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传承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原文化传承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原文化传承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原文化传承现状与问题分析

张韶华(河南工程学院外语学院,河南新郑451191)

【摘要】摘要:我国的综合国力虽已大大增强,但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仍没有太多的感召力。中原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还不够强,这与厚重悠久的中原文化自身的丰富资源和巨大魅力是不相称的。努力使中原文化真正为国际和国内民众认同和接受,是每一个中原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7)006

【总页数】3

【关键词】中原文化;传承;文化价值观;多元化

一、中原文化传承的现状

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近些年来,为了加强中原文化的国内外宣传,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河南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搭建文化传播平台

中原文化厚重,历史悠久,日益浓厚的“中原情结”凭借一系列的举措正在为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开辟新的路径,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日新月异的现代传播技术为中原文化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新的条件。最近这些年河南在文化的对外交流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改革,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本世纪初开始的“中原文化行”系列活动把中原文化推广到了港澳台、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郑州歌舞剧院联合社会

中原文化和中原崛起 汉英翻译

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 解读中原文化,我们不难看出,历史上的河南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华崛起的高地,与根深叶茂的繁荣文化是分不开的。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后,我们要实现中原崛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开发我们的文化,发展我们的文化,创新我们的文化,要把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变为强大的文化力量,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推动中原崛起。所以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这两个跨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是随着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只有把这两大跨越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加快中原崛起的进程。这次我们举办“中原文化香港行和2007年豫港贸易洽谈会”,实际上就是要充分展示中原文化的魅力,发挥中原文化的潜力、增强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形成推动中原崛起的新动力。为此,我们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坚持用科学理论引领中原崛起,用人文精神凝聚中原崛起,以文化产业支撑中原崛起,以人才智力支持中原崛起,以创新文化推动中原崛起,全面提升中原文化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智力支持和不竭动力。现阶段,我们首先要把家底摸清,弄清到底有多少文化的“金矿”、“银矿”、“铜矿”、“铁矿”。这项工作,目前已经全面启动,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文化资源的普查,一旦普查结束我们就制定开发利用的规划。从当前掌握的情况看,我们至少有以下八大产业可以很好地发展,这就是传

媒出版、文博会展、文化旅游、功夫娱乐、影视动漫、戏曲演艺、书法绘画、网络创意等八大产业。我省的这八大产业都是省委、省政府下一步将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无论从资源禀赋看,还是市场潜力看,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可期待的经济效益。比如书法绘画,我们商丘市有一个王公庄村,家家户户画老虎,一年卖画四百万。我们的开封市多数成年人都是书法爱好者或者是各级书协会员。书法绘画在河南不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有全国领军人物,现任的中国美协主席和中国书协主席都是我们河南人。再如功夫产业,少林功夫影响已经波及世界,来自国内外学习武术的学员仅登封一地就有10万多人,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中国时专程拜访少林寺。陈氏太极拳也已经走出国门,开始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设馆收徒,吸引了大量国外的年轻人。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一斑。在此,我真诚的欢迎香港的企业家和有识之士到河南去看一看,也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到河南文化产业的开发中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措施有力,有9800万勤劳智慧的中原儿女的奋发进取,有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海内外朋友的热情参与,中原文化就一定能够迎来发展的春天,就一定能够放射出更加瑰丽的光彩,成为推动中原崛起的强大动力。 The Culture and the Resurrection of Central China Interpreting the culture of Central China, we can easily see that the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参考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化传承和积淀的产物,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但同时,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与时俱进,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推陈出新,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自然有它特有的包容性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创新必不可少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给世界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缤纷多彩的传统节日、优良的民间习俗、精美绝伦的文物古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交汇融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了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文化的兼容性使得各种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更是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往开来做出重大的贡献。其中佛道儒三教的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仍对当今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一度成为当代人的道德准则。

儒家的“天人合一”以及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具有借鉴意义。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以和为贵、以人为本,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并代代相传至今,是中国文化独树一帜,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是世界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但由于传统文化形成于旧的时代,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对待传统文化需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大陆环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条件下的产物。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存天理,灭人欲”,“男尊女卑”等道德伦理观念一定程度上压抑扼杀了人性,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必然会被历史淘汰。这些封建落后的思想只能阻碍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应当摒弃。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传统文化的积极成分成为中国特色文化中的不可替代的部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落后腐朽思想也发挥着消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应理性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摒弃糟粕,大力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需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前提。在理性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加大对人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

关于当代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小学教育中的现状,弘扬传统文化,测试当今小学生对中国传统和文化认识程度,以及小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程度,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和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教育方法的态度,从而引发思考,是传统文化得以受到更多的重视,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形式 利用做义工的机会,向来参加培训的小学教师和学生们进行问答,并向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人员进行咨询及意见的征集。 三.调查时间 2013年8月10日——2013年8月20日 四.调查地点 传统文化——“伏羲班”培训地点 五.调查对象 小学老师、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人士 六.调查内容 1.当代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模糊,兴趣也比较淡薄。 由于认识的模糊,很多小学生被问及传统文化是哪些内容时,他们只认为是古诗词,文言文等,还有一小部分能提出服饰、器皿、建筑、书法、武术等。他们也认为,只要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是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只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 面对很多古代经典典籍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往往不能够得以体会。当被问及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是,他们几乎都告诉我,是为了考试,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告诉我,是因为比较感兴趣才去学习的。 2.学校里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授和传播方式很单一。 教材中有不少关于古代优秀著作的文章,但教材只是将所谓的孔孟之道,优秀精神放在语文书中,由语文老师上课解说,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内涵造成疏忽,只是注重文言文,古诗词的本身,只看考点而没有拓宽,对传统文化缺少介绍,缺乏新意的方式去学习,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询问,我也了解到,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背起来也不易,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出来的,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的有趣的事物他们也没有体会到,就以为如此,他们才会越来越排斥,觉得越来越无趣。 3.有一小部分家长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会多多少少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学习传统文化,但是大部分家长都没能意识到。 家庭在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时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如果父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观念都不够深,那么孩子的观念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会比较匮乏。 4.许多老师都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老师都表示,即使自己重视,但是由于教学的进程压力,不得不按部就班的上课。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多元化教学,利用有限的时间激发孩子的兴趣,很多老师的

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现状调查情况报告.pdf

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 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另外,写作教学的功利化、速成化的趋向已经严重影响到写作教 学的可持续发展。重操作技巧传授、轻写作素养养成的写作教学模式已然充斥着中学写作课 堂,直接导致学生习作的套路化、浅薄化。 因此,我们课题组针对初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理解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期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探索并掌握在写作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调查目的 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初中教育中的现状,弘扬传统文化,测试当今初中学生对中国传统和文 化认识程度,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和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教育方法的态度,从而引发思考,是传统文化得以受到更多的重视,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对象: 我校七、八、九年级三个班共60人。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我进行了调查,完 全能够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从而帮助我们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判断,保证研究的有效性。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对象是七、八、九年级6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60份,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100%。 四、调查时间: 2018年12月3日2018年12月12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本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共设置了11个问题,其中单项选择10个,主观题1个。 六、调查研究的方法: 问卷法,统计法,分析法 七、问卷调查的结果 1.我国的三大国粹是() A.儒学、国画和针灸 B.儒学、瓷器和武术 C.瓷器、书法和儒学 D.国画、京剧和中医

智慧树知到 《中原文化(哲学篇)》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原文化(哲学篇)》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摇篮。 A:中原文化 B:中原历史 C:中原哲学 D:中原精神 正确答案:中原哲学 2、中原哲学对古代中国的()、( )、法家、墨家、佛教禅宗等主要哲学流派,尤其对儒、释、道三家影响深远。 A:儒家 B:道家 C:杂家 D:五行家 正确答案:儒家,道家 第一章 1、()又称《易经》,在我国乃至在世界上的影响都极为深远。 A:《周易》 B:《说卦传》 C:《系辞传》 D:《文言传》 正确答案:《周易》 2、《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的()、卦辞及一卦大

旨。 A:卦名 B:卦例 C:卦气 D:卦义 正确答案:卦名 3、《易经》(经文)由六十四卦卦符、()、()、三百八十六条爻辞组成。 A:八卦 B:卦例 C:卦名 D:六十四卦卦辞 正确答案:卦名,六十四卦卦辞 4、京房是汉《易》的代表人物,视《周易》为(),创占筮体例,以讲占候之术而闻名。 A:义理之书 B:圣贤之书 C:象数之书 D:卜筮之书 正确答案:卜筮之书 5、邵雍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被称为“北宋五子,均熟悉易经义理象数,()更是象数易研究者,()兄弟研易各自独立著有“易传”,曾游学求官于开封,葬于平顶山郏县。中原易学承前继后,构建了完整的体系。 A:朱熹 B:司马光

C:范仲淹 D:苏轼、苏辙 正确答案:苏轼、苏辙 第二章 1、《道德经》后()章为《德经》。 A:45 B:50 C:44 D:37 正确答案:44 2、道家思想及其理论的提出,主要就是师法于自然之“()”。 A:道 B:理 C:法 D:德 正确答案:道 3、老子对“无为”之“为”,常以()来表述,即第六十五章所谓“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A:修为 B:敢为 C:善为 D:应为 正确答案:善为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 发表时间:2019-06-18T10:31:34.527Z 来源:《中国建筑知识仓库》2019年01期作者:杨润正[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一种体现,让其继承发展下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如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传承传统文化上也存在着很多漏洞。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和内涵:第一,注重精神生活的内在表现,其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侧重物态的表现,以衣食住行的习惯,形成日常外在的规范。第三,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形成独立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民族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也是成为多元化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长期积累和传承,不可能有现在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我国现代设计的推动力。因此,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设计作为国家建设的基本动力之一。其包含的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只有先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我们今天对其进行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借鉴、运用等一系列工作,都能够对于我们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起到启发和深化作用、创作出能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喜爱,同时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并且走向世界的现代设计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分析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跨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决定了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从实际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尤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发展空间日益缩减,“过度”的反传统,保护力度的缺乏,都成为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及发展的重要问题。 2.1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文化发展空间缩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舞台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带来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发展空间日益缩减,年轻人热衷外国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缺乏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难以契合现代人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存在断层问题,优秀中国文化在传承中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是致命的,也动摇了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下,搭建传统文化的良好发展空间,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及交流中,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培育及发展传统文化的有力之举。 2.2文化传承“青黄不接”,发展难以与时俱进优秀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作为一种“生命”延续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很大部分的传统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年轻人不愿学、老一辈人渐渐老去,这样尴尬的传承及发展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文化传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面缺乏,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发展中显得越发渺小,缺乏时代价值的体现;其次,传统文化发展难以与时俱进,僵化的文化形态、单一的文化形式,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再次,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度不高,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弱化。虽然国学热的兴趣,对于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发展力不足。 2.3传统文化保护不到位,文化流失问题突出中国传统文化流失问题比较突出,文化保护工作不到位,是当前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现实反映。首先,我国在传统文化保护领域,缺乏有效的工作建设,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公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重视,进而文化保护不到位,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流失;其次,文化创新力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下,文化创新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再次,物质追求淡化了精神追求,过于功利化的文化意识形态,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文化保护,这样的形态,必然导致文化流失。3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站立在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如何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构建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构建发展动力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之下,包容西方优秀文化,并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并且,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应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与时俱进,扎实推进文化保护工作,进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 3.1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空间,提高传统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文化的价值体现不到位。为此,①我国应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树立文化自信,在融合发展中体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展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价值;②着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强化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拓展,在创新发展中,提高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③中国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能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充分体现价值,能够服务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进而共筑美丽、幸福中国。 3.2强化传统文化保护,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

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

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博大精深值得

中原文化助推中原崛起如何走向自立、自信、自强

中原文化助推中原崛起如何走向自立、自信、自强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最早奠基中原文化是由炎黄二帝奠定的基础,后来经历夏商周这几个王朝以后,逐渐有了文化的概念,特别是在春秋五霸时期,齐国在管仲的外交政策的引导下,连接一些国家对楚国的扩大意图进行了扼制。这就产生齐鲁文化的大国家观。接过来的晋文公在城濮重创了楚国的军队,于是晋国的文化也逐渐融入了中原文化之中。所以说,中原文化最主要是这三个文化组成的:鲁国的儒家文化,齐国的国家战略文化,以及三晋政治谋略组成的。以后,中原文化就是在以上的文化,对外文化进行批判和融合所形成的广义的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原文化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上,由于这里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谓中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就目前国内文化研究的态势及中原地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占据的位置看,它的地域特性明显压倒了作为国家文化的特性,更宜被视为一种地域文化。 但同时必须注意的是,中原文化的地域性明显又与其他地域文化不同,它最值得重视的特点就是与中国文化形成的直接关联。由于黄河泥沙的淤积和气候等诸多便利的自然条件,这里自上古时期就形成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在诸地域中最先跨过了“文明的门槛”。由这种文明衍生的文化,则为后世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礼仪典章提供了基本的范本。同时,中原文化之所以在中国文化的整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还在于它强大的辐射力。在中国历史上,它依托于生产方式的先进性、军事的扩张,甚至中央政权崩解导致的移民大批迁移,向四方传播。 面对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中原文化在辩证和谐的理念引导下,一开始就培育出一种自强自立、开拓创新精神。《易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原文化认为,要生息繁衍、安身立命,就必须革故鼎新、锐意创新。中原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渐渐磨练出了一种审时度势、拼搏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使他们不愿安于现状、坐以待毙,而是认识到只有顽强奋斗、开拓有为,才能安居家园,繁荣发展。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到现代的红旗渠壮举,都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但是,任何自强自立都必须以民族的繁荣昌盛为前提,而民族的繁荣又依赖于科学文化的普及,为此,中原文化还渐渐形成了崇文重教的传统。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里人文厚重,自古崇尚人伦教化之道。《国语·郑语》里说:“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事实上,中原文化一直把风伦教化看作是治理国家、稳定社会、造福民众的重要策略和根本途径。 中原文化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周朝的“封邦建国”到北宋文官制度的全面繁荣,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到王安石庆历新政,中原大地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推动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递进。从殷商王朝对商业经济方式的自觉选择,到以宋朝交子、汇票等为标志的商业革命,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极大发展,实现了社会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先后创造了我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新技术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中原文化也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实现了文字载体的新突破,北宋毕的活字印刷迎来了铅与火的新时代,开创了知识传播的新纪元;成熟于宋代的火药,把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指南针导致了航海技术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4年11月20日-12月4日 调查人:成媛大二英语一班 前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几千年的文明结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的这次调查是有必要性和其针对性的。 这次调查的目的是初步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一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网上问卷调查(仅以长安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问卷的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为什么要继承和了解传统文化的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核以及其对大学生的借鉴作用。学校平时会从哪些方面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以及自己对身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参与?另外具体还有团委组织的团日活动的主题有没有

关于发扬传统文化的,当地政府举办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还有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 调查报告: ①研究思路与方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 我们先通过软件问卷星制作了我们组的调查问卷表,分为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电子版通过网络,qq,人人网以及贴吧向长安大学的学生广泛传发,向同学们解释说明目的,大部分同学表示理解并给予了支持。纸质版打印出来以后由组员分三天在食堂门口发放调查问卷表,填写完毕后统一录入电脑。所以我们资料收集是多渠道的,调查对象的选择也是随机的。调查大体上做到了定性,定量和质量控制。 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难点是样本的选取可能有局限性,但是我们尽量让更广泛的同学参与问卷的填写。 ③描述: 1.调查人群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样本全为当代大学生,符合目的,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 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 积极参与。 2.历史对比:从以前的大学生同现在的对比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阔,头脑比较灵活。从小接触的人,事都比以 往的大学生多。最主要的是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并在今后很多年里引导整个中国的文化走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活动方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及《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和凌源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的精神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促进我校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的任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结合,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开启学生智慧,提升学生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形成我校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语音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我校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以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和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化精髓,使学生书写出优美的中国汉字为主要抓手,使其成为我校特色。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造与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让学生在逐渐学会认识汉字、熟练书写汉字,理解汉字的含义,临摹名家书法的过程中感受、体会汉字的形体美、结构美、意境美与艺术美。 我们将指派专人教师任教,安排专门的课节并上课程表,纳入教学计划,营造写字氛围,每周二的第七节课全校都上写字课,有教师亲自指导,每班还另外加出一节写字课,由赵兴久老师进行指导讲解,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跟着学习,以便对学生进行指导,坚持每天让学生写半个小时,教师要认真进行讲评,平时的作业老师要严格要求,按照练字的要求去写,全校齐动员,共同营造写字氛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2017年学期初开始,成立组织,编写教材,采购资料。一、二年级经典诵读,《弟子规》。三至六年级学写钢笔字,四、五年级到六年级后,在钢笔字的基础上,学写毛笔字。做到有步骤、有层次、有创新地开展一系列工作,力争在2017年底见成效,2018年接受上级领导检查验收。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打造书香校园,巩固提高我市素质教育成果,接到自治区关于开展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研的通知后,局领导非常重视,立即进行了调研、并总结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推进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举措及经验启示。现把调研结果简要总结分析如下:一、调研工作目标 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的人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内容体系,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 各年级课程设置如下:幼儿园学习《弟子规》,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七年级学习《孟子》(上),八年级学习《孟子》(下),九年级学习《道德经》,高一和中职一年级学习《寿康宝鉴》,高二和中职二年级学习《礼记》,高三学习《周易》等。

(二)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确保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市中小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同时学校还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比赛、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传统文化专题晚会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社会实践。各地各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并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二、主要举措 (一)营造教育氛围 营造浓厚氛围。开辟传统文化走廊、学习园地、专栏、专刊、网站、网页等阵地。在学校墙壁、走廊、教室、橱窗、寝室等地精心合理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在学校进出口墙面、走廊等醒目位置张贴悬挂传统典故成语、格言警句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意义

21 世纪的脚步已日趋临近之际, 世界文化结构也面临着重大的转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尽管西方现代的强势文化自近代以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最后被证实其强势并不能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一统天下。而世界新兴地区的崛起, 不仅从政治、经济, 也从文化方面改变着世界的格局。各种文化的多元并存, 可以说是新世纪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鉴于此全新局面的出现, 为了更好地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及世界文化的发展, 我们有必要由这一新的视域来再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立足于当代, 以面向未来的世界历史眼光考察其现实状况, 并在此客观基础上对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价值作一番全方位的透视, 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的探求以求其中真义。 那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 要说明这一问题, 首先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简要回溯一下历史。 众所周知,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世纪时代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 然而近二个世纪以来, 它却备受蔑视、挑衅、挫折与打击。清朝末年, 一些怀抱救国图强宏愿的仁人志士, 在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时, 已逐渐清醒地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种种流弊, 纷纷冲破儒学传统的束缚, 力倡变法, 以图改良, 于是, 西学东渐之风自此大盛。到辛亥革命时期, 儒家建制自上而下被彻底摧毁, 虽然就民族文化传统深层结构而言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 但从此以后, 失去其具体的托身之所的儒学确已变成了“游魂”, 再也无法恢复它以往那种君临天下的地位。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本身即是以反传统为其重要标志的, 由于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误解, 导致“五四”激进分子对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采取敌视的态度,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致使“五四”以后教育界的主流视“读经”为大戒, 一般人不但平时接触不到儒学, 而且耳濡目染多为讥骂之词, 于是, 儒家的源泉至少在知识阶层中确有渐呈枯竭之象, 而此后近四五十年间, 更因民间社会被消解、荡涤而逃遁无地。一直到20 世纪60 年代末, 美国汉学家勒文逊还认为, 儒家将会是只有在博物馆里面才找得到的东西, 而国内在文革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扼杀更是史无前例的。此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受了一百多年的不断攻击与剿杀之后, 似乎已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然而从70 年代开始, 随着日本与所谓的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的经济起飞, 人们再次目睹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潜力与魅力, 于是重新引起了海内外的普遍关注, 掀起了文化热潮。然而这一切似乎只限于学术界, 从总体上来看, 改革开放的20 年, 由于国门大开, 西方文化思潮纷涌而入, 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外来的先进文化上而忽略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加之以上种种历史的原因, 使得一代代国民“很少见到、听到”中华文化的精粹, 在他们的文化记忆中, 更多的是对它的否定与批判, 以致于对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反感”、“怀疑”,甚至是“排斥”、“厌弃”、“打倒”。可以说, 这一令人堪忧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十年来, 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为宗旨的政策及相关法令, 并将其与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在一起, 推广普及教育, 然而时至今日, 尽管整个局面有所改善, 但总的成效却并不令人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有关这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与深入, 而另一原因, 既是最重要的, 也是最易被忽视的, 那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之时往往只注意到突出其精神层面的道德价值, 而不注重对其现代价值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与宣传。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长此以往, 在人们的头脑中, 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就只剩下了其德育功能, 更何况抽象、空洞“口号”式的宣传非但于事无补, 反而容易使人产生抵触心理, 导致 此项工作难于落实到思想意识的实际层面, 最终其结果只能是传统文化渐趋僵化、了无生机。这显然有违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如西方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那样, 文化“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 而是生命洋溢的, 有如一道洪流, 离开它的源头愈远, 它就膨胀得愈大。”如上所述, 我们不难推断出这样的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绝不缺乏不断发展自我的内在机

智慧树知到中原文化武术篇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武术又称为功夫,与()国画、京剧并称为我国四大国粹。A:中医 B:书法 C:中药 D:造纸 答案: 中医 2、武术有传统武术和()武术之分。 A:竞技 B:比赛 C:表演 D:散打 答案: 竞技 3、武术产生于古代人类与()的搏斗以及部落之间的争斗。A:动物 B:人 C:野兽 D:大自然 答案: 大自然 4、抱拳礼起源于唐朝。 A:对 B:错

答案: 错 5、泰拳是武术的一种。 A:对 B:错 答案: 错 6、中原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自古便盛行尚武之风。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一章 1、武术有内外家之分。最典型的内家拳是() A:太极拳 B:形意拳 C:八卦掌 D:武当拳 答案: 太极拳 2、从地理位置上讲,少林拳系是以()为中心 A:闽粤 B:四川 C:黄河中下游 D:湖北、福建 答案: 黄河中下游

3、公元702年,()首创武举制,开创了以武取才的先例。促进了中原地区群众性的练武活动 A:隋文帝 B:李世民 C:武则天 D:隋炀帝 答案: 武则天 4、武术中的内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练精气神,一类是练() A:铁布衫 B:金钟罩 C:二指禅 D:硬功 答案: 硬功 5、193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上表演的中国武术代表团十一人中有5名来自中原的河南。 A:对 B:错 答案: 对 6、中原地区,武术门类有40多种。 A:对 B:错 答案: 对 7、中原地区诞生了外家拳、内家拳两大代表拳系:少林拳和太极拳系。

A:对 B:错 答案: 对 8、明代出现了戚继光的武术专著《纪效新书》。是武术集大成大发展时期。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创于中原影响全国的三大拳种是少林拳、苌家拳和()。 A:太极拳 B:梅花拳 C:形意拳 D:八极拳 答案: 太极拳 2、国内五大太极拳流派是陈式、武式、吴式、孙式和()。 A:杨式 B:赵堡式 C:李式 D:和式 答案: 杨式 3、位于河南省嵩山的()是公元495年来中国传教的印度僧人跋陀所开建的。A:中岳庙

从当前文化现状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从当前文化现状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五千年华夏,泱泱哉大国。提起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已是老生常谈。然而,我们整日挂在口边的这四个字“博大精深”在今天十三亿中国人头脑中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和意义?这四个字仅仅意味着京剧、诗词和书法吗?它究竟诠释着什么?能给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带来什么?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吗?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这场变革自有其历史延续性。应该说,自1840年英国人用枪炮强行敲开中国大门后,古老的中国就一直在经历着包涵了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其间,有翻天覆地的社会制度变革,有反抗民族压迫的的战争史诗,还有看似平静,实则蕴涵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运动。当然,社会变革也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 在这近一百七十年间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痛苦的洗礼。这中间,无数仁人志士、学贯中西的学者都一遍又一遍地痛苦反思、自省、叩问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救和发展的意义。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释道文化及其传统也几经受到质疑,批判,甚至在今天仍然不时引起学界争鸣的声音。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两个世纪中接连不断的社会变革中究竟体现出了多少生命力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十分微弱。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呼唤民主与科学的中国发展无大益处。回顾历史,遍览周遭,我们的传统文化屡遭尴尬。19、20世纪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潮流使大部分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只有少数思想家仍然能在新旧体制交错的夹逢中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固有文化事业百废待兴,然而其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民众基础。今天,有些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造诣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甚至超过我们大部分国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国内早已被锁入故纸堆无人问津,反而是在日、韩还有一些西方国家中掀起热潮,然后外国人的关注学习热情反过来刺激了中国人,使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发掘被我们遗忘的角落。《围城》里有段描述很精彩:学文的不如学理的,学哲学的不如学外语。钱钟书先生描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然而这一可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作文8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作文800字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作文800字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特质。但是,在当今各种“变异”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开始亵渎文化,把文明积淀看作炒作的工具。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坚守 文化的本真,守护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几何时,我们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气质和风格。微博时代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蓝精灵体”,习惯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话:“元芳,你怎么看?”殊不知,在我们戏谑调侃之时,传统文化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半文半白的 “甄嬛体”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不痛不痒、无病呻吟的“琼瑶体”居然号称能“医治心灵创伤”。这时的我们,情何以堪! 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修饰、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该作何感想?一片 真切的思乡之情被无聊地调侃,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对于中国沉淀已久的文化,我们虽 然没有能力去完全深谙,但也没有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没有资格去胡编乱造,去挑战先人们高超的文学功底。因为我们生在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所以我们要坚守本真,不要丢失了对文化应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在文化调侃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追求适宜的精神愉悦本无可非议。但各种不伦不类的体例的出现却是一个不好的征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保护不了,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当我们对“TVB体”、“流氓体”朗朗上口津津乐道的时候, 我们是否能够听见那一声声来自于几千年前的天空的无助哀号? 坚守文化的本真,并不是要我们一成不变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创新和突破是必要的,毕竟,那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坚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圆月依然是圆月,它是一轮思乡的月,而非被人们俗化了的月亮;坚守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 而不是被整饰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坚守文化的本真,给先哲们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矫揉造作,不要画蛇添足,更不要将经典俗化。 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坚守文化的本真,让自然和谐的春风吹向每一个角落,让经典文化之树绽放鲜花朵朵,滋润万物。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作文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