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学习资料

1(六)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学习资料
1(六)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学习资料

1(六)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

201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六)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一战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是:欧洲的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在欧洲,欧洲列强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和斗争,并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1、17世纪下半期——19世纪中期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确立时期,也是早期的殖民扩张时期。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向外扩张,抢占殖民地。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之后英荷之间进行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英国对欧洲大陆推行均势政策,多次组织反法同盟。1885年打败拿破仑之后,建立了第一个国际格局——维也纳体系,重新划分了欧洲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这个体系中,英国的霸主地位得到巩固,法国受到削弱,俄国实力增强。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为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和海外商品的市场,欧洲列强极力向外扩张,冲突不断。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德国崛起,欧洲大陆崛起的新的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2、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各国实力普遍增强,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国加紧对外侵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形成。

由于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围绕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并最终导致一战,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

二、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

一战后,欧洲主要国家如英法因为战争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但综合实力仍很强大。美国虽然成为经济的霸主,但在国际事务中无法与欧洲传统强国抗衡。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还在欧洲。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中东、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2)形成标志:1919年的巴黎和会和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

(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1922年的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5)评价:

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

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

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存在着不稳定性(战胜国与战胜国;战

胜国与战败国;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殖民地),使

国际关系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

2、帝国主义与苏俄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经济封锁和长达三年的武装干涉,但最终失败。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转为共处和竞争。(1922年的拉巴诺条

约)

3、到了30年代年代,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并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资本主义出现了两种国家:一部分是以英美为代表的民主国家;另一

部分是以德意日为代表的法西斯国家。(1933年和1936年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疯狂的对外侵略扩张,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苏

联从自身安全出发于1939年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

久二战爆发,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三、二战后至今:

这一时期国际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到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1、雅尔塔体系(20世纪的40年代——20世纪的90年代初)

(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的头号强国,要称霸世界,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领域

存在矛盾。

(2)形成标志:二战中的一系列国际会议特别是雅尔塔会议

(3)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洲和亚洲格局,重新划分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讲解,建立联合国

等。

(4)工具:联合国1945年成立

(5)评价:①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②标志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的两极格局所取代。

③雅尔塔体系下形成两极格局,美苏展开冷战,争夺世界霸权。

2、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体

系最终崩溃,第三世界崛起,并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会议召开)

3、随着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崛起,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

世界逐渐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4、社会主义阵营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社会主义阵营在60

年代不复存在。

5、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关系格局

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西交利物浦大学专业介绍——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

在高考志愿填报的过程中,广大学生和家长需要对心仪大学的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就业前景等有一个基本了解。下面将为你带来西交利物浦大学专业介绍系列之: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 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概览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业已成为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中国与世界在社会-经济方面的联系愈加紧密。对于这一相互关系的专业化解读和研究的需求也日渐形成。 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将传授给学生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加深他们的理解,培养具备企业家精神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引领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通过对全球事务中政治、经济和法律互联性的跨学科学习,该专业探究在国际框架下国家(及地区)、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关系。 在着眼于国际背景下中国的同时,本专业会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国家进行一学期的海外学习的机会。 为什么选择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 - 学生可以对中国的国际地位有独特的理解。

- 在汉语和英语达到考核要求的前提下学习另一门语言,如西班牙语或日语。- 专门研究某一个国家,并在该国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学习,作为该课程的一部分。 - 基于一学期海外学习的经历,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 - 获得两个学位: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学士学位和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学士学位。 知识与技能 当你从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专业毕业时,你将: 1. 通过书本学习和在他国的亲身体验,对其他国家及其社会有更深的理解。 2. 掌握中国与世界其余地区的互动、其他国家与中国的交往、国际商务、贸易和投资结构的专业知识。 3. 形成对人文社科领域主要概念、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经济的系列理论的深入理解。 4. 获得高阶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跨文化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5. 拥有学术研究和政策分析的实践经验。 课程设置 一年级 在英国,本科阶段学习学制三年,而中国本科阶段学制为四年。因此,对于已获得相应学时、证书的学生,在我校可以直接升入二年级进行专业学习;大多数学生则是进入一年级学习,包括众多有吸引力的课程,语言课程以及专业学习相关的核心技能学习。 二年级 英语/汉语/西班牙语/日语 当代国际关系(INR101) 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INR103) 欧洲:大陆与国家(INR105) 东亚和东南亚:太平洋世纪(INR106) 国际政治经济学(INR102)

战争与国际关系

战争与国际关系 (一)知识结构 1、两次世界大战 原因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集团扩军备战 一战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凡尔登战役 过程 3、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结束 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影响:一战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客观原因:英法绥靖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 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 战争爆发 二战过程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1日,26国签署《》 召开:1945年2月,美、英、苏首脑()()()雅尔塔会议内容: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成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二战的转折点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开辟了() 主要战役柏林战役;1945年4月,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操纵国: 2 构成:《》 巴黎和会作用: 国际联盟: 操纵国: 构成:《》 华盛顿会议作用: 年,从美国爆发,迅速席卷整个资 广大劳动人民饥寒 严重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 1933年 1922年,出现法西斯政权 1933年()上台,() 1936年,军部控制政府,亚洲策源

冷战政策表现政治: 经济: 世界格局的演变军事: 冷战中的对峙影响: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五六十年代:1962年,发生 ()。美国占优势 美苏争霸70年代:1979年,苏军占领() 。苏联占优势。 80年代:1989年,苏联从() 撤军。美国占优势。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一超多强;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 多强”,局面,朝多极化发展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科索沃战争:多极化趋势受到挑战 原因: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各国经济联 系日益密切 经济的全球化 1 2 表现 3 影响: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1 2 中国应对措施 3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十五时期[整理版]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十五”时期 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等 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任务。研究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目的在于明确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其特征,明确“十五”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制定“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提供参考。 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必须选择一套适当标准。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国际上有多种标准。其中,人们常用的是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的划分标准。为便于比较,本报告选择这一标准作为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依据。 在大国经济中,地区之间一般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距。但运用H钱纳里标准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应以国家为基本单元,从整体上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认为,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传统产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当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地区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各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条件,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在新的世纪,将出现一种以知识增长和知识运用为主要动力的新经济。显然,我国的工业化必须伴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壮大而推进,必须具有新经济时代的特征。 一、如何判断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必须在明确经济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判断标准。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而经济结构又是多方面的,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等。综合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我们认为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应当考察如下若干方面:第一,经济增长及作为经济增长直接结果的人均GDP水平;第二,要素投入构成及要素质量;第三,产出结构;第四,就业结构;第五,最终需求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第六,收入分配结构;第七,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国民受教育水平;第八,贸易结构,等。这八项指标之间有着程度不同的相关性,但是由于各国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发展环境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在相似的发展阶段上,发展特征可能不尽相同。因此,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必须综合考察上述八项指标。 为了便于国际比较,本报告选定H钱纳里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作为判定依据。其阶段划分的总量标准为:按1970年美元计算,当人均GDP介于140-280美元时,经济发展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人均GDP介于280-

再议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重点

再议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 编者按:9月5日,本报评论周刊刊发王逸舟先生所作《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一文后,收到很多读者的积极反馈。事实上,在王逸舟先生看来,除该文所分析的国际制度存在网络化、新旧交替矛盾加剧,及军事优先性下降等三个趋势之外,未来国际关系的变化还存在其它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和脉络。今年以来,无论是中美、中日、中欧,还是中国与东南亚邻邦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了不少新的变数,中国外交面临不小的挑战。这一背景下,王逸舟先生特再次撰文分析国际关系与制度发展相关动态,以为读者理解中国应对之道及国家中长期战略提供一些参考性思路。 技术进步等后发因素重要性上升 仔细追踪不难发现,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制度里一如既往存在着激烈争夺、“下先手棋”的局面,只是这种较量在不同时期和领域有着不同的方式与表现。这里只从三个角度略作透视。 其一是地缘政治学说的不同阶段与特征。近代早期有所谓的“陆权论”;19世纪又有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的“海权论”。20世纪前半叶,西方一些地缘政治学家通过对飞行器技术改善造成的后果的考察,创立了新的“空权论”(制空权学说)。由此不难发现,21世纪综合国力竞赛,将在更高、更大、更深的地球空间展开,深海、大洋、极地或外空可能体现出传统领土主权和政府权力的延续与超越。 其二是能源开发的不同途径与思路。尽管工业革命至今,以煤碳、石油、铁矿石、铜矿石为代表的天然矿石资源,一直是各国发展的主要能源动力,然而新的趋势已经显现,从中长期角度观察,不论大小国家,只要率先掌握高效和便于储存的可再生能源,就有可能在综合国力的长期较量中占据有利位置,发挥超出自然幅员和人口规模的国际作用。 其三是“熊彼特命题”的启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即:竞争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破坏,不论产品的创新、工艺的创新、生产方法的创新或科学技术的创新,乃至社会生产方式的更迭,都是对从前同类的某种打破和推翻,是在此基础上的超越与再造。熊彼特命题促使人们用全新的角度看待诸如金融危机、经济萧条、发展停滞或企业倒闭等等不利现象。也就是说,谁能在当下的问题与矛盾中找到解决它们的突破口,创造性把自己的劣势、困难转化为优势或先机,谁就可能在竞赛中后来居上、在新时期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的国际关系

中国的国际关系 摘要:二战以来,国际关系暂时告别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世界的主题变成了和平与发展,全世界人民表达了各自对于和平的渴求。但是尽管如此,世界格局还是在消无声息地改变着,总体的太平并不能掩盖背后的战火,世界不稳定因素还很多,国际关系也在不断变化着。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又需要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世界大环境和中国的关系两方面来阐述中国复杂的国际关系。 关键词: 国际关系国家利益综合国力 一、目前的国际大环境。 自二战结束,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格局没有大的战争,小的冲突却每天都在发生,大国之间没有真枪实弹的较量,但综合国力的各方面较量却日趋激烈。二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经历过战争的人民深刻地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人们渴望过上和平祥和的生活。尽管如此,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意识形态和宗教文化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还是很尖锐,加之恐怖活动的频发,人们渴望的生活似乎并没有随着二战的结束而到来。

国际关系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内容涉及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等。在二战及其后的冷战时期,政治关系似乎是主流的国际的关系。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冷战关系的结束,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关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和合作,少了一些冲突和战争。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除了主要的经济实力以外,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发展本民族文化,警惕外来文化的肆意入侵成为了文化人的重要课题。 中国是二战的战胜国,但是由于底子薄,意识形态的原因遭到国际冷落,加之“文革”等政治因素,中国的发展并没有随着二战结束而立竿见影。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人沿着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渐行渐远,中国以世界瞩目的速度发展起来了。一超多强的格局已经形成,中国已经成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一强。中国在联合国的发言权和声音越来越响,在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特别是在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IMF等国际组织中的身影也变得更加活跃。可以说,现在是的中国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更加离不开中国。 二、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既然国际关系那么复杂和重要,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也就格外引

国际关系(专题八)

国际关系(两次世界大战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两次世界大战的时间、主要事件、性质及影响 2、弄清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及国际关系的变化,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不 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感受两战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树立忧患意识和热爱和平的意识 二、知识梳理 (一)两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政治(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格局演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暂时一超多强,正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注:世界格局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济实力。)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二战前) (1)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秩序; (2)影响:巴黎和会后签订《凡尔赛和约》确立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后签 订《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确立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统治等 (3)评价:该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助于战后世界的稳定,但不可能消 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 (4)两个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引发中国五四运动)《九国公约》(中国回复到 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两极格局(二战后——20世纪90年代初)

(1)形成的原因: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想称霸世界,但美国 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冷战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 (3)冷战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对付苏 联,称霸世界),军事上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冷战实质: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5)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6)冷战下美苏争霸三个阶段: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占据优势(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②20世纪70年代(高潮)美国战略收缩,苏联积极进攻(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③20世纪 80年代,苏联请求缓和,美国同意有限缓和(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7)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3、多极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2)“一超多强”的含义: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 (3)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 三、合作探究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你认为推动这一趋势的发展有什 么积极作用?面对这一趋势中国应如何面对?请提一点建议。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你认为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和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结合目前的国际形势谈谈如何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的爆发? 四、能力提升选择题 1、19世纪末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 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为得到“阳光下的地盘”,20世纪初,德国采取 A.同英法结盟B.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 C.建立法西斯政权D.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2、有位西方学者把一战后的国际形势描述为“从和平走向战争”,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 ) A.经济危机的爆发、持续 B.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 C.成立国际联盟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瓦解 3、“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有人称之为美国自建国以来本土所遭到的第二次大规模袭击, 第一次是指() A、来克星顿枪声 B、美西战争 C、珍珠港事件 D、中途岛海战 4、1943年2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贺信中写到:“是你们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为盟军反 侵略战争的转折点。”这一“转折点”是指:() A、日本偷袭珍珠港 B、莫斯科保卫战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诺曼底登陆 5、世界近现代史是欧美列强奴役弱小国家的历史,下列国家会议中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的是

关于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角色与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关于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角色与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摘要 在国际社会里,组成国际社会的主权国家毫无例外地都在追求某种权力,国家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关系,国际政治即权力之争。安全保障理事会是联合国的核心权力机构,它对任何危机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情都有权做出决定并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安全保障理事会反映了国际政治的权力结构,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安全保障理事会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分析安全保障理事会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以及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安全保障理事会;国际关系;影响

目录 摘要 (1) 一、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创建 (3) (一)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创建 (3) (二)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表决机制 (3) 二、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对大国权力平衡的影响 (4) (一)冷战时期——两级博弈的战场 (4) (二)冷战后——体现“一超多强” (5) 三、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6) (一)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与人道主义干涉 (6) (二)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与恐怖主义 (7) (三)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与私人武力的使用 (7) 三、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在国际关系中的前景展望 (8) (一)权力争夺激烈化和安全保障理事会作用弱化 (8) (二)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前景 (9) 四、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一、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创建 (一)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创建 安全保障理事会是伴随着联合国成立而诞生,并随联合国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中、美、英、苏四国首脑先后举行了多次会议,并于1943年10月30日,由中、美、英、苏四国在莫斯科签署了《普遍安全宣言》。 ①1944年8月至10月,中、美、英、苏四国在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的会议上美、英、苏三国代表一致同意:战后新的国际机构应该包括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简称“安全保障理事会”)、秘书处和国际法院四个组成部分,大会主要有审议权和建议权,而安全保障理事会被赋予维护世界和平而采取行动的权力,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决议对所有会员国都具有约束力;第二阶段会议在中、美、英三国代表之间举行。经过两个阶段的讨论,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建议新的国际组织定名为“联合国”,并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会员国的资格以及联合国的主要机构。②在此基础上,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这就宣告联合国正式成立,也是安全保障理事会正式运作的开始。 安全保障理事会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拥有广泛的职权,是联合国唯一有权采取行动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授予安全保障理事会,并同意安全保障理事会在履行此项职务时代表各会员国,这实际上是把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授予安全保障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确认了它们在维和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决定作用。 (二)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表决机制 《联合国宪章》第二十三条规定:,安全保障理事会以联合国15个会员国组成,中国、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为安全保障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其余10个为安全保障理事会非常任理事国应由大会选举产生,任期定为二年;安全保障理事会理事国自十一国增至十五国后第一次选举非常任理事国时,所增四国中两国之任期应为一年;任满之后不得连选连任。 ①李一文等编著:《当代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②刘德斌著:《国际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页。

我国国际关系发展新准则(上) 课程的考试

我国国际关系发展新准则(上)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 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 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 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新兴国家能够在国际政治中崛起所依赖 的优势不包括()。 A.制造业的快速兴盛 B.相对年轻的人口红利 C.政治体制的优越性 D.贸易与GDP的优势 2. 根据本讲,下列国家中转型可以被称之为“顺产” 的是()。 A.俄罗斯 B.波黑地区 C.土库曼斯坦 D.波兰 3. 根据本讲,欧美国家提供的优势公共产品中不包括 ()。 A.制造业产品 B.国际组织的创立及经费

C.和平队 D.货币 4. 下列国家不包括在G8国家中的是()。 A.法国 B.英国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根据本讲,伊斯兰弧带成为世界政治的焦点所具有的特点包括()。 A.自然灾害频发 B.人口多,穆斯林国家多 C.重要的资源产地和战略要津 D.曾与基督教民族有过严重的宗教冲突 2. 本讲提到,高边疆领域包括()。 A.海洋 B.极地 C.中东 D.外空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本讲认为,大国关系相对稳定,大国之间不开战,是新时期国际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石。 正确 错误 2. 冷战结束后,全世界产生了近50个国家,其中有一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梳理 现实主义 卡尔对于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的批判 1.道德是虚幻的。很难界定,只能寻求平衡 2.权力是国际政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没有国家权力的基础,国际组织只能软弱无力。 3.利益是冲突而非和谐的。冲突不是由于不理解不沟通,是国际政治实质所在。 摩根索(以权力政治为基础,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现实主义六原则:政治中存在着客观法则,客观法则根植于人性/以权力界定利益/以权力界定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客观原则/普世道德对国家没有约束行为/国家道德不等于普世道德/政治现实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人性观: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权力利益最大化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 利益观:国家利益是以权力定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手段,也是目的。 道德观:争取国家的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国家利益是国家道德的标尺。 摩根索理论框架: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沃尔兹 对摩根索的修改(第一推动第一考虑权力的作用) 1.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人性客观存在,但是无法证否,降低了科学性,无政府性是客观存在和社会事实,国内国际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 2.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而非扩大权力。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国家目的不是无限制的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生存。成员的忧患都是自我生存忧患。 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权力是生存手段而非目的,国际关系中的事件只有通过军事实力才能决出结果。 新现实主义“新“在何处:新在科学化程度。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基底,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国际体系结构为自变量,国家行为为因变量,以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背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科学化的理论体系。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不同/自助体系推导路径/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沃尔兹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区别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的体系是等级体系,各个单位存在不等同的关系,依据其社会功能不同而有高低之分,社会中的力量集中在社会最高权威手中,所以各个单位之间的冲突可以在上一个权威处得到解决,必要时可以是强制性解决。/国际社会的体系是无政府体系,各个单位—民族国家—之间是等同关系,各个单位的功能是相似的,而国际社会缺

【精选】专题国际关系习题

【测试平台】 一、选择题 1.右图这次会议签订被称为“惩治德国的‘和平’条约”。 请你根据图片判断此条约是() A.《凡尔赛和约》 B.《五国条约》 C.《四国条约》D.《九国公约》 2.右图反映的情景与《凡尔赛和约》中哪一项规定有关 () A.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B.不许德国拥有空军 C.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D.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3.“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无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一方以援助。”(摘自1882年5月20日签订的《同盟条约》)这里所说的“其他两缔约国”是指() A.德国和奥匈帝国 B.德国和俄国 C.英国和奥匈帝国 D.英国和俄国 4.小明收集到一张有关巴黎和会参加者的历史照片,你能猜出谁肯定不在其中吗() A.美国总统威尔逊 B.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C.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D.苏俄主席列宁 5.最能体现美国在“公正和平”的幌子下,削弱竞争对手的条约是() A.《凡尔赛条约》 B.《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C.《九国公约》 D.《四国条约》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涉及中国主权问题的条约有() ①《凡尔赛和约》②《四国条约》③《五国条约》④《九国公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1941年5月25日,毛泽东著文《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指出:“日美妥协,牺牲中国,造成反共、反苏局面的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正在日美蒋之间酝酿着。我们必须揭穿它,反对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参与策划慕尼黑阴谋的法西斯国家是() A.德国、日本 B.日本、意大利 C.德国、法国 D.德国、意大利8.“它们对法西斯国家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人们称这种政策为绥靖政策。”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事件是() A.英法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采取纵容政策 B.英法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政策 C.英法操纵的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只是派调查团调查

大国关系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形势与政策 印度对中国保持高度警惕 _____中印关系的背后

首先,中印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力,两国交往带有巨人对话的特点。按通行的观点,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印两国现在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都具有国土广阔、资源总量巨大、人口众多等优势,近年来又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就以最能反映国家总体国力的几项指标为例:国土面积,中国列世界第三,印度第七;人口,中国列世界第一,印度第二;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列世界第六,印度列第十一;军事力量,中印两国在常规武器数量、技术装备以及军队规模等方面居亚洲前列,而且都拥有核武器;国际影响力,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则在积极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中印还在某些科技领域领先的同时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力争迈进科技大国的行列。这一切表明,中印已经在迅速改变长期以来的“大而弱”形象。 其次,两国都将对方看作与本国战略利益关系重大的国家,从而将其放置在大国的位置上。1998年,时任印度国务部长的昆瓦·辛格就认为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并不是一个领土边界的问题,与处理印度的外交政策紧密相关。在印度主要政党的执政纲领中,也将与中国的关系放在突出的位置上[5]。这与中国对印度的态度完全相同,中国政府首脑在许多场合都高度评价对印关系的重要性,在2003年和2005年两国政府首脑互访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都把这种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的高度。 再次,中印关系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影响,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部分观察家相信,中国和印度能够成为合作伙伴以抗衡美国的霸权。”[6]日本学者则认为随着中印两国在2050年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将难以避免出现“小国化”的趋势,因此“现在日本应该改变只追随美国的思路,建立包括亚洲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共存关系”[7]。在更多研究者的观点中都透露出一种强烈的信息,即人们愈中印发展历程与因素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中印关系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印在地理边境问题上有历史遗留的争议,这一争议曾引起1962年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这一仗打完之后,印度的大国梦被打碎了。自1967年以来,中印边界没有发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感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感在上周的形势政策课上我们听到了有关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报告,因而有了诸多的感想。以前看过一个新闻说中国目前发展阶段性特征是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首先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要继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

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上百年时间,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只有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更好地从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要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体现了高举旗帜同与时俱进的统一、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的统一、立足当前同着眼长远的统一。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09自动化1班 崔屹

国际关系规范理论衰落与复兴简介

国际关系规范理论的复兴 张旺2007-04-12 摘要:国际关系学科诞生伊始,规范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经过学科史上的前两次争论,规范理论渐趋式微,国际关系和政治理论成为两个完全独立的领域。冷战结束前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多元化成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同后实证主义中的其他非主流理论一道,规范理论对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为代表的主流理论发起有力的挑战。当代大部分规范理论主要围绕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这两种政治哲学的争论而展开,争论的核心问题在于道德价值的载体究竟是个人还是国家共同体。对于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分歧很难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规范理论必将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关键词:国际关系;规范理论;复兴;世界主义;社群主义 国际关系学科创立之初,以理想主义面目出现的规范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经过学科史上的第一次、尤其是第二次争论,国际关系规范理论渐趋式微。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的主流理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不断受到挑战,理论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规范理论的复兴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国内学界对规范理论的系统介绍和评论尚不多见,鉴于此,作为理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全貌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有必要对规范理论的衰落、复兴及其在当代语境中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作一简单的探讨和分析。 (一)国际关系研究中规范理论的衰落 作为名词的“规范”(norm)是指“适当行为的标准或判断对错的原则、规则”,[1]它主要有两层涵义:首先,它和规则是同义词;其次,规范是对行为是否适当或行为对错、好坏进行评判的标准。规范研究(normative study)则是与实证研究(positivist study)相对的一种研究方法(approach)。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产生于我们的感官体验,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因此它以经验事实为主要研究对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实然”;而规范研究侧重于探讨与伦理、道德、信仰、目标等价值取向有关的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应然”。有一点需要指出,规范研究与对规范的研究(study of norms)是不同的,在后一种情况中,规范本身成为研究对象,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实证的。 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政治学的规范研究方法可谓源远流长,它主要包括哲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转自:庄周梦蝶)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 多寡。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 安全。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 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 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 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 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1]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 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2]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 长久而深入的思考。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 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3] 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 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 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 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 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 延伸和扩大。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4]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 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断追逐权力的结果,则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 相互怀疑和不信任,导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逻辑结果是国际冲突。[5]因而获得国家安全 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肯尼思沃尔兹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条件 下国家的第一考虑就是生存。[6]他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获得和维持权力,而是 力图确保生存,两极均势有利于降低战争危险。[7]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除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国 际经济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国际安全 方面,他强调只有提升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才能更好的获得安全。进攻性现实主义 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强调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体系 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国际冲突,只有获得权力最大化才能尽可能地确保自身安全。 他还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2、大国拥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 权力。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它国的意图。4、生存是第一目标。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可见,进 攻性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至,国际安全极为稀缺,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只 有掌握最大化的权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现实主义学派关于国际安全的逻辑是“安全困境”。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间具有高度猜疑性, 使它们对对方行为总往最坏的方面估计。国际安全是稀缺的,为了获得安全,一国增加军备,必 然会使另一国感到威胁,从而引起另一国增加更多、更强大的军备,最终使军备竞赛无法避免。 (二)、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自助、结盟、集体安 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8]理想主义学派认为:除了战争,国家还可以通过和平 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安全。以一战为界点,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传统开始转向现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与现实主义相比,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加注重集体安全和相互依赖。理想主义学派

高考政治 时政热点微专题(第一集)二十五 推进合作共赢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微专题二十五推进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背景材料】 2016年6月5日,第15届香格里拉对话会在新加坡闭幕。各国代表与会期间就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诸多涉及区域安全的问题展开讨论和对话,很多代表呼吁各国加强合作,实现共赢。中国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孙建国5日在闭幕会上发表演讲。他指出,中国致力于推进合作共赢,构建顺应各国安全和发展需求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在对待分歧上应加强沟通交流,通过和平谈判增进了解、形成共识,逐步寻求解决矛盾分歧的办法,防止冲突和对抗。越南国防部副部长阮志咏表示,当今世界合作与竞争并存,各国必须寻求具有建设性的流程来推动合作,扩大共识。合作机制是为了增进互信,谋求共同发展,而谈判的目的是达成共同观点并解决分歧。在最后一场主题为“追求共同的安全目标”的全体会议中,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安东诺夫和加拿大国防部长哈尔吉特·萨詹共同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携手打击恐怖主义。在本届对话会上,各国代表还就网络安全和技术共享、朝鲜半岛局势、南海问题等议题进行了探讨。近年来“香会”议题的变化体现出本区域乃至世界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从最初小规模的会议,到现在几乎涵盖全球各种议题,“香会”随着亚太发展而不断发展。香格里拉对话会正式名称是亚洲安全峰会,是由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发起、在新加坡政府支持下于2002年开始举办的多边论坛,因其每年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酒店举行而得名。本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于3日至5日在新加坡举行。 【考点链接】 一、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积极参加香山论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政府主张亚太各国要做到不冲突、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互利共赢。既有利于维护各国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 2.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国家间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是引起国间冲突的根源。中美之间军事合作由来已久,两国在很多国际议题上也有合作潜力,中美在维护亚太和平与安全方面不仅需要相互合作,而且有足够多的合作机制来求同存异。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区域恐怖主义威胁在过去10多年愈演愈烈,各国安全和军事部门必须紧密合作,建立联合应对机制,在情报和侦查方面加强合作,以遏制这场“恐怖风暴”的形成。打击恐怖主义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客观要求。 4.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地区环境。中国是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捍卫者和维护者,始终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5.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 6.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亚太各国兴衰相伴。目前,亚太地区人口占世界的40%、经济总量占57%、贸易总量占48%,是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活跃的地区。体现了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7.我国政府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在南海问题上,坚持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争议,坚持维护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坚持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8.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中国军队在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前提下,致力于同有关国家妥善处理争议,共同管控风险,和平解决争端。为维护共同安全,中国倡导树立新型安全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合作之路。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在国际风云变幻的趋势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始终保持克制和忍让,以建设性态度负责任地处理南海争端,中国是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中坚力量。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符合南海的现状和有关国际法准则。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讨论一下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相关问题。其实呢,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样的提法,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的。那究竟什么叫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实我们说的就是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着与其他阶段所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需求、发展环境、发展状态等等等等,所有的这一些不同就构成了这一个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现在谈的这个“阶段性特征”,主要定位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所以,今天我们就共同讨论一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跟过去既有很大不同又有密切关联的发展特征。科学认知、深刻把握、正确应对这些发展特征,对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重大意义的。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就是第一部分内容要回答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30年的快速发展,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中国社会要想继续往前走,必须审时度势,对已经发生的变化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够积极地去面对。总体来说,有五个方面的变化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社会结构日益多元。 所谓社会结构,就是社会中的社会群体在社会中的分布状况。在改革开放以前啊,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是很单一的,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而知识分子阶层属于工农阶级的一部分。所以当时的中国社会说到底就两大阶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虽然事实上也存在一些其他阶层的残余,但在社会政治领域里是不被予以承认的。在这样的状况下,只要把工人、农民这两大阶级的事情办好就行了。而且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是计划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解决两大阶级的生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