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成熟度模型PEMM

流程成熟度模型PEMM
流程成熟度模型PEMM

流程再造新工具:PEMM框架

作者:迈克尔·哈默

翻译:陈桂华为什么流程再造屡屡失败,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能力与流程不匹配。本文介绍的新工具能帮助企业解决这个问题。

“流程管理”早已成为企业日常运作的一部分。17年前,我在《哈佛商业评论》 (参见Reengineering Work:Don't Automate,Obliterate,1990年7/8月号) 上首次提出这一全新概念,引发了颇多争议。而如今,世界各地的企业都在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来推行企业变革。所谓业务流程是指从原材料进入企业到产品流出企业这一运营链条上的所有工作。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不仅能够大幅提高绩效,还能为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为股东创造更多的利润。很少有企业高管会质疑这一点。事实上,各行各业的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几乎都因为关注、衡量和重新设计了面向内部和外

部客户的流程,而在成本、质量、速度和赢利能力等关键指标上取得了显著改善。

不过遗憾的是,失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2000年以来,我亲历了数百家企业为了重获生机而建立或再造业务流程的过程。尽管有良好的意愿和必要的投资,但许多企业不是进展缓慢,就是成效甚微。即使是那些成功变革的企业,也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守得云开见月明”。不可否认,所有的变革项目推行起来都困难重重,然而流程变革则更为艰难。一般人都以为,设计新的业务流程就是重新安排工作流程,只需要确定谁来做什么事,在哪里做,按照什么顺序来做就行了。然而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要让新流程发挥作用,企业必须从更广层面上重新界定工作,提供更多培训以支持这些工作,并培养一线员工的决策能力:还要调整奖励制度,不仅关注结果,也要考虑过程。除此之外,企业必须重塑组织文化,强调团队合作、个人责任感以及客户重要性,重新界定管理者的职责,鼓励他们监管流程,而不是监督具体活动,培养员工而不是监督员工,最后,企业需要协调信息系统,以确保跨部门流程的运行顺畅,而不只是支持单个部门。

在我研究的多数企业中,高管们常常为了流程重组而绞尽脑汁。他们知道,要发挥流程的作用,就得改变很多东西.但究竟需要改变什么,改变多少、何时改变,他们又不清楚。他们的迷茫引发了种种混乱:决策犹豫不决、计划杂乱不清,争辩无休无止、讨论无果而终,无端的自满和绝望,再三失误和重复劳动,一再延期和半途而废。他们不停地相互询问:我们是否一开头就做错了?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事情有没有进展?完成变革后,企业会呈现什么样的面貌?另外,对于哪些因素有助于推动基于流程的变革,高管们往往意

见不一,尤其是当他们负责不同的部门时,分歧会更大。每个人的专长不同,就会有自己偏好的想法。这就像盲人摸象,有人专注于技术,有人关注人力资源问题,有人着眼于组织结构,结果势必引发混乱和冲突。管理者的心境往往也像坐过山车一样,有时极度乐观,认为建立新流程只是举手之劳,有时又悲观不已,觉得完成任务简直毫无希望。因为不能确定重点,也无法把握时机,所以高管们始终未能真正掌握改造业务流程的精髓。

5年前,我与凤凰财团 (Phoenix Consortium) 合作开展一个研究项目,开发一套流程实施指南。该财团由多家领先企业组成,我常与它们密切合作。我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框架,帮助高管们理解,规划和评估基于流程的企业变革。不久我发现,运行良好的业务流程和稳定卓越的绩效水平,有赖于两组指标的实现(参见副栏“流程和企业成熟度模型”)。其中一组指标适用于单个流程。我们

称这组指标为“流程能动因素”(process enabler),它们决定了一

个流程的长期运行效果。这些因素包括:流程设计的详尽性;流程执行人员的能力;是否任命高管为流程负责人;监督流程的实施和绩效;企业信息和管理系统与流程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流程绩效衡量标准的质量。我的研究表明,并非所有企业都在上述能动因素上做好了准备.即使做好了准备,企业还需具备重要的“企业能力”(enterprisewide capabilities),即企业高管支持和关注流程;员工十分重视客户,团队合作和个人责任;企业优先招募流程再造能手;企业的组织结构完善,有利于实施各种复杂的项目。

能动因素和企业能力结合起来,就为企业提供了规划和评估流程变革的有效途径。2004年,我向凤凰财团的成员提交了该模型的初始版本,由他们进行广泛测试和修改。2006年,我确定了模型框架的最终版本,并称之为“流程和企业成熟度模型” (Process and Enterprise Maturity Model,PEMM) 。下文将详细讨论这五个流程能动因素和四种企业能力,揭开流程变革的神秘面纱,说明企业如何摆脱对直觉的依帧,而利用PEMM顺利推行流程变革,并对流程进行衡量,评估、改进和推广。

你的流程是否能取得高绩效

20年的业务流程经验告诉我,形式影响功能.也就是说,流程设计决定了绩效高低。我说的“设计”,是指确定由什么人执行什么任务,按什么顺序、在哪里、在什么情况下执行,执行这些任务需要哪些信息,具体细节又要精确到什么程度。当然,企业也可以运用六西格玛(Six Sigma)和全面质量管理(TQM)等方法,确保员工正确执行流程。但是要大幅提高绩效,唯一途径往往还是流程再造。这样做可以精简掉许多非增值活动,而这些活动正是导致成本

增加,错误频出,持续延误的根源。另外,它还有助于企业发现流程创新(参见《运营创新改变你的公司》,本刊2004年7月号)。

虽然流程再造已不再是一个未知领域,但有一个问题却始终盘桓不去。那就是,多数企业往往把新流程直接套到现有的职能型组织结构上。然而,传统组织中的一些制度,如工作界定、绩效评估系统,管理层级等,并不都能支持高绩效流程。例如,高管们可能鼓励经理建立跨部门的流程,但又不允许他们对企业的绩效评估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是一种短视的做法.改造后的业务流程要求员工关注更广泛的、基于共同利益的结果,但如果企业还是沿用原来的绩效评估系统,那就等于是鼓励员工继续关注狭隘的部门目标.这么一来,新流程又如何充分发挥其潜力呢?又比如,企业会投资对员工重新进行培训,以胜任新流程中的工作,却不愿意多花点钱,让员工了解流程的整体运行状况。如果员工不清楚自己的工作环境,那么他们的决策往往就不符合整个流程的最大利益。同样,有些领导者在建立新流程时,并没有对管理者的职责做出相应调整,这也会导致问题的产生。高绩效流程往往需要跨部门运行,因此必须要指定一个高管对整个流程进行监管,否则,新流程就无法在组织内顺利推进。

在研究实施新流程的企业时,我跟踪记录了它们所疏忽的因素,也分析了确保业务流程持续运行的各种因素。几年来,我对上述两类因素进行了测试,最后筛选出五个在我看来是任何高绩效流程所不可或缺的因素。首先,一个流程必须有具体明确的“设计”(design),否则执行流程的人就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或者应该什么时候做。其次,执行流程的人,即“执行者”(performer),必须具备适当的技能和知识,否则就无法实施流程设计。再次,流程必须

有一个“负责人”(owner),一位有责任,有权力的高管,确保流程出成效,也避免项目中途而废。还有,企业必须协调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系统等“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以支持流程,为实现流程绩效扫除障碍。最后,企业必须制定和使用正确的“指标”(metrics),以评估流程的长期绩效,否则就不能取得我们所希望的结果。一个流程如果具备了这些能动因素,就有可能取得高绩效。

这些能动因素相互依存,一旦其中一个因素缺失,其他因素也会失效。流程负责人太弱势,流程设计再好也无力推行;执行者缺乏培训,就没有能力执行流程设计;而如果流程设计不完善,那么不管流程指标有多周全,也无法优化流程绩效。业务流程的实施中如若缺少一个能动因素,也许通过员工的超常努力或高层的干预,在短期内也能取得绩效,但这种情况不会持久。当然,就算所有能动因素都齐备了,也不能保证流程一定运行良好。比如说,虽然有了流程设计,但如果设计不善那就毫无用处。

我不止一次地看到由于能动因素缺失而导致流程失败的情况。例如,在一家知名的大型电子企业,一支团队设计了一个新的订单履行流程(order—fulfillment process),试运行也很成功。但是,流程负责人并没有权力要求各部门主管执行该流程,结果整个计划付诸东流。再举一例,一家大型消费品制造商建立了一个新的流程,并培训了员工以执行新的工作。但是,企业却没有让他们了解整个流程的运行。结果,有些员工的决策无意中却给其他同事带来了麻烦,影响了流程绩效和员工士气,最后企业不得不放弃了该项目。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一家制药企业的,该企业对销售和营销流程进行了改革,但是没有相应调整衡量指标和奖励制度,由于传

递的信号相互矛盾,导致员工行为前后不一,最终该项目中途夭折。

令流程再造尤为棘手的一点是,企业内的每个能动因素在强度上都有差异,对流程的支持力度也就大不相同。例如,很多企业遇到的问题往往不是有没有指派流程负责人这样简单,而是在指派负责人后,却没有授予他们应有的权力,今后者无法实施所有必要的变革,流程也就无法发挥作用。我把流程能动因素的强度分为P-1,P-2、P-3和P-4四个级别,逐级递增(参见副栏“评估流程成熟度”)。拿执行者来说,P-1级别的员工仅仅是知道有这么一个流程及其衡量指标。P-2级别的员工必须能够描述整个流程,以及他们目前处于流程的哪个环节。P-3级别的员工能够说明他们的工作会如何影响企业的绩效。最后在P-4级别,执行者必须知道他们的工作会如何影响客户及供应商。能动因素强度越高,流程的可持续性绩效就越高。

能动因素的强度决定了流程的成熟度,即流程持续创造高绩效的能力。如果五个能动因素都处于P-1级别,那么流程本身就处于P-1级别:如果五个能动因素都处于P-2级别,那么流程就处于P—2级别,依此类推。但如果五个能动因素中只有四个达到某一级别,就不能说该流程也达到了该级别,而是应该属于下一级。尤其业务流程的实施中如若缺少一个能动因素,也许通过员工的超常努力或高层的干预,在短期内也能取得绩效,但这种情况不会持久。

是,如果有一个能动因素十分薄弱,连P-1级别都达不到,那么该流程就默认处于P-0级别,也就是企业尚未致力于发展业务流程时的自然状态。在P-0级别,流程的运行无法保持稳定状态。在P-1级别,流程较为可靠。容易预测,也就是说,运行稳定。P-2级别

的流程能够实现卓越绩效,因为企业已经可以从头至尾设计和实施流经整个企业的流程.P-3级别的流程能够实现最优绩效,因为高管们懂得在必要的地方将内部各流程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对企业绩效的贡献。最后,P-4级别的流程是最佳流程,它已经能超越企业界限,延伸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副栏“评估流程成熟度”展示了流程成熟度的四个级别,行中列示的是能动因素,列中显示的是强度级别。(表格共有13行,因为我把五个能动因素做了进一步细分)企业在使用这张表格来评估流程成熟度时,不要把有关能动因素的级别说明(方格内的描述)简单视为“正确”或“错误”,而应该作出“大致正确”,“勉强正确”,或“不太正确”的评估。如果可以采用量化评估,“大致正确”表示陈述的情况至少80%相符:“勉强正确”表示情况的相符程度介于20%至80%之间:“不太正确’表示陈述的情况最多20%相符。高管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评估,将那些方格分别用绿色、黄色和红色来表示。绿色方格表示这些情况不会阻碍流程的进展,因此无需太多关注,黄色方格表示企业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红色方格则表示这些是阻碍流程创造更高绩效的障碍。企业如果对问题置之不理,或处理不当,通常就会面临红色方格中描述的情况,当然也就应该马上着手处理。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了解企业流程能动因素所处的状态会给管理者带来多大的帮助。2004年,全球轮胎制造商米其林公司(Michelin) 启动了一项流程再造计划,以强化客户至上的理念并降低成本。当时,米其林的订单履行流程十分复杂,客户得和它的多个部门打交道,并经过好几个回合的沟通后才能完成交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米其林决定建立一个新的高绩效流程,并称之为“需

求—收款”(Demand to Cash,D2C)流程.一年后,公司设计出了一个精简、高效的流程,为大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窗口,由熟悉客户的员工为它们服务,并提供准确的信息。在项目试行过程中,高管们发现,在某些情况下,新流程能将订单履行时间从4个小时缩短至20分钟。米其林决定,2006年之前,将新流程推广到公司在北美地区30%的运营企业,之后再向整个北美扩展。参照我的研究成果,公司的流程再造小组认识到,如果新流程要创造出卓越绩效,即达到P-2级别,所有能动因素都得达到P-2级别。于是,在流程负责人的领导下,该小组对流程进行了评估,以确认是否所有能动因素都达到了该级别。结果,他们发现,支持新流程的人力资源系统低于P-2级别。这是因为米其林对人力资源经理的工作和职责范围界定得不够明确。于是,公司在全面部署新流程之前,先举办了一系列研讨会,明确人力资源经理的新角色和该部门的规章制度,使它们与D2C流程更好地协调一致。

通过能动因素分析,米其林还发现,由于公司的绩效改进项目日益激增,D2C流程的实施可能受到影响.于是,公司高管决定,让D2C流程负责人监管所有可能影响该流程的项目,以确保该流程的执行或全面推广不至于受到干扰。

你的企业是否为建立高绩效流程做好了准备?

要发展高绩效流程,企业还需要提供配套环境,具体说来,就是具备或培养四个方面的组织能力:领导力(leadership)、文化(culture)、专业技能(expertise)和治理(governance)。首先,企业高层必须支持基于业务流程的变革方法。流程再造需要进行大范围的组织变革,而这往往会引发上上下下各级员工的抵制。如果没

有企业高层的支持,流程再造就可能前功尽弃。其二,企业的组织文化必须重视客户,团队合作,个人责任和变革意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推动基于流程的变革项目。因此,执行跨部门业务流程的人必须拥有上述价值观。其三,企业必须有一些人员具备流程再造的技能和相关知识,造诣不高或者准备不周的人是无法胜任这些工作的。最后,企业必须确保能够管理各种项目和变革计划,以免陷入混乱和冲突之中。

只有整个企业都具备所有这些能力,才有可能贯彻流程能动因素的要求,并保持流程的长期绩效。如果企业能力欠缺,那么,即使企业高管能勉强确保部分能动因素符合要求,但流程的绩效不会持久。因此,组织的企业能力必须达到基本级别,才能启动的进展,就必须达到更高的能力级别。同流程能动因素的强度分级一样,企业能力级别也分四级:E-1,E-2.E-3和E-4。如果一个企业的能力为E-1级别,那么企业的成熟度就处于第一级级别.每一种能力的E-1级别都分别有具体的界定。例如,若组织文化处于E—1级别,就表示它肯定拥有一定的团队合作经验。但要想再进一步,企业就必须拥有E-2级别的文化,也就是说,它经常采用跨职能的项目团队,员工们也熟悉团队合作。要想达到E-3级别,团队合作就必须成为企业的标准工作方式。而要上升到最高的E4能力级别,企业还必须习惯于和供应商及客户的团队合作。

由于PEMM模型简单易懂,人们可以自行应用,无须依靠专家或顾问。员工因此也更愿意相信评估结果,并根据结果采取行动。

企业能力越强,流程能动因素就越强,也就能创造出更好的流程绩效。因此,当企业的领导力,文化、专业技能和治理水平都处于E-1级别时,它的所有流程也准备好进入P-1级别:当所有四种

能力达到E-2级别时,企业就可以把流程提升到P-2级别,依此类推。副栏“评估企业成熟度”列出了企业成熟度的四个级别,并将四种企业能力分解成13个组成要素(组成要素的数量与流程能动因素的要素数量相同,这纯属巧合)。高管们评估企业成热度的方式,同评估流程能动因素差不多,也是看表述的情况对组织来说是大致正确、勉强正确,还是不太正确。然后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企业的哪些方面有利于流程实施(绿色),哪里仍需要努力(黄色),以及哪些方面非常不利于流程实施(红色)。

很多企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企业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例如,加州汽车协会(CSAA,即北加州,犹他州和内华达州的美国汽车协会俱乐部)进行了一项分析,以了解为什么有些流程的绩效比其他流程要好。结果发现,问题出在自己的企业能力上。在CSAA业务变革副总裁格雷格·塔克(Greg Tucker)的领导下,一个研究小组调查发现,该组织在治理水平和专业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在流程负责人的培训上,从而导致其流程无法保持在P-2级别。研究小组还发现,该组织的文化中缺乏跨部门团队合作的意愿。因此,主要隶属于某个部门的流程,如理赔处理,在绩效表现上要优于跨部门的流程,如客户计费和付款。根据这项发现,该组织采取了多项举措,包括扩大流程负责人的职责范围、将流程首要任务纳入战略规划,以及建立了一个强调流程能力的新领导力模型。这些举措帮助CSAA提升了企业能力,稳定了流程的绩效。

有时,一家企业在整体上可能还没准备好实施流程再造计划,但它的一些部门却已经做好了准备。在这种情况下,高管们应该对业务部门,而不是整个公司的企业能力进行评估。事实上,一个部门率先推行变革所积累的经验,能够激励整个组织,使其整体的企

业能力提升到某一级别,为流程再造在整个公司的推广打下基础。例如,在包装设备和材料巨头利乐公司(Tetra Pak),Carton Ambient部门从2001年开始对流程进行再造,该部门生产的设备和材料可用于在室温下贮存牛奶、果汁等易变质产品。它的企业能力也比整个公司的企业能力更为成熟,当然,这大部分归功于时任部门主管的丹尼斯·约恩松(Dennis Jansson),是他积极推动了基于流程的企业变革.进行了流程再造后,该部门的绩效大幅提高。例如,新产品的准时交付率从13%大幅提高到了85%。部门的成功大大激励了公司士气,促使整个公司也开始开发新流程。2006年约恩松出任公司首席执行官,进一步推动了变革进程。

PEMM框架的应用

流程能动因素和企业能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可以帮助企业评估业务流程的成熟度,以及组织对流程变革的接受程度。该模型涵盖广泛,流程变革之复杂也可从中略见一斑。同时,成熟度有级别之分,说明企业从毫无基础到臻至完美也不必一蹴而就,企业规划只需循序渐进。再则,这种成熟度逐级递增的结构也表明,只要一步步地努力,组织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流程型企业。有了这种认识,人们也可以减轻焦虑,消除困惑了。

PEMM不同于其他的流程成熟度框架,如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构建的“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CMMI)框架。该框架适用于软件开发和购置等流程,对具体流程的最佳实践进行了界定,并根据组织内已执行的最佳实践数量来评估该组织的成熟度。而PEMM则不同,它适用于任何行业内的企业,而且不对特定流程的具体细节进行界

定.它指出,无论是哪个企业中的哪个环节,若要设计和部署高绩效流程,应该实现哪些指标。由于企业可以将PEMM应用于所有流程,因而整个组织就有了一套标准的评估方法,有助于方便地分享经验,快速地比较结果。此外,每个组织都可以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流程,因为PEMM并不要求流程设计必须包含某些特定功能。

让员工评估某个流程或整个企业,实际上是在引导他们进行参与;他们越是深入参与流程再造,对变革的投入就越高。

PEMM也很容易管理。只要稍加介绍,不懂流程的人员也能够建立和解读这两方面的指标。由于该模型简单易懂,人们可以自行应用,无须依靠专家或顾问。员工因此也更愿意相信评估结果,并根据结果采取行动。与此同时,该模型使用的是可检验的表述,而不仅是提供主观意见,因此具有客观性,有助于人们避免情绪化和不必要的争辩。让员工评估某个流程或整个企业,实际上是在引导他们进行参与,他们越是深入参与流程,对变革的投入就越高。所以说,参与PEMM评估好比是在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又避免了培训的正式性以及一些敏感问题.再则,这是一个结构化的模型,以公司自身的经验为基础,使用者可以直观地判断陈述的准确性,因而使上至高管下至一线员工的各级人员都更乐于接受基于流程的变革。借助PEMM框架,人们可以直接通过实践,而不仅仅是旁观的方式,来了解流程以及以流程为中心的组织。

许多企业已经在流程变革项目的不同阶段,以多种方式应用了PEMM框架。在开始重新设计业务流程,或力求提升级别时,先进行成熟度分析是非常关键的。汤姆·珀维斯(Tom Purves)现任壳牌公司(Shell)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生产运营副总裁,2001年,他出任位于得克萨斯州阿瑟港的Motiva炼油厂厂长,该厂由壳牌公司和沙特阿美公司(Saudi Aramco)合资成立。当时,他和他的领导层采用基

于流程的方法,重新设计了两个核心流程——“确保安全生产”流程和“可靠性维护”流程,改善了炼油厂的运营绩效。该项变革的结果令人瞩目:2001年,阿瑟港的预算外生产损失(unbudgeted production loss,炼油厂绩效的一个关键衡量指标)是7.0%,2005年降到了2.4%,比当时业界3.0%的最佳水平还要低。

为了进一步改善炼油厂的运营绩效,珀维斯决定把流程能动因素从P-2提升到P-3级别,并带领领导团队利用PEMM框架,寻找需要改善的领域。他命令流程负责人和企业高管为一组,一线员工为一组,分别独立评估流程能动因素和企业能力。结果并不令人意外:高管们的想法比员工们乐观得多。珀维斯并没有去掩盖两者之间的差异,而是提醒双方关注分歧所在。他要求两组人员充分沟通,而不是简单地彼此迁就、取道中庸,因此最终做出了准确的评估。例如,高管们对阿瑟港流程再造专业技能的评估普遍高于员工,这是因为员工并不知道高管们是如何评估流程设计方法,或者建立流程设计标准的。最后,高管们说服员工接受了他们对流程再造专业技能的评估,但同时也承认,在该问题上需要加强沟通。

珀维斯和他的领导团队发现,企业有多个能动因素已处于P-3级别,但PEMM评估显示,执行者的知识和根据指标设定目标的能力仍显不足,同时,治理水平也有欠缺。了解这些情况后,领导团队采取了相应的举措,以增进执行者对流程的了解,并使用更具结构性的方法来设定缋效目标。另外,他们还成立了一个项目管理办公室。结果,企业的流程绩效持续提高。例如,阿瑟港的警报率(alarm rate,“确保安全生产”流程的一个关键评估指标)现在是壳牌公司制造体系中最低的,而且该厂的主要设备平均无故障工作

时间(meantime between failures)也大幅延长.这些变化大大促进了炼油厂利润的提高。

有了阿瑟港的经验后,壳牌公司开始运用PEMM框架来评估其在全球各地的炼油厂和化工厂,并将评估结果与战略业务评估挂钩。各厂主管则参照这些评估结果,审视其工厂在主要问题上的表现,并制定相应举措以发展企业能力和流程能动因素.由于PEMM框架简单易用,且所需的间接费用很低,所以壳牌公司每6个月就可以进行这样的一次评估。

如何维持流程的高绩效一直是企业的一大难题.而PEMM则可以助企业一臂之力。例如,2002年以来,高乐氏公司(Clorox)一直致力于其“订单—收款’(Order to Cash,OTC)流程的改进工作。在对多个子流程进行再造之后,公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到2006年,交货延误减少了70%以上,逾期应收账款减少了三分之二,订单完全履行率也从19%飙升到了70%。但是,公司领导层仍然担心这样的成果难以维持.里克·马古恩(Rick Magoun)是高乐氏的物流副总裁,同时也是OTC流程的负责人。他要求4个子流程的负责人评估这些流程的成熟度,并让物流领导小组(由10名成员组成)评估执行OTC流程的相关部门的企业能力。每个成员独立评估后,再由整个小组讨论评估结果。他们并没有回避分歧,也没有采取折衷做法,而是就每个评估结果进行了讨论,直到有人——不一定是少数派一方——重新考虑自己的评估意见。就这样,他们慢慢达成了共识。事实证明,这种方法非常有效,有助于团队共同认识到,哪些地方需要变革,以及公司还需如何改进工作.

他们的分析带来了几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首先,OTC流程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成熟。这个发现着实让人意外,毕竟该流

程是大家多年集体创意的产物。但是这件事再次说明了一个问题:存在越久并不意味着越成熟。其次,高乐氏的企业能力比OTC流程的能动因素更为成熟。这个评估结果表明,公司高管们需要更多地关注执行者的技能,知识和行为。另外,流程设计并没有充分反映客户的心声,因此这方面也需要加强投入。第三,OTC流程各项衡量指标的状况要优于其他流程的能动因素状况,因此领导小组可以先暂缓这方面的改进工作。同时,该小组发现高乐氏的企业能力也存在不足之处,包括流程专业技能的欠缺,以及变革准备的不充分。该领导小组根据所有这些发现,制订了下一年的行动计划,并把流程改造的情况记录备案,利用这些记录,帮助员工做好变革准备。另一方面,他们还让更多人员参与到流程重组的工作中来,从而扩展了公司的技能基础.由于企业能力级别高于流程能动因素的级别,高管们知道企业已经准备好投入时间和资源,解决任何悬而未决的问题了。

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再配备一张指路的地图,总此在黑暗中跌跌撞撞要强

得多。生活如此,流程变革亦如此。

应用PEMM框架还给高乐氏带来了其他利益。例如,公司可以根据评估分析,而不是猜测臆断来规划变革。要知道,流程变革小组之所以没有解决某些问题,只是因为他们尚未考虑到这些问题.现在,小组成员则可以借助于PEMM框架来决定把资源投到何处,而不是被迫依靠直觉和瞬间的灵感来做决策了。此外公司对业务流程的重视会引发许多员工的兴趣,他们也会询问,自己能为组织做出哪些贡献。对此,高乐氏的领导者就可以利用PEMM分析来引导他们。最后,如果高绩效流程出现问题,企业也可以利用PEMM分析找出其根源。美国最大的货运公司之一施奈德物流公司(Schneider National)最近就是这么做的。5年前,为了解决增长趋缓的问题,

公司确立了5个核心流程。“获取新业务”流程就是其中之一。它涵盖了从销售代表获悉潜在机会到最终赢得销售合同为止,这整个过程中的所有工作。衡量该流程绩效的一个关键指标是,回应客户邀标书(request for proposal)所需的时间。在流程再造之前,施奈德公司一般需要30到45天的时间完成投标准备。而2003年,公司建立了新的流程后,回应客户的时间缩短到3天,速度提高了90%。因而施奈德公司的中标率(也即销售机会转化为合同的比例)也提高了70%。但在2005年初,公司开始出现问题。重新设计后的流程原本都以“市场负责人”(market owner)为中心,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领导人,负责指导定价,以及与邀标书有关的其他决策。但为了减轻市场负责人的压力,一些业务部门开始让更多的经理参与到这些决策中来。其他变通之策也相继出现。不久,流程绩效开始下滑。公司的一个团队进行PEMM分析后发现,虽然流程的能动因素在P-2和P-3级别,但企业能力滞后。明确地说,治理水平和文化方面存在差距。流程负责人和公司流程委员会——即流程负责人和业务经理交流的平台,负责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权力,无法阻止部门经理变更流程。公司也没有足够的决心,以结构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任由经理们各行其是。时任业务变革副总裁、现任独家供应服务(Sole Source)业务部门主管的道格·米勒(Doug Mueller)曾指出过上述问题,但并未引起高层关注。PEMM分析则点明了薄弱环节,帮助它们赢得了公司高层的重视,同时推动了各种项目的发展,促使施奈德改进了流程治理体系,强化了重视业务流程的文化。

有了PEMM框架并不意味着公司就能轻松走完流程变革之路。高管们必须克服困难,甚至历经痛苦才能设计出高绩效流程,营造有

利于流程发展的环境。事实上,PEMM分析的结果常常令组织大感意外,因为它们的自我感觉总是优于分析结果。然而,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再配备一张指路的地图,总比在黑暗中跌跌擅撞要强得多。生活如此,流程变革亦如此。

你可以利用这张表,评估业务流程的成熟度.并确定如何改善流程绩效。P-1到P-4各列中的表述,定义了每个“流程能动因素”的强度级别。对照这些表述,你可以判断自己所评估的流程中,各能动因素处于哪个级别。如果表述的情况大致正确(至少80%相符),则把对应方格涂成绿色;如果勉强正确(相符程度介于20%到80%之间),则涂成黄色:如果不太正确(最多20%符),则涂成红色。致力于提升流程绩效级别的企业需要注意,绿色格子表示这些能动因素不会阻碍流程的进展,黄色格子表示企业在这些方面尚有很大的改进余地,红色格子则表示这些问题阻碍了流程更趋成熟。右边的彩色图表是美国某大公司的流程评估结果。在该案例中,流程设计的背景以及执行者的知识是阻碍流程达到P-1级别的原因。

要确定你们组织是否准备好实施基于流程的变革,你可以评估这张表中的各项表述。它们阐述了企业在改进业务流程时所需具备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又分为E-1到E-4四个强度等级.如果表述的情况至少80%相符,则把相应方格涂成绿色;如果相符程度介于20%至80%之间,则涂成黄色;如果最多20%相符,则涂成红色。企业必须首先着重处理红色方格内的问题,其次是黄色方格。参照右田中美国某大公司的自我评估结果。比如。该公司通过评估发现,如果着力开发流程改进的方法,就可以把企业能力提升到E-1级别。

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1、目的:通过模型的使用,使咨询顾问对企业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评估和经过风险管理咨询改进后的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进行预测,作为形成风险管理能力成熟评估报告及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有效工具。 2、应用阶段:风险管理评估、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设计和实施阶段。 3、方法:风险管理六要素模型、成熟度模型与对标管理模型相结合。 4、工作步骤: 5、工具: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5.1风险管理咨询实施前——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现状评估模型

5.1.1指标说明 5.1.1.1纵向指标 纵向分为五个阶段,表示成熟度总体实现的方式,说明每个阶段的特性。 5.1.1.1.1初始阶段特点:遇到事情是特立特办的,没有归纳总结过程,没有沉淀,必须向领导请示的状态,造成内耗较大。国企这种情况较少,私企较多。 5.1.1.1.2可重复状态:已经有相应的办事流程,对可重复的事项有运作流程。特殊事项才需要领导层判断。 5.1.1.1.3确定阶段:有标准和思考方向,以便不断摸索(有以前经验的沉淀)。通过政策流程标准使其固化。 风险管理成 熟度能力 风险管理六要素 优化阶段 管理阶段 确定阶段 可 重复阶段 初始阶段

5.1.1.1.4管理阶段:处于这个阶段公司的较少,需要把管理量化。(比如在IBM有一些要把管理的要素量化,但前提是要固化,有标准、有流程、有数据、有系统、有素材),提出量化管理思想(从数字角度有说明,使领导容易把控),但不是绝对的量化。 5.1.1.1.5优化阶段:在合理收益前提下,在可接受风险情况下,帮助企业管风险,提高企业效率。通过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不断自我推进,自我改善,形成良性循环。更以风险为导向,去做许多事情。 5.1.1.2横向指标 分为六要素,是分解过程,有相互关系说明,按事务来分,把业务分解为六部分。 5.1.1.2.1业务及政策:有总体目标,必然要有相关政策制度,明确制度与流程的关系。 5.1.1.2.2业务流程:制度要有流程这个载体,制度表单化,表单流程化才能把制度落实下来 5.1.1.2.3人员及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要有人来实现,因此要有相关人员及组织结构(落实到组织、部门、岗位、人)组织架构本身对人员有影响(结构能体现人员设置是否重叠) 5.1.1.2.4管理层报告:要通过一定的报送方式(管理报告)才能让管理层了解(表单)运营情况(规划报告、总结报告等) 5.1.1.2.5模型及假设:报告蕴含某些方法和模型,才能保证结论。 5.1.1.2.6系统及数据:报告要有数据和系统支撑(管理上定义的素材)。

方案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分析与应用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分析与应用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分析与应用(一) [来源]网络[作者]盛海涛[日期]2005-8-30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概念,接着以此为基础论述了几种常见的成熟度模型。分析、提炼出了这几种模型的共同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成熟度模型,将其应用于项目型企业中,并给出了应用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具体方法、步骤,展望了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熟度最佳实践组织级项目管理 The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Sheng Hai Tao Yang Q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first. Then we discussed several common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s. we abstract the common idea in these models and develop a new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Then ,we apaply this model in enterprise . At the same time ,we give the ways and steps in using this project management model.In addition ,this paper prospects the future of PMMM.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 the best practice ; organiz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项目管理应用到企业运营中,有关评估企业应用项目管理水平高低的成熟度模型备受关注,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热门话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世界就掀起一股研究项目管理成熟度的热潮,常见的模型已经30多种。专家认定:项目管理成熟度(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简称PMMM)将作为项目管理业界内的ISO9000的升级标准,会在较长时间内对项目管理的研究、培训、推广应用等产生重要影响。 1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概念 项目管理成熟度表达的是一个组织(通常是一个企业)具有的按照预定目标和条件成功地、可靠地实施项目的能力。严格的讲,项目管理成熟度应该指的是项目管理过程的成熟度。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为企业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评估与改进的框架。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在基于项目管理过程的基础上把企业项目管理水平从混乱到规范再到优化的进化过程分成有序的五个等级,形成一个逐步升级的平台。其中每个等级的项目管理水平将作为达到下一更高等级的

工业互联网成熟度评估模型

工业互联网成熟度评估模型 本文出自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布的《工业互联网成熟度评估白皮书》。 本白皮书旨在为企业提供一套评价自身实践的方法论,为企业找到工业互联网实施中的主要问题、改进方向和建设路径。与此同时,业界各方力量的应用和反馈也将不断促进联盟修正该方法论中存在的问题,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指导。 一、工业互联网成熟度评估提出的原因 (一)工业互联网应用浪潮来袭 随着工业互联网概念兴起,美德先导应用不断涌现,目前德国工业 4.0平台已有140多个应用案例,美国 IIC有接近 50 个应用案例,主要聚焦在生产管理优化、物流仓储优化、质量管理优化、产线柔性部署、产品服务价值化等领域。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界也加快了面向各类场景的工业互联网应用探索。2016 年,工信部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了 10 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AII 联盟也评选出了首批 12 个工业互联网优秀案例。然而,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行业间企业间基础差异较大、大规模推广难度巨大、缺乏工业互联网评估体系和实施指南等问题。 (二)联盟需构建先导性的标准化模型 从国内外已有的主要成熟度模型来看,德国构建了工业4.0 成熟度评级模型,但因两国发展基础不同,建设水平不同,并不能直接用于我国工业互联网成熟度评估。AII 联盟作为推进我国工业互联网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公共平台,需要率先开展研究,针对我国自身特点,制定一套评估模型和方法,推进工业互联网理论与实践。 (三)为企业提供一个便利的自我评价工具 当前产业界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不统一,企业对自身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定位、现状和发展路径不明确,缺乏一致的方法论来评判具体实践。联盟希望通过工业互联网成熟度评估体系的制定助力企业了解自身建设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获取相关的诊断建议。该评估模型并不是为了创造一套复杂的理论,而是希望以提供互联网服务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一个

新安江模型 陕北模型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桥涵水文资料整理 指导老师:许崇法 姓名:郭赵元 学号:21710131

目录 第一章新安江模型 (3) 1.1 新安江模型简介 (3) 1.2 新安江模型的基本原理 (3) 1.3 新安江模型结构 (4) 第二章陕北模型 (6) 2.1陕北模型简介 (6) 2.2 陕北模型结构 ............... .. (7) 2.3 模型评述 (8)

第一章新安江模型 1.1新安江模型简介 新安江模型始建于 1973 年,采用蓄满产流的概念,以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后才产流,是个分布式的概念性模型,30 多年来在我国湿润与半湿润地区有广泛应用,并发展改进为三水源的以及其他多水源的模型。 原华东水利学院的赵人俊教授于1963年初次提出湿润地区以蓄满产流为主的观点,主要根据是次洪的降雨径流关系与雨强无关,而只有用蓄满产流概念才能解释这一现象。上个世纪70年代国外对产流问题展开了理论研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1978年出版的《山坡水文学》,它的结论与赵人俊先生的观点基本一致:传统的超渗产流概念只适用于干旱地区,而在湿润地区,地面径流的机制是饱和坡面流,壤中流的作用很明显。20世纪70年代初建立的新安江模型采用蓄满概念是正确的。但对于湿润地区,由于没有划出壤中流,导致汇流的非线性程度偏高,效果不好。80年代初引进吸收了山坡水文学的概念,提出三水源的新安江模型。 1.2新安江模型的基本原理 新安江模型是分散性模型,可用于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湿润季节。当流域面积较小时,新安江模型采用集总模型,当面积较大时,采用分块模型。它把全流域分为许多块单元流域,对每个单元流域作产汇流计算,得出单元流域的出口流量过程。再进行出口以下的河道洪水演算,求得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把每个单元流域的出流过程相加,就求得了流域的总出流过程。 该模型按照三层蒸散发模式计算流域蒸散发,按蓄满产流概念计算降雨产生的总径流量,采用流域蓄水曲线考虑下垫面不均匀对产流面积变化的影响。在径流成分划分方面,对三水源情况,按“山坡水文学”产流理论用一个具有有限容积和测孔、底孔的自由水蓄水库把总径流划分成饱和地面径流、壤中水径流和地下水径流。在汇流计算方面,单元面积的地面径流汇流一般采用单位线法,壤中水径流和地下水径流的汇流则采用线性水库法。河网汇流一般采用分段连续演算的Muskingum法或滞时-演算法,但它一般不作为新安江模型的主体。 新安江模型按泰森多边形法分块,以一个雨量站为中心划一块。这种分法便于考虑降雨分布不均,不考虑其它的分布不均。 新安江模型的流程图见图。图中输入为实测降雨P和实测蒸散发能力EM,输出为流域出口断面流量Q和流域蒸散发量E。方框内是状态变量,方框外是常数常量。模型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蒸散发计算、产流量计算、水源划分和汇流计算。

仿真体系成熟度模型

仿真体系成熟度模型 当前,系统化的仿真体系建设对于充分发挥仿真技术的价值,提升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从制造走向创造具有积极的作用。 仿真体系概括来说,是企业研发中,仿真组织、人员、流程、规范、技术、设备等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系统。仿真体系是各要素融合和交互的平台,他们共同发挥作用支撑企业研发活动。 为了有效支撑企业仿真体系建设,安世亚太根据多年仿真咨询经验提炼了仿真体系建设的方法学,内容包含企业仿真体系成熟度评估、企业仿真战略选择、仿真流程梳理、标准建设、规范建设、组织建设、人才梯队建设、软件选型和装备建设、IT支撑和云平台建设、仿真平台建设方法十个方面,同时仿真体系建设项目的管理规范和实施规范可以保障项目的规范高效进行。每个方面提供细分规范、标准和原则,以及与之配套的工具和模板。本文主要介绍仿真体系成熟度模型。该模型是企业仿真体系建设的依据,并可有效评估企业仿真体系的建设效果。 仿真体系成熟度模型 仿真体系成熟度模型将仿真体系成熟度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采纳级、重复级、预测级、驱动级和引领级,每个级别的典型特征是: 第一级采纳级:典型特征是企业已经意识到仿真的价值,开始采用仿真技术和手段进行一定的产品分析工作,但是基本依赖几个技术大拿维持。 第二级重复级:典型特征是仿真分析的结果可以重现,说明企业对仿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掌握,仿真软件的使用不再是问题,仿真团队开始出现,对规范和标准已经有所认知。这一级是典型的中国企业所处的级别。 第三级预测级:仿真结果可以预测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可替代大部分试验,成为设计依据。此时企业已经建立了仿真规范与标准,并得到较好地执行。专职的仿真部门开始出现,部门级仿真平台开始建立。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一: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报告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老师: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年月日 目录 第一章基本任务............................................ 3 第二章基本资料.. (4) 1、流域概况............................................ 4 2、基本资料............................................ 5 3、计算参数............................................ 5 第三章计算公式.. (6) 1、蒸散发计算.......................................... 6 2、产流量计算.......................................... 6 3、水源

划分............................................ 7 4、汇流计算............................................ 7 第四章基本数据............................................ 8 第五章结果评定及分析..................................... 11 第六章计算程序及说明..................................... 13 第七章总结和心得.. (23) 任务一: 编写新安江模型,包括两种时间尺度:日模型(24h)、次洪模型(1h);(1)进行日模型产流量计算;(2)比较计算年径流与实测年径流;(3)通过误差分析,优选蒸发折算系数Kc; (4)89~94年的历时数据作为率定参数,95~96年的数据作为模型检验。任务二: 根据已给的呈村流域资料,利用编制的新安江模型进行日径流模拟与次洪过程模拟,率定新安江模型参数。任务三: 分析日模型与次洪模型模拟结果,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各种表述

一、引言 所有的公司都期望能获得项目管理的成熟和卓越,但很少有人了解现代意义上的“项目成功”是一个非常苛刻的标准。 著名的项目管理学家Kerzner博士对“项目成功”的定义做出了新的诊释,就是不仅要满足传统的项目时间、费用和性能的三大目标以及满足客户或用户定义的质量标准,还要满足具有最少的或者双方同意的范围变更、没有干扰组织的企业文化或者价值观、没有干涉组织的日常工作进程这些条件。 所谓的“成熟”,简单的说就是在项目管理中达到成熟与卓越的效果。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并不是应用了项目管理,就能达到好的效果。科兹纳博士指出:“肤浅的应用项目管理,即使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达到什么出色的效果。相反,这会导致重复错误,并且更糟糕的是,你所学习的是你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别人的错误。 为了更广泛的评价所有的行业、企业的项目执行能力,世界上正在开展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的研究。PMMM是参考软件工程中的软件过程成熟度(CMM)模型及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而提出的。 二、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各种表述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有以下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 不同的成熟度模型有不同的表述,下面简要介绍几种比较流行的模型: 1.PMI的OPM3模型 PMI的OPM3模型是一个三维的模型,第一维是成熟度的四个梯级,第二维是项目管理的九个领域和五个基本过程,第三维是组织项目管理的三个版图层次。 如图2所示,成熟度的四个梯级分别是:

(1)标准化的(Standardizing) (2)可测量的(Measuring) (3)可控制的(Controlling) (4)持续改进的(Continuously Improving) 项目管理的九个领域指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采购管理。 项目管理的五个基本过程是指启动过程(Initiating Processes)、计划编制过程(Planning Processes)、执行过程(Executing Processes)、控制过程(Controlling Processes)和收尾过程(Closing Processes)。 组织项目管理的三个版图是单个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项目组合管理(Program Management)和项目投资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 2.Kerzner的项目成熟度模型 Kerzner提出的项目成熟度模型分为5个梯级,如图3所示: (1)通用术语(Common Language):在组织的各层次、各部门使用共同的管理术语。 (2)通用过程(Common Processes):在一个项目上成功应用的管理过程,可重复用于其他项目 (3)单一方法(Singular Methodology):组织认识到了把公司所有方法结合成一个单一方法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其核心就是项目管理。用项目管理来综合TQM、风险管理、变革管理、协调设计等各种管理方法。 (4)基准比较(Benchmarking):组织认识到,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过程改进是必要的。将自己与其他企业及其管理因素进行比较,提取比较信息,用项目办公室来支持这些工作

质量管理体系流程成熟度评估

质量管理体系流程成熟度评估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ISO/IEC17025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研究 【第一章】企业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流程设计探析导论 【2.1 2.2】ISO/IEC17025条款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要素的对应 【2.3 - 2.5】建立以流程为基础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框架 【3.1 3.2】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步骤 【3.3】质量管理体系流程成熟度评估 【4.1 - 4.3】S公司实验室流程的范围界定及分析 【4.4 - 4.6】S公司实验室流程的设计、实施及效果检查 【4.7 - 4.9】S公司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介绍及结果确认记录 【结论/参考文献】基于流程的实验室质量管理机制分析结论及参考文献 3.3 流程成熟度评估 新流程的应用,往往只是企业流程变化的一个转折点,还要对实验室的流程进行持续地改进、不断完善,以获得新流程的效益.而流程成熟度模型能够帮助判断实验室判断流程的状态,判断哪些流程需要改进。 3.3.1 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介绍

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作为企业评估自身流程现状的工具,它能帮助企业识别业务流程的成熟度,找出差距。几个流行的成熟度模型如下: 1)CMM 模型:即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for Software),主要用于评价软件开发单位的软件能力成熟度等级;2)BPMM 模型:即流程成熟度模型(Business Process Maturity Model),由对象管理组织OMG在2008年推出,其开发过程参考借鉴了大量CMM及之后CMMI 的知识,BPMM 不局限于软件行业;3)流程和企业成熟度模型:Process and Enterprise Maturity Model,其创建者迈克尔·哈默宣称可以应用于任何一个行业。 3.3.2 模型比较 从"表3.12"的对比可以总结出:1)BPMM 模型对流程成熟度的定义偏重于流程管理的成熟度,覆盖一个企业从没有流程管理到流程不断改进的一个完整的成长周期;2)PEMM 模型定义了五个流程能动因素和四种企业能力,企业可以对能动因素和企业能力同时做出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规划基于流程的企业变革并评估变革进展。其流程成熟度评测内容已不局限于流程本身,而是扩展到企业基于流程的全面运营管理体系。而且PEMM 具有一些潜在的缺点,例如PEMM 的等级结构采用分段把关的方式。这就要求所有的指标均处于同一水平. 3.3.3 流程成熟度模型设计 参考现有成熟的BPMM 模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划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模型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模型 (一)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广泛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 管理技术,企业不仅要在生产运营中的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还要有效地将各种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将各个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在市场上立足并占据一席之地,不仅要具备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硬实力,在信息技术这样的软实力上也必须“过硬”,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的不同阶段,其自身的发展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并根据企业信息技术引进和应用的不同特点,围绕生产制造类企业运行特点,建立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是对企业信息化程度进行系统、科学评估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企业管理决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升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国外提出了许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模型,这些模型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律和信息化建设特点而构建,按照信息化管理水平由低到高分成五个级别。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可以供企业对比其当前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找出在信息化管理上存在的差距,在发展方向上为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指导。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大致分为信息化初始期、信息化普及期、信息化控制期、信息化整合提升期、信息化成熟期五个阶段。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构建原则有如下几个特点: (1)目的性:建立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清楚 地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帮助企业明确今后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途径; (2)可行性: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既 要易于采集相关信息,又要便于操作和识别,尽可能地避免重复的指标,简化统计的过程; (3)可比性:建立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的前提是要保证指标 口径的一致性,便于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地横向、纵向比较,以使企业有明确的改进方向; (4)动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 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也应随时进行调整和完善,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既要反映企业信息化过程的变化,又要灵活调整; (5)全面性:分类模型及其指标体系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防 止片面性。既要考虑企业短期发展和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分为下列几种: (1)处于信息化初始期的生产制造企业:信息化程度处于初始期的生产 制造型企业,其生产和制造过程中的环节管理和信息技术都不够完善,其信息化情况仅限于生产制造的某些环节或某个节点,信息技术普及度较低,信息系统未能构建,这个阶段企业的信息建设仅能对企业某些环

新安江模型原理

新安江模型基本原理 1.1 新安江模型原理 原华东水利学院(现为河海大学)的赵人俊教授于 1963 年初次提出湿润地区以 蓄满产流为主的观点, 主要根据是次洪的降雨径流关系与雨强无关, 而只有用蓄满产 流概念才能解释这一现象。上个世纪 70 年代国外对产流问题展开了理论研究,最有 代表性的著作是 1978 年出版的《山坡水文学》,它的结论与赵人俊教授的观点基本一 致:传统的超渗流概念只适用于干旱地区, 而在湿润地区, 地面径流的机制是饱和坡 面流、壤中流的作用很明显。 20世纪 70 年代初建立的新安江模型采用蓄满概念是正 确的。但对于湿润地区,由于没有划出壤中流,导致汇流的非线性程度偏高,效果不 好。 80 年代初引进了山坡水文学的概念,提出三水源的新安江模型。新安江三水源 模型流程图见下图 1.1。 图 1.1 三水源新安江模型流程图 新安江水文模型按照三层蒸散发模式计算流域蒸散发, 按蓄满产流概念计算降雨 产生的总径流量, 采用流域蓄水曲线考虑下垫面不均匀对产流面积变化的影响。 在径 流成分划分方面,对三水源情况,按“山坡水文学”产流理论用一个具有有限容积和 测孔、孔底的自由水蓄水库把总径流划分为饱和地面径流、 壤中水径流和地下水径流。 在汇流计算方面, 单元面积的地面径流汇流一般采用单位线法, 壤中水径流和地下水 径流的汇流则采用线性水库法。河网汇流一般采用分段连续演算的 Muskingum 法或 UH 或L , CS 单元 面积 出流 KE XE IM WM B UM S KG LM C 不透水面积产流 RB 壤中总 入流QI CG 地下流 RG SM EX

流程成熟度模型PEMM

流程再造新工具:PEMM框架 作者:迈克尔·哈默 翻译:陈桂华为什么流程再造屡屡失败,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能力与流程不匹配。本文介绍的新工具能帮助企业解决这个问题。 “流程管理”早已成为企业日常运作的一部分。17年前,我在《哈佛商业评论》 (参见Reengineering Work:Don't Automate,Obliterate,1990年7/8月号) 上首次提出这一全新概念,引发了颇多争议。而如今,世界各地的企业都在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来推行企业变革。所谓业务流程是指从原材料进入企业到产品流出企业这一运营链条上的所有工作。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不仅能够大幅提高绩效,还能为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为股东创造更多的利润。很少有企业高管会质疑这一点。事实上,各行各业的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几乎都因为关注、衡量和重新设计了面向内部和外

部客户的流程,而在成本、质量、速度和赢利能力等关键指标上取得了显著改善。 不过遗憾的是,失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2000年以来,我亲历了数百家企业为了重获生机而建立或再造业务流程的过程。尽管有良好的意愿和必要的投资,但许多企业不是进展缓慢,就是成效甚微。即使是那些成功变革的企业,也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守得云开见月明”。不可否认,所有的变革项目推行起来都困难重重,然而流程变革则更为艰难。一般人都以为,设计新的业务流程就是重新安排工作流程,只需要确定谁来做什么事,在哪里做,按照什么顺序来做就行了。然而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要让新流程发挥作用,企业必须从更广层面上重新界定工作,提供更多培训以支持这些工作,并培养一线员工的决策能力:还要调整奖励制度,不仅关注结果,也要考虑过程。除此之外,企业必须重塑组织文化,强调团队合作、个人责任感以及客户重要性,重新界定管理者的职责,鼓励他们监管流程,而不是监督具体活动,培养员工而不是监督员工,最后,企业需要协调信息系统,以确保跨部门流程的运行顺畅,而不只是支持单个部门。 在我研究的多数企业中,高管们常常为了流程重组而绞尽脑汁。他们知道,要发挥流程的作用,就得改变很多东西.但究竟需要改变什么,改变多少、何时改变,他们又不清楚。他们的迷茫引发了种种混乱:决策犹豫不决、计划杂乱不清,争辩无休无止、讨论无果而终,无端的自满和绝望,再三失误和重复劳动,一再延期和半途而废。他们不停地相互询问:我们是否一开头就做错了?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事情有没有进展?完成变革后,企业会呈现什么样的面貌?另外,对于哪些因素有助于推动基于流程的变革,高管们往往意

新安江模型原理

一新安江模型基本原理 1.1新安江模型原理 原华东水利学院(现为河海大学)的赵人俊教授于1963年初次提出湿润地区以蓄满产流为主的观点,主要根据是次洪的降雨径流关系与雨强无关,而只有用蓄满产流概念才能解释这一现象。上个世纪70年代国外对产流问题展开了理论研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1978年出版的《山坡水文学》,它的结论与赵人俊教授的观点基本一致:传统的超渗流概念只适用于干旱地区,而在湿润地区,地面径流的机制是饱和坡面流、壤中流的作用很明显。20世纪70年代初建立的新安江模型采用蓄满概念是正确的。但对于湿润地区,由于没有划出壤中流,导致汇流的非线性程度偏高,效果不好。80年代初引进了山坡水文学的概念,提出三水源的新安江模型。新安江三水源模型流程图见下图1.1。 图1.1 三水源新安江模型流程图 新安江水文模型按照三层蒸散发模式计算流域蒸散发,按蓄满产流概念计算降雨产生的总径流量,采用流域蓄水曲线考虑下垫面不均匀对产流面积变化的影响。在径流成分划分方面,对三水源情况,按“山坡水文学”产流理论用一个具有有限容积和测孔、孔底的自由水蓄水库把总径流划分为饱和地面径流、壤中水径流和地下水径流。在汇流计算方面,单元面积的地面径流汇流一般采用单位线法,壤中水径流和地下水径流的汇流则采用线性水库法。河网汇流一般采用分段连续演算的Muskingum法或

滞时演算法,但它一般不作为新安江模型的主体。模型中主要参数如表1.1所示。 表1.1 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参数的定义 参数含义 K蒸散发能力折算系数 WM流域蓄水容量 UM上层蓄水容量 LM下层蓄水容量 C深层蒸散发系数 IM不透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之比 B蓄水容量曲线指数 SM流域自由水蓄水容量 EX自由水蓄水容量曲线指数 KI壤中水径流出流系数 KG地下水径流出流系数 CS地面径流消退系数 CI壤中水径流消退系数 CG地下水径流消退系数 N子河段数 KE子河段洪水波传播时间 XE子河段流量比重因子概念性模型的结构反应客观水文规律,参数应该代表流域的水文特征,把模型设计为分散性的,主要是为了考虑降雨分布不均的影响,其次也便于考虑下垫面条件的

流程成熟度评估

流程成熟度评估 “一个好的流程必然具备五个因素: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设计”,要让流程执行人知道要做什么,什么时间做;其次,“执行人”要具备适当的技能和知识;再次,必须有“责任人",他要有责任,更要有权力,对流程和结果负责。当然,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系统等"基础设施"也必不可少,还要制定和使用正确的"指标"来评估绩效。通过对它们的评估,我们就可以得到流程的成熟度,可以分为四级。” ————迈克尔·哈默《流程再造新工具:PEMM框架》流程成熟度模型是常用于评估企业流程管理现状的工具之一,它从流程的设计、执行、责任人、基础设施和指标5个方面13个因素,对企业流程管理现状进行评估,将企业流程成熟度分为1-4,四个级别。 但是,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1-4分仅仅是一个评级,只能够显示出企业在流程管理水平提升方面尚存在多少差距。这样的差距需要做哪些工作来进行弥补,需要对流程成熟度评估中的具体细节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够得出。而且,这样的分析必须要对流程的设计、执行、责任人、基础设施和指标5各方面进行逐项的分析,而不是对比出比较差的某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升。 一、流程设计 流程设计是企业一切流程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是对流程本身的设计以及承载流程的文件资料的设计。对流程设计的评估主要评估“目的”、“背景”、“文件资料”三个因素。其中“目的”和“背景”是评估为流程设计开展的原因背景,反映企业流程管理工作开展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背景,而“文件资料”是评估流程设计工作的结果。 1、流程设计目的评估,其本质从一个侧面对发起流程管理工作的目的进行评估。分为四个阶段:

P1—流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对职能工作进行改善,而不是从端到端的流程的角度开展。也就意味着,企业开展流程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对各个职能的工作进行优化。而不是面向客户的,从端到端角度对企业整体绩效进行优化。这样的流程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职能领域的工作效率,但不能够保证最终满足客户需求的整体效率能够提升; P2—流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端到端流程的绩效。进入P2阶段后企业已经对流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以端到端流程整体效率的提升为目标来对企业的流程进行优化和设计; P3—流程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端到端流程的业务设计,还从企业整体绩效提升的角度开展设计,同时也考虑企业整体IT系统的现状,保证流程的优化设计最终能够落地到信息系统中实施; P4—企业不仅仅考虑自身效率的最大化,还进一步将上游的供应商与下游的客户纳入到流程设计的工作中。了解和参与客户的业务流程设计,对应客户的流程对自身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整合上游供应商业务流程。实现价值链上下端的一体化,最大程度的提升企业绩效。 2、流程设计背景评估,其评估的对象与其说是背景,不如说是基础更为合适。评估的是流程设计时企业的流程管理基础处在一个什么状态。 P1—流程设计时仅仅能够识别出流程的输入、输出、供应商和客户。这就意味着,企业的管理仍然是以“工作”或“任务”的完成为核心,但是对客户需求了解的关注并不够。尚未脱离职能为中心的运营模式。 P2—在了解流程客户的基础上,对流程客户的需求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与客户在需求上达成一致。对于流程设计来说,客户需求的理解是非常重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个阶段,即便是流程设计的目的处在P3、P4阶段,也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

工业互联网成熟度评估模型

工业互联网成熟度评估 模型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工业互联网成熟度评估模型 本文出自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布的《工业互联网成熟度评估白皮书》。 本白皮书旨在为企业提供一套评价自身实践的方法论,为企业找到工业互联网实施中的主要问题、改进方向和建设路径。与此同时,业界各方力量的应用和反馈也将不断促进联盟修正该方法论中存在的问题,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指导。 一、工业互联网成熟度评估提出的原因 (一)工业互联网应用浪潮来袭 随着工业互联网概念兴起,美德先导应用不断涌现,目前德国工业平台已有140多个应用案例,美国 IIC有接近 50 个应用案例,主要聚焦在生产管理优化、物流仓储优化、质量管理优化、产线柔性部署、产品服务价值化等领域。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界也加快了面向各类场景的工业互联网应用探索。2016 年,工信部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了 10 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AII 联盟也评选出了首批 12 个工业互联网优秀案例。然而,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行业间企业间基础差异较大、大规模推广难度巨大、缺乏工业互联网评估体系和实施指南等问题。 (二)联盟需构建先导性的标准化模型 从国内外已有的主要成熟度模型来看,德国构建了工业成熟度评级模型,但因两国发展基础不同,建设水平不同,并不能直接用于我国工业互联网成熟度评估。AII 联盟作为推进我国工业互联网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公共平台,需要率先开展研究,针对我国自身特点,制定一套评估模型和方法,推进工业互联网理论与实践。 (三)为企业提供一个便利的自我评价工具 当前产业界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不统一,企业对自身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定位、现状和发展路径不明确,缺乏一致的方法论来评判具体实践。联盟希望通过工业互联网成熟度评

新安江模型的应用

新安江模型的应用 张利茹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南京(210098) 摘要:新安江降雨径流模型应用在梁辉水库上,采用2002年至2006年五年的降雨和蒸发资料对该流域进行日模和次模的模拟,得出的结果还比较满意。为了找出新安江模型的敏感性参数,本文在其他研究人员的基础上,选出公认的比较敏感的参数,把它们的值分别变成初始值的80%、90%和110%(CG除外)后进行模拟计算,得出的结果证实了学者们的说法。 关键词:新安江模型,梁辉水库,敏感性分析 1. 新安江模型简介 新安江模型始建于1973年,采用蓄满产流的概念,以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后才产流,是个分布式的概念性模型,30多年来在我国湿润与半湿润地区有广泛应用,并发展改进为三水源的以及其他多水源的模型【1】。几十年来,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致力于新安江模型的应用和发展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篇文章(像赵仁俊,1992;程等人,2002),但很少有用一个实际例子来研究新安江模型参数的敏感性问题的,实际上,新安江模型参数的命感性分析会有助于该模型的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对于无资料的地区或是资料不全的地区,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将显得更加有用。 2. 新安江模型结构 新安江模型是分散性的模型,常按泰森多边形法把全流域分成许多单元流域,产流部分采用蓄满产流模型,另增加了流域不透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之比的参数IMP。蒸发部分采用三水源蒸散发模式。河道洪水演算采用马斯京根法。地面径流的汇流采用经验单位线,并假定每个单元流域上的无因次单位线相同,简化结构。地下径流的汇流采用线性水库。对每一个单元流域作汇流计算,求得单元流域出口流量过程。再进行出口以下的河道洪水演算,得出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把每个单元流域的出流过程相加,就求得了流域出口的总出流过程[2]。新安江模型流程图如图1。 基于概念型降雨径流蓄满产流的新安江模型,其参数可大致划分为四种类型,如下述:(1)蒸散发。此部分的参数包括K、C、WUM、WLM。 K:流域蒸散发能力与实测水面蒸发值之比。它反映蒸发皿蒸发量与流域蒸发能力的差别,也反映蒸发皿蒸发量对全流域(高程差)的代表性问题,对具体流域来说,以优选为宜,即选模拟径流误差最小时的K值。夏天其值一般取1.3~1.5,冬天一般取1.0。 C:深层蒸散发系数。它决定于深根植物占流域面积的比值,同时也与WUM+WLM

新安江模型研究(完整资料).doc

新安江模型 新安江模型的流程图 图中输入为实测降雨P和实测蒸散发能力EM,输出为流域出口断面流量Q和流域蒸散发量E 。方框内是状态变量,方框外是常数常量。模型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蒸散发计算、产流计算、水源划分和汇流计算。 变量符号说明: P,实测降雨(已知) E,流域蒸散发量(第一步计算已知) PE,降雨减去蒸发量(产流计算的输入) R,流域产流量(产流计算的输出) W,流域时段末土壤平均蓄水量,产流计算的输出 KC,蒸发折算系数 C,深层蒸散发折算系数 WM,流域总蓄水容量 B,抛物线指数 1蒸发量计算 各层蒸散发的计算原则是,上层按蒸散发能力蒸发,上层含水量蒸发量不够蒸发时,剩余蒸散发能力从下层蒸发,下层蒸发与蒸散发能力及下层含水量成正比,与下层蓄水容量成反比。要求计算的下层蒸发量与剩余蒸散发能力之比不小于深层蒸散发系数C。否则,不足部分由下层含水量补给,当下层水量不够补给时,用深层含水量补。

输入: (1)KC ,蒸发折算系数 (2)上、下、深三层的蓄水容量WUM 、WLM 和WDM (WM=WUM+WLM+WDM ) (3)C ,深层蒸散发折算系数 输出: (1)上、下、深各层的流域蒸散发量EU 、EL 和ED (E=EU+EL+ED ) -- 时段值 (2)上、下、深三层的含水量WU 、WL 和WD (W=WU+WL+WD ) -- 时段值 注:以上的WM 、E 、W 分别表示总的流域蓄水容量、蒸散发量、土壤含水量。 计算公式: EP=K×E 0(E 0,实测水面蒸发量,划分为时段值),WU 0日模拟合而来。 一阶段:当 P+WU ≧EP 时,EU=EP 、EL=0、ED=0,此时WU(t+1)=P(t)+WU(t)-EU(t) 二阶段:当 P+WUC×WLM 则 EL=(EP -EU)×WL/WLM 、ED=0 若WL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分析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分析 从企业信息化基础条件和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两个方面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13个评价指标,根据对66家企业的调研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13个评价指标进行了降维分析,得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综合评价指标。根据这些综合指标对66家企业的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得出企业信息化的五个发展阶段:即信息化准备阶段、信息系统引入阶段、信息系统集成共享阶段、信息系统企业外延伸阶段、信息系统决策支持阶段。 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模型就是研究企业信息化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演变规律,为企业评估其目前的信息化发展阶段,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供帮助。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信息系统的研究中,信息化成熟过程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外提出了很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例如:Nolan模型、Synnott模型、Mische 模型、Hanna模型、Edgar Schein模型、Boar模型、业务-IT联盟成熟度模型等,其中Nolan模型最著名。在20世纪70年代,Nolan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信息系统实践的总结,分别以计算机在组织中的应用规模以及组织在IT应用上的资源投入大小为横纵坐标,提出了信息系统进化的4阶段模型:初始、传播、控制和成熟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Nolan在4阶段模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6阶段模型,增加了“集成”和“数据管理”两个阶段。不同的国家,信息化起点不同,信息化的路径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为此,国内很多学者尝试研究适合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模型。文献[2]提出4阶段模型:引入、集成、流程变革、战略变革。文献[3]提出6阶段模型:企业进入、数字化生存、单点数字化、联合自动化、决策支持自动化、敏捷一虚拟化的企业。文献[7]提出5阶段模型:技术支撑级、资源集成级、管理优化级、战略支持级和持续改善级。文献[8]提出了6阶段模型:原始信息化、信息化初级、单个信息系统、信息系统集成、信息网络化集成决策和网上企业。文献[9]提出了5阶段模型:引入、渗透、膨胀、调整、集成。但这些研究对模型提出过程的阐述都比较笼统,没有具体说明模型是如何提出的。为此,作者通过对66家企业的问卷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提出了信息化成熟度模型。 1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计算机及所构成的硬件环境是企业进行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各种信息系统的应用则体现了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因此,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企业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和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两个方面的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