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原理及设备讲解

传热原理及设备讲解
传热原理及设备讲解

第七节传热原理及设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会遇到大量传热的现象。人们把生活和生产中这种传热现象总结后得出结论:凡是有温度差别的地方就一定有热量的传递,热量总是自动地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工业上凡是将热量由热流体传递给冷流体的换热设备,都称为热交换器,简称换热器。空分设备中主要有:切换板翅式换热器、主换热器、冷凝蒸发器、过冷器、液化器、加热器、空压机冷却器、氮水预冷器等。而且这些换热器是实现空气液化分离及维持空分设备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主要设备。因此我们也有必要对它有所了解。

1.7.1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1. 热传导和热导率物体内部分子和原子微观运动所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热传导,又称导热。在单位时间内从t

ω1的高温壁面传递到tω2的低温壁面

的热流量φ(W)的大小,和壁的面积F(m2)与两壁温差(t

ω1-tω2)(℃)成正比,与壁的厚度δ(m)成反比。此外,还与壁的材料性质等因素有关。因此由上面的比例关系,可以写出平壁的导热计算式为:

Φ=F(tω1-tω2)=F(tω1-tω2)/(W)(1-21)式(1-21)中比例系数λ称为热导率,单位为W/(m.K)。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面积为1m2、壁厚为1m、两侧壁温差为1K时所传递的热量。

为了比较导热量的大小,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每平方米表面积所传导的热流量称为热流密度q。平壁导热的热流量计算式为:

q==λ(W/m2)(1-22)

从式(1-22)可以看出,有温差Δt存在才有热量传导。温差Δt愈大,传导热量也愈大,因而温差也称温压。δ/λ愈大,热流密度就愈小,它表示了阻碍热传导阻力的大小,称为平壁单位面积的导热热阻。

用热阻的概念来分析判断传热过程的强弱及为有用。为了增强导热,就应使热阻减小,这时可选用簿壁和导热率较大的材料。相反要求保温的场合(常称为热绝缘),为了削弱导热,就要增大热阻,选用厚壁和导热率小的材料。

一般说来,热导率的数值以金属最大,液体之次,气体最小。一些常用材料的热导率见表。

常用材料的热导率表

热导率较小的固体材料有良好的绝热效果,习惯上把热导率在常温下小于

0.23W/(m.K)的材料称为绝热材料。在空分设备的冷箱中,常用的绝热材料为珠光砂(膨胀珍珠岩)、矿渣棉、碳酸镁等。绝热材料受潮后,热导率大大增加,因此绝热材料的防潮十分重要。

2. 对流放热及放热系数当流体(温度t

f1)流过壁面(温度t

ω1)时,流体传递

给壁面1的热量的传递过程,在工程上称为对流放热,也称放热。传热学上把由

于流体中温度不同的部分发生相对位移时进行热量传递称为热对流,热对流只可能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需要指出的是,在热对流的同时,流体各部分之间往往还存在着导热,因此工程上所谓的对流放热,是热对流和导热两种方式联合作用的结果。冷流体(温度t f2)对璧面(温度t ω2)的热量传递过程也相同。 如果在单位时间里,热流体对壁面1的对流放热量大小,和传热壁面表面积F 大小,以及热流体与壁面的温差(t f1-t ω1)成正比,此外还和流体物性、流体流动的特性等因素有关。由上面的比例关系写出对流放热的计算公式为:

Φ=α1F (t f1-t ω1)=(t f1-t ω1)/(W ) (1-23)

式中比例系数α1叫对流放热系数,即

α1=〈W/(m 2.K )〉 (1-24)

放热系数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里,流体与壁面温差为1K ,壁面积为1m 2时所交换的热流量。

放热系数大小,表示了放热过程的强弱。影响放热过程的因素比较复杂,它与流体的物性、流动状态、换热面积和传热温度有关。放热系数通常都是根据实验确定的。

如果按单位面积来计算,对流放热为:

q==α1(t f1-t ω1) (W/m 2) q= (W/m 2) (1-25)

由式(1-25)可得到相应于单位面积的对流放热的热阻为1/α1。由式(1-24)可得到相应的总面积的对流放热热阻为1/(α1F )。

常见对流放热系数经验数据如下表:

常见放热系数经验数椐表

对流放热又可分为无相变对流放热和有相变对流放热,无相变对流放热又有受迫对流放热和自然对流放热之分。受迫对流放热是由泵、风机、空压机及其它外部动力源作用下,造成流体流动的对流过程,因而又称强制对流放热。工业上使用的换热器中流体对壁面放热,绝大部分属于受迫对流放热。自然对流放热是由于流体冷、热各部分的密度不同,引起流动的对流放热过程。

有相变对流放热,是指液体受热沸腾的沸腾放热;饱和蒸汽放出汽化潜热后凝结成液体的冷凝放热。

比较各种类型的对流放热,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液体的对流放热系数比气体高;同一种流体,强制对流放热比一般自然对流放热强烈;有相变的对流放热系数比无相变的大。

3. 热辐射一物体的热能先转化为辐射能,以电磁形式传播给另一物体;另一物体吸收了部分辐射能,并转化为热能。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中间介质,因而辐射传热是真空中唯一的热传递方式。工程上以把物体之间以热辐射方式进行热量传递的过程,叫做辐射换热。

空分设备中换热器各种流体以及壁面温度均较低,而且流体与壁面之间温差很小,辐射换热不是一种主要方式,一般不加考虑。对于低温储运设备(如液氧、液氮贮槽),此时需要加以仔细的计算。

根据传递的物理本质不同,热量以导热、对流放热、辐射三种方式进行传递。实际使用的各种换热器的热传递过程,基本上是三种方式的组合。现以空分设备中换热器为例来说明。

(1)主换热器加工空气(管内)→对流放热→ 内壁→ 导热→ 外壁→ 对流放热→ 氧、氮气(管外。)

(2)液空过冷器液空(管内)→ 对流放热→ 内壁→ 导热→ 外壁→ 对流放热→ 氮气(管外)。

(3)冷凝燕发器(板翅式)气氮冷凝(管内)→有相变对流放热/冷凝放热→ 内壁→ 导热→ 外壁→ 有相变对流放热/沸腾放热→ 液氧沸腾(外管)。

(4)污氮液化器(板翅式)空气液化→ 有相变对流放热/冷凝放热→ 内壁→ 导热→ 外壁→ 有相变对流放热/沸腾放热→ 液氧沸腾(外管)。

1.7.2传热方程

传热基本方程

ф=KFΔt m(W)(1-26)

单位面积上传递的热流量称热流密度,表示为

q= =KΔt

(W/m2)(1-27)

m

式中——热流量(W);

F一传热面积(m2);

Δt m一平均传热温差(K);

K一传热系数[W/(m2. K)]。

传热系数K,在数值上等于冷热体温差为1K,在单位时间内通过1m2传热面积所传递的热量。它表示了两种流体间传热的强弱。

应用传热方程可以解决下列三个方面问题:

(1)计换热器。根据给定的Φ,Δt

m

,K可以计算出传热面积F。

(2)核算换热器。核算现有换热器能否满足换热要求。

(3)测定传热系数。通过实践和对运转设备传热系数K的测定,为设计提供经验数据。

1. 传热系数K

(1)平壁传热系数K 平壁传热过程,可看作由三个串联的热传递环节组成,即对流放热-导热-对应的热流密度q分别为:

q 1=α

1

(t

f1

-t

ω1=)=

q 2=(t

ω1-tω2)=

q 3=α

2

(t

ω2-t f2)=

在稳定传热情况下,三个换热环节热流量相等、即q

1=q

2

=q

3

=q,于是

q==(W/m2)(1-28)

根据式(1-27)和式(1-28)的相等关系,得到传热关系K为

K=[ W/(m2.K)] (1-29)

平壁传热的总热阻为

(m2.K/W)

对金属壁来说,导热热阻与对流热阻相比很小,可忽略不

计,上式可简化为

K=[W/(m2.K)]

(2)圆管壁传热系数K

图1-29为圆管壁传热示图。圆管壁的稳定传热与平壁传热有所不同,是由于圆管内、外径不同,传热面积有变化,所以热流密度在传热过程中是变化的,因此引用热流量Φ进行分析。

圆管壁传热同平壁传热相似,它由三个串联热量传递环节组成。

图1-29圆管壁传热示图

管内流体对管壁的对流放热热流量为

Φ1=α1πd1L(t f1-tω1)=

管壁对管壁的导热热流量由于圆筒内、外径的不同,传热面积的变化,所以不能采用平壁导热公式,应用数学积分推出圆管壁导热计算式

Φ2=(tω1-tω2)=

管壁2对管外流体的对流放热热流量为

Φ3=α2πd2L(tω2-t f2)=

在稳定传热中,φ

1=φ

2

3

φ==(w)

(1-30)

当以圆管内表面积或外表面积为依据时,则上述公式与传热方程相比较,可分别得到传热系数

K

1

=[W/(m2. K)] (1-31)

K

2

=[ W/(m2.K)] (1-32)

当d

2/d

1

≤2寸,圆管壁导热可按平壁导热公式(1-21)计算,误差小于4℅,这

在工程上是允许的。此时应根据内外径算术平均直径d

m =(d

1

+d

2

)计算面积。

同时,也可忽略圆管壁导热热阻,式(1-32)和式(1-31)可简化为

K

1

=[W/(m2. K)] (1-33)

K

2

=[W/(m.K)] (1-34)

在圆管的管径较大且管壁较簿时,d

1≈d

2

则式(1-33)和式(1-34)可简化为

K=[W/(m2.K)] (1-35)

此时传热系数与平壁传热时传热系数完全一样。

(3)传热系数K值的经验效据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非常多,正确的确定传热系数是设计计算换热器的关键。通常是根据理论计算,再参考经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选取合适的K值。

下表列出了空分设备各种换热器传热系数K值大致范围,供设计时参考。

换热器传热系数经验数据

冷凝蒸发

由表可见,相变时的传热系数比没有相变要大,液相间传热系数比气相间要大。传热系数还与结构型式有关,这在选用时应予注意。

2. 热流量Φ的计算

(1)流体在换热器中不发生相变(忽略冷损)

①用换热器前后流体的温度变化来计算流体吸收热流量应等于热流体放出热流量

Φ-W1cp1(t1ˋ-t1ˋˋ)=W2CP2(tˋ1-t2ˋˋ)(W)

式中 W

1W

2

-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g);

c

p1、c

p2

-热、冷流体的定压比热容[J/(kg.k)];

1、tˋ

1

-热、冷流体进换热器温度(K)

t

2ˋˋ、t

2

ˋˋ-热、冷流体出换热器温度(K)

②用换热器前后焓值的变化来计算(图1-30)φ=W1(h1ˊ-h1ˊˊ)=W2(h2ˊˊ-h2ˊˊ)(W)

图1-30换热器物流示意图式中h

1ˊ、h

2

ˊ--热、冷流体进换热器时的比焓值

(J/kg)

h 1ˊˊ、h

2

ˊˊ--热、冷流体出换热器时的比焓值(J/kg)

(2)流体在换热器过程中发生相变时(忽略冷损)

Q=Wr (J)

式中 W—流体(蒸发或冷凝的质量流量)(kg/s)

r—流体的汽化潜热(J/kg)

流体在换热过程中冷损必须考虑时

冷、热流体进行热交换时,若工作温度比周围环境低,有小部分热量由外界传入换热器,称为冷量损失(Q冷损)。这时传热量为

Q=Q冷=Q热+Q冷损

若冷、热流体进行热交换时,其工作温度比周围环境湿度高,使一部分热量散发到外界,称为热量损失(Q热损)这时传热量为

Q=Q冷=Q热-Q热损

应该特别注意:Q值是指通过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的总量。考虑周围环境湿度的影响,可提高热交换器设计计算的精确性,这一点对空分设备低温换热器尤为重要。

1.7.3换热器的种类

1. 盘管式换热器

图1-31盘管式主热交换器(液空过冷器)

图1-31为盘管式热交换器,用于高压空气和低压氧、氮之间热交换,以复热氧、氮,冷却空气,达到回收装置冷量的目的。高压空气在盘管内通过,低压氧、氮分别在两个相邻隔层的管间流过,这样安排除了出于强度考虑外(管内承压能力高,管外承压能力低),还由于高压流体在截面较小的管内流动,易于控制流速,使之能在传热和阻力均较合适的数值下工作。低压气体在管外流通截面积较大,流速较小,阻力损失小,可以保证在允许的阻力损失范围内有效参入热交换。空气和氧、氮流向按逆流布置,使得有较大的传热温差。

2. 列管式换热器

冷凝蒸发器(简称主冷)是发生相变的换热器。它借助于从上塔下流液氧的蒸发,来冷凝由下塔上升的氮气。产生的氧、氮产品除一部分作产品输出外,主要保证分镏塔工况的正常运转。

图1-32主冷凝器结构示意图

冷凝蒸发器有板翅式、列管式和盘管式三种结构形式。列管式冷凝蒸发器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液氧在管间沸腾、气氮在管内冷凝;另一种是气氮在管间冷凝、液氧在管内沸腾。

第一种类型的冷凝器列管长度不超过1~1.2m。如果列管过长则管间液氧柱的静压将使液氧层下部液氧沸点升高,引起冷凝蒸发器温差减小,或者下塔压力升高。前者使传热恶化,后者使装置能耗增加。因此列管都比较短,故又称短管式冷凝蒸发器。

第二种冷凝蒸发器由于液氧在管内沸腾,形成气、液两相混合物,这种气、液混合物的密度较小因而即使管长达到2.5~3.6m,液柱静压的影响也不大,这种冷凝蒸发器又称长管式冷凝器。

3. 板翅式换热器

板翅式换热器是一种新型紧凑式热交换器,我国从70年代研制成功并应用于大型空分设备,现己普及到石油化工、制冷、动力机械和国防工业等领域。在制造技术和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水平。

图1-33板束结构

(1)板翅式换热器的特点

①传热效率高由于翅片对流扰动,强化了传热。强制对流空气放热系数

35~350W/(m2.K),强制对流放热油系数110~1700 W/(m2.K),水的沸腾放热系数1700~34000W/(m2.K)。

②结构紧凑单位体积传热面积比列管式大5倍以上,一般可达到

1500~2500m2/m3。

③轻巧而牢固由于翅片和隔片都很溥,通常又采用铝合金制造,重量轻,仅为列管式换热器的1/10左右。

④适应性大能适用于多种介质之间换热,且可作气-气,气-液,液-液之间热交换,也可作冷凝和蒸发。

⑤经济性好由于紧凑、体积小、又采用铝合金制造,大大降低了投资费用,成本约列管式的50℅。

板翅式换热器被广泛地应用在空分设备中。它的设计制造水平以及采用的广泛程度,也成为衡量空分设备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大型空分设备的特点之一,是全部换热器设备采用板翅式。由于采用了上述手段使设备热容量减小,起动时间缩短,切换周期延长,切换损失减少,降低了能耗,提高了经济性。

(2)板翅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

板翅式换热器的板束由翅片、导流片、封条和隔板等部分组成。如图1-33所示,在相邻二隔板之间放置翅片、导流片、封条组成一个通道,对其进行不同的叠积和适当的排列,钎焊成整体就可以得到常用的逆流、错流、错逆流板翅式换热器板束如图1-34。

a逆流板翅式换热器 b错流板翅式换热器 c错

逆流板翅式换热器

图1-34板束流向示意图

在板束两端配置适当的流体出入口封头(或集合器)组成一个完整的板翅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的隔板为一次传热面,而翅片为二次传热面。

翅片是板翅式换热器的基本元件之一,传热过程主要是依靠翅片来完成的。翅片还起着两隔板之间的支撑作用,所以尽管翅片和隔板的材料都很薄,且能承受较高的压力。翅片的厚度通常是0.2~0.6,隔板的厚度一般为1~2。

翅片常用的有平直、锯齿、多孔三种型式,根据节距和高度的不同又有20种规格,其参数见下表。翅片选择,需根据最高工作压力、流体性能、允许压降、流量和不同换热要求等因素来考虑。一般在放热系数大的场合,选用翅片较低、较厚为宜;放热系数小的场合,选用翅片较高、较薄为宜。平直翅片的放热系数和压力损失较小;锯齿翅片比平直翅片的放热系数高30℅以上,且有利于水分和

二氧化碳的冻结和清除;多孔翅片上孔洞使热阻边界层不断发生断裂,可提高传热性能,这种翅片常在流体进口分配段有相变(沸腾和冷凝)的场合;波纹翅片能增强流体的扰动,且可承受较高的工作压力,常用于乙烯深冷分离的热交换器中。

常用翅片特性参数表

=(翅片内距x=p-t,翅片内高y=H-t)。

式中:当量直径D

e

通道截面积是指有效宽度1m为每层通道的截面积。

传热面积是指有效宽度为1m,有效长度为1m,每层通道的传热面积。

通过上述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对深冷空气分离及分馏塔的基本理念和从理论上理解设备、流程将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对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也有非常大的帮助。实际制造过程的设计、工艺保证,还要复杂很多本章不作介绍

化工原理试验试题集

化工原理实验试题3 1、干燥实验进行到试样重量不再变化时,此时试样中所含的水分是什么水分?实验过程中除去的又是什么水分?二者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当干燥实验进行到试样重量不再变化时,此时试样中所含的水分为该干燥条件下的平衡水分,实验过程中除去的是自由水分。二者与干燥介质的温度,湿度及物料的种类有关。 2、在一实际精馏塔内,已知理论板数为5块,F=1kmol/h,xf=0.5,泡点进料,在某一回流比下得到D =0.2kmol/h,xD=0.9,xW=0.4,现下达生产指标,要求在料液不变及xD 不小于0.9的条件下,增加馏出液产量,有人认为,由于本塔的冷凝器和塔釜能力均较富裕,因此,完全可以采取操作措施,提高馏出物的产量,并有可能达到D =0.56kmol/h ,你认为: (1) 此种说法有无根据?可采取的操作措施是什么? (2) 提高馏出液量在实际上受到的限制因素有哪些? 答:在一定的范围内,提高回流比,相当于提高了提馏段蒸汽回流量,可以降低xW ,从而提高了馏出液的产量;由于xD 不变,故进料位置上移,也可提高馏出液的产量,这两种措施均能增加提馏段的分离能力。 D 的极限值由 DxD

化工原理学习指导-第6章-蒸馏-计算题答案

化工原理学习指导 第6章 蒸馏 计算题答案 6-31 某二元混合物蒸汽,其中轻、重组分的摩尔分数分别为0.75和0.25,在总压为300kPa 条件下被冷凝至40℃,所得的汽、液两相达到平衡。求其汽相摩尔数和液相摩尔数之比。已知轻、重组分在40℃时的蒸汽压分别为370kPa 和120kPa 。 解:两相中,720.0120 370120 3000B 0A 0 B =--=--= p p p p x 888.0300 720.03700 A A =?===x p p p p y 设汽相摩尔量为V ,液相摩尔量为L ,总量为F ,则 L V F += Lx Vy Fx F += 由以上两式可得: 217.075 .0888.072 .075.0F F =--=--=x y x x L V 事实上,汽液平衡体系中,两相的摩尔量比值服从杆杠定律。 6-32 苯和甲苯组成的理想溶液送入精馏塔中进行分离,进料状态为汽液共存,其两相组成分别如下:5077.0F =x ,7201.0F =y 。用于计算苯和甲苯的蒸汽压方程如下: 8 .2201211 031.6lg 0A +- =t p 5 .2191345 080.6lg 0B +- =t p 其中压强的单位为Pa ,温度的单位为℃。试求:(1)该进料中两组份的相对挥发度为多少?(2)进料的压强和温度各是多少?(提示:设进料温度为92℃) 解:(1)混合物中两组分的相对挥发度:49.25077 .015077 .07201.017201.011F F F F =--=--=x x y y α (2)设进料温度为92℃,则 16.28 .220921211 031.6lg 0 A =+-=p kPa 38.1440A =p 762.15 .219921345 080.6lg 0B =+- =p kPa 83.570B =p 由此求得体系的相对挥发度为:496.283 .5738 .144'0B 0A == =p p α 其值与(1)中所求相对挥发度足够接近,故可认为进料温度为92℃。 体系总压为:()()kPa 77.1015077.0183.575077.038.1441F 0 B F 0A =-?+?=-+=x p x p p 6-33 一连续精馏塔分离二元理想混合溶液,已知某层塔板上的气、液相组成分别为0.83和0.70,与之相邻的上层塔板的液相组成为0.77,而与之相邻的下层塔板的气相组成为0.78

计算传热学-传热基本原理及其有限元应用

1. 传热学的发展概述 18世纪30年代首先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成长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传热学这一门学科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发展成长起来的。导热和对流两种基本热量传递方式早为人们所认识,第三种热量传递方式则是在1803年发现了红外线才确认的,它就是热辐射方式。在批判“热素说”确认热是一种运动的过程中,科学史上的两个著名实验起着关键作用。其一是1798年伦福特(B .T .Rumford)钻炮筒大量发热的实验,其二是 1799年戴维(H .Davy)两块冰块摩擦生热化为水的实验。确认热来源于物体本身内部的运动开辟了探求导热规律的途径。1804年毕渥根据实验提出了一个公式,认为每单位时间通过每单位面积的导热热量正比例于两侧表面温差,反比例于壁厚,比例系数是材料的物理性质。傅里叶于1822年发表了他的著名论著“热的解析理论”,成功地完成了创建导热理论的任务。他提出的导热定律正确概括了导热实验的结果,现称为傅里叶定律,奠定了导热理论的基础。他从傅里叶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推出的导热微分方程是导热问题正确的数学描写,成为求解大多数工程导热问题的出发点。他所提出的采用无穷级数表示理论解的方法开辟了数学求解的新途径。傅里叶被公认为导热理论的奠基人。在傅里叶之后,导热理论求解的领域不断扩大。同样,自1823年M. Navier 提出流动方程以来,通过1845 年 G.G. Stokes 的改进,完成了流体流动基本方程的创建任务。流体流动理论是更加复杂的对流换热理论的必要前提,1909和1915年W. Nusselt 开辟了在无量纲数原则关系正确指导下,通过实验研究对流换热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1904 年,L. Prandtl 提出的对流边界层理论使流动微分方程得到了简化,1921年 E. Pohlhausen 基于流动边界层理论引进了热边界层的概念,为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的理论求解建立了基础。在辐射传热研究方面,19世纪J. Stefan 根据实验确定了黑体辐射力正比于它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的规律,1900年M.Planck 提出的量子假说奠定了热辐射传热理论基础。上述传热理论为传热分析解析、数值以及实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还要特别提到的是,由于计算机的迅速发展,用数值方法对传热问题的分析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形成一个新兴分支—数值传热学。近年来,数值传热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4]。 2. 传热分析计算理论 热量传递主要有三种传递形式,分别是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热传导是指两个相互接触良好的物体之间的能量交换或一个物体由于其自身温度梯度而 引起的内部能量的传递。其遵循傅里叶定律[5]:dT q dx λ=-,其中λ是热导率, dT dx 是温度梯度,q 是热流密度。热对流是指在物体与其周围介质之间发生的热量交换。热对流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用牛顿冷却方程描述为()w f q h t t =-,其中h 为表面传热系数,w t 为物体表面的温度,f t 为物体周围流体的温度。一个 物体或两个物体之间通过电磁波形式进行的能量传递交换称为热辐射,通常由斯

化工原理传热综合实验

传热综合实验(一) 实验时间2020年5月14日成绩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 i 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0.4中常数A、m的值。 二、实验原理 (1)传热过程基本原理 传热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又称热传递。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凡是有温度差存在时,热量就必然发生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因此传热是自然界和工程技术领域中极普遍的一种传递现象。 总传热系数K是评价换热器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对换热器进行传热计算的依据。对于已有的换热器,可以通过测定有关数据,如设备尺寸、流体的流量和温度等,然后由传热速率方程式(1-1)计算K值。传热速率方程式是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基本关系。在该方程式中,冷、热流体的温度差△T是传热过程的推动力,它随传热过程冷热流体的温度变化而改变。 传热速率方程式Q=K×S×ΔTm(1-1) 所以对于总传热系数K=Cp×W×(T2-T1)/(S×ΔTm) (1-2) 式中: Q----热量(W); S----传热面积(m2); △Tm----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差(℃);△Tm=Tw-Tm K----总传热系数(W/(m2·℃)); C P ----比热容 (J/(kg·K)); W----空气质量流量(kg/s); △T=T 2-T 1 ----冷物流温度差(℃)。 换热器的面积:S i=πd i L i(1-3)式中:d i—内管管内径,m; L i —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平均空气质量流量W m=V mρm 3600(1-4)

化工原理实验答案

实验四 1.实验中冷流体和蒸汽的流向,对传热效果有何影响? 无影响。因为Q=αA△t m,不论冷流体和蒸汽是迸流还是逆流流动,由 于蒸汽的温度不变,故△t m不变,而α和A不受冷流体和蒸汽的流向的影响, 所以传热效果不变。 2.蒸汽冷凝过程中,若存在不冷凝气体,对传热有何影响、应采取什么 措施? 不冷凝气体的存在相当于增加了一项热阻,降低了传热速率。冷凝器 必须设置排气口,以排除不冷凝气体。 3.实验过程中,冷凝水不及时排走,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及时排走冷 凝水? 冷凝水不及时排走,附着在管外壁上,增加了一项热阻,降低了传热速 率。在外管最低处设置排水口,及时排走冷凝水。 4.实验中,所测定的壁温是靠近蒸汽侧还是冷流体侧温度?为什么?传热系数k 接近于哪种流体的 壁温是靠近蒸汽侧温度。因为蒸汽的给热系数远大于冷流体的给热系 数,而壁温接近于给热系数大的一侧流体的温度,所以壁温是靠近蒸汽侧温度。而总传热系数K接近于空气侧的对流传热系数 5.如果采用不同压强的蒸汽进行实验,对α关联式有何影响? 基本无影响。因为α∝(ρ2gλ3r/μd0△t)1/4,当蒸汽压强增加时,r 和△t 均增加,其它参数不变,故(ρ2gλ3r/μd0△t)1/4变化不大,所以认为蒸汽压强 对α关联式无影响。

实验五固体流态化实验 1.从观察到的现象,判断属于何种流化? 2.实际流化时,p为什么会波动? 3.由小到大改变流量与由大到小改变流量测定的流化曲线是否重合,为什么? 4流体分布板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六精馏 1.精馏塔操作中,塔釜压力为什么是一个重要操作参数,塔釜压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1)因为塔釜压力与塔板压力降有关。塔板压力降由气体通过板上孔口或通道时为克服局部阻力和通过板上液层时为克服该液层的静压力而引起,因而塔板压力降与气体流量(即塔内蒸汽量)有很大关系。气体流量过大时,会造成过量液沫夹带以致产生液泛,这时塔板压力降会急剧加大,塔釜压力随之升高,因此本实验中塔釜压力可作为调节塔釜加热状况的重要参考依据。(2)塔釜温度、流体的粘度、进料组成、回流量。 2.板式塔气液两相的流动特点是什么? 答:液相为连续相,气相为分散相。 3.操作中增加回流比的方法是什么,能否采用减少塔顶出料量D的方法? 答:(1)减少成品酒精的采出量或增大进料量,以增大回流比;(2)加大蒸气量,增加塔顶冷凝水量,以提高凝液量,增大回流比。 5.本实验中进料状态为冷态进料,当进料量太大时,为什么会出现精馏段干板,甚至出现塔顶既没有回流也没有出料的现象,应如何调节?

化工原理蒸馏—答案

蒸馏 一. 填空题 1.蒸馏是分离 __均相混合物的一种方法,蒸馏分离的依据是______挥发度差异_____。 2. 气液两相呈平衡状态时,气液两相温度_相同______,但气相组成____大于____液相组成。 3. 气液两相组成相同时,则气相露点温度________液相泡点温度。3.大于 4. 在精馏过程中,增大操作压强,则物系的相对挥发度________,塔顶温度_________,塔釜温度_______,对分离过程___________。 4. 下降 升高 升高 不利 5. 两组分溶液的相对挥发度是指溶液中_______的挥发度对________的挥发度的比值,a=1表示_______。 5.易挥发组分 难挥发组分 不能用蒸馏方法分离 6. 所谓理论板是指该板的气液两相____________,且塔板上_________________。 6.互呈平衡 液相组成均匀一致 7. 某两组分物系,其相对挥发度α=3,对第n ,n-1两层理论板,在全回流条件下,已知x n =0.3,则y n-1 =_________________。 7. 0.794 8. 某精馏塔的温度精馏段操作线方程为y=0.75x +0.24,则该精馏塔的操作回流比是____________,馏出液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 8. R=3 96.0=D x 9.精馏塔的塔顶温度总是低于塔底温度,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9.塔顶易挥发组分含量高 塔底压力高于塔顶 10. 在总压为103.3kPa 温度为95℃下,苯与甲苯的饱和蒸汽分别为0A p =155.7kPa 0B p =63.3 kPa ,则平衡时苯的液相组成为x =_________,气相组成为y=______________,相对挥发度为α=____________。 10. 411.0=x 632.0=y α=2.46 11. 精馏塔有____________进料热状态,其中__________进料q 值最大,进料温度F t ____泡点b t 。11. 五种 冷液体 小于 12. 在操作的精馏塔中,测得相邻两塔板的两相四个组成为0.62,0.70,0.75,0.82.则n y =_________,n x =________,1+n y =_________,1+n x =_______. 12. 82.0=n y 70.0=n x 75.01=+n y 62.01=+n x 13. 对于不同的进料热状态, q x ,q y 与F x 的进料关系为 (1)冷液进料,q x _________F x , q y ___________F x (2)饱和液体进料,q x _________F x , q y __________F x (3)气液混合物进料, q x _________F x , q y ___________F x (4)饱和蒸汽进料,q x _________F x , q y __________F x (5)过热蒸汽进料, q x _________F x , q y ___________F x 13. (1)> > (2)= > (3)< > (4)< = (5)< <

05化工原理第五章习题答案

5-1、在葡萄糖水溶液浓缩过程中,每小时的加料量为kg 3000,浓度由15%(质量)浓缩到70%(质量)。试求每小时蒸发水量和完成液量。(答:1h kg 2357-?,1h 43kg 6-?) 解:⑴蒸发水量10h kg 2357)70 .015.01(3000)1(-?=-=- =x x F W ; ⑵完成液量1h kg 64323573000-?=-=-W F 。 5-2、固体NaOH 的比热容为11K kg kJ 31.1--??,试分别估算NaOH 水溶液浓度为10%和25%时的比热。 (答:11K kg kJ 77.3--??,11K kg .47kJ 3--??) 解:⑴%10浓度的NaOH 溶液: 11K kg kJ 77.3)1.01(183.4)1(--??=-=-=x c c w ; ⑵%25浓度的NaOH 溶液: 11K kg kJ 47.325.031.1)25.01(183.4)1(--??=?+-=+-='x c x c c w 质。 5-3、已知单效常压蒸发器每小时处理kg 2000 NaOH 水溶液, 溶液浓度由15%(质量)浓缩到25%(质量)。加热蒸汽压力为92kPa 3(绝压),冷凝温度下排出。分别按20℃加料和沸点加料(溶液的沸点为113℃)。求此两种情况下的加热蒸汽消耗量和单位蒸汽消耗量。假设蒸发器的热损失可以忽略不计。(答:1h kg 1160-?、45.1,1h 50.9kg 8-?、06.1) 解:蒸发水量110h kg 800)25 .015.01(2000)1(-?=-=-=x x F W , 92k P a 3时蒸气的潜热1kg kJ 2132-?=r , N a O H 溶液的比热11K kg kJ 56.3)15.01(183.4)1(--??=-=-=x c c w , ⑴原料于C 20?加入 二次蒸气的焓1kg kJ 2670-? 1h kg 11602132 2056.32000267080011356.3)8002000(-?=??-?+??-= D 45.18001160==W D ; ⑵沸点加料 1h kg 9.850213211356.32000267080011356.3)8002000(-?=??-?+??-=D 06.18009.850==W D 。 5-4、传热面积为52m 2的蒸发器,在常压下每小时蒸发2500kg 浓度为7%(质量)的某种水溶液。原料液的温度为95℃,常压下的沸点为103℃。完成液的浓度为45%(质量)。加热蒸汽表压力为96kPa 1。热损失为110000W 。试估算蒸发器的总传热系数。(答:12K m W 936--??) 解:查得96kPa 1时水蒸气饱和温度为C 9.132?, atm 1时水蒸气的潜热为1kg kJ 2258-?, 110h kg 2111)45 .007.01(2500)1(-?=-=-=x x F W , 11K kg kJ 894.3)07.01(183.4)1(--??=-=-=x c c w , 由传热方程及热量衡算式得: 损Q W t t Fc t t KA r ++-=-)()(0112

化工原理实验传热实验报告

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第四组)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结构和壁温的测量方法 2、了解影响给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3、体会计算机采集与控制软件对提高实验效率的作用 4、学会给热系数的实验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测定空气在圆管内作强制湍流时的给热系数α1 2、测定加入静态混合器后空气的强制湍流给热系数α1’ 3、回归α1和α1’联式4.0Pr Re ??=a A Nu 中的参数A 、a * 4、测定两个条件下铜管内空气的能量损失 二、实验原理 间壁式传热过程是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三个传热过程所组成。由于过程复杂,影响因素多,机理不清楚,所以采用量纲分析法来确定给热系数。 1)寻找影响因素 物性:ρ,μ ,λ,c p 设备特征尺寸:l 操作:u ,βg ΔT 则:α=f (ρ,μ,λ,c p ,l ,u ,βg ΔT ) 2)量纲分析 ρ[ML -3],μ[ML -1 T -1],λ[ML T -3 Q -1],c p [L 2 T -2 Q -1],l [L] ,u [LT -1], βg ΔT [L T -2], α[MT -3 Q -1]] 3)选基本变量(独立,含M ,L ,T ,Q-热力学温度) ρ,l ,μ, λ 4)无量纲化非基本变量 α:Nu =αl/λ u: Re =ρlu/μ c p : Pr =c p μ/λ βg ΔT : Gr =βg ΔT l 3ρ2/μ2 5)原函数无量纲化 6)实验 Nu =ARe a Pr b Gr c 强制对流圆管内表面加热:Nu =ARe a Pr 0.4 圆管传热基本方程: 热量衡算方程: 圆管传热牛顿冷却定律: 圆筒壁传导热流量:)] /()ln[)()()/ln(11221122121 2w w w w w w w w t T t T t T t T A A A A Q -----?-?=δλ 空气流量由孔板流量测量:54.02.26P q v ??= [m 3h -1,kPa] 空气的定性温度:t=(t 1+t 2)/2 [℃]

化工原理实验资料

实验一 干燥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洞道式循环干燥器的基本流程、工作原理和操作技术。 2. 掌握恒定条件下物料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方法。 3. 测定湿物料的临界含水量X C ,加深对其概念及影响因素的理解。 4. 熟悉恒速阶段传质系数K H 、物料与空气之间的对流传热系数α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在空气流量、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测定物料的干燥速率曲线和临界含水量,并了解其 影响因素。 2. 测定恒速阶段物料与空气之间的对流传热系数α和传质系数K H 。 三、基本原理 干燥操作是采用某种方式将热量传给湿物料,使湿物料中水分蒸发分离的操作。干燥操作同时伴有传热和传质,而且涉及到湿分以气态或液态的形式自物料内部向表面传质的机理。由于物料含水性质和物料形状上的差异,水分传递速率的大小差别很大。概括起来说,影响传递速率的因素主要有:固体物料的种类、含水量、含水性质;固体物料层的厚度或颗粒的大小;热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流速;热空气与固体物料间的相对运动方式。目前尚无法利用理论方法来计算干燥速率(除了绝对不吸水物质外),因此研究干燥速率大多采用实验的方法。 干燥实验的目的是用来测定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为简化实验的影响因素,干燥实验是在恒定的干燥条件下进行的,即实验为间歇操作,采用大量空气干燥少量的物料,且空气进出干燥器时的状态如温度、湿度、气速以及空气与物料之间的流动方式均恒定不变。 本实验以热空气为加热介质,甘蔗渣滤饼为被干燥物。测定单位时间内湿物料的质量变化,实验进行到物料质量基本恒定为止。物料的含水量常用相对与物料总量的水分含量,即以湿物料为基准的水分含量,用ω来表示。但因干燥时物料总量在变化,所以采用以干基料为基准的含水量X 表示更为方便。ω与X 的关系为: X = -ω ω 1 (8—1) 式中: X —干基含水量 kg 水/kg 绝干料; ω—湿基含水量 kg 水/kg 湿物料。 物料的绝干质量G C 是指在指定温度下物料放在恒温干燥箱中干燥到恒重时的质量。干燥曲线即物料的干基含水量X 与干燥时间τ的关系曲线,它说明物料在干燥过程中,干基含水量随干燥时间变化的关系。物料的干燥曲线的具体形状因物料性质及干燥条件而变,但是曲线的一般形状,如图(8—1)所示,开始的一小段为持续时间很短、斜率较小的直线段AB 段;随后为持续时间长、斜率较大的直线BC ;段以后的一段为曲线

化工原理--精馏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蒸馏是利用各组分()不同的特性实现分离的目的。C A 溶解度; B 等规度; C 挥发度; D 调和度。 2.在二元混合液中,沸点低的组分称为()组分。C A 可挥发; B 不挥发; C 易挥发; D 难挥发。 3.()是保证精馏过程连续稳定操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A A 液相回流; B 进料; C 侧线抽出; D 产品提纯。 4.在()中溶液部分气化而产生上升蒸气,是精馏得以连续稳定操作的一个必不可少条件。C A 冷凝器; B 蒸发器; C 再沸器; D 换热器。 5.再沸器的作用是提供一定量的()流。D A 上升物料; B 上升组分; C 上升产品; D 上升蒸气。 6.冷凝器的作用是提供()产品及保证有适宜的液相回流。B A 塔顶气相; B 塔顶液相; C 塔底气相; D 塔底液相。 7.冷凝器的作用是提供塔顶液相产品及保证有适宜的()回流。B A 气相; B 液相; C 固相; D 混合相。 8.在精馏塔中,原料液进入的那层板称为()。C

A 浮阀板; B 喷射板; C 加料板; D 分离板。 9.在精馏塔中,加料板以下的塔段(包括加料板)称为( )。 B A 精馏段; B 提馏段; C 进料段; D 混合段。 10.某二元混合物,进料量为100 kmol/h ,x F = ,要求塔顶x D 不小于, 则塔顶最大产量为( )。 (则W=0) B A 60 kmol/h ; B kmol/h ; C 90 kmol/h ; D 100 kmol/h 。 11.精馏分离某二元混合物,规定分离要求为D x 、w x 。如进料分别为1F x 、 2F x 时,其相应的最小回流比分别为1min R 、2min R 。当21F F x x >时,则 ( )。 A A .2min 1min R R <; B .2min 1min R R =; C .2min 1min R R >; D .min R 的大小无法确定 12. 精馏的操作线为直线,主要是因为( )。 D A . 理论板假定; C. 理想物系; B . 塔顶泡点回流; D. 恒摩尔流假定 13. 某二元混合物,其中A 为易挥发组分。液相组成5.0=A x 时相应的 泡点为1t ,气相组成3.0=A y 时相应的露点为2t , 则( ) D A .21t t =; B .21t t <; C .21t t >; D .无法判断 14. 某二元混合物,其中A 为易挥发组分。液相组成5.0=A x 时泡点为1t , 与之相平衡的气相组成75.0=A y 时,相应的露点为2t ,则 ( )。 A

化工原理答案 第四章 传热

第四章 传 热 热传导 【4-1】有一加热器,为了减少热损失,在加热器的平壁外表面,包一层热导率为(m·℃)、厚度为300mm 的绝热材料。已测得绝热层外表面温度为30℃,另测得距加热器平壁外表面250mm 处的温度为75℃,如习题4-1附图所示。试求加热器平壁外表面温度。 解 2375℃, 30℃t t == 计算加热器平壁外表面温度1t ,./()W m λ=?016℃ (1757530025005016016) t --= ..145 025********t =?+=℃ 【4-2】有一冷藏室,其保冷壁是由30mm 厚的软木做成的。软木的热导率λ= W/(m·℃)。若外表面温度为28℃,内表面温度为3℃,试计算单位表面积的冷量损失。 解 已知.(),.123℃, 28℃, =0043/℃ 003t t W m b m λ==?=, 则单位表面积的冷量损失为 【4-3】用平板法测定材料的热导率,平板状材料的一侧用电热器加热,另一侧用冷水冷却,同时在板的两侧均用热电偶测量其表面温度。若所测固体的表面积为0.02m 2,材料的厚度为0.02m 。现测得电流表的读数为2.8A ,伏特计的读数为140V ,两侧温度分别为280℃和100℃,试计算该材料的热导率。 解 根据已知做图 热传导的热量 .28140392Q I V W =?=?= .().() 12392002 002280100Qb A t t λ?= = -- 【4-4】燃烧炉的平壁由下列三层材料构成:耐火砖层,热导率λ=(m·℃),厚度230b mm =;绝热砖层,热导率λ=(m·℃);普通砖层,热导率λ=(m·℃)。 耐火砖层内侧壁面温度为1000℃,绝热砖的耐热温度为940℃,普通砖的耐热温度为130℃。 (1) 根据砖的耐热温度确定砖与砖接触面的温度,然后计算绝热砖层厚度。若每块绝热砖厚度为230mm ,试确定绝热砖层的厚度。 (2) 若普通砖层厚度为240mm ,试计算普通砖层外表面温度。 解 (1)确定绝热层的厚度2b 习题4-1附图 习题4-3附图

化工原理传热复习题

传热复习题1 (1)保温瓶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采取了哪些防止热损失的措施? 答:首先,保温瓶瓶胆设计成玻璃夹层结构。夹层因空气被抽出接近真空,可防止对流散热损失。其次,瓶胆夹层内两表面均镀有银、铝等低黑度涂层,增加了辐射传热热阻大幅度降低了辐射散热量。举例说,如夹层内壁温度为98οC ,外壁温度为28ο C ,黑度为0.95的玻璃表面镀上黑度为0.02的银层后,其辐射散热量可由原来的5502m W 降至6.152m W 。第三,在使用保温瓶时,瓶盖选用导热系数很小的软木制作, 大,在数值上常视为相等,但就其本质讲,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4)何谓换热器的控制热阻? 答:换热器的总热阻1/K 主要取决于冷、热流体的对流传热热阻,当然也和管壁的热阻及污垢热阻有关,即, λ ααb K i ∑++=0111 若忽略管壁及污垢热阻,则有 1 11αα+≈i K

如果i α和0α相接近,也就是两种流体的传热阻力差不多时,在谋求强化传热过程中,一般要考虑把 i α、0α都增大。但往往有这种情况,两者的α 值相差很大,例如i α>>0α,则 1 1 αα<< i 。 这时 11α≈K K ≈0α 即总传热系数K 值接近对流传热系数小的一侧流体的α 值,在本例条件下总热阻完全被管外的对流传热热阻所控制。1/0α被称为控制热阻。 答:不正确。 冷却介质的出口温度越高,其用量越小,回收热能的品位也越高,动力消耗也随之减小。但出口温度升高的结果,导致传热推动力即对数平均温差降低,所需传热面积增大,设备费用增大。因此必须从综合角度考虑,全面加以权衡,确定一个适宜的出口温度。 对于常用的冷却介质工业水,出口温度不宜过高。还因为工业水中含有许多盐类。如CaCO 3、 MgCO 3、CaS04、、MgSO 4等。若出口温度过高,上述盐类就会因溶解度减小而析出,附在器壁表面上形成热阻很大的垢层,使传热过程恶化。尽管可以采取在冷却水中添加阻垢剂等化学方法,但至少从目前看,效果很有限。所以无节制了提高冷却介质出口温度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设计时常取冷却水进、出口的温度差为5-10℃ 四`选择题

化工原理蒸馏部分模拟试题及答案

化工原理蒸馏部分模拟 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化工原理蒸馏部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精馏过程是利用部分冷凝和部分汽化的原理而进行的。精馏设计中,回流比越大,所需理论板越少,操作能耗增加,随着回流比的逐渐增大,操作费和设备费的总和将呈现 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 2精馏设计中,当回流比增大时所需理论板数减小(增大、减小),同时蒸馏釜中所需加热蒸汽消耗量增大(增大、减小),塔顶冷凝器中冷却介质消耗量减小(增大、减小),所需塔径增大(增大、减小)。 3分离任务要求一定,当回流比一定时,在5种进料状况中, 冷液体进料的q值最大,提馏段操作线与平衡线之间的距离最远 , 分离所需的总理论板数最少。 4相对挥发度α=1,表示不能用普通精馏分离分离,但能用萃取精馏或恒沸精馏分离。 5某二元混合物,进料量为100kmol/h,x F=,要求得到塔顶x D不小于,则塔顶最大产量为 kmol/h 。 6精馏操作的依据是混合液中各组分的挥发度差异,实现精馏操作的必要条件包括塔顶液相回流和塔底上升蒸气。 7负荷性能图有五条线,分别是液相上限线、液相上限线、雾沫夹带线、漏液线和液泛线。 二、选择 1 已知q=,则加料中液体量与总加料量之比为 C 。 A :1 B 1: C 1:1 D :1 2 精馏中引入回流,下降的液相与上升的汽相发生传质使上升的汽相易挥发组分浓度提高,最恰当的说法是 D 。 A 液相中易挥发组分进入汽相; B 汽相中难挥发组分进入液相; C 液相中易挥发组分和难挥发组分同时进入汽相,但其中易挥发组分较多; D 液相中易挥发组分进入汽相和汽相中难挥发组分进入液相必定同时发生。 3 某二元混合物,其中A为易挥发组分,液相组成x A=,相应的泡点为t1,与之相平衡的汽相组成y A=,相应的露点为t2,则A A t1=t2 B t1t2 D 不确定 4某二元混合物,进料量为100kmol/h,x F=,要求得到塔顶x D不小于,则塔顶最大产量为B。 A 60kmol/h B h C 90kmol/h D 不能定 5精馏操作时,若F、D、x F、q、R、加料板位置都不变,而将塔顶泡点回流改为冷回流,则塔顶产品组成x D变化为B A 变小 B 变大 C 不变 D 不确定 6在一二元连续精馏塔的操作中,进料量及组成不变,再沸器热负荷恒定,若回流比减少,则塔顶温度 A ,塔顶低沸点组分浓度 B ,塔底温度 C ,塔底低沸点组分浓度 A 。 A 升高 B 下降 C 不变 D 不确定 7某二元混合物,=3,全回流条件下x n=,则y n-1=B。 A B C D 8 某二元混合物,其中A为易挥发组分,液相组成x A=,相应的泡点为t1,气相组成为y A=,相应

2019化工原理第三版传热习题

传热 一、填空 (1) 在传热实验中用饱和水蒸汽加热空气,总传热系数K接近于____ 侧的对流传热系数,而壁温接近于______ 侧流体的温度值。 (2) 热传导的基本定律是_。间壁换热器中总传热系数K的数值接近于热阻— (大、小)一侧的: 值。间壁换热器管壁温度t w接近于值_ (大、小)一侧的流体温度。由多层等厚平壁构成的导热壁面中,所用材料的导热系数愈小,则该壁面的热阻愈 (大、小),其两侧的温差愈______________ 大、小)。 (3) 由多层等厚平壁构成的导热壁面中,所用材料的导热系数愈大,则该壁面的热阻愈 ______ ,其两侧的温差愈______ 。 (4) 在无相变的对流传热过程中,热阻主要集中在 __________ ,减少热阻的最有效措施是_______ 。 (5) 消除列管式换热器温差应力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在壳体上加膨胀节、采用浮头式或U管式结构;翅片管换热器安装翅片的目的是增加面积,增强流体的湍动程度以提高传热系数。 (6) 厚度不同的三种材料构成三层平壁,各层接触良好,已知b i>b2>b a,导热系数:1<:2<:3,在稳定传热过程中,各层的热阻________ ,各层导热速率________ 0 (7) 物体辐射能力的大小与—成正比,还与 ________ 成正比。 (8) 写出三种循环型蒸发器的名称中央循环管式、悬筐式、外加热式° (9) 在大容积沸腾时液体沸腾曲线包括 _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三个阶段。实际操作应控制在________ 0在这一阶段内,传热系数随着温度差的增加而_0 (10) 传热的基本方式有—、—和—三种。热传导的基本定律是爲:其表达式为m 0 (11) 水在管内作湍流流动,若使流速提高到原来的2倍,则其对流传热系数约为原来的倍; 管径改为原来的1/2而流量相同,则其对流传热系数约为原来的__________ 倍。(设条件改变后仍在湍流范围) (12) 导热系数的单位为 __________ ,对流传热系数的单位为______________ ,总传热系数的单位为___________ 0 二、选择 1已知当温度为T时,耐火砖的辐射能力大于铝板的辐射能力,则铝的黑度—耐火砖的黑度。 A大于B 等于C 不能确定 D 小于 2某一套管换热器,管间用饱和水蒸气加热管内空气(空气在管内作湍流流动) ,使空气温度由

化工原理蒸馏部分模拟试题及答案

化工原理蒸馏部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精馏过程是利用部分冷凝和部分汽化的原理而进行的。精馏设计中,回流比越大,所需理论板越少,操作能耗增加,随着回流比的逐渐增大,操作费和设备费的总和将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 2精馏设计中,当回流比增大时所需理论板数减小(增大、减小),同时蒸馏釜中所需加热蒸汽消耗量增大(增大、减小),塔顶冷凝器中冷却介质消耗量减小(增大、减小),所需塔径增大(增大、减小)。 3分离任务要求一定,当回流比一定时,在5种进料状况中, 冷液体进料的q值最大,提馏段操作线与平衡线之间的距离最远 , 分离所需的总理论板数最 少。 4相对挥发度α=1,表示不能用普通精馏分离分离,但能用萃取精馏或恒沸精馏分离。5某二元混合物,进料量为100kmol/h,x F=0.6,要求得到塔顶x D不小于0.9,则塔顶最大产量为 66.7 kmol/h 。 6精馏操作的依据是混合液中各组分的挥发度差异,实现精馏操作的必要条件包括塔顶液相回流和塔底上升蒸气。 7负荷性能图有五条线,分别是液相上限线、液相上限线、雾沫夹带线、漏液线和液泛线。 二、选择 1 已知q=1.1,则加料中液体量与总加料量之比为 C 。 A 1.1:1 B 1:1.1 C 1:1 D 0.1:1 2 精馏中引入回流,下降的液相与上升的汽相发生传质使上升的汽相易挥发组分浓度提高,最恰当的说法是 D 。 A 液相中易挥发组分进入汽相; B 汽相中难挥发组分进入液相; C 液相中易挥发组分和难挥发组分同时进入汽相,但其中易挥发组分较多; D 液相中易挥发组分进入汽相和汽相中难挥发组分进入液相必定同时发生。 3 某二元混合物,其中A为易挥发组分,液相组成x A=0.6,相应的泡点为t1,与之相平衡的汽相组成y A=0.7,相应的露点为t2,则???A??? A t1=t2 B t1t2 D 不确定 4某二元混合物,进料量为100kmol/h,x F=0.6,要求得到塔顶x D不小于0.9,则塔顶最大产量为???B???。 A 60kmol/h B 66.7kmol/h C 90kmol/h D 不能定 5精馏操作时,若F、D、x F、q、R、加料板位置都不变,而将塔顶泡点回流改为冷回流,则塔顶产品组成x D变化为??B???? A 变小 B 变大 C 不变 D 不确定 6在一二元连续精馏塔的操作中,进料量及组成不变,再沸器热负荷恒定,若回流比减少,则塔顶温度 A ,塔顶低沸点组分浓度 B ,塔底温度 C ,塔底低沸点组分浓度 A 。 A 升高 B 下降 C 不变 D 不确定 7某二元混合物,α=3,全回流条件下x n=0.3,则y n-1=???B???。 A 0.9 B 0.3 C 0.854 D 0.794 8 某二元混合物,其中A为易挥发组分,液相组成x A=0.4,相应的泡点为t1,气相组成为

化工原理第五章-传热(测试题).

小测验 第五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六章 第五章传热 1.翅片管换热器的翅片应安装在(A)。 A. α小的一侧 B. α大的一侧 C. 管内 D. 管外 2.工业采用翅片状的暖气管代替圆钢管,其目的是(C)。 A. 增加热阻,减少热量损失; B. 节约钢材、增强美观; C. 增加流体的湍动,提高传热效果。 3. 对流传热是由(C)因素产生的。 A. 流体分子的热振动(传导); B.流体体内电子的移动; C. 流体质点的位移、扰动。 4.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是(D)。 A. 恒温传热和稳态变温传热; B. 导热给热和热交换; C. 气化、冷凝与冷却; D. 传导传热、对流传热与辐射传热 5.传热基本方程Q=KAΔtm,式中的Δtm是指(B)的平均温度差。 A.器壁内外壁面; B.器壁两侧流体; C.流体进出口; D.器壁与流体之间。 6.流体主体与器壁间的对流传热,其热阻主要存在于( C )。 A. 流体主体内; B. 器壁内; C. 滞流内层中; D. 流体湍流区域内。 7.对一台正在工作的列管式换热器,已知αi=116w/m2.K,α0=11600 w/m2.K,要提高传热系数K,最简单有效的途径是(A )。 A. 设法增大αi; B. 设法增大α0; C. 同时增大αi和α0。 8.用饱和水蒸汽加热空气时,传热管的壁温接近( B ) A. 蒸汽的温度; B. 空气的出口温度; C. 空气进、出口平均温度 9.(C)是指当间壁两侧泠、热流体之间的温度为1K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传热面积, 由热流体传给冷流体的热能。 A. 导热系数λ; B. 对流传热系数a; C. 总传热系数K 10. 间壁两侧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相差较大时,要提高K值,关键在于提高对流传热系数a (B )之值。 A. 大者; B. 小者; C. 两者; 11. 在间壁式换热器内用饱和水蒸汽加热空气,此过程的总传热系数K值接近于( C )。 A. α蒸汽 B. α空气 C. α蒸汽与α空气的平均值

化工原理实验习题答案

1、填料吸收实验思考题 (1)本实验中,为什么塔底要有液封?液封高度如何计算? 答:保证塔内液面,防止气体漏出,保持塔内压力.0.1 设置液封装置时,必须正确地确定液封所需高度,才能达到液封的目的。 U形管液封所需高度是由系统内压力(P1 塔顶气相压力)、冷凝器气相的压力(P2)及管道压力降(h,)等参数计算确定的。可按式(4.0.1-1)计算: H =(P1一P2)X10.2/Y一h- 式中 H.,- —最小液封高度,m; P1,—系统内压力; P2—受液槽内压力; Y—液体相对密度; h-—管道压力降(液体回流道塔内的管线) 一般情况下,管道压力降(h-)值较小,可忽略不计,因此可简化为 H=(P1一P2)X10.2/Y 为保证液封效果,液封高度一般选取比计算所需高度加0. 3m-0. 5m余量

为宜。 (2)测定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有什么工程意义? 答:是确定最适宜操作气速的依据 (3)测定Kxa 有什么工程意义? 答:传质系数Kxa是气液吸收过程重要的研究的内容,是吸收剂和催化剂等性能评定、吸收设备设计、放大的关键参数之一 (4)为什么二氧化碳吸收过程属于液膜控制? 答:易溶气体的吸收过程是气膜控制,如HCl,NH3,吸收时的阻力主要在气相,反之就是液膜控制。对于CO2的溶解度和HCl比起来差远了,应该属于液膜控制(5)当气体温度和液体温度不同时,应用什么温度计算亨利系数? 答:液体温度。因为是液膜控制,液体影响比较大。 2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1. 答:冷流体和蒸汽是并流时,传热温度差小于逆流时传热温度差,在相同进出口温度下,逆流传热效果大于并流传热效果。 2.答:不凝性气体会减少制冷剂的循环量,使制冷量降低。并且不凝性气体会滞留在冷凝器的上部管路内,致使实际冷凝面积减小,冷凝负荷增大,冷凝压力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