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学重点(整理版)资料讲解

食品卫生学重点(整理版)资料讲解
食品卫生学重点(整理版)资料讲解

食品卫生学重点

名词解释

: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保护消费者安全的一门科学;研究食品中含有的或混入食

物中的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安全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是指人类终生每日摄入该化学物,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已知不良效应的剂量。

K值(鱼类食品腐败):鱼肉ATP依次分解为ADP AMP IMP、HxR (肌苷)、

Hx (次黄嘌呤),其中低级分解产物HxR肌苷)和Hx(次黄嘌呤)与鱼体ATP及具糸列分解产物的比值(百分数)称为K值。

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

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细菌总数:食品的细菌总数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重量(g)、容积(ml)或表面积

(cm2 )内,所含的细菌数。表现方式:一种是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样品用培养皿培养,使适应培养条件的每个活菌必须而且只能生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结果称为食品的细菌总数;一种是将样品处理后,图片染色镜检计数,所得结果称为食品的细菌总数。

菌落总数: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使每- 个活菌只能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然后进行菌落计数所得的菌落数量。通常以1g或1ml或

1cm2样品中所含的菌落数表示。

食品的腐败变质:指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发生的食品成分及感官性质的一切变化。

HACCP :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Hazard An alysis and C r i t i cal Con trol

Point 食品工业的食品链及食品的食用的各个环节和过程,都有可能存在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的危害因素;应对这些危害存在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进行分析,确定其预防措施及必要的控制点和控制方法,并进行程序化控制,来消除危害或将危害降至可接受水平。

GMP : (良好生产规范)Good Manu factur ing Practice,是为保障食品安全、质量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它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严格的检测系统,确保终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GMP是生产过程质保体系的一种。

安全间隔期(植物性):最后一次施药至作物收获时允许的间隔天数。休药期(动物性):食品动物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者其产品

(乳、蛋)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酸价(AV):是指中和1 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

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小分子含氮化合物具有挥发性,称为挥发性盐基氮。

化学性胖听:又称氢胀罐,系金属罐受酸性内容物腐蚀产生大量氢气所致,叩击呈鼓音,穿洞有气体逸出,但无腐败气味。

药残留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及

食品中的农药物和具有毒性的衍生物

POV (过氧化值):POV是指油脂酸败的早期指标,并随酸败程度的加剧而持续升高,当油脂发出哈喇味,色泽变深,POV反而降低。

食品添加剂:食品在生产加工、处理、包装、运输、贮存等过程中为其技术目的而添加的物质。不包括污染物或者为保持、提咼食品营养价值而加入食品中的物质。

防腐剂:是指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繁殖的物质。

溶出实验(包装材料):选择几种与食品类似的模拟溶剂,对塑料特别是对食具、容器等成型品进行浸泡。

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的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逐级增大在生物体中的浓度,即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女口:海水DDT 0.00003 mg/kg, 鱼脂肪

2. 5 mg /kg

神奈川现象:副溶血性弧菌的某些菌株在特定条件下可产生耐热的溶血毒素,能溶解人或兔的血细胞,这一现象称“神奈川现象”。

食品卫生管理:指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主管部门,根据《食品卫生法》的规定,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即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全过程。

食品卫生标准:根据《标准化基本术语》

(GB3835.1-83 ) 所述,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

食品细菌污染途径:原材料受污染、加工过程的污染、储藏过程的污染、运输与销售过程的污染、食品消费的污染

(1)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检测的卫生学意义MPN怎么表示?

A ?细菌总数检验的卫生学意义:

1 .食品菌落总数是食品清洁状态的标志

2 .利用菌落总数预测食品的耐保藏性

B ?大肠菌群检验的卫生学意义:

1 .粪便污染指示菌,其中典型大肠杆菌表示近期污染,非典型大肠杆菌表示陈旧污染.

2 .肠道致病菌污染的指示菌.

C ? MPN :简称大肠菌群近似数或大肠菌群值.即用相当于1 0 0 g 或100 ml食品中大肠菌群的近似数表示O

大肠菌群为什么可作为食品污染的指示菌?大肠菌群作为食品微生物污染指标的原因:

大肠菌群仅來口肠道在肠道屮数量较多,是温血动物的优势菌,检出率高在外界的存活时间与肠道致病菌基本一致.对杀菌剂的抵抗力与肠道致病菌一致.. ,不需要

复杂的设备. ,食品中的粪便污染量

只要达到0 . 0 0 1 mg / k g即可检出大肠菌群.

食品腐败变质影响因素、卫生学意义,预防措施

品的完整性;温度;空气;光线

卫生学意义:产生不良感官性状:气味

颜色、溃烂、污秽等;营养价值降低;食源性疾病风险增加:食品腐败变质虽不等同于食源性疾病,但增加其危险性.

C.预防措施:

预防微生物污染①注意企业环境卫生②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③注意食品贮藏的卫生④防止销售过程的污染⑤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降低微生物数量:①去除微生物②杀灭微生物:

热处理、辐射灭菌

雾干燥等.B.降低食品的储藏温度:冷藏、冷冻.C.提高食品渗透压:大部分微生物在高渗环境中会死亡,由于脱水的作用?盐腌:8 - 1 0 %糖渍:6 0 - 6 5 %. D.化学防腐:防腐剂、醋渍等? E.生物防腐:发酵作用降低酸度。

(2)如何预防甲型肝炎病毒对食品的污染?

①加强传染源的管理:*食品生产、加工人员定期健康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 *急性病人治愈后,需继续观察6个月*对病人的排泄物、血液、食具、物品、床单、衣物等须进行严格消毒

②切断传播途径:粪便无害化处理,加强饮用水的管理和消毒、餐具消毒等。

③接种甲肝疫苗

(3)食物中毒的特点、分类、发生食物中毒条件

1 )发病急:潜伏期短(24 h- 48 h内),来势急

时间多数人同时发病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

然下降趋势

2)临床表现类似

3)发病范围局限

4)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5)有些种类的食物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

C .条件: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3个条件)

① 食品被细菌污染:② 食品水分含量高且贮存方式不当③ 食品在食用前未被彻

底加热(3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

1防止食品被沙门氏菌污染: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督;防止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畜禽肉进入;加强肉类食品各个环节的卫生管理;注意操作卫生防交叉污染;从业人员定期培训和健康体检2、控制食品中沙门氏菌的生长繁殖

低温贮藏并尽可能缩短存储时间(保存时

间应6 h内)

3、食用前彻底杀灭沙门氏菌

生食品食用前煮熟煮透,生吃食品食前洗净消毒?

剩饭剩菜存放达4h以上的熟肉或制品食用前必须回锅.

(4 )化学性污染中,四大类致癌物的食品来源和预防措施四大类致癌物分别为:N-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化合物、杂环胺类化合物、二噁英。

A .亚硝基化合物的来源:

1 ?肉制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少量的胺类;贮藏、腌制、烹调时产生较多的胺类化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

合物;腌制时又加硝酸盐、亚硝酸盐2 .乳制品:含微量的挥发性亚硝胺,0 . 5 - 5 . 2 g / k g

3 . 蔬菜水果:长期贮藏和加工处理,含微量的

亚硝胺,0.013-6.0 g/kg

4 .啤酒:大麦芽在窑内加热干燥,空气中的氮被氧化生成NOX (亚硝化剂),大麦芽中的胺被亚硝基化为二甲基亚硝胺(NDMA )B . 亚硝基化合物的预防措施:

1 .防止食物霉变以及其他微生物污染

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分解蛋白质

为胺类/酶促亚硝基化 2 .控制食品加工中硝

盐及亚硝酸盐的使用减少前体的量3 .施

4 .增加维生素C摄入量;维生素C有阻断

亚硝基化的作用 5 .许多食物成分有阻断亚

硝基化的作用

大蒜和大蒜素,茶叶,猕猴桃汁,沙棘汁 6 .制

定标准并加强监测(使用量和残留量)C .芳烃化合物的来源:1 .肉、鱼及其制品

来源于空气污染及不合适的干燥过

烤、烧、煎、炸过程形成P AH熏制:烟尘直接污染

烘烤:烟尘直接污染/食品烤焦或碳化时产

生B( a ) P高温:脂肪热解或热聚,产生B( a ) P

2 .蔬菜水果:来源于环境污染,大气飘尘是主

近工业区含量> 远离工业区D .烃化合物的预防措施:1 .防止污染:

改进食品加工烹调方法:熏制、烘烤食品时避免直接接触炭火加强环境治

理,减少环境对食品的污染

减少油炸食品的食用量,避免油脂的反复加热使用粮食、油料种子不在柏

油路晾晒

吸附法活性炭油脂PAH吸附剂水果清洗除去部分 1 0 %

3、制订食品B(a)P的允许含量标准< 5卩

g / k g

E .胶类化合物的来源: 来源于蛋白质的高

温裂解

有致突变性前体物

质:氨基酸、肌酸、肌酐F .胺类化合物的预防措施:_1 减二少二膳;食二|二杂二环;胶二摄;入:

量改变烹调加工方法不要吃烘焦

的食品

微波炉烹调致突变物含量低,烹调之前微

噁英以烟尘排放到:大气:沉降土壤及水源

--植物吸收;江河湖海:水生植物-浮游动植物-食草鱼-食鱼鱼类及鹅、鸭等家禽食物链的富集工食品包装材料中PCDD/FS的污染物的迁移意外事故污染H ?英的预防措

施:

1 . 控制环境PCDD/ Fs的污染

应限制含氯化学品的使用,开发替代产品塑料涂料、填充剂、阻燃剂等

(1)格控制农药和工业化合物中的杂质;

(2)控制垃圾燃烧无组织燃烧垃圾处理中心

(3)控制汽车尾气污染

2 .发展实用的PCDD/ Fs检测方法

供认的检测方法:高分辨气质联用技术

(HRGC/ HRMC)

3. 加强监测,制定食品中的限量标准

(5 ) 猪囊尾蚴虫病和旋毛虫病的肉怎么处

理?

猪囊尾蚴病的处理:40c m2

③6-10个虫体,工业用或销毁,如能清除虫体可做复制品原料

④11个以上,工业用或销毁,胃肠、皮张不受限制出厂,其他内脏检验无囊尾蚴者不受限制出厂,皮下脂肪炼食用油或作为复制品原料,体腔脂肪经检验无虫者不受限制出厂猪旋毛虫病的处理:2 4个肉片标本中

包囊或钙化的旋毛虫不超过5个者,横纹肌、心脏高温处理后出厂超过5个以上者横纹肌和心

脏工业用或销毁,但皮下和肌间脂肪可炼食用油,体腔脂肪不受限制出厂

(6)农药污染食品的途径

施用农药对农作物的直接污染

通过土壤中沉积的农药污染食用作物通过生物富集作

用(bioc oncen trati on) 通过气流扩散污

染大气层的农药其他来源的污染

(7)油脂酸败的后果(卫生学意义)和预防措施油脂酸败后果:

1 ) 感官性状改变:强烈的不愉快味道和气味

I 酸败使营养价值降低,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破坏Vi t A Vi t D Vi t E 中毒

对机体的几种酶系统具有损害作用

1 . 确保油脂纯度:

1 ) 去除动植物残渣,尽量避免微生物污染并抑抑制酶的活性和微生物的繁殖

或破坏酶活性2) 严格控制水份(< 0.2%)

2 . 适宜的贮存条件:

1 ) 低温储藏

2)长期储油应密封、隔氧、遮光的环境

3)在加工和贮存过程中避免金属离子污染

3. 应用油脂抗氧化剂:1)丁基羟基茴香醚

(BHA)、没食子酸丙酯、二丁基羟基甲苯(BHT)、

Vi t E等2 )与柠檬酸混合使用

(8)霉菌产毒特点和预防措施霉菌产毒的特点

1 )霉菌产毒只限于少数的产毒霉菌,而产毒菌

株中也只有一部分菌株产毒。2 )同一产毒菌株的产毒能力具有可变性和易变性. 3)产毒菌种产生的毒素不具有严格的专一性

产毒霉菌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条件,霉菌污

染食品并在食品上繁殖是产毒的

预防措施:

防污染:

⑴降低温度;

⑵降低粮食水分;

⑶通风干燥,控制环境湿度;

⑷减少氧气含量;

⑸减少粮粒损伤程度;

⑹培育抗霉新品种。

去毒 : [

⑴挑选霉粒;⑵碾压水洗;⑶加水搓洗

⑷油碱炼去毒(甲基胺、NaOH);

⑸油吸附(白陶土或活性炭)去毒;⑹紫外

线照射去毒。

制定执行食品中最咼容许量标准

(9 ) 重金属作用特点和预防措施特点:

1 强蓄积性:不易降解、生物半衰期长[Cd :

10- 3 5 y e a r ]

2 生物放大作用bioc oncen trati on)

消除污染源:控制“三废”排放、加强污

制定最高允许限量标准,加强监督检测

妥善保管有毒有害金属及其化合物

对已污染食品的处理

加强对农药生产和经营的管理

I 安全合理使用农药:保证残留不超过限量标准制定和严格执行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定适合我国的农药政策生态防治

(11 ) 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要求)

1 经过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证明在使用限量内长期使用对人体安全无毒。

2 不影响食品的感官理化性质,对食品成分不应有破坏作用

6 食品添加剂在进入人体后,最好能参加人体的正常物质代谢;或能被正常解毒过程解毒后全部排出体外;或因不能被消化道吸收而全部排出体外。

(1 2)蔬菜水果的卫生问题和卫生管理措施

问题:

1 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的污染

2 农药污染

3 工业废水污染

4 亚硝酸盐措施:

1、防止蔬菜水果变质

2、防止肠道致病菌和寄生虫卵的污染

3、控制农药残留

4、控制有害化学物质污染

(1 3)奶类食品可能存在的卫生学问题

1、奶的微生物污染

2、奶中农药残留

、奶中动物激素和抗生素残留

蒸馏酒的卫生问题:1甲醇2 杂醇油3 醛类

4 氰化物发酵酒的卫生问题:1黄曲霉毒素2 N-二甲基亚硝胺3二氧化硫残留4微生物污染(1)食品卫生管理体系的构成(4个层次)1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食品卫生管理

2 各级人民政府的食品生产经营管理部门的食

品卫生管理3铁道、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4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自身管理(2)食品卫生法律体系的构成由食品卫生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

食品卫生标准以及其他规范性文

有机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3)食品卫生标准的性质意义、分类

1性质:科学技术性、政策法规性、强制性、健康与安全性、社会性与经济性

2意义:食品卫生标准是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卫生标准是食品卫生法制化管理的重要依据《食品卫生法》第八章法律责任中明确规定,凡生产经营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都将根据《食品卫生法》进行行政处罚。食品卫生标准是维护我国主权,促进食品国际贸易的技术保障。3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按标准所产生作用的范围、审批权限及相互制约关系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大类(即四级标准)。

(4 )GMP 与一般卫生标准的区别和联系性质不同

是对食品企业的生产条件、操作和管理行为

出的规范性要求,而一般食品标准则是对食

品企业生产出的终产品所提出的量化指标要

内容不同

GMP的内容可概括为硬件和软件二个部分。所谓硬件是指对食品企业厂房、设备、卫生设施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软件则是指对人员、生产工艺、生产行为、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和记录、教育等方面的管理要求。一般食品标准的内容主要是产品必须符合的卫生和质量指标,如理化、微生物等污染物的限量指标,水分、过氧化物值、挥发性盐基氮等食品腐败变质的特征指标,纯度、营养素、功效成分等与产品品质

相关的指标等侧重点不同

GMP 的内容体现在从原料到产品的整个食品生产工艺过程中,所以GMP是将保证食品质量的重点放在成品出厂前的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上,而不仅仅是着眼于终产品。一般食品标准侧重于对终产品的判定和评价等方面。

食品毒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2、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4、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5、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7、效应器官: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的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9、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10、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11、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13、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14、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学物的

2020年自考《食品卫生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自考《食品卫生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二) 一、填空题 1.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生物性病原物主要有(细菌及其毒素)、(病毒)、真菌、寄生虫及其卵、动植物中存在的天然毒素。 2.食物中毒发病潜伏期短,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趋势。 3.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机制可分为(感染型)、(毒素型)型和混合型。 4.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预防抓住(防止污染)、(控制繁殖)、杀灭病原菌三个主要环节。 5.沙门菌食物中毒多是由(动物)性食品引起。 6.影响沙门菌繁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储存时间)。 7.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我国(沿海)地区常见的食物中毒。 8.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主要是大量(活菌)侵入肠道引起的感染型食物中毒。 9.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在北方的(春)季。 10.甘蔗节菱孢霉产生的毒素为(3-硝基丙酸),是一种神经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11.抢救亚硝酸盐中毒的特效治疗为使用(美兰(亚甲兰))小剂量口服或注射。 12.砷在机体内可与细胞内酶的(巯基)结合而使其失去活性,从而引起细胞死亡。 13.抢救食物中毒最常用的措施为(催吐、洗胃、灌肠)。

14.在我国最易发生河豚鱼毒素中毒的季节为(春)季。 15.(细菌性)食物中毒为有明显季节性的一类食物中毒。 16.肉毒梭菌中毒的临床表现以(运动神经麻痹)症状为主。 17.赤霉病麦中毒是由(镰刀菌)菌种引起的。 18.亚硝酸盐的中毒剂量为(0.3-0.5)克。 19.做好食物中毒突发事件调查处理前的准备首先要明确(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医疗机构三方面职责。 20.中毒人数超过(30)人时,应当于6小时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二、单选题 1. 下列属于食物中毒的疾病是( D ) A. 痢疾 B. 消化不良 C. 长期摄人低剂量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 D. 有毒蜂蜜中毒 E. 急性酒精中毒 2. 从临床表现来看,感染型与中毒型食物中毒最大的区别在于( D ) A. 有无恶心、呕吐 B. 有无腹痛、腹泻 C. 病死率不同 D. 有无体温升高

(完整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

(完整版)营养与食品 卫生学重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绪论 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营养:是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皇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现代营养学分为三个时期:(始于18世纪中叶)。 1.营养学的萌芽与形成期(1785--1945年):1983:提出“蛋白质”;亮氨酸/苏氨酸;1920:“维生素”。 2.营养学的全面发展与成熟期(1945--1985年):公共营养兴起。 3.营养学发展的突破与孕育期(1985年--):植物化学物、分子营养学、新营养学。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营养素(nutrient):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营养素六大类:水、脂肪、糖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 C、H、O、N占人体96%以上;细胞内液ICF(2/3)、外液ECF(1/3);骨密度(BMD);血液5L。 蛋白质(protein)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8+1:蛋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组氨酸(婴儿)。条件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氨基酸模式: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色氨酸为1)。 完全蛋白质:种类齐全,模式接近,可维持成人健康,也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参考蛋白—鸡蛋蛋白质。 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它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营养价值降低,这些相对含量较低的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蛋白质互补作用:不同食物间相互补充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 蛋白质的功能:1.构成机体组织; 2.构成特殊生理活性物质; 3.供能:1g食物蛋白质在体内产生16.7kJ能量。 小肠:为蛋白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氨基酸池:指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游离氨基酸;氨基酸转运子分为两类:钠依赖型、非钠依赖型。 必要的氮损失(ONL):机体媒体由于皮肤、毛发和黏膜的脱落,妇女的月经失血及肠道菌体死亡排出的约20g以上的蛋白质的损失。 氮平衡:蛋白质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关系。零氮平衡、正氮平衡、负氮平衡。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蛋白质的含量(微量凯氏定氮法)、消化率、利用率。 生物价(BV):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 储留氮 生物价=----------×100 吸收氮 PER:(蛋白质功效比值),是指实验期内,动物平均每摄入1g 蛋白质所增加的体重克数。 氨基酸评分(AAS)、经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评分(PDCAAS)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M)。成人:RNI为1.16g/(kg·d);占总能量的10%-12%。 脂类(lipids) 脂类包括:脂肪:甘油三酯——甘油和脂肪酸;类脂:磷脂、固醇类等。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名词解释完整

1.营养:是指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体内的消化、吸收和或代谢后,或参与构建组织器官,或满足生理功能和 体力活动需要的必要的生物学过程。 2.营养学:是指研究营养规律以及改善措施的科学,即研究食物中对人体摄取和利用这些成分以维持、促进、健康 的规律及机制,在此基础上采取具体的宏观的、社会性措施改善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3.食品卫生学:是指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人体健康有害因素及其对集体的作用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 具体、宏观的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品使用者安全的科学。 4.营养素: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5.氮平衡:摄入氮的量与排除氮的量之间的关系,摄入氮和排出氮相等是为零氮平衡、摄入氮多于排出氮则为正氮 平衡,反之则为负氮平衡。 6.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自身合成或者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要从食物中直接供给的氨基酸。 7.氨基酸模式: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之间的比例。其计算方法时将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定为1,分别计算 其他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这一系列的比值是该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化。 8.参考蛋白质:可以用来评价其他蛋白质质量的标准蛋白,例如鸡蛋蛋白。 9.蛋白质功效比值(PER):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幼年动物,在试验期间内,摄入蛋白质的量与其体重增加量之间的比 例。 10.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中,含量较低的必须氨基酸可以干扰其他必需氨基酸的利用和吸收,从而降低了蛋白质 中其他必需氨基酸的利用价值,其中含量最低的必需氨基酸称为第一限制氨基酸。以此类推。 11.氨基酸评分:某种食物蛋白质中1g氮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标准蛋白质中1g氮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之间的比值,用 于反映蛋白质中的构成和利用关系。 12.食物热效应:人体在摄食过程中,由于摄食而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其中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最高。 13.蛋白质净利用率(NPU):反映食物中蛋白质被机体利用的程度,包括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两个方面,因此更加全面。 蛋白质净利用率=生物价×利用率。 14.必要的氮损失(ONL):机体每天由于皮肤粘膜脱落,肠道菌体死亡,妇女月经期的失血等损失20g以上氮,这部 分的氮损失是机体无法避免的。 15.必须脂肪酸: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16.混溶钙池:人体中的钙99%聚集在牙齿和骨骼,其余1%一部分与柠檬酸或蛋白质螯合,另外的一部分以离子形态 储存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这部分的钙就统称为混溶钙池。 17.条件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体内由蛋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化而来,如果在膳食中可以直接提供半胱氨酸 和酪氨酸,蛋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利用量就会相应的减少30%和50%,而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就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或者半必需氨基酸。 18.生物价:是指食物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的程度,生物价越高被机体的利用程度也就越高。生物价=储 留氮/吸收氮×100 19.膳食纤维:指植物性食物中糖苷键大于3个,不能被人体小肠消化和吸收,但是对人有健康意义的碳水化合物。 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 20.优质蛋白:指必须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适宜,含量充足,不仅可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健康,而且可以促进儿童青 少年的生长发育。如动物性蛋白、大豆蛋白。 21.蛋白质互补作用:为了提高植物性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往往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食物混合使用,已达到 补充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 22.植物化学物:存在于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中,除传统的营养素以外的活性物质。 23.植物的初级代谢产物:主要是指碳水化物、蛋白质和脂肪,其主要作用是进行植物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结构重建。 24.植物雌激素:存在于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可结合到哺乳动物的雌激素受体上,发挥类似于内源性雌激素作用 的物质,可干扰人体正常的内分泌功能。 25.INQ:营养质量指数(index of nutritional quality)是评价食品营养价值的指标,即营养素密度(待测食品中某营养素 占供给量的比)与能量密度(待测食品所含能量占供给量的比)之比。INQ>1,表明食物的营养价值高;INQ<1,表明食物营养价值低,或者是属于高能量食品。 26.维生素:维持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必须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27.基础代谢(BM):是指维持生命的最低能量消耗,及人体在安静和恒温条件下18-25℃,禁食12h后,静卧、放松 而又清醒的能量消耗。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 是一门研究存在或可能存在于食品中称为毒物(Toxicants)的小分子物质的种类、含量、分布范围、毒性及其毒性反应机理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基础。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瘦肉精——乙类促效剂、克伦特罗 毒物 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援化学物。 外源化合物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根据其来源分为四大类: ①天然物;②衍生物;③污染物;④添加剂。 衍生物是食物在贮放和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和添加物都属于外来的。 一、天然物 (一)植物性有害物质 植物性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是植物生长过程代谢物。植物的有害代谢物大体上可以分为: ①功能团,如植物酚类; ②生理作用物质,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或活化剂; ③产生毒素的,如生氰甙; ④致癌物,如苏铁素; ⑤抗营养物,如黄豆中的外源凝集素(lectins)。 不少野菜还未经过系统毒理学试验和安全性评价;另外,野菜也受环境污染。 (二)动物性有害物质 人类食入的动物性食品从毒理学角度可以分为三类: ①本身无毒的; ②有的时候有毒的(条件性有毒); ③本身有毒的,如河豚鱼。 应该特别重视第二类,即有的时候有毒,使人捉摸不定。 二、衍生毒物(derived toxicants) 衍生毒物是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的(或潜在)有毒物质。 三、污染物——生物学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 1)食品可从多方面受污染—空气、水、土壤及其他的植物。 土壤和水中的天然有毒无机物被植物、禽畜和水生动物吸收、积累,有的达到可引起人中毒的水平,如硝酸盐、汞、砷以及硒。 2)受污染的饲料喂禽畜后,可使其肉、蛋、奶含有污染物,这些都属于间接污染。

食品卫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食品卫生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菌落总数——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重量(g)、容积(ml)或表面积(cm2)内,所含能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培养所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 2.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食品卫生执法主体以监督形式与食品生产经营者及其自身管理部门卫生管理相结合的监督和管理,两者共同承担《食品卫生法》赋予的不同权利和义务。3.食品腐败变质——食品在一定环境因素影响下,由微生物作用而发生的食品成分与感官性状的各种变化。 4. HACCP——沿着食品加工的整个过程,连续地、系统地对造成食品污染发生和发展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在关键控制点对危害因素进行控制,并同时监测控制效果,随时对控制方法进行校正和补充。 5.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6.水分活性——在同一条件(温度、湿度、压力等)下,食品水分蒸气压(P)与纯水蒸气压(P0)之比 7. GMP——食品良好生产规范,是为保障食品安全、质量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GMP要求食品企业具备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质量管理和严格检验系统,确保终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8.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9.食品卫生学 10.食品强化 二、填空 1、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明显的;起病、发病率、有的 进食史;症状基本;中毒者与健康人之间传染。(季节性、急、高、相同、相似、不) 2、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是、其次是、、和。 此外乳制品、冷饮、饮料等也属易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危食品。 3.为保证食品质量对冷冻工艺要求、。快速冷冻、缓慢解冻4.合成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质为和。胺类和亚硝基化剂5.食品包装材料橡胶的主要卫生问题是、。单体和添加剂6.罐头食品变质表现为、。 胖听和平酸腐败 7.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包括、和杀灭病原菌及破坏毒素。 防污染、控制病菌繁殖和毒素产生 8.蒸馏酒中主要存在的有害物质包括、氰化物和铅等。 (甲醇、杂醇油) 9.辐照可用于食品的灭菌、、和改善食品品质。杀虫、抑芽 10.镰刀菌毒素主要包括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和。 (玉米赤霉烯酮、丁烯酸内酯) 11.违反《食品卫生法》,按情节轻重应承担。和刑事责任。 (行政责任、民事责任) 12.去除食品中的多环芳烃可用、的方法。 吸附剂吸附、日光紫外线照射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期末复习重点】

食品与营养卫生学【期末复习重点】 1、营养:指机体从外界获取食物,经过体内的消化、吸收和(或)代谢后,或参与构建组织器官,或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必需的生物学过程。 2、营养素的定义、种类。 (1)营养素:指为维持机体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等一切生命活动和过程,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物质。 (2)营养素的种类: ①按照化学性质和生理作用分为: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②按照需要量或体内含量分为:常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 3、合理膳食及合理膳食要求。 (1)合理膳食:又称平衡膳食,是指能满足合理营养要求的膳食,避免出现某些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多而引起机体对营养素需要和利用的不平衡。 (2)合理膳食要求:①提供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营养素; ②保证食物安全; ③科学的烹调加工; ④合理的进餐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4、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指的是在RDA(每日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 1、生物价:蛋白质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生物价的值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的程度越高,最大值为100。 生物价计算公式:生物价=(等于)储留氮÷(除以)吸收氮×(乘以)100% 2、氮平衡:(nitrogen balance)氮平衡,营养学上将摄入蛋白质的量和排出蛋白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称为氮平衡,分为零氮平衡、正氮平衡、负氮平衡。关系式即:B=I-(U+F+S)。 3.蛋白质功效比值:指用处于生长阶段中的幼年动物(一般用刚断奶的雄性大白鼠),在实验期内,其体重增加(g)和摄入蛋白质的量(g)的比值来反映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 4.蛋白质净利用率:反映食物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包括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两方面。5.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的作用。 6.必需氨基酸: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食品卫生学考试重点

食品卫生学 1.食品卫生学: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消费者安全的科学。 2.食品卫生检验与质量控制: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检验方法,控制食品质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食品污染:指在各种条件下,导致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到食物,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4.菌落总数:指每克每毫升或每平方厘米食品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培养,使适应这些条件的每一个活菌细胞都生成一个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的总数。单位为cfu/g。 5.大肠菌群最近似数:每100g或100ml食品中大肠杆菌的可能数。 6.大肠菌群:指在一定培养条件下能够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或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7.食品腐败变质:指在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食品降低或失去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 8.挥发性盐基总氮:食品水浸液在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和形成氨的含氮物。 9.霉菌毒素:指少数霉菌在污染食品上繁殖所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 10.食品的农药残留:由于使用农药而对食品造成的污染,包括农药本体物及其有毒衍生物。 11.兽药残留:指给家畜家禽防止疾病等用药后,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 12.食物中毒: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13.粮豆的安全水分: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粮食储存期间能使其自身生命活动下降到最低限度以及能抑制微生物等生物性污染因素的生长所含的水分。一般粮谷类为12%-14%,豆类10%-13%,花生8% 14.油脂酸败由于含有杂质或在不适宜条件下久藏而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和感官性状恶化。 15.肉的僵直:指动物屠宰后随糖原无氧分解的进行,肌肉失去弹性变得僵硬的过程。 16.肉的成熟:指僵直后肉开始出现酸性反应,组织变得较柔软能化而具有弹性,切面湿润富含水分,有愉快香气和滋味易于煮烂和咀嚼,食用性质改善的过程。 17.肉的自溶:由于在不合理条件下贮藏,导致肉蛋白酶活力增强而发生组织蛋白强烈分解的过程。 18.肉的腐败指在微生物蛋白酶和肽链内切酶等的作用下,肉的营养价值降低或丧失的过程。 1.食品污染物可分为生物性污染物,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 2.食品中常见的细菌成为食品细菌包括致病性细菌,非致病性细菌和条件致病性细菌。 3.食品卫生检验的基本方法有感官检验,物理学检验,化学性检验,细菌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寄生虫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 4.大肠杆菌是食品和水粪便污染指示菌之一。 5.细菌污染指标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 6.菌落总数卫生学意义1.食品清洁状态的标志2.作为评定食品腐败变质程度的指标 7.大肠菌群卫生学意义1.表示食品曾受到人与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2.作为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示菌 8.食品腐败变质影响因素是微生物,食品本身,环境因素。其中微生物起决定性作用。 9.蛋白质腐败变质的化学性指标为挥发性盐基总氮。脂肪为过氧化值上升,酸价上升。碳水化合物为酸度升高。 10.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措施有加热杀菌法,低温保藏法,脱水干燥法,增加渗透压保藏法,化学防腐剂保藏法,降低pH保藏法,辐照保藏法,气调保藏法。 11.食品腐败变质的卫生学意义1.感官性状恶化2.食品营养价值降低3.造成食物中毒 12.霉菌污染的危害1.引起食品变质,食用价值降低甚至完全不能食用2.引起人畜中毒 13.食物中毒发病特点1.发病与特定食物有关2.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爆发性3.临床表现相似4.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性 14.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1.中毒原因以细菌性为主2.中毒食物以动物性食物多见3.中毒爆发有明显季节性4.有一定区域性特点 15.食物中毒的分类有细菌性(感染型,毒素型,混合型),真菌性,植物性,动物性食物中毒 细菌污染

食品毒理学资料

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食品毒理学:是借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和可能的有益作用的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者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一般性的损害及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能力等。 毒效应谱: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根据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 靶器官:指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直接发挥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多个组织器官,该类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接触生物学标志: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 效应生物学标志:可以测出机体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有关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对化学物质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标。 量反应:指反应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质反应:指反应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表示。 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食品卫生学考试复习总结资料

食品卫生学复习总结 食品卫生学:是一门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 研究内容:1食品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对人体危害及其机理,有关预防措施、 2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及食品企业卫生管理、 3食品添加剂及其卫生; 4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5食品卫生质量鉴定和制订食品质量卫生标准。 今后重要任务:1发展我国的食品卫生检验技术,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性,并大力发展食品的快速检测技术在在线检测技术。2以现代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最新理论和技术成就不断制订和修订各项食品卫生技术规范,并落实技术规范。3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管理,明确执行机构人员的职责。4研究食物中毒的新病原物质,提高食物中毒的科学管理水平,提高食品卫生合格率。5加强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人群暴露水平和危害风险的评估,为食品卫生质量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6完善各种食品污染物、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转基因食品等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和程序。7进一步扩大对新的食品污染因素、各种食物至癌原,新的食品及加工过程中食品卫生问题的研究。8采用良好生产工艺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管理系统,提高我国的食品卫生质量。9与国际接轨,执行WTO制定的SPS协议中规定的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标准。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水分活性:在一定温度下,食品的水分蒸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蒸汽压的比值。 菌落总数: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质量,容积或表面内,所含能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以菌落数(colony forming unit, CFU) /g.ml.cm2表示。 细菌菌相:是共存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和相对数量的构成 大肠菌群:是指肠杆菌属的埃希氏菌属、柠檬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的统称。 TVBN:挥发性盐基总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肉、鱼、豆类)水浸液在弱碱性条件下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形成氨、胺的含氮物),称为TVBN。 食品污染的概念、种类及危害。 食品污染:指在各种条件下、导致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到食物,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分类: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 危害:一次大量摄入受污染的食品,可引起急性中毒,即食物中毒,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农药食物中毒和霉菌毒素中毒等。长期(一般指半年到一年以上)少量摄入含污染物的食品,可引起慢性中毒。慢性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汇总

绪论 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营养:是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皇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现代营养学分为三个时期:(始于18世纪中叶)。 1.营养学的萌芽与形成期(1785--1945年):1983:提出“蛋白质”;亮氨酸/苏氨酸;1920:“维生素”。 2.营养学的全面发展与成熟期(1945--1985年):公共营养兴起。 3.营养学发展的突破与孕育期(1985年--):植物化学物、分子营养学、新营养学。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营养素(nutrient):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营养素六大类:水、脂肪、糖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 C、H、O、N占人体96%以上;细胞内液ICF(2/3)、外液ECF(1/3);骨密度(BMD);血液5L。 蛋白质(protein)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8+1:蛋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组氨酸(婴儿)。条件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氨基酸模式: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色氨酸为1)。 完全蛋白质:种类齐全,模式接近,可维持成人健康,也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参考蛋白—鸡蛋蛋白质。 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它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营养价值降低,这些相对含量较低的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蛋白质互补作用:不同食物间相互补充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 蛋白质的功能:1.构成机体组织; 2.构成特殊生理活性物质; 3.供能:1g食物蛋白质在体内产生16.7kJ能量。 小肠:为蛋白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氨基酸池:指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游离氨基酸;氨基酸转运子分为两类:钠依赖型、非钠依赖型。必要的氮损失(ONL):机体媒体由于皮肤、毛发和黏膜的脱落,妇女的月经失血及肠道菌体死亡排出的约20g 以上的蛋白质的损失。 氮平衡:蛋白质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关系。零氮平衡、正氮平衡、负氮平衡。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蛋白质的含量(微量凯氏定氮法)、消化率、利用率。 生物价(BV):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 储留氮 生物价=----------×100 吸收氮 PER:(蛋白质功效比值),是指实验期内,动物平均每摄入1g 蛋白质所增加的体重克数。 氨基酸评分(AAS)、经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评分(PDCAAS)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M)。成人:RNI为1.16g/(kg·d);占总能量的10%-12%。 脂类(lipids) 脂类包括:脂肪:甘油三酯——甘油和脂肪酸;类脂:磷脂、固醇类等。 甘油三酯及其功能:(体内)1.贮存和提供能量(1g脂肪在体内可产生39.7kJ的能量); 2.维持正常体温; 3.保护机体脏器免受外力伤害; 4.内分泌作用; 5.帮助机体更有效地利用碳水化物和对蛋白质节约作用; 6.构成机体组织; (食物) 7.增加饱腹感;8.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9.提供脂溶性维生素及必需脂肪酸。

毒理学重点整理知识点

绪论(课件) 1.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区别 1.1.概念不同。 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也是属概念。 1.2.范围不同。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 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1.3.侧重点不同 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什么是毒理学? 2.1.传统定义: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2.现代定义: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 综合学科。 3.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3.1.从方法学来分 3.1.1.微观方法 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性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3.1.2.宏观方法 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3.2.根据采用方法的不同 3.2.1.体内试验 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躲在整体进行。 3.2.2.体外实验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性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4.毒理学有哪几个研究领域? 4.1.主要领域 4.1.1.描述毒理学 4.1.2.机制毒理学 4.1.3.管理毒理学 4.2.其他领域 4.2.1.法医毒理学 4.2.2.临床毒理学 4.2.3.环境毒理学 4.2.4.生态毒理学 4.3.毒理学分支 4.3.1.靶器官毒理学 4.3.1.1.肺(呼吸系统)毒理学 4.3.1.2.血液(造血系统)毒理学 4.3.1.3.免疫系统毒理学 4.3.1.4.生殖和内分泌系统毒理学 4.3.1. 5.神经系统与行为毒理学 4.3.1.6.肝与胃肠道毒理学 4.3.1.7.肾毒理学 4.3.1.8.皮肤毒理学、眼毒理学…… 4.3.2.以机制研究为基础的毒理学 4.3.2.1.分子毒理学 4.3.2.2.细胞毒理学 4.3.2.3.遗传毒理学 4.3.2.4.生化毒理学 4.3.2. 5.受体毒理学…… 4.3.3.根据研究对象和科学领域的不同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试题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种氨基酸对于婴幼儿来说是必需氨基酸() A.精氨酸B.组氨酸 C.丝氨酸D.胱氨酸 2.浮肿型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缺乏哪种营养素()A.蛋白质B.热能 C.维生素D.矿物质 3.下列哪种营养素缺乏会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 A.锌B.铁 C.叶酸D.尼克酸 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主要组成成分是() A.铜B.铁 C.锌D.硒 5.牛奶中含量最低的矿物质是以下哪一种() A.钙B.铁 C.钾D.钠 6.膳食中可促进铁吸收的因素是() A.抗坏血酸B.脂肪酸 C.草酸D.植酸 7.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叶酸 8.食物中长期缺乏维生素B1易引起() A.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B.癞皮病 C.脚气病D.败血病 9.人体所需的一部分尼克酸可由体内哪种氨基酸转化() A.苏氨酸B.赖氨酸 C.色氨酸D.蛋氨酸 10.下面那种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A.肉类B.奶类 C.水果D.大豆 11.RDA指的是() A.推荐营养素供给量B.适宜摄入量 C.可耐受的高限摄入水平D.估计平均需要量 12.粮谷类食物蛋白质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 A.苯丙氨酸B.蛋氨酸 C.苏氨酸D.赖氨酸 13.消瘦型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缺乏哪种营养素:()A.蛋白质B.热能 C.维生素D.矿物质 14.下列哪项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

A.肥胖B.多尿 C.高血压D.佝偻病 15.维生素B2的良好来源是() A.白菜B.菠菜 C.大米D.动物肝脏 16.与老年人容易发生的腰背酸痛有较密切关系的营养素是()A.钠B.钙 C.铜D.维生素A 17.下列哪项不是脂类的营养学意义() A.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B.提供能量 C.构成机体组织和重要物质D.提供必需氨基酸 18.下列哪项不是维生素的特点() A.天然食物组成成分B.维持健康所必需 C.每日需要较多D.维持人体生长 19.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是() A.马铃薯B.梨子 C.小麦D.动物肝脏 20.人体所需的一部分尼克酸可由体内哪种氨基酸转化() A.苏氨酸B.赖氨酸 C.色氨酸D.蛋氨酸 21.下列哪项不是维生素D在人体的缺乏症() A.在成人发生骨软化症B.在儿童发生癞皮病 C.在婴幼儿发生佝偻病D.在老年人可发生骨质疏松症22.婴幼儿常见的营养问题不包括() A.缺铁性贫血B.缺锌所致生长发育迟缓 C.缺乏维生素D所致佝偻病D.缺钙所致骨质软化症 23.老年人发生腰背酸痛时在营养学上首先应考虑的疾病是()A.骨质软化症B.类风湿性关节炎 C.更年期综合征D.骨质疏松症 24.钙的最好来源是() A.小虾皮B.各种瓜子 C.奶及奶制品D.白菜 25.下列有关脂类的说法中哪一项不正确() A.促进必需氨基酸吸收B.胆固醇是合成维生素D的原料C.每克可提供9kcal能量D.可提供脂溶性维生素 26.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营养调查中必测项目的三项指标是()A.坐高、身高、头围B.体重、身高、头围 C.胸围、头围、体重D.体重、身高、皮褶厚度 27.糖尿病患者的理想体重(Kg)计算公式为() A.身高(cm)-100 B.身高(cm)-105 C.身高(cm)-110 D.身高(cm)-115 28.治疗时应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的疾病是()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一)营养学基础 1.能量:三大产热营养素及产热系数的概念,能量的来源,人体能量消耗的几个方面。基础代谢 及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概念,基础代谢及体力活动消耗能量的影响因素。不同人群的能量需要量和供给量。产热营养素在膳食总能量中的合理分配比例。能量不平衡的危害,肥胖防治原则。 2.蛋白质食物来源及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方法;蛋白质生理功能,蛋白质需要量和供给量, 食物蛋白质的质量评价:食物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消化率和生物价。蛋白质和氨基酸分类,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的定义。限制氨基酸的概念,蛋白质互补作用。比较动、植物食物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特点。蛋白质营养不良,蛋白质在供给能量中作用,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3.脂肪、磷脂、胆固醇和必需脂肪酸的主要生理功能。脂肪酸的分类,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 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概念,必需脂肪酸的概念。脂类供给量占总热能比例。n-3系与n一6系脂肪酸对人体的作用。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和必需脂肪酸的主要食物来源。 4.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和主要生理功能;常见单糖、双糖的名称和特点。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的 食物来源。膳食纤维的定义、种类和主要生理功能。糖类摄入与疾病的关系。 5.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和种类;必需微量元素的概念和种类。混溶钙池的概念。钙、锌、 铁、硒、碘的生理功能、代谢和缺乏症表现,供给量与食物来源;影响膳食中铁、钙、锌吸收的因素,硒、碘的过多症的表现。人体各种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钙、锌、铁、硒、碘缺乏的原因及防治原则。 6.维生素的分类和特性,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区别,抗氧化维生素的概念;维生素A、 D、E、B1、B2、C、尼克酸、叶酸的理化性质、吸收、代谢及主要生理功能。水溶性维生素负荷 试验方法及结果评价。各类维生素供给量和食物来源。各种维生素缺乏症的临床表现。人体各种维生素的营养状况评价方法;各类维生素缺乏的原因与防治原则。脂溶性维生素过多对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二)植物化学物 1、植物化学物的分类。 2、几种主要植物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主要包括多酚类、黄酮类、硫化物。 3、多酚类、黄酮类、硫化物等几种主要植物化学物结构及类型。 (三)特殊人群的营养 1.孕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孕妇的营养需要,孕期营养生理特点,孕期正常的体重增长。孕妇的常见营养缺乏症,孕妇的合理膳食原则。 2.乳母膳食中热能、蛋白质、维生素在乳汁中的有效转换率。乳母营养对泌乳量的影响,乳母的营养状况对乳汁中维生素含量的影响,乳母膳食中钙、铁、碘与婴儿营养的关系。乳母的合理

2018年自学考试《食品卫生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学考试《食品卫生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生物性病原物主要有(细菌及其毒素)、(病毒)、真菌、寄生虫及其卵、动植物中存在的天然毒素。 2.食物中毒发病潜伏期短,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趋势。 3.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机制可分为(感染型)、(毒素型)型和混合型。 4.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预防抓住(防止污染)、(控制繁殖)、杀灭病原菌三个主要环节。 5.沙门菌食物中毒多是由(动物)性食品引起。 6.影响沙门菌繁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储存时间)。 7.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我国(沿海)地区常见的食物中毒。 8.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主要是大量(活菌)侵入肠道引起的感染型食物中毒。 9.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在北方的(春)季。 10.甘蔗节菱孢霉产生的毒素为(3-硝基丙酸),是一种神经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11.抢救亚硝酸盐中毒的特效治疗为使用(美兰(亚甲兰))小剂量口服或注射。 12.砷在机体内可与细胞内酶的(巯基)结合而使其失去活性,从而引起细胞死亡。 13.抢救食物中毒最常用的措施为(催吐、洗胃、灌肠)。

14.在我国最易发生河豚鱼毒素中毒的季节为(春)季。 15.(细菌性)食物中毒为有明显季节性的一类食物中毒。 16.肉毒梭菌中毒的临床表现以(运动神经麻痹)症状为主。 17.赤霉病麦中毒是由(镰刀菌)菌种引起的。 18.亚硝酸盐的中毒剂量为(0.3-0.5)克。 19.做好食物中毒突发事件调查处理前的准备首先要明确(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医疗机构三方面职责。 20.中毒人数超过(30)人时,应当于6小时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二、单选题 1. 下列属于食物中毒的疾病是( D ) A. 痢疾 B. 消化不良 C. 长期摄人低剂量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 D. 有毒蜂蜜中毒 E. 急性酒精中毒 2. 从临床表现来看,感染型与中毒型食物中毒最大的区别在于( D ) A. 有无恶心、呕吐 B. 有无腹痛、腹泻 C. 病死率不同 D. 有无体温升高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论文

2009级《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论文题目:充分享用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 姓名: 徐国庆 学号: 2009301500172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09级《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论文

充分享用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 题记: 你是否觉得小白菜总是那么清淡,你是否觉得苦瓜太苦让人难以下咽,你是否总是觉得蔬菜比总是没有肉质食品那样让人谗言欲滴呢,你是否总是吃饭挑三拣四,对自己不喜欢的食物恨之入骨呢,你有爱吃水果的习惯吗?你了解各种水果的作用吗?你知道什么叫健康饮食吗? 关于这篇论文,我想从这三个方面谈论一下: 1,常见蔬菜及其营养价值; 2,常见水果及其营养价值; 3.,如何才能健康饮食。 一:常见蔬菜及其营养价值。 那么什么是蔬菜呢?常见蔬菜有哪些呢? 蔬菜,是指可以做菜、烹饪成为食品的,除了粮食以外的其他植物(多属于草本植物)。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蔬菜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据国际粮农组织1990年统计,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的90%、维生素A的60%来自蔬菜。此外,蔬菜中还有多种多样的植物化学物质,是人们公认的对健康有效的成分,如:类胡萝卜素、二丙烯化合物、甲基硫化合物等。目前果蔬中的营养素可以有效预防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多种物质正在被人们研究发现。 常见蔬菜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有机酸、芳香物质等营养成分。 常见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例如胡萝卜、白菜、韭菜、甘蓝、菠菜、空心菜、辣椒是胡萝卜素的主要来源,胡萝卜素被人体吸收后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芫荽、马铃薯、金针菇等蔬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1;白菜、菠菜等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2;维生素C在蔬菜中普遍存在,辣椒、芹菜、菜花等蔬菜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常见蔬菜中还含有钾、钙、铁、磷等多种矿物质,豆类蔬菜含钾较多;菠菜、芹菜等含铁质较高,茄子、辣椒等蔬菜含磷质较多;绿叶菜类含有较高的钙质。 常见蔬菜中的糖类和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可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马铃薯、南瓜和山药等含有丰富的糖类和淀粉。另外,某些常见蔬菜中还含有多种芳香油、有机酸和纤维素等。 从营养角度出发,常见蔬菜的营养价值并不是与价格成正比的。一般来讲,绿叶类蔬菜的营养价值普遍高于根茎类和瓜类蔬菜,豆类的营养价值也很高。绿叶类蔬菜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也是维生素B2的重要来源之一。此外,绿叶类蔬菜含钙、含铁丰富,吸收率也较高。 营养学家通过对多种常见蔬菜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种类蔬菜由于颜色不同,营养功能也有差别,蔬菜的营养价值与颜色密切相关。一般说来,颜色深的营养价值较高,浅的营养价值较低:绿色蔬菜>黄色蔬菜>白色蔬菜。同类蔬菜由于颜色不同,营养价值也不同。例如,黄色胡萝卜比红色胡萝卜营养价值高,其中除含大量胡萝卜素外,还含有具有抑癌作用的黄碱素。另外,同一株菜的不同部位,由于颜色不同,其营养价值也不同。如大葱的葱绿部分比葱白部分营养价值高得多。每100g葱白维生素B1及维生素C的含量不及葱绿部分的一半;颜色较绿的芹菜叶比颜色较浅的芹菜茎含的胡萝卜素多6倍。但食用蔬菜也不能光看颜色吃单一品种或单一部位,因不同蔬菜或蔬菜部位所含的维生素各有侧重,只有食用多种不同颜色的蔬菜或蔬菜部位,才能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