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传统文化

史学与传统文化
史学与传统文化

史学与传统文化

六道德与事功的两难抉择:

正统之争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的史学领域,正统之论是一个颇引人注目、且

时有争议的问题。千百年间,不同时代的史学家都曾为这个问题而“攘背张目,笔斗舌战”①,可谓耗尽竹帛,绞尽脑汁。尽管人们在对这一命题的界说、解释和运用时,往往因其各自所处的时代的不同而不同,有时甚至还因人而异;但是,避开他们在争论过程中支篱蔓衍的分歧,以及互相矛盾乃至自相矛盾的方面,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争论的弦外之音却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正统观念是中国传统史学中最深层的历史观念之一,对中国史学的内容和形式诸方面,均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观念,正统史观直接左右着史家作史的动机、史料取舍的标准、史事褒贬的态度和洞察历史的见识,制约着史学的社会功能,从而也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史学发展的趋向和态势。正像饶宗颐先生所说的那样:历史上的正统之争,“表面观之,似是重床叠屋,细察则精义纷披,理而董之,正可窥见中国史学精神之所在”。因此,要明晰中国传统史学精神,①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

②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年版,第页。

第121页

。就必须对正统观念进行一番系统的梳理和澄清工作

正统观念的缘起

“正统”与“僭伪”(又称“伪统”、“僭统”、“窃统”

和“变统”等)是一对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丰富的历史内涵的命题。这对相反相承的命题的正式提出,是在汉代以后,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命题是中国传统专制集权的一元政治与儒学中的名分观念相结合的产物。但是,仔细追寻正统观念的历史缘起,我们就会发现,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已有关于这种观念的原始形式“统”的观念。就现有的史料来看,至

少西周初年即已有之。周武王在灭商时就曾说:“我有周佑

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又说:“惟时天罔

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乃命尔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在周武王看来,就像商之代夏一样,周之代商也是授之

于天统,是天命人心所归。所以春秋时代的王满孙说:“周德

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反之,如果“天命”一改,则必有人取周统而代之。由此可见,早在先秦时期,用天命来解释王朝授受系统的观念就已经产生了。这是“统”之①以下论述除以王东《正统论与中国古代史学》(《学术界》年第期)为基础外,还吸收了饶宗颐先生《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及

雷家

骥先生《两汉至唐初的历史观念与意识》两书的研究成果,附此以向两位先生致谢。

②《尚书多士

③《左传》宣公三年。

第122页

观念的萌芽阶段。

这种最初的“统”的观念的理论形式,就是原始的正统理

论阴阳五行学说。这一学说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邹

衍。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

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

息而作怪迂之变,《始终》、《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

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称引天地剖判

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所谓“五德”,也

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力。这一学说的核心在

于,“五德”所代表的五种自然力各具盛衰之运,依次嬗变,

周而复始;每种自然力的兴盛与潜灭,一切天道人事都将随之

而变化,王朝的代谢,也不例外。

进入汉代,这一学说又有了新的发展。据《汉书效祀志》

记载:“至于孝文,始以夏郊,而张苍据水德,公孙臣、贾谊更以为土德,卒不能明。孝武之世,文章为盛;太初改制,而儿宽、司马迁等犹从臣、谊之言,服色数度,遂顺黄德。彼以五德之传从所不胜,秦在水德,故谓汉据土而克之。刘向父子以为帝出于《震》,故包犧氏始受木德,??自神农、黄帝下

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昔共工氏以水德间于木火,与秦

同运,非其次序,故皆不永。”

从班固的这段议论中,可以看出“五德终始”之说在汉代

发展的如下讯息:

其一,同样以“五德终始”之说立论,但是却可以得出不

同的结论。张苍以为汉为水德,而公孙臣、贾谊、儿宽、司马第123页

迁则推以土德,至刘向、刘歆父子又断以火德,兜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怪圈。

其二,“五德终始”之说开始与王朝授受统系相联系,每

个王朝都可以据“五德”中之一“德”,但却并非都可以在整个的王朝传授统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同在一个德运的共工氏和秦,在刘氏父子那里就成了“非其次序”的多余之物。“统”之观念在其萌芽阶段,只是作为一种政治神话而被统治者阐发着、利用着。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利用这种神话来粉饰自己的君主。据《史记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引用邹衍的五德终始之说,“推始终五德之传,以周为火德,秦代

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汉书郊祀志》如淳注邹衍五德之

运亦云:“秦谓周为火德;灭火者水,故自谓水德。”汉兴,

张苍以汉为火德,以克秦之

水德。火德尚赤,故而汉初鼙鼓旌

旗均以红色为上。一时间,以五德终始之说来证明自己授之

于天统的政治神话,甚嚣尘上。

“统”的观念由最初的政治神话转而为激烈的史学论争,

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微妙的过程。司马迁是较早把“统”的观念引入历史著作之中的学者。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他说:“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弊矣。秦政不改,近酷刑法,岂不谬乎?故汉兴,承蔽变易,使人不倦,得天统矣。”在司马迁看来,三代秦汉,一脉相承,代代相因,皆得天统。他写作的《史记》也正是要在这种一脉相承的王朝参见《史记高祖本纪》。

第124页

授受统系中,来疏通知远,“通古今之变”。不过,在司马迁

这里,只有王朝授受统系或统序的观念,而并无“正”、“伪”之分或“正”、僭”之别。

以五德终始之论来划分历史上各个王朝的正闰之统,与汉

代政治思想界的“过秦”和“宣汉”意识是一脉相承的。所谓“过秦”,早在汉初就被系统地提了出来。楚汉战争结束后,汉高祖就要求陆贾做一番“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天下者何”的总结工作。陆贾在接到这一任务后,写出了题为《新语》的著作。这部著作以“过秦”为中心,系统地分析了秦亡的历史教训。稍后,年轻的政论家贾谊又写出《新书》十卷,其开头三篇均题名为“过秦”。可以说,终西汉之世,

“过秦”一直是学术思想界的重要话题之一。与“过秦”相对应的,还有所谓“宣汉”意识。顾名思义,“宣汉”就是宣扬

汉世之德,张扬汉世之盛。尽管“宣汉”这一论题的明确提出,是在东汉,但是,早在西汉之时,学术思想界就已具有明确的“宣汉”倾向。司马氏父子之所以要著述《史记》,一个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宣汉”。正是在这种“过秦”和“宣汉”的声浪中,如何安排和评价不同王朝在整个历史系列中的地位及作用问题,被提到了学术文化界的议事日程上来。

于是,有了刘歆《世经》的问世。根据“五德终始”之

说,刘氏在该《世经》中引经据典地宣称,“《祭典》曰:

①《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②详请参阅陈其泰:《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书目文献出版社年版,第页。

第125页

‘共工氏伯九域。’言虽有水德,在火木之间,非其序也。”又说:易》曰:庖犧氏没,神农氏作。’言共工伯而不王,

虽有水德,非其序也。以火承木,故为炎帝。”“非其序”的

共工氏,当然只能被摒弃在整个历史系列之外了。同样,与共工氏“同运”的秦王朝,既已“非其

次序,故皆不永”,当然

也只能划入闰统了。

如果说刘歆的伪秦之论开凿了中国史学史上正统与闰统之

争的先河,那么,东汉的班固则首次将正闰之辨付诸于自己的史学实践之中。在东汉初年的“宣汉”声浪中,少年的班固就被当时的学术界目为“宣汉”的生力军。一代名儒王充就曾在班彪面前夸赞年仅岁的班固:“此儿必记汉事”。果然,班

固后来在从事汉史的著述时,一反司马迁的历史主义举措,认为“汉继尧运,以建帝业”,因此力陈司马迁“私作本纪”,将汉王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之非,倡言“大汉

当可独立一史”。值得注意的是,班固的这番议论,不仅突出

了汉王朝直继尧舜的正统地位,而且还从一个侧面将秦于帝

王统系之外。秦既然不得列于帝王统系之内,当然只能算是闰(伪)统了。

班固正汉伪秦之辨,尚有若干重要问题值得深究。首先,

《后汉书班彪传》说“彪既疾(隗)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柞,非诈力所

①《后汉书班固传》注引谢承书。

②《后汉书班固传

③《太平御览》卷六三《史传》。

第126页

致”。由此看来,班固关于“汉继尧运,以建帝业”的认识,

直接来自于他的父亲班彪。在班彪之后,东汉的季傅干又作《王命叙》,论东汉光武之兴的原因有四端,其中第一端即为得“帝皇之正统”,认为“自我高祖袭唐之统,受命龙兴”,至“世祖攘乱,奄有帝宇”①,因此东汉和西汉一脉相承,皆上承帝尧之统绪。由此看来,所谓“汉承尧运”之说,乃东汉时期思想文化界的共同识见。依循这一界说,则所谓正统就不是各王朝前后授受的时间序列关系,而是一种并列关系。这一点,与汉代以后的正统理论颇有不同。

其次,班彪论“汉德承尧”,一方面注重于“五德终始”

之说,另一方面又强调“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从而首次

将政治道德与历史事功(即所谓“诈力”)同时引入正统理论

之中,并在两者之间有所取舍。按班彪《王命论》所述,“帝

王之诈,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累之业,然后精诚通于神明,流泽加于生民”,正因为如此,他断言:“未见运世

无本,功德不纪,而得倔起在此位者。”正所谓“神器有命,

不可以智力求。果说在这之前还只有“统”而无“正”,那

么,班彪对历史进程中“诈力”的摒弃,对项羽、王莽等人

“取舍不厌斯位,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权利,越次妄据,外

不量力,内不知命”的挞伐,则无疑是对“正”的强调。班

固既继承了其

父“汉承尧运”的思想,则亦必留意于其父有关

转引自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第页。

②《文选》卷五十二。

班固:《王命论》,收入《文选》卷五十二。

第127页

“正”的理论。所以,在《汉书王莽传》中,班固诋王莽为

“紫色蛙声,余分闰位”。换句话说,王莽虽列皇帝之位,但

是他之所以能专帝王权柄,乃是“诈力”所致,因此,不能以

正统予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班氏父子关于汉王朝授受统系

的议论,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公开的正统之辨。这一辨论的

重要成果,就是把此前立足于“五德终始”理论之上的“统”

的观念,注入了将政治道德、宗法血缘和天人感应学说相混杂

的崭新内容。换句话说,就是由原来以“五德”之运推论王朝的“统”系,转而从政治道德、宗法血缘和天人感应等多个层面来判定某个王朝“神器”之“正”。经过这一辩论,正统观念由最初的赤裸裸的政治神话,开始转而为从历史的角度来评价某个王朝的历史地位和道德事功。以此为标志,正统之论遂由一种政治观念而向历史观念渗透。

东汉以降,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先

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继有南北朝长期对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近四百年。频繁的王朝更替和众多政权的并立,有力地冲击着中国人透过儒家君臣名分观念而建立起来的“天无二日,人无二主”的一元政治观念。于是,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史学家们便纷纷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来讨论众多政权并立之下的正统归属问题。纵观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之间的史学,几乎所有有影响的史家和史著,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正统问题。陈寿与习凿齿关于蜀、魏正伪之争倡之于先,南北朝时期南北国史的“北虏”与“南夷”对骂继之于后。影响中国传统史学至深至远的正统史观,终于正式确立了。

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随着政府层面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日益重视和倡导,学界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日趋深入,以及民间“国学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纷纷开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但一直以来,传统文化课程多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等形式存在,或者渗透融合在语文、思品、历史等学科中,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2017 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提出:“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这就为传统文化教育未来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即稳步扎实地推进传统文化课程化建设,并为传统文化师资培育,特别是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提出更高的 要求。 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新的要求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的建构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因为课程只有落实到课堂,被学生接受进而转化成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才意味着课程建设的整体实现。 传统文化教育独有的特点,使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首先,我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圣贤文化,强调以德为本、德智?p 修。孔子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告诫弟子学会做人比单纯学习知识更重要。但同时孔子也说: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这就要求教师时刻牢记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根本目的,以德为先,率先垂范,从而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价值得以实现。其次,传统文化教育与生命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区别于西方式逻辑推理和外求实验法的,是一种‘内求法',是教师引领、学生同步在身心内部实践体悟,进而外显为用的路径。” [1] 这就需要教师从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走向生命的实践、心灵的实证,不断反求诸己、躬身践行,通过真切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成长,体会传统文化的真实魅力与价值。最后,由于传统文化经历了近百年的断裂,当今社会存在对传统文化的不少误解和迷思,所以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恢复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课程是实现教育的主要途径。传统文化教育健康、有效、持续地发展,有赖于课程体系的独立与完备。在当下传统文化教育经验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仅需要国家教育行政层面的统一规划与推进,更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亲身参与和实践,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以适应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 二、教师传统文化专业素养 所谓“素养”,是指个人为了发展成为一个健全个体,必须透过教育而学习获得的因应社会之复杂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欠缺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2]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教师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在其专业领域所涉及的复杂情境中所不可或缺的“知识”“能

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之我见 沾化县黄升镇第一小学张景梅 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融会了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智慧结晶。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却不同程度的遭到毁弃。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孙萍在几年前就提出了“文化国防”的概念,提出把文化上升到战略的地位来看。到了中国只能输出电视机,而输出不了电视机里的内容。那时候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完了,国也就将之完了。 传统文化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之总和,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中优秀文化应该得以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应始终保持一种崇敬感、自豪感,还要主动地去承担传承、传播、弘扬的义务。下面谈谈我对传统文化的几点认识: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薪尽火传、世代相承,尽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总体没有大的改变。 所以,设立传统文化课程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传承。学习的目的是传承,传承的目的是学习,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扬光大。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特征? A.传统是延续性的 B.传统是指向未来的 C.传统是历史的 D.传统是革新的 答案: 传统是革新的 2、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主干的文化,辅以道家和佛家。 答案: 对 3、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文化。 答案: 错 4、《易经》是由谁翻译之后传到西方的? A.马可波罗 B.郑和 C.利玛窦 D.魏源 答案:利玛窦 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

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林则徐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司马迁 答案:梁启超 第二章 1、中华文化是在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原始协作农业自然经济以及( )的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这体现在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化形态。 A.母系氏族 B.分封制 C.父系氏族 D.家国一体 答案: 家国一体 2、近代中国人则通过对比东方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从这两种文化生态的差异中,对自己文化的特质重新加以认识。 答案: 对 3、孔子开创了古代中国的“私学”传统,主张并实行“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和地区,对各类学生都采取( )的态度。 A.因材施教

B.诲人不倦 C.寓教于乐 D.不耻下问 答案:因材施教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答案: 对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始皇暴毙 B.边患日重 C.仁义不施 答案: 仁义不施 6、两汉时期,代表性的文章来自两位司马,一个是司马迁,还有一位是( )。 A.司马相如 B.司马徽 C.司马懿 答案:司马相如 7、汉学学风,即“经学学风”,与后世( )成为古代中国两大学风的代表。 A.明代心学学风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 土管1101 朱少春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精神 随着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粽、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此举无疑是及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还与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化联系在一起的。原始人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崇拜自然、图腾、祖先与神灵;宗法制社会形态下,人们讲究长幼尊卑、人伦血亲、礼教德治。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祭祖、拜月、踏青、登高、折柳驱邪……人类的行为、观念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发展日益丰富,文化的内涵也随之渐趋深厚。假如某些行为、观念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则成为一种习俗,有些习俗以节日或民风民俗的形式存在下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 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 6种。下面以这 6种主要传统节日为例,阐述其中的文化内涵。 (1)中国传统节目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早期的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发明了农具,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制度,形成了一些农事习俗,创作了农事诗、各式图形等,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周代才叫“年”。“载”、“岁”、“年”都是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关于春节的另一种说法是: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这样形容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重阳节在陕北是正式收割的季节……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体现或根植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确定的。 (2)中国传统节日体现了原始观念文化 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这里的大自然主要指太阳、

历史素材: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汉字、中国书法、四大发明、绘画(见教材) 龙凤纹样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 龙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魔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复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等。 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示威来概括。 凤为百鸟之王,五行属火,是火之精灵,向上飞升的凤凰,仪态万方,气宇轩昂,是火之图腾。传说“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凤也是人类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自古以来,“凤”与“龙”一样,是中国人民寄寓祝福和希望的传统图腾。凤在中华文明史中留有深深的印记,它所代表的祥瑞与希望,始终伴随着人民的日常生活。 "龙凤配"图案在唐代以后,广为流传。它不但象征帝王和帝后的权威,也可象征人类所有夫妻间的美满结合,而且还可象征一切世间的精神与物质的阴阳两极调和。可以说,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号,是美妙的艺术形象。 祥云图案 祥云来自佛教文化,其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思想 玉石文化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中国的古籍中把昆仑山称为"群玉之山"或"万山之祖"。

玉于古代中国所产生出来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例,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而这一切都与和田古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中国结 传说中国结是由一个和尚在闲暇之余用一根绳编出一个整结,然后串上名贵的佛饰品,在按上编出”王“字的穗,流传至今。当时的和尚,为了体现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线编出来的,穗上为了体现他”至高无上“的信仰故编出”王“字。后来,逐渐流入社会,中国结的意义也从信仰改变为中国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一心一意”及拥有者”至高无上”身份的象征。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 篆刻艺术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

传统文化素养作业

1.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考上者称为(),第三名叫作()。 A.进士榜眼 B.贡士探花 C.院士榜眼 D.进士探花 2.而立之年”指的是()岁。 A.20 B.30 C.40 D.50 3.“落雁”指的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的()。 A,杨玉环B,西施C,昭君D,貂蝉 4.我国古代有五行之说,指的是()。 A,宫、商、角、徵、羽B,青、黄、赤、白、黑C,仁、义、礼、智、信D,金、木、水、火、土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 A.中秋 B.端午 C.重阳 D.清明 6.我国古代对于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用于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的称谓是()。 A.金兰之交 B.刎颈之交 C.竹马之交 D.忘年之交 7.《论语》涉及了许多教育方面的朴素思想,如“学而时习之、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它主要记载了谁的言论()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8.我国农历以干支纪年,公元1989年即农历己巳年,据此推算,20年后应该是()。 A.农历己丑年 B.农历戊子年 C.农历丁亥年 D.农历庚寅年 9.“弱冠”指的是()。

A.男子12岁 B.女子12岁 C.男子20岁 D.女子20岁 10.望闻问切是我国古代中医常用的四诊法,最先采用四诊法的是()。 A.华佗 B.孙思邈 C.张仲景 D.扁鹊 11.以下不属于“三山五岳”中的“三山”的是() A.安徽华山 B.陕西华山 C.江西庐山 D.浙江雁荡山 12.下列哪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 A.西湖龙井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 1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 传统文化的作文300字

[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 传统文化的作文300字 文化是灿烂的,也脆弱的。它需要我们精心的照料和培育,而不是随意的亵渎与践踏。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篇1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我想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存的活力。 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了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上了领带,或为商家推出衣服的品牌代言人;再就是韩国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古人对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的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动力。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不怎么尊重。在20世纪中后期,文化革命使得中国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缺陷,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保留了。然而世界上又有哪个民族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呢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传统文化的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呢恰恰相反,我们到处可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爱惜和保护。它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宫殿,都可能保存其原物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和历史文化。 有缺点我们不是不可批评。我们大家一贯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一再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慎重,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糜灭的精神力量,弘扬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现民族个性。 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做到的是事情。既然他不能像包袱一样仍掉,就不如好好的对待它、尊重它、改变它、更新它,使之注入新的精神活力和血液,让他焕发神采。激发他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当年梁启超曾说:“我们希望我们的青年,第一要做一个尊重爱护本国传统文化的诚意。第二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研究它,得它的真相。第三把自己的传统文化综合起来,还拿时代文化补助它,使它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系统。 文化是灿烂的,也脆弱的。它需要我们精心的照料和培育,而不是随意的亵渎与践踏。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篇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与华夏民族的灵魂。身为一个纯正的中国人,应具备尊重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品质。 “杜甫很忙”曾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关于他的涂鸦在微愽上疯传与评论。突然,杜甫身穿巫袍,骑着扫帚化身为杜版的哈利·波特,或是他骑着白马“冒充”唐僧,更离谱的是被画成手扛机枪准备随时作战的士兵,一夜之间,网络上形成“两派”——支持方与反对方。关于此现象,正方认为恶意丑化杜甫形象是低俗、浅薄的行为。然而,反方反驳说:“杜甫涂鸦是孩子们开发想像力所创造出来的搞笑图片,而且借此机会可以扩大杜甫在学生中的了解度,以及让成年人回想起杜甫的生平事迹,因此不必太严肃。” 也许众多人可能只是为了娱乐,所以出现了杜甫门事件。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与亵渎。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生命力,流传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一定有保留下来的原因与意义。从象形文字到现代的简体字,从古典的汉字到如今的衬衫,从颠簸的马车替换成宽敞舒适的私家车,中国人的衣、吃、住、行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过节的传统却一直延续着,这是因为这些特定的节日只有中国才有,它们象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夏、商、周 约公元前21世纪,启继承了父亲禹的位置,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771年灭亡。 2.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 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4.汉 楚汉之争: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刘邦、项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以项羽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刘邦胜利而结束。 丝绸之路:汉武帝于公元前139和公元前119年,两次任命张骞为使者,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5.隋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开凿大运河:隋炀帝时期,开凿了大运河,全长2500公里,南北贯穿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广大地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当时世界上的巨大工程之一。 6.唐 贞观之治:627年至649年,是李世民统治的贞观时期。在此期间,由于唐太宗君臣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开创了唐代繁荣昌盛的局面,因而被誉为“贞观之治”。 武则天称帝:690年,武则天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文成公主进藏:公元7世纪初,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与吐蕃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7.北宋 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在东京(今河南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020年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专题课程考试100答案

2020年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专题课程考试100答案 考试题目:共10题| 考试时间:3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得分100分 1. 【单选题】夏商周时期,中国文明的中心是在()。【10 分】 A. 黄河中下游 B. 长江中下游 C. 珠江领域 D. 长白山以北 正确答案:A 提交答案:A 2. 【单选题】《霓裳羽衣曲》从哪里传来()【10 分】 A. 荷兰 B. 雅典 C. 波斯 D. 印度 正确答案:D 提交答案:D 3. 【单选题】本课程认为,不应该过分强调对()的认知,应该让外国人从当代的视野中接受我国的文化。【10 分】 A. 语言文化 B. 传统文化 C. 民族文化

D. 世界文化 正确答案:B 提交答案:B 4.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三大发明来源于()。【10 分】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清朝 正确答案:B 提交答案:B 5. 【单选题】相对于一个复杂的语言文字系统,()的视觉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起到更直观、更生动的效果。【10 分】 A. 文字 B. 非文字 C. 图像 D. 非图像 正确答案:B 提交答案:B 6. 【单选题】从人类历史几千年的发展来看,()才能真正代表一个民族的持久生命力。【10 分】 A. 富强

C. 经济 D. 政治 正确答案:B 提交答案:B 7. 【单选题】对历史上美国在越南的战争造成重大影响的电影是()。【10 分】 A. 《拯救大兵瑞恩》 B. 《勇敢的心》 C. 《巴顿将军》 D. 《辛特勒的名单》 正确答案:C 提交答案:C 8. 【单选题】本课程认为,美国与欧洲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主要是因为()。【10 分】 A. 认识文化的历史节点不同 B. 国家的经济力量不同 C. 文化交流的途径不同 D. 文化活动的频度不同 正确答案:A 提交答案:A 9. 【单选题】中国最早的纸币是()【10 分】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道德修养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道德修养 今天讲的是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当然就会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众多道德修养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的确在后世人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当今的社会仍十分匮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不少人甚至将道德修养放置一边,不理不顾。这种现象令人深思。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对世界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也是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首先提到的是传统文化,然后就是加强道德修养。那么就咱们的传统文化来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才是我们必须弘扬的传统文化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一、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是先辈们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后世个人道德修养建设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这道德修养包括爱己,爱人,爱国。一个自爱的人方可谈爱他人。爱己就要求我们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热爱生命,言行一致。而爱人则要求我们谦逊礼让,诚信待人,推己及人。爱亲人,爱朋友,爱同胞,乃至爱全人类。此谓博爱。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杜甫,他忧国忧民,他的诗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所承受的各种苦难,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大胆揭露社会弊端,从而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他的诗具有“诗史”的性质。他的爱是大爱,是博爱,是对广大人民的爱,这爱让人心生钦佩。最后是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转身毅然投入汨罗江,这爱国气势磅礴,这爱国可歌可泣。岳飞一首《满江红》,歌尽不少仁人志士心中所盼。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融会了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智慧结晶。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却不同程度的遭到毁弃。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孙萍在几年前就提出了“文化国防”的概念,提出把文化上升到战略的地位来看。到了中国只能输出电视机,而输出不了电视机里的内容。那时候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完了,国也就将之完了。 传统文化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之总和,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中优秀文化应该得以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应始终保持一种崇敬感、自豪感,还要主动地去承担传承、传播、弘扬的义务。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着传统文化的教育缺失的现象。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曾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问卷调查,在 205份调查问卷中,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老师认为缺乏应有的文化、历史知识的,竟多达 138人。认为在中小学应设立“国学”教育专门课程的有 165人,占 80%。认为中小学需要专门设立写字和书法课的有 180人,占 88%。认为表达能力差的 82人,不会写信、作文困难的 66人,写字难看的 85人。认为学生的语言、文学、文化水平令人担心的有 74人,占问卷人数的 36%。而希望中小学“要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并认为“很有必要”的有 170人,占问卷人数的 83%。可见,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家长、老师,都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反映强烈。近两年来的国学热,使中国传统文化进学校成为一种趋势。国家六部委于2008年4月推出了“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活动,京剧走进小学音乐教材…等活动,在迎来一片欢呼声的同时,也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 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到底哪些内容应该进入中小学课程中,这些内容在中小学教育中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和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是我们在做出一些决策之前应该审慎思考的问题。 在最近的一次学校调研活动中,我们听到北京某区(该区在北京经济比教落后)一位中学老师的声音:这里的学生都是一些很难管的孩子,说是北京人,但是他没有城市孩子应有的素质,说他们是郊区的,但是他们没有农村孩子的淳朴。在与老师的交谈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该学校中学生品德教育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的缺失。说是缺失,也“不缺”,据老师反映,学校在这一块儿工作上花费的功夫并不少:每天都由班主任老师在课前统一检查学生的着装、发型、桌面的整洁摆放;学校对班级的纪律有严格的要求,并列有明确的条款,如果学生违反了某款某条,就扣班主任的分儿;····。但是学校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认为学校所做的这些所谓的努力,实际上并没有触及到学生人格和行为习惯教育的实质,只是在做一些表面工作和刺激行为消退的负强化工作。这样一来,学校所付出的成本就很高。学校的管理活动本来是要促进教学的发展,

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如何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如何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近几年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也加强了这方面的要求与考查。无论是为了提高教师个人的内在修养,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高中历史教师都应积极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历史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有人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技,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则不打自垮。”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近年来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断渗透和强化传统文化素养,历史学科本身又是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因此就赋予了高中历史教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务,和对中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想教育指导学生,历史教师本人应该先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本文粗浅的谈谈个人对提升历史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看法,希望更多同行交流、指正。 一、何谓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

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等特点,是国家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二、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俗话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很多高中历史教师虽然都是科班出身,经过多年专业的历史学习,但在长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常感力不从心,有再学习的必要,特别是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不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丰富的课程内容,变幻的习题让很多人意识到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要积极“学” 不断学习是一个人进步和提高的不竭源泉,当今时代,科技进步,信息更新迅速,信息共享快捷,教师的知识储备也必须跟着不断更新。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吸收和感悟传统文化。比如:可以从书本上学习,读一读唐诗宋词,看一看明清小说,读《论语》《四书五经》,看传奇故事,甚至和学生一起朗读学习《弟子规》等经典,我想也是极好的。对于这些传统文化可以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慢慢理解其中深意;也可以从电视上看相关节目,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观念、各

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故事

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故事 本文是关于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故事篇一:刘伯温巧救雕花匠 有一天,刘伯温去观看皇上新建的宫殿,刚跨进宫殿的大门,一个人就跪在他面前,哭着喊“救命”。刘伯温忙问事情的原委。 原来此人是名雕花匠,昨日他在大梁上修饰完浮花准备下来时,猛然看见皇上在豪华富丽的宫殿前手舞足蹈,狂笑不止。雕花匠心想,皇帝一定是看到华丽的宫殿,一时得意忘形才这样轻狂的。 这时,雕花匠忽然止不住咳了一声,笑声随即便没了。只见朱元璋红着脸,正瞅着自己,然后尴尬地离开了宫殿。 雕花匠事后一想,堂堂xx至尊,竟被我看到了轻狂之态,那我岂不是要没命了?所以,今日一见到刘伯温就跪在刘伯温面前,请他救自己性命。 刘伯温听完暗暗思忖:皇上是个从不轻易露出自己本性的人,所以别说是一个雕花匠,就是某个大臣看到皇上那个癫狂的样子,皇上也会毫无疑问地杀死他的。 刘伯温想了一下,便叫花匠起来俯过耳朵,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 过了几天,刘伯温装作不知道朱元璋已去过宫殿,启奏道:“臣听说皇上新殿已快落成,请皇上去游览审视一下吧!” 朱元璋因恐泄了“天机”,不好说已去看过,只好跟刘伯温一起来到新殿。 两人在殿内转悠了半天,正要离去。忽听得梁上有人咳嗽,朱元璋抬头望去,见是前几日那名雕花匠,顿时沉下脸来,就要问罪。刘伯温见状大声喝问那雕花匠:“大胆刁民,为何见皇上来到不跪,还惊扰皇上!” 那花匠好像没听见,继续干他的活,又咳嗽了一下。刘伯温张开嗓子放声大喊,朱元璋在旁边震得早已捂上了耳朵。那人经过惊天动地的喊叫似乎听见了,扭头朝两人望过来,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和嘴,摆手摇头。 “原来是个哑巴,还聋!”刘伯温说道。朱元璋高兴地笑道:“聋得好!聋得

2017年《中学综合素质》章节习题4.1:文化素养—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 教师资格考试

第一章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一)中国传统文化部分 1.在中国农历中,每月的第一天叫作() A,晦日B,既望C,望日D,朔日 【解析】农历,每月第一天即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十六为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为晦日。 2.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于归之喜指()。 A,生男孩儿B,女子出嫁C,生女孩儿D,迁居 【解析】《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生男孩儿是弄璋之喜,生女孩儿是弄瓦之喜,迁居是乔迁之喜。 3.“落雁”指的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的()。 A,杨玉环 B,西施C,昭君D,貂蝉 【解析】我国古代四大美女:“沉鱼”是形容西施的,“落雁”是形容“昭君”的,“闭月”是形容貂蝉的,“羞花”是形容杨玉环的。 4.下列选项中,描写在西汉末期与匈奴单于和亲,稳固边疆的人物故事的是( )。 A.西施浣纱 B.貂蝉拜月 C.昭君出塞 D.贵妃醉酒 5.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创造天地的是()。 A,女娲B,黄帝C,伏羲D,盘古 6.我国古代有五行之说,指的是()。 A,宫、商、角、徵、羽 B,青、黄、赤、白、黑 C,仁、义、礼、智、信D,金、木、水、火、土

7.下列不是我国刺绣工艺中“四大名绣”的是() A.苏绣B.京绣C.湘绣 D.蜀绣 【解析】我国刺绣工艺中“四大名绣”是指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 )。 A.中秋 B.端午 C.重阳 D.清明 9.在农历中,以七、八、九月为秋季,其中八月指的是( )。 A.孟秋 B.仲秋 C.叔秋 D.季秋 【解析】农历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分别称作孟秋、仲秋、季秋。 10.下列选项中的节日与民族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芦笙节——苗族 B.火把节——蒙古族 C.开斋节——维吾尔族 D.那达慕——蒙古族A.壮族——铜鼓节 B.苗族——三月三歌节 C.彝族——火把节 D.傣族——泼水节 【解析】火把节主要是彝族、白族、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歌节是壮族节日。 11.我国古代对于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用于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的称谓是( )。 A.金兰之交 B.刎颈之交 C.竹马之交 D.忘年之交 【解析】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12.古人对于我国姓氏的来历有如下阐述“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宜;氏于事,则巫乙匠淘……”那么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文化素养之传统文化

文化素养之传统文化 文化素养是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部分的考点,在历年的教师资格的考试中这个部分都会有所考察,主要是以单选题的方式进行考察。基本九个单选左右,考察的面还是比较广的,主要考察学生平时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化素养——传统文化这个部分也会有考题,这里主要针对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进行介绍。 关于传统节日主要考察的是时间、古诗词、风俗,这里考查最多就是关于节日的习俗,除此之外还有节日有关的人物。以下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考点1:春节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关于春节的日期很多同学会和除夕的日期弄混,除夕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三十。春节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习俗: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蒸年糕、贴春联、年画、拜年、开门炮仗和聚财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有于传统习俗的相关典故考的比较少一些,主要识记一些重要的习俗即可。 古诗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这里最常见的考察方式一般是把古诗词作为题干出现,问对应的节日是哪一个。 考点2:元宵 元宵节:农历的正月十五。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夕、元夜。 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汤圆)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考察的时候最多的就是考察元宵节的习俗赏花灯、猜灯谜是最常见的考察点。 古诗词: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考点3:端午节 端午节:农历的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习俗: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人物: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著作《离骚》故在题干里看见《离骚》也可以联想端午节。 古诗词: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关于在教师教育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课程的提案

关于在教师教育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课程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2918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在教师教育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课程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提案人:左东岭 主题词:教师,教学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中国文化的又一次大发展迎来了重要的契机。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作为高校中的师范大学,我认为可以在教师教育上做许多事情,为培养具有文化底蕴深厚、人格境界高尚的教师队伍做出自己的贡献。比如目前的分科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与教师队伍,但在人文素养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高尚的人生境界与高雅的人格修养。在中学教师中存在着追求现实功利、盲目追逐时髦和行为举止庸俗的行为,从而对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很难达到为人师表的教师标准。二是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目前在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传统文化学习的倾向,从而造成了知识结构残缺的现象。三是普遍存在着汉语书写能力与表达能力的缺陷。在20世纪前半期的教师队伍中,不仅文史类教师具有较强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即使在理工类的教师中,能够吟诗填词、写出漂亮文章与拥有一手好的书法,也是颇为常见的。如今的教师队伍中,能够达到文从字顺已经是很难得一见了。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存在着各种级别的外语考试,许多人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外语学习。可是对于本民族丰富的语言与文化,则往往遭致不应有的轻视与忽略。 当然,在近20年的高等教育中,教育部与多数高校也为弥补此种缺失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比如在中学课程中除了传统的语法与作文教学外,再增加一些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在大学本科的学习中普遍开设《大学语文》的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等等。尽管这其中还存在种种问题,还需要继续加以改进,但毕竟是一个的良好的开端。但是在教师教育的研究生培养中,却造成了不应有的课程结构的缺陷。比如教育硕士中只重视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培养,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基本没有(或者在中国教育史中略有涉及)。在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的培养中,只重视语言教学实践的训练而缺乏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至有许多人谈到中国文化时,只能说一些中医、饮食、太极拳等表层的东西,而对思想意蕴深厚的儒释道学说、审美品位极高的唐诗宋词以及各个领域中丰富的历史经验却知之甚少。这不仅不利于培养中国下一代的知识阶层,从而难以完成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不利于中外交流,从而实现宣传中国文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文化战略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