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热处理技术发展六十年

感应热处理技术发展六十年
感应热处理技术发展六十年

感应热处理技术发展六十年

20世纪50年代,感应热处理开始在国内应用,当时此工艺被称做“高周波淬火”。这门热处理新工艺利用线圈电磁感应加热钢铁件是很新奇与吸引人的,它具有加热快、局部淬火、节能、在线生产、便于自动化等特点,很快为热处理工作者所接受。当时感应淬火主要的目标是,提高工件的耐磨性,代替渗碳与氰化,缩短时间周期与降低生产成本。

当时,前苏联、捷克、特别是“一五”计划苏援156项目中,感应加热技术大量进入我国机床、汽车、拖拉机制造行业。此外,纺机行业也从美国进口了电子管高频成套设备,用于罗拉表面淬火。

一、当时感应热处理技术的特点

(1)电子管高频电源是主要的变频电源,只有第一汽车制造厂大量应用机式中频发电机,并且采用一台变频机供给3~5个淬火台,各个淬火台可以轮流交替工作,即第一台上工件正加热,第二台可以在喷液,第三台可以在装卸料等,大大地提高了机式发电机的负载系数,如图1所示。

(2)淬火机可以安装在生产线上而不是集中在热处理车间,可减少工件往返运输工作。

(3)为减少操作者劳动量,采用半自动或全自动的淬火机,如曲轴颈半自动淬火机,履带销全自动淬火机等,履带销淬火生产率达180件/h,工人只需往料斗加零件。

(4)采用多工件加热感应器,如隔套端面加热感应器一次加热4件,刹车蹄片(矩形面淬火)感应器一次可加热7个工件,如图2所示。

(5)带夹具感应器解决了工件与感应器同心及定位基准的调整工作,如汽车钢板弹簧销等多种小零件,换上感应器,电、热规范一调整,即刻可以生产,工件进出感应器极快,生产率极高,如图3所示。对需要旋转加热的工件,图2则感应器底部装有水涡轮,利用淬火水驱动,按压手把,可将工件顶出感应器,如图4所示。

(6)高频淬火采用自回火工艺。一汽、一拖的曲轴颈中频淬火及生产线上用45钢制轴类、销子类小零件均采用K3舍皮里科夫斯基所创建的自回火工艺,节省了电能、劳力与生产面积,简化了工序。

(7)推广用中碳钢感应淬火代替调质与渗碳工艺,以汽车热处理件为例,感应热处理件的数量与千克重不断增加,建厂开始时(1957年)解放车只31种,148.5kg感应淬火件,到80年代,CA141汽车的感应淬火件已扩大到52种,重245kg,数量为原来的167%,重量为原来的165%。

(8)开展齿轮高频气体渗碳、中碳钢、低淬透性钢等新工艺试验研究。

(9)前苏联工厂设计与工艺及装备资料等成为旧厂改造与新厂筹建的主要蓝本,苏联高频科技书及达许凯维奇专家1956年上海高频培训班的资料曾是高频科技人员的主要参考资料。

二、感应热处理电源设备的发展

感应加热电源、淬火机床、感应器三者的进步一般标志着感应热处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因为感应热处理新工艺的应用,必须有装备的保证。

1. 高频电源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国内初时采用进口的ЛГЗ-60、ЛГЗ-100、GV-21、Gv201、Thermonic I.H等型号,1957年,天津广播器材厂、北京广播器材厂相继开发了国内同型号产品,其后将整体机改为分体机,闸流管改为可控硅调压硅堆整流,采用新型高效振荡管(如FD911s代Fu-23s)、新型平板陶瓷电容器等,提高了整机效率;设计和生产了阳压自动跟踪装置,使空载阳压稳定度提高。

70年代开发了电子管式超音频电源,使中模数齿轮及许多感应淬火件得到更合理的淬硬层。

90年代后,晶体管高频电源开始研发,目前国内已能生产多种晶体管高频电源,特别是小型便携式电源,以其灵活、价廉大量应用于中小零件感应淬火,设备并出口海外。国内晶体管MOSFET高频电源f=50~200kHz已能生产,功率达200kW。

2. 机式中频电源从生产到淘汰

50年代末,国内能生产МГЗ-52、102、108 等型号中频装置(含中频控制设备与机式变频器),以后卧式变频机又改进为立式变频机,频率有1000Hz,2500Hz,4000Hz,8000Hz四种规格。单台发电机最大功率达500kW(BPS500/2500)多台变频机并联后功率还可增大,由于机式发电机效率较低(变频效率70%~80%),80年代初,发达国家即停止生产,国内现仍有相当套装置在使用,制造厂则已停止生产此产品。

3. 晶闸管中频电源

因具有安装启动方便、空载损失少、电效率高(85%以上)等优点,90年代后在国内飞跃发展,其原因要归根于器件的国产化,现在晶闸管中频电源已覆盖了中频的主要市场,其f=1~8kHz,功率为50~2000kW,国内已有数十家生产商。

4. 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超音频电源

它综合了双极型及MOSFET晶体管的优点,驱动功率小,饱和压降低,既能在1~10kHz,也能在10~100kHz频率工作,与晶闸管电源相比更加节能,调节性能更好,因此得到很快的发展并巳替代部分晶闸管电源,国内产品f=20~40kHz较多,也有50~100kHz的,功率达1000kW。

5.超高频电源

频率达百万赫兹(MHz)的超高频电源主要用于刀片、针布尖部,以及φ2.5mm以下等小工件的淬火,国内已有多种产品,其频率f为27.12 MHz或12MHz等,功率一般不超过30kW。

此外,国内还有高频与超音频兼能的双频电源,便于用户生产多类产品。

三、淬火机床的发展

50年代是以进口淬火机床为主,典型的是捷克产EKS-30型通用淬火机床,适用于机床齿轮等小工件,专机则有曲轴、凸轮轴、气缸套、飞轮齿圈、履带销等,以后国内一些大企业及设计院开始自行设计淬火机床,突出的有为二汽筹建用的30多套感应淬火机床,援外用的淬火机床及各厂针对本厂需要而自行设计的淬火机床(原一机部六院汇编成淬火机床图册),其后国内建立了淬火机床厂生产了Tx001 、GC1205、2405;GC-1050;QW9080;QW9120等立式通用淬火机床,GCK-12150(曲轴颈)、GC-22-100NAB (曲轴颈)缝纫机针杆、螺钉头、气门摇臂、大齿轮等40多种专用淬火机床,这些机床有力的保证了当时工厂的生产需要,其传动系统既有全机械的也有液压式的,电控则大都为继电器控制,极少数微机控制。70年代时曲轴颈淬火已开始使用旋转加热工艺(二汽发动机厂)但机床结构简单,换感应器等操作费力,生产率低;1979年北京内燃机总厂研制成国内首台龙门式半自动曲轴淬火机床(《机械工人》1983年1期曾有报道)其后国内工厂又相继从德国、意大利、法国、日本进口了数十套曲轴颈自动感应淬火装置,鉴于价格昂贵,有达千万元每套的,使行业专家们呼吁“引进、引进何时了”。高兴的是国内民营企业在21世纪初很快就研制出近十种现代化的曲轴颈淬火成套装置,有半自动化浸液结构、全自动喷液柔性型配不同功率的TQK系列淬火机床等,后者已拥有15家用户数十台机床在生产中使用。该系列机床每次3~15个感应器进给到位,1~3个感应器同时加热与喷液,其生产率与淬火质量均不低于进口的名牌淬火机床。还有一家民营企业最近又研制出全自动曲轴成套淬火装置见图5。

国内淬火机床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可用以下几点说明:

(1)传动系统使用伺服电机、滚珠丝杠副等机械装置,使工作行程速度稳定可靠,定位精度提高,一般允差不超过0.03mm。

(2)采用CNC系统控制编程与操作简便,LED触摸屏可显示和监控所有CNC参数、加工程序及工艺参数,并具有故障诊断与报警功能。

(3)能量监控器在一些淬火机床上得到应用(4)采用闭路循环冷却代替开路循环。

(5)配套件如薄型变压器、多匝比变压器、电热电容器等,国产化率大大提高。

(6)功能增多,如功率分配,能量监控,某些机床除X轴、C轴外,Z轴也可编程等。

四、感应器设计与制造

感应器设计与制造质量直接与淬火工件质量及能耗相联系,对复杂结构如旋转加热曲轴感应器等,曾被外企认为只有进口这条渠道能解决,然而90年代初,国内建立了专业的感应器制造厂,此后进口感应器几乎全部国产化了,突出的是国内一家制造商已拥有自行设计的1000多套感应器图样,其产品涵盖了汽车、工程机械、机车、机床、石油及冶金等多个领域,对感应器设计、改进使用等并有专着等(《金属加工》热加工2006年第9期报道)。感应器镶装导磁体以提高效率已迅速扩大,可加工导磁体及厚度为0.08~0.1 mm的硅钢片的使用量增多,陶瓷定位块在特种感应器上的使用,用模具检测感应器制造精度等均代表近几年来感应器制造水平的提高,用计算机模拟法研制新型感应器已在少数企业中进行。

五、感应热处理新工艺的发展

(1)曲轴颈旋转淬火及圆角淬火分合式曲轴颈感应器为半环感应器旋转淬火所取代,解决了油孔淬裂及下止点淬硬区窄问题,随之曲轴颈圆角淬硬普遍应用于柴油机曲轴,提高曲轴疲劳强度一倍。

(2)轴类零件采用矩形管纵向加热淬火使台阶轴过渡的淬硬层不中断得到连续,大大提高了轴的扭转疲劳强度,如图6所示。一汽、东汽等均已将此工艺用于半轴生产。

(3)钢轨全长感应淬火已有几十条钢轨全长中频淬火生产线在国内运用,使钢轨寿命提高一倍以上,此技术并扩大到铁道的其他件,如道岔、翼轨等。

(4)轧辊双频感应淬火国内已能自制双频电源及淬火成套装置,轧辊双频淬火已在多个冶金厂进行生产,其工装淬火喷液环已进行了技术改进,取得实效。

(5)PC钢筋生产技术国内对PC钢筋感应淬火技术从单频发展为双频,从单线生产发展为双线生产,能耗指标不断下降,某公司对φ7~φ13.5mm钢筋的能耗已达到304kW·h/t。

(6)钢管焊缝感应退火此工艺主要消除焊缝应力及匀化组织,防止偏析区产生硬点影响钢管寿命,国内已有多个企业从事此行业,所有装备绝大数是国内技术。

(7)汽车零部件的感应淬火汽车CVJ钟形壳、三柱滑套、轮毂内滚道等许多零件感应淬火的装备与工艺全部国产化交钥匙项目。这些国产零件满足了国内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自给有余。

(8)回转支承滚道与齿轮感应淬火成套装置与工艺完全国产,保证了当前发展风电与港口机械的需要,可处理零件直径达4~6m。

(9)长内孔管件淬火内孔φ124mm,深达3000mm的管件内孔扫描淬火的全套装备与工艺在国内研制成功并投产。

(10)大齿轮单齿沿齿沟扫描淬火m62大模数齿条单齿沿齿沟深火取得成功,解决了层深、裂纹、变形等多种工艺问题。汽车齿轮双频淬火大量使用于生产。

(11)低淬透性钢齿轮从钢种开发到齿轮批量生产在70年代曾取得成效,此项目在钢材成分控制上有待提高。

此外,还有人工心脏瓣膜感应加热在保护气体下沉积材料、轧辊感应加热熔覆耐磨材料等多种工艺已用于生产。

六、感应热处理标准制订与修改

感应热处理标准从无到有并不断修订,与感应热处理相关的标准有专标(ZB)、机标(JB)与国标。

有些从ZB升为JB再升为GB,见附表这些标准指导并监管了感应热处理的工艺,装置的技术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感应热处理件的质量。

七、上质量、上水平独创发展我国感应热处理技术

60年来,感应热处理技术从学习、使用到研发,行业的进展是迈开大步的,特别是90年代后,民企起了极大的作用,像曲轴颈柔性自动淬火机床这种高、精、尖设备能批量系列生产是过去很难做到的,进入新世纪,展望未来提出如下观点:

(1)节能工艺的电耗指标应提到日程感应热处理是节能工艺,感应透热有电耗指标,而表面淬火的电耗指标却是以零件总重量来衡量,则是错误的,试想一个大齿轮与一个小销子相比,其不加热部分的质量百分比差别极大,这种指标能起到考核作用吗?因此,应以淬硬层质量(kg)做为电耗依据,此指标创建是有难度的,但它将填补国际空白。有了电耗指标反过来考核电源、母排、淬火变压器的损耗大小、机床待机损失、水耗量等种不足之处,使节能工艺真正做到节能,这对生产厂节能起监管作用,并有利于企业创建名牌产品,用户则有正确的选择根据。

(2)严格贯彻标准与补充、修订标准目前相当量产品未贯彻GB、JB等标准甚至还没有企业标准,而GB、JB本身类别还不够亦需要补充与修改。国外有些企业其产品说明中或协议中明确提出符合XX标准,这是产品可靠性的保证,必须重视与执行。

(3)学习交流与技术合作企业特别是同行保守机密是自然竞争的必然,然而开展学术研讨会,探讨技术发展理论与趋势却是极有益的借鉴平台,应该提倡,这种研讨会不但在国内要多举办而且还要走出国门多参加。

对重大项目,一个企业力量不足时应提倡科技合作,如德国ELDEC公司1993年开始做感应加热电源,2000年推出SDF(同步双频)专利技术,2006年生产出3000kW SDF 双频电源(《金属加工(热加工)》2009年第23期P.10),其成果得益于两所大学(意大利Padua大学与德国Hanover、IlMeno大学)的科技合作。我国也有类似的攻关项目,这种科研院所、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经验,的确可借鉴。

(4)感应淬火的计算机模拟多少年来,感应淬火工艺试验一直采用的选频率、调试功率密度及修改感应器、切样品看结果的现场繁重工作,已因计算机模拟法的发明而改变为轻松的电脑作业。国际上较大的感应加热公司均已使用此技术,现有ELTA、FLUX 2D、

FLUX 3D等软件。ELTA软件是一个感应加热系统的电热分析程序,可用于模拟单个的各种简单几何形状的感应系统;FLUX 2D则功能更多,能模拟电磁场、温度场及其变化,图7所示为用FLUX 2D模拟半轴加热终了时的状态。

早在2004年,美国热处理技术发展路线图即提出“工艺和材科研发项目”,11个项目中第1项是“减少试验避免错误的设计感应器软件工具”,此项目的风险性低,因此,计算机模拟用于感应淬火工艺试验与优化感应器设计应快马加鞭了。

(5)合理的零件感应淬火技术要求感应淬火与渗碳淬火都是表面硬化工艺,渗碳表面硬化层必定是仿形与均匀的薄层,而感应加热则是利用电磁场产生涡流加热,涡流随磁力线分布而产生,复杂形状的零件各局部的电流密度不同。因此,对产品设计者来讲,应该了解感应淬火的工艺特点,不要把感应淬火技术要求等同于渗碳要求,刻意追求与渗碳层一致的仿形均匀分布,这样不但增加工艺难度并且生产成本高昂,必要时零件进行台架试验将得出最正确的结果。

(6)培训专业人员目前感应热处理科技人员大都来自大学的机电、材料热处理专业,国内大学中感应热处理工艺与设备的课时很少,专科及技校则更少,前苏联大学中设有感应加热专业,培养此方面人才,前苏联感应热处理专着也多;国内应重视此问题,即如何培养年轻一代感应热处理人才。

感应热处理-mm

感应热处理 1.1、感应加热物理基础:将金属导体放在通有交变电流的线圈中,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会在导体中产生与线圈中电流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频率相同的感应电流(涡流),利用在该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流使其加热的方法称之为“感应加热”。 1.2、感应加热的物理现象:以下4种 1.2.1、集肤效应:也称趋肤效应或表面效应,当直流电通过一导体时,导体截面上各点的电流密度是均匀的。当交流电通过导体时,导体表面处的电流密度较大,导体内部的电流密度较小。当高频率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截面上的电流密度差更加增大,电流主要集中在导体表面,这种现象称为集肤效应 1.2.2、邻近现象:两邻近导体,如两汇流排或感应器的有效加热导线与被感应加热的零件,在有交变电流通过的情况下,由于电流磁场的相互作用,导体上的电流将重新分布,这种现象称之为邻近效应。同向电流主要集中在两相邻导体的外侧;反向电流主要集中在两相邻导体的内侧。两导体离的越近,效果越明显。 1.2.3、圆环效应:圆环形的导体通入交变电流时,最大电流密度分布在环状导体的内侧,这种现象叫做圆环效应。圆环效应使感应器的电流密集到圆环感应的内侧,对于加热零件的外表面有利。但对加热零件内孔时,该效应使感应器中的电流远离加热零件的内表面,对内孔加热十分不利。 1.2.4、导磁体的槽口效应:一根矩形截面的导体,装上由硅钢片叠成的导磁体体的槽口中,当导体通有交变电流时,电流集中在导磁体开口的导体表面,这一现象称之为导磁体的槽口效应。导磁体的槽口越深,电流的频率越高,则导磁体的槽口效应越强烈。利用该效应可以克服导体的圆环效应将电流驱逐到圆环导体的外表面,在加热内孔和平面类零件时,强化了邻近效应,以提高感应器的加热效率。 1.3、电流透入深度:由于集肤效应的作用,导体或零件中的电流分布是不均匀的。工程上规定,从表面电流最大值处(I0)测到1/e I0处的深度为电流的透入深度。钢在居里点(770℃)以下的电流透入深度称为冷透入深度,在居里点以上的电流透入深度称为热透入深度。 1.4、加热方式:以下2种 1.4.1、透入式加热:零件在加热时,电流的热透入深度大于淬硬层深度,淬硬层得到的热能全部由涡流产生,整个层中的温度基本上是均匀的。该方式适用于设备的频率和功率较高,而淬硬层深度要求较浅的零件。 1.4.2、传导式加热:零件加热在时,电流的热透入深度小于淬硬层深度,淬硬层得到的热能只能在热透入深度内由涡流产生,超出这一层的金属,其温度的提高完全依靠表层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实现。该方式适用于设备的功率较低,而淬硬层深度要求较深的零件; 利用感应加热方式实现的热处理过程称为感应热处理。 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进行工件的局部或整体的感应淬火、退火、正火、回火及调质处理。 用途:在现代汽车制造技术中,感应加热还用于熔炼、钎焊、毛坯加热(透热)、热装配、金属件粘结后的固化、涂料的干燥等多种领域。 2.1、锻造毛坯透热 主要用于各种汽车零件(如曲轴、连杆、钢板弹簧、冲焊桥壳、各种齿轮等零件)的锻造毛坯的透热。 优点是加热效率高、温度控制精度高、毛坯的温度均匀性好、设备占地面积小、节能、

(整理)国际先进的感应淬火技术

1、电源 国外IGBT、MOSFET和SIT全固态晶体管电源技术逐步成熟,并已商品化、系列化,目前有1200kW、50kHz;50~100kHz、30~600kW;300kW、80kHz;低频段有取代晶闸管电源趋势;MOSFET多采用并联振荡电路,SIT多采用串联谐振电路,功率高达1000 kW、频率200kHz和400kW、400kHz。它们都是电子管式高频电源的理想替代产品。当输出功率与电子管电源相同时,节电35%~40%,节省安装面积50%,节约冷却水40%~50%。随着科技的进步,在高频感应淬火领域,MOSFET有望取代SIT。 2、淬火机床 感应淬火机床更加趋向自动化,CNC控制逐渐增多,自动分检零件与自动识别进机零件功能的机床增多。 (1)通用淬火机床 通用淬火机床朝柔性化方向发展,一台淬火机床可以对不同性能要求的不同零件感应加热淬火。德国研制的一种曲轴淬火机床,法兰件感应淬火柔性加工系统略加调整能处理不同尺寸的相似工件;对于轴类零件在一定直径范围内(如30mm)与长度300~800 mm范围内,对于相似淬火要求的轴类零件,淬火机能自动编制14种程序,自动识别进机零件;Robotron.Eiotherm最近推出了双主轴立式淬火机,在一个紧凑的工艺单元内进行工件的淬火与回火,能处理轮轴、三槽套及其他万向节件,转换工件只需2~5min,用计算机编程,根据工件号在2 min 内就可调出有关工艺数据;一汽引进的GH公司数控淬火设备通用性强、自动化程度,在复杂零件上可实现多段变功变速,编程容易、操作方便。图1是GH公司的数控淬火机床。 (2)专用淬火机床 专用淬火机床更加专用化,采用机械手上下零件,加热、淬火、回火、校直、检查完全自动进行。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监控并屏幕显示淬火过程和工艺参数,跟踪全部操作过程,如发现故障或工艺参数偏离给定值,便自动修正或自动列出不合格零件,使控制系统暂停工作并报警,同时屏幕上显示故障性质和所要修正的动作。更先进的控制系统还适应材料化学成分的波动,并自动调整比功率或加热时间,以保证感应淬火零件的质量。例如日本高周波热炼株式会社川崎工厂的卧式半轴淬火机床,上尾厂可同时淬三根半轴,群马厂可同时淬两根半轴,机床实际上是感应热处理生产线,全过程除校直、荧光探伤检查需一名工人外,其余全部自动进行。 (3)机器人的应用 日本高周波热炼株式会社制造的一台立式通用淬火机床上配置一台机器人,机器人将一个二匝的感应器进行依次平面扫描,使一块塑料板变色,虽然使用电源功率只3 kW,但也可以看出机器人在感应热处理中的应用趋势。 (4)机电一体化 将电源、淬火机床、冷却系统组成成套装置,具有占地面积小、生产效率高、一次安装调试容易等优点。国外最近问世的曲轴固定加热淬火装置占地面积仅为组合式成套装置的1/4。 3、淬火工艺 (1)静止式曲轴感应淬火 采用静止式曲轴感应淬火新技术的最初的两台装置在福特公司V6和V8曲轴淬火和回火工艺中得以应用,表现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其特点是:加热时间

真空感应熔炼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真空感应熔炼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机械零件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愈加严苛的使用环境对金属材料的耐高温,耐磨,抗疲劳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某些特定的金属或合金材料,无论是前期研发试验还是后期的大批量生产投入使用,研究或得到高性能的金属合金材料都需要金属熔炼设备,表面热处理设备等的支持。在众多的特种加热或熔炼方法中,感应加热技术用于熔炼制备金属材料或在一定工艺中对材料进行烧结,热处理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真空感应熔炼技术 1.1、原理 感应加热技术通常是指真空条件下,通过电磁感应原理使感磁性较好的材料获得感应电流,达到加热的目的一种技术。电流以一定频率通过环绕在金属材料周围的电磁线圈,变化的电流产生感应磁场,并使得金属内部产生感应电流,并产生大量的热量,用来加热材料。当热量相对较低时可用于真空感应热处理等工艺,当热量较高时,产生的热量足以熔化金属,用来制备金属或合金材料。 1.2、应用 1.2.1、真空感应熔炼 真空感应熔炼技术是目前对金属材料加热效率最高、速度最快,低耗节能环保型的感应加热技术。该技术主要在感应熔炼炉等设备上实现,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固态的金属原材料放入由线圈缠绕的坩埚中,当电流流经感应线圈时,产生感应电动势并使金属炉料内部产生涡流,电流发热量大于金属炉料散热量的速度时,随着热量越积越多,到达一定程度时,金属由固态熔化为液态,达到冶炼金属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由于整个过程发生在真空环境下,因此,有利于金属内部气体杂质的祛除,得到的金属合金材料更加纯粹。同时冶炼过程中,通过真空环境以及感应加热的控制,可以调整熔炼温度并及时补充合金金属,达到精炼的目的。在熔化过程中,因为感应熔炼技术的特点,液态的金属材料在坩埚内部由于受到电磁力的相互作用,可以自动实现搅拌,使成分更加均匀,这也是感应熔炼技术的一大优势。 与传统的冶炼相比,真空感应熔炼节能,环保,工人作业环境好,劳动强度小,具有很大优势。利用感应熔炼技术,最终浇注的合金材料杂质更少,添加的合金比例更加合适,能够更加符合工艺对材料各性能的要求。 真空感应熔炼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大规模的使用,从用于试验研究的几千克感应炉到用于实际生产的几十吨容量的大型感应炉,由于其操作工艺简单,熔化升温快熔炼过程容易控制,所冶炼金属成分均匀等优点,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近些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2.2、真空感应烧结 真空烧结是指在真空度为(10~10-3Pa)的环境下将金属、合金或金属化合物粉末在低于熔点的温度下烧结成金属制品和金属坯。真空条件下烧结,不存在金属与气体间的反应,也没有吸附气体影响,不仅致密化效果好,而且可以起到净化和还原作用,降低烧结温度,和常温烧结比可降低100℃~150℃,节省能耗,提高烧结炉寿命和获得高质量产品。 对于某些物料需要通过受热借助原子迁移实现颗粒间的结合,而感应烧结技术在此过程中则起到了对其的加热作用。真空感应烧结的优点在于,真空条件下有助于减少气氛中的有害物质(水蒸气,氧气,氮气等其他杂质),避免出现脱碳,渗氮,渗碳,还原,氧化等一系列反应。过程中降低孔隙内的气体量,减少气体分子的化学反应,同时在物料出现液相之前排除其表面的氧化膜,从而在材料熔化互相结合的时候使材料结合更致密,提高其耐磨性及强度。另外真空感应烧结对降低产品成本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由于真空环境下,气体含量处于相对很低的状态,因此可以忽略热量的对流和传导,热量主

中频感应加热技术在钢管热处理工艺中应用

中频感应加热技术在钢管热处理工艺中应用 文章介绍了利用中频电流的感应加热原理进行钢管热处理的工艺与设备,指出该工艺技术由于设备投资不大、没有环境污染,符合环保要求,且便于进行工艺控制,易于组织生产,比较起燃气加热反腐蚀的钢管热处理,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应当属于政府鼓励发展、企业可以优先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 前言 利用中频电流的电磁感应加热原理来进行油井管的的淬火、回火以及正火,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属于一种成熟的工艺技术,并且在石油专用管的制造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国LONGSTAR公司、无限制管公司、日本JFE公司、俄罗斯塔干罗格冶金厂、伏尔加钢厂等制管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中频感应热处理生产线。感应加热以电作为能源,完全不同于使用天然气、发生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燃气那样,在钢管的加热过程中会产生烟尘,形成空气的污染。因为电能属于绿色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符合人类社会对环保的要求,所以也是国内外政府鼓励发展的环保型工艺技术开发项目。同时,采用感应加热技术对钢管进行淬火、回火或正火,升温速度快,效率高,生产组织灵活方便,避免并节省了燃气加热钢管时炉子的升温和降温所需要的时间及能耗。 感应加热技术在我国最早应用于军工、汽车、机械等行业,后来逐步扩展到冶金行业,20世纪80年代初期首钢特殊钢公司在国内首先开始使用中频加热技术,对45MoMnB、35CrMo、40Cr、40Mn2Mo和45#钢管进行调质

处理;对GCr15钢管进行冷加工中间的软化热处理;对5Cr21Mn9Ni4N进行钢管固溶热处理;对T10A、20Mn2、20#钢棒材进行退火热处理,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采用中频感应加热技术进行钢管的热处理,不仅环境污染小、生产效率高,而且成本可以达到与燃气加热相当的水平;如果在用电的低峰期使用,则成本更低。同时,如果工艺参数选择合理、工艺控制得很好时,甚至可以省去矫直工序。以下主要介绍西姆莱斯石油专用管制造有限公司建设的第一条油井管中频热处理生产线。 1、钢管感应热处理生产线的产品大纲及技术要求: 1.1、生产能力:热处理6万吨(12吨/h)油管、套管或钻杆; 1.2、产品规格: 其中:平式或加厚油管 Ф60.3×4.83mm 5000吨 Ф73.0×5.51mm 10000吨 Ф88.9×6.45mm 10000吨 套管 Ф114.3×6.35~8.56mm 5000吨 Ф139.7×6.20~10.54mm 20000吨 钻杆 Ф73.0×9.19mm 2000吨 Ф88.9×9.35mm 3000吨 Ф127.0×9.19mm 5000吨 1.3、被处理钢管几何尺寸:管体外径:Ф60.3×Ф139.7mm 油管和钻杆加厚端外径:Ф65.89×Ф149.23mm(加厚端最大壁厚20.30mm)

(完整版)五种先进的热处理技术分析

五种先进的热处理技术分析(壹佰钢铁网推荐)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有关金属表面处理技术也在不断提升,以前关于金属表面处理时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这会有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能够绿化环境,需求对热处理技术进行改进,中华标准件网根据了解,分享现在热处理先进技术供大家使用。 1、可控气氛热处理 可控气氛热处理主要是防氧化和脱碳,并对渗碳和渗氮做到精确的控制。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至今,发展之速度,应用之广泛,叹为观止。中外各设备厂家结合中国市场的特点,全新推出各种档次、功能多样的可控气氛热处理炉。大型的如易普森公司密封箱式多用炉,丰东的全自动智能化密封箱式多用炉生产线,不仅能满足渗碳、碳氮共渗,而且能实现光亮淬火、光亮退火等多种热处理工艺。还有Aichelin公司(爱协林),这些生产线,都可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管理、物流管理、现场控制、质量管理、工艺管理等系列工作。同时改变了过去热处理车间“脏、乱、差”的局面,取而代之的为简洁、明快。当然,这些生产线,价格昂贵,适应于大批量生产,如汽车行业等。国内厂家更是紧贴用户要求,针对性推出各种价格适中、款式多样、性能优越的可控气氛炉。大都能做到工艺参数的优化、预测和精确控制碳浓度的分布,获得理想的浓度分布和渗层组织;可实现计算机管理,具有简单的菜单设计,友好的人机界面。如北京的培特公司,南京年达炉业有限责任公司等。 2、真空热处理 盐浴淬火受环境的限制,已呈夕阳之势。真空热处理技术应用和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它具有无氧化、无脱碳、淬火后工件表面清洁光亮、耐磨性高、无污染、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了真空退火,真空除气,真空油淬,真空水淬,真空气淬,真空回火及真空渗碳等热处理技术。近年来,随着高压气淬真空炉的面世,高速钢刀具的真空淬火已成为现实。真空炉制造厂家众多,国内或合资的,如易普森公司,法国的ECM工业炉公司,G-M公司等。国内厂家知名品牌也不少,像中国航天航空集团“长城”系列,北京机电研究所WZ系列真空炉等等,其技术水平、性能、价格,在国内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真空热处理将成为热处理车间最普及的最主要的技术之一。 3、感应热处理和离子氮化热处理技术 感应热处理以高效、节能、清洁、灵活性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工程机械,石油化工等行业,近40%的汽车零部件可采用感应热处理,如曲轴、齿轮、万向节、半轴等。采用感

先进热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先进热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1 历史的回顾 自俄国冶金学家D.K.切尔诺夫1868年发现钢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有组织转变,F1奥斯蒙德用热分析法确定了钢的相变临界点温度以及合金状态图的建立以来,热处理从工匠手艺发展为科学技术只有百余年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无论是作为热处理基础的物理冶金理论还是实用生产技术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最值得称道的理论贡献是:①E.C.贝茵、P.梅拉和威列尔在20世纪20~30年代对钢和杜拉铝相变机制的系统研究成果。②P.德拜、G.V.沃尔富、W.G.布赖格等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用X射线射法对金属合金和其中相的晶体结构的一系列研究结果。③G.V.库久莫夫和萨克斯对低碳马氏体相变的晶体变化的共格特征进行了精确测定,确立了著名的马氏体相变的晶体K-S关系。④金属晶体位错结构缺陷的发现及其对强度影响规律的结论使物理冶金理论向更微观和更量化的深度发展,解释了金属材料热处理强韧化效果的机理,并启发了一系列热处理新技术的开发,特别是各种类型的形变热处理新工艺。⑤柯俊、阿隆松分别提出了贝氏体转变的无扩散—切变和扩散—台阶机制的两个针锋相对观点,徐祖耀、康沫狂、俞德刚等人在贝氏体相变理论研究和开发贝氏体钢方面有突出贡献。 在实用生产技术发展上值得回顾的有:①1890年英国首次公布了制备不可燃气氛发生炉的专利,该气氛用于金属的光亮热处理,德国的A.富利1921年申请了在井式炉中通氨渗氮的专利。 ②P.P.阿诺索夫在1837年就倡导用气体渗碳法,而经过100年后(1935年)前苏联的利哈乔夫汽车厂才有了第一台用煤油裂解气的罐式连续渗碳炉;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逐步取代了固体渗碳和用氰盐的液体渗碳。③前苏联的G.V.沃罗格金在20世纪40年代逐步把感应加热技术应用到炼钢、锻造加热和表面淬火热处理等领域。④20世纪40年代末出现了用LiCl露点仪的碳势可控渗碳。⑤离子渗氮于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就有了专利,而Klêckner公司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才开发出商品设备,并推向工业应用。⑥20世纪60年代初瑞士的H.魏斯发明了在井式炉中的CARBOMAAG滴注可控渗碳法。⑦20世纪60年代中期,用吸热式气(载气)、甲烷或丙烷(作富化气)并用CO2红外仪测控炉气碳势的可控渗碳在汽车工业中得到推广。与此同时第一代的冷壁式真空加热油中淬火炉和真空渗碳炉问世。⑧20世纪50年代开发,60年代推广的被称作Tenifer或Tufftride商品名称的盐浴氮碳共渗,使渗氮周期由数十小时缩短到1h~2h,可明显提高传动件的抗疲劳、耐磨性和抗咬合能力;由于处理温度低(<580℃),工件畸变小,其缺点是所用氰盐剧毒、废盐废水需妥善处理。⑨为避免使用剧毒的氰盐,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发出了NH3 吸热式气(Nikotrier)和NH3 CO2(Nitroc)在570℃的井式或箱式炉中施行的气体氮碳共渗法,随后在汽车曲轴、低载齿轮等零件上获得广泛应用。⑩20世纪50年代高分子聚合物溶液开始用做淬火剂。最早使用的此类聚合物是聚乙烯醇(PVA),以0.1%~0.3%的浓度用做感应加热件的喷冷淬火,其冷却能力介于水油之间,不易燃、无污染。 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碳公司推出UCON(PAG)系列合成淬火剂,可代替油用于铁和非铁合金的淬火及固溶处理的冷却。随后又有一系列其它类别的合成淬火剂商品问世。⑾高、中、工频以及超音频和超高频、超高频脉冲感应加热表面热处理工艺广泛应用。各种静态固体电路高频、大功率电源相继问世,全自动程控多工位淬火机床和自动装卸料机械手或机器人获得工业应用。?⑿20世纪80年代氧探头逐步代替红外仪用于炉气碳势控制的传感器和计算机仿真自适应控制、无损检测技术、机器人装卸结合,使大批量生产的汽车零件的渗碳、淬火、清洗、回火、质检全过程实现自动化和无人作业。?⒀20世纪90年代,欧洲IpsenInternational、ALD和ECM 等公司相继推出低压渗碳、低压离子渗碳和高压气淬的周期炉和半连续生产线,为提高效率、改善质量、减少畸变和保护环境作出了贡献,为汽车工业热处理未来提供了前景。 近20年来,热处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为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热处理企业的技术改造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储备,为热处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广阔前景。

热处理工艺设计课程设计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热处理工艺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报告题目:CA8480轧辊车床主轴 和淬火量块 热处理工艺的设计 作者所在系部:材料工程系 作者所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 作者所在班级:B10821 作者学号:20104082104 作者姓名:倪新光 指导教师姓名:翟红雁 完成时间:2013.06.27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题名称 CA8480轧辊车床主轴和淬火量块 热处理工艺的设计 完成时间06.27 指导教师翟红雁职称教授学生姓名倪新光班级B10821 总体设计要求 一、设计要求 1.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零件的选材; 2.要求学生弄清零件的工作环境。 3.要求学生通过对比、讨论选择出最合理的预先热处理工艺和最终热处理工艺方法; 4.要求学生分别制定出预先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工艺的正确工艺参数,包括加热方式、加热温度、保温时间以及冷却方式; 5.要求学生写出热处理目的、热处理后组织以及性能。 工作内容及时间进度安排 内容要求时间备注 讲解并自学《金属热处理工艺》课本第六章;收集资料, 分析所给零件的工作环境、性能要求, 了解热处理工艺设计的方法、内容和步骤; 通过对零件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材料以及技术要 求 0.5天 热处理工艺方法选择和工艺路线的制定 确定出几种(两种以上)工艺 线及热处理 方案,然后进行讨论对比优缺点, 确定最佳工艺 路线及热处理工艺方案 1.5天 热处理工艺参数的确定及热处理后组织、性能 查阅资料,确定出每种热处理工艺的参数, 包括加热方式、温度和时间,冷却方式等,并绘 出相应的热处理工艺曲线 1.5天 编写设计说明书按所提供的模板 0.5天 答辩1天 课程设计说明书内容要求 一. 分析零件的工作环境,确定出该零件的性能要求,结合技术要求,选出合适的材料,并阐述原因。 二. 工艺路线和热处理方案的讨论。要求两种以上方案进行讨论,条理清晰,优缺点明确。 三. 每种热处理工艺参数的确定(工序中涉及到的所有热处理工艺)。写出确定参数的理由和根据,(尽可能写出所使用的设备)要求每一种热处理工艺都要画出热处理工艺曲线; 四. 写出每个工序的目的以及该零件热处理后常见缺陷。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 磁感应加热来源于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也就是交变的电流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导致导体发热。1890年瑞典技术人员发明了第一台感应熔炼炉——开槽式有芯炉,1916年美国人发明了闭槽有芯炉,从此感应加热技术逐渐进入实用化阶段。 20世纪电力电子器件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 1957年,美国研制出作为电力电子器件里程碑的晶闸管,标志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开始,也引发了感应加热技术的革命。1966年,瑞士和西德首先利用晶闸管研制感应加热装置,从此感应加热技术开始飞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电力电子器件再次快速发展,GTO、MOSFET、IGBT、M CT及SIT等器件相继出现。感应加热装置也逐渐摒弃晶闸管,开始采用这些新器件。现在比较常用的是IGBT和MOSFET,IGBT用于较大功率场合,而MOSFET用于较高频率场合。据报道,国外可以采用IGBT将感应加热装置做到功率超过1000kW ,频率超过50kHz。而MOSFET较适用高频场合,通常应用在几千瓦的中小功率场合,频率可达到500kHz以上,甚至几兆赫兹。然而国外也有推出采用MOSFET的大功率的感应加热装置,比如美国研制的2000kW /400kHz的装置。

我国感应热处理技术的真正应用始于1956年,从前苏联引入,主要应用在汽车工业。随着20世纪电源设备的制造,感应淬火工艺装备也紧随其后得到发展。现在国内感应淬火工艺装备制造业也日益扩大,产品品种多,原来需要进口的装备,逐步被国产品所取代,在为国家节省外汇的同时,发展了国内的相关企业。目前感应加热制造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汽车制造业,今后现代冶金工业将对感应加热有较大需求。 一、感应加热特点 感应加热技术具有快速、清洁、节能、易于实现自动化和在线生产、生产效率高等特点,是内部热源,属非接触加热方式,能提供高的功率密度,在加热表面及深度上有高度灵活的选择性,能在各种载气中工作(空气、保护气、真空),损耗极低,不产生任何物理污染,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针,是绿色环保型加热工艺之一。它与可控气氛热处理、真空热处理少无氧化技术已成为热处理技术的发展主流。 其主要应用有: (1)冶金有色金属的冶炼,金属材料的热处理,锻造、挤压、轧制等型材生产的透热,焊管生产的焊缝。 (2)机械制造各种机械零件的淬火,以及淬火后的回火、退火和正火等热处理的加热;压力加工前的透热。 (3)轻工罐头以及其他包装的封口,比如着名的利乐砖的封口包装。

感应热处理

感应热处理 1.2感应加热原理 将工件放入感应器(线圈)内,当感应器中通入一定频率的交变电流时,周围即产生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电磁感应作用使工件内产生封闭的感应电流──涡流。感应电流在工件截面上的分布很不均匀,工件表层电流密度很高,向内逐渐减小, 这种现象称为集肤效应。工件表层高密度电流的电能转变为热能,使表层的温度升高,即实现表面加热。电流频率越高,工件表层与内部的电流密度差则越大,加热层越薄。在加热层温度超过钢的临界点温度后迅速冷却,即可实现表面淬火。 a)高频淬火:频率在100~500kHz之间,常用250kHz,表面淬 硬层较浅(一般为1~1.5mm),常用于较小零件的 表面淬火。 b)中频淬火:频率在0.5~10kHZ之间,常用2.5kHz及8kHz,用于 较大零件的表面淬火(一般淬硬层深2~8mm)及穿 透加热。 c)工频淬火:电流频率为50Hz称为,用于大型工件的表面淬火 及穿透加热。 1.3特点: 1)加热速度快,转变温度升高,转变温度范围扩大,转变所需时间缩短; 2)可在工件表层得到极细的“隐晶马氏体”组织,使表层具有比普通淬火稍高的硬度(高 2~3HRC)和较低的脆性,并具有较高的疲劳强度 3)工件不易氧化和脱碳,变形小。 4)淬硬层深度易控制,淬火操作容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1.4 常见设备: 多功能淬火机床;全自动CVJ/TJ淬火机床;机器人 2.感应热处理应用举例 感应加热广泛用于齿轮、轴、曲轴、凸轮、轧辊等工件的表面淬火,目的是提高这些工件的耐磨性和抗疲劳破断的能力。 应用一:双频感应淬火技术 利用双频感应电流对汽车齿轮进行感应加热,高低频率电流分别加热齿部基圆以上和齿部基圆以下,淬火后可以得到仿形效果非常理想的硬化层分布,热处理变形非常小。 应用二:齿条接触式感应淬火技术 将齿条作为感应器导电线路的一部分,并充分利用邻近效应的作用,使绝大部分的交变电流汇聚于齿部,其优点是加热速度快,生产效率高,耗能低,感应热处理质量稳定。 3.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感应加热热处理也有一些缺点。与火焰淬火相比,感应加热设备较复杂,而且适应性较差,对某些形状复杂的工件难以保证质量。

热处理工艺详解

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是将材料放在一定的介质内加热、保温、冷却,通过改变材料表面或内部的组织结构,来控制其性能的一种综合工艺过程。 热处理名词: 金属:具有不透明、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热和导电性并且其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富有延性和展性等特性的物质。金属内部原子具有规律性排列的固体(即晶体)。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相:合金中成份、结构、性能相同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是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型的固态金属晶体,固溶体分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种。 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硬度和强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固溶强化现象。 化合物:合金组元间发生化合作用,生成一种具有金属性能的新的晶体固态结构。 机械混合物:由两种晶体结构而组成的合金组成物,虽然是两面种晶体,却是一种组成成分,具有独立的机械性能。 铁素体:碳在a-Fe(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碳在g-Fe(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渗碳体: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F+Fe3c 含碳0.8%)莱氏体:渗碳体和奥氏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含碳4.3%) 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他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淬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

感应热处理的应用现状

感应热处理的应用现状 李杨 2009056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90201 前言 感应加热热处理是用感应电流使工件局部加热的表面热处理工艺。这种热处理工艺常用于表面淬火,也可用于局部退火或回火,有时也用于整体淬火和回火。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苏联先后开始应用感应加热方法对零件进行表面淬火。随着工业的发展,感应加热热处理技术不断改进,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我国感应加热在工业上的应用,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在机床制造、纺织机制造、汽车、拖拉机工业等部门应用最早,当时的感应加热技术,绝大部分来自前苏联,少部分来自捷克、比利时等国家。对外开放以来,通过出国考察、进口设备、引进技术等多种渠道,工业发达国家的现代感应加热技术逐渐进入了我国工业的各个部门,使感应加热一节能、高效、自动化、高重现性、环保的技术更有效地得到利用。本文主要叙述了感应加热热处理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应用领域。 一、感应加热热处理的基本原理 感应热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将工件放入感应器(线圈)内,当感应器中通入一定频率的交变电流时,周围即产生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电磁感应作用使工件内产生封闭的感应电流──涡流。感应电流在工件截面上的分布很不均匀,工件表层电流密度很高,向内逐渐减小, 这种现象称为集肤效应。工件表层高密度电流的电能转变为热能,使表层的温度升高,即实现表面加热。电流频率越高,工件表层与内部的电流密度差则越大,加热层越薄。在加热层温度超过钢的临界点温度后迅速冷却,即可实现表面淬火。 二、感应加热热处理的特点 (1)感应热处理工艺有利于贯彻国家环保节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和政策

有电老虎之称的电能是机械工业行业的主要动力。据统计,热处理的用电量占到了机械工业总耗电量的25%,感应热处理用电量约占热处理设备总用电量的20%~25%。感应加热能够自动控制工艺施行的整个过程,避免了不必要的电力资源的浪费和消耗。在电力资源消耗减少的同时,感应热处理工艺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2)感应热处理工艺有利于加快加热速度,提高生产效率由于热处理的整个过程都是靠感应来完成的,所以整个热处理过程能够缩短4倍以上。减少了电力资源的浪费,使得热感应热处理工艺的加热速度也得到了加快,促进了整体生产效率,最终使得企业获得高额利润。 (3)感应热处理工艺有利于实现生产自动化在感应加热设备和淬火机床设备,微处理机等设备机器的密切配合下,可以实现生产工件在下料和淬火机床的运转的全部自动化在整个生产流水线上,利用微机处理技术对淬火加热及冷却时间,加热速度,淬火机床运转速度,淬火介质的温度,变频机的电参数等进行监控,完成冷热加工连续生产的自动化。 (4)感应热处理工艺为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健康良好的劳动环境感应加热处理不像电炉、油炉那样在工作状态下释放大量的热辐射,造成工作环境的污染。而感应热处理工艺的执行只需要在常温状态下进行,而且开炉停炉等工作也很方便。所以,感应热处理工艺为一线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5)感应热处理工艺有利于提高表面强化效果感应加热处理的速度比较快,能够提高金属材料的相变温度,加速奥氏体转变的过程。采用感应电阻进行加热和大功率的脉冲感应进行加热时,就能够得感应热处理工艺的实践与探讨。 三、感应加热热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

热处理工艺详细介绍

热处理工艺详细介绍 表面淬火 钢的表面淬火 有些零件在工件时在受扭转和弯曲等交变负荷、冲击负荷的作用下,它的表面层承受着比心部更高的应力。在受摩擦的场合,表面层还不断地被磨损,因此对一些零件表面层提出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疲劳极限等要求,只有表面强化才能满足上述要求。由于表面淬火具有变形小、生产率高等优点,因此在生产中应用极为广泛。 根据供热方式不同,表面淬火主要有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等。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感应加热就是利用电磁感应在工件内产生涡流16mn焊管厂而将工件进行加热。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与普通淬火比具有如下优点: 1。热源在工件表层,加热速度快,热效率高 2。工件因不是整体加热,变形小 3。工件加热时间短,表面氧化脱碳量少

4。工件表面硬度高,缺口敏感性小,冲击韧性、疲劳强度以及耐磨性等均有很大提高。有利于发挥材料地潜力,节约材料消耗,提高零件使用寿命5。设备紧凑,使用方便,劳动条件好 6。便于机械化和自动化 7。不仅用在表面淬火还可用在穿透加热与化学热处理等。 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将工件放在感应器中,当感应器中通过交变电流控制电缆报价时,在感应器周围产生与电流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在工件中相应地产生了感应电动势,在工件表面形成感应电流,即涡流。这种涡流在工件的电阻的作用下,电能转化为热能,使工件表面温度达到淬火加热温度,可实现表面淬火。 感应表面淬火后的性能 1。表面硬度:经高、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工件,其表面硬度往往比普通淬火高2~3个单位(HRC)。 2。耐磨性:高频淬火后的工件耐磨性比普通淬火要高。这主要是由于淬硬层马氏体晶粒细小,碳化物弥散度高,以及硬度比较高,表面的高的压应力等综合的结果。 3。疲劳强度:高、中频表面淬火使疲劳强度大为提高,缺口敏感性下降。对同样材料的工件,硬化层深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硬化层深度增加而疲劳强度增

感应热处理历史、现状与发展

感应热处理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感应热处理技术路线图 沈庆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朱会文高级工程师 一、历史回顾 1.感应加热的发展历史 1831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了电磁感应加热现象。1868年,福考特提出了涡流理论。1890年瑞典技术人员发明了第一台感应熔炼炉:开槽式有芯炉。1916年,美国人发明了闭槽有芯炉,用于熔炼金属。1930年,前苏联研制成高频感应炉。1935年前苏联对曲轴的轴颈进行感应加热淬火;与此同时,美国俄亥俄州曲轴工厂为提高曲轴轴颈的耐磨性,亦研制了曲轴淬火机床。国际上以前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将感应加热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机械工业的热处理领域。 其后,感应加热淬火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铁路、机床、轴承制造等各个行业。1957年,美国研制出作为电力电子器件里程碑的晶闸管,标志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开始,也引发了感应加热技术的革命;1964年,用于逆变器的晶闸管问世;1966年,瑞士和西德首先利用晶闸管研制感应加热装置,从此感应加热技术开始飞速发展;1969年,第一台540Hz全固态电源建成;1972年,第一台50kHz全固态电源建成;1973年,LED诊断控制屏用于故障显示;1974年,电源设备的冷却系统改进,可见的排出水被流量计及压力表所取代,第一台压力闭路循环冷却系统使用于整个感应加热系统的冷却;1978年,第一台效率为97%全固态电源问世;1980年,工业发达国家基本淘汰了机式发电机及倍频器;20世纪80年代后,电力电子器件再次快速发展, MOSFET、IGBT等器件相继出现。感应加热装置也逐渐摒弃晶闸管,开始采用这些新器件。现在比较常用的是IGBT和MOSFET,IGBT用于较大功率场合,而MOSFET用于较高频率场合。 感应热处理具有节能、快速和清洁等优点,符合可靠(Sure)、安全(Safe)、节约(Saving)的三S标准,也符合低温(Cool)、干净(Clean)、安静(Calm)的三C标准,对同一种规格大批量零件进行感应淬火,便于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操作和在线生产,生产效率高,因此感应热处理在机械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感应热处理应用范围的扩大,火焰表面淬火基本被感应淬火取代,一些零件的气体渗碳与碳氮共渗工艺被感应热处理取代,近年来感应热处理应又被应用于零件的调质处理。对感应淬火零件性能的要求,从单纯提高耐磨性发展为提高淬火零件的抗弯、抗扭及疲劳强度。 以美国为例,20世纪70年代感应热处理零件量占整个热处理零件量的15%,到20世纪末,感应热处理零件量占整个热处理零件量上升到35%。 2.我国感应热处理技术的发展的四个阶段 改革开放前:全面引进前苏联技术阶段;自力更生阶段; 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阶段;当前自主创新阶段。 (1)全面引进前苏联技术阶段建国初期,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大项目,涉及当时中国整个工业体系的各个方面,参加援建的工程技术人员达18000人。帮助了我国开始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援华项目的企业设计资料中包括了工艺、设备等系统的相关技术。我国感应热处理技术就是从20世纪的50年代在洛阳拖拉机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友谊厂)为代表的企业打下基础开始起步的。 学术著作方面:全面研究及参考了В.П.ВОЛОГДЕН、М.Г.ЛОЗ.ИНСКИЙ、И.Н.КИДИН、К.З.ШЕПЕЛЯКОВСКИЙ等著作的关于电磁感应、高能密度下相变、显微组织变化、残余应力等

最新国际先进的感应淬火技术

国际先进的感应淬火 技术

1、电源 国外IGBT、MOSFET和SIT全固态晶体管电源技术逐步成熟,并已商品化、系列化,目前有1200kW、50kHz;50~100kHz、30~600kW;300kW、80kHz;低频段有取代晶闸管电源趋势;MOSFET多采用并联振荡电路,SIT多采用串联谐振电路,功率高达1000 kW、频率200kHz和400kW、400kHz。它们都是电子管式高频电源的理想替代产品。当输出功率与电子管电源相同时,节电35%~40%,节省安装面积50%,节约冷却水40%~50%。随着科技的进步,在高频感应淬火领域,MOSFET有望取代SIT。 2、淬火机床 感应淬火机床更加趋向自动化,CNC控制逐渐增多,自动分检零件与自动识别进机零件功能的机床增多。 (1)通用淬火机床 通用淬火机床朝柔性化方向发展,一台淬火机床可以对不同性能要求的不同零件感应加热淬火。德国研制的一种曲轴淬火机床,法兰件感应淬火柔性加工系统略加调整能处理不同尺寸的相似工件;对于轴类零件在一定直径范围内(如30mm)与长度300~800 mm范围内,对于相似淬火要求的轴类零件,淬火机能自动编制14种程序,自动识别进机零件;Robotron.Eiotherm最近推出了双主轴立式淬火机,在一个紧凑的工艺单元内进行工件的淬火与回火,能处理轮轴、三槽套及其他万向节件,转换工件只需2~5min,用计算机编程,根据工件号在2 min内就可调出有关工艺数据;一汽引进的GH公司数控淬火设备通用性强、自动化程度,在复杂零件上可实现多段变功变速,编程容易、操作方便。图1是GH公司的数控淬火机床。

感应热处理技术发展六十年

感应热处理技术发展六十年 20世纪50年代,感应热处理开始在国内应用,当时此工艺被称做“高周波淬火”。这门热处理新工艺利用线圈电磁感应加热钢铁件是很新奇与吸引人的,它具有加热快、局部淬火、节能、在线生产、便于自动化等特点,很快为热处理工作者所接受。当时感应淬火主要的目标是,提高工件的耐磨性,代替渗碳与氰化,缩短时间周期与降低生产成本。 当时,前苏联、捷克、特别是“一五”计划苏援156项目中,感应加热技术大量进入我国机床、汽车、拖拉机制造行业。此外,纺机行业也从美国进口了电子管高频成套设备,用于罗拉表面淬火。 一、当时感应热处理技术的特点 (1)电子管高频电源是主要的变频电源,只有第一汽车制造厂大量应用机式中频发电机,并且采用一台变频机供给3~5个淬火台,各个淬火台可以轮流交替工作,即第一台上工件正加热,第二台可以在喷液,第三台可以在装卸料等,大大地提高了机式发电机的负载系数,如图1所示。 (2)淬火机可以安装在生产线上而不是集中在热处理车间,可减少工件往返运输工作。 (3)为减少操作者劳动量,采用半自动或全自动的淬火机,如曲轴颈半自动淬火机,履带销全自动淬火机等,履带销淬火生产率达180件/h,工人只需往料斗加零件。 (4)采用多工件加热感应器,如隔套端面加热感应器一次加热4件,刹车蹄片(矩形面淬火)感应器一次可加热7个工件,如图2所示。 (5)带夹具感应器解决了工件与感应器同心及定位基准的调整工作,如汽车钢板弹簧销等多种小零件,换上感应器,电、热规范一调整,即刻可以生产,工件进出感应器极快,生产率极高,如图3所示。对需要旋转加热的工件,图2则感应器底部装有水涡轮,利用淬火水驱动,按压手把,可将工件顶出感应器,如图4所示。 (6)高频淬火采用自回火工艺。一汽、一拖的曲轴颈中频淬火及生产线上用45钢制轴类、销子类小零件均采用K3舍皮里科夫斯基所创建的自回火工艺,节省了电能、劳力与生产面积,简化了工序。 (7)推广用中碳钢感应淬火代替调质与渗碳工艺,以汽车热处理件为例,感应热处理件的数量与千克重不断增加,建厂开始时(1957年)解放车只31种,148.5kg感应淬火件,到80年代,CA141汽车的感应淬火件已扩大到52种,重245kg,数量为原来的167%,重量为原来的165%。 (8)开展齿轮高频气体渗碳、中碳钢、低淬透性钢等新工艺试验研究。

国内外感应热处理技术发展历程回顾[图]

国内外感应热处理技术发展历程回顾[图] 1、电源 国外IGBT、MOSFET和SIT全固态晶体管电源技术逐步成熟,并已商品化、系列化,目前有1200kW、50kHz;50~100kHz、30~600kW;300kW、80kHz;低频段有取代晶闸管电源趋势;MOSFET多采用并联振荡电路,SIT多采用串联谐振电路,功率高达1000 kW、频率200kHz和400kW、400kHz。它们都是电子管式高频电源的理想替代产品。当输出功率与电子管电源相同时,节电35%~40%,节省安装面积50%,节约冷却水40%~50%。随着科技的进步,在高频感应淬火领域,MOSFET有望取代SIT。 2、淬火机床 感应淬火机床更加趋向自动化,CNC控制逐渐增多,自动分检零件与自动识别进机零件功能的机床增多。 (1)通用淬火机床 通用淬火机床朝柔性化方向发展,一台淬火机床可以对不同性能要求的不同零件感应加热淬火。德国研制的一种曲轴淬火机床,法兰件感应淬火柔性加工系统略加调整能处理不同尺寸的相似工件;对于轴类零件在一定直径范围内(如30mm)与长度300~800 mm范围内,对于相似淬火要求的轴类零件,淬火机能自动编制14种程序,自动识别进机零件;Robotron.Eiotherm最近推出了双主轴立式淬火机,在一个紧凑的工艺单元内进行工件的淬火与回火,能处理轮轴、三槽套及其他万向节件,转换工件只需2~5min,用计算机编程,根据工件号在2 min内就可调出有关工艺数据;一汽引进的GH公司数控淬火设备通用性强、自动化程度,在复杂零件上可实现多段变功变速,编程容易、操作方便。图1是GH公司的数控淬火机床。 (2)专用淬火机床 专用淬火机床更加专用化,采用机械手上下零件,加热、淬火、回火、校直、检查完全自动进行。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监控并屏幕显示淬火过程和工艺参数,跟踪全部操作过程,如发现故障或工艺参数偏离给定值,便自动修正或自动列出不合格零件,使控制系统暂停工作并报警,同时屏幕上显示故障性质和所要修正的动作。更先进的控制系统还适应材料化学成分的波动,并自动调整比功率或加热时间,以保证感应淬火零件的质量。例如日本高周波热炼株式会社川崎工厂的卧式半轴淬火机床,上尾厂可同时淬三根半轴,群马厂可同时淬两根半轴,机床实际上是感应热处理生产线,全过程除校直、荧光探伤检查需一名工人外,其余全部自动进行。 (3)机器人的应用 日本高周波热炼株式会社制造的一台立式通用淬火机床上配置一台机器人,机器人将一个二匝的感应器进行依次平面扫描,使一块塑料板变色,虽然使用电源功率只3 kW,但也可以看出机器人在感应热处理中的应用趋势。 (4)机电一体化 将电源、淬火机床、冷却系统组成成套装置,具有占地面积小、生产效率高、一次安装调试容易等优点。国外最近问世的曲轴固定加热淬火装置占地面积仅为组合式成套装置的1/4。 3、淬火工艺 (1)静止式曲轴感应淬火 采用静止式曲轴感应淬火新技术的最初的两台装置在福特公司V6和V8曲轴淬火和回火工艺中得以应用,表现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其特点是:加热时间短,一般仅为1.5~4s,传统工艺是7~12s;电效率高、成本低;感应器与工件之间允许有较大间隙,调整方便;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易于维护;占地面积小,仅为原来的20%左右。 (2)低淬透性钢齿轮淬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