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总结报告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总结报告 成果名称 培养工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的研究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 葛乐通 袁志华 胡爱萍 柳铭 陆先亮 完成单位 常州大学 申报时间 2011.5.6 《培养工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成果总结报告 自2007年进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以来课题组成员结合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学校特色借鉴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将创新教育有机融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中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培育创新品质努力提升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着力解决了创新实践活动与第一课堂含专业课教学、基础课教学相融合问题、本科教学框架下的创新实践活动机制问题、校内外创新平台基地建设问题初步构建了以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互动体系。 一、目标设定 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培育大学生的现代工程师基本素质是本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基于当前工科院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不太适应的现状课题成员积极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提出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改革思想通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通过掌握的实践技能逐步达到制作、优化设计科技作品在实践中培育和训练创新思维、巩固专业知识的作用最终实现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积累。 二、已有基础 常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于1998年开始举办车工大赛2000年举办钳工大赛和创新创意大赛2003年开始举办AutoCAD大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要求2005年举办了第一届“金点子”大赛2006年举办第一届“三维创新设计”大赛。如今这些竞赛每年都定期举办在学生中已引起广泛参与平均每年有1100余人参加技能竞赛活动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也都能参与一项技能竞赛活动。 2002年3月开始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面积200余平米配备 1了专职指导老师。其宗旨是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育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为学生个人、团体形式科技创新提供进行科研及制作、举办科技活动的软、硬件环境同时为教师与学生相结合提供创新与科研平台为教学科研服务。同年由创新协会发展而来的大学生创新联合会正式成立。创新基地与创新团队的紧密结合推动着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和谐、持续开展。 三、主要举措 1.搭建完备的创新实践平台 学院从经费上充分保障创新

实验平台的建设每年划拨专项经费2万元用于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已经建成5个创新平台LC控制平台、DSP测量控制平台、ARM测量控制平台、PC104测量控制平台、单片机测量控制平台基本满足机械能源类学生创新制作需求。创新实验室拥有机电传感器检测平台、步进电机及控制器、空间机构运动组合试验台等设备20余台设备资产近30万元。学生的省级以上竞赛费用由校教务处专项基金扶持日常的科技作品制作与创新研究活动由学校和学院的创新基金资助各项技能竞赛的部分费用由学生工作经费支出多项经费的合力投入给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学生依托创新实践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开展各类创新实践和科技作品制作活动。 2.依托灵活的配备指导形式 实验室成立之初学院聘请了专业教师担任专职指导教师。由于实验室研究偏重于机械理论方面2005年学院又聘请了另一名教师担任专职指导教师加强机电结合的研究。2007年公差实验室、制图和力学系教师加入指导教师行列再次充实了指导教师队伍。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得到了实验室教师的指导学院其他教师也积极地参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工作。2008年4月学院的首届师生互选交流活动——“科技创新双选会”成功举办有20多项研究课题达成指导意向从而给更多的专业教师提供了更针对性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目前约有30位专业教师长期担任大学生科技作品创作指导教师。师生交流互选良性互动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3. 开展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 组织新生参观创新实验室、创办《创新科技月报》等来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 2引导学生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鼓励申报创新课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如今学院已经拥有20多支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团队运作良好并起到了良好的传帮带作用。 开展基础知识培训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知识储备。开设CAD、Pro-e高级班力学强化班单片机培训班和创新兴趣研讨班等。2008年培训学生200多人2009年培训学生300人。 组织开展车工、钳工、CAD、创新创意、三维创新设计、创新趣味等技能大赛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大学生创新能力。2008年共有560多人参加了科技创新活动2009年共有600参加了科技创新活动。 组织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第四届江苏省工科院校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与创新制作大赛等创新竞赛。 4.构建多元的评价激励机制 将创新课程纳入正常的培养体系将创新实践能力作为综测评定、德育评价、升学或就业推

荐的重要参考因素。建立本科生创新科研能力等级评定制度设立创新学分力求通过推荐学生继续深造、奖学金、就业等途径激发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 5.建立稳固的创新实践基地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探求校内创新基地与专业建设、科研工作相结合的建设思路和从校内向校外拓展的有效途径依托专业优势充分利用科研、就业、校企合作、委托培养、实践实习和校友等资源建立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目前已与江苏金石机械集团、江阴双良锅炉集团等10余家企业建立创新实践基地。 四、初步成效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学院在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实践基地、技术和资金保障以及成果孵化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开展了多样化的创新实践活动培养了一批受社会欢迎的创新人才。 1.系统化的理论研究成果 进行江苏省教改课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本科教学相融合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并结题。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了《论和谐教学关系视野下的大学生 3创造力培养》、《工科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等11篇关于创新及教学改革方面的文章出版《金工实习》、《机械设计基础与进阶》专著7部。 2.指导学生申请专利与获奖 近三年学院共获得“一种螺旋型驱动管道行走机器人”和“家用燃气泄露报警及处理器”等五项发明专利另有两项已受理。共有200多人次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 3.涌现一批受欢迎的创新人才 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专业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深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他们还未毕业就被中国石化集团、胜利油田等一些大型科技创新企业看中进入企业后迅速成长为科技骨干。 4.教学改革成果的借鉴推广 在本教学改革试点初告成功的基础上常州大学相继出台了《加强本科教学改革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常州大学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常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学分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 教学改革使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且还保持着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