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结课论文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结课论文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结课论文

目录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1国内研究现状 (1)

1.2国外研究现状 (2)

1.3国内外研究面临的问题 (3)

2.所需要的数据 (3)

3.研究思路和方法 (4)

3.1研究思路 (4)

3.2研究方法 (10)

4.结论和展望 (11)

参考文献 (13)

基于GI技术的海岸线提取研究综述报告(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064141班,冯时,2201410081)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集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地理学等多门科学于一体的新兴学科,正以其实用性、科学性深入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也即将成为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在总结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简要地谈了谈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关注地理信息系统的未来。

岸线是地表最为独特的特征,也是海岸最古老和直观的表现形式。“ 岸线位置”(shoreline position)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指定为27 个全球性地质指标(Geoindicator)之一[1]。岸线分析是研究海岸系统演变的基本方法和重要内容。

因此利用GIS技术对海岸线进行考察研究及其应用可以达到方便精确跟高效率的要求,进一步拓展GIS的研究特别是在延伸海岸线方面的深入是形式所迫切要求的。本文从前人对GIS在海岸线方面具体考察研究为例,总结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海岸线;岸线分析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GIS研究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1980年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成立全国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室为标志J.纵

观其发展历程,也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筹备阶段(1978~1980)、起步阶段(1980~l985)、发展阶段(1985~l995)、产业化阶段(1996年以后)。而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在海岸线方面的应用始于发展阶段到产业阶段期间,近年来, 分形理论无论在数学基础还是在应用方面都有快速发展, 并且在众多学科领域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应用分形理论研究中国海岸线性质已有不少论述。但到目前为止,对于海岸线模拟、海岸线分维以及海岸线长度这三种基本性质,众多学者往往只针对其中一个进行研究,尚未见到将这三种基本性质进行综合研究。这是由于我国GIS在海岸线方面发展时间比较短暂,在某些方面限于技术人才延伸深度的有限,由此仍存在极大考验。同样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有后发优势可以少走弯路,以比较高的起点开展GIS的理论研究和开发应用工作。在我国,GIS几乎进入所有与空间信息相关的领域,在海岸线方面的具体方面也比较全面,利用GIS分析海岸线地理信息而催生的独立产业已经成。在我国利用GIS的沿海资料市场需求旺盛,软件迅速发展,应用不断成熟,专业公司快速成长。同时国家鼓励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将激励GIS在海岸线研究方面的发展。为沿海的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方面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1.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开拓阶段(20世纪6O年代)、巩固阶段(20世纪70年代)、突破性阶段(20世纪80年代)、社会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而具体应用于海岸线则处于巩固阶段

到突破性进展阶段。比我国的开始时间相对较早,同时在人才、设备、科技等方便也比较有利。例如Boak等对岸线的定义和监测技术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指出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完善岸线指标特征定量和基于过程的理解,以及岸线指标与自然水陆界线的空间关系。Gens对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和监测岸线的有关技术方法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相关技术的发展已趋成熟,可以为更复杂的海岸监测场景所服务。

1.3国内外研究面临的问题

(1)人才问题(2)认识问题(3)数据质量问题(4)安全问题(5)网络通讯建设不同步等问题

2.所需要的数据

光学影像、SAR影像、LiDAR数据、视频数据等。具体例如地形图、海图、航片和卫片等。例如在文章《基于遥感和GIS的江苏省海岸线时空变化》中,Landsat MSS/TM/ETM+影像作为数据源,时间跨度为1973年至2012年。所有的Landsat影像数据都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网站得来。大部分数据是经过精确几何校正

和地形校正的L1T 级(Level 1T)产品。若无必须的地面控制点或高程数据,则被处理成1G级产品或1Gt级产品。而在《基于RS、GIS集成技术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研究》一文中提到RS影像数据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数据源包括幅28幅陆地卫星MSS和TM影像数据(1976--2004年),其中1985年以前数据类型为TM7,波段,

地面分辨率30m;图像数据经过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噪声去除后,采用空间域处理和频域处理的方法对上述图像进行增强处理,然后,选用合适的近红外波段,定出水体与陆地分界阀值,从而区分出水体与陆地。

3.研究思路和方法

3.1研究思路

(1)数据获取和预处理。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是研究的准备和前提,数据获取的准确度也是研究精度甚至是否能够加以加以进一步应用的决定性要要素。预处理能够提取有效信息,减弱无效甚至干扰信息,提高数据的准确度,为以后的处理减轻了难度。例如覆盖江苏省全部海岸需要三景Landsat影像数据(图1),为便于叙述,按照影像的覆盖区域,把江苏省岸线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由于三景影像分别位于三个相邻的卫星轨道上,难以保证它们成像时间完全一致,只能对三景影像分别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到江苏省海岸线的特点、数据本身的问题(如云覆盖、成像质量等)和数据的可获取性,本

研究取大约5 年为间隔选择影像数据。所选数据如表 1 所示,北部和南部各选9景影像,中部选择10景影像。

另外为保证数据几何精度的一致性,需要对所选影像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①对部分几何处理精度低的影像利用ERDAS 软件进行图像配准,配准精度小于0.5个像元;②对于成像质量不好或有薄云覆盖的影像,进行图像增强;③由于Landsat 7 ETM+机载扫描行校正器(SLC)故障导致2003年5月31 日之后获取的图像出现了数据条带缺失,影响使用,采用SLC-off模型加以修复。为了遥感影像数据解译的准确性,于2012年7 月开展江苏海岸带的现场勘察,同时结合其他文献资料作为遥感数据的补充。

(2)岸线提取和数字化。岸线提取是将所需的海岸线的资料从所得到的全部数据资料中提取出来,以便于精确处理海岸线的数据资料。数字化是将提取出的海岸线的影像资料转化成数字的形式,更利于计算机的输入存储和输出,为下一步的运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制作奠定基础。海岸线一般指海陆交界线,为多年平均大潮高潮时水陆分界的痕迹线,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海岸线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海岸线的高度动态性决定了现实中并不存在一条固定的“线”,通常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岸线指标(shoreline indicator)或代理岸

线(shoreline proxy)来表征真实岸线的位置。

例如在文章《基于遥感和GIS 的江苏省海岸线时空变化》中,考虑到江苏沿海海堤不断向海域推进,目前的海岸线已成为人工岸线。尽管堤坝的建设主要受人为控制,但多数堤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岸的自然淤涨趋势,其实际位置在理论上基本位于海岸线向海一侧。因此,本研究采用最外侧的海堤作为岸线指标。江苏沿岸海堤多由石英质粗砂构成,成像特征明显,比较平直且清晰可辨。也有相当部分为土堤,堤顶两侧及内外坡均栽植草木,可借助位置、形态和植被特征加以分辨。但由于图像分辨率所限、多条海堤并存及其它线状地物的干扰,完全自动提取仍存在困难,本研究采用半自动化的方法提取海岸线。首先,对所选影像的近红外波段进行图像分割和阈值化处理,生成二值图像;然后,借助ArcGIS 提供的快速矢量化工具ArcScan 提取矢量的线要素;最后,对得到的矢量线要素比照原始图像进行手工编辑修改。

(3)误差计算。误差的大小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度,因此计算误差的值可以估计研究结果的精度问题,决定此项研究以后运用的方面和参考价值。

从遥感影像处理到数字岸线获取过程中会引入各种误差,主要包括季节误差(记为es)、几何校正误差(记为eg)、地形校正误差(记为e)、t 配准误差(记为er)、数字化误差

(记为ed)。在以大堤作为岸线指标的情况下,理论上选择冬季的影像,因此时植被最少,植被的生长状况对判读大堤实际位置的影响也最小。但由于Landsat数据自身的特性,研究区内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利用性受到限制,本研究所选影像的成像日期涵盖了一年中所有月份。而在不同的季节,大堤附近不同的植被长势会对解译大堤的准确位置带来不同的影响。春冬两季影响最小,es设为0.5个像元;夏秋两季影响最大,es设为1 个像元。几何校正误差和地形校正误差为影像提供下载之前处理产生的误差,都可以在元数据文件中获取。配准误差是将图像下载到本地之后,对于那些空间位置不能够很好匹配的数据进行图像配准产生的误差。因此,er值为配准过程中实际产生的总体误差。数字化误差是提取矢量岸线的过程中产生的误差。(4)岸线变化建模。在完成数据获取预处理和岸线数据提取及误差分析后,接下来就是岸线变化建模。数字有利于计算机的输入存储和输出,但对于岸线的变化仅利用数字并不直观明显,因此需要进行岸线的变化建模,变化建摸能够直观简明的揭示出岸线的地质变化,也是利用GIS进行海岸线分析处理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岸线变化建模方法是垂直断面法,该方法已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开发成ArcGIS的扩展模块DSAS (Digital Shoreline Analysis System)。本研究即采用该工具计算江苏省岸线变化率。其中,基线(Baseline)的创建是在所提取数字岸线的基础上,利用缓冲区(Buffer)的方法通过手工修改完成。断面间隔约 1 km,与岸线的总体趋势基本垂直。4183期李行等:基于遥感和GIS 的江苏省海岸线时空变化考虑岸线的位置不确定性(E ),i 利用加权线性回归方法计算每条断面上的岸线变化率。第i 条岸线的权重(w)i 等于其总的位置误差(E )i 方的倒数,即:

wi = 1 E i2 (2)上式可以得知,岸线的位置不确定性越大,权重越小,对回归趋势线的影响也越小,而趋势线的斜率就是岸线变化率。正值表示淤涨,负值表示侵蚀。局部岸段平均岸线变化率可以通过对应范围内所有断面上岸线变化率的平均值求得。假设每条断面上加权线性回归的95%的置信区间是随机和独立的,那么局部岸段平均岸线变化率的不确定性就可以通过下式求得。

(5)结果分析。结果分析是利用GIS进行海岸线研究的最后一步,进行结果分析不仅能够在总结本次研究中得到海岸关于研究的需求信息还能在总结此次研究的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获得经验。例如在文章《基于 GIS和分形理论的海岸线模拟方法研究》中,其具体的结果分析为:利用两种方法对海岸线进行了模拟算法的研究,着重探讨了

科契方法在已知分维条件下的模拟,并编写了相关的程序,实际运行效果良好. 对于分维未知,即需求算分维的条件下,只要将T设为自变量,分维值就成为因变量,通过不断调整T的值,就

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维值,形成的分形元不同,模拟结果也不一样.机中点细分内插法,也是如此.利用这种思路也能自行设计出其他分形元。通过上述模拟过程及结果,可以看到:

a.控制点左右着曲线的大致轮廓,

b.海岸线的曲折度与分维值是成正比的

c.多次模拟结果显示,在同一分维条件下,对同一海岸线进行模拟,结果是“ 随机中点细分内插法”生成的模拟岸线的曲折度往往比“改进后的科契曲线方法”的小,而“改进后的科契曲线”体现的细节比“随机中点细分内插法”更丰富.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改进后的科契曲线法” 往往用于大比例尺地图海岸线的模拟。

d.无论是“随机中点细分内插法” ,还是“改进后的科契曲线法” ,其迭代次数仅与曲线的粗糙程度有关。

e.海岸线的分形性质是客观存在的,

f.现实中的海岸线十分复杂,形状也是各异多变。在不同条件下,分形元、分维值、粗糙度、控制点等参数之间的选择,对最终模拟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其内在因素、相互关系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应用条件等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自然界的复杂性和不规则性,任何模拟只能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限度内,任何模拟结果,经过放大浏览,都会发现它们之间微结构

相差还是很大的. 因此,如何更精确、更逼真地再现海岸线的神奇面目,也是进一步研究的目标.。

3.2研究方法

(1)科契曲线的生成方法。

首先从一个简单的图形出发(这个图形被称做源图),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不断变形,即利用分形元代替原图上的每一条直线段,然后将变形后的图形作为源图,利用类似更小的分形元来进行变形,直至满足给定的迭代次数.。

(2)分形插值方法。

分形插值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代数多项式插值和样条函数插值的插值方法。分形插值方法是依据迭代函数系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数值方法, 可以更加有效的、逼真的模拟具有分形性质的几何体, 如自然景物、地形地貌等。在二维欧式空间R2中给定n +1 个点(xi , yi) ,

i = 0 , 1 , 2 , …, n寻求一个连续函数f(x) , 使得f(xi) = y i , i = 0 , 1 ,

2 , …, n。

(3)海岸线分维的计算方法。

分维是描述空间和客体的一个重要参数,相对经典维数而言,其可以为整数,也可为分数. 而实际测定分形维数的方法很多,人们往往总结成“网格法”和“ 量规法”等方法[2 ] .根据分形理论,有Nn= Crn- D ( 1)其中, Nn是特征线度为rn的物体数目, C是比例常数, D称做分维数.为了确定D ,将式(1)改写为D = ln(Nn+ 1 /Nn)/ln(rn/rn+ 1)( 2)图1

所示为两种曲线的分形元.(a) 中点细分内插分形元(b) 科契曲线分形元图1 两种曲线的分形元根据式(2) ,图1(a)所示分形元的维数应该是D = ln(2/1)/ln(1/ratio) (3)其中,ratio= rn+ 1rn.而图1(b)所示分形元的维数应该是D = ln(4/1)ln(( 2r+ 2rcos (T))/r (4)如果T= 60° , 则由式(4) 可以得到D 值为1. 261 9,其图形正是人们最常用的科契雪花曲线的分形元.反之, 如果给定 D 值, 也可以通过式(3)或式(4)计算得到ratio 和T值,即可得到基于不同分维值的曲线分形元.基于以上思路,利用不同的分形元来模拟各种维数下的海岸线.由于上述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分形元的构成不同,但实现思路却基本相似, 故只就第2种方法——改进后的科契曲线法进行探讨。.

4.结论和展望

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分维未知,即需求算分维的条件下,只要将T设为自变量,分维值就成为因变量,通过不断调整T的值,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维值,形成的分形元不同,模拟结果也不一样。对于随机中点细分内插法,也是如此。利用这种思路也能自行设计出其他分形元。通过上述模拟过程及结果,可以看到:

(1)控制点左右着曲线的大致轮廓,因此,选择控制点的原则是: 尽量选择海岸线明显的拐点处; 控制点之间的距离不要相差太大. (2)海岸线的曲折度与分维值是成正比的,即分维值越大,曲线的曲折度越大.但在不同的模拟方法之间,即使是同一分维值,二者模拟曲线的曲折度也是不一样的,故不能将二者进行简单的比较.

(3)多次模拟结果显示,在同一分维条件下,对同一海岸线进行模拟,结果是“ 随机中点细分内插法”生成的模拟岸线的曲折度往往比“改进后的科契曲线方法”的小,而“改进后的科契曲线”体现的细节比“随机中点细分内插法”更丰富.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改进后的科契曲线法” 往往用于大比例尺地图海岸线的模拟。

(4)无论是“随机中点细分内插法” ,还是“改进后的科契曲线法” ,其迭代次数仅与曲线的粗糙程度有关,迭代数越大,海岸线的粗糙程度也越大,但对曲线的分维值几乎没有影响,而这正是海岸线具有自相似性的特征体现。

(5)海岸线的分形性质是客观存在的,分维值是表征其自相似特征的良好参数. 而据此采用的分形模拟在海岸线生成、分维计算等方面的应用不失为一种典型的方法. 该方法对海岸线、构造线等其他多种自然界中存在的线实体的分形研究都是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

(6)现实中的海岸线十分复杂,形状也是各异多变. 在不同条件下,分形元、分维值、粗糙度、控制点等参数之间的选择,对最终模拟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其内在因素、相互关系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应用条件等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自然

界的复杂性和不规则性,任何模拟只能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限度内,任何模拟结果,经过放大浏览,都会发现它们之间微结构相差还是很大的。因此,如何更精确、更逼真地再现海岸线的神奇面目,也是进一步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江,李佩武,庄振业,刘冬雁. 基于组件GIS的海岸线分形模拟研究[J]. 海洋湖沼通报,2008,02:67-74.

[2]周江,印萍,程荡敌,方晶,岳军. 基于GIS和分形理论研究的海岸线图像和分维以及长度[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04:65-71.

[3]陆娟,王建,石丽. 基于GIS和分形理论的海岸线模拟方法研究[J].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3,06:96-100.

[4]何庆成,张波,李采. 基于RS、GIS集成技术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研究[J]. 中国地质,2006,05:1118-1123.

[5]李行,张连蓬,姬长晨,刘红樱,黄巧华. 基于遥感和GIS的江苏省海岸线时空变化[J]. 地理研究,2014,03:414-426.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定稿 2012年新稿

原文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cb18489536.html,/news/dianda/2012-06-27/122.html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2010春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姓名: XXXXXX 学号: XXXXXXXXXXXX 分校:河西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 XXXXXXX 时间: 2012.XXXXX

目录 内容摘要 (2)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3)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3) 二、激励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5) 三、学习心得体会 (8)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内容摘要 管理是组织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活动有组织、意识,不断的进行协调的活动。管理作为协同各个成员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行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管理学又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总结。是从事管理活动的部门、单位、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它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所以,管理方法要多样化、要讲究艺术。本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管理学基础》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讲理论联系实际。第三部分学习心得体会。第四部分结语。本文从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各个方面对管理学的内容做了详细的解释。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本书讲述了十三章的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讲述了管理的概念及性质和管理的职能及作用,还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描述。管理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做了概括和理论总结: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韦伯—管理之父;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等等。这些学派主要是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 第三章、计划 计划是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计划工作具有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效率性的特征。其任务就是明确目标,并拟订实现目标的方案、措施。 第四章、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它用系统的方法,将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

管理学原理论文--张丽敏

金陵科技学管理学 课程作业 题目:战略及商业模式分析研究报告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 考查学期: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姓名:张丽敏 学号:1407101036 专业:14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成绩: 指导老师:朱骅

战略及商业模式分析研究报告 ----老凤祥总体分析 张丽敏 中文摘要:老凤祥是中国珠宝的十大品牌之一,近几年来年营业额持续位列第一,作为中国首饰业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珠宝门类最全、文化底蕴最深的珠宝 首饰龙头企业,老凤祥通过新的管理模式,及时根据外部环境调整企业的战 略方向,最终确定了以品牌为导向的战略模式。 关键词:老凤祥、发展战略、swot 一、引言 老凤祥作为中国珠宝第一大品牌, 2012年营业额255亿,2014年营业额328 亿。创业于1848年的老凤祥已走过了160多个春秋,是中国首饰业的世纪品牌。 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正是由创始于1848年的老凤祥银楼发展沿革而来,其商标 “老凤祥”的创意,也源于老凤祥银楼的字号。如今老凤祥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科工 贸于一体,拥有老凤祥银楼有限公司、老凤祥首饰研究所有限公司、老凤祥珠宝首 饰有限公司、老凤祥钻石加工中心有限公司等20多家子公司,首饰厂、银器厂、 礼品厂、型材厂四个专业分厂,以及60余家连锁银楼、300多家专卖店和1000多 家经销商的大型首饰企业集团。 二、珠宝整体局势(老凤祥外部环境分析) 中国珠宝首饰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停滞、恢复、发展三个阶段。在20世纪 80年代以前,我国珠宝首饰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始终没有得到什么发展;在80 年代之后,我国珠宝首饰行业经历了近十年的恢复期,在这个时期我国珠宝首饰行 业得到了一定的恢复性发展;从1990年至2000年中国珠宝首饰业才开始真正地进 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该阶段中国珠宝首饰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后在 2000年至2008年之间,中国珠宝首饰业又进入了一段相对平稳的发展期,在这个 时期中国珠宝首饰行业真正的走向壮大。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 中国地大物博,有哲学不完的地理知识,它既包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成因,又囊括了成百上千种的人文形态。接下来就跟着我一起去看看吧!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篇一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

地理信息系统结课论文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结课论文题目:地理信息系统结课论文 学院建筑学院 专业班级城市规划一班 学生姓名刘溪 学号 20080940111 任课教师赵姗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or Geo-Information system, GIS)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geo-information system " 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System. " It is a very important space for a particular information system. It is in the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system support, on the whole or part of the Earth's surface (including the atmosphere) in the relevant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pace data acquisition, storage, management, operations, analysis, display and description of the technical system.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 [大纲]一,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一),GIS的基本概念: (二),地理信息系统分类: 二,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一),城市规划业务及GIS新技术 1,OfficeGIS与城市规划 2,虚拟现实及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城市规划 3,嵌入式GIS与城市规划 4,GIS与遥感技术结合 5,其它应用 (二),区域城市规划、城乡规划及GIS技术 (三),问题与展望 三,我国GIS发展面临的问题 四,结语 [正文]

管理学原理论文

管理学原理论文 论新形势下学校的经营管理———以法约尔“五职能论”的运用 题目“五职能论”在学校职能管理中的运用 系别亚欧语言学院 年级2013级 姓名黄玉洁 学号1304010305 编号1-6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2015年6月24日“五职能论”在学校职能管理中的运用 黄玉洁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401120 【摘要】“学校经营”是以学校运作实践为基础,结合国外成功办学经验,借用企业管理理念,遵循教育自身规律,探索如何精心筹划营谋,以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提升教育品质,实现教育目标最大化的办学之道。文章以法约尔的五职能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学校内部经营控制与管理的关系,确定了控制只是管理的一项职能这一基本前提,并初步架构了新的内部控制框架和内部控制范围,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三个要素,即风险识别、控制活动和交流。 【关键词】法约尔;五职能理论;内部控制范围;学校: 一决策

过去有许多人把“决策”仅仅看作是:“从行为过程的各个抉择方案中作出选择”,因而认为:“决策”是“计划”职能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计划是决策过程中的一部分。计划是为实施决策制定的,任何计划都是实施的工具。决策是针对未来的行动制定的。未来的行动往往受到行动者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制约,所以决策前首先就要分析外部环境、分析本身的长处和短处,对未来的形势作出基本的判断。 法约尔提出,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职能。各个职能间有内在逻辑关系,在实际中不可能完全分割开来,而是相互融合,相互联系。他认为,在一个企业里,控制就是要证实一下是否各项工作都与一定计划相符合,是否与下达的指示及已定原则相符合。其中,管理的控制职能是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按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活动。控制的目的在于指出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加以纠正并避免重犯。 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他认为,对物、对人、对行动都可以进行控制,从管理角度看,应确保企业有计划并且执行计划,还要及时加以修订,控制应确保企业社会组织完整、人员一览表得到应用,指挥工作符合原则和协调会议定期举行等等。 法约尔DE管理理论中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 1.学校经营管理的最大弊端是为了不断完善内部控制,而将内部控制定义不断延伸,进而涵盖了管理DE方方面面。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法约尔的五职能理论中,控制只是管理的一项职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正确界定内部控制的范围。控制的本质还是为了实现管理的目标而进行一系列保证措施的过程。 2.有一个前提是必须加以肯定的,就是内部控制贯穿了管理的始终,组织的架构、决策的制定、信息的反馈等环节中都有内部控制的存在。 二组织 决策的实施要靠其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从人类对合作的需要产生的,学校如果要在实施决策目标的过程中,能有几个合作个体总和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效率,就应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学校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这就是管理的组织职能。 学校经营管理需要多个阶层的合作,合理分工,用制度规定学校成员的职责和每个人互相之间的相关系,才能使学校更好的发展起来。 三领导 决策与组织工作做好了,也不一定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因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要靠组织依靠组织全体的努力。配备在组织机构各种岗位上的人员,由于各自的个人目标、需求、偏好、性格、素质、价值观及工作职责和掌握信息量等方面存在矛盾和冲突。因此就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沟通人们之间的信息,增强相互的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一门非常奥妙的艺术,它贯彻在整个管理活动中。 四控制 人们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常常使实践活动偏离原来的计划。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稚嫩。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

中国文化地理结业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地理 论文题目:南北方的地理条件对各自文化现象的影响分析姓名: 系别: 专业班级: 学号: 2012-6-6

目录 摘要 (3) 关键字 (3) 一、粗犷辽阔、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 (4) 1、位置范围 (4) 2、地形特征 (5) 3、气候特征 (5) 4、饮食习惯 (5) 关于鲁菜 (5) 5、建筑风格 (5) 6、综合论述 (5) 二、支离破碎、终年湿润的南方地区 (5) 1、位置范围 (5) 2、地形特征 (6) 3、气候特征 (6) 4、饮食习惯 (6) 关于维扬菜 (6) 关于川菜 (7) 关于粤菜 (7) 5、建筑风格 (7) 6、综合论述 (7) 三、结论 (7) 参考文献 (8)

南北方的地理条件对各自文化现象的影响分析 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使得东西之间的经度范围相跨较大,南北之间的地区差异性显著。故而,每个地区由于其不同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地理条件的分析,总结出地理条件对文化现象影响的相关结论,以便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地理与文化之间的关联。 关键字:地形地貌、气候特征、饮食习惯、建筑风格Abstract:China land area with a vast territory, making something between longitude range across a larger phase,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regions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refore, each region due to thei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formed and adapted to the culture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summed up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on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a 's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Association between. Key words:Landform,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dietary habits, architecture style 一、辽阔、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 1、位置范围 ○1自然: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黄海和渤海。(三大地理单元)。【○1】

地理信息系统论文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摘要:地理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为GIS在交通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创造了一定基础。本文概要介绍了了GIS-T技术及其功能特点,并展望了其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GIS GIS-T 空间查询最佳路径分析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同GIS技术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由于交通信息系统具有精度要求高、规则复杂、动态化、离散化等特点,原有的信息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交通应用的需求,而借助于GIS的强大功能,可以实现交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将GIS与传统的交通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紧密结合,延伸出了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 Transportation),简称GIS-T。它是GIS与多种交通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的集成。 (一)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GIS-T集成了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不同于以往只处理统计数据的数据库系统(DBMS)和处理非地球坐标的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软件(CAD)。在对象处理上比上述两类软件更加全面。即GIS-T所处理的事务对象具有空间地理特征,也具有统计信息特征。如一段公路,起迄点是它的地理特征,公路的造价、技术标准以及交通量等又具有统计数据特征。这些统计数据在纸介质地图上是难以描述的。GIS-T是空间分析技术、地图可视化及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并以其混合数据结构和强大的地理空间分析功能而独树一帜。 GIS-T的基本思想是:将地球表层信息按其特性的不同进行分层,每个图层存储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对象集,如道路、桥梁、隧道等构成不同的图层,然后分层管理和存储。这样每个图层都有一个唯一的数据库表与其相对应,这个数据库表成为属性数据库,库中内容称属性数据。因此GIS-T是一种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它除了具备一般数据管理系统的数据输入、存储、查询和显示输出等基本功能外,更能够执行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一个应用分析模型,通过动态分析为评价、管理和决策服务。 目前很多研究人员致力于GIS-T的研究与开发,围绕着GIS-T产生了较多的研究课题,不同的研究课题涉及到的GIS-T的功能也有所区别。为了进行具体说明,可以通过定义3个功能组来获得一个通用的框架,这3个功能组是:数据治理(实现数据存储和维护)、数据操作(实现原始数据的创新)、数据分析或者建立可分析的模型。它们是相互依靠相互支持的,数据存储是数据操作的前提,而数据的建模又是在前两个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数据库治理系统 长期以来,交通部门要使用和维护大量的信息,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多个交通信息系统共

管理学概论结课论文

管理学概论结课论文 关于行政管理 摘要:在如今行政管理实践追求以人为本理念的条件下,行政管理理论中出现 的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推动行政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建筑在实证主义认知论之上的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结构一功能主义方法的局限性进行检讨的同时,提出解释理论和批判理论对行政管理研究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吸收与借鉴,并共同促进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对完善行政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改进行政管理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实证论,解释视维,批判视维。 在行政管理和工商管理领域,学者们经常使用“典范”(Paradigm)这个词,也许是作为引起人们注意力的一种方法,此词经常出现在各类专著和文章的标题中。但是,由于缺乏创造性,许多学者所揭示的典范架构常令人失望。这类典范通常是一些旧的观念的再包装,再加之植根于传统的结构一功能主义、开放系统理论(或新系统理论),因此,只注重于对人的行为和组织现象做一种决定论的阐释。这类典范之认知力实质是一种实证论的探究方法,目的是把人们的组织经历加以客观化,由此来证实科层制的工作绩效。需要说明的是,该文在此决不隐含这样的意思:观念重组和经验资讯的呈现在本质上并不重要。相反地,只要能够对社会情境之中的各类涵义予以清晰划分,只要能够对人类的沟通、管理活动和公共福祉进行改善的话,那么这类工作就是重要的。 尽管存在着理论视维的分裂状态,但是可以说,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现象研究中的以宏观或中观为取向的制度方法和功能方法仍占有主导地位,因为其范围和方法能够为行政管理学者和实践者所接受。事实上,实证论和管理取向的思想在行政管理研究和著说中是显而易见的。更进一步说,这类思想方式与主流行政管理中的

管理学原理书中的有关组织结构方面的论文

管理学原理书中的有关组织结构方面的论文为了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满足丰富而个性化的顾客需求,以便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赢得胜利,设计有效、捷的组织结构是所有组织面临的暂新课题。因此,组织的结构设计必须在部门化,岗位设定、管理层级、沟通方式、结构模式等方面能够畅通纵横两方面的信息流,这些信息流是实现组织整体目标所必需的。唯有如此,组织才是有效的。 从鸿远公司目前的组织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公司是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该结构的优点是:整个组织既保证了命令的统一,又发挥了职能的作用,有利于优化行政管理者的决策。而根据材料显示,该公司管理层级过多。由于各部门分支组织层次过多,使得组织管理存在沟通上的问题,无法使各个部门协力合作;同时,各部门各自成体系,实行多头领导,往往由于政出多门,易出现指挥和命令不统一的现象,妨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集中统一指挥,容易造成管理混乱,不利于责任制的推行,有碍于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该公司职能重叠,管理混乱,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各职能部门在面临共同问题时,往往容易从本位出发,从而导致意见和建议的不一致甚至冲突,加大于上级管理者对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负担,其次是职能部门的作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一些下级业务部门经常忽视职能部门的指导性建议与意见,使得有利的建议无法贯彻落实,延误公司的发展。 同时,结合鸿远公司自身经营情况,总公司与子公司的职能部门也存在相应冲突,不易达成共识,同时职权分散,造成公司内部协调能力下降。鸿远公司由初创时的几个人,发展到今天的1300余人,资产也由当初的1500万元,发展到今天的5.8亿元,经营业务从单一的房地产开发拓展到以房地产为主,集娱乐、餐饮、咨询、汽车维修、百货零售等业务于一体的多元化实业公司。现在公司既要对下属经营机制进行有效的控制,又要尽可能地减少上级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减少对下级经营机构的日常经营和管理事务的过多地干涉。就必然要采用事业部制结构对企业按照“集中政策,分散管理;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总要求进行有效的管理。事业部是企业按照分权原则设立的、在经营上具有较大独立性的内部经营结构。事业部之所以能够有较大的独立性,主要是因为它所经营的产品和市场有相当大的规模,符合相对独立的经济合算要求。成立事业部需具备3个基本条件:第一,每个事业部必须按照企业总的政策和要求,在自己的产

管理学期末论文

管理学原理 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建立良好的组织沟通机制院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11级 学号:222011********* 学生姓名:谭超跃 指导教师:张雪峰 成绩: 完成时间:2012年6月6号

浅谈建立良好的组织沟通机制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许多组织由于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致使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严重阻碍了组织的良性发展。良好的沟通有利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协调力,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性作用,使整个组织能够围绕终极目标良性运作。本文主要对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沟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障碍的分析,就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沟通沟通障碍良好的沟通机制 一、沟通的重要性 在组织运行和管理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机制能够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保障。沟通在现代化管理和组织运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稳定员工思想,改善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沟通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进行社会交往是人的需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和不可或缺的环节。缺乏沟通会使人产生孤独感、没有安全感,甚至造成人格的扭曲,不利于人的发展。良好的沟通可以缓解人的紧张情绪,消除焦虑,促使人们的相互了解,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2、有利于管理民主化。沟通有利于组织民主化管理的开展,管理民主化会进一步促进组织内部的全方位沟通,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部门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增强彼此间的了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使员工及积极参与到组织的管理中来,提高组织操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使组织运行的更加合理。良好的沟通可以改进领导的管理方式,又可以提高员工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 3、有利于建设高绩效的团队。高绩效的团队是组织应对各种风险,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沟通可以把具有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个体打造成一支强有力的团队,使他们可以为组织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 4、有利于减少组织内部的冲突。在社会就交往过程中冲突在所难免,对一个组织而言一定的冲突有利于组织的良性发展,关键在于管理着如何对冲突进行管理和引导,把冲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并使之朝着有利于组织的方向发展。此时高效的沟通可以减少组织内部不必要的冲突,降低内耗,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5、有利于增强组织应对危机的能力。当今世界局势变幻莫测,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组织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如何应对随时都可能出现的危机成为了组织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沟通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通过对多不同观点进行整合和创新,可以找到应对危机的新方法,提高危机的管理水平。 二、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在沟通过程中,由于沟通主体之间的知识、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干扰,可能会导致沟通无法有效地进行。沟通中存在的障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信息筛选。信息发送者为了使信息的发送对自己有利,往往有意操纵信息的情况。比如说,一个企业主管在向上级汇报情况时,往往都是上级想听到的信息,在向下级传达信息的时候,通常都是他愿意让下属知道的那部分。这样一

2016年下学期《中国文化地理》网上课程考试题库

《中国文化地理》网上课程考试题库 (标绿色为新增试题) 一、单选题 1.说起文明的起源,最为重要的就是?C A人类的起源B文化的起源C 农业的起源D社会的起源 2.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B A都在热带B都在东半球C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D都最先种植了水稻 3.四大文明中哪一个文明与其他三个文明不在同一纬度上呢?B A古埃及B中国C巴比伦D印度4.中国早期农业的主要作物是?A A小米B小麦C水稻D玉米 5.以下属于小米生长范围的是?A A小米生长范围很广泛大都地区都可以B山坡C河流边D平原 6.真正出现将水稻转换成农业的地方是在?A A长江流域B海南C广东D西北 7.中国早期北方的文明出现在哪个区域?A A黄河流域B西部地区C东北地区D长江流域 8.中国历史的早期,现在称为先秦时期,可以划分为皇、帝、王、和哪个时代?AA 霸B君C主D诸侯9.三皇是指天皇、帝皇和?B A海皇B人皇C世皇D皇帝10.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B A炎帝B舜C水帝D冥帝11.

有位历史学家叫顾继刚,他写了一篇文章,解释一个学说是?A A递层演进说B历史进化说C帝皇演进说D传位演进说 12.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大概是从以下哪个时期传诵而来的呢?D A夏朝B商朝C秦朝D春秋战国时期13我们所说的中国文明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C A五千年B三千年C四-五千年D一万年14.世界文明的起源大概在?B A公元前1500年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400年D公元前2000年第 15.我国在什么时候兴起了白话文运动?A A清朝末年B唐朝末年C秦朝末年D宋朝末年16.我国在什么时候统一了文字?DA清朝B 唐朝C宋朝D秦朝17汉语属于哪个语系?C A阿拉伯语系B印欧语系C汉藏语系D阿尔泰语系18我国哪一地区首先出现的文字?C A西部地区B东部地区C中部地区D南部地区19.相比较而言,哪种方言最为复杂?D A赣语B湘语C粤语D闽语20下列不属于北京的别称有?D A北平B燕京C蓟D都城21我国的文字最早出现在哪里?C A南方B北方C黄河流域D长江流域 2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近几十年北方饮食的变化的是?C A水稻的出现B小米的减少C紫薯的引进D玉米的发展 23.北方菜偏重于以下哪种口味?A A咸B甜C辣D酸

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管理学论文)

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 通过对《管理学原理》该门选修课的学习,本人对管理学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经过一番的归纳整理,本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管理学的定义 管理活动是伴随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一类社会活动,是人类为追求自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管理活动产生的主要原因应归结于人类为了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凶险的内外势力和克服自身的弱点,为了维护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群聚现象。 对管理学的定义有很多,如:“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泰勒;“管理就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法约尔;“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中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孔茨。不仅不同的研究者对管理的定义不同,就是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定义。比如罗宾斯的《管理学》第11版认为“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督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而在之前的第9版中则认为“管理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而且似乎差别很大,难以进行辨识。但万变不离其宗,不同的定义所反映的客观事实是一样的,即在定义中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组织、目标、人、活动、协调这样一些与人类群聚活动密切相关的词组,也就是管理工作应包括的基本活动内容。 管理学发展与理论 对历史的研究很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我们发现当今管理实践的起源,以及认识到什么是有效的和什么是无效的。从金字塔的建造中,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实践的早期实例。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这本著作中提出来劳动分工的好处。另一历史事件是工业革命,它使得工厂里制造产品比家庭里生产更加经济。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运用科学的原则来研究体力劳动,以及寻找一种最佳方法来从事这些活动。吉尔布雷斯夫妇的最主要贡献是找出有效率的手部和躯体动作以及设计合适的工具和设备以及使工作绩效最优化。法约尔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而今天的许多管理概念都源于这些原则。韦伯描述了一种理想的组织类型——官僚行政组织,而今天的许多大型组织仍然具有这种组织的特征。 组织行为学的早期倡导者贡献了观点和理念,但他们都认为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而且受到相应的管理。霍桑研究显著地影响了管理界对人在组织中的作用所持的看法,从而导致了人们在进行管理时强调人的行为因素。行为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天的组织是如何被管理的。当前许多关于动机、领导、群体行为和开发,以及其他一些行为事项的理论都可以追溯到组织行为学的早期倡导者和从霍桑研究中得出的结论。 定量的方法涉及统计学、优化模型、信息模型和计算机模拟运用管理活动。今天的管理者在计划和控制工作任务时(例如配置资源、改进质量、编制工作进度或确定最优库存水平),尤其是制定决策时,会运用定量方法。全面质量管理——一种致力于持续改进及对顾客需求和期望做出快速应对的管理哲学,也运用定量方法实现自己的目标。

管理学结课论文

管理学结课论文“Z理论”及其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启示 姓名:李龙威 学号:201201110115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老师:裴广一

“Z理论”及其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启示 [摘要]:威廉·大内的“Z理论”是一本研究美日管理差异的经典著作,在这本经典之作问世后经过三十年的管理实践和理论发展,Z理论作为管理学领域的一颗耀眼明星,Z理论中的比较管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在构建中国管理模式方面Z理论仍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威廉·大内;Z理论;比较管理理论;中国管理模式 Z理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首次问世到现在二十一世纪,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Z理论的核心理论不断被企业所改造,完善或者抛弃,在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Z理论中的很多核心内容,比如缓慢的升职评估,终身雇佣制,以及非专门化的职业发展模式等,这些东西在被企业学习之初并没有完全被采纳,至少是很多人对其中的制度设计持怀疑的态度,并没有大刀阔斧地进行所谓完全Z理论化的改造,很多人认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迁,Z理论的说服力以及支撑Z理论被重视的外界环境也随之消失,因而Z理论正逐步地被现代的企业所抛弃而慢慢地推出现代企业管理的舞台。那么,Z理论对于当代的企业管理真的毫无作用了吗? 对中国构建完善的管理模式没有启示了吗?本文将进行深入的探讨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一,Z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内容 (1)Z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美、日企业的比较研究对象是美、日的知名企业,研究方法是以这些企业的管理模式为模型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在比较研究中他发现,在当时的美国企业里,一般来说,科长、经理等企业的管理者都一致认为,他们应该自己当担起决策的责任。大多数机构实行一种“局部关系”,即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仅涉及对完成特定任务直接相关的那些活动,而其他的关系却少之甚少。大内把这种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当时研究的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 型组织。 然而相反,在研究日企时,他却发现日本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譬如日企重在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共命运;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同时为职员提供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除此之外,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会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在进行决策的同时,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并对-件工作集体负责。如此而来,使人们树立了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因此,大内把这种组织称为J型组织。 以上所提的则为美、日企业比较时文化上最大的差异,而Z型组织是在比较后得出的和日本企业特征相似的一种组织,这三类组织的比较可以表示如下: 表一三类组织比较 日式组织(J)美式组织(A)Z型组织 终身雇佣制短期雇佣制长期或者终身雇佣 缓慢的评估或者升职过程快速的评估或者升职过程长期考核逐步提升 非专门化职业发展模式专门化职业发展模式非专门化职业发展模式 含蓄的控制机制明明白白的控制机制含蓄的控制机制

管理学论文Z理论3000字

《Z理论》读后感 作者简介: 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日裔美籍管理学家。1961年高中毕业于檀香山普纳胡学校(Punahou School)。高中毕业后,在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学习政治经济学,1965年获学士学位。1965至1967年,在斯坦福大学学习,获企业管理硕士学位。1967至1972年,在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获企业管理博士学位。1979年,接受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聘任,到安德森商学院任教,承担管理过程和组织设计的教学。1993年至今,他担任了这个学院的荣誉教授。1996年至1999年,大内曾兼任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他从1973年开始转向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于1981年在美国爱迪生维斯利出版公司出版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Z Theory)一书,在这本书中,他提出Z理论,并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如今,他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管理学教授。 作品简介: 《Z理论》是威廉·大内在1981年出版的,在这本书中,他提出Z理论,并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Z理论》一书与《成功之路》、《日本的管理艺术》、《公司文化》一起被称为美国管理“四重奏” 关键词: 生产率、Z型企业、A型企业、从A型到Z型的步骤 摘要: 1.使工人关心企业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 2.在研究组织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中,目前广泛流行着组织的生态观点。这种从生物模式借来的生态观点启发人们去思考组织的内部形态,就想对一朵玫瑰花或一只象的内部那样,只不过是对于特殊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性的反应。 3.生产率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它需要以有效的方式把个人的努力协调起来,并要采取合作的以及具体有远见的做法,给雇员以各种方式的鼓励。 4.Z理论的第一课是信任。/Z理论的第二课是微妙性。/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力,亲密性是一个必要的因素。 正文: 《Z理论》一书是威廉·大内在了解日本企业的运行机制,结合美国企业的运行机制,总结出既借鉴日本的企业体制,又联系美国的实际的Z理论,并且指出了从A型组织向Z 型组织转变的13个步骤。下面将一一进行论述。 首先,先来看一下Z理论产生的背景。(1)时代背景:立足于从理论上澄清美国学界对日本企业的误解。20世纪70年代以后,诞生过泰罗、西蒙、德鲁克的美国,弄不清楚日本人是如何在经济上逼进美国的。在当时的美国学界,“为什么要学习日本”成为一种普遍的疑问、反问和追问。(2)学术背景:二十世纪初期,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二十世纪

管理学原理论文3000字

管理学原理论文3000字 篇一:管理学原理课程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东方科技学院班级:08机制2班 姓名:吴洪欣学号:202141914220 课程论文题目:怎样管理企业——我对管理学的理解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 日 怎样管理企业 ——我对管理学的理解 学生:吴洪欣 (东方科技学院08级机制2班,学号202141914220) 摘要:《孙子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胜。无论什么事情的成败归根到底都是由人,做人成功者,很多事情就水到渠成,不谋而就。在管理中管人和做人都是一种艺术,做人又是管人的根本,得到下属认可的领导者浑身散发着领袖的魅力,吸引下属无怨无悔的追随。做人,做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有魅力的领导者就必须胸怀大气魄、有胆有谋、勤奋务实。员工是企业的最大财产,员工管理的

好坏,人力竞争的胜负,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把握这笔资源的关键在于识别、运用与留住人才;得人心;团结员工,上下一心。 关键词:修身、自身素质、气魄、眼光、市场需求、胆识、谋略、预测、随机应变、勤奋、务实、齐家、综合实力、人才、关怀、报酬、激励、压力管理、和谐、平等 Abstract:There is a sentence in “Sun Tzu’s Art of War”:The group in which the higher and lower pepople have the same desire will be the final winer.It is what kind of person you are that determines whether you will be successful, no matter what you do.If you are a successful conductor,the perfect fancination coming from you will attract all your underlines to follow you from their hearts.To be a magnetic conductor,you should have not only courage and insight,but also intrigue;you should be delident and pragmatic.In addition,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a company is staffs.They have respect to your company’s rise and fall directly.So,whether you can use intelligent pepople wisely becomes the key point.however ,this is not enough,sparing no effort to make all employees be united as one is the point you can never ignorant. Key words:self-improvement、own quality、breath of spirit、eyesight、market demad、courage and insight、strategy、forecast、trim the sails、delidence、pragmatic、to requlate one’s family、general strength、talents、solicitude、reward、encouragement、pressure administration、harmony、equlity.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认为,这也是管理一个企业的大步骤。不“修身”,没有足够的自身素质做基础,如何管理好一个企业?不“齐家”,不能团结自己的员工,使企业凝聚成一个整体,如何“治国,平天下”即

管理学原理论文1

组织文化建设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通过分析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建立优秀的组织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促进作用,从而使组织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建设;机制 组织文化是指控制组织内行为、工作态度、价值观以及关系设定的规范,即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它组织。当前,组织文化建设受到业界越来越高的关注度,其作用也日益彰显,被誉为促进组织发展的“源动力”和永保生机的“常青树”,因此,很多组织都把建设特色文化作为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人力资源的作用也被组织所重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观念也被组织所认同,“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何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这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文化建设对人力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组织文化是以组织精神为核心,起到凝聚组织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是组织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培育形成的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并共同遵循的、具有先进性与个性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突出人本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开发进一步系统化、层次化,形成新型的管理机制和协调的运转机制,提升人力资源运行效率。所谓新型的管理机制,就是建立起以制度文化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优秀的员工团队,努力把人力资源提升为人才资源,形成有利于促进人才成长、有利于促进人才创新、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组织发展相协调的工作格局。建立一套科学的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组织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组织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发展大计 组织文化服务于组织,并为组织创造价值,但是,没有良好的组织文化,组织就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具有先进理念的组织文化,也必然具备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必定注重“以人为本”。优秀的组织文化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员工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与组织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使组织获得一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提高组织凝聚力。 2.1优秀的组织文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提高员工满意度,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优秀的组织文化可以创造和谐、融洽的组织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无疑对增加员工积极性、保持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加强管理者与员工的双向交流,让员工了解组织的发展规划,让管理层为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增加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让员工感到在本组织中工作是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