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93515205.html,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

作者:程东金

来源:《文化纵横》2012年第06期

里夫金所描绘的世界

新世纪以来,探讨新工业革命的书籍和报道不断涌现。英国《经济学人》杂志4月推出“第三次工业革命”专号,集中谈论数字技术给先进制造业带来的颠覆性改造。这一专号迅速在财经人士和各国意见领域引发关注。在全球经济仍未摆脱危机的压力下,人们需要能够引领未来的新创见。

里夫金所展示的图景,远比《经济学人》更为宏大。在里夫金看来,那本杂志只是讨论了制造业,而忽视了背后一个更大范围的经济样式转变,“让3D打印成为可能的,是互联网、能源矩阵的转型,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

里夫金认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本身并不会造就新的工业革命。要想产生新的工业革命,新通信技术必须和新能源体系结合,就像历史上的每次重大经济革新一样。当下,我们正在走向新的通讯革命和能源革命的汇合处。这就是他所倡导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具体内容,里夫金自1990年代末起在欧洲和北美不断地宣讲和游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即是这一内容的系统讲解。

在这一规划中,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包含五大支柱:一、使用绿色能源,从传统能源向可再生新能源过渡;二、每一座建筑都将成为绿色发电厂;三、使用氢等先进技术储存电力;四、模仿互联网建设“智能电网”,或者叫能源互联网,使人们像分享互联网信息一样分享绿色电力;五、交通绿色电动化。

在里夫金的畅想里,新技术的发展可以把每栋建筑变成发电厂,因此,数亿人将可以在家、办公室、厂房生产可再生资源。此外,新技术的发展也将改变电力传输的模式。除了生产自身用电,还可以将剩余的电力用氢等先进的储存方式储存起来,然后通过像互联网般的“能源互联网”将之出售、分享。

迄今为止,这是所有新经济模式乃至新文明设计方案中,最为系统也是最具乐观精神的一种。里夫金的书应和了当下人们对于传统工业文明弊端的反思。自1970年代罗马俱乐部推出《增长的极限》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亟须替代之路。当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世界,主要经济体几年之后仍然陷于政治、经济困境之中不能自拔之

时,人们更加迫切地寻找出路。

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

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当今全球性危机仍在继续蔓延中,一场重大的变革迹象已经呈现,西方发达国家都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这场新的变革。一些专家学者把这场新的变革命名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围绕此话题,以问答的方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何谓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问:现在大家都在谈第三次工业革命,并且有不同的看法,该如何界定第三次工业革命? 答:近年来,工业革命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新观点。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文章。该刊著名编辑保罗〃麦基里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革命,标志是3D(三维)打印技术,关注点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撰写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他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即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 综合有关论述,我们这样给第三次工业革命作界定: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它的主要标志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

交互融合,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 问: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什么样的特征? 答: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将有四大特征: 一是生活方式将凸显个性化。在“制造数字化”时代,人的个性化需求将随着3D打印技术的成熟,得到个性化满足,从而实现人的个性最大化。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也就是人的个性化时代。消费的同时就是生产。购物在3D打印店里就能完成,这才是真正的体验式消费,边消费边生产。消费者也可以购买家用3D打印机,像从前那样自给自足,这就叫做反城市化。 二是新能源将呈现无污化。人们目前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化石能源已经显得紧张,并将逐步进入枯竭期,需要开发可替代的再生性能源,而且具有无污染的绿色特征,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生产方式将表现为分散化。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极大改变大规模的生产方式,实现个性化生产、分散化生产。生产组织方式将不需要大规模的厂房,不需要大批工人,也不需要往各地销售,而将实现家庭工厂化,每个家庭购买一台打印机即可实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自己在电脑中设计自己想要的产品,然后直接“打印”出来。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将改变以前的“集中的大规模生产”,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之我见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之我见 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美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突破了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的防线,把全世界都囊括在市场经济中。中国在西方殖民者冲击下被迫打开大门,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同时,中国近代工业艰难起步,在三座大山挤压下创造出一些业绩,但不断遭受挫折。同时,西方近代文明也对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交通、通讯、社会习俗及大众传媒产生影响。工业革命给当时封建统治的中国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业革命对中国来说具有破坏性 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先是在中国东南海域骚扰,进而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打开,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列强蜂拥而至。 一、政治上,列强对中国的主权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破坏。如:从割占土地到强辟租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外国兵船可任意在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的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了中国的贸易自主权。列强还不断加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和控制。如: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使清朝中央政府直接处于列强的监视之下;通过总理衙门的设立,控制清朝的内政和外交;列强还帮助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二、经济上,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想把中国变为它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他们对中国的侵略以经济侵略为主。为此他们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使中国丧失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机会,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缺少充足的资金;不断增开通商口岸,侵略势力从中国东南沿海扩大到整个沿海,进而沿长江深入内地;英国人还长期控制中国海关的管理权,确保他们的工业品倾销中国市场和大肆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在中国农民大量破产的情况下,列强还诱骗掠拐华工,贩卖到海外充当苦力。 三、精神上,通过传教布道的方式,进行侵略渗透,想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腐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志。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门户洞开,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西方传教士。许多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通过传教布道的方式,进行侵略渗透,想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腐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志,以配合其政治方面的侵略,巩固其在华的利益。 列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侵略和破坏,使得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不断遭到破坏,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工业革命对中国也具有所谓的“建设性” 一、客观上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之前,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视其他国家为蛮夷,盲目排外,所以政府内没有常设的外交机构,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增多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冲击着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西方列强不愿以外夷身份与清朝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这样总理衙门建立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它的设立客观上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三次工业革命对比

1、背景条件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2)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 (3)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 (4)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5)国外市场扩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2)全球扩张,美、德、意、日等国的统一,使国内市场扩大; (3)近代自然科学突破性的发展,并迅速转为生产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科学理论的突破; (2)“二战”期间和战后对科技的迫切需要。 2、、特点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发生于英国,后发展到法、美、德、意等国; (3)发明者多数为劳动者,发明成果多为生产实践的总结;(4)出现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机 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3)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 (4)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5)出现新兴的工业部门:电力、钢铁、化学、电讯、汽车、石油等工业。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第三次科技革命涌现出大量的科技成果,其规模、深度和影响,远超过前二次科技革命; (2)大大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额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3)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4)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相比最大的不同点: 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3、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的比较: 相同点: (1)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①第一次: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第二次: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③第三次: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 ①第一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 阶级的出现;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②第二次: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 义阶段。 ③第三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人们的衣食住 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3)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 ①第一次: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②第二次: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 的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东西方联系更加密切,但差距进一步 拉大; ③第三次: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不同点: (1)从社会环境看:前两次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第三次开始于二战期间,延续至今; (2)从发明者看:第一次主要是劳动者凭借经验,后两次多是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取得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梦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梦 前两百年中发生的两次工业革命,为人类发展工业文明奠定了基础,但也产生了严重的后遗症,从而诱发了各种生态危机。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它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核心理念。近年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近代工业的效率,也为节约资源和改善生态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如果发展的理念没有改变,仍然沿用“先污染、后治理”的老办法,就不可能治愈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后遗症。总之,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强烈要求改变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向新的生态文明过渡。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提出,经济和社会变革总是来自新能源与新通信方式的交汇。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传统的集中的经营活动,将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散经营方式取代。英国经济学家保罗·麦基里认为,一场新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它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并将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尽管目前对工业革命发生过几次、新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是什么等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对于人类正在迎来一场新工业革命的判断,已成共识。同时,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制造技术等,已成为这场变革的基本技术特征,而引领这场工业革命的,正是人类社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强烈需求。 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中,技术可分为资源开发技术、生态保护技术

和共性技术等。资源开发技术要优先发展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生态保护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污染防治和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共性技术如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将渗透到上述所有技术之中。由于技术对生态的影响难于在事前正确预测,因此,必须根据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对技术进行动态选择和最终的检验。 建设生态文明将是一个涉及技术、社会和生态三大系统相互作用的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第三次工业革命只是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开始。只有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问题,才能彻底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表明,哪个国家位于新工业革命的发展前列,哪个国家就取得先发优势。近代大国如英国和美国的崛起,和他们能够主导当时的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后期,GDP稳居世界第一,但闭关锁国,让我们没有跟上这次工业革命,到了1840年就使中国饱尝苦果。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我们正在军阀混战,又被这场工业革命甩下。即将来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值中国再次崛起。可以预料,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国之间的竞争,将比前两次更加激烈。谁能主导这场工业革命,谁就可能主导未来的一个世纪。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巨大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中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完全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一

第三次工业革命

中国第三次工业革命 推荐:顾鸣来源《中欧商业评论》文?毛明江 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普及,到21世纪初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再到超越单纯依赖工业制造获利的“去工业化”,构成了中国的“三次工业革命”。 企业的生生死死,原本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就如同人之生死一样。但是,如果企业出现了群体性危机,甚或是倒闭潮,那就肯定是哪里出了不小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会诊,准确诊断,并开出行之有效的药方来。 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了惊人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有约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这些企业大多是制造为主的出口导向型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苏浙粤一带。实际上,危机早在去年就已经出现,2007年一年仅广东一省倒闭的企业就超过1万家。 今年以来,随着山东大批外资企业的撤离,浙江绍兴三成以上的纺织企业停产或关门,以及台州的飞跃集团、义乌的金乌集团等大型明星民营企业的相继倒下,使人感觉到企业倒闭潮已经从珠三角地区向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蔓延,企业危机已经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传染。 火热的7月和8月,继中央4位常委赴沿海各地调研企业之后,我们兵分三路,分赴制造业最发达的浙江、江苏和广东实地调研,了解问题,采撷案例。 “今年只要不亏就是万幸,希望熬到明年日子能好过点。”东莞厚街镇辉博鞋材厂厂长陈龙很没有底气。由于没有订单,这家70多人专做鞋底与鞋跟的工厂已经3个月没有正常开工了。工人们象征性地每天上班一小时,虽然无事可做,但陈龙还是必须每人发放1 100元的基本工资。陈龙不敢让工人放假,他害怕过几个月后如果订单来了到时招不到工人。“每天都能听到同行倒闭的消息,也许明天关门的就是我。”

辉博鞋材厂的处境是当前从东莞到佛山、从台州到温州、从昆山到无锡成千上万家制造企业的缩影。“目前企业遇到的困难之多和压力之大,是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最突出的。”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企业的共同感受。 我们都知道,本轮危机的爆发,有着诸多的国际国内因素,但毋庸置疑的是,也有着中国企业自身的因素。在之前的5月辑中,我们探讨了诸如通货膨胀、银根收紧、股市动荡、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壁垒增高、环保成本加大等外部因素,并寻求解决办法;现在,我们继续将视角内移,深入探讨企业内部的必然。往往正是在外部因素的诱导之下,我们才发现了那些潜在的致病因子,这些因子不在今天爆发,也迟早会在明天后天发作。 因此,我们必须回归根本,从源头上为中国企业寻求通往天堂之路。 经过两个多月的关注、调研、梳理、思考,我们不光在现实问题里沉淀,还侧重于寻觅那些在危机中求存求变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从那些跃动着生命力的点点星火,我们预见并倡言中国企业必然要攀爬的那根藤蔓——第三次工业革命。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政治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后果是什么? 他们与中国有怎样的关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指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开创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确定了资本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这些机器大都是那些熟练的手工劳动者根据实际经验设计的,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而资本家们为了更好的发挥机器的作用,将整个生产工业化,建立“工厂”。在交通运输上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在陆地的长距离运输还是在海上,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1825年,史蒂芬孙亲自驾驶着一列托有34节小车厢的火车试车成功。从此人类的交通运输业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机的应用,这使得整个社会的贸易往来更加广泛。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中国当时还处于封建统治时期,自给自足的社会环境下,闭关锁国,不可能发生工业革命,但是鸦片战争的发生使得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后面又有洋务运动,中国只能说间接的接受工业革命的产物和思想,学习西方,冲击了当时落后的生产模式。不得不说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开放了发明家的思想,虽然很艰难,但还是在一步步的进步。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70年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电器开始用于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真正地将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将科学研究应用到实际的技术中,对能源、交通、通讯、化工行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樊君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 一.考试说明:(明确考什么)——学生板演,老师完整,归纳出阶段特征、历史发展规律、近代化含意、社会转型。 二.经典考题:(明确如何考)——点明考点、设问角度、能力要求 1、(2012年江苏单科3分)左图是十八世纪七 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 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已的见解。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

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蓝剑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马克等《世界史考史》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暧,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3分) 材料二: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1750年(%)1830年(%)1860年(%)1900年(

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和意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蒸汽机的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产业革命):电气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标志: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 这三次工业革命都叫做:技术革命 1.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含义 (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飞跃。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及其发展特征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②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⑤形成最大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扩大。发展特征:①从英国一国先开始。②发生于英国(18世纪中)延续到法、美、德、意、俄、奥、日等国。③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④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积累了经验。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④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⑤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发展特征: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②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③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④科学技术成就应用于工业,在三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a新能源发展利用,b新机器新产品创制,c远距离通信⑤人们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交通运输新纪元到来。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条件:①二战结束,世界局势的相对安定。②电子科学理论出现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③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迫切需要的结果。发展特征: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没,使科研探索领域不断开阔。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④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

3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影响

1.三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飞跃。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及其发展特征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②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⑤形成最大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扩大。发展特征:①从英国一国先开始。②发生于英国(18世纪中)延续到法、美、德、意、俄、奥、日等国。③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④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积累了经验。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④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⑤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发展特征: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②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③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④科学技术成就应用于工业,在三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a新能源发展利用,b新机器新产品创制,c远距离通信⑤人们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交通运输新纪元到来。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条件:①二战结束,世界局势的相对安定。②电子科学理论出现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③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迫切需要的结果。发展特征: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没,使科研探索领域不断开阔。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④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 3.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继续和扩大。

关于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非中国的原因

关于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非中国的原因 关于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非中国的原因 15世纪是一个崭新而别样的世纪,更是一个影响力直达今天的世纪,世界的大变局由此开始。自那时起,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勃兴。侵略与开拓相联系,贸易与搏杀相混淆,经济与军事相纠缠,崛起与争霸相伴随。 500年来,世界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王雄争霸的正剧,你方唱罢,我又登场,世界各大国家江山代代,各领风骚,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同时也给其他国家和民族带去了不同程度的伤痛。而今天,实力和信心日增的中国,选择了以更加广阔的胸襟和真正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历史和现实。 15世纪的中国正值鼎盛,郑和率领当时天下第一的舰队七下西洋,彰显着大国无与伦比的风范。15世纪的欧洲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早起期殖民主义的开端。21世纪的欧洲不管是经济,军事,或是政治,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1世纪的中国,正趁着改革开放的良机,努力发展,已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500年的时间漫长的足以颠倒世界的格局,鸦片战争的屈辱还历历在目,抗日战争的惨烈至今无法忘怀,到底是什么让曾经一度领先于世界的中国被狠狠的抛弃,中间的原因可能有千千万万,但工业革命这一因素绝不会被忽略,发生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为什么工业革命无意垂青正值鼎盛的中国,而对新生的欧洲情有独钟?个中原因,恐怕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了。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变动的基本趋势是土地兼并和大地产的产生,而土地兼并和大地产产生的结果,并不是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仍然是小块土地经营,所以仍是小农经济。在小农经济的局限下,土地占有方式趋向集中,而土地经营方式则趋向分散。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情况下,相对于人口来说,土地都是稀缺的要素。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土地是不能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的,所以不得不采取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的生产方式。男耕女织是中国小农经济的最典型写照。事实上,中国的家庭手工业在小农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农业。在通常情况下,小块土地的产出除供一家人的口粮外,已经剩余不多,而往往还要缴纳繁重的税务,所以农民常常是不得温饱的。因此,农民必须通过家庭手工业来补充个土地的产出,通过出售手工业产品获得收入以补充口粮的不足。这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阻碍商品生产,阻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导致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难以成长。 清朝入都北京后,为解决八旗官兵生计,决定强占北京附近的土地,遂下圈地之令。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饥寒迫身;同时又强迫汉族农民“投充”,补充其壮丁队伍。清朝时的圈地更是给汉族人民带来极大痛苦,所圈之地,原田主被逐出家门,背乡离井,因此纷纷起而反抗。顺治四年,大规模的圈地已停止,但零碎的圈地、换地、带地投充仍不断发生。康熙八年六月十七日作出永远不许再圈的决定,圈地至此最后停止。清初大规模地圈地导致“近畿土地,皆为八旗勋旧所圈,民无恒产,皆赖租种旗地为生”。 清朝的这项政策,更是让中国与工业革命背道而驰。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手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并持续发展。这时中国的经济虽然繁荣,但这种繁荣只是以农业为主的手工贸易的发达,没有上升到工业上面去。例如,中国的纺织历史要比欧洲国家早好多年,中国汉代和唐代是两个鼎盛期,中国被世界各国誉为“丝国”。不同的是,中国永远是手工作业,永远是人代替机器。北宋的繁荣不是真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方面: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国强烈要求对外开拓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推动他们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侵略,中国是其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上开始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受西方资本主义的诱导,中国的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逐渐兴起,中国产生了之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方面:工业革命以后,随着资本的集中和“过剩资本的出现”,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迈进,表现在“资本输出,分割世界”。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 另一方面:由于西方资本救=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蓬勃发展。客观上影响了中国对先进的工业成果的吸收转化,使得中国丧失了追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会,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中国近代工业一度落后于世界。 第三次科技革命: 由于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新生的中国社会主

义政权的敌视,封锁,同时由于国内政治经济上的“左”倾错误的干扰,使得中国再次与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失之交臂,影响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与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与前两次工业革命所不同的是,即使在当时极端恶劣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的科学家也能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领域取得与世界同步的巨大科技成就;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积极引进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法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步伐,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党的重大会议)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中部地区,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政治基础。随后的百年时间内,资产阶级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圈地运动配合工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工业原材料,以及能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虽然产生了许多不公,客观上确实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前提。此外,工厂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从15世纪发现新航路起,许多欧洲国家在亚、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至18世纪,这些殖民地不仅为它们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场,还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为了满足因世界贸易所引致的庞大需求,人们便开始采用机器和其他方法来提高产量。综合以上种种原因,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1.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蒸汽机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只能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限,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提供了廉价而充足的动力。二是冶金行业采用焦炭来炼钢等技术革新,能够练出韧性和强度更好的钢材,为技术革新生产的各种新机器,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同时也将英国大量的煤炭资源利用了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共有很多种不同的发明,除了较为著名且最具代表性的蒸汽机外,还有很多发明对后世影响深远,比如1733年约翰·凯发明飞梭;1764年哈格里夫斯?珍妮发明纺纱机;1768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机;1802年瓦特改进了牛考门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后果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后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实际生产为依托,一些发明成就并不是出于发明家之手,而是一些各个操作者之手,像著名的詹姆斯瓦特就是一位技师。这一时期的发明多以直观的运用能量为主,从日常生活可以观察到的经验入手来创造发明,比如理查德·阿克莱特的水力纺纱机,蒸汽机其实也是由生活得到。这一时期社会对资源的需求是前所未有的,这也就促进了钢铁、煤炭等工业的发展,钢铁是为了制造机器以及一些工具,煤炭是为了提供能源。同时为了方便资源的运输也改进了交通,比如建造了铁轨和机车,使运输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铁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仅英国在1838年就已拥有500英里的铁路。同时在水路方面也有开拓,蒸汽船的发明慢慢取代了帆船的地位,并且慢慢开始用于运输。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使人们摆脱了靠人力和蓄力进行劳作的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同时第一次使人们征服了时间和空间,使全球各地的旅行成为可能并且在时间上得到大幅度的削减。同时这一阶段使世界统一了起来,比蒙古以及罗马各个时期都要统一,因为工业革命需要的资源和劳动力是可流动的,这就促进了欧洲一些新兴国家的相互流动,像比利时法国等。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主义到整个世界每个毛孔都是肮脏的,这是从工业化了的国家对世界其它国家的殖民可以看出,英国很早就侵占了印度澳大利亚,葡萄牙侵占澳门,法国殖民非洲北部,西班牙葡萄牙侵入南美洲等等,这些国家对殖民地的统治比以往一切时候更甚,蒙古和古罗马时期疆域辽阔,统一了欧洲很大一部分领土,但其对附属国的统治也仅仅是进贡,不影响附属国的经济结构和文化,而工业革命时期的统治更是包含了经济结构的改变和文化的入侵,以北美洲澳大利亚最甚,这些地方土著居民少,武器装备又落后,丝毫不能抵抗列强的入侵,造成的结果是土著被大量杀害,整个大陆全盘欧化,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欧洲。而对于亚洲非洲这些社会已有一定发展的国家,全盘殖民是不可能的,这是它们就会寻找一些代理人来维护它们在这些国家的利益,同时他们也不会忘了经济和文化渗入,像印度慢慢的在经济上越来越被英国所左右,成了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受世界经济波动和危机的支配。当时清朝也变成了半殖民地社会,大清朝地大物博,没有一个列强可以完全吞并中国,纵使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但他们也不可能像统治印度一样统治我们,但我们的民族仍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开放通商口岸,割地赔款,贩卖鸦片,不但侵占主权利益,更毒害人民。 第二次工业革命可以以1870为分界点,这个阶段科学大大的影响了工业,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仅仅是表象般地机械制造,第二次则更多的应用科学技术来改进生产力,比如托马斯发明的炼钢法,从低品位的铁矿中大量炼出高级钢,另外发明的电机和内燃机彻底改变了动力,无线电的发现也带动了通讯的进步,另外如法拉第的电磁学都极大的带动了生活的变化。另外还有像爱迪生、莱特兄弟等发明家都对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靠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而堆垒起来,这时候是科学创造井喷的年代,也是造就最大大家的年代,像居里夫人、麦克斯韦、法拉第、波尔等等知名科学家,当时的社会对科学家是很尊重的,对科学是敬畏的,政府对科学事业也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各国的科学院可以说汇集了当时最顶尖的科学家,并且科学家可以在世界各地享有极高的声誉,可以到各国演说,当时的学术氛围的开放的,我们可以看到针对一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派别,大家有不同的主见,正是在这种百家争鸣的形式下科学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物理、化学、生物等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科学技术应用到日常生活的进程是快速的,像电灯的进入平常百姓家,交流电供应各大电网、电报、电话的发明等等,都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摘要:本文撷取权威专家、学者的观点,回答了三个问题: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什么?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影响?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特征,对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我们中国的应对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征,中国,制造业,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什么? 最近,以美国著名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为代表的学者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呼声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极大关注。 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中这样阐述:“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目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用和不断融合后,将带给人类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再次巨大改变。 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编辑、《第三次工业革命》专题作者保罗·麦基里我把这次工业革命定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第一次产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的英国,纺织业工厂机器生产取代了作坊手工制作,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是在20世纪初期,开创了规模化生产的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将迎来制造业的数字化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张永生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确实已经初露端倪。比如,所谓的3D打印,我要一个杯子,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个相关软件,然后把它打印出来,就是这个样子。未来制造业的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很大程度上变成一个分散的生产模式,不再是一种传统的、集中大规模的。 从上述专家的一些言论中,我们不妨给第三次工业革命下一个定义: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依托可再生能源、新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平台的一种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方位的经济模式。 “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特征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一是更聪明的计算机软件,数字化的模型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并降低了成本。二是新材料的出现,新材料比旧材料更轻、更坚固、更耐用。三是更灵巧的机器人,下一代制造业机械设备将会完全不同。它们会抓取、装运、暂存、拾取零部件以及进行清理打扫等,这些技能让它们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四是基于网络的制造业服务商,在互联网上,这些服务商促成了完成的产业链。五是新的制造方法。最有名的是3D打印技术(也称立体印刷)。而杰里米·里夫金的“五大支柱论”也体现了这一点。“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方式的“五大支柱”非常重要。支柱一,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支柱二,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支柱三,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气和其他储存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支柱四,利用能源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这一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支柱五,将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这种电动车所需的电可以通过洲际间的共享电网平台进行买卖。五大支柱必须协同发展,不能有所偏废。 因此,“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应该是高利用率的、清洁无污染的、分散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是以大规模的工厂化取代个体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封建帝制的固执坚持,在机器的碾压下渐渐松动。更多的有世界战略目光的实业家,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征途开始艰难的起步。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国政治跌宕起伏,人民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首先是在政治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地位。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他们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中国屈辱的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此时中国正处于清朝中后期,受到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未在工业革命开始时受到很大的变化。列强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逐渐加深。鸦片战争带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造成了中国长期落后的局面。但也包含了创新的内容,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内务衙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 战争的开始,列强打开海外市场销售产品和掠夺原材料,因此中国的国门就这样被撬开,列强发动对中国的战争,签订条约,开放通商口岸和掠夺金银,中国的经济遭到列强的强烈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这场工业革命使中国原本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与迂腐的统治者不同的是,实干者在当时活跃在大江南北,给中国带来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

三次工业革命异同点

综述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一、对生产力的影响 第一次: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第二次:电力的广泛应用,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第三次: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太空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 二、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社会阶级结构)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多国家确立;(社会经济结构)英国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浪潮的出现;(社会生活结构)交通工具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自由改革运动的高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工厂制发展起来。 第二次:(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也发生变化。 第三次:(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们生活也发生变革。 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第一次:(政治格局)极大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了旧思想和旧制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经济格局)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 第二次:(政治格局)东西方联系密切,但差距进一步拉大,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经济格局)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帝国主义国家加紧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刺激了东亚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三次:(政治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出现五个力量中心。(经济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东西方联系更加密切,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四、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蒸汽动力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轮船和火车诞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显露。 电力的应用进一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耐用电灯泡的发明、有轨电车的制造、飞机和汽车的出现、有线电话和电报的研制成功,为人们提供了便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