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检测练习(附参考解析)

《渔父》检测练习(附参考解析)
《渔父》检测练习(附参考解析)

《渔父》检测练习(附参考解析)

双基再现

1. ★文学常识填空。

屈原(前339?~前278?) 末期楚国人,杰出的和。名,字。他所开创的新诗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是中国诗歌史上和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 ★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憔悴( ) 餔糟( ) 歠醨( )

汶汶( )三闾( ) 鼓枻( ) 莞尔( ) 濯缨( )

3. ★★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枯稿:枯瘦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4.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

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5.★★下列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因果)

C.何不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D.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

6.翻译下列句子。

(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2)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3)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

(4)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探究提高

7.★★★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答:

8.★★★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答:

9.★★★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答:

10.★★★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答:

综合应用

11. ★★★学习了《渔父》,相信你对屈原及其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是古人题“汨罗屈子祠”的上联,你能对出下联吗?试试看。

(1)上联: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

下联:

(2)上联: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下联:

12. ★★★★仿照示例图①,根据图②内容写一句话揭示漫画寓意。

图①图②

在生活中,搞平衡往往是以倾斜自己为代价的。

13. ★★★★灯谜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种文学样式。请你参考下面谜语示例,根据所给的谜面和括号里的要求猜谜。

(1)示例:

谜面:七品芝麻官(猜文体)

谜底:小令。

谜面:言师采药去(猜文体)

谜底:

(2)示例:

谜面:古代的交通事故(猜成语)

谜底:人仰马翻。

谜面:报晓声中扭秧歌(猜成语)

谜底:

B卷

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章,回答1~2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不复与言。(《渔父》)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

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俘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报任安书》)

1.★★★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答:

2. ★★★《渔父》和《报任安书》(节选)真实地展示了屈原和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答:

美文赏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6题。(2019年安徽卷)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

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

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3.★★★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

4.★★★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

(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

5.★★★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

答:

6.★★★★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1)特征:

(2)作用:

文采展示

7.★★★★我们学习了《渔父》,瞻仰了一位“身之察察”、“皓皓之白”的伟人,请你发挥想象,就屈原的处境或遭遇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屈原的认识和理解,200~300字。

高考模拟

8.★★★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用一个精练而深刻的语句总结其寓意。(不超过10个字) (2019年辽宁卷)

螃蟹妈妈对儿子说:"我的孩子,你别再横爬了,直爬多好看啊!"小螃蟹回答说:"好妈妈,一点儿不假。如果你教我直爬,我一定能学着做。"螃蟹妈妈用了各种方法尝试直爬都不行,于是她才明白起初那样要求孩子有多愚蠢。

答:。

9.★★★★试以“纪念碑”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各写一个比喻句,每个句子都应和题目的具体要求相吻合。(金陵中学2019届高三模拟卷)

(1)以“纪念碑”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并采用至少两种其他景物对它进行衬托。

答:

(2)以“纪念碑”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要求揭示将某一事物(比喻的本体)喻为“纪念碑”的原因。

答: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9年盐城市高三模拟卷)

鹧鸪天

李清照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骚人”指屈原。

(1)从整首词来看,作者吟咏的对象

是花,不仅写出了它的外在美,即,更写出了它的内在美,即。(后两空都不得超过5个字)

(2)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那么这首词呢?请从表达方式这个角度对这首词进行简析。

答:

A卷

1.战国政治家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辞,“风、骚”,“风、骚”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四大文化名人”

2.qiáo cuì būchuò lí mén

lǚyì wǎn zhuó

3.A 点拨:B项洗头,C项变化,D项江水。

4.C 点拨:凝滞: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5.B 点拨:连词,表转折。

6.(1)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2)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3)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4)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

7.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8.文章还塑造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9.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11.(1)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点拨:这一句是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2) 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点拨:这一句是汨罗屈子祠的。

12.朋友就是那种能够摘下面具真心交流的人。

13.(1)童话

点拨:从前面的句子看,“松下问童子”,说明这句话是童子的回答,故可猜“童话”。

(2)闻鸡起舞

点拨:“报晓声”可猜是“听到鸡鸣”,“扭秧歌”可猜是“起舞”。

B卷

1.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

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2.《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3.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

点拨: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找出文中作者遐想的相关语句,加以概括。

4.⑴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⑵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②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

6.⑴特征:秀美,宁静。⑵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点拨: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特征与作用,注意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7.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屈原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我听到了你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你的宏愿与梦想,你的热情和忧患。

8.身教胜于言教。

9.(1)群山苍翠,江水澄碧,屹立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深情地注视着脚下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伟大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和苏轼,还有曹雪芹和鲁迅,用他们令人着迷而又撼人心魄的诗文,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纪念碑。

10.(1)桂淡黄的颜色浓郁的香气。点拨:扣住“轻黄”、“中秋”等重点词语。

古诗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翻译赏析

古诗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翻译赏析《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白鸥往来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鉴赏】解读这首词的词序,它提供了一个矛盾焦点,矛盾在于“感心之物”(采石岸)与他的“感物之心”(词人所表达的感情)相悖。这首词是船行长江采石矶时所作,采石矶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为长江最窄之处。它无论对于宋朝历史还是对于辛弃疾个人经历来说,都是一个极具意义的地点。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月戊午,中书 舍人兼直学士院虞允文参谋军事;……十一月甲戌,命中书舍人参谋军事虞允文往芜湖,趣(李)显忠交(王)权军,且犒师采石。丙子,中书舍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督舟师败金兵于东采石。”这一仗虞允文带领一万宋军打败了四万金兵,是南宋难得的一次辉煌。辛弃疾渡淮时,应该正是宋金鏖战之时,虞允文大败金兵,辛弃疾一定知道。何况虞允文是辛弃疾的恩师,辛弃疾曾于南归十年后的干道七年,在司农主簿小官任上写了著名的战略文章《九议》呈给当时的丞相虞允文,得到虞的赏识和采纳,辛弃疾后来的升任也与此不无关系。按说到采石矶的辛弃疾应该是回顾胜利缅怀恩师激发诗情的地方,面对这个“感心之物”,按辛弃疾的性格应该浮想联翩、壮怀 激烈奋而作豪放词才是,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偏偏作了一首戏作词,

并且是他的创作历程中的第一首“戏作”的词。表面看,淳熙五年是辛弃疾仕途平坦顺利的一年,稼轩时年39岁,正当年富力强,仕途亨通。淳熙二年,是他命运转折的一年,受丞相叶衡的举荐,辛弃疾出任江西提刑,平茶商军赖文正之后,受到朝廷赏识,得到嘉奖与升迁,先后除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再迁隆兴府江西安抚,到了淳熙五年的春天,在江西安抚任上只三个月的辛弃疾,就被召为大理少卿,到了京城临安。同年九月,就又出任湖北转运副使。正如他自己所说:“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吴头楚尾,一桌人千里。”(《霜天晓月?旅兴》)但此时辛弃疾心情是动荡不安的。朝廷表面上基本相安无事,实际上矛盾重重,不仅有主战派与主和派的矛盾,还有各个派系、各种阵营、各个利益集体中的矛盾,当时新任的右丞相是史浩,他思想上对南归的豪杰志士很不以为然,甚至是歧视。史浩曾经与张浚辩论,提出“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的观点,并称北方归来者为“归正人”,不赞成对“归正人”委以重任。这使得辛弃疾困惑、忧虑,甚至是怨恨。从他的词作《水调歌头》的题序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淳熙丁酉,自江陵移帅隆兴,到官之三月被召,司马监、赵卿、王漕饯别。司马赋〈水调歌头〉,席间次韵。时王公明枢密薨,坐客终夕为兴门户之叹,故前章及之”。辛弃疾痛恨朝廷中的“门户”之分,但在词中他说“孙刘辈,能使我,不为公”,对敌手表示不屑,但也表达了“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毫发皆帝力,更乞鉴湖东”,也有归隐的无奈。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 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鱮。”[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一个一心想着辅佐君王,为国家的兴盛尽其所能,满腔爱国情怀的人,却被小人谗害至流放。义臣遇不到明君,心里是何其的悲愤与失落!在屈原的理想这般失落,人生追求这般无奈与痛苦之际,一位“渔父”踏浪而来。渔父见到屈原时脱口而出:“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渔父一见面就准确的判断出屈原的身份,说明他并未对世事一无所知,而应该是相当了解。屈原作为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的贵族官员,以他这样的身份和地位为何会流落至这种人迹罕至的江边?渔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屈原自己的回答是:“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是多么自负与自傲的回答,将自己的“清”“醒”与世人的“浊”“醉”截然对立开来,自己的“清”与“醒”不为世人的“浊”“醉”所容,也没有人能理解或者倾听他心中的那份执着的理想与追求,

古诗渔父·偶向芦花深处行翻译赏析

古诗渔父·偶向芦花深处行翻译赏析 《渔父·偶向芦花深处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 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 雪鬓衰髯白布袍,笑携赪鲤换村醪。 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 【前言】 《渔父·偶向芦花深处行》是五代南唐诗人李中的七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清新动人的水乡风俗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渔家生活的恬静闲宜,令人陶醉。 【翻译】 我向芦花深处走去,群山掩映着潺潺溪水,在夕阳中显出明艳的美景。打鱼人家打开房门出来迎接我的到来,小孩子偷偷的看我,狗也在一旁叫个不停。我的头发和胡须都已经花白,穿着一件白色的布袍,笑着提着一条红鲤鱼来换乡村里的酒喝。渔人殷勤的留我住下,明月高照之下,打渔船也归来了。 【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清新动人的水乡风俗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渔家生活的恬静闲宜,令人陶醉。 前两句写诗人寻访:一个偶然的日子里,朝着芦花丛中行去,但

见波光粼粼,山色青青,好一派晚晴秋色!着一“偶”字,可见并非常来,而是忽然发现这宜人之处,就更显其风光优美了。用一“深”字,大有一种曲径通幽、诱人前往的情趣,其芦花飘飞、芦叶瑟瑟之景跃人眼帘。“行”字令人浮想联翩,诗人也许是乘着一叶扁舟而来的吧,或是独自闲步信走?不管怎样,总是一路观赏、一路欢愉,雅情逸致溢于言表,从中亦可想见渔人生活之诱人。 后两句写渔家迎客:诗人的行踪,惊动了渔村里的狗,它叫了起来。于是村舍里的大人急忙打开门户,迎接远来的客人,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看个究竟。诗人先写“开户”,再言“犬吠”,足见渔家迎客Org速度之敏捷,感情之殷切,而且“犬吠声”起,于水乡宁静的氛围中,又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争窥”二字,活脱脱地勾勒出孩子们的形象,其机灵活泼、逗人喜爱的神情漾然纸面。这首诗,取材平易,只是渔家寻常事,但写得真切自然,情酣意浓,不做作,无斧凿,使人觉得纯朴的民风迎面吹来,好舒畅好舒畅。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1、专题教学目标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掌握质疑辩论、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方法。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第一点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第二、三点侧重德育目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此外,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教学目标①②定为教学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体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将教学目标②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主要采用问题探讨法。 三、学法分析 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更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的发言基础上可以补充阐释,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如对屈原与渔父不同的人生选择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紧扣文本本身,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任作评价,不能架空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成就了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可以践志。死,也可以明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尊严的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 fǔ)淈( gǔ)餔( bū)歠( chu?) 醨( lí)汶( mén)枻( yì)濯( zhu?)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通假字

苏轼《渔父·渔父醒》诗词赏析

苏轼《渔父·渔父醒》诗词赏析 渔父·渔父醒 宋代:苏轼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译文 渔父酒醒以后,春江上时光已是正午。醒来只见阵阵落花飞絮。 醒了以后还会再喝醉,醉了以后又会再醒。将古往今来人间的功名利 禄付之一笑。 注释 午:正午,晌午。 梦断:梦醒,酒醒。 今古:古往今来。 赏析 “渔父醒,春江午”,描叙渔父从醉到醒经历的时间。春江正午,生机勃勃,自然清新。由烂醉到沉睡,再到延醒,时间长达半天,表 现了渔父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乐天而动的。“梦断落花飞絮”,渔父一觉醒来,只见杨柳依依,“落花飞絮”,一派春光满江滨,令渔父赏心悦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为画龙点睛之笔。醉—醒,醒—醉,醉—醒,反复传递,刻画了醉翁渔父的处世形象,富有哲理性。白居易《醉吟先生传》:“又饮数杯,兀不过醉。既而醉复醒, 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此处点化使用了

白居易这段关于诗人饮—醉—吟“循环”式的人生真谛的妙笔,道出 了在封建社会里,世界上最清醒的人是渔父,是渔父一类的诗人。是 渔父们每饮一次、醉一次、醒一次、吟一次,理解世界、理解生活的 境界就升华一次。循环往复,持续实行,最终自然精辟地发出“一笑 人间今古”的深沉感叹。至此,词人思想上出现了飞跃,由“莫问世 间何事”(《好事近·烟外倚危楼》)进到“俯仰人间今古”(《西 江月·重九》),再进到“一笑人间今古”。从“莫问”到“俯仰” 再到“一笑”,清晰地反映了词人贬谪黄州后思想变化的历程。“一笑”便突出词人此时此地的高洁而自适的坦然心态和清醒的人生观。 第三首词写渔父随缘放旷、与世无争的超然心态。先描写,后议论,景理融合,将渔父置于大好春光中来看世界,强化了渔父的“醒”眼与“笑”态,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真题及解析

(2015年)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 分) 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2014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徊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2013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 在中国人的心里常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那就是“渔父“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且具有了某种文化内涵。这一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成为隐士的象征,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群体的仕隐观念。因此,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笔者一些浅见,以飨大方之家。 一、渔父形象的出处及内涵。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在《庄子渔父》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父。文中具体写了渔父跟孔子的对答,结果孔子对“渔父礼拜有加”。而最早确立“渔父”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应是屈原的《渔父》篇。文中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父形象。纵观两文中的渔父,他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行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他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说到底,渔父形象已幻化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二、渔父意向包含的要素。 第一是“渔”。渔樵耕读,“渔“位于首。“渔”有捕鱼意,也暗含垂钓之风。最能体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西周初年的姜太公直钩钓于渭水之滨,结果把周文王这条大鱼钓了上来。《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钩奸周西伯”。可见,姜太公这个渔者,他钓的是另一意义上的“鱼”。号称“惟巢由乃可并驾”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的同窗,刘秀多次相请,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第二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锐意进取,锋芒毕露可比。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由此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可见,水有这种美德,也正暗含着道家的追求。 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一定是小舟。苏轼在《赤壁赋》中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是“钓”。儒家要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钓”就意味着要有耐心,要把握火候,等待时机。意味着隐者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而耐心等待,不急不躁这一境界也正是隐者所追求的。 三、渔父意象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渔父意象对历代诗歌创作的影响最为深远。中国是诗的大国,诗歌中以渔父为意象的非常多。以唐朝为例,王维诗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李白诗中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柳宗元诗中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仅从这三位诗人的诗句中,就可以想象出渔父意象的影响力。 其次它对我国的散文、小说、戏剧创作都有影响。散文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那个忘路远近的武陵渔人。小说如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阮氏三雄。戏剧如京剧中的《打渔杀家》。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方法】 朗读、体验、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出身为楚国贵族。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圣君贤相、民本),改革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2、题目解说 《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枯槁三闾大夫浑浊凝滞 2、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②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 ③歠其醨:“歠”通“啜”。 (2)古今异义: ①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⑤何故至于斯(至于:到,同义词连用。今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3)特殊句式:

《渔父》赏析

文章起笔“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枯槁,形容憔悴”。 游于江潭,首先是一种强烈的暗示,暗示屈原即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时是他人生中最后的时光。给文章笼上一层悲凉的氛围。 游是一种无目的地,散漫地走。也在写屈原的心境,有目标固然不会“游”,如果能够“徘徊”,虽然痛苦,也说明还有所期待。但是屈原是心烦意乱,不知所措漫无目的的“游”。 在古人进退之间,山和水有一种奇特的含义。山往往代指隐逸,代指平静(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写到水,往往是一种忧愁。从孔子的时间流逝,到后世以水喻愁,到苏轼,张若虚对水慨叹人生哲理。水既含有永恒性,又不断变化,不断消逝,这些特征都是对人生感慨的集中概括。屈原流放,选择面对浩淼的大江,作者行文不一定是刻意为之。但是不经意间包含着一种文化的选择,选择向天地哭诉,选择向天地质问,选择赤裸裸地展露自己的痛苦。也就是说水和此时的屈原的精神是内在相通的。 还有一层含义,屈原流放,心神错乱,不知取道,顺着水走或许也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行吟泽畔。首先可以看到屈原的率真。他不能把哀伤藏在心里,即使没有一个人倾听,他也要吐露出来。其次也可以看出屈原的痛苦,不是痛苦至极,也不会像疯子一样行吟。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这两个词用在屈原身上显得格外惨淡。屈原是一个尤其洁身自好,喜欢装饰自己的人。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都追求完美。他自己说“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样一个格外喜欢自我修饰的人如今“颜色枯槁,形容憔悴”,只能说明他的精神已经崩溃,丧失了积极的心态,对人生充满了幻灭感。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枯槁,形容憔悴。”四个词写得太好了。 总得来说,这个屈原依然是一个“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依然是一个与世俗决裂的屈原,也依然是一个脆弱,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的屈原。四句话把屈原全部的个性都暗示出来。 这个屈原也是一个反常的屈原。他不再有犀利的言辞,也不再有华美的服饰和俊朗的外表。从一个翩翩佳公子一落成为披头散发口中念念有词顺着江流乱走的疯子。 所以渔父见到之后才格外惊诧:“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都这副德行了渔父依然能够认识他,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的年代。说明屈原的知名度,也说明了屈原之得人心。 渔父的话含有一层惊讶,也含有一层惋惜。子非三闾大夫与从口气推断,渔父很确定这个人是三闾大夫,但是他依然不敢肯定的说。心目中的三闾大夫跟眼前这个疯子差距太大了。何故至于斯为什么到了这里为什么落得今天这步田地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依然十分率真,不管是认不认识,只要有人问心事,他就说。 屈原也依旧十分单纯。如果是一个老于世故的人可能会把具体时间来龙去脉从前到后讲一遍。但这显然不是屈原,事情的来龙去脉在他看来根本就不重要。再他看来这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所以他对事情的总结就是“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也十分伤感。这两句话失去了他往日的雄辩,失去了往日的气势。虽然也有愤懑,但读起来更多是伤感。原因:第一,整句话没有一个语气虚词,显得

《渔父》翻译、解析

渔父 先秦:屈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注释 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淈(gǔ):搅浑。 餔:吃。糟:酒糟。歠(chuò):饮。醨(lí):薄酒。成语:哺糟歠醨 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

李白诗中的动物意象

李白诗中的动物意象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诗仙”李白是唐代时期的一个标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词中处处蕴含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象美,李白是一个以动物形象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圣手,他笔下的动物形象丰富多彩。 李白诗歌中的动物意象指的是在李白诗歌中出现的那些包蕴着他们主观情感的动物。据统计,李白流传至今的诗词大约有一千首,其中涉及动物形象的诗就有600 多首,差不多占了五分之三,动物的范围也是极其的广,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在李白的诗词中都可以找到。李白诗词中的动物意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实在的意象,例如:虎、豹、马、猿、犬、兔、熊、鹤、燕、雀、白鹭、鸳鸯、蝴蝶等等,第二种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诗人虚构出来的意象,例如:龙、麒麟、大鹏、凤凰等等。 一、以“鹿”“子规”等为代表的实在意象 在李白的诗词里,实在意象李白写到了很多次的鹿这个意象,有鹿、糜鹿、白鹿,而鹿大多数是和仙人或者仙境绑定在一起的。例如,“竹马数小七,拜迎白鹿前。”(《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游泰山六首》其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

姥吟留别》)等等。李白笔下的鹿寄托他寻仙慕道、退世避隐之意。白鹿意象多和神仙联系在一起,也和他的游仙诗联系在一起,在这些奇思妙想中流露出渴慕修仙得道的心愿。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一方面要“且放白鹿清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一方面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见,李白的学道求仙,就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寥廓、更自由的彼岸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李白不用摧眉折腰,更没有因仕途挫折而带来的痛苦,而是能够尽情地放纵自己的精神,享受生命的欢乐。总之,鹿意象与李白的寻仙意识、慕道情感紧密相联。 在李白诗词中,除了鹿意象的大量运用之外,还有“子规”也是李白笔下的常客,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而对于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人来说,子规的啼叫无疑就是撕裂他们的伤口然后再上面狠狠地撒一把盐,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有一首李白在晚年创作的七绝《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在宣城看到杜鹃花盛开,联想到幼年在蜀地常听到子规鸟的啼叫。子规啼声凄厉,令听者肠断,暮春三月,特别叫人思念故乡。“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旅人思乡的情绪。再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寂静的夜里,空幽的深山,

渔父

渔父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探讨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颜色、形容、凝滞”和虚词“为、而、之、可以、至于”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难点:对渔父的文化内涵的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成就了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可以践志。死,也可以明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尊严的诗人——屈原。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教师总结。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23篇。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三、朗读课文 1、课件展示配乐朗诵 2、学生自读、指名朗读 3、展示重点字词: 渔父(fǔ)枯槁(gǎo) 餔(bū)其糟濯(zhu?)吾足莞(wǎn)尔而笑鼓枻(yì) 凝滞(zhì) 皓(hào)皓之白物之汶(mén)汶歠(chu?)其醨(lí) 4、文言知识整理:(小组讨论,提出疑问,教师总结) (1)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 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连词,表转折)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其醴?(表并列)

《渔父》阅读试题及答案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形容枯槁(非常) B.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C.受物之汶汶者乎(玷辱)D.可以濯吾缨(洗)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游于江潭室西连于中闺 B.自令放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与时俯仰,以通其惑D.安能以身之察察不知老之将至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B.第一段通过屈原的心理和外貌描写,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为下文写他的坚持理想、舍生取义作铺垫。C.结尾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D.本文语言简洁,屈原、渔父的对话多运用比喻和反问,既表达各自明确坚决的立场,又形象富于哲理。12.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3分)②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3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9.A形容:形体容貌10.B助词,译为“呢”( A在,介词/和,介词 C那,指示代词/自己的,代词 D定语后置的标志/取独)11.B 动作和外貌描写,没有心理描写12.①整个世上的人都污浊不堪只有我干净,个个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清”“见”各1分,共3分)②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于”“推移”各1分。共3分)

最新初三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解析

最新初三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解析 初三语文诗歌鉴赏习题(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与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相比,同为渔父,本诗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9.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赏析"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的妙处。 初三语文诗歌鉴赏习题答案 8.①同样是退隐,张志和做渔父,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②本诗通过描写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出的是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本题考查以对比鉴赏方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这首诗歌开头两句塑造了由山、水、鸟、花、鱼构成的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的情景。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陆游诗歌中"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当年与自己一起饮酒的人,至少有一半已经封侯进爵,可是自己却落得病老乡里,成了一个靠打渔为生的衰老渔夫。封侯、渔父,感慨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遭遇,荣辱升沉。写出了作者的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

古诗渔父·渔父醒翻译赏析

古诗渔父·渔父醒翻译赏析 《渔父·渔父醒》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前言】《渔父·渔父醒》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全词先描写,后议论,景理融合,描写了渔父在春天正午的江面上,身处优美环境之中半醉半醒的状态,写出了渔父沉迷于醉酒的世界,对尘世间的纷纷攘攘付之一笑的超然的处世态度。【注释】①渔父:词牌名,《渔歌子》的别称。单调,二十七宇,平韵,与《渔歌子》不同,也是词内容的标题。该词是苏轼根据唐代诗人张志和、戴复古所做的《渔父词》改写,采用三、三、七、七、六的句法,共二十六字。②午:正午,晌午。③梦断:沉醉后进入梦乡,梦断犹言酒醒。④飞絮:飘飞的江边柳絮。⑤今古:古往今来。【翻译】渔父酒醒以后,春季的长江已是正午时光了。酒醒后只见阵阵落花飞絮。酒醒以后还会再饮,醉了以后又会清醒。对待古往今来人间的功名利禄,只好一笑了之。【赏析】“渔父醒,春江午”,描叙渔父从醉到醒经历的时间。春江正午,生机勃勃,自然清新。由烂醉到沉睡,再到延醒,时间长达半天,表现了渔父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乐天而动的。“梦断落花飞絮”,渔父一觉醒来,只见杨柳依依,“落花飞絮”,一派春光满江滨,令渔父赏心悦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为画龙点睛之笔。醉-醒,醒-醉,醉-醒,反复传递,刻画了醉翁渔父的处世形象,

富有哲理性。白居易《醉吟先生传》:又饮数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词人点化运用了白居易这段关于诗人饮-醉-吟“循环”式的人生真谛的妙笔,道出了在封建社会里,世界上最清醒的人是渔父,是渔父一类的诗人。是渔父们每饮一次、醉一次、醒一次、吟一次,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境界就升华一次。循环往复,不断进行,最终自然精辟地发出“一笑人间今古”的深沉感叹。至此,词人思想上出现了飞跃,由“莫问世间何事”(《好事近·烟外倚危楼》)进到“俯仰人间今古”(《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再进到“一笑人间今古”。从“莫问”-“俯仰”-“一笑”,清晰地反映了词人贬谪黄州后思想变化的历程。“一笑”便突出词人此时此地的高洁而自适的坦然心态和清醒的人生观。 全词写渔父随缘放旷、与世无争的超然心态。先描写,后议论,景理融合,将渔父置于大好春光中来看世界,强化了渔父的“醒”眼与“笑”态,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读《渔父》有感

读《渔父》有感 在这篇文章中,通过河边偶遇,屈原与渔父的一段对话,把两个人在面对自然、社会、政治上的丑恶时,采取的两种不同的处事风格展露出来,意味深长,发人深思。屈原的态度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最终对丑恶污浊的世界采取了一种决然自绝的态度。屈原代表的是当时儒家的主要思想,宁折勿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洁身自好,以天下为己任。 屈原,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忠臣,才华横溢的诗人,英勇不屈的烈士。但我更想说他是历史选择的人,禁得起时间磨砺的人。为什么他能被铭记数百年?因为他的忠烈、忠诚、忠勇? 我更想说他的忠是顺应当权者的需求,有利于当权者巩固自己的权利能够保证当权者的优越感,确保其地位,亦有利于确保社会的稳定,所以他的形象才会如此深刻的被铭记,以至于今。 历史上的忠臣多如牛毛,但为什么只有他对我们有如此的影响?也许因为他是第一个敢如此座的人吧,为国舍身取义,为国投江,何人有勇气像他一样,舍弃一切,只为心中的坚持,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地步。 “第一”总是难忘的,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往往第一是喜剧,等二就是悲剧,明明只有一步之遥,却是天与地的距离,咫尺天涯。屈原的投江,是一段悲剧,但创造了一段辉煌,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墙。 中华自诩有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五千年的文化,殊不知人性亦传承了五千年。那种铭刻在骨子里的意识是已经烂在灵魂里了——忠。屈原的形象正好符合这一点——已经烂在灵魂里的忠。 《渔父》这一文正形象的看出这一点。这可能就是经典,每个时代都不可或缺的一点,被人不断铭记、惦念追求的,只是忠的意义有所区别:从对他人忠心到要求他人忠心,这就是时代的发展,文明的延伸,知识的内涵在不断拓展,人类在进步。 苦难的求索者,也是民族之魂的奠基人。这些人,总是在矛盾与痛苦中经历过的。《渔父》反映的正是这种纠结,直至无法解决而舍生取义。也许,后人从屈原的死当中找到了活着的价值。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渔父 教案

渔父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①②④定为教学重点;③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弃小义,雪大耻”的生。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一生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教师纠正句读。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古今词: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词类活用: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宾语前置、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状语后置) 自令放为(宾语前置、被动句) 四、疏通文意(质疑) 1.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 2.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五、问题探讨 【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试探“渔父”意象

试探“渔父”意象 在中国人的心里常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那就是“渔父“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且具有了某种文化内涵。这一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成为隐士的象征,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群体的仕隐观念。因此,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笔者一些浅见,以飨大方之家。 一.渔父形象的出处及内涵。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在《庄子渔父》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父。文中具体写了渔父跟孔子的对答,结果孔子对“渔父礼拜有加”。而最早确立“渔父”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应是屈原的《渔父》篇。文中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父形象。纵观两文中的渔父,他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行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他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说到底,渔父形象已幻化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二.渔父意向包含的要素。 第一是“渔”。渔樵耕读,“渔“位于首。“渔”有捕鱼意,也暗含垂钓之风。最能体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西周初年的姜太公直钩钓于渭水之滨,结果把周文王这条大鱼钓了上来。《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钩奸周西伯”。可见,姜太公这个渔者,他钓的是另一意义上的“鱼”。号称“惟巢由乃可并驾”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的同窗,刘秀多次相请,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第二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锐意进取,锋芒毕露可比。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由此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可见,水有这种美德,也正暗含着道家的追求。 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一定是小舟。苏轼在《赤壁赋》中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