规律。 答:①当r C/r M>0.59时,形成复杂点阵结构;当r C/r M<0.59时,形成简单点阵结构;②相似者相溶:完全互溶:原子尺寸、电化学因素均相似;有限溶解:一般K都能溶解其它元素,形成复合碳化物。③强碳化合物形成元素优先与碳结合形成碳化物。④N M/N C 比值决定了碳化物类型⑤碳化物稳定性越好,溶解越难,析出难越,聚集长大也越难。1-4. 合金元素对Fe –Fe3C 相图的S、E 点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意味着什么? 答:凡是扩大γ相区的元素均使 S、E点向左下方移动;凡是封闭γ相区的元素均使S、E 点向左上方移动。S点左移,意味着共析碳量减少; E点左移,意味着出现莱氏体的碳含量减少。 1-19. 试解释40Cr13已属于过共析钢,而Cr12钢中已经出现共晶组织,属于莱氏体钢。 答:①因为Cr属于封闭y相区的元素,使S点左移,意味着共析碳量减小,所以钢中含有Cr12%时,共析碳量小于0.4%,所以含0.4%C、13%Cr的40Cr13不锈钢就属于过共析钢。②Cr使E点左移,意味着出现莱氏体的碳含量减小。在Fe-C相图中,E点是钢和铁的分界线,在碳钢中是不存在莱氏体组织的。但是如果加入了12%的Cr,尽管含碳量只有2%左右,钢中却已经出现了莱氏体组织。 1-21. 什么叫钢的内吸附现象?其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合金元素溶入基体后,与晶体缺陷产生交互作用,使这些合金元素发生偏聚或内吸附,使偏聚元素在缺陷处的浓度大于基体中的平均浓度,这种现象称为内吸附现象。机理:从晶体结构上来说,缺陷处原子排列疏松、不规则,溶质原子容易存在;从体系能量角度上分析,溶质原子在缺陷处的偏聚,使系统自由能降低,符合自然界最小自由能原理。从热力学上说,该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其驱动力是溶质原子在缺陷和晶内处的畸变能之差。影响因素:①温度:随着温度的下降,内吸附强烈;②时间:通过控制时间因素来控制内吸附;③缺陷类型:缺陷越混乱,畸变能之差越大,吸附也越强烈; ④其他元素:不同元素的吸附作用是不同的,也有优先吸附的问题;⑤点阵类型:基体的点阵类型对间隙原子有影响。 1-22. 试述钢中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形成的规律。 答:置换固溶体的形成的规律:决定组元在置换固溶体中的溶解度因素是点阵结构、原子半径和电子因素,无限固溶必须使这些因素相同或相似. ①Ni、Mn、Co与y-Fe的点阵结构、原子半径和电子结构相似,即无限固溶;②Cr、V与α-Fe的点阵结构、原子半径和电子结构相似,形成无限固溶体;③Cu和γ-Fe点阵结构、原子半径相近,但电子结构差别大——有限固溶;④原子半径对溶解度影响:ΔR≤±8%,可以形成无限固溶;≤±15%,形成有限固溶;>±15%,溶解度极小。间隙固溶体形成的规律:①间隙固溶体总是有限固溶体,其溶解度取决于溶剂金属的晶体结构和间隙元素的原子尺寸;②间隙原子在固溶体中总是优先占据有利的位置;③间隙原子的溶解度随溶质原子的尺寸的减小而增大;④同一溶剂金属不同的点阵结构,溶解度是不同的,C、N原子在y-Fe中的溶解度高于a-Fe。

金属学原理思考题

“金属学原理”思考题 第一章金属材料的结构及结构缺陷 1.1 根据钢球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以点阵常数为单位,计算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晶体中的原子半径及四面体和八面体间隙的半径。 (2)计算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晶胞中的原子数、致密度和配位数。 1.2 用密勒指数表示出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结构中的原子密排面和原子密排方向,并分别计算这些晶面和晶向上的原子密度。 1.3 室温下纯铁的点阵常数为0.286nm,原子量为55.84,求纯铁的密度。 1.4 实验测定:在912℃时γ-Fe的点阵常数为0.3633nm,α-Fe的点阵常数为0.2892nm。当由γ-Fe转变为α-Fe时,试求其体积膨胀。 1.5 已知铁和铜在室温下的点阵常数分别为0.286nm和0.3607nm,求1cm3铁和铜的原子数。 1.6 实验测出金属镁的密度为1.74g/cm3,求它的晶胞体积。 1.7 设如图所示立方晶体的滑移面ABCD平行于晶体的上下底面,该滑移面上有一正方形位错环,设位错环的各段分别于滑移面各边平行,其柏氏矢量b∥AB。 (1)指出位错环上各段位错线的类型。 (2)欲使位错环沿滑移面向外运动,必须在晶体上施加怎样的应力?并在图中表示出来。 (3)该位错环运动出晶体后,晶体外形如何变化?

1.8 设如图所示立方晶体的滑移面ABCD 平行于晶体的上下底面,晶体中有一位错线fed ,de 段在滑移面上并平行于AB ,ef 段垂直于滑移面,位错的柏氏矢量与de 平行而与ef 垂直。 (1)欲使de 段位错线在ABCD 滑移面上运动,应对晶体施加怎样的应力? (2)在上述应力作用下de 段位错线如何运动?晶体外形如何变化? (3)同样的应力对ef 段位错线有何影响? 1.9 在如图所示面心立方晶体的(111)滑移面上有两条弯折的位错线OS 和O ˊS ˊ,其中O ˊS ˊ位错的台阶垂直于(111),它们的柏氏矢量方向和位错线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 (1)判断位错线上各段的类型。 (2)在平行于柏氏矢量b 和b ˊ的切应力作用下,两条位错线的滑移特征有何差异? (3)哪一条位错线容易在(111)面上滑移运动而消失,为什么? 1.10 判断下列位错反应能否进行: [][][] 111321161102a a a →+

金属学基础知识

共析钢、亚共析钢、过共析钢 1. 共析钢 碳溶解在铁的晶格中形成固溶体,碳溶解到a――中的固溶体叫铁素体, 溶解到丫一一中的固溶体叫奥氏体。铁素体与奥氏体都具有良好的塑性。当铁碳合金中的碳不能全部溶入铁素体或奥氏体中时,剩余出来的碳将与铁形成化合物——碳化铁(Fe3C)这种化合物的晶体组织叫渗碳体,它的硬度极高,塑性几乎为零。 从反映钢的组织结构与钢的含碳量和钢的温度之间关系的铁碳平衡状态图上可见,当碳的含量正好等于0.77%时,即相当于合金中渗碳体(碳化铁)约占12%,铁素体约占88%时,该合金的相变是在恒温下实现的。即在这种特定比例下的渗碳体和铁素体,在发生相变时,如果消失两者同时消失(加热时),如 果出现则两者又同时出现,在这一点上这种组织与纯金属的相变类似。基于这个原因,人们就把这种由特定比例构成的两相组织当作一种组织来看待,并且命名为珠光体,这种钢就叫做共析钢。即含碳量正好是 0.77%的钢就叫做共析钢,它的组织是珠光体。 2. 亚共析钢 常用的结构钢含碳量大都在0.5%以下,由于含碳量低于 0.77%,所以组织中的 渗碳体量也少于 12%,于是铁素体除去一部分要与渗碳体形成珠光体外,还会有多余的出现,所以这种钢的组织是铁素体+珠光体。碳含量越少,钢组织中珠光体 比例也越小,钢的强度也越低,但塑性越好,这类钢统称为亚共析钢。 3. 过共析钢 工具用钢的含碳量往往超过 0.77%,这种钢组织中渗碳体的比例超过 12%,所以除与铁素体形成珠光体外,还有多余的渗碳体,于是这类钢的组织是珠光体+ 渗碳体。这类钢统称为过共析钢。 二、有关钢材机械性能的名词 1?屈服点(<rS 钢材或试样在拉伸时,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即使应力不再增加,而钢材或试样仍继续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称此现象为屈服,而产生屈服现象时的最小应力值即为屈服点。 设Ps为屈服点s处的外力,Fo为试样断面积,则屈服点 d s =Ps/Fo(MPa,) Mpa 称为兆帕等于 N (牛顿)/mm2 , ( MPa=106Pa, Pa:帕斯卡=N/m2 ) 2?屈服强度(d 0.2 有的金属材料的屈服点极不明显,在测量上有困难,因此为了衡量材料的屈服 特性,规定产生永久残余塑性变形等于一定值(一般为原长度的0.2%)时的应力, 称为条件屈服强度或简称屈服强度 d 0.2。 4. 抗拉强度(db)材料在拉伸过程中,从开始到发生断裂时所达到的最大应力值。它表示钢材抵抗断裂的能力大小。与抗拉强度相应的还有抗压强度、抗弯强度等。 设Pb为材料被拉断前达到的最大拉力,Fo为试样截面面积,则抗拉强度 d b= Pb /Fo ( MPa)。 4.伸长率(3) 材料在拉断后,其塑性伸长的长度与原试样长度的百分比叫伸长率或延伸率。 5. 屈强比((T s/ )r b 钢材的屈服点(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值,称为屈强比。屈强比越大,结构 零件的可靠性越高,一般碳素钢屈强比为0.6-0.65,低合金结构钢为 0.65-0.75合金

金属学原理名词解释 江苏大学

1.形核功:形成临界晶核所需的能量,即临界晶核形成功 2.晶胚:当温度降到熔点以下时,在液态金属中存在结构起伏,即有瞬时存在的有序原子集团,它可能成为均匀形核的“胚芽”或称晶胚 3.临界晶核:半径为临界晶核半径r*=-2γ/ΔGv 4.动态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温度差值,保证凝固速度大于熔化速度的过冷度 5.粗糙界面:指微观上在固液面两相界面高低不平,存在几个原子层厚度的过渡层地界面 6.光滑界面:指微观上在固液两相界面光滑,固液两相截然分开,固相表面为基本完整的原子密排面 7.伪共晶: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某些非共晶成分(过/亚共晶)的合金得到的共晶组织 8.不平衡共晶:成分小于饱和溶解度的合金,由于结晶时冷速快,结晶过程中,固溶体呈枝晶偏析,其浓度偏离了相图中固相所指浓度,因此合金冷却到固相线时的结晶并未结束,并剩余液相。当合金冷却共晶温度时发生共晶反应,此时形成的共晶组织是不平衡共晶 9.离异共晶:共晶体中α相依附于初生α相生长,将共晶体中另一相β推到最后凝固的晶界处,从而使共晶体两组成相之间的组织特点消失,这种两相分离的共晶体叫做离异共晶 10.上坡扩散:溶质原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的过程 11.均匀化退火:将产生偏析的铸件加热在低于固相或100C~200C温度范围内长时间保温是源自充分扩散,以获得成分均匀的铸件《扩散退火》 12.反应扩散:伴随化学反应而形成新相的扩散《相变扩散》 13.柯肯达尔效应:由扩散系数不同而引起原子对接面移动的现象 14.互扩散:伴有浓度变化的扩散 15.自扩散:不依赖于浓度梯度,仅有热振动而产生的扩散 16.成分过冷:在合金凝固过程中,液相中溶质的分布发生变化而改变了凝固温度,将界面前沿液体中实际温度低于由溶质分布所决定的凝固温度时产生的过冷 17.平衡分配系数:一定温度下,两相平衡是固液两相成分之比。即Ko=Cs/CI 18.区域熔炼:利用稳态凝固产生宏观偏析的原理进行金属提炼的办法 19.有效分配系数:Ke=结晶过程中固体在相界处的浓度/此时剩余固体的平均浓度 20.直线法则:二元系统两相平衡共存时,合金成分点与两平衡相的成分点必须位于一条直线上 21.重心法则:处于三相平衡的合金,其成分必位于共轭三角形重心位置 22.连接线:三元系中,两相平衡时自由度为2,温度给定后仅剩一个自由度,即只有一个平衡相的成分独立可变,另一瓶横向成分随之变化,两瓶横向的成分存在着对应关系,连接对应成分点的直线叫连接线 23.单变量线:三元系中,平衡相的成分随温度变化的空间曲线 24.滑移系:晶体中一个滑移面及该面上一个滑移方向的组合 25.临界分切应力:滑移系开动所需最小分切应力 26.复滑移:两个或两个以上滑移系同时或交替进行的滑移 27.交滑移:当某一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上运动受阻时,有可能从原滑移面转移到与之相交的另一滑移面上去继续滑移的过程 28.双交滑移:交滑移后的位错在原滑移面平行的滑移面上继续运动的现象 29.孪生:晶体受力后,以产生孪晶的方式进行的切变过程叫孪生 30.加工硬化:金属经塑性变形,其力学性能发生明显变化,即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增加。而塑性、韧性下降。 31.形变织构:多晶体形变过程中出现的晶体取向择优的现象 32.动态回复:在热变形过程中发生的回复过程

(完整版)金属学及热处理习题参考答案(1-9章)

第一章金属及合金的晶体结构 一、名词解释: 1.晶体: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2.非晶体:指原子呈不规则排列的固态物质。 3.晶格:一个能反映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4.晶胞:构成晶格的最基本单元。 5.单晶体: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6.多晶体:由许多取向不同,形状和大小甚至成分不同的单晶体(晶粒)通过晶界结合在一起的聚合体。 7.晶界:晶粒和晶粒之间的界面。 8.合金:是以一种金属为基础,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经过熔合而获得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9.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10.相:金属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晶格形式并以界面分开的各个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11.组织:用肉眼观察到或借助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到的相的形态及分布的图象统称为组织。 12.固溶体: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成分和性能均匀的、结构上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 二、填空题: 1.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是否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 2.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三种。 3.实际金属的晶体缺陷有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体缺陷。 4.根据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占据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两种。 5.置换固溶体按照溶解度不同,又分为无限固溶体和有限固溶体。 6.合金相的种类繁多,根据相的晶体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种。7.同非金属相比,金属的主要特征是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塑性,不透明,有光泽,正的电阻温度系数。 8.金属晶体中最主要的面缺陷是晶界和亚晶界。

金属材料基础知识

金属材料及处理工艺基础知识 一、金属材料分类: 金属材料的分类有多种方式,有按照密度分的,价格分的…常用的是分类是把金属材料分成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类。 1.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常用的黑色材料为钢铁。其又分为三类:纯铁,钢,铸铁。 纯铁:其主要由Fe组成的,含C量在0.0218%以下,工业中很少用; 钢:含C量在0.0218%-2.3%之间的铁碳合金(不加其他元素的称碳素钢,加入其他合金元素的称合金钢)。其又可以按照成分分类(碳素钢,合金钢),用途分类(轴承钢,不锈钢,工具钢,模具钢,弹簧钢,渗碳用钢,耐磨钢,耐热钢…),品质分类(普通钢,优质钢,高级优质钢),成形方式分类(锻钢,铸钢,热轧钢,冷拉钢),形式分类(板材,棒材,管材,异形钢等)等等。 铸铁:含C量在2.3%-6.69%之间的铁碳合金成为铸铁。按石墨的形态其又可以分为灰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等,石墨的不同形态和基体的配合而具有不同的性能。 2.有色金属:又称非铁金属,指除黑色金属外的金属和合金,如铜、锡、铅、锌、铝、镍锰以及黄铜、青铜、铝合金和轴承合金等。 二、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及指标 金属材料常用的性能指标有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 1.力学性能: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各种特性,如弹性、塑性、韧性、强度、硬度等。 强度: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是极为重要的强度指标,是金属材料选用的重要依据。强度的大小用应力来表示,即用单位面积所能承受的载荷(外力)来表示,常用单位为MPa。 屈服强度:金属试样在拉力试验过程中,载荷不再增加,而试样仍继续发生变形的现象,称为“屈服”。产生屈服现象时的应力,即开始产生塑性变形时的应力,称为屈服点,用符号σs表示,单位为MPa。一般的,材料达到屈服强度,就开始伴随着永久的塑性变形,因此其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抗拉强度:金属试样在拉力试验时,拉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用符号σb表示,单位为MPa。 塑性: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去掉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变形),但不会被破坏的能力。 弹性: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去掉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变形)。 伸长率:金属在拉力试验时,试样拉断后,其标距部分所增加的长度与原始

金属学材料学课后习题答案全

金属学材料学课后习题答案全 1-1. 为什么说钢中的S、P杂质元素在一般情况下是有害的? 答:S容易和Fe结合形成熔点为989℃的FeS相,会使钢在热加工过程中产生热脆性;P与Fe结合形成硬脆的Fe3P 相,使钢在冷变形加工过程中产生冷脆性。 1-2. 钢中的碳化物按点阵结构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什么特点? 答:可以分为简单点阵结构和复杂点阵结构,简单点阵结构的特点:硬度较高、熔点较高、稳定性较好;复杂点阵结构的特点:硬度较低、熔点较低、稳定性较差。 1-3. 简述合金钢中碳化物形成规律。 答:①当rC/rM>时,形成复杂点阵结构;当rC/rM±15%,溶解度极小。间隙固溶体形成的规律:①间隙固溶体总是有限固溶体,其溶解度取决于溶剂金属的晶体结构和间隙元素的原子尺寸;②间隙原子在固溶体中总是优先占据有利的位置;③间隙原子的溶解度随溶质原子的尺寸的减小而增大;④同一溶剂金属不同的点阵结构,溶解度是不同的,C、N原子在y-Fe中的溶解度高于a-Fe。 1-23. 在相同成分的粗晶粒和细晶粒钢中,偏聚元素的偏聚程度有什么不同? 答:粗晶粒更容易产生缺陷,偏聚程度大,细晶粒偏聚

程度小。1-5 试述钢在退火态、淬火态及淬火-回火态下,不同元素的分布状况。 答:退火态:非碳化物形成元素绝大多数固溶于基体中,而碳化物形成元素视C和本身量多少而定。优先形成碳化物,余量溶入基体。淬火态:合金元素的分布与淬火工艺有关。溶入A体的因素淬火后存在于M、B中或残余A中,未溶者仍在K中。回火态:低温回火,置换式合金元素基本上不发生重新分布;>400℃,Me开始重新分布。非K形成元素仍在基体中,K形成元素逐步进入析出的K中,其程度取决于回火温度和时间。 1-6 有哪些合金元素强烈阻止奥氏体晶粒的长大?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有什么好处?答:Ti、Nb、V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能够细化晶粒,从而使钢具有良好的强韧度配合,提高了钢的综合力学性能。 1-7 哪些合金元素能显著提高钢的淬透性?提高钢的淬透性有何作用? 答:在结构钢中,提高马氏体淬透性作用显著的元素从大到小排列:Mn、Mo、Cr、Si、Ni等。作用:一方面可以使工件得到均匀而良好的力学性能,满足技术要求;另一方面,在淬火时,可选用比较缓和的冷却介质,以减小工件的变形与开裂倾向。 1-8 .能明显提高回火稳定性的合金元素有哪些?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有什么作用?答:提高回火稳定性的合金

金属学与热处理知识点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 一、金属的晶体结构 重点内容:面心立方、体心立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八面体、四面体间隙个数;晶向指数、晶面指数的标定;柏氏矢量具的特性、晶界具的特性。 基本内容:密排六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密排面上原子的堆垛顺序、晶胞、晶格、金属键的概念。晶体的特征、晶体中的空间点阵。 晶格类型晶胞中的原子 数原子半 径 配位 数 致密度 体心立方 2 a 4 38 68% 面心立方 4 a 4 212 74% 密排六方 6 a 2 112 74% 晶格类型fcc(A1) bcc(A2) hcp(A3) 间隙类型正四面 体 正八面 体 四面体扁八面体四面体 正八面 体 间隙个数8 4 12 6 12 6 原子半径 r A a 4 2a 4 3 2 a 间隙半径 r B () 4 2 3a -()42 2 a -()43 5a -()43 2a -()42 6a -()21 2a - 晶胞:在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用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金属键:失去外层价电子的正离子与弥漫其间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为金属键。 位错:晶体中原子的排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有规律错动的一种特殊结构组态。 位错的柏氏矢量具有的一些特性: ①用位错的柏氏矢量可以判断位错的类型;②柏氏矢量的守恒性,即柏氏矢量与回路起点及回路途径无关;③位错的柏氏矢量个部分均相同。 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螺型平行;混合型呈任意角度。 晶界具有的一些特性: ①晶界的能量较高,具有自发长大和使界面平直化,以减少晶界总面积的趋势;②原子在晶界上的扩散速度高于晶内,熔点较低;③相变时新相优先在晶界出形核;④晶界处易于发生杂质或溶质原子的富集或偏聚;⑤晶界易于腐蚀和氧化;⑥常温下晶界可以阻止位错的运动,提高材料的强度。 二、纯金属的结晶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纯金属的结晶 2-1 a)试证明均匀形核时,形成临界晶粒的△Gk与其体积V之间关系式为△Gk=V△Gv/2 b)当非均匀形核形成球冠状晶核时,其△Gk与V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 2-2 如果临界晶核是边长为a的正方体,试求出△Gk和a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形成立方体晶核的△Gk比球形晶核要大。 答:

2-3 为什么金属结晶时一定要由过冷度?影响过冷度的因素是什么?固态金属熔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为什么? 答: 金属结晶时需过冷的原因: 如图所示,液态金属和固态金属的吉布斯自由能随温度的增高而降低,由于液态金属原子排列混乱程度比固态高,也就是熵值比固态高,所以液相自由能下降的比固态快。当两线相交于Tm温度时,即Gs=Gl,表示固相和液相具有相同的稳定性,可以同时存在。所以如果液态金属要结晶,必须在Tm温度以下某一温度Tn,才能使G s<Gl,也就是在过冷的情况下才可自发地发生结晶。把Tm-Tn的差值称为液态金属的过冷度 影响过冷度的因素: 金属材质不同,过冷度大小不同;金属纯度越高,则过冷度越大;当材质和纯度一定时,冷却速度越大,则过冷度越大,实际结晶温度越低。 固态金属熔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及原因: 会。原因:与液态金属结晶需要过冷的原因相似,只有在过热的情况下,Gl<G s,固态金属才会发生自发地熔化。 2-4 试比较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的异同点。 答: 相同点: 1、形核驱动力都是体积自由能的下降,形核阻力都是表面能的增加。

2、具有相同的临界形核半径。 3、所需形核功都等于所增加表面能的1/3。 不同点: 1、非均匀形核的△Gk小于等于均匀形核的△Gk,随晶核与基体的润湿角的变 化而变化。 2、非均匀形核所需要的临界过冷度小于等于均匀形核的临界过冷度。 3、两者对形核率的影响因素不同。非均匀形核的形核率除了受过冷度和温度的 影响,还受固态杂质结构、数量、形貌及其他一些物理因素的影响。 2-5 说明晶体生长形状与温度梯度的关系。 答: 液相中的温度梯度分为: 正温度梯度:指液相中的温度随至固液界面距离的增加而提高的温度分布情况。负温度梯度:指液相中的温度随至固液界面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的温度分布情况。固液界面的微观结构分为: 光滑界面:从原子尺度看,界面是光滑的,液固两相被截然分开。在金相显微镜下,由曲折的若干小平面组成。 粗糙界面:从原子尺度看,界面高低不平,并存在着几个原子间距厚度的过渡层,在过渡层中,液固两相原子相互交错分布。在金相显微镜下,这类界 面是平直的。 晶体生长形状与温度梯度关系: 1、在正温度梯度下:结晶潜热只能通过已结晶的固相和型壁散失。 光滑界面的晶体,其显微界面-晶体学小平面与熔点等温面成一定角度,这种情况有利于形成规则几何形状的晶体,固液界面通常呈锯齿状。 粗糙界面的晶体,其显微界面平行于熔点等温面,与散热方向垂直,所以晶体长大只能随着液体冷却而均匀一致地向液相推移,呈平面长大方式,固液界面始终保持近似地平面。 2、在负温度梯度下: 具有光滑界面的晶体:如果杰克逊因子不太大,晶体则可能呈树枝状生长;当杰克逊因子很大时,即时在较大的负温度梯度下,仍可能形成规则几何形状的晶体。具有粗糙界面的晶体呈树枝状生长。 树枝晶生长过程:固液界面前沿过冷度较大,如果界面的某一局部生长较快偶有突出,此时则更加有利于此突出尖端向液体中的生长。在尖端的前方,结晶潜热散失要比横向容易,因而此尖端向前生长的速度要比横向长大的速度大,很块就长成一个细长的晶体,称为主干。这些主干即为一次晶轴或一次晶枝。在主干形成的同时,主干与周围过冷液体的界面也是不稳的的,主干上同样会出现很多凸出尖端,它们会长大成为新的枝晶,称为称为二次晶轴或二次晶枝。二次晶枝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在它上面长出三次晶枝,如此不断地枝上生枝的方式称为树枝状生长,所形成的具有树枝状骨架的晶体称为树枝晶,简称枝晶。 2-6 简述三晶区形成的原因及每个晶区的特点。 答: 三晶区的形成原因及各晶区特点: 一、表层细晶区

金属学原理

莱特later 1.配位数:直接同中心离子(或原子)配位的原子数目叫中心离子(或原子)的配位数 2.粗糙界面:液固两相之间的界面从微观上来看是高低不平的,存在几个原子层厚度的过渡层,在过渡 层中约有半数的位置为固相原子所占据,由于过渡层很薄,所以,从宏观上来看,界面反而显得平直,不出现曲折小平面,这类界面又称非小平面界面。 3.交滑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滑移面沿同一滑移方向进行交替滑移的过程 4.有效分配系数:结晶过程中固体在相界处的浓度比上此时余下液体的平均浓度。 5.应变时效:低碳钢拉伸时,若在超过下屈服点以后卸载并立即重新拉伸,则拉伸曲线不出现屈服点; 若卸载后放置一段时间或在200℃左右加热后再进行拉伸,则屈服现象又复出现,且屈服应力进一步提高。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应变时效。 6.过冷度:相变过程中冷却到相变点以下某个温度后发生转变,平衡相变温度与该实际转变温度之差称 过冷度 7.形变组织:金属在合金塑性变形时,由于各晶粒的转动,当形变量很大时,各晶粒的取向会大致趋于 一致,形变中的这种组织状态叫做形变织构 8.动态过冷度:能保证凝固速度大于融化速度的过冷度称为动态过冷度 9.加工硬化: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大,塑性变形抗力不断增加的现象,即强度和硬度升高,塑性和韧性降 低。 10.上坡扩散: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进行的扩散 11.割阶:位错线上垂直于原位错滑动面的曲折部分 12.伪共晶:在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某些亚共晶或过共晶成分的合金也能得到全部的共晶组织,这种由非 共晶成分的合金所得到的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13.柯氏气团:溶质原子与位错的交互作用,溶质原子将偏聚在位错线附近以降低体系的畸变能形成溶质 原子气团。 1、金属的退火处理包括哪三个阶段?简述这三个阶段中晶粒大小、结构的变化 答:退火过程分为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三个阶段。回复是指新的无畸变晶粒出现之前所产生的亚结构和性能变化的阶段;再结晶是指出现无畸变的等轴新晶粒逐步取代变形晶粒的过程;晶粒长大是指再结晶结束之后晶粒的继续长大。 在回复阶段,由于不发生大角度晶界的迁移,所以晶粒的形状和大小与变形态的相同,仍保持着纤维状或扁平状,从光学显微组织上几乎看不出变化。在再结晶阶段,首先是在畸变度大的区域产生新的无畸变晶粒的核心,然后逐渐消耗周围的变形基体而长大,直到形变组织完全改组为新的、无畸变的细等轴晶粒为止。最后,在晶界表面能的驱动下,新晶粒互相吞食而长大,从而得到一个在该条件下较为稳定的尺寸,称为晶粒长大阶段。 2、简述影响固体中原子和分子扩散的因素有哪几方面? 答:1、温度;2、固溶体类型;3、晶体结构;4、晶体缺陷;5、化学成分;6、应力的作用 3 、原子间的结合键共有几种?各自特点如何?(5 分)a 1、化学键包括:金属键:电子共有化,既无饱和性又无方向性 离子键:以离子而不是以原子为结合单元,要求正负离子相间排列,且无方向性, 无饱和性 共价键:共用电子对;饱和性;配位数较小,方向性 2、物理键如范德华力,系次价键,不如化学键强大 3、氢键:分子间作用力,介于化学键与物理键之间,具有饱和性

金属材料性能知识大汇总(超全)

金属材料性能知识大汇总 1、关于拉伸力-伸长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的问题 低碳钢的应力-应变曲线 a、拉伸过程的变形:弹性变形,屈服变形,加工硬化(均匀塑性变形),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 b、相关公式:工程应力σ=F/A0;工程应变ε=ΔL/L0;比例极限σP;弹性极限σ ε;屈服点σS;抗拉强度σb;断裂强度σk。 真应变e=ln(L/L0)=ln(1+ε) ;真应力s=σ(1+ε)= σ*eε指数e为真应变。 c、相关理论:真应变总是小于工程应变,且变形量越大,二者差距越大;真应力大于工程应力。弹性变形阶段,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基本吻合;塑性变形阶段两者出线显著差异。

2、关于弹性变形的问题 a、相关概念 弹性:表征材料弹性变形的能力 刚度:表征材料弹性变形的抗力 弹性模量:反映弹性变形应力和应变关系的常数,E=σ/ε;工程上也称刚度,表征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 弹性比功:称弹性比能或应变比能,是材料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吸收变形功的能力,评价材料弹性的好坏。 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滞弹性:(弹性后效)是指材料在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的附加弹性应变的性能。 弹性滞后环:非理想弹性的情况下,由于应力和应变不同步,使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而形成一封闭回线。 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金属的循环韧性,也叫内耗 b、相关理论: 弹性变形都是可逆的。 理想弹性变形具有单值性、可逆性,瞬时性。但由于实际金属为多晶体并存在各种缺陷,弹性变形时,并不是完整的。 弹性变形本质是构成材料的原子或离子或分子自平衡位置产生可逆变形的反映

金属学与热处理试卷与答案AWord版

金属学与热处理 一、填空题(30分,每空1分) 1、常见的金属晶体类型有__________晶格、__________晶格和密排六方晶格三种。 2、金属的整个结晶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基本过程组成。 3、根据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分为__________与__________两种。 4、工程中常用的特殊性能钢有_________、_________、耐磨钢。 5、常用的常规热处理方法有__________、正火和淬火、__________。 6、随着回火加热温度的升高,钢的__________和硬度下降,而__________和韧性提高。 7、根据工作条件不同,磨具钢又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塑料磨具用钢等。 8、合金按照用途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特殊性能钢三类。 9、合金常见的相图有__________、__________、包晶相图和具有稳定化合物的二元相图。 10、硬质合金是指将一种或多种难熔金属__________和金属粘结剂,通过__________工艺生产的一类合金材料。 11、铸铁的力学挺能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的组织和石墨的基体、形态、__________以及分布状态。 12、根据铸铁在结晶过程中的石墨化程度不同,铸铁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麻口铸铁三类。 13、常用铜合金中,__________是以锌为主加合金元素,__________是以镍为主加合金元素。 14、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中属于固溶体的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属于金属化合物的有___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和莱氏体。 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 1、铜只有通过冷加工并经随后加热才能使晶粒细化,而铁则不需冷加工,只需加热到一定温度即使晶粒细化,其原因是() A 铁总是存在加工硬化,而铜没有 B 铜有加工硬化现象,而铁没有 C 铁在固态下有同素异构转变,而铜没有 D 铁和铜的再结晶温度不同 α-是具有()晶格的铁。 2、Fe A 体心立方 B 面心立方

金属学原理重要知识点

1.配位数:直接同中心离子(或原子)配位的原子数目叫中心离子(或原子)的配位数 2..粗糙界面:液固两相之间的界面从微观上来看是高低不平的,存在几个原子层厚度的过渡层,在过渡层中约有半数的位置为固相原子所占据,由于过渡层很薄,所以,从宏观上来看,界面反而显得平直,不出现曲折小平面,这类界面又称非小平面界面。 3. 交滑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滑移面沿同一滑移方向进行交替滑移的过程 4. 有效分配系数:结晶过程中固体在相界处的浓度比上此时余下液体的平均浓度。 5. 应变时效:低碳钢拉伸时,若在超过下屈服点以后卸载并立即重新拉伸,则拉伸曲线不出现屈服点;若卸载后放置一段时间或在200℃左右加热后再进行拉伸,则屈服现象又复出现,且屈服应力进一步提高。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应变时效。 6. 过冷度:相变过程中冷却到相变点以下某个温度后发生转变,平衡相变温度与该实际转变温度之差称过冷度 7. 形变组织:金属在合金塑性变形时,由于各晶粒的转动,当形变量很大时,各晶粒的取向会大致趋于一致,形变中的这种组织状态叫做形变织构 8. 动态过冷度:能保证凝固速度大于融化速度的过冷度称为动态过冷度 9. 加工硬化: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大,塑性变形抗力不断增加的现象,即强度和硬度升高,塑性和韧性降低。 10. 上坡扩散: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进行的扩散 11. 割阶: 位错线上垂直于原位错滑动面的曲折部分12. 伪共晶:在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某些亚共晶或过共晶成分的合金也能得到全部的共晶组织,这种由非共晶成分的合金所得到的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13. 柯氏气团:溶质原子与位错的交互作用,溶质原子将偏聚在位错线附近以降低体系的畸变能形成溶质原子气团。 1、金属的退火处理包括哪三个阶段?简述这三个阶段中晶粒大小、结构的变化 答:退火过程分为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三个阶段。回复是指新的无畸变晶粒出现之前所产生的亚结构和性能变化的阶段;再结晶是指出现无畸变的等轴新晶粒逐步取代变形晶粒的过程; 晶粒长大是指再结晶结束之后晶粒的继续长大。 在回复阶段,由于不发生大角度晶界的迁移,所以晶粒的形状和大小与变形态的相同,仍保持着纤维状或扁平状,从光学显微组织上几乎看不出变化。在再结晶阶段,首先是 在畸变度大的区域产生新的无畸变晶粒的核心,然后逐渐消耗周围的变形基体而长大,直到形变组织完全改组为新的、 无畸变的细等轴晶粒为止。最后,在晶界表面能的驱动下,新晶粒互相吞食而长大, 从而得到一个在该条件下较为稳定的尺寸,称为晶粒长大阶段。 2、简述影响固体中原子和分子扩散的因素有哪几方面? 答:1、温度;2、固溶体类型;3、晶体结构;4、晶体缺陷;5、化学成分;6、应力的作用 3 、原子间的结合键共有几种?各自特点如何?(5 分)a 1、化学键包括:金属键:电子共有化,既无饱和性又无方向性 离子键:以离子而不是以原子为结合单元,要求正负离子相间排列,且无方向性, 无饱和性 共价键:共用电子对;饱和性;配位数较小,方向性 2、物理键如范德华力,系次价键,不如化学键强大 3、氢键:分子间作用力,介于化学键与物理键之间,具有饱和性 4、写出菲克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说明其意义,简述影响扩散的因素。

金属材料基础知识汇总

《金属材料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本知识 一,材料性能:通常所指的金属材料性能包括两个方面: 1,使用性能即为了保证机械零件、设备、结构件等能够正常工作,材料所应具备的性能,主要有力学性能(强度、硬度、刚度、塑性、韧性等),物理性能(密度、熔点、导热性、热膨胀性等)。使用性能决定了材料的应用范围,使用安全可靠性和寿命。 2,工艺性能即材料被制造成为零件、设备、结构件的过程中适应的各种冷、热加工的性能,如铸造、焊接、热处理、压力加工、切削加工等方面的性能。 工艺性能对制造成本、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 二,材料力学基本知识 金属材料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都要承受不同形式外力的作用,当达到或超过某一限度时,材料就会发生变形以至于断裂。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的一些性能称为材料的力学性能。 承压类特种设备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主要有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力学性能试验测定。 1,强度金属的强度是指金属抵抗永久变形和断裂的能力。材料强度指标可以通过拉伸试验测出。抗拉强度σb和屈服强度σs是评价材料强度性能的两个主要指标。一般金属材料构件都是在弹性状态下工作的。是不允许发生塑性变形,所以机械设计中一般采用屈服强度σs作为强度指标,并加安全系数。2,塑性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断裂前发生不可逆永久变形的能力。评定材料塑性的指标通常用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伸长率δ=[(L1—L0)/L0]100% L0---试件原来的长度L1---试件拉断后的长度 断面收缩率φ=[(A1—A0)/A0]100% A0----试件原来的截面积A1---试件拉断后颈缩处的截面积 断面收缩率不受试件标距长度的影响,因此能够更可靠的反映材料的塑性。 对必须承受 强烈变形的材料,塑性优良的材料冷压成型的性能好。 3,硬度金属的硬度是材料抵抗局部塑性变形或表面损伤的能力。硬度与强度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硬度较高的材料其强度也较高,所以可以通过测试硬度来估算材料强度。另外,硬度较高的材料耐磨性也较好。 工程中常用的硬度测试方法有以下四种 (1)布氏硬度HB (2)洛氏硬度HRc(3)维氏硬度HV (4)里氏硬度HL 4,冲击韧性指材料在外加冲击载荷作用下断裂时消耗的能量大小的特性。 材料的冲击韧性通常是在摆锤式冲击试验机是测定的,摆锤冲断试样所作的功称为冲击吸收功。以Ak表示,Sn为断口处的截面积,则冲击韧性ak=Ak/Sn。 在承压类特种设备材料的冲击试验中应用较多。 三金属学与热处理的基本知识 1,金属的晶体结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根据原子在物质内部的排列方式不同,可将物质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凡内部原子呈现规则排列的物质称为晶体,凡内部原子呈现不规则排列的物质称为非晶体,所有固态金属都是晶体。 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方式称为晶体结构。常见的晶体结构有: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

14、何谓组元?何谓相?何谓固溶体?固溶体的晶体结构有何特点? 何谓置换固溶体?影响其固溶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合金组元之间以不同的比例相互混合形成的晶体结构与某一组元相同的固相。 固溶体的晶体结构特点:固溶体仍保持着溶剂的晶格类型,但结 构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晶格畸变,2)有偏聚 与有序,3)当低于某一温度时,可使具有短程有序的固溶体的溶质 和溶剂原子在整个晶体中都按—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转变为长程有 序,形成有序固溶体。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位于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影响置换固溶体固溶度的因素:原子尺寸,电负性,电子浓度,晶体结构 15、何谓固溶强化?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哪个大?为 什么? 答:固溶强化:在固溶体中,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有所下降的现象。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大于置换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原因: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尺寸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晶格畸变也越大,强化效果越好。间隙固溶体晶格畸变大于置换固溶体的晶格畸变 16、何谓间隙相?它与间隙固溶体及复杂晶格间隙化合物有何区别? 答:间隙相:当非金属原子半径与金属原子半径的比值小于0.59时,形成的简单的晶体结构称为间隙相。间隙相与间隙固溶体有本质的区别,间隙相是一种化合物,它具有与其组元完全不同的晶格结构,而间隙固溶体则任保持着溶剂组元的晶格类型。间隙相与间隙化合物相比具有比较简单的晶体结构,间隙相一般比间隙化合物硬度更高,更稳定。 21、何谓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定性说明刃型位错的弹性应力场与异 类原子的相互作用,对金属力学性能有何影响? 答:刃型位错:设有一简单立方晶体,某一原子面在晶体内部中断,这个原子平面中断处的边缘就是一个刃型位错,犹如一把锋利的钢刀将

材料科学基础之金属学原理扩散习题及答案

《材料结构》习题: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1. 已知Zn在Cu中扩散时D0= 2.1×10-5m2/s,Q=171×103J/mol。试求815℃时Zn在Cu中的扩散系数。 2. 已知C在γ铁中扩散时D0=2.0×10-5m2/s,Q=140×103J/mol; γ铁中Fe自扩散时 D0=1.8×10-5m2/s,Q=270×103J/mol。试分别求出927℃时奥氏体铁中Fe的自扩散系数和碳的扩散系数。若已知1%Cr可使碳在奥氏体铁中的扩散激活能增加为Q=143×103J/mol,试求其扩散系数的变化和对比分析以上计算结果。 3. 若将铁棒置于一端渗碳的介质中,其表面碳浓度达到相应温度下奥氏体的平衡浓度C S。试求 (1)结合铁-碳相图,试分别示意绘出930℃和800℃经不同保温时间(t1

习题4答案: 1.解:根据扩散激活能公式得 3-5132017110exp() 2.110exp 1.2610m /s 8.314(815273)-???=-=??-=? ??+?? Cu Zn Q D D RT 2.解:根据扩散激活能公式得 3γ-5172027010exp() 1.810exp 3.1810m /s 8.314(927273)-???=-=??-=? ??+??Fe Q D D RT 3γ-5112014010exp() 2.010exp 1.6110m /s 8.314(927273)-???=-=??-=? ??+??C Q D D RT 已知1%Cr 可使碳在奥氏体铁中的扩散激活能增加为Q =143×103J/mol , 所以,3γ-51120143.310exp() 2.010exp 1.1610m /s 8.314(927273)-???'=-=??-=? ??+??C Q D D RT 由此可见,1%Cr 使碳在奥氏体铁中的扩散系数下降,因为Cr 是形成碳化物的元素,与碳的亲和力较大,具有降低碳原子的活度和阻碍碳原子的扩散的作用。 3.(1)参见204页。 (2)若渗碳温度低于727℃,不能达到渗碳目的。因为在727℃以下,铁为α相,而C 在α-Fe 中的溶解度非常小(最高为在727℃时为0.0218%)。 4.解:(1)在870℃下, 3γ-5122014010exp() 2.010exp 8.010m /s 8.314(870273)-???=-=??-=? ??+??C Q D D RT 在930℃下, 3γ-5112014010exp() 2.010exp 1.6710m /s 8.314(930273)-???=-=??-=? ??+??C Q D D RT (2)低碳钢渗碳的扩散方程解为 0()erf =--S S C C C C 所以,渗层厚度∝x = 所以,1122112 1 1.67101020.9h 8.010--??===?D t t D 。 (3 )根据低碳钢渗碳的扩散方程解0()erf S S C C C C =--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