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旅游资源优势

锡林郭勒盟旅游资源优势
锡林郭勒盟旅游资源优势

锡林郭勒盟旅游资源优势

锡林郭勒盟北与蒙古国相连,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陆路口岸。其中二连浩特是国务院批准的沿边开放城市,是通往蒙古、独联体和东欧各国的大陆桥,每年经由二连浩特进入我国的蒙古等国游客达20多万人。南部与河北省相连,距京、津、唐地区距离较近,直线距离首都北京180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锡林浩特飞机场可起降波音737客机,有直达北京、呼和浩特的定期航班和通往各大旅游城市的临时旅游航线。而北京、天津等城市是我国国内游客的主要客源地。因此,锡林郭勒盟有着非常明显的旅游区位优势。

美丽、辽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凉爽湿润。地形复杂多样,有平缓起伏的丘陵,宽广的平原,绵延的沙地,分布着很多特色的温带草原,草的高度和密度都非常适合于开展旅游。锡林郭勒盟草原面积占全盟土地总面积的97.2%,境内广大地域未受到工业和城市污染,总体环境质量高。蓝天、白云、绿草是锡林郭勒盟生态环境的主基调。锡林郭勒盟是我国天然草原最有代表性和典型的地区,拥有一个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并列入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蒙古族的察哈尔、阿巴嘎、乌珠穆沁、苏尼特四大部落仍然生活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他们的文化风俗形成了一幅靓丽的人文景观,其特色明显有别于其它地域的蒙古族。

通古尔盆地出土的恐龙化石是目前已出土的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曾多次赴美、日等国展出,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辽、元时代的文化遗存,如元上都遗址,也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

锡盟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单体数量都比较丰富,民俗和历史遗迹方面的旅游资源尤其突出,在全国同类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锡林郭勒盟的旅游资源优势可概括为如下五大方面:典型草原生态,独特蒙古族风情。辉煌的元上都遗址,亚欧通道国门,华北避暑胜地。

近年来,锡盟盟委、行署将草原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优先重点发展,通过政策扶持、科学规划和多元投入。全盟在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市场培育、宣传促销、队伍建设、行业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己初步形成了国际旅游、过境旅游、国内旅游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态势

锡林郭勒盟概况(新)

锡林郭勒盟概况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首都北京的正北方,东经111°59′至120°00′,北纬42°32′至46°41′,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全盟总人口101.6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0%,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交界,南与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毗邻,东与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相连,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公里,具有北开南联、贯通东西的优势。现辖9个旗2个市1个县1个管理区,即二连浩特市、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乌拉盖管理区,盟府所在地锡林浩特市是全盟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对蒙古国的国家一类口岸,其中二连浩特是我国最大的对蒙陆路口岸,也是内地通往蒙、俄、东欧最便捷的大陆桥。地处中纬度西风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

气温1-4℃,无霜期90-130天,年降水量200-400毫米。以高平原为主体,兼有多种地貌,平均海拔1000米。 锡林郭勒盟历史悠久。二连盐池恐龙化石群世界罕见,主要有亚洲鸟龙、欧式阿莱龙、姜氏巴克龙、蒙古满洲龙等。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生存,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等中国北方民族曾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境内分布有青铜器时代的古岩画群,秦汉时期的长城遗址,以及乌桓山、鲜卑山和突厥石人等遗迹。辽代为上京道所辖,遗有大量古墓。金代曾筑有大量长城,史称金界壕,至今仍有大量遗存。十三世纪中叶,建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1260年忽必烈皇帝在此继位,元上都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清朝开始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一般三年举行一次会盟。1691年,康熙皇帝在多伦淖尔召集蒙古各部举行了一次盛大的会盟。1743年,在锡林额尔敦敖包山下始建贝子庙,乾隆皇帝赐名崇善寺,经过七代活佛陆续扩建,成为内蒙古喇嘛教四大寺院之一。锡林郭勒盟的形成

浅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浅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浅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发展迅速,我国的旅游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与保护,旅游景区的数目也正在快速增加。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求与标准也越来越高。而一些旅游景区只是盲目的开发旅游资源,模仿其他景区,造成了景观雷同,层次低的后果,而且这类景区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与此同时,一些旅游景区建设尝试突出旅游资源特色,把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做为景区建设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如何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便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概述、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展开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对策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how to buil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bstract]Since 21st Century,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in rapid development. The tourism in China is developed and produced a lot .The number of tourist area is increased quickly.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culture, people mor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Some tourist attractions are just a blind development, imitate other scenic spots, with result in a similar landscape. This type of scenic spots is gradually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ourists. At the same time, some try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resources, to buil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s a breakthroug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cenic spot. Thus how to buil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build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put forward the polici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words] tourism resources cultural connotation countermeasures

四川旅游业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微观环境)

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研究 四川是旅游大省,旅游产业是其主导产业之一。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四川旅游产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得出四川旅游产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为四川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出三种战略:构建大西南旅游经济圈战略、科教兴旅战略和环境优化战略 四川地处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7°21’~108°31’和北纬26°03’~34°19’之间,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以及西南金融中心。近年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四川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566.23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8.6%,国内旅游收入达542.3亿元,旅游外汇收入2.89亿美元,2004年全省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280.96亿元;旅游业及带动的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842.89亿元,占同期GDP的12.9%[1]。 旅游作为一种产业,由与旅游活动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多重业务或行业构成,包括旅游产业资源、旅游产业需求主体、旅游供给主体、旅游产品[2]。同时,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必须遵循产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政府和相关部门就必须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四川旅游产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促进其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战略对策。 1.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在80年代初提出。SWOT分析法也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常用的一种方法[3]。图1就是典型的SWOT战略选择图。当研究对象处于第一象限,外部有众多机会,又有强大内部优势,宜采用发展型战略;处于第二象限,外部有机会,而内部条件不佳,宜采取扭转内部劣势,先稳定后发展战略;处于第三象限,外部有威胁,消除劣势可采用紧缩战略;处于第四象限。拥有内部优势而外部存在威胁,宜采用多角化经营战略分散风险,寻求新的机会。 2. 四川省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2.1 资源优势 四川素称中国“风景省”,无论是自然、人文景观还是民俗风情,种类多、品种全,分布广泛,是中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区。特别是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国宝大熊猫、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等,具有垄断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通过表1中国及四川省旅游资源统计资料分析可以得出,

正镶白旗文化旅游资源

正镶白旗文化旅游资源 一、历史文化。 (一)古建筑 1、金长城:金长城位于正镶白旗乌兰察布木宏图嘎查、恩格尔宝力格嘎查、赛音宝勒嘎查所在地。正镶白旗境的金长城原建筑总长66327米,现保存有金长城遗迹总长1727米。东段金长城位于宏图嘎查第5小组所在地,中段金长城位于恩格尔宝力格嘎查第二小组西南约800米处,西段金长城位于乌兰察布木赛音宝力格嘎查三小组所在地。正镶白旗境原有金长城总长约66327米、由东向西建成,因不可抗自然因素,现已基本消失,目前仅存有三段特征较为明显的金长城。 2、布日都庙:布日都庙位于正镶白旗乌兰察布木浩雅尔呼都嘎嘎查,距政府所在地明安图镇北40公里。该庙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年(1740年)至今已有270年的历史。寺庙建成后,乾隆皇帝赐名“演教寺”当地民众俗称“布日都庙”。2002年,正镶白旗人民政府将该庙列为正镶白旗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仅存的大雄宝殿进行了修缮。2006年,该庙被列入自治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宝日勒盖庙:宝日勒盖庙位于正镶白旗伊和淖木宝日勒盖嘎查所在地。该庙始建于1721年,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宝日勒盖庙建成后康熙赐名“修德寺”是原察哈尔盟镶白旗旗庙。“文革”时期部分建筑被损坏,现仅存大雄宝殿和东西厢房。2006年被自治区

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红色旧址 1、明安图镇人民英雄烈士塔:明安图镇人民英雄烈士塔位于正镶白旗明安图镇北街路南300米处。为了纪念在正镶白旗境参加解放战争战斗中而牺牲的乌宁巴图等142位人民英雄,正镶白旗人民政府上于世纪七十年代修建了永久性人民英雄烈士塔。烈士塔雄伟壮观,塔基建筑面积182.25平方米,塔高16米,碑文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 2、俄罗斯医疗站旧址:俄罗斯医疗站旧址位于正镶白旗明安图镇朝伦温格其嘎查。医疗站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房屋为面阔6间,建筑属俄罗斯风格。上世纪五十年代“俄罗斯医疗队”曾在此驻扎,开展过医疗和防疫工作,为防止鼠疫起到了重要作用。 3、王治华烈士塔:王治华烈士塔位于正镶白旗星耀镇治华山村所在地西北200米,治华山顶上。为纪念1948年10月25日在这里壮烈牺牲的商、化、康联合县公安局副局长王治华烈士,1948年11月经中共察哈尔盟工委和察哈尔盟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命名聚宝山为治华山,山下的村被命名为治华村。1991年正镶白旗人民政府在治华山上修建了王治华烈士纪念塔。2009年7月对此塔进行了维修。 (三)历史人物

洛阳的旅游发展及其前景

洛阳的旅游发展及其前景 进入21世纪以后洛阳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不管是景类型的丰富、景区接待的情况,还是国际国内旅行社数量,旅游直接从人员都比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其旅游服务体系的档次和规模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业越来越强。 首先从旅游收入上看。旅游收入的多少直观的反应一个旅游城市发展状况的好坏,国内一些发达旅游城市如北京、上海、西安,在旅游方面的收入占全国前列,所以合理的借鉴现有的成功案例是洛阳旅游发展的一个快捷的途径,而洛阳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在硬件条件上并不比现在一些一线的旅游城市差,所以引进合理的管理手段,和合理的建设手段,将会使洛阳在旅游收入方面保持一个相当的高的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在“十五”期间洛阳的旅游总收入为384.58亿元,而在十一五期间这个数字为1114.4亿元,增长幅度相当明显,这也正式了洛阳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取得相当可喜的成绩,在学习和借鉴方面做得十分到位。 而另一组数据显示“十五”期间洛阳共接待国内游客7939.2万人次,接待境外游客48.2789万人次。而“十一五”期间,洛阳市接待游客总人数为2.27亿人次,年均增长20.96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59.62万人次,年均增长19.43;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25亿人次,年均增长20.97%。通过对比发现洛阳“十一五”期间在接待游客方面取得了井式的发展,在近两年接待游客方面也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2010年洛阳市共接待游客6079 万人次,同比增长12%。而2011年洛阳接待游客人数达到687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3% 以上。 其次从旅游资源上说【文章摘要】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亿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是历史悠久、博欠精深的河洛文化发祥地,素有“九燃腹地”之称。然而,目前洛阳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却存在诸多问题。研究这一腾题,有利于实现洛阳“旅游强市”的战略目标,实现洛阳旅游产业的翎新与爱展。。妒蕊【关键词】冀;洛阳;旅游产业;旅游鹜添;震纛蠡妻’1灞一.洛阳旅游产业概况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新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有近5000年历史。洛阳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现辖1市6区8县,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总人口607万,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30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发祥地,素有“九州腹地”之称。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给洛阳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洛阳北临巍峨逶迤的邙岭,南对亘古耸黛的嵩山。境内伊、洛、涧廛诸水并流,其地广衍,平夷洞达,土质肥美,物产丰饶。此外,洛.阳气候温和,冷暖适宜,“洛阳牡丹甲天下”早已盛名远扬,洛阳郊县又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辉相映,也给游人带来无限乐趣,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洛阳就已成为国内外许多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业作为洛阳市的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在洛阳市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显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早在1999年,洛阳市就提出将旅游业发展为本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口号。近年来洛阳依托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着力培育建设旅游产业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将旅游业培育成洛阳市的支柱产业已初见成效。伴随洛阳市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其行业内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现,如洛阳旅游产业发展整体经济规模在全国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位次,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方面,其均处于小规模、低层次的初级发展阶段。这与洛阳市所提出的“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的战略目标还有差距。洛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继续实施工业强市和旅游强市战略,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因此,研究洛阳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意义重大。 由资料可知洛阳的旅游资源还是十分丰富的,出去人文景观,尚有自然景观可以进行开发和利用,所以说洛阳发展旅游业的前景十分的广阔。 而现在洛阳的旅游发展也表现出了一些问题:

旅游资源的优势

旅游资源的优势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中国旅游资源的优势 一、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和%降至2002年的%和%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

两种草原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群落特征的比较

两种草原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群落特征的比较 摘要:对西部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实习,在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进行实地考察采样,采集植被生物量,测量植被的密度及盖度,比较两种草原的不同,分析两种不同草原的成员类型。 关键词:荒漠草原典型草原植被类型盖度密度 在2013年7月初,我们在自治区西部西旗及锡林郭勒盟一带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实习,对这些不同地带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西旗进行了荒漠草原的采样和调查,在锡林郭勒地区进行了典型草原的采样和调查,在我自治区西部,阴山山脉隔断了地区,西部地区风沙大,降水少,草原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过渡明显,利于调查取证。下面将对此次实习进行分析和总结。 1.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的总体特征 荒漠草原是带干旱气候条件下,旱生、丛生小禾草和小半灌木占优势的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是草原类型中最旱化的草原类型,我们在朱日和镇对小针茅草原进行采样处理,这里的建群种是小针茅,是一种旱生丛生小禾草。荒漠草原常混生大量旱生小半灌木,并在群落中形成稳定的优势层片,荒漠草原属于自然带的一种,主要是受自然环境影响形成的。地理位置处于大陆部,年降水量≤200毫米。气候干燥,少雨,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次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不合理的放牧和开垦以及开采矿物,直接导致草原荒漠化的进程。荒漠草原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部,如西旗一带,也就是我们实习所在之处。在荒漠草原以荒漠为主,生长的植物主要是一些耐旱,叶小而少而且根深的植物。原因是叶小而少可

以减少蒸发,根深可以充分吸取地下水分。 典型草原是温带寒冷、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多年生、旱生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占优势的植被类型。我们实习之中对典型草原的不同类型进行了多次采样研究,例如在锡林郭勒地区对不同退化程度的典型草原进行了详细的样本抽查。典型草原建群种由典型旱生植物组成,以丛生禾草为主,伴有中旱生杂类草及根茎苔草,有时还混生旱生灌木或小半灌木。分布典型草原的地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水量约为250至450毫米。典型草原主要由针茅、羊草、隐子草等禾草,伴生中旱生杂草、灌木及半灌木组成,草丛一般高30至50cm。典型草原的降水量较荒漠草原稍多,但是均处于大陆部,所生长的植物也多为旱生,但是同种植物在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长的外形外貌不同,一般典型草原所生长的植物平均高度较荒漠草原高。 2.研究方法 (1)选取样地:在实习中我们对不同的草原类型随机选取样地进行采样,用 1m*1m的样线围成正方形的样地。 (2)测量高度,丛幅:在样线围成的样地中,我们选取一种植被类型,从中选出标准株(即在样地中此种植被类型中较为平均的一株),对标准株进行测量高度,丛幅等一些数据,记录在样地登记表中。 (3)采样:将测量完的植物一株一株的剪下,记录植物数量,进行装袋(4)风干测量:采集的植物要晒干,使其完全没有水分后进行植物干重测量,这就是植物的生物量,记录数据。 (5)计算:利用野外实习时测量的植物高度和丛幅,还有植物的干重进行计算,

洛阳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85874472.html, 洛阳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探讨 作者:刘晨付秋峰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5年第08期 洛阳是一座具有浓重历史文化色彩的古城。历史上曾经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洛阳同时也是一座风光秀美、独具魅力的优秀旅游名城。近年来,洛阳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但总的来说,洛阳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很理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洛阳旅游业的实际考察,对洛阳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其出现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若干解决方案,希望对洛阳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做出贡献。 一、洛阳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一)洛阳旅游产业体系日渐完善 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12亿元,同比增长15.40%。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洛阳旅游业也步入发展快车道,截止至2014年底,全市国内国际旅行社88家,其中四星级旅行社6家,三星级旅行社30家,二星级旅行社41家。星级饭店66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3家,三星级38家;开放性旅游景区(点)74家,其中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15家、3A级景区16家。 (二)洛阳旅游资源遍布全市 洛阳悠久的建都史使其披上了一层浓浓的古文化外衣,十三朝古都的美誉更是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除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外,洛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同时拥有国内罕见的自然旅游资源。其部分代表性景区列表如下: (三)洛阳旅游经济较快发展 近年来,洛阳市依托丰富旅游资源在旅游经济效益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4年洛阳接 待游客总人数9469.81万人次,同比增长10.01%;旅游总收入600.96亿元,同比增长23.9%。其中接待入境游客84.2万人次,同比增长20.2%;旅游创汇23816.28万美元,同比增长 17.34%;接待国内游客9385.61万人次,同比增长9.93%。国内旅游收入586.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07%。 二、洛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特色单一

论云南旅游资源和特点

论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2007-02-05 14:14 论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发布时间: 2003-9-2 作者: 成功承办了'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1999年,全省接待旅游者总人数近3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首次突破200亿,达到204亿,比1998年增长49%。为了使云南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实现把云南建成旅游强省的目标,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云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 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多样性 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异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另外,特殊的区位,更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云南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云南省众多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云南省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例如,"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虎跳峡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而昆明石林更以其特殊的高石芽喀斯特地貌景观而举世闻名;发育着现代冰川类型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纬度最低的冰川,山上终年积雪,山下四季如春,从山脚河谷地带到峰顶具备了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完整的垂直带自然景观;素有"东方大峡谷"之称的怒江大峡谷长310公里,平均深度2000米,比

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放牧演替轨迹探析

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放牧演替轨迹探析 [摘要] 植被演替一直是生态学中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都曾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演替学说,如欧美生态学家早在上世纪初提出的顶级演替学说,包括单元、多元顶级演替学说和顶级—格局假说等,国内著名的生态学家如祝廷成、贾慎修、任继周、李博、刘钟龄等也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草地演替规律进行研究,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笔者根据前人的成果,结合十几年对典型草原的调查研究资料,尝试提出典型草原放牧演替轨迹。 [关键词] 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放牧演替轨迹 锡林郭勒草原地处温性典型草原地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优质天然放牧草地,建群种以旱生丛生禾草为主,并混生有一定数量的中旱生、旱生杂类草,也有少量旱生半灌木、小半灌木为建群种的草地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牲畜头数的增加,放牧强度的增大,使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据2007年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多点调查平均计算,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相比,草群平均高度由42厘米降低为22.5厘米,植被的平均覆盖度由37.5%降低为21.2%,生物量平均由1540公斤/公顷下降到610公斤/公顷。特别在畜群频繁采食的地段,草原退化更为严重。 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是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的代表,据李博、刘钟龄等先生的研究表明,这里的原生植被类型是以禾本科针茅属植物、羊草及菊科杂类草为主的典型草原类,土壤为暗栗钙土、栗钙土和沙质栗钙土。为了更详细地研究放牧利用对典型草原退化演替的影响,刘钟龄先生于2005年在白音锡勒牧场桃林塔拉分场,设置了400亩典型草原放牧样地,该样地草地类型为克氏针茅+羊草草地,混生有小叶锦鸡儿灌丛,土壤类型为栗钙土。笔者及研究团队以此样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放牧利用对典型草原退化演替的影响,并尝试找出典型草原退化演替轨迹。 实验样地用围栏划分出6个面积相等的放牧小区,设置不同的放牧强度(不放牧1个小区、轻度利用1个小区、中度利用2个小区、重度利用1个小区、极度利用1个小区),定期(每轮牧周期一次)观测每个小区内的植被状况,尤其是对建群种和优势种植物的生物量、草群高度、盖度、密度以及优良牧草出现的频度的观测,得出植物组成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不同的放牧强度对植被及土壤的影响,结合锡林郭勒典型草原路线调查(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结果,找到典型草原放牧退化演替规律,并尝试提出典型草原放牧退化演替的轨迹。 通过对2005年—2011年的放牧样地植物生物量的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不同利用程度下,群落内植物的变化规律。(见表1) 在群落放牧退化演替过程中,群落植物组成发生明显变化,羊草、克氏针茅、冰草、扁蓿豆、葱属植物和一些中生杂类草数量减少,并逐渐从建群种和优势种

洛阳旅游地理现状及其发展分析

洛阳旅游地理现状及其发展分析 摘要: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在中国的旅游城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洛阳的牡丹和龙门石窟更是驰名中外。本文把洛阳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并对比较重要的景点如龙门石窟,白马寺,牡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接着对洛阳的旅游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牡丹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有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有三代之居“夏、商、周”,是“河图洛书”的故乡,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最早的中国”。1 行政区划 洛阳辖6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分别是: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区、洛龙区、吉利区、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 另设正厅级新区:洛阳新区,总面积480平方公里。 1.1地理环境 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位于东经1l1。08~112。59,北纬33。35~35。05之阆。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东连省会郑州,南接南阳、平顶山,西邻三门峡,北跨黄河而与济源、焦作相连。辖区东西长179kin,南北宽168km,全市总面积l5208.60kin。2 1.2气候条件 洛阳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天寒冷少雨雪,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天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年均气温13.4~15.0℃,年均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为一0.2~0.3℃和26.2~27.5℃。年均降水量531.9~853.6rim1,主要集中在7~9月。洛阳非常适宜牡丹的生长,该区牡丹特别是中原品种群的生长表现在全国最为良好。1.3交通条件 两大铁路干线陇海、焦技在洛阳交汇,郑西高铁(郑州一西安)已通车。洛阳也是第二条欧亚大陆桥(连云港一鹿特丹)的重要一站,可直接发货运往中亚、东欧、中欧等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区域内公路网健全,横贯东西的3l0道和纵贯南北的207国道交汇于此,连霍、南洛、二广、郑少洛、西南环高速公路也通过此地。洛阳机场距市中心10kin,与北京、成都、重庆、广州、青岛、上海、深圳等市的航班已开通。 一.旅游资源 洛阳自建成至今已有4000余年历史,历经13个朝代,共l500余年建都史,是中国建都最早、历史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市域内文化古迹众多,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天津晓月、洛浦秋风、平湖朝游、铜驼幕雨并称为洛阳八景。目前,全市共有5A级景点1个,4A级景区l4个,3A级景区l0个,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在全国各省辖市中名列前茅。2006年开放的27个景点中,有国家5A级景区龙门石窟,国家4A级景区并有佛教界“释源”和“祖庭”之称的白马寺,国家4A级景区、我国唯一拥有“冢、庙、林” 1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c85874472.html,/view/373622.htm 2《洛阳市牡丹观赏园发展优势及对策》中国园艺文摘20l0年第8期

当前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

当前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 摘要:近年来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1999年,全省接待旅游者总人数近3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达到204亿,比1998年增长49%。为了使云南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实现把云南建成旅游强省的目标,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云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云南旅游;旅游资源;资源优势;开发 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状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多样性 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化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另外,特殊的区位,更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云南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云南省众多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云南省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例如,"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虎跳峡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而昆明石林更以其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而举世闻名;发育着现代冰川类型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纬度最

洛阳旅游市场调研报告

洛阳旅游市场调研报告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积淀深厚,古迹遗址众多。因此在洛阳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古代文化历史遗迹作为一种珍贵的旅游资源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这次旅游市场调研的结果,我们着重从旅游业的角度对以下几个地方进行分析,分别是天子驾六博物馆、龙门石窟、洛阳白马寺、周公庙、封神宫。 在洛阳市的旅游业中,天子驾六博物馆有很大优势。第一、它的交通位置比较优越,位于市区,距离火车站、汽车站都很近,游客往来花费时间很少。第二、门票价格相对较低,成人每张三十元,学生半价,这对于广大的游客来讲是可以接受的。第三、该博物馆是在地下修建的,因此内部环境清幽,可以避免交通引起的嘈杂,从而保证游客的旅游质量。第四、就是它本身的名称,“天子驾六”不是一个名词,用它作为博物馆的名称对外来游客很有吸引力。当然通过调研和工作人员的介绍,天子驾六博物馆仍由不足之处,尚待改进。首先、博物馆内在展示周代礼仪制度上偏重于工作人员讲解和文字介绍,缺乏真正的实体文物,容易使游客产生空洞之感。其次,宣传力度较小,和龙门石窟、白马寺相比更显得相形见绌。据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内的墓葬坑是全国规格级别最高的车马墓葬坑,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提起洛阳先想到的就是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名胜古迹,天子驾六却鲜为人知,充分说明了其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应通过报纸、新闻、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再次,通过“王陵、王器、王都”所展现展示周代的礼仪制度是比较抽象的历史知识,一般需要较高知识层次的人才可以看懂,对普通大众则缺乏吸引力。因此可以视频、模型等方式展示西周的历史风貌、文物制度、宗教礼仪。最后,据工作人员的介绍,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很难对墓葬坑进一步挖掘,所以博物馆的面积很难进一步扩展,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游客数量。 我们再看龙门石窟,它是全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早已驰名中外。因此龙门石窟在旅游开发上已经相当充分,要想继续保持在洛阳旅游市场上的地位,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工作,这是继续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众多露天的石窟雕像、碑刻长期遭受风蚀、雨淋、水侵、日晒,因此保护工作是很必要的,尽管自然方面的损害很难避免。同时还有人为的损害也不容忽视、为此要适当限制游客数量,减少人为损坏的几率。再次、龙门石窟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只是一部分,可以根据现存石窟雕像的特征对于在历史上遭到破坏和已经消失的部分进行复原,尽可能展现龙门石窟的原来面貌,这也算是挖掘龙门石窟旅游潜力的一种方式。白马寺也是我们进行调研的重要对象。河南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白马寺作为我国第一古刹,在中国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白马寺的年代比龙门石窟更为久远,历史上几度兴废、重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了保存这一历史遗迹花费了巨大财力、人力、物力对其进行整修,因此我们今天才有幸看到这座千年古刹。和龙门石窟一样,白马寺在旅游开发上已经相当充分。如何继续保持白马寺的旅游价值并挖掘其旅游潜力也是摆在人们眼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应当看到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文化领域的交流也在不断加深,白马寺作为中国的千年古刹,历经沧桑,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整个发展历程,作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结晶所在,更是不可忽视的。因此白马寺在未来旅游市场上的潜力是巨大的,接待的游客数量会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现在的白马寺规模在未来或许不能适应这一需求。因此,根据白马寺现在的建筑风格适当增加建筑规模也是必要的,这也是还原白马寺历史真相的必然要求。白马寺既然作为千年古刹,就应该对周围产生辐射作用,目前白马寺这一古建筑群周围现代风格的建筑居多,白马寺置身其中既独特又孤立,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寺院周围的古建筑,扩大古建筑的比重,增加古式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特别是贵州的“苗族 文化”更是远近闻名。 以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为例 【摘要】当前,在新的市场经济竞争趋势下,旅游业已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国家支柱性产业之一,而旅游业这一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相关问题日渐凸显。笔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中国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问题很多,特别是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化设计,在这个问题上有人提出见解但并未深入研究。随着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化设计变成了一个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成都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特别是成都的“熊猫文化”更是远近闻名。笔者对通过成都的大熊猫旅游纪念品的背景和现状进行剖析,调查,思考和分析,为其进行品牌设计的 总体战略和具体方案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其研究结果可供由相关部门参考,具有实质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本文拟从美术学、品牌学的角度并整合民俗学、旅游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进行多向度的思考研究尝试。分析了旅游纪念品品牌化的必然性和品牌形象塑造的原则与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契合,根据品牌的设计程序和设计原则,对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设计进行了品牌的规范,从品牌的角度来说明旅游纪念品的设计问题:一、对熊猫旅游纪念品进行识别系统也就是其包装进行简要规划;二、对品牌化的熊猫旅游纪念品的产品识别研究;三、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设计品牌化的方法研究,特别针对品牌中产品设计的延续问题进行研究;四、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品牌文化设计;五、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品牌持续发展的策略。最后,对旅游纪念品品牌化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以黄陂民间泥塑手工艺为中心 【摘要】近几年,从只重视旅游路线的开发到注重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正逐步走向完善,各级政府都很重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目前湖北旅游纪念品市场面临的问题还比较多,首先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档纪念品较多,设计制作精美,中低当产品缺乏湖北地域特色。其次缺乏特色和本地名牌产品,湖北旅游商品种类繁多,但是能叫的响的似乎没有几个,市场上缺少品牌响亮能够吸引广大旅游者的纪念品,缺乏设计、生产、品牌一体化。最后市场开发和宣传促销力度低,湖北旅游景点多,旅游产品多,但是宣传的少,虽然近几年也看到一些宣传广告,比如咸宁温泉、汤池温泉,但是也只是个别行为,大部分景点的宣传促销力度还不够。关于旅游纪念品具有地方性特色是目前各个地方关注的焦点之一,提高湖北旅游纪念品的艺术含量,设计出具有湖北地域特征的旅游纪念品迫在眉睫。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如何设计好具有湖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呢?本文针对这个 问题从产品造型角度进行了分析。文章主要从旅游产品设计的角度对湖北的泥塑工艺产品进行创新型分析,分析探讨其他地区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产品是怎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以应用到湖北旅游纪念品中,设计出具有湖北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文章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论述。首先,本文通过对湖北各地民间泥塑工艺,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第22卷 第1期内 蒙 古 草 业Vol 22,No 1 2010年3月Inner Mo ng olia Prataculture M ar ,2010 文章编号:1009 1866(2010)01 0034 03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乌仁图古苏 (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草原生态与畜牧兽医系,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摘要:论述了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现状和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提出了恢复、建设锡林郭勒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关 键 词:草原生态;沙化;治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812 8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草原之一,它曾以水草丰美而著称于世,可是最近几年草原的旱灾、雪灾,一场场的沙尘暴接连不断,使得锡林郭勒盟这个以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地区受到了重创,草场退化、沙化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看到赤地千里,寸草不生的景象,令人震惊和痛心,这是大自然对我们过去违背自然规律行为的惩罚,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波及到京、津及华北地区,阻碍了草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草原的治理,建设刻不容缓。 2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现状 锡林郭勒草原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形比较平坦、开阔,可利用优质天然草场面积18万km2。海拔大800~1200m之间,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间90~120d。年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为150~400m m,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锡林郭勒盟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迅速,风多、风大、雨量少。夏季雨量变率较大;秋季天气凉爽,天气晴朗风力不大,气候相对稳定;冬季漫长严寒,总降雪量一般在10~20cm。 锡林郭勒盟草原类型完整而著称于世,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均具备,地上植物达1200多种。境内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生物圈网落的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 白音锡勒自然保护区,在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有重要的位置和明显的国际影响。 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评选出的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位列其中。锡林郭勒草原是绿色资源的宝库,发展畜牧业的基地和北方重要绿色屏障,但是长期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恶化,超载放牧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如违规开矿、开垦、工业污染事件越来越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锡林郭勒草原草地资源及生态状况正面临着逐步退化,沙化,根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全盟风蚀沙化面积达1260 2万km2,占全盟总草原面积的64%,可利用的草地面积日益缩小,草地生态系统不断恶化,植被遭受破坏,植物覆盖率由1984年35 5%降低到1997年的27 2%,水土流失现象也日趋加重,全盟二级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1720万km2,占全盟总土地面积的84 7%,中度以上1207万km2,占到全盟总土地面积的59 5%。生态条件恶化,自然灾害频繁,草地生产力的退化,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构成了草地资源环境质量的退化,已严重影响畜牧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治理锡林郭勒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刻不容缓。 *收稿日期:2010-1-18 作者简介:乌仁图古苏(1964 ),女,(蒙古族),锡盟人,讲师,从事草原教学研究。

浅论贵州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一)

浅论贵州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一) 摘要: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拥有神秘雄奇的自然景观,又拥有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悠远凝重的历史文化以及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要推进贵州旅游的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和社会化发展,必须发掘旅游资源的内涵,组织好各具特色的旅游宣传。 关键词:红色旅游内涵特点 我省的旅游在空间上遍布贵州高原,而且与贵州独特的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历史文化自然融合,特色鲜明,文化深厚。特别是以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兵临贵阳等重大历史事件所形成的长征文化,更具震撼力、号召力,更具垄断性。下面就谈谈贵州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一、民族文化旅游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民俗文物之多位居全国第一,是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宝地。民族村寨山清水秀,竹林葱茏,吊脚楼房鳞次栉比。民族服饰款式丰富多彩,工艺巧夺天工,内涵广博深邃。民族节日数量之多,活动人数之众和内容之广,令人叹为观止。挖掘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高贵州旅游业的文化品位,促进贵州旅游业迈上新台阶,大有可为。 二、红色旅游 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的红色旅游,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是组织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达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宣传红色旅游,通过重温我党奋斗史、革命史和光荣史,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贵州的革命文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了不可多得的红色旅游资源,为开展红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 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而相对集中。我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全,数量多,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据初步调查,红色旅游点160余处,具有开发潜力的精品旅游点50多处。在红色旅游点中,红军长征文化突出,各类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省,北至赤水,南到荔波,东至玉屏,西至赫章、盘县,形成三线三区: 三线是:一贵阳(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遵义(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娄山关景区、乌江景区)、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习水县青杆坡战斗遗址、赤水市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二贵阳(息烽集中营)、黔西、大方(红二、六军团战斗遗址)、毕节(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三省会议纪念碑、贵州抗日救国司令部旧址、草原艺术研究社旧址、毕节烈士陵园、夏曦烈士纪念碑)、赫章、威宁(红二、六军团战斗遗址、草海)。三贵阳(息烽集中营)、镇远(周达文故居、和平村旧址)、黎平(黎平会议旧址、红七军部旧址、毛泽东在黎平住处、红军召开群众大会旧址、黎平“烈士陵园”等)。 三、阳明文化旅游 贵州阳明文化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观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贵州文化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开发以大贵阳为中心,范围涉及省内8个地、州、市20多个县市的阳明文化旅游圈,对于带动贵州文化旅游,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实现与周边省区的旅游对接,使贵州文化旅游走向全国和世界,意义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