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乳腺癌的维持治疗理念

晚期乳腺癌的维持治疗理念
晚期乳腺癌的维持治疗理念

晚期乳腺癌的“维持治疗”理念

维持治疗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最初来源于结核病治疗经验,后续在白血病治疗中得以应用。“肿瘤维持治疗”是指对接受若干个疗程联合治疗后疾病无进展患者,为巩固疗效而采取的进一步治疗。经典模式是保留其中一个药作为维持治疗直至疾病进展,另一种方式是换药维持。

随着研究深入和治疗手段的进步,2003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将恶性肿瘤作为一种慢性疾病,2011 年圣安东尼奥国际乳腺大会也进一步强调晚期乳腺癌的“慢性病”治疗理念。因此晚期乳腺癌需转变现有治疗策略,将其作为“慢性病”进行长期治疗和管理,而这也正契合了维持治疗的治疗策略。可以说,目前人们对维持治疗理念是有共识的。但是,如何进行维持治疗,包括患者的选择、方案的选择等,还需更多深入的研究。

维持治疗应遵循什么原则

随着人们对分子肿瘤学研究的深入,现在认为乳腺癌不再是单一疾病,根据基因分析或免疫组化的结果可分为不同亚型,而这些亚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治疗策略也不尽相同。2011 年,St.Gallen 国际乳腺癌会议专家组达成共识,根据乳腺癌组织雌激素受体、HER2 和Ki-67 状态分为五类:Luminal A 型、Luminal B 型、HER2 阳性型、三阴性型和其他特殊类型。因此,对于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的治疗应

遵循根据分子分型予分类治疗的原则。

☆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有效后的维持治疗虽然无数据支持,但已成为临床专家的经验共识。

☆对于 HER2 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在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有效后,若出现不能耐受的化疗不良反应,可采用曲妥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这也是临床通常采用的做法,且被一些临床研究证实行之有效。

☆对于 HER2 阴性、激素受体阴性或激素受体阳性但内分泌治疗后进展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首选化疗。临床经常发生的一幕是:一位激素受体阴性、HER2 阴性的乳腺癌患者,手术后若干年出现复发转移,此时医生会告诉她需要接受化疗,患者马上就会问:“医生,我需要进行多长时间的化疗?”不同的医生对这个问题一定有不同答案:有的医生回答先接受 4~6 个月化疗,然后停药观察,直至疾病再次进展后再治疗;有的医生认为目前无法确定疗程,有赖于疗效和耐受性。两种回答哪个是对的?

基于晚期乳腺癌的“慢性病”和“维持治疗”理念,有学者提出与“慢性病”治疗目标更为一致的治疗模式,取代原有“停止化疗,等待复发”的治疗模式,使用“细水长流”的治疗策略,达到“延年益寿”的治疗目的。此即对于适合化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一线化疗 6~8 个

周期治疗有效后,采取有效维持治疗,延缓复发。确立了维持化疗的理念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维持化疗方案。

如何制定维持治疗方案

蒽环类药物

在以蒽环类药物为主打药物的时代,有研究者就比较了 3 周期多柔比星 + 环磷酰胺(AC)与 AC 或环膦酰胺 +甲氨蝶呤 + 氟脲嘧啶 + 沷尼松(CMFP)化疗至疾病进展的疗效。研究入组 305 例患者,长疗程治疗组疾病进展时间明显长于 3 周期组(6 个月与 3 个月),但总生存未获得优势。令人欣喜的是,长疗程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没有明显下降。上述研究显示,延长化疗时间能改善疾病进展时间。早期的研究结果为维持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

紫杉类药物、卡培他滨

随着药物研发的进步,紫杉类药物、卡培他滨等抗肿瘤活性更强、毒性相对更低的药物更利于长时间应用,其在维持治疗中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有一些研究相继报道。

GEICAM2001-01 研究评估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用于晚期乳腺癌维持治疗的疗效。研究者采用多柔比星或表柔比星序贯紫杉醇方案一线治疗,而后分为维持治疗组和观察组。结果显示,维持治疗显著延

长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16.04个月与 9.96 个月)。但是考虑到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的给药途径、使用难易和价格等因素,很难在临床广泛使用。

MANTA1 研究评估紫杉醇用于晚期乳腺癌维持治疗。研究入组 459 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予多柔比星或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一线化疗 6~8个周期后,随机分为紫杉醇维持治疗组和观察组。中期分析显示,紫杉醇维持治疗组和观察组PFS分别为8个月、9个月,表明采用蒽环类联合紫杉类一线化疗后再使用紫杉类维持治疗 8 个周期未取得 PFS 和总生存(OS)获益。以今天的观点看,MANTA1 研究是存在缺陷的。研究采用每3周的紫杉醇给药,而与紫杉醇每周给药比较,这不是最佳方式。另外,研究中60% 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同时接受内分泌治疗,而有证据显示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可能降低疗效。

Meta 分析对于维持治疗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 Gennari等进行的Meta 分析。该分析纳入 11 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入组 2269 例患者,分析一线化疗时间长短对转移性乳腺癌 PFS和 OS 的影响。对照组均采用固定疗程数,研究组根据方案设计分为:①与对照组相同化疗方案,延长疗程至肿瘤进展;②与对照组相同的化疗方案,延长至固定疗程数;③与对照组相同方案治疗后,改用不同维持治疗方案(联合或单药)。结果显示,延长一线化疗时间显著改善患者 OS,

肿瘤相关死亡率降低 9%,PFS 亦有显著改善;不同方案设计间无显著差异。

KCSGBR0702 研究近期韩国学者发表了前瞻性、多中心的Ⅲ期临床研究(KCSGBR0702)结果,为维持化疗增添了新的证据,但也存在很多争议之处。

该研究旨在观察采用吉西他滨联合紫杉醇(PG)作为维持治疗与观察组相比是否能改善 PFS。研究入组 324 例未行化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先予PG 方案化疗 6 个周期;达到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疾病稳定(SD)的 231 例患者随机分组,进入继续使用 PG 方案的维持治疗组(至疾病进展)及不用药的观察组。结果显示,维持治疗组和观察组的PFS 分别为 7.5 个月、3.8 个月,OS分别为32.3个月、23.5个月,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维持治疗组更多患者出现 3 度 /4 度粒细胞减少。亚组分析显示,绝经前、≤ 50 岁、获 CR/PR、内脏转移、激素受体阴性、病灶负荷重的患者从维持治疗中获益更多;中位维持治疗时间为 6 个周期,剂量为标准剂量的 85% 以上,维持治疗组生活质量没有恶化,毒性可耐受、可处理。

这项研究证实维持治疗的作用,但其结果也受到诸多质疑。首先值得商榷的是维持治疗采用吉西他滨联合紫杉醇是否合适?两个化疗药物联合长期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显然比单药更为严重。其实,PG 方

案中无论哪个药物均有抗肿瘤活性,随之带来的思考就是研究中对照组选择能否更为合理?空白对照组的选择是否符合伦理?对照组若选择单药,是否联合方案维持治疗还能显示优势?而研究亚组分析为临床医生如何选择合适患者接受维持治疗提供了依据。

由于肿瘤患者具异质性,这不仅体现在对抗肿瘤治疗的反应,也表现为不良反应差异。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方案予以维持治疗,应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作者所在中心对经治者口服化疗药物卡培他滨作为维持治疗药物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分析显示,64 例采用多西紫杉醇 + 卡培他滨或长春瑞滨 + 卡培他滨治疗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完成 4~6 个周期联合治疗未进展的患者接受卡培他滨单药维持治疗,中位 PFS为4.4 个月。

结语

目前有关晚期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维持治疗,理念策略均获国内外的共识和指南认可。晚期乳腺癌一线化疗病情非进展的患者采取维持治疗是合理的策略,维持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则上应有效、低毒、使用方便,且权衡时间、费用、疗效。研究更多低毒的维持治疗策略,如易于耐受的靶向药物应用是维持治疗的发展方向。

但是,目前还有许多临床问题没有解决。例如怎样优化维持治疗方案?因为并非所有的晚期患者均需维持治疗,如何选择合适的需要维持治疗的患者?究竟应从哪一个时间点开始维持治疗更好?新的靶向药物在维持治疗中的作用?这些都需要开展更多相关的临床研究来回答。

基于晚期乳腺癌“慢性病”和“维持治疗”理念,有学者提出与“慢性病”治疗目标更为一致的“晚期乳腺癌全程管理治疗模式”,包括复发转移性乳腺癌选择最佳的一线治疗,可以是内分泌治疗、化疗和分子靶向,有效患者可以考虑合理的维持治疗。对于 HER2 受体阳性患者,采用曲妥珠单抗为基础的治疗至进展已经成为共识;激素受体[ER 和(或)PR]阳性、疾病进展缓慢、无内脏转移或无症状的内脏转移的患者,可以首选内分泌治疗至进展;激素受体阴性、激素受体阳性但伴有症状的内脏转移,激素受体阳性但疾病进展较快或对内分泌治疗无效的患者,应首先考虑化疗。适合化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一线化疗 6~8 个周期治疗有效后,采取合适的维持治疗,延缓复发并达到“延年益寿”的治疗目的。

2020年晚期乳腺癌治疗进展盘点(全文)

2020年晚期乳腺癌治疗进展盘点(全文) HER2+乳腺癌 尚需解决的问题 赫帕双靶+化疗是HER2+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T-DM1、吡咯替尼已成为HER2+晚期乳腺癌的二线标准治疗方案。目前对于HER2+患者,尚需解决的问题: 1. 早期阶段已接受抗HER2靶向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管理 2. HER2+晚期乳腺癌脑转移(约1/2)患者如何选择全身治疗方案? 3. 晚期HER2+乳腺癌的三线及以上治疗方案?

2020 ASCO大会上,徐兵河教授团队公布了III期PHOEBE研究结果。PHOEBE研究旨在评估吡咯替尼+卡培他滨对比拉帕替尼+卡培他滨二线治疗晚期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吡咯替尼组(n=134)和拉帕替尼组(n=132)由盲法独立中心评估(BICR)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2.5个月和6.8个月(HR=0.39,P<0.0001),符合显著性差异标准(P≤0.0066)。由研究者评估的中位PFS分别为11.0个月和5.6个月(HR=0.42,P<0.0001)。 一项Meta分析纳入PHENIX、PHOEBE、KATE2、EMILIA、 EGF100151、Cameron、Pivot、Martin等共13项研究,该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ATM》杂志。结果显示,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是曲妥珠单抗经治HER2+晚期乳腺癌最有可能改善PFS的治疗选择,这项研究也奠定了吡咯替尼用于晚期患者二线治疗的地位。 约一半的HER2+转移性乳腺癌可能发展为脑转移。HER2CLIMB研究是一项II期研究,旨在评估图卡替尼或安慰剂+曲妥珠单抗+卡培他滨用于经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T-DM1治疗后进展的HER2+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2020年2月发表在《NEJM》杂志上的结果显示,图卡替尼+曲妥珠单抗+卡培他滨和安慰剂+曲妥珠单抗+卡培他滨的中位PFS分别为7.6个月和5.6个月(HR=0.54,P <0.001),两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21.9个月和17.4个月(HR=0.66,P=0.005)。 2020 ASCO会议上,HER2CLIMB研究公布了图卡替尼+曲妥珠单抗

晚期乳腺癌临床治疗论文

晚期乳腺癌临床治疗论文 论文关键词:艾易舒注射液;晚期乳腺癌;化疗 论文摘要:且的:观察并评价艾易舒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04年7月2006年7月诊断为晚期乳腺癌患者共100例,其中观察组51例,对照组49例;两组均行长春瑞滨加吡柔比星化疗两个疗程,观察组同时使用艾易舒注射液,于化疗第1天及最后1天采血,检查患者血象、肝肾功能及一般情况记录。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毒性反应小于对照组。结论:艾易舒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化疗相关毒性反应。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及生活幸福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由于乳腺癌普查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得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此,乳腺癌已经成为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之一。然而,仍有许多患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早期发现,就诊时已经到了晚期,无法行手术治疗。对于晚期乳腺癌,全身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我院于2004年7月2006年7月使用艾易舒注射液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共51例,同时设置49例单纯化疗的对照组,从而评价艾易舒注射液联合化疗在治疗晚期乳腺癌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总共100例患者皆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经《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诊断为乳腺癌Ⅳ期患者。患者全为女性,并按照随机数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艾易舒联合化疗)及对照组(单纯化疗)。其中观察组共51人,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54,3岁,其中肝转移6例,淋巴结转移8例,肺转移5例;对照组共49人,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0,1岁,其中肝转移5例,淋巴结转移9例,肺转移7例。所有患者皆为初次治疗病人,之前未经过任何全身化疗,局部淋巴结放疗等。所有患者皆无明显骨髓抑制表现(白细胞>3.5×109/L),无化疗禁忌证,治疗前KPS评分都大于80分。 1.2治疗方法

中国晚期乳腺癌维持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中国晚期乳腺癌维持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每年新发患者约27万例[1],其中3%~8%的乳腺癌患者初诊时即为转移性[2]。即便是接受了手术及规范治疗的早期患者,仍有30%~40%会复发转移[3]。晚期乳腺癌目前虽难以治愈,但可通过研发新型治疗药物,优化治疗模式等方法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维持治疗的理念,最早在白血病治疗中被提出,而后在非小细胞肺癌和肠癌等实体肿瘤治疗中陆续得到认可。一项基于11项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延长一线化疗时间,能提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4]。且有研究表明,持续治疗直到疾病进展能提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5,6]。自此,乳腺癌也开启了维持治疗模式的探索。关于晚期乳腺癌维持治疗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目前国内外均缺乏晚期乳腺癌维持治疗的指南或共识。亟需结合研究数据与临床经验,达成共识。 一、维持治疗的概念 1.维持治疗的定义: 本共识所指的维持治疗,是接受规范的一线化疗(通常6~8个周期)后达到疾病控制(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疾病稳定)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通过延长药物治疗时间,控制肿瘤进展,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PFS的目的。

2.维持治疗的模式: 维持治疗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1)原方案维持:将一线化疗方案延长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2)原方案中部分药物维持:一线化疗后,从原有效方案中选择单个或部分药物来进行维持。(3)换药维持:经过一线化疗后,换用其他适合维持的化疗药物或内分泌药物进行维持。 3.维持治疗的时间: 建议持续到疾病进展或不良反应难以耐受。在维持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评估患者的临床获益、长期治疗的不良反应、生活质量、经济水平、家庭照顾及心理状况,适时调整方案。 二、维持治疗的药物及方式选择 1.联合化疗方案: 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发现,环磷酰胺联合甲氨蝶呤和氟尿嘧啶(CMF)方案的延长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但对于总生存的改善不明显,且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7,8,9]。以蒽环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延长治疗,虽有研究表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10],但多数研究都只能观察到近期疗效的提高[11,12]。 随着更加高效和低毒药物的开发,联合维持的方案得到进一步改善。KCSG-BR0702研究显示,一线接受吉西他滨联合紫杉醇化疗6个周期后,达到疾病控制的患者继续接受该方案维持化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PFS(7.5与3.8个月,P=0.026)和OS(32.3与23.5个月,P=0.047)。亚组分析显示,年龄≤50岁、获得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发生内脏转移、转移部位≥2个,以及激素受体(HR)阴性的患者,更能从联合方案

晚期乳腺癌应用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临床观察

晚期乳腺癌应用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7-08-22T16:23:42.31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9期作者:王秋菊[导读] 应用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意义突出,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使用。 (肃宁县人民医院外三科河北沧州 062350)【摘要】目的:探索分析晚期乳腺癌应用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对其临床价值作出评价。方法:选取我院乳腺外科2014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70例为此次试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随访观察,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改善率。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1.4%,生活质量改善率 为62.9%;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4.3%,生活质量改善率为40.0%,经过统计分析,两组差异性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引用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使用。【关键词】乳腺癌晚期;卡培他滨;维持支持;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189-02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也是最为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随着近年来女性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而呈上升趋势[1]。随着国内外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乳腺癌的生存率已经较以前提高不少,但是仍然存在30%的患者会发生转移或复发,一旦发生转移或复发其生存期多为1~2年[2]。近年来,维持治疗开始逐渐被临床重视,本次研究以晚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临床应用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预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乳腺外科2014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70例为此次试验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患者各35例,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对照组年龄分布在30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45.2±2.6)岁,按照疾病的转移情况分为:脑转移2例、肺转移15例、肝转移6例、淋巴转移8例、骨转移4例;试验组年龄分布在28岁~69岁之间,平均年龄(45.7±2.2)岁,按照疾病的转移情况分为:脑转移3例、肺转移16例、肝转移5例、淋巴转移9例、骨转移2例。对两组病人的年龄、病情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P> 0.05,说明统计学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随访观察,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用法用量为:给予口服1000mg/m2卡培他滨,一天两次,维持2周持续给药,21天为一周期,每3个周期对临床疗效进行1次评价。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改善率。临床疗效判断标准[3]:显效:患者经过治疗CT显示肿瘤靶病灶缩小不少于50%,且其他病灶面积未增大,未产生新增病灶;有效:患者经过治疗CT显示肿瘤靶病灶面积缩小不低于25%,未产生新增病灶;无效:患者经过治疗CT显示肿瘤靶病灶面积未缩小甚至增大,或者发现新病灶。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生活质量采用KPS评分进行判断[4],改善:治疗后KPS评分增加不少于10分;稳定:治疗后KPS评分增加或减少小于10分;下降:治疗后KPS评分减少大于10分。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的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性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试验组患者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患者显效9例,有效17例,无效9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4.3%,经过统计分析,两组差异性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应用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比对照组更优,数据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3.讨论

NCCN 指南:晚期乳腺癌全身治疗(2015 版)

NCCN 指南:晚期乳腺癌全身治疗(2015 版) 2015-04-03 17:15来源:丁香园作者:单飞瑜 字体大小 -|+ 2015 年3 月12 日,随着第20 届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年会的召开,NCCN 指南进行了最新一次的更新,其中包括乳腺诊治的一系列方案,本文整理了指南中晚期乳腺癌的全身治疗方案,包括内分泌及靶向治疗,供读者参考。 一、概述 乳腺癌目前仍是美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14 年全美共有235030 名女性被诊断为浸润性乳腺癌,40430 名患者死于乳腺癌。另外2013 年有64640 名女性被诊断为原位癌(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过去十年乳腺癌的发病率稳步上升,死亡率却在下降,这得益于早期诊断及更有效的治疗。 二、更新要点 本次指南在晚期乳腺癌诊疗上的更新不多,主要包括: 1. 乳腺癌转移患者,应对转移灶再次活检以确定ER/PR 及HER-2 状态。如果无法安全取得活检样本,则按照原发肿瘤的ER/PR 及HER-2 检测结果治疗。 2. 唑来膦酸的最佳使用方案是1 月1 次,持续12 个月后减为3 月1 次。 3. 有限的研究显示,ER、HER-2 阳性并且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绝经后病人中加用曲妥珠单抗或者拉帕替尼,在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有所获益,但无证据显示总生存期(OS)延长。 4. 已经接受化疗和曲妥珠单抗治疗的乳腺癌转移患者,可考虑采用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治疗的方案,同时结合或者不结合细胞毒药物(如长春瑞滨、紫杉醇)。 三、病情检查与评估 1. 怀疑乳腺癌复发或转移患者,建议行胸部CT 和腹部±骨盆CT 或MRI 检查。 2. 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建议行脑部MRI 检查。 3. 当PET/CT 在PET 和CT 两部分都清楚提示骨转移时,可不必行骨扫描或氟化钠PET/CT 检查。 4. 专家组不推荐使用氟化钠PET/CT 作为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检查手段,除非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评估目前病情。 5. 初次复发与疑似转移的病灶需再行组织活检。 6. 对遗传性乳腺癌高风险患者应进行遗传咨询。 7. 由于原发肿瘤ER/PR 及HER2 检测可能存在假性结果,因此建议再次检测转移灶ER/PR 及HER2 状态,特别是在初始未知或初始阴性或未过表达的情况下。 四、局部 / 区域复发治疗 1. 局部复发的乳腺癌患者如可能则行手术再切除。如最初未接受放射治疗,于术后行胸壁、锁骨上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照射。必要时先予全身治疗,达到最佳缓解率后再行手术切除。 2. 对于初治局部病灶切除术的局部复发患者,行全乳切除术+ 腋下淋巴结清扫。 3. 区域复发的患者均应对胸壁、锁骨上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及相应区域淋巴结进行放射治疗。 4. 局部治疗后应继续全身治疗 五、骨转移的治疗

含卡培他滨方案一线或后线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效果对比

含卡培他滨方案一线或后线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效果对比 目的對比观察含卡培他滨方案一线或后线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95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卡培他滨出现方案分为一线组(27例)、二线组(35例)、三线组(33例),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效果方面,一线组的完全缓解(CR)、客观有效率(ORR)、临床获益率(CBR)均高于三线组(P<0.05),疾病进展(PD)低于三线组(P<0.05);二线组的PD低于三线组(P<0.05),CBR上高于三线组(P<0.05)。三组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三线方案,一线或二线方案含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在控制和缓解患者癌细胞方面具有较好作用;而卡培他滨出现何种方案中并不会增加安全性事件;推荐临床应用一线或二线方案含卡培他滨。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capecitabine regimen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breast cancer with first-line or posterior line therapy.Methods 95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According to capecitabine regimen,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first line group(27 cases),second line group(35 cases)and third line group(33 case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apecitabine were observed.Results In terms of therapeutic effect,the complete remission (CR),objective efficiency rate (ORR),clinical benefit rate(CBR)of the firs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hird line group (P<0.05).The progression of disease (PD)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third line group(P<0.05).The PD of the second lin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third line group(P<0.05)and its CBR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hird line group (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afety among the three groups(P>0.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three-line regimen,the first-line or second-line regimen with capecitab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it has a good effect in controlling and relieving cancer cells in patients.And it does not increase security events that which kind of regimen capecitabine was in.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first or second line regimen include capecitabine. Key words:Capecitabine;Breast cancer;Treatment regimen;Advanced stage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虽然近几年,早期诊断技术和辅助治疗都有一定的提升,但仍有1/3的患者发展为转移性乳腺癌[1],而对晚期乳腺癌患者来说,且大部分患者治愈可能性极低,而采用各种手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是主要目的。其中放化疗是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晚期乳腺癌患者在接受各种药物放化疗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耐药性和抵抗,而这就需要更换治疗方案,不同阶段选择哪种药物进行放化疗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卡培他滨对肿瘤具有高度选择性,其治疗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的肯定,但是对于卡培他滨治疗时机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就卡培他滨出现在一线或后线方案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資料与方法

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是指对于未发现远处转移的初治乳腺癌患者,在计划中的 手术治疗或手术加放疗的局部治疗前进行的全身系统性化疗[1-2]。新辅助化疗 作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随着各类临床 试验和新的治疗理念不断涌现,其治疗模式也从曾经单一的化疗,转变为当前 基于不同乳腺癌分子亚型的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靶向治疗联合化疗、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等。随着新的循证医学数据不断充实,各种治疗理念和临床 实践的差异也越发明显,如何在临床实践中选择新辅助治疗适应证,优化患者 的治疗策略并改善治疗结局仍存在争议。结合最新的研究数据和理念,中国乳 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组就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抗HER2联合化疗中,新辅助治疗目的及适应证、手术治疗规范、新辅助治疗前后的评估规范以及新辅助治疗方 案和策略等方面的热点问题、争议内容,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讨,联合发布《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旨在更好地指导中国临床 医师进行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实践。 1、新辅助治疗的目的和适应证 专家组首先明确了在当前临床实践过程中,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应该从实际的临 床需求出发,以治疗的目的为导向,主要包括:① 将不可手术的乳腺癌降期为可手术乳腺癌;② 将不可保乳的乳腺癌降期为可保乳的乳腺癌;③ 获得体内 药物敏感性的相关信息,从而指导后续治疗以期改善患者预后。对于美国国立 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中提及的新辅助治疗潜在目的还包括将不可保腋窝的乳腺癌降期为可保腋窝,中国专 家对此持审慎态度,认为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前哨淋巴结评估假阴性率高、长 期安全性数据不足等风险,并不常规推荐将对已经证实转移的区域淋巴结进行 降期保腋窝作为新辅助治疗的目的[3-4]。 当前在不同的指南和共识中对于新辅助治疗适应证的描述存在较大的差异[1-2,5-6],在明确新辅助治疗目的的基础上,绝大多数专家认同在临床实践中应 以上述3点治疗目的为导向行新辅助治疗,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并非所有需要行 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都推荐行新辅助化疗。 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专家组就不同肿瘤负荷以及乳腺癌亚型的患者是 否优选新辅助治疗进行了逐一讨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淋巴结状态、分子分 型等)的情况下,当肿瘤负荷较大时,中国专家更倾向于推荐优选新辅助治疗,83%的专家推荐浸润性病灶大于5 cm的乳腺癌患者优选新辅助治疗,而其他单 一病理学因素(如肿块大于3 cm或淋巴结阳性)并不能作为优选新辅助治疗的依据。 多数专家(63%)认可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是预后替代的研究终点,对患者采用预期pCR率高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7-8]。在新辅助后辅助治疗方面,CREATE-X和KATHERINE临床 试验提出,针对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患者,如未达到pCR,可通过强化辅助治疗来改善预后[9-10]。在临床实践中,能否基于这两项临床试验的结果而对所有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推荐新辅助治疗尚存在争议。专家组强调CREATE-X和KATHERINE临床试验是辅助阶段临床试验,仅提示针对新辅助治疗后未达到pCR的患者可采用辅助阶段强化治疗的策略,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 徐兵河,江泽飞,胡夕春 代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晚期乳腺癌(ABC)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方面是有其特殊性的,并且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是每一位肿瘤科医师面临的挑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2~3年,不同分子亚型的情况有所不同。对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抗HER2治疗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自然病程,并显著延长了生存时间;但是对于三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其总体预后尚未取得明显改善;另外,对于最常见的激素受体(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近年来新增了多种治疗药物,如氟维司群、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等[1,2]。2016年,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下,国内乳腺癌病理和影像诊断、治疗方面的专家对国内外晚期乳腺癌治疗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经过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制订出《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需要强调的是,本共识是供中国范围内应用的诊疗建议,而各个地区可能需要根据现代肿瘤学的基本原则进行必要的调整,即结合晚期疾病的特殊性和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予以多学科、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一、指南总则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全世界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预计2015年中国新发乳腺癌病例达27.2万,死亡约7万余例[3],在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中3%~10%的妇女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早期患者中30%~40%可发展为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约20%[4]。ABC是乳腺癌

发展的特殊阶段,在治疗选择及疗效方面均不同于乳腺癌的其他阶段。ABC患者面临着来自疾病本身、心理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 20世纪末提出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是肿瘤学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根据这一理念,医师需要为每个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措施,同时各学科相关人员的积极合作有助于为患者制订更好的治疗方案。乳腺病专科的建立是另一重要举措,我国最早的乳腺癌中心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近20年的发展中得以不断完善。多学科合作和乳腺病专科的成立在乳腺疾病诊疗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尤其在早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ABC患者的治疗,多学科合作尚显不足,尤其是针对某些特定转移部位(例如骨转移、脑转移)的综合治疗还亟待加强。本共识中的一部分建议针对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和转移性乳腺癌(MBC)或Ⅳ期乳腺癌均适用,而另一些建议则仅适用于MBC。 1、ABC管理复杂,多学科参与非常重要(包括肿瘤科、放疗科、外科、影像科、病理科、妇科、心理肿瘤学家、社会工作者、护士和姑息治疗专家)。 2、患者一旦被诊断为ABC,个性化提供适当的心理关怀、支持治疗和症状相关的干预作为常规。 3、确诊为ABC后,同患者讨论未来的治疗及护理目标,与患者沟通ABC虽然通常很难治愈,但合理的治疗能够显著延长生存时间,部分患者可长期带瘤生存。谈话时应选择患者易于接受的语言,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同时尊重患者的隐私和文化差异,并尽可能提供文字信息。 4、选择治疗决定时,应平衡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考虑患者意愿,尽可能鼓励患者与其亲属一同商讨治疗决定,遵循个体化原则,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晚期乳腺癌的维持治疗理念

晚期乳腺癌的“维持治疗”理念 维持治疗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最初来源于结核病治疗经验,后续在白血病治疗中得以应用。“肿瘤维持治疗”是指对接受若干个疗程联合治疗后疾病无进展患者,为巩固疗效而采取的进一步治疗。经典模式是保留其中一个药作为维持治疗直至疾病进展,另一种方式是换药维持。 随着研究深入和治疗手段的进步,2003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将恶性肿瘤作为一种慢性疾病,2011 年圣安东尼奥国际乳腺大会也进一步强调晚期乳腺癌的“慢性病”治疗理念。因此晚期乳腺癌需转变现有治疗策略,将其作为“慢性病”进行长期治疗和管理,而这也正契合了维持治疗的治疗策略。可以说,目前人们对维持治疗理念是有共识的。但是,如何进行维持治疗,包括患者的选择、方案的选择等,还需更多深入的研究。 维持治疗应遵循什么原则 随着人们对分子肿瘤学研究的深入,现在认为乳腺癌不再是单一疾病,根据基因分析或免疫组化的结果可分为不同亚型,而这些亚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治疗策略也不尽相同。2011 年,St.Gallen 国际乳腺癌会议专家组达成共识,根据乳腺癌组织雌激素受体、HER2 和Ki-67 状态分为五类:Luminal A 型、Luminal B 型、HER2 阳性型、三阴性型和其他特殊类型。因此,对于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的治疗应

遵循根据分子分型予分类治疗的原则。 ☆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有效后的维持治疗虽然无数据支持,但已成为临床专家的经验共识。 ☆对于 HER2 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在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有效后,若出现不能耐受的化疗不良反应,可采用曲妥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这也是临床通常采用的做法,且被一些临床研究证实行之有效。 ☆对于 HER2 阴性、激素受体阴性或激素受体阳性但内分泌治疗后进展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首选化疗。临床经常发生的一幕是:一位激素受体阴性、HER2 阴性的乳腺癌患者,手术后若干年出现复发转移,此时医生会告诉她需要接受化疗,患者马上就会问:“医生,我需要进行多长时间的化疗?”不同的医生对这个问题一定有不同答案:有的医生回答先接受 4~6 个月化疗,然后停药观察,直至疾病再次进展后再治疗;有的医生认为目前无法确定疗程,有赖于疗效和耐受性。两种回答哪个是对的? 基于晚期乳腺癌的“慢性病”和“维持治疗”理念,有学者提出与“慢性病”治疗目标更为一致的治疗模式,取代原有“停止化疗,等待复发”的治疗模式,使用“细水长流”的治疗策略,达到“延年益寿”的治疗目的。此即对于适合化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一线化疗 6~8 个

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晚期乳腺癌效果分析

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晚期乳腺癌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02-07T15:07:31.0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5期作者:郭翠萍[导读] 卡培他滨对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维持治疗,能有效缓解其症状,增强疗效,且安全性较理想,有在实践中推广的价值。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乳腺中心 515041 摘要:目的:对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对2015年7月到2016年8月治疗的乳腺癌晚期患者62例进行观察,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结果:对照组效果明显比观察组差,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卡培他滨对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维持治疗,能有效缓解其症状,增强疗效,且安全性较理想,有在实践中推广的价值。关键词: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晚期乳腺癌作为一种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对女性的生命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时间上,对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有化疗、手术生物靶向等,这些方法有着一定的疗效。乳腺癌的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抑制癌细胞分裂,干扰癌细胞中的DNA和蛋白质的合成等方式来降低癌症的风险不断蔓延[1]。卡培他滨是临床上对晚期乳腺癌进行维持的药物,为观察其疗效,我院择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治疗的6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将其分为两组,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并观察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5年7月到2016年8月治疗的乳腺癌晚期患者62例进行观察,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观察组32-58岁,均龄(46.7±2.5)岁;对照组,30-59岁,均龄(45.3±2.4)岁。患者中,20例髓样瘤,18例单纯癌,16例腺癌,8例硬癌。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一般资料无差异,可进行比较(P> 0.05)。 1.2方法 对两组患均进行2周的常规化疗,之后对观察组行卡培他滨治疗,口服,剂量为1000mg / m2,每日两次,两周后休息一周,再治疗21天[2]。治疗约2—3个周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观察患者病情进展如何,若无病情进展则可以继续使用卡培他滨进行持续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化疗,不行卡培他滨治疗。 1.3 观察指标 完全缓解:患者病变完全消失;部分缓解:基线病变直径缩小30%;病情稳定:基线病变最大直径减少不超过30%,肌肉增强不超过20%的患者;病变进展:基线病变最大直径增加20%,或有新的病变出现。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n*100%[3]。 1.4 统计学分析 文章以SPSS19.2软件行数据处理,用χ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 观察组10例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3例病情稳定,2例病变进展,有效率83.87%;对照组5例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0例病情稳定,6例病变进展,有效率45.16%,对照组疗效显著比观察组差,且差异显著(P <0.05)。 2.2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1例恶心呕吐,1例腹泻,不良反应率6.45%。对照组1例恶心呕吐,1例腹泻,1例手足综合征,不良反应率9.68%。观察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似,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乳腺癌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女性严重恶性肿瘤,对女性的生命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乳腺并非人类机体必备的组织,发生在乳腺上的肿瘤,本不该致命,但乳腺癌会导致患者的乳腺上皮组织发生病变,严重得摧残着患者的心灵,随着病情的加重,癌细胞的扩散,往往会危及生命。在临床实践中,乳腺癌的发病原因还不明确,但乳腺癌的发病,却有着一定的规律,而其中家族史和年龄,是其中最大的高危因素。家族史,是指女性的母亲、姐妹中有患乳腺癌的,明显比没有此类家族史的女性,发病率高。另外是年龄因素,在女性24岁前,是乳腺癌发病率比较低的阶段,54岁之前,其风险会逐年上升,其中50-54岁之间风险最大,55岁以后,其风险又会逐年下降。另外,月经初潮、绝经的时间、婚育时间、哺乳、乳腺良性瘤的诊治情况、酗酒等,也都是乳腺癌发病的影响因素,当然,有以上因素的女性,也并非必然地会患有乳腺癌,仅风险比他人较高。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晚期乳腺癌是乳腺癌发展比较严重的时刻,此时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或化学治疗有效的对肿瘤细胞进行消除并抑制其扩散。由于乳腺对女性患者的形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保证患者器官健全的情况下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是目前乳腺癌治疗中不断探寻的内容。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并且发病人群日趋老年化,对晚期乳腺癌治疗中选择的药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耐受性以及药物的安全性。目前应用于晚期乳腺癌的药物有紫杉醇类药物以及顺铂类药物等,不同的药物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不尽相同,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选择安全、高效对患者身体危害较轻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4]。 作为实践中常用的,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维持性药物,卡培他滨的治疗作用比较理想,能够抑制癌细胞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分裂。在防治晚期乳腺癌肿瘤细胞扩散或转移方面具有良好的效用[5]。卡培他滨的不良反应较小,用于乳腺癌维持治疗具有良好的效用,卡培他滨在人体内不会自身产生毒细胞,并且被人体吸收后能够转化为氟尿嘧啶,进而对肿瘤细胞进行治疗。卡培他滨在人的体内,能有选择地转化为氟尿嘧啶,减少了人体的损伤。同时卡培他滨是一种新型的可以口服的抗肿瘤药物,使用较为方便,不良反应小,在治疗晚期乳腺癌中发挥着良好的效用。 观察组患者通过卡培他滨的维持性治疗,效果明显比没有进行此治疗的对照组理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值得注意的是,观察组不仅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也略低于对照组。所以,卡培他滨对维持性晚期乳腺癌,效果理想,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有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的必要。

乳腺癌晚期的最佳治疗方法

乳腺癌晚期的最佳治疗方法 乳腺癌在全世界都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该疾病的早期的症状不是很明显的。因此一旦发现乳腺癌晚期症状那么就要及时的有效的给予治疗,来避免病情急剧的恶化增加了治疗的难度,那么乳腺癌晚期的最佳治疗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有专家介绍。 在乳腺癌晚期病患的治疗中,多年来,中医药探索乳腺癌晚期病患的有效治疗方法,实践证明,中药治疗不但有效改善了乳腺癌晚期病患的痛苦症状,使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而且病患的生存期也得到明显延长。中医药治疗在乳腺癌晚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中药治疗乳腺癌整体观强:乳腺癌进展到一定程度,也就发展为了全身性的疾病。因此治疗并不能局限于原发灶,而应从整体考虑。中药治疗乳腺癌就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对机体各功能状态均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2)中医中药治疗乳腺癌抗肿瘤作用明显:中医中药治疗乳腺癌无论是在扶正培本、活血化瘀,还是清热解毒、化痰祛湿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对体质虚弱,不宜行放化疗或手术治疗的乳腺癌病患及放、化疗间歇期病患可以达到有效地控制肿瘤、防止复发转移的目的。

(3)中医中药治疗乳腺癌可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提高疗效:中药治疗乳腺癌可明显减轻化疗所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反应。采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法,可明显减轻乳腺癌病患放疗过程中所出现的放射性皮炎、放射性肺炎等副反应,适当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则能达到放疗增效的目的。目前,复方消癌汤在防止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方面效果都很好,不但可明显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而且对其还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洛阳九洲中医肿瘤医院“九洲独家专病专方” 那么,治疗乳腺癌先进的中医疗法是什么呢?目前,专家们一直推荐的治疗乳腺癌的中医疗法是——【洛阳九洲中医肿瘤医院】的九洲独家专病专方,它在治疗理念上强调“以人为本”,从根本出发,抓住肿瘤病患的病因、病理、病机、病症,局部攻邪,整体扶正的治疗方向,通过“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实现有的放矢、调整机体内环境,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延长生存期、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温馨提示:以上文章内容就是“乳腺癌的最佳治疗方法”的介绍,在日常生活中专家提醒乳腺癌病患,一定不要放弃对自己疾病的治疗,要让自己树立良好的心态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对抗肿瘤君。

2020-2021晚期乳腺癌国际共识指南第五版(ABC5):三大亚型治疗部分更新要点

2020-2021晚期乳腺癌国际共识指南第五版(ABC5):三大亚型治 疗部分更新要点 晚期乳腺癌国际共识指南(ABC)由欧洲指南学校(ESO)和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共同制定,并得到多家国际肿瘤组织的认可。2011年首部晚期乳腺癌国际共识指南发布,2020年9月,ABC指南更新了第五版。该指南的制定主要基于现有证据、缺乏证据时的专家意见。在药物可及的情况下,指南为全球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最好的管理建议。本文主要整理了指南中相关乳腺癌亚型治疗部分的更新要点。 指南中的晚期乳腺癌包括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和转移性乳腺癌。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仍无法治愈,中位总生存期(OS)约为3年,5年生存率约25%。 ER+/HER2-晚期乳腺癌更新要点 ?CDK4/6抑制剂+内分泌治疗(ET)是ER+/HER2-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因该联合方案能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OS等,并改善生活质量(I/A)。 在初治或复发晚期乳腺癌中,CDK4/6抑制剂+芳香化酶抑制剂(AI)或氟维司群可用于一线或二线治疗,也可用于原发性耐药或继发性耐药患者

中(根据ABC指南的定义) (I/A)。 本建议适用于绝经后女性,CDK4/6抑制剂联合LHRH激动剂可用于绝经前女性,CDK4/6抑制剂联合LHRH激动剂优选用于男性患者(I/A)。 ?CDK4/6抑制剂联合ET用于晚期乳腺癌的ESMO-MCBS评分随治疗状况和药物不同而有所不同。 哌柏西利(Palbociclib)+ AI一线治疗:疗效评分3(PFS);未改善QoL;ESMO-MCBS v1.1评分3(I/A)。 阿贝西利(Abemaciclib)+ AI一线治疗:疗效评分3(PFS);未报告QoL;ESMO-MCBS v1.1评分3(I/A)。 Ribociclib+ AI一线治疗:疗效评分3(PFS);未改善QoL;ESMO-MCBS v1.1评分3(I/A)。 哌柏西利+ET一线治疗绝经前患者:疗效评分5(PFS & OS);改善QoL;ESMO-MCBS v1.1评分5(I/A)。 哌柏西利+氟维司群二线治疗:疗效评分3(PFS & OS);改善QoL;ESMO-MCBS v1.1评分4(I/A)。

乳腺癌晚期解救治疗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3版) 一乳腺癌筛查指南二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三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四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五影像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六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规范七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八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九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射治疗临床指南十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十一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临床指南 十二晚期及复发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十三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性治疗临床指南十四乳腺癌患者康复治疗共识十五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十六乳腺导管原位(内)癌治疗指南十七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十八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十九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附录 一乳腺癌筛查指南 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以及分类 ?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人群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作诊断。 ?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普查(mass screening)2种。机会性筛查是妇女个体主动或自愿到提供乳腺筛查的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检查;群体普查是社区或单位实体有组织地为适龄妇女提供乳腺筛查。2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 ?机会性筛查一般建议40周岁开始,但对于一些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20周岁。 ?群体普查暂无推荐年龄,目前国内开展的任何群体普查均属于研究阶段,缺乏不同年龄成本效益分析的数据,卫生部开展的农村妇女免费乳腺癌检查年龄为35~65岁,采用超声检查为主,补充乳腺X线检查。3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3.1乳腺X线检查 ?乳腺X线检查对降低40岁以上妇女乳腺癌死亡率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外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建议每侧乳房常规应摄2个体位,即头足轴(CC)位和侧斜(MLO)位。 ?乳腺X线影像应经过2位以上专业放射科医师独立阅片。 ?乳腺X线筛查对40岁以上亚洲妇女准确性高。但乳腺X线对年轻致密乳腺组织穿透力差,故一般不建议对40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妇女进行乳腺X线检查。

乳腺癌的治疗原则

乳腺癌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有20万新发乳腺癌患者。改善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如手术、放疗水平提高,化疗、内分泌药物的发展和新的生物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乳腺癌的药物治疗可在手术前、手术后,以及复发转移后,控制患者的疾病发展,增加手术切除机会,提高治愈率。针对不同患者采用分类治疗的策略,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临床获益,体现合理用药的原则。 一、病因和易患因素 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危险因素包括持续地暴露于雌激素的时间、未育和晚育、既往乳腺组织学异常、基因易感性和尚不清楚的环境因素。 (一)雌激素 初潮早、绝经晚及绝经后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的女性由于暴露于雌激素的时间延长,其乳腺癌发病率较高。如月经初潮年龄小于12岁与大于17岁相比,乳腺癌发生的相对危险增加2.2倍;闭经年龄大于55岁比小于45岁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1倍;激素替代治疗延长了自然月经后暴露于雌激素的时间,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是无替代治疗者的1.3倍。 (二)妊娠 催乳素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乳腺癌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妊娠第1胎晚的或未生育女性发生乳腺癌的风险增高。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哺乳对乳腺癌也有预防作用。 (三)乳腺良性病变 一般认为乳腺良性疾病可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性。病理证实的乳腺小叶增生或纤维瘤患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为正常人的2倍,多数研究者认为乳腺小叶上皮高度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可能与乳腺癌发病有关。 (四)家族史和遗传基因 有研究发现,有1个乳腺癌一级亲属者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2倍;有2个一级亲属者发病风险进一步增加。既往有乳腺癌病史,对侧乳腺癌的发病率增

中晚期乳腺癌的治愈率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 7-10%,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病因。临床上乳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是晚期。中晚期乳腺癌患者通常经受巨大的病痛,焦虑、恐惧、没有尊严,身心都饱受折磨。不仅自己受苦,旁人看着也揪心,更加加重了人们对乳腺癌的恐惧。那么中晚期乳腺癌的治愈率如何呢? 虽然目前医疗界尚没有达到完全康复、彻底根治乳腺癌且广泛推展开来的疗法。但是若治疗时机准确、方法得当,是很有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延缓病理周期,实现长期的带瘤生存的目的。乳腺癌并非都是不治之症,只是由于病因不明,病机复杂多变,且癌细胞呈浸润性、转移性的生长等等因素都给治疗乳腺癌带来很大的困难。 从文献资料来看,经过治疗存活20年以上的乳腺癌患者并不少见,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实现临床康复。经过合理的治疗手段,患者的带瘤生存期也明显延长,生存质量大大提高。由于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复杂,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治疗有效率差异很大,患者临床确诊后处于不同的时期,能够获得治愈的机会也就相差较大。所以,对于每个乳腺癌患者来说,既要在战略上藐视它,又要在战术上重视它,那就是建立战胜癌瘤的信心,认真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每一次检查和治疗,争取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于中晚期乳腺癌患者来说,大多癌细胞已经通过不同的途径扩散、转移,伴随着难忍的持续的剧痛,一味的杀除癌细胞已经不是治疗的重点,应该把精力转移到减轻并通过提高免疫力,尽可能不影响患者的休息和饮食,进一步再去考虑如何杀癌!试想如果连生命体征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算把癌细胞杀死完了又有什么用呢? 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独创的“三联平衡疗法”把癌症患者普遍存在的正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三种病因病机即:“虚、瘀、毒”,然后针对具体病机侧重实施扶正补虚,消痰化瘀、攻毒散结,以达到恢复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在治疗上着眼于局部治疗的同时,必须重视全身的机能的调理,注重元气的充盛。应用中药治疗,从患者整体着手,抓住病机要害,增强患者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瘤体未见明显缩小,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期限却有西医难以企及的结果。在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里有大量的患者在袁希福的“三联平衡疗法”下,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即使是一些已经被西医放弃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经治疗也可恢复自身元气,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下面分享一下:服用中药后病情好转的患者真实文字记录案例 基本情况:陈林凤,女,66岁,洛阳市涧西区人,乳腺癌骨转移 治疗经历:2008年7月,陈林凤在洗澡时发现左乳房有个凹陷的“坑”,随后在洛阳市乳腺病医院确诊为乳腺癌。确诊后,陈林凤做了两次手术切除,以及6个疗程的化疗。由于臀部疼痛,无法站立,2008年11月29日就医检查的陈林凤又被告知出现骨转移。复发后,陈林凤又按照医生要求做了2个疗程的化疗。此时,骨转移及严重的毒副反应令陈林凤的身体虚弱,下不了床,走不了路,极度绝望的陈林凤开始安排后事。 康复历程:2009年1月5日,不愿意放弃的女儿拉着陈林凤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中医治疗。袁希福院长一边为其开具药方,一边对陈林凤进行开导,让陈林凤当场热泪盈眶,“求医半年来,我都没有碰到过说话这么和和气气的医生。”而治疗效果更令她开始重获治疗信心。仅仅用药3天,需要人搀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