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高中化学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7章《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性质》检测题(包含答案)

《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性质》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以甲醇燃料电池(KOH 电解质)为电源,在实验室中模拟铝制品表面“钝化”处理的过程。实验中,通电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铝电极逐渐失去光泽,并出现细小气泡,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燃料电池b 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CH 4O-6e -+H 2O=6H ++CO 2↑

B .电解池中石墨电极做阴极,发生反应为:2H ++2e -=H 2↑

C .电解池中Al 电极上的反应为:Al-3e -+3HCO 3-=AI(OH)3↓+3CO 2↑

D .理论上毎生成19.5 g 沉淀,标准状况下a 电极上消耗掉O 2 2.1 L

2.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或过程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2Cu Ag Cu Ag +++=+

B .碳酸氢钙与过量的NaOH 溶液反应:223323Ca 2HCO 2OH CaCO 2H O CO +---++=↓++

C .用稀硝酸除去试管内壁银:322Ag 2H NO Ag NO H O +-+++=+↑+

D .向氨水中通入过量2SO :2232432SO 2NH H O 2NH SO H O +-+?=++

3.全钒氧化还原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池,不同价态的含钒离子作为正极和负极的活性物质,分别储存在各自的酸性电解液储罐中。其结构原理如图所示,该电池放电时,右槽中的电极反应为:V 2+-e -=V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充电时,每转移1mol电子,电解液中n(H+)的变化量为2mol B.充电时,阴极电解液pH升高

C.放电时,右槽发生氧化反应

D.放电时,左槽的电极反应式:VO

2++2H++e-=VO2++H

2

O

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把aL0.1mol/L的CH

3

COOH溶液与bL0.1mol/L的KOH溶液混合,所得溶液中一定存在:

c(K+)+c(H+)=c(CH

3

COO-)+c(OH-)

B.把0.1mol/L的NaHCO

3溶液与0.3mol/L的Ba(OH)

2

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一定存在:

c(OH-)>c(Ba2+)>c(Na+)>c(H+)

C.向1mol/L的CH

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CH

3

COONa固体,由于CH

3

COONa水解显碱性,所以溶

液的pH升高

D.常温下,在pH=3的CH

3

COOH溶液和pH=11的NaOH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5.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电解质只有在通电时才能电离

B.电解质只有在电离时才能导电

C.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就是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D.硫酸的摩尔质量就是硫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6.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能用离子方程式Ba2++ SO

42- =BaSO

4

↓来表示的是( )

A.Ba(NO

3)

2

+Na

2

SO

4

BaSO

4

↓+2NaNO

3

B.BaCO

3+H

2

SO

4

BaSO

4

↓+CO

2

↑+H

2

O

C.H

2SO

4

+BaCl

2

BaSO

4

↓+2HCl

D.Ba(NO

3)

2

+H

2

SO

4

BaSO

4

↓+2HNO

3

7.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Cu2++Fe===Fe2++Cu

B.稀H

2SO

4

溶液与铁粉反应:2Fe+6H+===2Fe3++3H

2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H

2SO

4

溶液反应:Ba2++SO

4

2-===BaSO

4

D.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Fe3++Fe===2Fe2+

8.测定不同温度下0.5 mol·L-1 CuSO

4溶液和0.5 mol·L-1 Na

2

CO

3

溶液pH,数据如下表:

...

A.升高温度,Na

2CO

3

溶液中c(OH-)增大

B.升高温度,CuSO

4溶液和Na

2

CO

3

溶液的水解平衡均正向移动

C.升高温度,CuSO

4溶液的pH变化是K

w

改变与水解平衡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D.升高温度,可能导致CO

32-结合H+程度大于H

2

O电离产生H+程度

9.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其操作错误的是A.酸式滴定管需用待测盐酸润洗

B.碱式滴定管不用标准碱液润洗

C.滴定过程中不能有液体从锥形瓶溅出

D.滴定结束,读数时要平视读数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m)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铝合金的大量使用归功于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生产铝

C.根据溶液导电性强弱,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D.“地沟油”分馏可制得矿物柴油

11.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A.KH

2PO

4

溶于水:H

2

PO

4

-2H++PO

4

3-

B.NaHS溶于水:NaHS===Na++HS-,HS-H++S2-C.HF溶于水:HF===H++F-

D.NH

4Cl溶于水:NH

4

++H

2

O NH

3

·H

2

O+H+

12.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硝酸钾B.蔗糖C.金属铜D.食盐水13.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下列物质按碱性减弱顺序排列的是( ) A.厨房洗洁净、肥皂、食用白醋、厕所洁厕精、食盐

B.厨房洗洁净、肥皂、食盐、食用白醋、厕所洁厕精

C.厨房洗洁净、肥皂、食用白醋、食盐、厕所洁厕精

D.厕所洁厕精、肥皂、食用白醋、厨房洗洁净、食盐

二、实验题

14.某中学化学课外活动小组欲探究铁在氯气中燃烧产物的成份、性质和用途,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1)用下列实验装置制取干燥纯净的氯气

①制备并收集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上述各装置按气流从左到右方向连接顺序为

(填仪器接口的字母编号)

②该实验还存在不足之处,应如何改进?

恰好完全反应得到一固体物质a,然后通过实验确定其成分。(2)某同学将一定量铁粉与Cl

2

探究过程如下:

①提出假设:(请把下列假设补充完整)

;假设②:;假设③:。

假设①:该固体物质是FeCl

3

②设计实验方案:

取少量固体物质a于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然后取两份a溶液分别进行实验,实验现象与结

论如下表,请在表格内的横线处填空。

由此得出结论:假设成立(填序号①②③)。

(3)为进一步探究物质a的性质,他们又利用a溶液做了如下一些实验,其中现象、结论均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A.向氢氧化镁悬浊液中滴加a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证明Fe(OH)

3溶解度小于Mg(OH)

2

溶解度

B.向a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铁粉溶解,溶液颜色由浅绿色变成黄色C.向沸水中滴加a的饱和溶液,立即出现红褐色沉淀

D.将a溶液加热蒸干并灼烧,得到Fe

2O

3

固体

(4)a溶液常作印刷电路铜板的腐蚀剂,得到含有Cu2+等的废液,有人提出可以利用如右图的装置从得到的废液中提炼金属铜。该过程中甲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若乙池中装入废液500mL,当阴极增重3.2g时,停止通电,此时阳极产生气体的体积

(标准状况)为(假设气体全部逸出)。

15.有5瓶白色固体试剂,分别是氯化钡、氢氧化钠、硫酸钠、硫酸铵、无水硫酸铜,现只提供蒸馏水,通过下面的实验步骤即可鉴别它们。请填写下列空白:

(1)各取适量固体试剂分别加入5支试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检出的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取未检出的溶液,往其中加入上述已检出的溶液,观察到的现象和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1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写离子方程式)

1支试管中有蓝色沉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写离子方程式)则被检出的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鉴别余下未检出物质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推断题

16.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常见化合价依次为+1、-2、+1、+3、-1。它们形成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常温下用惰性电权电解(有阳离子交换膜)1L 1mol/L的A溶液。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己元素与丙元素同主族,比丙原子多2个电子层,则己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推测相同条件下丙、己单质分别与水反应剧烈程度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乙、戊按原子个数比1︰1︰1形成的化合物Y具有漂白性,其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

③.上图转化关系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填编号)_______。

④.接通如图电路片刻后,向烧杯中滴加一种试剂即可检验铁电极被腐蚀,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当反应①电解一段时间后测得D溶液pH=12(常温下,假设气体完全逸出,取出交换膜后溶液充分混匀,忽略溶液体积变化),此时共转移电子数目约为___________;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⑥.若上图中各步反应均为恰好完全转化,则混合物X中含有的物质(除水外)有___________ 17.短周期元素A﹣F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部分元素的信息如下: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用元素符号书写):

(1)某容器中发生一个化学反应,反应过程中存在A

2D、FD﹣、BC﹣,ABD

3

﹣、C

2

、F﹣等六种粒子,

测得FD﹣和C

2

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W与D是相邻的同主族元素.在下表中列出H

2WO

3

的不同化学性质,举例并写出相应的化

学方程式

(3)由A?F中的某些元素组成的常见物质甲、乙、丙、丁、戊可发生以下反应:①写出甲的溶液与乙的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鉴定丁中阳离子的操作是;

③如果丁中含有元素F,丁的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18.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是高中化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知识的载体。

(1)元素周期表1-20号元素中,某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3,周期数相差1。

①这样的两种元素的组合有________种。

②若这样的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原子数之比为1∶1。

写出其中一种化合物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是自然界存在最广泛的ⅡA族元素,常以化合物F存在.从单质A起始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可由下图表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F的化学式为________,D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②E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际生产中,可由F为原料制备单质A,写出制备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不需考虑综合经济效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19.(1)0.5 mol Na

2CO

3

中含有___________个Na+。

(2)质量都是50 g的 HCl、NH

3、CO

2

、O

2

四种气体,在相同温度和相同压强条件下,体积最大

的是____________。

(3)配制90 mL 0.1 mol/L CuSO

4

溶液,需要胆矾________g。

(4)氧化还原反应3S+6KOH=2K

2S+K

2

SO

3

+3H

2

O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_____________,若反应中消耗了0.6molS,则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________mol。

(5)现有下列10种物质:①H

2O、②Mg、③CH

3

COOH、④NaOH、⑤CuSO

4

·5H

2

O、⑥碘酒、⑦C

2

H

5

OH、

⑧盐酸,(将序号填在相应的空格内)其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

20.计算题

)=5.6×10-12试通过计算说明饱和(1)常温常压下,已知Ksp(AgCl)=1.8×10-10,Ksp(Mg(OH)

2

溶液溶解度的大小;并且说明溶度积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已知AgCl溶液和Mg(OH)

2

1.8?=1.34,1.41/3=1.12]

(2)常温下,将0.05mol/L盐酸溶液和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以1:2的体积比混合,所得溶液的pH=12。用上述NaOH溶液13 mL和pH=3的某一元弱酸HA溶液20mL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A。试求:

①此一元弱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②求此条件下该一元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参考答案

1.C 2.B 3.B 4.C 5.B 6.B 7.A 8.D 9.B 10.A 11.B 12.A 13.B 14.(1)①aedbcgf ②在C后接NaOH溶液尾气处理装置

(2)(1)FeCl

2;FeCl

3

和FeCl

2

的混合物

(2)

由此得出结论:假设① 结论成立

(3)A D (4),1.12L

15.5种固体全部溶解,4支试管中得到无色溶液,1支试管中得到蓝色溶液 CuSO

4

Ba2++SO

42-=BaSO

4

↓ Cu2++2OH-=Cu(OH)

2

↓ BaCl

2

NaOH 分别取少量未检出物质的

溶液,往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无明显现象的是硫酸钠溶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的是硫酸铵溶液 2NaOH+(NH

4)

2

SO

4

=Na

2

SO

4

+2NH

3

↑+2H

2

O

16.(1)37;依据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强,推测己单质与水反应较丙更剧烈(1分,合理给分)

(2);(3)④;

(4)3Fe2++2[Fe(CN)

6]3- =Fe

3

[Fe(CN)

6

]

2

↓;

(5)6.02×l021; 2A1+2OH-+2H

2O=2AlO

2

-+3H

2

↑ ;

(6)NaCl、Al(OH)

3

17.(1)5ClO﹣+2CN﹣+H

2O=2HCO

3

﹣+N

2

↑+5Cl﹣;(2)

(6)①Al3++3NH

3+3H

2

O=Al(OH)

3

↓+3NH

4

+;②取少量丁样品放入试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

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证明有铵根离子;③c(Cl﹣)>c(NH

4

+)>c (H+)>c(OH﹣).

18.(1)①7 ;

③过氧化钠或过硫化钾

(2)①CaCO

3(1分)②NaH+H

2

O===NaOH+H

2

③CaCO

3CaO+CO

2

2CaO2Ca+O

2

或CaCO

3+2HCl=CaCl

2

+CO

2

+H

2

O CaCl

2

Ca+Cl

2

19.N

A 或6.02×1023 NH

3

2.5 2:1 0.8 ④⑤

20.(1)同种类型:Ksp增大,S增大;Ksp减小,S减小;不同类型:不可用Ksp直接判断;(2)①0.26mol/L;②3.8×10-6

最新沪教版化学高一上复习资料

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论和实心球模型,都是错误的 汤姆孙: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质子决定元素种类;质子和中子决定原子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原子 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的书写 熟练背出1-18号元素 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 过滤的操作(p24页的思考题) Ca2+、Mg2+、SO 42-离子除杂顺序:Na 2 CO 3 在BaCl 2 之后 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2H 2O→(通电)2NaOH+H 2 ↑+Cl 2 ↑ 阴极:H 2和NaOH(酚酞变红) 阳极:Cl 2 (检验: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Cl-的检验:加AgNO 3,产生不溶于稀HNO 3 的白色沉淀Ag++Cl-→AgCl↓ 氯化氢不使干燥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盐酸使干燥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前者无H+) 制HCl和Cl 2 方程式及实验装置系列(注意:1微热方程式2除杂3尾气吸收)氯气的物理性质:黄绿色,与水不能喷泉,HCl可以(1:500) 氯气与铁反应方程式现象,条件;注意与Fe与HCl反应产物区别 氯气与钠,铜,氢气反应方程式,现象,条件 氯气与水反应方程式(注意可逆符号) 新制氯水成份:三分子四离子;久置氯水成份。 HClO a.强氧化性(氯水滴在紫色石蕊试纸的现象) b.不稳定性(HClO见光分解方程式) c.弱酸性Ca(ClO) 2+2CO 2 +2H 2 O→Ca(HCO 3 ) 2 +2HClO 氯气与NaOH,漂粉精(制法,使用,失效)方程式;漂粉精主要成份,有效成份 溴和碘的提取:2I-+Cl 2→I 2 +Cl-。 Br 2 深红棕色液体,密度>水,易挥发,有毒,水封。 I 2紫黑色固体,蒸气呈紫红色,易升华用于分离碘,I 2 的检验:淀粉。 能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氯水,溴水,碘水。 Br 2和I 2 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大,用于萃取,仪器:分液漏斗

沪教版高三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整理

沪教版高三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整理 一、氮气和氮氧化物 1、氮气: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空气中78%(体积分数)是氮气。 氮分子(N 2)为双原子分子,结构稳定,决定了氮气性质的稳定性,常温下氮气很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因此,生产上常用氮气作保护气。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放电等),也能跟某些物质(如氧气、氢气等)发生反应。 N 2 + O 2 2NO N 2 + 3H 2 2NH 3 2、固氮作用:游离态氮转变为化合态氮的方法。 自然固氮 → 闪电时,N 2 转化为NO 生物固氮 → 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 2 转化为化合态氮 工业固氮 → 工业上用N 2 和H 2合成氨气 3、氮氧化物(NO 和NO 2):氮元素有+1、+2、+3、+4、+5等五种正价态,五种正价对应六种氧化物:N 2O 、NO 、N 2O 3、NO 2、N 2O 4、N 2O 5。其中N 2O 3和N 2O 5分别是HNO 2和HNO 3的酸酐。NO 是一种无色还原性较强的气体,易被O 2氧化为NO 2,NO 2是一种红棕色的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的气体,氧化性强,能氧化SO 2,能使湿润的KI 氮的氧化物是大气污染气体,常用碱液(NaOH 溶液)吸收。 二、氨和铵盐 1、氨的合成: N 2 + 3H 2 2NH 3 2、氨气的物理性质: 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0.771g.L -1 ,比空气小。氨易液化,液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液氨可作致冷剂。 氨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大约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称氨水。计算氨水的浓度时,溶质应为NH 3 。 放电 催化剂 高温高压 催化剂 高温高压

沪科版高一化学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高一下学期化学期末复习要点 一、硫、氮单质及化合物 (一) 硫单质S: 黑火药的使用:S+2KNO3+3C K2S+3CO2↑+N2↑ 1、硫的物理性质:硫是淡黄色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2、硫的化学性质: (1) 氧化性(): ①加热硫粉和铁粉的混合物,燃烧生成黑色难溶固体:Fe+S FeS ②将铜丝伸入硫蒸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2Cu+S Cu2S。由上可得:硫和变价金属反 应时,一般会生成低价金属硫化物。特例:硫与汞反应:Hg+S HgS(黑色)(该反应可 除地上散落的汞)。由Fe、Cu与Cl2的反应,可得出氧化性的强弱顺序:Cl2>S,所以硫是一 种较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③硫和炭在高温时、硫蒸气和氢气在加热时也可发生反应: (2) 还原性():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反应方程式都是:S+O2SO2 (二) 硫化氢H2S: 1、物理性质: 无色、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剧毒,密度比空气略大,能1∶2.6溶于水,得弱酸性的氢硫酸。2、化学性质: H2S中S显-2价,是硫元素的最低价,因此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只表现还原性。 (1)H2S的燃烧:在空气中点燃H2S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洁净小烧杯,可观察到燃烧 发出淡蓝色火焰,小烧杯内壁有水珠,且出现黄色固体,这是因为O2不充足;H2S若在充足的O2中燃烧,会发出淡蓝色火焰,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化学方程式: 2H2S+O2(不足) 2S+2H2O 2H2S+3O2(充足) 2SO2+2H2O (2) 可被卤素单质氧化:H2S+X2→S↓+2HX (X2—指Cl2、Br2、I2)如:H2S+I2→2HI+S↓

沪教版化学方程式全书

一.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1.碳在空气中燃烧:C + O 2 点燃 CO 2 2.碳的不完全燃烧:2C + O 2 点燃 2CO (O 2 不足) 3.镁带燃烧: 2Mg + O 2 点燃2MgO 4.硫在空气中燃烧:S + O 2 点燃 SO 2 5.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 2 点燃 2P 2O 5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 2 + O 2 点燃 2H 2O 7.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 2 点燃 Fe 3O 4 8.铝片在空气中表面氧化:4Al + 3O 2 ==2Al 2O 3 9、铜丝在火上灼烧:2Cu + O 2 △ 2CuO 10、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O 2 + H 2O == H 2CO 3 11、生石灰投入水里:CaO + H 2O == Ca(OH)2 13、点燃一氧化碳(煤气点燃):2CO + O 2点燃 2CO 2 14、高温下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O 2 + C 高温 2CO 15、酸雨的形成: (1)S + O 2 点燃 SO 2 2SO 2+ O 2 2SO 3 SO 3 + H 2O == H 2SO 4 (2) S + O 2 点燃 SO 2 SO 2+ H 2O == H 2SO 3 2H 2SO 3+ O 2== 2H 2SO 4 16、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在尘埃的作用下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硫酸 2SO 2+2 H 2O+ O 2 2H 2SO 4 二.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2KMnO 4 △ K 2MnO 4 + MnO 2 + O 2↑ 2.双氧水加入二氧化锰: 2H 2O 2 MnO 2 2H 2O + O 2↑ 3.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2KClO 3 2KCl +3O 2↑ 4.电解水: 2H 2O 通电 2H 2↑ + O 2↑ 5.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 3高温 CaO + CO 2↑ 6.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 2CO 3 △ H 2O + CO 2↑ 7.加热碳酸氢铵: NH 4HCO 3 △ NH 3↑ + H 2O + CO 2↑ 8.加热碱式碳酸铜:Cu 2(OH)2CO 3 △ 2CuO + H 2O +CO 2↑ 9.小苏打加热 2NaHCO 3 △Na 2CO 3+H 2O+CO 2↑ 三、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 种化合物的反应。 1. 湿法炼铜(曾青得铁化为铜): Fe + CuSO 4 == FeSO 4 + Cu 2. 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 4 == ZnSO 4 + Cu 3. 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Cu+ 2AgNO 3 == 2Ag + Cu(NO 3)2 4. 实验室制取氢气: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5. 铁与稀硫酸反应: Fe + H 2SO 4 == FeSO 4 + H 2↑ 尘埃 尘埃

沪科版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

沪科版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 【一】 【知识点1】酸碱中和滴定的概念及原理 1、概念: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的方法称为酸碱中和滴定。 +-2、原理:酸提供的H和碱提供的OH恰好完全反应 +-3、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等物质的量反应)。 定量关系:n(H+)=n(OH-) 若是一元酸和一元碱反应,则有n酸=n碱,C酸.V酸=C碱.V碱 【知识点2】酸碱中和滴定管 1、两种滴定管构造上的不同点:上端标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式滴定管---玻璃活塞,用于装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 碱式滴定管---带有玻璃球的橡胶管,用于装_______溶液 2、滴定管的读数方法:0刻度在上,从上往下读,量 程有25mL、50mL等,注意与量筒(无0刻度)比较; 3、精确度:0.01ml,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注意与量筒(0.1ml)比较)。 4、滴定管的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标准液(或待测 液)来润洗。 5、滴定管的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锥形 瓶约1cm为宜。 6、滴定时,左手控制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 形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7、滴定终点的判断:当最后一滴液体滴下后,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发生变化,且在半分钟内不变色,说明达到滴定终点。 8、再次进行滴定时,一定要将滴定管内液体重新注入至0刻度处,以免滴定时液体不足。 9、实际滴出的溶液体积=滴定后的读数-滴定前的读数 【知识点3】酸碱指示剂的选择 ①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②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A、指示剂的pH变色范围尽可能接近中和时的pH B、颜色变化明显。 常用中和滴定指示剂:_______________ ③指示剂的用量:________滴 ④滴定终点确定:指示剂的颜色发生突变并且半分钟不变色即达到滴定终点。 【知识点4】酸碱中和滴定操作 1、基本仪器有:滴定管(酸式和碱式)、铁架台(带滴定管夹)、锥形瓶(可装待测液,也可装标准液)、烧杯(盛废液,不能装待测液) 2、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程序 (1)滴定前的准备 ①.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活塞是否灵活. ②.洗涤仪器: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装液润洗2—3次,每次3—5ml 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干净. ③.用滴定管分别装入标准液,先排出气泡让尖嘴充满溶液,然后调整溶液到零刻度或

沪教版高中化学高一第一章

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板书】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介绍】在古代,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思考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惠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物质无限可分 墨子: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若不存在被分割条件,就不能被分割!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早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 这些微粒叫“原子”,物质分割只能到原子为止。原子, 希腊文的原意就是不可分。 【过渡】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还在继续,到了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道尔顿经过试验和研究,把古代思辨、猜测的得到的原子假说发展成更为科学的原子理论。【阅读】阅读教材第三页第5段,了解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用你们已掌握的化学知识去分析一下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是否合理? ?*原子是可分的,只不过在化学反应条件下是不可再分的 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物理性质可能不同,而化学性质相同 不同元素化合时,元素的原子不一定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讲述】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我们现在知道原子并不是实心、不能再分的小球,而在当时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是因为1897年英国科学汤 姆生在实验中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带负电荷的电子。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不是什么 “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这是人类认识原子世界的开端。 【讲述】汤姆孙经过几年思索和研究,在1903年提出了一种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他认为整个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形体内,而电子则均匀地分布在这 些正电荷之间,就好象葡萄干面包一样,因此称之为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汤姆孙因发现电子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奖。 【过渡】虽然汤姆生的原子模型与我们现在知道的大不相同,但他毕竟指出了原子是可分的、有结构的,使人们对原子结构认识又进了一步。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有重要突破,是从发现X射线开始的。 【资料】伦琴发现X 的射线 贝可勒尔发现元素的放射性现象 【问题】元素的放射性现象发现后,汤姆孙的学生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决定从“放出的射线是什么”出发来进一步研究原子结构。我们一起来了解他是怎么研究?

沪科版-高一化学下学期知识点汇总

沪科版-高一化学下学期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高一下学期化学期末复习要点 一、硫、氮单质及化合物 (一) 硫单质S: 黑火药的使用:S+2KNO3+3C K2S+3CO2↑+N2↑ 1、硫的物理性质:硫是淡黄色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2、硫的化学性质: (1) 氧化性(): ①加热硫粉和铁粉的混合物,燃烧生成黑色难溶固体:Fe+S FeS ②将铜丝伸入硫蒸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2Cu+S Cu2S。由上可得:硫和变价金属反 应时,一般会生成低价金属硫化物。特例:硫与汞反应:Hg+S HgS(黑色)(该反应可 除地上散落的汞)。由Fe、Cu与Cl2的反应,可得出氧化性的强弱顺序:Cl2>S,所以硫是一 种较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③硫和炭在高温时、硫蒸气和氢气在加热时也可发生反应: (2) 还原性():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反应方程式都是:S+O2SO2 (二) 硫化氢H2S: 1、物理性质: 无色、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剧毒,密度比空气略大,能1∶2.6溶于水,得弱酸性的氢硫酸。2、化学性质: H2S中S显-2价,是硫元素的最低价,因此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只表现还原性。 (1)H2S的燃烧:在空气中点燃H2S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洁净小烧杯,可观察到燃烧 发出淡蓝色火焰,小烧杯内壁有水珠,且出现黄色固体,这是因为O2不充足;H2S若在充足的O2中燃烧,会发出淡蓝色火焰,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化学方程式: 2H2S+O2(不足) 2S+2H2O 2H2S+3O2(充足) 2SO2+2H2O (2) 可被卤素单质氧化:H2S+X2→S↓+2HX (X2—指Cl2、Br2、I2)如:H2S+I2→2HI+S↓ (3) 将分别盛有H2S和SO2气体的两集气瓶口对口并抽去玻璃片使之混合,可观察到瓶壁上

沪教版化学高一下复习资料

第五章评说硫、氮的“功”与“过” Fe+S→(加热)FeS硫化亚铁2Cu+S→(加热)Cu2S硫化亚铜 Hg+S→HgS硫化汞(实验室处理打翻的汞) H2S: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氢硫酸久置浑浊: 2H2S + O2→2S↓ + 2H2O 硫化氢在充足或者足量的氧气中燃烧两个方程 H2S制备:FeS + H2SO4→FeSO4 + H2S↑ 吸收或者检验:H2S + CuSO4→CuS↓(黑色) + H2SO4 检验SO2中CO2:先通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再通石灰水 SO2检验:品红褪色,再加热 氧化性:2H2S+SO2→3S↓+2H2O 还原性:SO2+X2+2H2O→H2SO4+2HX (X:Cl,Br,I)漂白失效 SO2制备:Na2SO3 + H2SO4→Na2SO4 + H2O + SO2↑ 浓硫酸制盐酸、硝酸是利用:高沸点,难挥发性 浓硫酸的特性:脱水性:即腐蚀性(黑面包实验: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吸水性:吸收水(干燥气体除了NH3,H2S,HBr,HI) 强氧化性:Cu+2H2SO4(浓)→(加热)CuSO4 + SO2↑+ 2H2O(一半酸性一半强氧化性) C + 2H2SO4(浓)→(加热)CO2↑+ 2SO2↑+ 2H2O(强氧化性) 常温下,浓硫酸使铁、铝钝化 SO42-的检验:先加HCl无现象再加BaCl2 重晶石BaSO4钡餐&白色颜料 (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胆矾CuSO4·5H2O

皓矾ZnSO4·7H2O 绿矾FeSO4·7H2O 明矾KAl(SO4)2·12H2O 湿润的石蕊试纸遇SO2变红,遇Cl2先红后白,遇浓硫酸先红后黑。 工业制硫酸:制SO2:沸腾炉:4FeS2+11O2→(高温)2Fe2O3+8SO2制SO3:接触室:2SO2 +O2 (催化剂加热) 2SO3 制H2SO4:吸收塔:SO3 +H2O → H2SO4(用浓硫酸吸收)固氮:N2单质→氮的化合物(固氮三法) NH3与水:NH3+H2O NH3·H2O NH4++OH- NH3与酸反应:NH3+HCl→NH4Cl(白烟) 雷雨发庄稼:(1)N2+O2→2NO;(2)2NO+O2→2NO2; (3)3NO2+H2O→2HNO3+NO(硝酸酸酐:N2O5) 工业制硝酸:N2+3H2 (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4NH3+5O2→(催化剂,加热)4NO+6H2O 2NO+O2→2NO23NO2+H2O→2HNO3+NO 铵盐都具有的性质是离子晶体;都能溶于水; 受热易分解(NH4Cl→(加热)NH3↑+HCl↑) 遇碱会放氨气(NH4Cl + NaOH→(加热)NaCl+NH3↑+H2O) NH4+检验: 1.加入NaOH加热; 2.湿润的石蕊试纸变蓝NH4++OH-→(加热)NH3↑+H2O 实验室制氨气:2NH4Cl+Ca(OH)2→(加热)CaCl2+2NH3↑+2H2O 除杂:碱石灰(混合物NaOH,CaO) 第六章揭示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之谜 反应速率:1.内因: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

沪科版高中化学高二下册

沪科版高中化学高二下册 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醇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因此本节课主要从乙醇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2.学情分析: 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近一个半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知识学习的能力,学会了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心理情况看,由于本单元知识十分贴近生活,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学生的情绪与心理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探究欲望,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将会大有帮助。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甲烷、乙烯、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并学会比较各种烃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也初步了解了有机基团与性质的关系,对于官能团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毕竟高一学生刚接触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是零乱而不系统的。 3.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会写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知道官能团的概念,知道乙醇的官能团是—OH。 2.知道乙醇中—OH上的氢可以被金属置换,会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知道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以及反应中的断键和成键情况,会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2.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类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人人动手实验,规范操作,全面培养、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4.教学重点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重点掌握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由此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乙醇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钠反应、催化氧化、燃烧)。 在有机化学反应中,重点学习官能团的性质及断键的方式,本节课的难点是乙醇分子在反应中的断键方式。 5.教学过程 酒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从古至今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酒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很常见。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学习,认识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大家阅读课本及学习资料总结乙醇的性质。

沪科版 高一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知识梳理 知识点: 1、海水晒盐和粗盐提纯、氯碱工业 2、氯化氢、盐酸的性质及其制备 3、电离及电离方程式 4、氯气的性质以及卤素的检验、漂粉精 5、氧化还原反应 一、粗盐提纯 1.溶解(用玻璃棒搅拌) 2.过滤(用玻璃棒引导溶液顺棒流下) 3.蒸发(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用玻璃棒把滤渣转移到纸上。 注意事项: 1、本实验共用到三次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搅拌、引流、搅拌的作用 2、过滤时要注意:一贴:指滤纸要紧贴漏斗壁(一般在将滤纸贴在漏斗壁时先用水润湿并挤出气泡,因为如果有气泡会影响过滤速度)。二低:一是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二是在整个过滤过程中还要始终注意到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否则的话,被过滤的液体会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间隙流下,直接流到漏斗下边的接受器中,这样未经过滤的液体与滤液混在一起,而使滤液浑浊,没有达到过滤的目的。)三靠:一是待过滤的液体倒入漏斗中时,盛有待过滤液体的烧杯的烧杯嘴要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上,玻璃棒引流;二是指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一边;三是指漏斗的颈部要紧靠接收滤液的接受器的内壁。 3、若过滤之后还存在浑浊,其可能原因有滤纸破损,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找出原因后,要重新操作。 可溶性杂志的除去: 海水中含有可溶于水的CaCl2、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 所以食盐中也可能含有这些物质。加试剂顺序为:过量BaCl2——过量NaOH——过量Na2CO3——适量HCl

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2H2O 通电2NaOH+H2↑+Cl2↑

2020沪教版高考化学知识点集合手册

2020沪教版高考化学知识点集合 一、知识结构: ⑴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包括: ①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 ②化学量及化学用语; ③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⑤电解质溶液。 ⑵元素及其化合物主要包括: ①金属部分:碱金属、镁铝、铁铜等。 ②非金属部分:氢、卤素、氧族、氮族、碳族等。 ⑶有机化学主要包括: ①烃: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等。 ②烃的衍生物:醇、酚、醛、羧酸、酯、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糖类、氨基酸、蛋白质等。 ③有机材料: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材料、新型材料等。 ⑷化学实验主要包括: ①常用仪器的使用与用途; 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③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④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⑤化学实验的记录方法和基本实验的设计等。

⑸化学计算主要包括: ①基本计算:常用量的计算、化学式的计算、溶液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②综合计算: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计算的综合应用。 二、能力结构: ⒈观察能力测试要点: 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 ①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由此获得化学抽象概念,如化学原理的实验分析。 ②实物及其模型的观察:由此思考实物结构特征,如化学物质的结构分析。 ③化学图形图表的审视:由此捕捉化学隐含信息,如化学规律的函数分析。 ④化学自然现象的观察:由此把握自然现象内涵,如自然现象的实验分析。 ⑤化学生产现象的观察:由此理解化学技术价值,如生产原理的观察分析。 ⒉实验能力测试要点: ①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能力。 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