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分析及启示

甲午战争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睡狮,使中国人再也不能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中沉睡了,由此,维新和革命的思潮运动绵延不绝,驱动着中国人求进步、求发展。有人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这失败的原因就这么简单吗下面让我们就此进行探究。

一.政治方面

甲午战争前的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强国之路,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它还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而此时清朝的洋务派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是先圣们制定出来的,一旦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到他们自身的利益,还会遭来由于亵渎祖先而带来的灭顶之灾。这种主观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为中国的发展埋下重重危机。

二.经济方面

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不比中国强盛,甚至可以说中国在经济整体上是占优势的。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因为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其军费却严重不足,试问这样,中国又如何能在战争中战胜军费雄厚的日本呢

三.军事方面

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并不比日本逊色。那为什么这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呢原因就出在,他们虽然引进了先进的舰只,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这支舰队自组建以来就很少进行训练演习,舰艇也不知保养,以至于炮管上经常晾满水兵的袜子,炮筒中一摸一把黑灰。曾有

一位日本将领参观舰队后说:“这种舰队,吨位再大也是没用的。”

为什么有了舰队却不训练呢其原因在于清政府根本就不重视舰队的存在与发展。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再加上慈禧大搞“万寿庆典”挪用了海军的军费,极度紧缺燃料、弹药成为舰队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在关键的时刻,英美等国也从中作梗,把质量低劣甚至根本无法使用的炮弹出售给中国。因此,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吃亏很大。

有军队,有在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舰队,却忽视训练,无疑,这样散漫的军队和管理成为了中国想要在战争中获胜的一大阻力。

四.思想文化方面

甲午战争前的日本已经历了明治维新,重视教育,积极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而中国,虽说也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但却从不能敞开心怀,骨子里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譬如说,魏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撰写的介绍世界史地和西方科技的著作——〈〈海国图志〉〉,在日本引起极大反响,数年间刊印的各种版本达22种之多,被誉为“天下武夫必读之书”。然而,〈〈海国图志〉〉在中国却不被重视,仅有三个版本。1962年,日本维新志士高杉晋作到上海考察,发现该竟然绝版!如此学习的态度,当时的中国思想文化如何会有起色呢中国又如何能日本所相比呢

五.其他方面

1.政府的软弱无能,只一味向敌人妥协,致使日军肆意横行,无所顾忌;

2.当时的军心民气的颓废低落;

3.中国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4. 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

败的外部原因;

5. 信奉“武器决定论”;

6.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六.启示

甲午战争过去了,也许它曾经带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沉重的灾难,但是,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以及建设国家的未来栋梁之才,应该从这场战争中得到一些启示。

世界局势,风云莫测,中国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中国只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坚持两个文明建设,消除腐败,稳定社会。把建设有中国物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振兴中华民族,才是中华发展之大计。

分析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国胜败的根本原因

1.我的看法: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封建君主制的失败。 原理一:经济决定政治,而战争则是政治的继续。说到底战争是为 经济利益服务的。对比一下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就能搞清很多问题: (1)经济方面:甲午年间: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日本打仗靠外国借款,战争只能维持一个较短的时间,否则日本即告破产。但由于满清王朝一味对外妥协,匆忙割地、赔款使日本冒险发动的战争收到了成果,光赔款一项就相当于日本六年的总产值,日本货币从那时起实现了金本位,一个日圆相当于一两银子。台湾、朝鲜的割让使日本的领土扩大了一倍还多,这为日本日后的侵略打下了基础,而中国的国力却受到了重创,赔款的白银相当于一百艘铁甲舰的造价,如果只是白白丢掉了一百艘铁甲舰问题还不严重,问题是日本得到了这一百艘铁甲舰,相当于中日两国的实力相差二百艘铁甲舰,以后就更难追赶了。这一点上日本象一个赌徒:压上了全部家当,侥幸赢了 一大笔钱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经济强于中国,但是日本的强大并未强大到可以吃掉中国 的地步,中国也没有弱小到完全不能抵抗的程度。当时日本军事的力量:海军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占有优势,陆军还不能和苏联红军匹敌,但是和中国军队比较却占有优势,这一成绩的取得,不是综合国力的必然,而是提前几十年维持一个高度军事化的经济体制的结果,在战争爆发时,日本好象一个做了充分准备活动,并使出全力的的运动员,而中国好象一个正在生病的人,美国象一个正在宴会上的运动员,而苏联正在准备和德国比赛。所以日本在战争初期得胜就不奇怪了。但这样的胜利是不可能持久的。在抗战爆发时,日本政府的高度动员体制只能使国内经济维持三年,所以日军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这不只是一句疯话,其中的苦衷只有日本高层才知道,包括一些右翼军人都未必明白。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的性质与其它地区的暴行有根本不同,这是一种战略威慑手段,企图用极端的恐怖摧毁中国政府和人民抵抗的决心,因为它们深知持久作战就必然失败。毛主席提出《论持久战》的方针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日本陷在中国,所以不得不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就如同一个被资金套牢的投机家,不得不冒险去抢银行来求得周转,其结果不问自知。 2)政治上: 甲午年间:日本是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政体,而中国还是封建君主制;日本的政治法律制度较完备,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强大的机会。落后的政治制度不但阻碍长远的经济发展,而且限制了现有的经济力量转化为战斗力和日本较量。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国是少数满洲权贵统治广大汉族和其他民族。以国家的凝聚力比较,日本强于中国,这使得日本能倾全国之力与中国作战,而中国只有淮系一派军阀的力量与之抗衡。在君主政体下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西太后李鸿章割地赔款,理论上都是皇帝自家的事,百姓和官吏只有愚忠的义务,没有发言的权力。看:那时卖国多容易!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已经完成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推翻了满族贵族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确立,国家和领土不再是皇帝的,至少理论上是属于人民的,所以任何人包括蒋介石都不敢公开的卖国投降,否则将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例如:汪逆精卫叛变之日,即是他全面破产之时绝大多数追随它多年的军政要员都弃它而去,汪逆身边只剩下少数死党,失意政客,还有蒋介石居心叵测地派去的双面间谍了。有汪逆精卫的下场在先,共产党和其它爱国力量逼迫于后,虽然蒋日秘密谈判一直断断续续,蒋介石一直不敢对日投降,只好做持久的抗争,直到日本投降。阎西山也是如此。 所以抗战的胜利,某种程度上也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孙中山先生一生坎坷,屡屡失败,然而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项功绩就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他。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比较甲午之战的失败,应该从政治、经济上去找原因,如果我们只盯著战术、技术问题那我们永远也搞不清真正的原因,更不用说汲取教训了。关于检讨甲午战争失败原因的思想方法: (1)如果炮弹大多能命中敌舰而未能爆炸,则问题在于军械; (2)如果战术对而射击不准,则问题在于训练; (3)如果战术、训练、军械都出了问题,则问题在于舰队司令 丁汝昌; (4)如果海军败而陆军胜,则问题在海军大臣; (5)如果海、陆军都失败了,则问题在李鸿章; (6)如果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都出了问题,则问题在西太后; (7)如果咸丰、西太后、同治、光绪、浦仪都没能搞好国家 这部影片笔者在小时候曾经看过数遍,片中的爱国人物邓世昌的英勇行为一直激荡着笔者的爱国之心,今日特地让笔者的儿子也在网上看了这部影片。 片中描述了中日在甲午海战中中方英勇反击的光荣事迹,但所有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最后甲午海战是以清政府为代表的我方彻底失败而告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后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进一步拉开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为以后中日之间再次发生战争提供了可能! 为什么甲午海战以我们失败而告终,笔者认为并不是简单的北洋水师队形的排列错误,更不是北洋水师的坚船利炮不够先进,恰恰相反,当时的北洋水师拥有的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舰船,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不一定武器的先进是必要因素! 更重要的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机制的原因,但看看当时腐-败的清政府,一切都处于混乱和飘摇之中,对外政策总是希望英美列强的调停来实现避免战争的目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法国在

【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 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缺乏预见: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 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 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2、战略原因: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 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 了头筹。 3、装备劣势: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迎击日军。受限于 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 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4、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战前,清政府不作 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 战的惨败。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当时中国处于清朝晚期,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 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 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 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 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马关条约》产生的无疑就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那么,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有哪些?那么,下面就让店铺为大家介绍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首先,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就确立了对外扩张政策,宣称要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维新之后日本虽然建立了西式军队,但是在其军队当中仍然盛行着其传统的武士到精神,且士兵对于天皇是绝对的忠诚,可为其而死,所以其军队的战斗力是非常的强悍的,而且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日本早已垂涎中朝两国的丰富的资源,于是日本制定了一个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同时大力发展海军,从1890年开始拿初国家财政收入的大部分建立和发展近代的海军,其宗旨是以超越北洋海军为目标的,到甲午战争前,这一目标已基本达到。 可以说日本对于这场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他们不惧怕战争甚至渴望战争,因为这一战不但可以掠夺殖民地抢夺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机取代中国成为亚洲第一大国!此战日本可以说是以国运相赌,若胜便是羽化成仙,若败则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日本是抱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心来的,他们不是来挑起战争的,而是来拼命的! 反观中国,此事中国古代官场的土特产品------党争,再领风骚,帝后二党斗得是不亦乐乎,根本旧无暇顾及日本,或者说根本就没把这些倭奴放在眼里。统治集团内部的失和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响了战局的。 其次,清军三军主将能力平平。 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清军失利,而黄海海战的失利并不可将全部责任推到军费被挪,操练不勤等问题上,北洋舰队主将丁汝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排兵布阵上存在着重大的问题,隔行如隔山,让一个陆军的将领去指挥海军,这大有中国足球长期把持在一个从来都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那么,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吧!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二,北洋水军军备力量有限,好多枪炮都是假的打不出来,子弹稀缺, 三,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层层阻拦, 四,日本明治维新使之国力大增。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很多人认为中国在甲午战争前的军事实力已超过了日本,但事实并不如此: 中国的北洋海军在1884年之前仍是“亚洲第一”,但过了1884年,由于清朝官员认为海军以很强大,不懂得海军需要不断投入、持续更新,大大紧缩开支。 反观日本:19世纪90年代大量地购买船只,全国上下的人民都支持。很快日本的海军就远远超越了北洋海军。 要说海军在训练上比日本还要强了一截,但比起陆军中国就差得更远了。要比军队数量我们很占优势,但陆军人口的绝大多数是还停留在弓马的八旗军和绿营军的战斗力极其低下,唯一还算有点近代化的军队居然大部分都是民兵(代表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战斗力还算比较强)。但即使是这样这些精锐部队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都与日本相差甚远。 总的来说,中日甲午战争中除个别以外,中国的将兵都是尽职尽责的,但仍无法挽回军事实力上巨大的差距。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

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

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一) 我怀着激愤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本书,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日本对我国壮丽山河,金银珠宝及丰富的物产垂涎已久。日本明治十四年,日本天皇经过精心谋划,于公元1894年7月15日发动战争。他们投入了四万五千余人,以及松野、吉野等军舰,从朝鲜发动进攻。当时昏庸的清政府还摸不着头脑,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保守派还高枕无忧呢。他们花费大量金银为慈禧太后请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以光绪帝为代表的抗战派忍无可忍,下令对日宣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因全部失利而签订了《马关条约》。宣告了清政府经历十年的洋务运动失败,丁汝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壮烈牺牲。 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军队的致远号瞄准了敌舰吉野号发出一枚炮弹,许久无动静,原来为修颐和园,军费用完了,而火炮里不是火药是沙子!日本的速射炮一分钟五发,清政府呢五分钟一炮,好不容易发一炮,还是哑的。有此感慨当时的泱泱大国,军事是多么的落后。中国最早发明火药,用来放鞭炮,外国人却制成枪炮,用来掠夺财富,令人可悲啊! 可恶的侵略者不择手段,惨无人道的杀害人民。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世界的谴责,参拜靖国神社,伤害国际感情。破坏国际秩序。

不要再掠夺了,帝国主义们。希望你们遵守国际秩序啊! 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二) “每一次大的海战都将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座右铭,他从始至终将自己的志向定在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 从1840年,中国步入了近代社会,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战败,导致了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割地、赔款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都深深的打击着中国的心脏。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总结经验,是什么原因使清镇府导致失败。李鸿章等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器物技术,来挽救清镇府的危机。 1894年9月,在黄海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械大战——中日甲午战争。就是这场战争,使得多少爱国志士以身殉国。这一仗打的壮烈,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威严和不容外人屈辱的气概。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一身正气,与舰同亡。在“致远舰”中炮倾斜后,弹药用尽。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多少次的炮弹轰击,多少次的忍痛坚持却还是失败了。眼看着那枚炮弹穿击铁甲打在了敌人的“心脏”里,如果那枚炮弹一爆炸是否胜败会再议论一番。但那颗炮弹却是一颗臭弹,甚至还有些炮弹因做工不细而不能上膛,这些本不应该出现的情况却出现了。有些人说如果当时清政府出银子买下那艘新式的英国军舰,也许胜败就会另堪别论了。但事实会如此吗?有些人会拍着胸脯说“会的”。但那中说法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及其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及其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国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作用而导致的,同时它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教训。 一,外部因素 1. 日本的军事实力:当时的日本,已经开始了西化运动,而其国家的军事实力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在与中国作战时,日本的军队毫不退缩,配备国内最先进的武器,其自身的实力自然是不容小视的。 2. 战争的前期准备:相对于日本的军事实力,当时的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无法充分准备战前,而这种准备充分的差距也成为中国最大的劣势之一。 3. 国际舆论:在当时的国际舆论中,中国被描绘成一个弱小、贫困和无力的国家。而相对于这种国际舆论的影响,中国的实际情况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认识。 二,内部因素 1. 政治体系不完善:在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政治体系尚未 形成一个完善的国家领导体系,国家的政治稳定度显然较低,这使得在战争中作出有效决策变得相对困难。

2. 经济基础薄弱:在当时的战争中,日本能够以全力战斗的状态,而中国却因为经济基础薄弱而无法全力投入战斗。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当时的经济几乎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很难涉及到国外市场的优势。 3. 内斗与割据:在战争中,中国一方面需要统一的指挥,而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却存在着内斗以及各种系割据,使得对抗强敌的目标难以达成。 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原因不仅仅是以上因素,甚至也不能仅仅归咎于这些原因。中国的失败原因完全是从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以及文化因素中演绎出来的。它不仅是当时的现实需要,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中国的失败,使得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问题。在经历一次彻底的失败之后,中国社会开始深入探索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发现自己修得的一些长处同时也限制了自己的进步。正因为如此,中国在战后开始改革,而这个改革的路是充满艰辛和曲折的。 三,名义上的胜利与实际的失败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名义上获得一次胜利,但实际上却是失败的。这份名义上的胜利,在当时让中国维持了一种自信心。但在考虑整个历史的长远发展时,这种实际上的失败并没有什么帮助,反而让中国在接下来20世纪的很长时间里面深陷内 部和外部的紧张状态中。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分析及启示 甲午战争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睡狮,使中国人再也不能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中沉睡了,由此,维新和革命的思潮运动绵延不绝,驱动着中国人求进步、求发展。有人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这失败的原因就这么简单吗下面让我们就此进行探究。 一.政治方面 甲午战争前的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强国之路,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它还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而此时清朝的洋务派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是先圣们制定出来的,一旦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到他们自身的利益,还会遭来由于亵渎祖先而带来的灭顶之灾。这种主观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为中国的发展埋下重重危机。 二.经济方面 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不比中国强盛,甚至可以说中国在经济整体上是占优势的。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因为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其军费却严重不足,试问这样,中国又如何能在战争中战胜军费雄厚的日本呢 三.军事方面 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并不比日本逊色。那为什么这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呢原因就出在,他们虽然引进了先进的舰只,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这支舰队自组建以来就很少进行训练演习,舰艇也不知保养,以至于炮管上经常晾满水兵的袜子,炮筒中一摸一把黑灰。曾有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一向以来,我以为甲午中日海战当时的中国战败,是单纯的因为国力不支造成的,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才明白事实的真相。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观看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 片中描述了中日在甲午海战中中方英勇反击的光荣事迹,但所有熟知历史的人都明白,最终甲午海战是以清政府为代表的我方彻底失败而告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终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进一步拉开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为以后中日之间再次发生战争供给了可能! 为什么甲午海战以我们失败而告终,笔者认为并不是简单的北洋水师队形的排列错误,更不是北洋水师的坚船利炮不够先进,恰恰相反,当时的北洋水师拥有的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舰船,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不必须武器的先进是必要因素! 更重要的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机制的原因,但看看当时腐败的清政府,一切都处于混乱和飘摇之中,对外政策总是期望英美列强的调停来实现避免战争的目的,结果大家都明白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法国在世界大战中沉醉在坚固的马其诺防线上,结果是被德国绕过攻击,英国也期望和德国和谈,放纵波兰被吞噬,苏联赶快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结果呢英国,法国,苏联全部和德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古往今来,说明一个道理,和敌人经过谈判解决问题,试图经过不战而屈人之兵,从根本上可是是个完美的幻想而已! 事物的发展一旦构成趋势,是很难改变其发展的进程的,试图经过谈判,等待,只会让事情更加复杂化难以处理! 甲午海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应对外敌,不要抱任何的幻想,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期待和平最终的结果是加速战争的到来! 笔者也期望众多家长让孩子多看看这样经典的影片,早日让他们理解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孩子的世界观的培养有较大的益处。 此刻的中国已经不是以往的东亚病夫了,不论任何国家,敢于挑衅我们,相信在英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叫他有来无回!

甲午战争及其反思

课题:甲午战争及其反思 1894年和今年一样,都是甲午年,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因此被称为甲午战争,日本称其为日清战争。如今,两个甲子都过去了,历史进入了21世纪,中日两国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之一,虽然两国的经济文化交往非常密切,但政治外交关系一直波澜起伏。在亚太局势风云变换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对中日两国的交战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中汲取教训,鉴往知今,总结失败原因,这对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今天,让我们重温甲午之战,了解那一场战争是如何爆发的?中国为什么会落得惨败的结局?今天的中国人应该从这场战争中得到哪些启示? 战争是两国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两国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较量。“天朝上国”被“岛夷”所败,应非偶然。那么,1894年以前中日两国社会历史是怎样的局面呢? 甲午之战的背景 一、中日两国不同的强国之路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都是被外国列强用武力打开了国门,落后挨打的遭遇让两国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必须图强自新。 日本从1868年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这是一场近代化政治改革,通过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在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鼓吹脱亚入欧并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日本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仅在经济技术上迅速西化,教育文化和政治

制度也走向近代化。 中国的统治者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归结于洋人的船坚炮利,于是,兴起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先靠引进西方技术创办官办的军事工业以求自强,在经费材料等遭遇困境时又以求富为目的允许民间资本经营近代工业和运输业,这些近代化创举在当时的确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朝廷虽然有了强大的军舰,却没有能够拥有抵御外敌的强大海防,军队的战斗力依然不堪一击。腐败的朝廷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反而自大而狂妄。 其实,早在中日甲午战争开战前,国际上就已经有了一番关于胜负的争论,著名的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预言,中日之战,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很多人不信,俾斯麦说,这些年日本和中国都派了不少使团来德国。日本的使团一来就奔我们的政治、制度、治国的理念和思想,回去就改造他们的国家。中国的使团来了就是买东西,了解哪里造了新的火炮?哪里有了新的军舰?性能如何?价格怎样?他们以为把这些东西买回去了,中国就强大了。他们不知道只有国家强大了,才会有这些东西。可见中国的现代化仅浮于表面,实质依然腐朽落后。 二、日本政府的“大陆政策”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作为一个资源有限的岛国,以3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当时只有三千多万的人口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此时,一个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开始逐渐被日本统治者所认可,并定为国策。“大陆政策”分为六步:1、吞并台湾,2、吞并朝鲜,3、吞并满蒙,4、吞并中国,5、称霸亚洲,6、

甲午战争中方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中方失败的原因 在山东美丽的刘公岛曾经发生了中日海军的一场大决战。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大海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历史不会忘记海战风云,中华民族将铭记1894——这场战争就是甲午战争。面对着当年中国人的绵绵赤子之心,身处沧海变桑田百年之后的我们,该怎样回望那段历史,又该怎样展望前程。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永远沉浸在无边的悲痛与耻辱中,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为什么会失败上,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以图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 那么,为什么一个泱泱的东方大国会被自己的学生所打败?堂堂的大清帝国还抵挡不住几千日本兵吗?我们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1 政治原因 1.1清政府腐败无能 腐败:日本当时为发展海军,天皇发动捐钱,皇后把首饰都捐出来,天皇每天只吃一顿饭。但是清政府的统治者慈禧却生活奢靡。在中日战争的关键时刻,慈禧却依然想着那三山五园的快乐。 大肆修建颐和园花费:1098万两白银1098万两白银÷60万两/艘吉野级巡洋舰=18艘 从清政府统治者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清政府的腐败之极。 无能:清政府制度和职责含混不清;清国君主帝制徒有其表。 在调动和掌控全局上力不从心,南洋水师力图自保,保持中立。它甚至无法调动整个国家的力量来与另一个国家对抗。1896年《泰晤士报》对甲午战争中国的败因做过这样的描述。李鸿章急于避免战争,李鸿章的整个军事目标是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日本这个暴发户予以彻底的惩罚。对他来说,他以自己的民族为荣,但是这个目标暴露了中国的每个人都相信李鸿章的铁甲和军队不可摧垮,包括李鸿章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腐败和无知影响的这么广。 清政府的这些统治者不仅腐败无能,而且不了解世界大势。尤其对日本认识不清。 1.2对日本认识不清 中国人一直认为,那片叫作扶桑的天尽头的地方,生活的只是浪人与和尚,另外也盛产一些小偷。 清朝的傲慢越发激发了这个小国的自尊,清朝的懈怠,更加剧了日本的进攻欲望。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田中义一 而日本在朝鲜无理挑起战端,蓄意侵略中国,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军。 “在帝国主义横行霸道的时代里,弱肉强食是一条规律。谁落后,谁软弱,谁就要挨打。谁害怕战争,谁一味退让,战争就首先落到谁的头上……帝国主义是必定要侵略弱国的。只有揭露和反击帝国主义的侵略步骤,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才有可能制止帝国主义的侵略。”[1]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战争。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呢?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缺乏预见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清朝政府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荫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 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又翻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重新审看我们多灾多难的历史,一次次战争的失败,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再到甲午中日战争,最后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没有一次不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现在从政治和经济分析失败原因。 一是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加深了对中国的控制。英德法俄美意等国的驻华公使联合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进而干涉军事。英国人赫德长期占据海关总税务司长的职位,不但把持海关行政,而且插手许多政治事务。通商口岸的外国领事对地方政府发号施令,稍有不从便以派遣兵舰进行恫吓。 列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经常会有一些矛盾,但在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中国殖民地化程度,以攫取更大利益方面是一致的。这是列强的基本立场,对 此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但清政府和李鸿章显然见不及此,对列强主持公理”抱有过大的期望和幻想。实际上列强的公理只是一种伪善,他们真正信奉的是利益和强权。列强早已看清日本稳操胜券,必然会倒在日本一边。赫德道出了实情:所有国家均向中国表示同情,并说日本这样破坏和平是不对的。但没有一个国家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帮助中国。”列强十分清楚,日本战胜中国他们都可以分一杯羹,战后的情况正是这样,列强利用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门户开放”的强盗条约都得到了很多好处。 二是经济上的半殖民地化。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航运、商贸、进出口、金融、财政都很大程度上被列强控制。中国迅速变成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与政治上、经济上半殖民地化相适应的是封建政权的买办化。一批为外国侵略者势力服务,以洋务派为代表的买办化官僚集团产生了。翦伯赞认为:洋务派地方上以湘、淮军阀为首,以主持北洋集团的李鸿章为代表;在朝廷里以军机大臣恭亲王奕为代表,而他们的总后台是慈禧太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代理人。”李鸿章、张之洞等封建军阀,认识到封建末世的内忧外患是中国数千年之大变局”,为了挽救封建统治,掀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以举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组建新式海陆军为主要内容,从60年代到甲午战前进行了30多年。 洋务运动有着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相对提升了军 事实力;另一方面从始至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具有很强的买办性。正如毛泽东所论述的: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本主义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庸于帝国主义的。”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二 十年多年后,一些同胞就感觉良好,踌躇满志的话,那洋务运动三十年后中日的实力对比就更值得骄傲了,当时的清政府的岁入是日本岁入的1.5倍!

甲午中日战争:对历史的反思与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对历史的反思与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它发生于1894年,并在1895年结束。在这场战争中,中国遭受了惨重 的损失,特别是失去了台湾这个重要的岛屿,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次非常沉痛的打击。而对于日本来说,这场战争则是他们逐步扩张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甲午中日战争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反思和启示。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军事技术和战略非常落后于日本。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失误和疏忽。当时,中国政府忙于应对农民起义和推进维新改革,却没有把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放在军事建设上。这给了日本以可乘之机,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因此,我们需要反思,认真对待军事建设和国防现代化,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其次,甲午战争还揭示了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比如贪污腐败、官僚主义、腐朽落后等。这些问题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导致了日本的崛起,最终带来了甲午战争。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和治理,以期让中国走向更好的未来。 再次,甲午战争也暴露出了中国外交上的弱点。当时,中国的外交策略和手段非常简单和单一,没有针对日本的有效应对措施,导致日本得以肆意妄为。因此,我们需要在外交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和交流,掌握更多的谋略和技巧,以应对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挑战。

最后,甲午战争也教育我们珍惜和平。这场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需要通过相互理解、对话和合作,努力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总之,甲午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反思和启示,提醒我们必须记住历史,珍视和平,加强军事建设和国防现代化,改革治理机制,加强外交手段和应对能力,以期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

从甲午战败和取得抗战胜利得到的启示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一味求助别人,而松懈自己,放纵敌人,在战争中实为大忌,无疑是取祸之道。陆奥宗光幸灾乐祸地说:“清政府自始即采取 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中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中国政府不顾污辱自国之体面,一味向强国乞哀求怜,自开门户,以迎豺狼。”于是,日本加紧进攻以求速战速胜,而中国则在一次又一次的调停中丧失时间和机会,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在大小几十次战役中,没能组织一次像样的抵抗,正如礼部侍郎志锐所说:“我愈退则彼愈进,我愈让则彼愈骄,彼则着着占先,我则面面受制。”不但外交上毫无进展,军事上也彻底失败,海陆军主力损失殆尽,最后只能投降求和。 历史证明,一些小国依附大国尚可在夹缝中谋求生存,但大国此路不通。庞大而虚弱的中国,如果不能自强自立,把反侵略战争的立足点放到自身力量上,就会成为被宰割的对象。要想求得和平,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靠别人也是靠不住的,必须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个道理,连改良派思想家梁启超也看得很清楚,他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以制某国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是的,战争不相信眼泪,弱国无外交,战场上如果没有胜算,谈判桌上肯定什么也得不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个真理。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毛泽东同志说过:“办法是跟着方针来的,方针是不抵抗主义的时候,一切办法都反映不抵抗主义。”清政府避战求和,消极防御的指导思想,突出表现在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的战略失误,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因反抗外来侵略而进行的民族战争曾遭到过多次失败,但没有一次象1894年中日甲午战败给中国人留下的伤痛那样刻骨铭心。“一旦而败于蕞尔,且靡有孑遗,浸至赔饷巨万万,割全台以求成,言之真可谓为痛哭流涕者矣”。〔1〕甲午战败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强击,被整个民族视为奇耻大辱。虽然时光己过去110年,中国社会也几经变迁,早己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然而100多年来人们对这场战争的反思却从未间断过。这里就甲午战前中国社会的政治、军事、思想、舆论与战败的关系再作一点反思。历史是一面 镜子,这镜子给我们以启示,也为我们今天增添自信和自强、拼博的勇气。 一轻视日本导致丧师辱国 100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在总结甲午战败的原因时,往往较多地从人事方面进行探究,或说是追究。当政的统治者领导国家,自然逃不掉自己的责任。不论是专制统治的皇帝、皇太后,还是朝廷大臣乃至军事统帅,都要对战败负责,这一点自不待言。但若对整个战争过程进行一番考察,不难发现,当时中国社会从上到下,除少数人外,大多数人对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懵然无知,普遍存在盲目虚骄、对日本心存轻视。在官员的章奏和人们的言论中,左一个岛夷,右一个倭寇,什么犯上作乱,主张踏平东京,一派胡言。 这种情况到了鸦片战后并未有多大改变。如果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曾把中国一时打痛,迫于英、法等西方强大的军事压力,而不得不改口,将夷、狄改称洋人,将夷务改称洋务或外国事务。但对于东邻日本的看法并未有什么改变。还是倭寇长,倭寇短。明初,倭寇曾大肆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灾难,虽到了清朝,人们对此仍记忆犹新,称日本为倭寇是可以理解的。但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学习西方,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国家开始走上近代化道路,己非数百年前的矮寇了。然而当时绝

甲午战争观后感(通用15篇)

甲午战争观后感(通用15篇)甲午战争观后感篇1 《甲午战争》这部影片主要讲了:因为清政府的腐败,中国的科技十分落后。有一次,日本向中国发起了海上挑战。慈禧太后十分生气,便出动了当时最强大的北洋舰队,可是因为清政府不给北洋舰队维修、改造费,再加上日本花了很多的积蓄购买战舰。在甲午战争上惨败…… 看了这部作品我想,慈禧太后实在是太可恶了,为了自我能玩儿好,将国家的钱全部花在了她的的吃喝玩乐上,使全国腐败,经济落后,最终导致了这次战争的失败。如果慈禧太后肯将那些钱用在祖国的事业发展上,我们也许就能反败为胜了。可是那个故事只可是是民间传说的其中之一,那就让我们看看下一个故事吧! 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十分懒惰,中国十分缺失人才,再加上清政府腐败和北洋舰队的实力十分的弱小,才导致甲午战争的失败。 不论有多少故事都不能改变甲午战争的历史,为了让这样的历史不再发生,我们必须要好好学习,让我们的祖国不断变强,成为世界强国。大家一齐努力吧! 甲午战争观后感篇2 《甲午中日战争》十分确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和日本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国家实力,异常是对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诠释得相当深刻和到位。当时慈禧太后一心忙着万寿庆典,清政府腐败无能,

整个政府和皇族穷奢极欲,国内民不聊生,军队同政府一样腐败,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军队毫无战斗力。而此时,日本明治天皇却励精图治、卧薪尝胆,苦心经营联合舰队,日本国民不分男女老幼,无不忠勇奋发,以战胜清国为己任,军国主义的理念深入日本社会的骨髓,在生活中完全正常的一个日本人,在应对中国时都变成了残忍狠毒的凶手。 中日甲午战争的胜负,虽有偶然,却又是必然的,落后的军备加上部队纪律的松散,清兵根本不是训练有素、设备精良的日兵的对手。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中日两国最终走向了反面,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反复深思。无可否认,战争中清兵中那些士卒们是勇敢的、爱国的,这是战争中最温馨动人的爱国心,也是最残酷的现实,以自我的身躯扑向日本人杀人不眨眼的洋枪火炮,不惜牺牲生命,这种爱国精神也值得后人学习。 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衰;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愿历史不再重演,愿国家繁荣富强。 甲午战争观后感篇3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可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可是日本的军舰。他们不放弃,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双手抱头,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