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产业上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面临很多的问题。财政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阐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然后结合我国目前采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指明当前在财政投入、税制体系、对外文化竞争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希望财政政策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标签:文化产业;财政政策;政策建议

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快速发展历程,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首次明确将文化产业定义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让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又好又快的发展,必然需要相应的财政政策支持。

1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制定,标志着国家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随后的十八大报告将文化产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到2020年要将文化产业建设成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由表1可以看出,自2009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5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了2.7万亿元,是2009年的3倍多,比上年增长11%,占同期GDP的比重为3.97%。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总量增长迅速,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在转变经济發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目前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2.1 财政资金的投入

文化产品具有公共属性,可以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要求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目前,财政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包括文化事业费、财政专项拨款、财政转移支付等,其中文化事业费是主要形式,文化事业费是指国家用于发展社会文化事业的经费支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由表2可以看出,2009-2015年国家在文化事业费支出上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在财政专项拨款上,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等方面,支持方式主要包括项目补助、保费补贴、贷款贴息、绩效奖励等。专项资金的设立对于精准扶持文化产业,提高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五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

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内容引导和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产业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内容是根本的、核心的要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要注重挖掘文化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进行创作生产,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要注重提升文化创意,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表达、符合广大受众心理的情感抒发来创作生产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最具活力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学院·091·沈超·09271143 【摘要】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文化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文章就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索。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作用 【正文】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即“知识、信仰、、道德、、习俗,以及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哈耶克认为“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这种规则可能起始于人类所拥有的不同的环境情势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虽然人们对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普遍认识到文化是由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等多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和其他物质产品,而且也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 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并进而形成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演变,各个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某些地理区域出现了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质,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区域文化就这样产生了。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区别。 二、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财政促进经济发展

例分析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这一基本原理 河北省高邑县付村乡财政所积极实施培植财源工程,使昔日以贫穷闻名的付村乡变成了如今的“富村乡” 。当年荒芜的岗坡上今天果实赢枝,工厂矗立。付村乡山高坡多地荒,财政收入1993 年以前在全县倒数第一。 1 993 年,县财政局派出得力骨干来到乡财政所抓扶贫。他们很快提出一手抓特色农业,一手抓乡镇企业的治穷方案。乡财政所的同志请来了农业专家“号脉” ,得出结论:此地适合发展果木“绿色” 经济。 1 998 年财政所筹集资金1 0 万元,并派人同乡里的同志一起到山西选购梨和枣苗树种。经过技术培训的 130 户农民一次栽种成功。次年,大规模的种植在全乡推广。到去年,当地梨树枣树种植面积发展到 3000 亩,达32 万棵。以前付村乡一年的农业特产税只有 3 万元,而今年上半年即上缴60 万元。付村乡富产陶土,财政所利用陶土能生产瓷砖这一优势,从1996 年开始,帮助乡镇企业开发瓷砖产品。三年来,在县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财政所共筹集银行贷款1 000 多万元,帮助个人有偿借款330 万元,重点扶持了河北金马陶瓷厂、三信地砖厂的发展。扶起“龙头” 龙腾越。财政的有力扶持,使这些企业有了“造血功能” ,满山的陶土变成了“金土” 。几个龙头企业年纳税达到 250 万元。这些企业的崛起,带动了全乡个体企业的快速发展。到去年年底,这片荒岗上已崛起大中型陶瓷厂42 家,织布厂 85 家,铸造、面粉等小型企业 57 家。付村乡 85%的财政收入来自这些企业。经过多年精心扶持,如今付村乡绿色财源已漫坡遍岗,企业财源遍布全乡,财政收入由 1998 年的 440 多万元,增长到今年近千万元,一跃成为全省财政收入的排头兵。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是财政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财政工作者的工作指南。乡财政工作者积极实施培植财源工程,请专家为企业“号脉” ,扶“龙头” 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强化其“造血功能” ,给企业后劲,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付村乡的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加了,财政收入也随之增加。这一事例充分说明经济与财政之间决定和积极的反作用关系。 这几年的财政政策对我们经济的影响,从对我们居民的生活影响方面看更直接些: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变好,出行、购物等方便,设施多了,生活变的有趣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丰富了,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农村居民的饮水、交通、就医、就学条件也有很大改善,免税、直补等措施收入有了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措施多了,后顾之忧少了。 从国民经济的角度看,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一是交通等基础设施水平大幅度提高,高速路、高架桥、空客、和谐号等高科技装备将我们带入了暂新时代,最难完成的铁路也修到了拉萨,经济发展的交通通道已经接近完成或有了柜架,经济发展将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基本解决或形成新的体系,人的难题快要得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最大包袱即将减轻,为经济发展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及优惠政策

文化产业政策 我国文化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利用税收政策对文化产业进行扶持具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中小企业,税收的支持作用更大。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近日指出,国家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在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和关税及其他税种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未来一段时间,国家税务总局将继续执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减税政策将使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中获得实惠。 这些举措包括:各级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能权限批准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含成员企业)、电影制片厂及其电影企业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收入、转让电影版权收入、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广播电视运营服务企业按规定收取的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免征营业税;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文化企业在境外演出从境外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依据有关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出版、发行企业库存呆滞出版物,纸质图书超过五年、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投影片(含缩微制品)超过两年、纸质期刊和挂历年画等超过一年的,可以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据实扣除;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按现行税收政策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 肖捷指出,税收在促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肩负着重要职责,要增强税收扶持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抓紧研究制定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同时,切实抓好税务系统思想文化和宣传舆论工作,推进税务文化建设,与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等工作有机结合, 发挥税务文化凝聚力量的作用。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特别报道 经济日报/2005年/02月/05日/第005版/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 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 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基本属于 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具体体现 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是否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就看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的。 发展文化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目标 必须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 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强调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时,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强调要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期后,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是国家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深刻意义。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必然性,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0美元。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全国人均收入在3000美元以上的约占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已有1. 3亿人口、大约4000多万个家庭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从国外的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精神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将会大大高于物质消费支出的增长。正是这种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占2000年GDP的3%左右,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如果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继续发展,那么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这种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围绕党和政府的决策,统筹安排资金,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通山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县,财政部门近年来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经济与财政的良性互动,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构建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通山财政“吃饭”与“建设”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为此,我们一是要积极探索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做到预算资金不增、扶持力度不减。对属于公共领域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财政除了在必要时采取资本金投入的方式予以支持外,要探索贴息等间接投资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实现投资来源社会化、市场化,减少财政支出压力。三是要认真研究城市建设、运营的新机制,做大土地“蛋糕”,盘活城镇固定资产,调动各方面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共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大力支持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优先发展一批有优势、有潜力的县,逐步改变通山县域

经济发展缓慢的状况,推动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第三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为此,财政工作要紧紧围绕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三个基础。一是生存基础。就是生态环境建设要通过污染防治、退耕还林、保护土地资源等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发展基础。就是要进一步改善交通、能源、城建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硬件环境。三是小康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要通过直接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通过粮食直补等办法,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广大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三、不断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科学发展观要求财政部门不仅要实现数量的增长,更要促进效益和质量的提高,实现质量和数量的“双赢”。就目前来说,我们财政支出效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要把财政监督延伸到资金使用各个环节,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分配,轻管理”问题。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及时准确地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防止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力争做到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把实事做实,把好事办好。凡是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财政部门都要积极参与立项论证等前期准备工作,从财政角度多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确保资金来源落实,杜绝“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经济建设和急需的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历史 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78-1985年,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娱乐业从无到有,有力地冲击了人们的文化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录音机首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与革命歌曲不同,当时被称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大力追捧,尤其是每年春节晚会后人们对港台歌星的迷恋,引发了录音磁带的热卖,使得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音像出版得到率先和快速发展。这一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刺激和引领了社会的文化消费。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这事实上确认了文化艺术可能具有“产业”的性质。 (二)1985-1992年,文化产业的自发培育和成长阶段。以广告公司和演艺公司的大量出现为标志,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经济”的概念;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同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使用了“文化产业”一词,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 (三)1992-2001年,文化产业走向自觉阶段。1992年“十四大”之后,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文化企业的自由度也逐步加大。社会的商业化推动了文化的市场化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迅速从以政治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下解放出来,全面导向大众市场。1996年广东在全国率先组建报业集团,形成了多种媒体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舆论宣传体系;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并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各阶段特点及总体规律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一、上古: 中国文化的发生 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物质文化长足进展,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二、殷商西周: 从神本走向人本 从人猿叩别、文化开始发端,到传说中的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亡殷灭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 三、春秋战国: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景下应运而生的。 四、秦汉: 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公元前221年,经过多年兼并战争,秦王赢政终于完成“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一统帝国——秦王朝建立。秦始皇统一文化的措施固然以强化专制君主集权政治为目的,同时也有力地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各区域人们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统,还包括思想学术上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对中国文化其后的历程影响至深至巨。 五、魏晋南北朝: 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兴、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这一时期因匈奴、鲜卑、羯、氐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发的胡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更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在文化的多重碰撞与融合中,中国文化得到多向度的发展和深化,强健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异彩。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为深化化体制改革,促进化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三大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精神, 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政策措施如下: 一、制定和发布《*市非公有资本投资化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化产业。 二、市政府每年设立4000万元促进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扶持市级以上化产业园区和进驻化产业园区、在我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从事化产业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中介活动的企业,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化产品生产单位。主要采取贷款贴患、房租补贴、投资奖励、经济贡献奖励及成果奖励等方式:支持化产业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化艺术中介、旅游化服务、化娱乐、艺末品经营、动漫

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影视技术开发运用、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书报刊分销、音像制品分销、包装装璜印刷品印刷等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等国有化单位的公司制改建,非公有资本可以控殷;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出版物印剧、可录类光盘生产、只读类光盘复制等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四、简化审批程序。属市级或市以下审批事项并需要观场勘验的,在公示期满、听证会通过后,不超过3个工作日审批;对不需要现场勘验的,全部变承诺审批为即办即批。属省级以上审批事项的,市化行政主营部门代企业办理申办手续,受理申办件材料后,不超过3个工作日内报省有关审批部门。办理工商登记注册时,申办企业提交件材料齐备后,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须在3个工作日内核发营业执照。 五、设立化有限公司,允许其注册资本在2年内缴足,首付应不低于注册资本约20%。允许投资人以商标、品脾、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后作价出资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超过70%。 六、在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严格认定,企业所得税自获利年度起2年内免征,2年后按15%税率征收。在一定时期内对新办的化企业:

论述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概要:针对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撰文指出,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和金融开放加快都需要健全和完善文化体制和文化建设。社会基础、专业技术以及高端品质的文化体制和社会意识,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和金融行业至关重要。 如果透彻分析当前全球面临的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就会发现其独特性来自于国家文化意识和文化体制,就会发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国家经济的利益支持。 以美国为例,观察美国非常独特的金融危机模式,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美国作为金融危机受害国,美元却受到极大的追捧和持有,完全有违于金融危机冲击货币和投资偏好这一普遍规律,全球都在积极购买美国国债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和例证。这种独特的现象来自于什么呢?据笔者观察,来自于美国有效和积极的文化战略和意识。也就是说,美国文化概念高度集中于对美国经济金融问题的表述,美国发达的网络和媒体的焦点都集中于美国的问题、压力、矛盾和困难,而严重忽略美国的实力、势力和地位,进而造成全球采取救助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倡议和行动。但实际上,发达国家才是财富积聚的主要地区,是经济发达繁荣的重要力量,更是经济体制和货币模式的主宰。 美国文化战略的有效性是不容忽视的。比如2007年7月美国暴发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金融危机,但是美国经济依然世界第一。美国经济率先发达国家走入经济复苏,美国金融率先国际金融进入稳定盈利,在此过程中美国的文化基础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因为美国文化的底蕴在于风险意识、紧迫意识、改革意识,进而不断渲染自己的问题,不断表述自己的压力,而不是宣传自己的优势、实力乃至霸权。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金融文化意识值得反思。面对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我们的总结和回顾更多停留在进步与发展层面,对问题和困难有所忽略,这是我们发展观念的巨大误区。其原因是我们的文化意识以突出进步与发展为主,但结果却承受了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们的汇率改革不能脱离中国实际状况,尤其是国情与特色。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型金融危机,中国受到的打击和冲击并不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其中汇率是一个重要环节,进而带来观念、制度和效率的严重不足与滞后。这就需要思考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尤其是文化体制和观念的偏差带来对专业金融的认识不足和错觉。我们的金融改革过于注重形式上与国际接轨,严重忽略精神、文化和品质的对接,进而造成形似神不似的面子工程,使得我们的经济利益和金融利润受损,不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和长远的发展,所以说,怎样改变自己的文化意识是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30年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的优良品德体现在全民向心力和凝聚力方面,社会普遍性的文化概念是国家利益、企业责任和社会道德,先人后己、先大家后小家,这种朴素的文化概念使整个国家发展起来。然而市场经济改革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因素。单纯的市场化、利润化、商业化出现一些发展扭曲现象,进而破坏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破坏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这些都需要以文化体制、意识、观念的全面修复和改革,来促进和刺激中国经济正常、合理和高效的发展。基于上述问题的分析论证,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和金融

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狄更斯曾用“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来描画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也同样适用我们所处的阶段。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着深度转型,长期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资源优势、要素积累、人口红利、外向势能趋向衰减。随着资源、环境、收入分配等倒逼机制形成,对转方式的要求已不再是“温水煮青蛙”,而成为目前亟待破解的难题,其背景之复杂,内容之广博,难度之巨大,不亚于32年前的“改革开放”。财政对社会经济生活涉及之广,参与之深,作用之综合,决定了财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铸造“新改革开放”时代的重要地位。财政部门要认清发展形势,号准时代脉搏,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新的阶段为“转方式、促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把握的几大关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财政来说,就是要转变理财思路,找准财政职能发挥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处理好“源”与“流”、“远”与“近”、“快”与“好”、“刚”与“柔”的五大关系,谱好“双重奏”,做好“先行军”,做到目标更到位,路径更科学,节奏更准确,手段更娴熟。 1、凝炼目标定位,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发展”与“共享”、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经济的永恒主题,也是财

政目标定位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解除体制禁锢、释放社会活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经济结构、收入分配,老百姓分享发展成果等方面步子迈得不大,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形象地说,经济发展和成果共享是“源”与“流”的关系,源枯竭了,流也会干涸;流堵塞了,源也会混浊。财政作为社会资源再配臵、再调节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定位在走好“发展”和“共享”的平衡木,既做大财富蛋糕,又切好财富蛋糕,既要转换发展方式,又要创新共享机制,将“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和“促改革,谋公平,强民生”所释放的经济社会潜能转化为人民收入增长的强劲动力,将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变为收入分配的“渠清如许”。 2、校准路径取向,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转方式、促发展”,意味着摒弃以往粗放型模式,将以最大化消耗资源短期获利,让社会公众承担外部成本为特征的模式,向涵养型、内生型、集约型模式转变,这意味着要放弃既有的成熟路径,甚至会支付一定的短期成本,牺牲一定的短期利益,旧模式转换有沉没成本,新方式生成有机会成本,结构调整有摩擦成本,自主创新有孵化成本,收入调节有震荡成本。从财政角度来看,财政收入在短期内会受到影响,财政支出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回报。对此,财政要谋长远,谋全局,校准路径取向,要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在改革

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

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 作者: 蔡荣生,王勇2009年第八期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开始迅速增加,进而带来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植和引导。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特性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在当代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随后通过对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政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政策框架;最后为我国政府更好地规划和发展当地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9753(2009)08—0077—08 文化产品是一种非必需品,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近些年来,在美国、英国、以及日本、国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中,文化创意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对于增加就业和提高国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作为全球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和日本,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领先者,其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农业、工业、交通和建筑等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国际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发展,到了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

格尔系数已经分别下降到40%和50%以下,居民消费也开始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因此我国消费者对于文化类产品的需求开始迅速增加。消费者对于文化类产品需求的迅速增加,带来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成为20年来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目前,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建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文化创意企业。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合理规划、扶植和引导。纵观国外文化创意产业较为成熟的国家,以及我国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的几个城市,政府所制定的产业政策对于促进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凡是文化创意产业较为成熟的国家,其政府都制定了本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扶植引导政策。例如英国政府很早就认识到了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于1997年首次将创意产业列为国家重点扶植产业。为此,英国政府成立了由文化、媒体和体育部牵头,由外交部、贸工部和地方政府共同组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组,对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跨部门协调,并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确定发展战略,对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技术和教育潜能、出口、税收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实行政策扶持。而在亚洲的日本,早在1995年就确立了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明确提出10年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为了振兴日本的文化产业,日本政府制定了大量的扶植政策,比如政府支援地区文化活动,重新挖掘、振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和祭祀活动等;制定长期规划,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提供综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依然很低。虽然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回顾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绩是可喜的。其中2011年电影业产量达到世界第三,赢得“故事大国”美誉。最典型的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应 对“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挑战,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 就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加入WTO,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在“九五”期间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次,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二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 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的挑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就个人看法而言应从以下方面步步解决:

2019年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精选多篇)-word范文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精选多篇)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第二篇: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 ?第三篇:北京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 ?第四篇: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政策措施 ?第五篇:芜湖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 的三大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国 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 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精神, 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政策措施如下: 一、制定和发布《*市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允许、 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及 海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二、市政府每年设立4000万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扶持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和进驻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从事文 化产业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中介活动的企业,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 场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生产单位。主要采取贷款贴患、房租补贴、投资奖励、经济贡献奖励及成果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旅游文化服务、 文化娱乐、艺末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

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了静止不变的状态,处在不同的变迁之中。促成世界经济发展趋热的几组因素是:文化因素、生态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国际交往因素等。社会变迁的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但物质文化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物质文化的积累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率与文化积累率。文化因素提供一种价值观直接影响人们的意识,其社会功能主要是为经济生产和政治生产提供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从亚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比较好的新加坡的经济启示中,看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新加坡在建国后短短10多年里,能将一个脏、乱、落后的殖民地建设为市容整洁美丽、社会秩序井然,人民有礼守法、官吏廉洁高效,人民积极向上的国家,被人们称其为新加坡独特的文化。新加坡领导层认为,亚洲文化强调社会的力量,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权利。东方型的价值观和西方型的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从这样的基本认识出发,新加坡选择了东方文化为其基调。新加坡领导层还认为,“没有一个亚洲社会”能够成功地模仿西方文化的“样板”。8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培养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弘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传统文化。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实现其宏伟经济目标的同时,在国民精神建设方面着力宣传共同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强调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把这一做法视为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中国乡村的农业社会,而现在的新加坡是个城市化的工商社会,故儒学必须现代化才能与新加坡的现实相协调。——从新加坡经济起飞的过程中,看教育文化的作用。新加坡在发展中经济处于先进行列,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十分重视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为其经济发展提供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促进生产的高速发展,从而为新加坡现代化的实现铺平了道路。——从新加坡的廉政建设中,看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讲到: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的确,新加坡在亚洲国家中不仅以高速增长的经济成就闻名,而且其良好社会秩序令人瞩目。新加坡长期以来不仅一直把官员廉洁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长年坚持不懈地对全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一,政府十分看重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导官员和人民要团结,克己奉公,为国为民,尊老爱幼等,使新加坡成为东方文明的礼仪之邦。其二,政府要求其公职人员以东方伦理道德陶冶品德和情操,带头廉洁奉公,反对特权和谋取私利,特别要求国家高级官员树立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以自己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去影响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其三,政府每年都要发动各种形式的文明活动,人人都要学习文明礼貌的语言和行为,通过这些形式培育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也为造成一个廉洁的道德氛围提供了良好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素,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振兴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中国的经济建设正信心百倍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手抓以现代科技为标志的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以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为标志的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成果将呈现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涌现和创造。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只意味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振兴,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和中国文化的振兴。人类社会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新成果,都是在继承、吸收、消化、综合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试卷86分答案

1、文化产业是一个经济与文化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概念,根据所处的历史阶段的不同,文化产业的概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正确 错误 2、当代文化产业是基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第二次文化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用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来说明现代文化产业是非常有道理的 正确 错误 3、我国文化产业的概念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了区分 正确 错误 4、十年以前,文化产业只是一个理论界的边缘话题 正确 错误 5、根据联合国发表的研究报告,2008年中国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所占比重达到21%,是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 正确 错误 6、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以产业起步为主线,进入了“十二五”时期 正确 错误 7、进入从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后,国民经济从总体上将转向以文化附加值为标志的经济 正确 错误 8、截止2008年,文化产业中的公有资本比例远高于非公有资本 正确 错误 9、文化产业属于夕阳产业

正确 错误 10、2009年7月22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这个过程中,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正确 错误 11、关于文化产业,国内外有统一的概念内涵 正确 错误 12、讲座专家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经济与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概念 正确 错误 13、文化和产业在传统的理解中,是属于相同的社会部门,遵循相似的运行原则 正确 错误 14、知识经济是服务业中从事脑力劳动、以处理知识和信息为工作内容的行业占了主导性作用经济类型 正确 错误 15、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项目研究发现,以人文、文化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 正确 错误 16、传统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以大众文化发展为标志 正确 错误 17、商业文化和精英文化是没区别的,是一个概念的不同角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