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从孟津以东至荥阳(南岸)、武陟(北岸)间,因河身为南岸山脉所约束,只是沿着自西而东的方向发生很小的移动,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点五公里,古黄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黄河则距孟津城仅二点五公里,可见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约十公里。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历史上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清初学者胡渭从古代黄河上千次改道的记载中,予以整理归纳,在《禹贡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说。后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再加上战国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

分述于下:

1.战国初期以前河道

见于先秦文献而为人们所熟悉的古黄河下游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贡大河”,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洛汭”为洛水入河处,“大伾”在今河南浚县,说明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降水”即漳水,“大陆”指大陆泽。说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泽。“九河”泛指多数,是说黄河下游因游荡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逆河”则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势而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

另一条见于先秦文献的古黄河下游河道“山经大河”,由于《山经》中不见关于河水径流的记载,一直为世人所忽视。近年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今清苑县折而东流,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①。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

第三条见于文献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是《汉书·地理志》及《汉书·沟洫志》的河水,也就是《水经·河水注》的“大河故渎”。胡渭说:“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迳滑台城,又东北迳黎阳县南,又东北迳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②。认为是大禹治水以后黄河的第一次改道。

这条“大河故渎”的具体径流是:宿胥口以上与《山经》、《禹贡》河道同,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的一段,胡渭叙述较详;过长寿津后,河水折而北流,至今馆陶县东北,折东经高唐县南,再折北至东光县西会合漳水,复下折而东北流经汉章武县(今黄骅县伏漪城)东入海。

谭其骧考订,认为这条河道始于周定王五年河徙说虽不足凭信,但这条“大河故渎”的形成很可能早于《禹贡》、《山经》河,在春秋战国时代,它们曾长期并存,造为主次。“约在前四世纪四十年代左右,齐与赵、魏各在《汉志》河东西两岸修筑了绵亘数百里的堤防。此后,《禹贡》、《山经》

河即断流,专走《汉志》河,一直沿袭到汉代”③。

战国中期下游河道全面筑堤后,发挥了蓄洪拦沙作用,因而河床比较固定。其间虽曾决溢过九次,最著名的是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决于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东南注钜野(巨野泽,在今山东西南部),通于淮、泗”①。这是历史记载黄河夺淮入海的第一次。洪水“汜郡十六”②,历时二十余年,直至元封二年(前109年)始予堵塞。以后的几次决口大多经过数年即被堵住,河复故道。这条河道稳定了四百七十五年。但到西汉末年,由于泥沙长期堆积,“河水高于平地”③,重大改道,已势不可免。

3.东汉至宋初河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发生第二次大徙。“河决魏郡(治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莽恐河决为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堵塞”④。洪水在今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近六十年,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余里”⑤,始形成东汉大河,也就是《水经注》以及唐《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大河。

东汉大河的位置较西汉大河偏东,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东行,复蜿蜒于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滨县之南入海。距海里程比西汉大河短,河道也比较顺直,东汉以后河水含沙量又相对有所减弱。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这条大河稳定了八百多年,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其间很少有决溢发生,也无大的改流。因此,魏、晋、南北朝各史多不志河渠,《隋书·地理志》也没有黄河经行的记载。

唐末宋初,由于下游河口段淤高,排泄不畅,曾出现多次决口。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唐景福二年(893年)黄河在河口段“自厌次县界决而东北流,迳勃海县(今山东滨县)西北,又东北至无棣县(今县同)东南而东注于海”①。又宋景佑元年(1034年),河决澶州横陇埽(今河南濮阳东),在其以下至长清一段河道南移,形成一条横陇河②。但长清以下河道没有变化,只是小规模的改道。

4.北宋庆历以后河道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第三次大徙。黄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便由此改道折向西北,经河南内黄之东、河北大名之西,经今滏阳河和南运河之间,沿着南

宫之东,枣强、武邑之西,献县之东,至青县汇入御河(今南运河),经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宋人称这条河道叫“北流”或“北派”。

十二年后,嘉佑五年(1060年),黄河又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今南乐西)向东决出一支分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由今山东堂邑、夏津等地,下循笃马河(今马颊河)在冀、鲁之间入海。名为二股河,宋人称它为“东流”或“东派”②。

此后,黄河有时单股东流,有时单股北流,也有时东、北二流并行。由于东流所经冀、鲁边界,两汉以来河道历经泛滥,地势淤高,不若御河以西地区“地形最下,故河水自择其处决而北流”④。当时宋统治阶级内部在维持北派或回河东流问题上争论不休。前者主张维持北流,以凭借黄河天险阻御契丹的南侵;后者则“献议开二股以导东流”。神宗采纳后一意见,于熙宁二年(1069年)将北流封闭。但同年黄河即在闭口以南溃决。熙宁十年(1077年),从澶州决口后,汇入梁山泊,随后分为两支:一支由泗入淮,谓之南清河,一支合济至沧州入海,谓之北清河⑤。经过几次决溢之后,终因“东流高仰,北流顺下”①,先后于元丰四年(1081年)及元符二年(1099年)在澶州及内黄溃决,恢复旧日的“北

流”。三次北流所经路线略有不同,或向西溃决漫入漳水,或向东决漫入御河②。从庆历八年起,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八十年间,强行封闭北流,逼水单股东流仅十六年,而单股北流的时间,却达四十九年之久,另有十五年则为东、北二流并行。因而,这一时期黄河的主流,基本上还是保持在纵贯河北平原中部至天津入海一线上。《宋史·河渠志》所记载的就是这一河道。这一时期,由于黄河泥沙使“河底渐淤积,则河行地上”③由东北流向渤海的古河道带再也维持不下去,“水势趋南”④已不可免。

5.金章宗明昌五年至明弘治初河道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第四次大徙,河决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光禄村。据胡渭的记述是:“是岁河徙自阳武而东,历延津、封丘、长垣、兰阳、东明、曹州、濮州、郓城、范县诸州县界中,至寿张,注梁山泺,分为两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今大清河自东平历东阿、平阴、长清、齐河、历城、济阳、齐东、武定、青城、滨州、蒲台,至利津县入海者是也;南派由南清河入淮,即泗水故道,今会通河自东平历汶上、嘉祥、济宁,合泗水,至清河县入淮者是也”⑤。此次河决以后,黄河河道南移,分别进入泗水及济水故道,而形成新的南、北两派。河水十之二、三由北清河(今黄河)

入海,十之七、八由南清河(泗水)入淮。南派水势大于北派,这是黄河流行于山东丘陵以南的开始。

黄河入淮并非自明昌五年始,早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东京留守杜充在滑县以上,李固渡(今河南滑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决堤阻遏南下的金兵,即已使黄河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改道,向东流经豫、鲁之间在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注入泗水,再“自泗入淮”①。以后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五月,河决阳武,由郓城东流,汇入梁山泊。②大定八年(1168年)六月,“河决李固渡(今河南滑县南),水溃曹州(今山东菏泽)城,分流于单州(今山东单县)之境。”③从曹、单南下徐、邳,合泗入淮。但其时宋代的“北流”故道未断,黄河仍处于南北分流的局面。及至“金明昌中,北流绝,全河皆入淮。”④黄河从此不再进入河北平原达六百多年,这是黄河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

金明昌五年前后,黄河干道也有着逐渐南摆的趋势。天德二年(1150年),“河水湮没巨野县”,河道干流即自豫东北的滑县、濮阳南移至鲁西南地区;大定十九年(1179年),“河决入汴梁间”⑤,干流又南摆进入开封府境;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河溢于曹州小堤之北⑥,干流已进入归德府(今商丘地区)境。金末时黄河干道大致由阳武出封丘,

经曹、单而合泗入淮。

黄河自夺泗入淮以后,每有决徙,常分成几股入淮,相互迭为主次,河道非常紊乱。经常表现为枯水季节以一股为主,洪水季节数股分流,由淮入海⑦。至元代,从历次决口中形成汴、涡、颍三条泛道入淮⑧。至正十一年(1351年),贾鲁治河,自仪封的黄陵冈引河至归德的哈只口,把黄河干道挽向归德出徐州⑨。所谓“河复故道”,大致上还是恢复金末的故道。贾鲁堵塞了分流入涡、颍的河口。但这样黄河失去宣泄的路径,仅仅隔了十四年,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便河决东平,复进入大清河了。

明代黄河的决溢改道更为频繁,以汴道干流为主体的河道上,在原阳、封丘一带决口时,大多北冲张秋运道,挟大清河入海;在郑州、开封一带决口时,多南夺涡、颍入淮①。但是,这一时期的黄河

干道比较长的时间,还是保持在开封、归德、徐州一线上。

6.明弘治中至清咸丰的河道

明弘治八年(1495年),筑断黄陵冈,以一淮受全河之水,

为第五次大徙。

明政府为了保持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畅通,派副都御史刘大夏筑塞黄陵冈、荆隆等口七处。并于北岸筑长堤,起胙城,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单诸县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名“太行堤”。复筑荆隆等口新堤,起北岸祥符于家店,历铜瓦厢、陈桥,抵仪封东北小宋集(今兰考东北宋集),凡一百六十里①。使黄河河道由兰阳、考城,迳归德、徐州、宿迂,南入运河,会淮水东注于海。筑断黄陵冈和兴建太行堤的结果,“北流于是永绝,始以清口一线受万里长河之水。”

②胡渭因而将它视为黄河史上的第五次大变。

弘治年间治河的目的在防止黄河北决影响漕运。治河工程主要在加强北岸堤防。南岸既未筑堤,也不堵口。因而睢、涡、颍等股分流仍有时并存,影响了徐州以下干道的水源。为了保证漕运,嘉靖十六年(1537年)和二十一年(1542年),先后从丁家道口及小浮桥引水至黄河入徐州的干道,以接济徐、吕二洪。继又堵塞南岸分流水口,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后,“南流故道始尽塞”③。于是“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④。从此黄河成为单股汇淮入海的河道。

黄河干道固定后,河床因日久泥沙堆积淤高,成为高出地面

的“悬河”。洪水决溢日益频仍。嘉靖后期,决口多在山东曹县至徐州河段。到隆庆以后,向南发展到徐州以下至淮阴段。因而,河工的重点已“不在山东、河南、丰、沛,而专在徐、邳”⑤。工部左侍郎潘季驯根据“束水攻沙”及“蓄清刷黄”的方针,于万历七年(1579年)完成黄河两岸的遥堤以及洪泽湖以东的高家堰堤等治河工程,也就在这一河段上。其故道大致即今地图上的淤黄河。

入清以后。因长期施行“束水攻沙”的结果,泥沙大量排至河口,“以致流缓沙停,海口积垫,日渐淤高。”①康熙十六年(1677年)起,靳辅治河的重点就放在淮阴以下至河口段上。他采取以疏浚为主的方针,从清江浦历云梯关至海口,“挑川字沟”,把河床挖深。但也只能收效于一时。日久之后,河底又淤垫日高。嘉庆以后,政治黑暗,河政废弛,决口泛滥的情况与日俱增,特别是下游河淮并槽入海的沙床,淤塞的程度更为严重,造成“水在地上行”的局面。黄河以及淮河本身已不得不放弃这条水流下泄不畅的下游河道而

另找出路了。

7.清咸丰五年以后河道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兰

考附近)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运河,挟大清河入海,是为第六次大徙。

决口之初,漫注于封丘、祥符、兰仪、考城、长垣等县,后“复分三股:一股由赵王河走山东曹州府迤南下注,两股由直隶东明县南北二门分注,经山东濮州范县至张秋镇汇流穿运,总归大清河入海”②。从此,黄河下游结束了六百六十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入海的局面。当时翁同■、李鸿章等代表安徽、江苏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同意堵口。山东巡抚丁宝桢代表山东地主阶级的意见,则要求堵口归故。双方争执不休,而清政府正面临太平天国革命的风暴,“军事旁午,无暇顾及河工”③。因而在二十年间,听任洪水在山东西南泛滥横流,直至光绪元年(1875年)始在全线筑堤,使全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河道。

今黄河下游河道形成以后,直至解放前的七十多年里,河患仍连年不断,从1855年至1938年,决口达一百二十四次,有时向北侵入徒骇河或向南侵入小清河,同治七年(1868年)河决荥泽房庄及光绪十三年(1887年)河决郑州漫及淮河的两次,危害较大,但都随时堵塞,没有构成河道大的改变。本世纪内曾发生二次较大的决口:一次是1933年遇到特大

洪水,在河南境内温县至长垣的二百多公里内决口五十二处,

造成极大灾难①;一次是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阻止日军西进,炸开郑州花园口大堤,河水乱颍、涡入淮,形成经历九年之久的改道,至1947年3月,始堵口,恢复今黄河故道。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总的趋势是决口改道越来越频繁。除第一、二两次大徙后,长达数百年间,决徙次数甚少,有一个较长的稳定时期外,庆历、明昌改道后,连三十年固定的河道都没有出现过,弘治改道后,入淮之水仍数股并存,流程紊乱,主流也时有变更。明、清统治者为了“挽黄保运”,不惜逆河之性,强使“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但最终仍不免回到渤海湾入海。整个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泛道更迭演变的过程极为复杂,胡渭所举只不过代表其变迁大势而已。近年邹逸麟以河道主要流向为据,提出按宋代以前由渤海入海,金元以后数股汇淮入海,明嘉靖后期单股会淮入海及清咸丰五年以后由山东利津入海四个阶段的分期主张①,似更简明而条理清晰,颇有独到之处。

黄河改道以下游为主,但上、中游也有改道。上游主要发生于河套平原的后套地方,据《水经注》的记载:河水“北过朔方临戎县西,……河水又北,屈而为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百二十里”。河水又“屈从(临戎)县北东流,……为北河”。

河水“东迳高阙南……临河县故城北”②。说明现在后套北面的黄河支流五加河,古代称作“北河”。是黄河的正流,而称作“南河”的今河道,却是支流。因此,《水经注》直呼北河为“河水”。秦汉时,今后套地方也称为“河南地”。直至清初,北河河口日渐淤塞,近河口的屠申泽(因在窳浑县城东,亦称窳浑泽,后世改称腾格里海)到清中叶以后由于黄河河道东移,屠申泽因失去水源,已淤塞成沙阜,北河也就逐渐缩小成为分流的“五加河”(乌加河),黄河主流始改行南河。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1601班 160202138 翁静 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汉

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至东汉时期,69年时,王景领导治理黄河决口,通过筑堤堵口,河汴分流、疏汴通漕等方法,疏浚河床,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淤积,使黄河出现了一个长期较为安流的局面。此时的黄河,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人海。 东汉以后,黄河安流的局面仅维持到了唐代末年。宋初,由于黄河已经流行了800多年,王景治水后形成的河床淤高严重,水流不畅,黄河又进入了频繁决口泛滥的历史时期。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决澶州横垅埽,久不复塞,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横垅河。到了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向北冲出一条新道,经河南省内黄县,河北省大名、南宫、青县,至今天津入海,名为“北流”。景祐五年(1060年),黄河在魏县第六埽向东决出一支,向东北经山东堂邑、夏津、平原、在冀、鲁间入海,名为“东流”。至此形成了

郑州市黄河花园口风景区总体规划

郑州市黄河花园口风景区 总体规划 2011-2025年

目录 一、环境和资源 (一)、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1、地理位置 (1)、城市位置 (2)、风景区位置 2、历史沿革 (二)、自然资源环境 1、气象气候 2、地质地貌 3、水文 4、植被动物 (1)、植物 (2)、动物 5、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2)、旅游资源等级评价 (3)、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4)、结论 (三)、生态敏感性分析 1、单因子分析 (1)、地质灾害评价 (2)、干扰强度分析 (3)、植被因子分析 2、多因子叠加与生态敏感度分级 (1)、一级生态敏感区 (2)、二级生态敏感区 (3)、三级生态敏感区 二、旅游现状分析

(一)、SWOT分析 1、优势 2、劣势 3、机遇 4、挑战 (二)现存主要问题 三、风景区范围、性质和规模 (一)、规划依据 (二)、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 1、指导思想 2、规划目标 3、规划原则 (三)、规划范围 (四)、景区性质 1、职能 2、景观特色 3、旅游地位 (1)、风景区在郑州市沿黄区域旅游中的地位 (2)、风景区在郑州市旅游中的地位 (五)、景区规模 三、规划结构与空间布局 (一)、规划结构 (二)、风景区功能分区

1、管理服务 (1)、职能定位 (2)、规划布局 2、花园口自然风光景观带 (1)、职能定位 (2)、规划布局 3、历史文化游览区 (1)、职能定位 (2)、规划布局 4、大型花卉植物景观区 (1)、职能定位 (2)、规划布局 5、花西湖生态休闲区 (1)、职能定位 (2)、规划布局 6、游乐活动区 (1)、职能定位 (2)、规划布局 一、环境和资源 (一)、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1、地理位置 (1)、城市位置 郑州,河南省省会,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中原地区都会,东经112°42' -114°14' ,北纬34°16' -34°58' ,郑州地处国家地理中心,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会展、文化旅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是中部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2)、风景区位置 黄河花园口位于郑州市区北郊的黄河南岸,距市中心12公里。景区东西全长10公里,占地面积600余公顷,绿化覆盖率高达99%。是郑州市人民的“绿肺”,健康的“绿色银行”。花园口河段是黄河下游的缩影。黄河从这里开始进入下游游荡性河段,黄河千里金堤也从这里“零公里”处开始。 黄河花园口风景区及其所依托的黄河游览区与郑州市沿黄地区政区惠济区、金水区、中牟县、荥阳市、巩义市中连霍高速公路以北、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形成了沿黄景群,与以其为中心的辐射范围内的南水北调生态景观带、郑东新区旅游区、浮戏山旅游区、嵩山文化旅游区、康百万庄园、郑州都市休闲旅游区等一起,构成风格各异,相辅相成的区域旅游网络

黄河的历史典故

黄河的历史典故 导读:1、望洋兴叹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称河伯。 他站在黄河岸上。望着黄河水自西向东流,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 我就是最大的水神!”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河伯始终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河伯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眼前一亮,海神微笑地欢迎他,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 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 2、鲁班修造将军柱 桑园峡内黄河水流湍急,就在桑园峡中段黄河激流中却有一个屹

立的大石。百姓称之为将军柱。 传说这个将军柱是鲁班修建的。 当年鲁班周游列国时,来到桑园峡边上,为方便两岸人民的来往。鲁班把桥墩的位置选在了将军柱的这个地方。从此,鲁班早出晚归,负责施工,,半年过去了,桥墩在渐渐长高。 有一天,鲁班的妻子送饭到岸边,等了一阵不见鲁班,便到岸边看个究竟,谁知她在岸边看见一个巨人站在河中,一手拿着巨石,一个手拿着铁锤在干活,他的妻子哎呀一声惊叫。 鲁班一慌,一锤砸在了自己腿上。手中的石头也飞到了对岸的山上,桥也就没有建成。 至今在将军柱上有一个十分光滑的石头,好像是整个人的脊背印了下去,中间则是脊柱,把石头一分为二,好像是长期靠着休息时留下的。 传说这就是鲁班造桥时所留。 【关于黄河的历史典故】 1.关于黄河的传说历史典故 2.关于黄河的民间典故 3.关于项羽历史典故 4.关于“笔”的历史典故 5.关于酒的历史典故 6.关于茶的历史典故

参观黄河入海口作文600字_叙事作文

参观黄河闸口作文600字_叙事作文 大家都看到过波涛汹涌的黄河吧,我在五一假期就观看了马扎子黄河闸口。 星期天,小姑带着我去观看马扎子黄河闸口。小姑开着车,我坐在车上观看沿途的风景。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碧绿色麦田,那些麦子被风一吹,它们就翻滚着绿色的麦浪,好像绿色的海洋。 不一会儿,就到了马扎子黄河,我像一匹小骏马飞奔下来。到了黄河边上,大闸正在放水,许多黄河水被吸了进去。黄河水翻着浪花,并且波浪翻滚,里面还有许多小漩涡在湍急的河水里打着转。岸边那些柳树是那么挺拔,像卫兵一样守着黄河。 我一边走一边观赏着,不料光顾着看风景,一不小心撞倒了一块大石头上,疼得我哇哇大叫。我扭头看到了石头上两个篆书大字“警钟”,抬头细看原来是一座钟形的石雕,石雕的上方是一个大钟挂在方形的框架上。下面是长方形的底座,底座上雕刻着漂亮逼真的浪花,就像刚才我看到的黄河水面一样。我又转到反面看,上面刻着19世纪有一次大决口,黄河水淹没了好几个县,沿河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读到这,我不禁想:原来现在魅力无穷的黄河那时给沿河的人们带来如此大的灾难。现在人们每年都在加固河堤,而且种上了树,还建造了大闸,可以引水灌溉农田。现在的黄河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还是沿河城市主要饮用水来源。但是,黄河还没有从根本上完全给制住,她随时有发怒的可能,所以我们要像石雕上写的那样居安思危,警钟长鸣,时时刻刻注意两岸的水土植被保护,让黄河世世代代造福于民。 我又折回身观赏了一番美丽又让人敬畏的黄河,时候不早了,我才依依不舍的踏上归途。 参观黄河入海口作文600字_叙事作文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诗仙”李白对黄河母亲的描绘与感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英才。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西段贝麓卡日曲河的涌泉。刘京九个省,最后注入山东沿岸的渤海。 如今我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黄河与渤海交融的景象,原本我以为在交汇处一定波涛很汹涌,气势很庞大,一颗激动的心在胸腔内跳个不停。在入海口的甲板上我们只能远观,由于我的好几新妈妈爸爸又不得不陪我坐上船,像河海中心驶去。在黄河中间时不时地出现一些酷似小岛的“地面”——湿地,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沼泽地。从以便流过来的海水拍打在这些浑黄的地面上。立刻就变了颜色,渐渐的与黄河汇融在了一起。我围开船的师傅能不能再把船往里开一开,我说我想看黄河入海口,谁知师傅笑着对我说,我已经看到了,刚才海水变黄的一幕就是黄河入海的地方。 我一时间还没有反应过来,居然不敢想象这是真的。难道那气势汹涌的黄河就这样流入了大海的怀抱吗?我还以为衙门会小农的搏一搏呢!

黄河知识三百问

黄河知识三百问 一、基本情况 1.黄河全长多少公里?流经哪几个省? 答:黄河全长5464km。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列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在山东里利县注入渤海。 2.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哪里?长度各是多少? 答: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可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长3472km;河口镇至河南郑州的桃花峪为中游,长1206km;桃花峪以下为下游,长786km。 3.黄河洪水主要来源于哪里? 答:黄河洪水主要来源区是: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龙三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三花间)。 4.黄河水资源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答:①水少沙多; 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即径流地区分布不均,径流量年内年际变化大; ③水沙异源,黄河水沙来源地区不同。 5.黄河治理的任务是什么? 答:任务有:防洪;水土保持;水资源调度、保护与开发利用。 6.我局所辖堤防居黄河那岸?起止桩号?长度多少? 答:我局所辖堤防居黄河右岸。起止桩号70+250~94+907、96+517~97+630。全长25.77km。 7.我局所辖河道工程有几处?其中险工有哪些?护滩控导工程有哪些? 答:我局所辖河道工程有6处。其中险工有黑岗口险工、柳园口险工工两处;护滩、控导工程有黑上延、黑下延、高朱庄、王鹿4处。

8.我局辖区内有哪几座涵闸?其名称、位置如何? 答:有2座涵闸。分别是黑岗口闸和柳园口闸。相应大堤公里桩号为77+170和85+700。 9.河道工程基本情况如何? 答:①黑岗口险工:始建于1737年,现有坝、垛、护岸85道,顺堤长5695m,相应大堤公里桩号74+100~79+795。坝顶超22000m3/s洪水位2m,根石坡度大部分在1:1.1~1:1.3之间,深度大部分在10~16m左右。主要靠溜坝号是18~41(修黑下延前是18-53)。 ②柳园口险工:始建于1842年,现有坝、垛、护岸47道,顺堤长4287m,相应大堤公里桩号82+263~87+550。坝顶超22000m3/s洪水位2m,根石坡度大部分在1:1.1~1:1.3之间,深度大部分在10~16m左右。主要靠溜坝号是18~39-4(1997年之前)。 ③黑上延控导:始建于1995年,现有丁坝8道,坝顶高程超当地5000m3/s洪水位1m,坝长100m,坝间距100m,坦石坡度在1:1.3~1:1.5之间,根石深度在4~l0m之间。 ④黑下廷控导:始建于1998年,现有丁坝9道,坝顶高程超当地5000m3/s洪水位lm,坝间距100m,坦石坡度1:1.5,无根石深度10m左右,坡度1:1.1~1:1.3。 ⑤高朱庄工程:始建于1952年,现有坝、垛、护岸23道,顺堤长3075m,相应大堤公里桩号80+115~83+190。根石坡度大部分在1:1.0~1:1.3之间,深度大部分在10m以下,靠溜几率小。 ⑥王庵控导:始建于1998年汛后(郊区局段),有坝16道,垛3道,-6坝~-5坝顶高程超当地5000m3/s洪水位lm,-14垛~-7坝顶高程超当地4000m3/s洪水位lm,坝长100m,坝间距120m,坦石坡度1:1.5。-14垛~-12垛为抢修工程。 10.新中国成立后,黄河花园口站三次大洪水发生的时间和相应流量是多少?黄河下游最高洪水位发生在哪一年、流量是多少? 答:1954年8月5日,15000m3/s;1958年7月18日,22300m3/s;1982年8月12日15300m3/s。1996年8月5日7600m3/s,黑岗口水位84.30m、柳园口水位82.77m(大沽)。2003年9月3日2780m3/s。黑岗口水位82.88m、柳园口水位82.09m(大沽)。 11.什么是洪水? 答:洪水是河流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水位明显上升,流量比较大的水流。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黄河是仅次于长江的中国第二长河。在中国历史上,黄河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千百年母亲河滚滚东流,留下了很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与黄河有关的故事和传说,流传最广的当属《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关于黄河的传说》、《李闯王渡黄河》、《望洋兴叹》、《鲁班造将军柱》、《河伯授图》 至于与黄河相关的历史人物,更是数不胜数。除了上述传说中的人物大禹、冯夷、李自成、鲁班;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黄河还孕育了尧、舜、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无数风流人物;著名理财家刘晏;改革家王安石;民族英雄岳父;文人欧阳修、司马光、苏辙、王之涣等;近代《黄河颂》词作者光未然、曲作者冼星海;提出“一定要把黄河治好”一代伟人毛泽东等。 鲤鱼跳龙门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

黄河花园口站年平均流量预报模型的建立于对比分析(修改稿)

黄河流域花园口站年平均流量预报模型的建立 与对比分析 吴立君,葛朝霞,曹琨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 210098;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8) 摘要:以黄河流域花园口站年平均流量为预报对象,通过建立多元逐步回归与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对该站的年平均流量进行拟合、预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拟合上,两者皆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拟合效果相对较好;对于1988年、1989年和1990年的预报结果,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的效果相对较好。由于多元逐步回归考虑了74项环流指数的影响,而时间序列分析则考虑到年平均流量的自身变化规律,所以在以后的实际运用中可综合应用这两种方法,以提高拟合预报合格率。 关键词:中长期水文预报,年平均流量,逐步回归,时间序列分析 花园口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与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桃花峪只有很短的距离,它的多年平均实测年径流量为470亿m3,如包括上游被引用水量则年径流量为560亿m3。花园口作为黄河地上悬河的起点,也是黄河危险的开始,因此,花园口站的流量和水位就成为黄河下游的防汛标准,而花园口水文站的数据一直是黄河防洪、水资源调度和治理开发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花园口站的中长期水文预报,对下游的防洪以及区域的水资源合理利用都有重要作用。 以黄河流域花园口站的年平均流量为预报对象,通过多元逐步回归与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的建立[1],对该站1956―1987年间的流量值进行拟合,并对1988年、1989年和1990年3a的年平均流量做出预报。 1资料说明及两种模型的建立 1.1 资料说明 本文所用资料包括:①1954―1990年黄河流域花园口站各月流量(m3/s);②1954―1990年74项环流特征量逐月值。

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有关黄河历史人物故事

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有关黄河历史人物故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黄河历史人物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关黄河历史人物故事篇一:鲁班修造将军柱 桑园峡内黄河水流湍急,就在桑园峡中段黄河激流中却有一个屹立的大石。百姓称之为将军柱。传说这个将军柱是鲁班修建的。当年鲁班周游列国时,来到桑园峡边上,为方便两岸人民的来往。鲁班把桥墩的位置选在了将军柱的这个地方。从此,鲁班早出晚归,负责施工,,半年过去了,桥墩在渐渐长高。有一天,鲁班的妻子送饭到岸边,等了一阵不见鲁班,便到岸边看个究竟,谁知她在岸边看见一个巨人站在河中,一手拿着巨石,一个手拿着铁锤在干活,他的妻子哎呀一声惊叫。鲁班一慌,一

锤砸在了自己腿上。手中的石头也飞到了对岸的山上,桥也就没有建成。至今在将军柱上有一个十分光滑的石头,好像是整个人的脊背印了下去,中间则是脊柱,把石头一分为二,好像是长期靠着休息时留下的。传说这就是鲁班造桥时所留。有关黄河历史人物故事篇二:鲤鱼跳龙门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

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有关黄河历史人物故事篇三:望洋兴叹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称河伯。他站在黄河岸上。望着黄河水自西向东流,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河伯始终不信。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黄河入海口的资料

黄河让入海口水污染资料 基本资料: 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 这里旷野茫茫,芳草萋萋,国家级保护珍禽四季随处可见。黄河两岸,林场、芦苇、牧草带植被种类层次分明,黄河如同一条黄龙深入蔚蓝大海,堪称天下奇观。夕阳西下、长河落日的迷人风情,令人神往。东营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黄河之黄、植物之绿、大海之蓝,共同绘制了一幅多彩画卷。这里还有中国最完整、最广阔、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著名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鸟类的天堂。 山东滨州段黄河遭受高盐度废水污染

3月6日,从山东省滨州市黄河大桥路过的行人惊讶地发现:滚滚东逝的黄河水面上飘过一簇簇、一片片污浊泡沫,大家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焦虑的事实:污染正在越来越严重地侵蚀这座城市的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流域内有耕地3亿多亩,1亿多人口。近年来,黄河治理成就显著,黄河断流得到明显遏止,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随着我国化工、冶金等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量采用反渗透膜技术回用,工业循环水等排放的高盐度废水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危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江河水质矿化度显著提高。黄河在其青海发源地检测水质电导率只有200μs/cm ,到了黄河中游的

郑州市黄河、淮河两大水系支流

郑州市黄河、淮河两大水系支流 郑州市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黄河流域包括巩义市、上街区全部,荥阳市、邙山区一部分及中牟县、新密市、登封市一少部分,面积183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4.6%;淮河流域包括新郑市、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金水区全部,新密市、登封市、荥阳市、中牟县和邙山区的大部,面积5616.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5.4%。全市有大小河流124条,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有29条,其中黄河流域6条,淮河流域23条。过境河道有黄河、伊洛河,多年平均过境水量444.1亿立方米(黄河花园口站),其中伊洛河过境水量31.4亿立方米(黑石关站)。 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古宗烈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黄河由巩义市康店镇曹柏坡入郑州境内,经巩义市南河渡、河洛镇,荥阳市汜水镇、北邙乡、广武镇,邙山区古荥镇、花园口镇和中牟县万滩、东漳、狼城岗乡入开封市境。郑州境内河长150公里,流域面积1830平方公里,堤防长度71.422公里。黄河进入郑州市境邙山岭桃花峪以下,地势平坦,河床变宽,流速减缓,造成泥沙淤积,河床逐年升高,形成“悬河”,高出两岸地面 3-10米。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意思是说黄河中、下游最为险要,历史上“三年两决口”。郑州市所辖河段正处“豆腐腰”之处。据记载,历史上黄河曾决口1590次,改道8次,其中有三次改道在郑州市境内。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黄河在中牟县杨桥决口,大河夺溜,由贾鲁河、惠济河分道入淮,使河南12州县被冲,山东12个州县、安徽4个州县被淹;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黄河在中牟县九堡冲决,大溜分两股直泻东南,使河南的中牟、尉氏、祥符、通许、陈留、淮阳、扶沟、西华、太康、杞县、鹿邑及安徽的部分地区被淹;1938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追击,下令扒开郑州花园口大堤,使黄河改道入淮,制造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人间浩劫,淹没豫东、皖北、苏北44县(市),受灾面积5.4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250万,89万人死于非命,造成震惊中外的“黄泛区”,使黄河泛滥于豫、皖、苏平原将近九年之久。 建国以来,国家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工作,把黄河防汛列入重点项目,投入大量资金在上游修建大量的水库和水土保持工程,在下游加高培厚两岸堤防,修筑坝垛工程,保证了黄河五十年安澜。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的防汛能力将由防御60年一遇洪水提高到千年一遇。据黄河花园口水文站实测,黄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44.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12.5亿吨。由于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径流量差别较大。最大年径流量1964年为861.1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1960年只有201.2亿立方米,最大、最小年径流量比值为4.3比1;最大年输沙量1958年的27.8亿吨,最小输沙量是1961年的4.43亿吨,最大、最小输沙量的比值为6.3比1。建国后,黄河最大洪峰流量为1958年花园口实测流量2.23万立方米/秒。黄河在郑州市境内的支流有伊洛河、汜水河和枯河。 一、伊洛河 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由洛河和伊河组成,洛河和伊河在偃师市高庄汇流后称“伊洛河”。洛河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冢岭山;伊河源于河南省卢氏县关顿岭。伊、洛两河在偃师市高庄汇流后入巩义市,经回郭镇、芝田、康店、孝义、站街、南河渡等6个镇,在南河渡镇神北村注入黄河。伊洛河总长447公里,流域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在巩义境内河长37.8公里,

黄河发展变化_作文素材

黄河发展变化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黄河发展变化,感谢您的阅读! 黄河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经河道才能补充。 3.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①上游属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率极少,中游为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季节变化大,下游流域面积小,补给少; ②流域内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粮食增长率; ③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黄河沿岸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④水库调节能力较低,水资源管理不统一; ⑤水费低廉,低水价唤不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工农业用水浪费极大; ⑥环境污染急剧降低黄河水的利用率。

⑦河道沿岸工厂污水排放过多。 悬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那么黄河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成为“悬河”的呢?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的磴口县,在这里,黄河河道比县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河道变迁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战国筑堤以前

黄河花园口

黄河花园口 六月的骄阳将游人 驱赶的很散很散 大片的空地 只有树影相怜 少的出奇的黄河水 依旧浑浊 但没有汹涌起半点浪花 我看着困着 烈日下闪着白光的花园口雕塑 在三、五游人的谈笑中愈发的沉静 历史的沧桑 不过是不足八十年的记忆 而我们丢掉的 不知是如渊的黄河水 还是痛苦的过去 河南省淮阳中学高三:关士托 2019-05-23 六月的骄阳将游人 驱赶的很散很散 大片的空地 只有树影相怜 少的出奇的黄河水 依旧浑浊 但没有汹涌起半点浪花 我看着困着 烈日下闪着白光的花园口雕塑

在三、五游人的谈笑中愈发的沉静 历史的沧桑 不过是不足八十年的记忆 而我们丢掉的 不知是如渊的黄河水 还是痛苦的过去 河南省淮阳中学高三:关士托2019-05-23 六月的骄阳将游人 驱赶的很散很散 大片的空地 只有树影相怜 少的出奇的黄河水 依旧浑浊 但没有汹涌起半点浪花 我看着困着 烈日下闪着白光的花园口雕塑 在三、五游人的谈笑中愈发的沉静 历史的沧桑 不过是不足八十年的记忆 而我们丢掉的 不知是如渊的黄河水 还是痛苦的过去 河南省淮阳中学高三:关士托2019-05-23 六月的骄阳将游人 驱赶的很散很散

大片的空地 只有树影相怜 少的出奇的黄河水 依旧浑浊 但没有汹涌起半点浪花 我看着困着 烈日下闪着白光的花园口雕塑 在三、五游人的谈笑中愈发的沉静 历史的沧桑 不过是不足八十年的记忆 而我们丢掉的 不知是如渊的黄河水 还是痛苦的过去 河南省淮阳中学高三:关士托2019-05-23 六月的骄阳将游人 驱赶的很散很散 大片的空地 只有树影相怜 少的出奇的黄河水 依旧浑浊 但没有汹涌起半点浪花 我看着困着 烈日下闪着白光的花园口雕塑 在三、五游人的谈笑中愈发的沉静 历史的沧桑 不过是不足八十年的记忆 而我们丢掉的

黄河入海口文化

黄河入海口文化--吕剧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007年10月中旬,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在吕剧的故乡——山东省东营市成功举办。 名称由来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二、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也有的说,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三、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遂定名为吕戏(吕剧)。 源流沿革 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

国共两党“黄河归故”之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a3872854.html, 国共两党“黄河归故”之争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11期 1946年3月1日,黄河花园口堵口工程开工典礼举行,国民党政府以“拯救黄泛区人民”为名,暗藏“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区的祸心。从1946年初到1947年初,周恩来作为中共驻重庆首席代表与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及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围绕黄河归故问题进行反复斡旋与艰苦谈判,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保护了黄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 黄河改道与黄河归故 1938年5月,侵华日军攻陷徐州,沿陇海线西犯,并于6月初占领开封,郑州形势岌岌可危。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军,蒋介石采用“以水代兵”之策,下令在郑州以北的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企图利用泛滥的黄河水阻挡日军西进。6月9日,黄河水由花园口冲出,经河南、安徽、江苏夺淮入海。人为制造黄河决口,虽然延缓了日军西进的速度,却给豫皖苏三省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84万公顷土地变为泽国,形成由西北至东南长达400余公里的黄泛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积极为发动全面内战做准备。此时,蒋介石下令堵住花园口黄河决口,让黄河水回归花园口决堤以前的故道,把自己打扮成黄泛区人民的“救星”。然而,在黄河故道无水的7年中,两岸老百姓逐渐从岸上迁徙到这条长600余公里、宽约6公里的河床上,垦荒耕种,黄河故道渐渐形成了1700多个村庄,生活着40多万人口。且大多在冀鲁豫和渤海解放区境内。蒋介石此举,名义上是“拯救黄泛区人民”,实则是“以水代兵”,企图水淹解放区。 《开封协议》与《菏泽协议》 1946年4月7日,鉴于黄河故道人民的强烈呼声和舆论压力,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和共产党走到谈判桌前,共商黄河归故实施方案。在周恩来的努力下,各方秉承合作、友善的主旨,取得谅解,达成《开封协议》。这份协议将与复堤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提到了和堵口同等重要的位置,保证了黄河下游解放区的安全。 此后,国民党和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代表在中共代表陪同下,沿黄河故道直至入海口,进行实地勘察。4月15日,勘察团返回山东菏泽,举行了黄河问题的第二次谈判。在周恩来 倡导的抛弃一党私利、化干戈为玉帛精神感召下,各方代表達成《菏泽协议》,决定“复堤、修河、裁弯取直、整理险工等工程完成后,再行合龙放水”,“新建村由黄委会呈请行政院每人发给10万元(法币)迁移费”。 最终签订《上海协议》

有关于黄河的资料

有关于黄河的资料 民间故事: 传说中有个小伙子叫黄河,英勇无比.恋上一富豪的女子.但女子的父 亲看不起他,就让他百步之内射箭,进一个铜钱的孔里.他做到了.女子的父亲又让他在百步之外射一箭,穿透原先的箭他也做到了.又要求他在百步之外射中铜钱并接住它.他知道其夫在刁难他,就一箭射向她父亲.怎知他以前学过武功,躲开了.他很气恼,他从来都是箭不虚发的,这次没射中.就到深山去修炼.一次意外射下一只鸟,鸟告诉他那姑娘自 杀了.小伙子很悲哀,就泪水不停地留下来,形成了现在滚滚的黄河. 神话传说: 河伯冯夷受命治理黄河,但操劳一生没有把黄河治好,到年迈时,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画了一幅黄河水情图,又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大禹,将水情图交给了他。大禹根据河伯授给他的这一幅图,疏通水道,终于治理好了黄河。 历史人物: 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诗句: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

关于黄河的成语、故事、俗语、诗句、传说集锦

关于黄河的成语、故事、俗语、诗句、传说集锦 1、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天下黄河富宁夏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九曲黄河十八湾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背起棺材过黄河——连后路都准备好了 不到黄河心不死——顽固不化 隔着黄河握手——差得远 黄河的水,长江的浪——源远流长 黄河决了口——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黄河里的水——难请(清) 泥娃娃跳黄河——洗不清;洗不净 跳到黄河洗不清——太冤枉;冤枉 2、成语 砥柱中流(中流砥柱):形容人很坚强,不屈不挠,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样。也比喻在动荡艰难环境中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 海晏河清(河清海晏):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河山带砺(砺山带河):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黄河水清: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俟(sì)河之清:等待黄河变清。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3、诗句 (1)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2)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白居易《生离别》) (3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4 )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高适《九曲词》) (5)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王昌龄《出塞》)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李白《行路难》) (7)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9)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10)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3)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黄河的变迁

黄河的变迁 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温状况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 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在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在先秦时期,黄河主要在今天津附近进入渤海,为北流时期;在汉唐时期,黄河主流在进山东入渤海,为东流时期;南宋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夺淮从今江苏入黄海,为南流时期;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恢复了东流,结束了700多年黄河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湖沼比现在多得多,但历史时期多数湖沼是由大变小,乃至淤灭,如圃田泽、孟渚泽、菏泽、雷夏泽、巨野泽、大陆泽等。但随着黄河的改道,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湖泊,如南四湖、洪泽湖等。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既有自然地貌、地质、气候因素的制约,也有认为的作用。总的来说,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日趋干燥,是地表水总体减少时一个重要原因,而人类无节制地用水加重了水资源的缺乏,黄河断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历史时期长江的河湖地貌变化也很大,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的变化最明显,影响甚大。古代的云梦是指包括今湖北东南大部分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只是其中的湖沼地貌部分,占据着今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形成后,云梦泽瓦解。由于各种原因使荆江河道的河曲高度发育,使得洪水灾害的频率更高和强度更大。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湖泊变化显著,一方面洞庭湖从新石器时代的平原景观演变成为明代“方八九百里”的大湖,而鄱阳湖则是从新世中期的古彭蠡泽演变成为今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从近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温便前来看,总的趋势是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这既表现在黄河及其支流上,也表现在长江的一些支流上。同时,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等一些河流总的来看是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因此多缩小而干涸消失。造成这种现象既有自然内部变化的不可回归和不可逆转的因素,也有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因。 自公元前2000 年以来的4 000 年中,黄河下游有两个泛流区(徐福龄,1996) :1) 从“禹王故道”到唐宋时期的河道,均在华北平原摆动,注入渤海,约有3 000 多年;2)1128— 1855 年,黄河河道在黄淮平原摆动,注入黄海,约有700 多年。据统计,自公元前602 年至1938 年的2 540年间,黄河下游决溢达1 590 次,称作“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对于黄河下游地区在历史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大的改道,说法不一。胡渭在《禹贡锥指》中指出,自大禹到明代,黄河共发生 5 次大的改道;刘鹗在《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中的黄河变迁图里绘出了6 次大的改道。《邓子恢文集》中认为,黄河下游河道在3 000 多年中发生重要改道26 次,其中大的改道9 次。叶青超(1990) 提出,黄河下游共发生7 次大的改道。 1.1河道变迁的原因 在历史时期,黄河决口改道频繁,各流路的年限长短不一。对于这一现象,以徐福龄( 1996)提出的5 次大改道为基本脉络(图1) ,主要从地质学角度来分析黄河下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