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捕蛇者说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捕蛇者说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捕蛇者说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3篇)

导语: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应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捕蛇者说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捕蛇者说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2.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应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学

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

“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首先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接着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这是教材的重点,因此要着重领会。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是全文的主要部分。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这是教材的难点

所在,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得出对比和衬托之处。

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偶句、散句交错运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行文高度紧凑,语言精练,笔力遒劲,沉郁深厚,言真意切,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珍品。

教学设想:

本文词语量大,需要理解的实词比较多,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如果字字讲解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读懂字词句,在此基础上,总结文章的写法,并突出这种写法的目的,教学中始终要注意扣住中心。

因此,本文的教学步骤大致分为这样几步:先读准课文,包括字音和停顿;再读懂课文,包括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意义,

理解文章句子的意思;接着读透课文,包括分析文章的写法,把握文章的中心;最后读活课文,在把握文章的中心的基础上,联系本文所叙述的事件,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并引发联想和思考。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本文作者是我们熟悉的一位古代文学家,初二我们曾经学习过他的什么作品?

从他的那篇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化,是什么原因引发他如此大的情感波动?请一个同学介绍他写作《小石潭记》的背景。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所作的一部作品,从《小石潭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悲己,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怜人的情感。

二、“说”这一体裁的特点,理解课文题目:

我们学过哪些“说”这一体裁的文章的?

你能从《爱莲说》《马说》等文章中看出说这一体裁有怎样的特点?

根据学生生的回答总结:“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

说明一个道理。

从课题看本文会写些什么?(说说捕蛇人的事)

三、读准课文:

1.读准字音:(投影出示,指名板演)

啮(niè)人腊(xī)之挛(luán) (wǎn)

瘘(lòu) 疠(lì) 募(mù)有能者当(dàng)其租入

嗣(sì)为之几(jī)死者数(shuò)矣貌若甚戚(qī)者

莅(lì)事者汪然出涕(tì) 乡邻之生日蹙(cù) 殚(dān)其地

转徙(xǐ) 顿踣(bó) 叫嚣(xiāo)

曩(nǎng) 隳(huī)突恂(xún)恂而起

其缶(fǒu) 谨食(sì)之熙(xī)熙而乐

以俟(sì)夫(fú)

2.读准停顿:新课标第一网

先自由读课文,再指名读部分语段,重点出示以下几句注意读准停顿: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而乡邻之生日蹙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读准文章层次:

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为什

么这样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时全文的主要部分。而文章的开头从“永州之野产异蛇”写起,意在交代捕捉异蛇的缘由。文章的末尾一段则是作者听了蒋氏哭诉后的感慨和议论,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结论点明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读课文尝试理解文意,将疑问画出。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分别指名读课文,按上节课的要求。

二、读懂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明确

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以啮人”中的“以”假设连词,如果。

④“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已”是止,这里指治好(病)。

“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

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杀三虫。)

(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

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

2.指导学生朗读第2、3段,并疏通文意。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2)这两段内容还比较简单,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可自行翻译。

重点注意下列几个加点词的意义:

嗣:继承。

戚:忧伤。

悲:同情。

若毒之乎:若,你。毒,怨恨。

(3)提问:根据蒋氏的自诉,你如何让理解他所说的“利”?

明确:蒋氏祖孙三代因捕蛇这差事儿独享好处,令人羡慕。可捕蛇人说出三代人的遭遇,两句话中连出三个“死”字,却又令人感到捕蛇之可悲。三个“死”字揭示了事情的本质: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换了来的。

(4)提问:说这些话时捕蛇人的神态如何?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甚戚”是些捕蛇人的答话时的神态。刚一提到这个话题,用他就显得“甚戚”,可见触及了他的痛处,内心极度悲伤而流露在外貌上。

3.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并疏通文意。

(1)指名朗读。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汪然:眼眶里含泪的样子。

生之:让我活下去。生,使……活下去。

向:先前。

病:困苦不堪。

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日,用作“蹙”的状语,

一天天地。

殚(dān):尽。

庐:家,屋舍。

犯:冒。

藉:原指用草编的垫,文中用作动词,“垫着”;“相藉”,相压。

盖:句首助语词。

熙熙:快乐的样子。

(3)翻译这一段文字

(4)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明确: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4.提问:2、3、4这三段是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是如何巧妙深入的?

明确:由捕蛇“当其租入”引出“专其利三世”的蒋氏诉说,“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引出了下文蒋氏大段催人泪下的哭诉。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

三、布置作业

1.整理24段的翻译。

2.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分别朗读并翻译14段的内容。

2.用一句话分别概括14段的内容。

二、读懂课文第5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疑乎是: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乎,相当于“于”,介词,对。是,代词,指苛政。

于:介词,比。

犹信:信,真实。

孰:谁。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介词,用来。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些。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不用“民”而用“人”。得,看到。焉,相当于“之”,指作者写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

3.指名翻译这一段文字。

4.提问:

(1)“说”这一文体的特点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本文的作者表达出一个怎样的道理?(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这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

明确:用“余闻而愈悲”一句结束上文的叙事,并自然转入议论。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并用跌宕的笔法,由表“疑”而后表“信”,为文章蓄势。再用“呜呼”领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文齐主旨。最后语势再趋平缓,以寄希望于“观人风者”收住全文,交待写作意图。这个结句虽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小结:点明文章中心,说明写作目的。

三、读透课文

1.文章一再写毒蛇之害,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2.为了突出文章的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明确: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的不幸加以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以乡邻们备受悍吏袭扰与蒋氏“弛然而卧”对比;以乡邻们“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对比……这诸多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写毒蛇之毒,正是为了衬托赋敛之毒;写一年“犯死者二”,“其余则熙熙而乐”,正是为了衬托乡邻们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下更加痛苦的遭遇。

3.“说”这种文体比较注重文采,再读捕蛇者自陈心曲一段,同桌讨论这一段语言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对偶、排比。

大量使用骈句,全文偶句、散句交错使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

四、读活课文

1.你认为赋税之毒甚于蛇的这一社会问题仅仅是唐代才有的吗?你从哪句话得出这样的结论?

明确:这是自古以来就危害百姓的,从孔子的话“苛政猛于虎”可以看出。

2.温家宝总理一再提出要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作为新一代的农民,你觉得他们应该怎样“说”?

五、作业布置:

1.课后归纳出本课中一词多义的词,并写出每个词语的意义。

2.表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役”之幸“赋”之不幸

(捕蛇者) (乡邻)

以捕蛇独存非死则徙尔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哗然而骇

后死先死

对比、衬托

捕蛇者说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及“说”的体裁特点 2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 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诵文章能了解文章大意 2 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在熟悉文章的主要的内容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篇“说”,让学生理解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教学课时:三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从背景介绍导入:唐玄宗天宝中期起,战争仍频,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cǐ)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

税户比唐玄宗早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

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 1 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却有一种职业可以免其赋税,到底是什么职业呢?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捕蛇者的世界。

二、揭题解题 1、“捕蛇者说”不能译成“捕蛇的人说”,因为“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可以叙事,但叙事也是为了明一个道理。

2、作者简介: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 805 年) ,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 32 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 (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 46 岁。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三、初读课文。

1、注意字词读音及句子停顿。

2、正音

3、指名朗读,一人一段。

4、齐读四、读懂课文 2 1.四人一小组,结合注解疏通大意,并记下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2.集体解疑,疏通文意。

学生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具体方法:

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然后一人一句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五、总结实词虚词 (一)实词总结为①作,制成。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写。

“故为之说”。

已①离去,意为医治。

“可以已大风”。②已经。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疠入岁甚①征收。

“岁赋其二”。②租赋。

“孰知赋敛之毒……”①恶疮。

“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

“呼嘘毒疠”。

①缴纳。

“当其租入”。②收入。

“竭其庐之入”。

①每年。

“岁赋其二”。②年。

“积于今六十岁矣”。

①很。

“貌若甚戚者”。②厉害。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毒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

“若毒之乎?”①怨恨。

“若毒之乎?”②有毒的。

“呼嘘毒疠”。③害。

“孰知赋敛之毒……” 3 生食观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

“而乡邻之生日蹙”。

①吃。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

“谨食之”。

①看。

“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二)虚词总结之①的。

“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

“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

“问之,则曰” (代人,他)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自己,我)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代事) “以啮人,无御之者” (代物,蛇) “言之,貌若甚戚者” (代话语) 而①表并列。

“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

“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

“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

“号呼而转徙”。

以①如果。

“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

“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

“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

“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①兼词,于此。

“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

“时而献焉”。③语气词。

“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①吗。

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③(句中)于,在。

“叫嚣乎东西”。

于①在。

“吾祖死于是”。②给。

“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到。

“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

“苛政猛于虎也”。

(三)重点虚词:

“而”字用法表并列关系:黑质而白章哀而生之乎 4 表承接关系:得而腊之以为饵而吾蛇尚存表修饰关系: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时而献焉熙熙而乐退而甘食余闻而愈悲视其缶,哗然而骇者恂恂而起弛然而卧表转折关系:而吾以捕蛇独存六、读透课文。而乡邻之生日蹙

1、阅读分析课文第一节,思考:

①本节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异蛇的“异”? 明确:从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个方面写的。

②永州之人冒着生命危险争捕毒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当其租入”,是为了免受苛政重税之苦“争”字形象地反映了“赋敛之毒”比毒蛇还要厉害。

③永州之人为了免受苛政重税之苦,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争捕毒蛇,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暗示租税之毒甚于蛇毒④为什么一开篇就写毒蛇之“毒”呢? 明确:以蛇之毒衬托下文的“赋敛之毒”。

2、阅读分析课文 2、3 节。思考:

①第 2 段中蒋氏自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家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②如何看待“蒋氏者,专其利三世”? 明确:

他自述中三个“死”充分说明捕蛇给他家三代带来的深重灾难。 5 “专其利三世”,其实是受害三世。

“利”字的背后,隐含着无限的辛酸和痛苦。

“貌若甚戚者”的神情,表现了蒋氏难以抑制的悲痛。告诉我们“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

“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自己九死一生换来的。

③听了蒋氏的叙述之后,作者产生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悲之”“更若役,复若赋”、 ) ④作者说想要更换他的差事,恢复他的赋役,那将氏同意吗?为什么?请大家阅读第 4 节,从中找出答案。

3、阅读分析第 4 节①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明确:不同意。因为蒋氏认为“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②在这句话中蒋氏把“役之不幸”和“赋之不幸”进行比较,他认为哪一个更不幸?有什么证据? 明确:蒋氏将自己和乡邻的状况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

③如何比较的呢?自读课文,找出有哪些对比。

明确蒋氏生存状况生活情况以捕蛇独存乡邻非死则徙十室九空弛然而卧,熙熙而乐悍吏之来吾乡,乡邻鸡犬不宁旦旦有是 6 一年危险次数一岁犯死者二焉死亡先后后先④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主题: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4、阅读分析第 5 节。

齐读第五节,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①余闻而愈悲明确:

“愈”字突出表现了作者对蒋氏哭诉后,对苛政重赋给人民的苦难更加了解,因而对百姓的关心与同情也更为深切。

②苛政猛于虎。

明确: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依据,突出了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重税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

九年级语文上《捕蛇者说》教案人教版.doc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捕蛇者说》 二. 学习目的: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 简介 1. 课文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2. 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说”这种文体后来变为因事因理而述说,“与论无大异”,我们比喻它是“杂文”。本篇的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 3. 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二. 思考 1. 柳宗元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 《捕蛇者说》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3. 在课文中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 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 三. 分析本文的结构 全文共5段,可归纳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捕蛇者说 苏教版

江滨中学九年级语文学科四动三三制教学案第二稿 课题:捕蛇者说 第五单元第6、7课时实际上课时间: 主备:倪佩芳审核:签字:执教: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文的文言词语。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的写法。 3.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政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掌握本文的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 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两遍。 2、作家作品及文体常识简介 (1)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可以,也可以,都是为了。 (2)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朝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3、字音 啮()御()得而腊()之挛踠()() 瘘疠()()当()其租入嗣()几()死者 戚()莅()事者日蹙()殚() 转徙()顿踣()呼嘘()曩()

悍()吏隳()突恂恂()而起缶() 谨食()之熙熙()而乐以俟()夫 2、词语 (1)一词多义 赋①岁赋其二()②复若赋() 病①则入已病矣()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毒①若毒之乎()②毒蛇() 食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谨食之() 若①若毒之乎()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已①可以已大风()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于①苛政猛于虎也()②积于今六十岁矣() ③吾父死于是() (2)文言虚词“而”的用法:“而”字从词性上看都是连词,但从意义和作用上看,则可以分为①表并列②表承接③表转折④表修饰等。 黑质而白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君将哀而生之乎()而乡邻之生日蹙() 而吾以捕蛇独存()吾恂恂而起()其余,则熙熙而乐()(3)古今异义 汪然出涕.曰 则久已病.矣 3、句子翻译 (1)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3)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4)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你还有什么问题,把它写下来。 二、重难点讲解 1、理解本文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分析全文的结构。 三、课堂反馈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a质而白b章,触草木尽死,c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d以为饵,e可以f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g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最新语文教案:《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最新语文教案:《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 是蛇。 2.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 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的悲惨境地。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应民不聊生的 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 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 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 “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说,是古代的 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 首先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接着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 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

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这是教材的重点,因此要着重领会。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是全文的主要部分。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这是教材的难点所在,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得出对比和衬托之处。ww w.xkb https://www.360docs.net/doc/cb18626870.html, 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偶句、散句交错运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行文高度紧凑,语言精练,笔力遒劲,沉郁深厚,言真意切,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 散文 珍品。 教学设想: 本文词语量大,需要理解的实词比较多,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如果字字讲解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

公开课教案定稿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李冰雁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能够归纳、积累本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疏通文意。 2. 读懂文本,理清由事到理的论述过程及方法 3.掌握寓言体传记的特征,学习由事入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法:学案引导、问题设置、思维导图 学法:学案预习、小组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由事入理,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2. 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学习重点】 1.归纳本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 2.理清文章由事及理的论述过程。 【学习难点】 1.由事入理,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2.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柳宗元作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篇传记《种树郭橐驼传》。 1.文言字词释疑

2.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然而作者仅仅是为人立传吗?文中哪句话揭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 3. “其”指的是谁?“事”又是何事?作为什么官戒?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解决这几个问题。 一、察其事——探植木之性 1.郭橐驼种树的秘诀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阅读课文,讨论并用在原文中勾画、做批注。 2.写作方法:对比 总结:原来,郭橐驼种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秘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顺天致性,为所当为,有所不为。 四、为官戒——探养民之术 1.讨论:作者说他问“养树术”,得“养人术”,种树与官理有何相似之处?郭橐驼如何描述官吏?官吏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讨论并用在原文中勾画、做批注。 2.写作方法:类比 3. 作者得出的“养人术”是什么? 明确:顺民之性以养民。要了解百姓,知道他们真正的需求,做好官府该做的事,不要朝令夕改,繁政扰民,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捕蛇者说(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捕蛇者说(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 设计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柳宗元﹒唐﹒文学家 湖北省郧县张自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4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文章能了解文章大意 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熟悉文章的主要的内容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说”,让学生理解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2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1文中“而”等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 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 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 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 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 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 逐句、逐段讲解。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具准备 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在的预习课上已经了解了

《捕蛇者说》这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大意;那么,今天我 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文章内容。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并找出 课文的中能表现中心的语句。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二、课前预习 1、自由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播放媒体课件出示思考题) ①自由阅读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交流中心句: ⅰ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投影明确。 ★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讨论围绕这个中心句,可以将课文划分成几部分?简 要地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ⅰ、讨论后,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投影明确。 ★一、(1)写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当其租入”。 可以将课文分成三部分二、(2~4)叙述蒋氏三代冒死 捕蛇的悲惨遭遇。 三、(5)作者对上述事实发表感慨,点明文章主旨和写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春夜宴从弟桃花》

春夜宴从弟桃花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品味鲜活优美的语言,熟读成诵。 2、把握情感,理解文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3、比较“一觞一咏”与“世俗浪游者”宴饮之乐的不同之处,并引申至《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作比较,领悟李白飘逸潇洒、豪情纵情的诗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进入高二,并且对必修五本教材有了学习,文言文知识和掌握程度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此时进入选修教材的学习,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因此对学生所提的要求会比必修教材略高,且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拓展和迁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理解,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饮酒赋诗,自古是文人的一大乐事。有人说,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说起酒与诗,我们一定能想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 当代诗人余光中在他的作品《寻李白》中写道: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写出了对李白的仰慕和追思。 大家能记起一些李白关于酒的诗句吗?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的确,李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关于酒的诗句,其实,李白不但诗写得好,散文也是一流的,同样充满了潇洒灵动之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篇短文,一起感受诗人李白的文章有多美。 活动2【讲授】解题 大家一起看这个标题。读。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作者:吴卫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及“说”的体裁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文章能了解文章大意 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熟悉文章的主要的内容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说”,让学生理解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板书课题,作者] 或从背景介绍导入:唐玄宗天宝中期起,战争仍频,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沎(cǐ)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早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却有一种职业可以免其赋税,到底是什么职业呢?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捕蛇者的世界。

二、揭题解题 1、“捕蛇者说”不能译成“捕蛇的人说”,因为“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可以叙事,但叙事也是为了说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2、作者简介: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及句子停顿。 2、正音 3、指名朗读,一人一段。 4、齐读。 四、试译课文 二人小组,结合注解流通大意,并记下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朗读课文。 二、集体解疑,疏通文意。 学生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具体方法: 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然后一人一句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三、总结实词虚词

《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一、导入 从古至今,有很多很多的奇人异事。比如古有无盐,相貌丑陋,却以极高的德行赢得齐宣王的尊重而立为王后;今有文喜得,癖好吃活蛇,越毒越越觉得美味。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种树郭橐驼传》。 二、作者柳宗元 题解: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生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世称柳柳州或柳河东。传记散文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部分,有《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童区寄传》、《段太尉逸事状》等名篇。与寻常史传文不同,其传记散文往往借题发挥,指斥时弊,思想深刻,感情厚重,堪称奇文。 三、解惑(投影1):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过好语言关。这篇文章490余字,注解就60多处,应该在预习时能读懂课文。但有十来个同学的预习情况还是令老师崩溃。 这些意思我就不讲了,稍微点一些重要的语法现象。

解惑二词类活用: 补充:两个名词并列,前一个作动词用。可根据其在谓语的位置判断其词性。如项羽军霸上。讲解3时插入:乡里的人给他起那么难听的外号,他居然欣然接受,说:甚善,很好,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是不是自暴自弃啊——豁达、自信。 解惑三:古今异议 其实: 1、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它的果实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今义:实际情况是 故乡: 故乡人号之“驼”古义:故:所以乡:家乡今义:家乡 既然:(怎么读) 既然已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解惑四: 1、旦视而暮抚旦:名作状,在早上 2、不亦善夫!吾问种树,得养人术。 不是很好吗!我请教养树(的方法),(却)得到了养民的法术。”传播这件事来作为官吏的戒示。 3、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本性 凡植木之性方法 则其天者全其性者得矣解释:那么它的天然(品质)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 4、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5、以子之道,移之官理解释:把你的(种树)经验,挪到当官治民上 6、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怎么读) 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老师已经板书在白板上,我们将在梳理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逐个地解决: 1、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 2、为什么即使别人模仿他种树的秘诀也达不到和他一样的效果 3、为什么放纵比督促的结果好那么多呢 4、为什么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这与本文主题有什么关联,在本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5、文章所用的是什么手法 四、授业: 1、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真有这个人吗仅仅写了他种树吗 写了一个有种树绝技的人,通过揭秘他的种树经,并与他人种树的对比,由此阐明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在最后两段找,找出一个与“种树经”相应的词。

语文版九上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 教学目的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是讲清大泽乡起义的原因和经过,了解人物对话的语气表达方式; 二教学难点是对多义词不同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中有关迷信活动的正确认识。 核心知识 关于“说” “说”是一种文体,主要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本文是通过记事来说理,即通过对“捕蛇者”蒋氏的遭遇的述说说明“赋敛之毒”这个中心。 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适当议论、抒情。开头由蛇毒写到捕蛇,引出捕蛇者,然后详记捕蛇者的话,最后推出结论,提出题意。文章前两部分是记叙,后一部分的议论则是前面记叙的必然归结。 学习本文,默读课文的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默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概貌。 思考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

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 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2、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写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关系,跌宕有致。 3、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4、作者是怎样写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①六十年的变迁 ┏非死则徙尔 “乡邻”与“蒋氏”之比┫ ┗以捕蛇独存 ②悍吏来乡逼税 ┏哗然而骇 “乡邻”与“蒋氏”之比┫ ┗弛然而卧 ③平时的生活 ┏旦旦有是哉 “乡邻”与“蒋氏”之比┫ ┗其余,则熙熙而乐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看看下面哪个句子是本文的主题。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捕蛇者说》选自义务教育江苏版初三课文,这篇课文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文言文。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理念: 平时文言文教学比较烦索,字、词、句、篇等都要一一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结论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教学思路: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改变以往逐段讲授式或逐题提问式,变为以一点提挈全文,学生讨论式。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文章的朗读和及时巩固。 学习目的: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a、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b、“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拔、朗读;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简介 1. 课文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2. 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说”这种文体后来变为因事因理而述说,“与论无大异”,我们比喻它是“杂文”。本篇的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 3. 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的写法。 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二、熟读课文: 纠正字音和节奏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小石潭)作者围绕小石潭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各段的段意。 2、下面请大家再仔细默读全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3、小石潭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 预设: (1)、清(水尤清冽) 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学生朗读,解释。 v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v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v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青 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朗读,赏析。 妙哉!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此等仙境,令人心驰神往。 (3)幽 句子:隔篁竹伐竹取道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总结: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那么柳宗元为什么给他取名“小石潭”? 4、找出描写“石”的句子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老藤新园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网络 师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 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 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多媒体投影,录音机和课文朗诵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出示投影: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学生看过投影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

语文:第23课《捕蛇者说》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2.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应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 “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首先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接着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这是教材的重点,因此要着重领会。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是全文的主要部分。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这是教材的难点所在,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得出对比和衬托之处。ww w.xkb https://www.360docs.net/doc/cb18626870.html, 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偶句、散句交错运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行文高度紧凑,语言精练,笔力遒劲,沉郁深厚,言真意切,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珍品。 教学设想: 本文词语量大,需要理解的实词比较多,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如果字字讲解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

(完整版)师说优秀教案

师说 韩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知识。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 (3)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掌握"师、传、从"等文言实词和"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 (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 2、本文的思想观点。 3、正反对比的论证。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人:杜云 授课时间:2010年11月23日 四、教学内容 第1课时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宇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溢“文”,故世人又称"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二)关干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掘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捕蛇者说》(语文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也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本文反复运用对比,交错使用散句与整句,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本文一事一议,借事说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加强诵读;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衬托、对比的写法,在合作学习中逐步领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揣摩蒋氏复杂的心理,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2.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及卒章显志的写法。 3 .认识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残酷掠夺劳动人民的罪行。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及卒章显志的写法。 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对文本内容有比较细致的了解, 并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使学生能够顺畅朗读,正确理解字句的意思。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派自己的学生子路前去询问,子路问:“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吧?”那妇女说:“是呀,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话后,不禁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8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捕蛇者说》选自义务教育江苏版初三课文,这篇课文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文言文。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理念: 平时文言文教学比较烦索,字、词、句、篇等都要一一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结论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教学思路: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改变以往逐段讲授式或逐题提问式,变为以一点提挈全文,学生讨论式。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文章的朗读和及时巩固。 学习目的: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a、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b、“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拔、朗读;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简介 1. 课文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2. 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说”这种文体后来变为因事因理而述说,“与论无大异”,我们比喻它是“杂文”。本篇的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 3. 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

韩愈《师说》教案备课讲稿

韩愈《师说》教案

韩愈《师说》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贱、孰、贻、圣、愚、群、足、攻、经”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 所以”这些文言虚词。 3、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4、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理解《师说》中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抓住对比手法分析课文,体会作者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背诵全文,掌握文中的语法知识。 3、认清本文的层次结构,同时培养阅读语感。 教学方法: 诵读发、导读法。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2、初步理解课文。 3、参考注释翻译课文,不会译的用红笔把原句抄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这一堂课着重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背诵课文。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们觉得教师应该受尊敬吗? 说明:从文革中的“臭老九”到今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地位一天天升高,可是在教师倍受尊敬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师已经越来越职业化,跟一般的职业没什么两样,因此不需要特别尊敬。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精彩的论说,虽然针对的情况不一样,但有些道理是千古不变的,尊师重教的风气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捕蛇者说 教案1

19、捕蛇者说 教学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第四段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1、唐代中期的赋税之毒。 2、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 教学方法:诵读、精讲、讨论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从文学常识、字词疏通、文章大意等预习文言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3、掌握文中第一段重点文言词语并学会翻译。 4、能理解第一段中“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派自己的学生子路前去询问,子路问:“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吧?”那妇女说:“是呀,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话后,不禁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是不大相信这样的事,可是当他亲身经历了一件事后,他不但相信了,而且感慨万千,写下了着名的散文《捕蛇者说》。(板书课题、作者。)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2、感知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

5大自然的语言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5大自然的语言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人物介绍。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3.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