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济学六大理论及(经典)其它概念理论

(经典)经济学六大理论及(经典)其它概念理论
(经典)经济学六大理论及(经典)其它概念理论

经济学六大理论及其它重要概念

一、需求与需求的变动

(二)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

(1)消费者的偏好;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市场需求有重要影响;

(3)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负相关关系;

(4)相关商品的价格:商品之间两种关系:

A.互补关系: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一种欲望;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呈反向变动;

B.替代关系:两种商品可以互相替代来满足一种欲望;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呈同向变动。

(5)消费者对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

(6)其他因素:城市化水平提高、家庭人口减少、降低房地产税等,可增加房地产市场需求。

(三)需求规律:

需求量的变化受到价格变化的影响,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需求规律在理论上可以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综合作用——价格效应来解释:

价格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1.替代效应总是负值:甲商品价格上涨,乙商品需求量增加----负效应;

2.收入效应:可能正,也可能负。

A.正效应----价格下降↓,改用其他商品,对其需求减少↓。方向一致

B.负效应----价格下降↓,对其需求增加↑。方向相反

正常商品----替代为负、收入为负,价格效应为负。满足需求规律。

特殊商品----价格效应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力量对比的结果。

吉芬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下降↓。就不买

炫耀效应----价格上涨↑,需求量增加↑。

问:什么是需求规律?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向变动。

什么是正效应?负效应?价格变化与需求量增减同方向为正效应。

价格变化与需求量增加反方向为负效应。

二、供给与供给的变动

商品价格与供给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价格越高供给越多,价格越低供给越少。与需求相反!

(二)影响商品供给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其他商品的价格;

(3)生产技术的变动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成本的影响。

(4)政府的政策:

(5)厂商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三、弹性理论

(一)需求弹性

1.定义:是指由于影响需求的诸因素发生变化后,需求量作出反应的程度。

2.理解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要点:

(1)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即需求是随价格变动而变动

(2)需求价格系数是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的比值!

(3)需求价格系数的数值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如果是同方向变动为正值;反方向变动为负值。

(4)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需求价格系数大小并不一定相同。

3.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分类:

│=0:需求完全无弹性;价格怎样变,需求量都不变。

(1)│E

d

│=∞:需求有完全价格弹性;价格不变,需求量任意变。

(2)│E

d

│=1:需求为单一价格弹性;价格变动率与需求量变动率相同。

(3)│E

d

│>1:需求富有价格弹性;价格变动率小于需求量变动率。

(4)│E

d

│>1:需求缺乏价格弹性。价格变动率大于需求量变动率。

(5)0>│E

d

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和可替代程度:

A.商品的替代品数目越多,则需求越富有弹性;

B.可替代程度:有完全相近的替代品,则需求可能有完全弹性。

(2)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以及商品在消费者家庭预算中所占比例:

▲越是必须品,需求弹性越小;越是奢侈品,需求弹性越大;

▲越占家庭支出比例大的商品,需求弹性也较大;

(3)商品本身用途的多样化:用途越多,需求弹性越大;手机(音乐、照相)

(4)商品的耐用程度:越是耐用,需求弹性越小;

(5)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需求弹性越大。越有可能被替代

5.需求的点弹性系数: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需求弹性是不一样的。要点(4)

6.需求价格弹性与消费者支出之间的关系:

│>1,则价格与消费者支出反方向变动;价格↑,支出↓,销

A.某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E

d

售收入↓;

│=1,则价格与消费者支出无关;

B.某商品的需求为单一弹性,│E

d

│>1,则价格与消费者支出同方向变动;价格↓,支出↓,

C.某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0>│E

d

销售收入↓;

7.需求的交叉弹性:一种商品的需求对于另外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E

>0,表示X的需求与Y的价格同方向变动,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xy

<0,表明X的需求与Y的价格反方向变动,两种商品为互补品;

E

xy

E

=0,则表明X、Y两种商品为互不相关。

xy

8.需求的收入弹性:商品需求量对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0,表示商品为正常品;

E

1

<0,表示商品为低档品;

E

1

E

>1,表示商品为奢侈品。

1

(二)供给弹性掌握

是指由于影响供给的诸因素发生变化后,供给量作出反应的程度。

1.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理解要点:

(1)价格是自变量,供给量是因变量;即供给是随价格变动而变动

(2)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的比值!

(3)供给价格弹性系数的数值一般都为是正值;

(4)同一条供给曲线上不同点的供给价格弹性系数大小并不一定相同。与需求的相同点?不同点?

3.供给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分类:

(1)│E

│=0:供给完全无弹性;

s

│=∞:供给有完全弹性;

(2)│E

s

(3)│E

│=1:供给为单一弹性;

s

│>1:供给富有弹性;

(4)│E

s

(5) 1>│E

│>0:供给缺乏弹性。与需求的相同点?有不同吗?一起记!

s

4.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

(1)厂商供应能力和产品生产周期:时间长短决定供给价格弹性大小;时间短,供给价格弹性为零;时间长,将使供给价格弹性增加;

(2)厂商生产产品的成本:成本越大,供给价格弹性越小。

四、市场均衡

需求或供给有一个不变时,其他变化是肯定的。

需求、供给对均衡的影响:当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化时,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的变化视具体情况而定。

(1)供给不变,需求增加时:价格↑,需求量↑;

(2)供给不变,需求减少时:价格↓,需求量↓;

(3)需求不变,供给增加时:价格↓,需求量↑;

(4)需求不变、供给减少时:价格↑,需求量↓;

(5)需求增加,供给增加时:价格可能上升、不变、下降,需求量↑;

(6)需求增加,供给减少时:价格↑,需求量可能上升、不变、下降。

(7)需求减少,供给增加时:价格↓,需求量可能上升、不变、下降。

(8)需求减少,供给减少时:价格可能上升、不变、下降,需求量↓;

五、消费者行为理论

1.边际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效用增量呈逐渐递减的趋势。

2.无差异曲线分析

A.定义:消费多种商品时,获得的效用是相同的。

B.特点:

(1)曲线斜率为负值,两种商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

(2)同一条曲线上的不同点所代表的总效用是相同的;

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总效用;

离原点越近所代表的总效用越小;反之,越大;

(3)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每一条曲线代表的效用是不同的;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C.边际替代率:

■定义:效用不变,增加某种商品单位的消费量,则会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X代替Y。

■表示:边际替代率用曲线上点切线的斜率表示。每点斜率不同,边际替代率不同。

■当增加商品X的消费时,X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少,Y的边际效用会增加,所以,X替代Y的边际替代率呈逐渐递减趋势。

3.消费者均衡

看无差异曲线分析:把消费者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平面内,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点,既定收入的前提下所能获得的最大效用。

六、生产理论

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掌握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3个点

①规律:分三个阶段:边际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递减。

②P177 图6—8说明三点:

A.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时,总产量出现拐点(有向上凹转为向下凹);

B.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相交的点是平均产量的最大值;过了此点,边际产量低于平均产量;

C.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为最大值。

③结论:合理的选择:第Ⅱ阶段,即边际产量MP≤平均产量AP与边际产量MP≥0之间。

(三)等产量曲线分析与投入量的最优组合掌握

1.等产量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几何特征非常类似

是指这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不同数量组合所能获得相同产量的生产函数曲线。

特点:

(1)斜率为负值;两种生产要素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

(2)同一曲线上的各点代表相同的产量;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产量;

(3)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

(4)是凸向原点的曲线。

2.边际技术替代率:增加L,替代K

3.等成本线:一定量的费用支出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所有可能数量组合的集合。

4.投入量最优组合:等成本线与等产量曲线放在同一坐标平面内,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为成本一定时产量最大的要素投入量最优组合。

所以,厂商的均衡条件:单位货币所购买到的生产要素所得的边际产量相等。

(五)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最大收益产量组合掌握

1.生产可能性曲线:技术水平既定,投入的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可能的数量组合。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X商品的边际产量递减,Y的边际产量递增,Y转产为X的边际转换率增加。

2.边际转化率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一点切线斜率描述。

3.等收益线:X、Y的价格既定,能获得相同销售收入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

如果商品的价格和收入是常数的话,等收益线是平面内的一条斜直线。

4.最大收益产量组合:只有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等收益线相切的切点上,可以获得最大销售收入的产量组合。

小结:

七、成本理论

(一)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掌握

1.会计成本----计入会计账目的各项费用支出总和;

2.隐成本----支付给厂商自有生产要素的报酬。也称“正常利润”。

3.经济成本----厂商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总和。

经济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4.经济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隐成本

经济利润=0,销售收入=经济成本,可以获得正常利润,即隐成本;

经济利润>0,获得超额利润;

经济利润<0,企业亏损。

(二)成本分析:熟悉

1.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都分为短期和长期的。只有短期总成本又分成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2.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1)平均固定成本AFC:随产量增加而持续递减。

(2)平均可变成本AVC:“U”形。开始成本减少,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而成本增加。所以是“U”形曲线。

(3)平均成本SAC:“U”形。

(4)边际成本SMC:“U”形。

P183 图6—12 3个内容:

①边际成本最先达到最低点;

②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一相交,两成本曲线由递减变为递增;

☆③收支相抵点:从图上看,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交点。

价格=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 P=SAC=SMC

3.长期成本分析

(1)长期总成本LTC

(2)长期平均成本LAC:“U”形。

(3)长期边际成本LMC:“U”形。

4.利润最大化原则

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总收益和总成本都是产量的函数,因此,经济利润也是产量的函数。

☆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MR=MC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厂商经营决策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或亏损最小条件)。

八、市场理论

短期、长期均衡条件

短期均衡:供求均衡时,厂商得到正常利润;

供不应求时,价格高,厂商得到超额利润;

供大于求时,价格低,厂商可能亏损。

九、分配理论

1.利润:熟悉

(1)正常利润:是指企业主经营管理自己的企业所应获得的薪金。

企业家才能是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合理组合,谋求利润最大化的关键;

(2)超额利润:正常利润以外部分

①创新利润:市场创新:引进新产品、开辟新市场;

生产创新:采取新的生产方法;获取原料的新来源;采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②风险利润:从承担风险中获得是合理的。

③垄断利润:剥削。

2.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衡量了解

洛仑茨曲线:越靠近正方形对角线,则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越小,说明收入越平均;反之,收入两极分化越严重。

十、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市场失灵熟悉

1.定义:市场机制经常表现出许多自身不能克服的缺陷,其作用受到阻碍,无法使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状况。

2.表现:

(1)垄断:垄断使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政府解决。阻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2)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直接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影响。不是通过市场交易或价格机制反映出来的。

(3)公共物品;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4)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息不完全:优势一方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损害对方的利益。

微观经济政策熟悉对应市场失灵

1.针对垄断:

(1)反垄断:反托拉斯法。企业规模过大,要拆分商业信托:垄断价格、产量、原材料(2)税收调节:对垄断厂商征收的一次性固定税收。

(3)价格管制:对垄断厂商生产的商品实行最高限价,最高限价等于边际成本。

2.针对外部性:

(1)政府干预:对负外部性的厂商征税或收取赔偿金;奖励正效应的。

(2)明晰产权:某些产品、产权不明确,恶意降价出售,损人不利己,可以采取产权明确来解决;

还有不能靠明晰产权解决,靠政府干预。环境污染

(3)外部效应内部化:通过企业合并的方式解决一个对另一个企业的负外部性;

3.公共产品:政府考虑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公众投票。

十一、宏观经济学概述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一)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几个总量

名义GDP----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GDP----以某一年作为基期,再以该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GDP计算值包括了因为涨价所产生的价值。实际GDP要扣除物价上涨部分。

☆GDP与GNP区别:

GDP与国土原则联系在一起:凡在本土上创造的收入,不分国内、国外一并计算;

GNP与国民原则联系在一起:凡本国国民创造的收入,不分在本土、还是在国外一并计算;

△对外要素收入净额=本国在国外的收入-国外在本国的收入

GNP=GDP+本国在国外的收入-国外在本国的收入

=GDP+对外要素收入净额

4.国民收入NI:报酬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5.个人收入PI:PI=NI+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支出-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

6.个人可支配收入DPI:DPI=PI-个人所得税

消费、投资、乘数理论掌握

1.消费函数:

(1)国民经济均衡:∵需求:国民收入=消费+投资供给:国民收入=消费+储蓄

∴投资=储蓄 I=S

(2)消费函数:消费数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只是比收入增加的幅度小。

消费函数指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C=A+BY

其中:A----基本消费量;

B----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值,小于1的数;

Y----收入;

BY----收入引致的消费

3.乘数理论:当某个变量变化时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幅度大小的系数,叫乘数。投资增加时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2倍、5倍,,,,这个倍数叫投资乘数。

双重作用:总需求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大幅度的增加;

总需求减少,引起国民收入大幅度的减少;与财政政策对应

宏观经济政策掌握

1.财政政策:政府支出(政府购买、举办公共工程与转移支付)、税收;

运用:

萧条时期: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的扩大、消除失业;

膨胀时期: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的扩大、消除通货膨胀;

2.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

与财政政策不同:

财政政策----直接;

货币政策----间接;

萧条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利率降低;增加资金投放量;

膨胀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利率提高。减少资金投放量。

(经典)经济学六大理论及(经典)其它概念理论

经济学六论及其它重要概念 一、需求与需求的变动 (二)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 (1)消费者的偏好;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市场需求有重要影响; (3)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负相关关系; (4)相关商品的价格:商品之间两种关系: A.互补关系: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一种欲望;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呈反向变动; B.替代关系:两种商品可以互相替代来满足一种欲望;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呈同向变动。 (5)消费者对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 (6)其他因素:城市化水平提高、家庭人口减少、降低房地产税等,可增加房地产市场需求。 (三)需求规律: 需求量的变化受到价格变化的影响,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需求规律在理论上可以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综合作用——价格效应来解释: 价格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1.替代效应总是负值:甲商品价格上涨,乙商品需求量增加----负效应; 2.收入效应:可能正,也可能负。 A.正效应----价格下降↓,改用其他商品,对其需求减少↓。方向一致 B.负效应----价格下降↓,对其需求增加↑。方向相反 正常商品----替代为负、收入为负,价格效应为负。满足需求规律。 特殊商品----价格效应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力量对比的结果。 吉芬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下降↓。就不买 炫耀效应----价格上涨↑,需求量增加↑。 问:什么是需求规律?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向变动。 什么是正效应?负效应?价格变化与需求量增减同方向为正效应。 价格变化与需求量增加反方向为负效应。 二、供给与供给的变动 商品价格与供给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价格越高供给越多,价格越低供给越少。与需求相反! (二)影响商品供给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其他商品的价格; (3)生产技术的变动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成本的影响。 (4)政府的政策:

宏观经济学重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

1.消费的决定: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这主要从消费函数c=a+by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 2.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 答: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平衡预算指政府支出G来自于等量的税收T(即G=T)。政府支出G和税收T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乘数来反映。 在四部门经济中,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 要使平衡预算乘数=1,应当是,即是在只有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或者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际市

场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和进口。 3.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扩张有利,试说明理由? 答:坚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节约交易成本,劳资双方喜欢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关系,原材料供求中喜欢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由于这种长期劳动合同和原材料供求合同存在,使厂商工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对稳定,而通胀又使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使厂商的实际利润增加,刺激厂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全社会产量和就业都增加。 5.向右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隐含的政策含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反向变动关系。政策含义是政府在进行失业与通胀治理时,先确立一个“临界点”(即失业率与通胀率的社会可接受程度)。如果失业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扩张性政策,以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如果通胀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以较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

宏观经济学笔记

宏观经济学笔记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决定(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 失业与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此部分辅导班老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讲解,估计命题可能性比较大) 一GDP的概念 知识点:GDP的概念,怎么样理解GDP(参考教材,包含6方面的意思),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各种物价指数以及缺陷。GDP的含义: 1.GDP是个市场价值概念; 2.GDP计量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非售卖掉的产品和服务,存 货投资应计入GDP; 3.GDP计算期内的产品和服务,是个流量概念,而非存量;

4.GDP计算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中间品不计入GDP; 5.GDP是个地域概念,与GNP相区别;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的价值。 GDP的缺陷及其修正: 缺陷:GDP体现一个经济体的福利水平,但它有缺陷,往往不能反应真实的国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 1.GDP既统计好的产出,也统计了坏的产出,比如污染治理费 用; 2.由于GDP与价格水平相关联,所以GDP不能真实地反应社 会福利水平; 3.公共品以及闲暇也改变福利水平,但该部分未记入GDP; 4.GDP没有反应地下经济活动,如逃税等非正规市场上的交易, 以及贩卖毒品等。 修正:

源耗费 修正后的一些常见指标:绿色GDP,可持续GDP,国民净福利水平。 CPI基本上能反应通货膨胀趋势,但也存在缺陷:(参考《宏观经济学》曼昆) 1.CPI不能准确地反应通货膨胀,因为它只包括消费品和消费性 服务; 2.CPI计量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在一定时期是相对固定的; 3.CPI未能反应产品和服务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的消费替代; 4.CPI不能准确反应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因为未计量全 部进口商品和服务; 5.CPI不能观察到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变化;不能反应产品和服务 的创新。 二GDP核算 三方面等值原理:收入=支出=产出(Y = AE = GDP)

经济学原理经典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供给:卖者愿意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 2 需求:买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 3 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4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5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6最高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高价格比如:租金控制。 7最低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低价格比如:最低工资。 8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9边际效用:即每一单位新增的商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量的增量。 10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11机会成本:是指当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把资源投入到某一特定用途以后,在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可能给选择者带来的最大收益。 12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能力 13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14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15完全竞争市场: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16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非分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17外部性:生产或消费一个物品影响到旁观者的福利(比如:污染) 1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二、简答题 1、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外部性:污染市场势力:垄断 2、画出并解释一个生产牛奶与点心的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瘟疫造成该经济一半奶牛死亡,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假设在正常情况下,将可能得到的所有资源用于生产点心,可以生产300千克,如果全用于生产牛奶,可以生产1 000升。L1表示正常情况下该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疾病造成该经济一半的奶牛死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向内移,即L2线。因为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可用于生产点心和牛奶的经济资源减少了。 3.画一张循环流向图,确认模型中对应于下列每种活动的物品与劳务流向和货币流向的部分。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 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 4、简答题(五个,共30分) 5、计算题(两个,共15分) 6、论述题(一个,15分,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题) 三、各章应当掌握的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总投资重置投资GDP的平减指数实际GDP 简答: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 为什么间接税要计入GDP 两个国家合并为一国,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投资储蓄恒等式不意味着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简述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支出影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 计算支出法计算GDP;计算政府预算赤字;计算进出口盈余; 计算储蓄额;课后计算13、14 论述什么是支出法,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转移支付成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简答: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课后计算13、14 论述: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与增加消费各对均衡收入有什么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消费观。 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简答:影响IS平移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简述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 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简述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1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经济学是什么 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它研究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 1.稀缺性与选择 选择问题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资源存在相对稀缺性一一相对于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稀缺性是一切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 经济学对选择问题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如何使用最节约资源的方法来提供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们最迫切的欲望。这个问题又被称为“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经济学又可定义为研究如何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学科。 2.选择与机会成本 选择是一个权衡取舍的过程,人们要作出选择的决策就必须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收益与成本。 在经济学中,在面临多方案选择时,被舍弃的选项中可能创造的最大价值被称为所选择活动的机会成本。 3.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选择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①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社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琳琅满目的产品和劳务,什么因素决定了社会去提供更多某种产品或服务,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②如何生产 如何生产这个问题解决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效率问题,但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它还应当包含一定的社会价值。 ③为谁生产 在决定了生产什么及如何生产之后,还必须考虑产品的分配问题(其实质是收入的分配)。为谁生产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 (2)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选择 用于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可用资源是有限的,这使得整个经济的产出存在着一个极限。资源稀缺性对社会产出所造成的极限可以利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加以描述。

经济学基础概念总结

经济学基础 概念总结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效率:社会能从其拥有的稀缺资源中生产出最多的物品和劳务。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动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生产率:一个工人一个小时(或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滚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他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实证表述: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规范表述: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未要求) 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当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较少时,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具有绝对优 势。 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当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机会成本较少时,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具有比较 优势。 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市场: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一群买者与卖者。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垄断者: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而且这个卖者决定价格,这个卖者被称为垄断者。 寡头:有几个并不总是主动地进行竞争的卖者,这种市场被称为寡头。 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 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VIP专享】30部必读的经济学经典

30部必读的经济学经典 第1部《经济表》弗朗斯瓦·魁奈(法国1694—1774) 第2部《国富论》亚当·斯密(英国1723—1790) 第3部《人口原理》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英国1766—1834) 第4部《政治经济学概论》让·巴蒂斯特·萨伊(法国1767—1832) 第5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英国1772—1823) 第6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西蒙·德·西斯蒙第(法国1773—1842) 第7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弗里德利希·李斯特(德国1789—1846)第8部《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国1806—1873) 第9部《资本论》卡尔·马克思(德国1818—1883) 第10部《政治经济学理论》威廉·斯坦利·杰文斯(英国1835—1882) 第11部《国民经济学原理》卡尔·门格尔(奥地利1840—1921) 第12部《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里昂·瓦尔拉斯(法国1834—1910) 第13部《资本与利息》欧根·冯·庞巴维克(奥地利185l一1914) 第14部《经济学原理》阿弗里德·马歇尔(英国1842—1924) 第15部《利息与价格》克努特·维克塞尔(瑞典1851—1926) 第16部《财富的分配》约翰·贝茨·克拉克(美国1847—1938) 第17部《有闲阶级论》托尔斯坦·本德·凡勃伦(美国1857—1929) 第18部《经济发展理论》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奥地利1883—1950) 第19部《福利经济学》阿瑟·赛西尔·庇古(英国1877—1959) 第20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琼·罗宾逊(英国1903—1983) 第21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1883—1946)第22部《价值与资本》约翰·理查德·希克斯(英国1904—1989) 第23部《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奥地利1899—1992) 第24部《经济学》保罗·萨缪尔森(美国1915一) 第25部《丰裕社会》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美国1908—) 第26部《经济成长的阶段》沃尔特·罗斯托(美国1916—) 第27部《人力资本投资》西奥多·威廉·舒尔茨(美国1902—1998) 第28部《资本上义与自由》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1912—) 第29部《经济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1943—) 第30部《经济学原理》格里高利·曼昆(美国1958—) 30部必读的投资学经典 第1部《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美国1894—1976) 第2部《金融炼金术》乔治·索罗斯(美国1930—) 第3部《漫步华尔街》伯顿·马尔基尔(美国1933—) 第4部《克罗淡投资策略》斯坦利·克罗(美国1928—) 第5部《艾略特波浪理论》小罗伯特·R·普莱切特(美国1949—) 第6部《怎样选择成长股》菲利普·A·费雪(美国1908—2004) 第7部《投资学精要》兹维·博迪(美国1943—)

100个经典经济学案例分析

昭君出塞——资源短缺 众所周知,西汉在汉武帝的时候已经进入一个全盛的时期,到宣帝的时候更是一个强盛的时期。那时候的匈奴已经因为内部各利益集团的相互斗争分裂成好几个部分,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减弱。但其中有一个名为呼韩邪的匈奴单于曾亲自带领部下来拜见汉宣帝,双方关系还不错。宣帝后的元帝与匈奴的关系依旧缓和。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率众第三次前来长安,朝见元帝,十分恳切的要求同汉朝和亲,以巩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表示愿意娶汉女作为匈奴的阏氏。元帝也十分愿意通过和亲的形式来巩固汉和匈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减少不必要的战乱。但是元帝又舍不得将自家的公主出嫁到遥远的匈奴,于是就决定将宫女许配给呼韩邪为妻。 后宫佳丽虽多,但却没有人愿意去匈奴。就在这关键时刻,有一个名为王昭君的宫女挺身而出愿意远嫁匈奴。元帝开始的时候十分高兴,因为自家的女人不用远嫁匈奴。元帝在长安给呼韩邪与王昭君操办亲事。呼韩邪单于得到年轻貌美的妻子,当然很是激动。回匈奴之前,呼韩邪携王昭君一同向汉元帝告别,汉元帝见到这样的旷世美女,心头很不是滋味,但是为时已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王昭君远走。 回宫以后,元帝很是气愤,心想为什么连自己身边的美女都发现不了呢 为了追查到底,他叫人把王昭君的画像拿出来,仔细看了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画像上的昭君与现实中的相差太远。于是元帝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画中的王昭君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最后,元帝终于搞清楚了原因,原来宫女进宫时先由画工画像,然后再送给皇帝看,依据画像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给宫女画像,只有宫女们送给画工礼物之后,画工才会把人画得很美。但是王昭君自恃自己的美丽而不愿意贿赂画工,结果画工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导致王昭君入选不了,从而使其久居深宫,未能与元帝谋面。得知此事之后,元帝极为恼怒,严惩画工毛延寿等人。 【故事中的经济学】 在昭君出塞的故事中,为什么呼韩邪单于和亲的时候要娶公主而元帝 那样美丽的美女也是稀缺的,不然元帝也不至于恼怒,以至要惩办画工。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如今,人们都在积极倡导营造低碳生活,尽量减少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的使用,为什么呢这正是因为化石燃料是稀缺的,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学会节约,千万不能浪费稀缺资源,另一方面要学习经济学,只有学好了经济学,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稀缺性问题。 此外,古语有云“知足者常乐”,就是告诉我们在面对相对稀缺的资源时,要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若放任自身欲望膨胀,不仅对自然环境有害,而且自己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选择 我们知道在清朝入关之前,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故事。 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浩浩荡荡攻入北京城,明朝的崇祯皇帝万般无奈之下在景山选择了自缢。但是李自成心里清楚,并不是占据了北京城就可以高枕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经济学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1.GD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 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 I + X 式中:C为消费、I为投资、X为净出口额。 2.GNP 国民生产总值又称为国民总产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写成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GDP与GNP的区别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不同在于二者计算依据的准则不同,前者是按“国民原则”计算,后者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也即,GNP是一国居民所拥有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而GDP则是一国境内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例如,中国GDP的一部分是由美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工厂所生产的,这些工厂的利润应划入中国GDP但不应计入GNP;又如当中国的劳动力在海外市场取得报酬时,收入应计入GNP而不应计入GDP,由此可以得出GNP与GDP存在以下关系:GDP=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4.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CPI 的计算公式是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5.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6. 通货紧缩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当消费者价格指数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 7.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就是指在家庭总收入中,除去一切必要花费之外,居民可随意支配的部分。 8.居民人均储蓄率居民储蓄率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居民人均储蓄率是居民平均存在银行的钱有多少。

经济学20大经典理论

经济学20大经典理论 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7、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1. 资源利用:资源利用:即怎样把各种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资源闲置在宏观经济学中意味着工人失业、机器停产,严重的话会造成经济萧条。因此“资源利用”是宏观经济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2. 两部门经济:是指仅有工商与居民户的经济体系,大体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其国民收入流量循环。图 3. 有效需求:是尅恩斯提出来的一个概系,指与供给相均衡的市场系需求,按凯恩斯观点,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灵活偏好等三个基本心理定理,市场有效需求会低于潜在的充分就业的总需求,并进而导致非自愿失业,对此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干预来解决。 4. 边际消费倾向:时至最后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这条定理的基本内容就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逐渐递减。 5. 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按凯恩斯定义,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按这一贴现率,资本资方在其寿命期间所提供的预期收益的观值等于该资本资方的供给价格,换句话讲资本边际效率就是一定的资本预期在未来寿命期间所产生的边际收益效率。 6. 灵活偏好:是指人们由于偏好货币使用后的灵活性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它包括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三种动机。它促使人们将货币保持在手中而不用投资和消费,从而导致市场需求减少。 7. 消费函数: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加入消费仅由收入决定,即消费是国民收入的函数:C=f(y),为简化,又进一步假定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即C=f(y)=C0+Cy, 其中,C0 为自发消费,与收入无关,cY 为引致消费,随着收入的变化而变化,C为一定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 8. 总需求:指市场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以及出口国外需求。 9. 货币幻觉:即只看货币工资的名义价值,而不注意由于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变动。这时如果物价水平上涨,将导致实际工资下降,从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厂商会认为有利可图,趁机扩大生产,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10. 适应性预期:即会根据以往通货膨胀的经验对未来即将发生的通货膨胀做出预期。这时“货币幻觉”消失,工人会以物价上涨为由,要求提高货币工资,以维持原有的实际工资水准。 11. 理性预期:认为人都是有理性的,能根据他所掌握的大量信息对经济的发展趋势作出符合实际的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12. 价格刚性:总需求与总供给并不总能达到均衡。是因为价格并不总是灵活的,完全伸缩性的,而是存在将价格黏性,即价格水平并不能完全随着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变化而变化。 13. 需求管理:通过财政政策手段,辅之以货币政策手段,人为地调控总需求,以达到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这也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4. 宏观财政政策:通过税收和财政支付手段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一定的宏观财政政策目标。一般讲,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支出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15. 赤字财政:为了刺激有效需求,一方面要增加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有不能增加税收,这样就出现了赤字财政。 16. 宏观货币政策:有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般主要是 稳定货币,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17.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资产市场上公开销售或购进政府发行的国债。当中央银行 售出债券时,就会相应的收回货币,使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减少;当中央银行购进债券时,则会相应的发出货币,是市场上的国币供给量增加。 18. 再贴现率:是由中央银行对市场货币量进行调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中央银行 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时收取的利息率。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就会减少他们从中央银行借入的贷款,从而使市场货币量减少,反之,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就会增加他们从中央银行借入的贷款,从而使市场货币量增加。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1. 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 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 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此时产品生产与产品需求相一致,此时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均衡条件是E=y,即计划指出等于计划产出。 3.棘轮效应: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至于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4.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可以如下表示:MPC=ΔC/ΔY 其中ΔC表示增加的消费,ΔY表示增加的收入。一般而言边 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波动。(边际储蓄倾向类似) 5.持久收入假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亦称永久消费理论)。他指出,个人或者家庭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持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离现在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越小。例如一个年轻人早期借贷消费,他可以预计自己未来的收入非常好,中期还贷并未晚年准备。区别于侧重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017-11-17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进行有价值的生产,并把生产成果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稀缺(scarcity):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资源总是显得不足的状态。 效率(efficiency):社会对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状态,没有再改进的余地,即如果不让某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差,就不能让任何其他成员的境况变得更好。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what,how and whom):一个经济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也叫资源配置,社会必须就这三个问题做出选择,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微观经济主体,即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单个市场的经济学分支,其核心是价格的决定。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一个经济总体运行的经济学分支。 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由计划当局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经济。 市场经济(market ecomomy):由市场特别是价格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经济。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伟大代表,1776年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从而创立了近代经济学体系。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学说。他的其它著作包括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等。 边际(marginal):某个变量的微小变动,引起的其它变量的改变量。 总收益(total revenue):企业出售产品得到的全部货币。 边际收益(marginal benifit):某种活动的微小增加所增加的总收益。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是把做这件事的资源用于其他事情,所能产出的最大价值。 均衡(equilibrium):本来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指物体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作用,而保持一种暂时不动的状态。经济学界借用这个概念,分析消费者、厂商以及宏观经济达到的最佳状态及其实现条件。 经济人假设(economic man’s hypothesis):每个人都是在给定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极大化的

经济学必读经典著作(核心版)

经济学必读经典著作(核心板) 十大经济学名著: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导读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 庇古《福利经济学》 俄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萨缪尔林《经济分析基础》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经典名著 《经济论》(色诺芬)——最早提出“经济”概念 《赋税论》(威廉·配第)——西方最早的赋税理论专著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托马斯·孟)——重商主义的“圣经” 《布阿吉尔贝尔选集》(皮埃尔·勒,布阿吉尔贝尔)——重农主义的先声 《休谟经济论文选》(大卫·休谟)——货币数量论的早期范本 《商业性质概论》(理查德·坎蒂隆)——经济学说史上的首部纯理论专著 《经济表》(弗朗斯瓦·魁奈)——首次图解的宏观经济学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安·罗伯特,雅克·杜尔哥)——重农学派的巅峰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创建了经济学科学体系 《人口原理》(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人口学的奠基之作 《政治经济学概论》(让·巴蒂斯特·萨伊)——供应学派的理论先导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经济学史的第二座高峰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西蒙、西斯蒙第)——首次系统论述经济危机 《孤立国》(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第一部区位理论名著 《论财富的分配和赋税的来源》(理查德·琼斯)——地租理论的经典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历史学派第一部理论专著 《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古典经济学的“终结篇” 《经济和谐论》(克洛德弗雷德里克·巴师夏)——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旗帜 《资本论》(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 《国民经济学原理》(卡尔·门格尔)——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基石 《政治经济学理论》(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数理经济学派的开山之作 《纯粹经济学要义》(莱昂·瓦尔拉斯)——般均衡理论的“发源地

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经济预测与投资分析必备

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经济预测与投资分析必备宏观经济学概念和原理对宏观经济预测和相关投资决策至关重要。宏观经济学从整体上研究经济,主要从一国最终商品服务之加总产出、总收入、加总支出以及整体价格水平来研究。宏观经济分析第一步是测量一国经济体之规模。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将一国经济之产出水平或者总支出水平用货币来衡量。加总需求与加总供给之相互作用决定GDP水平及价格水平。商业周期反映加总需求与短期加总供给之相互作用与变化。经济之长期可持续增长率依赖于投入(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质量和供给增长,以及技术之进步。从投资观点看,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非常重要,因为商业利润、资产估值、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依赖于短期和中期之商业周期,以及长期可持续经济增长之驱动力。另一个重要方面,理解财政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家庭消费储蓄、资本投资和出口之经济影响与含义。 .GDP是一国在给定时间期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服务之价值。 .GDP能够通过两种方式计算。一是通过计算在所生产的商品服务上之总花费;二是通过计算生产的商品服务中所产生之所有收入。 .GDP只计算最终新生产的商品服务之购买价值。转移支付和资本利得不计算在内。个人拥有之住房及政府服务,作为投入之价值不计在GDP内,GDP只包括那些在市场上能够通过买卖来体现价值的所有商品服务。 .中间商品不包括在GDP内。否则会导致重复计算。 .GDP也可通过加总生产和分配的每个过程中商品的增加值来计算。实际上,每一步的增加之累积值也就是最终出售商品之价格。

.名义GDP是使用当前年度生产的最终商品服务价格标注之生产总值。 实际GDP是使用基准年度产品价格标注之生产总值。GDP缩减指数等于名义GDP与实际GDP比值。 .家庭获得收入之方式是提供——直接或间接通过商业所有权——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然后利用收入来消费、储蓄及支付净税收。 .商业厂商生产经济产出,并投资维持扩张生产能力。公司留存一部分收益,大部分作为收入支付给了家庭部门,另作为税收支付给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从家庭和商业(称之为私人部门)以及商品服务购买过程中收税。 .国外贸易由进口和出口组成。两部分的差成为净出口。如果净出口为正,说明国家花费少于收入。净出口代表对他国累积的盈余,代表对他国的债权。 .资本市场提供经济体中储蓄与投资的联系之桥梁。 .从支出边考虑,GDP包括个人消费C、总个人国内投资I、政府花费G、以及净出口X-M。 .主要支付类型通常被分很多子类型。总个人国内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工厂和设备),及存货之变化。在一些国家,政府投资花费独立于政府其他花费。 .国民收入是通过使用在最终产出上的所有生产要素所收到之收入。等于GDP减去资本消费补贴,以及统计误差。

区域经济学经典理论回顾与评述

【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学经典理论回顾与评述 邵 明 摘 要:西方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可以分为五种主要的流派:德国的几何学派、社会物理学派、累积因果理论、区域的外部效应理论和土地租金及土地利用理论。本文试图回顾历史上和区域经 济学有关的经济理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并初步分析为什么长期以来空间这个重要的维度始 终为主流经济学所忽视的原因。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区位 屠能模型 规模经济 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为了研究的方便,经济学家们常常假设世界是一个同质的平原(homogeneous plain)。主流经济学在处理有关空间分布的问题时,实际上往往是忽略了经济活动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性,没有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区域经济学的几种经典理论试图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进行解释。 一、区域经济学的五种传统 1.德国的几何学派 对大部分经济学家来说,他们对“区位理论”的第一反应就是德国几何学派的区位论。德国几何学派在20世纪上半叶最为繁盛,他们的代表性观点是一种两维的几何空间问题。几何学派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首先是韦伯(Alf red Weber)为代表的一派,他所说的企业要依赖于一种或多种生产原料,同时服务于一个或多个产品市场,不过原料产地和市场总数不少于三个。其次是中心地理论,其创始者是克里斯泰勒(W. Christaller)。他假定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地域面积的同质性假定意味着生产要素随处拥有,居民和与之相应的需求均匀分布。廖什更进一步地认为,市场应该是呈六边形的区域。 韦伯的区位理论和中心地理论多年来都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主要是由于他们假设的需求分布、运输费用与距离的关系等并不符合现实情况。但是,假设当然不可能与现实完全吻合,只要是为了简化问题,并能说明一定的道理,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几何学派不能融入主流经济学的真正原因,更可能是因为几何学派的理论更象是几何学,而不象是经济学的理论。它既不象是关于理性行为人的决策问题,也不象是这些行为人的决策如何互相影响然后产生了某种结果的问题。几何学派最典型的例子是企业如何选址以使运输成本最小化的问题。运输成本最小化是一个非常小的问题,其他有关定价、竞争、市场结构等等,几何学派都没有涉及。换句话说,在定价、竞争、市场结构等大问题给定的条件下,企业还需要考虑很多问题,运输成本最小化只是其中的一个。 中心地理论相比较而言是更为有用的一个分析工具。它确实完整地阐述了单个行为人怎样做出决策,也就是说,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之间的权衡(trade off)导致生产者聚集到一起,形成等级不同的城市,为六边形网格状的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但中心地理论也有不够完整的地方,它也没有说明是谁在做决策。廖什描绘的六边形更象是一种理想的模式,而不是市场力量作用的最终结果。克里斯泰勒虽然谈到了市场作用的结果,但没有清楚地阐述市场结构。所以中心地理论似乎是一种关于城市体系的图形分析,而不是用深层次的原因来解释我们观察到的经济现象的经济模型。 2.社会物理学派 德国的几何学派的分析方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物理学,即把区位选择的问题看作是在几个分力的作用下的平衡。所以,物理学的思维方法逐渐被经济学采用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地理学家研究了城市的数据后很快发现,这些数据中存在着令人惊讶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对物理学家来说是司空见惯了,但对经济学家来说却很新鲜。例如,齐普夫(Zipf)法则,也叫力量法则(Power Law),或规模—等级规则。该法则是关于城市的规模和等级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