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基本知识题库21-0-8

地震基本知识题库21-

0-8

问题:

[单选]地震害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诱发灾害,下列哪些不属诱发灾害()。

A.人的心理创伤

B.社会动乱

C.瘟疫

D.泥石流

问题:

[单选]描述地震的基本参数常用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描述。其中()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

A.时间、震级、地点

B.时间、震中距、震级

C.时间、震源深度、地点

D.时间、震级、震源深度

问题:

[单选]发现活着的被埋者以后,不适合用以下的措施进行救援()

A.采用得当的施救技巧,将被埋者头部暴露,清楚口鼻异物

B.采用必要的扒挖技术时不宜使用利器

C.采用护理技巧,对长期处在黑暗、窒息被埋者要蒙其眼避光、缓慢呼吸新鲜空气

D.对饥饿的被埋者,要赶快尽多地进水、进食,补充更多的营养

(辽宁11选5 https://www.360docs.net/doc/c99511319.html,)

问题:

[单选]震后救援的黄金时间是()。

A.24小时

B.36小时

C.48小时

D.72小时

问题:

[单选]2004年,国家启动了()地震安全工程。

A.农业

B.农村

C.农民

D.农居

问题:

[单选]大震的预警时间,即从地震发生到地震波到达,一般有()。

A.十几秒

B.一分钟

C.三分钟

D.十多分钟

问题:

[单选]地震到来时,如果在室内,下面的躲避方法哪种是不正确的()

A.躲在坚固家具附近或桌、床下

B.躲在内墙的墙根、墙角

C.躲在厨房、储藏室开间小的地方

D.躲在吊顶、吊灯下

问题:

[判断题]地球上最大的地震带是欧亚地震带。

A.正确

B.错误

幼儿园地震逃生模拟演练活动方案

幼儿园地震逃生模拟演 练活动方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幼儿园地震逃生模拟演练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提高全园师幼消防安全和自救逃生本领,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和“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让全园教职工及幼儿更深入的了解一旦遇到紧急突发事件(如火灾、地震等)的逃生常识,使每一个师幼提高安全意识,增强紧急疏散的常识,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之规定,我们将开展紧急突发事件和逃生自救的教育与演练,以不断增强全园师幼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演练目的 通过地震应急演练,使全园师幼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震后我园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我园地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园师幼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增强幼儿园师幼的安全意识,全面提高幼儿面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在发生地震时,学会逃生的本领和能力,积累集体疏散、应急组织等实战经验,提高师幼应急防护救助能力,培养幼儿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通过演练强化安全意识,完善预警机制。 三、前期准备及演练步骤 1、教师组织幼儿观看地震防震避震教育有关内容,提高幼儿对这些方面的认识。 2、让幼儿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况,逃生的方式,熟悉应急避震的方法。 3、让幼儿熟悉震后疏散的集中地点和途经的路线。 4、演练前组织幼儿进行避震和疏散的训练。 5、进行模拟发生地震的演练。 6、谨记: ①遇事不慌,头脑冷清; ②辨明情况,思考对策; ③听从指挥,有序疏散。 7、大忌:恐慌混乱,相互推搡,践踏。 四、活动安排 (一)项目:地震、火灾预警、全体师幼疏散演习。 演练包括应急和疏散两个内容:当地震发生时,先进行应急避震。当主震结束后,再进行疏散,到预定地点集中,以防余震发生。 (二)情景假设:地震、火灾信号。 哨声信号 应急避震和疏散以哨声为启动信号。 地震发生的信号:三响短促哨声,代表发生地震,各班教师和幼儿进行应急避震。 地震发生后,组织疏散的信号:一声长哨。代表主震结束,各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疏散,距发生地震约2分钟后。 听到哨声及广播后按预订方案进行演练,全过程要求在6分钟内完成。 (三)参加人员:全园教职工及幼儿 (四)演练时间:****年*月**日下午3:00—3:10 (五)演练地点:疏散集中地幼儿园草坪 (六)组织领导: 应急避震演练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教师及管理人员在演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领导和教师要预先做好部署,做好分工,亲临指挥,既要确保演练顺利进行,通过演练来培养幼儿的自救能力,使幼儿掌握逃生的技巧等知。 1.人员安排:

2020年全国大学生科普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50题)

2020年全国大学生科普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共150题) 1.不锈钢中的什么元素使这种合金钢不生锈(C) A 碳 B 铁 C铬 D铝 2.飞机起飞与降落时,如下哪种情况最有利于安全保障?(D) A顺风起飞,顺风降落 B 顺风起飞,逆风降落 C逆风起飞,顺风降落 D 逆风起飞,逆风降落 3.将红色颜料与哪中颜料可配成紫色?(A) A 蓝 B 绿 C 黄 D 灰 4.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河"是指:(C) A.黄河,淮河和海河 B.黄河,淮河和辽河 C.淮河,海河和辽河 D.黄河,长江和海河 5.树叶脱落前,为什么有的树叶会变红?( C ) A、树叶中的叶黄素超过叶绿素 B、树叶中的类胡萝卜素超过叶绿素 C、树叶中的花青素超过叶绿素 D、树叶中的花红素超过叶绿素 6.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圈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大量的(A ),有效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A、紫外线 B、红外线 C、可见光 D、热量 7.大多系统环境下,操作系统分配资源以( A )为基本单位: A.程序 B.指令 C.进程 D.作业 8.春天快过去的时候,空中会飘飞柳絮。柳絮是指(A)。

A、柳树开出的花 B、柳树长出的纤维 C、柳树裹着绒毛的种子 D、柳树排出的废物 9、钓鱼岛从何时开始就明确为我国的领土? ( A ) A、明朝 B、唐朝巴元朝D、宋朝 10、我国第一座投入商业运营的核电站是:( A ) A、大亚湾核电站 B、泰山核电站 C、岭澳核电站 D、田湾核电站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国名最早是由谁提出的?B A、张奚若 B、任弼时 C、毛泽东 D、周恩来 12、世界上最大的海是哪一个?A A、中国的南海 B、黑海 C、中国的黄海 D、红海 13、世界上是被称为“教育王国”的哪一个国家?C A、中国 B、美国 C、以色列 D、日本 14、天气预报:“今天阴有小雨”你可知道小雨的降雨量为多少?A A、15毫米以下 B、20毫米以下 C、25毫米以下 D、30毫米以下 15、下面哪位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未曾获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D ) A、杨振宁 B、李政道 C、丁肇中 D、吴健雄 16、人类基因组计划堪称生物阿波罗计划,其中中国参与测定的部分占全部的:( D ) A、 50% B、 20% C、 10% D、 1%

防震减灾的科普知识宣传

防震减灾的科普知识宣传 做到以下四点: 1)学习地震知识 ——学习地震知识可使你在地震时不害怕、不惊慌,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了解家庭、学校和办公房所处的地质构造情况。 ——掌握基本的地震防御办法。 ——注意身边自然界的异常现象。 ——不要听信和传播地震谣言。 (2)室内防震措施 ——高柜要和墙体固定在一起,以免倾倒砸人或堵塞逃生之路。 ——较高的家具上面堆放笨重物品。 ——最危险的是组合家具,可用角铁或结实的木条固定各部分,再和墙体连接,或干脆拆除。 ——固定底座带轮子的家具或物品,如钢琴等。 ——固定桌面上的贵重物品,如计算机等。 ——系紧或加固悬挂物,如灯具、挂钟镜框和厨房用品等。 ——取下阳台围栏上的花盆、杂物。 ——卧室,尤其是老人或儿童的卧室,尽量少放家具和杂物,尤其不要放高大物品。 ——有条件的家庭,可设计一个室内避震空间。如重点加固一间居室或在床上增设结实的抗震框架等。 ——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熟悉电、水、气阀门的位置,掌握正确的关闭方法。 ——不要把易燃、易爆物或农药、有毒物品放在屋内。 (3)室外防震措施 ——正门、楼道、走廊不堆放杂物,以利人员疏散。 ——选择疏散避震的安全场地。场地应就近、宽敞,应避开高大建筑物、电线杆、砖墙、路灯和变压器。——发布临震预报的地区,应按政府安排,按指定地点修建临时防震棚。在外期间注意卫生,防火,储备饮用水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 (4)准备一个防震包 ——防震包应足够结实,内装食品、水、急救药品等基本生活用品。因为是备用应急,所以应按保质期及时更换食品和水。另外,还应准备小铁铲、钳子、改锥等工具,可以在你自救或救人时发挥作用,准备一哨子,可以帮助救援人员发现你被埋地点。 30年前的7月28日凌晨,北方工业城市唐山瞬间剧烈颤抖,无数熟睡中的人们来不及反应就失去了生命,24万人在这次地震中丧生。各种各样的奇异现象在地震前被发现,假如地震再次来临,这些现象能对我们有什么帮助么?本报记者为此专访了地震专家———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地震分会会长何永年研究员。震前的神秘现象 1976年7月中旬,唐山街头卖鲜鱼的人突然增多。据打鱼人说:7月20日前后,离唐山不远的沿海渔场,梭鱼、鲶鱼、鲈板鱼纷纷上浮、翻白,鱼儿像是疯了一般,渔人们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好运气。 7月25日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长湖”号油轮船员们惊奇地发现,油轮四周海面上的空气咝咝作响,一大群深绿色翅膀的蜻蜓飞来,栖在船窗、桅杆、灯和船舷上,密匝匝一片。不久,油轮上出现了更大的骚动,一大群蝴蝶、蝗虫、蝉、麻雀以及不知名的小鸟也飞来了,“长湖”号油轮几乎成了避难的诺亚方舟。 七月下旬起,距唐山较近的蔡家堡至大神堂海域,渔民们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从来是碧蓝的海水,一夜之间变成了土黄色。唐山附近的一些村子里,池塘的水忽然莫名其妙地干了,有的池塘却又腾起水柱。 地震的前夜,神秘现象更是到了最高潮。唐山林西矿区,飘来了一股淡黄色的散发着硫磺味的“臭雾”。在通县,有人发现一支卸下的20瓦日光灯管闪闪发光。昌黎县虹桥公社马铁庄大队的李会成看见邻居家的二百多只鸽子突然倾巢而出,盘旋着久久不肯下落。7月28日凌晨,抚宁县大山头养貂场的张春柱被貂的叫声惊醒,全场415只貂,在笼里乱蹦乱撞,惊恐万分。 科学解释尚不完善 这些前兆的出现确实和地震有着密切联系,有些现象的成因还不能非常确切地解释,但基本的原理说得通。”何永年解释说,地震前的物理异常可分为人可感知的宏观异常和只有仪器可以探测的微观异常。

防震应急疏散演练实施方案

防震应急疏散演练方案 一、演练活动的目的 通过疏散演练,增强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师生自护、自救抵御灾害事故的能力,保证在紧急情况下及时疏散,顺利逃生,确保学校师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特制订如下疏散演练活动方案。 二、演练原则 坚决做到:安全第一,确保有序,责任明确,落实细节。 三、演练时间: 2016年5月12日上午大课间 四、演练组织机构 总指挥:杨军 副指挥:耿社光张士堂秦红明 成员:各班主任及所有教师 五、工作小组: 1、协助指挥小组:耿社光张仕堂及各班班主任 职责:班主任是第一责任人,要在演练前对本班学生撤离教室的队形进行编排,做到安全、有序、快捷。 2、宣传小组:汪慧(拍照、摄像)王则银:负责报警播放。 职责:具体负责应急人员撒离现场的拍摄宣传教育、宣传报道图片资料。 3、救护小组:孙延松 职责:具体负责演练疏散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故的应急救护等。 4、集合点负责小组:耿社光张士堂秦红明 职责:负责对疏散到操场学生的安抚与人员清点。耿社光负责1号楼彩砖广场集合点,张仕堂负责2号楼彩砖广场集合点,秦红明负责1号楼西侧水泥路(西警务室门口)集合地点。 六、具体演练活动安排

(一)演练时间: 2016年5月12日上午大课间(8:48开始)。 (二)疏散目的地: 1、2号楼彩砖广场;1号楼西侧水泥路(西警务室门口)(三)疏散路线及楼梯疏散负责人安排:

注:楼梯人员分别站在楼梯的拐角处,负责楼梯安全。 疏散路线: 1、一楼班级听到警报后直接到集合地点集合 2、一号楼: 西楼梯疏散顺序: 二(5)→二(6)→三(1)→四(1)→四(2) 东楼梯疏散顺序: 二(3)→二(4)→三(2)→四(3) 集合地点:①号楼前彩砖广场 集合班级顺序:一(1)、一(2)、一(3)位于彩砖广场中间,西楼梯下来班级在一(1)西边;东楼梯下来班级在一(3)东边 3、二号楼: 西楼梯疏散顺序: 二(2)→二(1)→三(3)→三(4)→四(4) 东楼梯疏散顺序: 一(7)→三(5)→四(5)→四(6) 集合地点:②号楼前彩砖广场 集合班级顺序:一(4)、一(5)、一(6)位于彩砖广场中间,西楼梯下来班级在一(4)西边;东楼梯下来班级在一(6)东边

(完整word版)地震科普知识及预防、自救常识

地震科普知识及预防、自救常识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 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地震的术语和相关知识】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浓度小于70 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 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 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 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 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 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 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 个5 级地震,震级相差0.1 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 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 地震叫余震

2016全国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网络竞赛测试题

2016全国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网络竞赛测试题 为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为了增强全民防震减灾素质,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主办了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网络竞赛活动,活动时间为:2016 年07月15日——2016年11月15日。以下是搜索整理的关于2016全国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网络竞赛测试题,供参考练习,欢迎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 续关注我们网! 一、判断题 1.地震时因为恐慌而失去理智是最大的危险,很多伤亡并非地震而是恐慌造成的。( ) 2.在学校若遇地震,全校同学要按平时演练要求,迅速有序地疏散到安全的地方。( ) 3.地震发生时你如果在教室里来不及往外撤离,可迅速就近躲避在课桌、讲台下。( ) 4.教室在高层的,强震时因为时间来不及,可迅速分散到洗手间、小办公室等跨度小 的房间,千万不能从楼上跳下。( ) 5.主震后一般有余震,同学们一定要懂得在两次地震的间隙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以防余震和火灾等并发灾害。( ) 6.地震发生时,要注意保护头部,以防异物砸伤。不要刻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 7.地震时在山区的人员要警惕滚石、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 ) 8.地震发生时,你如果是在教室或家里,一定要立刻将所有的门打开,以免房门、大 门变形卡死无法进出。( ) 9.避震要选择内墙墙根、墙角处等易形成三角形空间的地方或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 厨房、洗手间、储藏室去躲避。( ) 10.在街上遇到地震,要往人多的地方躲避,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 11、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形成震灾的原因主要有:没有按抗震进行设防,将建(构) 筑物建在活断层上、建(构)筑物位于软弱地基上,抗震设计不合理,不按抗震设计施工等( ) 12、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地震局发布。 ( )

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我们都知道,地震同刮风、下雨、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一种客观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也在不断增强。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能惊慌,不要盲动。根据感觉判断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还是远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晃动,而远震是只有前后左右的晃动感。如果是小震或者远震,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 其次,要采取正确的躲避地震方法。 在家怎样避震: 安全提示: 1、先躲后跑,不要先跑; 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开间小的地方,有支撑的地方;) 3、来得及的话先开门,关煤气、电源等。 避震时,要根据地震时你所处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动停止后再撤到安全地方。要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间等。 如果来得及,要先打开门,以保证通道畅通;关闭煤气开关、电闸。 在避震时,要爬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同时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也可以蹲下或坐下,尽量把身体卷曲起来。要注意保护头部和颈部,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顶在头上,闭上眼睛,防止异物伤害。 三、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安全提示: 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 3、如果遇到拥挤,解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护住胸口。 大震发生后,如果附近有应急避难场所,要在大人的引导下赶赴避难场所。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依托公园、绿地、操场、广场建设,里面具备突发应急事件应急的基本功能。比如,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发放、应急棚宿、应急厕所等。 地震发生后,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要急于拥向楼梯口,容易造成挤踏。 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不要急于打电话,以免线路拥挤,影响救灾指挥通讯。

地震科普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地震科普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地震是地球(D )物质运动的结果。 A、外部 B、地壳 C、地幔 D、内部 2、烈度和震级的区别(A ) A、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震级: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B、烈度: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震级: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C、烈度: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D、烈度:是来表示地震造成的社会损失的程度;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3、世界上三大地震带是:(B ) A、环太平洋地震带、印度洋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C、亚欧地震带、北极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D、印度洋地震带、北冰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4、( D )年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列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万人受伤,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 A、1973年7月28日 B、1974年7月28日 C、1975年7月28日 D、1976年7月28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于( B )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次年3月1日起施行。 A、1997年10月29日 B、1997年12月29日 C、1998年12月29日 D、1998年10月29日 6、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家里(楼房),应如何避震(A ) A、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房屋倒塌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B、去楼道 C、原地不动 D、跳楼 7、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学校上课,应如何避震( B ) A、向教室外跑 B、听老师指挥 C、蹲在地上 D、涌向楼梯间 8、抗震设计的重要的构件是(C )。 A、木柱 B、檩子 C、木圈梁 D、地基 9、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 A )。 A、安全通道 B、跳楼 C、乘坐电梯 D、从窗户抓绳下滑 10、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 A )年,由着名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 A、1930 B、1949 C、1950 D、1960 11、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唯一对大地震做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1975年2月4日,我们成功地预报了( D )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做出的有减灾实效的预报。 A、四川松潘7.2级 B、河北邢台6.8级 C、云南龙陵7.4级 D、辽宁海城7.3级 12、目前,我国共划分为8个地震区和25个地震带,其中大震主要发生在( B )

学校地震应急演练方案 计划表

学校防灾减灾应急演练计划表 单位名称:----小学 演练时间:月日 演练地点:校园 预案名称:----小学防震减灾应急方案 参加演练人员范围:全体教职员工、全校学生 演练目的:保证防灾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校园财产安全。 演练主要内容: 1、演练活动开始; 2、应急躲避演练; 3、应急疏散演练; 4、清点人数; 5、演练结束。

------小学地震应急演练方案 一、演练目的 通过防灾应急演练,使全校师生掌握应急避灾的正确方法,熟悉震后我校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我校地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灾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演练安排 1、内容: (1)应急避灾演练 (2)紧急疏散演练 2、对象:全体师生。 3、时间:2018年月日下午时。 三、演练准备 1、演练前召开动员大会,让学生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分析我校应急避灾的环境条件,阐述防灾应急演练的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地震谣传。 2、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四、演练要求 1、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 五、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防震减灾知识科普试题答案

平凉市崆峒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试卷 单位: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地震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等信息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实行归口管理,统一、准确、及时发布。 2、防震减灾法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3、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的方针。 4、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应当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全面预防)的原则。 5、防震减灾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震情形势)和(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地震(监测台网)、地震(建设布局)、地震(灾害预防措施)以及(防震减灾技术)、(信息)、(资金)、(物资)等保障措施。 6、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保证建设质量。 7、城乡规划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避难的需要,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必须得(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 8、地震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响应)和(应急保障)措施等。 9、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地震灾害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级。 10、我国现行的救灾工作方针是:(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11、救灾款使用的主要原则:(专款专用原则)、(重点使用原则)、(以地方为主原则)。 12、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和记录地震的仪器叫(候风地动仪),发明者是(张衡),被誉为(地震仪之父)。 13、地震群测群防“三网一员”指的是:(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 14、我国自建的第一个地震台是(1930年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建成的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 15、地震应急培训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图上作业)、(实物操练)、(计算机模拟)、(实兵演习)等。 16、防震减灾宣传包括:(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经常持久)、(科学求实)。 17、地震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工程抗震)、(社会防灾)、(震后救灾)、(恢复重建)、(平息恐慌等)。 18、组成地震三道防线的三大体系建设是:(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体系建设)、(紧急救援体系的建设)。 19、我国地震救灾的基本策略是:(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救灾体制)、(实行以行政区域为主的组织指挥)、(发挥军队、民兵和各专业救灾队伍的作用)。 20、地震时,遇到毒气泄漏,应该(不要朝顺风方向跑)、(要尽快绕到工厂的上风方向去)、(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21、常用的人工简易止血方法有:(指压止血法)、(加压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讲稿子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做一场关于地震方面的知识讲座,地震是什么呢?我们人类怎么样能预报地震?地震来临时该怎么办?我们中学生需要了解哪些地震知识呢?下面我来给同学们谈谈。希望通过这次讲座能帮助大家了解地震的一般知识、地震预报知识及地震避险自救知识。 地震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动。它像台风、暴雨、洪水、火山喷发、海啸、霜冻一样,是经常发生的灾害性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500多万次,破坏性地震则100多次,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发生了数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地震,2003年12月26日:伊朗南部发生6.3级地震, 约2.5万人死亡,5万多人受伤;2004年12月26日上午8点:印度洋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232010人遇难失踪;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发生7.6级地震,74698人遇难,超过10万人受伤。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截至当年9月25日,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约30万人遇难,30多万人受伤。4月14日,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15881人遇难,2668人失踪。并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4个机组不同程度受损,导致放射性物质外泄。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还有前几天发生的尼泊尔8.1级地震,截至5月10日,至少造成8019人死亡,17866人受伤。没有哪一种自然灾害能像地震一样,瞬间夺走数万人、数十万人的生命,瞬间将人类的城市移为平地,因此地震又被称作是群灾之首,在过去的500年里,全世界有800多万人死于地震,还有数千万人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家园和地方经济被摧毁。 当今世界上,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害,尤其是对心理上造成的伤害最为严重。在地震预报还是个世界性科学难题的今天,如何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有效地把地震灾害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掌握和了解地震基本知识的原因所在。如果我们平时多一分防震的知识和经验,震时就能减少伤亡和损失。很多地震灾害的实践表明,具有防震减灾知识和防震减灾意识的群众,在地震中的行为选择,大多具有理智性和科学性,往往能获得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效果;而没有地震知识和无防震意识的民众,行为选择往往具有盲目性或惊慌失措,导致不应有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所以,平时就学一些地震科普知识,就可以避免地震时所造成的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一、地震的一般知识 地球内部的构造。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其形状与内部构造像鸡蛋。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由软体物质组成;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千米左右,地壳厚度为35千米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

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

防地震演练活动方案

防地震演练活动方 案 1

芦庙蔡庄小学预防地震演练活动方案 一、演练目的 经过地震应急演练,使全校师生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学校地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同时,经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演练安排 1、内容:本次防震自救演练共分为三部分: (1)应急避震演练 (2)紧急疏散演练 (3)紧急集合演练 2、对象:全校师生 3、时间: 5月11日下午。 三、演练准备 1、演练前让学生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分析学校应急避震的环境条件,阐述地震应急演练的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的程

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 2、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四、演练要求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 五、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赵圣斌 副组长:王权利 成员:全体教职工 信号员:袁立功 (2)教室室内指导组成员 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职责: ①“地震警报”发出后,指导学生进行室内紧急避震,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动作和姿势。 ②“地震警报”解除后,带领学生迅速有秩序疏散到指定的“安全地带”(学校内操场)。 ③班主任自始至终跟队,密切关注演练现场,维护活动纪律,防止意外发生。 (3)疏散线路沿线工作组 三、四年级:翟星月袁莉 一、二年级:赵晓丽张媛媛 职责: ①、合理调节学生疏散的进度,特别是防止过度拥挤造成踩踏事故。 ②、处理学生疏散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六、演练程序 (一)启动程序:

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师宗县龙庆民族中学 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汇报 深入持久地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对于提高全校师生员工防震减灾意识和素质、实现有效减灾、保护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满足我校师生员工现实需求和期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校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做到了思想统一、组织健全、措施得力、保障到位,切实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列入我校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曲靖市市地震局、教育局联合所发文件(曲教联【2011】1号文件),我校根据自身科普特色的实际情况,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进行责任分解,形成了校长决策,分管牵头,组织实施,班主任老师落实的机制,制定了方案,使得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按照“宣传先导,课堂普及,打造阵地,凸显活动”的创建思路,不断实施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宣传先导,营造“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校园氛围本学期开学初我校就启动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创建工作,首先是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营造创建氛围,在这过程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开了“四会”,即行政办公会、全体教师会、全体班主任会、全体学生会,通过这四个会议进行各个层面的宣传动员。二是利用校园载体宣

传。即:宣传橱窗、黑板报、周末放假讲话等宣传平台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比如:今年3月份出了一期《防震减灾法》专题宣传栏,5月份在“5.12”活动期间分别出了一期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栏和黑板报,进行了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面的国旗下讲话,通过这些宣传,营造了浓厚的校园“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校园氛围,强化了广大师生防震减灾意识。 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全覆盖工程,组织发放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声像资料。将《云南防震应急自救互救手册》《防震避震常识》、《防震避震常识挂图》、《地震科普知识和地震紧急避险常识》等声像资料及时师生员工手中,做到家喻户晓。 (二)课堂普及,让学生人人受到“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注意发挥课堂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让学生受到深入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在这方面我们安排了“五种”课堂,一是专门安排地理老师对初一、初二各班级上“防震减灾知识教育”课,每月1节,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地震的危害,地震的预报和自救互救知识。二是安排“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电教课,下雨天体育活动不能进行,我们就利用学校电视网组织学生在电教室观看科普教育片,其中我们有意识地安排“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片,让学生观看,通过视觉效果让学生受教育。

2020年春季地震应急演练活动方案

2020年春季地震应急演练活动方案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震发生时刻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最低限度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从而提高学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经学校研究决定组织全校学生进行防震减灾紧急疏散演练活动。 一、地震应急演练安全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二、演练目的: 1、让全体师生明确演练的意义与步骤,由政教处负责宣传工作。 2、让学生了解地震的防护措施和方法,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宣传。 3、让学生熟悉地震发生时刻紧急疏散的路线和避险地点。 三、演练原则 1、坚决做到:安全第一,确保有序,责任明确,落实细节。 2、学生列队下楼道,要求依次、快速、安全下楼,不争、不抢,以免发生拥挤踩踏事故。

四、演练对象:全校师生 五、演练内容: 情景模拟:全校师生在教室里,遇到较强的地震。 六、演练时间:待定。 七、紧急疏散路线及顺序安排 1、博雅楼高三年级紧急疏散前出至银杏广场的班级及顺序: 高三1、2、13、14、15、16、27、28、29、30班从东楼梯进行疏散(10个班级)。 高三3、4、5、10、11、12、17、18、19、24、25、26、31、32从中间楼梯进行疏散(14个班级)。 高三6、7、8、9、20、21、22、23、33班从西楼梯进行疏散(9个班级)。2、致知楼高二年级紧急疏散西出至运动场的班级及顺序: 高二12、4、5、13、20、21、30、22、23班从东侧中间楼梯进行疏散(9个班级); 高二6、7、8、17、18、19、24、25、26班从西侧南楼梯进行疏散(9个班级);高二9、10、11、14、15、16、27、28、29班从西侧北楼梯进行疏散(9个班级);高二1、2、3班向西疏散(3个班级)。

地震科普知识试题

城关二小防震减灾教师培训教材地震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发生在我国境内的地震具有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及分布广等特点。因此,我国成为世界上地震伤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对此,社会公众普遍怀有恐震心理,甚至谈震色变。 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但由于地震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自然现象,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带有一定的经验性和局限性。因此,减轻地震灾害必须走综合防御的道路。其中搞好防震减灾宣传、普及地震科学和防震抗震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地震基本常识 一、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20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从而为地震科学及至整个地球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个: 一是“弹性回跳说”——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 二是“岩浆冲击说”——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 三是“相变说”——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 虽然,地震之谜迄今没有完全解开,但随着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数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深入发展,使地震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地震的分类 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称为浅源地震。全世界

8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四川省所有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在5至30公里之间。这类地震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最大。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至300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这类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和灾害。 根据震中距的不同,分为远震、近震、地方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至1000公里内的地震称为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千米内的地震称为地方震。 按照震级的大小,也可对地震进行分类,我国通常分为以下几类:微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弱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大于等于4.5、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也有人把震级等于或大于7级的地震称为大震。 三、震级与烈度 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尺子”叫震级。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它的单位是“级”。震级的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应就越大。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级地震。 一度时人完全感觉不到;三度时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四度至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悬挂物摇晃。六度时,房屋损坏,墙体微细裂缝;七至八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至十二度为毁灭性的破坏。 四、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早就开始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地震前兆的记载。

地震科普知识的资料

地震科普知识的资料

地震科普知识的资料 关于地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0多条主要地震带。 第二部分地震宏观前兆现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异常有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 微观异常如地形变、地电磁异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学仪器探测。 宏观异常指人们感官能感觉到的异常,主要有地下水异常、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70问 一、地震常识 1、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答: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2、地球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答: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南极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非洲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和碰撞。 3、地震是什么? 答: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4、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答: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1995年日本大阪神户7.2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原子弹的能量。 5、地震有几种类型? 答: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6、什么是构造地震? 答: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7、什么是火山地震? 答: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8、什么是塌陷地震? 答: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

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9、什么是诱发地震? 答: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10、什么是人工地震? 答: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11、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有哪些?是如何引起的? 答:火灾,由房屋倒塌、煤气泄漏和明火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12、什么是震级? 答: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为弱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5级的地震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5级小于6级的地震为中强震;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为强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为巨大地震。 13、什么是烈度?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 答: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们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只一个,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破坏大;反之烈度低,破坏小。 14、什么是震源? 答:地壳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15、什么是震中? 答:从震源向上垂直对应地面的地方。 16、什么是震中距? 答:从地面上任一点到达震中的距离。 17、什么是地震波?分为哪几种? 答:当地壳内岩石产生断裂发生地震时,有一部分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称为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 18、地震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