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07T11:18:41.503Z 来源:《药物与人》2018年8月作者:施心怡[导读] 探讨分析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静脉治疗的90例患者和我院32名静脉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5例,研究组45例。对照组患者由规范化管理前的静脉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研究组患者由规范化管理前的静脉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静脉治疗的90例患者和我院32名静脉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5例,研究组45例。对照组患者由规范化管理前的静脉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研究组患者由规范化管理前的静脉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规范化管理后组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操作技能均优于规范化管理前组;规范化管理后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优于规范化管理前组;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极大,有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更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有利于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因此可以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护理质量管理

引言:

静脉治疗是我国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跑针等情况,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我院特提出了在静脉治疗中进行规范化管理,经过临床研究发现,其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极大,具体的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静脉治疗的90例患者和我院32名静脉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32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工作时间均在3年以上,年龄25~40岁,平均年龄(28.11±4.52)岁。研究对象无精神方面疾病,语言表达能力正常。研究对象在研究前均已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建立静脉治疗小组。在医院护理人员中选取责任心强、理论知识过硬、实际操作技能优秀的护理人员组成专业小组;第二,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根据已有的理论以及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院的规范化管理制度[1];第三,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本院要有自己的学习手册,定期对静脉护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实际就演练来检验学习成果,要有相应的考核目标;第四,明确静脉护理人员的评价标准,要结合静脉治疗中的实际操作,从正确给药、高危药物使用、穿刺工具选择、管道维护、感染控制、职业防护等方面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第五,要制定相应的监督体系。对于静脉护理人员小组要进行定期的考核,对于日常的静脉治疗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及时发现静脉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纠正,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2]。静脉护理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要细心负责,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上报;第六,综合患者的反馈意见,做出相应的改进。静脉护理人员是为患者服务的,所以考核中要重视患者的意见。观察比较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收集患者的意见,针对患者的意见以及治疗中的实际情况做出改进。

1.3观察指标

实施规范化管理以后,主要对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知识掌握情况、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护理满意度、患者不良反应发生进行观察。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知识掌握情况由专业人员对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进行观察。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由专业人员对护理人员的正确给药、高危药物使用、穿刺工具选择、管道维护、感染控制、职业防护进行观察。患者护理满意度由专业人员结合两组患者护理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由专业人员结合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分析中,采用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t对计量进行检验,使用P值来分析数据之间的差异,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2.1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

表1规范化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情况的比较组别例数(n) 理论知识(分) 实际操作技能(分)

管理前 32 71.23±4.23 85.41±5.41

管理后 32 95.12±5.32 97.85±6.45

P <0.05

通过表1可以看出,规范化管理后组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操作技能均优于规范化管理前组,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静脉治疗中实施规范化管理后,有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2.2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见表2)

表2规范化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情况的比较

组别

例数(n) 护理质量评分(分)

正确给药高危药物使用穿刺工具选择管道维护感染控制职业防护

静脉输液护理组题库(2015年修订版)

静脉输液护理组题库 一、单选题: 1.静脉输液的目的不包括() ... A.补充营养,维持热量B.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C.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D.增加血红蛋白,纠正贫血E.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 2. 空气栓塞致死的原因是() A.肺静脉入口B.下肢静脉入口C.肺动脉入口 D.主动脉入口E.上腔静脉入口 3.下列那一项与输液发热反应原因无关..() A.输入药物不纯B.药物含致敏源C.液体灭菌不彻底 D.消毒不严格E.药物刺激性强 4. 静脉输液引起的肺水肿的典型症状是() A.发绀、胸痛B.心悸、烦躁不安C.胸痛咳嗽 D.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E .面色苍白、血压下降 5.颈静脉穿刺部位是下颌角和锁骨上缘中点联线之() A.上1 / 3B.上2 / 36. 发生肺水肿时,应给予20%C.中1 / 3D.下2 / 3 E.下1 - 30%乙醇湿化吸氧的目的是( / 3 ) A.预防肺部感染B.扩张周围血管 C .减少回心血量 D.改善肺部气体交换E.提高吸入氧浓度 7.因静脉痉挛导致输液不畅的处理方法( ) A.减慢输液B.加压输液C.抬高输液瓶 D.调整输液位置 E .注射部位血管进行热敷 8.护士巡房。发现5床张某输液不滴,注射部位肿胀、疼痛、无回血,根据此情况,应采 取的措施是( C) A.用力挤压输液管,直至通畅B.抬高输液瓶位置 C.拔针,更换针头,另选血管穿刺D.变换肢体位置 E.用热毛巾敷血管位置 9.陈某, 40 岁,女性,急性胰腺炎,于上午8 时开始输液共1500ml,滴速为60 滴/分钟,输液器的点滴系数为15 滴 / 毫升,预约下午做 B 超,估计何时完成输液( A) A. 下午2时15分B.下午3时30分C.下午2时30分D.下午4时15分E.下午3时15分 10.由于输液速度过快、量过多,病人突然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咳出泡沫样血痰,下 列急救措施不妥的事( .. C) A.立即停止输液B. 20%- 30%乙醇湿化吸氧 C.置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D.四肢轮流结扎 E.按医嘱给予强心剂和利尿剂 11.某病人书页中突然素胸部异常不适,并出现呼吸困难,严重发绀,心前区可闻及一个响 亮持续的“水泡声” ,应考虑( B ) A.过敏反应B.空气栓塞C.发热反应D.右心衰竭E.肺水肿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规定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规定 为确保患者输液治疗安全,杜绝护患纠纷及医疗事故的发生,护理部根据最新静脉输液操作规范,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作了分析,特制定以下管理规定,请全体护士勿必遵照执行。 一、环境管理 治疗室整洁、干净,不堆放杂物,无菌操作前需要湿式清扫台面,空气消毒每日2次,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 二、配药管理 配药护士严格无菌操作规定,洗手戴口罩,同类药液可共用一具注射器,但注意需要放置在无菌治疗盘内,在更换治疗巾时一同丢弃,如有污染,应立即丢弃;抗生素应现用现配,其余液体提前配药不超过3组,配药后必须签名签时间;若皮试配液需继续使用,应注明皮试名称及配置时间,超过4h作废;若抽吸药液因特殊原因未能及时执行时,应注明药名、时间,放置治疗盘内,有效期不超过2h。 三、查对管理 1、摆药查对长期液体由临床班摆药,夜班查对,治疗班再次查对;临时液体由1人摆药,另一人查对。 2、输液卡查对输液卡转抄后,需由另一名护士再次查对,患者液体输完,由拔针护士检查有无漏签、错签时间及姓名;中班护士

查对转抄输液卡新增、停止医嘱并签名,夜班护士再次查对后签名。 3、输液查对输液前采取由患者自报姓名的方法,查对患者床号、姓名,严格按照“三查十对”执行,同时注意输液卡床号姓名与患者本人是否相符。 4、皮试查对凡做皮试患者,护士需在输液卡上注明抗菌素批号及皮试结果,若输液卡上有抗生素类液体但无皮试结果时,护士需要认真仔细核对,杜绝未做皮试就输注抗生素的严重违规行为。 5、拔针查对液体输完后,需要再次准确核对输液卡及临时医嘱,检查治疗台上有无新增液体或遗漏液体后,方可拔针。 6、微量泵、输液泵使用查对更换及巡视、交班时应认真查对泵药速度是否准确、通畅,药名、剂量是否标示清楚。 四、操作管理 1、输液前应先评估患者病情、药物性质及血管情况,选择最有效的输液方式,若患者病情需要或药物刺激性大,可报告医生或申请PICC专科护士进行深静脉置管。 2、穿刺前及更换敷料时,用合格的消毒剂(2%碘酊,75%酒精,10%碘伏或安尔碘)消毒皮肤,干燥后才能进针,如穿刺失败2次,应换人操作,并真诚向患者道歉,每次穿刺都必须更换输液针头。 3、穿刺后或更换液体时,应根据患者病情、年龄、药物性质、有无心脏疾病等因素调节输液滴数,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对依从性较差的患者,需要告知“若擅自调节滴数造成不良后果需自行负责”,并在输液卡上注明,患者或家属签字。

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风险及管理

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风险及管理 发表时间:2014-07-09T14:51:15.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期供稿作者:杨丽 [导读] 在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初为人父为人母的现状下,家长对孩子越来越重视。 杨丽 (四川成都中铁二局中心医院儿科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分析及管理措施。方法:以12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风险发生率。结果:实行风险管理后,各种风险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使用小儿静脉留置针过程中,进行护理风险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促进护患关系,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关键词】小儿静脉留置针护理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103-02 The nursing risk and management of pediatric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Yang li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from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China Railway Second Board Chengdu Sichuan 610031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 the nursing risk analysi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use. Methods: 128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mpared the incidence of risk. Results: after the risk management, the incidence of the risk is decreased obviously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pediatric use of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to carry on th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can reduce complications, promo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improve the children’s family satisfaction. 【Key words】the young child’s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nursing risk the management of risk 在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初为人父为人母的现状下,家长对孩子越来越重视,对儿科护士的期望值也非常高,儿科护士的静脉穿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留置针作为先进的新型的输液器材,避免了反复穿刺给家长和患儿的痛苦,也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儿科病房。笔者发现使用中同时存在着护理风险,有些可能引起医疗纠纷。经过对护理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控制并减少了风险事件发生。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3年7月我科使用留置针的128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进行观察。 1.2 方法:对观察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程序,对潜在的和现存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和归类,分析产生的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比较风险管理前后风险的发生率。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 2 结果 经过护理风险管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静脉炎,渗漏,堵管,脱落及留置针压伤的发生明显降低,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下表: 组别例数静脉炎渗漏堵管脱落留置针压伤 对照组 64 8 11 9 10 4 观察组 64 3 4 2 6 0 3 讨论 3.1 静脉炎的原因及风险管理:静脉炎分级采用美国静脉输液协会标准[1]。主要原因是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或者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导管置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其次,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导致静脉感染。 3.1.1 重视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操作前不洗手其细菌数超过3类环境卫生学标准,严格执行手卫生,防止经过手传播致病菌,引起穿刺局部静脉的感染。 3.1.2 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头皮静脉穿刺前剃毛的范围应大于无菌敷贴面积,消毒面积应大于8×8cm,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引起感染[1]。 3.1.3 对高浓度,强刺激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在使用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防止残留药物的刺激,使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静脉炎。 3.1.4 要有计划的更换血管,选择合适的型号,尽量选择小号留置针,以保护血管。 3.2 局部渗漏的原因及风险管理: 穿刺部位渗血渗液,与选择的血管,穿刺技术,固定及使用的药物有关。 3.2.1 选择血管要粗、直,避开关节和静脉瓣,对循环差的血管可以热敷、用指压轻拍穿刺部位或是肢体下垂让血管充分充盈,这是一针见血的关键。 3.2.2 护理人员要经常学习穿刺技术,力争一次穿刺成功,避免皮下血肿、渗液。 3.2.3 穿刺成功后固定是关键,以穿刺点为中心,将敷贴自然下垂,将穿刺点置于敷贴中央,从穿刺点向四周轻压敷贴,从框架结构预切口处开始揭除边框,边揭边轻压此处的敷贴,使之更妥善地固定留置针,减少针头移动对血管的机械刺激[3]。 3.2.4 正确的封管方法也很重要。封管液注入不宜太快,用力过猛,使血管内压急剧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致血管炎性改变,发红,疼痛及肿胀。 3.2.5 严密观察留置针的穿刺部位的皮肤情况,如有渗血渗液应该重新消毒后更换敷贴妥善固定。如有发红、肿胀、发痒时应立即拔针,更换部位重新穿刺。 3.3 留置针脱落的原因及风险管理:主要原因有固定不牢,患儿的活动范围广或自行抓脱,汗液过多导致敷贴粘贴不牢。 3.3.1 穿刺后用3M敷贴将穿刺部位及针梗的三分之二处完全覆盖,再把延长管固定在穿刺点旁边。肢体留置导管者,为避免肢体过度活动,可用托板固定肢体,防止导管扭曲及脱出[2]

静脉治疗总结

2019年静脉治疗工作总结 2019年静脉治疗小组在护理部业务指导和各科室静脉联络员的 积极协助下顺利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成立静脉治疗质量管理小组并制定了工作计划,按照《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和《XXX院静脉治疗质量考核标准》管理全院静脉治疗工作,明确了工作小组岗位职责,各科室设立1名静疗联络员,具体负责本科室静脉治疗的培训质量管理及信息统计上报等工作。 二、质量评价:按照工作计划,二级质控组每个季度对科室的静脉治疗包括:静脉治疗制度管理、操作过程的质量、安全评估、健康宣教及培训教学等,并进行量化考核,认真收集各项指标并进行分析,明确每月的质量改进重点。联络员每月对本科室的静脉治疗质量考核并上报静脉治疗小组,静疗小组汇总,每个季度召开质量控制会议,听取大家意见及建议,持续改进静疗工作。 1、设计表格进行留置针专项检查,对住院患者输液工具的选择(穿刺及连接)、穿刺部位情况、导管维护、敷料的固定与维护进行6次专项检查,留置针的规范固定率从1月份的90.5%上升到6月份的93.4%,使用率从1月份的63.2%上升到11月73.1%。 2、开展静脉输液横断面调查,全院共调查4次,从输液部位、输液工具选择、并发症、输注药物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以调查结果为依据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整改。

3、进行留置针使用时间调查:11月份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3.2天,拔管原因最多的是局部发红、疼痛。 三、加强培训,提升能力,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全院静脉输液操作的规范化培训,以及理论知识的再教育,提升护士静脉输液的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培训的内容包括留置针的规范操作、规范固定、静脉治疗的并发症及预防、管理安全护理等进行培训。 四、开展全院护理会诊,分析患者的护理问题,解决护理疑难问题,指导临床护士工作。 五、完成PICC维护工作,全年共维护165例,拔管2例,一例皮肤过敏,再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六、存在的问题:静脉管理小组成员的专业能力不足,缺乏专科的理论知识;联络员的职责没有充分发挥,质控检查不细致,整改措施成效不大。留置针的使用率低,规范固定及并发症比较多,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下一步在护理部及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发挥联络员的积极作用进行进行静疗的质量考核,加强小组成员自身专业能力的学习及培养,转变输液安全管理的观念,合理选择输液工具,安全留置,保证患者安全。 静脉治疗小组 2019年11月28日

输液管理制度流程

精心整理 输液管理制度 1、经医师诊治后需要输液者,应带病历、输液卡及取配的药品,核对无误后,方可给予输液。 2、做好“三查七对”,严格操作规程,严密消毒,坚守工作岗位,定时巡视病员,注意输液反应,做好输液登记。 3 4 5 6 7 输注药品安全管理制度 1加强医护人员的输液安全意识 临床药师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安全输液相关知识的培训:着重在静脉输液相关基础知识;静脉治疗前的八项评估;各种药物的PH值、渗透压及对血管的刺激;各种药

物溶媒的选择;常见的药物配伍禁忌;输液反应的观察及处理等。做到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管理。 2确保输液用具安全 输注药物前必须认真检查输液用具有效期、包装的完整性。如已过期则不可重新消毒再使用。 3药物的安全使用 3.1 3.2 3.2.1 3.2.2 一拧:用母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轻轻地拧瓶塞,检查其松紧情况,如不能拧动或轻微动视为正常,如轻轻一拧其活动度很大,则提示该溶液不能使用;二摇:轻轻地摇动瓶身;三照、四倒转与软包装溶液检查方法相同。 3.2.3准确张贴输液瓶签张贴瓶签前必须认真核对溶液的名称、浓度、剂量与瓶签是否相符,核对无误后才能张贴。

3.3配药补液摆后,配药者在配药前必须再认真查对一次,确认药名、浓度、剂量无误后严格按无菌操作加药,药液尽量做到现配现用。 3.4更换补液更换补液时必须先检查将要接瓶的补液有无混浊、沉淀等。查对相邻二组补液有无配伍禁忌,如无才能接瓶,更换后应仔细观察二者的反应是否有沉淀、混浊的现象出现,如有应马上更换输液管;对两种已知有配伍禁忌的补液不能相邻输入,中间应有其他的液体间隔,如无其他补液,应用生理盐水间隔。药液输入后, 4.1 4.2 输液的速度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体质及输入液体的总量,输液的目的和药物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来考虑。一般情况下成人以每分钟40~60滴为宜。有些药物的滴速不宜太快,如氯化钾一般稀释成0.3%浓度,每分钟应控制在20~40滴。尤其在给重症心脏病患者输液时,其速度应控制在每分钟15~30滴为宜。给老年人及婴幼儿输液亦必须减慢速度。然而有些药物则需快速输入才能发挥作用,如甘露醇为达到

伤口护理_品质管理小组标准操作流程图

建立伤口护理品质管理小组的计划 简介 21世纪是一个激烈竞争的年代,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具有先进管理的外资医院的进入将会掀起又一轮竞争。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质量已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因而以质量管理为核心,重视全过程管理,坚持不断的质量改进僵尸中国医院管理的研究方向。 并且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强化,医疗纠纷的起诉率也在提高,病人更为挑剔,在面对这些改变时,需要我们保持并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水平。伤口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能有效预防伤口的发生或不能合理运用资源正确处理伤口将会直接导致质量的退化(The Gaymar TEA program,1989)。 Florence Nightingala (1863)说:“对于一个医院的要求是应该在于没有意外损伤的疾病治疗。”现代管理的概念在于以预防为主,全面质量管理。今日的护理人员应将“预防性护理”视为最终之目标,事先预防措施更重于治疗护理。 工作中接触到了各种类型的伤口:如褥疮、术后感染伤口、下肢动静脉溃疡、各种癌性伤口、糖尿病足部溃疡等。病人由于缺少预防知识和伤口处理知识往往导致了伤口的产生和恶化;而临床人员再伤口处理中也存在如下问题: (1)有些人员伤口愈合观念滞后,导致伤口迁延不愈。 (2)伤口的记录不规范。 (3)对上看到评估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正确的测量,导致对伤口的描述存在前后不一致或记录与实际状况不符的现象。 (4)一些潜在的容易发生皮肤破损的原因和因素没有被很好关注和解决。 (5)现在各种新的伤口产品不断涌现,而其正确有效的使用还存在问题。分析其原因,认为与缺少对伤口、皮肤护理持续性实施、评估和监控系统有关;而且就我一人之力很难做到有大的改观。迫切需要成立一个伤口品质管理小组对可以完全实施和持续评估皮肤及伤口护理项目,并且不断反馈临床问题,才是解决以上所陈列的临床问题的有效途径。 背景资料 褥疮的发生在住院病人中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综合性医院里2度以上褥疮的发生率在3.5%~29.5%之间。在特殊人群中的发生率会更高,比如:截瘫病人有高达60%的发病率。老年股骨头骨折病人有66%发病率。危重病人有33%的发病率(AHCPR1994)。 孙建民等对华东二省及上海市的调查,发现15岁以上的人群中,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为9.6%,据此估算,我国约有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约8000万人至1亿人。随着年龄增长>66%病人发生溃疡。所以,这部分人群需要很好的指导以预防下肢静脉溃疡的形成。 另据Lithner报告估算美国25%的糖尿病人发生糖尿病足合并症,其中糖尿病足溃疡的患病率为3%,每15人中有一人需要截肢,平均每1000名糖尿病人中有6人截肢,美国每年糖尿病截肢者超过4000人,实际上50%的非外伤性截肢者为糖尿病人。 慢性、不愈性伤口往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死亡率,增加医疗纠纷发生率,导致病人生活方式,心理上完好性的多项改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伤口愈合和护理有了巨大的发展,现在各种新颖的技术如:生长因子,生物皮肤,局部负压治疗,热疗,氧疗和各科其它治疗都相继进入临床。纵然这些治疗具有优越性,但即使是最高级的产品也需要恰当的伤口护理和伤口床的准备,以发挥理想的功能。有证据表明:建立了伤口小组,即使没有更换产品,也促进了问题伤口的愈合(MTV

医院护理_专业小组

医院护理专业小组 序号责任部门资料名称页码 静疗小组成立通知 静疗小组调整通知 人员结构 静疗小组工作计划 静疗小组工作总结 工作职责 工作质量标准 管理规定 规章制度 应急预案 会议记录 学习记录 考核记录

静疗小组人员结构图 组长:杨竹 副组长: 彭丽 放射科医 生 麻醉科医 生 ICU医生彭 丽 肿瘤科医 生 副组长: 钟天书 任玉平王红邹丽梅高丽萍邓岭丽

静脉治疗小组工作职责 1、熟练掌握静脉输液(静脉留置针)技术和理论,熟悉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和新理论。 2、组织静脉输液护理人才的培养:每年对全院新护士进行静脉输液培训,定期开展静脉输液小组和联络员的培训,传授静脉输液治疗知识和技术,在全院推广静脉输液新技术。 3、解决全院静脉穿刺中遇到的理论和操作技术问题:如各类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静脉留置针的规使用;CVC和PICC的日常维护;输液泵和注射泵的正确使用。 4、指导特殊药物外渗的处理,做到安全防护,保证用药安全。 5、组织静脉输液护理会诊,对特殊药物外渗及特殊人群静脉输液护理方案的决策给予指导。 6、静疗小组下设PICC小组,开展PICC置管、维护及并发症的会诊处理并指导临床科室开展PICC置管。 7、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及时修订静脉输液技术标准并协助护理部定期组织检查。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我院静脉输液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8、总结经验,不段进行知识更新与实践,积极撰写论文,参与科研工作。

PICC专业护士工作职责 1、负责院各科室患者的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会诊处理 2、负责院外患者的PICC置管会诊 3、完成PICC置管患者的健康教育,发放PICC置管手册 4、完成PICC置管相关记录及并发症的登记追踪 5、收集整理PICC置管患者相关数据资料,监控PICC并发症发生率。 6、完成院外PICC的相关培训任务和患者健康教育。 7、计划性地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参加院外的学术交流。 PICC维护护士工作职责 1、负责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维护工作 2、负责前一天院新置管患者的维护工作及健康教育 3、负责院的PICC置管患者的随访工作 4、完成科PICC置管维护相关的培训任务 5、定期组织PICC置管患者的健康教育活动,并撰写相关新闻稿件以扩大宣传

实施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控制的实践以及效果研究

实施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控制的实践以及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18-02-28T14:03:52.4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2期作者:阮玲玲1 吴纯2(通讯作者)[导读] 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大大改善了护理质量,为输液安全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1武汉市优抚医院湖北武汉 430023)(2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湖北武汉 430040)【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实践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于2013年5月开始实施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我院选取我院于2013年5月-2016年10月40例静脉护理人员,考核其静脉治疗知识和技能,并根据静脉专科质量标准平均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后的护理效果。结果:40例护理人员经规范化管理后,静脉治疗知识和技能得到显著性提高,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前后前后各项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指标显著性提高。结论: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大大改善了护理质量,为输液安全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关键词】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护理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2-0317-01 随着人们呼声的增强,我国对静脉治疗护理管理也加强了重视,从一般化的体系逐渐走向了专业化的方向。当然,受其影响从多年以前我院就已经对静脉注射这种给药方式进行了合理化管理,同时对负责此任务的相关科室实施了规范化的管理。还提出要判断好患者的情况做出正确的给药方案,同时还要做出总结和分析。具体的措施有,成立了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化小组,有专门负责人负责这一项任务,大大降低了由于静脉治疗引起的医疗纠纷事故的数量。要求护理人员的对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都可以熟练掌握,另外也将我院的护理质量评价系统进行了合理性的改变,目的还是为了降低静脉治疗的风险指数,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1]。再这样的实际行动下,我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结果,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40例静脉专科护理人员,全部为奴性年龄在24~34之间,平均年龄为(28.5±2.5)岁。工作时间至少为两年上述对象均自愿接受检查和考核,我院每个月进行输液的人次约8000人次左右。护理人员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考核40例静脉护理人员在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后对静脉治疗知识和技能,并根据静脉专科质量标准平均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后的护理效果[2]。 1.3 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 第一,组织起一支专业化、标准化的静脉治疗小组。由他们直接负责需要静脉注射的患者,可以将这批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可以分为静脉会诊小组和静脉治疗小组。各个小组各司其职的同时要做到相互配合、相互沟通,以最快的时间,在最安全的情况下让患者康复。会诊小组负责接受患者,确诊他们的病情,明确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3]。第二,对静脉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根据国家卫生部发文要求,静脉治疗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情况掌握、合理给药、工具使用、高危药物运用、实际操作情况、感染控制等方面,定期进行评分总结[4]。第四,加大对人员的督导和管理。第五,对静脉治疗的风险有合理的管理。要对每位患者的治疗方案都进行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可将其从低到高,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也可以建立静脉治疗风险管理小组,在考虑到患者自身情况的前提下,加强风险管理,有效的降低风险率[5]。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8.0进行,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χ2检验(%)和t检测(x-±s),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0例护理人员经规范化管理后,各项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指标评分显著提高,见表1。 3.讨论 现如今我国的医学水平随着我国经济提高而提高,这无疑不是一件好事,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医学水平以及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是要更上一层楼,如今我国临床治疗中,以静脉注射作为最主要的给予药物的方式之一,也就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静脉输液。其原理是依靠人体内液体静压与环境大气压的不同,利用静脉液体注射的方式,将人体缺少的电解质、无菌液体等注入到人体内,从而达到治疗病痛的效果。静脉输液这种治疗措施虽然极为常见,但是它还是对患者有一定的创伤性。 综上所述,现如今各大医院都将静脉治疗规范化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指标,规范化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要求之一,对于在静脉治疗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报告,并且及时的解决,在问题中寻找原因,将其服务质量达到一定的高度。实施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不仅仅是给予静脉治疗专业人员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在工作中提高了自身的能力素质,同时也因为此规范化措施的实施大大降低了在静脉治疗中出现的医疗纠纷案件的发生率,为当下不好的医护关系提供了一个改善的机会,另外,还意外的收获到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评价,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护理质量得到提高,为静脉输液治疗提供了有效保障。【参考文献】 [1]王海云.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实践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75):224-225. [2]张海燕,梁俊卿,吴晓英.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指标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2):153-156.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

一、概念静脉输液是指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 药物外渗分类:非化学药物外渗-药物的种类、化学药物外渗-药物的种类 三、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若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渗透压高的药物: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黑色。 血管活性药: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h变性坏死 化疗药: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苍白灰白继之黑红、紫黑、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2)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3)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输液外渗-皮肤损害分期 Ⅰ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局部皮肤红润肿胀发热刺痛无水疱和坏死Ⅱ期静脉炎性反应期局部皮下组织出血或水疱形成水疱破溃组织苍白形成浅表溃疡 Ⅲ期组织坏死期局部皮肤变性坏死黑痂或深部溃疡肌腱血管神经外露或伴感染 药物外渗发生原因: 1、患者因素 (1)小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生好动,难于固定,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导致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这些都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位,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3)无法沟通的患者、昏迷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4)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5)肥胖患者:血管看不清、触不到,穿刺难度大。 2、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 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护理对策:

最新护士静脉输液学习心得体会3篇

护士静脉输液学习心得体会3篇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下面是护士静脉输液学习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护士静脉输液学习心得 感谢医院及护理部给了我参加专科护士培训的机会。通过2个月的学习,顺利通过了培训基地的所有考核项目,获得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专科护士培训班结业证书和省卫生厅颁发的省专科护士执业资格证书以及巴德公司血管通道学院的国际PICC证书。 专科护士的培训不仅让我收获了丰富的专科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开拓了我们对高等级医院护理工作模式的视野,使我对专科护士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此期间,我认识了全国近三十家医院的护理精英和培训基地的优秀带教老师,她们都来自临床护理一线,对护理工作有很深的造诣。培训中,大家借助这个平台,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探讨,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学习心得,讨论平时工作中的困惑,在互相学习的同时相互交流各医院在护理专业及管理模式上的优势;也深深体会到了自己的不足。 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明白:护士实施输液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执行医嘱;我们应该不仅仅是提供护理技术的执行者,我们还必须是协助医疗诊断的合作者、提供健康咨询的教育者、提供心理支持的帮助者。作为静脉治疗的专科护士,首先要热爱护理专业,有全面的护理理论知识,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并且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最好是在全科方面有一定的素养,才能保证静脉输液护理质量,保证病人得到最好的护理。这也是我们护理人员共同追求的目标。 据统计,超过80%的病人住院在住院期间,接受不同形式的输液治疗,而且输液往往持续到治疗结束。而我院也许还超过这个数字。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及职责.doc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及职责 第一节建立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 一、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 主任委员:院长或主管护理副院长。 副主任委员:护理部主任。 秘书:护理部副主任。 委员:骨干护士长、高级职称护士、护理组长、责任护士等。 二、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护理管理领导分工及职责界定 1.主管院长全面管理领导。 (1)负责研究、制定、审核医院全面护理质量管理方案,制定确定年度护理计划目标。 (2)负责对护理部主任任免、护士长任命、考核管理。 (3)对护士人力资源调配的审核。 (4)对护理部工作安排、难点、奖惩研究审核。 2.护理部主任具体管理及质控安排。 (1)制定全面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方案、督导质量控制活动。‘ (2)针对各项质控存在问题,结合医疗工作,对护理质量进行持续改进。 (3)随时掌握全院护理质量动态、了解院外信息、不断改进质控标准以提高护理质量。3.护理部副主任设一位副主任或专干专职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1)负责组织安排各项质控活动,保证按时、按项完成,并不断提高。 (2)对质控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向主任提出建议,组织各级质控组讨论对存在问题,提出纠编措施,并定期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通报。组织护理质控组对查出的问题进行踉进,直至改进质量。 (3)督促并考核护理质量监控组、专项活动组、临床护理质控小组活动质量,掌握最新质量信息,并及时传达运用到质控活动中。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督检材料的总结、分析、数字统计的文字资料。 三、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 1.审核、确定符合规范要求的,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护士管理程序和各种护理质量标准、护理达标率指标。 2.制定护理质量考核管理办法和质量评价及奖惩标准。 3.制定年、季的护理质量目标、质控项目、时间安排,根据护理质量考核运转情况,确定专项抽检与评价内容。 4.定期召开质控人员会议,对共性问题、难点问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 分析、指导,并通过不断进行标准修正,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5.每月或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在护士长或全院会议上反馈质控信息及通报质 控会议确定的意见。 四、工作内容 1.制定全院护理质量管理计划及实施措施(标准修订、监控方法、评分原则)。 2.参与全院护理质量监控。 3.组织每月的护理质量讲评工作。 4.组织每月的护理缺陷剖析会。 5.组织护理管理特色、经验交流。 6.组织每月1次的护理质量管理例会。 第二节医院护理质量监控组及工作职责 根据医院规模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医院护理质控组3~6个或以上,每个

静脉输液治疗小组工作目标及职责

静脉治疗质量小组工作目标及职责 一、静脉治疗质量小组成员名单: 设组长一名,副组长3 名 组长:XXX X 副组长:XXXX XXXX XXXX 联络员:各个科室的一级质控人员(见附表二) 二、静脉治疗质量小组工作目标: 静脉输液不仅仅是一项护理操作技术,随着临床静脉用药的不断增多,静脉输液作为患者疾病治疗对静脉输液要求的提高,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器械应运而生,如何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及时、安全地将药物输注到病人体内,是护理工作者研究的课题,为了提高静脉治疗护理质量,保证静脉输液安全,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技术,实施成功的静脉穿刺,尽可能降低静脉输液给病人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静脉输液的并发症,使输液治疗程序化、规范化,保护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发现并解决目前临床输液中的问题,我们成立了静脉治疗管理小组。静脉治疗管理小组是具有静脉治疗护理方面特殊知识和技能,能够给病人提供安全、高质量的静脉输液护理的专业队伍。 三、静脉治疗管理小组工作目的:对疑难静脉输液个案进行会诊指导,及时给临床提供静脉输液动向新信息,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静脉输液的并发症,保护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从而提高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质量。 四、静脉治疗管理小组职责: 1、静脉治疗管理小组在护理部指导下,负责对全院各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静脉治疗质量护理知识、技能的培训。负责全院静脉治疗质量的上报、访视、检查指导

工作,督促检查各项护理措施落实情况。 2、负责静静脉治疗的护理质量控制及评价,定期检查、督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培训,达到持续改进,持续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静脉治疗质量的护理水平,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 3、负责全院静脉治疗质量专科操作的管理,制订、完善深静脉置管的操作及维护流程以及各种记录的要求,参与指导全院深静脉置管患者的术前评估及操作,并对置管后的患者进行跟踪、指导、监控临床各科护士对深静脉置管患者的维护及记录情况,及时纠正临床上护理不当的地方。 4、完善和制定静脉治疗专科会诊制度,组织并参加全院静脉治疗质量专科护理会诊。解决护理疑难问题,制定护理措施,跟踪效果评价。 5、制定危静脉治疗质量感染控制/ 标准防护的各项流程、护理标准和工作规范。 6、定期组织全院静脉治疗质量病例讨论,分析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及具体的临床护理工作,对全院静脉治疗质量进行质量控制。 7、定期与药剂科联系,及时获取新进用于静脉输入药物的使用要求并提示给使用科室,掌握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每季度汇总并组织质量分析,给临床予以指导,保证病人的安全。? 8、定期在网上收集关于静脉治疗最新动态并给一线提供信息。? 9、每月检查全院静脉治疗质量情况,每月6 日前向护理部提交上月的静脉治疗质量检查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1)存在的问题与缺陷;(2)本次检查发现存在问题汇总分析; ( 3)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检查人要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确保检查结果客观、准确的态度,确保检查结果客观、准确。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培训。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433-2013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医护人员。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T 213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静脉治疗 infusion therapy 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制品)以及血液,通过静脉注入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常用工具包括:注射器、输液(血)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外周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以及输液附加装置等。 3.2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3.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3.4 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完全植入人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包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植于皮下的注射座。 3.5 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 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技术。 3.6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体温>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3.7 药物渗出 infiltration of drug 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3.8 药物外渗 extravasation of drug 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3.9 药物外溢 spill of drug 在药物配置及使用过程中,药物意外溢出暴露于环境中,如皮肤表面、台面、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是直接地、大量地将药液输入血管内,所以对输入药液的质量,所用器具以及输液时的操作,都必须严格要求。如果输入被细菌、致热源、微粒污染的液体,其危害可立即显现。常见的静脉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有以下几类。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1)化学因素 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常用药物的pH值: 氨苄青霉素10.0 磺胺合剂 10.0 环丙沙星 3.3~4.6 地伦丁10~12 多巴酚丁脸2.5 多巴胶2.5~4.5 强力霉素1.8 吗啡 2.0~6.0 非那根即异丙嗪4.0 钾4.0 托普霉素3.0 万古霉素 2.5~4.5 (2)机械因素 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 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 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 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 静脉炎的分级(INS) 0级:没有症状 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祥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1英寸,有浓液渗出 对静脉炎进行分级,利于进行区分、记录、管理及追踪。 3. 临床表现 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 静脉炎发生率的计算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3.1 静脉治疗 infusion therapy 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制品)以及血液,通过静脉注入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常用工具包括:注射器、输液(血)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外周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以及输液附加装置等。 3.2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3.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3.4 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完全植入人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包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植于皮下的注射座。 3.5 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 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技术。 3.6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体温>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3.7 药物渗出 infiltration of drug 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3.8 药物外渗 extravasation of drug 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3.9 药物外溢 spill of drug 在药物配置及使用过程中,药物意外溢出暴露于环境中,如皮肤表面、台面、地面等。 4、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VC:中心静脉导管,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N:肠外营养,PORT:输液港PVC: 外周静脉导管 5、基本要求 5.1 静脉药物的配置和使用应在洁净的环境中完成。 5.2实施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应为注册护士、医师和乡 村医生,并应定期进行静脉治疗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 5.3 PICC置管操作应由经过PICC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考核合格且 有5年及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操作者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