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作用机制

影子银行作用机制
影子银行作用机制

2008 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借此浮出水面的影子银行这一新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子银行不仅被认为是造成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而且在欧债危机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除了表面上对流动性的影响,在金融市场高度发展背景下滋生的影子银行更是通过隐藏于背后的信用创造机制发挥着作用。因此,关注作用机制不仅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影子银行的作用过程,而且对于有的放矢的制定相关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影子银行定义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为了实现监管套利进行的金融创新的信用中介体系,其核心特征是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二、影子银行作用机制分析

影子银行作为次贷危机的深刻教训之一,带有贬义属性。就中国实践而言,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政策传导的影响是较为复杂的,有利有弊。

(一)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影子银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基于经济金融发展阶段、金融结构演进过程和金融监管体制机制的特殊情况。影子银行的出现是对金融抑制的有效修正,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影子银行具有传统中介功能。

第二,影子银行具有信用创造功能。

第三,影子银行有助于提升金融效率。

第四,影子银行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2. 影子银行冲击实体经济的影响

由于内在稳定性差和外部缺乏监管等因素,影子银行体系自身或者受外力冲击可能直接对实体经济产生破坏,或者作用于正规银行体系并通过正规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产生破坏,并进一步由实体经济对正规银行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形成反馈冲击。实体经济的受损程度由冲击能量、“羊群效应”的大小以及经济金融体系的内在稳定性和修复能力所决定。一旦这种冲击达到一定量级,如不加以控制,其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二)影子银行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1. 影子银行有助于提高金融效率,改善监管效率

中国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对正规银行以及影子银行内部主体的定价和竞争格局也产生重大影响,对修正金融抑制、改善监管效率、推动利率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影子银行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

保持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影子银行体系通过扩大货币乘数(后面将会分析),创造了大量的贷款,造成货币供应超出预期,引发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

3. 影子银行具有内在脆弱性和外部传染性

影子银行威胁金融安全的因素包括:高杠杆化导致风险扩大、期限错配造成流动性不足、过高的关联性引起风险传递、缺乏监管约束使得风险可控性降低、内部治理缺乏约束。

(三)影子银行对政策传导的影响

1. 影子银行的存款创造功能

正规银行体系创造的存款货币不是无限的,在经济不景气、信贷规模受限、名义利率受到管制而低于市场供求的情况下,人们选择增加货币持有,现金漏损率提高;银行信贷规模受限,超额准备金率会提高。

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以概括为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影子银行体系通过信贷渠道影响货币政策效果主要体现在:影子银行体系通过信用创造增加信贷供给,扩大货币供应总量,使货币供应量调控出现偏离,进而影响调控效果。影子银行体系还通过利率渠道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管制状态下的银行存贷款利率更容易引发“信贷配给”,而影子银行体系是市场化的利率水平,反映了真实的资金成本,形成了理性的资金定价机制,偏离了央行确定的存贷款利率水平,进而影响利率水平的制定。

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控工具有效性的影响

货币政策目标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贴现、窗口指导、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受到影子银行体系影响,政策效果受到削弱。这主要是由影子银行体系脱离监管所致,其变化很难准确估计。而且随着影子银行体系的不断扩大,货币政策的调节难度也在不断增大。

三、政策建议

(一)微观发散的治理路径:资产结构优化

企业和个人的微观资产负债结构决定整体资产结构。当前,中国M2 持续高位运行、资产价格泡沫严重,对影子银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恶化了金融资产结构。如何最大化发挥影子银行对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正向效应,应从优化微观资产结构出发。

第一,优化微观金融生态。未来金融改革的重点应包括:加快建设市场主导性金融体系,重点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金融企业改革,在大型机构综合经营试点和民间资本进入两方面进行深化;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和金融产品创新,提速资产证券化进程,满足实体经济的合理金融需求。

第二,将M2 和影子银行向结构合理的金融资产转化。放宽一般居民投资领域,优化居民金融资产配比;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使民间借贷阳光化,在监管下运行;加大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从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股权交易市场、抵押担保市场等多层次市场解决融资困难;提高金融市场的回报率,防止不法行为对居民金融资产及回报的危害。

(二)宏观收敛的治理路径:宏观审慎监管

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进行监测与监管,是后危机时代和中国当下优化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必然选择。

第一,影子银行要纳入监管范围。正规银行体系在遵循巴塞尔Ⅲ的框架下,进行“全程监控”,识别正规银行和影子银行的交互作用,防止传染风险。影子银行体系中重点关注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信用风险转移和运用杠杆四大风险信号和可能形成系统性风险或监管套利问题的领域,纳入金融稳定性检测评估和预警体系之内,建立起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

第二,加快影子银行立法和内部控制建设。强化影子银行内控机制,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防火墙。

第三,增强影子银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预见性。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货币政策框架,在政策目标上,细致评估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功能对M2 观测指标产

生的影响。在政策工具上,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可以削弱影子银行的不利影响。

影子银行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分析

影子银行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分析 影子银行是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Mc-Culley于2007年首次提出,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一般意义上,影子银行是指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应地,影子银行体系就是由影子银行组成的非银行金融体系。近些年来,影子银行在全世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的影子银行虽然出现较晚,体系体制不完善,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信贷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的影子银行也经历了膨胀性的迅猛发展,如今已对中国经济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影子银行在中国迅速的发展的原因 首先,影子银行体系在发展中没有得到有效监管。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体制极不完善,更没有一部针对规范影子银行系统行为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得影子银行游走在监管的真空地带。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影子银行就可以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进一步造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和膨胀。 其次,8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以后,证券化、衍生产品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和工具层出不穷,投资银行、对冲基金通过高杠杆率的方式纷纷转而投资这些产品谋取高额利润,这样影子银行的融资体系开始壮大。 最后,影子银行得以在中国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限制。因为正规金融领域的利率受到严格管制,并保持在狭窄的区间内。因此,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可以指望其偿还资金的大型国有企业,这就导致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大量资金需求通过正规渠道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人们无意将自己的资金存入银行,而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入非正规渠道,借给那些缺乏资金的企业,从而收取更高的利息。中国的影子银行就作为这两者的中介,通过高利率来吸收存款,而以更高的利率将存款带出以满足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 影子银行对中国银行体系的影响 影子银行和商业共同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资金融通的功能,同时可以更加有效地分散风险,而且投资组合策略更具灵活性,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近期温州爆发的以几位温州老板集体出逃为标志的债务危机对我们的金融体系敲响了警钟,影子银行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正确把握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这把双刃剑,取其之长,避其之短,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建设服务。 一方面,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相互竞争,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变国有银行长期垄断借贷市场的局面。同时,影子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补充,将社会上的闲置资金投资于多样化的渠道,能够很好的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零散的资金需求,能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难题,帮助民营企业摆脱财务困境,促进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中国经济近些年来蓬勃快速发展,影子银行功不可没。 另一方面,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可以将收益和损失放大,而且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不足,长期游离于政府的监管体系之外,导致影子银行的过度扩张,盲目的进行信贷活动,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使得金融体系中累计了大量的风险。一旦风险超过限度,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金融体系陷

浅析“影子银行”的利弊影响及对策

浅析“影子银行”的利弊影响及对策 [摘要]银监会近日下发了一份名为《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该政策的出台再一次将“影子银行”问题拉回到公众的视线焦点下。“影子银行”资金规模近几年在中国迅速增长,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则认为“影子银行”不受监管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二则认为“影子银行”实为一种金融创新,对经济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及现状,同时对其利弊进行浅析。 [关键词]影子银行;资金规模;风险;金融创新 1何谓“影子银行”及其由来 “影子银行”实质是通过表外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基金专户等金融产品创造信用,或者通过民间借贷等渠道实现传统银行渠道以外的信贷融资。通俗地说,就是银行把不能达到放贷要求的“次级”贷款项目交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经过各种增信手段(比如说股权质押,政府担保一类的)将该融资项目做成一个信托产品,再交由银行向“储户”出售,销售融得的资金其实就相当于本来银行的贷款。所得利息收入一部分分给信托公司,一部分分给银行,一部分给购买信托的“储户”。我国央行对此的定义是,“从事金融中介活动,具有与传统银行类似的信用、期限或流动性转换功能,但未受巴塞尔III或等同监管程度的实体或准实体”。当今中国的居民储蓄率超过50%,部分企业也有大量闲置资金,而由于中国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远低于同期限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对于持有大量闲置资金的老百姓和企业来说,能够获得更加可观收益的资产增值方式不失为一种良策。由此可见,融资方与投资方都有需求,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及传统存款业务却无法满足如此规模的信贷需求和客户的理财需求,从而便催生“影子银行”体系。 2“影子银行”在中国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以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民间融资的形式存在,而其中的小贷银行或高利贷及地下钱庄这些应该来说占比很小,其有着类似银行的功能,但又无法直接获得中央银行流动性和公共部门信用担保支持的金融中介。“影子银行”进行信用扩张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①银行表外融资来源; ②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包括保险、基金及信托等机构的部分资金来源;③民间融资资金,民间借贷,包括地下钱庄或典当行或小额贷款公司的流入资金。自2008年以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迅速扩大,规模相当巨大。据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估计,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影子银行”的信用规模为229万亿人民币,相当于2012年中国银行业贷款总额的34%,与2012年中国GDP的44%相当。因此,“影子银行”已成为金融体制改革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中无法回避的一环,其之所以在中国出现,是因为背后有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近年来,直接融资比例上升、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银行表外业务持续扩张都直接导致了“影子银行”规模的日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风险分析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风险分析 第一章.前言 3月2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萨克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称,克里米亚局势可能 触发金融市场波动,此外,中国影子银行的危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萨克斯还呼吁加大投资驱动型经济的增长,认为靠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 在日前召开的人民银行2014年调查统计工作会议上,潘功胜提出,要加快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应对表外理财、资金信托、货币市场基金等创新型机构和业务的快速发展,要适时评估完善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 央行网站周四发布的公告,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央行今年将考虑针对迅速增长的影子银行体系建立一个监控和数据统计系统,以更好地体现这些领域的风险。潘功胜说,央行还将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如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 中国金融发展远不如欧美成熟,全面分析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风险因素对于提前避免引发危机还是十分有必要。 第二章.影子银行之发展现状 2.1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 “影子银行”最早产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了所谓脱媒型信用危机,即存款机构的资金流失、信用收缩、盈利下降、银行倒闭等,而为了应对这种脱媒型信用危机,不仅政府大规模放松金融部门的各种管制,而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一股金融创新浪潮,各种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组织及金融经营方式等层出不穷。但是“影子银行”的概念真正广泛传播开来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它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将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中,就像有传统银行的功能却没有实体结构的存在。 2007年8月,在美联储年度讨论会上,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执行董事保罗·麦克库雷(Paul McCulley)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概念,专指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相对应的金融机构,此后不久,他又将影子银行的范围扩大到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和信用衍生品两部分。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于2008年将影子银行描述为通过财务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组成主要是投资银行、经纪商、私募股权、对冲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投资工具及非银行抵押贷款机构。纽约联储银行的经济学家Zoltan Pozsar 于2010年将影子银行界定为通过广泛的证券化与抵押融资技术工具,如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债责(CDOs)与回购协议(Repos)来调解信用的中介。影子银行在信用转换、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方面与商业银行类似。2011年4月12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表的《影子银行:内涵与外延》报告中,从广义角度定义了影子银行体系: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组织和信用中介业务,其期限与流动性转换,有缺陷的信用风险转移和杠杆化特征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或监管套利风险。 在中国,“影子银行”没有官方定义,业界普遍认为其是行使商业银行之功能,未受严格监管的机构,它阐述的并非是有多少单独机构,而是一种规避监管的功能。中国银监会发布2012年报,首次明确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银监会所监管的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商业银行理财等表外业务不属于影子银行。”银监会高度关注影子银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防范银行体系外风险向体系内传导。 2.2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及利弊 据统计,银行新增信贷在社会总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从2002年的92%下降至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模式及业务形式演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b7314561.html,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模式及业务形式演变 作者:秦冰怡 来源:《商情》2017年第26期 【摘要】影子银行作为近年来金融体系的重要变化,多数研究从宏观角度发现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了负面效应。商业银行作为中国影子银行的核心主体,其资产负债结构近年来也出现较大变化,这与影子银行的发展模式息息相关。影子银行的业务具有隐蔽性且变化较快,随着政策变化迅速在调整。本文将梳理影子银行的发展演进历史过程,总结中国的影子银行发展模式及变化。 【关键词】影子银行理财产品同业业务资产负债结构货币政策 一、引言 近年来,影子银行在我国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创造了复杂的信贷投放渠道,改变了商业银行体系传统的信贷过程渠道,具有一定信贷扩张的作用。信贷创造货币的主要途径受到影响,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有效性产生了影响,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有效性面临了很大制约(杨云、蔡雯霞、汤克明)。可以看到,在影子银行影响下,传统信贷规模控制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已经降低了。 影子银行是通过信贷出表规避监管发展起来的,本文梳理了影子银行发展演进,总结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整理了影子银行发展的业务模式及阶段。 二、文献综述 信贷出表与中国影子银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影子银行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特征是用复杂体系复制传统银行信用中介功能(颜永嘉2014)。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定义影子银行体系时指出,广义的影子银行体系是指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机构和活动,狭义的影子银行体系是指通过期限和流动性转换、杠杆以及不完全的信用风险转移引起系统性风险的,和从事监管套利的信用机构和活动。 与美国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银行体系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起步较晚,以商业银行为核心,是具有“银行中心化“的特征(张明 2017)。由于影子银行本身的概念口径就不一样,业务模式复杂多样,从这个角度出发,影子银行的范围也将随着金融业务模式创新而改变。从业务形式的角度来看,巴曙松(2009)梳理了影子银行从窄到宽的四种口径,最窄口径包括了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两类。 因为是以银行为核心,我国影子银行具有很强的信贷出表特征,信贷出表是指变换表内科目形式,不在贷款项目里但进行贷款实质的业务活动。从规避监管角度来说,影子银行业务是通过各种业务方式实现信贷出表,规避了金融监管、进行监管套利的一种方式。我国影子银行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研究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研究 【摘要】影子银行伴随着金融创新而产生,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为人们所熟知的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存在的巨大风险。本文先阐述了影子银行的定义,其次分析了影子银行主要的风险,最后给出了加强其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监管对策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麦卡利第一次提出了影子银行这个概念,指的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的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Gross(2007)认为影子银行就是一些现代的金融中介机构,它们能够通过在资本市场对股票、债券、信贷资产等进行杠杆化操作从而创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谋取丰厚的回报。Zoltan Pozsar(2010)年将影子银行界定为通过广泛的证券化与抵押融资技术工具来调解信用的中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不断的金融创新,目前国内外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关于影子银行的解释。结合中国现阶段金融市场的特点,本文认为影子银行主要应该包括信托、理财产品、委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其他非

银行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民间融资这些方面。 二、影子银行的风险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合理性,其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散风险及提高效率等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影子银行普遍存在期限错配,与商业银行紧密联系,高杠杆率等现象,而这些特征导致了影子银行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素。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讲,影子银行主要的风险有: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影子银行的信用风险早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时候就被人们所熟知。由于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其主要内容的许多方面监管普遍缺失,一旦体系内的参与主体发生延迟偿付或者违约不履行偿付义务的现象,就会导致其他参与主体发生经济损失。我国的影子银行是金融压抑的产物。在我国,商业银行一直饱受存贷比和存款准备金的压力,大量的民间资本也急需投资出口。影子银行的诞生虽然解决了双方的困境,但也带来了巨大的信用风险。影子银行没有复杂贷款程序和贷款限制,贷款以

影子银行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影子银行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影子银行(Shadow Bank)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执行董事麦卡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这一概念出现后,被广泛地引用和阐发。一,影子银行的含义 国际定义:广义地描述为“由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机构和业务构成的信用中介体系”,狭义的影子银行则是指“正规银行体系之外, 可能因期限/流动性转换、杠杆和有缺陷的信用转换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和存在监管套利等问题的机构和业务构成的信用中介体系”。国内定义:正规银行体系之外, 由具有流动性和信用转换功能, 存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监管套利可能的机构和业务构成的信用中介体系。其实,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一样,是一种信用中介(credit intermediation),其在经济体系中提供三种转化: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从而将全社会的借款人和融资人联系起来,但方式不同于商业银行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机制,而是以与现代金融市场联系非常紧密的各种金融工具形式出现。影子银行概念的核心是:充当储蓄与投资之间的融资中介的职能,却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其一,说明其“银行”特性,其二,说明其“影子”特性,这一特性从表面上看是不能接受存款,更深层的含义则是不接受官方的监管,因此也无法享受官方的保护。 但是,由于对“信用中介”一词的内涵及口径不同,导致了狭义及广义的影子银行概念。一般而言,商业银行从事的是债权型融资而非股权型融资,所以,狭义上的影子银行指从事债权类业务的一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果将股权投资也算上的话,那么像PE、VC、投资基金等机构就将纳入广义的影子银行范畴。纽约大学的“末日教授”鲁宾就认为,影子银

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发展影响分析

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发展影响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断的多样化以及社会对资金的日益需求,中国的影子银行也迅速发展起来并引发各方关注。通过简要介绍商业银行体系中所存在的影子银行业务,并从影子银行业务的构成、特点等几方面简要地概述了影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标签: 影子银行;商业银行;机遇与风险 F83 1 引言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健康程度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兴衰。近年来,商业银行内部出现了许多不占用银行资本金、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影子银行业务。这些影子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以外的创新能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绕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贷存比的约束,去追求更多的商业利益。但规避信贷监管机构的管制,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给金融系统带来风险。 2 影子银行的概念 2.1 影子银行的定义 2002年由剑桥大学的Geoffrey Ingham在《货币的未来》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这一术语,它是从事地下外汇交易的机构的统称,与现在的影子银行体系相比范围小了很多。影子银行的概念正式被提出是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讨论会上,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Paul McCulley将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以及受中央银行监管的传统银行体系相对应的金融机构概括为“影子银行体系”。2008年,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的盖特纳将这些“非银行”运营的金融机构与融资安排称为“平行银行系统”,意指与商业银行体系相对平行的银行体系。200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首次使用“准银行”一词,报告指出,近些年“准银行”体系获得了长足发展,其融资规模已经超过了传统银行体系。“除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以外,充当储蓄转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10年对影子银行进得出的定义。实际上,影子银行体系和平行银行体系、准银行体系指的都是同一概念。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子银行体系”这个概念开始广泛受到人们关注。 2.2 我国影子银行构成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研究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研究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概念进入公众视野,影子银行体 系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点和金融界的研究焦点。在分析此次金融危机时,金融界普遍认为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危机的导火索,影子银行体系的过度扩张和缺乏监管是造成系统性风险的根源,因此加强国际监管协作、改革金融监管框架、强化影子银行监管成为危机后全球各经济体的共同选择。本文以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和影响为研究核心,以国际视角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历程、在全球的规模和分布情况,构成影子银行的主要机构,以及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关联度,并重点分析了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潜在风险。以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为核心,着重对中国影子银行的范围、规模、运行机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采用中美影子银行对比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及风险传导机制。 采用定性分析研究了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目标、中介目标、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并采用定量分析手段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金融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内生产总值、贷款、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影子银行存在协整关系,影子银行规模对贷款余额有替代效应,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广义货币供应量有促进作用。同时,对影子银行和金融脆弱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子银行的滞后项对脆弱性有正向的作用,脆弱性的滞后项对影子银行有负向的作用,但抑制作用不明显。在此基础上,对比国际组织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改革,提出 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和促进金融稳定的相关建议。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提出全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影子银行的相关概念给予界定,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提出研究思路和方法,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介绍影子银行相关理论,从宏观角度分析金融危机的经济与金融根源,引入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理论,然后从微观角度研究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理论, 最后介绍了与金融机构和金融行为相关的金融监管理论。第三章概述影子银行体系在全球的发展历程,结合金融环境的变化、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变,分析影子银行出现的原因。研究影子银行的规模、机构类型及在全球的分布状况,分析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影子银行的发展程度差异。重点研究美国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入分析影子银行的内在结构和业务流程。 第四章对中国影子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根据中国影子银行的业务类型和产品,

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一、前言 随着我国国内各大金融体系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各类金融机构都有了卓越进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民间融资需求的支持力度和实际的需求来说,金融体系依然相去甚远。并且,由于最近几年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频繁的起起伏伏,导致我国国内经济政策也不得不为之相作出相应调整,不容乐观的是这些调整对部分行业的融资节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影子银行便应运而生。因此,就我国目前现状,如何优化监管体系,疏堵结合的引导其发展,使其适应我国发展需要,在支持实体经济以及满足金融需求方面发挥相应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影子银行的概念特点,发展成因以及其所带来的风险和与之相对应的对策等方面展开研究,并简单总结了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监管系统性风险借鉴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made progress. However,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 folk financing needs support and the actual demand, the financial system is still a far cry from. And,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world economic and financial market frequent ups and downs, resulting in domestic economic policy of our country have to make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 phase, is not optimistic that these changes bring a great challenge on the part of industry financing rhythm. Therefore, outside the banking supervision system, may lead to systemic risk and regulatory arbitrage and other issues, the shadow banking credit intermediary system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Therefore, China's current situation, how to optimize the supervision system, combining guidance to guide its development,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orresponding in support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o meet the financial needs of.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oncept of the shadow banking, development and causes of the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rresponding research, and summarizes th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shadow banking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Shadow bank Financial supervisionSystemic risk Reference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研究

注:本文是中国社科院重大调研课题《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状况研究》中期报告的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完成,引用请注明出处。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2013年4月22日 一、总论 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相比,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发达国家影子银行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由非银行金融机构主导;以证券化活动为核心;具有较高的杠杆率;主要依赖批发手段融资;影子银行产品购买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而当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为:由商业银行主导;影子银行产品一般不涉及证券化,仅有少数银信合作产品具有证券化特征;杠杆率较低;主要依赖零售渠道融资;影子银行产品购买者以零售客户为主体。不过,中外影子银行也具有如下共同点:均具备期限转换与流动性转换功能;均流离于常规监管体系之外;均不享受存款保险公司保护与央行贴现窗口支持。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自2010年起迅速扩张,目前已具备相当规模。如果采用最窄口径,即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只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与信托公司,则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达到14.6万亿元(基于官方数据)或20.5万亿元(基于市场数据)。前者占到GDP的29%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1%,后者占到GDP的40%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6%。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兴起主要来自融资方、投资方以及投融资中介三方面的旺盛需求。从影子银行融资方来看,源自宏观调控方向转变背景下重点调控行业(房地产与地方投融资平台)与中小企业的旺盛融资需求;从影子银行产品投资方来看,源自金融抑制环境下居民部门的旺盛投资需求;从投融资中介来看,源自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贷存比、资本充足率与贷款限额等监管指标的行为。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合理性。这一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第一,这是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抑制环境下自发实施的金融创新,既扩展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边界,又缓解了金融抑制的程度,有助于提高储蓄投资转化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第二,为各种类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缓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宏观调控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不利冲击。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潜在风险。主要风险包括:一是期限错配(资产期限结构长、负债期限结构短)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而流行的资金池—资产池理财业务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风险;二是信用违约风险,即作为影子银行基础资产的各种债权的实际回报率难

影子银行的意义及风险

影子银行的意义及风险 摘要:影子银行的存在在银行资金面紧张,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对我国经济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但因为其不受监管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本文通过论述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存在的风险,进一步研究如何降低影子银行的弊端,并将其引导积极促进经济的发展 所谓的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的中介体系。但是,影子银行也并不单指一种机构,也可以是指不计入信贷业务的银行或信托的理财产品。影子银行大多存在于外国的金融系统,美国更是拥有数以万计的影子银行,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美国的影子银行通过吸收大量银行贷款证券化而进行信用扩张,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转变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看上去不像传统银行但仅是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因为我国绝大部分的信用中介机构都已纳入监管体系,并受到严格监管,所以我国大部分的投行,信托、保险公司基本不属于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区别于其他传统的商业银行有其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交易模式采用批发形式;第二,进行不透明的场外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完善;第三,杠杆率非常高,经常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第四,主体是金融中介机构,载体是金融创新工具,其充当了信用中介功能;第五,由于影子的负债不是存款,主要是采取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等来分散风险,存在监管套利的行为。 美国的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是美国影子银行的利益来源,也是导致日

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这种住房按揭贷款融资来不仅降低了住房按揭者的融资成本,也让这种信贷扩张通过衍生工具全球化与平民化,成了系统性风险的新来源。 美国影子银行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了存款机构的资金流失、信用收缩、赢利下降、银行倒闭等现象。为了应对这种信用危机,政府大开始规模放松金融部门的各种管制,促使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一股金融创新潮。各种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组织及金融经营方式等层出不穷。随着美国金融管制放松,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影子银行也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 近几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今年年末的中央经济会议更是提出新常态的概念,中国经济面临的通缩压力加大,传统的商业银行资金面不断吃紧,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的问题也会进一步恶化。这时候,中国影子银行反而起了很好的作用。影子银行体系作为一种跨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新型金融运作方式,能够有促进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发展,能够缓解企业资金的困难,同时影子银行开辟了多元化的居民和企业投资渠道,丰富居民和企业的投资渠道,以多特征、多层次、多方式的金融服务产品和衍生工具满足居民和企业的投资需求。 影子银行的大步伐进入金融市场,与传统商业银行抢占市场份额,加剧金融市场的竞争,客观上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转效率,尤其是融资效率,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中小企业的巨大融资需求也促进了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 在与其他商业银行的斗争中,影子银行也在推动着传统的商业银行转型创新。由于历史原因以及长期的垄断地位,中国的传统商业银行目前在金融

《金融衍生工具入门》-影子银行发展分析 (2)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秋季学期期末(2020.2) 《金融衍生工具入门》 主讲教师:曹华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5)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近10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与黄金价格变动分析 2.中美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比较 3.金融期权市场近年来的变化分析 4.国际金融危机对于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影响分析 5.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对于金融衍生品监管的变化 6.影子银行发展分析 7.我国利率衍生品发展的空间分析 8.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影响分析 9.我国股指期货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 10.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11.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12.我国发展白糖期权市场对于白糖价格的影响 13.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现状分析 14.我国发展信用违约互换(CDS)的基础及前景 15.国际金融危机后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及业务变化分析 16.我国影子银行理财产品的金融风险分析 17.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房地产信托基金的阻碍及解决办法 18.我国发展房地产信托基金的案例分析 19.中国各大自贸区离岸金融业务比较分析 20.远期外汇市场操作实例分析(以我国企业为例) 21.中国企业利用人民币远期外汇业务规避金融风险的实例分析 22.伦敦在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地位分析 23.影子银行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分析(选取某一案例) 24.雷曼倒闭的原因分析 25.索罗斯量子基金冲击某国市场的案例分析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6月份,我国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飙升,资金流动性异常紧张,给金融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其中,“影子银行”扮演了重要的导火索角色。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的特征、规模及对宏观调控、监管有效性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中国“影子银行”概念及特征 (一)全球“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 二十国集团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是: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影子银行”具有四个明显特征: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近十年来,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发展十分迅速,规模不断膨胀,对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造成负面冲击。根据FSB最新报告指出,2011年全球“影子银行”的规模高达67万亿美元,超过当年全球GDP总和。与2007年相比,其规模增长一倍多。报告称,美国拥有最大的“影子银行”系统,2011年资产达23万亿美元;其次是欧元区22万亿美元;再次是英国9万亿美元;其他国家和地区为13万亿美元。“影子银行”的主要形式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私募股权基金、特殊目的机构(SPV)等非银行“影子机构”,以及资产支持证券(A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信用违约互换(CDS)、担保

债务凭证(CDO )等“影子产品”。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背景及特征 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背景与国外明显不同。美国“影子银行”主要是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过度供给的产物,而中国“影子银行”主要是在利率管制等“金融抑制”背景下,将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内部的资金转移至表外,规避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存贷款利率等方面严格的监管,以获取更大盈利(见图1)。换句话说,中国的“影子银行”是利率管制和金融管制下的必然产物。 自2009-2010年信贷井喷后,我国的信贷条件开始收紧,商业银行为规避监管部门的监管,积极通过业务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理财产品、银信合作、银保合作、房地产信托等“影子银行”业务得到较大发展。 图1:中国“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

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迅速,对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形成了新的挑战。本文就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调控工具以及政策传导机制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影子银行快速发展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 影子银行是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Mc-Culley于2007年首次提出,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随后,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债券大王”Gross(2007)再次提及,“影子银行”从此名声大噪。一般意义上,影子银行是指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应地,影子银行体系就是由影子银行组成的非银行金融体系。美国财政部长盖纳特(2008)称其为“与商业银行体系相对的平行银行体系”。 21世纪以来,影子银行经历了膨胀式的发展,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一起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参与主体。金融体系的高度繁荣与金融市场杠杆倍率大幅提高、交易规模天量增长和金融当局的“恶意忽视”(Krugman,2009)等息息相关。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使得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银行体系的作用不断下降而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性则日益提升。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并游离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之外。同时,也在“最后贷款人”的保护伞之外。2007年初现端倪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问题,直接引发了影子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缺陷的暴露,从而产生了流动性危机,并逐步蔓延演化成为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 二、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 大萧条之后,美国确立了分业经营的法律体系,但是,证券业务和非银行业务的长足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1970年以后的经济波动为金融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坍塌,为新进入的、较少受到管制的金融中介(主要是影子银行的前身)带来了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共同储蓄银行以及人寿保险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的份额持续下降,保险基金和共同基金占据的范围日益扩大。更重要的是,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抵押入股以及证券化的贷款迅速增加,商业票据、欧洲债券以及垃圾债券等也得到较快发展。 美国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市场体系的强化是在20世纪80—90年代,这一阶段的证券化热潮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这个时期,金融部门最为重大的转变是证券化过程扩大,非市场化的资产转换为市场化的证券。住房抵押贷款以及以后的自助贷款和信用卡应收账款等,被证券化之后当作证券在二级市场上买卖。银行和存贷机构提供的系列服务,比如发行、服务、持有以及贷款分配,被分解给不同的金融机构。在这一分解的过程中,投资银行、货币市场基金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剑桥美国史,2008)。 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美国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同时产生了高度全球化的国际金融体系,影子银行体系不断膨胀壮大并且其重要性日益增长。出于应对金融市场的全球竞争和逃避金融监管的目的,不断的金融创新产生了许多新的金融市场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子市场,同时也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交易效率,促进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资源在全球进行配置,使得各主要金融市场的外延和各国的影子银行不断扩展。许多国家的产业之间的界线已经大大模糊,金融机构甚至企业已经成为多样化的金融混合物,从而造就了极度繁荣的美国和国际金融市场。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影子银行成为比传统银行更加强大的市场主体,影子银行体系在资产占比、金融交易规模和系统重要性等方面迅速提高,并取得了相当的优势。美国财长盖特纳(2008)任纽约联储主席时就指出,影子银行体系已经成为与传统银行体系平行的金融系统,其规模和影响力非常巨大。比如,摩

影子银行的发展和作用

影子银行的发展和作用 (1)2001年以前:在我国,影子银行最初一直以“地下钱庄”和民间借贷的形式存在于民间。这种早期的借贷活动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没有合法的从事金融活动的身份和地位,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影子银行体系。 (2)2001年-2004年缓慢发展阶段:传统金融体系逐渐完善,我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机构体系。股票债券等直接金融资产占比上升,改变了企业市场资金来源完全依靠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单一局面。我国经济的金融化程度日益提高。在这一阶段,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缓慢发展,主要形式为民间融资体系,包括小贷公司、典当行等(3)2005年-2008年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资产证券化,真正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诞生了。2005年-2008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迅速扩大。另外,这一阶段,我国社会融资总规模不断增加,但是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所占比重却逐渐下降。 综上所述,在这一阶段,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形式更加丰富,主要有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 (4)2009年-2010年暂时停滞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影子银行的总规模呈回落状态。首先,由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投资者的风险理财意识开始觉醒并回归理性,更加谨慎。其次,监管者加强了对影子银行中相应产品的监管。 (5)2011年-2012年恢复发展阶段:2011我国采取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的放贷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银行绕开放贷规模的限制,通过开发银信理财产品等方式变相放贷,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发展起来,非金融机构类的影子银行迅速发展。。再加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它们为了获得资金,纷纷向民间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借贷,导致民间资本类的影子银行迅速发展。 (6)2013至今减速发展阶段:2013年6月的“钱荒”是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分水岭。在流动性供给下降的背景下,政府试图通过“不救市”向商业银行施压,试图敦促部分过去在影子银行业务上狂飙突进、风险资产比重过高的商业银行纠正其过度的风险追逐行为。由此可见,未来一段时间内,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速度将会下降,潜在风险可能逐渐浮出水面,影子银行业务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

影子银行的发展与创新监管方法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问题摘要:影子银行体系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在金融危机后受到各国监管部门的广泛重视。普遍认为,影子银行是造成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子银行的问题,不仅存在与美国,也存在于中国。近年来,随着银根缩紧,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又有了抬头的趋势。本文将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特点,探讨在中国的影子银行监管问题。我国近年来,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带来了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的金融创新,由此也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影子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稳定的一个新威胁。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在阐述影子银行系统的基本概况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和风险,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影子银行体系次贷危机金融监管 一、影子银行体系概述 1、什么是影子银行 所谓“影子银行”,目前并未有一个明析的定义,但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行为。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它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平行,除了吸收存款外,“影子银行”经营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它包括投资

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 SIV) 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 2、影子银行的特点 影子银行体系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影子银行基本不爱监管或受到的监管很少。这是影子银行最大的特点,由于影子银行都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他们不需要受到类似银行的严格监管,其经营活动不公开、不透明,相对比较隐秘;其经营背后也没有类似传统银行拥有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等保护机制,这使得其潜在经营风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同时,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场外柜台交易市场进行,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其次,高杠杆性。由于影子银行没有强制的法定准备金规定,所以其资本运作的杠杆率很高,用少量资金即可带动较大规模的资本,从而放大了运作的风险。再次,表外性。由于自身缺乏渠道能力,影子银行需要与传统银行进行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多方“共赢”。比如,商业银行可以深度参与投资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投资,但这些业务都游离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外,给商业银行的监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二、影子银行在中国 影子银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但是,其在中国的深度和表现 形式与美国的影子银行问题既存在相似的地方,也存在着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运作模式和杠杆率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