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我的为师之道

征文:我的为师之道
征文:我的为师之道

我的为师之道——“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倾情师者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深深地根植于爱的,当爱成为肥沃的土壤时,小苗才能安心如初成长。”喜欢“教师”这个平易近人的词语,平凡唯真却近乎神圣。于漪老师也曾经说过——“教师是一个大写的人”,要用灵魂书写赤子的情怀与忠诚,她幸福的实践着教育的理想与境界,也用大爱刻画了教书育人的清澈一生。

而喜欢孩子的我,就如志摩笔下一朵淡淡的云彩,轻轻柔柔地走进了“小人国的世界”,幸运地寻觅到了小人国中幸福的秘密,寻找到了属于自己幸福的源泉。在平凡的背后,一串串的幸福萦绕在我的心头,这种幸福感被一个个孩子所定格所描绘。

一、无言的热爱,永葆赤子童心

走进童心世界,孩子们给予了我太多的惊喜与真诚。他们或哭或笑,举手投足都是一种语言,需要我们的聆听与理解。因此,我喜欢读孩子的絮语,听孩子的稚言,愿意用一遍遍的呼唤和真情来解开童心的秘密。只要是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充满了能量,不管是做游戏,还是讲故事,我都喜欢蹲下来,和孩子们没有丝毫距离,只有这样,我才能够和孩子站在一样的高度,才能清晰地看见孩子们眼中的世界,亦有所悟,亦有所得。我也常常爱把自己变成孩子,和他们一起无拘无束地玩,孩子们的开心和快乐我尽收眼底,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我相信,在孩子们的印象中,周围的世界就是一张张灿烂的画面,星星点点都是他们的好奇与想像,也是心灵一角温柔的倾诉,他们努力用自己的小手和童心寻找、发现身边的爱,感受事物的美好与灵动,并期盼成人予以他们尊重和支持,给予快乐的收获和自由体验。所以,我喜欢跟随孩子的脚步,和他们一路欢歌笑语,载满喜悦,走在快乐的成长之路上。

二、无尽的等候,爱心倾力持守

和孩子们一路走过来,笑着、激动着、仰望着、慢慢地一个个轮廓越来越清晰皎洁,心里的爱漫溢而出。我,握着这静静的幸福,芬芳四季。作为教师,守护等待每一个孩子按其生命的规律成长特别重要。孩子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与了解非常稚嫩,因此,他们的表达有所局限、能力有所不足,但孩子的内

心却是向往美好和快乐,期望得到尊重与认可。辰辰生活能力较弱,不会自己拉裤子,碰到做不好的事情,会哭泣逃跑也会发脾气。这时候的我就会像妈妈一样地陪伴在他的身边,耐心安抚他的情绪,摸摸他的头发,亲吻他的小脸颊,用充满温柔的眼神看着他。“慢慢来,不要着急!”我一遍遍鼓励孩子,一次次扶持他的小手,帮助他学习,掌握穿拉裤子的技巧。终于,辰辰不再逃离,信任的目光一点点流露,从拒绝到接受,从抵抗到认可,从逃避到相信,孩子们悄悄地被教师爱的言语和行为激励改变着,内向、羞涩的湉湉、恩立、佳儿开始愿意把自己的小秘密、悄悄话告诉我。调皮、好动的阳阳、翀翀、喆喆变得乖巧懂事,能够接受老师的善意提醒和建议。我的爱,在峰回路转处得到了真情相待与回报。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爱的激励鼓舞,才是教育的主旋律,才能到达教师与学生间琴瑟和谐,师幼其乐融融。

三、无痕的教导,自信快乐启航

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不断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地标杆,幸福地生活。一切快乐的教育都应该自信出发,由爱的行动启程。

在游戏中,我开始放飞孩子快乐的梦想,支持他们的行动。昕一是一个特别有表演欲的孩子,喜欢把笑声带给大家,于是在世博演艺中心、小兔书吧、大舞台,我把他请到了广场中间,和孩子们一同用眼神、掌声鼓励他,为他加油喝彩,他渐渐地放开了自己,开始自信地唱歌与表演,快乐的情绪一发不可收拾。天天是一个容易害羞的小男孩,偶然一次CD机里播放的《小星星》音乐,却让他情不自禁地跳跃起了欢快的舞蹈,快乐的笑容浮在小脸上。蓉蓉在班级里是一个默默无声的孩子,可是我发现只要一接触到色彩鲜艳的图书,她的眼睛就会闪现小簇小簇的火花,一边翻阅着图书一边微笑频频。原来,是一个痴迷的“小书虫”,在书的海洋里尽情畅游呢!于是,我悄悄地走近她,陪伴她,和孩子一起聆听、讲述和对话,享受美妙的阅读世界。我想,有心无痕的教导,就是发现孩子的需要和闪光点,帮助孩子确立他生命的方向及其意义,让孩子从内心深处生长出快乐的种子,一路茁壮,一路向前,看见希望的彩虹。

师爱是无痕、无形的,正如泰戈尔的诗句“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师爱就蕴藏在这平凡的光阴之中,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师爱好像一缕和煦温暖的春风悄悄地吹入孩子的心田,又似一股潺潺流动的清泉轻轻洗涤心

灵。师德的最高境界是“爱满天下”。我相信,师爱更多地温润在平凡的日子里,默默无声,却处处有真情流露。

当我们把爱洒向湛蓝的天空,一只只小小手牵着你,一颗颗童心眷恋着

你,最好听的歌儿送给你,那就是——“我爱你”。当我们把爱洒向碧绿的

草地,一步步小脚印跟着你,一句句童言诉说着你,最好看的舞儿献给你,

那就是——“你爱我”。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爱的小诗》。我把它献给我最

热爱的孩子们,也献给我将奋斗终身的教育事业。

《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笔记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摘抄 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被学生瞧不起、甚至被奚落的老师太可怜。这样,连自己都对不起。从跨入徐州师范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我就告诫自己:以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的、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指间,在教坛上我已度过了50个春秋。欣慰的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甚至还有崇拜我的。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什么? 一、做“性温”、“味甘”的“甘草” 我的一位同事说:“于永正,在学校里是甘草,在家里也是甘草。”几乎每付中药里都有甘草。它既有药用价值,又能“调和百药”、“解百药毒”。 1、“性温”“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一。“温”中有“善”,“温”是“善”的外现;“温”和“善”是好人的首要标志。 2、包容 酸甜苦辣,它都能与之为伍,与之匹配。做人也是如此,只有理解、宽容、冷静、善于后退,才能具有包容性。几十年来,我没有和任何同事红过脸,没和任何领导产生隔阂,凡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就什么优点也看不到了,会感到世界一片混沌,感到“洪洞县内无好人”。 “有人只会教一两篇课文,不算本事。”“老师大笨蛋。”支撑包容的是修养。 我的自身修养来自四个方面:(1)读书同时读自己。(2)以人为镜。(3)不断反思。 (4)不断地写。 3、调和一副中药中有了甘草,会使各味药的药性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也会减少各味药的毒性,减少副作用,使药力不至于过猛。 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它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个“度”,“不及”不行,“过”也不行,过犹不及。 理想的教学:因材施教“温而厉”,“威而不猛”,是一种修养,是中庸! “因材施教”、“心理调和”,是缘于老师对学生的深切了解。做甘草就是做好人,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 二、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先生用短短十六个字道出了“师范”二字的真谛。有人说:“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所以‘学高’太重要了。”也有人说:“教师以育人为天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身正’最重要。”但在我看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两者都是身为一个教师不可或缺的。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教学工作。“学高为师”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有专业的学科知识,过硬的教师技能,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有一颗向上的心。停滞就意味着退步,我们身为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不断的扩大视野,才不至于被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抛在脚后。 但我觉得,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都有了更高要求的时代,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有高挑战的时代,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但在学习中知识能力在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学习的自我提高。教会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学会自我提高的老师才足为人师。这也是我要努力的方向。所以我们自己才要做那个“领跑者”,为学生点一盏明灯。 教授知识是教师教学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教书和育人总是密不可分的,教学生怎样做人,我们老师责无旁贷。 教师不是伟人,更不是圣人,不会从不犯错;教师不是英雄,不能树碑立传;教师不是明星,不能受万人追捧……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却是任何职业无法代替的。孔子曾这样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师者,应处处为学生这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 《论语子罕》里记载道:“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司马迁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春秋时期,孔子的出现好像中国童年时代启蒙的一道曙光,多么美丽而让人向往。弟子三千,人人敬仰他,这是为人师者的无上荣耀。而孔子正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代表人物,两千多年前,古老的东方巨人就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是“师范”。所以只有兼备过人的学识与一课育人的爱心,我们才不负头顶“教师”的名号。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今天,我们特别推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文章,他从个人经历和观察出发,竟然得出做一名好老师的秘诀是:做不太像老师的老师,上不太像课的课!真相究竟是什么? 说到上课,我们真的要改变“先生讲,学生听”的局面,努力践行昭示着尊重、平等、民主的“对话教学”理念。在这方面,外国的同行做得确实好。下面的例子我牢记不忘,它不知胜过多少大道理! (一) 一位美国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蚯蚓”。 讲着讲着,一位小学生站了起来—— 生:请问老师,蚯蚓什么味道? 师:抱歉,我没有尝过。 生:我可以尝尝吗? 师:当然可以! 生:我尝过了,您加分吗? 师:当然加分! 这位学生果真去“品尝”了蚯蚓,然后向老师和同学讲蚯蚓的味道!而且,据说这位学生后来成了一名生物学家。(这位老师培养了好几位生物学家) 如果我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会怎样回答? 再者说,我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二) 一位日本老师这样教“千克”: 他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塑料袋,到操场的沙坑里装一千克沙子——你觉得一千克多重,就装多少。然后他逐一过秤。可想而知,没有人能装得准的。 这时,老师把一千克的沙袋拿给学生看,并让他们一一掂量,尔后重新到沙坑里装。这次学生们“估量”得八九不离十了,有的居然装得正好! 老师一堂课,就是忙着“过秤”,一边称着,一边夸赞着,或者惋惜着。(三) 我女儿是教小学英语的。她从澳大利亚考察回来后,讲了这样一个课例。 上课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着一身黑色的“海盗服”,一只眼睛戴着黑眼罩,手里拿着一把刀——纸做的,张牙舞爪地走进教室,大讲海盗的故事——那天,她执教的是《海盗的故事》这篇课文。 这哪里是老师,简直是一名“江洋大盗”!但她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并不时发出笑声。 别说女老师,我们男同胞敢这样做吗?

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的故事 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 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 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 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

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读《为师之道》有感】读我的为师之道有感

【读《为师之道》有感】读我的为师之道有 感 《为师之道》有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幼儿教师而言,不仅要求“学高”还应当做到“身正”,“学高”是幼儿教师为师的前提,“身正”是幼儿教师为师的根本。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当达到“学高”与“身正”的和谐统一,真正做“传道受业解惑”。幼儿教师“学高”能够教会幼儿丰富的科学知识,幼儿教师“身正”,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健康的人格发展。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很重视依法治教,以德树人的思想。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我们幼儿园也有规章制度。我们幼儿老师不仅要对《幼儿园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熟记一二的,而且必须遵守。而我也是一直遵循着用热情,活力,激情创新教育,用和谐,友爱,奉献爱戴幼儿,这也做为了我为师之道的思想之一。在幼儿园中,我不但是幼儿的老师,朋友,有时候还扮演者亲人甚至妈妈的角色。因为孩子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我来安排,我得对他们的时间负责,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负责。孩子们每周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和自己的亲人相处的时间。那么,孩子们对老师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大,对老师的感情也会越来越深。久而久之,我们的内心也应该会心生友爱,那也就更加促使了我们的责任心,爱心,耐心

和恒心。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秉承了依法执教,以德树人的思想。最近几年,体罚和变相体罚的事件频繁发生。大家的为师之道呢?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时,才认识到他们是你当年的学生。”是呀,人们都说三岁看老,七岁定终身,但是人各有志,通过勤奋和努力,每个人都会有崭新的面貌。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家娇惯成形,所以有些孩子确实有了一些娇惯,蛮横,粗暴的行为。在幼儿园里也有一些很难管教的孩子。但是,我们就该一贯的否定他们吗,就该一贯的指证他们的缺点吗。也许我们需要给他们时间,也许我们可以陪他们一起正确的成长。请不要以我们的一些小误会而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教师在师德方面要做到为人师表。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人民的文明程度,都有赖于道德规范。教师应该是体现社会道德规范的表率,是培养学生道德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抵制一切不良行为,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跟不道德的行为做不疲倦的斗争。同时,从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教师的高尚情操,做学生的模范,为人师表。 教师要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意志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具有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能够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抑制无意的激情和冲动,这既是职业修养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也是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冷静是智慧的源泉,急躁是无能的表现。教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一、孔子的求学事迹 孔子本身就是最好的学生,一个人只有先做好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做好的老师。孔子15岁的时候就没有机会上大学了,她就自己找老师,很多地方都有些学者,比如最有名的就就是她问礼于老子。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史,也就就是说,国家档案图书馆的负责人,这样的工作使老子对古代的学问与古代历史的发展非常了解。了解的时候就瞧得很透彻,所以她才提出道家的想法。 孔子还学音乐。她学音乐的故事可以说就是我们津津乐道的,她找到师襄学习音乐。师襄就是古代的乐师,她就是一个瞎子,古代人说,瞎子瞧不到,所以她会注意去听,所以她的音感就比较好,但就是也未必如此。但就是不管怎么样,孔子向师襄学习演奏音乐,她演奏一首曲子,演奏得很好了,老师都主动给她说您弹得不错了,您可以换一首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只会弹这首曲子的旋律,还没有掌握到她的技巧。老师一听,也有道理,就让她弹。她又弹了好几天,技巧实在就是太成熟了,可以表演了,老师说您换一首曲子吧,我教您别的。孔子说不行,我只知道它的技巧还不知道它的心意,老师只好让她继续练习了。到后来,孔子主动说了,我现在知道她的心意了,但就是还不够,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因为老师就是瞎子,也没见过人长什么样子,就有点惊讶了,最后孔子说,我终于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了,这个人长得瘦瘦的,高高的,黑黑的,眼睛望得很远,好像在牧羊一样,除了就是周文王,还会就是谁呢?老师说这首曲子叫《文王操》,《文王操》就就是用曲子来歌颂周文王。老师就避开她的座位,古代的老师坐在东首,东面,学生面向老师,师襄就避开自己的座位向孔子鞠躬,老师立刻发现这个学生就是后生可畏。孔子学什么像什么,学到后来,连老师们都认为她可以提早毕业了,她很短的时间就把古代的知识与技能全部学会,并且能够温故而知新,自己担任老师。 二、孔子收徒典故 孔子自己开始了平民教育,希望多教些好学生,有天她走到曲阜附近的街头,瞧到一个年轻人,一瞧就有点像不良少年,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带把剑,随时都可以与别人决斗,那就就是子路。孔子就主动跟她说,您瞧起来还蛮直爽的,怎么不来跟我学习呢?子路说,何必学习呢?南山有竹,资质非常好,砍下来当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子路认为自己就就是南山的竹子,天生资质很好。我不用学习,就就是一个人才,孔子并未放弃,就对她说,那么您

为师之道

为师之道 摘要:教师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需要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对学生实行思想道德教育,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作者的工作经验,本文从精于勤、妙于度和源于心三个方面阐述了为师之道,以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的同事,前辈从容镇定、游刃有余,新人观点先进、亲和大方,携手将趣味和知识揉为一体,把理论和实践融为一处。工作乃至生存一日,即是获取经验的一日。我也常思何为为师之道,结合自身实践和耳濡目染得来的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学解》中这样表述。要做一个好老师,勤勉是必要的态度。我们身处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新理念日新月异,面对这样的变动不居,唯有勤勉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汲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做好知识的传递,引导他们实行创新。勤勉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高和身正,无一不需要勤于律己。只有一个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理论知识的教师,才能让学生因为尊敬、信任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为师者要认真总结教育经验和教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每一节课做好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做好归类总结,提炼出实用的解题技巧和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同时,要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身立教。 况和对象不同,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规范守则并切实贯彻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到时时处处自身充当表率达到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教师在道德内化时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家庭情况,注重学生的思想动向,关心学生的精神状态,多和学生谈心,有教无类,不言放弃。也要即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和家长一起构建教育网络,通过和谐的家庭氛围和适当的家庭教育来增强学校教育的效果。 二、为师之道妙于度和很多工作不同,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着自由意识的孩子,他们都是富有特色的个体,因而如何把握工作中的度就变得尤为重要,也特别困难,从而体现为师之道的精妙。 1、赏罚有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激励也难以进步,所以一个好的教师,一定要有一套明确的赏罚措施。成绩好的、进步快的、团结同学的、尊敬师长的、乐于助人的等等,总来说之,只要学生身上凸显出闪光点,都能够有“赏”。班级之内的赏,既能够是物质的,也能够是精神的。什么情况有奖励,奖品的形式、数量等等如何实行确定,都是学问。奖励太少,难以起到激励作用,奖励太多,学生也会日渐麻木,从而难以体现效果。与“赏”相反,当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不遵守纪律等情况发生时,应该有“罚”。“罚”什么,怎么“罚”,如何才能使“罚”起到理想的警示作用,也充满着技巧。这赏罚之间的度,要依据各班各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论。 2、宽严有度即使有了较为完善的赏罚措施,也还是不够的。生活远比我们设

《我的为师之道》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我的为师之道》心得体会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一于老师在文中详细讲述了他作为一名人民语文教师的为师之道,包括上课之道、待生之道、激励之道等。这些宝贵的教育财富对于像我这样新教师来说无疑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着我们从教之路的前方。而在这本书的众多理论中,最让我深受启发的应该算是于老师教育理论中的“中庸之道”了。下面我就着重谈一谈我对于于老师的“中庸之道”学习的体会及感悟。 朱友明老师曾说过,“在中草药里,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守望者,而在课堂中,于永正老师就是学生当中那棵谙熟中庸之道的甘草。”我想朱老师之所以给予于老师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在几十年的教学中于老师在温和与严厉,庄重与慈祥,尊重与威仪之间把握住了合适的“度”,就像中药里的甘草那样,调和百药之毒,减少副作用,做到去其过,增其效。 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学生过分的温和或严厉都是不合适的,一味的温和会使学生很难被教育,而一味的严厉又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凡是都要有一个尺度,其中尺度的拿捏往往是最难的。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于老师在文中说的那样严慈并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打了一个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在教育事业上,庄重与慈祥这两个词往往是一对矛盾,千百年来,国人一直都信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理念,认为老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威严庄重一些,只有这样才算是为人师表。但这样的理念无形中也

疏远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教育的效果上也会大打折扣。于老师在他的书中列举了很多课堂教学例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于老师的课堂轻松活泼,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欢,至于为什么那样受学生喜欢,可能很多老师都会感到疑惑。在我看来,于老师课堂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于他在教学中能够把庄重与慈祥之间尺度拿捏的特别合适,课堂上他从能够放下老师的庄严,不以长者自居,坚持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他给自己约法三章,上课不背手,主动和学生打招呼,做值日等。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使得于老师每带一个班级都能够迅速和学生打成一片,进而实现预期目标。在执教《翠鸟》和《狐狸与乌鸦》这两篇课文中,于老师按照事先的教案设计,主动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一举动一下子就将所有的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住了,课堂上大家欢声笑语,而于老师就是这课堂上的“甘草”,将学生、课堂、书本知识调和在一起,推进课堂不断前进,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快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试想,这样的课堂怎能不吸引学生,这样的老师怎能不受学生欢迎! 圣人孔夫子的中庸之道用一句话概括它的精髓就是“因材施教和因人制宜。”道理我们可能都明白,但若想真正的在教育活动中实现这句话却是很难的。在教学中对于这一点是有亲身体会的,俗话说,“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然而真正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应试教育的阻碍,使得我们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提出,“人类智能是具有多元性的。”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明显,智力发育快的

孔子为师之道

孔子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备作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他对教师素质和师生关系的论述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一 [强调做教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 孔子一生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在教育这片芳草地上辛苦耕耘,硕果累累。当弟子们问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他回答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种爱生忠诲的精神构成了师生关系的基础。 孔子把“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联系起来,把“学而不厌”作为“诲人不倦”的前提。 孔子所讲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对教师自己,为了教育好学生,就应该不断地学习,获得新知。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典型的终身教育思想。二是对学生,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 孔子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勘称“万事师表”,后世楷模,即便在今天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值得大力赞扬。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二 [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在如何看待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问题上,孔子提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的著名论题。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家,孔子看到了历史的发展,时代在前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是历史的必然,他鼓励学生一定要积极进取,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敢于并最终能够超过自己的老师。孔子正是由于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豁达胸襟培养了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这些人在春秋战国之际遍布中原南北各地,就象燎原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百家争鸣的把把火炬,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三 [提倡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 孔子要求教师以身教胜言教,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孔子认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并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做人。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言教固然重要,身教更是万万不可少的。因为言教在说理,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旨在指导学生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养成某种行为定势。孔子认为教师身教的示范作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更大,身教重于言教。因此,他主张教师应以自己的高尚品质行为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用这种无声的语言去渍染熏陶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首先自己不做。孔子多次论述教师以身作则的意义,比如:“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孔子所提出的这种从业理论一直是所有优秀教师的从业信条,是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之一。 孔子是举世瞩目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人才,被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已成为中国教师的典范。孔子在教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很多,但不能不提的是,他与弟子之间建立了一种如朋友般默契、如父子般情笃、符合教育规律的师生关系:孔子深爱着弟子,也深得弟子的敬仰和爱戴。孔子与弟子形成的师生关系,颇具研究价值。 一、真诚欣赏学生的优点,全面具体,明察秋毫 对弟子的优点,孔子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而且经常表扬、激励。 1.孔子最欣赏弟子的优良品行。孔子学说,以“仁”为主,最推崇道德修养。因而也就最欣赏弟子的优良品行,这方面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和闵子骞。颜回,又称颜渊,出身贫寒,但勤勉好学,品德甚佳,屡受孔子赞誉: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2.孔子经常称赞弟子的才干。孔子善于表扬弟子的品行,也经常称赞弟子的才干。与孔子交往甚密的弟子子路、子贡等,都因为其才能突出而多次受孔子夸奖。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其才干也颇受孔子器重:“子贡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在当时,祭祀乃国家大事,“瑚琏”属于祭器,当为神圣之物,讲究礼仪的孔子用其比喻子贡,可以说明孔子多么欣赏子贡的才华,并且在适当场合给予褒扬。对弟子才干,孔子的表扬客观、准确。 3.孔子善于发现弟子细微的进步,及时肯定。认为子贡善于思考,能举一反三;子夏也是孔子弟子,当他能和孔子探讨《诗》的内容并互相启发时,孔子称赞:“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为师之道感悟-张佳雨

为师之道——孝道的意义 “孝道”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 《尚书》和《诗经》都是经过孔子删定的儒家经典,其中包含着关于“孝”较为原始的观念和内容。 《尚书·酒诰》说:“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在农闲的时候,用牛车载着商品,去远处的地方进行贸易,用来孝敬赡养父母,让你们的父母高兴。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父母在十分劳累和病困中生育了我。他们不但生育我,抚养我,还疼爱我,照顾我,庇护我。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德应该予以报答。没有一个人不尊仰父亲,没有一个人不依恋母亲。对父母要尊敬和慕念,不要忘记了他们。 《诗经·大雅》中还说:“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孝顺先人的思想是全体臣民的榜样;还应该管理好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情。“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子的孝顺之心真诚而不枯竭,全家永远能得到福祉。 那么,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做到孝道与师道的结合呢?首先,应该孝顺父母,这样的人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善良,先做人,再做学问,如果教师的品行端正,从良好的方面影响学生,学生也会模仿老师,成为一个孝顺的人。其次,孝道包含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优秀内容,对待父母的原则也往往与对待朋友、同事、领导的原则类似,所以,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起点。最后,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如果不能好好对待父母,如何善待他人呢?所以,强调孝道,更多的是强调我们现代教育的德育,知识教育应该建立在德育的基础上,否则,我们培养的就不是健康的、完满的人。 张佳雨 2016/10/24

为师之道,为师之德

为师之道、为师之德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读书心得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职业品质的总和。 在读《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之后,我对为师之道与德有了新的认识: 师之道。“道,所行道也”,本意指道路,古人有言称走路要“顺道而行”,后来人们在走路需“顺道而行”的行为活动中得出了人生启发: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亦更加需要:“顺道而行”,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于是“道”的内涵便引申为做人的规矩、规范、原则等。师之道便是为师的规范与原则。 师之德。“德者,得也”,“德”之为“得”,有两层意义,一是“得道”,指我们应当将做人所应该遵循的各种原则和规范内化于心并且持之以恒的保持下去;二是“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指道德的行为,会有益于他人,同时使自己也有所收获。师之道便是为师的“让他人得,让自己得”,奉献他人,乐于自己。 传统教育中,把学生仅视为"塑造"的对象,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这显然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

创造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主动的发展。 教师的道与德是紧密相连的。作为一名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默默的影响学生,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完善人格的过程,因此,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教师的道德主要体现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操和敬业精神以及学术品格与风范等方面。教师如何用感召学生呢?我想对学生的教育,更需要的是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因为现代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教育任务是在师生广泛的参与、交流与合作中完成的,因此,教师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学术品格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求学生为祖国而学,自己必须为祖国而教;教师要求学生要有事业心、热爱自己的专业,自己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师要求学生关心他人,自己必须关心他人,爱护学生。 现代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学习、观察与思考。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一方面以言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的,树立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和严格的学习纪律,更主要的则是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校风校纪规范自己,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完整word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心得

读于永正《我的为师之道》有感 《我的为师之道》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是从教半个世纪的一次全方位的总结。一章一章用心地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书中字字皆有情,章章皆有意。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不仅在儿童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认知规律、思维特点、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还对什么是语文、什么是小学语文、学语文的规律是什么、怎么教小学语文不间断地进行思索与实践,并把自己的心得形诸于文字。在实践中,他认识到老师素养的重要性,从而坚持学习,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一)用童心润童心,童心未泯 1.做“性温”、“味甘”的甘草 朱友明老师形象地把于老师比作“性温”、“味甘”的甘草。 于老师如甘草般善解人意。面对学生的错误,于老师总是用微笑和幽默代替批评。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发现一个学生在课上画金鱼,命其为课文插图;宁宁的脸上被房栋甩了墨水,笑称“锦上添花”以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 于老师如甘草般宽容大度。文革期间,用平静的心态处理学生的责骂,他带的班级始终纪律井然,学习氛围浓厚;有学生迟到,于老师从不批评,几块饼干给予关怀备至,换来学生内心的感动。 于老师如甘草般善于调和。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于老师之所以赢得学生的喜爱,是因为他“深谙中庸之道”,懂得做事要把握好“度”。说得形象一点儿,就是“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说得深刻一点儿,就是“真诚恻怛”,“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在于老师眼中,中庸不是“知识”,不是“道理”,而是素养。 2.从没忘记自己曾是孩子 于老师认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要尊重差异。 他在书中给出了九条策略:不倒背手;主动和学生打招呼;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和学生一起做值日;做错了,公开认错;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于老师以尊重为理念,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放下架子,蹲下来看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相处。他的课堂民主平等、情趣盎然,学生在朗读感悟、语言积累、读写迁移中养成习惯,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言语交际能力。教学《翠鸟》,于老师摇身变为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通过采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将翠鸟的生活习性、飞行特点外化为学生的言语表达。教学古诗《草》,和学生一起互动,一人分饰妈妈、哥哥、奶奶三个角色,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教学极具戏剧化。教学《爱如茉莉》,和学生进行近乎表演式的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走进母女二人的内心,理解母亲“一愣”、“微红了脸”的内涵以及“嗔怪”的意思,体悟女儿想问又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 于永正老师说:教了50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虽年过古稀,仍童心未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总要去细细探寻。逛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时,痴而忘返,当得知长得有点像芭蕉的“大树”就是语文课本里说的“旅行家树”时,竟高兴地扑上去,打量着,抚摸着,并合影留念。他说:“以后再讲《旅行家树》这一课时,便多了一份资源,多了一份情感。”

尊师重道与孔子

尊师重道与孔子 梁实秋著 尊师重道是我国传统中很重要的一个项目。说得最透彻的我以为无过于荀子《大略篇》的这几句话:「国将兴,必贵师而重传。贵师而重传,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传。贱师而轻传,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快是恣肆的意思。)直把尊师当做国之兴衰的主要原因。 所谓「尊师」并不仅是对于教师个人表示敬意与慰劳,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师所传授的「道」表示重视。「道」是什么?「道」就是我国文化的传统,包括学术道德的全部。所以「尊师重道」四个字总是连起来说。因为「重道」,所以才「尊师」。 不要以为师的责任在传道,师便是泥古而且保守。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是熟习故旧的学问,知新是研讨新的知识。亦即所谓博古通今。能温故知新才合于为师之道。换言之,为师者本身须要不断的进修,随时充实自己,不但充实本身的学问,而且「学不厌,诲不倦」的精神也可以为后生小子的楷模。 自从近代教育趋重专业分科,一般学子以及教师渐有偏重新知疏于温故之势。王充《论衡》:「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古今不知,称师如何?」温故知新,应该并重。用现代语来说,我们需要专门知识,也要通才教育。博古通今的教师才能负起承上启下的重担。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语见《后汉书灵帝纪上》)所谓人师,乃德行才识并皆卓越,可以为人师表者,不懂专治一经,不必在朝在位。荀子《儒效篇》:「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盖极形容德学俱隆之士之所以为大众所推崇。像这样的人师之最高的表率当然是孔子。 孔子一生的遭遇并不顺利,虽然他不是没有学而优则仕的机会。刘向《说苑·立即篇》有一段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为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 (廪丘,古邑名;致廪丘以为养,以其邑之收益为供养之赀。)《吕氏春秋》也有同样的记载,并附以评语:「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蔻,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暑假期间,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其实我并不认识于老师,看完了这本书,我却很喜欢他!整本书通过回忆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形象地向我展现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于老师!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通过整本书的品读,我认识了一位好老师! 书中有很多值得我深思、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于老师是一个甘草一样的人,他温和宽容又慈祥,没有整天板着脸背着手反而笑眯眯风趣又幽默!在教书过程中免不了有孩子犯错会让我们大发雷霆,于老师告诉我们”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确实很重要,情绪上来了我们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说出不该说的话。先冷静自己再去处理事情,这是我接下来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谨记的!因为我道行太浅修为不够,实在是太容易情绪化了!不过有一点我和于老师想得是一样

的:”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每每感叹孩子怎样怎样时我总会安慰自己,我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么?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贪玩任性又淘气么?看到学习吃力的我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个糊涂蛋,老师怎么教都不会!只能说每个孩子花期不同呀,教育不是千篇一律拔苗助长,而是启发引导,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做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要让每个孩子感觉到你是喜欢他的!书中第二章,于老师举了很多例子告诉我们怎样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特别实用! 作为老师,于老师却告诉我们要是师非师,放下老师的”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实现平等对话,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一个同事的座右铭: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那么好,那么多学生对他念念不忘的原因了吧!因为于老师理解学生尊重差异!书中于老师还分享了他对自己的”约法三章”:一、不背手;二、主动和学生打招呼; 三、课间和学生一起玩;四、到学生家里走走;五、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六、幽默;七、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八、做值日;九、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十、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于老师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这样地要求自己,我们更应该去努力! 书中第四章的童心不泯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执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泯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泯还有更深的一

孔子为师之道

一、孔子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良知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即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对一切可能施教的人。 1.“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只要带了拜师挚礼,没有我不教育的人。) 孔子对所有学生无任何因个人好恶而有亲疏厚薄之分,他爱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的崇高原则。 二、孔子倡导“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诲人不倦”。这来自他对求知者认真负责的态度。 1.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意思是:说我圣,说我仁,我都不敢当!我只是永不自满的学习,永不疲倦的教诲弟子而已。)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孔子一生以这种认真严肃、负责的教学态度,百折不挠,忠诚地履行一个教师的义务和职责。

三、孔子实施“因材施教”,善于启发的教学方式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他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1.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孔子就是用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弟子们的德业修养的。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总的精神是指教学时不能只强迫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暑假期间,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 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其实我并不认识于老师,看完了这本书,我却很喜欢他!整本书通过回忆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生 动形象地向我展现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于老师!正如于老师自己在 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 总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 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通过整本书的品读,我认 识了一位好老师! 书中有很多值得我深思、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于老师是一个甘 草一样的人,他温和宽容又慈祥,没有整天板着脸背着手反而笑 眯眯风趣又幽默!在教书过程中免不了有孩子犯错会让我们大发雷霆,于老师告诉我们“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确实很重要,情绪上来了我们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说出不该说的话。先 冷静自己再去处理事情,这是我接下来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谨记的! 因为我道行太浅修为不够,实在是太容易情绪化了!不过有一点我 和于老师想得是一样的:“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每每感叹 孩子怎样怎样时我总会安慰自己,我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么?我们 小时候不也是贪玩任性又淘气么?看到学习吃力的我会想起自己小 时候也是个糊涂蛋,老师怎么教都不会!只能说每个孩子花期不同呀,教育不是千篇一律拔苗助长,而是启发引导,帮助孩子发现

他们的闪光点!做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要让每个孩子 感觉到你是喜欢他的!书中第二章,于老师举了很多例子告诉我们 怎样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特别实用! 作为老师,于老师却告诉我们要是师非师,放下老师的“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实现 平等对话,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一个同事的座右铭:蹲下来,和 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那么好,那 么多学生对他念念不忘的原因了吧!因为于老师理解学生尊重差异!书中于老师还分享了他对自己的“约法三章”:一、不背手;二、 主动和学生打招呼;三、课间和学生一起玩;四、到学生家里走走;五、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六、幽默;七、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八、做值日;九、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十、定 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于老师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 都能这样地要求自己,我们更应该去努力! 书中第四章的童心不泯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执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 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泯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 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 泯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记得于老师回 忆他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 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

《为师之道》学习心得体会

《为师之道》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是万民的楷模,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素质,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师之道》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为师之道》学习心得体会 师之道,其意不仅为择师之道,也有为师之道的意思。从古至今,大家都对于选择老师,爱戴老师,敬重老师行为礼仪等比较重视。吕氏春秋。劝学中说: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在唐。韩愈《师说》中也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元。关汉卿也曾说过:一日之师,终身为父。。而今天,我所指的却是它的为师之道,学生要尊重老师,那么老师也该爱戴学生。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根本。我们必须遵循为师之道,要以德树人,德艺双馨。 从教两年来,既然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那么遵循做文雅高雅优雅的示范人就成为了我为人师表的目标。也是我为师之道的一重思想。在幼儿园工作中,保育和教育一直是幼儿园的主体。但是保育是幼儿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3岁到6岁儿童而言,学习可以放在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课程中去,而我们幼儿园重要负责的就是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环节。所以我一直坚持把培养幼儿的一些良好

行为习惯,与人交往能力,处事态度的引领等作为首要任务,从不会强加给他们很多学习的压力或者严厉的规矩。我希望尽量的陪他们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所以不断的锻炼他们的自身修养和乐观的态度,为以后为人处事打好一定的基础。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很重视依法治教,以德树人的思想。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我们幼儿园也有规章制度。应园领导的要求,我们幼儿老师不仅要对《幼儿园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熟记一二的,而且必须遵守。而我也是一直遵循着用热情,活力,激情创新教育,用和谐,友爱,奉献爱戴幼儿,这也做为了我为师之道的思想之一。在21世纪的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之间,应该真的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局面。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而且有利于处理良好的师生关系。现在,在我的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我不但是幼儿的老师,朋友,有时候还扮演者亲人甚至妈妈的角色。因为孩子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我来安排,我得对他们的时间负责,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负责。(jy135幼儿教育)尤其是,现在的小学已经很多都是寄宿学校了,孩子们每周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和自己的亲人相处的时间。那么,孩子们对老师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大,对老师的感情也会越来越深。久而久之,我们的内心也应该会心生友爱,那也就更加促使了我们为人家人的责任心,爱心,耐心和恒心。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秉承了依法执教,以德树人的思想。最近几年,体罚和变相体罚的事件频繁发生。大家的为师之道呢?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