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模式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新加坡模式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新加坡模式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新加坡模式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宋有波2009045054 郑永年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模式》一书中,介绍了他很多年里对中国模式的思考,包括中国模式是什么,如何发展而来,它的未来又是什么。通读此书,可以看到作者没有太涉及理想层面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经验观察,作者通过观察中国的实践和中国的经验来理解中国模式。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介绍中国要从新加坡模式中学习些什么,读此部分,对我触动很大,因此下文主要针对此部分来讲一下自己的感触。

新加坡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资源,建国不到半个世纪的小国,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转型。这里的经验自然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其实在很久之前,中国的领导人就对新加坡的模式非常重视。邓小平曾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特意强调要学习新加坡,学习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经验和社会治理经验。在此后,很多其他的国家领导人也都曾在不同的场合有相同的表达。而对新加坡模式的学习与参考,下面主要从政治制度方面的差异进行评述。

第一,政治权力的分配不同。新加坡一般被人们称为权威主义的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对于权力集中本身来说它是中性的,就是权力集中并不是一个价值判断,并不能衡量一个政治制度的好坏。一般说来,如果权力集中就要产生腐败,但是这些并没有发生在新加坡,而中国与之相比,腐败问题就要严重的多。现存的社会科学理论很少有能够解释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权力集中,另一方面是权力的清廉。而且,在新加坡,权力集中也意味着能把政策、计划推行下去。

而在中国,情况则有所不同。中国是“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权力掌握在广大人民群众手中。但是如今中国正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是权力的流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的纵向权力关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目前中央与地方纵向权力关系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没能彻底摆脱“放权——收权”的循环怪圈。当前中国国家权力的纵向配置面临着很多方面的制度困境。中央集权但权威不足,地方权力不断扩大却无权力归属感。这就让老百姓觉得没权力,领导人感觉没权力,社会感觉没权力,政府也感觉没有权力。在党政之间,社会之间,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着矛盾,而权力就在这些矛盾之间互相消耗掉了。中国看起来非常集权,但领导人现在要做一件事情,到处都是阻力。中央颁布的政令,地方会打折执行甚至不执行,正如人们所说的“政令不出京城”。因此当代中国迫切需要找到中央与地方集权、分权的合理均衡点,实现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民

主、高效、充满活力的国家权力纵向配置体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腐败问题。近年来由于腐败问题下马的高官层出不穷。虽然中国有各级的检察院,检察院有专门的反贪污贿赂局;刑法上有贪污罪、受贿罪、行贿罪;行政序列还有监察机构监察局,有监察法、公务员法等;共产党内部有纪律检查委员会,有党章和几率处分条例。可以说中国对于反腐在体制上还是下了很多的功夫的,但是腐败问题依然那么严重,这已经不是体制的原因所能够解释的了。

第二,政府与社会关系方面有所差异。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家,人民行动党议员要定期和选民直接见面,讨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这就把执政党和社会结合起来。而且新加坡的政党是融于社会的,人民行动党是个精英党,党员分干部党员和普通党员两部分,普通党员不多,干部党员更少,在社会上大家感觉不到党的存在。此外新加坡的政治体系是向社会开放的,因为他们的领导人意识到,在一个没有任何资源的国家,政治人才是国家生存、发展和提升的关键。在西方国家,最优秀的人都去经商,但新加坡让最优秀的人去从政。所以执政党会从社会中吸收很多优秀的人才来担任政治精英,只要你足够优秀,就可以被邀请入党,为国民服务,他们很少有党龄一说,这就解决了列宁主义政党内部论资排辈的问题。虽然新加坡同中国一样都是一党独大制度,但是执政党必须通过五年一次的大选,因为有很多发对党的存在,尽管他们很小,但也会构成威胁。因此执政党始终有压力,执政党的行为必须让多数民众满意。

而对中国而言,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都没有和社会连接的高效直接机制。如果这些代表与社会及人民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么他们如何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呢。而且中国共产党的精英是从党内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在很多时候,由于制度不完善,精英的培养制度会演化成精英淘汰制度,有思想才干的,反而可能会被淘汰掉。因为主要从政党内部培养人才,因此基本上培养的都是些官僚型官员,其中不乏溜须拍马,欺上瞒下之辈。此外中国也是一党独大制度,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却不会受到其他党派的威胁,虽然有政治协商制度,并且中国共产党会选拔一些其他党派的人士担任重要职位,但这些都不会威胁到执政党的统治地位,这种情况就很有可能导致执政党没有危机感而不思进取。

新加坡的成功,与其政治制度的成功是密切相关的。中国可以从新加坡模式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经验。首先要处理好权力的分配问题,无论是绝对的中央集权还是绝对的地方分权,都是权力配置的极端表现,都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今后的中国不可能实行完全的地方分权,也不可能实行绝对的中央集权体制,而是致力于建构中央有限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的动态平衡机制。另一方面,执政党必须加大对社会开放力度。较之于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

中国共产党的开放程度还比较低。要增强与民众之间的直接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在某些领域,应当搭理开放给社会优秀人才,将党内精英和社会精英聚合在一起。当然,这就要求对于人才的选拔竞争机制要有所改革,当前中国人竞争,三分靠才能,七分靠关系,能够参与竞争的不一定是精英,这种现象一定要尽力杜绝。

当然,每个国家的国情都不一样,同样的制度,在一个国家是成功的,在另一个国家就未必成功。不过总的来说,新加坡模式对中国而言,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合作探析

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合作探析摘要:本文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对中国与新加坡两国的对外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结构均以工业制成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初级产品中除SITC3类商品外的产品贸易占比均较低。结合当前两国对外贸易合作的发展机遇分析,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注重技术研发与创新和把握“南新”经济走廊建设机遇以扩大中新贸易规模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新加坡;贸易合作 一、引言 2015年底,东盟共同体在吉隆坡宣布成立,并为其设立了2025年发展路线图,标志着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描绘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经贸合作的发展蓝图。而新加坡在东盟十国中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金融发展或是社会建设方面都处于数一数二的地位,是唯一的发达国家。在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规模迅猛增长的态势下,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的贸易合作关系也发生显着变化。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近年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贸易总量与结构的变化趋势,探寻两国未来合作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二、中国与新加坡对外贸易现状 为探究中国与新加坡对外贸易总额及其结构情况,本文

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第三次修订标准公布的商品分类标准对两国对外贸易情况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国际贸易共分为10个行业类别,其中前五个部门为初级产品行业,后五个部门为工业制成品行业;根据产品要素禀赋的不同,初级产品行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中的SITC5和SITC7两个行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其他工业制成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 (一)双边贸易关系深化,但贸易不平衡现象日趋扩大根据Wind数据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5年中国与新加坡之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呈递增趋势,2015年进出口总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相比2005年增长了%,除2009年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负增长之外,均保持正增长趋势,由此反映出两国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中,2015年进、出口额分别为亿美元和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170%和%。 分进出口结构来看,2005-2015年中国与新加坡进、出口平均比重分别为%和%,进出口贸易以出口为主,中国对新加坡贸易顺差呈扩大趋势。其中,中国对新加坡进口总额增速不稳定,除2007年、2009年和2015年负增长之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正增长;与进出口总额相同,中国对新加坡出口总额除2009年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负增长之外,2005-2015年整体呈增长趋势。

中国---新加坡经济合作发展的亮点、问题及对策

中国---新加坡经济合作发展的亮点、问题及对策 《摘要》:通过阐述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发展的基础、现状和前景,从中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发展的优势和亮点、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做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基础亮点问题对策 近几年中国新加坡双方已有较密切的交往,双方的友好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双方政治、经济贸易、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除此之外,新加坡目前是我国在东南亚最大的经贸合作伙伴。这些为两国以后长期的合作、团结互助关系奠定了基础,是促成中新两国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两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关键。王勤通过对中新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分析,指出中国加入WTO、以及积极参与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新加坡积极调整对中国经贸战略,实施“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的“中国策略”。因此,可以预见:中新经贸关系将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 一、中新合作的条件与基础 中国、新加坡的能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有一些有利因素做铺垫。首先中新良好的合作条件体现在:(1)相似的历史。东盟与中国近代以来都曾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有着反帝、反殖的传统,这是双方增进理解的重要基础;(2)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这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交往,特别是在抵制西方强加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上能找到共同点。(3)山水相连的地缘优势,这使双方能更便利地交往和合作。 再有,2007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时发表讲话表示,中国将继续积极支持和参与东亚区域合作,同本地区国家政治上和谐共处,经济上互利合作,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互信协作,共建和平、和谐、繁荣的东亚。

新加坡与中国政府网站比较(整合)

电子政务实验——新加坡与中国政府门户网站比较 07小组报告1.新加波电子政务网站的发展 新加坡是一个小城市,已经走完办公自动化和政府协同办公的发展阶段,已经有了完备的政府信息资源数据库,现在集中政府政务的电子化,新加坡网站的内容非常丰富。 而我国电子政务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大量问题,信息内容从总体上看结构不合理。实用性差、总量不足且内容陈化,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问过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知度12%,对电子政务满意度不足3%。政务在线办公服务仅为业务量的20%,应用跟不上极大影响了电子政务进一步快速发展。 新加坡政府网站功能及其强大,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曾在1999年被美国大宗服务管理部评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综合服务网站。该网站最具代表性也最具特色的为“电子公众中心eCitizen”。网站内容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能设定,从而让使用者对整个政府的运作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新加坡网站开辟了三个主要入口: 企业入口:通过企业入口,可以进入4个快速连接。 公众入口:通过公众入口,可以快速查询经常使用的信息与服务。 外国人入口:为外国人提供一些帮助。 新加坡网站提供的公众服务,通过深入连接可以找到一些实际的信息,例如就业。报我国政府网站也提供了公众入口,企业入口,与外国人入口。提供的服务也算是比较多的,但是我觉得缺少对公众比较实际的服务,像公众入口,提供的便民服务都是一些对公民无实际意义的信息,缺少对公众衣食住行的关注,不贴近我们的生活,这样就缺少便民利民的实际意义了。 2.新加坡网站与我国中央政府网站的对比 2.1网页设计比较 1、从主色调方面 中央政府网站:主色为大红色,页面琳珊满目,华丽。冷暖色调搭配,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给人以亮丽、鲜艳、喜庆的感觉,不过显得凌乱,甚至有点刺眼; 新加坡政府网站:浅色系颜色搭配,冷色调使主页呈现宁静、清凉、高雅的氛围; 2、从简洁度方面 中央政府网站:网站栏目设计普通复杂,频道和栏目之间往往从横交错、内容重叠,页面文字很多,但是服务内容较少。页面较长,文字太多,信息量过大,显得沉闷,缺乏生气。 新加坡政府网站:整洁、干净、主次分明,利用有限的空间将各文种字和图片有效组合在一起; 3、从内容方面

044-中国和新加坡境外工业园区比较及启示

中国和新加坡境外工业园区比较及启示 中国与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相比,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基础条件较为薄弱,缺乏对外投资的总体战略布局,政府在园区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相对被动,对外投资产业竞争优势不足,园区区位选择不平衡性凸显。因此,中国可以借鉴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强园区的产业配套服务,找准对外投资的优势产业定位,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手段为企业“走出去”铺平道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产业转移与升级,从而在新时期更好地建设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 关键词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对外投资 中国和新加坡是亚洲的两个重要经济体,它们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外向型经济均在两国占有重要地位,国家战略均在两国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对外投资领域,两国也都采取了建立境外园区的方式带动国内企业“走出去”。然而,由于在国家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中新两国境外园区的建设也呈现出不同特点。通过比较研究两国境外园区在建设动机、开发模式、产业定位、区位选择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探寻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要素,为中国新时期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中新两国境外园区概述 (一)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指在国家统筹指导下,国内企业在境外建设或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辐射和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加工区、科技产业园等各类经济贸易合作区。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经贸合作区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商业运作为基础,以促进互利共赢为目的,主要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东道国投资环境和引资政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决策。通过建设经贸合作区,吸引更多的企业到东道国投资建厂,增加东道国就业和税收,扩大出口创汇,提升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2006年6月和2007年7月,商务部分两批公开招标境外经贸合作区,在15个国家确定了19个境外经贸合作区项目。目前已有部分投人运营。截至2010年9月底,19个合作区实施企业基础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6.7亿美元,人区企业投资约28.3亿美元;实际平整土地面积1745万平方米;12个合作区有企业入驻,人区企业数量达193家。中国政府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利共赢合作,并从发展资金、授信、税收、审批、通关、安全、保险、培训等方面对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给予政策支持。 (二)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 为了充分利用活跃的亚太经济和周边国家潜力巨大的资源和市场,新加坡按照国家战略经济计划,凭借本国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由政府主导在关系友好的东道国选址建设海外工业园区。为了吸引新加坡企业及跨国公司入驻,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入驻园区的企业可享受相应优惠政策。 新加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印度等国家建立海外工业园区,目前已建有十余个。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的建设始终秉承相同的设计理念和组织方式,并积极引人新加坡优质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理念,从而在东道国园区内营造出类似新加坡的适宜外商投资的商业环境,增强东道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因此颇受东道国欢迎。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建设源自政府出台的“区域化2000”计划(Regional2000 Progranune),以期为新加坡的持续发展拓展外部空间。新加坡政府机构和政联公司(Govem -ment-Linked companies)积极参与到海外工业园区的开发和招商引资工作中,如经济发展局(EDB)、新加坡技术工业公司(即现在的胜科工业集团,SembCorpIndustries)和廊裕镇公司(JurongTown corporatinn)的分支机构(即现在的JTC Corporation)等。 二、中新两国境外园区差异分析 (一)母国经济地理条件不同 新加坡独特的地理条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外向型经济特点为建立海外工业园区奠定了基础。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资源相对匾乏,土地面积仅710平方公里,但其扼守马

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合作探析

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合作探析 摘要:本文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对中国与新加坡两国的对外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结构均以工业制成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初级产品中除SITC3类商品外的产品贸易占比均较低。结合当前两国对外贸易合作的发展机遇分析,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注重技术研发与创新和把握“南新”经济走廊建设机遇以扩大中新贸易规模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新加坡;贸易合作 一、引言 2015年底,东盟共同体在吉隆坡宣布成立,并为其设立了2025年发展路线图,标志着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描绘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经贸合作的发展蓝图。而新加坡在东盟十国中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金融发展或是社会建设方面都处于数一数二的地位,是唯一的发达国家。在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规模迅猛增长的态势下,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的贸易合作关系也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近年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贸易总量与结构的变化趋势,探寻两国未来合作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二、中国与新加坡对外贸易现状 为探究中国与新加坡对外贸易总额及其结构情况,本文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第三次修订标准公布的商品分类标准对两国对外贸易情况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国际贸易共分为10个行业类别,其中前五个部门为初级产品行业,后五个部门为工业制成品行业;根据产品要素禀赋的不同,初级产品行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中的SITC5和SITC7两个行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其他工业制成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 (一)双边贸易关系深化,但贸易不平衡现象日趋扩大根据Wind数据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5年中国与新加坡之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呈递增趋势,2015年进出口总额为807.38亿美元,同比增长1.27%,相比2005年增长了143.58%,除2009年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负增长之外,均保持正增长趋势,由此反映出两国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中,2015年进、出口额分别为275.52亿美元和531.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170%和7.37%。 分进出口结构来看,2005-2015年中国与新加坡进、出口平均比重分别为40.03%和59.97%,进出口贸易以出口为主,中国对新加坡贸易顺差呈扩大趋势。其中,中国对新加坡进口总额增速不稳定,除2007年、2009年和2015年负增长之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正增长;与进出口总额相同,中

中国与新加坡合同法之比较与借鉴

中国与新加坡合同法之比较与借鉴 引言 2009年,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贸易额为478.6亿美元,较之两国1990年建交之初的28.3亿美元,20年增长了近16倍。2008年10月23日,中新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拓展了双边自由贸易关系与经贸合作的深度与广度。2012年新加坡贸易总额为 9849 亿新元(约合 8020 亿美元)。除欧盟外,马来西亚、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是新加坡前三位贸易伙伴,其中与中国的贸易总额达到 1038 亿新元(约合 845 亿美元)随着中新两国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对两国中主要调整商品交换关系的合同法进行比较研究,既有利于加强两国之间的经贸联系和法律交流,也有助于寻找合同领域法律冲突的解决方案。从法律传统看,中国的法律制度属于大陆法系,而新加坡在传统上则属于英美法系。从社会制度看,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新加坡则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新加坡和中国在法律传统和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着不同,所以尽管两国都属于市场经济国家,但是两国在法律制度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合同法领域的差异更为明显。 合同的订立 合同的订立,又称为缔约,是指各方当事人之间通过接触、磋商等方式进行意思表示以期达成一致协议而形成合意,由此来建立具体合同关系的过程。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新加坡合同法也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要约与承诺的概念是分析当事人是否达成协议的起点。可见两国都把要约和对要约的承诺作为订立合同的两个重要步骤。市场经济国家的合同法中都有关于要约与承诺的规定,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旋律,而商品的价格不断变化是常有的事,价格的波动又往往容易引发合同纠纷,所以两国都很重视运用法律制度来规范和保障合同订立过程中的要约与承诺行为。但是两国在合同订立的具体制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对要约的不同规定 我国合同法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必须是内容具体确定的,且要表明要约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新加坡合同法规定,要约即是要约人发出的一项允诺或其他形式的自愿意思表示,表明经受要约人无条件承诺某些确定的条款,要约人即受这些条款的约束。显然,两国对要约的定义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有关要约构成条件的规定也大体相同,都规定了要约人要有表示订立合同的意思;要约的内容要确定;要约要向受要约人发出。但两国在要约的撤回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约若无对价,则无约束力是英美法系长期存在的一种法律观念,新加坡合同法沿袭了此种对价原则,规定了要约在承诺之前的任何时候都可以撤回,只要由要约人亲自或者通过其他可信的渠道向受要约人发出撤回通知。因为要约在受要约人做出承诺之前,要约人并未得到任何交换利益,所以可以随时撤回要约。我国合同法虽然也规定了要约可以撤回,但同时亦规定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可见在要约的撤回问题上,新加坡秉承的对价理论使要约人拥有更大的权利,而我国合同法更偏重保护受要约人的权益。 在要约的撤销问题上,为了保护受要约人的经济利益与降低交易风险,大陆法系的态度是一般不允许撤销要约。我国合同法一方面既借鉴了大陆法系的做法,另一方面又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基本肯定要约可以撤销的同时,又专门列出了要约不得撤销的两种特殊情形:一是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二是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而新加坡合同法没有关于要约是否可撤销的规定,不能不说是其立法上的一大漏洞。 (二)对承诺的不同规定 我国合同法规定,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新加坡合同法规定,受要约人

“一带一路”发展下中国和新加坡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_45

“一带一路”发展下中国和新加坡区域经济 合作新格局 近几年,“一带一路”的话题热度持续高涨,仅2018年互联网相关话题发文量高达3090万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为最受关注热点事件之一。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与新加坡海峡等核心亚洲航道中,是“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同时也是贯穿亚欧非以及大洋洲的海上运输枢纽。“一带一路”战略下随着中新经贸合作的逐渐深入,我国与新加坡政府之间在科技环保、金融、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中的合作项目都取得了新的成果。因此,如何在新时期维持中新经济走廊的稳步发展,特别是如何促进中新经济合作模式的优化升级,成为了深化与东南亚各国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与长期课题。研究中新区域经济合作关系,不仅弥补了中新经济关系的理论空白,也给予中南亚经济探究范畴加入新的思路。 一、中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现状 (一)中新贸易合作发展现状 从贸易总额来看,近十年来,中国与新加坡的货物贸易额呈现波动增长趋势。自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的提出,将两国贸易合作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除2016年以外,中新贸易总额在2014-2018年中都大约在八百亿美元。在贸易差额上,我国的贸易顺差地位显著,而且顺差的走向是波动递增的。尽管中新双边贸易快速发展,两国贸易潜力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两国贸易地位不对称。我国和新加坡出口对于彼此的依附程度总体较低,而且我国出口对新加坡的依附度要超过新加坡出口对我国。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对外开放水平的明显提升,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不断加强与美国、欧盟等经济强国的贸易往来,在2010-2018年间,中国出口对新加坡一国的依赖度明显减弱,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提出之后才有所缓解,在近两年来趋于平稳。我国是新加坡对外贸易的主要合作者,在2007-2018年双方的贸易总额在新贸易总额中所占据的比例平均在25%以上。从2013到2018年,我国一直都是新加坡的第一货物贸易伙伴,同时也是第二大服务贸易合作者。虽然两国贸易总额在中国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相对较小,但该指标仍然维持在2%左右,说明新加坡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从中新贸易商品结构来看,中新双边贸易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品为主,初级产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未分类商品所占比例较少。初级产品在全部贸易商品当中占据的比例出现平缓上涨的走向,在2014年达到30.22%(240.94亿美元)的高峰,近两年有所回落。比较中新贸易在初级产品上的进出口变化趋势,我国从新加坡的进口量大于出口量,特别是食品和活畜类产品的进口自2014年得到了显著提高。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5和SITC7类)在十二年间的占比平均7.05%,并呈现出先下降再回升的变化趋势。从2007年至2010年期间,此类产品的占比持续下降,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发展持续踌躇不前。2011年,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体爆发,尤其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行业得到了突出的进步,这一年也成为了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复苏的转折点,化学制品、机械和运输设备的进出口量均稳步增长,但与其他类产品相比,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品贸易占比仍然太小。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6和SITC8类)所占比重在十年间不断下降,它在中新双边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平均占比高达60.42%。与新加坡相比,我国大量的廉

新加坡和中国电视广告的比较

市场情报和规划 推荐文章: 广告中的女性:新加坡和中国电视广告的比较Wai-sum Siu, Alan Kai-ming Au Wai-sum Siu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arketi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Alan Kai-ming Au Lecturer, School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 Open Learning Institute of Hong Kong, Hong Kong 多年来,研究发现性别歧视常出现在电视广告里。然而,这些研究通常只研究了西方的电视广告,留下了另一个问题,在不同文化广告中关于不同性别角色的描绘,在新兴太平洋沿岸地区市场。Gilly在1988年进行了对之前研究的扩展来分析性别在广告中的影响和比较分析在中国和新加坡的电视广告发现的内容。结果表明,新加坡和中国都存在这一现象,但表现在不同的方面。这个讨论影响了西方的广告经理们。 简介 大量关于性别在电视广告中的问题已经成功支持了微分两性在电视广告中的争论,但大多数可用的资料都是关于北美的。 (Courtney and Whipple, 1974; Culley and Bennett, 1976; Dominick and Rauch, 1972; Hennessee and Nicholson, 1972; Knill et al., 1981; McArthur and Resko, 1975; Maracek et al., 1978; O'Don- nell and O'Donnell, 1978). 相比美国,数量有限的研究致力于找到在在英国(Harris and Stobart, 1986; Livingstone and Green, 1986; Manstead and McCulloch, 1981) ,澳大利亚和墨西哥(Gilly, 1988)电视广告中的性别歧视。 性别在国际广告领域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广告中性别的感知。但似乎没有什么关于性别在广告中影响的研究在亚太地区进行。随着亚洲经济在世界市场的重要性增加,性别问题对跨文化广告的影响对希望在明天亚洲市场发展中取得竞争优势的欧洲市场营销和广告高管变得特别重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提供这样的信息给欧洲市场营销和广告公司高管。 性别在广告中的角色

新加坡模式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新加坡模式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宋有波2009045054 郑永年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模式》一书中,介绍了他很多年里对中国模式的思考,包括中国模式是什么,如何发展而来,它的未来又是什么。通读此书,可以看到作者没有太涉及理想层面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经验观察,作者通过观察中国的实践和中国的经验来理解中国模式。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介绍中国要从新加坡模式中学习些什么,读此部分,对我触动很大,因此下文主要针对此部分来讲一下自己的感触。 新加坡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资源,建国不到半个世纪的小国,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转型。这里的经验自然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其实在很久之前,中国的领导人就对新加坡的模式非常重视。邓小平曾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特意强调要学习新加坡,学习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经验和社会治理经验。在此后,很多其他的国家领导人也都曾在不同的场合有相同的表达。而对新加坡模式的学习与参考,下面主要从政治制度方面的差异进行评述。 第一,政治权力的分配不同。新加坡一般被人们称为权威主义的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对于权力集中本身来说它是中性的,就是权力集中并不是一个价值判断,并不能衡量一个政治制度的好坏。一般说来,如果权力集中就要产生腐败,但是这些并没有发生在新加坡,而中国与之相比,腐败问题就要严重的多。现存的社会科学理论很少有能够解释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权力集中,另一方面是权力的清廉。而且,在新加坡,权力集中也意味着能把政策、计划推行下去。 而在中国,情况则有所不同。中国是“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权力掌握在广大人民群众手中。但是如今中国正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是权力的流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的纵向权力关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目前中央与地方纵向权力关系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没能彻底摆脱“放权——收权”的循环怪圈。当前中国国家权力的纵向配置面临着很多方面的制度困境。中央集权但权威不足,地方权力不断扩大却无权力归属感。这就让老百姓觉得没权力,领导人感觉没权力,社会感觉没权力,政府也感觉没有权力。在党政之间,社会之间,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着矛盾,而权力就在这些矛盾之间互相消耗掉了。中国看起来非常集权,但领导人现在要做一件事情,到处都是阻力。中央颁布的政令,地方会打折执行甚至不执行,正如人们所说的“政令不出京城”。因此当代中国迫切需要找到中央与地方集权、分权的合理均衡点,实现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民

(2020年整理)中国与各国关系解读.doc

学海无涯 中国与各国关系解读: 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关系(5+):巴基斯坦无论风里雨里,咱都是哥们儿!有好处,咱们分享,有困难,哥们儿帮你! 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5):俄罗斯咱俩互相帮助,搞死老美! 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4+):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你们跟着我,比跟老美有好处!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4):英国、意大利、秘鲁、马来西亚、西班牙、丹麦、南非、葡萄牙、印度尼西亚、墨西哥、英国、蒙古、阿根廷、委内瑞拉、巴西、法国、阿尔及利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希腊、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沙特阿拉伯、伊朗咱们之间就是金钱关系,咱们一起赚钱吧! 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3++):德国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咱们只谈钱,咱们是生意上的伙伴,生意之外,各是各的。 战略合作伙伴关关系(3+):韩国、印度、斯里兰卡、阿富汗你们需要我,我可以让你们从我这里赚点钱,但你们也要开眼,知道我要的是什么,要会配合我,帮我赚别人的钱! 战略伙伴关关系(3):土库曼斯坦、尼日利亚、加拿大、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爱尔兰、波兰、乌克兰、塞尔维亚、安哥拉、智利、阿联酋、卡塔尔、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约旦、苏丹你们,怎么说呢,只能说,咱们有点关系,钱可以一起赚钱,有困难,你们自个儿扛吧,毕竟,咱们关系不够铁。 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2+):比利时、新加坡咱们可以互相利用,咱们之间可以互相利用的地方很多。 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克罗地亚、尼泊尔、孟加拉国、罗马尼亚、荷兰、东帝汶、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刚果(布)、马尔代夫、保加利亚好歹也是个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能用上,怎么也不能翻脸吧,将就着算个脸熟吧。 友好合作伙伴关系(1++):匈牙利、塞内加尔你我不是敌人,仅此而已。 友好伙伴关系(1+):牙买加你我不是敌人,当然你也不配做我的敌人。 重要合作伙伴关系(1+):斐济一个小岛,能重要到那里,当然,我会给你个面子。 新型合作伙伴关系(1):芬兰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了,就说是新型吧。 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无法评定):美国你我之间,有建设性,才是合作伙伴,但你老不建设,只是破坏,你破坏了,还得我来建设,咱俩价值观不同,不是伙伴。 战略互惠关系(0,连伙伴都不是···):日本你我之间,互相提防,互惠是不得以,如果连互惠也没有,那我们的关系,你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