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物理和化学 名词解释

高分子物理和化学 名词解释
高分子物理和化学 名词解释

高分子物理和化学名词解释(各种转)作者:刘方超CooDee

1. 应力松弛:在恒定温度和形变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聚合物内部的应力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衰减的现象。

2. 氢键:是极性很强的X-H键上的氢原子,与另外一个键上电负性很大的原子Y的孤对电子相互吸引而形成的一种键。

3. 等规聚合物:指全同立构和间同的高聚物。

4. 等规度:高聚物中含有全同立构和间同立构总的百分数。

5. 聚合物的粘弹性:聚合物的形变和发展具有时间依赖性,这种性质介于理想弹性体和理想粘性体之间,称为粘弹性。

1999年

1.玻璃化温度:玻璃态与高弹态之间的转变即玻璃化转变,所对应的转变温度。

2.脆点(化)温度:当温度低于某个温度Tb时,玻璃态高聚物不能发展强迫高弹形变,而必定发生脆性断裂,这个温度称为脆化温度。

3.溶解度参数:通常将内聚能密度的平方根定义为溶解度参数d,溶质和溶剂的溶解度参数愈接近,两者愈能相互溶解。

4.柔顺性:高分子链能够不断改变其构象的性质或高分子能够卷曲成无规线团的能力。

5.泊松比:材料横向单位宽度的减少与纵向单位长度的增加之比值。

6.表观粘度:与牛顿粘度定义相类比,将非牛顿流体的粘度定义为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比,其值称为表观粘度,即。

2000年

1. 链段:把由若干个键组成的一段链作为一个独立运动的单元,称为链段。

2. 构型:构型是对分子中的最近邻原子间的相对位置的表征,也就是指分子汇总由化学键所固定的原子在空间的几何排列。

3. 构象:由于单键内旋转而产生的分子在空间的不同形态。

4. 熔限:结晶高聚物有一个较宽的熔融温度范围,这个温度范围就叫熔限。

5. 熔点:高聚物结晶部分完全熔化的温度。

6. 剪切粘度:液体内部反抗在切应力作用系发生薄层流动的内摩擦力,称为剪切粘度。

7. 高聚物的屈服:聚合物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塑性变形。

2001年

1.时温等效原理:升高温度和延长时间对分子运动及高聚物的粘弹行为是等效的,可用一个转换因子αT将某一温度下测定的力学数据变成另一温度下的力学数据。

2002年

1. 高聚物的熔点:比容-温度曲线上熔融终点处对应的温度为高聚物的熔点。

2. 特性粘度:高分子在c→0时,单位浓度的增加对溶液的增比浓度或相对粘度对数的贡献。其数值不随溶液浓度的大小而变化,但随浓度的表示方法而异。

3. 滞后现象:高聚物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形变落后于应力变化的现象。

4

. 内耗:如果形变的变化落后于应力的变化,发生滞后现象,则每一循环变化中就要消耗功,称为内耗。

2003年

1. 内聚能密度:定义克服分子间作用力,1mol的凝聚体汽化时所需的能量为内聚能密度,表征分子间作用力的强弱。

2.溶剂化作用:又称广义酸碱作用,是指溶质和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溶质分子间的作用力,而使溶质分子彼此分离而溶解于溶剂中。

2.应力松弛:在恒定温度和形变标尺不变的情况下,聚合物内部的应力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衰减的现象。

3.强迫高弹形变:玻璃态高聚物在的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大形变,其本质跟橡胶的高弹形变一样,但表现的形式却有差别,为了与普通的高弹形变区别开来,通常称为强迫高弹形变。

本质相同:都是链段运动

不同:强迫高弹形变外力除去不能自动回复,需要加热,受外力要大的多,发生在Tb-Tg 之间。橡胶的高弹形变

2004年

1. 等规度:高聚物中含有全同立构和间同立构总的百分数。

2. 非均相成核:即异相成核,以外来的杂质,未完全熔融的残余结晶聚合物,分散的小颗粒固体或容器的壁为中心,吸附熔体中的高分子链作有序排列而形成的晶核。

3. 均相成核:由熔体中的高分子链段靠热运动形成有序排列的链束的晶核。

4.θ溶剂:在某一温度下聚合物溶于某一溶剂中,其分子链段间的相互吸引力与溶剂化以及排斥体积效应所表现出的相斥力相等,无远程相互作用,高分子处于无扰状态,排斥体积为0,该溶液的行为符合理想溶液行为,此时溶剂的过量化学位为0,此时的溶液称为θ溶液。

5.熔融指数:在一定温度下,熔融状态的高聚物在一定负荷下,十分钟内从规定直径和长度的标准毛细管中流出的重量。

2005年

1. 均方末端距:平均末端距或末端距的平方的平均值。

2. 增塑作用:添加增塑剂使高聚物分子链易于运动。

3.溶度参数:通常将内聚能密度的平方根定义为溶解度参数d,溶质和溶剂的溶解度参数愈接近,两者愈能相互溶解。

4 .冷拉:结晶高聚物和玻璃态聚合物的拉伸过程都经历弹性变形,屈服,发展大形变以及应变硬化等阶段,拉伸的后阶段都呈现强烈的各向异性,断裂前的大形变在室温下都不能自发回复,而加热后却都能回复原状,因而本质上两种拉伸过程造成的大形变都是高弹形变,通常把它们统称为冷拉。

5.假塑性流体:流变行为与时间无关,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减小的流体。

6.蠕变:就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较小的恒定外力作用下,材料的形变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的现象。

2006年

1. 旋光异构:两种有机物构成互为镜影的异构体,表现出不同的旋光性,称为旋光异构。

2. 结晶聚合物的熔点:结晶部分完全熔化的温度。

3. 高分子液晶:某些物质的结晶变热熔融或被溶剂溶解之后,虽然失去固体物质的刚性,而获得液态物质的流动性,却仍然部分地保存着晶态物质分子的有序排列,从而在物理性质上呈现处各向异性,形成一种兼有晶体核液体的部分性质的过渡状态,这种中间状态称为液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物质称为液晶。

4. Huggins参数:反映高分子与溶剂混合时相互作用能的变化。

5.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度指数:是指试样各个分子量与平均分子量之间的差值的平方平均值。

6. 高弹形变:分子链通过链段运动逐渐伸展的过程,形变量比普弹形变要大的多,且形变与时间成指数关系。

7. 力学损耗:如果形变的变化落后于应力的变化,发生之后现象,则每一循环变化中就要消耗功,称为力学损耗.

2007年

1. 冷流:

2. 高聚物的多分散性:高聚物的多分散性有相对分子量的多分散性和分子结构的多分散性。相对分子量的多分散性是指聚合物是相对分子质量不等的同系物混合物其相对分子量或聚合度是一平均值,这种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均一性称为相对分子量的多分散性。分子结构的多分散性:

3. 溶胀现象:溶剂渗入高聚物内部,使高聚物体积膨胀的现象。

4.溶解:高分子均匀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完全溶解的分子分散的均匀体系。

补充:

1. 均方末端距:采用向量运算,求平均末端距或末端距的平方的平均值。

2. 末端距:是指线型高分子链的一端与另一端的距离。用h表示。

3. 根均方末端距:均方末端距的平方根。

4. 最可几末端距:末端距的几率密度函数(径向分布函数)的导数为零的极值点。

5. 构造:是指链中原子的种类和排列,取代基和端基的种类单体单元的排列顺序,支链的类型和长度等。

6. 链段:把若干键组成的一段链作为一个独立运动的单元。

7. 脆性断裂:材料在出现屈服之前发生的断裂。

8. 韧性断裂:材料在出现屈服之后发生的断裂。

9. 应力集中:材料存在缺陷,受力时材料内部的应力平均分布状态将发生变化,使缺陷附近局部范围内的应力急剧增加,远远超过应力平均值的现象。

10. 银纹:热塑性塑料由于应力以及环境的影响,表面会产生裂纹,这些裂纹由于光的反射,看上去是发亮的,称为银纹。

11. 裂纹:可逆的,在压力或Tg以上退火,会回缩或消失。

12. 裂缝:不可逆,是裂纹在较大外力作用下进一步发展。

13. 支化度:通常以支化点密度或两相邻支化点之间的链的平均分子量来表示支化的程度

14. 交联度:通常用相邻两个交联点之间的链的平均分子量Mc来表示。

15. 几何异构体:1,4-加成的双烯类聚合物,由于内双键上的基团在双键两侧排列的方式不同而有顺式构型

与反式构型之分。

16. 内旋转:单键是由6电子组成;电子云分布是轴对称的,因此分子在运动时C-C单键可以绕轴旋转,称为内旋转。

17. 位垒:顺式构象与反式构象的位能差。

18. 完全伸直链:n个键的芳香全部一致,整个链是一条直线。

19. 内旋转异构体:由单键的内旋转所导致的不同构象的分子。

20. 自由结合链:假定高分子是由足够多的不占有体积的化学键自由结合而成,内旋转时没有键角限制和位垒障碍,其中每个键在任何方向取向的几率都相等。

21. 自由旋转链:假定分子链中每一个键都可以在键角所允许的方向自由转动,不考虑空间位阻对转动的影响。

22. 等效自由结合链:由若干个化学键组成的一段链可作为一个能独立运动的单元,称为链段,令链段与链段自由结合,并且无规取向,称为等效自由结合链。

23. 熵弹性:理想高弹体拉伸时只引起熵变,或者说只有熵的变化对理想高弹体的弹性有贡献,因此称为熵弹性。

24. 冷拉:本质是高弹形变的拉伸造成的形变,大形变在室温下不能回复,加热后能回复原状。

25. 同质多晶现象:由于条件变化,引起分子链构象的或堆积方式的改变,则一种高聚物可以形成几种不同的晶型。

26. 雾点:共混物刚刚产生相分离时的温度称为雾点。雾点越低,制品的耐低温性能越好。

27. 凝胶:是高分子链间以化学键形成的交联结构的溶胀体,加热不能溶解也不能熔融,它是高分子浓溶液,又是高弹体固体。

28. 冻胶:由范德华力交联形成的,加热可使范德华力拆散其交联,使冻胶溶解。

29. 溶胀比Q:交联高聚物在溶胀平衡时的体积与溶胀前体积之比。

30. 玻璃化转变的多维性:Tg只不过是测定玻璃化转变的一个指标,如果保持温度不变,而改变其它因素,也能观察玻璃化转变。

31. 应力发白:用橡胶增韧的塑料,像高抗冲聚苯乙烯,ABS树脂等,它们在拉伸形变或弯曲变形时试样有发白现象,在受冲击的破坏面也能看到发白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应力发白。

32. 32 填料:①惰性填料:只起稀释作用,降低成本,强度也降低。②可以提高材料强度,与填料本身强度有关,也跟填料与高聚物之间亲和力有关。

33. 主链液晶:

34. 侧链液晶:

35. 高分子溶液:高聚物以分子状态分分散在溶剂中所形成的均相聚合物。

36. 溶胀:高聚物溶解过程中,溶剂分子渗入高聚物内部使高聚物体积膨胀。

37. 理想溶液: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间,溶剂分子间和溶质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都相等;溶解过程中没有体积的变化。

38. 过量化学位:溶液中非理想部分的溶剂的化学位变化。

39. 坍陷线团:内排斥体积为负值的链。

40. 无扰尺寸:在特殊情况下,正的外排斥体积和负的内排斥体积正好抵消,

41. u=0,线团的行为好像无限细的链的一样,处于无扰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尺寸称无扰尺寸。

42. 扩胀因子/溶胀因子:T>θ时高分子链的均方末端距与均方旋转半径和θ状态下h0和S0的比值。

43. 第二维利系数:高分子链段与链段之间以及高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量度。

44. 松弛过程: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高聚物从一种平衡状态通过分子热运动,达到与外界条件相适应的新的平衡态,由于分子运动时运动单元所受到的摩擦力一般很大,此过程通常是缓慢完成的,称为松弛过程。

45. 分配系数:GPC中,孔体积Vi可以被溶质分子进入的部分与Vi之比。

46. 粘流温度:高弹态与粘流态之间的转变温度。

47. 普弹性:(即虎克型弹性):形变与受力的大小成正比,当外力除去后形变能立刻回复。

48. 玻璃态:非晶态高聚物处于具有普弹性的状态。

49. 软化点:塑料的最高使用温度。

50. 马丁耐热温度: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50摄氏度的情况下,标准试条受弯曲应力50Kg/ cm2时,试条弯曲使指示器下降6mm的温度。

51. 热变形温度:指升温速度为每小时2/min,加18.5Kg/cm2或4.6Kg/cm2的负荷在塑料表面上(试样长120mm,宽15mm),使它产生弯曲变形,当试样中点弯曲挠度达到0. 21mm时的温度。

52. 剪切变稠:胀塑性流体的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升高。

53. 剪切变稀:假塑性流体的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减少。

54. 触变性(摇溶性)流体:在恒定剪切速率下粘度随时间增加而降低的液体

55. 反触变性(摇凝性)流体:在恒定剪切速率下粘度随时间增加而升高的液体

56. 剪切流动:速度梯度的方向与流动方向相垂直。

57. 拉伸流动:速度梯度的方向与流动方向相一致。

58. 挤出胀大(离模膨胀,巴拉斯效应):当高聚物熔体从小孔,毛细管或狭缝挤出时,挤出物的直径或厚度会明显地大于模口的尺寸的现象

59. 挤出胀大比:挤出物的最大直径与口模直径的比值。

60. 应变:当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而所处的条件不能产生惯性移动时,它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应变。

61. 应力:单位面积上的附加应力。

62. 机械强度:材料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

63. 拉伸强度:在规定的试验温度,湿度和试验速度下,在标准试样上沿轴向施加载荷,直到试样被拉断为止,断裂前试样承受的最大载荷P与试样的断裂横截面积之比。

64. 弯曲强度(挠曲强度):在规定试验条件下,对标准试样施加静弯曲力矩,直到试样折断为止取试验过程中的最大载荷P,按下式计算弯曲强度:

65. 冲击强度:试样受冲击载荷而折断时单位截面积所吸收的能量。

66. 硬度:衡量材料表面抵抗机械压力的能力的一种指标。

67. 临界伸长率:产生裂纹的最低的伸长率。

68. 临界应力:产生裂纹的最低的拉伸应力。

69. 热弹效应:橡胶被拉伸时会发热,回缩时会吸热,而且伸长时的热效应会随伸长率而增加。

70. 热弹转变现象:当伸长率小于10%时,F对T的曲线斜率会变成负值的现象。

71. 橡胶的极限性质:指极限强度,最大伸长率和断裂行为。

72. 力学松弛:高聚物的力学性质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73. 极化强度:单位体积内分子偏极距的矢量和。

74. 介电损耗:电介质在交变电场中,由于消耗一部分电能,使介质本身发热的现象。

75. 高弹性:在高弹态下,聚合物的变形是外力作用促使高聚物主链发生内旋转的过程,它所需的外力显然比高聚物在玻璃态时变形(改变化学键的键长和键角)所需要的外力要小的多,而形变量却要大的多,这种力学性质称为高弹性。

76. 取向:在外场作用下,分子链,链段及结晶高聚物的晶片,晶带将沿着外场方向排列,这一过程称为取向。

77. 普弹形变:当高分子受到外力作用时,分子链内部键长和键角立刻发生变化,这种形变量是很小的,称为普弹形变。

78. 高弹形变:分子链通过链段运动逐渐伸展的过程,形变量比普弹形变要大的多,且形变与时间成指数关系。

79. 粘性流动:分子间没有化学键的线形高聚物,则还会产生分子相对滑移,称为粘性流动。

80. 永久变形:由于粘性流动是不能回复的,因此对线形高聚物来说,当外力除去后总会留下一部分不能回复的形变,称为永久变形

81. 次级松弛:在Tg(非晶和低结晶聚合物)或Tm(高结晶聚合物)以下,小尺寸运动单元从运动到冻结或从冻结到运动的变化过程称为次级松弛。

82. Boltzmann叠加原理:高聚物的力学松弛行为表现为历史上各松弛过程的线性加和

83. 热致型液晶:靠升高温度,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形成液晶态的物质。

84. 溶致型液晶:靠溶剂溶解分散,在一定浓度范围成为液晶态物质。

85. θ条件:可以通过选择溶剂和温度以满足过量化学位为0的条件。θ状态下所用的溶剂称为θ溶剂,θ状态下所处的温度称为θ温度。

86. 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指高分子链之间的排列和堆砌结构,也称超分子结构。

87. 高斯链:因为等效自由结合链的链段分布符合高斯分布函数,故这种链称高斯链。

88. 蠕虫状链:是自由旋转链当键长无限分割,而且θ角无限缩小的一种极限情况。

89. 持续长度:无限长的自由旋转链在第一键的方向上投影的平均值。

90. 热塑性:一般是线形或支链形聚合物具有可反复加热软化或熔化成型的性质。

91. 热固性:是指线形聚合物在加热或外加交联剂存在发生交联反应形成不熔不溶交联聚合物的性质。

92. 序列结构:是聚合物分子链中结构单元的链接顺序,有头头,尾尾,头尾。

93. 增塑剂:添加到线型高聚物中使其塑性增大的物质。

94. 亚浓溶液:当稀溶液的浓度增大到某种程度后,高分子线团相互穿插交叠,整个溶液中的链段分布趋于均一,称为亚浓溶液。

95. 内聚能:为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把1mol液体或固体移至分子间的引力范围之外所需的能量。

96. CED:(内聚能密度)单位体积的内聚能。

97. 外增塑:利用增塑剂破坏高分子链间的作用力,使链段运动得以实现的过程(即物理增塑)

98. 内增塑:在分子链上引入其它取代基或短的链段,使结晶破坏,分子链变柔,易于活动。(即化学增塑)

99. 高聚物增韧:

1. 等效自由连接链:将含有n个键长为l、键角θ固定、旋转不自由的键组成的链视为一个含有Z个长度为b的链段组成的可以自由旋转的链,称为等效自由连接链。

2. 取向: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分子链或者其他结构单元沿着外力作用方向择优排列的结构。

3. 银纹:聚合物在张应力的作用下,在材料某些薄弱的地方出现应力集中而产生的局部的塑性形变和取向,以至于在材料的表面或者内部垂直于应力方向出现微细凹槽的现象。

4. θ温度:在某一温度下聚合物溶于某一溶剂中,其分子链段间的相互吸引力与溶剂化以及排斥体积效应所表现出的相斥力相等,无远程相互作用,高分子处于无扰状态,排斥体积为0,该溶液的行为符合理想溶液行为,此时溶剂的过量化学位为0,溶液为θ溶液,此时的温度称为θ温度。

5. 银纹:聚合物在张应力的作用下,在材料某些薄弱的地方出现应力集中而产生的局部的塑性形变和取向,以至于在材料的表面或者内部垂直于应力方向出现微细凹槽的现象。

6. 等效自由结合链:由若干个化学键组成的一段链可作为一个能独立运动的单元,称为链段,令链段与链段自由结合,并且无规取向,称为等效自由结合链。

7. 取向度:是材料取向程度的衡量指标,一般可用取向函数F来表示F= 式中q为分子链主轴与取向方向间的夹角。

8. 次级松弛:在Tg(非晶和低结晶聚合物)或Tm(高结晶聚合物)以下,小尺寸运动单元从运动到冻结或从冻结到运动的变化过程称为次级松弛。

9. 非牛顿性指数:幂律公式中的n是表征流体偏离牛顿流动的程度的指数,称为非牛顿指数。

10. 粘弹性:外力作用下,高聚物材料的形变行为兼有液体粘性和固体弹性的双重特性,其力学性质随时间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力学松弛现象的特性称为粘弹性。

11. Boltzmann叠加原理:高聚物的力学松弛行为表现为历史上各松弛过程的线性加和。

12. 银纹:又称裂纹,是高聚物受应力、环境影响而在表面出现的银白色条纹。

13. 键接异构——大分子链结构单元的键接顺序不同所引起的异构体。

14. 双轴取向——取向单元沿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取向,其面积增大,厚度减小。

15. 脆性断裂——屈服前的断裂,拉伸中试片均匀形变,断面较平整。

16. 力学状态——高聚物的力学性质随温度变化的特征状态;

17. 银纹质(体)——联系起两银文面的束状或高度取向的聚合物。

18. 零切黏度——剪切速率趋向于零时的熔体黏度,即流动曲线的初始斜率。

问答题

1.如何用试验测定一未知单体的聚合反应是以逐步聚合还是连锁聚合机理进行的。

答:一般可以测定聚合物相对分子量或单体转化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来鉴定。随反应时间的延长,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的聚合反应属于逐步聚合。聚合很短时间后相对分子量就不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的聚合反应属于连锁反应。相反,单体转化率随聚合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的聚合反应属于连锁反应,单体迅速转化,而转化率基本与聚合时间无关的属逐步聚合。(附图)

2.宾汉流体: 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呈线性关系,但只有当剪应力大于屈服剪应力时才开始流动。流体在静止时存在凝胶结构。

材料物理化学 第一二三章名词解释集锦--复习材料

第二章晶体结构 1. 晶格能 指将一克式量(与一摩尔相当的量)的离子晶体中各离子拆散成气态所需的能量(也称为点阵能) 2. 电子亲合能 气态原子获得一个电子所放出的能量,常用千卡/克原子(4200J/mol)表示。元素的电子亲合能越大,则越易获得电子形成负离子。 3. 电离能 指气态原子在最低能态失去电子所需的能量,常用千卡/克原子(4200J/mol)表示,从中性原子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称第一级电离能;失去第二个电子所需的能量称第二级电离能,余类推。元素的电离能越小,则越易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 4. 电负性 各元素的原子在形成价键时吸引电子的能力。用以比较各种原子形成负离子或者正离子的倾向。两元素的电负性差越大,所形成的键的极性就越强。 5. 原子配位数 指一个原子邻近周围的同种原子的个数。 6. 离子配位数 指一个离子邻近周围的异号离子的个数。 7. 面心立方密堆积 等径球的一种最紧密堆积方式,球体按ABCABC、、、、、、层序堆积,将这些球体的球心联接起来,便形成面心立方格子,即在这种堆积方式中可以找出面心立方晶胞。

8. 六方密堆积 等径球的一种最紧密堆积方式,球体按ABABAB、、、、、层序堆积,将这些圆球的球心联接起来,形成六方底心格子,即在这种堆积方式中可以找出面心立方晶胞。 9. 离子极化 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其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的现象。 10. 离子极化力 一种离子使另一种离子发生变形(或极化)的能力。即:反映离子极化其它离子的能力。 11. 离子极化率 表征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自身其大小和开头发生改变的难易程度,即变开性的大小,即反映离子本身被极化的难易。 12. 结晶化学定律 晶体的结构取决于其组成质点的数量关系,大小关系与极化性能。 13. 静电键强度 z 定义为阳离子电价Z除配位数n所得的商。即:静电键强度:S= n 14. 同质多晶现象 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热力学条件下结晶形成结构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15. 变体及多晶转变: 变体:由同质多晶现象面产生的每一种化学组成相同,而结构不同的晶体。 多晶转变:由于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变体之间发生结构上的转变。 16. 多型现象

考研高分子物理名词解释

高分子物理总复习 第一章高分子链的结构 一、名词解释 链结构:指单个分子的结构和形态。 近程结构:(一次结构)化学结构,包括高分子的组成和构型。 远程结构:(二次结构)高分子的大小及其在空间的形态,链的柔顺性及构象。 聚集态结构:(三次结构)通过范德华力和氢键形成具有一定规则排列的聚集态结构。 构型:是指分子中由化学键所固定的原子在空间的排列。 构造:是指链中原子的种类和排列,取代基和端基的种类单体单元的排列顺序,支链的类型和长度等。 几何异构(顺反异构):由于主链双键的碳原子上的取代基不能绕双键旋转,当组成双键的两个碳原子同时被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取代时,即可形成顺式、反式两种构型,它们称作几何异构。 键接异构(顺序异构):是指结构单元在高分子链中的连接方式。一般头-尾相连占主导优势,而头-头(或尾-尾)相连所占比例较低。 旋光异构:具有不对称C﹡原子的这种有机物,能构成互为镜象的两种异构体,表现出不同的旋光性,称为旋光异构体。但是含不对称C﹡的高分子没有旋光性的,原因是多个不对称C﹡原子的内消旋或外消旋的作用。 有规立构:有两种旋光异构单元完全是全同立构或间同立构的高分子。 规整度:(等规度)是指聚合物种全同立构和间同立构的聚合物占所有聚合物分子总的百分比。 规整聚合物:全同立构和间同立构的高分子。 全同立构:高分子链全部由一种旋光异构单元键接而成。 间同立构:高分子链由两种旋光异构单元交替键接而成。 无规立构:高分子链由两种旋光异构单元无规键接而成。 线性:高分子链呈直线形 交联:高分子链之间通过支链联结成一个三维空间网状大分子 支化:在缩聚过程中有官能度>=3的单体存在,或在加聚过程中,有自由基的链转移反应发生,或双烯类单体中第二双键的活化等生成支化的或交联的高分子。 支化度:以支化点密度或两相邻支化点之间的链的平均分子量来表示支化程度 交联:缩聚反应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官能度的单体存在时,高分子链之间通过支链联结成一个三维空间网形大分子时即成交联结构 交联度:用相邻两个交联点之间的链的平均分子量Mc来表示。交联度愈大,Mc愈小。 共聚物的序列结构:是指共聚物根据单体的连接方式不同所形成的结构,共聚物的序列结构分为四类: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交替共聚物、接枝共聚物 共聚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单元组成的高分子。 均聚物:由一种单体聚合而成的聚合物称为均聚物。 嵌段数:指在100个单体单元中出现的各种嵌段的总和。 单键内旋转:高分子链上存在大量C-C单键,单键由σ电子组成,电子云分布是轴向对称的,因此高分子在运动时,C-C单键可以绕轴旋转,称为单键内旋转。 构象:由于σ单键内旋转而产生的分子在空间的不同形态。 位垒:顺式构象与反式构象的位能差。 位阻效应:单健内旋转总是不完全自由的,因为C原子上总是带有其它原子或基团,当这些原子充分接近时,原子的外层电子之间将产生排斥力使之不能接近。这一作用被称为位阻

(完整版)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蛋白质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它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 3. 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 值,用符号pI 表示。 4.稀有氨基酸:指存在于蛋白质中的20 种常见氨基酸以外的其它罕见氨基酸,它们是正常氨基酸的衍生物。 5.非蛋白质氨基酸:指不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而以游离状态和结合状态存在于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和细胞的氨基酸。 6.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8.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10.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 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2.氢键: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 结构的构象。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14.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的基团之间的静电引力,也称为静电键或盐键。 15.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 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6.疏水键: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一种弱的、非共价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质分子中的疏 水侧链避开水相而相互聚集而形成的作用力。 17.范德华力:中性原子之间通过瞬间静电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弱的分子间的力。当 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为它们的范德华半径之和时,范德华力最强。 18.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 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19.盐溶: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20.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 21.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 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22.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和其所 带电荷,导致溶解度降低从而使蛋白质变得不稳定而沉淀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沉淀作

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 (1)

一、名词解释 1. 高分子:高分子也叫聚合物分子或大分子,具有高的相对分子量,其结构必须是由多个重复单元所组成。 2. 单体:能够进行聚合反应,并构成高分子基本结构组成单元的小分子。 3. 结构单元:在大分子链中出现的以单体结构为基础的原子团称为结构单元。 4. 共聚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则称为共聚物。 5. 加聚反应:烯类单体加成而聚合起来的反应称为加聚反应,反应产物称为加聚物。 6. 缩聚反应:是缩合反应多次重复结果形成聚合物的过程,兼有缩合出低分子和聚合成高分子的双重含义,反应产物称为缩聚物。 7. 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是指高聚物材料整体的内部结构,即高分子链与链之间的排列和堆砌结构。分为晶态、非晶态、液晶态。 8. 官能度:一分子中能参加反应的官能团的数目叫官能度 9. 平均官能度:每一分子平均带有的基团数。 10. 反应程度:参加反应的基团数占起始基团数的分数。 11. 转化率:参加反应的单体量占起始单体量的分数 12. 两者区别: 转化率是指已经参加反应的单体的数目, 反应程 度则是指已经反应的官能团的数目, 如:一种缩聚反应,单体间双双反应很快全部变成二聚体,就单体转化率而言,转化率达100%;而官

能团的反应程度仅50% 13. 凝胶化现象:体系粘度突然急剧增加,难以流动,体系转变为具有弹性的凝胶状物质,这一现象称为凝胶化。 14. 凝胶点:开始出现凝胶化时的反应程度(临界反应程度)称为凝胶点,用Pc表示,是高度支化的缩聚物过渡到体型缩聚物的转折点。 15. 引发剂:自由基聚合引发剂通常是一些可在聚合温度下具有适当的热分解速率,分解生成自由基,并能引发单体聚合的化合物。 16. 引发剂半衰期:引发剂分解至起始浓度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7. 引发剂效率:引发剂用来引发单体聚合的部分占引发剂分解或消耗总量的分数。 18. 自动加速现象:随着反应进行,体系的粘度增大,活性端基可能被包埋,双基终止困难,速率常Kt下降,聚合反应速率不仅不随单体和引发剂浓度的降低而减慢,反而增大的现象。 19. 茏蔽效应:引发剂分子处在单体或溶剂的”笼子”中,在笼里分解成初级自由基,浓度高,若不及时扩散出笼子,引发笼子外的单体聚合,则初级自由基则易相互结合,歧化等反应,消耗引发剂 20. 动力学链长:平均每一个链自由基(活性种)从引发到终止过程中(包括链转移反应的延续)所消耗的单体分子数。 21. 链转移常数:链转移的速率常数和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 22. 诱导期:即从引发剂开始分解到单体开始转化存在的一个时间间隔。 23. 诱导分解:自由基向引发剂的链转移反应,原来的自由基终止

物理化学名词解释

物理化学名词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心有错别字呀,小帽) 两相界面可分为:气液;气固;液液;液固;固固; 比表面:(衡量多相分散体系的分散程度)就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表面能:(比表面自由能):当温度,压强及组分恒定时,增加单位表面积所引起的吉布斯自由能的增量 表面张力(物理意义):是在与液面相切的方向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线段上的收缩力(表面张力与比表面自由能在数值上相等,有相同的量纲,但物理意义不同,单位不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体系的表面特征) 备注:温度升高,物质的表面张力值下降。绝热条件下,扩展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必定下降 表面活性物质:只需少量这样的物质就可已显著的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饱和吸附时,表面层上吸附的分子式垂直于液面定向排列的) HLB(亲水亲油平衡值):表示表面活性物质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相对强弱;越大代表亲水性越强 CMC(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分子在溶液中以疏水基相互靠拢,形成疏水基朝内,亲水基指向水相的胶束;形成胶束的浓度称之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界胶束浓度 固体表面吸附的根本原因:很难通过降低表面积来降低表面能,只能通过降低界面张力的途径来降低表面能 吸附:固体暴露在气体或液体中时,气体或液体分子自动聚集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 吸附平衡:吸附和解吸是互逆的两个过程,当这两个过程速率相等时,达到吸附平衡(气固吸附只有正吸附没有负吸附;吸附是放热过程) 吸附量: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的体积或气体的物质的量 吸附热:是指吸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吸附热越大,吸附越强 物理吸附:吸附分子和固体表面分子间作用力是分子间的引力(范德华力) 化学吸附:吸附分子和固体比较面间形成化学键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1.固体具有吸附能力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原子力场没有饱和,有剩余价力(气体分子只有碰撞到尚未被吸附的空表表面上才能够发生吸附作用) 2.一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当其热运动的动能足以克服表面力场的 势垒时,又重新回到气相,即发生解吸 3.吸附是一个可逆过程 影响吸附的因素:1.极性的影响 2.溶质溶解度的影响(溶解度越小,说明溶质越容易被吸附) 3.温度的影响(吸附为放热过程,升温吸附下降) 润湿: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能在固体表面上铺开(即原来的气固界面被液固界面替代的过程)分为:沾湿,浸湿,铺展 沾湿:是指将气液界面和气固界面转变成液固界面 浸湿:是指固体浸入到液体中的过程 铺展:是指液体在固体表面展开的过程 铺展系数(S):表示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的能力(S=△G,当S<0,表示液体可以在固体表面自由铺展) 备注:非极性固体大多是憎水型固体,极性固体通常是亲水型固体

高分子物理名词解释22953

近程结构:高分子中与结构单元相关的化学结构,包括结构单元的构造与构型 远程结构:指与整个高分子链相关的结构 构型:分子链中由化学键所固定的原子在空间的几何排布方式 构象:分子链中单键内旋转所形成的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几何排列图像 碳链高分子:高分子主链全部由碳原子组成,且碳原子之间以共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 杂链高分子:主链上除碳原子外,还有氧氮硫等其他原子存在,原子键以共价键相连接的高分子元素有机高分子:主链不含碳原子,由Si,B,P,Al,Ti,As,O等无机元素组成,侧基为有机取代基团 链接异构:结构单元在分子链中因键接顺序或连接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异构体 序列异构:不同序列排布方式形成的键接异构体 旋光异构:d型和l型旋光异构单元在分子链中排列方式不同而构成的异构体 几何异构:根据内双键连接的两个碳原子上键接基团在键两侧的排列方式分出顺式和反式两种立体异构体,称为顺反异构体,也称为几何异构体 全同立构:分子链中所有不对称碳原子均以相同的构型键接 间同立构:分子链中的不对称碳原子分别以d型和l型交替键接 无规立构:分子链中的不对称碳原子以d和l构型任意键接 线性高分子:具有一维拓扑结构的线性长链,长径比大,每个分子链带有两个端基 支化高分子:分子主链上带有与其化学组成相同而长短不一的支链的高分子,端基数目大于2 交联网络:经交联后,分子链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网状结构 内旋转:与σ键相连的两个原子可以做相对旋转而不影响σ键电子云的分布,称为σ键的内旋转 内旋转势垒:内旋转时需要消耗一定能量以克服所受的阻力,所需能量即为内旋转势垒 内旋转势能差:内旋转异构体之间的势能差称为内旋转势能差 静态分子链柔顺性:又称为平衡态柔顺性,指高分子链在热力学平衡条件下的柔顺性 动态分子链柔顺性:指分子链在一定外界条件下,微构象从一种平衡态构象转变到另一种平衡态构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体的化学本质及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 自由能:自发过程中能用于作功的能量。 两性离子: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中既有氨基正离子又有羧基负离子。 必需氨基酸:机体内不能合成,必需从外界摄取的氨基酸. 等电点:氨基酸氨基和羧基的解离度相等,氨基酸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值。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沿着肽链主链规则或周期性折叠。 结构域:蛋白质多肽链在超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超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构象单元组合在一起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规则的方式卷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多肽链组成,多肽链之间以次级建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次级键被破坏,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一级结构不变,使生物学活性丧失。 蛋白质的复性:变性了的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建其天然构象,恢复生物学活性。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蛋白质分子表面水膜被破坏,电荷被中和,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而沉淀。电泳: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泳动的现象。 沉降系数:一种蛋白质分子在单位离心力场里的沉降速度为恒定值,被称为沉降系数。 核酸的一级结构:四种核苷酸沿多核苷酸链的排列顺序。核酸的变性:高温、酸、碱等破坏核酸的氢键,使有规律的双螺旋变成无规律的“线团”。 核酸的复性:变性DNA经退火重新恢复双螺旋结构。 增色效应:变性核酸紫外吸收值增加。 减色效应:复性核酸紫外吸收值恢复原有水平。 Tm值:核酸热变性的温度,即紫外吸收值增加达最大增加量一半时的温度。

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

高分子化学(潘祖仁主编)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逐步聚合,是指聚合过程中低分子转变成高分子是缓慢逐步进行的,每步的反应速率和活化能大致相同。聚合早期,单体很快聚合成低分子量的齐聚物,短期内单体转化率很高,反应程度却很低。 连锁聚合,是指从自由基、阴阳离子等活性种开始,经历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等基元反应的,各基元反应的速率和活化能差别很大的一类聚合反应。数均分子量,是指按聚合物中含有的分子数目统计平均的分子量,等于高分子样品中所以分子的总质量除以总的摩尔分数; 质均分子量,是指按聚合物中含有的分子质量统计平均的分子量; 黏均分子量,是指用粘度法测得的高分子的平均分子量。 热塑性弹性体:通常的弹性体如橡胶是通过化学反应使聚合物分子链发生交联才具有弹性,而热塑弹性体的弹性来自于聚合物分子链间的物理交联,如氢键等分子间相互作用。普通橡胶不能二次加工,而热塑弹性既具有橡胶的弹性,又具有塑料的可塑性,可以多次进行成型加工。 热塑性聚合物:线形或支链形大分子以物理力聚集成聚合物,可溶于适当溶剂中,加热时可熔融塑化,冷却时固化成型,此类聚合物称作热塑性聚合物。热固性聚合物:酚醛树脂,醇酸树脂等在树脂合成阶段,需控制原料配比和反应条件,使其停留在线形或少量支链的低分子预聚物阶段。成型时,经加热,再使其中潜在的官能团继续反应成交联结构而固化。此类聚合物称作热固性聚合物。第二章缩聚和逐步聚合 均聚是指系统中只由一种单体构成的聚合反应,如氯乙烯的缩聚; 共聚是指聚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单体共同聚合而 成的聚合反应,如尼龙-66的聚合; 混缩聚是指类如aAb的单体进行的聚合反应。 反应程度的定义为参与反应的基团数占起始基团 数的分数,将大分子的结构单元数(不是重复单元数)定义为聚合度。 官能团等活性理论提出,不同的链长的端基官能团,具有相同的反应能力和参加反应的机会,即官能团的活性与分子的大小无关。此理论适用于一般的聚合度不太高的、体系粘度不太大的缩聚体系;不适用于聚合反应后期,因为聚合反应后期,聚合度较大、粘度大,链段活动受到阻碍,端基活性降低。 数均聚合度,是指按聚合物中含有的分子数目统计平均的聚合度,也即平均每个大分子链中的结构单元的数目; 质均聚合度,是指按聚合物中含有的分子质量统计平均的聚合度。 凝胶点:多官能团单体聚合到某一程度,开始交联,粘度突增,气泡也难上升,出现了凝胶化现象,这时的反应程度称作凝胶点。凝胶点的定义为开始出现凝胶瞬间的临界反应程度。 平均官能度:单体混合物的平均官能度定义为每一个分子平均带有的基团数。 熔融聚合是指在单体和聚合物熔点以上进行的聚合; 溶液聚合是指单体加催化剂在适当的溶剂(包括水)中进行的聚合;

最新最全的物理化学名词解释

最全的物理化学名词解释 材料人考学 饱和蒸汽压:单位时间内有液体分子变为气体分子的数目与气体分子变为液体分子数目相同,宏观上说即液体的蒸发速度与气体的凝结速度相同的气体称为饱和蒸汽,饱和气体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汽压。 敞开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无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 孤立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故又称为隔离体系。 广度量和强度量:是指与物质的数量成正比的性质,如系统物质的量,体积,热力学能,熵等。具有加和性,在数学上是一次齐函数,而是指与物质无关的性质,如温度压力等 平衡态:系统内部处于热平衡、力平衡、相平衡、化学平衡 状态函数:体系的一些性质,其数值仅取决于体系所处的状态,而与体系的历史无关;它的变化值仅取决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具有这种特性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热:体系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的不同而传递的能量称为热。 功:体系与环境之间传递的除热以外的其它能量都称为功。 摩尔相变焓: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在恒定温度T及该温度平衡压力下发生相变时对应的焓变 标准摩尔生成焓:在温度为T的标准态下,由稳定相态的单质生成化学计量数VB=1的β相态的化合物B 该生成反应的焓变称为该化合物B在温度T时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标准摩尔燃烧焓:在标准压力下,反应温度时,1摩尔反应物质B完全氧化成相同温度的指定产物时的标准摩尔反应焓。 可逆过程:我们把某一体系经过某一个过程,如果能使体系和环境都完全复原,则该过程称为“可逆过程”。 反应热当体系发生反应之后,使产物的温度回到反应前始态时的温度,体系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的热效应。 溶解热:在恒定的T、p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溶质B溶解与溶剂A中,形成B的摩尔分数xB=0.1的溶液时,过程的焓变。 稀释热:在恒定的T、p下,某溶剂中质量摩尔浓度b1的溶液用同样的溶剂稀释成为质量摩尔浓度b2的溶液时,所引起的每单位物质的量的溶质之焓变。 准静态过程:在过程进行的每一瞬间,体系都接近于平衡状态,以致在任意选取的短时间dt内,状态参量在整个系统的各部分都有确定的值,整个过程可以看成是由一系列极接近平衡的状态所构成。 卡诺循环:1恒温可逆膨胀2绝热可逆膨胀3恒温可逆压缩,4绝热可逆压缩 卡诺定理:在两个不同温度的热源之间工作的所有热机,以可逆热机效率最大 热力学基本方程:1dU=Tds—pdV 2dH=TdS+Vdp 3dA=-SdT-pdV 4dG=-SdT+Vdp(记忆方法见后)拉乌尔定律:稀溶液中溶剂的蒸汽压等于同一温度下纯溶剂的饱和蒸汽压与溶液中溶剂的摩尔分数的乘积PA=PA*xA 亨利定律:一般来说,气体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所形成的溶液属于稀溶液范围。气体B 在溶剂A中溶液的组成无论是由B的摩尔分数XB,质量摩尔浓度bB,浓度cB等表示时,均与气体溶质B的压力近似成正比。 偏摩尔量:在温度、压力及除了组分B以外其余组分的物质的量均不变的条件下,广度量X 随组分B的物质的量nB变化率XB称为组分B的偏摩尔量。

高分子物理名词解释

第二章名词解释 1.凝聚态:根据物质的分子运动在宏观力学性能上的表现来区分为固体、液体、气体。 2.单分子链凝聚态:大分子特有现象,高分子最小单位。 3.内聚能:1mol凝聚体汽化时需要的能量,△E = CE =△HV-RT(△HV——摩尔蒸发热,RT——汽化时做膨胀功) 4.晶胞:晶体结构中具有周期性排列的最小单位。 5.晶系:晶体按其几何形态的对称程度。 https://www.360docs.net/doc/c918446037.html,ler指数:是一种特殊的,以结晶学单胞三条棱为坐标系时确定的指数。 7.单晶:晶体的整体在三维方向上由同一空间格子组成。 8.球晶:浓溶液中析出或熔体中析出,在不存在应力的条件下,形成圆球形的晶体。 9.片晶厚度:结晶聚合物的长周期与结晶度的乘积。 10.结晶度:试样中结晶部分所占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 11.高分子链的缠结:高分子链之间形成物理交联点,构成网络结构,使分子链的运动受到周围分子的羁绊和限制。 12.聚合物液晶:一些物质的结晶结构受热熔融或被溶剂溶解后,表观上失去了固体物质的刚性,具有流动性,结构上仍保持有序结构,表现各向异性,成为固体-液体过渡状态。 13.溶致液晶:一种包含溶剂化合物在内的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形成的液晶。 14.热致液晶:加热液晶物质时,形成的各向异性熔体。 15.液晶晶型:向列相(N相):完全没有平移有序 手征性液晶(胆甾相,手征性近晶相) 层状液晶(近晶A,近晶C )一维平移有序 盘状液晶相(向列相ND) 16.取向:在某种外力作用下,分子链或其他结构单元沿着外力作用方向择优排列的结构 取向度:f=1/2(3cos2θ-1)(θ:分子链主轴与取向方向之间的夹角,称为取向角) 17.双折射:一条入射光线产生两条折射光线的现象。 18.相容性:共混物各组分彼此相互容纳,形成宏观均匀材料的能力。 19.多组分聚合物:多组分聚合物又称高分子合金,指该体系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聚合物组分,不论组分之间是否以化学键相互连接。 20.自组装:基本结构单元(分子,纳米材料,微米或更大尺度的物质)自发形成有序结构的一种技术。 21.海-岛结构:两种高聚物相容性差,共混后形成非均相体系,分散相分散在连续相中,像小岛分散在海洋中一样,称为海岛结构。 22.核壳结构:由一种材料通过化学键或其他作用力将另一种材料包覆起来形成的有序组装结构。 23.包藏结构:海岛结构的粒子内部包藏着其他聚合物的结构。 24.电子显微镜:简称EM,电子显微镜由镜筒、真空装置和电源柜三部分组成。 25.X射线衍射:当一束单色X射线入射到晶体时,由于晶体是由原子规则排列成的晶胞组成,这些规则排列的原子间距离与入射X射线波长有X射线衍射分析相同数量级,故由不同原子散射的X射线相互干涉,在某些特殊方向上产生强X射线衍射,衍射线在空间分布的方位和强度,与晶体结构密切相关,每种晶体所产生的衍射花样都反映出该晶体内部的原子分配规律。 26.偏光显微镜:用于研究所谓透明与不透明各向异性材料的一种显微镜。 27.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输入到试样和参比物的功率差(如以热的形式)与温度的关系。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集锦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集锦 第一章蛋白质 1.两性离子(dipolarion) 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3.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 4.稀有氨基酸(rare amino acid) 5.非蛋白质氨基酸(nonprotein amino acid) 6.构型(configuration)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protein primary structure) 8.构象(conformation)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 10.结构域(domain)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protein tertiary structure) 12.氢键(hydrogen bond)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 14.离子键(ionic bond) 15.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 16.疏水键(hydrophobic bond) 17.范德华力( van der Waals force) 18.盐析(salting out) 19.盐溶(salting in) 20.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 21.蛋白质的复性(renaturation) 22.蛋白质的沉淀作用(precipitation) 23.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 24.层析(chromatography) 第二章核酸 1.单核苷酸(mononucleotide) 2.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 bonds) 3.不对称比率(dissymmetry ratio) 4.碱基互补规律(complementary base pairing) 5.反密码子(anticodon) 6.顺反子(cistron) 7.核酸的变性与复性(denaturation、renaturation) 8.退火(annealing) 9.增色效应(hyper chromic effect) 10.减色效应(hypo chromic effect) 11.噬菌体(phage) 12.发夹结构(hairpin structure) 13.DNA 的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 m) 14.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 15.环化核苷酸(cyclic nucleotide) 第三章酶与辅酶 1.米氏常数(K m 值) 2.底物专一性(substrate specificity) 3.辅基(prosthetic group) 4.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 5.寡聚酶(oligomeric enzyme) 6.多酶体系(multienzyme system) 7.激活剂(activator) 8.抑制剂(inhibitor inhibiton) 9.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 10.同工酶(isozyme) 11.诱导酶(induced enzyme) 12.酶原(zymogen) 13.酶的比活力(enzymatic compare energy) 14.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 第四章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1.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2.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3.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4. 磷氧比P/O(P/O) 5.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6. 能荷(energy charg 第五章糖代谢 1.糖异生(glycogenolysis) 2.Q 酶(Q-enzyme) 3.乳酸循环(lactate cycle) 4.发酵(fermentation) 5.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 6.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 7.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8.肝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 9.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10.D-酶(D-enzyme) 11.糖核苷酸(sugar-nucleotide) 第六章脂类代谢

生物化学上册名词解释

一、核酸 1.核苷:戊糖与碱基靠糖苷键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2.核苷酸:核苷分子中戊糖的羟基与一分子磷酸以磷酸酯键相连而成的化合物。3.核酸:许多单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4.核酸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核酸分子中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松散分开,理化性质改变,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 5.DNA复性或退火: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配对,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称为退火。 6.DNA的一级结构:组成DNA的脱氧多核苷酸链中单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及连接方式称DNA的一级结构。也可认为是脱氧多核苷酸链中碱基的排列顺序。7.解链温度、熔解温度或Tm:DNA的变性从开始解链到完全解链,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由于这一现象和结晶体的融解过程类似,又称融解温度。 8.核酸的杂交:不同来源的DNA单链与DNA或RNA链彼此可有互补的碱基顺序,可通过变性、复性以形成局部双链,即所谓杂化双链,这个过程称为核酸的杂交。9.碱基对:核酸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鸟嘌呤与胞嘧啶总是通过氢键相连形成固定的碱基配对关系,因此碱基对,也称为碱基互补。 10.增色效应是指与天然DNA相比,变性DNA因其双螺旋破坏,使碱基充分外露,因 此紫外吸收增加,这种现象叫增色效应。 减色效应是指若变性DNA复性形成双螺旋结构后,其紫外吸收会降低,这种现象叫减色效应。 11、分子杂交:两条来源不同但有碱基互补关系的DNA单链分子,或DNA单链分子 与RNA分子,在去掉变性条件后互补的区段能够退火复性形成双链DNA分子或DNA /RNA异质双链分子,这一过程叫分子杂交。 12、回文结构:双链DNA中含有的二个结构相同、方向相反的序列称为反向重复序列,也称为回文结构, 二、蛋白质 1. 氨基酸的等电点(pI):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 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叫氨基酸的等电点(pI)。 2.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 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3.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 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4.分子病:由于基因或DNA分子的缺陷,致使细胞内RNA及蛋白质合成出现异常、 人体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异的疾病。 5.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 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6. 结构域: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

高分子物理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 凝聚态,内聚能密度,晶系,结晶度,取向,高分子合金的相容性。 凝聚态:为物质的物理状态,是根据物质的分子运动在宏观力学性能上的表现来区分的,通常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内聚能密度:CED定义为单位体积凝聚体汽化时所需要的能量,单位: 晶系:根据晶体的特征对称元素所进行的分类。 结晶度:试样中的结晶部分所占的质量分数(质量结晶度)或者体积分数(体积结晶度)。取向:聚合物的取向是指在某种外力作用下,分子链或其他结构单元沿着外力作用方向的择优排列。 高分子合金的相容性:两种或两种以上高分子,通过共混形成微观结构均一程度不等的共混物所具有的亲和性。 3.聚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结晶时,可能得到哪几种主要的结晶形态?各种结晶形态的特征是什么? 答:(1)可能得到的结晶形态:单晶、树枝晶、球晶、纤维状晶、串晶、柱晶、伸直链晶体;(2)形态特征: 单晶:分子链垂直于片晶平面排列,晶片厚度一般只有10nm左右; 树枝晶:许多单晶片在特定方向上的择优生长与堆积形成树枝状; 球晶:呈圆球状,在正交偏光显微镜下呈现特有的黑十字消光,有些出现同心环; 纤维状晶:晶体呈纤维状,长度大大超过高分子链的长度; 串晶:在电子显微镜下,串晶形如串珠; 柱晶:中心贯穿有伸直链晶体的扁球晶,呈柱状; 伸直链晶体:高分子链伸展排列晶片厚度与分子链长度相当。 1.溶度参数的含义是什么?“溶度参数相近原理”判断溶剂对聚合物溶解能力的依据是什么? 答:(1)溶度参数:是指内聚能密度的平方根; (2)依据是:,因为溶解过程>0,要使<0,越小越好,又 因为?,所以与越相近就越小,所以可用“溶度参数相近原理”判断溶剂对聚合物的溶解能力。 2.什么叫高分子θ溶液?它与理想溶液有何本质区别? 答:(1)高分子θ溶液:是指高分子稀溶液在θ温度下(Flory温度),分子链段间的作用力,分子链段与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恰好相互抵消,形成无扰状态的溶液。此时高分子—溶剂相互作用参数为1/2,内聚能密度为0.(2)理想溶液三个作用力都为0,而θ溶液三个作用力都不为0,只是合力为0. 4.什么叫排斥体积效应?Flory-Kingbuam稀溶液理论较之晶格模型理论有何进展? 答:(1)排斥体积效应:在高分子稀溶液中,“链段”的分布实际上是不均匀的,高分子链以一个被溶剂化了的松懈的链球散布在纯溶剂中,每个链球都占有一定的体积,它不能被其他分子的“链段”占有。 (2)进展:把“链段”间的排斥体积考虑进去,更符合实际。

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满分版

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满分版. 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满分版 逐步聚合(Stepwise Polymerization)

线形缩聚(Linear Poly-codensation):在聚合反应过程中,如用2-2或2官能度体系的单体作原料,随着聚合度逐步增加,最后形成高高分子化合物(High Molecular Compound):所谓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的聚合反应。线型缩聚形成的聚合物为线形缩聚物,如涤纶、系指那些由众多原子或原子团主要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相对分子尼龙等。量在一万以上的化合物。

体形缩聚 (Tri-dimensional Poly-condensation): 参加反应的单体,单体(Monomer):合成 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如聚氯反应 中形成的大分子向三乙烯的单体为氯乙烯。至少有一种单体含有两个以上的官能团。 重复单元(Repeating Unit):在聚合物的 大分子链上重复出现的、组成相同的最小基本单元。。如聚氯乙烯的重复单元为 单体单元(Monomer Unit):结构单元与原 料相比,除了电子结构变化外,其原子种类和各种原

子的个数完全相同,这种结构单元 又称为单体单元。 结构单元(Structural Unit):单体在大分子链中形成的单元。聚氯乙烯的结构单元为氯乙烯。 聚合度(DP、X n)(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衡量聚合物分子大小的指标。以重复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

子链上所含重复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Xn 表示;以结构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结构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 表示。聚合物是由一组不同聚合度和不同结构形态的同系物的混合物所组成,因此聚合度是一统计平均值,一般写成、。 聚合物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 of Polymer):重复单元的分子量与重复单元数的乘积;或结构单元数与结构单元分子量的乘积。 数均分子量 (Number-average Molecular Weight):聚合物中用不同分子量的分子数目平均的统计平均分子量。, Ni :相应分子

物理化学课程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理想气体:又称完全气体。是一种假想的、在任何情况下均能严格遵循联合气体定律PV=nRT的气体。 2.状态方程:体系的状态是由一系列的物理性质与热力学性质所确定的,但是所有这些性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描述这些性质相互关系的数学式称为体系的状态方程。 3.体系和环境:根据需要,人为地把一部分物体(一定数量和一定种类)从周围的物体中划分出来(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想象的),这被划分出来的一部分物体称为体系。与体系密切相关且影响所可及的部分称为环境。体系和环境之间不一定要有明显的物理分界面。 4.敞开体系:与环境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体系。 5.封闭体系:与环境仅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体系称为封闭体系。 6.孤立体系:是与环境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的体系。 7.热力学状态:体系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入质量、温度、压力、体积、密度、粘度、组成等)的总和。当这些性质都有确定值时,就说体系处于一定的热力学状态。 8.热力学函数:确定体系的热力学性质的函数,通常指内能、焓、吉布斯自由能和熵等,这些函数都是状态函数,它们的数值仅有体系的现状决定,定态下有定植,其改变量仅决定于体系的始终态,而与变化的途径没有关系。 9.强度量:只取决于体系自身的特性而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无关的物理量,不具有加和性。 10.广度量:与体系中物质的数量成正比大的物理量,如体积,质量等,此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加和性。 11.热力学过程:体系的状态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称为热力学过程。如体系在等容条件下发生变化,则称为等容过程;绝热状态下发生变化,则成为绝热过程。12.绝热过程:体系与环境之间用绝热隔开(但不妨碍它们之间功德传递),此时体系所进行的过程叫绝热过程。 13.热:因温度不同而在体系和环境之间传递的能量叫热,这是热力学对“热“的定义。热的本质是大量粒子(分子,原子)的混乱运动,运动越激烈,由这些

高分子物理名词解释22426讲课稿

第一章概论 分子量分布,是指聚合物试样中各组分含量与分子量的关系。 黏弹性,对一整块聚合物熔体在短时间内可以观察到它有一定的形状和弹性,但是经长时间观察这种熔体会表现出液体的流动性。这种长时间观察到的粘性流动和短时间内观察到的弹性两者相结合,而且与时间有关的力学性质称为黏弹性。 玻璃化转变,无定形和结晶热塑性聚合物低温时都呈玻璃态,受热至某一较窄温度,则转变为橡胶态或柔韧的可塑状态,这一转变过程称为玻璃化转变。转变时对应的温度称为玻璃化转变温度Tg。高弹性,聚合物材料在受到外力时,分子中的链段发生了运动,使长链分子由蜷曲状变成伸展状,产生很大的形变,但不导致高分子链之间产生滑移,当解除外力后,形变可完全恢复,材料的这种性质称为高弹性。 第二章高分子的链结构 高分子的链结构又分近程结构和远程结构。近程结构属于化学结构,又称一级结构。远程结构包括分子的大小与形态,链的柔顺性及分子在各种环境中所采取的构象,又称二级结构。聚集态结构是指高分子材料整体的内部结构,包括晶态结构、非晶态结构、取向态结构、液晶态结构以及织态结构,它们是描述高分子聚集体中的分子之间是如何堆砌的,又称三级结构。织态结构和高分子在生物体中的结构则属于更高级的结构。 高分子链的构型包括单体单元的键合顺序、空间构型的规整性、支化度、交联度以及共聚物的组成及序列结构。 高分子链序列结构:共聚物中不同结构单元的交替次数,不同结构单元在分子链中的平均长度。 全同立构,高分子全部由一种旋光异构体键接而成,称为全同立构; 间同立构,由两种旋光异构体交替键接而成,称为间同立构; 无规立构,两种旋光异构体完全无规键接时,则称为无规立构。 等规立构,全同异构和间同异构统称为等规立构。定向聚合,通常自由基聚合的高聚物大都是无规的,只有用特殊的催化剂才能制得等规立构的高聚物,这种聚合方法称为定向聚合。 等规度是指高聚物中含有全同立构和间同立构的总的百分数。 交联结构,高分子链之间通过支化联结成一个三维空间网型大分子时即称为交联结构。 交联度,通常用两个交联点之间的平均分子量Mc 来表示。交联度愈高,Mc愈小。或者用交联点的密度表示。 交联点密度的定义为,交联的结构单元占总结构单元的分数,即每一结构单元的交联几率。 由于单键内旋转而产生的分子在不同形态称为构象。 构型是指分子中由化学键所固定的原子在空间的几何排列,要改变构型必须经过化学键的断裂和重组。 无规线团,单键的内旋转导致高分子呈蜷曲构象,这种不规则的蜷曲的高分子链的构象称为无规线团。 柔顺性,高分子能够改变其构象的性质称为柔顺 精品文档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解解释 1、肽单元(peptide 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Cα1和Cα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了肽单元,它是蛋白质分子构象的结构单元。Cα是两个肽平面的连接点,两个肽平面可经Cα的单键进行旋转,N—Cα、Cα—C是单键,可自由旋转。 2、结构域(domain):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具有独立的生物学功能,大多数结构域含有序列上连续的100—200个氨基酸残基,若用限制性蛋白酶水解,含多个结构域的蛋白质常分成数个结构域,但各结构域的构象基本不变。 3、模体(motif):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一个模序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功能,如锌指结构。 4、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主要发生二硫键与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变性的蛋白质易沉淀,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 5、蛋白质的等电点( isoelectric point, pI):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蛋白质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6、酶(enzyme):酶是一类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核酸,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催化反应进行。酶的不同形式有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和多功能酶,酶的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的速度。(不考) 7、酶的活性中心 (active center of enzymes):酶分子中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参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有结合底物,使底物与酶形成一定构象复合物的结合基团和影响底物中某些化学键稳定性,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并将其转化为产物的催化基团。活性中心外还有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的必需基团。 8、酶的变构调节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enzymes):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酶的变构调节。被调节的酶称为变构酶或别构酶,使酶发生变构效应的物质,称为变构效应剂,包括变构激活剂和变构抑制剂。 9、酶的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 of enzymes):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主要包括:磷酸化—去磷酸化;乙酰化—脱乙酰化;甲基化—去甲基化;腺苷化—脱腺苷化;—SH与—S—S—互变等;磷酸化与脱磷酸是最常见的方式。 10、酶原和酶原激活(zymogen and zymogen activation):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水解开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使构象发生改变,表现出酶的活性,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由无活性的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酶原的激活,实际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11、同工酶(isoenzyme isozyme):催化同一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免疫学性质都不同的一组酶。它们彼此在氨基酸序列,底物的亲和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由同一基因或不同基因编码,同工酶存在于同一种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或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中,它使不同的组织、器官和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 12、糖酵解(glycolysis):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糖的无氧氧化)。糖酵解的反应部位在胞浆。主要包括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和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两个阶段,1分子葡萄糖经历4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净生成2分子ATP。关键酶主要有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它的意义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13、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