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国有企业的作用和效率

正确认识国有企业的作用和效率
正确认识国有企业的作用和效率

正确认识国有企业的作用和效率

摘要:观察国有企业的效率,不能仅观察国有企业产值大小、获利多少,更重要的是要观察它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观察它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延伸效率,即观察它的总投入产出比。国有经济延伸效率相当高,按固定资产投资计算比全社会产出率高50~70%,按产值增长率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00%。国有经济不仅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私有经济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效率之所以高,是由于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基础,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掌握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控制经济命脉;能够从全局出发,实施发展战略,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调控国民经济结构和运行;能够集中全国力量办大事。发展国有经济,不是“双重拖累”,而是“双重促进”。

关键词:国有经济效率;延伸效率;经济命脉;整体利益;软预算约束

中图分类号:F2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1)02-039-07

作者简介:宗寒(1933―),男,山东章丘人,《求是》杂志社编审,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近年以来,理论界对我国国有企业的作用和效率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国有企业委托链长,效率低下”;有的认为,“国有企业处于垄断行业,影响市场化程度”;有的认为,“国有企业处在亏损状态,即使有少数盈利的国有企业,也是由于其特殊的垄断地位,需要通过政府的保护和救助才能存活”,等等。最近,又有人提出,“国有企业不仅自身效率低下,而且构成了对民营企业的拖累,从而拖累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称之为“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的增长拖累”,说“忽略这种效率低下对经济增长的拖累”,“人们便不能进一步深入理解无效率的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危害”,“认识国有企业的效率损失”,并把这种观点作为进一步搞“民进国退”的最新理论根据。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刘瑞、石磊两先生,见之于《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一文(载《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这种观点是否能成立呢?我们先从总体上进行分析,研究其分析判断方法上的问题;然后再对此文提出的几个论据作剖析,看看文章所说的“拖累”是否能成立。

一、怎样判断国有企业的效率

国有企业经济效率,概括地说,是在投入既定的情况下的产出和对社会的实际贡献。但是这里所说的投入不能仅用

固定资产投资量一项来衡量,还要考虑其他因素的投入量;不能仅计算它的固定资产和其他因素投入总量,重要的是要计算它的实际使用量,即考虑到它延续使用和发挥作用的年限;考虑到它是投入哪些部门的,因为投向不同部门的要求和效果有很大差别。衡量它的产出和贡献,也不能只讲获利多少或产值多少,而应全面衡量之,即在计算它在生产力方面贡献的同时,考虑它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贡献;在考虑它在物质文明方面的贡献,还应考虑它在精神文明、上层建筑方面的贡献;在考虑它在生产力方面的贡献时,不能仅看利润和产值,重要的是考虑它产出了些什么,这些产出对社会全面长远发展能带来多大影响。离开社会生产关系,离开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支柱作用,是弄不清楚国有企业的效率的。只静止地片断地衡量一二个指标,就得出“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结论,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背离实际的。

我国国有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技术比较先进,管理比较严格科学;它占领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领军者。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生产力和实力,它才能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居支配地位,对国民经济起控制和引导作用,在宏观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批拥有巨大实力、巨大创造力和先进生产力

的经济实体来带动、引领和做基础,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是发展不起来的。我国国有经济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和地位,给它创造更好的条件,支持它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当然,任何时候我们不可忽视其他中小企业的发展。大总是由小转化而来的,而且大小是相对的,小企业往往有很大的创造性。但由小变大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国有经济的优势是其他类型的企业所无法取代的。

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具有调控作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保证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主体。从这次应对西方金融危机可以看出这一点。2007年以来西方发生经济危机,漫延到全世界,也影响到了我国,给我国造成严重损失和灾难。但我国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将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并迅速决断,采取重大措施,投资几万亿元,扩大投资,扩大内需,就是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居主体地位,有强大的国有经济作支撑,金融体系比较健全,具有宏观调控能力。

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是贯彻按劳分配为主原则,防止两极分化的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与两极分化是联在一起的。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才能占主体。不存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是不可能的,只会出现收入差距日益悬殊,走向穷的穷,富的富的两极分化,社会就难

以安宁了。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重视发展国有经济,才能巩固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经济基础与社会精神文明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兴旺发达的和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其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生产关系的基础,也为它们的丰富提高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上层建筑激励人们的斗志,提高人们的思想,丰富人们的知识、智力和技能,保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本上排斥剥削和不劳而获,也就从根本上排斥资产阶级腐朽意识形态;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才能占主体。反之,资产阶级腐朽观念和各种腐败落后行为必定蔓延增长。

有的同志可能认为上面说的这些是老生常谈,但这是真理和我国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客观现实。离开这些,判断国有企业的效率是判断不清楚的。刘、石两先生离开生产关系和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研究国有企业效率,在方法论上出了毛病,所作推断就不能不与实践出现偏离。

二、是“双重效率低”,还是“双重效率高”

刘、石两先生引用别人文章中在理论界还存在众多质疑

和有很大争议所谓“国有企业效率十分低下”的论点作依据,做了两个假说(“1.国有经济比重越高的地区,整个经济增长速度越慢;2.国有经济比重越高的地区,民营经济增长速度越慢。”)然后又设定国有企业存在道德风险,存在大量减免和补贴,使私有企业多交税补贴给了国有企业,从而得出了“拖累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度,从而影响了整个经济发展”的“双重增长拖累”的结论。事实是否这样呢?

观察研究国有企业的效率,不能仅观察国有企业本身产值大小、获利多少和投入产出比,更重要的是要观察研究它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观察研究它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延伸效率,即观察它的总投入产出比。国有企业效率有两种形式:一是国有企业本身的效率,是国有企业本身的投入产出比。投入为人财物全部投入中使用和消耗部分;产出主要表现为产出的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性质和结构,纯收入量,积累转化为再生产部分新形成的生产能力。

国有企业本身效率称为国有经济效率Ⅰ,以AⅠ表示。

设投入为a,产出各项分别为a1、a2、a3、a4,那么A Ⅰ=a:(a1+a2+a3+a4)

二是国有经济延伸效率,即国有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在全社会所起作用的效率,是国有经济宏观投入产

出比。其中投入是国有经济全部投入;产出表现为:通过控制掌握经济命脉,引导国民经济发展方向,实施重大发展战略,调控经济运行的情况;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发挥效益的情况;建成重大工程和高科技项目,推动全社会技术进步的情况;改变产业布局,实现社会范围平衡发展发挥效益的情况;为社会培育和输送人才智力发挥效益的情况;由效率延伸引起的增加的物质产品价值量及增长速度;由国有经济发展引起的人民生活提高情况等。

国有企业延伸效率的特点是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

全面受益,多年受益。国有经济延伸效率,称为国有经济效率Ⅱ,以AⅡ表示。设投入为B,产出各项为B1、B2、B3、B4、B5、B6,延伸年限为n,那么,AⅡ

=B:(B1+B2+B3+B4+B5+B6)"

国有经济效率,表现为国有企业效率I和国有经济效率Ⅱ的总和,称为国有经济总效率Ⅲ。AⅢ=AⅠ+AⅡ其中,A Ⅱ>ⅠA。用图表示,即:

国有企业效率,主要表现为AⅡ上。观察研究国有经济效率,主要应观察AⅡ。

1978年以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但通过改革调整,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总规模增大,大企业增加;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巨大的其他经济成分所不可能代替的基础和支柱作用,具有AⅠ和AⅡ更高

的效率。

这一时期我国新建的所有重大项目是国有经济完成的,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关键产品是国有经济提供的,几乎所有重大科研项目和高科技工程是国有经济或以它为骨干牵头

进行的。

国有经济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计

方面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为填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制品,缓解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供应不足的状况,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熊源、交通等国家重点项目。1982~1989年重点建设项目329个,投资2486亿元,其中基础原材料、能源和交通运输的项目和投资分别占81%和94%。

2003~2008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6万亿元,新建项目60352个,使煤炭、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产量年均增长44.6%和43.1%,基础原材料工业年均增长40.6%。其中用于西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占66.2%。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渝怀线铁路、甘肃宝天高速、陕西黄延高速、贵州黔西电厂,都是这时建成的。这中间有上百个百亿元以上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包括投资1800多亿元的长江三峡工程,投资300多亿元的南水北调工程,投资1400

多亿元的西气东输工程,投资5265亿元的西电东输工程,以及中海油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镇海800万吨煤田扩建工程,天津港扩建工程,洋山深水港集装箱一期工程、长

途光缆工程、大飞机工程以及载人航天工程等,不发挥国有经济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2003~2008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计投资246770亿元,用于能源的占26.2%,用于基础原材料的占17.3%,用于交通运输的占23.9%,用于邮电信息传输业的占4%,用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的占17.9%,用于教育、文化、卫生的占7.7%,平均每年增长24.5%,其中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工业年均增长15.7%和40.6%,都是国有经济的贡献。

下面先考察一下这一阶段的国有企业效率Ⅰ,并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效率作比较,看看究竟是国有企业的效率高,还是其他所有制经济的效率高。请看下表:

在以总资产投入与工业增加值产出、劳动力投入与工业产值产出、总资产投入与纯收入产出对比的上述五项主要效率指标中,国有企业历年的效率都高于私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如2006年国有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要比后两者高5~7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高0.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低2~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税率高1.3~1.5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高90.7%。有的指标(工业增加值率、资产负债率、成本费用率)国有企业几乎年年都比私有、“三资”企业高;资产负债率有几年比“三资”企业高,但近几年则比“三资”企业低;劳动生产率一度低于“三资”企业,是由于当时国有企业中富余劳动力多,负担重,后来通过改革,解决了这个问

题,劳动生产率就迅速上升。说“国有企业效率十分低下”是缺乏依据的。

再匡算这一时期的国有经济效率Ⅱ。由于通过总结经验,纠正“左”的错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一阶段国有经济延伸效率(AⅡ)的力度和延伸效果比改革开放前30年要大。主要表现是:

B1,国有企业在基础产业的地位增强,承担着为私有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大部分关键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

产品的任务,使私有企业和各行各业受惠。如国有中央企业提供了几乎100%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稀,100%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55%的电力供应,82%的民航运输,89%的水运货物运输。

B2,国有制造业大企业的能力提升,承担着为私有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关键技术装备的任务,使之受益。这些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起了大量设备,“三资”企业的设备主要由外资高价折股引进。但私有企业使用的技术装备大部分是国产的,其中关键设备80%以上是由国有企业提供的。引进设备相当部门经过消化实现了国产化。国有企业有5000多个机器制造企业,在国有企业产值中,机器制造业的产值占1/5以上,每年为各行业提供近2万亿的关键技术装备。国有企业生产的火电设备占全国75%,水电设备占全国

70%,黑色和有色金属压延冶炼成套设备、煤矿采掘成套设备占90%。这些设备成套化,大型化,高科技化,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成本下降,效率大幅度上升。

B3,国有基本工业原材料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了大量优质原材料。国有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原料工业等都是大企业,产品质量高,许多优质原材料一般非公有制企业生产不出来,50~80%以上都由国有企业生产供应。由于这些产品的矿产资源由国外进口,价格受外商制约,外商操纵价格使企业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微利经营,时常面临亏损,国有原材料生产企业顾全大局,稳定生产,保证供应,使非公有制企业利润增长,效率提高。

B4,这一阶段国有企业对非公有制经济还有一个特殊贡献,就是给非公有制企业输送了相当大规模的资产和众多干部、技术工人和智力人才。1978年全国有上百万家国有企业,目前仅剩下11万家,其中中央国有企业只剩下100来家。除2000来家属于破产外(其中有不少属于假破产),90%以上都转化为私有企业,或国有只持少量股份的所谓股份制企业。转化中由于国有资产被低估、漏估、错估、不估,遭受巨大损失。几万亿的国有资产被无偿地半无偿地转到私有企业主手中。在与外资合资的过程中,同样由于国有资产被低

估、漏估,劣质资产剥离,只捡优质资产“合资”,而外资投资的设备、材料高估,收取高额专利技术费,国有资产也遭受巨大损失。

仅据这四个因素,匡算这一时期的国有经济效率Ⅱ:

(1)由于原材料成本和能源成本通常占产品成本的70%,而国有企业提供了非公有企业所需要材料的50~60%,能源的70~90%,交通运输的90%,国有企业提供的这些基础性产品因质量、安全、可靠和价格使非公有制企业受惠的部分,至少占非公有制企业产值的10~15%,以2004年私有和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97242亿元)计算,为9724~14586

亿元。

(2)B2因使用国有企业提供的新型装备使私有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技术进步受惠,以技术进步对产值的最低贡献(20%)计算,约14818亿元。

(3)B4只计国有资产低价无偿转化为私有财产的部分。私有企业资产以70%转化计,为25356亿元,以65%计,为23545亿元,分别相当于当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56.7%或52%。这里未计低价或无偿转化为三资企业的部分及因人员转移使非公有制企业受惠的部分,加上受惠率更高。

以上B1~B3合计,使非公有制企业受惠24542~29404亿元,相当于非公有制,经济工业总产值的21~25%。当年

国有工业总产值为23519亿元,依此计算,AⅡ中B1~B3的延伸效率大于1,为1:1.04~1.25。

B4的延伸效率更大。它是私有企业的最初奠基性的原始积累,这笔由国有企业无偿半无偿转化来的财富,会在私有企业中长期起作用。以年度计,其作用相当于用以70%由国有企业转化来的私有资产为基础占有工人剩余劳动,创造了占总产值和总利润70%的产值和利润,尔后再将利润转化为积累,继续在再生产中起作用。

这样,BB1~BB3和BB4相加,国有经济效率Ⅱ使非公有制经济直接受惠部分,要比国有企业效率Ⅰ大1~2倍,从BB4的连续发挥作用的效率看,大得更多。

国有经济效率之所以高,主要是由于,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基础,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掌握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控制经济命脉;能够从全局出发,实施发展战略,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调控国民经济结构和运行;能够集中全国力量办大事,建设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关键工程,攻克关键科学技术,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支持、促进的支柱基础性作用。这些方面的效率是宏观的,全面的,根本性的,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多年延伸受益。这种效率是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所特有的,是具有主导支柱作用

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优越性的最重要的表现和特点。国有经济具有支柱主导地位,发挥支柱主导作用,才有这样的表现和特点;主导支柱地位和作用削弱,这样的表现和特点就会被削弱;主导支柱地位和作用消失,效率就会消失,以至走向反面,变成负效率。

三、关于“软预算约束”

刘、石文所论述的国有企业存在“企业亏损”和“减免国有企业应付税收方式的政府补贴”,“会对税收和公共服务产生挤出”,“从而使经济效率受损”,“使公共服务挤出所带来的效率拖累越大”的情况,也不符合事实,所得出的“双重拖累”结论也不能成立。

我国国有经济中,确有部分企业出现亏损。但长时间亏损企业在全部国有企业中仅占少数。亏损率很低,通常只有5%左右。1985年前整个国有经济全部亏损额不过二三十亿元,1987年为61亿元,亏损额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低于10%,高时也不到15%。2007年亏损率为17.8%,盈利面为56.5%。

国有企业不是“普遍亏损”,也不是“注定亏损输光”,而是盈利率较高。上面我们说过,新中国建立以来,国有企业的产值利税一直高于20%,固定资产利税率接近30%。2000年以来的总资产报酬率高于3%,2005年以来高于5%,

2007年达到6.4%;净资产利润率2000年以来高于4%,2005年达到11%,2007年为12.1%。国有工业实现利税额,1988年前每年高于1000亿元,1988年后每年高于2000亿元,2000年后每年高于5000亿元,2003年后每年高于8000亿元,2006年达到1.6万亿元,其中利润8485亿元。整个国有企业的实现利润,2004年为7368.8亿元,2005年增长到9579.9亿元,2006年增长到12193.5亿元,2007年达到17741.8亿元,2007年比2004年增长了1.36倍,比1998年增长了80.8倍,增长是很快的。2004~2007年国有企业的获利倍数分别是4、5、5.3和5.8,亏损占盈利的比例为29.3%、8.2%、22.3%和15.9%。

国有企业有一段时间(1990年以后)曾一度产生大面积亏损,亏损面一下子反常地达到33~46%。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国有企业一下子变差了,而是宏观政策调整造成的,主要是有以下政策因素在起作用:(1)拨改贷,使企业负担加重。过去国有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家拨款,利润全部上交。在对企业未拨足资本金的情况下,1985年开始实行“拨改贷”,企业支付高额利息,利润转化为利息,利息率高于利润率,使企业一下子陷入亏损。1990年国有企业支付利息1107亿元,比利润额高1.8倍;1997年支付利息额4000亿元,比利润额高10倍。(2)利改税,税负不平等。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对国有企业实行“利改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所得利

税率为55%,国有小型企业按8级超额等进税征所得税;而私有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5%,“三资”企业税率更低,并可三年免税,二年减税,大大增加了国有企业的税负,将非公有制经济应该交纳的税金转嫁给了国有企业,实际上是把国有企业创造的一部分收入转给了非公有制企业,增加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剩余收入,却降低了国有企业的积累水平,人为地制造了国有企业的亏损。

上表告诉我们,在1985年以来的近20年的时间中,国有企业的税负要比非公有制经济高2~4倍,有的年份高达10倍。这是账面上的数字,如果加上不断变换花样的“三减二免”(三减二免五年到期后,再改一个牌子继续“三减二免”),以及私有企业大量普遍的偷税漏税,国有企业负担更高。以1995年为例,国有企业所交税金占销售收入的9.82%,乡镇企业为3.5%,“三资”企业为3.98%,私有企业为2.8%,个体经济为1.1%。如果按平均税率算,当年国有企业多交税1437亿元,相当于1995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的1.1倍。这笔钱,是国有企业替非公有制企业交的,增加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利润,却使国有企业盈利转化为亏损。1995年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额为665.6亿元,亏损额为639.6亿元,按平均税率交税,国有企业利润额应为2138亿元,固定资产净值利润率会由3.1%上升为10%,不会出现亏损。

1992年,国有企业上交税金1559亿元,占全国税收的

67%;私营经济上交4.5亿元,占0.2%;其他经济上交109.8亿元,占4.7%;国有企业上交税金是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上交额总和的12.6倍。1993年,国有企业上交税金2608亿元,占全国税收的65.7%;私营经济上交10.4亿元,占0.3%;其他经济上交341.7亿元,占8.6%;国有企业上交税金是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上交额总和的4.8倍。这种情况直至2005年还未改变。2005年国有企业上交税金6219亿元,占产值的7.4%,私有企业交税1221亿元,占产值的3.4%,“三资”企业交税1804亿元,占产值的2.7%,按产值计算的税率国有企业比私有企业高1.1倍,比“三资”企业高1.7倍。按平均税率算,国有企业多交了1.1~1.7倍的税。1998~2005年,国有企业交税31639亿元,占产值的7.8%;私有企业交税4795亿元,占产值3.5%,“三资”企业交税4661亿元,占产值的3.2%,国有企业税率比私有、“三资”企业高1.22倍和1.43倍。这8年,按平均税率国有企业应交税12655亿元,实际交31634亿元,多交了18974亿元。这近2万亿元的税,也是国有企业替私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交的,使国有企业利润转化为税收,增加了成本,成为亏损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税率是由政府规定的,是政府考虑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降低非公有制企业的税率,是减免了它们的税负,怎么能翻过来说成是“政府减免国有企业应付税收”呢?

参考文献

[1]刘瑞明,石磊,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0,(1).

[2]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中国财政年鉴[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黎贵才

(完整word版)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混合所有制的形式从宏观层面来说,就是由单一的公司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互相并存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在企业的层面上来说多种经济成分之间互相渗透,股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逐步出现和发展,现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1、促进国有资本流动:在之前单一的国有制企业制度下,企业的资本非常固定单一流动性比较差,而且如果想要发展资本的流动速度也是关键所在,资本流动周期越大企业的利益就会越高,如果将国有企业改革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资金的流转,国有资本也会彻底的资本化。 2、国有企业更好适应市场运作:目前我们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起到主导的作用,国有制企业在改革之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运行的规则,并且运用规则同其他私营企业进行竞争,比如国有企业可以使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将社会上的优势资源集中在自己手里面。 3、利于引进人才:在单一的公有制体制之下企业人员的构成也是比较单一的而且缺乏竞争力,在混合所有制制度下例如实现公司员工控股制度,这样企业员工的经济效益就和整个的企业息息相关,不会像之前那样干多干少都是一样的,盈利或者亏损都是国家负责的。 4、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除了传统

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形式之外,随着生产力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控股经济也将成为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即通过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到新的有效实现途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实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深层次上的融合;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利益及发展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同兴衰、共进退。 5、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克服国有独资企业的弊端 政企不分、机制不活、效率不高、腐败高发是国有企业饱受诟病的弊端。从深层次看,产生国企弊端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企业外部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自主权的干预,另一方面是来自所有者缺位,缺乏高效的动力机制与约束机制,而且委托代理链条长,客观上很难进行有效监管。外部因素是条件性的,内部因素则是决定性的,因而内部改革至关重要,其中产权层面的改革是最根本的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今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基本方向,随着非公资本的引入,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将得到有效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将得到健全。 6、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增强国有资本的带动力 国有企业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增强国有资本带动力,更好发挥国有资本作用。发展混合所有制,一方面可以将更多社会资本引入到国有企业,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带动大量社会资本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将通过向社会资本减持而退出的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优先发展领域,从而有效发挥国有资本的产业发展调节作用。

浅论国有企业监事会的地位和作用

浅论国有企业监事会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国企改革的深入,监事会在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清楚的认识,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首先概述了监事会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其次就监事会在国有企业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再次提出了国有企业中关于强化监事会地位和作用的几点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以不断促进监事会在国有企业中的工作。 [关键词]国有企业;监事会;地位;作用[中图分类号]F276.1 [为了促进国有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得以有效的实现,就必须注重监事会在企业发展中监督职能的发挥。因而为了更好地发挥监事会在国有企业中的职能,就必须对国有企业监事会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监事会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并促进其作用得以有效的发挥,为国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做出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 概述监事会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 根据公司法和国务院《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的规定,监事会以财务监督为核心,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代表公司股东和职工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及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公司股东权益不受侵犯。监事会与企业董事会经理班子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监事会不参与、不干预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 在一般企业中,监事会主要由股东大会选举和企业职工民主选择产生,在国有企业中则由所出资的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派和职工民主选举产生。 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监事会是代表出资人即各级政府监督公司董事会和经理班子依法依规正确履行职责的监督机构,与企业董事会、经理班子处于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因而通常企业的董事和经理以及财务负责人员不得兼任监事,否则必须解除原有的职务,以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从而保证监事会能独立的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奖惩和任免意见。 其职能主要在于检查公司董事会、经理班子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企业规章制度的情况,检查企业财务和经营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及时制止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各种违法违纪和侵犯投资人利益的行为,确保投资人利益。对经营班子经营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提出奖惩建议。 由此可见,监事会在国有企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 2 监事会在国有企业中的作用分析 监事会在一般公司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维护投资人的权益,因为国有企业兼负一定的社会公共职责,所以在国有企业里面,监事会除维护国有资产所有人政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教学目的和要求: 知识方面:了解厂长(经理)、职工代表大会、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经营者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经营者必须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关系。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懂得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和长远观念。 教学重难点:国有企业经营者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关系。 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83。今天我们讲第二节的第一个框题: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她是我们永定客家人的优秀儿女,世界著名的指挥家郑晓英女士。 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由她指挥的《土楼回响〉》交响乐。 (录像导人:多媒体播放一段音乐会片断,最后定格在指挥者的指挥上)好!我们就欣赏到这。 那么,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与刚才播放的音乐会片断之间有何关系呢? 同学们发现了没有,一个企业就犹如一支乐队,企业经营者厂长(经理)就象乐队的指挥。没有指挥的乐队弹出来的乐曲只会是扰人的噪音,那么没有厂长(经理)的企业也只会是一盘散沙,难免在市场竞争中遭致失败。而我们知道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其经营者在企业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的。下面我们将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的分析来了解和把握国企经营者的地位 [讲授新课] 一、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板书)

L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板书) (那么现阶段我国国企的领导体制是什么呢?同学们可以翻到P86:看黑体字) (多媒体显示) 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从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包含三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分别是:(多媒体显示)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这就是说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包含这三个内容。 那么它们在国有企业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有什么职权、起什么作用呢?三者之间的关系叉如何? 要把握这些知识,我们先来看一位国有企业的厂长在他的就职演说中是这样说的,请看大屏幕 《屏幕显示)"。。。。。。。我是我们企业的法人,搞好企业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法律的规 定,企业经营的一切责任都是由我来承担的。因此,全厂职工在一切问题上都得听我的指挥, 职工代表大会也不要随便通过一些不适当的决定,以便于我行使厂长的职权,这叫厂长负责 制,希望大家多多配合。。。。。。。" 同学们听了以后也许都觉得这位厂长的讲话于情、于理、于法都是讲得通的,而且好像这厂长还很有责 任感,那么这段话到底怎么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3第三、四自然段(2分钟),然后给这段话"把把脉",纠纠错。 谁发现问题了?我们来看,他说:我是我们企业的法人,厂长是企业法人么? (根据情况,找一位同学回答) 这是他的第一个错误,也是较明显的错误:A法人等同于法定代表人。具体说,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

&7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作用与国企改革 教学目标: 1.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作用;国有企业的现状;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企业的兼并和破产;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 2.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 3.懂得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要意义以及基本原则,增强搞好国有企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信心。树立信誉和形象意识。 教学重点: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意义;国企改革的途径;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与形象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正确认识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教学方法:指导读书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专题解析: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两个“大头”。近几年高考主要是围绕搞好这两个问题的重大意义和具体措施这个中心进行的。试题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查,不单是考查某一方面的内容,而往往与市场经济、所有制、经济结构等问题结合起来分析,体现出考查知识的综合性。即使同一个知识点,但考查的角度也不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1、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更显得重要。 首先,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再次,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产,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 2、正确理解国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支柱作用,并不是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为条件的。实际上,在近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降低了。但由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变,因此国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国有大中企业的支柱作用没有改变。 重难点分析 ▲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意义 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 1.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1)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坚持党组织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实行保证监督。具体表现在 ①在政治上保证党对企业的领导,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得到切实贯彻,使企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中国国有企业效率的经济学分析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其效率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经济效率。改革以来,随着各项企业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的效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总体上说,国有企业的效率取得了一定的增长。这一方面得益于市场化改革给国有企业自身运行机制带来的可喜的变化,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发展使配置效率提高给国有企业带来的外部竞争压力,促使其提高产出效率;尤其是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崛起所形成的国有、私营以及三资企业平分天下的局面,对国有企业以及我国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么,我国国有企业的效率到底如何?影响国有企业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引起效率增长的源泉在哪里?与非国有经济成分相比,国有企业的效率水平是高是低?这些问题值得分析。一、企业效率的经济理论基础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的理论集中在“厂商理论”部分。所谓厂商是指能做出独立生产决策的单位,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在研究生产者行为时,一般的理论假定是,企业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其生产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即在既定的产量下实现成本最小,或者在既定的成本下达到产量最大。厂商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生产理论。主要研究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 的关系,即如何配置资源,使生产要素既定时产量最大,或者说使产量既定时投入的生产要素最少。(2)成本理论。主要研究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厂商只有在扣除成本后,才能谈得上利润 的最大化。(3)市场理论。市场有不同的结构,即竞争与垄断的程度不同。它研究的是当厂商面 对不同的市场时,应该如何确定自己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企业只有处理好以上三方面问题,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是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实际上,现代经济学家 的进一步分析认为,厂商的目标是多元化的。例如美国经济学家W?鲍莫尔分析了厂商以销售 量最大化为目标的行为;美国制度学派经济学家K ?加尔布雷斯则把稳定与增长作为大公司这样的厂商的目标,它们追求的是适度利润。但是,在一般的微观经济理论中,仍以利润最大化为基本假设,本文的分析也不例外。在研究企业问题时,国内普遍使用的“效益”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并没有对应的理论。西方经济学中,一般使用的是“效率”概念。虽然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等主要关注的是实物量,但关注的不是总量,而是比率(ration )以及比率的变化率。例如,关注的不是总产量,而是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关注的不是总收益,而是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关注的不是总成本,而是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关注的不是总劳动 量,而是劳动生产率等。因此,研究企业状况时使用“效率”作为指标顺理成章。在生产理论 中,假定技术水平不变,那么,影响企业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以Q 代表总产量,L 、K、N、E 分别代表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则生产函数可以表 述为:Q=f(L 、K、N、E)一般把土地作为固定的,企业家才能难以估算,因此,生产函数可以简化为:Q=f(L 、K) [!--empirenews.page--] 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则进 一步表述为:Q=A L a K3 在生产函数中,各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称作技术系数。不同行 业、不同企业的技术系数是各不相同的。一般的分析中假定技术系数不变,如果技术系数可以变动,则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的原则是:应该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价格的比 例相等,即要使每一单位货币无论购买何种生产要素都能得到相等的边际产量,达到生产者均衡状态。生产理论分析了影响企业效率的各种要素及其配置比例,主要考察的是企业的技术效率。但技术效率并不等于经济效率,技术效率反映的是企业的投入产出组合,而经济效率则是在考虑价格因

浅议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

摘要:在某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起作用,而这些部门是社会再生产又需要这些部门。国家为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为保护人民利益和社会稳定,国企就必须在某些领域存在。 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国有企业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 ,我国国有企业的各项权利集于政府一身 ,企业只不过是政府的生产车间。在这种政企合一的模式中 ,委托代理关系被弱化了。但是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试点的改革 ,以及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开始显现出来。 关键词: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委托管理机制

浅议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扭亏增盈成效显著,但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国有企业普遍效率低下,经营缺乏活力,我国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存在手段单一、方式陈旧,经营者和技术骨干积极性受到挫伤,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来看,多数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员工激励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没有企业内部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相配合,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也很难激发出来。由此,寻找科学的方法和机制激励员工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成十分重要的课题。 国有企业产权模糊,权责不清,激励低效,国有企业所有权缺位(或虚位),使得国有企业中所有权关系模糊,国有产权虚置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委托人的链条和层次之中。从整体上看,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都是所有权代表,但如果从 10 具体情况分析又都不是所有权主体,谁也不肯承担经济责任,国有产权并未有效行使,没有人真正关心国有产权的利益。所有权约束的软化导致经营者责任的缺乏,经营者形不成激励的内在动力。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不可避免地成为国有企业的委托人,在企业外部对代理人进行约束,常常导致对企业直接的行政干预。经营者由政府任命、管理,而不是产生于市场竞争之中;素质、能力较差;经营者关心的是个人升迁,随时准备着上级的调动,缺乏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长期经营的动力,不利于激励机制的落实。

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经济界十分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是否强大,主要就靠有一批大公司、大集团。人们曲解“抓大放小”的方针,认为应把主要精力投入于搞好大企业、大集团,而不怎么重视搞好中小企业。亚洲金融危机的沉重后果使我国经济界受到震惊,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长率下降、需求难以启动的窘境,促使决策层把更多关注的目光转向中小企业。在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的问题最初是在1998年4月专家学者讨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分流出路的时候提出来的。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重视发挥各种所有制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吸收劳动力就业、开发新产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在我国的企业改革中,继续贯彻“抓大放小”的方针,在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小企业,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为各种所有制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 中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一个不分地区和发展阶段而曾遍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保证正常合理的价格的形成、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运行稳定、保障充分就业的前提和条件。无论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处于制度变迁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可以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小企业的更要作用和地位具体表现任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是一支重要力量,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竞争机制的真正参与者和体现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反映了经济分散化、多样化性质的内在要求,体现出中小企业的先进性、革命性和生命力之所在。同时,中小企业以其灵活而专业化的生产和经营,给配套的大企业带来协作一体化的好处,大大节约了成本,减少了风险,增强了盈利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余年来,中小企业始终是多数,担负着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分而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并且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对国民经济起到了有效的辅助和补充的作用。有关资料显示,中小企业对各国经济的贡献率在不断上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小企业功不可没。据有关部门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有,远远高于总的经济增长速度。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显示,“八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净值的30%,工业净增加值的50%,来自于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1996年我国中小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的56%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如目前我国的食品、造纸和印刷行业产值的70%以上,服装、皮革、文体用品、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行业产值的80%以上,木材、家具行业产值的90%以上,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因而,经济学家吴敬链曾指出:几十万个国有和乡镇政府所有的中小企业的放开和搞活,将是近期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中国国有企业效率的经济学分析(doc 14页)

中国国有企业效率的经济学分析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其效率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经济效率。改革以来,随着各项企业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的效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总体上说,国有企业的效率取得了一定的增长。这一方面得益于市场化改革给国有企业自身运行机制带来的可喜的变化,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发展使配置效率提高给国有企业带来的外部竞争压力,促使其提高产出效率;尤其是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崛起所形成的国有、私营以及三资企业平分天下的局面,对国有企业以及我国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么,我国国有企业的效率到底如何?影响国有企业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引起效率增长的源泉在哪里?与非国有经济成分相比,国有企业的效率水平是高是低?这些问题值得分析。 一、企业效率的经济理论基础 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的理论集中在“厂商理论”部分。所谓厂商是指能做出独立生产决策的单位,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在研究生产者行为时,一般的理论假定是,企业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其生产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即在既定的产量下实现成本最小,或者在既定的成本下达到产量最大。厂商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生产理论。主要研究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

量之间的关系,即如何配置资源,使生产要素既定时产量最大,或者说使产量既定时投入的生产要素最少。(2)成本理论。主要研究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厂商只有在扣除成本后,才能谈得上利润的最大化。(3)市场理论。市场有不同的结构,即竞争与垄断的程度不同。它研究的是当厂商面对不同的市场时,应该如何确定自己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企业只有处理好以上三方面问题,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是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实际上,现代经济学家的进一步分析认为,厂商的目标是多元化的。例如美国经济学家W·鲍莫尔分析了厂商以销售量最大化为目标的行 为;美国制度学派经济学家K·加尔布雷斯则把稳定与增长作为大公司这样的厂商的目标,它们追求的是适度利润。但是,在一般的微观经济理论中,仍以利润最大化为基本假设,本文的分析也不例外。 在研究企业问题时,国内普遍使用的“效益”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并没有对应的理论。西方经济学中,一般使用的是“效率”概念。虽然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等主要关注的是实物量,但关注的不是总量,而是比率(ration)以及比率的变化率。例如,关注的不是总产量,而是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关注的不是总收益,而是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关注的不是总成本,而是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关注的不是总劳动量,而是劳动生产率等。因此,研究企业状况时使用“效率”作为指标顺理成章。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地位及意义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 地位及意义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当今中国市场经济中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种,从国有企业来看,首先,国有企业可以一段时期内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或是改善一个国家国际市场竞争地位的有效手段。其次,国有企业可以解决某个时点上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最后,还可以平抑经济周期的大起大落。可是,从国有企业的不足上来说,其一,国有企业治理改革不彻底,组织结构尚待优化。其二,过于强调经济目标,忽视国有企业的非经济目标。其三,过于依赖制度优势,软实力发展不足。为了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我们的国有企业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特别是通过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经济时,也吸收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则出现和发展了民营企业,这样也有利于国有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反观民营企业,其优势在于:1.有利于分配资源,优化产能。2.中国经济内需的增加必须靠民营经济的扩大。民营企业更能合理分配资源和经济利用,并且能很有效地成为消费增长的动力,拉动内需的增长等等。但是,辩证地来看,民营企业也有它自身的不足,比如:1.产权结构不合理和产权关系不明确。2.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3.政策支持不到位,私有财产的合法地位不明确。4.我国要素市场发育缓慢以及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等也制约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从这一方面来

讲,我国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存在,协调发展,共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发挥各自的特点,完善资源利用与分配,提高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从商品经济学中所论述的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来讲,首先明晰价值规律的含义: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其作用表现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共存,很好地解决了社会资源的分配,使利用率更高,发展迅速。2.自发地激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各种企业之间的竞争,符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规律,效率低下的企业则会被淘汰,这样,在良心竞争下,国企与私企会在竞争中不断完善自我,为了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劳动生产率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不同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率不同,两种企业的存在可以很好地调节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对于国企会造成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则民营企业的存在很好地平衡了这一消极后果。而比如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社会资源在各个部门配置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等问题,也都在二者共存中协调着,平衡着。因此,可以这么总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国名经济中的地位: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

国企效率低下之原因探索与应对策略

国企效率低下之原因探 索与应对策略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之原因探索与应对策略 一、国企效率低下原因大致有四: 1、决策效率低。在国企,权利凌驾于制度之上,决策依靠长官意志,但领导呢,又太忙,而且喜欢打着集体决策的幌子掩盖个人决策之实质(集体决策本身就是一种低效率行为),因此效率自然降低。那为什么不改呢,因为领导不想改,一旦制度化,意味着切割领导权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领导是制度的最大破坏者。 2、花了太多时间做没有价值的事情。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国企里有party的势力介入,各种意识形态统一工作无休无止;二是过于强调细枝末节,抓不住经营发展的重点,无用功挤兑了大量做价值工作的时间。 3、人力资源战斗力不足。一是本身人力资源水平低下,国企的众多老员工在体制下浸淫多年,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在高福利、高社会地位的养尊处优中,早忘记了学习进步;二是由于薪酬分配、绩效管理不够科学导致的内外部公平失衡,降低了核心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而这部分人力资源的浪费是管理层不易察觉的。 4、信息化改革滞后。信息流转的速度太低,“纸质+盖公章”的模式要求,浪费了大量时间。 二、解决办法: 1、制度建设。将制度建设提到历史高位,制度即立法,即对行政权限的划分,即是授权。有了制度,大家按制度办事,不再请示领导,在

谁的权限范围内就由谁决策,责无旁贷、勇于担当,领导就不会再忙,集体决策的幌子也就撕下来了,决策效率自然提高。 其次,制度体系一旦完备,各种办事程序自然生成,这是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可借力于制度建设工作一并推进。 再次,薪酬绩效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制度,是打破传统利益分配格局的关键,人力资源内部挖潜的成败亦在于此。 以后企业一把手只做两件事:一是审议制度;二是监督制度执行。 2、解放思想。首先把party请出去,party是搞政治的,不是搞经营的,party的存在不仅没有帮助到企业,反而干扰了企业经营发展,为什么呢,因为一是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占用了企业的时间,二是party动不动就要求统一思想,把企业创新思维消灭了。 party出去了,就走第二步,叫解放思想,把繁文缛节、陈规蹈矩去掉,把实事求是、目的导向请回来,只要是务实的、对达成目的有帮助的,风险可控的、或风险收益比可以接受的,都一律予以通过。 三、顺便谈我们的制度建设 是的,我们确实也在做制度建设,但是大家都看到了,效果不理想,原因我总结了,有如下五点: 第一,最大的原因是,制度初稿的草拟者水平太差。制度初稿的草拟者多半是传统国企中所谓的精英,但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属于败类,为什么这么说呢,有这么一个逻辑,国企在资源配置、政策照顾、资本投入方面有民营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为什么很多时候,在市场竞争中盈利能力却低下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体制机制落后,人的水平

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根源及改善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a12276370.html, 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根源及改善对策 作者:赵曦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10期 摘要: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受到全球市场经济化形势的影响越发深刻,各个 行业领域在市场经济转型的新体制下均表现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态势。然而在市场经济急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却受到诸多惯性因素的影响而普遍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唯有找到影响国有企业运作效率低下的根源,才能有效改变国有企业的现状。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源及改善策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改善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态势一片良好,国有企业的资本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与时俱进地创新。然而相比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主体的特殊性,往往更容易受到传统管理理念与行为的惯性影响,价值传统经营体制的残留,致使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在应对行业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明显疲软,难以抗衡部分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由此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难境地。对此,只有国有企业正视现状,全面提高运营效率,才能有效强化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即针对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与对策展开分析,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源 国有企业相比于其他类型企业具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经营主体方面,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在国家的扶持作用下具有着更高的稳定性,决定了其生命力往往更强。在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尤其激烈的新时期,国有企业也已充分认识到了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由此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均在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首先应该深入分析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源。第一,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效率意识薄弱。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都是从基层员工做起,在企业历经多年发展之后走上领导岗位,而传统时期的国有企业运营机制相对固定,受到传统观念意识等影响,一些管理者并不具有敏感的市场经济视野,不重视企业运营效率,仅以做好岗位特定职责为主要工作内容。第二,企业的效率提升理念落实不充分。尽管有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意识到提高运营效率的必要性,但也难免因相关水平的不足和经验的匮乏限制了相关举措的高效落实,致使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沦为空谈。第三,国有企业效率提升缺乏创新。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均相对单一,创新力度不足亦弱化了国有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力度,致使国有企业运营效率难以通过有效创新而有所进步。第四,企业员工队伍力量薄弱。员工是国有企业整体效率生产的基础,所以没有强大的员工队伍最为支持,国有企业很难快速持久的提升整体效率。一线生产力量的薄弱必然导致效率降低,这也是影响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本性原因之一。第五,信息化工具应用不到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领域的生产经营都开始网络化和信息化。国有企业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到位,必然影响整体企业效率提高,脱离网络社会的生产实际,没有网络技术和工具的支持,效率提升存在明显困难。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地位及意义

当今中国市场经济中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种,从国有企业来看,首先,国有企业可以一段时期内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或是改善一个国家国际市场竞争地位的有效手段。其次,国有企业可以解决某个时点上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最后,还可以平抑经济周期的大起大落。可是,从国有企业的不足上来说,其一,国有企业治理改革不彻底,组织结构尚待优化。其二,过于强调经济目标,忽视国有企业的非经济目标。其三,过于依赖制度优势,软实力发展不足。为了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我们的国有企业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特别是通过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经济时,也吸收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则出现和发展了民营企业,这样也有利于国有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反观民营企业,其优势在于:1.有利于分配资源,优化产能。2.中国经济内需的增加必须靠民营经济的扩大。民营企业更能合理分配资源和经济利用,并且能很有效地成为消费增长的动力,拉动内需的增长等等。但是,辩证地来看,民营企业也有它自身的不足,比如:1.产权结构不合理和产权关系不明确。2.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3.政策支持不到位,私有财产的合法地位不明确。4.我国要素市场发育缓慢以及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等也制约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我国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存在,

协调发展,共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发挥各自的特点,完善资源利用与分配,提高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从商品经济学中所论述的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来讲,首先明晰价值规律的含义: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其作用表现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共存,很好地解决了社会资源的分配,使利用率更高,发展迅速。2.自发地激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各种企业之间的竞争,符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规律,效率低下的企业则会被淘汰,这样,在良心竞争下,国企与私企会在竞争中不断完善自我,为了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劳动生产率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不同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率不同,两种企业的存在可以很好地调节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对于国企会造成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则民营企业的存在很好地平衡了这一消极后果。而比如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社会资源在各个部门配置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等问题,也都在二者共存中协调着,平衡着。因此,可以这么总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国名经济中的地位: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为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民营企业,最大化

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及其深层次的解释

一、前言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效率状况是一个“悖论”,即从微观财务角度来看国有企业不断恶化,是非效率的,但全要素生产率(TFP)却一直处于正增长状态,是有效率的;从微观竞争和经济比重的变化来看是没有效率的,但从宏观经济影响来看却是有效率的;从生存竞争指标来看是非效率的,但从宏观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来看却是有效率的。中国国有企业的这种效率状况被世界银行称为“效率悖论”。许多学者对这种效率状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一是世界银行的早期解释,认为是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强促使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正增长,而产权的残缺和相应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了国有企业财务效率的恶化;二是李培林等人的解释,认为是国有企业过高的社会成本导致了这种效率状况;三是《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9)》、诺顿、江小涓、卢获和陈鸿文、张军对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进行的解释,认为是规模经济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导致了国有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卢获,2000);四是YoshioWada的解释,认为“管理成本和融资成本的过高侵蚀了国有企业的赢利能力,从而导致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与财务效率的背离”(YoshioWada,1998)。上述四种解释都存在着问题。第一种解释是自相矛盾的,因为竞争既然可以通过压力改变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正增长,但是,竞争的效率为什么没有反映在财务状况的改善上呢?产权的残缺使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但为什么产权残缺的资源配置效应只体现在财务绩效的恶化上,而没有体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增长上呢?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与财务效率的改善为什么没有直接的关系呢?第二种解释可以利用社会成本过高来解释国有企业财务恶化的原因,却无法解释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正增长的原因。因为社会成本过高并不能构成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原因。第三种解释有它的新颖之处,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否能够完全归结于国有企业的规模经济?宏观经济的恶化是否是国有企业财务恶化的直接原因?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因为宏观经济的恶化很可能就是国有企业效率恶化的结果。同时,企业的规模经济为什么没有反映在财务效率的好转上?企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与财务指标的恶化有何联系?这些问题都是该种解释无法回答的。第四种解释在本质上只给出了国有企业财务绩效恶化的部分原因,它与前几种解释一样没有给出国有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以及“效率体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国有企业“效率悻论”依然是一个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的问题。二、理论解释框架上述四种解释之所以无法正确地说明中国国有企业“效率浮论”的形成原因,其关键在于它们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存在着问题:①在“次代世界”中不能简单地以新古典效率标准为准,不能只从微观的角度来处理效率问题。因为“次代世界”中的各种外部性不但决定了帕累托效率标准的失效,而且也决定了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的不一致。而上述解释中的“竞争论”和“产权观”从本质上都是以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为基础,所采取的财务指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也都只是微观指标,并隐含了帕累托效率判断标准。②国有企业的制度性质决定了我们在处理国有企业效率时不能把它放在一般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分析,必须从中国的特殊环境出发,充分考虑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效率定位,才能对其效率状况做出全面的理解。因此,充分考虑中国转型期、过渡期和后赶超期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定位才是解释中国国有企业“效率悻论”的关键所在。 [!--empirenews.page--]我国国有企业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在理想经济状态下的国家所有制企业,必须把国有企业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背景下进行分析。而这意味着:①必须将国有企业与在生产力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施赶超战略相联系;②必须把国家所有制当作一种全面的社会经济制度安排,而不是西方社会民主党派在先进生产力水平下推行简单社会竞选和社会福利政策的工具之一;③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持不变,而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过渡时期,必须把国有企业与现代生产力发展模式的变革以及经济与政治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1.后赶超战略时代国有企业的定位乔安·罗宾逊夫人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性质做出过精辟的概括。这就是,社会主义不是“超越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而是)一种没有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可以用来效仿产业革命的技术成就的手段,

国有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国有企业的设立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开始,这一经济成份的存在是决定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制度的。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将导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趋势,使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走向繁荣、和谐与进步。尽管在以往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的曲折,至今仍处于艰难徘徊之中,但国有 企业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是不可改变的。国有企业在根本上不同于私有制企业,国有企业的经营宗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资为本,因此,国有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使得人人获得劳动权力在这一所有制经济的内部能够最大限度地理性实现。国有企业更是一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建设大军,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就是由国有企业奠定的,而且改革开放之后,国有企业在中国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国有企业;公有制;改革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企业,不是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公营企业,更不是公众所有的股份制企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同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公营企业和资本主义性质的民营股份制企业。改革的方向只能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企业,任何混淆国有企业与公营企业区别的企图,任何想以各个国家都有的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公营企业取代只是社会主义国家才设立的公有制性质的国有企业的做法都是违背社会主义改革宗旨的,都是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格格不入的。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了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我们迫切需要在理论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刻而准确地认识和界定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下的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 中国改革之后取得的重要的理论突破之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方面阐明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这是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存在,再一方面又明确指出中国只是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只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刚刚开始阶段,与社会主义社会快要结束的阶段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通过这一理论的创新,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明确的基本判断:社会主义社会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根本不同,在于社会主义社会拥有了新的经济基础即拥有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国有企业。这就是说,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国家所拥有的经济力量是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公营企业,新民主主义的“新”是新在无产阶段政党的领导上,公营企业并不由此改变国家资本主义性质;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国有企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多种经济成份,但作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它的社会性质必然取决于相应的经济基础,取决于创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国有企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真理。只能是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相应的上层建筑的存在,决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决定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因此,坚持社会主义的首要条件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基础,能否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推进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基础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根本的意义是坚持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因为并不是有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才需要有公有制性质的国有企业,而是恰恰相反,只有确定创立国有企业,才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基

国企效率低下之原因探索与应对策略 原创

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之原因探索与应对策略 一、国企效率低下原因大致有四: 1、决策效率低。在国企,权利凌驾于制度之上,决策依靠长官意志,但领导呢,又太忙,而且喜欢打着集体决策的幌子掩盖个人决策之实质(集体决策本身就是一种低效率行为),因此效率自然降低。那为什么不改呢,因为领导不想改,一旦制度化,意味着切割领导权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领导是制度的最大破坏者。 2、花了太多时间做没有价值的事情。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国企里有party的势力介入,各种意识形态统一工作无休无止;二是过于强调细枝末节,抓不住经营发展的重点,无用功挤兑了大量做价值工作的时间。 3、人力资源战斗力不足。一是本身人力资源水平低下,国企的众多老员工在体制下浸淫多年,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在高福利、高社会地位的养尊处优中,早忘记了学习进步;二是由于薪酬分配、绩效管理不够科学导致的内外部公平失衡,降低了核心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而这部分人力资源的浪费是管理层不易察觉的。 4、信息化改革滞后。信息流转的速度太低,“纸质+盖公章”的模式要求,浪费了大量时间。 二、解决办法:

1、制度建设。将制度建设提到历史高位,制度即立法,即对行政权限的划分,即是授权。有了制度,大家按制度办事,不再请示领导,在谁的权限范围内就由谁决策,责无旁贷、勇于担当,领导就不会再忙,集体决策的幌子也就撕下来了,决策效率自然提高。 其次,制度体系一旦完备,各种办事程序自然生成,这是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可借力于制度建设工作一并推进。 再次,薪酬绩效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制度,是打破传统利益分配格局的关键,人力资源内部挖潜的成败亦在于此。 以后企业一把手只做两件事:一是审议制度;二是监督制度执行。 2、解放思想。首先把party请出去,party是搞政治的,不是搞经营的,party的存在不仅没有帮助到企业,反而干扰了企业经营发展,为什么呢,因为一是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占用了企业的时间,二是party动不动就要求统一思想,把企业创新思维消灭了。 party出去了,就走第二步,叫解放思想,把繁文缛节、陈规蹈矩去掉,把实事求是、目的导向请回来,只要是务实的、对达成目的有帮助的,风险可控的、或风险收益比可以接受的,都一律予以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