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 课堂实录 王琼琼

乘法分配律 课堂实录 王琼琼
乘法分配律 课堂实录 王琼琼

《乘法分配律》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5课时的内容。

【课标内容】

2.3 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内容,意在通过计算体验,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计算规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想、验证,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小组学习探究,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说一说掌握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让计算变得更简便。

师:真的能让计算简便吗?我们来试试。请大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生:开始做题。)

师巡视。(约6分钟)

二、合作交流汇报展示

师:现在和你的小组一起来讨论下你们的做题成果。

学生开始小组交流。(约4分钟)

师:请小组派代表汇报你们的交流成果。

生1:第一大题第1题口算, 25×47×4计算时先算25×4,再乘47,得4700,运用了乘法交换律;26×50×4计算时先算50×4,再乘26,得5200,运用了乘法结合律。我的汇报完毕,

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生2:第2题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结果都相同。我的汇报完毕,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同学们真有默契,做的非常好!我们再来交流“自主学习”部分第二大题。

生3:以上每组相等的两个算式之间存在这样的规律: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号右边的算式都是这两个数分别与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再相加。我的汇报完毕,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大家还能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生:我!我!……

师:看来大家都有一些不错的想法哦。老师请几个小组的同学把你们举出的例子拿到展台上展示一下。(逐一展示学生举例,师选择典型例子相机板书)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几组算式的左边、右边,看看发现了什么?

生4: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我的汇报完毕,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你们真是善于总结的孩子,我为你们点赞!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生5:(a+b)×c = a×c+b×c

生6:a×(b+c) = a×b+a×c

师:相机板书。

生:齐读乘法分配律,读一读,画一画、填一填、记一记。

师指导记忆技巧:和积=两积和

(爸爸和妈妈)都爱我=爸爸爱我+妈妈爱我

三、质疑问难点拨升华

师:下面我们继续交流第三题。(请几个小组的同学把计算成果拿到展台上展示并说出想法。)

生7:我是这样想的:减号两边都是一个数乘43,我就把43写在括号外面,另外两个因数相减写在括号里面,就是43乘263减163的差,得4300。我的汇报完毕,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生8:43×263-43×163可以看做是263个43减去163个43,也就是100个43。所以我先用263减去163得100,再乘43得4300。我的汇报完毕,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大家今天的表现真是太精彩了!下面请大家继续完成“达标检测”部分。

四、达标检测

1.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

2.小组内交流做题情况。

3.以组为单位汇报展示。

师重点指导102×43的做法。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合作使我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那我们以后就多多尝试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发现,去创新。

六、延伸

乘法分配律这个规律是否也同样适用于除法呢?请同学们课后验证一下,下节课听听大家的汇报。

七、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4×25+2×25

(5+3)×2=5×2+3×2

(8+1)×5=8×5+1×5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 = a×c+b×c

a×(b+c) = a×b+a×c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所以本堂课我通过口算、读算式、写类似算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最后由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概念。

本堂课我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把课堂的主体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们都很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可是不足之处颇多。

1.在要求同学们去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致同学对乘法分配律特点的认识比较模糊。

2.课堂用语不够简洁。课堂中想放手却放不开,一直牵着学生走。小组建设,生生互评在课堂中体现太少,流于形式。教师评价语言在开始时做的还行,在以后就少之又少。

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我觉得教学此内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25×(4+40)与25×(4×40)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2.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3.多练。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同伴互助后老师们的见解让我豁然开朗,口算设计要简单突出目的性,探究环节可以放手学生,班级展示时可借助错误的例子进行引导,让学生由错误到明白,真正经历探究知识的全过程。数学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这也正是新课标强调的对学生其中两基培养的体现。

《乘法分配律》评课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评课 赵相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能体现课堂教学新理念,他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道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经历了探索数学规律的全过程,达到了启迪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1.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没有一丝一毫的花架子,新中求实,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归纳,一步步地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乘法分配律,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课件出示植树活动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赵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去探究,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的好伙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对学生学习状态应很好的掌握和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及时反馈矫正。全班汇报,达成共识。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说一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使学生确确实实体会到两种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从而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并且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乘法分配律,并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学习探究新知,对学生来讲,学习起来轻松中带着自信,愉快中带着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听完这节课后,我有一些疑惑。是否应创设更开放的课堂,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说。比如在学生得出加的情况可以用乘法分配律,那么其它情况呢?如括号内是减的情况呢?如果老师前面教学是加的这种乘法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公开课教学设计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价值,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适用性。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40+7)×12=40×12+7×12 上面的式子表示的什么运算律?你能用语言或字母表述一下吗? 2.揭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题6情境图。 提问: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收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中国象棋一副32元,围棋一副58元。 所求问题:买102副中国象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2.解决问题。 (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指名说说可以怎样列式,教师板书:32×102 (2)提问:32×102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得数呢?先想一想,算一算,再将你的想法和算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计算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3.组织全班汇报。 请几个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板书。 可能算法: 算法一:可以用口算: 100副是3200元, 2副是64元, 一共是3264元。 算法二:用竖式计算。 32×102=3264 1 0 2

× 3 2 2 0 4 3 0 6 3 2 6 4 算法三:先算100乘32,再算2乘32,最后把它们的得数相加。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算法三,强调:算法三中的每一步计算我们都可以通过口算得出,这就是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 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 提问:回顾计算的过程,谁来说说,我们计算的步骤是什么?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这样计算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计算。 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组织评议。 (2)小组讨论。 提问:什么样的算式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呢?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两个数相乘,其中的一个乘数接近整十或整百数时,我们可以将这个乘数写成整十或整百数加(减)

【免费下载】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结合律总结精点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325×113-325×13 28×18 -8×28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1;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52×102 125×81 25×41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判断,若错了请改错。1、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是乘法结合律。( ) 2、1250÷(25×5)=1250÷25×5 ( ) 3、102×98=(100+2)×98这里运用了乘法的分配律。……( ) 4、125×17×8=125×8×17这里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 5、179+204=179+200+4…………………………………………( ) 6、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是乘法结合律。( ) 说说它们用了哪些方法。请填入选项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乘法结合律 D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56+72+28=56+(72+28)运用了 ( ) 2、25×(8+4)=25×8+25×4运用了 ( )  3、3×8×4×5=(3×4)×(8×5)运用了 ( )用管线 敷设技术 。线缆敷 设原则 :在分线 盒处, 当不同电压回路 交叉时, 应采用金属隔板 进行隔 开处理; 同一线 槽内,强 电回路须 同时切 断习题电源,线 缆敷设 完毕,要 进行检查 和检测 处理。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 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 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 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 场设 备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布 置 情 况 与 有 关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电 气 系 统 接 线 等情 况 , 然 后 根 据 规 范与 规 程 规 定 , 制 定 设 备 调 试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方 案 。 技 术,要 求电 力保 护装 置做 到准确 灵活 。对 于 差动 保护 装置高 中资 料试 卷调 试技 术是指 发电 机一变 压器 组在 发 生内 部故 障时 ,需 要进 行外部 电源 高中资 料试 卷切除 从而 采用 高中 资料 试卷主 要保 护 装置。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供参考)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 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

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科学性质与规律。因此有效地探究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体现探究的有效性我觉得:一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是教师要给学生正确、及时的引导。在本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始终处在一个组织引导者的位置,用尽量少的话引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探究性活动,用一组模仿,用仿写类似式子把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解为先仿写式子再类化模型(符号化)最后二次符号化(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形式)三个阶段,真正把舞台让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端倪,寻找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发现的新规律、新知识。 三、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于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47854

典型的乘法分配律专项练习题 类型一: (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40+8)×25 125×(8+80)36×(100+50) 24×(2+10)86×(10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 (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1、利用乘法结合律或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125×(80+8)(80+8)×25 125×(80×8)(40+8)×25 125×32×4 36×(100+50) 24×(2+10)86×(1000-2)

15×(40-8)78×102 69×102 56×10125×41 125×81 25×17×4 32×(200+3)38×125×8×3 (25×125) ×(8×4) 125×25×32 125×(80+8)125×(80×8)(80+8)×25

(40+8)×25 125×32×436×(100+50)24×(2+10)86×(1000-2)15×(40-8) 78×102 69×102 56×101 25×41 52×102 125×81 32×(200+3)25×17×4 (25×125) ×(8×4)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沟西小学张文娟 页例3。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 36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乘法的分配律在本册书中所学的运算定律中,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往往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时往往只注重结论教学,而忽视了过程教学,对于学生只要求掌握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而能否 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不作要求。因此,学生并未真正发现和理解这个运算定律,未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没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课设计旨在其一:创设问题情境,质疑、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本课设计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意向,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其二;培养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本课学习中,用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部分的初步感知,例3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全体全过程参与,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把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学生会学知识,教给了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 其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学习乘法分 配律时,往往能掌握和运用这个运算定律,但大多数学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因此,本课在各环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运 用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在练习设计中,通过专项训练,突破这个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当学生发现和理解了乘 法分配律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用语言抽象、概括这个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如何区分

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如何区分 同学们,我们近期一直在学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在练习的过程中,乘法分配率与乘法结合律在一起运用时,同学们就出现了混淆,概念还不是很清楚,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一起探讨一下。 我们知道:乘法结合律是(a b)×c=a×(b×c),可见应用乘法结合律要在连乘的情况下,并且相乘的数据可以变成如1、 10、100、1000等,这样就可以使计算简便了。所以,运用乘法结合律简便计算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连乘,二是相乘时可变成容易口算的数据。 例1:125x25x8 例2:5x183x5x4 分析:连乘,125乘8可变成1000,可以简便。分析:连乘,5x5x4=100,可以简便。 125x25x8 5x183x5x4 =(125x8)x25 =(5x5x4)x1.83 =1000x25 =100x183 =25000 =18300 例3:125x25x32 例4:125x88 分析:连乘,但直接不能简便,可以把32看成4x8 分析:不是连乘,可 把88写成8x11,便 可简便了。 125x25x32 125x88 =125x25x4x8 =125x8x11 =(125x8)x(25x4) =(125x8)x11 =1000x100 =1000x11 =100000 =11000 而乘法分配律是(a+b)c=a×c+b×c,可见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乘加乘(乘减乘)的情况下,并且有相同因数,二是相乘时的结果容易口算(或者,相加的结果容易口算,如72+28=100)。 例1:(125+25)×8 例2:35×65+35×35 分析:是加乘,有相同因数8,分析:是乘加乘,有相同因数35, 并且35+65=100,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_小学数学随堂听课体会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_小学数学随堂听课体会小学数学听课能够更好的找出问题,提升数学课质量。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基础课型。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范文篇1 3月22日至23日,我们有幸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桂林参加了“小学数学10年改革经典课例展示暨广西小学数学特色教学研讨会”的学习。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6节展示课和3节同课异构课《垂直与平行》。并聆听了钱金铎、吴正宪、牛献礼、俞正强、黄爱华、江萍六位数学专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老师们做的精彩学术报告。这些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巧妙的教学构思、深厚的数学素养、真实的教学感悟,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更重要的是,他们让人在不经意间受到触动、受到启迪,细细品味他们的话语,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从这些名师身上,学到了许多。现在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每一位老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追求花样,华而不实。讲课的6名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学生的起点,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获取新知的。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和俞正强老师的报告《来自学生的动力》以及示范课《用字母表示数》。

俞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充满着启发与挑战,将数学思想融于课堂之中。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同时也使听课的教师们感受到: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回想起来:原来每一个看似随意的环节,其实都是徐老师刻意的设计,真可谓是“随意中的刻意”! 我在课堂上有时也用小故事来创设情境,而徐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用字母表示数”时却别有一番味道,他居然降到了自己的头发,如何用字母来表示。犹如一位相声演员在说相声,幽默、风趣。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教学情境之中, 课上,俞老师让学生猜信封里的粉笔有多少,大概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怎样表示,把预设与生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甚至让人无法断定它们的分界,如行云流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善于把握学生思维进程的节奏,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每到谜底就要揭示的时候,他总是嘎然停止,在等待中使学生一步一步靠近事物的本质,从而领悟数学的真谛。 徐老师在报告中对中数学课的独特理解,对自我教学实践的理性提升以及极富感染力的的语言,使我们如沐春风,如临甘露。他的讲座,自然中流露真情,幽默中激情生动,生成中启迪智慧,愿我们都能成为徐老师的“同路人”,学会取舍、筛选和提炼,一起追寻朴素灵动、反璞归真的课堂教学!” 总之,这两天的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在此,我要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

乘法分配律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交换律结合律 短除法 步骤:一、找出两数的最小公约数,列短除式,用最小公约数去除这两个数,得二商 二、找出二商的最小公约数,用最小公约数去除二商,得新一级二商三、以此类推,直到二商为互质数 四、将所有的公约数及最后的二商相乘,所得积就是原二数的最小公倍数。例:求48和42的最小公倍数解: 48与42的最小公约数为2 48/2=24;42/2=21;24与21的最小公约数为3 24/3=8;21/3=7;8和7互为质数2×3×8×7=336 短除法是最常见的用法。也有其他的方法,再用短除法是一定要超出他们的最大公倍数。 质因数分解 举例:12和27的最小公倍数12=2×2×3 27=3×3×3 必须用里面数字中的最大次方者,像本题有3和3的立方,所以必须使用3的立方(也就是3*3*3),不能使用3 所以: 2×2×3×3×3=4×27=108 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08 借助最大公约数求最小公倍数 步骤: 一、利用辗除法或其它方法求得最大公约数二、最小公倍数等于两数之积除以最大公约数。 举例:12和8的最大公约数为4 12×8/4=24 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24 直接分辨 (1)两个不相同质数一定是互质数。例如,2与7、13与19。 (2)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例如 15与 16。 (3)相邻的两个奇数是互质数。例如 49与 51。 (4)大数是质数的两个数是互质数。例如97与88。 (5)小数是质数,大数不是小数的倍数的两个数是互质数。例如 7和 16。

(6)2和任何奇数是互质数。例如2和87。 (7)1和任何自然数(0除外)都是互质数。 计算判定法 (1)两个数都是合数(两数相差较大),小数所有的质因数,都不是大数的约数,这两个数是互质数。如357与715,357=3×7×17,而3、7和17都不是715的约数,这两个数为互质数。 (2)两个数都是合数(两数相差较小),这两个数的差的所有质因数都不是小数的约数,这两个数是互质数。如85和78。 85,78=7,7不是78的约数,这两个数是互质数。 (3)两个数都是合数,大数除以小数的余数(不为“0”且大于“ 1”)的所有质因数,都不是小数的约数,这两个数是互质数。如 462与 221 462?221=2……20, 20=2×2×5。 2、5都不是221的约数,这两个数是互质数。 (4)减除法。如255与182。 255,182=73,观察知 73<182。 182,(73×2)=36,显然 36<73。 73,(36×2)=1, (255,182)=1。 所以这两个数是互质数。 乘法分配律

最新乘法分配律优质公开课教案获奖 (1)

【教案】《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例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在归纳、概括、总结乘法分配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案】 一、引旧入新 课件出示这三组算式 (1) 5×(3+6) 5×3+5×6(2)9×(10+5) 9×10 + 9×5 (3)3×2+3×8 3×(2+8) 问题:①口算出每组中两题的计算结果。 ②观察各组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提问:这两个算式相同吗?(这两个算式不相同)每组中的两个算式不同,但结果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 课件出示: 5×(3+6)= 5×3+5×6 9×(10+5)=9×10+9×5 3×2+3×8 = 3×(2+8)

师:每组中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规律?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复习旧知,已旧引新,实现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顺向迁移,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地探究新知。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7。 (1)出示主题图。 师:在主题图中你们都得到了哪些信息? (每组中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设计意图】 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启发思考:如何解答这个问题?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学生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 方法二: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 师:谁来说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来说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说的不错。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来回答参加这次植树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4+2)×25 =6×25 =150 4×25+2×25 =100+50 =150

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36×(100+50)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75×41 76×101 62×102 105×8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36×99 58×9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1 38×62+38×38 75×14—70×14 101×38 12×98 55×99+55 55×99 12×29+12 58×199+58 42×79+42 52×89 69×101—69 55×21—55 125×(80+8)125×(80×8)125×32×25 99×99+99 38×7+31×14 25×46+50×27 79×25+22×25—25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2 一、选择。下面4组式子中,哪道式子计算较简便?把算式前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①(36+64)×13与②36×13+64×13 () 2、①135×15+65×15与②(135+65)×15 () 3、①101×45与②100×45+1×45 () 4、①125×842与②125×800+125×40+125×2 () 二、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应用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应用错的打“×” 1、(7+8+9)×10=7×10+8×10+9 () 2、12×9+3×9 = 12+3×9 () 3、(25+50)×200 = 25×200+50 () 4、101×63=100×63+63 () 5、98 ×15= 100 × 15 + 2 × 15 ()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 32×(200+3) 38×39+38 35 × 28 + 70 四、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57+140)×4= 57+140×4 () 2、42×(28+19)=42×28 +19×42 () 3、(25×4)×8=25 × 8 + 4 × 8 () 五、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a+b)×c=a×c+b×c () A. 乘法交换律 B. 乘法结合律 C. 乘法分配律 2、(32+25)×2= () A.32+25×2 B. 32×25×2 C. 32×2+25×2 3、a×c+b×c= ( ) A.(a+b)×c B. a+b×c C. a×b×c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3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王淑华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奥苏伯尔“降格处理”,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教师的“设问”目的非常明确。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课时,教师“设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规律?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一设问创设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回忆、整理已学过的知识。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是让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整理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既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又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进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思维起步:这一环节中,精心设计两组题, A组: B组 (3+2)×4 3×4+2×4 2×(11﹢9) 2×11﹢2×9 20×5+4 × 5 (20+4)× 5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初步感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设问“从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感知:(3+2)× 4,与 3×4+2×4,这两道题的结果相同,数字也一样,引起学生质疑,这样的两道题,是否也存在一种关系,达到思维起步的目的。 3、在教学重点内容时:重组教学资源,没有用教材中“植树问题”,原因是“植树问题”的情境在学习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时都用了,而且学生在前面也提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次植树活动?此时再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影响。为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后面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再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乘法的分配律留有空。特意设计问题:“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的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展示出两种不同的算式,(3 5+25)×3 35×3+25×3 。此时出示三道思考问题:①: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②、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③、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这三个“设问”揭示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相同点:两组算式计算的结果相等、参加运算的数字相同。不同点:第一个算式先求一套校服的价钱,再求三套校服的价钱。第二个算式先分别求三件上衣的价钱、三件裤子的价钱,再求它们的和。联系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相加”。“问题”的提出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外部环境,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稍难的问题,先开展小组讨论。因为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是一个自我的认识、实践、加工、改

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案

乘法分配律 教材简析: 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从乘法的意义层面深刻认识乘法分配律。 设计理念: 教科书题组在苏教版教材中出现很多次,而且我发现题组承载着很多功能,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就出过3×7+7和4×7这样的题组,而这个和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有很大的联系,个人认为它就是一种提前渗透。还有就是乘法竖式,也是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的。之前我写过的一篇文章《教科书习题:催生学生数学思想的有效载体》就是围绕教科书习题来写的,本课我从习题入手来导入新课,想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一种似从相识的的感觉,降低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注意认真解读题组。以前我做个一个课题,就是小学数学转化思想策略的研究,因而在在本课中我还想要学生形成模型思想,通过三次感觉,进行第一次建模,第两次建模,第三次建模。还想让学生感知分析归纳思想,在分析3组算式之后归纳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知道它的一些应用。 2.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举例、验证、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及价值,初

乘法分配律公开课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城南小学周春丽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合情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2.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与概括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索精神。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与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1.师生之间的约定 师:同学们,环顾一下四周,今天上课跟平时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学生可能会说: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教室比平时的大……)【同学们真会观察】师:我们今天要在这么大的教室上课,所以我们待会儿回答问题时声音一定要(响亮)对,让在场的每个老师都能听到你们的精彩发言,好吗?这是我们这节课的第一条约定,周老师给它记录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把关键词打在ppt 上。如、认真、响亮、思考、倾听、参与等) 师:除了这个,我们还可以有哪些约定? 生1:上课要多思考。(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我们平时一定要多思考)生2:上课要认真听讲。(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说的每一句话) 生3:上课要积极举手发言。(是的,要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 2.师生之间的互动

刚刚我们一起达成了这()条约定,同学们能做到吗?咱们试一试。请看大屏幕: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你能把这两句话合为一句话吗? 生: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师:你觉得这位同学遵守了我们这节课的哪些约定? 生1:倾听(听清楚了刚刚周老师提的问题。) 生2:响亮(回答问题声音很响亮。) 生3:参与(能够积极举手发言,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生4:思考(认真思考之后才能回答的这么好。) 师:谢谢这位同学遵守了我们之间的约定!周老师相信其他同学也一定能遵守这些约定。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句意思相同的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也有,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一双善于发现规律的眼睛,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你准备好了吗?上课! 二、情境导入,感知规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课本主题图)周老师家里的厨房需要装修,瞧!师傅正在帮我贴瓷砖。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师傅贴了几面墙的瓷砖?(学生可能会说两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贴的是正面和侧面这两面墙的瓷砖。)贴了几种颜色的瓷砖?(学生可能会说两种,分别是白色和蓝色) 师:根据刚才发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蓝色瓷砖一共有多少块?【某某同学提的问题可以吗?很好,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2:白色瓷砖一共有多少块?【这个问题可以吗?嗯,非常棒!还有吗?】生3:共有多少块瓷砖?【这个问题可以吗?哇,太棒了!】 师:面对同样的数学信息,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很多很多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读一读。把你的解题方法记录在学习单反面。 (二)解决问题,引出算式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资料评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今天听了一节数学课《乘法分配律》,整堂课学生氛围活跃、教师语言幽默。使听课者感到轻松愉悦。一改往日数学课堂上的压抑沉闷。现将对这节课作如下分析。 一、导入上联系生活,创造情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导入时用的是闯关问题,一下子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新课导入上利用了买衣服这一日常生活中的情景。 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本节课邱伟老师一直是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回答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再说说我个人认为应改善的地方。本节课在练习的时候,只是把(a+b)*C这一类型进行了不同变形的练习。如在他把拓展到减法领域进行更深一层的练习也许会好一些。再有就是是不是在把这个规律上升的理论的时候没有分析“理”上的意思。只是强调了相等这一问题,至于为什么相等没说。我认为是(63+37)×9表示100个9是多少,而63×9+37×9最终也是求100个9是多少。邱老师只是结合具体的问题分析。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意见,有不对之处请不吝赐教。我将虚心接受。

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学 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王艳芳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能力。 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体会用不完全归纳法探究规律的方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与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公园里的花都开了,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播放各种花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有两名同学也去赏花了,现在他们正在牡丹和芍药园里呢,我们去看看! 出示课本信息图 师:你能图中发现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说出信息和提出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筛选本节课有价值的问题一起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欣赏各种花卉,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信息图中,从而为本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1、请同学们解决“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和“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多少平方米”这两个问题。 解决问题之前先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怎样列式子 (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可以让学生对所列的算式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后面自己列类似的算式时会更容易。

2、交流结果 每道问题学生会出现两种解法,要让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老师板书算式:12×9+8×9(12+8)×9 15×8+10×8(15+10)×8 师:同学们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每道题目虽然解题方法不一样,但是结果是一样的。 生:每组算式都是相等的。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你们说的非常好,每组的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对于其他的算式,会不会存在相等的关系呢这会是一个运算律吗 生猜测:可能是。 师:这只是同学们的猜测,你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需要我们进行———验证! 3、学生验证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几道类似的算式,并计算是不是相等。 让学生说说自己列的算式,并挑选几道写在黑板上。 师:有没有列出来不相等的 有学生会有不相等的情况,写出来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会不相等,有的是因为计算错误,还有的是列的算式不合要求。最后学生发现,列出的式子都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学生列出的算式应该都是相等的才对,但是在课堂上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中会出现不相等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绝对不能放过去,而是让学生大胆地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找到所列算式的问题,真正让学生明白。 4、总结运算律 师:经过同学们的验证,这确实是又一个运算律,你能试着说一说这个规律吗 生试着说,学生在表达的时候会有些困难,说的不完整或者不准确,老师要及时给与纠正。 出示运算律,学生齐读。 读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己表达的时候会有些困难,这时候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加法算式中的两个数字我们可以称之为两个加数,这样学生在表达的时候会更加顺畅,不会好几个数分不清楚。 5、写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示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再汇报交流。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更多用掌握乘法分配率。 2.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感受教学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乘法分配律在计算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和概括能力,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掌握乘法分配率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率的意义。 二、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实验法,讨论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创设愉悦的生活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沿着观察、交流、类比、归纳的思路,由具体到抽象,从感

性到理性,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生 命化、生活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 穷”,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激、感、探、固、评“五字教 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 结、相互评价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 体会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体现数学学习使学 生经历数学活动、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五字教学法,制定了如下教学环 节: (一)借比赛来激趣 新课伊始,我先和同学们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课 件出示)让学生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题,教师全做,看谁做得 又对又快。当有了结果后,我设置疑问:想知道老师算得又 对又快的秘密吗?当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时,我顺势进入第 二个环节。 (二)依情境感新知 看到大家学习积极性这么高,老师送给大家一些笑脸, (出示课件)你们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张笑脸吗?你是怎 样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3)*4 5*4+3*4 ]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 《乘法分配律》听课体会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乘法分配律》听课 体会 今天听了汪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师的这节课,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体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能力培养探究中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二、独立探究自主学习搭好台 汪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汪老师出示问题(32+4)×2○32×2+4×2让学生完成,通过计算再次找到相等关系。不过,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再

写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抓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