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D卷(新版)

河北省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5题;共50分)

1. (2分) (2017高二下·高密期中) 下列表述体现了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的是()

①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②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③万物独化,物各自生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 (2分) (2018高二上·广西月考) 下列关于世界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人们对世界的各种认识的总和

B . 人们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

C .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D .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 (2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研发的喹啉治疗疟疾效果不错,但是用了一段时间以后,疟原虫有了耐药性。为了加强研制抗疟疾的药物,屠呦呦查了古书里面关于中药中医的记载,一个个试验,经过190次失败,最后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并修正了《中国药典》长期沿用的谬误。这说明()

①实践是获取认识的唯一途径②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指导人类实践活动

③事物的发展是辩证否定的过程④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4. (2分) (2016高二上·扶余期中)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5. (2分)在中国传统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依次集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有无之辩和形神之辩,宋元明清时期的理气之辩和心物之辩。哲学辩论都都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讨论。这表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A . 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唯一问题

B . 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C . 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D . 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

6. (2分) (2015高二上·福建期中)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相同点是()。

①二者都具有其时代的合理性

②二者都没有科学依据,具有局限性

③二者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④二者都用辩证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③④

7. (2分) 2013年,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同时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材料体现了()

①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②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③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④

8. (2分) (2018高二下·运城期中)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③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具体性和条件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9. (2分) (2017高二下·新疆月考) 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 .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 .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 .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 . 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10. (2分) (2017高二上·姜堰期中) 下列观点正确反映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是()

A .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 . 江河竞注而不流

C . 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D .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11. (2分)(2013·海南) 2012年12月,“海南绿色崛起论坛”在海南举行。会议提出,推动海南绿色崛起,需要依靠和充分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守住这个全世界都追求的“时尚”,凸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地方样本。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它()

①强调海南绿色崛起以发挥独特优势为基础

②主张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特点来利用规律

③倡导适用于我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模式

④认为工作中心应由经济建设转向生态文明建设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12. (2分)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由此可见()

①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②声称者的“行”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③人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往往是不一致的

④唯心主义在世界观上是错误的,因而其毫无意义

A . ①②③

B . ①②

C . ②③④

D . ②③

13. (2分) (2018高三上·新疆开学考) 自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科学论断以来,“两山”理论日臻完善,深得人心,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未来,引领中国迈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这反映了()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②哲学是时代精神的上精华

③哲学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④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14. (2分) (2017高二上·延安期末) 哲学是“智慧之学”。在古汉语里,知识的“知”字通假“智”,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要将具体知识转化为哲学智慧,应()

A . 对丰富的具体知识加以概括、总结和反思

B . 不断揭示具体科学领域的规律与奥秘

C . 用哲学学习代替具体科学的学习

D . 脱离具体科学,深入思考人生问题

15. (2分) (2017高二上·黑龙江开学考) 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实际上已经猜测到了()

①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

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用来造福人类的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16. (2分)当地时间2013年9月24日,巴基斯坦发生7.7级地震,震后该国港口城市瓜德尔附近海域“冒出”一座“小岛”。有学者指出,这一“小岛”无法长期存在,受到海浪等冲击后将解体。“小岛”的神奇出现与未来预期消失()

①证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②证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③表明规律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④表明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17. (2分)继上次人机大战引发全球瞩目以来,围棋人工智能再度引发跨领域的关注。近期,网名为“Master”的围棋人工智能,面对中日韩顶尖职业围棋选手,在短短数日内取得59场连胜的战绩,展现出的围棋技艺,已经到了人类理解不了的程度。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Master” 围棋人工智能()

A . 是人类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B . 能够模仿人类的思维活动,但不能产生意识

C . 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 作为实践的主体,能够将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18. (2分) (2017高二上·北京期中) “科学的解释不可能达到完善的程度,它们常常是暂时的。”这是因为()

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②正确的认识是不存在的

③认识必须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④人类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9. (2分)我国已经确定的探月工程计划为三个阶段: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2017年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有消息表明,2009~2015年,中国将进入“嫦娥工程二期”,届时将进行两到三次的软着陆巡视勘察。目前我国进行此项任务的技术、物资条件和经济实力都已基本具备。这告诉我们()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②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③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④意识对物质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A . ①③

B . ③④

C . ①②

D . ①④

20. (2分) (2016高三上·廊坊模拟) 2016年8月6日,我国成功将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得益于量子保密通信的绝对安全性,量子通信不仅满足了百姓日常通信,还可满足国防、金融、商业等领域的通信安全需要,势必会推动产业界和科技界产生巨大变革。这表明()

①科技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

②人类对量子技术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③推动实践的发展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

④批判地继承和辩证的否定是创新的重要途径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21. (2分) (2017高二上·徐州期中) “2016年,运气最好的星座是双鱼座。”这一观点违背了联系的()

A . 客观性

B . 多样性

C . 普遍性

D . 主观性

22. (2分) (2016高二下·黑龙江期中) 基础研究是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具有超前性。从爱因斯坦预测出引力波到2016年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获得直接观测数据,跨越了100年。做好基础研究,需要()

①发挥创造性思维在认识世界中的基础性作用

②深刻把握研究对象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③摆脱现有理论的束缚,预测事物发展趋势

④不断深化对研究对象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3. (2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 .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B .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C .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4. (2分) (2017高三上·黄冈期末) 爱因斯坦在1912年对“重力微透镜”技术进行过预测,原理为:如果在遥远恒星和地球望远镜之间有另一颗恒星穿过,这颗介入的恒星的引力就会像透镜一样,将遥远恒星的入射光放大;当一个行星围绕最近的恒星旋转时,行星的引力也会对光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对光的变化的研究,科学家可以发现相关行星的存在。2017年12月,来自11个国家的天文学家宣布利用重力微透镜技术已经眺望了第二个“太阳系”。这说明()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自然科学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③有了“思维的眼睛”,人类就可以逐步解开自然之谜

④现代科技的进步使意识逐渐具有了直接现实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5. (2分) (2017高三下·江西模拟) 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表明()

①实践是真理实现其价值的根本途径

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③人民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真理性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二、非选择题 (共3题;共33分)

26. (8分) (2017高二上·抚顺期末) 电影《战狼2》自上映以来票房一路高涨,同时也激起了大家的爱国热情。

吴京说他的创作灵感来自2011年海外撤侨真实事件,这是有史以来中国最大的海外撤侨行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英雄为了同胞和侨胞的安危,义无反顾的走进了硝烟与战火的异域中,“冷锋”是现实生活中无数中国英雄的集合与代表。

在影片中,吴京的武术风格快速简洁而又犀利无比,一招一式无不彰显了深厚中华武术功底,又有着他自己的武打风格;同时,空中吊臂和水下的各种运动镜头、枪战、打斗、爆炸等场景设计,则出自好莱坞著名指导萨姆---哈格雷夫斯之手,非常精彩。吴京多次说电影的成功也是所有主创人员及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电影最后出现了这样一行字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不幸,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个强大的祖国。”每到这个画面,电影院里就会掌声雷动,很多人在屏幕上找到了情感归属感。“它符合、呼应了国势和民心,成为中国崛起的时代隐喻,也是中国梦的集中表达。”“中国英雄的魅力,正是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

(1)分析下列材料所对应的“文化创新”的知识依据,完成表格。

(2)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分析《战狼2》成功的原因。

27. (10分)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5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全新理念。实现中国梦,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同学们围绕“学习十八大精神,共建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想”这一主题开展一次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吧!

(一)【美丽中国?展示理论之美】

(二)【美丽中国?呼唤科技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继承创新和引领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1)

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科学发展观展示的理论之美。

(2)

请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美丽中国呼唤科技创新。

28.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

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1)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2)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3)

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请列举两条理由。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共25题;共5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4-1、

25-1、

二、非选择题 (共3题;共33分) 26-1、

26-2、

27-1、

27-2、

28-1、

28-2、

2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