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阅读心得800字精选作文

《孟子》阅读心得800字精选作文
《孟子》阅读心得800字精选作文

《孟子》阅读心得800字精选作文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的经历很曲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孟子》阅读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子》阅读心得1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

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

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

《孟子》阅读心得2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去到鲁国,想找孔圣人的门第来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

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因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个锛傂∩角痫紓,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

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别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起先,他受到了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却行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拒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又因为他学士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积蓄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衔,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再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他整整呆了35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出殡这天,雪更大,风更狂,连天地山川都为一颗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赶到孟子的家乡,披麻戴孝,在风雪的呼啸下把孟子送向天堂……

作文-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800字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800字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学思想的盛世,诸子百家,学派林立。他们传承下来的思想文化,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 提起诸子百家,就不得不说说“儒墨法道”四家。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他们是“隐士”,儒家提倡“仁爱礼仪”,他们是“文士”,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他们是“武士”。而法家提倡“严刑峻法”他们是“谋士”。这四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正是因为思想的不同引发了他们之间的争辩。 墨子一书中提到“四非”。有我们熟悉的“非攻”,还有“非儒”。很显然墨子很排斥儒家,他们之间的隔阂,必须从“爱”说起,墨子和孔子虽同生于春秋战国,但年龄之间的差距却是百岁有余,在这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他们都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缺少爱。这不假,但我们都知道,儒家提倡“仁爱”,墨家提倡“兼爱”,按照理论讲它们应该和谐相处,可现实却并非如此。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划分的,上至国君,亲人,下至动物,植物,他们虽然都给予每一种生物爱,可是这种爱的层次与多是都是不一样的。而墨家的兼爱,则与仁爱不同,他们提倡的是一种平等的爱,就是说你爱别人的父母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每一个人都平

等。 从理论上讲,墨家的说法更符合我们现在社会的要求,但从实际行动上来说,几乎与不可能画约等号,但是墨子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思想,他又在兼爱的基础上加入了利益的诱使,鬼神的威胁。儒家的孟子对此则是不屑一顾,墨子的兼爱与事实不符,而自家的仁爱更能被人们接受。于是这场由“爱”引发的思想之争,就这样拉开了。对于此,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对于我们个人而言,爱应该博爱,应该兼爱。我们应遵循着党和国家的脚步。但同时,人是一种有思想,有私心,有欲望的高级动物,自是不可能做到待人平等。所以相比之下,儒家的说法,更具有现实意义,但这也并不是否认墨家的兼爱,只是要求太高而已。 儒家和墨家都是思想大家,他们传承下来的是不朽的经典,他们的思想既可以救世,也可以爱人,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智慧;不变的,是 思想。作为一代亚圣孟子,这位儒家宗师,一生 推崇其人生主张,游说各国,后来隐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 程颐曾说过: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 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 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 功甚多。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可见,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继承,更是升华。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 所必由的大道,倡导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 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与 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 之心,谓之本心,且与仁义礼智分别相对应。孟 子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以强调仁的作用;对齐宣 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来推广仁爱之心;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见仁义在孟子学说中

的重要地位。而性善论则是说人性本善,通过自 觉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中也出现了大篇幅的君主与孟子的对话。孟子作为世人的表彰,梁惠王、梁襄王、滕 文公、齐宣王均问事于他。而孟子始终坚持着自 己的理想,除推行仁政之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更是推翻了君王一贯高高在上的思想,讲究民为邦本,这种民权驾于君权之上的说 法比法国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多年。正可谓水 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认识到了人民才是政权 的根基。其次,孟子认为君为人父母,不仅要有 贤德、重义轻利,更重要的是与民同乐,所以喜 爱音乐的齐宣王才能明了与少乐乐,不若与众的 道理。又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 忧者,民亦忧其忧。 在学习方法上,孟子也有诸多主张。他认为要 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君子深,造之以道,也 包含了我们今天科学学习的眼光;他也注重自得,即自觉学习: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 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所以要自觉 地有所得,才能彻底领悟才能将知识变为自己所有。另外,还要广泛地学习,达到融会贯通。而

高中生读书笔记范文4篇

高中生读书笔记范文4篇 本文是关于高中生读书笔记范文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

西游记读书笔记15篇

西游记读书笔记15篇 《西游记》是我国的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很多人都有看过影视作品。今天本人就给大家推荐《西游记》读书笔记15篇,欢迎阅读收藏。 第一篇100字 这段时间我看了我们祖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故事中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 书中孙悟空为了保护唐僧平安到西天取经,他历经了千辛万苦,在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毫不畏惧。团结猪八戒和沙僧齐心协力克服困难,终于顺利完成了任务。他自己也从一只顽皮的猴子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战士。 第二篇100字 孙悟空偷喝了仙酒偷吃了仙丹,他们一起向玉帝告状。玉帝听后生气了,叫李天王和哪吒率十万天兵下凡抓拿妖猴。 孙悟空知道自己的小猴敌不过十万天兵就拨了一把猴毛,放在嘴里嚼碎,一喷喷吹了无数个小猴子,这才打退了十万天兵天将。 从中我知道了只要自己付出自己的实力,还有赢对方的机会。 第三篇100字 我们的人生就像《西游记》中描写的那样,每走一步,

都可能出现困难。学习,我就要学习孙悟空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而在生活中要像唐僧、沙僧那样忠厚老实、心地善良;但 有时,也要学学猪八戒的“懒”,忙里偷闲,给自己一点休 闲的空间,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怕苦、不怕累,什么事都能成功! 第四篇200字 本书根据南宋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名间流传的 唐僧取经的故事和一些平话、杂剧综合加工、大胆想象,创 造而成。本书主要歌颂了孙悟空同邪恶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敢、坚毅;同时表现了唐僧的仁慈、怯懦、迂腐;猪八戒的憨厚、自私、可笑。作品运用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出神 奇的幻想图画,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意志和愿望。故事离奇 曲折、变化多端,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语言生动诙谐,是我 国青少年最优秀的读物之一。 愿这本《西游记》能够成为少年儿童的阅读精品,丰 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大家都能真切的感受到古典文学的无 穷魅力。 第五篇300字 相信大家对《西游记》的每一个片段都很熟悉,我也 一样。每次细细研读《西游记》,聪明智慧的孙悟空,憨厚 贪吃的猪八戒,坚持不懈的唐憎,忠诚老实的沙憎就清晰的 展现在我面前。

《孟子》读后感_读书心得五篇范文

《孟子》读后感_读书心得五篇范文 孟轲的《孟子》,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孟子》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 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个人感 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 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 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 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 起仁爱的观念。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 施行仁政。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 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 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在《离娄上下》中,讲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来,修、齐、治、平,从本质上说,就是施行仁义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为己任的。在《万章上下》中,通过对历史的阐述,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孟子·尽心上下》中“孔子登东山而 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 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 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爱读《孟子》,因为它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它吸引我的地方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我能不知不觉的领悟书中深意。 众所周知,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政治上战火连绵的乱世,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上百家争鸣的盛世。孟子便是生于这乱世,成于这盛世的一代大儒,而《孟子》就是这位大儒遗传给后人的巨大财富。 《孟子》大体上属于政治哲学,但又不限于此。孟子在政治哲学的框架内,进一步论及了经济、哲学、修养、教育等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这里我想说的是书中所蕴含的哲理,更具体的说,就是对我们大学生有用的道理。当然,它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以下是我的管锥之见。 孟子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学习中难免还

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学习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学习和休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 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学习,记住每一天,既是在学习,也是在生活,这样,即是是学习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学习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另外,我觉得《孟子》给我的最大收获在于他认为一时的兴亡是不足为怀的观点,认为只要尽力便可以了,至于成功与否,却不是可以指望的,所以也不要太刻意地去记较。因为这时成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尽力去做了。在失败后一定不要抱怨,而是要找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下次一定要把这个错误改正。而我们现在有的考生,考上了后欢天喜地,考不上的一些人便几天不吃饭,不睡觉,一直在抱怨,其实这种做法是错的,有可能还会生病,看过孟子后才知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好好的反思,反思自己错在哪,并加以改正不犯同样的错。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对我们的启迪作用不可小视。

《西游记》读书笔记800字5篇

《西游记》读书笔记800字5篇 西游记是根据唐代的玄奘到遥远的古印度天竺去讲述佛教的事而改编的。以下是由为 大家收集整理的西游记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学习参考。 他们一生追寻着真、善、美,他们为此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他们用自己永恒的作品向 世界表达出他们对人生的崇敬和爱,他们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信念,伟大的理想。面对质疑他们坚持着真理,面对疾病他们不屈不挠,再大的困难他们都不言放弃。他们为 了崇高的信念像猛虎那样难以驯服不向世俗低头,他们对真理不屈不挠的坚持像水滴穿石 那样锲而不舍,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像顽石那样坚不可摧,这样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思想、 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我们终生学习的楷模。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著,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 八个好汉发动起义,中间经过曲折的发展,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揭 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 西游记读书笔记范文一 提到《西游记》大家肯定能将其中的一些片段记得滚瓜烂熟,我也一样,再一次拿出 那本在书架上已微微发黄的《西游记》,爱不释手,道一杯香茗,没翻开几页,随着吴承 恩爷爷的精彩描绘,就被其中的情节给吸引住了。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本书作者吴承恩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 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 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 杰出代表的《西游记》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 的投影。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 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 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 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 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孙悟空那种正义大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横扫一切妖 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 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

孟子读后感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孟子怀抱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觉,用他的“义”与“道”,从个别情况的“应该”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导人向善,也就是“觉此民”。 孟子的所有观点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所谓“人性向善”观点的基础上,而这个观点也恰恰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且对于当今这个时代来说最值得每个人去仔细思考领悟的。孟子的“人性向善”论,先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义、礼、智”四端,如果能够去扩充它的话,将“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所以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既然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来的恶人呢?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若其情”呢?孟子给了我们两个答案:其一,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即环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迁的原因,而这里的环境又不仅仅只是周围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还有具体到逆境与顺境的差别,《孟子》中的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议论,身处逆境的人被激发的羞耻心可使之用生命维护原则,而身处顺境时的人却更易迷失,放弃了“乡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则,环境可以说是决定为善还是为恶,义或不义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孟子也在书中举了“杯水车薪”的比喻,义能克不义,仁能克不仁,

《孟子》读后感800字 合集

《孟子》读后感800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孟子》这本书,你会找到不一样的自己。接下来小编给你整理了《孟子》读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 《孟子》读后感800字篇一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1 / 20

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后感800字篇二 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读书笔记要求与书目

附件2: 课外阅读参考书目 A.文学类 1、《诗经选》余冠英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唐诗选》(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3、《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岳麓书社1983年版 5、《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6、《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7、《鲁迅选集》(上、下)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8、《四世同堂》老舍著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9、《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0、《笑傲江湖》金庸著三联书店1994年版 11、《平凡的世界》路遥著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12、《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13、《浮士德》(德)歌德著,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14、《巴黎圣母院》(法)雨果著,陈敬容译三联书社1950年版 15、《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郭宏安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16、《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17、《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18、《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著,石真、谢冰心译人民文学出版1958年版 1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奥斯忒洛夫斯基著,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0、《百年孤独》(哥)加西亚·马尔科斯著,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B.历史类 1、《史记》司马迁著岳麓书社1988年版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4、《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 5、《剑桥中国史》(英)费正清主编(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4年版 6、《历史研究》(上、中、下)(英)汤因比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C.哲学类 1、《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周易外传》(清)王夫之注中华书局1976年版 4、《老子新译》任继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 6、《孙子兵法》郭化若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7、《坛经校释》(唐)慧能中华书局1983年版 8、《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9、《传习录》吴光,钱明等编校(见《王阳明全集》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西游记的读书笔记800字

西游记的读书笔记800字 一部众所周知,百看不厌的名著———< >,赢得了不知多少人的喜爱。也是这部名著使我的生活充满了趣味。 孙悟空,许多儿童的偶像,他乐观,聪明,勇敢,充满了斗争精神;然而与孙悟空相应成趣的是他的师弟猪八戒,他身上有许多的小毛病,却也有许多的优秀的品质;和孙悟空,猪八戒这一猴一猪比起来,第三为土地沙和尚就成了不可缺少的配角;唐僧虽说是取经的__,却总是太慈悲,不分清红皂白地训斥孙悟空,不明不白地就掉进了妖怪的陷阱。 这部名著给了我很多其实,那就是:为了实现我们的愿望,达到自己的目标,我们必须艰苦奋战,长期坚持,勇敢地战胜一切敌人,不可知难而退。我们只要踏出了第一步,那么就要去走第二步,第三步……记得我参加过一个演讲比赛,知道老师不是说我这演讲的不要了,就是那出错了,气急败坏之下,我做出了一个过后让自己后悔的决定,那就是退出比赛。想想< >里的四个人,再看看自己,多大点困难,我就不够勇敢地去克服,去战胜,怎么可能取得成功? 这个暑假我看了《西游记》这本书,故事内容十分精彩。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游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在十四年的时间里,历经千辛万苦,战胜各种妖魔鬼怪,终于到达西天,取回了真经。《西游记》铸造了四个鲜明的形象:唐僧——有着广大的胸怀;孙悟空——有着强大的本领;猪八戒——好色但又有爱心;沙僧——

心地善良又勤劳。这四个人性格不同又有特点,会让人觉得很吸引人。他们遇到妖魔鬼怪毫不退缩,越战越勇。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他神通广大,保护唐僧取得真经。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喜欢。书中写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我想,除了学习他们有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毅力,不悲观,不气馁,齐心协力,团结一心的精神外,更要为了祖国的富强和昌盛,努力学习,炼好一身本领,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挫折,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在学习上虽然我们不须取经,但是我们只要有唐僧师徒取经的精神,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够使学习成绩提高,最后取得成功。 读完《西游记》后,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一部神话小说。讲述了在唐代时期,高僧唐玄奘在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地保护下,前往西方大雷音寺求取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回真经,返回东土。 坚定不移 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千山万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受尽各种苦难和折磨,可他们却一点儿也不因为疲劳而放弃。在途中,他们也会感到厌倦、思念家乡,可他们却坚强地战胜了困难险阻。像他们一样有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还有很多,如:红军战士在长征中克服了千千万万的困难,最后取得胜利;大禹治水时,他背井离乡,不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 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没落为“士”,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成为儒家曾子、子思 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关于《孟子》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 的《孟子》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 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个人感 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 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 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 起仁爱的观念。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 施行仁政。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 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 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在《离娄上下》中,讲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来,修、齐、治、平,从本质上说,就是施行仁义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为己任的。在《万章上下》中,通过对历史的阐述,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孟子·尽心上下》中“孔子登东山而 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

孟子读后感1500字

孟子读后感1500字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让人不敬佩吗? 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

西游记读后感800字西游记读书笔记五篇

西游记读后感800字西游记读书笔记五篇 西游记这本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一本名著了,被誉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不是没道理的,趁着寒假的到来,好好阅读吧,关于《西游记》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WTT给大家整理的《西游记》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初中西游记读后感800字左右【一】 在我的成长路上,《西游记》始终陪伴着我,不论是电视剧还是动画片,虽然看了一遍又一遍,但是仍不过瘾。当看到唐僧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时,不禁对唐僧的执着、孙悟空的勇敢机智、猪八戒的幽默和沙和尚的任劳任怨感悟颇深。但最受感动的还是唐僧对徒弟的谆谆教诲。如今再次细细品味这家喻户晓的名著,不变的是故事情节,变的是我的感触。 小时候看《西游记》总会有个疑问: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可以翻十万八千里,那为什么不直接带着唐僧坐筋斗云去取经呢?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迎刃而解了,这只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没有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的东西,一切事物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就像这句歌词所说的,想要成功不能只依赖捷径,成功的秘诀就是踏踏实实地沿着脚下的路走下去,不管路的两旁是荆棘还是鲜花,不管路的上方是艳阳还是阴云。

孙悟空求学七年才学到真本领。七年间,他只跟着师傅和师兄念着自己不喜欢的经文,但他从未说过放弃,因为他知道总有一天师傅会将真本领传授给他,他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这也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取得成功的快慢不在于我们消耗的时间,而在于我们为获得成功所受的磨练。一个真正想取得成功的人是不会在意自己为这个目标耗费了多少时光和精力,他们在意的只有自己是否为这个目标真的在拼搏。他们知道:接受的磨练越多,获得的经验也就越多,离成功的大门也就越近。 孙悟空神通广大,却被紧箍咒约束,被佛祖镇压。这就是所谓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因为这些束缚,孙悟空才不会因为本领高强而胡作非为。生活中每个人也同样,被法律和道德舆论约束着,整个世界也因这些约束才能够有条不紊地发展。若世界上没有任何规矩,对人们没有任何约束,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世界坠入了毁灭的深渊。所以,人们应当自觉遵守法律,遵守各项规定。 孙悟空保唐僧战妖怪的英雄形象在我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不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更告诉我们许多生活的道理,给这本名著增添了光辉。 初中西游记读后感800字左右【二】

孟子读后感1000字

孟子读后感1000字 我们都知道,在政治思想中,《孟子》中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同时推行“仁政”,重教化;在教育思想方面提倡顺应天性、专心致志并循序渐进;在文艺思想方面,鼓励提高鉴赏能力和自我修养,并主张文艺应服从于政治教化的需要;而在哲学思想方面,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论也是孟子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由此构建起他的心性之学的思想体系。即“尽心知性”,“尽心”即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辱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所谓“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简而言之,孟子的心性之学的根本目的是塑造理想人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第一,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非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第二,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而非后天形成。第三,“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然而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发展了心性之学。 在《公孙丑·上》的篇章中,用关于小孩突然掉入井里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产生惊骇、同情的心情的故事说明了每个人都有同情之心,

羞辱之心、退让之心、是非之心。再通过阐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辱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了这四种萌芽在身上,就应该懂得把他们都扩充起来。 孟子的“性本善”的道理很简单,其目的也是为了唤醒我们的善心,探索自己、反思自己并发现自己,尽力行善。但是既然每个人都有善心为何还有那么多因人不善而造成的悲剧?孟子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之所以不善,并不是天生导致的,而是受环境影响,被外界污染。即由于环境影响了他们的心----“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其所以放其良心者”----才会变成这样的。但是外界是没有善恶之分的,那么人的后天的“恶”的根源到底是哪里呢?因为孟子没有继续论证恶的根源,然而恶又是存在的,所以就不能否认恶在人性中的存在。 其实,我认为经济学的前提就说明了即人是理性的,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以为自我服务为目的的。虽然这个假设并不与性善论相直接矛盾,但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他人利益交叉重合、恶性竞争和零和博弈的过程,所以也不能否认这个天然属性,其实也是人恶的行为的根源。这也正是为什么需要现实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来规范每一个人。 本性善恶的话题,中外古人都有所提及,但往往各执一词,其实善恶兼具,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样的提法,虽然比较中庸,但也比较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论语译注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杨伯峻版《论语译注》应该是了解孔子思想和《论语》精髓的 一本教为权威的书。以下是分享的关于论语译注读书心得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印 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当初。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西游记读书笔记800字三篇

西游记读书笔记800字三篇导语: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下面是西游记读书笔记800字三篇,欢迎阅读! 西游记读书笔记800字《西游记》这本书把一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泼猴勾勒得栩栩如生,写它从天不怕地不怕变为一个恭敬的猴子,为了师傅的安危他奋不顾身,他并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惰,也不像沙僧那样憨厚,西游记读书笔记800字。作者更是借助他这一点勾勒出孙悟空的大智大勇,自从唐三藏把孙悟空从五指山解救出来到取得了真经,这期间经理九九八十一难,每次劫难都是孙悟空全心全意去解救师傅的,最后才圆满的取回真经。 从小到大,我在电视上看过无数次《西游记》,小时候看《西游记》纯粹是为了它曲折有趣的情节。光阴飞逝我慢慢长大,但是西游记并不会因为我的年龄增长而被我厌倦,我还是那么的爱看。当然,长大后,我就对书中的各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就有了一些看法。 我对其中的各个角色的性格和曲折有趣情节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真正品读整本书,却是近段时间的事情。因为我曾经认为,看电视剧多好啊,既简单易懂,又有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何必拿起一本厚厚的书去钻那些自己不懂得

文字。现在看来,我当时是大错特错了,一样的故事,一样的人物,书中比电视剧更精彩更扣人心弦,让人恍若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全然忘记了身外的世界。 《西游记》是经久不衰的大作,能让众多读者百读不厌,它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神话小说的巅峰,不愧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读书笔记800字《西游记》是一部神魔长篇章回体小说,这部小说记载了师徒四人要去西天取经的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种的困难,他们为了取到真经,挑战了八十一种的困难,还受了许多伤呢…… 师徒四人最忠厚的是沙僧,他忠厚老实,一心想取到真经,令我感叹不已。 猪八戒,大家都知道,他好色好吃好玩,一心贪婪,做不成事。他遇到困难时,只想着退缩。他取到真经时,还求佛祖让自己下凡来玩呢!别忘了,他就是这样被玉帝贬下凡来的。 孙悟空最大的特点是勇敢,他不怕困难,打走妖魔鬼怪。如果师父被抓了,他一定会想办法救出师父。他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唐僧就是啰嗦可是是个善良闵诚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但有昏庸顽固,是非不分。意志坚强,慈悲善良。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在这十几周的学习听课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老师诙谐幽默的讲课方式还有标新立异的独特思想感染着。我收获最大的是,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不要轻易被外界蛊惑。我也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国家一所大学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襟。只有兼容并包思想才会繁荣,社会的进步也体现于此。 这门课开阔了我的思维空间,让我有了一种要读点什么的欲望。我急需一种与别人思想共鸣的感受,于是我选择了《孟子》这部经典,从中得到了久违的畅快。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找到一切,溯本回源;从逐物迷方与纷纭杂乱中回归宁静。我们需要从属于自己文明的厚重中寻找内心的坚定笃实,而不是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而可能数典忘祖。如何去寻找这份历史的深刻静谧?古人早已用超凡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营养又美味的心灵鸡汤国学。《孟子》在国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本书历经千年,历久弥新。它并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一部人臣与君主,人臣与人臣的枯燥对话记载录,它其中所蕴含的小由为人之道,大至政治理念的一体化的内容仍值得我们深思。时间并没有湮没它的光辉,直到今日,它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仍值得后人探索解读。 孟子是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十分善于用比喻或者是寓言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一些原本很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传神。全书运用比喻不下千处。而且每处都给人以“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的感觉。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而且,《孟子》一书的语言精练流畅,同时又浅显易懂。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他驳斥墨家的"兼爱",攻击法家的“耕战”,主张“保民而王”,通过施“仁政”去求得天下的统一。在思想方面,《孟子》具有民本思想。他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例如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夫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孟子反对霸政他提倡以德服人,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因此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 孟子还主张“政事以民为归宿。”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其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见孟子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教育上,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 但又认为人善性, 是无法从外在培养, 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 孟子的抱负,在于使诸侯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虽然其很多地方都说到七十里而王,但实际上还是认为大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虽然先后到了不少的诸侯国,感觉上他对滕、邹、鲁等小国不够尽心,而在魏、齐两个诸侯国花费较多的心神,特别是齐国。孟子根据对当时形势的把握,认为春秋以来连年的征战使民不聊生,人们都盼望有仁德的君王来解救,就如同被倒悬的人希望得到别人解救那么迫切,所以,如果能有哪个国君能够施行仁政,那么天下民心必然归顺,从而达到王天下理想。孟子的这个期望在梁惠王身上并没有实现,短短的魏国之行,一年以后梁惠王就死了,而继任的梁襄王看上去就不是一个能施行仁政的人。而当时的齐国,国势正盛,土地宽广,人口众多,贤士云集,因而孟子先后两次很耐心地呆在了齐国,而且时间很长,第二次去已经71岁高龄,仍然试图说服齐宣王施行仁政,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结果与齐宣王的意见相左,郁郁而去,齐宣王甚至没有派人来挽留。 如果说王天下是孟子的终极目标,那么起点就是在国内施行仁政。孟子把仁政的施行分作四个层面:一、保护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保证百姓的生老病死有所依,使百姓不离开国土;二、教导百姓自给自足,保证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国家要重视生产的季节,使百姓能安心生产;三,减免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四,在前三个方面都实现之后,再进行道德教化,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的社会风尚。这四个层面是逐步递进的,能按此施行仁政,那么这个国家君主的仁德就会声名远播,使天下百姓都向往到这个国家来,到那个时候王天下就易如反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