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知识讲解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表现形式: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②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二、经典高考试题

1.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析本题考查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火山爆发后,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物质进入大气层,这些物质能反射太阳短波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地表温度下降。

答案D

2.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A.福建沿海B.黄海沿岸

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

(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读出柴达木盆地年平均雾日最少。故选D。第(2)题,雾的形成条件主要有降温、增湿和凝结核,主要类型有辐射雾、平流雾等。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故选D。答案(1)D(2)D

3.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2)参考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答案(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三、跟踪训练

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读图完成第1题。

1.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 )

A.Q4、Q1、Q3、Q2

B.Q3、Q4、Q2、Q1

C.Q3、Q1、Q2、Q4

D.Q2、Q3、Q1、Q4

[解析] C 本题考查全球热量平衡和大气受热状况的相关知识。蒸发量最大的是副热带海区,故Q2为蒸发耗热量,可排除A、D项。辐射和蒸发除在低纬海区外应该有很大的相关性,所以Q1为辐射收支差额,排除B项。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2~3题。

2.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3.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解析] 2.A 3.C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出现强逆温层上界,高空出现逆温层上界,故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从逆温层上界可以看出逆温强度最大值出现在4时、5时左右,即日出前后;图中显示16时前、8时后到10时都存在逆温层,故逆温现象不是日落前出现,更不是日出前消失;强逆温层前半夜曲线较陡,故增速快,后半夜曲线较平缓,故降速慢。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图中近地面强逆温层上界峰值出现较早,高空逆温层上界峰值出现较晚,主要是由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升温,热量自下而上的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

4.该城市可能位于(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40°N附近大陆东岸

5.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解析] 4.D 5.A 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从图中不难看出,区域内冬季气温在0℃以下,直接排除A、B、C项,因为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西两岸基本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其最低月均温都在0℃以上;40°N附近大陆西岸应该是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最低月均温都在0℃以上。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的热岛效应。题中的C、D项可以直接排除,在A、B项中进行选择。从图中等温线的分布特征不难看出,城市中心区的气温较郊区的气温高,结合图中的等值距为0.5这一信息可以推断,市中心的气温在-0.1~-0.6℃之间,有降雪的可能,但市中心降雪的可能性并不比郊区的大,不过出现降水的可能性较降雪的可能性大。

读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由热力作用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回答6~7题。

6.关于甲、乙、丙、丁四地之间气压高低与气流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气压高于乙地的

B.甲地气压高于丙地的

C.甲、丙之间气流下沉

D.丙、丁之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7.下列地理事象的出现与图示季节相符的是( )

①塔里木河出现断流②长江处在汛期③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上等温线明显向北凸

④北半球中纬度海洋上等温线明显向高纬凸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6.A 7.B 第6题,根据气压分布规律,甲地气压高于图示高空等压面气压,乙地气压低于图示高空等压面气压,甲地气压高于乙地的;根据垂直方向上气压分布知,甲地气压低于丙地的。据此分析近地面丙地为受热区域,丁地为冷却区域,说明丙地气流垂直上升;丙、丁之间风从丁地吹向丙地,即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第7题,结合上题分析,此季节是北半球的夏季。长江流域可能进入雨季,长江处在汛期。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上,陆地温度高于海洋的,陆地上等温线向温度较低的高纬度凸出,即向北凸出,海洋上相反。塔里木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温度高,此时塔里木河正处于汛期,水位最高。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8~10题。

8.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10.该地可能位于 ( )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解析] 8.B 9.C10.D 第8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图中③④总体温度低,且温度接近,变化趋势一致,可推断为当地寒冷期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图中①②总体温度较高,①变化范围较小,②变化范围较大。由于枯雪年,降雪少,多晴天,昼夜温差较大,所以②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①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第9题,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地理环境下气温的变化情况。该图反映的是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积雪厚度不同,使得进入膜内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且积雪厚度不同,雪的保温效应强度也不同,所以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第10题,本题主要考查时差和我国地理概况。从图中可知,该地一日之内气温最高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6时左右(我国标准时间为东八区区时,即北京时间),而根据气温的日变化规律,此时当地地方时应该为14时左右,即该地大致位于东六区;且寒冷期的日平均气温最低在-15℃左右。所以该地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故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下图为某年2月20日14时北太平洋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济南与高知之间的气压差可能为( )

A.16百帕

B.20百帕

C.24百帕

D.28百帕

12.下列城市中风力最小的是( )

A.长崎

B.首尔

C.平壤

D.上海

[解析]11.B 12.D 第11题,读图可知,济南的气压值为1032~1034百帕,高知的气压值为1012~1014百帕,故两地的气压差为18~22百帕,B项符合。第12题,读图可知,选项所列的四个城市中,上海附近等压线分布最为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小,风力最小。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太平洋部分地区某时海平面等压线示意图。(单位:百帕)

材料二美国阿拉斯加州捕鱼产量占全美一半以上,拥有三文鱼、鳕鱼和超大型的“国王蟹”等优质特色海产品。阿拉斯加州政府与我国政府达成了协议,共同签发鱼类出口质量证书,近年来出口到我国的海产品连年递增。

(1)简述图中气压中心形成的过程。

(2)分析7月甲城气温比乙城高的自然原因。

(3)简析近年来阿拉斯加州海产品加工工业转移到我国的原因。

解析第(1)题,图示气压中心为阿留申低压,联系海陆分布对三圈环流的影响去分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压,因亚欧大陆面积最大,所以形成的高压势力最强,它把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使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保留在太平洋上就是图示的低压中心。第(2)题,因两城的纬度相差不大,所以影响两地气温差异的因素是下垫面,从地形分析,甲城地处谷地,热量相对不易散发;从洋流分析,乙城沿岸有寒流流经,有降温作用,而甲城位于内陆地区,夏季升温快。第(3)题,对比我国和该区,联系影响海产品加工工业的因素分析,从市场分析,我国人口众多,市场需求量大;从加工成本分

析,我国劳动力廉价,生产成本低;从生产技术分析,我国海产品加工技术不断成熟;并且有政府优惠政策支持。

答案(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欧和北美大陆气温低,近地面形成高压;陆地高压将副极地低压带切断,并使其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图中气压中心。

(2)甲城地处谷地,热量相对不易散发;乙城沿岸有寒流流经,有降温作用;甲城位于内陆地区,夏季升温快。

(3)我国对海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加工成本相对较低,如劳动力廉价等;海产品加工技术不断成熟;政府政策支持。(任意三点即可)

14.某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度变化数据并绘制了图1、图2(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几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情况表。

材料二图1中小区1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2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图1

材料三图2中小区3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 m/s;小区4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 m/s。

图2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度变化的影响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

(3)分析该实验小组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二,可判断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与小区温度变化的关系。大气增温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不同的下垫面,热容量不同,利用该原理可分析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度变化的影响。第(2)题,读图可得出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空气的流通可带走一部分热量,风速越大,热岛强度越不明显。第(3)题,该题具有一定开放性,答案合理即可,但必须与实验小组研究成果有关。

答案(1)影响: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小的小区的温度上升幅度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原因:吸收率小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

(2)关系:风速与热岛强度(升温幅度)呈负相关。原因: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热量也越多,因而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小区的“热岛效应”。

(3)①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来铺装全部地面;②增加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面辐射量);

③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热岛效应”。(答案合理即可)

2018版第2章第1节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1.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作用。 2.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难点) 3.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重点、难点) 教材整理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阅读教材P32~P33,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的热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转化为热能增温。 (3)地面增温的同时,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形式特点 反射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反射部分可见光,无选择性 散射空气分子或细小尘埃会对太阳辐射进行散射,散射具有选择性

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吸收具有选择性 4.太阳辐射分布不均 (1)表现: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2)原因: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短,被大气削弱的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多。高纬度地区相反。 正误判断: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多。() 【提示】(1)√ (2)×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 教材整理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阅读教材P34~P35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的保温作用可分三个过程 (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增温。 (2)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3)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给地面,大气逆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 2.意义 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使地表附近的气温变化幅度减小,从而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正误判断: (1)地面辐射温度比太阳辐射温度低,为短波辐射。()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寒带地区终年严寒,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学习知识题)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读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A.①太阳辐射B.②大气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D.④地面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C.③ D.④ 3.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4.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现象是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D.日出前的黎明天空明亮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

C.①④②⑤③ D.①④②③⑤ 图2为甲(拉萨地区)、乙(杭州地区)两地间,年降水量和年太阳辐射量关系曲线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反映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乙地多的原因主要是 A.甲地纬度低B.甲地距海近 C.甲地气候干燥,降水少,晴天多D.甲地缺少地面植被覆盖 9.甲地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 ①复种指数高②小麦颗粒饱满③瓜果甜度高④水稻种植面积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实际日照时数是指太阳光线照射地面所经历的小时数(去除地物、云、雾等遮蔽时间)。读湖北省某月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图(单位:小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1题。 10.据统计,武汉市全年实际日照时数可以达到1950小时。据图判断,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A.1月 B.4月C.7月 D.11月 11.下列关于甲、乙两地实际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地受夏季昼长影响,日照时间长,故日照时数较大 B.甲地受背风地形影响,气流下沉少雨,故日照时数较大 C.乙地受盆地地形影响,水汽难以扩散,故日照时数较小 D.乙地受地形抬升影响,湿润多雨,故日照时数较小 太阳辐射强度受纬度高低、大气透明度、地形地势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某日的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2.3 大气环境(受热过程)--习题+答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时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时作业 2017年9月8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越该区域,成功着陆。完成1~2题。 1.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 A.对流层B.平流层 C.电离层D.高层大气 2.该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正确的是() A.逐渐下降B.逐渐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 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60~20℃ 4.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 5.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较强,但气温较低,其原因是()

A.地形平坦,冬季风影响大B.湖泊多,调节气温能力强 C.降水少,植被稀疏D.海拔高,空气稀薄 下图甲为“某地短时间内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图乙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题。 6.阴天时气温日较差较小,是因为与晴天相比() A.②较大,④较小B.②较大,④较大 C.③较大,⑥较小D.③较大,⑥较大 读图,完成7~8题。 7.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A.低纬度的对流层B.中纬度的平流层 C.高纬度的对流层D.低纬度的平流层 8.该层大气()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B.能够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 C.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D.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 某学生2017年暑假去西藏旅游,发现许多有趣的、能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来解释的地理现象。读图完成9~10题。

2021年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题】必修模块一 2、1 大气的受热过程 欧阳光明(2021.03.07) 【所需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知识的重要补充,尤其是解释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这一原理,同时也是学好整个第一节的基础。教材内容比较结合生活实际,但出现了较多的陌生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些许难度。教材安排了大量

的图片,并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环节(如阅读、思考等)。 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初中阶段基本没有学习过,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同时知识本身的难度也大,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由于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护作用;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根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认识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结合“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天空的颜色”“温室效应”的学习,明确成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教学难点:1.大气的温室效应。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本节课原理性强,授课时应紧密结合图片,做到图文结合,这样有助于原理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导学法推出本课的原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用身边的实例辅助教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题:中图版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在整本书主要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因为大气的热状况还要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的垂直分层,而启下则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在讲解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三种作用时,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学习中,还会涉及相应的物理学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科间的整合。对于大气的保温效应新教材阐述得较为细致、具体。大气的“保温作用”对以后讲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奠定了基础。全球变暖又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变化,进而影响全球的经济结构。这样既可使教材前后的内容相通,也增强了教材中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新教材新课标为主的指导思想。 【学情分析】 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在生活中很多例子,学生学习会很感兴趣,同时在第一单元介绍了在不同的大气层中的大气成分,学习也就不怎么难了,但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有点困难。而且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因为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对于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等这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 【处理方法】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大气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给大地-大地给大气-大气还大地”来概括 通过相关示意图,比较三种辐射的波长和大气对它们的反应,概括大气受热过程。在整体读图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相应的生活实例和情境,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大气保温作用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重点】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难点】 1、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章 第2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简单的相关现象;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保温作用,并解释简单的相关现象。 课前预习: 一. 大气受热过程 过程I : 小部分太阳辐射被吸收或反射,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球表面,使地面增温。 过程II : 地面被加热,并以 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能量, 辐射除极少部分穿过大气,到达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使大气增温。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过程III :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除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故称 ,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合作探究: 1.为什么“高处不胜寒”? 2.冬半年的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3.2014年暑假,厦门华侨大学5位学生从成都出发,穿着轮滑鞋行走2159千米,经过33天的跋涉到达拉萨。行程中为了应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携带了防晒霜、防寒衣物、高压锅等物品,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A 辐射( 波)——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 B 辐射( 波)——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过程I 过程II 过程III

课后练习: 读下图,完成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B.①-④-② C.②-③-④D.③-②-④ 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A.①和②较小 B. 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⑤较小 D. ①和⑤较小 4.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A.①小②大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D.④大⑥小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刘禹锡诗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描写的景色最可能出现在A.2月B.5月C.8月D.11月 6.关于“夜来霜”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 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 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 C.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弱 D.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④弱 8. 大气中 A. 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 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答案: BBCBD DDA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二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 保用; 2、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3、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 运动的影响; 4、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5、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 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②大气的直接热源和大气的热过程。 2.难点: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 ②风向的判断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讨论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清代黄叔璥[ jǐng ] 在《台海使槎[ chá ] 录》中,记述了台湾

海缺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新课教学]: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渡】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炙烤着大地,是不是一定也把大气给我们烤热了呢?其实则不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4页的内容,说说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哪几个环节? 【学生回答】1、太阳辐射过大气层。 2、太阳辐射到达地表。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再把热量传给大气。 【分析】“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泉,然而从前面的内容来看,似乎并不是太阳辐射直接让大气受热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么我们首先来研究一下,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做了什么手脚呢? 大家一起看课件播放的图片。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水平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大气受 热的基本过程。 水平2: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大气对 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特 点,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影响大气 削弱作用的因素,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 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水平4:根据图表资料,探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合理安排人类活 动,调控人类活动。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分析影 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指导生产、生活实 践。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三种削弱作用 2.大气削弱作用的纬度差异: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 07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

08多。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 1.判断正误。 (1)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的。(√) 2.太阳辐射被削弱的方式中,叙述正确的是( )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 B.散射使得太阳辐射都回到宇宙空间 C.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红外线 D.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 答案 A 解析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云层越厚反射越强烈,故A项正确。散射是向着 四面八方的,一部分被散射回宇宙,故B项错误。平流层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 线,故C项错误。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故D项错误。 3.阴天时,气温一般比晴天低。为什么? 提示阴天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反射强烈,很多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表,大气获得太阳 的能量较少,所以气温不会太高。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三种辐射特征 2.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后,再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辐射向大气;几乎全部被大气中 04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的□03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 05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 06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 部分则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 07保温作用。 4.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5.地球外部存在大气层,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保存在大气—地面之间,类似于玻璃温 08温室效应”。 室的作用,人们称之为大气的“□ 1.判断正误。 (1)太阳温度高、辐射能力强,所以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 (2)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专题复习大气受热过程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梳理】 1.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可见光(0.4~0.76微米)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2.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 ②地面放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 较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4.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逆辐射指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它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云层、尘埃,水汽, 二氧化碳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因而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天高。 【能力拓展】 1.影响地面辐射强弱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小,太阳辐射强度大。纬度低,太 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纬 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 2)海拔因素:海拔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和海拔高大气稀薄,削弱作用弱。 因而,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3)气象因素: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因而干旱区太阳辐射强。 2.影响气温的因素

分析:通过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能力,保温作用和削弱方面思考。 1)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能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而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海陆:海陆热力性质有差异,即海洋比热容大,陆地比热容小。冬季大陆冷,海洋热,夏 天大陆热,海洋凉爽:夜晚大陆冷,海洋热,白天海洋冷,大陆热。大陆的气温年较差, 日较差大于海洋。(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的气温变化小。原因:湖区、库区、沼泽、 湿地的比热容大) 3)天气系统:冷锋过境,伴随降温。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阴雨白天气温低,阴雨夜晚气 温较高。 4)地形地势: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层中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 盆地和河谷气温冬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山地阻挡冷空气。 盆地和河谷气温夏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盆地不易散热。 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原因:阳坡太阳辐射量>阴坡太阳辐射量 5)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6)植被:裸地的气温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气温变化。原因: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对太 阳辐射的阻隔作用强。,对太阳的反射率低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 3.影响气温昼夜温差的因素 (1)下垫面性质: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温差一般小于 陆地。 (2)天气状况:晴天时,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都弱,昼夜温差大。阴天则相反。 (3)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 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2)海陆:海洋气温年较差越小,陆地气温年较差越大。 (3)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5)植被: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4.气温分布规律: 水平: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一月份最冷的地方在北半球高纬大陆 七月份最热的地方在撒哈拉沙漠。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在南极大陆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陆地等温线一月向南凸海洋一月向北凸 地形,陆地水体和洋流,等因素也会影响等温线弯曲 垂直:一般情况下,对流层大气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日变化:最高气温14点。(太阳辐射12点最强,大气要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故气温最高时间延后)最低日出前后。(太阳辐射是地-气系统主要能量来源。夜晚是地面散热过程,至太阳升起前达到最低值,气温也最低)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一月最低,七月最高。海洋二月最低,八月最高。 5.逆温现象: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题】必修模块一2、1 大气的受热过程 【所需课时】1 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分析: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知识的重要补充,尤其是解释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这一原理,同时也是学好整个第一节的基础。教材内容比较结合生活实际,但出现了较多的陌生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些许难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图片,并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环节(如阅读、思考等)。 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初中阶段基本没有学习过,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同时知识本身的难度也大,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由于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护作用;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根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示意图认识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结合“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天空的颜色” “温室效应”的学习,明确成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事物是不断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2017·牡丹江高一检测)2017年1月10日,进入采暖季后的京津地区全部处于雾霾笼罩之下,PM2.5测量计“爆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不利于雾霾形成的是( ) A.大量燃煤采暖B.多大风天气 C.城市汽车拥有量大D.天气晴朗风力微弱 2.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面辐射增强B.大气对流旺盛 C.大气保温作用增强D.大气削弱作用减弱 解析:第1题,大风天气利于污染物扩散,不利于雾霾的形成。第2题,雾霾笼罩时,大气中颗粒物增多,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增强。 答案: 1.B 2.C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3~5题。 3.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代表的辐射依次是(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对应的字母主要是(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 B.大气的反射作用——④ C.大气的吸收作用——②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③ 5.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第4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在图中用③表示。第5题,白天晴朗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微弱,气温较高;夜晚晴朗时,大气的保温效应差,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较低;故昼夜皆晴时温差最大。 答案: 3.B 4.D 5.C (2017·宿州高一检测)读我国某海滨地区不同时间旗帜主要飘动方向示意图,完成6~7题。 6.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的是该地一日内主要风向的变化,则( ) A.甲为白天,吹海风 B.乙为白天,吹陆风 C.甲为夜晚,吹陆风 D.乙为夜晚,吹海风 7.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的是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的变化,则( ) A.甲为春季B.甲为夏季 C.乙为冬季D.乙为夏季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图吹陆风,为晚上;乙图吹海风,为白天,因此C项正确。第7题,一年中盛行风向的变化表现为:甲图为冬季,吹西北季风;乙图为夏季,吹东南季风,故D项正确。 答案: 6.C 7.D 下图中的甲地气温低于乙地(甲乙位于北半球),读图,完成8~9题。 8.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B.②地气压低于③地 C.①地气压低于④地D.②地气压高于④地 9.若图示为海陆交界地带的白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陆地,乙是海洋B.甲、乙都是陆地 C.甲是海洋,乙是陆地D.甲、乙都是海洋

最新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题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 2.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是() A. 离太阳近 B. 太阳高度角小 C. 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且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D. 云层厚而且夜长 3. 青藏高原日较差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云层厚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且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②⑤⑥ D. ①⑤⑥ 4.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主要是因为() A. 大气吸收作用 B. 大气反射作用 C. 大气散射作用 D. 大气折射作用 5.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可达300℃的原因是() A. 月球昼夜变化周期短 B.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没有大气的热力作用且昼夜变化周期长 C. 月球体积质量太小 D. 月球上没有生命存在 6.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不具有选择性的是() A. 吸收作用 B. 反射作用 C. 散射作用 D. 折射作用 7、在夏季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云层的反射强烈 B、大气的吸收强烈 C、大气的散射强烈 D、地面反射强烈 8、霜冻常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B、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强 C、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D、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 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 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9、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c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设计 2.1大气的热状况 银川一中潘老师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 ●本章标题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大气作为自然 地理环境组成的主要要素,这里所指的“大气”应把它界定为低层大气。 ●明确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大气受热过程的本质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 化的过程,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目标就是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大气运动是近地面 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而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所以学生还要理解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要尽可能的利用多样的示意图来帮助学 生理解,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初步认识人地关系 教材与学情分析 大气的热状况是第二章第一节的基础内容,学习本课时内容是为后面学习热力环流、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等内容作铺垫,教材重点借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来说明热量的传递过程,虽然中图版在第一章的第四节中对大气圈相关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解,但大气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感受来认知,所以学生学习较为困难。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给予整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把握大气受热过程这一线索,运用直观形象的示意图让学生来表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达到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 受热过程的内在关联系。 ●运用大气受热的原理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后活页训练

一、选择题 (2010年亳州摸底)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1~4题。 1.关于辐射能量的正确叙述是() A.①>⑤B.③>⑤ C.③+④=②+⑦D.③+④=②+⑤ 解析:选C。大气收入热量与支出热量基本平衡。 2.关于辐射波长的正确判断是() A.①>③B.⑤>④ C.①>⑤D.③=④ 解析:选D。波的长短与物体温度相关。 3.不能吸收②部分能量的是() A.CO2B.O2 C.O3D.水汽 解析:选B。CO2、水汽吸收太阳辐射红外光,O3吸收紫外光,O2不具有吸收作用。 4.天空有云时() A.①比晴天辐射强B.③比晴天辐射弱 C.④比晴天辐射强D.⑥比晴天辐射强 解析:选C。天空有云时白天云层反射强气温低,夜间逆辐射增强气温高。 5.下列四幅图是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解析:选D。海洋温差小于陆地,阴天的海洋温差小于晴天海洋。 6.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A.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光、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光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充 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容易降温 答案:B 7.(2010年西安月考)新疆地区有“早穿皮袄午披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②夜间大气逆辐射弱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④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能少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③ 解析:选B。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很高,夜晚,大气的逆辐射弱,气温很低。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8~9题。 8.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

大气的受热过程

(.·北京文综)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解析:选B。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紫外线,臭氧层遭到破坏后,臭氧减少,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即①减少,A错误;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因此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B正确;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即③减少,C错误;雾霾出现时,夜间大气逆辐射增强,即④在夜间增加,D错误。 (.·安徽文综)下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观测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完成下题。 2.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 A.3月12日晴朗B.6月5日晴朗 C.3月22日多云D.6月20日多云 解析:选D。本题以我国某地某日太阳辐射的变化为背景,考查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读图能力。从图中可知,该地北京时间6∶10

左右日出,20∶40左右日落,昼长约14.5小时,应该是夏半年,排除A、C选项;从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上分析,上午辐射相对较弱,北京时间12∶00~14∶00时段,有明显下降,显示云层影响较大,可判断该日天气为多云,D项正确。 (.·浙江文综)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下题。 3.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选A。本题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考查逆温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只有①图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明显,因此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其他三幅图在近地面都有逆温层出现,大气稳定,不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 题组二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 (.·浙江文综)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下题。 1.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大气受热过程)

第三节大气环境 ----- 大气受热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 效应。了解影 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2. 通过对各种图像的阅读分析,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3. 通过对天气现象的科学剖析,培养科学精神。 【预习案】 ___________ 自主学习教材 独立思考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臭氧层吸收波长较短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吸收Y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 .散射和 地面辐射为 ___ 波辐射,是 层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 影响因素: ___ 因素和 因素 程 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 _____________ 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 ________ 作用 【知识拓展】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平流层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线却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由此可见,大 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是没有选择性的,所以反射光呈白色。云层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云层越厚,云量越 多,反射愈强。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 散射开来。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 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 散射能力越强。在可见光部分蓝紫色光波长最短,散射能力最强,所以在晴朗的天空,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前的 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在房间里,凡是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仍是明亮的,这些都是大气的散射 作用。 【课堂探究一】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 P28教材和图2.1 ) 大 气 的 受 热 八 、大气对太 阳辐射的 削弱作用 波长越短,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运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各种地理现象。 2.比较不同情况下温差(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大小,并能说出温差的影响因素。 3.学会分析逆温现象及逆温的影响。 【课前预习区】 【基础诊断】 1. A C 2 A C 3. A C 4. A.① 5. A 6. A.Q值夏秋季节大,冬春季节小 B.PAR值冬春季节大,夏秋季节小 C.Q值比PAR值季节变化更大 D.Q值与PAR值在同一个月达到最大值 7.造成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6月和8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高度 B.白昼长度 C.天气状况 D.地面反射率 【基础知识梳理】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阅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表:

为________ _辐射。 (2)削弱作用 形成的自然现象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4.意义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气温,大气的能使地面散热的速度放慢。这两种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是缩小了气温,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预习检测】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 2.关于图中 A.a C.b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表吸收太 3 A.① B.② C.③ D.④ 4.影响 A C 5.近50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的原因是() A C 响”,纵坐标表示该地坡面与地平面获得太阳辐 6.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若坡度从10°增大到15°,则a点的数值将() A.增大 B.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右图是某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线(单位:百万焦耳/平方米?年) 图。据此回答8~9题。 8.①②两地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大差值R可能是() A.2900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3节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 大气受热过程原 理,并解释相关现 象。 1.认识到不同区域之间热量的差异原因。(区域认知) 2.了解各种大气的相关现象的原理及与人类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3.本节课需要利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让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有一个综合性的串联和思考。(综合思维) 4.运用实验、观察等,学习大气的相关知识。(地理实践力) 1.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削弱作用的成因或特性 代号削弱作用成因或特性 ①反射作用 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反射 到宇宙空间去。云层的反射作用尤为显著 ②散射作用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过程中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就会改变 辐射方向,向四面八方发生散射 ③吸收作用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其中一小部分会被大气吸收。吸收具有选择 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 化碳等,主要吸收红外线 ①表现:由低纬度地区向两极地区递减。 ②原因: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大,一方面太阳辐射强度大,另一方面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多。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图表点拨]教材P47图2-3-2,该图展示出: (1)大气对太阳辐射是削弱作用和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2)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量很少。(3)对流层中的空气分子和微尘对太阳辐射具有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