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熔化和凝固经典教案

新人教版熔化和凝固经典教案
新人教版熔化和凝固经典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1课时新授课

单位: 枣庄市薛城区第十九中学姓名:王伟

使用日期: 2012 年 10 月 18 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

2.记住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3.掌握物质熔化和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知道它们发生的条件和过程以及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利用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2.使学生能够通过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理解固体熔化和液体凝固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教学重难点】

重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温度变化规律

难点:实验现象,组织教学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

多媒体课件,海波,石蜡,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搅拌器,铁架台,火柴,秒表【教学过程】

北京水立方

以高新科技材料应用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

钢铁熔化

:自然界中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物质状态会随着温度变化,在固、液、气三

【播放课件】&【引导点拨】

【小结】&【板书】像石蜡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非晶体

像石蜡这样的非晶体还有玻璃、橡胶、塑料、松香、沥青

【提问】通过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能说出它们的熔化温度分别是多少吗?

【总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书】

【自学指导】

知道冰和常见晶体的熔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熔化图像分析,运用已获得的信息,逆向思维,画出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温度变化的图像。

【板书设计】

§3.2 熔化和凝固

一、物态变化

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二、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像海波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有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非晶体:像石蜡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

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三、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亮点”

1、这节课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知识的发现者、构建者,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知识的升华。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他们都能有所收获。

2、对于同一种晶体来说,BC 段熔化时的温度和时的温度有什么关系?

例如:对凝固的处理,先让学生进行猜想,然后教师点拨,学生思考画出凝固过程温度变化图像,这样学生就会对知识进行升华。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如:酒精灯的使用,水浴加热及好处等。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对课本上表格的改进,增加了状态的数据收集;让海波和石蜡同时进行熔化等。

2、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搜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小组合作研究问题,动手操作和利用实验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和亲自观察真正体会到科学带给他们身心上的愉悦,从而喜欢上科学,爱上科学,并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对图象的分析,帮助学生找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让学生通过对图像的研究,知道利用图像可以很形象、直接的把物理量间的关系表达出来。

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1. 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学生都很兴奋。特别到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学生初次接触这么多的实验仪器特亢奋,再加上缺乏仪器操作技能,顺利完成实验探究有困难。

2.课堂检测处理的有些草率。这主要是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前面内容用时多了一些,导致后面时间有些不够用。课堂流程安排还可以更合理一些,这样可以节约一些的时间。

附件1:

【课堂小结】

附件2:

【课堂检测】

1. 在东北,人们冬季里喜欢做“冻豆腐”。光滑细嫩的豆腐,经冷冻再解冻以后,会出现许多小孔。小孔产生的原因是豆腐里的水先后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2.超市里正在出售的海鲜周围要铺一层碎冰块,这是因为冰熔化时要,但温度,所以能起到保鲜的作用

3.已知固体酒精、煤油、水银的熔点分别为-117℃、-30℃、-38.5℃.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2℃,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该选用()

A.酒精温度计 B.煤油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4.两盆水里面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阴凉处,在盆内冰块均未熔化完前,两盆水的水温相比()

A.在阴凉处的那盆水的温度高 B.两盆水温度一样高

C.在阳光下的那盆水的温度高 D.无法确定

5.如图是某一物质加热变成液体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图象并将结果填在横线上.

(1)当时的室温是。

(2)图中BC段表示物质处于状态,图中CD段表示物质处于液体状态。

(3)物质的熔点是,熔化用了 min,在这段过程中物质

要热(填“吸”或“放”)。

(4)物质是(填“晶体”或“非晶体”)。

附件3:

【作业思考题】

1.水的凝固点是0℃,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小明把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体放在电冰箱的冷冻室(冷冻室温度可达-5℃)中,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从冷冻室取出混合液体时,却发现混合液体没有凝固。就这个现象你能提出什么猜想?根据这一猜想举出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 西城区北京四中李丽娟 教学设计思路: “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教师认为,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如果每一个探究的环节都在课堂里进行,教学任务是完成不了的,所以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环节提前布置由学生在家完成,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写出部分的实验报告,课堂上直接进行交流。另外,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获得固体熔化的实验数据,画出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所以本节课中暂不训练学生组装实验仪器的能力,教师事先调整好实验装置,做实验前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学生只需将“熔化和凝固实验器”装入大烧杯的热水中就可以进行实验了。这个实验中使用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器”及采用“水浴法”加热,很好的解决了海波受热不均的问题,使固液共存的状态可以清楚地被记录下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为了能够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分别、同时进行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的探究。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本节课先用温度计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既复习了旧知识,也引起学生对冰熔化时温度的关注。实验的器材外观很大,教师在上课前将实验装置摆放在正对实验室门口的位置,引导学生进实验室的时候先读出温度计的示数,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此演示实验还隐含着本节课的知识--晶体的熔化。 新课引入时,通过丰富、漂亮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物质的不同物态,再由两个生活中常见的对比实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熔化和凝固”,展示“铁熔化为铁水”的图片,提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学生先展示和交流提前预习完成的实验方案,然后开始动手实验,教师在这节课中将利用温度传感器与学生一起完成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时,将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图像法,这是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重点。教师采用先由学生初步分析,互相讨论、补充,教师一边引导的方式得出初步的结论,再带领学生整理、归纳,得出晶体熔化温度变化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怎样看物理的图像,怎样分析物理的图像,怎样从图像的分析中找到规律,体会出图像直观,形象的特点。接下来由学生自行分析石蜡融化的图像,巩固落实图像法。通过对比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图像,得出固体可以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 通过分析,是学生了解熔化的条件;通过资料表查出海波的熔点,引导学生对比所作实验,继续思考、做出评估;通过资料表查出冰的熔点,再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呼应开篇,提出问题:“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与冰的多少有关吗”?引导学生观察冰变少了,但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还是00C,加深对熔化过程的理解;教师视频展示课前做的“水的凝固”实验,并展示教师记录的数据,学生根据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再展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加深对熔化和凝固图像的理解。 最后布置学生在家完成“水凝固和冰熔化”的实验,做出水凝固和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查资料,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2021年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熔化和凝固(I)

2021年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熔化和凝固(I)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态、液体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熔化和凝固”。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

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二、进行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 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 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 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 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 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 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 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时间/min 0 1 2 3 4 5 …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个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分析和论证:在图2和图3的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写上。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

熔化和凝固教案教案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重、难点: 1、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 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液体温 度计是根据_________ 性质制成的,把_______________ 规定为0℃,把___________ 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_____,不要碰到容器的_______,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3、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一 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时气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 为() A、38℃; B、37℃ C、36℃ D、35℃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 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熔化和凝固现象熔化和凝固实验练习 新人教版

第1课时熔化和凝固现象、熔化和凝固实验 一、选择题 1.小明的玩具灯笼里的灯泡不亮了,爸爸检查后发现是电路板的线断了,于是爸爸用电烙铁把断开的电路重新焊接好,则焊锡发生的变化是( ) A.熔化 B.先熔化后凝固 C.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2.下列现象不属于熔化的是( ) A.食盐放入水中变成盐水 B.冰变成水 C.铁块在炼铁炉中变成铁水 D.玻璃在高温下变成液态 3.如图1所示是某小组安装的实验装置,安装顺序合理的是( ) ①烧杯和水②酒精灯 ③铁杆A和温度计 ④铁杆B和试管 ⑤铁杆C和石棉网 A.③④①⑤② B.⑤①④③② C.②⑤①④③ D.⑤②①④③

图1 4.在探究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规律时,小琴根据实验目的,进行了认真规范的实验,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石蜡和海波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 B.海波熔化时的温度是48 ℃ C.海波在熔化过程中不需要吸热 D.42 ℃时,海波处于固态 二、填空题 5.冰糖葫芦是许多小朋友的最爱,它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将洗净的山楂穿在竹签上,然后将一定量的白糖放入锅中加热,将白糖________后,在山楂上蘸糖浆,等山楂上的糖浆________热量变成固态,冰糖葫芦就做好了。 图2 6.学习物态变化时,老师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放热结冰温度不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吸热化水温度未升”。该对联先后包含的两种物态变化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反映的一个共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7.如图3所示,利用图甲的装置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图乙中的ABCD和AEFG分别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图3 (1)图甲中,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是为了使海波受热__________,而且使海波的温度上升得较__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实验中,在记录加热时间的同时还要观察记录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图甲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________。分析图乙中的图线AEFG,在4~5 min时间内,试管内的海波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态。 (3)分析图乙中的两条图线,海波熔化时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____________。 (4)图乙中的两条图线有所不同,可能的原因是海波的________不同。 1.B2.A 3.C 4.C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热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并知道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一步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学习本节内容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教师在学生的整理过程中,通过举例、设问、讲解、点拨等多种方法,适时引导,教师以引导者,共同学习参与者的身份来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科学家探究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六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熔化和凝固 师: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生答: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四部分内容组成。重点和难点是做好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要学习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还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要求学生能够参与熔化、凝固等实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熟悉酒精灯、温度计、秒表的用法,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的方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象,知道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知道固体熔化和凝固的曲线特征并不都是相同的,并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上每段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难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了解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 三、教学策略 本节设计以学生熟悉的冰变成水及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等现象,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种状态,继而引入物态变化,引入本课题。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八年级物理上册 3.2 熔化和凝固同步检测 (新版)新人教版

3.2 熔化和凝固 一、单选题 1.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2.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汽化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电解水实验证明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D.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水分子的体积增大造成的 3.如图所示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 A.冰化成水B.露珠的形成C.雾的形成D.雾凇的形成4.用同一热源给一个物体均匀加热,得到它的熔化图象如图所示,那 么该物体在固态时的比热容与液态时的比热容之比是 A.1∶2 B.1∶4 C.1∶1 D.2∶1 5.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值的25%, 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了解地球的水循环知识,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形成小水滴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中,液化形成雨水6.每到夏日都会有部分地区出现高温天气,一些道路上的沥青会被烤化斑马线变得扭曲模糊,关于这种情景下列符合上述叙述的图像是

A.B.C.D.

7.图中的四个物态变化实例,属于吸热的是 A.B.C.D. 8.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 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 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9.我国北方的冬季气温很低,到处都是冰天雪地,人们有时会将冰雪熔化取水,把冰雪放在水壶里加热取水的过程中 A.冰变为水的过程中内能保持不变B.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C.水的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D.在加热过程中,壶内的温度一直在上升 10.如图是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t 1时刻物体分子动能比t2时刻大 B.t2、t3时刻物体内能相等 C.t4时刻物体内能不为零 D.该物质是晶体 二、实验题 11.图甲是“探究萘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每隔五min记录一次温度值,并观察萘的状态,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拓展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

第2节《熔化和凝固》同步试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答案】C 【解析】A、“雪馒头”是固态积雪,空气温度较低,低于雪的熔点,积雪长时间不能熔化,才会出现这一现象,故A正确;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使得地面温度不同,温度较高处积雪熔化,形成“雪馒头”现象,故B正确; C、太阳对条形砖和方形地砖的辐射相同,故C错误;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温度较高,积雪更易熔化,故D正确; 故选C. 2.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海波的熔点是48℃ B.海波在BC段没有吸收热量 C.在第6分钟时海波已全部熔化 D.海波在CD段是气态 【答案】A

【解析】A.由图像可知,海波是晶体,熔点为48℃,故A正确; B.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海波在BC段也要吸收热量,故B错误; C.在第6min时海波刚刚开始熔化,到C点12min时,海波熔化结束,故C错误; D.海波在CD段是液态,故D错误。 故选A。 3.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C.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D.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答案】D 【解析】由图像可知,丙吸热变为甲,甲吸热变为乙,故甲是液态、乙是气态、丙是固态,所以甲到乙是汽化,乙到丙是凝华,丙到甲是熔化,故ABC错误,D正确。 4.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在标准大气压环境下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在逐渐降低 【答案】C 【解析】A.由图象可知,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是熔化图象,又因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表明该物质是晶体,故A不符合题意;

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

课题: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 1 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设计

一、实验准备 (1).实验器材 ; (2).实验中温度计的作用 ; (3).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 ; 记录数据 下表是给某固体加热的过程中记录的时间和对应的温度 由上表可知,该固体的熔点是_________, 它可能是__________;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 大约持续了__________min , 试在右图中画出该固体熔化过程的图线。 总结规律: (1).海波在熔化前,不断 热,温度________ ;熔化过程时, 不断 热,温度 ;熔化后继续吸热时,温 度 . (2).石蜡在熔化前,不断 热,温度______ ;熔化过程时, 不断 热,温度 ;熔化后继续吸热时,温 度 . 【即时反馈1】 1. 下列物质中全都是晶体的是( ) A.铁、食盐、松香 B.萘、冰、石英 C.金、海波、石蜡 D.冰、石英、玻璃 2. 在寒冷的雪山高原上,边防战士生活得非常艰苦,常从野外取 雪化成水,再加热饮用。如图1,其中能正确反映雪化成水这个 过程的图象是( ) 【探究3】熔点和凝固点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海波的温度/℃ 石蜡的温度/℃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6 -4 -2 1 2 3 展示该实验的实验器材并简单介绍各仪器的作用 课件播放有关实验视频并得到有关实验的数据,学生们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并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即时反馈2】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放热时,温度不一定降低 B.所有的固体都能熔化,而且都有熔点 C.水的温度达到0 ℃ 就会结冰 D. 0 ℃ 的冰比0 ℃ 的水更凉 2. 钢在熔化成钢水的过程中( ) A.吸热,温度升高 B.吸热,温度不变 C.放热,温度降低 D.放热,温度不变 【课堂检测】 1. 下列事实能够说明相关物体是晶体 的是( ) A.铁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B.冰加热到0 ℃ 时才熔化 C.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会变小 D.铜可以锻造成各种规律的几何形状 2. 沥青在加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 .温度持续上升 B .温度保持熔点不变 C .先上升,后来保持不变,最后又上升 D .先下降后上升 3. 南极科考队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是 水银温度计,是由于酒精的( ) A.沸点低 B.密度小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 2.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工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走进生活,观察图片,思考物质有哪几种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二、进行新课 观察滴水成冰与冰雪消融两张图片,思考水的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举例: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等 3、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 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记录数据,绘制图象 (2)设计试验和进行试验 (3)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 搅拌器、温度计、火柴、秒表 (4)总结实验 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晶体例:海波、冰、石英、萘、食盐、明矾、 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固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例:松香、玻璃、石蜡、沥青、橡胶 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人教版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包括四部分内容,即物态变化,晶体熔化(凝固)特点、条件,非晶体熔化(凝固)特点、条件,熔化和凝固应用。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和条件是本节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 比较困难,所以要求学生一边进行实验一边思考,通过分析实验图像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和条件,并进行区别。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为基础,凝固通过导学案让学生自学。本节的内容主要通过事例和实验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形成熔化和凝固的知识体系,为后面学习其他的物态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边实验边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材地位: 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学习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重要基础。本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学生的一些直接的经验会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建立正确的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通过图像分析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特点、条件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本节主要是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和条件。本节实验探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 物态变化的物理知识起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特点:初四的学生,经过一年半的物理学习,对物理研究方法已经比较熟悉,对,探究热情比较高涨,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已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对

自己好奇的问题,具有进行探究的能力,思想较为灵活。所以教师应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建让他们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环境和机会,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在学习上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对于熔化和凝固学生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只不过他们认为所有物质熔化和凝固都是一样的。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不同。对于利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学生在初三的化学课上已经接触,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困难。但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掌握利用酒 精灯对物质加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便养成很好的使用仪器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1《熔化和凝固》_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节 一、教材依据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1节《熔化和凝固》。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为七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1节熔化和凝固,教材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出发引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去探究固体熔化规律,并运用图像法来表示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最后认识常见晶体和非晶体,了解常见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的规律。不管是知识点掌握,还是实验动手能力、方法培养本节教材内容地位都相当重要。三、设计思想 体现新课程“突出科学探究”的指导思想,以探究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为主线组织教学。基本流程为: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了解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归纳总结→逆向迁移→巩固应用。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实验和数据的处理分析,让学生经历从科学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的处理、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重点难点 重点:晶体熔化与凝固的规律,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难点:指导学生实验操作,描绘固体熔化图像,总结固体熔化的规律。 五、学情分析 学生对水结冰和冰化水都很熟悉,因此对熔化和凝固现象不难理解,但是并不了解这两个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所以成功完成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而要四位学生协同完成这么一个很多教师都无法完成的复杂实验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教师要精心的准备实验器材,并对学生进行细心的指导。只有在成功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画图、分析、概括,教学才能得以正常进行,否则只能是空谈。 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的不同特点。能说出几种典型的晶体和非晶体。 2.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仪器】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萘、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让学生用以上的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百官中学李军标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学过天体系统到地球上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是有物质构成的,是自然界不同层次的物质,并且在小学阶段已学过物质三态变化常识。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常识,本节课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学习熔化和凝固等物态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并能说出几种典型晶体和非晶体;(2)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3)理解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并能说出海波、水、钨等的熔点;学会查熔点表。 2.技能: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数据,作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图象,初步认识图象的意义并学会画图象的方法。 3.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三、教学准备 学生用:固体熔化装置、海波、松香、温度计、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热水、实验数据记录单 教师用:一烧杯冰块、温度计、CAI课件 四、教学过程 [引入] 创设用实物冰块熔化时温度保持0℃不变的实验情景 师:俗话又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 师:你见过水结成冰或冰化成水的现象吗? 生:…… 师: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这是很常见的现象。 ——展示图片,增加感性认识。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熔化和凝固(板书) [科学探究] (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熔化和凝固有什么特点? (二)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假设和猜想 如:1.熔化时温度会升高; 2.凝固时温度会降低; 3.熔化和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4.…… (三)制定并实施实验方案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图,并作出下面交代: 1.分14组,每组4人,其中10组做[实验一]硫代硫酸钠熔化实验,其余4组做[实验二]松香熔化实验。 2.每组4人应有明确分工:1人计时、1人搅拌并读出试管内温度计读数、1人填写学习单、1人负责加热并监督。 3.给每组烧杯加约50℃的水,并开始加热。 4.教师在此期间巡视,并不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几点:

(人教版)初二物理 熔化和凝固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二物理4.2 熔化和凝固习题及答案 1.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烧开水时壶嘴冒的“白气” B.洗热水澡时,浴室内的镜头变模糊 C.清晨,草木上挂着露珠 D.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思路解析:壶嘴冒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洗澡时,浴室内的镜子变模糊是由于热的水蒸气遇冷的镜面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镜面上;露珠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B、C都是液化现象。滴水成冰是水遇冷凝固成冰,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答案:ABC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思路解析:云、雨、雪……它们都是水,它们是水的三种状态的不同存在形式,其中云是气态,雨是液态,雪是固态。答案: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3.云、雨、雪……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实际上它们都是_______在不同温度下的存在状态。答案:冰、钻石、铜、水晶等都属于晶体,玻璃、塑料、橡胶等属于非晶体。晶体具有比较稳定的熔点,加热到熔点晶体会熔化,而且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再升高;非晶体没有熔点,它们不是在固定的温度下熔化为液体,而是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由硬变软,最后变成液体。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思路解析:在常温下,铁、木头是以固态存在的,水、油是以液态存在的,空气是气态。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答案:固态液态气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4.知道哪些物质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吗?它们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思路解析:晶体和非晶体最主要的特征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则没有。对于A,非晶体熔化时也要吸收热量,故A错。对于B,说明冰必须在一个特定温度下熔化,故B对。对于C,升华时,物质都会变小,故C错。对于D,熔化后,晶体和非晶体都可以重新塑造形状,故D错。答案:B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1.下列事实能够说明相关物体是晶体的是() A.铁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B.冰加热到0 ℃时才熔化 C.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会变小 D.铜可以锻造成各种规律的几何形状 思路解析:晶体和非晶体最主要的特征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则没有。对于A,非晶体熔化时也要吸收热量,故A错。对于B,说明冰必须在一个特定温度下熔化,故B对。对于C,升华时,物质都会变小,故C错。对于D,熔化后,晶体和非晶体都可以重新塑造形状,故D错。答案:B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下列物质中全都是晶体的是() A.铁、食盐、松香 B.萘、冰、石英 C.金、海波、石蜡 D.冰、石英、玻璃 思路解析:松香、石蜡、玻璃是非晶体。答案:B 3.钢在熔化成钢水的过程中() A.吸热,温度升高 B.吸热,温度不变 C.放热,温度降低 D.放热,温度不变 思路解析:钢是金属晶体,熔化时虽吸热但温度不变。答案:B 4.在寒冷的雪山高原上,边防战士生活得非常艰苦,常从野外取雪化成水,再加热饮用。如图4-2-1,其中能正确反映雪化成水这个过程的图象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熔化和凝固教案[1]

《熔化和凝固》教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对象】八年级(上) 【教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内容是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热爱科学有一定的作用。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继而总结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结论。 3.教材内容安排:通过实验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继而在通过讲授法得出固体凝固的相关知识。 4.教材的特点:第一,注重学生活动,突出实验探究;第二,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5.对教材的处理: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得出相关结论,继而利用多媒体可见来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强,对生活中现象的原理有了解的兴趣。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温度的概念,并掌握温度计的使用。 3.学生的认识特点:对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有直接的感性认识,但并不了解其中的真正原理,不了解熔化和凝固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点】 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教学难点】 固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 2.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以问题为先导,把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解决问题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根据前苏联心里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稍高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思维进行探究。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究,动手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尝试自己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获取知识。整个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讲授法 通过老师形象生动、富于引导式的讲解,辅以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探究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讲授必要的物理知识。 3.学法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