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歌2

西北民歌2
西北民歌2

西北风-----陕西民歌

内容: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听赏《黄河船夫曲》,知道陕西民歌豪放、高亢、粗犷的风格特征。

2、学唱陕北民歌《赶性灵》和《红军哥哥回来了》,知道信天游的起源、种类,培养学生欣赏、感受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感受、了解陕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2.培养学生听辩民歌所属类别的能力。

三、教具:多媒体平台、钢琴。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花红艳艳》,导入本课。

2、欣赏《黄河船夫曲》

(1)、这首歌曲有音乐风格特点?(粗犷高亢自然豪放)

(2)劳动号子是怎麽产生的?(劳动号子是劳动者伴随劳动节奏而唱的民歌。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了它的歌唱以劳动呼声——吆喝、呐喊的特点。因此民间把劳动号子不叫“喝”,北方叫“吆号子”",南方叫“喊号子”,四川叫“哨子”。劳动号子是人类社会第一种诗歌形式,也是后来一切诗歌的头之一。)

3、学唱歌曲《赶牲灵》

(1)初听范唱。

(2)教师带唱歌谱。

(3)教师伴奏,学生随琴唱歌。

(4)学生思考:《赶牲灵》属于西北民歌的哪种类型?(信天游)

(5)教师讲解:信天游的流传:

传统的信天游多是表现妇女婚姻、恋爱以及家庭生活中的痛苦和对封建礼

教束缚的反抗情绪;也有表现在漫长孤独的旅途中脚夫们抒发艰难生活的苦闷以及对家乡亲人眷念;还有反映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表达这些丰富的思想感情,歌手们常常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即兴创作,出口成诗;于是优美动听的歌声就信天而游,遍及山野乡村,因此,人民就把这种形式叫作“信天游”或“顺天游”。随着革命形势的民展,信天游不仅表现劳动人民个人的喜怒哀乐,它还紧紧地和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无数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革命、歌颂新生活的信天游。今天信天游已为陕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情达意最直接最简便最优美的艺术形式。

(6)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音乐网站”信天游的类型,然后分析民歌《赶性灵》属于哪一类型。

4、欣赏歌曲《红军哥哥回来了》

(1)听录音范唱:

A、从音乐中体会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情感奔放的陕北地区信天游的特色。

B、思考问题:这首歌曲的风格与《上去高山望平川》、《赶性灵》两首民歌有些什么样的异同之处?并属于西北民歌分类中的哪一种?

(2)再听、析、创:

A、引导学生找出自由延长音在歌曲中起的作用,它带给人的感觉。从歌曲的音域,高音“3”、低音”5”,跳跃的旋律上进行分析,总结出三次自由延长音的演唱、宽阔的音域、跳跃的旋律,在朔造自由奔放、高亢嘹亮、舒展悠扬的音乐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B、摸仿西北民歌手的演唱,体验韵味,也可填上自己创作的歌词放歌。

五、小结:谈谈本课的的收获(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六、教学反思:

民歌鉴赏

浅谈西北民歌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内容摘要】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里,民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地区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要深入了解各地方人民的生活,就要从当地民歌谈起。文中以《高亢的西北腔》为例,通过感受、体验西北三首不同地方的民歌音乐情绪,对民歌,西北民歌的体裁以及三首民歌旋律曲调的分析,浅谈西北民歌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民歌;西北民歌;音乐文化; 正文: 民歌时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民歌的体裁多样,大体可分为劳动歌曲、爱情歌曲、仪式歌曲、乡村或城镇生活歌曲和叙事歌曲。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时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多为群众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其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常见的民体裁材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等。 作为一名西部的回族回族音乐教育与工作者,我当然要谈谈我们西北民歌了——我们民族的花儿了!。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以歌唱爱情为主,主要产生于甘肃的洮岷、临夏和青海的东部农业区,是当地汉、

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以及部分裕固族、藏族群众用汉语歌唱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花儿”的基本特点是: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信天游”的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西北民歌的骨干音是1 2 5 6,多为上行跳进,下行级进。 按传统说法,男歌手将女情人称为“花儿”,女歌手将男情人称为“少年”,故“花儿”又叫“少年”,(在青海)唱“花儿”也称“漫少年”。歌唱方式为独唱或对唱,演唱时即兴编词,声调高亢舒长。花儿的演唱不论是那个民族,都用汉语演唱,唱法有尖音(假声)和苍音(真声)之别,也有真假声并用者,一般男声多用假声,女声多用真声,男女齐唱对唱时,唱同等音高。花儿的词有着独特的格律,这种格律是区别“花儿”与其它民歌的显著标志。花儿的唱词格式多样,衬语十分丰富,曲体结构也有较多样式。 花儿除在农事劳动和山野运货等劳动场合歌唱外,各地还有“花儿会”的习俗,一般在农历四到六月间(以六月初最盛),选择风景秀丽、名山古刹坐落的地方,会期多则三四天,少则一两天。届时群众云集,对歌声此起彼伏,气氛颇为热烈。 花儿分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系列,河湟花儿曲调丰富多彩,

民歌教案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教学设计王邦宇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有兴趣欣赏并了解我国民歌。 2.对比欣赏民歌作品,了解西北民歌和南方民歌的风格差异。 3.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体裁。 教学难点:有兴趣欣赏民歌并学习民歌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方言 2.音乐的起源——语言说 先有语言后有音乐。最早的音乐(歌声)就是以语言为基础而发展的。 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冼星海 二、新课 (一)西北民歌 1.常见的民歌体裁: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等。(观看劳动号子视频)2.聆听《刨洋芋》, ①找一找:有哪些字的发音具有地方特色?生回答。 ②歌曲表现内容 ③旋律有什么特点?一、二、三句开头相同,第四句与说话语气相近。 3.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 说一说:音乐给你什么感觉?速度、旋律、演唱方法 4.西北民歌小结 ①区域:西北民歌是指流传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②类型:花儿、信天游。 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二)南方民歌 1.聆听《弥渡山歌》P34 ①说说这首歌与西北民歌有什么不同?语言、速度、节奏 ②歌曲内容、风格 ③找出重复最多的节奏型,学生打节奏,师表演云南花灯。 2.南方民歌小结 歌词含蓄、内在,旋律流畅、抒情 (三)民歌 1.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判断。 2.什么是民歌?群众在口耳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 三、拓展

1.请同学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民歌? 2.欣赏《月光光》、《月光光照羊城》 四、总结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差异在各方面都很大,而这也导致民歌在音乐风格上的多姿多彩。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势峥嵘,蓝天下是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向大自然作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有着严峻和深沉。南方地区降雨丰沛,植物茂盛,依山傍水,民歌也较为婉转、细腻。

西北民谣

《西北民谣》收录了1997以来的十首西部民歌,在2005年由广州新京文唱片公司发行了。 01、新栽的桃树新开的花:这是一首青海撒拉族的花儿,我给小小改动了一下。 02、尕老汉:流传在青海甘肃一带的老民歌、花儿,很多人都会唱吧?有一年儿子幼儿园表演节目,我去看了,当时他们跳舞的伴奏竟然是俺的这个版本,呵呵,当时好激动哦! 03、高山吉祥鸟:这是一首藏族民歌弹唱作品,我根据大意改了歌词。 04、小放牛:也是一首很老的兰州民歌,里边有阿干镇、破砂锅神马的,俺按照兰州方言唱的,没有分前后鼻音哦。 05、青春舞曲:新疆短小精悍的歌曲,太熟悉了不用说。 06、四季歌:河湟花儿,也是广为传唱的歌曲。 07、兰花花:我非常喜欢的一首陕北传统民歌。 08、两只山羊:这歌随着当年《兰州方言猫和老鼠》的段子红火了一阵子呢。 09、冻冰歌: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河湟花儿,这首歌旋律很好,但是流传不广泛。 10、康定情歌:一首很好的歌儿,俺改得有些厉害了。

歌词: 【新栽的桃树新开的花】 (引子:花儿会唱罢就早回家呀,不要把尕妹哈闪下)新栽的桃树新开的花 桃树下站的是尕姑娅 尕姑娅把阿哥的尕手儿拉呀 亲亲啊吧热热地坐下 哎哟 尕姑娅把阿哥的尕手儿拉呀 亲亲啊吧热热地坐下 (间奏) 抓住尕手问实话 尕阿哥悄悄地记呀下 花儿会唱罢就早回家呀 不要把尕妹哈闪下 哎哟 花儿会唱罢就早回家呀 不要把尕妹哈闪下 花儿会唱罢就早回家呀 不要把尕妹哈闪下 【尕老汉】 一个嘛就尕老汉哟哟

我们七呀十七来者哟哟 再添上个四岁者叶子们那青呀么八呀十一来者哟哟 怀抱上个琵琶者哟哟 我们口啊吹笛儿来者哟哟 这么样的弹来着叶子们那青呀么这么样的吹来着哟哟 (间奏) 八仙的个桌子嘛哟哟 我们吃一杯酒来者哟哟 怎么样的唱来者叶子们那青呀么怎么样的喝来者哟哟 (反复) 【高山吉祥鸟】 雄伟的山巅飞来了 藏族人心中的三色鸟 第一只孔雀展开那漂亮的羽毛带来吉祥 路过那草地的高僧记在心上 漂亮的羽毛带来吉祥 广阔的天空飞来了 藏族人心中的三色鸟

中国民歌-西北民歌

浅谈中国民歌之西北风情 中国的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民族艺术遗产的瑰宝。几千年来民歌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情感、意志愿望、忧愁欢乐,记录着他们的历史。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就必须研究民歌。”虽然我做不到大师们那种研究的境界,但是,我能喜欢民歌,愿意用我最大的能力去了解民歌的沧海一栗。 中国民歌内容上一般分为六类:像A.劳动歌B.仪礼歌C.时政歌D.生活歌E.情歌F.儿歌。在体裁也有多种分类:像号子:各种劳动号子。山歌:信天游、花儿、山曲、赶马调。小调:又称小曲,内容涉及各个方面。而不同地区的民歌各有区别。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民歌,它是黄河流域的文化积淀,是西北人世世代代苦难凝聚成的歌。生活在那块先辈们特别不容易,灾祸特别多。所以他们需要用凄凉婉转或高亢悲怆的调子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西北民歌就是他们发自心灵的呼喊。特别能够让人觉得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的灵魂。 所以我觉得中国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是西北民歌。区别于当前歌坛的流行风气,能让你感觉到心灵深处的震撼的,能让你闻声落泪、血脉喷涨、内心共鸣的,那就是西北民歌。而在西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陜北的信天游、和甘肃、宁夏、青海的“花儿”。这两种风格的音乐中总是突出那种让人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用心来感受音乐的苍茫。 陕北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独特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它的节奏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像那首我们小时候常听到程琳唱的那首《信天游》句式结构非常明显,一般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短的歌可能只有一节,长的歌可接连数十节乃至成百上千节。艺术手法上多用诗歌中的“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曲调优美,琅琅上口。又如曾被刘炽等改编作为《陕北牧歌》插曲的那首陕北民歌崖畔上开花,这种动人音调激发了许多诗人、作家、音乐家的灵感,创作出一批蜚声艺苑的佳作,被誉为艺术的母亲,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等就是用信天游格式创作的。还有信天游的名段山西民歌:《泪蛋蛋》中唱的“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那个容易拉话话难”、还有常听到的这几首歌:《赶牲灵》《兰花花》《走西口》《三十里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这些音乐都是脍炙人口,传唱了一代又一代。所以说信天游就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祭歌,是对爱情的颂歌,它恒久的生命力来自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与爱。

民歌名曲大全

民歌名曲大全 江南小调《紫竹调》 云南民歌《弥渡山歌》 湖南民歌《采槟榔》 台湾恒春民谣《思想起》 湖南民歌《浏阳河》 陕北民歌《赶牲灵》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 内蒙古民歌《送亲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在希望的田野上 西北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我是中国人 我的中国心 七子之歌 难忘今宵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 歌唱祖国 东方红 春天的故事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山西河曲民间小调《走西口》 山西民歌《走西口》 山西民间小调《走绛州》 江苏民间小调《紫竹调》 陕北民歌《知道不知道》 辽宁沈阳民间小调《正对花》 苏南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 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洲》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江苏江都“秧田歌”《一根丝线牵过河》 浙江海宁山歌《夜夜盼》 江苏扬州民间小调《杨柳青》 江南民间小调《杨柳青》 内蒙古西部汉族民歌《阳婆里抱柴瞭哥哥》陕北民歌《绣金匾》 江苏无锡民歌《绣荷包》 牡丹江民间小调《绣荷包》 江西兴国山歌 辽宁海城民间小调《新上茨山》 东北民间小调《新东北风》 吉林民间小调《小看戏》

云南汉族山歌《小河淌水》 云南弥渡山歌《小河淌水》 河北民间小调《小放牛》 辽宁营口民间小调《小拜年》 河北民间小调《小白菜》 河北民歌《小白菜》 内蒙古西部汉族爬山调《想亲亲》 甘肃民歌《下四川》 黎族民歌《五指山歌》 台湾汉族童谣《天乌乌》 浙江嘉善山歌《五姑娘》 辽宁民间小调《五朵花儿开》 江苏民间小调《无锡景》 江苏民歌《无锡景》 安徽凤阳花鼓调《王三姐赶集》 山西河曲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 江苏民歌《无锡景》 安徽凤阳花鼓调《王三姐赶集》 山西河曲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 山西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 浙江嘉善田歌《踏车山歌》 广东梅县客家山歌《送人离别水东西》青海情歌《四季歌》(《花儿与少年》)台湾民歌《思念家乡》 浙江衢州民间歌舞曲《顺采茶》 吉林民间小调《生产忙》 回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黑龙江绥化民间小调《上茨山》 浙江临安山歌《啥人长,啥人短》 浙江泰顺民间曲调《纱窗外》 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玛》 河北张家口民间小调《散花》 陕西绥德民歌《三十里铺》 山西河曲山曲《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山西河曲山歌《人家都在你不在》 黄河大合唱 浙江平湖民间小调《七朵花》 辽宁民歌《瞧情郎》 辽宁盖县民间小调《瞧亲家》 浙江舟山普陀渔民号子《起锚》 河北南皮民间小调《茉莉花》 江苏民歌《茉莉花》 辽宁海城民歌《茉莉花》 河北晋县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独特的西北民歌__赵伟

【教学背景】: 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教学课题】:独特的西北民歌 【课程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中的内容,并结合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必修模块《音乐鉴赏》中第二单元内容所设计符合本校学生的课程。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脚夫调》《赶牲灵》《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均具有浓郁的西北音乐风格特点:纯朴、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体现出西北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人的性格。但不同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文化背景,又使它们呈现出风格迥异的音乐特点。教师诱导学生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最后,总结出西北民歌特点。 【学情分析】 同学们对西北民歌虽有接触,但对于西北民歌的“土”唱法缺少足够的认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在西北民歌形成的背景及审美的标准上多做引导。 【课时】:1课时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脚夫调》《赶牲灵》(陕西民歌) 《上去高山望平川》 《刨洋芋》(山西民歌)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欣赏西北民歌《脚夫调》《赶牲灵》《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感受、体验音乐情绪;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西北民歌的愿望。 2 .探究西北民歌音乐风格特点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3.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对三首歌曲的结构有初步的探究和认识。【教学重点】 1.认真细致地聆听三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2.了解民歌体裁“花儿”与“信天游”。 【教学难点】: 1.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2.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3.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教材分析】: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

音乐课《民歌之西北行》教学设计

《民歌之西北行》 【教学内容】 人音版高中一年级《音乐鉴赏》第二单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设计思想】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因此将音乐的情感体验贯穿在音乐教学中,本课就以学生感悟和体验高亢的西北民歌为主,让学生了解西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融入民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让学生对祖国民歌的形态分布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在对西北民歌的体验与实践中,去感受西北民歌的魅力,从而提起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即兴填词对唱,培养良好的音乐思考习惯,增强音乐的学习能力。 【教材分析】 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因此南北东西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这些都导致民歌在音乐风格上呈现出的多姿多彩。西北部的地域特色:高寒、贫瘠、艰苦的环境造就了西北人民刚坚的性格。同时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西北民歌多属山歌类,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声音高亢、嘹亮,使人感到一种高呼远喊的效果作为民歌中的一种,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之魂,是黄土文化的积淀,是西北人世世代代的苦难凝成的歌,其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花儿”是黄土地的声音,载送着黄土地上的悲欢离合源源不断,绵绵流畅。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花儿”即为姑娘,所以通常表现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倾慕之情。可是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歌词中多有西北山歌中常见的衬词。

西北民歌1

西北风——青海、甘肃、宁夏民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黄土高原的音乐风情和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2、通过聆听、演唱、律动、创作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山歌形式“花儿”,学会对歌曲内容的情感创作和情感表现。 二、教学重点 1、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2、初步学会演唱《送大哥》,并感悟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难点 1、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2、歌曲内容的情感创作。 四、教学内容 1、简单了解西北地区的音乐、风土人情及地理位置。 2、聆听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体验民歌的风格特点并了解山歌形式“花儿”。 3、唱民歌《送大哥》及歌曲内容的情感创作活动。 4、民歌的拓展和升华。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民歌《黃土高坡》片段。(学生在音乐声中入座营造西北民歌氛围。) 1、看后提问:这首歌曲具有哪个地方的风格?(西北地区)。音乐的特点是什么?(高亢、粗犷、豪放等) 2、这是一首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歌。中国西部蕴含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而民族音乐文化中的民歌最有特色,而民族音乐中的民歌最有特色.,其中西北民歌是中华民族的一块引以自豪的艺术瑰宝。这节课,就让我们从音乐中走进西部,去尽情地领略西部音乐的风采。(打开课题) (二)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教材中出现的西北六省的地理位置。 提问:西部在大家的印象中是怎么样的呢?那里有什么样的风土人情? (三)了解西北民歌的种类: 1、让学生看课本回答西北民歌有哪些种类? 2、简单介绍四个种类:(教师简述或让学生看课件) (四)聆听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和独特的韵味。(听音乐思考以下问题) 1、这首民歌的音调怎样?(高亢) 2、速度怎样?(缓慢) 3、唱腔有什么特点?(高音区采用假声和真假声相结合的特点) 4、运用什么语言演唱?(当地汉语方言) 5、引导学生探究“花儿”的基本特征: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和真假声相结合法唱。(五)学习青海民歌《送大哥》(并布置这首歌曲要完成以下的任务) 1、感受歌曲那富有特色的节奏(教师带学生读歌词打节奏); 2、学唱民歌《送大哥》

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设计 一、使用教材: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 西北腔 二、教学内容: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音乐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分析: 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刨洋芋》是一首山西民歌,表现农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能按歌曲的旋律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教师演唱两首歌曲,让学生选择哪首是民歌。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二单元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演唱两首歌曲,听完之后,请同学们选择哪首歌曲是民歌。 教师演唱:A、江苏民歌《茉莉花》 B、美声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师:请大家回答一下哪首歌是民歌呢? 生:茉莉花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独特的民歌。老师刚刚演唱的是浙江的民歌《茉莉花》,那同学们听了之后想不想学习一下其他地方的民歌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大西北,去看一下那里的民歌是什么样子。 (二)新课教学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的幻灯片,让学生勾画出西北的区域。 师:同学们,相信你们在地理课上已经学过哪几个省被划分为西北地区,那么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用铅笔画出将西北地区的各行政区勾画出来,并且说一下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 教师出示幻灯片,提示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

高亢的西北民歌

一、课题:《高亢的西北民歌》 二、进度:第2周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民歌“原生性”的质朴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究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起、承、转、合”等。 三、教学重点: 1、认真细致地聆听三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2、了解民歌体裁“花儿”与“信天游”。 四、教学难点: 1、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2、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五、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民歌的起源和音乐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原始社会就伴随着人类的狩猎、搬运、祭祀、仪式等活动而萌生。它与人类一切生活实践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那些反映生产和生活的民歌却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惟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性为基本特征,同一首民歌曲调因不同的唱词,可以随兴所至地发挥,有所创新,有所变化。 1、《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

西北民歌的特征

西北民歌的特征 民歌时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时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多为群众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其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常见的民体裁材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等。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花儿 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的一种山歌,以歌唱爱情为主,主要产生于甘肃的洮岷、临夏和青海的东部农业区,是当地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以及部分裕固族、藏族群众用汉语歌唱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 按传统说法,男歌手将女情人称为“花儿”,女歌手将男情人称为“少年”,故“花儿”又叫“少年”,(在青海)唱“花儿”也称“漫少年”。歌唱方式为独唱或对唱,演唱时即兴编词,声调高亢舒长。花儿的演唱不论是那个民族,都用汉语演唱,唱法有尖音(假声)和苍音(真声)之别,也有真假声并用者,一般男声多用假声,女声多用真声,男女齐唱对唱时,唱同等音高。花儿的词有着独特的格律,这种格律是区别“花儿”与其它民歌的显著标志。花儿的唱词格式多样,衬语十分丰富,曲体结构也有较多样式。 花儿除在农事劳动和山野运货等劳动场合歌唱外,各地还有“花儿会”的习俗,一般在农历四到六月间(以六月初最盛),选择风景秀丽、名山古刹坐落的地方,会期多则三四天,少则一两天。届时群众云集,对歌声此起彼伏,气氛颇为热烈。 花儿分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系列,河湟花儿曲调丰富多彩,“令”多达一百余种,歌者多是自编自唱。有时也有对唱,但人数不是很多,三五一群,一人唱完一首,大家随之呼应“欧——欧”之类的尾音,以烘托气氛,激发情绪。而洮岷花儿曲调则比较朴实单纯,只有少数的几个“令”,多集中在花儿会上演唱,相互答问对唱。 花儿的曲调极为丰富,不同的曲调用不同的“令”来表示,每个“令”有独特的音乐风格。信天游 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它,便是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千百年来,它以自

欣赏西北民歌有感--以信天游为例

欣赏西北民歌有感 ——以信天游为例 摘要: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人类文化中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充分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西北民歌主要包括:信天游、山曲、花儿、少年等,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有代表性。本文将着重介绍信天游,会从西北民歌的概况、信天游的特点及结合一些作品来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信天游蓝花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西北民歌 一、民歌概况 中国西北部地区有着广阔的地域,居住着汉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俄罗斯等族。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曾以秦晋为中心,故以秦晋名之。《诗经》中的“秦风”和二南(“周南”、“召南”)记录了当时的民间歌谣。“季扎观乐”、“李斯闻铮”的记载,留下了“夏声”、“秦声”、“秦筝”的宝贵资料。汉魏南北朝以后,西域音乐流行于秦地;隋代,兼收龟兹乐及西域外国音乐于燕乐;唐代,又将胡部新声与法曲道调合奏,促进了中外、汉朝、南北音乐的交流,为中原华夏音乐带来了新声。并使西北音乐逐渐形成较为统一的体系。 秦晋支脉内部按其音乐风格的差异,可分为:秦、晋、陇三个分支。各分支有不同的流行区域、代表性乐种和音乐风格特点。其中秦分支指流行于陕西境内的音乐,其代表性乐种有:信天游、秦腔、碗碗腔、道情戏、迷糊、西安鼓乐等。晋分支主要指流行于山西境内的音乐,其代表性乐种有:山曲、秧歌、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二人台、山西鼓吹乐、吹打乐、五台山佛教音乐等。陇分支,主要指流行于甘肃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的音乐,其代表性乐种有:花儿(含汉、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族的花儿)、宴席曲、陇剧、土族鼓吹乐等。 二、信天游 为什么会有信天游这种音乐形式?这和当地的地里位置是分不开的。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作"脚户"、"脚夫"、"赶脚的"。"脚户"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其然地以唱歌自娱。他们所唱的主要就是"信天游"。他们既是传播者。又是创造者。在传唱中,他们免不了矢口寄兴的随意创作,在创作了之后,又不断地传播出去。当然,"信天游"属于所有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无论在放牧耕地,或是节日游乐,结婚嫁娶,他们总要哼唱几句。作为一种风格个性都很强的山歌品种,"信天游"的基本特征是结构短小简洁,曲调开阔奔放,感情炽烈深沉,具有浓厚的抒咏性。 三、作品欣赏 1、《山丹丹花开红红艳艳》 很清楚地记得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在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中出现的那张对我来说的新面孔。头发梳的油光光的,穿着苏格兰的“跑偏”裙,其貌

关于西部民歌

天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西部民歌的视听演绎就使很多以为音乐艺术及其教育功能是人类心灵进化、文明高扬的人惊诧万状、心醉神迷、极力模仿,他们把“真美的艺术在民间”的说法论证得极其充分,虽然有些过分,甚至到了武断的地步。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时间的淘洗、过滤,战争与恶劣环境的捶打,像种籽一样落在民间的艺术,长久地褒有了存在的坚韧、不息的活力,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中国的西部,历史是这样完成对它的编剧的:风化的古城,袒露干瘪胸脯的沙漠和骨殖生烟的戈壁,远隐在古道夕阳里的驼铃,黄土高原收藏在怀中的无数赤足的剧痛,关于水的梦想和永生的忧郁,唢呐幽咽的恩怨,古关荒邑挥不去的残月……这些似乎只适合线装书和挖掘文物的刀铲,或者历史本身并不在乎人类,尤其是后人对它赋予过量的关注、考证。风尘去也,残阳西落,枯叶无痕,白骨吹笛,生者悲魂中的喜,原来就只那么简洁深沉、随意自然地含在嘴里,吊了心子,扯了肺腑,唱出来,喊出来,就成了西部文化的一面旌旗、西部的生命及其爱恨的精灵。历史在跋涉,边走边记;人类在漂泊,边行边吟啊…… 流行音乐捎来了太多的浮华,轻狂与“炎热”,身居其间之人,他们随一帮声嘶力竭的“叛逆者”和“前卫”“先锋”,浪荡,挣扎,激越四溅。他们过得怎么样拉?高跟鞋与“心潮皂靴”的交错是歪斜还是残废?信仰的旗帜拉起来没有?与月光的传呼,和星星的传真,与“传统”的大打出手,还那么火爆吗?火爆的东西并非全然不好,但火爆透了,就像火爆猪肠,一咬且脆且碎,味儿却是决不绵长,怎可延留? 不能延留的东西被时下的人们拥戴,就像荒凉僻野的西部地域总被人遗忘一样,这个现实表面上看来极不正常不公允,但我们若换一个角度便明白,真正的音乐,与真正伟宏的信仰一样,往往被少数人的灵魂占有。不是有人说过,风胜绝美处往往是穷乡僻壤吗?这很说明问题。看来,孤独的西部民谣自打它们“出世”的那刻起,就命中注定是悲情的元素,甚至是元素短暂的情人,我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悟出它们,吸收它们,产生共鸣。或许这点“共鸣”也是肤浅的、缺少起码的敬意。 几年前,曾那么激动地奔赴黄土高原和茫茫戈壁,在民谣的“引子”导诱下用心去寻觅,用魂去聆听。这种体会不容易,也不能简捷,却又似随处可听可感应的(生活阅历丰富的人会告诉你,做一个复杂的人,容易,做一个简单纯正的人,难。音乐及其他艺术,莫不如此。)。我是四川人,四川盆地就其地形、气候、文化与北方,特别是大西北,迥异处甚多,要想切入“情景现实”,的确很难,但我由此获得了一种自由,即逃离“主体”,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将自己和西部,“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海德格尔语),这样,臆造而做作的膨胀的激动消失了,面前,沉默而不死板的黄土逼着,苍凉的声线线儿和深厚而高量的肺腑逼着,我老老实实地止静在西部的气息里。请注意这样一个镜头:吐血的残阳悄然挂近西山顶,是的,它受伤了(黄昏的美、生命、信仰、艺术对它的伤害),自古至今都呕吐着光芒折损的血,这喂养众生与艺术的血,把莽苍的陕北高原浸渍得壮丽、悲凉、深远和单纯,此时,一段长坡上,羊群出现,背景是让人不忍久睹却又不得不睹的西边天际,之后,一个中年的、或接近老年的、或一个年轻的牧羊人出现在羊群后面,人与羊慢板般地往坡下移动,坡面或坡下的塬上,影子长长的,原来这色相,这情形下的黄昏的壮美是这样的。你满足了?吗不!你会期待另一种感动,那就是音乐,那种叫“信天游”的东西,这不,那男子强健的肺、自由的嗓、灵巧的舌和天赋之灵感使冷漠无声的高原刹那生动起来…… 也许,这情景已经是答案,可我们总是听见灵魂深处有一个声音在问:是谁居住在贫乏的生命边缘而成为奇迹,从而义无返顾地遵守这奇迹创造的文化? 一杯高粱酒,把无数人生情绪喝进了酒中,然后就是没心没肺没爹没娘没白没黑的歌唱,再后,就来说一说我们的西部歌谣吧。

西部民歌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1、本课三个赏析作品,《上去高山望平川》,《脚夫调》,《刨洋芋》,出于自己对课程的理解,我自行加入了陕北民歌《赶牲灵》,目的是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对这一课的要求也是建立在对音乐赏析为主之上的,首先聆听三首民歌作品,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这些信息的获得是多渠道的,歌词本身能体现歌曲的大意,然后就是这首民歌诞生地的风土人情,这些因素都和音乐有着血脉关系。 接着在聆听的基础上,要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并要了解基本的音乐特征。 最后,在此前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从音乐的角度探究民歌的旋律、曲式等知识,初步理解和认识西部民歌的音乐特征。 此外,除了这三项基本要求外,又有三项课后拓展的发展要求,如要能感受歌曲演唱的风格特征,并能模仿。我想这项工作在课中是可以得到体现的,又如探究西部民歌音乐风格形成的内在原因,这可以作为一个课题课后加以研究,学末结题。再者就是要能渐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对所欣赏的作品要有适当的、独特的审美评价。我认为这是最难的,因为这点是现在学生最为缺乏的,他们不乏热情,丰富的想象力,惟独审美价值取向总是偏离正常的轨迹。 2、这节课的课标内容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民族风格的民歌,了解认识民歌中常用的一些体裁形式。通过学生的参与、演唱实践,使学生有一定量民歌的积累,了解民歌的音乐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人文环境的内在联系。同时认识到民歌是我国优秀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也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绚丽的瑰宝,应该担负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在课程内容上,主要是几首风格迥异的西部民歌,在学习中还应该以课程的基本理念审美为核心,这样能更好地符合这节课的特点。因为民歌对学生来讲好似“出土文物”,有很强的距离感,如何拉近距离,我想惟有通过欣赏,真正品味到民歌中独特的味道方能“零距离接触”。所以感受、体验就显得犹为重要。 这节课的模块学习主要是鉴赏,歌唱,也可加入戏剧表演。这三个模块的学习是建立在对民歌作品的逐步深入理解基础之上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民歌的学习由来以久,学生初中也接触过,但这些民歌只是一些短小、易懂,并没有蕴涵太多人文内涵的民歌,学习的方法仅仅局限在欣赏和简单的学唱。但这却是关键重要的一步,为高中更深入、更理性地学习民歌开了个好头,不管在初中学到多少,只要头脑中有印迹就没算白学。高中的民歌学习起步便是鉴赏,即鉴别赏析,同时要理解风格、音乐特点,这些知识的归纳是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高中的学习已经上升到了很高的层次。总之,初中承前,高中启后,缺一环节都不可。

4.7-步华梁-西北音乐-信天游和花儿的区别

西北音乐-----信天游与花儿的异 摘要 中国的西北民歌非常的源远流长,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西北的民歌艺术是中华民族遗产的瑰宝。几千年来,这些民歌都一直的紧密地相伴着着我们的一记录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国的民歌内容一般被分为六大类:仪礼歌、劳动歌、时政歌、情歌、生活歌、儿歌。根据题材又可以分为山歌和小调。而我主要论述山歌部分的信天游和花儿的异同。而不同的环境,他们的民歌特点也各有不同。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信天游和花儿,它们都是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形式,是西北人民世代用心血凝聚成的歌。通过对西北音乐里信天游和花儿的异同的论述,从而更加深入的去了解西北的音乐的精髓,让我们在学习西北音乐的文化的时候,可以更好的把我国西北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西北音乐信天游花儿异同

abstract Northwest folk songs very long history, there is a very long heritage and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he Northwest folk art is the heritage of the treasures of the Chinese nation.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se folk songs have been closely accompanied by one ofour record of their own inner world. Chinese folk songs ar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six major categories: rites songs, work songs, current affairs, songs, love songs, lifesongs, nursery rhymes.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 matter can be divided into folk songsand minor.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folk part Xintianyou and theflowers.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folk songs are also different. The Northwest Xintianyou and flowers, they are a form of folk songs of theYellow River Basin, Northwest peoples for generations effort condensed into song.Through the exposition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Northwest music Xintianyouand the flowers, and thus more in-depth to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 Northwestmusic, in learning the culture of the Northwest music, you can better put our Northwestmusical culture to flourish. The Keywords Northwest music Xintianyou flower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西北民歌2

西北风-----陕西民歌 内容: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听赏《黄河船夫曲》,知道陕西民歌豪放、高亢、粗犷的风格特征。 2、学唱陕北民歌《赶性灵》和《红军哥哥回来了》,知道信天游的起源、种类,培养学生欣赏、感受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感受、了解陕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2.培养学生听辩民歌所属类别的能力。 三、教具:多媒体平台、钢琴。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花红艳艳》,导入本课。 2、欣赏《黄河船夫曲》 (1)、这首歌曲有音乐风格特点?(粗犷高亢自然豪放) (2)劳动号子是怎麽产生的?(劳动号子是劳动者伴随劳动节奏而唱的民歌。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了它的歌唱以劳动呼声——吆喝、呐喊的特点。因此民间把劳动号子不叫“喝”,北方叫“吆号子”",南方叫“喊号子”,四川叫“哨子”。劳动号子是人类社会第一种诗歌形式,也是后来一切诗歌的头之一。) 3、学唱歌曲《赶牲灵》 (1)初听范唱。 (2)教师带唱歌谱。 (3)教师伴奏,学生随琴唱歌。 (4)学生思考:《赶牲灵》属于西北民歌的哪种类型?(信天游) (5)教师讲解:信天游的流传: 传统的信天游多是表现妇女婚姻、恋爱以及家庭生活中的痛苦和对封建礼

教束缚的反抗情绪;也有表现在漫长孤独的旅途中脚夫们抒发艰难生活的苦闷以及对家乡亲人眷念;还有反映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表达这些丰富的思想感情,歌手们常常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即兴创作,出口成诗;于是优美动听的歌声就信天而游,遍及山野乡村,因此,人民就把这种形式叫作“信天游”或“顺天游”。随着革命形势的民展,信天游不仅表现劳动人民个人的喜怒哀乐,它还紧紧地和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无数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革命、歌颂新生活的信天游。今天信天游已为陕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情达意最直接最简便最优美的艺术形式。 (6)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音乐网站”信天游的类型,然后分析民歌《赶性灵》属于哪一类型。 4、欣赏歌曲《红军哥哥回来了》 (1)听录音范唱: A、从音乐中体会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情感奔放的陕北地区信天游的特色。 B、思考问题:这首歌曲的风格与《上去高山望平川》、《赶性灵》两首民歌有些什么样的异同之处?并属于西北民歌分类中的哪一种? (2)再听、析、创: A、引导学生找出自由延长音在歌曲中起的作用,它带给人的感觉。从歌曲的音域,高音“3”、低音”5”,跳跃的旋律上进行分析,总结出三次自由延长音的演唱、宽阔的音域、跳跃的旋律,在朔造自由奔放、高亢嘹亮、舒展悠扬的音乐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B、摸仿西北民歌手的演唱,体验韵味,也可填上自己创作的歌词放歌。 五、小结:谈谈本课的的收获(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六、教学反思:

西北放歌

西北放歌 教学理念: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艺术遗产,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时期的民歌犹如绚丽的百花遍野盛开,美不胜收,通过系列课题,要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民间文化,并立志在传承的基础上探索一条创新之路。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提倡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探索,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的各项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学习方法。本课依据以上教学理念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通过自主收集整理有关祖国西北地区的音乐文化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积极主动地探究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并了解其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 二、学习体验西北民歌《黄河水手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等,并对比其特点,从而了解“信天游”与“花儿”的特点。 三、鼓励学生尝试简单的改编创作与特色乐器“口弦”即兴表演活动。 教材分析: 中国的西北部,是民歌的海洋。西北部的地域特色:高寒、贫瘠、艰苦的环境造就了西北人民刚坚的性格。同时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西北民歌多属山歌类,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声音高亢、嘹亮,使人感到一种高呼远喊的效果。如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等。 《黄河水手歌》是一首著名的陕北民歌。属于山歌类,歌词以朴素的语言,平铺直叙的手法,表达了黄河岸边的水手们豪放性格和在平水行船时的舒畅心情。歌词中反复出现的“九十九”词句,并非表示具体数字,而是“很多很多”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山去高山望平川》是一有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花儿”即为姑娘,所以通常表现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倾慕之情。可是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歌词中多有西北山歌中常见的衬词。 教学对象: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有一定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渡过变声期有能力完成学唱任务,可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内容)。 教学准备: 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音像、互联网、图片、书籍资料方面收集有关西北地区的音乐文化资料。 二、教师收集有关的资料、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西部放歌》声中走进教室) 1、请学生看一段录像内容为著名影片导演张艺谋的申奥宣传片片段。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一陕北老农高歌,北景为大西北)。 师生影片,大家可以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用一段影片创设情境,壮丽的景色和农郁的风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2、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对大西北的认识。 二、引出课题“西北放歌”并展开探究性学习过程。 师:中国的西北部,是民歌的海洋。西北部的地域特色:高寒、贫瘠、艰苦的环境造就了西北人民刚毅的性格,同时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下面请同学们把各小组收集到的材料展示出来,相互间进行交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