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围手术期的血液采集保存使用管理制度及规程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的血液采集保存使用管理制度及规程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的血液采集保存使用管理制度及规程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管理制度

一、自身输血的申请:

1、自身输血应由病人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向输血科提出申请。

2、输血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身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3、输血科同血站进行联系患者自身献血相关事宜。

4、患者自身血液制成成品后,通知输血科领回保存,待需要时进行使用。

5、自身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采血的标准:1)年龄:年龄上限因符合国家献血法规定,下限取决于儿童的合作和理解能力,以及有合适的静脉,并能耐受采血后的生理影响等。

2、体重:预存式自身输血采血量每次不超过400毫升,体重在50公斤以下者,应每少1千克减少8毫升。

3、血红蛋白:自身输血者血红蛋白应大于110g/L,红细胞比容大于等于33%

4、采血环境应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情况下进行(血站及输血科专用房间)

5、采血间隔采血间隔应由输血科医师同病人的主治医师视病情而确定。一般2次采血的间隔不少于72小时。最后1次采血应

在手术前72小时进行。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在离预定手术日期尽可能远的时候采血,,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病人的血细胞比容恢复到采血前的水平。

三、自身血液的保存

1、自体输血采集的血液要有专用储血冰箱保存,设立专门的自身储血空间。

2、自身储血血袋有明确详细标记,醒目的标签,明确自身输血特殊标记。

3、自身血液贮存冰箱温度及细菌标准应符合储血冰箱标准。

四、血液的回输

1、血液回输前,首先检查血液的外观是否符合要求,以及保存日期,严防过期失效血输入病人体内。

2、血液回输时,要严密观察病人,如一旦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3、未输完又不适合转让他人使用的血液,要以妥善的方式处理掉,并有医疗文字记录。

五、自身输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手术前采血可能使病人血容量减少,出现贫血症状。

2、手术前采血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晕针。

3、采血时,保养液与血液未充分混合,出现血液斑块,影响回输血量或血液报废。

4、血液在保存中可能出现溶血或污染,导致血液报废。

5、手术推迟或取消导致血液报废。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规范标准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规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规输血科(血库)建设,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国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及《临床输血技术规》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规。 第二条输血科(血库)是医院开展输血相关诊疗活动和提供其它输血服务的科室。本规是医院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的基本标准,是对医院输血科(血库)检查评价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本规包括医院输血科(血库)科室设置、功能与任务、建筑与设施、人员配置、仪器设备、原辅材料、安全卫生、业务管理、计算机管理和质量管理等。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输血管理,设立由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及专家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贯彻落实临床用血相关法律法规,规、指导和监督临床用血工作;协调处理临床用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二、科室设置 第五条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输血业务,应设置输血科、血库或指定相关科室负责。

第六条三级综合医院、年用血量大于5000单位的三级专科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应设置独立建制的输血科;未设置输血科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应设立独立血库;二级以下医院应由检验科负责开展临床输血业务,并参照血库标准进行建设管理。 三、功能与任务 第七条输血科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指导临床输血技术应用,参与临床输血会诊,配合临床实施输血治疗,开展输血科研与教学。 血库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推广临床输血技术应用,参与临床输血会诊。 第八条根据临床用血需要,制定用血计划,定期向供血机构申报用血计划,做好血液储存、发放工作。 第九条按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的要求,为临床输血提供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清抗体筛选和输血相关实验室诊断。 第十条对输血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加强血液质量控制。 第十一条负责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临床输血疗效的评估,建立临床输血预警系统。 第十二条及时向供血机构反馈血液质量和服务质量等问题。 第十三条做好无偿献血、互助献血、临床用血政策的宣传,并配合做好相关事宜。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规范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规范(总6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宾阳县中医医院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规范 为规范我院各临床科室输血治疗病程记录,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我院临床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规范。 一、输血治疗同意书 (一)输血治疗同意书中各项内容应如实填写完整。 (二)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前已检测输血前五项,并且接收到检测结果者,应将结果以“阳性”或“阴性”结果形式填写于同意书中相应项目栏。 (三)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时,对曾输过血的患者,应在输血申请单上注明ABO血型和Rh血型,已抽取输血前五项检测标本,未出结果者,应在结果出来后及时补填,并注明补填时间,同时在病程记录中说明。 (四)输血治疗同意书应附在病历中,不得丢失。 二、病历中输血相关记录 (一)首次输血,应做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以及输血前五项等检查。 (二)决定输血前应做血常规检测,以辅助决定是否符合输血指征。

(三)输血前病程记录应有输血原因说明,输血指征描述。 (四)不同输血方式的选择与记录(自体输血或异体输血)。(五)输血后输血记录应在病程记录中单独书写,输血记录应有输注成分、输血量、血型、输血起止时间、输注过程观察情况,有无不良反应等记录。 (六)麻醉记录、手术护理记录、术后病程记录中应有出血量、输血量记录且出入血量记录应一致。 (七)输血后如发生输血反应,应将反应及处理过程记录于病程中,并同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登记表》回报输血科。 (八)输血后病程记录中要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价。 (九)输血记录单应及时粘贴于病历中不得丢失。 三、存档输血病历相关质控规定 各临床科质控小组应对出院输血病历中以下内容进行以下检查,合格后方可交病案室存档。 (一)病历中附有输血治疗同意书。 (二)输血治疗同意书中各项内容填写完整、正确。 (三)病历中附有输血前五项检测报告单。 (四)病历中附有完整的输血记录单。 (五)输血前有血常规检测报告。 (六)输血后病历中有完整的输血相关记录及输血不良反应记录。 (七)麻醉记录、手术护理记录、术后病程记录中应有失血量,输血量记录。

自体输血相关制度及注意事项

自体输血相关制度及注意事项 一、自身输血 (1)供自体输血用的血液及成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暂时不用的,必须妥善保存,其上应注明“仅用于自身输血”,并标明患者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及病历号、使用日期等。 (2)在行自身输血前,应在患者床边以输血前管理卡查证其ABO血型分类。 (3)为自身输血而采血,应事先得到有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书面认可,且应在下述检查结果正常时方能进行,全面临床检查,血管系统的能力(主要的静脉),皮肤的条件。附加检查,心电图、肺部X线透视、血及尿常规、离子、凝血测定。 (一)术前自身输血 心脏手术病人选择:血红蛋白>140g/L,无不稳定性心绞痛、左心功能不全、排放片段<0.5或心指数<0.25L/min/m2 、左边主要冠状动脉狭窄、休息时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肺功能损伤。 1、对年龄的大小无严格的限制。 2、病人血红蛋白≥110g/L,hct≥0.33。 3、考虑菌血症或正在治疗的菌血症病人不得进行自身输血。 (二)手术时自身输血 1、术中血液稀释(IH) 2、术中血液收集(IBC) 3、术后血液收集(PBC)

二、手术时自身输血的注意事项 1、血液收集和重输的方法必须安全、无菌和保证收集的血液及成分的正确性。使用设备必须无致热源,并含有阻挡对受体有潜在危险的微粒的过滤器,防止空气栓塞。如血液在输注前加温,则注意温度不要超过38℃。 2、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的血液在输注以前应保存在下述条件下: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时开始计时)、在开始收集之后8小时之内放入1-6℃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 3、如不按上述手段收集的术中血液应在开始收集6小时内输注。

输血标本采集流程及血液领发的核对制度

XX市人民医院 输血标本采集流程及血液领发的核对制度 为了加强和规范输血管理,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和输血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1、确定输血后,由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别、床号、血型和诊断,核对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样。采集血样时禁止直接从输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血液。 2、输血患者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不得同时使用一个血液标本。应先进行血型鉴定,需要输血时再另外采集血样。紧急输血患者采集血样时医护人员要两人核对相关信息,并在病程记录上双签名。 3、血样采集后,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患者血样和临床输血申请单在输血前一天(紧急输血除外)送交输血科,交接双方核对无误后双签名,核对有误时应退回样本并与有关科室联系。 4、择期手术应至少提前一天,并于上午十点之前提交《临床输血申请单》及血样,以便血库备足所需血液及血液制品。

5、取血时,由医护人员携带运血箱,凭医嘱和取血单到输血科取血,按规定取血与发血双方共同核对、检查从输血科领出的血液及输血记录单,核对以下内容: (1)核对血袋标签标记的血型与患者的血型是否相符; (2)核对领取血液的条码、血液有效期、品种、剂量与输血记录单是否相符; (3)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科室、床号,确认患者是否正确; (4)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取血。 6、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领回: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输血科管理制度

输血科管理制度目录1-2 1、输血科工作制度 2、临床输血全过程管理制度4 3、临床用血审核制度5 4、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检测管理制度13 5、临床输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15 6、输血科交接班及值班制度17 7、急诊输血管理制度19 8、紧急抢救配合性输血管理制度20 9、Rh(D)阴性输血管理制度22 10、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制度24 11、输血科质量控制管理制度25 12、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26 13、血液及血液制品入库制度29 14、血液储存质量管理制度30 15、血液报废管理制度33 16、信息反馈制度35 17、贮存式自身输血管理制度36 18、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40 19、配血管理制度42 20、交叉配血复核制度43 21、标本接收制度45 22、不合格标本处理制度46 23、标本管理制度47-51 24、输血科人员技能培训考核制度52 25、实习生、进修生管理制度53 26、仪器设备管理制度54 27、输血科试剂采购及使用管理制度55 28、输血科安全管理制度57 29、消毒工作制度58 30、档案管理制度59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3 页页页页页页页

31、输血科垃圾管理制度60 32、输血科考勤制度63页 33、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及处理制度64页 34、输血科临床输血全程监控工作制度67页 35、临床输血会诊制度71页输血科工作制度 1、接受标本做到二不收(血样无标签或填写不清不收,科别、姓名、年龄、床号不清不收)。 2、交叉配血时严格执行“四查”、“五对”(四查:查科别、查床号、查病人姓名、查血型。五对:对血型、对住院号、对血量、对采血日期、对交叉结果)。 3、库存血液制品应做到“六不发”(血型不符不发、血液过期不发、溶血不发、有凝块不发、有可疑污染及血袋破损不发、交叉可疑者不发)。 4、实验操作时必须严肃认真。 5、有疑问的血液制品,必须将其另放别处,并贴好明显醒目的标识。 6、工作人员发现问题时,必须及时向科主任汇报,不得延误。 7、临床取血时,应与输血科人员认真核对相关信息。 8、血液储存期间禁止开袋。 9、血液出库后原则上不许退回,如出库未超过30 分钟,经输血科负责人同意并签字备案后方可退回。 二. 临床输血全过程管理制度 一、临床标本采集、送检操作制度 1 血样采集 1.1 采集前,采血护士确认患者的申请单,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范本 2013年11月10日 9:00 输血前评估 患者现存在上消化道出血,贫血症状重,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今日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56g/L,红细胞压积19%,血小板18×109/L。血色素低于60g/L,血小板低于20×109/L,有输血指征。为防止出血,纠正贫血,计划给予O型悬浮红细胞2U,O型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 医师签名:2013年11月10日 13:00 输血记录 患者于今日11:30在医护人员核对无误后开始输注O型悬浮红细胞2U,于13:00输血完毕。紧接着输注1个治疗量的O型单采血小板,于14:00输注完毕。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畏寒、发热、皮疹、瘙痒、恶心等特殊不适,生命体征平稳,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已送输血科。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治疗效果。 医师签名:2013年11月11日 10:00 输血后疗效评价 经治疗后,患者头晕乏力减轻,无明显心悸及气短,中度贫血貌。今日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6g/L,红细胞压积28%,血小板24×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血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均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血有效。考虑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血小板计数还是明显偏低,患者随时有大出

血,甚至危及生命的可能,为防止出血,今日继续给予O型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 医师签名:2011年11月11日 13:00 输血记录 患者于今日13:30开始输注O型单采血小板,14:30输血完毕。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畏寒、发热、皮疹、瘙痒、恶心等特殊不适,生命体征平稳,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已送输血科。即刻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治疗效果。 医师签名:2013年11月11日 16:00 输血后疗效评价 今日复查血常规示:血小板44×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血后,血小板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血有效。暂不继续予以交叉合血,继续观察病情变化。 医师签名:

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 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l、只要患者自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或红细胞压积>0.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体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 于3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 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10g/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体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 ANH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l、患者体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估

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ANH。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的 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5、下列患者不宜进行血液稀释:血红蛋白<100g/L,低蛋白血症,凝 血机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 三、回收式自体输血 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患者。 回收血禁忌症: 1、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小时。 2、怀疑流出的血液被细菌、粪便、羊水或消毒液污染。 3、怀疑流出的血液含有癌细胞。 4、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 注: ①自体贮血的采血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及手术需要综合考虑。有些行自体 贮血的患者术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术中应予重视。 ②适当的血液稀释后动脉氧含量降低,但充分的氧供不会少。

输血科管理制度汇编

输血科管理制度 目录 1-2页 1、输血科工作制度3页 2、临床输血全过程管理制度 4页 3、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5页 4、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检测管理制度 13页 5、临床输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15页 6、输血科交接班及值班制度 17页 7、急诊输血管理制度 19页 8、紧急抢救配合性输血管理制度 20页 9、Rh(D)阴性输血管理制度 22页 10、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制度 24页 11、输血科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25页 12、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 26页 13、血液及血液制品入库制度 29页 14、血液储存质量管理制度 30页 15、血液报废管理制度 33页 16、信息反馈制度 35页 17、贮存式自身输血管理制度 36页 18、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40页 19、配血管理制度 42页 20、交叉配血复核制度 43页 21、标本接收制度 45页 22、不合格标本处理制度 46页 23、标本管理制度 47-51页 24、输血科人员技能培训考核制度 52页 25、实习生、进修生管理制度 53页 26、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54页 27、输血科试剂采购及使用管理制度 55页 28、输血科安全管理制度 57页 29、消毒工作制度 58页 30、档案管理制度 59页 31、输血科垃圾管理制度 60页 32、输血科考勤制度 63页 33、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及处理制度 64页

34、输血科临床输血全程监控工作制度 67页 35、临床输血会诊制度 71页 一. 输血科工作制度 1、接受标本做到二不收(血样无标签或填写不清不收,科别、、年龄、床号不清不收)。

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制度

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制度 一、输血科(血库)是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直接实施医院输血管理、监督、检测的临床科室,全面负责血液质量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输血科(血库)各项工作制度:(1)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岗位职责;(2)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3)样品登记、各种记录管理和保存制度;(4)血液储存、运输、发放制度;(5)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职业暴露应急制度;(6)差错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7)污物处理制度;(8)血液报废制度;(9)仪器、设备使用、管理、保养制度;(10)检验报告结果保密制度;(11)血液及血液成分登记、记录管理和保存制度;(12)工作环节查对、交接班制度;(13)消毒制度;(14)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及备案制度等。 三、输血科(血库)建立完整的实验和仪器标准操作规程:(1)血液入库、贮存、发放规程;(2)血样采集和送检规程;(3)临床输血检测操作规程;(4)仪器使用操作规程;(5)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操作规程;(6)应急预案;等。 四、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树立高度的血液质量管理和输血安全意识,加强业务技能,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医院制定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和《输血科标准操作程序》开展工作,保证用血安全。

五、输血科(血库)有职责和义务向临床医师提供输注血液和血液成分的咨询意见或建议,参与指导和协助临床输血和对输血反应的处理。 六、医院统一使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血站供应的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对血站供应的血液做好核查工作;核查内容如下:(1)血站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2)献血者的姓名(或条形码)、血型;(3)血液品种;(4)采血日期及时间;(5)有效期及时间;(6)血袋编号(或条形码);(7)储存条件;(8)血袋是否破损、血液是否存在凝块、溶血、气泡等。 血液包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应拒领拒收。 七、对入库血液应及时做好登记,登记时必须核对血型、血量、采血时间及血液质量检查,并按血型、种类、时间有序存放在血液专用冰箱内,所备各型血液及血液制品,应有明显标志;定期检查储存血液的质量,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八、发放血液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同时检查血液质量包括外观及内在的质量,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血液一律不得出库;各科室应由医护人员取血,并配备专用血液运输箱贮存、运输血液,严格遵守《xx市医疗机构血液冷链管理技术规范》要求;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得退回。 九、在接收标本时要认真核查、签字。核查申请单上各项内容是否填写完整,号码是否一致。必须保证标本准确可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 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l、只要患者体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i。或红细胞压积>O.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体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10g/i。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体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t) ANH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l、患者体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llOg/L(红细胞压积)≥O.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ANH。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红细胞压积不低于O.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的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5、下列患者不宜进行血液稀释:血红蛋白<100g/L,低蛋白血症,凝血机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 三、回收式自体输血 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患者。 回收血禁忌症: 1、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小时。 2、怀疑流出的血液被细菌、粪便、羊水或消毒液污染。 3、怀疑流出的血液含有癌细胞。 4、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 注: ①自体贮血的采血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及手术需要综合考虑。有些行自体贮血的患者术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术中应予重视。 ②适当的血液稀释后动脉氧含量降低,但充分的氧供不会受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手术用血相关制度与流程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2) 临床用血申请、审批制度及流程 (3) 输血核对核查制度 (4) 输血不良反应处置制度及应急预案 (6) 手术室内择期手术用血流程(术前已备血) (9) 手术室内术中紧急用血流程 (10) 围术期输血指南(2007) (11) 2013.1修订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根据卫生部相关规定,规范医务人员的用血行为,特制定我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一、医务人员应遵循安全、科学、合理用血的原则,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决定对患者实施治疗时,应由主治治医师开具《用血通知书》,并经上级医师核准签字后到血库办理用血手续。 二、申请输血应由主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应内容完整,字迹清晰,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名,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血库,《临床输血申请单》由血库保存。 三、贯彻执行献血条例与有关临床用血的规定,做好用血审证工作,除急诊外,临床科室应至少提前一天将输血申请单连同由区献血办公室核准的用血证明及患者血样同时送交血库。 四、到血库提血,必须填写《血库领血凭证》,发血和提血者必须在《血库领血凭证》签字。发血、提血、用血要严格执行“三查十对”制度。 五、经治医师应规范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并逐项告知患者及委托人,附病历。患者或委托人签名必须与委托书签名相符,特别是输血前检查项目一定要完整。 六、血库工作人员审核《临床输血申请单》,血库工作人员应对《临床输血申请单》受血者个人信息、血型、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和目的进行审核。发现填写内容不正确、不完全,立即通知临床科室补充或重新填写。 七、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1600毫升,由输血科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部批准。资料存放输血库。大量急诊用血时应履行报批手续,填写《临床急诊用血申请表》,由科室主任签名报医务部批准,一式两份(一份交血库、一份放病例中)。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或总值班批准,方可备血。 八、临床用血需严格掌握用血指征(输血前病程录),病程记录应反映用血指征,内容包括化验检查情况(血红蛋白)、失血量及血压等客观指标;输血后病程录,记录输血过程是否顺利,有否输血反应;输血后病情评估(输血后3-5天)。 九、外科手术中用血除在手术记录中记录外,还应在术后首次病程记录予以记

输血管理制度

输血管理制度 一、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二、血标本采集和管理制度 三、输血核对核查制度 四、输血全过程的血液管理制度 五、临床输血质量监控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六、合理用血评价、公示与用血权限管理制度七、紧急抢救配合性及非同性输注的管理制度八、Rh(D)阴性患者输血管理制度 九、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 十、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十一、血液输注无效管理措施 十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十三、血液库存预警制度 1 一、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确保临床合理用血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章输血申请 第二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前交输血科备血。少量出血(出血量少于400毫升)者可以不输血,为维持血容量可输晶体液或胶体液代替品。 第三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

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存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的患者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入病历。同一患者同一天申请用血需履行审批手续,由主管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及输血审批单,输血审批单再由科室主任核准签字,输血科长审核签字,分管院长批准签字。紧急情况下,可以先输血,审批手续后补。 第四条申请输血患者,应进行输血前的检查。首次输血,应做血型鉴定和输血前4项及肝功能指标;曾输过血的患者,在输血申请单上注明ABO血型和Rh血型,如上次输血超过3天,应进行抗体筛检;如本次新入院,应进行抗体筛检和输血前4项及肝功能检查(血 2 传性疾病4项指标: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门诊病人3个月进行1次输血前检查。 第五条对于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第六条输血申请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第三章受血者血样采集和送检 第七条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当即贴好该患者条形码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病案号、病房(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采集血液时不准直接从输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血液,以免血液稀释,降低抗体滴度引起配血错误。采集后注意混匀抗凝剂,以防血液凝集。患者信息的条形码粘贴试管时,要注意将血液上沿露出,以便输血科人员观察血样情况。无条形码的应用油性笔在样本管上书写病人姓名、科室床号等。每份配血标本需注明采样日期。医护人员在采集完标本后在输血申请单上填写采血时间、双护士核对签名。送检时由送检人签名。

输血科血库管理制度

输血科(血库)管理制度 1、输血科(血库)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计划的申报、血液入库、储存、出库、配型,对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2、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业务素质,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开展工作,保证本院的用血安全。 3、输血科(血库)有职责和义务向临床医师提供输注血液和血液成份的咨询意见或建议,参与指导和协助临床的输血和对输血反应的处理。 4、临床需要输血、配血,应由经治医师提交输血申请单,连同受血者的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需要保存期短的血液或其他血液成分(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等),应提前三天通知输血科(血库),抢救用血立即定型和配血并保持联系。(急诊输血除外) 5、血型交叉配合试验完成后,仔细填写交叉配血报告单并详细核对结果,保留标本7天以上。 6、临床采血时应该详细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严防采错血标本;标本送检中应严防损坏或污染。 7、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并做到科学、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病人如有输血反应。应立即分析原因;对疑难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有问题,应及时进行复查、处理。 8、输血科(血库)应定期用紫外线消毒,严防输血感染。 9、做好对受血者输血前如乙肝、丙肝、梅毒和HIV等必检项目的检测。 10、做好各项室内质控工作,维护血库冰箱良好运行状态,确保血液的质量。 1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日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12、按A、B、O、AB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13、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输血科(血库)工作制度 1、上班严肃认真,思想集中,不高声谈笑,不脱岗,不窜岗,仪表端正,挂牌服务,室内整洁,秩序优良。 2、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 3、血液从血站领取后必须及时核对血型、血量、采血时间及检查血液质量(如溶血等)等,并逐项填入登记本,分类放入血库专用冰箱。 4、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收、发时做到耐心、仔细,做好各类检查和登记,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知识资料)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 1.病程记录 1.1有专门的输血记录 1.2输血记录包含的内容: 1.2.1必须有输血前检测并原因评估:悬浮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 掌握各血液成分输血适应症: ①如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必须有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或有缺氧症状:胸痛、疲劳、气短,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衰,乳酸水平增高及年龄等因素的评价。②血红蛋白>100g/L,危重患者、老年患者、心血管手术患者、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创伤性脑损伤的评估等。 ③如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有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等评估。④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MA <45mm,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⑤如新鲜冰冻血浆:PT18或APTT56>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伴有出血表现、凝血因子功能低下、纤维蛋白原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INR >1.5、TEGR >12等评估。 ⑥冷沉淀输注,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0.8~1.0g/L;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 1.2.2输入血型、血液品种、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要求精确到分钟,与输血护理实施记录相吻合)、输血过程是否顺利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有应注明何种症状及处置方法并记录于病历) 1.2.3必须有输血后的检测并疗效评价(输血疗效分析) 1.2.3.1单次输血后24小时检测指标 2016年6月13日18:21输血病程 术前患者贫血,患者术中出血较多,术中血常规检查示:HB:69.9g/L,红细胞压积:25.2%,红细胞:2.42×1012/L.提示贫血。根据上述情况,故准备输A型Rh阳性红细胞悬液4U,血浆400ml。患者于术中2011-06-13.11:40开始输血,输血开始15分钟无不适,输血过程中无不适,继续输注血液,术中输血未完毕,带回病房继续输血。2011-06-13.16:30输血完毕。输血结束后血压BP:142/85mmHg,心率122次/分,呼吸20次/分,输血后血压平稳。次日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3.5g/L,红细胞压积:26.9%,红细胞:2.65×1012 /L,输血效果良好。 1.2.3.2 多次输血每次输血后24小时检测指标 ①2016年8月20日23:30首次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2×109/L,红细胞2.04×1012/L,血红蛋白66g/L,红细胞压积0.192,血小板14×109/L。血色素低于70g/L,血小板低于20×109/L。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为防止出血,纠正贫血,今日给予O 型悬浮红细胞2U及O 型单采血小板1U 静点。于今日19:00 开始输血治疗,于今日23:30 输完上述血液成分。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寒战、皮疹、恶心等特殊不适。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结果。 ②2016 年8月21日18:30再次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1×109/L,红细胞2.43×1012/L,血红蛋白75g/L,

配血室工作制度

配血室工作制度 1、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工作组的领导下,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科室管理制度,加强对配血室工作人员依法管理血液的宣传,科主任是医院输血管理的第一责任者。 2、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制定相应的工作管理制度与标准操作规程(技术、设备),由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进行临床输血工作。有计划对在职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及考核。 3、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工作组的领导下,加强对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医院临床用血科室医师依法用血的宣传, 明确血液是有限的宝贵资源,要树立科学、合理、安全的输血理念,积极开展自体输血工作,保证科学合理用血。 4、加强对输血申请管理。明确输血申请医师资格,规定申请医师履行输血告知义务,要求规范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明确术前备血、急诊输血、特殊血型输血、血体输血及单采治疗申请的临床管理程序,保障临床血液供应和治疗。 5、建立配血标本采集、运送、签收、核查、保存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输血安全。 6、血液入库、核对、贮存。血液制品入库前要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内容认真核对验收;要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电子资料要有安全备份);血液贮存按不同血型将不同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或保存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贮存设备温度要进行安全监测。 7、建立并完善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管理。包括:

(1)使用的仪器、试剂和耗材符合国家规定;定期对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仪器及相关设备进行校准; (2)建立并完善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 (3)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 天之内的。 (4)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标本,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 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5)交叉配血前配血室对备血标本可进行抗体筛检试验,如受血者、供血者标本抗体筛检试验均为阴性,可采用快速交叉配血试验方法进交叉配血。如未进行抗体筛检试验检测,交叉配血均应使用能检出不完全抗体的配血方法进行交叉配血。配血室应根据临床治疗情况选择适宜的输血相容性检测方法,保证临床治疗和抢救需要。 (6)完善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相关记录的管理。 8、建立血液发文放的工作流程,确保血液发放安全无误。 9、建立临床输血的管理流程,包括输血器具要求、输血前核对、输血观察、输血注意事项、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输血记录单保存等相关内容。 10、建立特殊用血管理办法,包括稀有血型、疑难配血者的特殊用血的知情同意、配合性输血的原则、输血后效果评估等相关内容。 遵化市党峪医院 2015年4月30日

输血科标本管理制度

输血科标本管理制度 (采集、送检、接收登记、储存、无害化处理) 1 目的 有效地指导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标本的采集、接收及保存,使标本中的待测成分不受影响,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 标本适用的检验范围 适用于ABO血型和交叉配血标本的采集、接收及处理。 3 职责 3.1 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门诊病人标本由检验科人员采集。因此,必须使临床医护人员明确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标本采集的要求及注意事项:检验人员有义务向患者解释标本采集中的相关问题和向临床提供检验此项目标本采集的类型,保存条件,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等。 3.2 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标本的运送应由患者亲自或医护人员承担。 3.3 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检验后血液标本由检验人员或检验科卫生员按相关程序进行处理。 4 工作程序 4.1 患者准备 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为了保证正确的标本采集,医护人员应根据血液检验项目的目的,口头和书面指导患者检查前的注意事项。4.2 对项目申请者的指导 申请者必须对患者讲清楚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的目的,血样不能溶血。 4.3 申请单的填写 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申请单的填写时,必须注意:①临床医生:应完整填写申请单各项内容,字迹必须清楚,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申请序号、标本类型、临床诊断或主要症状、采集标本的时间、申请检查的实验项目及特殊说明。②临床医护人员:必须根据检验申请单所填写的检验项目,做好患者准备和标本采集。③检验人员:必须在收到临床医生书面的检验申请单时,才可接收标本进行检验。④检验申请单及检验结果记录:至少保存两年。 4.4 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标本的容器

输血记录要求

输血记录要求 病历书写原则: 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1、输血记录是整个输血诊疗活动的客观记录,它完整、连续地记录了血液从入库到临床输注的各个环节、各过程,与诊疗病史一样具可追溯性。输血记录的基本要求(十个字)真实、准确、及时,可追溯性。 2、在处理有关医疗纠纷、事故、法律诉讼时,可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法律效用。 3、同时,也为输血医学的科学研究、教学以及相关疾病调查提高回顾性的档案资料。 4、临床输血记录,除了“四单” (输血治疗同意书、临床输血申请单、输血交叉记录单、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以外,还包括病程记录、医嘱、护理记录、手术记录、麻醉记录单、辅助检查申请(报告)单以及病历首页的输血相关信息等等。 (一)、输血(血液制品)知情同意书 1、逐项填写,不得空项、漏项,字迹清楚;输血目的、预选输血成分填写必须符合输血技术规范。 2、紧急输血要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先配血输血,并在输血前应抽取血液备查各项输血前传染病检测后,补填检测结果;输血前传染病检测报告单应将送检时间、检验时间精确到分钟。 3、无近亲属签字、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必须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 4、输血(血液制品)知情同意书医患双方签字应精确到分钟;谈话时间与签名时间要有时间差;患者授权代理人签字时要注明与患者关系。 5、无近亲属签字、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必须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 (二)临床输血申请单) 1、输血由主治医师以上任职职称的医师提出申请,逐项、规范地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不缺项漏项,字迹工整。 2、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800 毫升(不含)以下的由上级医师核准签发;800-1600 毫升由上级医师审核以后,报科主任核准签发;1600 毫升(含)以上的经科主任核准后,报医务科批准。 3、申请医师、上级医师、科主任必须本人亲笔签字,不得替他人签名。 4、未按规范履行审批签字手续的输血申请,输血科不得配血发血。 (三)配血、输血记录单 1、交叉配血报告单交叉配血中定血型和配血一定要一人操作,另一人核对,即使一人上班,也要反复核对并签名。 2、交叉配血报告单应逐项填写,配血、发血、取血时间精确到分钟。 (四)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其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输血管理制度ppt

输血管理制度ppt 西安工会医院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输血科 xx年10月 目录 第一部分西安市工会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办 法 ........................................................ . (3) 第二部分输血相关核心制 度 ........................................................ .. (8) 临床用血审核制 度 ........................................................

........................................................... 8 标本采集、输血查对制 度 ........................................................ (11) 血液储存质量监测与信息反馈制 度 ........................................................ .. (12) 临床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制 度 ........................................................ (14) 临床输血治疗病程记录制 度 ........................................................ (15)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预 案 ........................................................ .. (16)

XX县医院输血管理制度

XX县人民医院 输血管理制度目录

1、供血协议 2、临床用血计划制度 3、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制度 4、血液预定、接收、入库、储存、出库及库存预警管理 5、血液入库前核对登记制度 6、输血前核对制度 7、血液储存制度 8、输血指证评估制度 9、临床用血申请制度 10、输血治疗知情同意制度 11、自身输血指南 12、成分输血指南 13、互助献血 14、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15、应急用血预案 16、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 17、输血知识培训制度 18、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供血协议 经XX市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批准,我院使用血液只来自XX中心血站。

临床用血计划制度 1、血库根据用血量做出每月的用血计划及全年的用血计划报医务科批准后,于每年的12月份提交XX血站,由血站最后批准。 2、临床输血由本院医师提出申请,并详细填写输血申请单。 3、输血申请单应在预定输血的前一天送达血库备血,血库汇总每周一、三、五向血站提出用血计划。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急救用血除外,但事后应按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4、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做到合理用血,大力推行节约用血、成分输血、自体输血。 5、血库2012年用血计划:

悬浮红细胞 8668 单位 血浆毫升 血小板治疗量 冷沉淀 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制度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三十条指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个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更加科学、安全、合理的临床用血,特制订本制度。 一、临床用血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的评价主要包括用血合理性的评价和输血后疗效的评价。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随病历保存。 1、用血合理性的评价:主要是看是否严格按照输血适应证进行输血。输血适应证应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 2、输血后疗效的评价:主要是指在输血后,医师要给予输血治疗后疗效评价,看患者输血后较输血前有无疗效或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有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应严格按照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程序进行。 二、临床用血公示制度: 制定临床用血专项检查制度,将检查结果在全院通报,并由医院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以严格加强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的用血。 1、检查人员: 由医务科组织成立临床用血专项检查小组; 2、检查方法:每季度检查一次,抽取输血病历至少30份; 3、检查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临床输血申请单》的填写是否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