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功?

中医基本功?

中医基本功?

素医炼鼎中医2022-01-14 17:26

学习这事,基本功很重要,但是很少有书讲基础知识,毕竟基础知识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我整理出一部分给大家参考。若有不足,请忽略。

1、洞箫或古琴

训练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即四诊合参之本能。琴以练心,箫以练气。

2、问诊基本功

问诊对内则为缜密思维,医学之道理,对外则为演讲,为口才。为内在于医者自修,由内而外是学医之途径,是为道。于外为非医学之文化熏陶,由外而内化医者之成见,是为术,是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故道无术不行,术无道则不彰。

为道者,按学医之次第逐渐深入。即先从《内难》《伤寒》《金匮》本草及诸家学说入手,或从今学以至于古,或得良师以诱导之。

为术者,行心口之门户化自身之成见。即跟背送三者。

跟,即模仿,学其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如赵忠祥《岁月》训练情感表达,用声音来进行诊疗。如单田芳评书训练气息,以养丹田之气。而后选择专业之书进行深造。

背,即重复以致于背下来,非刻意去背。如可选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四书五经、领导讲话、中医学术报告等,亦可根据专业而定。不信你看从古到今医案写作基本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板。

诵,睡前或早晨大声读出来,如《内经》、《伤寒论》等等。

3、体能基本功

a、西方锻炼技能:仰卧起坐、俯卧撑等

b、传统技能:八段锦、太极拳、行气诀、按摩神术等

4、脉诊基本功

常见的学习方法是循名责实,比如先理解了浮脉的概念,然后在

号脉时根据浮脉概念来确认是否是浮脉。

一种是以实证名,即先通过号脉来全方位体会脉的变化(此时不需要任何脉的概念),然后按照自身对脉全面体会的形象去对照书本中脉的概念,《内经》属于后面一种方法。因此那时不注重脉形(脉的概念),而是注重脉的变化趋势。

5、针灸基本功(摘录)

临床针灸⼿法研究彭静⼿

针灸⼿法和⼿技有什么区别?

⼿技是⼿义的,⼿法是狭义的,⼿法包括在⼿技之中。

练习针刺⼿法

练习针刺,首先要锻炼身体,只有强壮的身体,才有饱满的精神,精神充⼿,⼿⼿通畅才能从⼿功⼿⼿结合练针。

1、练臂运掌练臂运掌是运⼿练指的基础,既是⼿种运动⼿法,可以强健身体,又是运⼿练指前的基本练功阶段。这⼿阶段很重要,必须合乎练功的规律,每天按规定时间练功,不可间断。

练功⼿法:身体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居宽,两腿用⼿,稳如柱⼿,不使身躯动摇。共分三个动作。

(1)臂与肩平,向前平举,两⼿屈于胸前,⼿⼿向下,⼿指端相接,然后由内向外划圆圈32次。

(2)两臂向两侧平举,⼿⼿向下,由外向内划圆圈32次。

(3)两⼿向前平伸,⼿腕及⼿指摆动;两⼿同时由左向右划圆圈16次,目视⼿稍,随⼿转目。再如上式,由后向左,动作相同16次。(建议参考⼿段锦与太极拳之呼吸用劲之法)⼿决:身如柱⼿,⼿与肩宽,屈伸旋平,意守丹田。

2、练⼿运指

(1)练⼿法:运用⼿功呼吸法,先使全身放松,(就是不使劲)端坐在床上,或垂⼿坐在椅⼿上,(建议跪坐配合服⼿法)呼吸用鼻⼿,不用⼿,练习腹式呼吸。先从鼻孔吸⼿,舌卷起使舌尖舔上胯,让空

⼿充分吸⼿肺中,放下舌头,尽⼿使膈肌下降,这时小腹鼓起来了,试用⼿摸,感到坚硬,然后慢慢呼出,使膈肌上升,⼿摸小腹已经柔软缩回,把肺中的炭⼿再从鼻⼿呼出去,这算呼吸⼿次。越慢越好,练到了⼿候,每分钟只呼吸四、五次。比较困难的是⼿⼿杂念,精神集中在小腹中间的丹田,叫做“意守丹田”。(不建议意守丹田,易⼿病)

周学庭“练奇经⼿脉”主张“最起督脉,循尾间,爽脊双关,上⼿脑顶,下通乎任,循环⼿端·····阴阳维跤,随督⼿升,随任⼿降,⼿升⼿降,亦得为之舒畅。”这是练⼿功的捷径,先闭⼿缩肛,使督脉上⼿⼿脑,再通过上丹田⼿下达任脉。但是结合⼿功练针法,还得用⼿功呼吸法,不练针时用练奇经⼿脉法则效果更佳。

(2)刺⼿法按拇、食、中三指常规持针,虎⼿呈“龙眼”时,针尖指向⼿位,然后继续动作,待虎⼿呈“凤眼”时轻轻刺⼿⼿位。

⼿诀:持针旋捻,全神贯注,龙眼运针,凤眼刺⼿。

练习⼿法:每天清晨,端坐床上或垂⼿坐椅上,练针枕摆在面前,用⼿功呼吸法配合刺⼿法和提针法。双⼿持针,在吸⼿时进针,呼⼿时提针,针体宜直,刺⼿不可过深。这样反复练习半月,再改为呼⼿时进针,吸⼿时提针,使呼吸与刺针提针相⼿致。半月以后,再用前法,如此反复练习,每天半小时,终身练习,越久越能出神⼿化,登峰造极。

③运⼿与针的结合:⼿功纯熟以后,使⼿通过经络达到⼿指,丹田之⼿,从下⼿上通过⼿三阴⼿到⼿指,再由⼿指通过⼿三阳⼿上头面,由上丹田⼿达下丹田(上丹田即百会,⼿云印堂,中丹田即腔中;下丹田即关元),从任脉、督脉⼿通乎⼿⼿经及奇经⼿脉,医⼿的⼿,由⼿物电通过⼿属这种良导体⼿达到病⼿的⼿位,容易“得⼿”,然后根据病情⼿使用适宜的⼿法。针时病⼿自有⼿种特异感觉,针后估有明显疗效。练功越久,其效越⼿。

各种刺法的锻炼

1、轻刺练习各种刺法应先从轻刺⼿⼿,轻刺、刺、浅刺,深刺是进针的深度;快刺、慢刺⼿进针的速度;直刺、斜刺、旁刺、横刺

是进的角度;反刺、倒刺、多刺、少刺、重刺是刺的作用。以上各种刺法因⼿因病⼿异。

轻刺最难,练习⼿切刺法都应从轻刺出轻刺的练习分为四个步骤,在练针枕上运⼿练指练熟以后,即着⼿练轻刺、轻到似有似⼿之间。

开始在⼿面练针,即所谓四个步骤“⼿面练针”:

1、轻刺棋⼿——用象棋棋⼿⼿个,直径五厘米,厚度2厘米。放在⼿碗里,让它静⼿不动。⼿面练针要单⼿持针,右⼿练完,再练左⼿。针体宜直,刺⼿要轻,针尖到棋⼿边上,稍重⼿些,只重毫忽之微。就要改变平度。刺在中间,棋⼿立即下沉,让⼿进到棋⼿上面,刺在旁边,稍重⼿些,棋⼿就会⼿边辊起,然后漂漂地移动了位置。要象写字似的悬腕⼿练,功夫到家,不论刺在棋⼿某⼿部份只见⼿微动⼿下,⼿所在的位置不变。功夫到家,再进⼿第⼿步骤。

2、轻刺瓶盖——用塑料瓶盖⼿个,⼿小和棋⼿相等。放在⼿碗里,瓶盖的边缘在下,象盖瓶⼿样,在⼿中稳定以后,持针在瓶盖上轻刺,这要比棋⼿难练,稍⼿用⼿,瓶盖翻转沉到⼿底,必须达到针刺微动⼿位不变,才算及格,这时进⼿第三阶段。

3、轻刺海棉——泡沫塑料,⼿般称为海绵,体质越轻,针刺越易浮动。针尖触到海绵上,海绵稳⼿不动其位,当然要微颤⼿下。这也需要⼿定的功夫。

4、轻刺⼿果——⼿果虽然比海绵体重,但在⼿中最难稳定。针尖刺上如蜻蜓点⼿,⼿刺即抬,使⼿果在⼿中刺不移位这是极难的⼿夫。⼿不许破皮,稍重⼿点,针尖就刺⼿⼿果皮里;⼿不许⼿果移位;要从练棋⼿、瓶盖、海绵循序渐进,刺⼿果在⼿中不移位,轻刺的功夫,才算达到成熟。

练轻刺的过程,没有捷径,没有窍门,只有耐⼿练习。世界上各种技艺都是从刻苦练习⼿得来的。学习轻刺所谓“定脚处取⼿⼿为主意,下⼿处认⼿木不是根基”,这两句的原意是指能调⼿和⼿,取⼿要应用⼿母补泻,济母补其不⼿,平⼿夺其有余,⼿不是代表五⼿⼿克。我从⼿⼿⼿字触类旁通,悟出来这个⼿面练针法。

先练棋⼿,是从《濒湖脉学》:浮脉“如⼿漂⼿”来的,以后又

想出了塑料瓶盖泡沫海棉,⼿浮⼿果,依次练习,果然收有实效。练好轻刺,再运用“左⼿重⼿多按欲令⼿散,右⼿轻⼿徐⼿不痛之因”,这时的“轻⼿徐⼿”与以往⼿不相同,轻到进针不痛,出针不觉的程度,并不是夸张。轻刺是练习针刺的⼿法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从⼿所欲,左右逢源,渐进⼿练其它⼿法。

2、点刺点刺是轻刺施用于临床治疗的⼿种刺法通常用5分的短针,拇指、食指捏着针柄,使针体与皮肤呈15°角,⼿般是横⼿的,⼿条线,⼿条线的且点且退,就象用针尖轻划似的,但是点⼿下⼿即退,不许出⼿,例如⼿眼歪邪,上脸不能闭,把上脸用左⼿按紧,迅速的在脸皮上点划⼿条线,点后上脸立即可以闭严。我们叫“点脸疗法”。小面积的皮肤骚痒症,用点刺疗法效果也好。

中医三基训练

中医三基训练 摘要: 1.中医三基训练的定义与意义 2.中医三基训练的内容 3.中医三基训练的方法与实践 4.中医三基训练的效果与应用 正文: 中医三基训练,即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它旨在加强中医临床医师的基本功,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一、中医三基训练的定义与意义 中医三基训练,是指通过对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使医师掌握中医学的核心理念、诊断和治疗方法,从而提高其临床诊疗水平。中医三基训练对于培养一批具备扎实中医理论基础、熟练临床技能的高素质医师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三基训练的内容 中医三基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中医基本概念和原理。 2.基本知识:涉及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学科的知识。

3.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三、中医三基训练的方法与实践 中医三基训练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方法包括: 1.课堂授课:系统讲解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使学员掌握中医学的核心理念。 2.实践操作:通过临床实习、病例讨论、技能培训等形式,让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熟悉并掌握中医基本技能。 3.考核评价:定期进行理论考试、技能考核,评估学员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并改进不足之处。 四、中医三基训练的效果与应用 通过中医三基训练,学员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实际应用中,中医三基训练成果显著,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医三基训练是对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中医临床医师的基本功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辨证施治的三个主要步骤

中医辨证施治的三个主要步骤 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功。辨证施治包括三部分:一是八纲辨证,二是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三是辨方证和药证。辨证施治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中医师临床疗效的高低。只有熟练掌握中医“理、法、方、药”四个环节中的每个环节的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自如,才能有高超的辨证施治能力。 中医辩证首先要辩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施今墨先生曾提出“十纲辩证”的建议,施老增加的两纲分别为气和血,这一提法也颇有道理。八纲辨证是中医辩证施治的第一步,是医生将四诊(望闻问切)获得的客观资料,按照中医的基本理论加以分析归纳,从而认识病变的部位、性质、发展趋势,以及患者体质的强弱等。 按照传统中医的观点,八纲辨证是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的基础,而八纲之中,又以阴阳为总纲。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里证、虚证、寒证属阴证。中医讲治病必求其本,本在阴阳,所以医生首先要将患者的病在八纲辨证中属于何种性质确定下来。 完成八纲辨证后,再根据患者的详细情况,应用其他辩证思想对患者做进一步的辩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二步。完成这两步后,再根据患者的具体症候,辨识患者属于何种方药的适应症,所以辨识方证和药证是辨证论治的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医生治疗疾病有没有疗效,关键就在于用对方剂和药物。 举例来说,某患者脉浮、发热、恶寒、项背痉挛疼痛、自汗、小便清长、口不渴。那么首先我们可以从脉浮、发热、恶寒辩其为表证;从小便清长、口不渴辨其为寒证。再从患者项背痉挛疼痛的症状来辨其为六经病中的太阳病。接着从其综合的症状来判断其为太阳病中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完成这样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过程,我们就可以开桂枝加葛根汤给患者治疗。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还发展出了越来越发达的辨病施治

浅谈学习中医基本功的几点心得

浅谈学习中医基本功的几点心得 浅谈学习中医基本功的几点心得 第一、一个字背:熟背汤头、脉诀、药性赋、针灸歌赋中医的临床工作分为识病、辨病、立法、处方、用药五大环节,最终必须落实在方药上。如果没有精确的处方,绝对不会有好的疗效。故中医历来重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三件宝。汤头即方歌。中医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解》辅行。要求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脉诀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故云脉必二李。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理求真》等。《药性赋》是民间流传多年且影响极大的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确实对初学用药可具初步轮廓。尽管有些内容已不合时代的要求,但仍为广大中医所喜爱。除上述三件宝外,不可忽略的就是针灸歌赋。众所周知,针灸是国粹,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利器。要想学好针灸,熟诵歌赋是必备的基本功。诸如:十四经循行、主病、穴位分寸歌、标幽赋、金针赋、通会指要赋、流注指微赋、胜玉歌、玉龙歌以及十二经子母补泻、流注八法等方面的歌诀均应熟背如流。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以上第一步功夫,属中医的背诵功。 第二、学好古文、医史及文献背诵功之后的第二步功,就是加强古文

和医史的学习。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中医文化,不愧是伟大的宝库,等待后人去努力发掘。而这些文献均是用古文写成。若不在古文上下工夫,势必很难理解。如文字的构成、词汇的衍变、语法的差异及古代文学常识、古天文学知识等等均需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学习医古文非常困难。文言文学得好,犹如与古人相与对坐应答,能进行跨时代的交流,也乃人生一大快事,而且学好古文是打开中医药宝库大门的钥匙。故第二步功夫首先必须学好古文。任何事情,任何学问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所以不管学什么都必须了解本门的发展史。搞政治要学政史,搞文学要学文学史。当然中医也不例外,也应学好医学史。只有学好医学史,才能了解各朝各代的名医、名著及其学术观点,也就是说要了解这些名医名著是在何等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下形成的。同时也应了解前世名医的奇闻逸事。譬如:朱丹溪三十岁学医,三十五岁就能临证而成大家。叶天士十四岁学医,先后师从十七人等。这对一个中医的学习和成长均有一定的启发。然而今人视学史为多余,似乎与临证无关,实属大谬。学古文具备了读古书的能力,学医史明确了读古书的取舍,在选书读书过程中,自然不会陷入歧途。同时还要博览历代医家的医论、医著、医案,对历代医家的成果有一个框架性得了解,对学术理论的构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第二步功夫为基础功。 第三、构架、精读古典医籍要想学好中医,则必须精读一些古典医籍,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神农本草经》、《医学心悟》等。《内经》、《难经》是中医基础的奠基。阴

中医基本功?

中医基本功? 中医基本功? 素医炼鼎中医2022-01-14 17:26 学习这事,基本功很重要,但是很少有书讲基础知识,毕竟基础知识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我整理出一部分给大家参考。若有不足,请忽略。 1、洞箫或古琴 训练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即四诊合参之本能。琴以练心,箫以练气。 2、问诊基本功 问诊对内则为缜密思维,医学之道理,对外则为演讲,为口才。为内在于医者自修,由内而外是学医之途径,是为道。于外为非医学之文化熏陶,由外而内化医者之成见,是为术,是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故道无术不行,术无道则不彰。 为道者,按学医之次第逐渐深入。即先从《内难》《伤寒》《金匮》本草及诸家学说入手,或从今学以至于古,或得良师以诱导之。 为术者,行心口之门户化自身之成见。即跟背送三者。 跟,即模仿,学其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如赵忠祥《岁月》训练情感表达,用声音来进行诊疗。如单田芳评书训练气息,以养丹田之气。而后选择专业之书进行深造。 背,即重复以致于背下来,非刻意去背。如可选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四书五经、领导讲话、中医学术报告等,亦可根据专业而定。不信你看从古到今医案写作基本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板。 诵,睡前或早晨大声读出来,如《内经》、《伤寒论》等等。 3、体能基本功 a、西方锻炼技能:仰卧起坐、俯卧撑等 b、传统技能:八段锦、太极拳、行气诀、按摩神术等 4、脉诊基本功 常见的学习方法是循名责实,比如先理解了浮脉的概念,然后在

号脉时根据浮脉概念来确认是否是浮脉。 一种是以实证名,即先通过号脉来全方位体会脉的变化(此时不需要任何脉的概念),然后按照自身对脉全面体会的形象去对照书本中脉的概念,《内经》属于后面一种方法。因此那时不注重脉形(脉的概念),而是注重脉的变化趋势。 5、针灸基本功(摘录) 临床针灸⼿法研究彭静⼿ 针灸⼿法和⼿技有什么区别? ⼿技是⼿义的,⼿法是狭义的,⼿法包括在⼿技之中。 练习针刺⼿法 练习针刺,首先要锻炼身体,只有强壮的身体,才有饱满的精神,精神充⼿,⼿⼿通畅才能从⼿功⼿⼿结合练针。 1、练臂运掌练臂运掌是运⼿练指的基础,既是⼿种运动⼿法,可以强健身体,又是运⼿练指前的基本练功阶段。这⼿阶段很重要,必须合乎练功的规律,每天按规定时间练功,不可间断。 练功⼿法:身体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居宽,两腿用⼿,稳如柱⼿,不使身躯动摇。共分三个动作。 (1)臂与肩平,向前平举,两⼿屈于胸前,⼿⼿向下,⼿指端相接,然后由内向外划圆圈32次。 (2)两臂向两侧平举,⼿⼿向下,由外向内划圆圈32次。 (3)两⼿向前平伸,⼿腕及⼿指摆动;两⼿同时由左向右划圆圈16次,目视⼿稍,随⼿转目。再如上式,由后向左,动作相同16次。(建议参考⼿段锦与太极拳之呼吸用劲之法)⼿决:身如柱⼿,⼿与肩宽,屈伸旋平,意守丹田。 2、练⼿运指 (1)练⼿法:运用⼿功呼吸法,先使全身放松,(就是不使劲)端坐在床上,或垂⼿坐在椅⼿上,(建议跪坐配合服⼿法)呼吸用鼻⼿,不用⼿,练习腹式呼吸。先从鼻孔吸⼿,舌卷起使舌尖舔上胯,让空

怎样才能练好中医针灸的基本功?

怎样才能练好中医针灸的基本功? 经过之前的几篇问的对针灸的分析后,大家对针灸有了一定的认识了,那我们就要接下去就来谈谈针灸基本功重要性,学过功夫的都知道一种功夫要想走得远,学的精,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基本功直接决定了以后的高度。 基本功是硬本领,是需要天天练,不断的练,日积月累,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经过生疏到熟练。针灸和别的学科还有些区别,针灸是一门操作和理论相结合的学科,操作层面要求我们要指力要够,压手刺手要配合得当,还有手法要做精,那理论呢,要求我们要辩证准确,取穴也要准确,理法方穴都要配伍得到。那针灸医生的基本功有那几个方面,我今天就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历给大家稍微分析一下。 针包练针 首先我们从操作层面来看,针灸的扎针是尤为重要的,以目前的情况看来,很多人对针灸是有恐惧感的,一听到针灸有的会直接拒绝,这就对我们的扎针要求就更高了。针灸操作的基本功一般是要求指力练习,我记得我刚学针灸那会,老师就要求学生用面巾纸捆实,然后用针扎进去,再捻透。周而复始的慢慢的指力就上来,再后来外出学针灸的时候,得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张缙教授有一种扎纸板练指力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找一块比较厚的纸板,然后依次有序的一针一针的扎入,久而久之的也就掌握了进针技巧了。这两种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对初学者帮助比较大。 纸板练针 针灸操作层面的另一个基本功就是功法练习。我们之前有讲过了,针灸就是用来调气的,那要如何取感知这个气,这就要求医生自身也要练功法,这样子才能手上也才能有感应,能更好的驾驭这个气,达到更好的疗效。功法有很多种,可以站桩,也可以打坐,也可以练太极拳。我之前为了学好针灸,也去我们这边的专业的太极拳馆学了两年的太极拳。这个功法练习不仅能够帮助提高疗效,而且还能避免医生出现职业疲劳,针灸医生平时的工作强度都是比较大,一天几十个

中医基本功——辩证论治要诀

中医基本功——辩证论治要诀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中医人要有自己的临证思维。根据本人临床经验,心得体会如下: 1.辨证之首,注意主症 辨证之首,首先应抓其主症,因为主症是辨证的要点、治疗的重心。抓主症应从几方面着手。一是主症多在一般问讯病人何处不适时的第一句回答中出现,既是病人希望你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常见疾病的主要问题,如胃痛、头痛;二是在证中找主症,如病人反映心烦、心慌、头晕、耳鸣、入睡难,显然失眠是其主症;三是病人不知道什么是主症,医者多费心思,尽量找出主症与主因。 2.辨证之性,注意兼症 辨证,既要辨病位,又要辨病性。而辨别疾病的性质,实际上就是辨疾病的寒热虚实。而辨证之性,主要是辨兼症之性质。如胃脘痛者,病位在胃,其兼症中喜温为寒,喜按为虚,合而辨之,谓之虚寒。当然,辨疾病之性,也可辨舌苔和脉象。如脉沉迟无力,其沉主里,其迟主寒,无力主虚,合而辨之,谓里虚寒证。需要注意的是,临床有主症与兼症病性不一致或相反的情况,这就要求医者仔细琢磨,既要主兼分明,真伪分明,又要辨清病位与病性。 3.辨证中证,注意联系 辨证之中,多见证中有证。如胃肠不适病人,既有寒凝气滞型胃脘痛,又有肾阳虚之五更泻。一为新病,一为久病;一为实证,一为虚证;一在上腹,一在下腹;一以温散,一以温补。故选方既选良附丸主治胃痛,又选四神丸兼顾泄泻。待胃脘痛愈,又在主选四神丸的基础上合理中汤治疗五更泻。故辨证之中,一定要注意证中之证。只有掌握好两个证型之间的联系,才能抓好主治、兼治、合治、先治、后治之机。 4.辨证外之证,注意夹杂 所谓证外之证,是指临床表现中有两个系统以上的疾病证候群。如内科证候、妇科证候、五官科证候同时并存。怎么辨?其辨证原则

郭博信:练好中医基本功临床才能见疗效

郭博信:练好中医基本功临床才能见疗效 我的一位中医朋友,他能将《伤寒论》一字不漏背下来,甚至哪一个问题在哪一页上他都能说过来。去年初春有一个咳嗽病人他治了两个月也不见好转,后来他请我治疗,我开了三剂药,这个病人就好了。他看了我开的方子,脱口而说:“哎呀,这不是小青龙汤嘛,我怎么没想起来呢?”我一看他开的方子,原来是川贝、紫苑、冬花、百部、桔梗、甘草一类的止咳套方,没有辨证,怪不得没效。我们学习中医,切不可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用两张皮,在临床中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力,要求中医之真、务中医之实。 2004年我曾接诊一个70来岁的女病人,言其得了糖尿病,说她亲自尝自己的尿是甜的,连她用过的尿盆也黏有糖性物,空腹血糖13.5,尿糖(+++),她说曾服过降糖药也不顶事。已多日卧床不起,呈重病面容,我赶紧开了苍术、元参、麦冬、地骨皮、桑白皮等中医降糖药,结果吃了5剂药,血糖尿糖纹丝不动。二诊时诊其脉弦稍数,舌质红苔黄,询之口苦咽干,胸胁苦满,寒热往来,恶心不欲食,我才恍然大悟:此乃少阳证也。于是置“糖尿病”于不顾,开了小柴胡汤3剂。三诊时适其家,她正在炒菜做饭,居然换了一个人,言其小便清利,化验时空腹血糖5.5,尿糖也没有了。我自愧一诊时疏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幸亏二诊及时改弦更张,回归中医,不然此病何以得愈? 20年前我曾随黄杰熙老师诊治一位50来岁女性患者,当时她已在省城和北京各大医院检查,均确诊为宫颈癌Ⅲ期,几经专家教授会诊治疗,时好时坏,时过一年,依然如故,院方辞为不治。建议采取保守疗法,控制病情,延缓死期。当时诊其两手六脉皆沉迟无力,两尺兼涩,观其体形瘦弱而面无血色,略带浮肿,声颤音微。患者自述:纳少,大便数日一行如羊屎,小便短涩混浊,阴道时流浊水黏液夹小黑血块,少腹切痛难忍,全身无力,终日躺卧欲寐。当时老师据此脉证分析,认为是阴寒独盛,孤危之残阳不能化阴邪,水湿血液下流,集于子宫口,久则糜烂腐化变质成癌。阴邪弥漫奇经,则少腹切痛;

刘英锋善辨真伪是学好中医的基本功

刘英锋善辨真伪是学好中医的基本功 勿容置疑,学习任何一门科学,若要获得真知,都需要有辨别真伪的能力。但比较而言,学习中医尤须强调这项要求。 原因之一,是由于长期私有制度下的个体行医方式,不仅历史地造成了学术资料散漫零乱、学术观念各执一端的局面,而且中医文献号称万种,其中抄袭、臆行、夸大甚至讹传之作又不乏其例,时至今日,中医仍难对其学术著作与文章建立可靠而严谨的质量标准因此,中医理论系统整理不够、知识内容鱼目混珠严重,学习者必须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审辨功夫,才能逐步清楚地把握其中之真谛。 原因之二,是由于长期封建社会中的文儒从医特点,不仅历史地造成临床诊治不重记实,实验经验缺乏统计的缺憾,而且遗留至今,中医临床仍难形成一套明确而规范的疗效标准,来肯定临床经验及其远近效果。因此,中医临床实践要求不严,经验总结良莠混杂突出,学习者若无识别真伪的眼光,以为开卷有益而多多益善,则难免因错就错而误人歧途 原因之三,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研究历来缺乏实验方法,其学术结论主要依靠逻辑推论与临床反证,因此其学术成果往往理论上说较为模糊、实际体现较难规范,易于造成学术探讨中的理论与假说的混滑,学习者若不能从中分辨是非,则可能陷人繁言杂说的迷惑之中。 总之,在扑朔迷离的中医学海中,不仅要勤学苦练,还要善辨真伪,才能真正步人真理的殿堂。至于如何才能学会辨别真伪,笔者从我省若干名老中医的成功经历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可为沽名钓誉而不知以为知。这样才能保持清醒头脑,而不会被一时的急功近利所诱惑。 其次要立足学以致用的目的,打好扎实的临床基础。这样才能在

学中医推拿,这八大手法必知必会

学中医推拿,这八大手法必知必会 学推拿就一定要学手法,这是中医推拿的基本功。推拿按摩有很多种手法,并且不同的门派、不同的学说之间手法也不尽相同。但是不管手法怎么演变,门派之间有何差别,以下这些手法是基本的,大致相同,也是中医推拿必会的! 1、掌平推法 顾名思义就是用掌根为着力点,作用于人体的治疗部位,向前推进一段距离。若需要增大压力时,可用另一手重叠缓慢推进。一般可连续操作5~10遍。此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和患者皮肤接触面积很大,所以推进过程中可能产生较大的阻力,可能会产生疼痛,可以适当涂抹凡士林润滑油或者石膏粉。

2、指按法用拇指指端或指面按压体表穴位的一种手法,当单手指力不足时,可用另一手拇指重叠辅以按压。此法一般用于点穴多一些,相当于长时间的强作用于某一点穴位,可以达到类似针灸的效果。 3、四指摩法手腕放松,四指关节呈自然伸直状态,紧贴作用部位,前臂带动手腕作连续缓慢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抚摸动作。此法常作用于腹部用于治疗食积、脘腹胀痛等疾病。 4、指揉法用指腹部贴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轻缓旋揉的节律性

动作。一般用大拇指较多,因为大拇指的受力面积较大,力臂短,不易引起疼痛反应,施术者也能轻松方便地使用。 5、拿捏法 虎口张开,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用力将身体肌肉较多的部位提捏起来,此法作用显著,但是对施术者的体力要求较高,特别的费力气。我们平时落枕,用的最多就是拿捏肩、颈部的肌肉,从而舒缓僵硬的肌肉,活络血脉,达到治疗落枕的目的。 6、拍打法此法最为简单,一般人看过一遍基本都能学会,就是用手掌拍打治疗的部位,需要注意的就是掌握拍打的力度,避免出现淤青等副作用。

16条中医基础理论精华总结

16条中医基础理论精华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内容之一,也是要学好中医的基本功。 二羊分享中医基础的16条精华总结给大家。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

论中医基本功的锻炼

论中医基本功的锻炼 论中医基本功的锻炼 景望(整理)读书临证知行合一 所谓基本功,是从无到有,自近及远,由浅入深,循序而渐进地、经幼稚生疏到成长熟练的一些功夫。固然这对初学的人来说很重要,但对于那些中医学术已有一定基础的同志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不是多数还要再从头学起呢? 我认为就是要从头学起。理由很多,主要是因为基本功一定要熟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就以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来说吧,如果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成了有源头的活水,到临床应用时,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可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否则在读书时虽背诵得过,到应用时一有障蔽,却想不起或想不全,这恐怕是很多同志都经历过的,感到非常难受,这是因为读书不够认真的缘故。基本功是硬本领,要天天练,要累月积年不间断地练,学习时经常固定地练,工作时也要抓紧业余时间不断地练。 正如文艺、体育工作者,无论老手新手,每晨都要踢腿、练腰、练嗓子一样,假如你平时功夫不够,要在前台来个就地拔葱倒筋斗,那可能要把脖颈栽坏了的。 医生在大症、难症面前,认识靠诊断准,治疗靠方药熟,疾患无穷,方药极多,没有基本功,能够迅速处理得当吗?这说的是临床急难症、重大症要靠基本功。 至于平时门诊或病房工作中写病历的经常性工作,一方面要有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观念,注意四诊八纲的体现,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还应注意辨证辨病的结合,这就更需要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了。 1、认真揣摩,温故知新 2、各病有它的本质,专病有它的特征 3、关于基本功,如逆水行舟,撑拽又持拽,久而久之,基本功自

然练成,此处强调一个持久战。 4、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随着矛盾双方的斗争,其力量对比关系时时刻刻发生变更,我们在这两个力量的变更中,看到药力胜过病力,则加强药力,直追猛打,把疾病彻底征服;若病力胜过药力,则是药不对症,或是药轻病种,慎重分析。 5、学医譬如学棋,入门容易,入室难。 ps:岳阳跟师抄方学习时学到,麻黄、桂枝可以治疗脾胃系统疾病。如胃寒凝者,加入少量麻黄可以通阳散结,脾胃化生营卫之气,麻黄汤可以调和营卫,故知麻桂可以疗脾胃之疾。桂枝类方治疗脾胃虚症更是不必多说。 关于药量,老师讲到溶质溶剂饱和度以及经济的问题,故而药物用量过大性价比并不高。关于药量,极大量的用药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对全方的掩护。关于药量,1g2g3g,这种剂量的使用时科学的,我不是很懂,留待深究。 -----整理自《岳美中论医集》

怎样修练好中医临床基本功

怎样修练好中医临床基本功 一个好的临床中医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临床基本功。怎样修炼好中医临床基本功?这是中医教学、带教与临床工作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经常有学生和同行向我请教与我探讨的问题。今天利用国庆长假休息的时间,把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自己听王永炎院士讲课时所记笔记中的有关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心得概括整理成文,一来以了抚今怀昔之念,二来希望同道能攻瑕索垢,不吝赐教。 中医临床基本功包括四诊运用、辨证分析、立法处方和病历书写四项主要内容。首先,谈谈中医临床基本功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四诊运用:问诊要注意倾听主诉,善于抓住主症。对病史资料的搜集要做到既确切又全面,在全面中抓重点。望诊要在全面观察病体外部神、色、形、态的同时,对舌诊做重点的观察。尤其对舌质、舌苔、舌态需仔细审视并着意加以描述。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特别是对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气味要做细致的分辨。切诊要求掌握好切脉、切腹的正确方法,切脉要做到三部九候,通过举、寻、按反复切摸以取得真实的脉象,对危急重症还要切人迎、趺阳脉。应强调问、望、闻、切的运用必须做到四诊合参,如此才能对病人做缜密的观察与全面的了解,以求见病知源,为辨证求因收集可靠而充分的材料。 辨证分析:这是中医临床基本功最重要的一环。辨证分析的内容包括定病位、述病机、阐明证候属性三个方面,书写形式可仿效传统医案,也可用白话文加以描述,但从内容上都要求做到言之有理,理必有据,陈述简明,表达正确。所谓言之有理,理必有据,就是运用中医理论来分析证候。具体地说,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的基本观点为依据,阐明病因病机;根据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基本方法,通过综合分析以定病位和证候属性。 立法处方:据证立法,依法订方,必须理法方药贯穿一致。因此,治法的确定应与辨证的要求互相呼应,至于标本缓急、虚实补泻、同

不可不知的特定脉象!学中医必备基本功

不可不知的特定脉象!学中医必备基本功 脉诊是中医临床中最重要的诊病方法之一。是故,精确地掌握各种脉象,是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前提条件。小编学艺不精,曾经被各种复杂脉象弄的稀里糊涂,但是,这并不妨碍小编为大家送上最为系统的脉象规律总结! 今天的文章中,涵盖了临床常见的特定脉象。希望各位正在钻研脉诊的童鞋们能够反复研读,细细体会。想做一位名医,这可是基本功哦! 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有力。 阳脉居表,阴脉居里,阴阳相合,则不浮不沉。 正常脉切取时的感觉:举之(轻取)有脉,但弱;寻之(重按)有根,也弱;按之(不轻不重)有力,正是阴阳相合的结果;病理脉象则反之。 一些特定的脉象(源自《脉经》)

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疝瘕。 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痹,小肠有热,小便赤黄。 左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心脉者。苦心下毒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 左手关前寸口阴实者,心实也。苦心下有水气,忧恚发之。 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苦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见鬼状,多惊少力。 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实不安,身躯习习也。 左手关上阴绝者,无肝脉也。苦癃,遗溺,难言,胁下有邪气,善吐。 左手关上阴实者,肝实也。苦肉中痛,动善转筋。 左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膀胱脉。苦逆冷;妇人月使不调,三月则闭,男子失精,尿有余沥。 左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苦逆冷,胁下有邪气相引痛。 左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下热,两髀里急,精气竭少,劳倦所致。 左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恍惚,健忘,,耳聋怅怅善鸣。 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 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苦肠中切痛,如锥刀所刺,无休息时。 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肺脉也。苦短气,咳逆,喉中塞,噫逆。

中医针灸基本功

怎样才能练好中医针灸的基本功 一、基本功是硬本领是天天练,不断地练,日积月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经过生疏到达熟练。 这不仅对初学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对于那些中医针灸学术有一定基础的同道来说, 也是很重要的,理由很多,主要的是基本功一定要熟练。 就以读《灵枢经》、《针灸大成》来说吧,如果能做到不加思考、张口就来、动手就做,到临床应用时,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得心应手、熟能生巧。 否则在读书时虽能背诵,到了应用时一有障碍,就想不起来或想不全面了。这是因为读书不够认真,基本功不够熟练的缘故。所以学习期间要天天练,工作期间也要抓紧业余时间不断地练,才能练好基本功。 针灸医生在病人面前,一切为了病人,认证靠诊断准,治疗靠方穴熟、手法精, 病症无穷,方穴众多,基本功不扎实,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疗效。比如在门诊或病房工作中写病历,一方面要注意四诊八纲、理法方穴术的一致性,还要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既要有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观念,又要注意病位与症状的关系,才能写出较完整的病历。 中医针灸学,初学入门比较容易,学精学深比较困难,不下苦功夫认真揣摩钻研,是达不到精益求精的。中医针灸学术,一•般的学会了四诊八纲、理法方穴,好象 就己经掌握了中医针灸的诊断和治疗,其实,这只是学会了似下象棋的跳马、出车、“将军”等初步的东西而已。 病证有千百种,方穴有千百个,手法也有几十种,各种病证都有它的本质与特征,应针对其本质与特征进行治疗,否则就会使辨证施治庸俗化,肤浅而不深入,能治疗一般的病,不能治疗特殊的病,能治疗小病、轻症,不能治疗大病、重症。每种病证都有它的前、中、后的阶段性,还有性别、年龄、体质、气候等的复杂性,再加上阴阳、虚实的错综混淆,只凭一方几穴、一种手法,想要控制住病证的全过程,往往是不可能的。 有不少学习中医针灸的同道,停留在“对号入座”上,选定一病一方、儿个穴位、某种手法,一直治疗下去,效果不佳,也不变换处方、穴位和手法。

中医脉诊入门基本功

中医脉诊入门基本功 脉诊分为脉象与辩脉2部分, 脉象从古到今很多,最著名的是《濒湖脉诀》的27脉。但是关于脉象的描写大多是用比喻、体会来描述。让人难以掌握。而实际分析大多数脉象不过是九大物理指标的组合。无非是快慢、脉位(浮沉)幅度、长短、粗细、力度、幅度、节律、开合九大物理指标。把脉先掌握和指下感受到这九大指标,自然什么27、34、什么怪脉、什么绝脉都能很快的掌握和获得。而明白了方法,练习一个月脉象也就能准确掌握与获得。而后运用脉象分析的一气阴阳三焦六部10纲法,来分析自然获得疾病的判断,与用药的分寸。脉诊时下之难难在脉象不明,分析乱扯。方法不对。所以难以速成。 个人通过3个月掌握脉诊的流程是:1、自身上练习明白九大物理指标并在指下感受而真实体验到(1周)—-2、运用9大指标快速掌握并指下获得28、34脉(2周)——3、学会分析脉象掌握一气阴阳三焦六部10纲法(4周)——4、脉诊对应药性做方法(2周)——5、临床练习 一、九大指标分析与练 一、浮沉: 指手指感知脉的位置深浅。古人把从肌肤到筋骨的位置分为9份,每三分为一部位。 分别叫做浮中沉。以6分来分则3分为浮,三分为沉。 指标分析:正常脉,为天气气温变化,或者饮食改变,比如气温升高比如春夏,比如吃了辛辣食物以及喝酒,或者热性药物而阳气生发或者叫体温升高,而出现脉浮。或者气温降低,或者寒凉食物,以及

凉性药物,则阳气收敛下沉,而现脉沉。 病脉:疾病造成的内热而气血外浮,或者表层肌肤感邪气而人体气血外浮则现脉浮,或者不通畅而气血难以下降也现脉浮,反之则现沉脉。 虚实判断,不管是脉沉还是脉浮,以中沉取力度判断虚实,无力为正虚,有力为邪实。 练习方法:以手指搭在六部任何部位,从轻到重,感受脉跳。1到三分力能感知脉跳,为得到脉浮的感觉,而后逐渐加力到9分到了筋骨,还能感受跳动力度,为脉沉。一般来说冬天脉尺部为沉脉中下有,浮部不明显,而寸脉,一般中上明显,特别是夏天,脉浮最为明显。 二、快慢(迟数) 快慢指2种情况;1、是指心跳每分钟的速度,也就是古人说的一息几至的意思。这个容易理解。2、指脉跳起伏的快慢。古人所谓的来去。也就是所谓的脉跳幅度起伏的快慢。这个容易被忽视。如果不注意,那么伤寒论或者内经里面有些关于迟数的描述就会自相矛盾,让人认为古人不科学。这里我们只讨论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在幅度指标里面来具体讨论。 指标分析:正常脉:人体成人每分钟大概是72次/分钟左右,也就是古人一息5至的换算结果。女性略微多一点点,儿童大概是110次/分钟左右。运动员身体特别强壮的人一般60左右。这都是正常。高于这个速度叫数通俗叫做心跳过快或者叫脉跳过快。低于一定范围的叫迟,或者叫缓。 病脉:过快分2种为主,邪实热与虚热。邪热容易理解内热体温升高心跳加快,虚热为人体虚弱人体为了自救,而加快循环速度,把营养物质或者氧气。。。。。。。迅速的运输到虚弱部位,而脉快。前一种体温升高明显,后一种不是很明显。还有一种是滞涩,血管壁

中医基本功

中医基本功病名与证候 一、病名 内科病名含义多,自觉症状部位说表现形象排泄物,病因病位病变合病名为主必分候,辨病论治病可瘥 二、证候 证候症状组合成,病位病性舌脉明病机分析病因定,症候症状各不同 病位与诊断 一、病位在脏腑的诊断要点 1、心与小肠

心主血脉华在面,藏神窍舌液为汗反常悸忡憋闷痛,寐梦神碍汗舌烂小肠受盛分清浊,尿黄肠鸣溏泻便 2、肺与大肠 肺主诸气司呼吸,宣降皮毛调水气喉咙声音开鼻窍,反常咳喘气短闭皮悴痰饮肿尿少,咽肿音哑鼻流涕大肠传导变水谷,失常便干与泻痢 3、脾与胃 运化统血益气升,肌肉肢窍口唇荣反常尿少肿溏便,腹胀下血崩漏成气短眩晕下垂脏,消瘦肢倦唇白红胃主纳腐降浊润,胃热嗳恶逆酸疼 4、肝与胆 肝藏精血调血量,疏泄筋爪劲力强窍目藏魂志为怒,胆正决断属少阳

反常眩晕呕吐血,腹满筋缓乏力常目昏多梦急躁怒,胆病烦惊耳鸣黄 5、肾与膀胱 肾藏精髓上荣脑,育殖华发出伎巧腰骨纳气阴窍耳,膀胱气化津水少 二、病位在经络的诊断要点 经络正经和奇经,十五络脾任督名内联脏腑外肢节,病变本经脏腑同各经出现各症状,症状相连经络行六经辨证论治法,详在伤寒专科中 三、病位在气血的诊断要点 1、气 气乃全身理功能,脏腑经络气化行异常气虚乏力汗,少气懒言头晕蒙气陷脏垂气滞胀,气逆肝胃肺病成

2、血 血是中焦水谷精,注之于脉而化生滋养脏腑安神魂,润泽毛发肌肉丰异常血虚血淤滞,出血部位要分清 四、病位在精津的诊断要点 1、精 精有生殖水谷分,精足神全保元真精亏不育身乏力,气血难生少精神 2、津液 津液源于水谷精,雨露滋润汗尿通异常汗出尿不利,痰饮浮肿湿病生 病性与病邪 一、病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