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说课稿知识讲解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知识讲解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知识讲解

《千米的认识》说课

稿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千米的认识》,我准备从以下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首先是教材简析

一、教材简析

《千米的认识》是西师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四单元测量长度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教材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主要是通过主题情景图和例题中创设的活动情景引出学生对1千米的初步感知。例2通过创设实践活动的情景,让学生在走的过程中去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从而主动构建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引出1000米=1千米。教材设计了多个生活化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生

在正确理解了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我认真分析了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在二年级上期已经有了米、厘米的认识,知道了分米,并且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含义,建立了具体的表象。

在基本技能方面二年级下期的孩子都具备了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初步养成了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千米的空间观念的建立要靠学生想象、推理来完成,而现阶段学生的推理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体会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000米=1千米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这四个目标,其中第1、2点目标是针对知识与技能领域提出的,第3点是针对解决问题提出的,第4点则是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三维目标有机整合、融会贯通,使学生协调发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找准重难点是上好课的前提,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活动中体验千米的含义,正确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五、课前准备

为了能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学生沿着学校操场跑6周半,记下所用的时间;第二组学生沿着学校操场走5周半,记下自己所走的步数和时间。

六、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课教学采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交流中学习。我拟订了以下

教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复习引入、情景激趣、引导发现、学用结合。

学法:观察、想象、验证、类比推理。

七、说教学流程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一);激趣引入(二)初步感知;(三)体验感受;(四)巩固应用。

(一)激趣引入

创设生活中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学习的愿望。所以刚开课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阳光明媚的三月,大家想去泸州吗?出示路标,当学生说到路牌时(课件:特写一个路牌20km)老师追问:在这个路牌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两个新的字母km,接着让学生说说它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能说出km表示千米,教师给予肯定,并引出课题,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来,老师可以直接介绍:这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关于千米的知识你想了解些什么呢?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解决同学们关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初步感知(教学例1)

接下来对千米进行初步的感知,教学例1,在这里我设计了4个层次:

具体感知——加深理解——抽象概念——课堂活动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2《千米的认识》说课稿(2941)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千米的认识》,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教材设计了多个生活化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例3利用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学生量出100米,走10个100米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体验一下1千米有多远。这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例5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千米=1000米进行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习千米的认识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保持长度单位体系知识完整性的需要,因此要切实学习好。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测量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生活熟悉路段距离,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较长距离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习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时能自觉进行估计的习惯。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进率进行化聚在今后学习中经常遇到,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体验和想象、推理来建立观念,而新课程提倡建立单位观念。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和体验建立1千米的观念。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在250米的操场上走4圈(并记录时间,和步数及感受),课件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 1.情景教学法,在特定的情境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取一些具体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如:在引入课题时,出示了学生熟悉的路牌,激发学生学生认识千米的求知欲。、 2.引导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想象发现事物的联系,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1、自主探索法: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为主动权,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这节课我注重突现数学学习的自主化。比如在学习单位间的化聚时我让学生先独立尝试,再集体交流。 2.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地体现对教材的理解,实践教法和学法的精神,我是这样设计本课教学过程的。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 分米,1米呢?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么样的?(通过复习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为新课学习作好准备)。 接着我出示书上的情境图。并提问:观察主题图,你了解到什么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课题:千米的认识。(千米也叫公里)板书(这样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探索新知。顺利进入新课展开环节) 第二环节:新课展开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教学理念。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对1千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因此,这一环节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教学1千米=1000米。 首先,我提问:谁知道1千米有多长呢?是多少米?(预计学生有说出1千米=1000米。若学生不能说出,我就指出1千米=1000米。)再学生读一读1千米=1000米,说说你怎么读?这时,我适时的指出,应该在哪里停顿,引导学生正确地读。 第二层次,建立1千米的观念。这个层次我分三步进行: 1.1千米到底有多少长? 我出示:①跑道一圈是250米,1千米相当于跑道的几圈呢? ③走了100米,大约走了200步,大约要走()步是1千米? ④走完100米,大约1分30秒的时间,大约用了( )时间能走1千米? 先让学生思考,在学生答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1千米的长度?引导来感觉千米相当比米要大得多。(这样通过跑道长、学生跑的时间,步数等常见的距离来帮助学生感知1千米的距离,有利于建立1千米的观念) 2.利用经验帮助建立观念。 我再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研究: 第一个问题:说说从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 第二个问题:利用大家都熟悉的距离来说说从哪到哪是1千米或几千米? (千米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熟悉的距离来推算1千米长,这样有利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3.研究何时用“千米”作单位 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用千米作单位?(学生可能或说:公路边的里程碑、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摩托车的速度表等) 在学生举例后,我追问: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的情况下用“千米”作单位?(要求小组交流,

(完整word版)千米的认识 评课稿

《千米的认识》评课 付老师执教的《千米的认识》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1、引入课题新: 用手指代表五指山,将原本枯燥的旧知复习变得生动、有趣,既能有效唤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的回忆,同时又形象地体现了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到新知——千米的认识。 2、课前准备足: 课前让学生做好调查,留心生活中有关千米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在操场上走1000米的距离,为新课中很好地感知千米的长度做下了良好的铺垫。 3、联系生活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在感受一千米的长度时,问学生,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你觉得从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学生知道了从学校到板摄路口大约是1千米,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后面的练习题也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教学方法佳: 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精练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以及教师对某个知识点处理的巧妙(例如:巧妙运用停顿,读出1千米和1000米的不同之处),无一不体现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同时也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教学习惯好: 从老师的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到对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包括学生回答问题,作题,审题的习惯等等)都体现了米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做的相当扎实的,这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6、教学效果棒: 这节课通过学习后完成了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如学生从1米、200米和250米的实际长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并且能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 认识》说课稿范文 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教材84页)中的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千米与公顷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大部分学上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上课专心听讲,下课积极主动的完成老师的任务,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的问老师还有同学,只有个别的同学思想不够积极,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只

是比较牢固,回答问题比较准确,对新知识掌握较快。学生上课时回答问题比较积极,但语言的组织能力还不够强,有待加强。 三、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将计算融入到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产生计算的需要,然后再确定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依据《新课标》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 四、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使学生能够利用新旧知识迁移,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新知识、新经验,充分发挥作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并在自己获取的成果中享受成果、消化成果、渗透成果。使学生脑海中形成数学来源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点,并能利用所学知识,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千米的认识 评课稿

篇一:千米的认识评课稿 《千米的认识》评课 付老 师执教的《千米的认识》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1、引 入课题新: 用手 指代表五指山,将原本枯燥的旧知复习变得生动、有趣,既能有效唤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长度 单位的回忆,同时又形象地体现了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到新知 ——千米的认识。 2、课 前准备足: 课前 让学生做好调查,留心生活中有关千米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在操场上走1000米的距离,为新 课中很好地感知千米的长度做下了良好的铺垫。 3、联 系生活紧: 新课 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 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在感受一千米的长度时,问学生,在你熟悉的路段中, 你觉得从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学生知道了从学校到板摄路口大约是1千米,在学生知道 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幕显 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后面的 练习题也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 数学的意识。 4、教 学方法佳: 运用 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精练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以及教师对某个知识点处理的巧妙 (例如:巧妙运用停顿,读出1千米和1000米的不同之处),无一不体现了教师自身的素 质,同时也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教 学习惯好:

从老 师的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到对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包括学生 回答问题,作题,审题的习惯等等)都体现了米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做的相当扎实的,这 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6、教 学效果棒: 这节 课通过学习后完成了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如学生从1米、200米和250米的实际长 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并且能做 到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增强学生学 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建 议:1、《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 之上。在复习中,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1分米和1厘米的长度数学,充分唤起学生已 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 2、教 学千米的例题时,可以先说明用我们过去学过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路程比较麻烦,需要使用更大 的长度单位,这样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的学习是为了需要而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而学习。 3、在 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 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教 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深切体 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和实际长度。这样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 泉,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篇二:《千米的认识》总评课 积跬步以至“千米” —— 《千米的认识》总评课 《千 米的认识》是沪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内容。是学生在一、二年 级时已经认识了米、厘米和毫米等长度单位后,要认识的又一个长度单位。在整个小学阶段,

认识千米说课稿

认识千米说课稿 认识千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认识千米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2、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本课教学前,学生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的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能感知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这个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单位间的化聚打下基础。 3、教材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知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通过看、算、走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体会和理解千米的认识,认识1千米=1000米,体验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进一步感悟1千米的长度,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熟练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

米与米之间的换算。2、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二、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你知道我们学校跑道一圈多少米?小华跑了5圈大约是多少米?同桌讨论后,交流。汽车每小时能行70( ),你认为可以填上哪个长度单位?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学生交流自己看见过的。出示路标牌的图,并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km。 (二)实践体验“1千米”。 1、猜一猜:1千米大约有多长?学生猜测后回答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多媒体演示测量公路长度的过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听课感受心得体会笔记评课记录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听课感受心得 体会笔记评课记录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 笔者多次参加了我乡举办的数学公开课的听课和评课,感受颇深,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进行改革中,一些教师却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重教师“讲”知识,轻学生“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已极不适应进行改革的要求了。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五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时,只是抽象的讲1千米有多远,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印象也不深刻。《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活动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接触1千米,知道1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单位,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那里,因此,在上这节课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下列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如果把一节课比作一首优美乐曲的话,那么情景的创设就好比是悠扬的和弦,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情景,使他们在情景中快乐地学习新知识。我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新课伊始,用媒体播放“一辆大卡车和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动感画面,

说:同学们,我们知道比较精确的长度一般用毫米作单位,我们课桌的长和宽用厘米作单位,教室的长和宽用米作单位。那么我们乘坐的汽车所行的路程用什么作单位呢?请大家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100千米)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个个争着回答:“千米”,这时,教师随机揭题,并说,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千米的认识”。 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就是指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其亲身感知体验以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正如人们所说“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学生生活很少接触,显得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让学生亲自走出教室,感受1000米的实际长度,并且记录自己走100米所用的时间,根据100米的长度和所用时间去估计1000米的长度,大约从哪到哪?在设计时,我考虑到1000米的长度概念难以建立,于是让学生把长度和时间有机结合起来,利用10个100米是1000米,推算出10个100米所用时间即为走1000米大约用的时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千米的认识》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

《千米的认识》总评课

积跬步以至“千米” ——《千米的认识》总评课 《千米的认识》是沪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内容。是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经认识了米、厘米和毫米等长度单位后,要认识的又一个长度单位。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时间、重量、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计量单位。计量单位的教学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炼,也是为学生后继数学学习的需要。 众所周知,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一直是“难啃的骨头”。而大计量单位的教学更是为许多老师不愿展示的“风景”。在这节课的研究过程中,时常听到“这节课很难上……”,“这个很难说清楚……”的声音,甚至得到“这节课的难度应该属于最高级,用英语的话加‘est’也不为过……”的评价。“千米的认识”究其之难,首先难在“虚”,“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看不见摸不着又难以测量,难以通过具体形象的模型感知体验,难以形成鲜明直观的表象;其次难在“远”,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而千米这个单位看似在生活中常见,但是它与学生已学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单从数量上就相去甚远,对于学生已有的长度认知经验“千米”更像是空中楼阁。 在千米单位教学中,学生建立千米的实际量感是难点。如何让“千米”离得更近,变得更实?教师紧紧围绕“认识千米”——构建1千米的表象,通过直观感知与间接估测,寻找参照物、丰富的活动体验、一定量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千米”、构建“千米”,了解“千米”,一步一步“走出”千米。第一步:直接架起间接,初成千米的表象 在许多学生的头脑中,计量单位就像是一团纠结缠绕的毛线球,找不到头绪。以致会出现“小丁丁家的后院面积50(平方千米)”、“小胖的书包重3(吨)”这样“匪夷所思”的答案。说明学生对于这些计量单位的概念是相当模糊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对其实际意义的感知是最重要的,通常老师会出示具体的模型,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体验活动来强化量感的形成。但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没有具体的实物模型可提供,所以教师在学生已有的长度经验的量感上,从新旧单位的数量关系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千米”的量,拉近千米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距离。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说课稿

《千米和吨》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4-46页第六单元《千米和吨》首先,我要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明,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教材第46页用学生生活中常见铁路、公路的里程碑,公路上的限速标记,香港行政区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等引出千米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联系跑步的常识建立起对千米的概念,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然后通过想想做做中的练习继续巩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我将设置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各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学会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将把让学生知道 1 千米=1000 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作为教学重点,把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作为教学难点接下来,我要谈谈我对教法以及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将采用活动教学法,讲解法,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在学法上,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说说生活体验,使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的过程中,感知新课内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以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的分析,我下面将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的主要途径,为了更好的突出课堂教学的成效,我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四个教学环节: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数学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测量》的要求为: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以直观和动手操作为基本手段,注重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有关知识建立联系,……要避免繁杂的单位换算,而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测量的实际意义和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说说“千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 《千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中的一个内容,从教材编排看是在学习了米、厘米、毫米、分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之后,学生对长度单位就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看对较小的长度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且已掌握了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 体验、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体验直至认识千米,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主要考虑: 1、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大量的生活中的照片让学生犹如在生活现场一样。感知1千米时,教师拍摄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景点,让学生来估计从校门口出发到这些地方大约有多少路程。再通过观察来强化1千米的观念。最后,公路里程碑、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摩托车速度表等照片的出示,让学生明白了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2、重视估测,力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估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新课标把它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估测。 四、说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中以“引入、感知——展开、体验——巩固、应用——总结、回顾”为主线展开的,分四个环节进行的。 (一)第一个环节:引入、感知 从了解学生身高的对话中引入,使学生明白测量物体要用到长度单位,并通 过简短的对话复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后教师提问:生活中你在那里见到过“千米”? (二)第二个环节:展开、体验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数学第五册《千米的认识》极品说课稿

数学第五册《千米的认识》极品说课稿 数学第五册《千米的认识》极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学校到电影院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认识千米评课稿

[感悟:在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教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在生活情境中的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感悟: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评析: 1、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归 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 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 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 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这一堂课着重 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复习以前所学的长 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 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 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 在学习千米时,也是通过学校的运动场的周 长等生活材料来建立千米的概念的。之后, 让学生估计一下,从你家到学校,大概有多 少距离?说一说生活中其它大约相隔1000 米的地方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 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知道 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 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 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 系,最后的综合题则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 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深刻体验生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 理念。课前让学生走走,数数,感受1千米 的长度。认识千米这一单位时,由学生从学 校操场一圈的周长推导出1000米大概有多长。在提示进率时,由他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综合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结合实际独立运用。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设计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如在学完千米这一概念后,即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学习2千米50米=()米,50000米=()千米等。综合题也是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和探究学习意识。 3、快乐享受生活。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最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高效、丰富的学习环境下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新的所学知识同化后,即通过“自主学习”后完成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如学生从10米、100米和200米的实际长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为了达成学生顺利建构其知识结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驾车旅游中的数学问题。二是采用积极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状态。三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千米概念的表象。四即小组协作学习。五是强化练习设计,即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都及时安排进行必要的练习等。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结合《千米的认识》教学中的部分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感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数学的亲和力。“你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千米的认识》,我准备从以下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首先是教材简析 一、教材简析 《千米的认识》是西师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四单元测量长度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教材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主要是通过主题情景图和例题中创设的活动情景引出学生对1千米的初步感知。例2通过创设实践活动的情景,让学生在走的过程中去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从而主动构建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引出1000米=1千米。教材设计了多个生活化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生 在正确理解了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我认真分析了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在二年级上期已经有了米、厘米的认识,知道了分米,并且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含义,建立了具体的表象。 在基本技能方面二年级下期的孩子都具备了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初步养成了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千米的空间观念的建立要靠学生想象、推理来完成,而现阶段学生的推理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体会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000 米=1千米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数学听课评课记录

数学听课评课记录 数学方面的听课评课记录对于教师们提升自身教学质量有着关键的指引作用。下面是作者想跟大家分享的数学听课评课记录,欢迎大家浏览。 笔者多次参加了我乡举办的数学公开课的听课和评课,感受颇深,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进行改革中,一些教师却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重教师“讲”知识,轻学生“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已极不适应进行改革的要求了。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五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时,只是抽象的讲1千米有多远,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印象也不深刻。《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活动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接触1千米,知道1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单位,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那里,因此,在上这节课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下列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如果把一节课比作一首优美乐曲的话,那么情景的创设就好比是悠扬的和弦,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情景,使他们在情景中快乐地学习新知识。我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新课伊始,用媒体播放“一辆大卡车和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动感画面,说:同学们,我们知道比较精确的长度一般用毫米作单位,我们课桌的长和宽用厘米作单位,教室的长和宽用米作单位。那么我们乘坐的汽车所行的路程用什么作单位呢?请大家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100千米)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个个争着回答:“千米”,这时,教师随机揭题,并说,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千米的认识”。 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就是指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其亲身感知体验以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正如人们所说“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西师版

千米的认识 说课设计: 一、教材简析 《千米的认识》是西师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二单元千米的认识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教材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主要是通过主题情景图和例题中创设的活动情景引出学生对1千米的初步感知。例2通过创设实践活动的情景,让学生在走的过程中去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从而主动构建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引出1000米=1千米。例3比一比谁长,通过比较三峡大坝和隧道的长度,引入单位换算的知识。的教材设计了多个生活化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情 在正确理解了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我认真分析了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在二年级上期已经有了米、厘米的认识,知道了分米,并且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含义,建立了具体的表象。 在基本技能方面二年级下期的孩子都具备了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初步养成了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千米的空间观念的建立要靠学生想象、推理来完成,而现阶段学生的推理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体会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000米=1千米,学会简单的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这四个目标,其中第1、2点目标是针对知识与技能领域提出的,第3点是针对解决问题提出的,第4点则是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三维目

千米的认识优秀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优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本学期测量中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在前面“毫米、分米的认识”和二年级上学期“米的认识”的基础上继续认识的长度单位。通过说一说、量一量、走一走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建立起数感、感知、体验“千米”的距离。为以后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米的认识”,在三年级的第一单元中学习了“毫米、分米的认识”,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一些长度的单位,形成了一定的数感,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课将和教师参与一系列的活动,认识“千米”,掌握一定的度量技能,形成合作意识,并具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乐于动手操作、思维活跃,应充分给他们动手测量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三、设计理念 1、在实际生活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千米的认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发展度量观念和创新意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各小组在测量、体验千米的活动中来体现。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估一估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知道1千米=1000米。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二)教学重点 能感知千米(公里)的长度,能进行单位换算。 (三)教具、学具准备 皮尺5把,记录的纸若干张,记号笔若干,图一张。 五、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我们都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 让学生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并让学生说一说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 (注:通过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用手表示某些长度,并估计出生活中的哪些物品大约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使其达到温故而知新,并运用知识迁移为学习千米做好铺垫的目的,同时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设置情境,出示问题 教师:我们在测量物体时,比较精确的长度用毫米作单位,课桌的长和宽用厘米作单位,教室和黑板的长和宽用米作单位,那么汽车、飞机、火车所行的路程用什么作单位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教师作小结后出示准备好的教具、图画中里程碑上标有的60千米、200千米。让学生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见过里程碑。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测量》的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简。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 难点: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法

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 三、说学法 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进修附小到红石湖公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千米(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