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总结(核心版)

高等教育学总结(核心版)
高等教育学总结(核心版)

第一章:绪论

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2)特点: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育形式非正式,此时的高等教育是相对知识水平而非相对普通教育。

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大约12世纪初,意大利、法国、英国有了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大学,如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即中世纪大学,行会组织核心〉特点: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目的、计划、内容、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机构。

3、成型阶段:始于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

4、完善阶段:高等教育在内部纵横关系的平衡上以及与其社会其他活动的平衡上都取得了最大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特有的“赠地学院”教学科研延伸课程校外

5、20世纪完善以后的高等教育呈现出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和趋势。

6、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创办柏林大学,突破传统大学模式,科学研究成为大学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目标建立一所德国式大学,确定了大学科学研究的地位。引发社会服务职能(威斯康星).

7、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个别研究特点:该时期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大多由学者们在研究其他学科时附带进行,较少以高等教育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系统研究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边际学科不断产生和发展。

8、高等教育学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学科,总体来说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就任务而言,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任务,又有以其研究结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其任务在于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还要负担起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任务,以指导自身领域学科群的研究和丰富教育基础科学学科的理论。

9、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其事业的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其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10、协同效应是指:学科之间的互动,即知识的对流、模式组合和方法碰撞等

11、高等教育研究方法(1)多学科研究法:采用多种方法和多学科角度去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研究方法(2)文献研究法:收集图书、报刊、档案、公文、报告、信函等信息资料加以分析、解释、以发现事实,检验假说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3)案例分析法(个案法):选取典型的,特殊的案例加以分析,研究,并由此得出一般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4)反思批判法(5)体悟总结法。还有如实证实验法、定性定量法、经验总结法、病理诊断法等。第二章高教本质

1、教育的本质:任何事物既有内部联系也有外部联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从人性视角认识教育的本质:①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性观: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潜能,人的本性中蕴含人的内在价值,人性是朝着越来越完美的倾向发展。②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本性不断改变。(二)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就是发现人的价值,是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

性的构建于发展。

2、高等教育的概念与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1)高等教育的概念: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级学制中的最高阶段,建立

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专业教育,依据学科知识

和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业是

职业性专业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2)高等教育基本特征:

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

中的复杂精神性。

3、高等教育的价值:(1)高等教育本体价值即个人价值:促进个

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2)社

会价值,反映了高等教育客体与社会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a社

会化(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b

社会选择(高等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任务,高

等教育的社会选择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c促进人才的社

会流动。(3)其他价值观a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

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职责 :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主张实施自由

教育、人文、普通教育。b知识本位价值观: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c社会

本位价值观: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

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4、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是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库、思想库、知识库、孵化器。

5、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①受社会发展制约(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制度、文化传统)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社

会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制度服务,为文化发展服务-传承是高等

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

6、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因素是提供发展前提,环境制约人的

发展的可能与条件,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7、高教引导与促进人成长:(培养目标是引导、课程体系式适应

指向、教育环境是必要条件)

第三章高教目的

1、教育方针:国家和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任务、目的,以及实现目的的基本途径。特点:阶级性、历史性、时代性、相对稳定性。

2、教育方针、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是概念上的不同,层次上的差别,稳定性的差异。联系是教育目的是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和实现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

3、我国教育方针:“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教育目的概念、作用和依据: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作用: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依据:客观尺度-社会需求,内在准则-个体需要,根本依据-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

5、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的高级专门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理论基础之一。(1)马克斯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从人类物质生产发展考察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出发点(2)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是与分工齐头并进,劳动被分成几部分,人们自身也随着被分成几部分。(3)人的全面法师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a.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充分发展的生产力,创造高度发展的物质条件。b.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c.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7、素质教育: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心理,智力非智力,认知与意识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8、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构成: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生;

9、通识教育:又叫通才教育,一是从性质上理解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终极目标;二是从目的上理解,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的教育;三是从内容上理解,这是一种非专业、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认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10、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模式: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综合性、研究下大学),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国内普遍),不分专业模式(美国本土),产学研结合模式。

11、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依据: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来制定,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来确定,根据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设

计培养目标,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特点设计,根据社会、经济

发展状况及时调整。

12、陪养目标的发展趋势:通才化、专业化、职业化、基础化、

复合型、素质化、个性化。第四章高教结构与功能

1、高教结构的概念:高教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是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综合结构,可分宏观微观结构两部。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括层次、科类、形式、能级、地区、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高教育结构主指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成状态,包括:学科的专业结构、课程、教材、队伍、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2、高教结构与功能的关联:两者从内部联系和外部关系两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结构式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功能也会反作用于结构,功能的变化有时也给结构的变革带来契机。一方面:高等教育要实现新功能,必然要求结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结构与功能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相同的功能常常通过不同的结构来实现。

3、高教基本职能: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特点:稳定性、潜在性、表现形式多样性

4、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①层次结构的调整,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②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③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④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发展。

5、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除此之外职能的新发展包括:引导社会的职能,创造新职业的职能,国际合作的职能。

6、高教职能体系认识:高等学校的职能并非一成不变的,在高等学校职能的递进发展中,后出现的职能并不否定或取代先前已经存在的职能,而是和原来的职能一道展现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具有综合交叉发生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五章高校教师与学生

1、人的主体性的内涵: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2、完整的主体性内涵:道德主体性、认知、审美、实践

3、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①低年级接受性学习为主②中年级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的转变期③高年级,发展性学习为主

4、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要求:一文化素质,①专业知识②科学基础③教育智慧;二心理素质,①情感品质②意志品质③个性品质;三道德素质,①热爱学生②为人师表③学而不厌④团结协作;四能力结构,①教学能力②科研能力③组织能力

5、5、高校教师的角色特征: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美心灵的导师,热

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6、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交往状态(单向、双向、多向)、认知

差异(教师观、学生观差异)、人格特征。

7、如何营造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式教师和学生在

各项活动中通过交往形成的,并影响师生交往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需要通过师生间良好的人际沟通才能实现,贯穿整个高等教育过程。

师生关系现状:①以教师为主导的中心。②师生关系比较淡薄③师生关系有些异化;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①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调动一体两面的积极性,培养高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之

一,所以教育很重要,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现实发展活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包括教育工作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两方面,教育工作质量以教师的教学水平质量为核心,学生发展质量则是指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实际状态所达到特定的教育或规格的程度。而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发展质量,即提高教育质量,前提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跳动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双主体”的积极性。②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建立在教学主题的平等交往基础上。主体间交往教学过程是一种平等对话、交流、激发潜能的过程。其追求是民主、平等、和谐、自由、宽容的心理氛围。师生共同研究、探讨问题、教学相长,以提高教育质量,发展人的主体性为最终目标:民主平等、交流与理解、自由与宽容。第六章高校教学

1、科学:经过或经历论证的知识、规范化的知识体系;学科:根据某科学领域里研究对象和性质的差别来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和学习的知识体系。

2、高校学科特征:层次性、教学科研一体化、特定的研究对象、语言系统和研究规范。学科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

3、专业: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相应学科的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影响,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影响。专业设置原则:超前性、灵活性、可行性、结构优化、宽口径、发展特色。

4、课程的定义:狭义:课程即是教学科目,这是一学科的出现为前提的。中义:课程即把各学科总和起来。广义: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习得的一切文化的总和。本书以教育管理实践的角度把课程界定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方案,它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一级课程教学时数、课程教学先后顺序或课程教学进度安排等要素构成。

5、高校课程的特点:(1)能更深刻更及时的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和时代特征(2)高校一直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研究、探求高深学问为主要任务,尽管“高深学问”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经常在发生着变化,但追求新知识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一种永恒的职能(3)高教是在青年人接受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在心理、身体发展趋向成熟时期所能接受的更高级的专业教育,是促使青年人走向更完善之境地的最有效的途径。

6、教育计划:课程体系结构的方案,是国家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文的文件。

7、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要求(重点):重点解决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问题、重点解决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整合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问题,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

8、教学大纲:是课程的纲要结构,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哥们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安排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要求等。

9、教学大纲的编制原则:符合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符合该学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任务,应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建立科学严密的体系,符合学生实际、贯彻少而精原则,文字要精练、语言明确、术语定义准确。

10、教学内容:学校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的中介,学习内容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或讲义、活动安排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及行为。

11、高教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原则:适时原则,)完整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原则,宽口径原则,调动教师积极性原则。

12、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双边活动过程。特殊的认识活动13、高校教学过程特点: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学习主体性逐步增强,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逐步增加。

14、高校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相长、教学科研互动、教学的发展、教学的教育性。

15、高校教学计划要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育方法的运用才能实现。教育过程的典型环节:备课(钻研教材、处理好讲稿与教材关系、教学法准备、课前温习)、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保证科学性、体现思想性)、教学评定。教学过程活动:准备、进行、反馈。

16、课堂教学原则:①科学态度与人本精神有机统一②师生能动合作与自觉制约有机统一③科学稳定性与适时更新性④坚持广泛开发、选择与便利有效运用、坚持直观形象感知与逻辑实质认识

⑤坚持专业化、定型化、常规化和开放化、变通化、灵活化统一

⑥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与突出关键环节有机统一原则。

17、高校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对大学生施加影响、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方式和途径。特殊性:由注重教法转向学法,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专业针对性。综合运用原则:教法与学法统一,讲习知识方法与训练智能方法统一,常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统一。

18、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类:1.课堂教学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2.自习与自学指导的方法。包括读书指导法,复习法,辅导等。3.现场教学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习法等。4.科研训练的方法,包括平时科研训练、论文与设计等。

19、发现教学法:假设教学法或探究教学法(美国-布鲁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探索,发现事物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步骤:确立和说明对学生有兴趣的问题,把问题分成若干有联系的提问,提出可能答案,搜集和组织有关资料,钻研和讨论资料,概括结论,证实结论。20、问题教学法:(苏联-洛尼洛夫)教师在课堂形成一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索,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积极性。步骤:提出问题、创造情境,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影响下,学生进行独立活动,提出新问题,再由教师引入新问题中去。

21、掌握学习法:凯勒学习法,教师确定课程内容,把课程分成小单元,学生按顺序学习,学完后进行单元测试,测试通过学习下一单元,未通过继续学习,直到通过,学生按进度顺序学习。

22、学导式教学法:国内最新,强调学生自学为主并得到教师必要指导,在学生主动学习中注重智能开发,以发展智能为主。基本结构:自学。解疑、精讲、演练。

23、个性化教学法:(美国-凯勒)让学生根据自己具体情况自定学习进度的教学方法。

24、教学手段:1.建立了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2.建立了适应新教

学手段的教材体系3.建立了教育网路系统

25、教学设计:教育实践工作者(教师)为达成一定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基本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起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措施、教学评价26、教学评价概念:广泛收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对教学活动的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27、高校教学评价作用:管理、导向、鉴定、激励、改进。

28、教学风格: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富有成效的一贯教学观点、技巧和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标志。特点:独特性、多样性、稳定性、发展性。形成途径:学校领导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鼓励教师建立个人教学风格;是每位教师应有的自觉追求。

29、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学改革国际化,学科综合化、教学个性化、教学管理活性化,倡导自主性学习,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

30、高校教学改革的策略: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人格平等意识;依法治教,促进教学规范化;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革教学管理。

第七章高校科学研究的原则与组织

1、高校科研的意义:一是内部意义,包括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经费筹措;二是外部意义,包括提升国家科技水平、繁荣学术文化,服务社会,解决国际学术难题等。

2、高校科研任务:双重任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和为培养人才服务,包括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进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积极开展应用和开发研究,优化资源配置、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3、高校科研类型:一是从课题来源分为高校教师自主研究和立项课题研究,二是从课题性质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技术开发研究和基础性应用研究。

4、科研选题方法:①问题法,通过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寻找新问题,并同相关学科结合,提出项目意向、策划项目。

②移植法,将一门或几门学科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另一门学科中,或把这门学科的理论、思想、概念和方法运用到另一门学科问题,成为研究的有效手段、策划出新的科研项目。③交叉法,在不同的学科边缘和学科交叉地带寻找新课题,策划出跨学科项目,组织人员联合攻关,从而取得重大科研成果。④追踪法,追踪学科发展过程,掌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动态,瞄准学科发展前沿课题。

5、高校科研原则:教学与科研互促性原则;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用统一的原则;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多层次、多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6、高校科研的一般流程:科研准备—科研实施—研究成果结题评审报奖—推广应用阶段

7、高校的科研管理内容:科研规划和计划;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研资源管理;科研成果管理。

第八章高等学校服务社会1、高校服务社会的意义:办学,对促进教学、科研,对高教发展。

2、高校的服务社会职能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以1862年林肯总统简述的《莫雷尔法案》为标志,并最终孕育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

3、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新模式典型的有都是大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4、国外高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①大学走出象牙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②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难题。③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5、高校服务社会的内容:(1)教学服务: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中最简单的一种按照提供教学服务的主体与形式的不同,教学服务可分为:①.高校为了满足特定单位的实际需要或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提供的正规教学服务②高校为当地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岗位培训③高校直接提供技术性教学服务(2)科研服务:科研构成了高校的第二大职能,同时也是高校开展教学和服务社会的源泉①科技开发②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让③科技咨询④科学人才的直接输入(3)通过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①高校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为改革提供舆论支持,引导社会发展②高校图书馆、体育馆、场馆和设施对外开放,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③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法律、卫生健康、文化等知识的普及做出贡献

6、高校服务社会的管理:(1)社会政府对高校服务社会的管理(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和约束、资金鼓励)(2)高校服务社会过程中的自我管理 1.强调校长的职业素质2.统筹安排服务活动3.加强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4.建立服务行为的激励机制

第九章高等学校管理

1、高校管理体制: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由高校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构成。

2、高教宏观管理体制:以政府干预为主,以社会力量为主、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改革考虑的三要素:政府统筹管理、社会民主参与、高校自主办学。

3、怎样解决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确实存在问题,影响了管理效率,必须要根据当前的结构,设置合理、权利和责任界限,任务分工明确,队伍精干等进行改革。一是内部管理重心放在院(系)一级:着眼基层释放能量,达到提高学校出人才的成果目标。避免采取划一的行政措施实行高度集中的垂直控制,较多的发挥各基层的主动性,建立自我调节机制;精简学校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转变职能。改变学校办学主体本末倒置,机关行政人员成了学校权利核心。应建立“两级管理,重心在院(系)的管理体制;二是管理过程尽可能吸收教学、科研人员民主参与,高等学校工作复杂,干部不可能都精通,因此高校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听取和善于集中教师们的意见。三是建立合适高校特点的奖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使高校充满生机和活力。四是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调控机制,防止各自为政、只顾部门利益不顾学校大局的分散主义。发挥好整理效应,协调好各系和各项工作的关系,提高管理效能,避免浪费。

4、高校管理系统要素:管理主体、客体、方式、目的、环境。

5、高校管理特征:管理组织的松散性,管理权威的双重性,管理结构的多样性,管理准则。规范的矛盾性和含糊性,管理主客体的相对性。

6、高校管理原则的层次性:(1)一般管理的原则:系统原则、分工—协作原则、反馈原则、能级原则、封闭原则、动态原则、激励原则、弹出原则(2)学校管理的原则:方向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效应性原则

7、高校管理的原则:①.入学机会均等于择优培养原则②学术自由与教育责任原则③学术自治与社会参与原则

8、高校管理的内容: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力和物力资源管理

第十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建立的依据:学制的建立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必须适应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学制结构:从形式结构分为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还有高职学校,高教自学考试等;从层次看有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2、高校招生制度:基本上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

3、招生制度的改革:一是在招生手段中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二是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

4、高校就业指导制度:我国经历了“计划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历程。改革方向:1.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创造公平的用人环境2.明确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定位3.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的主渠道作用4.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第十一章高校建设

1、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包括:职称职务结构(切合实际)、专业结

构(多样动态)、年龄结构(充满活力)、学历结构(不断优化)、来源结构(多远互补)、团粒结构(凝聚人心)。

2、改善教师队伍的前提:确立教师为本的办学观,确立海纳百川的师聘观,确立中西交融的师培观。

3、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意义: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有着直接的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取决于高等学校学科发展的水平。

4、学科专业建设方略:一是合理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二是理顺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a.重点建设主干学科b.扶持建设基础学科c.积极建设新兴交叉学科。三是重视学术梯队建设。四是突破原有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五是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

5、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①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②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③重视课程管理

6、高校课程建设的评价过程:自评-院系评-校评-整改;指标:课程改革、教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效果、教学职责;原则:客观性、统一性、全面性、目的性。

7、高校教学基础建设内容:文献信息资源,教学、实验装备,教育、实习基地。

8、高校校园文化:高校中,由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创造形成过程。特征:认同与超越、交融与批判、吸收与辐射、教育与自我教育、对外的独特性与对内的一致性。功能:导向目标、启迪智慧、塑造人格、规范行为。

9、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途径:(1)共创校园精神1.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2.培养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3.树立远大理想,强化成才意识 4.共建文明校风,优化校园文化个性5.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2)发展智能结构 1.扩大知识面 2.发展多种能力.3.提高艺术修养,发展业余爱。(3)培养健全人格(4)丰富业余生活

第十二章高等教育发展

1、高教持续发展问题包括:高教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高等

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高等教育的本性:超前性、整体性、全面性

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高教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是社

会的必然选择。途径: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校结构多样化(多层次培养人才、多类型发展高校、多地区设立高校、多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专业设置多样化,民办高教规范化(在国家政策法规指导下大力发展、自身发展规范化)

4、高教国际化内容:教育观念国际化、培养目标国际化、课程

内容国际化、人员国际交流、国际化学生交流和合作研究、国家化教育评估。

5、高等教育现代化:实质是以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为动

力,以社会文化的全部最新成就武装高教各层面,使得教育自身具备适应和促进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能动力量。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6、影响我国实现高教现代化的因素:传统文化限制、现实国情

7、高教的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8、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高教的发展:确保高教全面可

持续发展,重点建设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高教创新能力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1 / 12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2020年编辑)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第六章(1个) 10、高等教育结构P146: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11、专业P202: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2、学科P205: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使培养的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13、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P226: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14、狭义课程P235: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15、广义的课程P235: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16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P240:是指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7、教学大纲P242: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18、教材P245: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9、教学方法P265: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20、教学评价P288: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21、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P370: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应。 精品文档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学》学习体会 《高等教育学》这门课程从高等教育的历史、本质与功能、教育制度、高等学校教学、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发展、高等教育的教师与学生、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与评估等七个方面,向学习者介绍了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发展以及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聆听陈老师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让我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全新的认识,使我懂得了高等教育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要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就必须有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政治、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而我就是这支队伍其中的一员,如何成为合格的一员是我要思考的问题。现将本次学习的一些肤浅认识简述如下: 首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定要对教育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教书即传递经验,是手段;而育人,即培养学生体力、智力、道德、个性的全面素养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掌握了教育的这个本质属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找到正确的出发点。 其次,陈老师所讲的“教有法而无定法”的观念对我触动很大。以前我总以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就好比一位武林高手,在教学上一定是有可以遵循的套路。然而通过听陈老师的讲课,我才明白,教学的套路只能是宏观的,而教学的细节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而灵活变化。例如,在讲授一个知识点时,宏观的套路就是要跟学生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而这

三个问题具体怎么讲,那就是千差万别的。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反思。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的反思,反思哪些内容呢? 一是要反思教学成功之处。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的处理。这些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的功效。 二是要反思教学失误之处。侧重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 三是要反思学生的思想和见解。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不仅能启发同伴,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知识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是十分丰富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全)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十一、选择题(P38) 从1999年开始,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等口号的推动下,开始了3年扩招。 第四章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论述题(开放性)(P58) 注:可参考书中两部分章节的思考题。 1.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高等教育学 总结4

1 高等教育学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学科 2 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教养性教育 4 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本地社会与经济服务 5 美国的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 6 到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在这个体系中,层次上有二年制学院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学 7 学完文学学科的学生,即可称学士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9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2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10 洋务学堂主要有三类,包括外国语学堂实业技术学堂军事学堂 11 将学术自由真正付诸实践的大学是柏林大学 12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人特别看重学术研究层面的理念,把学术自由理念称为大学的灵魂。 13 大学校长职业化理念中大学校长扮演募捐者管理专家政治家协调者 14 中国最著名的杜威思想的解读者是胡适 15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杜威 16 属于理性主义主张的有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的对象是人以人及个性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原则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主张教育是生活的准备 17 在习俗方面,基本逻辑是“突出差异” 18 在特定情境方面,基本逻辑是“现存即合理” 19 高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有硬件软件习俗特定情境 20 下列属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 21 20世纪50年度初期的院系调整之后,我国进入一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22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进入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阶段 23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其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分为政府非营利部门营利部门 24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典型类型之一的日本模式是政府和非营利部门“双主体”办学 25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以下时称为精英型高等教育发展阶段 26 依据办学主体的性质和构成,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典型类型有欧洲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 27 董事会制的优点是通过董事会成员的多元化,促进了社会参与办学 28 中央集权型优点的是有利于中央政府统筹全局,协调区域不均衡问题,提升整体水平 29 属于学术权力主导型特点的是典型代表是欧洲大陆国家欧洲大学具有学术自由和自治的深厚传统,高校内部以讲座等机构的学术权力为主导,主持讲座的教授自中世纪以来一直主宰着高校的教学和学术领域。 30 下列哪个制度呈现了高校办学的全方位的原始数据,以及相应的诊断性分析?高校自我评价制度 31 政府评价高校时采用的是行政权力 32 按照作用和时段划分,教学评价可以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 一、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 2、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给出理由 3、简答题 4、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 二、答题注意事项 1、名词解释:概念解释,考的是概念的理解是不是规范?概念比较长,按照主 谓宾模式背诵记忆;可能四分一题,可以多答一两句,则更加长度,保证空间的合理利用; 2、辨析题:判断正误,说明理由;联系实际就要举例说明,要说专业术语不要 说别的;字迹整洁; 三、名词解释(精简版) 1、大众教育 西方学者马丁·特罗认为入学人数在适龄人口的15%-50%之间,属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面向全体社会公民,不设入学选拔考试或入学选拔考试不通过率

极低。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大众受教育者分布广泛,而且高等教育种类、层次、形式出现多样化。 或: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成员,受教育者分布广泛,更多的人可以上大学,目的除了培养未来国家管理者之外,主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国家政府虽然提供一部分高等教育经费,但高等教育的主要支撑者已是老百姓。学校数量多,与各种职业相对应的技术逐渐成为专门的学科,并作为知识进行传授。 2、高等教育 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等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3、高等教育结构 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包含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 4、高等教育目的p48 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总结

高等教育学 第二章 1. 教育本质是什么?P39 (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 (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 (3)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 (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构建与发展。 2.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P47 (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 (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 (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 3. 几种基本的高等教育价值观。P53 (1)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2)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3)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4. 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作用(理解)。P59 5. 大学的“社会中心”地位意味着什么?P61 (1) 是大学处于社会诸事物中心领袖的位置,是区域经济、科技、 社会发展的发动机,而且这个发动机是唯一的、最强大的发动 机。 (2) 是“中心”是一个全能的概念,即大学主动地、全能地发挥着作 用,姑且称之为“大学的万能论”。 (3) 是“中心”的话语权。 6.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是什么?(P61) (一)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 1、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 2、社会制度与高等教育 3、文化传统与高等教育 (二)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1、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教育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 3、教育为文化发展服务 7. 怎样理解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P67) (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二)环境制约人的发展的可能与条件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三章 1.我国高等教育目的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3、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4、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构成 1.面向全体学生 2.全程培养学生 3.全面发展学生 3.简述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的主要模式。 通才教育:与职业准备不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专才教育:与职业准备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 (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 (3)不分专业模式 (4)产学研结合模式 第四章 1.对高等学校只能体系的基本认识 第六章 1、教学大纲编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教学大纲应符合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 (2)教学大纲还应符合该学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任务。 (3)教学大纲应该有高等的科学性。 (4)教学大纲应建立科学严密的体系。 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相长规律 (2)教学科研互动规律 (3)教学发展性规律 (4)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3、结合实际谈谈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1)教学改革国际化趋向明显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 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 索?P24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①1984年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元的《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套。是全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专著。1995年9月潘—元和王伟廉主编的另一本《高等教育学》。2001年王伟廉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学》。②1990年田建国撰写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特点是按层次设计了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体系。内容编排有独到之处,材料丰富。 ③1991年杨德广主编了《高等教育学概论》,该书注重搜集和吸收高等教育新成果,现实针对性较强。④1995年胡建华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论》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学科框架,其主线为历史——现实——未来。⑤薛天祥2001年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按科学方法论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1908 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 19 世纪末 20 世

高等教育学.-总结(适合打印)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简答题 1、简述高等教育的概念。P2-3(3点) 1)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来看,高等教育是完全建立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高层次教育。 2)从高等教育的任务看,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是按照 社会需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但并非所有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而是经过了完全的中等教育之后的专业教育。 3)从高等教育的特性看,高等教育是养成学生良好素养,学术品质和创新精神的教育,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还应包括学术教育,是兼有学术性和职业性的教育。学术性偏重于理论性和研究性,职业性则是为社会特定的职业或岗位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 2、简述高等教育的特征p4-5(3点) 1)高等教育是分专业分层次的高等教育活动。 2)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 3)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 3、简述高等教育的概念、涵及其特征 1)概念: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主要是指全日制的 大学教育,同时也包括非全日制大专层次以上各种形式的教育。 2)涵: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 是由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3)特征:高等教育是分专业和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 参照社会专业分工情况,以社会专门职业为参照,进行专业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层次上一般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班)层次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对高等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功能逐步向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向扩展,对社会发展形成一定文化影响力,对引领和带动社会先进文化发挥着作用。 4、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具体体现有哪些p22-23(4点) 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是指高等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活动所 具有的特殊情形,主要体现是: 1)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具有特殊性。首先高等教 育的性质属于培养高级人才的专业教育,在教育层次上高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且在高等教育部有鲜明的层次性。其次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要考虑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如何处理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一系列问题。 2)高等学校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具有特殊性。高校教师除 具备一般教师的特点外,还具备更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特点;大学教学还具有创新性;大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靠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熟练,更需要科学研究、学术探索作支撑。3)高等学校学生具有特殊性。身体和心理发展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具备高度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男女性别差异鲜明,情感丰富,学习动机、态度、兴趣和理想表现多样化,大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 4)高等学校职能具有特殊性。高校具有教育教学职能、科学研究职能、社会服务职能、社会文化引领作用。 5、试述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的重要意义p26-27(4点)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了解高等教育。 2)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 3)有助于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 4)有助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1.高等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总总目标,是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标准方面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2.高等教育目的从本质上看是一个价值追求问题,由于价值主题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社会矛盾的历史性和具体性,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样性、动态性,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有:高等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高等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高等教育目的文化本位论、高等教育无目的论和高等教育目的辩证统一论。 3.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是能够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 实现的具体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 4.我国高等教育方针:1998年8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国高等教育法》。 简答题 1.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P39 1)导向作用: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发展 方向,预定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高等教育的对象是特定的人,而高等教育目的则是对这些特定的人的素质和规格在观念形态上的规定,因而高等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具有某种规导向 作用。高等教育目的能确保人们的活动不偏离目标,使人们在统一的目标指引下进行活动,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整体性。 2)调控作用:包括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两个方面。宏观 上来说,高等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的规划、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等都具有支配作用。从微观上说搞的那个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实际的教育与教 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组合,也具有支配和调控作用。 3)激励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旦认识了高等教育的 目的,并自觉接受他的指导,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必定能够激起人们更强的责任感、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充沛的精力、更有效的合作,从而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4)评价作用: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活动 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也必须借助于高等教育目的来判断。高等教育目的是检查 word版本.

招教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考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全)(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

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六、选择题(P30)

高等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重点:高等教育的概念;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况;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复习要点: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第一章,第4页) ?2、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规 律的科学。(第一章,第1页) 1、国外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5—16页)?国外高等教育的模式源于德国,发展于资本主义发达的意、法、英等国家,其影响遍及欧洲诸国。美国立国后,高等教育全力仿效德国。随着经济发展与国际的交往日增,其影响随着时代 的变化,而逐渐为亚、澳等诸洲所接受。现行的高等院校,从所有制上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从学校建制上分 为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为国立,地方直接管理为公立,行政上不受国家管理的为私立;从基本学制、修业年限和培 养目标上一般分为4—5年的大学本科,着重学术研究,培养专业知识水平高,综合能力强,传播知识与发展科学 的人才;2-3年的高等专科学校,着重职业教育,培养工、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及高级技术人员;1-3年的短期大学,其中2-3年的学习专门技艺;培养职业上和生活上的必需能力,1-2年的进行职业培训,一般由地方自办,结业后,在本地工作。学习通常采用学分制。为了培养尖端科学人才,各国有条件的大学,均建立研究员, 美国有的教育机构就将美国大学分类,划分出研究型大学,日本则将部分国立大学确定为研究院重点大学。在管理体制上,一些国家传统的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由国家承办和管理,如德国、意大利。另一种管理体制是教育管 理权不属于国家而是属于地方,国家制定关于学校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诸方面的法律和政策,通过制定“教 育目标”进行宏观引导,通过国家领导人和国会这类国家机构的政治影响力、政府拨款、设立各种研究基金这类 经济手段,来体现政府的意志推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2、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6—19页)?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我们可从高等教育的职能、高等 学校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剖析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高等 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任务。?2)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愈来愈烈。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同时,这也就突出了高等教育在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纵观各国高等教育所进行的改革内容及特点,第一是产、学、研三结合的一体化。企业和大学要力争在适应社会 经济发展需要的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以求得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从互补的需要中 产生双赢的结果。 3、高等教育学研究目的?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9页)?学习和研究高度教育学,旨在揭示高度教育的客观规律,引导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学习和掌握高度教育的基本原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力量指导。 4、高等教育学研究意义?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9—23页)?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旨在揭示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引导高等教育工 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这一点对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尤为重要。?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这样一种“为人师表”的专门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使他的知识品德、 学识技能、管理才干,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更关键的还在于整个社会都要认识到教育工作者 与教育关系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加强教师修养的重要性。?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 设的需要。高等教育是专业,也是事业和职业。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专业精 神和事业目标,应当遵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基本规范,具备高尚的师德。一切职业道德的基本点就是 热爱本职工作,而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责任心,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事业负责,对社 会与未来负责。有了责任心就能积极工作,勤于钻研,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也才能以为人师表来严 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学 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等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担负起育人 和科研的任务,这是教育工作者准备步入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今后不断加强、提高且无止境的终点,这样才能 随着修养的不断完善而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才能。学识素养,首先是文化素养,即知识结构中的基本知识。知识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