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价值

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价值
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价值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16-12-23T15:07:18.6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3期作者:周智 [导读] 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45例肝癌患者,初诊时采取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复诊采取低剂量轴位扫描,比较两组CT图像质量、噪声水平及辐射剂量差异。结果:两组 CT图像质量评分、平扫噪声、静脉期噪声、动脉期噪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常规组ED为(5.73±0.35)mSv,低剂量组为(3.53±0.23)mSv,低剂量组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于肝癌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层螺旋CT,低剂量,肝癌 肝癌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居各癌肿前列,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CT在肝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多层螺旋CT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可为临床提供更为确切的诊断信息,故成为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但传统CT诊断时辐射剂量较高,高剂量的X射线电离辐射诱发的生物效应可对人体形成损害[2]。故如何降低CT辐射剂量,同时又可保证图像质量是CT技术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45例肝癌患者,分别对比其初诊时的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结果及复诊时的低剂量轴位扫描结果,以探讨低剂量扫描技术代替常规剂量CT扫描的可行性,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45例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39例,女6例,年龄42~77岁,平均(51.7±3.6)岁;体重46~78kg,平均(61.5±5.6)kg。患者初诊及复诊时身高、体重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扫描方法 扫描仪器采用东芝Aquilion16排CT机,对比剂选用碘普罗胺,碘含量300mg/ml,注射流速控制在3ml/s,总剂量94~98ml。初诊时患者采取常规螺旋CT扫描,管电压120kV,噪声指数(NI)9,螺距0.984:1,扫描层厚、层间距均为5.0mm。复诊时患者采取低剂量轴位扫描,管电压120kV,NI=9,准直器宽度40mm,层厚5.0mm。每例患者均采取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扫描范围自肝脏上缘至第4腰椎下缘。在注射对比剂前先进行平扫,动脉期扫描时利用对比剂追踪软件,将腹主动脉上缘设为兴趣区,自动触发阀值设为180HU,扫描前先延迟5s左右,静脉期扫描应在动脉期扫描结束30s后进行。 1.3 观察指标 1.3.1 图像质量 图像质量总分5分,图像伪影或噪声过大无法诊断者,记1分;图像质量较差,存在严重伪影或噪声影响诊断者,记2分;图像质量一般,有一定伪影或噪音但对诊断没有影响者,记3分;图像质量较好,噪声与伪影均较少者,记4分;图像细腻清晰,无噪声及伪影,记5分。 1.3.2 CT值 动脉期测量肝门层面腹主动脉CT值,平扫、静脉期测量脾脏CT值,感兴趣区面积100mm2,测3次,并以CT值标准差作为图像噪声值。 1.3.3 射线剂量 记录CT机自动生成的CT剂量指数(CTDI)以及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DLP×C,C是有效剂量权重因子,腹部C 为0.015,计算各组ED值。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结果 两组CT图像质量评分、平扫噪声、静脉期噪声、动脉期噪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常规组ED为(5.73±0.35)mSv,低剂量组为(3.53±0.23)mSv,低剂量组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随着CT的广泛使用,其引发的辐射剂量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指出,每提高1mSv辐射剂量即可增加1/20000致癌风险。故如何在满足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使CT检查辐射剂量最小化成为国内外放射学领域研究的方向[3]。CT扫描辐射剂量主要取决于设备自身质量与固有的性能,CT扫描参数设置与技术操作因素,受检者条件这3个方面。 目前常用的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主要是降低电压或管电流、增加螺距等[4]。有关临床研究显示,X线剂量和管电压平方值呈正比,故降低管电压可降低辐射剂量,且对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不过也有研究表明,降低管电压对降低辐射剂量效果有限,且降低管电压相对于降低管电流可产生更多的噪声,不利于诊断。本研究采取的管电压为120kV。降低管电流相对于管电压而言,操作起来更易于调节。不过

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25T15:33:20.7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19期作者:史曙光[导读] 腹部疝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其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综合各种因素。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连云港22200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治的50例腹部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采用螺旋CT进行扫描诊断,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按照疝的位置不同,有23例腹股沟区疝,7例腹壁切口疝,9例腹腔内疝,4例外伤性腹壁疝,3例脐疝以及4例闭孔疝,经手术验证结果与之符合。腹股沟区疝在患者发生疝的具体位置中比例最高,且与其他位置相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存在肠梗阻表现,腹部疝内容物全部为小肠,其中腹水33例,血管和肠系膜改变3例,主要表现为血管显著增粗、肠系膜水肿以及疝方向不断展开等。结论: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显示出临床中较难发现的隐秘腹部疝,还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小肠的存活情况,并且其操作方法简捷迅速、没有创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部疝;螺旋CT;临床效果 腹部疝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其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综合各种因素,使得腹腔内组织或脏器经先天或后天薄弱曲、间隙、裂孔进入另一部位而导致,该病起病急骤,且病情发展迅速,会诱导发生肠梗阻,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1]。因此,在术前及时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可以降低误诊率,提升治疗效果及预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逐渐成为了临床诊断腹部疝的主要方法。本次研究特对我院采用螺旋CT进行诊断的相关病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治的50例腹部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38.5±6.1)岁;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1-7天。其中急性发作性腹痛28例,发作性腹痛22例。所有患者均充分了解此次研究的目的及方法,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在患者发病后1-7天内采用螺旋机对其进行扫描诊断,具体扫描范围如下:从隔上起到趾骨联合下缘,其中平扫7例,平扫双期增强扫描43例。在进行CT扫面前静脉滴注100-150ml的碘海醇,使肠腔充盈,确保诊断的准确性。首先取患者仰卧位进行定位片扫描,然后按照患者不同的病变部位扩大扫描区域。整个扫描过程时长约在10-20s。扫描过程中应对患者腹壁菲薄区域充分的显示,并明显展示出疝和疝口的具体位置、大学及内容物等。患者腹壁外突出的腹部囊袋块状影密度和软组织块边界光滑度,均于疝内容物有关[3]。对于组织结构在增强扫描中仍有疑问的患者,可区分各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加以显示,从而为腹部疝的准确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1.3观察指标 临床诊断中,对患者疝的具体位置及内容物进行观察,在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中,全部患者的疝内容物都为小肠;其次对患者的肠梗阻表现进行观察,以根据肠梗阻的具体表现确定疝的位置;然后还应关注患者肠壁增厚的情况;并观察患者病变肠壁有否强化异常等临床表现的出现;最后还应对患者的肠系膜和血管改变情况等进行密切关注,以为临床诊断腹部疝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1.4数据统计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本实验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并将各组间的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得到了准确诊断。按照疝的位置不同,有腹股沟区疝23例,腹壁切口疝7例,腹腔内疝9例,外伤性腹壁疝4例,脐疝3例以及闭孔疝4例,经手术验证结果与之符合。腹股沟区疝在患者发生疝的具体位置中比例最高,且与其他位置相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肠梗阻表现,腹部疝内容物全部为小肠,其中腹水33例,血管和肠系膜改变3例,主要表现为血管显著增粗、肠系膜水肿以及疝方向不断展开等。 3讨论 腹部疝是临床中造成疝源性肠梗阻最为主要的原因,该病在临床中发生率仅有0.2%-0.9%,虽然发病率并不高,但该病发病急骤,且病情发展迅速,若诊断被延误,则会导致肠纹变窄并且增加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可能,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出现休克甚至死亡[4]。且腹部疝的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没有明显典型的临床症状,为临床诊断增加了难度。 在以往临床中,使用X线检查诊断时,仅可以显示肠管扩张和液平面等肠梗阻征象,而很难明确腹部疝的具体病因、疝出的肠管及病变肠管的血供状况等方面[4]。而螺旋CT可以克服X线检查中所存在的困难,因此,现今螺旋CT已逐渐成为检查腹部疝的主要影像方法,其具有操作简捷、扫描迅速、图像层厚薄以及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图像后处理功能也十分强大,临床用于腹部疝诊断,不仅可以发现位置较为隐蔽的疝,还能够将腹部疝的病因、具体部位、大小和内容物等分析出来,而且,螺旋CT能够对疝内小肠有否纹窄或坏死进行提示[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螺旋CT确诊有腹股沟区疝23例,腹壁切口疝7例,腹腔内疝9例,外伤性腹壁疝4例,脐疝3例以及闭孔疝4例,经手术验证结果与之符合,表明螺旋CT能够明确将腹部疝进行分型。 综上所述,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显示出临床中较难发现的隐秘腹部疝,还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小肠的存活情况,并且其操作方法简捷迅速、没有创伤。患者在进行检查前不用做特殊准备,就能快速扫描,且结果十分准确,有效提高了腹部疝诊断的准确率,为后期治疗及预后提供了有效依据。未来,随着螺旋CT技术的不断提升及其设备的不断改进,必然会使得螺旋CT在腹部疝的诊断中更为重要,成为其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宏华.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47-48.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8-08-06T14:44:15.3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7期作者:陆泓宇李天纵(通讯作者)王媛杨扬[导读] 作为临床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肝癌属于肝脏之间叶组织的肉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贵州省人民医院放射科贵州贵阳550002; 贵州省智能医学影像分析与精准诊断重点实验室) 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共50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例数为25例,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发射剂量、CT图像评分。结果观察组多层螺旋CT低剂量发射剂量小于对照组(1.76±0.134.97±0.31)mSv,差异值为 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CT图像评分与对照组无太大差距(5.22±0.64VS5.12±0.32)分,差异值为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技术先相比,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发射剂量不仅小,利于减少机器对患者身体的辐射,而且CT图像评分与CT常规剂量技术毫无太大图像质量问题,该扫描方式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只等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肝癌;多层螺旋CT低剂量;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腹部;影像学 前言 作为临床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肝癌属于肝脏之间叶组织的肉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目前,临床采用传统X线检查,但由于此种检查方式会给人体其他良好器官带来一定的辐射危害,且检查费用较高,而多层螺旋CT低剂量检查剂量较少,逐渐代替传统传统X线检查[1-2]。笔者随机选取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共50名作为本次探究的对象,旨在探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共50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例数均等。纳入标准:均取得全部患者同义,并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拒绝参加实验者,中途退出实验者。对照组中,男性为13例,女性为13例;年龄为49~75岁,平均年龄为(51.29±1.32)岁;病程为3~12个月,平均病程时间为(4.69±1.23)个月。观察组中,男性为14例,女性为11例;年龄为52~76岁,平均年龄为(53.64±1.27)岁;病程为4~13个月,平均病程时间为(5.27±1.39)个月。经计算,差异值为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含有可比性。本次探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组织批准。 1.2方法 均给予两组患者进行常规身体检查,正确记录其身体状况数值。CT扫面均由本院专业人员进行对患者扫面。多层螺旋CT采用深圳市一六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安科ANATOM16多层螺旋CT高效快捷全身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检查,型号为:ANATOM16。平扫前全部患者扫部位为:给予全部患者采用仰卧姿势,以及注射碘佛醇之后扫描腹部。采用对比剂跟踪软件进行扫面动脉期,为腹部主动脉上边缘,设置自动触发值为170Hu,扫面时间延迟为6秒,40秒之后再行静脉扫描。 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检查,内容为:调节电流数值为30毫安,电压数值为120千伏,噪声指数为9,重建层厚数值为5毫米,层间距离为5毫米,螺距离为0.9, 机架旋转速度为0.7s/圈,层厚为5毫米,准直器宽度为42毫米。 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设置管电流数值为110毫安,电压数值为120千伏,噪声指数为9,重建层厚数值为5毫米,层间距离为5毫米,螺距离为0.9, 机架旋转速度为0.7s/圈。 1.3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发射剂量、CT图像质量评分。CT图像质量评分为:图像质量优良,无伪影和噪音小则为7分;图像质量一般,且伪影和噪音较少则为6~5分。图像质量差,且伪影和噪音多则为3~4分。设置CT图像质量评分总分为7分,分数愈高则表明图像质量越好[3]。 1.4统计处理方式 试验中所出现的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27.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则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4-5]。 2.结果 2.1两组患者CT扫面发射剂量比较 观察组多层螺旋CT扫描发射剂量为(1.76±0.13)mSv;少于对照组(4.97±0.31)mSv,组间差异值为(t=47.74,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CT图像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CT图像质量为(5.22±0.64)分,对照组为(5.12±0.32)分,组间差异检验值为(t=0.69,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新医改制度进一步的颁布,各大医院在疾病检查的方式种类随之增多,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是近几年新出现的新型检查肺癌方法技术之一,该检查方式能够为医生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本探究中,观察组CT图像质量评分与对照组评分差距相差不大,P>0.05,说明,多层螺旋CT扫描,无论是低剂量还是常规剂量,都对患者腹部病灶部位图像的清晰程度影响不大。另外观察组多层螺旋CT扫描发射剂量少于对照组(1.76±0.13<4.97±0.31)mSv,P<0.05,说明,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对人体造成的辐射危害较小。总之两种检查方式临床效果均同等,均能早期诊断出患者疾病情况。但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临床辐射危害情况小于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