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吴得文

摘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状况直接影响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基于数据包络法对全国655个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目前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普遍较低,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规模等级递增效应,但小城市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

②影响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的因素较多,其中,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投入过多尤为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用地也存在一定冗余,环境产出效益相对不足。③中国大部分城市土地规模效率处于递增状态;城市土地规模效率空间分布亦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低的格局,且存在规模等级递减效应。对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子分析,对各级政府制定城市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规模效率;数据包络法;中国

1引言

城市土地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空间载体,其利用效率状况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1]。因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国外有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研究,早期主要是生态学派采用描述性的历史形态方法直观辨认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及演变,归纳出轴向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及多核模式等一般性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2-6]。与历史形态学派的描述和归纳方法不同,经济区位理论以市场平衡理论为基础,注重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和系统的数理分析方法来演绎和构建城市土地利用理论模型[4],推导出竞标地租随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减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趋向于自然分离、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由中心向外缘逐渐降低的城市土地利用三大特点[7],以及一个完全竞争性的土地市场不会形成一个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8]和划定城市边界将会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9]等理论至今仍对城市土地的优化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另外,强调对人的研究,提倡把人的价值观、意识和能动性等非经济的社会动力因素纳入城市土地利用研究范畴的行为学派,以及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的内在动力机制、解释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模式的政治经济学派[10]等理论,对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驱动力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途径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增长控制[11],城市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12]、集约利用[13]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和应用上[14, 15]。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基本理论[16-18],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与应用[19-22],以及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途径[17, 23, 24]。其中,评价指标的选取逐渐由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单指标[25]向经济、社会和环境多指标方向发展[20, 26];研究方法也日益多样化,主要包括协调度模型[27, 28]、主成分分析法和加权法[23]、模糊综合评价法[19]、回归分析法[25]、数据包络法(DEA)[21, 29-32]及系统分析和层次分析

法[33];研究对象主要是单个城市[19, 34]、特大城市和省会城市[26, 29, 30, 35]及地级以上城市[21, 32]。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张,由1986年的6720 km2,迅速增至2008年的39140.5 km2,年均增长8.3%,高于城市人口增速的4.4%。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对周边优质耕地的占用[36, 37]。1986~2008年建设占用耕地达

393.9×104 ha,占耕地流失的19.5%,仅次于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耕地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38-40]。相对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和灾毁产生的耕地流失而言,建设占用耕地却是耕地生产能力的永久丧失,也是可控的[17, 41]。2008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0.09ha,仅为世界人均量的40%。严峻的土地资源形势,客观上要求提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城市化对耕地的占用。这不仅对保障粮食安全产生积极影响,对国家安全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意义。因而,开展作为提高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性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由包括众多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其评价理应选取由多个代表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来判定。在众多的评价方法中,对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常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21]。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采用最优化方法内生确定各投入要素的权重,避免了投入产出关系的具体表达和各指标权重确定所带来的主观性,适合城市这个复杂综合体的效率评价[42],在地理学界得到广泛应用[20, 29, 30]。但由于各种原因,采用科学方法对全国全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尚未开展,影响了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规律的揭示。基于上述原由,本文采用DEA对全国所有城市2008年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分析,进而揭示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规律。

2数据包络分析法、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2.1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是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和决策分析等领域处理复杂问题常用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分析工具[43],其主要特点为:①以相对效率评价为基础,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同类型的部门或单位(称为决策单元)进行有效性评价;②从样本数据分析出样本集合中处于相对有效的样本个体作为最优参照系,内定权重,通过优化的权重显示指标调整的方向与调整量;③输入输出变量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相对明确的显式关系,变量属性具有较大的随意性[32, 43]。DEA常用的主要有5种模型,即C2R、BC2、C2GS2、C2W 及C2WH模型,适用范围各有不同,其中,C2R模型主要用于指标的有效性评价和贡献率测算[44]。本文主要是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共选取4个输入指标和4个输出指标,以2008年的数据来做研究分析,因此选用C2R模型较为合适。

2.2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既要注重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也应考虑社会和环境效益。考虑到指标的量化、DEA模型作为评价系统相对效率的方法特点及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对全国所有城市土地的投入产出进行评价,在指标选取上,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作为投入指标,分别对应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将经济效益和环

境效益作为产出指标,分别对应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经济效益)、绿地面积和城市建设维护资金(环境效益)。环境效益是一个综合指标,由城市的空气、水、绿地等要素构成;同时,宜居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要有便利的生活条件。而这些条件是否具备与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建设维护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城市建设维护资金投入多,城市环境治理相对较好、生活条件也更加便利,因而,城市建设维护资金是反映城市环境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本文选用城市建设维护资金的投入作为环境效益产出指标。为保持各变量统计范围的相对一致性,产出指标中仅选择城市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作为城市经济效益指标,基本上与投入指标中的城市建设用地、非农从业人员和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应。另外,从科学角度分析,城市土地效率评价指标的选取,还应考虑技术进步等因子及社会效益,但由于二者难以量化或指标数据获取困难,无法直接进入模型计算。

上述指标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绿地面积、城市建设维护资金数据均来自《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8);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数据均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其中地级市数据为各城市辖区数据,县级市数据由于统计范围为市域,为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研究以每个省区为单元,用40%样本县级市城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数据校正该省区的县级市相关数据,其样本数据来自各样本县级市的统计局。数据处理主要通过编程借助Matlab完成。

3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

3.1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总体概况

根据投入产出有效性系数计算,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普遍较低(图1),投入产出有效性系数平均仅为0.524。若将全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有效性系数聚为5类,则大部分城市主要集中于0.350~0.629之间(占全国所有城市的58.63%)(表1),12.52%的城市属于0.630~0.839区间,7.63%的城市位于0.840~1.000区间,仅有5.34%的城市投入产出有效性系数为1。由此可见,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整体不佳,调整土地投入产出结构,将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急待解决的问题。

表1 2008年我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聚类

Tab. 1 Clusters of input-output efficiency of urban land in China in 2008

区间城市

个数

占城市

总比重

0.140~0.34913921.22%

0.350~0.46922133.74%

0.470~0.62916324.89%

0.630~0.8398212.52%

0.840~1.000507.63%

合计655100%

注:为DEA模型中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有效性系数,当=1且==0(和为加入的松弛变量,其中,为未利用资源变量,为产出不足变量)时,表示评价单元为DEA有效,即城市土地投入产出已达最优;当=1且≠≠0时,则该评价单元为DEA弱有效;当<l时,评价单元为DEA 无效,越接近1,表明城市土地投入产出越接近有效。由于资料所限,表中数据未包括港澳台。

同时,DEA模型分析表明,若保持产出不变,经投入要素数量及结构调整,全国城市可节约建设用地面积542.0km2、固定资产投资3034.5×108元、非农就业人口1090.7×104人;若保持投入不变,提高投入要素生产效率,全国可增加城市公共绿地面积

2256.6×104m2、二三产业增加值396.7×108元(表2)。可见,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空间巨大。

图1 2008年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空间分布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put-output efficiency of urban land in China in 2008

表2 2008年中国不同等级城市投入产出分析

城市等级项目超大、特

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

城市

小城市

全国

合计

投入产出有效性系数39.542.695.3165.7343.1

产出不变,可节约的要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km2)39.9267.9117.7116.5542.0固定资产投资(108元)1737.3143.5533.7620.03034.5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04人)203.2149.5113.183.5549.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4人)425.535.035.145.8541.4

投入不变,城市维护建设资金(104元)17991.5529.0327.1130.418978.0公共绿地面积(104m2)2216.222.115.0 3.32256.6

注:由于资料所限,表中数据未包括港澳台。

3.2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空间差异

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格局(图1)[①]。2008年东部地区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有效性系数平均为0.544,中部地区为0.452,西部地区为0.484(表3)。从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有效性系数构成来看,东中西三地带中土地投入产出有效性系数属于0.700~1.000区间的城市分别有48个、18个和29个,分别占该地带城市总数的18.25%、7.93%和17.58%。从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有效性系数主要集中分布区间来看,东部63.14%的城市集中于0.354~0.639区间,中部68.01%的城市集中于0.140~0.471区间,西部59.02%的城市集中于0.175~0.451区间。可见,东部地区大部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东部与中西部相差较大,中西部相差较小且西部较中部高,表明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既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受城市内部土地投入产出各要素配置的影响。

表3 2008年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不同等级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差异

Tab. 3 Input-output efficiency discrepancy of land in different tier cities of three large regions of China in

2008

地区城市等级城市个数(等级平均)(地区平均)

东部地区超大城市180.653

0.544特大城市200.542

大城市430.527

中等城市1010.491

小城市810.597

中部地区超大城市90.483

0.452特大城市60.445

大城市340.427

中等城市890.398

小城市890.512

西部地区超大城市60.376

0.484特大城市50.581

大城市160.417

中等城市630.411

小城市750.561

注:为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有效性系数。由于资料所限,表中数据未包括港澳台。

3.3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规模等级差异

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存在明显的规模等级递增效应。2008年我国人口大于200万的超大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有效性系数为0.556,人口在100~200万的特大城市为0.530,

大城市为0.472,中小城市分别为0.438和0.549,表明城市规模等级愈高,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愈高,而小城市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这一规律在我国三大地带内也基本得到同样体现(表3)。同时,表3也表明东部地区超大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凸显,中部地区整体上偏低;西部地区超大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极为不佳,然而,其特大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较高,在全国同级别城市中表现最优。因而,从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角度而言,高等级城市优势较为明显,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同时,西部地区超大城市和中部地区各级城市土地投入要素急待优化调整,提高利用效率。

3.4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影响因子分析

3.4.1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影响因子总体分析

造成全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的因素较多,从所选的指标分析中不难发现,众多城市的投入无效和产出不足是造成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在投入方面,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投入过多尤为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用地也存在一定冗余,四者投入无效的城市分别占46.41%、34.72%、20.34%和14.62%;在产出方面,61.04%的城市在城市维护建设资金、41.25%的城市在公共绿地面积、6.71%的城市在第二产业增加值及4.21%的城市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均产出不足(图2)。由此可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非农业产值,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适当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将是提高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增加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和公共绿地面积,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环境,也是构建和谐城市的内在要求。

图2 2008年三大地带及全国投入无效和产出不足的城市比例

Fig. 2 Occupational shares of cities with input inefficiency and output deficiency in three large regions and

nationwide in 2008

3.4.2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影响因子空间差异分析

在三大地带中,东部地区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最高。在投入方面,土地和劳动力使用相对有效,建设用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投入无效的城市分别占该地带城市总数的6.91%

和27.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71%和7.31%;在产出方面,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和第二产业增加值也有一定的优势,二者产出不足的城市占整个地带的53.83%和4.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21%和2.26%(图2)。

中部地区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最低,主要是由于其投入无效和产出不足的城市比率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有固定资产投资利用效率较高,其投入无效城市比率仅为9.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62%(图2)。

相对中部而言,西部地区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略显优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公共绿地面积等投入产出因子均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三产业产出优势更为明显,其产出不足的城市比率仅为0.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58%(图2)。

值得一提的是,东部地区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利用效率较低,投入无效的城市占该地带的30.8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2倍;第三产业产出不足的城市也明显偏高,达5.46%。西部地区城市除建设用地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利用效率较低外,第二产业产出也存在较大不足,有10.21%的城市第二产业产出不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2倍。

由此可见,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利用效率,积极培育新兴第三产业,增加经济产出,将是东部地区当前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战略重点。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工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工业经济效益;大力拓展传统服务业网点,增加新兴业态,促进服务业对城市化人口的吸纳,以及强化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将是西部地区当前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战略重点;全面系统地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加大投入强度,将是改变中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现状的战略重点。

3.4.3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影响因子规模等级分析

超大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在不同等级城市中最高,与其城市建设用地利用高效,第二、三产业产出率高密不可分。所有超大城市的建设用地投入和第三产业产出均为有效,第二产业产出不足的城市也仅有2.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79%。然而,超大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仍未达理想值,主要是由于其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投入无效的城市比例明显偏高,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9倍、1.18倍和2.18倍(图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超大城市投入无效所致,两者无效城市分别达50.23%和11.15%;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投入无效率高是超大城市的共性(表4)。

特大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较高。4个投入指标中无效城市比例均较全国平均水平低;产出指标中所有城市第三产业产出均为有效,第二产业产出不足的城市也仅为3.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49%(图3)。虽然特大城市投入产出的整体状况较好,但空间上也存在一定差异。中部地区特大城市的建设用地投入过多,有50%的城市投入无效,是全国同等级城市平均水平的3倍多;西部地区特大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二产业产出不足均表现不佳,两者无效城市分别达40.00%和20.00%,是全国同等级城市平均水平的2.1倍和6.2倍(表4)。

相对而言,大城市土地利用的突出优势在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和第二、三产业产出效率上,三者无效城市仅占该等级城市的4.30%、1.07%和1.07%,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16.04%、5.64%和3.14%(图3);但建设用地投入明显偏高,无效城市高达25.81%,主

要是由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大城市建设用地投入偏高所推动。同时,大城市的第二、三产业

从业人员也存在投入过多的不足(表4)。

可见,上述三类城市土地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好,但都面临着环境效益不佳的现况。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和公共绿地面积2项环境产出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

所有超大城市和西部地区特大城市的公共绿地面积均产出不足(表4)。

图3 2008年不同等级投入无效和产出不足的城市比例

Fig.3 Occupational shares of cities with input inefficiency and output deficiency in different tier cities in

2008

表4 2008年三大地带不同等级投入无效和产出不足的城市比例

Tab. 4 Occupational shares of cites with input inefficiency and output deficiency in different tier cities of

three great regions in 2008

城市

等级

地区

建设用

地面积

固定资

产投资

第二产

业从业

人员

第三产业

从业人员

城市维护

建设资金

公共绿地

面积

第二产业

产值

第三产

业产值

超大

城市

东部地区050.23%44.44%66.67%88.89%100.00%00中部地区011.15%55.56%77.78%66.66%100.00%11.11%0西部地区00.00%83.34%100.00%100.00%100.00%00全国030.38%54.62%75.77%84.85%100.00% 2.92%0特大

城市

东部地区 5.00%15.00%45.00%30.00%60.00%72.00%00中部地区50.00%16.67%66.67%50.00%80.00%80.00%00西部地区040.00%40.00%20.00%66.67%100.00%20.00%0全国12.91%19.36%48.38%32.26%65.79%76.32% 3.22%0大城

东部地区11.63%9.30%41.86%16.28%27.91%39.53% 2.33% 2.33%中部地区52.94%085.00%64.71%89.76%79.41%00西部地区 6.25%087.50%87.50%81.25%56.25%00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框架

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定义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作为城市土地利用效果的综合反映和评价的核心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构成:宏观层次上土地配置的结构效率和微观层次上土地使用的边际效率,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效率用以衡量某一城市或某一特定区域土地配置的综合优化水平,土地结构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合理程度,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总体容量的控制标准,近年来正日渐走入社会各界研究人员的视野,曹建海认为判断城市土地配置效率应包括三个标准:土地是否被分配给利润最大化的使用方向;是否能够增加有赖于土地利用的生活乐趣;是否可以保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因为城市土地利用的最佳效益不仅决定于土地的经济产出与利润,还取决于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合理安排及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相互协调,推进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其本质就是为人的发展创造可持续的环境,在充分考虑经济效率的基础上更应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体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与环境发展的相持续。因此,借鉴以上学者的定义和阐述,本文所讨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主要指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大方面的配置情况,微观上指城市土地的结构效率,衡量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价值实现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和合理度。 三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按照地域分(前方字母为代码) R 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分为一、二、三、四类居住用地 C 公共设施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设计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其他公共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的机构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关服务设施用地 M 工业用地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该用地应归入水域和其他用地类 W 仓储用地普通仓库用地、危险品仓库用地、堆场用地指仓储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T 对外交通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管道运输用地、港口用地、机场用地指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报告

二、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 (一)组织准备 1、成立了工作组和项目组 此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需成立领导小组。湖南临武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临武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担任,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加山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友国担任副组长,成员为李友林、侯六海、刘顺明、周继瑜、唐元松、刘忠勇、骆琦麟 ,办公室主任由李友林担任。 为了确保湖南临武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顺利完成,按照市国土资源局领导指示,开发区管委会委托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队伍技术过硬、具有全国土地估价A级资质、土地规划乙级资质的长沙永信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技术工作和具体实施该项目。 2、前期准备 (1)落实设备与工作场地。购买了电脑、扫描仪等设备,并落实了工作场地。 (2)人员培训。为保证调查的资料准确、真实、及时,技术负责人专门给调查人员展开了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调查的范围、目的、工作对象、工作方法,认真学习《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及培训教材。在培训过程中,对资料名称、调查内容、资料对应时点或时段、调查空间范围、数据要求、表格填写要求、以及图件格式、比例尺、内容要求等进行了细致的说明。

(3)确定项目范围。此次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四至范围为包含区块1和区块2,其中区块1东至玉屏村,南至玉屏村,西至玉屏村,北至玉屏村;区块2东至武水大道,南至规划南平路,西至玉屏村,北至规划隆武路,除去扣除区,两区块的规划面积共为36.23公顷。 (二)资料收集 此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牵涉到的资料广泛,各工作小组根据资料清单和工作表格,到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出现资料缺失或填写表格不完整的情况,调查人员需做耐心解释并进行补充调查。为保证反映的情况客观真实,根据《规程》要求,技术小组专门派技术人员到开发区对典型企业进行了实地拍摄,为开发区的评价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2009年2月至4月,历时两个多月,收集到的资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到相关管理部门收集已有资料,包括文本及图件资料;其二是对各用地单位培训并填写表格,以获取相关资料;其三是到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抽样调查。技术小组实际收集资料情况见表2-1。 表2-1 资料内容及来源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错 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况且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由“起步”向“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城镇规模急剧膨胀,城镇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土地资源短缺与人们生存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和城市土地利用存在许多问题,城镇化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改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Land resources are limited.In additi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at an essential point in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initia stage to accelerating stage. With quick expansion of city scale and large occupation of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nd resources shortage and people living needs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rural and urban land use. Urbaniza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is low. To this kind of circumstance,how to improve and increase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1 土地资源简述及利用状况 1.1土地资源介绍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或者未来可能被人类所利用的土地。按其属性来分,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土地并不是人类所创造的,是自然进化的结果。社会属性,是指被人类利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和能量的土地。按其用途来分,又可分为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工业活动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现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多的是农业用地,种植,养殖,林业都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固定不变的,土地资源的利用又是可持续的。 1.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1.2.1农村土地利用状况 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数量不足,特别是耕地资源更为短缺。但是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出现了侵占耕地扩展建设用地的现象。实际上,农村现有的建设用地(包括村庄用地与农村集体工矿用地)的占地比例已经过高,超标准用地现象严重,土地利用效率极低。据在北京郊区的调查,北京市的村庄用地人均289平方米,为国家标准(小于150平方米)的1.93倍,农村集体工矿用地人均198平方米,二者合计487平方米。以22%的人口占有了64%的城镇村建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 研究 时间:2005-1-28 13:51:13 阅读:318次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 陈莹,刘康,郑伟元,邓红蒂,唐程杰 摘要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之一是集约利用管理。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应该充分立足于城市土地管理的需要,努力为各级政府的城市土地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文从科学性、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根据城市试点经验,总结概括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内容与目标,同时详尽阐述了评价成果预期在土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领域或意义,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业务创新设想。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目标内容及其应用前景的正确认识,不仅是寻找、确定其评价方法与技术路线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引起各级领导重视、积极推广评价实践的一项重要措施。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应用 集约利用管理是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研究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制订相关的评判准则,评价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找出当前城市土地利用的潜力,寻求城市土地最有效利用的途径,从而为政府制定集约利用政策,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用地管理与决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及相关技术支持。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基本内容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是通过设计一整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探索不同背景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及其评价方法,进而对全国所有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现状调查与潜力评价。对一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评价是对一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总体评价,中观层次是对城市内部区域的评价,微观层次则是对具体地块的评价。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评价一个城市或城市中一个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二是找出城市中一个区域或一个地块现实的土地利用潜力;三是制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审核的标准体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但又不能互为替代,各自都有特定的内容与应用形式。 1.1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 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主要在宏观层次和中观层次,是对一定范围内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与反映。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一个描述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的指标集。通过指标集的实际值与合理值的比较,反映城市当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以及不集约利用发生的原因。这一评价结果要求具备城市间和城市内部区域间的可比性,可以反映城市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距。 1.2现实利用潜力的评价 现实利用潜力的评价主要反映在中观层次与微观层次上,是指考虑了技术经济合理性的现实利用潜力。它不仅要说明潜力的大小、类型,还要指出其具体的范围及空间分布。

从三个方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从三个方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对于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的利用效率,胡存智认为是一个大问题。他说,我国国土开发利用中存在集聚不足的问题,就是土地利用得不够集中、不够集约,效益低下。目前我国土地集聚得比较好的一些地区,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3大都市圈,但这3个地区的集聚程度也还不够。 胡存智表示,不应该把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简单归结于用地成本太低。比如说,南方用地比较节约、北方用地比较宽松,原因就很复杂,其中之一是北方太阳的高度角低,要让阳光照到屋门口,房子间的距离就要大一点。 胡存智认为,应该从3个方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一是控制用地总量,让大家感受到资源的紧张,才会提升集约节约的水平。 二是利用各种机制、制度,鼓励大家提升利用土地的强度。比如一段时间以来,对于工业用地增加容积率、增加楼层的情况,国土部规定不用补交土地出让金。 三是进一步整治和盘活闲置土地。对以前不合理利用、低效利用的土地,就要进行整治、盘活,使土地流动起来。这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胡存智说,要使上述措施很好地落实,必须有一个重要的支撑条件,就是逐步建立起用地效率的评价和考核制度。现在国土资源部已制定了一个集约节约用地的考核评价标准,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试行。这将为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提供更大保障。

在城镇集群中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涵。当前我国不少大城市迅速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突出,而部分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又处于衰退萎缩之中。对于这种现象,胡存智认为是各方面的制度和条件造成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集聚,并不能简单地靠抬高土地门槛、提高居住成本就能解决。 胡存智说,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应孤立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而是要在城镇集群中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拿京津冀地区来说,这里有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但大家不一定都要往大城市挤,非要挤在一起,肯定就有各种“城市病”。 如果我们考虑城镇集群,包括周边的市、县、镇,比如说保定、涿州、廊坊等等,使它们和京津之间形成一种有机联系,各自承担一定的功能,这样就既可以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又可以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目前,这种大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的联系已经在自发形成。比如许多厂商的门店开在北京的商场里,但车间或者仓库放在廊坊,顾客在北京看样、下单,第二天在廊坊把货物装车,拉到北京一家一家配送就可以了。 胡存智认为,应该顺应这种经济发展的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城镇集群的布局做好产业、交通、居住等方面的规划,进行统筹安排;而不是分割开来,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放在一个个封闭的行政单位内去孤立考虑、孤立发展,那样就变成到处摊大饼,搞成小而全、大而全。 按照国土规划优化城市开发

提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

提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 【摘要】: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城市土地经过合理配置以后,土地的所有者或者土地使用者根据一定的经济目的以及配置土地的特征和功能,对土地进行开发、使用、改善、和维护的过程的总称。它包括开发出具有城市功能的土地、使用城市土地、改善现有城市以及维护城市土地等一系列活动。 关键词:提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 一,城市化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城市化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虽然城市化的概念是由西班牙工程师A.瑟尔达在1867年才提出来的,但从世界经济的历史来看,城市化进程在此前的工业革命开始就已启动。国际学术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迄今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我国认为,城市化是人口及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聚集,农业生产不断向非农业转移,城市设施不断渐渐趋向完善和城市化功能日益强化,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转换,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我国城市化进程,从1949年城市化率为10.6%作为起点,到2000年达到36%,50年上升了25.4个百分点。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低,然而城市土地面积大,城市人口少,所以造成了城市土地大面积得不到有效利用,有很多城市土地是荒废的,所以城市化对提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很大作用,面对城市土地要合理使用、充分使用、杜绝浪费土地,珍爱每一寸土地。 二,郊区化 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开始分化,出现了许多非生产性的城市。又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变得非常拥挤,产生了许多大城市病,城市变得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与此同时,交通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口的自由移动,一部分人口,尤其是富人,向大城市的郊区迁移,城市中心区开始衰落。虽然表现为城市内部空间格局的小小改变,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改变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例如交通、住房、福利、娱乐、工作等方面,并使城市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郊区化造成了城市土地的大面积浪费,使郊区很多土地成为建筑、交通、娱乐场所等, 同时也造成大城市中心的有效面积得不到充分使用。所以在我们应该抑制郊区化,节约每一寸土地,让那些不该浪费土地不浪费,更加合理发展大城市,使大城市充分利用,得到发展的最大空间。 三,城市的规划 城市规划是处理城市及邻近区域的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对未来发展预测的。它的对象偏重于城市物质形态的部分,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探究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探究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土地在人类生存繁衍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依靠土地建筑房屋、耕种粮食、建造村落,逐步发展成为当前的城市。二十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对外不断扩张,但随着土地面积的增多却出现了很多不可调和的问题,有的土地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出现了大量的土地浪费与荒置的情况,土地利用效率不断下降。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城市土地,那么则会直接影响到创建适宜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经济发展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问题,对国家、政府制订正确的城市发展策略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标签:城市土地;效率低下;引发关注;重要意义 1 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1东西部差距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西部地区呈现一望无垠的沙漠与赤壁,东部沿海则呈现大量的浅滩与平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較快发展,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着极大的关系,原有的地理环境因素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各种形式,更加呈现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问题。东部地区城市土地有着较高的利用率,而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则得不到有效利用。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土地,出现了人口与劳动力集中的现象,有的城市还需向城外不断扩张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西部地区却与之相反。随着东部与西部这种不均衡状况的显现,土地利用率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1.2 城市土地闲置 城市化发展增加了人地矛盾,因此更需重视研究土地利用问题。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圈地运动”,导致土地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在大面积的土地上不管是投入较少的劳动力或投入较多的劳动力都是一种错误认识。在城市开发区中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区域停产停工,在一些住宅区或别墅区也看不到有人居住的现象,但城市土地价格较高,随着出现大量的闲地与空地,造成了浪费资源与财务的情况。 我国当前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是东部与西部发展不均衡、城市土地不能发挥较大作用,要想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要重视研究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居民等各方面因素。 2 原因分析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技术方案

##########开发区土地集 约利用评价 工 作 技 术 方 案 ##########有限责任公司 2014年#月

为了高质量完成##########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根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度试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2014年度试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图件编制技术要点》等技术规范,结合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 一、工作范围 本次集约利用评价的更新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范围包括如下两部分: 第一部分:对##########开发区“主区”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工作范围与上轮评价范围一致。 第二部分:按照管委会要求,若要划发展方向区,则按发展方向区划定方案配合进行划定,并编制上报成果,并对##########开发区“发展方向区”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具体范围和面积以上报备案的“发展方向区”范围成果为准,发展方向区的确定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若不划发展方向区,则配合管委会和国土局上报要求的其它文件。为开发区上报开发区类型区分。 二、工作任务与内容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任务是:在上轮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工作要求和新

“规程”的要求,以及四川省土地勘测规划研究院对本次评价的具体技术要求,通过对“主区”评价范围内近两年内有变化的资料和“发展方向区”历年的用地情况、统计数据、经济数据等的调查,分析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测算土地集约潜力,全面掌握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推动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基础信息建设,为开发区扩区审核、动态监控及有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工作内容包括:准备工作、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潜力测算、图件编制、数据库建立、成果编制、成果验收、存档与备案。 三、技术方案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过程严格按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度试行)等技术规范。 (一)技术方法 1、评价方法以定量评价为主,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整体评价与典型分析相结合,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 2、用地调查采用实地调查与空间影像判识相结合的方法。 3、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采用专家咨询法。 4、潜力测算采用专家咨询法、目标值法。 (二)技术步骤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摘要:近年来,黎平县人地关系逐渐紧张,为了分析其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通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借助综合指数模型对2003-2012年间全县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纵向评价。分析结果显示,2003-2012年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值从0.2157增加到0.7652,说明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关键词: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综合评价模型 一、引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数量固定而人口在不断增长,对土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协调好人地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在严峻的形势下,解决土地集约经营和合理开发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从根本上实现土地资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二、土地利用现状简述 根据国家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到2009年黎平县土地总面积为442190.62公顷,其中农用地400820.3公顷;建设用地7811.71公顷;其他土地33558.61公顷[1]。 黎平县土地利用表现出以下特点:1、土地利用程度较高。2005年黎平县土地利用率为98.35%,高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2、土地垦殖率较低。2005年全县土地垦殖率为7.05%。同时,全县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耕地开发潜力不大。3、森林覆盖率高。2005年全县林地面积为344602.0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0.22%,200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3.69%,黎平县森林覆盖率远远高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4、建设用地比例低。2005年全县建设用地总面积为6048.47公顷,仅为土地总面积的1.36%,而当年全省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04%,黎平县建设用地比例远远低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建设用地比例不足。2、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挖潜不足。黎平县与先进地区及省内部分县市相比,黎平县在增加投入、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3、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不健全。4、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结构尚需不断的完善。 三、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过程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度试行)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 (2014年度试行)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四年四月

目次 前言 ..................................................................................................................................................................... I 引言 .................................................................................................................................................................... I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1) 5 工作准备 (3) 6 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3) 7 开发区评价类型划分 (5) 8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5) 9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8) 10 成果编制 (10) 11 成果验收与公示 (11) 12 成果应用与更新 (12)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 (13)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及定义 (14)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程序与数据处理 (19)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定义 (21) 附录 E (规范性附录)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定义 (23) 附录 F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工作用表 (25) 附录G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工作用表 (36) 附录H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权重区间 (39) 附录I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报告编制要求 (40)

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探讨

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17-05-09T13:53:26.0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3期作者:梁伟金 [导读] 摘要: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现象普遍存在,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日益尖锐。 广东中地土地房地产评估与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510075 摘要: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现象普遍存在,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日益尖锐。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土地资源短缺导致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由此可见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1.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是由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的,通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来衡量土地与资本、劳动的结合程度,即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用地布局、生活空间、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不能简单地局限于经济投入和产出效益提高,也不仅是“建筑”强度的概念,而是一个包括经济、建筑、环境、城市发展、人口、就业等多个方面指标的综合性概念。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 对于国内而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起步较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短缺和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并存现象十分突出。因此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由此,众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研究者采用熵值法、模糊理论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BP网络模型、基于RS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分析评价了我国的各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 2.1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多因素综合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进行定量描述的一种方法,以评价单元为样本,选择对评价单元发生作用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通过适宜的模式予以量化、计算和归并,从而实现评价目的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对评价对象的分析较全面,并且容易操作,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难点在于如何合理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全面反映城市土地的利用状况,又能容易的得到各指标数据以及各指标的理想值。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结果是一组介于0~1的数值,通过得出结果的数值大小可以判断土地集约利用的情况,但是城市土地的过度利用、集约利用、合理利用和粗放利用的划分缺乏根据。 2.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就是运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多目标、多层次的各个因素,对其所做的综合评判.它是根据评价对象具体情况和评价的具体目标,通过评判指标的取值,排序,再评价择优的过程,是一种以模糊推理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确与非精确相统一的分析评价方法。土地利用的粗放、集约和过度的判定本身很难有明确的界限,集约、粗放或过度的程度更是一个模糊的问题。 2.3基于RS、GIS 技术评价法 随着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细化和深化,需要对大量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和统计,同时,评价单元是性质相对均一的空间几何实体,不仅具有空间属性,而且具有非空间属性,因此评价工作繁琐,容易出错,因此能够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和具有较强空间分析功能的RS和GIS技术已被我团学者引入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项目,整合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多用途地籍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等,开发了由系统维护、数据输入、空间分析、潜力计算及成果输出五大模块组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进而建立多尺度、多数据源的潜力评价信息库,实现基于微机网络的数据管理和服务。 2.4理想值修正模型 理想值修正模型是郑新奇[3]等专业人员在对某市城区宗地的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于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模型。该模型以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值为判定依据,选择土地用途、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其他因素对标准值进行修正,分析具体宗地的现状和理想值之间的关系,计算宗地集约利用潜力等级。模型评价的思路是:以理想潜力为基础,由高到低多级控制,逐级修正,分值转换,计算潜力。该方法简便、实用、科学,是不同功能区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具体化。 评价方法优缺点对比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特点 自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设立“城市土地价格调查和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子课题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各试点城市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不仅初步建立了城市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框架,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亦有很多创新。已有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尚未形成一套标准的指标体系和普遍适用的评价方法。由于不同的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理解存在差别,所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各城市之间的评价结果不具有可比性,难以形成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2)由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功能及产业、资源的差异性,理想值的确定难度很大。在目前的研究中对理想值的选取有以下几种方法:①目标值。以评价地区发展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值作为理想值;②以国家或地方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的规定值作为理想值;③以相同类型的城市平均值作为理想值。评价结果与理想值的选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理想值的合理确定对集约利用评价是非常重要的。(3)新技术、新方法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应用有待深化。尽管有很多人都在开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信息系统,但几乎都没有得到推广和运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中国土地资源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比较 单位:公顷/人 类型世界中国俄罗斯美国印度加拿大法国 人均土地总面积2.20 0.740 11.400 3.350 0.31 30.54 0.937 人均耕地面积0.247 0.076 0.898 0.686 0.174 1.507 0.330 人均森林面积0.583 0.106 5.154 0.776 0.067 8.100 0.256 人均草原面积0.575 0.319 0.586 0.874 0.012 0.924 0.184 人口密度442 1321 88 294 3177 32 1060 我国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8.4%,而土地面积占全国土总面积的56.5%。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8.4%,林地占全国林地的38.3%,牧草地占全国牧草地的72%。就人均占有量的而言,西部地区人均土地为28.8亩,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0亩、4.7、10.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1.7倍和1.3倍。虽然西部地区土地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也较高,但其耕地质量却不高。在西部,优质高产旱涝保收农田约有1.8亩,只占耕地总面积得3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而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计68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大大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在2000年我国耕地普查中,耕地面积12823.31 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01 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每年以

安徽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安徽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成果更新技术要点 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电发[2010]22号)要求,为顺利开展安徽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确保按期保质地完成工作任务,并建立评价工作连续性机制,根据新修订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以下简称新规程),结合安徽实际,制定本更新技术要点。 第一部分评价成果更新、修订总则 一、工作目标 对依法审批的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开发区,统一更新或修订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 二、工作任务 (一)国家级开发区成果更新工作。国家级开发区包括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按照新规程和本要点中相关内容,以2009年12月31日为统一评价时点,全面进行更新。 (二)省级开发区成果修订工作。省级开发区包括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特色工业园区,按照新规程和本要点中相关内容,原则以2009年12月31日为评价修订时点,鉴于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完成时间不长,本次更新重点是在充分利用已有评价成果资料的

基础上,进行修订。 三、工作依据和标准 (一)《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 (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试行)》; (三)《安徽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技术要点》。 五、技术路线 评价实施总体技术路线如下:①开展用地状况调查,建立数据库; ②确定评价指标、计算其现状值;③确定评价指标权重;④确定评价指标理想值;⑤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⑥计算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⑦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及推算尚可供地年数;⑧编制相关成果。 第二部分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更新技术要点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包括基本信息调查、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典型工业企业调查、闲置土地调查4项内容。 一、准备工作 包括“一图四表”,即调查底图、开发区基本信息调查表、开发区用地审批及调整情况调查表、典型工业企业调查表、外业调查记录表。

关于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建议

自本世纪初以来,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从试点到全面推进,逐步完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与评价相关工作,构建了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管理制度体系,旨在全面掌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为管理部门制定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调查与评价工作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是国土大调查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开发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高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等。在新一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实施方案中,工作内容和名称都有变化,分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整体评价、详细评价和专项评价,其中专项评价包含开发区评价和工业用地评价。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整体评价、详细评价和专项评价是按照评价范围、评价目标的不同而设置。 1.整体评价 主要着力于掌握城市用地面上情况,以行政辖区为评价范围,市县级行政辖区为评价单元,以掌握辖区内建设用地的整体利用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成果旨在服务于管理部门建设用地管理战略分析、政策制定和规划编制等方面。 2.详细评价 是以城市中心城区为评价范围、 以宗地为基本评价单元,目的是查清 城市内部建设用地现实潜力规模和分 布情况,服务于管理部门编制城市空 间规划、再开发利用低效用地、调整 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等方面。 3.专项评价 包含开发区评价和工业用地评 价。开发区评价是针对开发区土地建 设开发利用效率、效益和集约程度进 行评价,目的是掌握开发区用地情 况,为开发区管理、考核、升级扩区 提供依据。工业用地评价是针对某一 区域或者某一类型的工业用地利用状 况进行调查和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目 的是为研究工业用地管理政策制定、 推动工业用地利用方式转变等方面提 供基础和依据。 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意义 节约集约用地是深入贯彻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 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 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的客观要求,调查与评价工作本 身不能直接提高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水 平,而是通过调查与评价成果的应用 和依据成果制定政策、措施、技术手 段等来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目的,所以 调查与评价工作是实现节约集约用地 的重要桥梁。宏观方面看节约集约用 地是国家战略政策,开展建设用地节 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是贯彻落 实国家战略的重要措施,起到保护耕 地的作用,节约集约用地是缓解土地 供求矛盾,解决“保护与保障”关系 的必然选择,节约用地,少占耕地, 集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从而 实现保护耕地。 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 与评价工作意义重大。一是能够摸清 城市区域内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状 况、潜力规模和空间分布,为实施低 效用地改造挖潜、提高城市建设用地 效率和效益等提供科学支撑。二是可 以探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 改进方向和挖潜路径,为制定科学挖 掘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加强城市土地 供应和用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的对策提供依据。三是评价成果与城 市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可 为国家用地政策制定和地方土地规划 计划具体工作实践提供依据。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 价工作是在收集整理经济、人口、土 地等多方面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自上 而下部署,制定一个多目标、多层 级、多尺度的调查评价体系来获得成 果,成果可应用于各级管理部门在建 设用地政策和制度建设中。建设用地 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实施多 年,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取 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 题,主要有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难以 调动基层积极性,资金保障困难,多 部门资料收集难度大,评价指标体系 关于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建议 文/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 马彪 46国土资源 2019年7月号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吴得文 摘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状况直接影响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基于数据包络法对全国655个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目前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普遍较低,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规模等级递增效应,但小城市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 ②影响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的因素较多,其中,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投入过多尤为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用地也存在一定冗余,环境产出效益相对不足。③中国大部分城市土地规模效率处于递增状态;城市土地规模效率空间分布亦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低的格局,且存在规模等级递减效应。对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子分析,对各级政府制定城市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规模效率;数据包络法;中国 1 引言 城市土地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空间载体,其利用效率状况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1]。因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国外有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研究,早期主要是生态学派采用描述性的历史形态方法直观辨认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及演变,归纳出轴向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及多核模式等一般性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2-6]。与历史形态学派的描述和归纳方法不同,经济区位理论以市场平衡理论为基础,注重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和系统的数理分析方法来演绎和构建城市土地利用理论模型[4],推导出竞标地租随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减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趋向于自然分离、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由中心向外缘逐渐降低的城市土地利用三大特点[7],以及一个完全竞争性的土地市场不会形成一个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8]和划定城市边界将会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9]等理论至今仍对城市土地的优化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另外,强调对人的研究,提倡把人的价值观、意识和能动性等非经济的社会动力因素纳入城市土地利用研究范畴的行为学派,以及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的内在动力机制、解释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模式的政治经济学派[10]等理论,对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驱动力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途径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增长控制[11],城市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12]、集约利用[13]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和应用上[14, 15]。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基本理论[16-18],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与应用[19-22],以及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途径[17, 23, 24]。其中,评价指标的选取逐渐由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单指标[25]向经济、社会和环境多指标方向发展[20, 26];研究方法也日益多样化,主要包括协调度模型[27, 28]、主成分分析法和加权法[23]、模糊综合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