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的诊断现状和研究进展

食物过敏的诊断现状和研究进展
食物过敏的诊断现状和研究进展

食物过敏的诊断现状和进展

食物过敏一般被定义为暴露于某一特定食物由特异性免疫反应引起的可反复发生的对健康的不良反应。全球数据显示食物过敏发生率在增加,尤其在儿童人群,食物过敏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五大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2]。近10余年来食物过敏在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食物过敏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涉及全身各系统多种症状和体征,诊断相对于其他疾病困难。正确诊断是实施合理治疗措施的前提,现就食物过敏的诊断现状和进展予以综述。

1.诊断方法概述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分为IgE介导、非IgE介导、IgE和非IgE混合介导的过敏机制。食物过敏的诊断具有挑战性,与大多数验测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关,需进行全面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有价值的诊断试验综合判断。尽管诊断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food challenge,DBPCFC)仍然是食物过敏诊断的金标准[3]。IgE 介导的食物过敏诊断试验中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口腔食物激发试验(oral food challenge,OFC)、食物特异性IgE测定、嗜碱性粒细胞激活试验(basophil activation test,BAT)是相对有价值的试验;其他试验,如淋巴细胞刺激试验、皮内食物试验、运动机能学,细胞毒性测定和胃液分析等,由于缺乏标准化和证据等级低,不被推荐作为食物过敏的评价试验[4-6]。与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不同,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缺乏诊断试验

2.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临床诊断试验的途径和选择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诊断途径通常始于对具有或不具有血清特异性IgE (serum-specific IgE,ssIgE)的疑似过敏患者进行SPT。ssIgE和SPT两种检测方法都能检测抗原特异性IgE(antigen-specific IgE,asIgE),asIgE的存在代表致敏状态而不一定出现过敏的临床表现,并且单独不能确认食物过敏,因此,这些

检测必须在有临床病史的背景下解释,较大的SPT直径或较高的ssIgE对应于较

高的临床反应可能性,但不能预测反应的严重程度[6-7]。仅根据临床病史和对整个过敏原提取物或单一过敏原的特异性IgE的存在来诊断IgE介导的食物过敏通

常是不明确的,故需要OFC,但OFC有患者的风险和不便。BAT与SPT及ssIgE

相比在诊断上更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BAT可以减少准确诊断所需的OFC数量。若SPT和ssIgE试验结果不确定,在进行OFC以确认耐受性或过敏之前,BAT可以用作中间步骤。然而,BAT的广泛临床应用要求实验室程序和流式细胞术数据

分析的进一步标准化[8, 9]。

虽然DBPCFC是食物过敏诊断的金标准,但单盲和开放性OFC在大多数临床情况下更为实用。进行OFC的决定应以患者的临床病史、SSIgE和/或SPT为指导;如果病史和/或实验证实食物会引起急性过敏反应,则不应考虑OFC;如果患者病史不确定,或者诊断实验是阴性不确定的,或者低于临界反应性阈值水平,则可以进行OFC [6, 10]。

3. 研究中的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的诊断试验

分子过敏原分析(molecular allergen Analysis,MAA)也称为组件解析诊断试验(component-resolved diagnostic testing,CRDT),在这种方法中,使用本地或重组的过敏原来测试对单个过敏原蛋白的敏感性,增强了传统实验的准确性[11, 12]。常规的ssIgE检测的是整个食物提取物中的IgE,其含有过敏和非过敏成分,而MAA鉴定的是与食物中的特定蛋白质抗原结合的IgE;MAA可区分临床相关性与不相关的IgE,对预后判断有益。有两种商业免疫测定法可测定个体食物过敏原分子特异的IgE [8, 13],即荧光酶免疫分析(ImmunoCAP)和基于微阵列的免疫测定法(ImmunoCAP ISAC)。荧光酶免疫分析使用纯化的天然或重组体并提供以kUA/L表示的定量结果。基于微阵列的免疫测定法可同时测定超过100种过敏原的特异性IgE。ISAC获得的结果是半定量的,并以ISAC标准化单位(ISU)表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ISAC涵盖范围广泛的食物过敏原,这种类型的试验有可能检测出对临床无关的食物过敏,造成食物过敏诊断过度。目前,MAA测试主要用于研究,但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牛奶、鸡蛋、花生和树坚果MAA测试都可以在美国临床使用。

另一种诊断方法是抗原表位分析(epitope analysis)。IgE结合表位可以是连续的或构象的,连续表位由蛋白质中相邻氨基酸的线性序列组成。构象表位包括不连续的氨基酸,并且只有当蛋白质处于其三级(或折叠)构象时才结合在一起。构象表位更容易被加热和酶消化降解,因此可能比线性表位更不敏感[14]。

儿童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马永骏 (石河子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新疆,832000) 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由美国临床学家Kanner提出。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研究者对自闭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自闭症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从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自闭症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和分析了自闭症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闭症,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 引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对自闭症进行详细的临床研究并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的学者是美 国的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1]他将一组行为特异的儿童命名为“early infantile autism”(早期婴儿自闭症)。他发现这些儿童有着极度的孤立,强烈的要求保持同一性,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对刺激的过度敏感,自发性活动类型的局限性。但是却有着超常的记忆水平,良好的认知能力。[2]但是仅凭对11个儿童的临床观察就得出自闭症的特点是不科学的。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将自闭症诊断标准列为如下4项:1.在各种情景下持续存在的社会交流和社会交往缺陷,不能用一般的发育迟缓解释。2.行为方式、兴

趣或活动内容狭隘、重复。3.症状必须在儿童早期出现。4.所有症状共同限制和损害了日常功能。[3]对自闭症更精确的诊断提供了帮助,但是自闭症的病因和治疗依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1自闭症的病因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症状多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因此诸多早期研究聚焦于社会认知来寻找自闭症的病因[4],但是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从医学,生物学等角度开始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2.1生物学因素 2.1.1神经生物学因素 研究者通过MRI,ERP和HC(超声)的技术检验发现2到4岁的自闭症儿童的自闭症患儿多个脑区灰白质局限性异常肥厚(比正常肥大20%),额叶肥大最重,从额到枕肥大度渐小,枕叶与正常人无差别.[5]Courchesne等人通过研究推测自闭症儿童脑区的过度增长可能与脑神经元数目过多有关,而过多的神经元可能会阻碍各个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各个脑区之间的所构成的网络是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功能基础,自闭症儿童的早期临床表现可能与此相关。[6] 1.1.2遗传因素 自从Folstein等(1991)认为自闭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 %, 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 %[7],一些学者也随之做了相似的研究都得出相似的结果,因此自闭症可能有一定的家庭遗传因素。 2.2营养因素

中国孤独症儿童的发展与现状报告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 (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

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 (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病例。 我国自闭症的研究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涌现出一大批自闭症研究的专家学者。而媒体的大量宣传,使自闭症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但总体还是落后于西方。报告对国外和国内自闭症的研究发展史进行了简介。 (三)自闭症的发病率 自闭症的发病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原因还不能确定。 2014年,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统计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为1/68,男孩患病率为1/54。 我国尚未开展针对自闭症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有部分省市和地区进行过此类调查:2004年北京抽样调查结果为1.53‰;2012年深圳报道18-24月龄婴幼儿自闭症患病率为2.76‰;2013年广州开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 2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该症状也是一类以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孤独症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孤独症儿童康复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做好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工作,探索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工作模式和方法,对近年来儿童孤独症的病因研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常用临床治疗方法、康复训练干预手段、疗效等研究现况进行综述,为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属于广泛发育障碍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症候群。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患病率约为儿童人口的0.2%~0.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孤独症的康复治疗亦强调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综合治疗。目前公认有效的治方法是特殊教育及行为矫治。应用的原理是行为分析法(ABA 法),综合治疗段主要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行为矫治、感觉统合疗法、听觉统合疗法、语训练、认知训练、综合主题教学、音乐疗法等。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将特殊教育与康复融为一体的康复方法被广泛应用。 1 孤独症概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环境改变,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康复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又称为“Kanner三联症”。同时伴有智力异常、感知觉异常、兴趣单调、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自伤行为及情绪方面等特征。正因如此,他们不能和周围的社会群体建立正常的关系,缺乏交流沟通的兴趣和动机,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冷漠。语言交流是沟通的工具,言语和语言障碍使孤独症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雪上加霜。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脱离社会这一大的环境而独立生存。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提供了新的残疾分类标准,为我们认识残疾、发展康复事业,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能力障碍用活动来替代,由此导致的残疾用活动局限表示;社会性利用用参与来替代,由此导致的残疾用参与局限表示。孤独症即为参与局限。其中的环境因素及支持系统的引入、交互作用模式、重视个人体验为我们认识孤独症,对残疾儿童的评价、康复提供理论支持。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有完善的康复医疗设备及康复资源。2病因 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 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 2.围产期因素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 迟雅 一、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 我国自闭症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中国公益研究院2014年4月1日发布的《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164万人,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疾患首位。 2016年3月9日,《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中国自闭症患病率和世界其他国家相似,约为1%,自闭症患者总数已经超过1000万人。0~14岁儿童患病者达到200万。 二、自闭症儿童的受教育情况 目前,我国的统计数字显示:65%以上的社会群体不能正确认识自闭症,75%以上自闭症儿童在6岁以前未能被及时确诊,90%以上的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正常教育。 为什么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正规教育呢?因为他们在患上自闭症以后,精神发育就跟不上了,出现了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再加上他们有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和人际交流障碍,所以,无法适应正常的学校学习生活。 现在,全社会对自闭症的了解还很少,这方面知识的普及程度还很低。最先发现孩子问题的多数是家长,家长发现孩子不正常以后,他们心理上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周围的人也不了解自闭症及其危害之大,也有些人虽然知道孩子不正常,但是为了不让孩子家长伤心,便挑好听的说,经常会说:孩子有早长也有晚长的,你们的孩子就属于晚长的那种,属于大器晚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念正确,还会举出一些例子来,比如爱因斯坦当年是四五岁才会说话之类。反正这样说也不需要负什么责任,而且家长听得也顺耳。于是家长也认为似乎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甚至很可能像爱因斯坦,自然也就无意于孩子的诊断与治疗。等到孩子该上学的时候,已经没有能力接受正规的教育了。于是,城市的自闭症患儿只能去特殊教育学校了,而农村的自闭者患儿一般都在家里散养。特殊教育学校招收的自闭症孩子,一般只招收8周岁以上的。自闭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间是3~6岁,8周岁自闭症儿童已经错过了治疗与训练的最佳时期。这部分人将成为家庭和社会永久性的严重负担。 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行为训练、干预及个性教育,约有10%的自闭症儿童能够完全康复,约20%虽然达不到完全康复水平,但是可以完全自理,还有近25%的儿童可以达到生活自理的水平。这三个数字加起来就是55%。如果能够实施“医教结合”,早发现,早实施心理干预,实行医教结合,将“开窍疗法+四环节行为训练”全面应用到自闭症的治疗当中去,前景会更好。尤其是那些属于“五软”、“五迟”的儿童,干预越早,效果越好。我们曾经干预过一名小男孩,在28个月的时候被诊断为自闭倾向,30个月的时候再次复查,仍诊断为自闭症。我们在30个月的时候开始实施开窍疗法,从解决身体的一些不良症状入手,包括治疗肾积水、尿频尿急等症状,很快孩子的亲社会能力大大提高,社会功能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逐渐得到改善乃至最终消失。 因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比如全国妇联及其所属家庭教育学会,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通过各级组织,大力实施自闭症患儿普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实施开窍疗法和四环节心理训练,必将为自闭症问题的解决开创美好的前景。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实施情况 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阐述,分别是学习环境、课程、教学策略、技术。 1、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环境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18页)DOC.doc

皮匠网—开放、共享、免费的咨询方案报告文库 咨询人士学习成长与交流平台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

皮匠网—开放、共享、免费的咨询方案报告文库 咨询人士学习成长与交流平台 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 (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 (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

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

《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试行)》编制说明 本量表的编制以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生理学、生态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发展理论等为依据,参照协康会编制的《儿童发展评估量表》和《自闭症儿童训练指南》等,将心理评估、生态评估及功能性评估等评估方式方法进行整合,采用观察、测试、访谈等方法,凭借一系列的评估材料对0-6岁的孤独症儿童及其它广泛发育障碍儿童的发展现状及需要进行评估,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它广泛发育障碍儿童的教育康复提供依据。 一、评估表编制目的 为了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对孤独症及其它广泛发育障碍儿童的教育康复需求的认识、了解,将评估与教育康复训练相结合,在充分分析他们的发展水平、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并对训练的效果进行动态的评估,以便及时调整训练的目标和计划,以保证孤独症及其它广泛发育障碍儿童教育康复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评估表的结构 本评估表由感知觉(55)、粗大动作(72)、精细动作(66)、语言与沟通(79)、认知(55)、社会交往(47)、生活自理(67)以及情绪与行为(52)八个评估领域493个项目组成,每一个评估领域都是一个评估的独立体,评估时不受其它评估领域的影响。 1.感知觉领域评估的围是五个方面,评估项目共55项。主要评估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个围在注意、反应、辨别和记忆等方面的能力现状、优劣与需求。 2.粗大动作领域评估的围在于姿势与移动两大块,评估项目共有72项。主要集中评估儿童坐姿、站姿以及爬、坐、站立、行走、跑、跳、推、端、抛、接、踢、击、拍等动作的平衡性、协调性等。 3.精细动作领域的评估围是六个方面,评估项目共有66项。主要评估儿童摆弄物品、基本操作能力、双手配合、手眼协调、握笔写画以及工具使用的能力现状和需求。

婴幼儿食物过敏诊治建议(2011版)

婴幼儿食物过敏诊治建议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近20年来儿科疾病谱发生改变,过敏性疾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持续增加,其中过敏性疾病累及约25%的儿童。发达国家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约为3-6%;美国近十年来食物过敏的儿童患病率上升了18%;近5年英国儿童花生过敏患病率增长了1倍。我国目前尚无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全国患病率资料。1990年重庆地区报告0-24个月婴幼儿食物过敏的检出率为3.5-5.1;10年后(2009年)再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婴幼儿食物过敏的检出率为7.0-9.2%,提示我国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可能亦呈上升趋势。虽然多数食物过敏可随年龄增长而自愈,但研究显示婴幼儿期食物过敏可能会增加儿童后期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 为推动我国儿童食物过敏,特别是婴幼儿食物过敏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进展,2010年2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邀请儿童保健、免疫、消化、呼吸等专业专家,参照200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制定的“婴幼儿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经集体讨论后撰写本建议。本建议仅就婴幼儿的食物过敏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未涉及食物过敏以外的过敏性疾病。 一、定义 1.食物不良反应:由食物或食物添加剂引起的所有临床异常反应,包括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和食物中毒,前两者合称食物的非毒性反应。 2.食物过敏:免疫机制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即食物蛋白引起的异常或过强的免疫反应,可由IgE或非IgE介导。表现为一疾病群,症状累及皮肤、呼吸、消化、心血管系统。 3.食物不耐受:非免疫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包括机体本身代谢异常(如乳糖酶缺乏)或是机体对某些食物内含的药物成分(如久置奶酪中含的酪胺)的易感性增高等。 二、常见的食物过敏原 婴幼儿时期,90%的食物过敏与牛奶、鸡蛋、大豆、小麦、花生、鱼、虾、坚果等8种食物有关。花生、坚果类过敏可持续数年,甚至成年后。 三、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与其他过敏性疾病相同,遗传因素仍然是食物过敏的易患因素。父母或同胞患有花生过敏者,其患病的危险性将上升7倍;若同卵双生子之一患花生过敏,另一子患病风险较正常人群高10倍。因此,特应性疾病(包括哮喘、变应性鼻炎、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家族史阳性者(至少一位一级亲属患过敏性疾病)和曾发生食物或环境过敏原致敏的儿童视为高危儿。 2.环境因素:剖宫产、过早或过晚引入固体食物、过多摄入维生素制剂、烟草烟雾暴露等可能会增加食物过敏的发病风险。 四、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根据免疫机制的不同可将食物过敏分为:①IgE介导(速发型);②非IgE介导(迟发型); ③IgE/非IgE介导(迟发型)3类(表1)。 1.轻--中度牛奶过敏:具有1种或多种下述症状者;①胃肠道:反复反流、呕吐腹泻、便秘(伴或不伴肛周皮疹)、便血、缺铁性贫血;②皮肤:特应性皮炎、唇或眼睑肿胀、血管性

儿童自闭症研究现状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儿童自闭症研究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摘要:这样一群孩子,不会说话,不会表达,他们终日沉默,他们形影单只,他们是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患了孤独症。儿童孤独症又被称为儿童自闭症,作为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自闭症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它严重危害着儿童的身心健康且极易造成他们的终身残疾。当前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本文旨在概述国内外近年来相关领域对于儿童自闭症研究的基本现状,并提供社会工作者如何将专业技巧运用到自闭症儿童康复过程中的相关工作模式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研究现状社会工作介入 一儿童自闭症研究现状 1,自闭症的临床表现 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是儿童自闭症主要的临床表现,又称为“Kanner 三联症”同时伴有智力异常、感知觉异常、兴趣单调、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自伤行为及情绪方面等特征。(1) 2,诊断 孤独症是以行为特征来诊断的一组症候群,儿童孤独症的诊断因缺乏特异性的生物学指标,行为观察和量表评定尤为重要,量表评定对临床诊断和评估有辅助和指导价值。李建华等(2对临床常用的ABC量表、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筛查量表(MCHA T)对18个月以内可疑儿童进行筛查。由美国斯普勒等编制的心理教育量表( PEP),对孤独症儿童在模仿、感知、大小肌肉能力、手眼协调、认知理解、语言表现及行为病态可以直观地指导个别化训练方案的制定和行为矫正,比较适合于个体差异极大、能力发展高度不均衡的孤独症儿童的评估。但目前尚未推广使用。 3,治疗 ①行为矫正治疗 行为矫正治疗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治疗的重点是促进患儿的社会适应和言语发育。依据发展正常行为、个别化、个体治疗和集体治疗相结合、父母亲参与等主要治疗原则。不同家庭精神环境对学龄期儿童行为的影响不同,在进行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时,必须重视家庭精神环境的作用和干预。家庭心理治疗目的在于满足患儿心理需要,掌握正确的科学教育方法,给予患儿鼓励、解释、纠正异常行为,耐心配合语言训练,避免对患儿冷淡、打骂、责罚或厌弃(19)我国目前现有的孤独症机构康复资源现状还不能满足孤独症患者的康复需要,要让更多的孤独症患儿得到有效的康复,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患儿家长的积极参与,进行家庭治疗的患儿家长,应定期到孤独症康复机构进行家庭治疗的询问和评估,以保障家庭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②特殊教育训练 国内外的经验,金字塔式的教育组织即主任医师1人、主管培训师1}2人、培训师若干名是比较好的方式。有研究表明,随着对孤独症的全面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专业人事和家长正逐步接受“全方位教育干预”的理念,综合使用各种有益的教育干预方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特殊教育训练。结构化教学法是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精神学系首创提出的,是以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自立为目标,综合诊断、评量、早期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发展出的一套教育治疗方法。在孤独症教学中被广泛使用,是引导和维持孤独症进行书本知识的自我学习的有效方法。 ③综合干预治疗 有研究显示采用由医生、治疗师与家长共同参与的因人而异的心理行为干预及药物治疗等综

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的报告

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的报告 (2012-04-12 09:23:37) 自闭症简介: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儿童广泛性地发育障碍性疾病。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着微弱的光芒,因此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往往在3岁以前起病,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社会互动、沟通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在4到5岁时症状最为明显,男女发病比例约为5:1。大约3/4的患儿合并有精神发育迟滞,半数左右的患儿在青春期可能合并癫痫发作。由于患儿在社会交往、沟通,尤其是行为方面存在严重的障碍,父母往往只能在手足无措之余,添加对孩子未来命运的担忧。 我国对自闭症儿童关注现状: 2006年我国将自闭症列为精神残疾,自闭症者被纳入相关的保障体系。目前我国自闭症人数保守估计已经超过150万。 现状1:起步晚。我国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比先进国家晚了将近40年。1938年,Leo Kanner 教授(美国)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儿童孤独症概念并做出系统研究,我国直到1982年才由南京的陶国泰教授首次报告提出。国外早在60年代就已经对“行为与教育途径的干预(以下称‘干预’)”这一措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持科学研究的态度做出系统性报告;而我国仅仅在90年代中期以来才开始经验式地摸索与模仿。认识的落后,绝不仅仅限于对其医学知识方面的知之甚少,而是对整个体系性质的认识模糊,也就是说对孤独症的干预缺乏深度的理论理解与循证层面上的操作经验。 现状2:患病率上升,对干预需求的呼声越来越大。不管是相关的专业人员,还是普通老百姓,亦或是媒体,孤独症越来越成为一个公共的话题。其患病率由最初的极为罕见,到万分之几,到而今的千分之几,虽然从来没有一个比较稳定而公信的数据,但是患病率的一路走高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多数结论认为,ASD(孤独症普系障碍)在新生儿中的比例达3/1000,典型孤独症不低于1/1000,以此推算,国内ASD(孤独症普系障碍)将不低于400万,典型孤独症不低于100万。虽然良莠不齐的训练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现状3:患儿回归主流社会困难大。治疗自闭症的黄金阶段是1-3岁,错过了这个阶段,恢复健康的困难就很大,病情还极有可能反弹,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康复训练,一旦他们失去父母的依靠,将很难在社会上生存下去。那些攻击意识强烈的患者,还可能造成社会危害。自闭症被国内绝大多数医生定义为不治之症。自闭症儿童家长十分希望孩子实现生活自理,

食物过敏的诊断现状和研究进展

食物过敏的诊断现状和进展 食物过敏一般被定义为暴露于某一特定食物由特异性免疫反应引起的可反复发生的对健康的不良反应。全球数据显示食物过敏发生率在增加,尤其在儿童人群,食物过敏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五大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2]。近10余年来食物过敏在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食物过敏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涉及全身各系统多种症状和体征,诊断相对于其他疾病困难。正确诊断是实施合理治疗措施的前提,现就食物过敏的诊断现状和进展予以综述。 1.诊断方法概述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分为IgE介导、非IgE介导、IgE和非IgE混合介导的过敏机制。食物过敏的诊断具有挑战性,与大多数验测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关,需进行全面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有价值的诊断试验综合判断。尽管诊断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food challenge,DBPCFC)仍然是食物过敏诊断的金标准[3]。IgE 介导的食物过敏诊断试验中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口腔食物激发试验(oral food challenge,OFC)、食物特异性IgE测定、嗜碱性粒细胞激活试验(basophil activation test,BAT)是相对有价值的试验;其他试验,如淋巴细胞刺激试验、皮内食物试验、运动机能学,细胞毒性测定和胃液分析等,由于缺乏标准化和证据等级低,不被推荐作为食物过敏的评价试验[4-6]。与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不同,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缺乏诊断试验 2.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临床诊断试验的途径和选择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诊断途径通常始于对具有或不具有血清特异性IgE (serum-specific IgE,ssIgE)的疑似过敏患者进行SPT。ssIgE和SPT两种检测方法都能检测抗原特异性IgE(antigen-specific IgE,asIgE),asIgE的存在代表致敏状态而不一定出现过敏的临床表现,并且单独不能确认食物过敏,因此,这些 检测必须在有临床病史的背景下解释,较大的SPT直径或较高的ssIgE对应于较 高的临床反应可能性,但不能预测反应的严重程度[6-7]。仅根据临床病史和对整个过敏原提取物或单一过敏原的特异性IgE的存在来诊断IgE介导的食物过敏通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 【摘要】儿童孤独症是指发病于婴幼儿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儿童孤独症主要特征为语言与言语障碍、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及其他如多动或注意力分散 与情绪不稳定等行为。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心理干预治疗、行为矫正治疗、感觉统 合训练、特殊教育训练及药物治疗。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孤独症等神经精神障 碍的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越来越高。提供更多儿童活动交往的机会,促进社会各界对孤独症 的了解、关怀与包容对儿童孤独症的生存与发展极为重要。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神经精神障碍;康复治疗 儿童孤独症是指发病于婴幼儿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由于患儿与外界之间缺乏情感交流, 言行刻板,沟通困难,如同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故又称自闭症[1]。儿童孤独症患病率近年 来呈上升趋势,已引起全世界范围的关注,国内目前已有约100~400万孤独症儿童[2]。患儿 多起病于30个月以前,偶见4~5岁儿童,且男孩明显多于女孩,比例约为4:1[3]。目前儿 童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指出,孤独症可能是由于多种易感基因组合与环境因 素相互作用而发生的遗传学障碍[4]。本文就儿童孤独症的特征与康复现状做一综述,现总结 如下: 1 临床特征 1.1 语言与言语障碍 孤独症患儿首诊主诉以言语障碍为主,约占4/5以上[5]。就诊时,大多数患儿言语发育延迟、不会讲话、咬字不清、自语不知所云、模仿或重复语言多见,该类表现最容易引起父母的重视。 1.1.1 鹦鹉学舌现象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问题较为复杂,且每一个患儿都有不同的语言障碍。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 育明显迟缓于正常同龄儿童,同时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其言语形式与运用表现异常[6]。 正常儿童多偏好言语性声音,而儿童孤独症患者则常表现为不会自己组织语言,机械重复别 人的话语或自说自话,部分患儿表现为语言过度,但缺乏交流性质,无法正常与之沟通。而 部分患儿言语沟通异常则与听觉反应异常有关[7]。因此,孤独症患儿既存在言语障碍,又有 语言障碍,严重影响孤独症患儿与外界建立情感联系。 1.1.2 语音异常 孤独症儿童易出现超音段音位的异常,即无法由非音质因素确定语调、语气、速度或节律等。例如,一些孤独症儿童可背诵整段文章或哼唱整首歌曲,但说话时却缺乏音调、抑扬顿挫的 变化,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通过改变语调或其它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表达情感,同时,其语 言流畅度与节律与正常儿童也有显著性差异,无法在不同情境中使用不同语境[8]。其可能为 脑部的发育不全导致,因大脑中左右脑分别控制语言符号部分与非语言部分,大脑发育障碍 很好的结石了孤独症患儿的言语障碍等表现[9]。 1.1.3 语言倒退 部分孤独症儿童会出现语言倒退,研究表明,倒退型孤独症儿童较非倒退型孤独症儿童语言 障碍更严重,但其运动技能一般无明显倒退,引起语言倒退的原因尚不明确[10]。有报道指出,可能与该类儿童发病前的生活事件诱发相关。也有研究显示,幼年期体弱多病,常接受 抗生素治疗也是引起语言倒退的可能原因之一[11]。 1.2 社会交往障碍

儿童孤独症的研究进展_何瑜玢

[6]于曼,邵勇,张建华.妊娠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筛查及诊断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外科学,2012,6(2):127-130. [7]顾金萍,宋梦帆.妊娠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妊娠结局和子代的影响[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6):374-378. [8]GartnerR.Thyroid diseases in Pregnancy[J].Curr Opin Obstet Gynecol,2009,21(6):501-507. [9]毛玲玲.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药物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6):142-144.[10]郭秋琼,周晓莉.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筛查及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4,25(12):1744-1746.[11]王承缙,张月香.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症的研究现状及实验室检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212-213. [12]Davis LE,Leveno KJ,Cunningham FG.Hypothyroidism complicating pregnancy[J].Obstet Gyneco,1988,72(1):108-112. [13]解裕谷,高云.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研究进展[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1):93-96. [14]朱海莹,李晓慧.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67例临床分析 [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161-162. [15]Pop VJ,Vulsma T.Maternal hypothyroxinemia during(early)ges-tation[J].The Lancet,2005,365:1604. [16]郑莹,徐春.北京地区妊娠早期血清促甲状腺素筛查的临床意义[J].中华医师临床杂志(电子版),2013,7(7): 3198-3199. [17]连小兰,白耀,孙梅励,等.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抗TgAb和TPOAb的临床诊断价值[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4, 24(4):452-456. [18]杨丽芬,陈会欣.2009年吉林省农村地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碘营养状况与甲状腺功能的调查[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11,30(2):162-163. [19]范晶慧,王洁,韩淑芬,等.吉林地区105例产妇甲状腺B超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17(3): 160-161. 收稿日期:2015-12-09责任编校:徐强 儿童孤独症的研究进展 何瑜玢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医学部,湖北武汉430070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中国图书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411(2016)06-1343-04;doi:10.7620/zgfybj.j.issn.1001-4411.2016.06.88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科医生Kanner于1943年首次提出并报道,其发病率最早报道在5/万以下。近年来,儿童孤独症发病率越来越高,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下面我们将主要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这4个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1发病机制 儿童孤独症自1943年美国学者报道后至今仍没有研究清楚其发病机制,近年来学者们主要在遗传学、孕产期及围生期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寻找线索。 1.1遗传因素国外关于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同患孤独症的发生率为30% 90%,而异卵双生子同患孤独症的发生率为0% 5%[1]。流行病学调查表现,孤独症同胞患病率为5% 10%[2]。均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该病存在遗传学基础。但目前有研究显示,只有大概10%的孤独症患者可用遗传综合征和已知染色体异常来解释其病因[3]。 流行病学提示孤独症在男性中多见,约为女性的4倍,有学者推测其异常方式与性染色体有关,但仍未研究出性染色体的异常表现[4]。另有研究表明[6],儿童孤独症与22q13.3[5]、SLC25A12基因多态性、OXTR基因[7]、FMRI基因[8]、NRXNI基因[9]等有关。 1.2孕产期及围生期生物学因素有研究表明,孕产期及围生期危险因素与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密切相关[10]。有报道称,高达44%的患儿母亲孕期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推测可能与母体血液激素分泌增加有关,如肾上腺素可引起胎盘血管收缩,影响胎儿脑部血流量或者通过直接影响胎儿激素水平,对胎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其中还提到,母亲孕期二手烟暴露可引起胎儿脑部缺氧缺血,从而影响胎儿大脑发育[11]。熊超等[12]对近11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显示,母亲孕期疾病史、孕期阴道出血、早产、过期产、剖宫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缺氧缺血或窒息、新生儿黄疸等危险因素与孤独症可能存在关联。但是,这些孕产期及围生期危险因素很可能是导致孤独症发生的辅助因素,而非独立致病因素[13]。 1.3环境因素有学者提出遗传、免疫和环境的协调作用可能是自闭症发生的重要原因[14],其中环境因素日趋重要。其自闭症环境即与自闭症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关的一切外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社会环境因素。有学者认为,环境因素对自闭症的发生可能有直接、间接或激发作用,对自闭症症状有加重作用。环境因素对自闭症发生、发展的机制非常复杂,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其与基因、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交互作用机制可能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15]。 2诊断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中最严重的类

我国自闭症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自闭症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国家在这方面的立法保障缺失,教育及康复培训资源匮乏。而对于成年自闭症患者,其生活保障完全由家庭承担。以上海地区为例,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向社会群众调查了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看法。得出结论:目前普通大众对于自闭症儿童了解较少,甚至对自闭症儿童产生了误解。有关部门相关政策设立不到位,自闭症儿童需要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帮助支持。 [关键词] 自闭症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一、我国自闭症儿童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发病于儿童早期,所以又称儿童孤独症。目前认为,自闭症的病因机制可能和遗传、感染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有关。三大基本特征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行为刻板。部分患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可出现“孤独症才能”,如在音乐、计算、推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超常表现,被称为“白痴学者”。 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我国自闭症儿童的人数约为336.3万,已居我国精神残疾首位,约占60.66%,且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患病比例约为6-9:1。 (一)现行的政策 1.经济补助。在我国,对于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没有专项的经济补助,目前有十几个省市区域性的发放经济补助,且发放的水平也是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定的。例如,江苏省规定,对0到6岁的自闭症儿童发放财政补助,2007年起,上海规定,本市户籍0-7岁的自闭症患儿,每年可获得3000元康复补贴。 2.教育政策。目前,我国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只有8所,每年毕业的本专科学生不超过1000人,从事特殊教育行业的专家不超过100人,开设孤独症研究的机构就更少,且多数与实践严重脱节。 我国现存的自闭症儿童康复学校主要是民间机构,收费较高,缺乏专业支持、社会资助及外部监管。目前,很多大中城市推广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政策,给自闭症患者回归主流提供了机会。但是,普通学校并没有针对于自闭症患者的各种资源,因此无法针对自闭症患者进行康复培训。 3.成年后的生活保障。自闭症的最佳干预时间为3-7岁。当自闭症儿童成年后,康复培训就没有意义。但我国没有专门的针对大龄自闭症者的福利体系。如果监护人去世或无力抚养自闭症患者,没有专门的机构能收留他们。

儿童食物过敏的诊断和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910337000.html, 儿童食物过敏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王燕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食物过敏是机体对一种或多种食物蛋白抗原产生的由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国外统计表明,小于5岁儿童的食物过敏发病率约5%,青年和成人为4%,并且呈上升趋势[1]。近年来随着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食物过敏也逐渐受到了大家的关注。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多样,最常见的是消化道、皮肤黏膜和呼吸道的症状,6个月以下发生的食物过敏以胃肠道症状为主,6个月以上皮肤损害最為明显。食物过敏累及消化道的表现包括溢乳、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可合并肠道蛋白丢失、生长发育迟缓,这些症状可突然发生,可能很轻微,也可能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儿童食物过敏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食物过敏;消化道症状;儿童 中图分类号:R7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078-02 1 常见过敏原 儿童食物过敏的过敏原主要为牛奶、鸡蛋、大豆、小麦、花生、坚果、鱼类、虾、麸皮等。不同食物来源的抗原蛋白间还存在共同的抗原决定簇,故食物抗原之间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像羊乳与牛乳蛋白,艾蒿与芹菜,乳胶与香蕉、芒果等水果,马铃薯与禾本科植物之间 可发生交叉过敏。 2 发病机制 2.1 胃肠道黏膜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胃肠道黏膜长期暴露于含大量营养物质、微生物和毒素的复杂环境,其选择性地摄取抗原能够促进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发育,胃肠道固有防御机制的健全能防止有害抗原的入侵。胃肠道固有防御机制,即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包括分泌胃酸和消化酶、肠道黏膜屏障、肠道菌群、分泌型IgA以及抗菌肽、吞噬细胞。食物蛋白在胃肠道的吸收与胃酸水平相关,增加胃酸能有效减少食物抗原的吸收,反之则抗原吸收增加。婴幼儿胃酸低下,胃内食物抗原消化不充分,相较于成年人更易发生胃肠道过敏。肠道通透性增加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调节,先天性肠道屏障关键分子的异常改变,使肠道屏障受损,或者肠道感染时,均可使肠道的通透性增加,大分子食物过敏原吸收增加,进一步导致机体对多种食物产生过敏。Ramsay等[2]认为感染或炎性反应可导致胃肠道通透性增加,食物蛋白过敏原通过细胞旁路而非肠道柱状上皮细胞呈递,直接刺激肠道黏膜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从而激发过敏反应。 2.2 胃肠道黏膜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