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研究进展读书报告

摘要: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研究是土地调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量阅读相关前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归纳土地利用变化概念、研究内容, 遥感动态监测研究方法在国内外土地调查、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监测研究工作中的应用,分析了其研究特点。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遥感分类方法

“人类活动作为主导因素所导致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 (LUCC 通过地球生物物理过程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 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不利于科学界为制定全球变化策略提供全面系统的科学支撑。” 2010月 10月 21日,在京召开的国家“ 973”计划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项目启动会上, 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刘纪远作上述表示。

目前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是土地科学领域的热点, 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伴随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而逐渐开展起来的, 90年代初,两大国际组织IGBP 和 IHDP 都把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内容, 制订了 LUCC 等研究计划。 2002年, IGBP (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和 IHDP (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两大国际组织对以往 IGBP 和 IHDP 的研究计划进行了总结, 将从前的LUCC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计划和 GCTE (陆地生态系统全球变化计划进行整合, 提出了今后 10年的土地计划, 并提出了土地变化科学 (Land Change Science概念。 [1]

在 IGBP 和 HDP 报告中, LUCC 作为其核心研究计划,将低空间分辨率与高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相结合进行全球尺度和区域尺度的研究,在全球范围进行

1km ~2km 分辨率的土地覆盖变化制图, 对区域的精确研究采用陆地卫星数据等高空间分辨率资料进行。报告中将应用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土地覆盖变化的速率、目前土地覆盖变化地点及未来发生地点、空间和环境属性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等作为其 3个研究重点之一。

1 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1.1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 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等都是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一般是指人类为获取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所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 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 包含着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和意图。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与地球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发生于任何时空尺度, 它不仅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产力, 客观反映人类改变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产品和服务的供应, 而且还再现了陆地表面的时空变化过程。

LUCC 由于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等, 影响到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结构、功能以及地球系统能量与物质循环等方面, 与全球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环境演变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可持续性等密切相关, 是所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核心,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开拓计划,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作用是全球变化的关键, 是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桥梁工程”。 [2]

1.2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内容

1.2.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研究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和质量变化。面积变化首先反映在不同类型的总量变化上,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 可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目前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的指标有: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和土地变化的区域差异。通过各地类之间的转化, 得出土地利用的转化矩阵。

1.2.2 驱动力研究

有关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研究是探索土地利用被变化驱动机制的核心问题, 驱动力通常分为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两大类。生物物理驱动力包括自然环境的特

征和过程, 而社会经济驱动力则包括人口变化、贫富状况、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政治经济结构以及价值观念等。有的时候驱动力与被观察的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或时间上相差甚远, 经常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和变化,很难预测。在区域LUCC 主要驱动力比较方面,目前较为一致的意见是:自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原、山地等自然条件复杂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 而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政策等是影响人类扰动强烈、开发历史悠久而较少受自然条件约束地区的主要因素。

1.2.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LUCC模型研究进展

人类一环境系统是地球表层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LUCC 模型就是对这一复杂系统的一种抽象或有意义的比喻。它将土地变化系统中的现实问题归结为相应的数学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深人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从定性或定量的角度来刻画实际问题。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数据或可靠的指导。 LUCC 模型作为一种认知和学习工具, 有助于人们了解、认识和解释土地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和特征。

目前 LUCC 模型具有以下特点:① LUCC 模型的功能和作用呈现多样化趋势,是了解、认识和解释土地利用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过程和效应的有效工具, 可以服务于土地利用管理和政策的制订。②模型的核心内容是研究 LUCC 时空变化格局。模型发展正经历从单一的非空间模型向非空间模型和空间模型融合的演进过程。但多数模型只重视空间变化机制研究, 而对时间机制考虑不足。③反馈机制是LUCC 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现有模型在反馈机制方面的研究尚十分薄弱。研究不同时空尺度的反馈机制必将是未来 LUCC 模型的新焦点。④ LUCC 研究本质上是“人类一环境”关系研究。以往模型多为局部均衡分析模型,未来 LUCC 模型发展趋向应从系统观和整体观角度来综合考虑“人类一环境”相互作用机制,这也是 LUCC 模型的最高更次的科学难点问题。⑤多尺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是 LUCC 模型的必然要求, 模型空间尺度已经从早期的单一空间尺度转变到现今的多空间尺度, 但尺度推移仍是模型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⑥尽管 LUCC 模型验证方法趋于多元化,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模型验证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参考数据的不足也大大限制

了模型验证效果。如何对 LUCC 模型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进行合理验证始终是LUCC 模型所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 [3]

2国内外土地调查中的遥感技术研究现状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国外就开始利用航空摄影测量进行土地资源调查, 而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调查的研究则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上的土地资源利用调查基本是以航空遥感、航天遥感为手段分阶段地进行, 如加拿大每五年用卫星遥感资料和航空遥感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国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做一次详查; 澳大利亚、法国以及日本、西欧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定期地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

近二十年来, 国外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研究中有了长足的进展, 尤其是土地利用分类成为遥感专题制图中最热门的课题。自 1990年起,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积极筹划全球性综合研究计划, 于 1995年共同拟定并发表了《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科学研究计划》, 并将其列为核心研究计划。目前更多的国际组织和国家启动了各自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项目,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各国从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出发, 进行了有关土地利用类型以及植被覆盖类型的调查、分类及制图等,对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其成果是各种各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图、

植被覆盖类型图等, 以便及时掌握全国土地利用状况。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于1995年开始的“欧洲和北亚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模拟” 的项目用以分析土地利用的空间特征、时间动态和环境效应。美国的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全球与区域性土地覆盖变化的监测研究,以揭示土地覆盖变化与温室气体释放的关系 [4]。

我国的遥感调查工作起步较晚, 从“六五” 才开始采用航空遥感与卫星遥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地利用资源调查的应用研究 [5]。为配合全球变化的人文领域研究计划 (HDP与国际地圈 -生物圈计划 (IGBP的工作, 在“九五” 期间设立了多项土地利用的研究项目, 并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作为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应用于资源、环境、灾害等监测工作中 [6]。 1994年原国家土地局组织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遥感所以及北京农业大学采取遥感监测技术对全国 19个

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监测,后又将监测范围扩大至 70个城市,取得了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产业化的应用。 1999年以来,国土资源部采用

TM/ETM+、 SPOT 、 SAR 、 IRS 、航空数据等遥感资料全面开展了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工作 [7],对全国 104个重点城市面积近 200万 km2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 2004年,国土资源部首次开展了对全国 189个国家级开发区的遥感监测,对全国 50万人口以上城市再次进行了年度变化监测,同时监测了 29个城市各季度新增建设用地情况。 2006年 3月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土地执法调查,利用 2004年 10月至 2005年 10月期间卫星遥感监测图片在北京等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市、区调查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情况。

早期的土地调查在技术上受到了遥感数据源和计算机软硬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随着高分辨卫星陆续遨游在太空中和 GIS 技术的蓬勃发展, 3S 技术为土地调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8]。以前的遥感数据源来自于中低分辨率的航天平台(如 LANDSAT TM等,或者是航空飞机。中低分辨率的卫星由于其识别能力差, 制约了土地调查的精度; 而航空飞机由于耗费人力财力较大且受天气、军事等因素影响, 无法全面及时地完成土地调查任务。计算机软硬件条件的限制主要指海量数据的管理、存储与分析。现在, 已经有多颗高分辨率民用卫星遨游太空, 随着QUICKBIRD 、 IKONOS 的存档数据越来越多, 土地调查质量将得到明显提高; 而随着存储技术、网络技术和 GIS 软件技术的逐步深入, 计算机软硬件条件的约束也将大大减小。

3国外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遥感监测进展

综合进行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并在全球区域进行是近 10年来随着全球环境演变研究的深入开展起来的。应用卫星图象进行土地利用 /覆盖动态监测目前在两种区域尺度的范围内开展。一是全球和洲际尺度, 二是区域级 (亚洲际或更小区域尺度。二者所选用的信息源不同,近年来的研究在精度上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大量的研究在全球和洲际尺度进行,以使用气象卫星 NOAA/AVHRR数据进行监测为主。应用 AVHRR 数据进行全球和洲际尺度的植被变化和土地研究始于

1981年 [9]。最早应用多时相 AVHRR 的植被指数 (NDVI数据进行洲际尺度的土地覆盖研究是 Tucker 和 Townshend ,他们分别进行了非洲 (Tucker, 1985 和南美洲的研究 (Townshend, 1994 。 Cihlar 等研究 NOAA/AVHRR各多波段组合方案进行加拿大北方地区土地覆盖分类,以 AVHRR 的 1、 2和 4波

段、它们的主成分波段以及 NDVI 进行,认为其中最有效的是 NDVI ,其与 TM 数据分类的精度比较可达 45%~60%, 其中主要土地覆盖类型的精度可超过

80%(Cihlar, 1996 。土地利用 /覆盖动态监测在区域级尺度的研究,所选用的遥感信息源以高空间分辨率的卫星数据 LANDSAT/MSS和 LANDSAT/TM为主。采用的遥感监测方法包括比较土地覆盖分类结果、多时相数据分类、图象差值 /比值、植被指数、主成分分析以及变化向量分析等, 其中图象差值、主成分分析法或缨帽变换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Fung 于 1990年在加拿大的滑铁卢地区,进行了LANDSAT/TM图象在土地覆盖变化动态监测中的评价研究,选择 1985年 8月和1986年 7月的 LANDSAT/TM数据进行,采用的方法是图象差值、主成分分析法和多时相缨帽变换法, 对产生的 12种变化信息提取图象的精度进行了评价,其中第三主分量在农用地变化为建筑工地的监测精度达 95151%,缨帽变换中的亮度变化分量在监测建筑工地变化为居民地的精度为 91167%。 Riley 等人用 MSS 图象进行墨西哥的 Tuxtlas 地区的 1986年~1994年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并表明其精度可以达到 81%~87%(Riley, 1997 。 Adams 等人对巴西的 Amazon 盆地进行的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是采用 1988年、 1989年、 1990年和 1991年的 TM 数据进行的, 估计监测精度可以达到 90%以上 (Adams, 1995 。 Lenney 等人应用 1984年和 1993年的 TM 数据采用其 NDVI 特征进行埃及的农业土地监测,其分类的 4种农用地的分类精度可达到 95185%(Lenney, 1996 。也有研究将 NOAA/AVHRR和 LANDSAT/TM数据结合进行土地覆盖的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我国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工作

80年代初,在国家计委国土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的资助下, 编制了《中国 1:100×104土地利用图》 [10]。从“六五”开始,我国就开始进行土地利用遥感调查与应用研究, 90年代初,国家土地局组织完成了全国县级土地

详查工作,东部采用航空遥感信息完成 1:1×104土地利用调查图, 西部以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信息相结合完成 1:5×104、 1; 10×104和 1:20×104土地利用图 [11]。近

20a 来,随着我国经济全面高速的发展,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较快。在国家科委和国家科学基金委“九五”到 2010年的重点发展领域和基金优先资助领域中, 将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状况变化的影响作为其研究的重点之一 [12]。为配合 IGBP/HDP的工作。在“九五” 期间,我国对全球变化的研究项目中涉及了多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项目,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九五“中国陆地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中的“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及其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子专题, “九五”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预选项目“我国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研究” 中的“中国东北陆地生态系统样带(NECT对全球变化响应和反馈的研究——— NECT 样带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研究”等。这些项目与 IGBP/HDPLUCC的研究自标基本一致。我国遥感开始于 70年代。“七五”和“八五”期间都进行了一些应用遥感进行自然灾害监测的研究[13]。在国家“九五”计划中,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 3S ’ 技术综合应用研究” 为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应用“ 3S ”技术进行资源、环境、灾害等监测,其中也包括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监测。” 1996年国家土地局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工作也开始起步, 于 1996年和 1997年,运用 TM 和 SPOT 等卫星遥感资料,分别对 19个城市和 100个城市的城市扩展与耕地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将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纳入土地管理业务化运行体系。

我国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 /覆盖动态监测的工作已进行了多年,采用的监测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

(1目视判读方法, 如 :中科院地理所对浙江省兰溪市上华实验区, 用 50年代和80年代的 1∶ 1175×104航空相片, 并参考 1991年和 1992年 LANDSAT/TM模拟真彩色图象, 通过目视判读的方法进行了实验区土地退化研究;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利用 1957年、 1967年和 1980

年的航空影像进行了随州城市变迁的监测研究;江苏省选用 1954年、 1978年和 1988年三期航空相片进行了无锡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研究;山西省于 1988年

用 1958年和 1981年两期航空相片对晋西三川河流域进行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分析; 中科院遥感所将遥感与非遥感数据相结合,应用 GIS 技术,以 80年代初和 90年代的 LANDSAT/TM图象,经分层数字化的方法进行全国土地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黑龙江省应用 1997年大比例尺 LANDSAT/TM合成图象进行了对 1992年土地详查图的更新,以阿城监测区为例进行动态变化研究。

(2计算机遥感动态信息提取 /遥感分类方法, 如, 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曾用 1986年 SPOT/HRV图象和 1987年 LANDSAT/TM图象进行了河北省南皮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之后,应用 1987年、 1989年和 1992年 LANDSAT/TM图象进行北京地区的土地覆盖变化的遥感实验研究;中科院广州地理所在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以 1988年和 1993年的 LANDSAT/TM图象进行城市扩展的监测研究,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改善了监测精度;国家土地局于 1997年采用 LANDSAT/TM数据对全国 100个城市的扩展进行了研究。

(3遥感图象目视判读与计算机图象处理结合方法; 例如 :浙江大学曾采用多平台遥感数据复合研究方法,用 1978年 LANDSAT/MSS图象、 1984年航空照片和1987年 LANDSAT/TM图象完成了岳阳市 1978~1984、 1984~1987年间的城市扩展的动态监测, 获得了较大成功 (监测精度达 9117%[14];中科院遥感所对北京市朝阳区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采用 1970年、 1980年和 1989年 3个时段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1970年和 1980年土地利用时间为已解译数据,对 1989年数据通过概率松弛法进行分类,在 GIS 支持下进行动态信息的提取。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遥感监测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①采用的方法多样, 以目视判读、计算机图象处理以及二者结合的方法进行,并且目视判读进行监测研究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②监测的空间尺度广泛,从小试验区至城市、流域和全国范围广泛进行;③时间尺度多种, 以近10a 监测为主,跨越的时间范围从 50年代至 90年代后期。与国际土地利用 /覆盖遥感监测研究方法相比,我国的工作在遥感图象的计算机信息提取方面尚存在一些差距。

参考文献 :

[1] 王静 . 必须要重视土地科学前沿研究 .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实验室 .2007-11

[2] 侯鹏程 .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 国土资源政策法律网 .2009-9-18

[3] 唐华俊 , 吴文斌 , 杨鹏 , 陈佑启 ,PeterH . Verburg.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LUCC模型研究进展 . 地理学报 ,2009,64(4:456-468

[4] 李秀彬 . 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领域 -土地利用顺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 [J].地理学报, 1996, 51(6:553-557

[5]葛全胜,赵名茶,郑景云 .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J].地理学报, 2000, 55(6:698-706

[6]于兴修,杨桂山 . 中国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J].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1:51-57

[7]冯新伟, 吴克宁 . 利用 SPOT5遥感数据更新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方法 . 国土科技管理, 2004, 03:69-73

[8]王晓栋 . 运用 3S 技术建立包头市郊区县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数据库 . 遥感技术与应用, 1999, 14(2:21-26

[9] Townshend,J.R.G.Global Data Sets for Land Applications from the 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 :An Introduction ,Int.J . Remote Sensing,1994,15(17:3 319-3 332 [10] 李柱臣 .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云南地理环境研

究 ,1991,3(1:28-36

[11] 黄福奎.论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中国土地科

学,1998,12(3:21-5 [12] 林海.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战略思考.地学前缘,1997,4:9-15 [ 13 ] 林泉 , 郑立中 . 发展遥感事业服务国民经济建设 . 遥感在中国 . 北京 : 测绘出版社,1996:14-18 [14] 赵元洪 , 田良虎 , 何侃 . 利用多平台遥感数据复合研究城市扩展的动态监测 . 环境遥感,1992,7(3:197-201

东莞市2013年至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报告

东莞市2013年至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报告

目录 一、前言 (1) 二、数据源介绍 (1) 三、方法流程简介 (2) 3.1基本原理 (2) 3.2技术路线 (3) 四、东莞市2013年至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 4.1面积变化情况 (4) 4.2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空间分布 (5)

东莞市2013年至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报告 一、前言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 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作为表征人类活动行为对地球陆表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直接的信号,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行为与自然生态过程交互和链接的纽带。 开展不同尺度长时间序列高精度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通过数据挖掘和知识库的建立,快速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相关知识,及时提出国土开发和气候变化适应性的宏观策略对于国家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报告以东莞市2013年以及2015年高分一号PMS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采用基于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快速获取东莞市2013年和2015年土地覆盖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到各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面积变化以及空间分布情况。 二、数据源介绍 本报告所用影像数据为东莞市2013年9月27日和2015年4月25日高分一号PMS数据。 GF-1卫星搭载了两台2m分辨率全色/8m分辨率多光谱相机,四台16m分辨率多光谱相机。卫星工程突破了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与高时间分辨率结合的光学遥感技术,多载荷图像拼接融合技术,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技术,5年至8年寿命高可靠卫星技术,高分辨率数据处理与应用等关键技术,对于推动我国卫星工程水平的提升,提高我国高分辨率数据自给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遥感变化监测 流程

多时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研究 方法及数据选取 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它处于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界面,是各种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地球表层系统最突出的景观标志就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 Land Use and Land Cover)。由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而人类活动正以空前的速度、幅度和空前规模改变着陆地环境。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引起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地球表面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动态监测(Land Use and Land Cover Monitoring)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多时相遥感数据分析地表变化过程需要进行一系列图像处理工作,大致包括:一、数据源选择,二、几何配准处理,三、辐射处理与归一化,四、变化监测算法及应用等。 一、遥感数据源的选取 不同遥感系统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不同,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是变化监测能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变化监测之前需要对监测区域内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监测对象的空间分布特点、光谱特性及时相变化的情况,目的是为分析任务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同时,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用于变化监测的图像最好是由同一个遥感系统获得,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无法获得同一种遥感系统在不同时段的数据,则需要选择俯视角与光谱波段相近的遥感系统数据。 1时间分辨率 这里需要根据监测对象的时相变化特点来确定遥感监测的频率,如需要一年一次、一季度一次还是一月一次等。同时,在选择多时相遥感数据进行变化监测时需要考虑两个时间条件。首先,应当尽可能选择用每天同一时刻或者相近时间的遥感图像,以消除因太阳高度角不同引起的图像反射特性差异;其次,应尽可能选用年间同一季节,甚至同一日期的遥感数据,以消除因季节性太阳高度角不同和植物物候差异的影响。 2空间分辨率 首先要考虑监测对象的空间尺度及空间变异的情况,以确定其对于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的要求。变化监测还要求保证不同时段遥感图像之间的精确配准。因此,最好是采用具有相同瞬时视场(IFOV)的遥感数据,如具有同样空间分辨率的TM图像之间就比较容易配准在一起。当然也可以使用不同瞬时视场遥感系统获取的数据,如某一日期的TM图像(30m ×30m)与另一日期的SPOT图像(20m×20m),来进行变化监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确定一个最小制图单元20m×20m,并对这两个图像数据重采样使之具有一致的像元大小。 一些遥感系统按不同的视场角拍摄地面图像,如SPOT的视场角能达到±27°,在变化监测中如果简单采用俯视角明显不同的两幅遥感图像,就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分析结果。例如,对一个林区,不均匀地分布着一些大树,以观测天顶角0°拍摄的SPOT图像是直接从上向下观测到树冠顶,而对于一幅以20°观测角拍摄的SPOT图像所记录的是树冠侧面的光谱反射信息。因此,在变化监测分析中必须考虑到所用遥感图像观测角度的影响,而且应当尽可能采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俯视角的数据。 3光谱分辨率 应当根据监测对象的类型与相应的光谱特性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类型及相应波段。变化监测分析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如果在两个不同时段之间瞬时视场内地面物质发生了变化,则不同时段图像对应像元的光谱响应也就会存在差别。所选择的遥感系统的光谱分辨率应当足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省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

江西省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报告 从2010 年度开始,为了保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势性,在全国范围内采用新机制、新方法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对自然年度内的全省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管理信息,进行调查、监测、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等。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省级核查任务工作是为了保障全省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顺利进行,有序开展,保证全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质量,及时更新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汇总分析全省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日常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申报了2017 年省财政厅拨款的江西省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投资金额258 万元。为科学、客观、全面、规范地评价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相关部门决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了项目绩效评价。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依据“绩效导向,突出结果”的评价思路,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具有丰富调查经验、绩效评价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绩效评价小组,经过查阅资料、不断研究完善等过程,制定了涵盖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预算资金执行率共4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及25项三级指标。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综合本项目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2017 年度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组织管理及项目效益实现情况,本项目绩效评价自评得分98 分,评分等级优秀。总体上达到了专项资金预设的绩效目标,政策实施效果良好,群众满意度较高。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1、立项背景及目的 为准确掌握2017 年度江西省土地利用实际变化情况,持续更新全省土地调查数据,充分发挥土地管理参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等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和《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全省开展了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省级国土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负责全省工作进度、成果质量检查。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江西省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由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实施,承担单位为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地籍管理处是省厅内设职能处室,主要职责是拟订地籍管理、土地确权、登记、争议调处办法,调处重大土地权属争议;承担各类土地登记资料的整理、共享和汇交管理工作;拟订土地调查、监测、统计的规程、规范、标准和土地调查、监测总体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市、县(区)地籍工作。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刘 义,于克蛟,于凤荣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哈尔滨150036) 摘要:遥感技术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的一门新兴技术。分析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优势,简述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路线以及数据与特点,并阐述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遥感技术;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1 引言 遥感(Remote Sensing,简称RS)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当时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要求,在国家原计委、财政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的支持下,我国农业领域的RS技术应用工作经历了“六五”期间的技术与设备引进和人才培养,“七五”、 “八五”期间的技术攻关、实验研究,到“九五”期间的实用化、运行服务系统的基本建立,已经成为初具规模,能够承担农业资源调查及动态监测、农业灾害监测等多种任务的农业RS应用主力军之一。多年来,RS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完成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93~1996年,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组织相关技术单位,利用美国最新陆地卫星影像连续4年开展了全国耕地变化RS监测工作;“十五”期间农业RS应用领域重点建设主要是农作物RS监测系统、国家农业资源监测系统、数字农业和精确农业示范系统,通过这些系统可以为建立农产品预警系统、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资源区域优势分析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供基础性和支持性信息。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内容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面、交通、城市用地等各类生产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和各种自然灾害对土地利用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2 应用卫星R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优势 a.卫星的轨道一般在距离地面150~3000km 广阔的空间领域,能在太空俯视地面很大的范围,并将大范围的地面物的形态和特征囊括在一张很小的RS影像上。通过影像可以覆盖400多km长、40多km宽的广袤区域。在影像上可以找到这个地区的详收稿日期:2007208210细地物,方便快捷地观察地物的变化情况。 b.利用卫星RS技术克服了因地形复杂和气候条件极度恶化给人类实地调查监测造成的困难。 c.卫星RS技术采用的是信息自动采集汇总分析系统,大大提高了监测的精度。那是因为其中有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在计算机中进行,减少了很多的调查环节,消除了大量的因测量工具和各种人为技术等因素造成的误差。 d.计算机应用技术、解译分析、影像融合和影像增强处理技术的发展利用,使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和较少投入的情况下,得到大量丰富、珍贵的信息资料,配合完成各种动态监测任务。 e.利用卫星R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监测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3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路线 土地利用动态RS监测利用最新时相的卫星RS资料和3S技术对土地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分类。RS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应用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有机集成,将推向一个向多时相和多数据源的最佳融合技术、计算机辅助的定量自动制图、分析和计量探索等方面的技术突破。土地利用动态RS监测是以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图为本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处理和RS影像处理分析等技术,从RS影像上利用处理分析软件提取变化信息。其工作流程是,以RS技术获得的多光谱多时相的RS数据为依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软件(如MA P GIS、SU PERMA P、ENV I、ER2 DAS等)进行影像纠正、配准、镶嵌、多源数据融合、变化信息的取得,与以前的土地变更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再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引导外业实地调查,进行样方验证和数据核查,最后完成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工作。 4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数据和特点

江西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

江西省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报告 从2010年度开始,为了保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势性,在全国范围内采用新机制、新方法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对自然年度内的全省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管理信息,进行调查、监测、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等。 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省级核查任务工作 是为了保障全省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顺利进行,有序开展,保证全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质量,及时更新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汇总分析全省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日常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申报了2017年省财政厅拨款的江西省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投资金额258万元。为科学、客观、全面、规范地评价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相关部门决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了项目绩效评价。 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依据“绩效导向,突出结果”的评价思路,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具有丰富调查经验、绩效评价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专家组

成绩效评价小组,经过查阅资料、不断研究完善等过程,制定了涵盖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预算资金执行率共4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及25项三级指标。 综合本项目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2017年度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组织管理及项目效益实现情况,本项目绩效评价自评得分98分,评分等级优秀。总体上达到了专项资金预设的绩效目标,政策实施效果良好,群众满意度较高。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1、立项背景及目的 为准确掌握2017年度江西省土地利用实际变化情况,持续更新全省土地调查数据,充分发挥土地管理参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等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和《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全省开展了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省级国土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负责全省工作进度、成果质量检查。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江西省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由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实施,承担单位为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地籍管理处是省厅内设职能处室,主要职

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技术方案(现状)

漳平市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技术方案(现状) 编制单位:集恩图造信息工程 编写者:王巧晖 时间:2013.12.12

一.项目概况 (3) 二.准备工作 (3) (一)总体控制 (3) (二)资料及设备准备 (4) (三)制作漳平市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底图 (4) 三. 调查容与方法 (4) (一)开展遥感监测图斑核实及建设用地变更调查。 (5) (二)开展耕地现状变化调查。 (7) (三)开展其他现状变化调查。 (8) (四)开展地类信息专项调查标注。 (9) 四.有关问题说明 (9) (一)建设用地变更原则 (10) (二)建设用地认定原则 (10) (三)2012年度卫片执法变更原则 (10) (四)灾毁及荒废耕地变更原则 (10) 五.基本农田情况调查 (10) 六.更新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10) (一)数据库质量检查及更新方法。 (11)

(二)数据库质量检查及更新要求。 (11) (三)2013年度数据库变更有关问题说明。 (11) 一.项目概况 为准确掌握2013年度漳平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保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现势性,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及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国土部下发的卫星遥感影像,利用地理信息等技术手段,在漳平市开展土地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工作,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为保证本项工作顺利开展,特编写本技术方案。 二.准备工作 (一)总体控制 漳平市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以经国家确认的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及2013年度界线调整形成的各级控制界线、控制面积和各地类面积,作为2013年度变更调查的基础及2013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单元,不得随意更改。2013年度漳平市行政区域界线发生调整的,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一将调整后的控制界线、控制面积、涉及界线调整的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和相关说明材料上报国土部进行备案。

基于栅格的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监测方法_李德一 (1)

第26卷第8期自然资源学报Vol.26No.8 2011年8月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Aug.,2011基于栅格的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监测方法 李德一1,张树文2*,吕学军1,董立峰1 (1.滨州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系,山东滨州256603;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012) 摘要:选择黑龙江省哈大齐地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为研究区,把土地利用功能划分为 资源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四项主功能,并进一步细分成资源供给、景观维护、生 态防护、环境净化、经济增长、人口承载、居住生活和文化休闲等8项子功能;然后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三方面选择指标,研究了1976年和2005年两个时段各指标的空间化方 法,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各土地利用功能的识别,在千米格网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功能变化 热点进行了监测,采用相关分析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功能之间的消涨关系,实现了土地利用功 能的空间化、定量化和动态化研究,其结果可为土地利用功能的协调配置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系统;土地利用功能;地理格网;热点监测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037(2011)08-1297-09 过去十几年里,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全球到区域不同尺度上的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给环境和生态造成了显著的影响[1]。随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在原有土地利用覆盖与变化(LUCC)数据集的基础上,开展土地利用功能的评估与制图正得到重视[2],同时,以多功能利用来缓解当前的土地利用冲突正被引入到土地景观规划领域[3-4]。目前,欧洲国家已经认识到了多功能在土地利用中的重要性,并在农业多功能利用等领域积极开展了相关研究[5-6],一些长期的监测研究计划已经开展,如德国在Saxon州开展的SALMA[7],该计划在2005年启动,旨在提出一套面对“普通”景观的功能评估方案,而不是局限于保护区或者特殊景观类型。我国在主体功能区的研究热潮下,土地利用功能的研究也有所进展,谢高地等就主体功能的识别流程和分区方法进行了探讨[8];甄霖等对中国1985年和2005年两个时期土地利用功能变化进行了数量化对比[9]。总体而言,目前土地利用功能在研究方法、数据收集与空间制图以及功能的价值评估等方面仍较为初步。本文以黑龙江省哈大齐地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为研究案例,着重探讨土地利用功能的表征体系、指标空间化和集成方法,为在千米栅格尺度上开展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监测提供途径。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选择哈大齐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作为研究区,范围上包括哈尔滨市区(包括原呼兰 收稿日期:2010-10-26;修订日期:2011-04-0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项目;滨州学院博士基金项目(2010Y03);滨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李德一(1983-),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GIS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E-mail:lideyinihao@126.com *通信作者简介:张树文(1955-),男,研究员。E-mail:zhangshuwen@neigae.ac.cn

利用遥感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实践探讨

利用遥感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实践探讨 吴慧,刘晓忠 (浙江省地理信息中心,杭州 310012) 摘 要:基于杭州市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的实施,阐述了如何利用遥感影像发现新增建设用地,并对影像预处理、变化信息提取和制图输出等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动态监测;新增建设用地;制图输出 1 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更加紧缺,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规律从而制定正确决策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以新增的建设用地居多。因此,针对为执法检查提供依据的建设用地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就应运而生。 卫星资料具有反映地面信息丰富、覆盖面积大、实时性强、可周期性获得、费用相对较低等特点,有学者早在1978年就明确指出了应用遥感技术解译土地利用的适宜性。不同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与监测中应用的范围有很大的差异,2.5米的卫星资料地面分辨率较高,获取途径较便捷,适合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及动态监测。遥感技术应用于动态监测中,主要作用是利用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通过人机交互判读的方式发现变化的靶区,即:新增建设用地,并进行标记。 下面就以杭州市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为例,阐述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具体过程。 2项目概况 杭州市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是针对杭州5县(市)8区范围所做的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基本覆盖了整个杭州市地区,所涉及的县市区分别是:西湖区、拱墅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滨江区、余杭区、萧山区、临安市、建德市、富阳市、桐庐县、淳安县。这些县市区中绝大部分属于较发达的平原地区,因此土地利用的变化程度很高,变化信息在卫星影像中也较易被判读。 项目所用的资料包含卫星影像资料和一部分矢量资料,具体如下: (1)2007年和2008年两个年度的全色和融合遥感影像; (2)土详境界线和行政区域资料; (3)1:10000图幅结合表。 其中,卫星影像质量总体较好,2007年度影像云雾覆盖率低于2008年度影像,清晰度更高,而2008年度影像虽然在水域较多的地区(如西湖区和淳安县)存在云雾覆盖的现象,增加了人工判读的难度并影响到判读结果,但对于城区主体影响并不是特别严重,因此能够达到本次项目的要求。 3 动态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3.1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就是对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的信息持续收集调查,开展系统分析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工作。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措施主要由变更调查、遥感监测、统计报表制度、专项调查及土地信

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监测

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监测 该项目于1999年启动,2000年全面开展,对全国66个50万人口以上城市、618个县(区、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监测面积达74.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8%(其中耕地面积为4.28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同期,还从188个生态退耕试点县中选择29个县,实地抽查了土地变更调查生态退耕数据。 “十五”期间,具体部署内容如下: 1.定期监测。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全面部署了全国50万人口以上城市和部分小城镇建设发展状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基本农田保护、辅助开展土地变更调查、辅助复核土地变更调查、辅助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制作1:1万标准分幅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等监测任务。 2.日常监测。陆续部署了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执法检查、14个省级监测试点、29个省会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批后核查监测等任务。 3.快速反应监测。在环北京地区51个县(市、旗)部署开展了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从土地利用/覆被的角度探讨环北京地区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环北京地区大尺度的生态环境基础信息。 4.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部署全国部分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的快速监测。监测内容包括:2003年以来新上项目用地监测,季度、半年新上项目用地监测,年度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5.重点地区监测。重点部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面积约10-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监测,辅助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并建立了土地利用数据库。 6.特定地区监测。针对突发事件,开展特定地区遥感监测。为建设用地批后核查、基本农田保护情况检查、违法用地监察等提供现势性数据和技术支持。 7.开发区(园区)监测。部署了7类、160个左右国家级开发区(园区)监测任务,包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保税区、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台商投资区。重点监测土地利用现状、规划执行情况、扩区情况、土地利用结构、房地产开发以及空闲土地等有关情况,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等信息,全面分析开发区(园区)建设用地管理状况。 8.相关技术支持性基础应用研究。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体系建设研究、面向县级土地利用图更新的最佳卫星遥感数据组合研究、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精度评价研究、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作业系统和管理系统开发、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成果快速查询浏览系统开发、监测统计多元数据分析系统开发、50万人口以上城市控制点影像库建设、法国SPOT-5遥感数据应用研究、俄罗斯遥感数据应用研究、印度IRS卫星数据应用技术研究、我国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应用试验研究和数字化土地调查技术推广研究等。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1 前言 经过一学期对《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巩固所学内容,灵活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次研究特选取西安市临潼区2000、2009年的tm影像,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软件操作,完成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和马尔科夫预测等工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次研究旨在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本流程,从而加深对遥感与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理解,着重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过程 2.1 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分类提供土地覆盖以及土地利用中涉及的人类活动类型等信息。它也可能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潜在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本研究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临潼区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2.1.1 影像分析及样本选取 根据已有的影像资料分析判别,可将研究区地物类别划分为四类:建设用地、耕地、水体和林地。在ENVI中利用ROI Tool来定义训练样本,也就是将感兴趣区当做训练样本。根据人工经验知识和影像波段组合,可确定影像中白色有尖锐颗粒的呈片状分布地区为建设用地,影响颜色呈浅绿、深绿,并且纹理清晰,分布在城市着农村周围的平缓区域的为耕地,水体的分布呈现出带状或颜色均一的片状,

一般为蓝色或浅蓝色,而在影像东南地区的山上则分布着大量的林地,颜色为墨绿,色泽均一或有浅绿色颗粒。根据上述的解译特征,在ENVI软件中的Region of Interest中选择土地类别的样本,并按照3、7的规则分为验证样本和训练样本。如图所示: 图1. 样本选取过程 对于选好的训练样本在Options下的Compute ROI Separability 中计算可分离度,一般可分离度大于1.8,则表示训练样本的可分离性较好。本研究所选的分类样本分离度均大于1.6,表明可分离性较好。 2.1.2 监督分类 根据分类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本次研究选择最大似然法分类器。最大似然法分类器假设每一个波段的每一类统计都呈正态分布,计算给定像元属于某一训练样本的似然度,像元最终被归并到似然度最大的一类当中。 在ENVI软件菜单中选择Classification——Supervised——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功能,对2000年和2009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制作成专题地图如下:

2010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漯河市郾城区2010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漯河市国土资源局郾城分局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二O一O年,我区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10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电发【2010】145号)(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2010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漯河市2010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的指导下,在第二次土地调查核查数据的基础上,认真清查了我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如实核定实际耕地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情况。2010年12月6日至2010年12月30日,漯河市国土资源局郾城分局和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抽调精干技术力量,以郾城区2010年12 月份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资料为基础,利用最新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较好地完成了此次标准时点统一更新调查工作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年末各地类规模和本年度各地类变化情况 二O一O年末我区共有耕地470298.75亩,占全区总面积的69.4 %;园地1875.3 亩,占0.27 %;林地 6586.35亩,占0.97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36364.55亩,占20.12 %;交通运输用地25287.6亩,占3.72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4625.1亩,占 5.11%;其他土地2764.8亩,占0.41%。 二、土地权属状况 土地权属调查主要包括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以及公路、铁路、河流和国有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等国有土地

使用权状况的调查。 经过调查,全区国有土地面积74752.8亩,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1%。 二、耕地数量增减变化情况及分析 1.建设占用耕地状况 本年度全区建设占用耕地总量为 1725.75 亩,其中,本年度以前批准本年建设占耕地 0 亩,占建设占用耕地的 0 %;本年度批准本年度建设占耕地893.7亩,占建设占用耕地的51.79%;本年度批准未建设占耕地 568.2 亩,占建设占用耕地的32.92%;本年度未批先建占耕地263.85亩,占建设占用耕地的15.29 %。主要是一些国家重点工程在用地批复未下达之前先开工建设,主要是移民建设(国家南水北调移民新村)和铁路建设(漯阜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 2.生态退耕状况 本年度全区无生态退耕状况。 3.可调整地类状况 本年度全区无可调整地类状况 4.灾毁耕地状况 本年度全区无灾毁耕地。 5.其他原因造成耕地减少情况 本年度无其他原因造成的耕地减少。 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土地动态监测监管系统

一、发布公告 《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84号)规定“供地计划、出让公告、成交公示和供地结果等信息必须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及时在中国土地市场网公开发布;”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4号)规定“公开土地出让公告。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在部门户网站(中国土地市场网页)发布土地出让公告,按照部规定的规范格式,公告拟出让宗地的位置、面积、用途、套型要求、容积率、出让年限、投标(竞买)保证金、提交申请时间、出让时间等内容。公告不规范的,部将予以通报批评,限期纠正。” 《国土资源部关于运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加强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监管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26号)规定“出让公告应按规定的时间、指标项在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的中国土地市场网页进行公开;” 二、容积率 《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城市住房用地管理和调控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2号)规定“各地要严格执行商品住房用地单宗出让面积规定,不得将两宗以上地块捆绑出让,不得“毛地”出让,不得出让容积率小于1的住宅用地;对转让土地及合同约定的土地开发项目时,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未达到25%以上的(不含土地价款),不得办理相关土地手续。”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落实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04号)规定“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市、县招拍挂出让公告的审查,对发现存在超面积出让、捆绑出让、“毛地”出让、住宅用地容积率小于1、出让主体不合法等违反政策规定的出让公告,及时责令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撤销公告,重新拟定出让方案。违反规定出让的,应责令立即终止出让行为,并依法追究责任。” 《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1号)规定“土地出让必须以宗地为单位提供规划条件、建设条件和土地使用标准,严格执行商品住房用地单宗出让面积规定,不得将两宗以上地块捆绑出让,不得“毛地”出让。 对于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项目,要明确提出平均套型建筑面积的控制标准,并制定相应的套型结构比例条件。要严格限制低密度大户型住宅项目的开发建设,住宅用地的容积率指标必须大于1。” 《国土资源部关于运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加强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监管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26号)规定“住宅用地容积率不得小于1。” 三、商品住宅出让规模 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增补本)规定商品住宅项目“宗地出让面积不得超过下列标准:小城市(镇)7公顷,中等城市14公顷,大城市20公顷。” 《国土资源部关于运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加强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监管的

2012610324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扶风县2012年度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扶风县国土资源局 西安山地测绘规划工程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一月九日

目录 一、本年度变更调查开展情况 (1) (一)工作准备 (1) 1、成立工作小组 (1) 2、岗前培训 (1) 3、资料收集 (2) (二)外业调查 (2) 1、技术线路 (2) 2、调查内容 (3) 3、调查成果 (4) (三)内业建库 (5) 1、技术线路 (5) 二、变更调查数据检查抽查情况 (5) 三、本年度各主要地类变化情况 (5) (一)耕地变化情况。 (5) 1.耕地减少去向分析 (5) 2.耕地增加来源分析 (7) (二)建设用地变化情况 (7) 1、建设占地农用地情况 (8) (三)未利用地变化情况 (8) (四)耕地总量平衡、占补平衡及年度用地计划执行情况 (8) 1、耕地总量平衡情况 (9) 2、占补平衡情况 (9) 三、措施和建议 (9)

一、本年度变更调查开展情况 (一)工作准备 1、成立工作小组 为准确掌握2012年度扶风县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保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现势性,扶风县国土局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12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的通告》(国土资发【2012】175号),确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成立了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小组,全面启动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 2、岗前培训 为了2012年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我单位参加了12月17号,在宝鸡市国土资源局召开的《2012年度土地变更工作》会议,在会上张局长、唐科长分析了本年度土地变更的严峻形势,赵局长通报了宝鸡市各县区违法用地情况,并提出对应解决方案。最后李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应用研究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土地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它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影响全球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迫切期望能快速、客观、准确地监测土地利用状况,因为它可以间接影响全球环境的变化。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实时性、周期性及综合性等特点,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科学管理,及时掌握变化信息,它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重大经济规划与政策制订。abstract: the land resources are important means of production, its change and development not only affects the change of global environment, but also is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imely and objective and accurate information of the land use situation is in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scopical quality, timeliness, periodicity and integrated, it can realize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land resource, master the change information. its success or failur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planning and policy making. 关键词:动态遥感监测;解译;变化检测 key words: dynamic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interpretation;change detection 中图分类号:tp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更加紧缺,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规律从而制定正确决策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在我国,县级行政区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行政单元,它的土地利用统计数据意义重大。由于传统土地变更调查方法工期长、误差大、费用高,给我国实现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航天遥感 (RS:Remote Sensing) 技术以其宏观性、周期性,地理信息系统 (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以其对空间数据管理的有效性已在“小比例尺、低精度、大范围、调查性”的资源动态监测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以“大比例尺、高精度”为特点的工作中还没有应用的先例。引入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建立 3S 技术体系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一个崭新的思路。 人类大规模的活动与自然资源开发,已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的迅速变化,而土地利用变化作为目前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它进行遥感动态监测研究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但是,一方面,目前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主要使用人机交互判读的方式发现变化,或者利用光谱分类的方式提取变化信息。然而目视判读的方式对判读人员的要求较高,并且判读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分类的方法也存在精度不高的问题。这些不足严重制约了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随着卫星分辨率的提高,遥感图像中空间信息非常突出,如何利用遥感图像丰富的纹理信息来提高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的效率与精度,减小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气候动态监测为开端,大批的地学。生物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的学者投入对全球变化及其影响的研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1 前言 经过一学期对《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巩固所学内容,灵活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次研究特选取西安市临潼区2000、2009年的tm影像,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软件操作,完成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和马尔科夫预测等工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次研究旨在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本流程,从而加深对遥感与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理解,着重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过程 2.1 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分类提供土地覆盖以及土地利用中涉及的人类活动类型等信息。它也可能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潜在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本研究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临潼区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2.1.1 影像分析及样本选取 根据已有的影像资料分析判别,可将研究区地物类别划分为四类:建设用地、耕地、水体和林地。在ENVI中利用ROI Tool来定义训练样本,也就是将感兴趣区当做训练样本。根据人工经验知识和影像波段组合,可确定影像中白色有尖锐颗粒的呈片状分布地区为建设用地,影响颜色呈浅绿、深绿,并且纹理清晰,分布在城市着农村周围的平缓区域的为耕地,水体的分布呈现出带状或颜色均一的片状,

一般为蓝色或浅蓝色,而在影像东南地区的山上则分布着大量的林地,颜色为墨绿,色泽均一或有浅绿色颗粒。根据上述的解译特征,在ENVI软件中的Region of Interest中选择土地类别的样本,并按照3、7的规则分为验证样本和训练样本。如图所示: 图1. 样本选取过程 对于选好的训练样本在Options下的Compute ROI Separability 中计算可分离度,一般可分离度大于1.8,则表示训练样本的可分离性较好。本研究所选的分类样本分离度均大于1.6,表明可分离性较好。 2.1.2 监督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