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的资料简介

关于对联的资料简介
关于对联的资料简介

关于对联的资料简介

对联简介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

孟昶。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

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

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

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

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

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

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此说的根据是清

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

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

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

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

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

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历史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

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

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

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

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

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

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

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

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

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

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

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

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

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

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语言寻根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

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

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

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

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卡车”与“吉普”,数量相

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

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

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

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

阿袁(即陈忠远)陈氏宗祠正大门长联

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

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

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

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楹联大多数是写

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

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

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

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

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

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

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

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

在唐代。他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

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

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

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

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

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

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

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仲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

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

十二章)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

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辞赋兴起

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

齐美、对比美、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

就队。”

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

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

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

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

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

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

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

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

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

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

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

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

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

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

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对联特征

傅小松的《中国楹联特征论略》则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

独特性和普遍性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

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

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

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

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

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

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楹

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

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

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

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

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

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

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

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

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

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

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

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

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

如老树灿新花。

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

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

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

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

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

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

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

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

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

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

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

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严肃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文学、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有严肃性

创作,也有性的。比如,开办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浙江平阳“益智高等女学校”门联“德张民智开明范;学领女权炳耀风”,其

风格是高雅而严肃的。清末有个叫赵藩的人,在成都武侯祠题了一联。此联就属于严肃性的。联云: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

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和历史任何优秀

的哲理诗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联问世以来,好评如潮。人们

“看中”的,正是此联深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就是对联在内容、词性和声律三个方面的规则,实质上涵盖了对联的所有六个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用当前时髦的方式来概括,叫“六相”。本节将着重介绍对联格律中的一条基本规则,即对联中平声仄声的排列规律,简称声律或声韵。 在讲解平仄声律之前,我想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种格律分类的观点。这种观点把对联的格律分为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三种格律形式。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在正格联中,又分为律联、组合律、宽律三种形式(限于篇幅,恕不赘述,)。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思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这种联多见于技巧联。 这种分类方法是否科学,大家尽可以见仁见智。不过,个人倾向于接受之。理由:从古到今,虽然绝大多数对联是仄起平收,但是也有不少的联作并不遵循这种规则而我们仍然能够接受甚至欣赏。这种分类法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 从对联最基础的内容讲起,已经掌握平仄的联友就权当复习一下。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当然是正格联的联律了。为了不至于误导,俺将

严格按照正格联的声律规则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尾字平仄规则、句中平仄规则、句脚平仄规则。 一、尾字平仄规则 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二、句中平仄规则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 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 例如虎雨画墨 龙风诗泉 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 例如上海彩凤绿叶良友 宁波金龙红花好书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 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

名人与对联的故事名字

名人与对联的故事名字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小编收集整理的名人与对联的故事名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天宝元年,唐玄宗连下三道诏书徵李白入京。自此李白常伴玄宗左右,起草文诰诏令,引起一些朝中权贵嫉妒万分,总想找机会令李白出丑。某日,正值十五。一班权贵同朝中文武重臣,陪玄宗赏月之时,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出了一条上联,要李白即时应对: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对一两条对子,当然难不到李白,他不假思索地说道:今夕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满朝文武无不满口称赞。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选拔人才活动,在神童比试中,人才辈出。特别是其中九岁的员滕,口齿伶俐,聪敏过人,所向披靡。玄宗大喜,问及左右大臣,还有没有这样的神童,一位大臣说道:员滕的表弟李沁,年方七岁,才学不在员滕之下。玄宗闻言,便命人快马带李沁入宫。李沁到达后,玄宗正和张说下棋。玄宗见李沁稚气未脱,有些失望,便命张说出一上联,要李沁当场应对: 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张说说完,便命李沁对出下联,并且要在下联避开"

棋子"二字。李沁听完上联,专心想了片刻,缓缓地道:天宝元年,唐玄宗连下三道诏书徵李白入京。自此李白常伴玄宗左右,起草文诰诏令,引起一些朝中权贵嫉妒万分,总想找机会令李白出丑。某日,正值十五。一班权贵同朝中文武重臣,陪玄宗赏月之时,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出了一条上联,要李白即时应对: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对一两条对子,当然难不到李白,他不假思索地说道:今夕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诸葛亮十七八岁时已经风度翩翩,聪明绝顶,黄承彦想将女儿许配给他,但诸葛亮因黄小姐传闻貌丑而拒绝。一日,诸葛亮登门拜访黄承彦,见一些用木头做成,装了机关的狗,老虎及驴,正在如同真的一样在干活。诸葛亮一问之下,方知是黄小姐所製。诸葛亮立时走到黄承彦面前施礼说:学生今天特来拜见岳父大人,就此成就了姻缘。周瑜闻得此事,在江东会同诸葛亮商议破曹大计时,出联讥讽诸葛亮: 有目也是"目丑",无目也是丑,去掉"目丑"边目,加女便成妞, 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诸葛亮听罢,心中有气,但仍然不动声色。在周瑜意气风发之时,才吟道:

2019初三中考冲刺对联知识点总结

2019初三中考冲刺对联知识点总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技法点拨】 一、对联常识储备 ⑴对句和出句字数要相等。⑵对句最好不要重复出句的字眼。⑶上下联词性要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⑷停顿也需对应。⑸一般情况下是仄起平收。 二、备考答题技巧 使用“拆合法”对对联最有效。 所谓“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如①句“扫千年旧习”,就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我们一看就知“扫”为动词,可以迅速地对出“除、革、扬、去、建”等一大串;“千年”为数量词,我们可以对出“百

岁、万载、一代、四时、三秋”等;“旧习”为偏正词,可以对之“新风、恶俗、丑行、陋风”等。从中选出一些组合成“除——百岁——恶俗”、“革——万载——陋风”、“展——一代——新风”等等。又如,“祖国——江山——好”,可以对之:“家乡——风景——美”、“社会——政策——新”等。 当然,以上“拆合法”是对答做题时所具体使用的方法,那么,平时如何练就对对子的功夫呢?我想还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一、多读多记名言警句。 其实,名言警句,很多都是对句工整的句子,读得多,记得多,这难道不是一种对联的练习吗?同学们随口就有的,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等。

二、多关注一些对联高手的佳联、妙对。 像王勃的千古绝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后你不能不叹服! 三、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 【真题例析】 一、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 下联: 。 【解析】运用上面所讲方法,把“青山外早莺争树”,切分为“青山~外~早莺~争~树”五节五个词语,然后分别作对,即可以最快的速度对出下联。 【参考答案】示例:①绿水旁游鱼跳波。②绿村旁蜻蜓点水。③绿园里粉蝶戏春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梧桐树群与月之故乡群的朋友们都正在习作对联,为提高大家的写作技巧与兴趣受梧桐树管理员丽丽与冰心的委托,找简凡老师为我们进行一次基础知识辅导讲课。简凡(村落草民)老师在百忙中为我们查找有关资料,并从对联的基本知识入手深入浅出地编写了这份教材。望有兴趣的朋友转载并学习,在今后的对联写作中能有所帮助。老牛已代大家对简凡老师的辛苦及对我们的支持表示了真诚的感谢了!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简凡) 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 一、对联的特点: 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与谐:传统习惯就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就是名

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二、对联的分类: 从内容广泛来分类 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例: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 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例: 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 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例: 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 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 修身处世。例: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 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例: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三、对联的形式: 1、正对:就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就是并列关

小学六年级语文对联知识练习及答案 姓名

小学六年级语文对联知识练习及答案姓名 一、对联知识: 1、对联雅称( ),俗称(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2、基本特点:字数(),词性(),结构(),节奏相合,内容(相关)。 二、对联积累: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2、发愤识遍天下字,()。 3、门对千竿竹,()。 4、福无双至今朝至,()。 5、只许州官放火,()。 6、书中乾坤大,() 7、书山有路勤为径,() 8、(),白铁无辜铸佞臣 14、横眉冷对千夫指,() 15、铁肩担道义,() 17、(),不尽长江滚滚来。 18、画虎画皮难画骨,()19、(),世上今人胜古人。20、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三、对联知识拓展1、我国最早的春联是:() 2、新学期开始了,教室的墙上要贴一副对联,你建议用那幅();爷爷马上要八十大寿,我要为他写副对联:();我的书房里摆设很多,但是总觉得缺点书香味,不如贴一副对联:() 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4、“”是写(泰山)的一副名胜联,我还知道关于这处名胜的诗句:()。 5、“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岳阳楼)的一副风景名胜联,出自千古绝唱(《岳阳楼记》),作者是(范仲淹),文中的名句(,

)是他一生忧国忧民的写照。 9、下列对联最适合贴在什么地方: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东南西北,四方宾至如归。()消息连通九万里外,往来不过一刹那间。()但愿世间无人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 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巧手度处,天衣无缝;匠心裁来,( )。()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四、我也来对对子往古对()。路遥知马力,()。人对( ),爱对( ),鹤发对()。春风迎(),瑞雪兆( )。清对( ) 寒来对(),秋实对( )。寒对(),日对(),荡板对( )。青山对(),薄云对( )。枯木逢春犹再发,()。

对联知识及考试

对联知识及考试 对联知识及考试 关于对偶的法则 律诗(又称近体诗)的中间两联需使用对仗,俗称对联,语法中称对偶句。对偶句常被用到词、曲中。 对联在今日已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雅称楹联。它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对偶句这一特定句型,施展才华,达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它的语法规则(建议命名为《王力定律》)是: 一,句型性质: 句型相同的句子可以造对偶句。如: 旧国云山在,新年风景馀。(李颀《送人归》) 句型不同的句子也可以造对偶句。如: 江流横万里,天柱插三峰。(桂林南溪山刘仙岩古联—石刻) (下联是倒置句:三峰像天柱似插入云霄) 高山耕棘石,昃路响牛铃。(胡自立自勉联) (上联是省略句:在高山之上耕于棘石之间)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上联是兼语式,下联是连动式) 两句单句可以造对偶句。如: 绿林行客少,赤壁住人稀。(刘长卿《送和州》) 一句复句可以造对偶句:如: 犹悲堕汨碣,尚想卧龙图。(陈子昂《岘山怀古》) 二句复句可以造对偶句。如: 云影遥临盖,花气近熏衣。(陈子良《游侠篇》) 甚至一副对联仅是一个单句。如: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白居易《客中守岁》)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十字句) 此联为流水对。 流水对的句型是多样的。如: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贪。(白居易《客中守岁》)(单句)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冬云》)(递进复 句) 犹悲堕汨碣,尚想卧龙图。(陈子昂《岘山怀古》)(多重复句) 龙城但苦战,燕颔会封侯。(骆宾王《夕次蒲类津》)(条件复句) ……。 因此,对偶句要语言结构相同,假若语言结构形式不相同,就不能造 对偶句。的理论是错误的。 王力先生指出: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名成八阵图》)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精卫填海》)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

对联知识介绍

对联知识介绍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了统一的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门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的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在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对联的类型: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等。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楹

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例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大的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称婚联。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一九四一年时马老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董必武和邓颖超联名赠送了一幅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对联的要求:对联,如果是五字或七字式,那就与五言、七言律诗中的颔联(三、四句)或颈联(五、六句)完全相同。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成文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件事物,

小学六年级语文对联知识练习与答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对联知识练习及答案 一、对联知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基本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内容(相关)。 按用处分,基本类型有: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兽联、居室联、题赠连、名胜联。 二、对联积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丑去寅来千里锦(牛奔虎啸九州春)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三、对联知识拓展 1、我国最早的春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2、新学期开始了,教室的墙上要贴一副对联,你建议用那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 作舟);爷爷马上要八十大寿,我要为他写副对联:(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我的书房里摆设很多,但是总觉得缺点书香味,不如贴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3、“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

-小学生对联基础知识zong练习

小学生对联基础知识练习 一、名联欣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二、对联基础知识歌谣 天文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 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 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 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朝对暮,夏对春。 五戊对三更。 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 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国号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 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 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杰。 食馔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 炮羊对鲙鱼,煮笋对餐英。 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三、找出每组适当的答案,在下面画一条横线: 1.剪刀对布匹 锯子对(1)水泥(2)木材(3)椅子(4)砖头 2、花卉对公园 化石对(1)商店(2)礼堂(3)博物院(4)图书馆 3、鸟蛋对雏鸟 种子对(1)树木(2)花朵(3)幼芽(4)树根4、声音对耳朵 味道对(1)香甜(2)口腔(3)牙齿(4)舌头5、绿色对颜色 铅笔对(1)文具(2)钢笔(3)木头(4)铅笔盒6、工人对机器 战士对(1)坦克(2)大炮(3)机枪(4)武器

7、良药对苦口 忠言对(1)顺耳(2)刺耳(3)逆耳(4)悦耳8、成果对努力 收获对(1)除草(2)播种(3)施肥(4)耕耘四、在括号里填出相对应的词语。 1、早晨对朝阳正如黄昏对() 2、雨天对潮湿正如晴天对() 3、失败对痛苦正如成功对() 4、开始对结束正如元旦对() 5、陌生对熟悉正如随便对() 6、豺狼对残忍正如羔羊对() 7、热闹对城市正如安静对() 8、()对白天正如黑暗对夜晚 9、节约对光荣正如浪费对() 10、()对秋天正如温暖对春天 11、清澈对泉水正如混浊对()12、寒冷对冬天正如()对夏天 13、喧闹对大街正如僻静对() 14、勤劳对丰收正如懒惰对() 15、团结对安定正如分裂对() 16、信任对朋友正如怀疑对() 17、批评对缺点正如表扬对() 18、马对牲畜正如鸡对() 19、宽阔对马路正如狭窄对() 20、高耸对山峰正如低陷对() 21、凶猛对老虎正如柔弱对() 22、铁对矿藏正如蜘蛛对() 四.对对子。 桃红对()亲朋对()天涯对()荒滩对()高山对()晚霞对()清山对()粗壮对()花前对()龙飞对()花好对()电闪对()欢天对()冰天对()成功对()稀疏对()细雨对()生根对()铺路对() 五、巧对对联 蚕吐丝——(蜂酿蜜)辞旧岁——(迎新年)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对联练习题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古都南京,历史名城。南朝旧事、明代遗韵、民国风雨,都在这座古城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出浓浓的意韵。玄武湖舒展,鸡鸣寺空灵,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夫子庙的热闹繁华,无不让人流连忘返。不少地名还可组成比较工整又非常有趣的对子。例如:“石头城”对“燕子叽”、“朝天宫”对“阅江楼”、“凤凰台”对“麒麟门”…… 请从“无想寺”、“状元楼”、“白马湖”三个地名中,选出最恰当的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乌龙潭”对________ “莫愁湖”对________ “总统府”对__________ 2、下面加“ ”的一句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选出下联中最好的一句( ) “月送花香浮小院” A.绿叶红花映山前B.风摇竹影到幽斋C.梦随春风到天明D.风吹萤火到满园

姓氏对联精选

姓氏对联精选 姓氏对联精选 发布时间:2019-11-18 印姓对联及印姓来历、印姓宗祠联印(yìn)姓出自姬姓,郑穆公子姬睔,字子印,其孙印段以祖字为氏。得姓始祖:印段。春秋时郑国大夫。字子石,即子印之孙,其后人世代沿袭为印姓。印姓最早的先祖是黄帝。郑姬世泽;冯翊家声。 百家姓对联:宿姓对联及宿姓起源、宿姓宗祠联宿(sù)姓出自风姓,是上古伏羲氏的后代,以国名为氏。得姓始祖:伏羲氏。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前代圣王远古伏羲氏的后人于宿(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并建立宿国。其公族后代遂以国名为姓,称宿姓,为当今宿氏的正宗。 白姓对联及白姓来历、白姓宗祠联白(bái)姓出自姬姓。得姓始祖:白乙丙。名丙,字白乙,孟明视之子。(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遂有以其名讳为氏者,称白姓。 怀姓对联及怀姓起源、怀姓宗祠联怀(huái)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邑名为氏。得姓始祖:叔虞。西周初,周武王封文王子叔虞于怀邑(今河南省武陟县),后又把居住在晋国的夏遗民“怀姓九宗”封赐叔虞。叔虞的子孙,有的就以原封邑怀为姓,称怀氏。 蒲姓对联及蒲姓起源、蒲姓宗祠联蒲(pú)姓家族是虞舜的后裔。来源于封邑名。得姓始祖:虞舜。舜曾建都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他的子孙后来又被封在这里,后代中就有以受封地名为姓的,而称蒲氏。望出河东郡;名扬揖让堂。——全联典指蒲姓的郡望和堂号。 百家姓对联:邰姓对联及邰姓来源、邰姓宗祠联邰(tái)姓始于尧舜时期,源于姜姓,是周族始祖弃的后代,以国名为氏。得姓始祖后稷:名弃,为姜嫄所生(姜嫄姓有邰氏,为炎帝之后,嫁给帝喾)。 从姓对联及从姓来源、从姓宗祠联从(cóng)姓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东周平王小儿子名叫精英,被封在枞国(今安徽省桐城),为侯爵称枞侯。枞侯的后代就以国名枞为氏。得姓始祖:枞公:汉代将军。汉代以后,去木旁为从氏。从公的后代,以祖字为氏。源承姬姓;氏自枞公。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有关常识,会欣赏对联; 能力目标: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欲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2.了解拟写对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通过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白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2.讨论法。本文拟写对联,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 3.竞赛法。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具准备: 相关对联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讲解课) 一.导入: 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二、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提问,检查预习) 1.何谓对联? 对联,常张贴、悬挂在或镌刻于门上、柱子上。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2、对联的历史? 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五代,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载,五代后蜀主孟昶题有:“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1 3、第一副对联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完整版)对联专项练习试题

对联专项练习题 写对联:一字数相等,内容相关;二词性相同,结构一致;三仄起平收,节 奏相应;四前后语序,符合事理。这是作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一、根据对联知识选择上、下联: 1、2014年北京高考题,上联为“冬尽梅花点点”,下联为() A万户春柳依依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D春来微风缕缕 2、2014年江苏高考题,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数峰无语立斜阳B水面风回聚落花 C蝉曳残声过别枝D楼上春容带雨来 3、2009年湖南,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最合适 的下联()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二、根据对联知识及要求组合对联 4、2014年山东,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 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碧波竞舟江边柳线青艾驱瘴 迎春绿十里欢耀眼红千家乐 春节: 端午节: 5、2009年安徽,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园 千里绿春绣锦万山金座凝香 新春联上联:下联: 教师办公室上联:下联: 三、根据对象确定对联归属 6、2010天津.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①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戏剧社【】文学社【】摄影小组【】 7、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②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A.①韩愈②班固③屈原④苏轼 B.①韩愈②司马迁③屈原④李清照 C.①欧阳修②司马迁③贾谊④苏轼

对联基础知识--词、词性和结构

对联基础知识--词、词性和结构 对联的两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基础要素) 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声律要素) 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语法要素),也就是词、词性和结构在对联中的应用。 这是对联格律的语法要素,而且是对联格律最关键的要素。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对联的核心要素。因为在网络上有2种门派,一是沿袭旧的词性分类,即古代的分类。一种是按照现在新的也就是现代汉语词性分类。我倾向于后者,因为根据《楹联通则》第五条规定:原则上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所以我们还是以了解现代汉语词性分类等有关的知识为基础。这是需要相当的汉语词学基础。而且由于中国的词汇词性在具体的句子里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应该是形容词,但在这句里却是动词,而且成了诗眼,很生动。所以这第三个要素知识性很强。 一、词性相当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具体说来,就是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要对仗得好,就必须要明确以下几点,或者说具有以下的常识。一、现代汉语词性分类:首先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

1、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 2、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大类。 二、词组、句式结构对应规则。 词组按语法结构共分为五类:主谓、并列(也称联合)、偏正、动宾(也称述宾)、动补(也称述补)。各类词组举例: 主谓结构:前边词素或词如同主语,后边词素或词如同谓语;前者是被陈述的对象,后者是陈述的对象。如 : 面熟、性急、地震、祖传、你来、我往、水流、虎啸、胆怯、年轻、春风得意、鸟兽飞腾等。并列结构:一般是由同义(包括近义)或反义的词素或词所构成。如:声音、朋友、飞腾、歌唱、甘苦、好歹、土地、学习、攻击、贫穷、美丽、天地、恩怨、兴亡、难易、山欢水笑、山明水秀、红男绿女、沉浮高低等。 偏正结构:前一个词素或词修饰后一个词素或词。前是偏义,后是正义。前也叫修饰词、后也叫中心词。如:铁路、春风、晴空、狂欢、微笑、雪白、桃红、炎黄子孙、艰苦创业、大江、佛门、疾弛等。动宾结构:又称支配式。前后词素或词组间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前者如动词谓语,后者如宾语。如:司令、革命、联系实际、治国、恨谁等等。 动补:又称补充式。一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比较而言,也叫前正后偏式前后词素或词间有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经常

对联

3月3对联练习一姓名: 1上联:上钩为,下钩为,老考童生,童生考到 1下联:一人是大,二人是天,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2上联:“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2下联:“见明月,月,明明缺月,见。” 3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3下联: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 3下联:东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4拆字上联:闲看门中木 4拆字下联:间心上田 上联:水有虫则浊,水有鱼则渔,水水水,江河湖。下联:木之下为,木之上为,木木木,松柏樟森森森。6上联:少水沙即现- 6下联:是土方成- 7上联:蚕为天下- 7下联:鸿是江边鸟- 8上联:踏破磊桥三块石- 8下联:分开出路两重- 9上联: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 9下联:切瓜分客横刀竖刀- 10上联: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吾- 10下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11上联:古木枯此木成柴- 11下联:女子少女更- 12上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12下联:女卑为女又可称- 13上联: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13下联: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14上联: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14下联: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人- 15上联:乔女自然娇深恶胭脂胶肖脸- 15下联:止戈才是何劳铜铁铸镖锋- 16上联:竹寺僧归双手拜四维罗汉- 16下联:木门闲可至两山出大小尖峰- 上联: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下联:双木为,林下示,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上联:晶字三个日,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下联:字三个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劝君更尽一杯酒。上联: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下联:可人何当来,千里意若,永言咏黄鹤,士心未已20上联:妙人儿倪家少女- 20下联:大言者诸葛一人- 21上联:山石前古木,此木为- 21下联:长巾帐内女子好,少女更妙!- 22上联:张长弓,骑奇马,单戈作战- 22下联:嫁家 ,孕乃 ,生男曰甥 23上联: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23下联:尺量地面地尺短量- 24上联:身轻担重轻挑重- 24下联::脚路短走- 25上联:公一豌婆一豌姑姑嫂嫂合一豌- 25下联:新旧三年补补衲衲又-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 什么是对联 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它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五代时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对联的形式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字一音,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体现,所以,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我国民间,对联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过年时家门上贴春联,商店开业时门上挂对联,以及娱乐时的对对联游戏。 对联的长度不定,短的可以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则可达几百个字。悬挂的时候通常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对联的特点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 二、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三、语义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

四、仄起平落,平仄相合。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对联的分类 按使用目的分: 春联:通常在春节时粘贴在门外,用以庆祝新年的对联,被人们称为春联。 比如: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寿联:通常指用以祝寿的对联。 比如: 福如东海深 寿比南山高 婚联:通常指用以祝贺结婚的对联。比如:

通用版小升初语文知识点专项复习 专题一 基础知识 对联练习

专题一基础知识对联练习一、名联欣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二、对联基础知识歌谣 天文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 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 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 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朝对暮,夏对春。 五戊对三更。 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 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国号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

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 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杰。 食馔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 炮羊对鲙鱼,煮笋对餐英。 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三、找出每组适当的答案,在下面画一条横线: 1.剪刀对布匹 锯子对(1)水泥(2)木材(3)椅子(4)砖头 2、花卉对公园 化石对(1)商店(2)礼堂(3)博物院(4)图书馆 3、鸟蛋对雏鸟 种子对(1)树木(2)花朵(3)幼芽(4)树根4、声音对耳朵 味道对(1)香甜(2)口腔(3)牙齿(4)舌头5、绿色对颜色 铅笔对(1)文具(2)钢笔(3)木头(4)铅笔盒6、工人对机器 战士对(1)坦克(2)大炮(3)机枪(4)武器7、良药对苦口 忠言对(1)顺耳(2)刺耳(3)逆耳(4)悦耳8、成果对努力 收获对(1)除草(2)播种(3)施肥(4)耕耘 四、在括号里填出相对应的词语。 1、早晨对朝阳正如黄昏对()

有趣人名对联

有趣人名对联 大雨冼星海,长虹万籁天。 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 这是老舍的一首名联绝句,寥寥二十字把八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学家、艺术家的名字联结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冼星海是着名人民音乐家;高长虹、谢冰莹、碧野都是着名作家;万籁天是戏剧、电影工作者;成舍我是老舍的好朋友,曾任重庆《新蜀报》总xx;林风眠是画家。 用人名连句,在对联中尤为多见。明代着名文学家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授户部主事,官至江西提学副使。他恃才傲物,导致一些人对他不满。一次,江西一考生,恰与他同姓同号,也叫李空同。李梦阳在考卷上看后,急不可耐地指责这个考生说:“你怎么能跟我同姓同号呢?这不是冒犯我的尊严吗?”这个考生理直气壮地说:“名字是我父亲命的,我岂敢更改呀!”李梦阳自讨没趣,便另生一计,他出一上联,要求考生对出下联,方可宽恕。其联曰: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这个上联,既用了两个历史人物,又嵌进四个“相如”,并影射考生虽与提学同姓名而实不相称。这名考生明白了提学的用意后,灵机一动,马上对出了下联:

对毕,二人抚掌大笑。这副属对亦极为巧妙地运用了双关谐音手法,而且较前一副更令人解颐。不过这种比较“过头”的玩笑只宜于在关系亲密无间的友人之间一开。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这个下联,也用了两个历史人物,嵌进了四个“无忌”,言外之意是:古代名臣都不忌讳名号相同,你又何必计较呢?李梦阳看了对联,佩服他才思敏捷,聪明过人,随即改变了态度,笑容可掬地把考生送出了门外。 “初唐四杰”中有个骆宾王,和他同时的大臣马周,亦字宾王。清嘉庆年间,有人用他俩的姓名作了半联求对:马宾王,骆宾王,马骆各宾王。 其中“马骆各”三个字互相牵连难度大,一时间没人对得上。事隔一千三百余年后,至道光癸卯年(1843年)乡试,朝廷派龙主僖为贵州主考,龚宝连为云南主考,这时一直惦念此联的《欧波渔话》的作者叶延g,触动灵机,才对出了下联: 龙主考,龚主考,龙龚共主考。 下联“龙龚共”三字与上联的“马骆各”铢两悉敌,且以“龙”对“马”,以“主”对“宾”,可谓天衣无缝,云南、贵州又是毗连省份,真是天生妙联。 清乾隆进士纪晓岚一辈子巧对,偏被其妻难倒了一次,至死未能破题。其妻月夜指纱窗道:

中华传统文化-楹联知识大全

中华传统文化 楹联知识大全 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是一场凄凉的悲剧。杂草多的地方庄稼少,空话多的地方智慧少。即使路上没有花朵,我仍可以欣赏荒芜。 对联格律六要素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基础要素) 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语法要素) 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声律要素)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应、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联系。 上下联内容的关系大致分为两种: 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 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 另外,上下联内容之间还存在各种逻辑关系,常见的有并列、连贯、递进、假设、条件、转折、选择、因果、目的等。具体内容参见有关文献。 内容相关特例之一:无情对 “无情对”的基本规则是: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有关“无情对”的更多知识,另见《关于无情对》,此处仅举数例,供联友玩味。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相传“无情对”为清代张之洞所创。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果然一点不相干”,另一人则对“萧何三策定安刘”。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纵”“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休”“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尤其是张之洞的对句,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白日放歌须纵酒 黑灯跳舞好揩油 同观日月 异想天开 因春倦鸟独啼处 宁夏回族自治区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 可见,“无情对”几乎完全在内容相关的范围之外,因其诙谐有趣,且自古有之,早为大众喜闻乐见,姑且纳入“特例”。 内容相关特例之二:分咏格诗钟

对联入门知识

对联知识 一、对联的特点 对联,又叫对子,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联就有两个特点,一是声律,二是对仗。 二、声律基本知识 中国声律分有四声,平、上、入、去、而对联要用的声律就只需要平仄,仄就是非平,所以除平声之外的“上、入、去”就是仄声。 按照现在来看有分古声律,和今声律, 1今声律是指普通话,普通话的四声为: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例如:妈ma1(阴平),麻ma2(阳平),马ma3(上声),骂ma4(去声) 2古声 有时候联友看到一些古人作的对联,平仄不对,其实他们用的是古声,而中国的方言众多,他们使用的古声又不同,所以现代人欣赏时,往往会认为他们平仄不对。 现在指的古声保留得最好的是粤语,古音大多数与粤语差不多,湖南地区的方言的声律也是与古声差不多。 如何分辨古声,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者使用诗词网站查询,但是由于现在的人多数用普通话的声律来作对联,已经很少人用古声作对联。

这是采用当代诗人黄莽的《一天学会格律诗》的教程中节选出来,用普通话分辨古声的办法。 ————————区分入声字 (一)凡b、d、g、j、zh、z六声母的第二声字(鼻属于去声四寘除外),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b:拔跋白帛薄荸别蹩脖舶伯百勃渤博驳。 d:答达得德笛敌嫡觌翟跌迭叠碟牒独读牍渎毒夺铎掇。 g:格阁蛤胳革隔葛国虢。 j:及级极吉急击棘即脊疾集籍夹夹嚼洁结劫杰杰竭截局菊掬橘决诀掘角厥橛脚镢觉爵绝。 zh:札扎扎铡宅择翟着折折蜇轴竹妯竺烛筑逐浊镯琢濯啄拙直值殖质执侄职。 z:杂凿则择责贼足卒族昨。 (二)凡d、t、l、z、c、s等六声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de:得德。 te:特忒慝螣。 le:勒肋泐乐埒垃。 ze:则择泽责啧赜笮迮窄舴贼仄昃。 ce:侧测厕策策册。 se:瑟色塞啬穑濇涩圾。 另外he:大都是入声 e:大都是入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