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脚印的联想》微课教学设计

10《脚印的联想》微课教学设计
10《脚印的联想》微课教学设计

10《脚印的联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脚印的联想》是鲁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的第10课。本节课属于造型表现课,旨在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动物的脚印,使学生通过对脚印的联想感受美术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目标设计:

为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结合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脚印,认识它们的外形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动物的脚印,想象出各种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脚印联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表现力,激发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

教学重点:展开想象,将动物的脚印变化成另外的形象。

教学难点:将想象的动物脚印,采用添画、组合的方法完成绘画作品。

教具准备:

教师:动物脚印的图片资料,课件,范画。

学生:课前观察、搜集生活中各种动物的脚印,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碰到一件特别苦恼事,今天早晨,我听到房间里传来了一个声音,我推开门一看,发现我最喜爱的花瓶被打碎了,地上只留下了一串脚印,是谁打碎了花瓶呢?

热心的喜洋洋给我搜集了许多小动物的脚印,现在请同学们帮忙辨认一下谁的的脚印与现场留下的脚印是一样的?(多媒体课件播放小马、小鸭、小鸡、小狗、小猫的脚印)同学们辨认出是小猫打碎了花瓶,并区分了小狗与小猫的脚印。

带领同学看《雪地里的小画家》视频,发现脚印可以联想到各种东西。

引出课题:原来用脚印不仅仅可以帮助老师找到谁打碎了花瓶,还能联想成一幅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10《脚印的联想》)(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学习兴趣。】

二、观察发现:

多媒体课件逐个播放各种小动物的脚印,学生欣赏并讨论分析各种动物脚印的造型特

点。

刚刚我们一起认识了小马、小鸭、小鸡、小猫、小狗的脚印,让见多识广的喜洋洋带咱们再去找找还有哪些神奇的脚印,我们一起出发吧!

引申场景:1、森林里发现动物的脚印。

2、公园里发现人类的脚印。

提问:你认识哪些脚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运用以往生活经验分析、总结、归纳动物脚印特点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出来。】

三、脚印魔术

同学们,请看这是谁的脚印?看,我把它变成了什么?

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板画美洲野牛的脚印并把它添画成同学们联想到的物品。

你能把小动物的脚印变成什么呢?请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小动物的脚印像什么?然后把它添画成新的形象。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提问:你能将它们联想成什么?还能组合成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局限,并且让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

四、联想绘画

欣赏学生作品,并思考其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脚印。提醒学生安静作画,并遵循作业要求进行创作。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重点突破,使学生进一步解放思想,丰富学生的表现力,并且引导学生从口头表达转到用美术语言来表达。】

五、作业展评

1、学生分组讨论,将自己的构思讲给同桌听一听。

2、让学生到前面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提问:你看到这幅作品里面哪些地方用到了脚印?我们来听听作者的构思吧~!

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的色彩、构图、创意等方面进行欣赏。

【设计意图:将难点形象化,真正能将口头的概括落实到纸面上,使学生的方向更加明确,让美术语言的表达更加丰富形象。】

六、课后拓展

一起欣赏生活中关于脚印的设计。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方法,强化了情感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使整节课更加完整圆满。】

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并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写景状物散文的能力;2.品味文中意味深厚的词句,理解其表现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披文以入情,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认识,体悟作者的情感,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感受文章所绘之景,体悟所抒之情,发现景与情之间的联系,从而领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3.通过运用创设情境和类似文本比较品味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三)情感与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领会文章所表达的对故都深切眷恋和深远幽思的情感。2.通过对文中美景的欣赏和优美语言的鉴赏,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其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分析景物,体味情感。教会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1)“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选取与作者感受的独特性,从而把握“故都的秋”中的强烈“主观色彩”; (2)品味文中一些很见功力的字词。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探究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生自由交流话题“同学们对于秋风秋雨的感受”。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篇对秋天的与众不同的感触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二、作者 请看大屏幕,请一生读。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代表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写作背景放在第二课时,学习12段探求作者思想的时候再知人论世。) 三、解题 问:“故都”就是北平,那么文题可否换成“北平的秋”? 引导:学生回忆关于“故”的诗句。 大屏幕展示: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举头望明月,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文本信息加工》是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学习了解文本的类型、熟悉常用文本加工工具(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根据需要对文本文件进行综合设置,使学生能够根据“任务需求分析→使用工具软件→利用恰当方式表达意图”的线索,归纳和提炼已学的内容,从更高层面去理解教学内容。本节教学设计为1课时,分组合作制作并展示以“临朐奇石”、“临朐八大景”为主题的电子小报,各小组任选一个主题对教学任务进行探究。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案例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大多数学生在初一、初二已学习过WORD,但每个学生掌握程度不尽 相同,通过引导学生制作电子报刊作品,让他们在经历完整的作品制作活动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利用工具软件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信息表达表达能力。 2、学生对word、wps等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掌握情况层次不齐,需要 合理化的划分小组,自主选择处理工具,打造高效的课堂。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常见的文本类型,熟练一种常用的文本加工工具

2、掌握电子报刊的制作过程,理解电子报刊的参考评价要素 【能力目标】:制作电子报刊只提供了主题,同学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审美品位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讲练结合法、头脑风暴法、团队合作法、工作接龙法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检查微机、教学软件、网络是否正常 2.组织学生合理化分组 【导入新课】: 教师提前展示几份与制作内容相近的电子小报,利用“联想传奇电子教室”展示给学生。 任务一:观看后讨论,找出版面设计的特色。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 3.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进而懂得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的严酷。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对比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色、秋声、秋味。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PPT展示诗句)。 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

十分钟微型课怎么上好

十分钟微型课怎么上好 微型课就是比正常课时间长度短、教学容量小的课,上课时间一般只有15—20分钟。我们这次网络视频教学与点评活动要求授课不得超过10分钟。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内容要集中,可以是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 微型课属于“经济实用”型课,其具体过程和常规课堂教学是一样的,也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把教学过程进行展示,期间包括老师问题的提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都要再现。 微型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再现,与常态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是一个没有学生实际参与的检验过程,而由评委老师来判断上课老师的教学过程是否能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对于本次活动的微型课如何上呢?这里提出一孔之见,与同仁共商。 一、授课环节的把握 要处理好“有”与“无”的矛盾。在微型课的做课现场,大多数面对的是领导、评委,没有学生。但执教者心中不能没有学生,教师在微型课上要展示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教学流程中的“学生活动”,教师该

提问提问,该布置布置,该指导指导,该点拨点拨,该评价评价。这些“过场”都要一一呈现。只是学生没有实际作,执教者只是假定学生已经完成、估计学生完成的程度和结果。这种估计是否恰当,这些建立在估计基础上点拨评价是否到位,要由专家评委做出判断。所以,要做到估计“恰当”、点拨评价“到位”,执教者就要在备课时研究学生,或设想教材所对应的学生群体的状况,做到“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微型课的板书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要真正起到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在微型课中,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在微型课的结尾,一定要有小结,用一、二分钟时间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微型课的小结,不在于长而在于精,在注重总结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科方法的总结。 二、教学方式的掌控 要上课不要说课。微型课不是说课,说课是把自己的教学设想说给大家听,等于介绍自己的教学设想,属于教学研究范围。微型课是课堂教学的浓缩,是时间较为简短、课堂容量较小、没有学生参与、主要检测教师教学水平的课堂教学。因而,决不能把微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可爱的廊坊》――图文并茂 教学设计 廊坊市第十三中学谢桂英 一、教材分析 《图文处理》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七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要处理一些图文信息,这就需要借助工具,Word就是最常用的图文处理软件。本课以“可爱的廊坊”为活动任务,介绍在Word 中如何输入文字、插入图片、编排和输出图文,并由此来表现Word处理信息的优势,同时培养学生整体美的意识。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点,我才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图片在文档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且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提高课。 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操作技能的初一年级学生来说输入文字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重难点知识让学生根据文字内容插入图片并修饰,达到美化的效果。 这一课共三课时,通过制作《可爱的廊坊》宣传板报,让学生认识图文处理重要性。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在搜索到文档后,为文档插入图片。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Word处理信息的优势; 2.学会使用Word来处理文本和图片信息,制作、编辑和输出文档。 3.了解图片的作用以及它在表达信息方面的特点、优势; 4.能够插入与修饰图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及对图片的修饰。 难点:对自己设计板面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与表现。 四、教法阐述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3、培养“形散神聚”的写作能力。 4、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过程和方法: 1、自主学习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合作探究法。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理解文意,体会意境。 3、质疑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三、情感与态度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 2、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指导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节课讲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环节【激情演讲】【投影】 ?要求 ?1、脱稿2、自然流畅3、声音洪亮4、感情饱满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 教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可以说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实在太多,但人们写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和导学案的第二页。 板书:《故都的秋》郁达夫 上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创作目的和感情基调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知道了故都秋的特点是:(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文章主体部分3—12段的内容。仔细品一品故都的秋味到底有多美 板书:清、静、悲凉。品秋味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投影】 时间:5-10分钟。 内容:完成《导学案》“探究案”部分。 要求:1、独立完成导学案“探究案”部分。 2、注意标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准 备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时提出自 己的问题。

微课设计的流程中哪个环节最重要

微课设计的流程中哪个环节最重要 一、微课 1、微课定义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音频。 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2、微课与课堂教学区别 微课是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景,区别于一对多注重教师教的课堂教学,微课类似于一对一辅导注重学生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一个知识点。 微课要避免黑板搬家,而是解决用传统教学很难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3、微课与传统视频课区别 相较于传统视频课的资源封闭、资源固结、难以修改、教师教为主,显然微课有着自身的优点,诸如易搜索、易传播、应用范围广,同时微课的录制对象、学习对象可以是任何人。 4、微课制作流程 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教学反思 二、选题标准 微课的选题是微课制作最关键的一环,良好的选题可以事半功倍的进行讲解、录制,不好的选题同样可以使得微课变得平凡乃至平庸。 1、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一节微课一般讲授一个知识点,对于这个知识点的选择,关乎知识结构的设计,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用来制作微课,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较为符合微课制作的初衷:教学资源分享,为学生(教师)解惑,启发教学。 2、要适合用多媒体表达 微 课作为一种媒体,内容的设计要适合使用多媒体特性,对于不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的内容,制作的结果也许是徒劳的,因为也许使用黑板教学或进行活动实践的教学 效果更佳。同时也会使教学过程平庸无奇,令观看者失去学习欲望。因而微课选题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 频。 三、教学设计要求 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是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良好的微课应该是井然有序的,杂乱无章而随意的微课是与微课理念背道相驰的。 1、适合教学对象 不同学科学段的微课对应不同知识能力的学生,微课不但应有学科学段的分别,同时还要有同一学科学段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诸如同一个数学知识点,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传授的方法乃至内容应该有有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这也是符合我们微课理念的。 2、符合认知过程 良 好的微课设计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能跳跃式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方式是大有差异的,对于低年龄儿童,具体(多图、动画、视频)的知识对于他们更易于 接受,对于中学儿童,认知方式已经发展为更易于接受抽象的知识,可以给予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诸如高中语文,可以更多的情景陶冶,而对于低年级儿童,情景

堆绣制作工艺微课脚本设计课程名称堆绣制作工艺总时长10分钟

《堆绣制作工艺》微课脚本设计课程名称:堆绣制作工艺总时长:10分钟左右示范教师:王金花

10 11堆法有两种:一是露边堆积,即上层三角堆 在下层三角时,两腰边留出约1毫米的线条, 堆积完成形成一道道曲波折线。二是露菱堆 积,堆时两个三角块交叠在一个三角块上为 一组,如此交叠便露除一个菱形,不是曲波 线。 堆积时,先在三角形中间锁上一针,使其固 定在绣面上,锁针针脚要让上层三角遮盖, 不露出来。三角块的堆积,类似于南方老式 房子盖瓦片的做法。 这种技法常用来表现几何纹样,根据图案 的需要选用大小不同的三角块,图案便以 这些三角块贴堆形成。用这种三角块都只能 做小图案。 有时也会在几何图案中配以平绣表现动物纹 样。在几何图案中有的配一条鱼或一只鸟。 鱼尾,鸟嘴,鸟尾不使用三角块,另以平绣 来绣。 以鱼图案为例讲解堆绣的制作工艺: 一、在绣布上画出中心线,将鱼花样 中心线与绣布中心线对齐,用棉线穿针将花 样订在绣布上。 二、用笔分出鱼头、鱼尾的界限。 三、鱼头鱼尾用各色丝线穿针,采用 平绣方式刺绣。 四、采用第四种折法,剪一块比鱼身 略宽的长方形蚕丝片,对折。用黑色棉线穿 针将折好的蚕丝片订于鱼头下方。 五、在鱼身画出蚕丝片堆积的走向 线。 六、以第一种折法折叠蚕丝片,订于 长方形蚕丝片上面,按照走向线层层堆 积。 七、在堆积到接近鱼尾时,折叠长方 形蚕丝片盖住三角形蚕丝片的针脚。 八、剪长条形的白棉布,订于鱼的外 形轮廓。订完后,白棉布翘起的地方可以用 剪刀修剪。 九、采用第一种折叠方法和第二种 折叠方法折叠蚕丝片,订于白棉布上,将鱼 的外形勾勒出来。 几何图案的堆绣制作工艺 (配 音) (配 音) ppt (配 音) (配音) ppt (配 音)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模板小学信息技术教案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什么是信息2.了解哪些是信息处理的工具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哪些是信息、信息处理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老师,说说老师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同学们看着老师就能获得这么多的关于老师的信息,其实老师就是由许多许多的信息组成的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你我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那么,信息究竟是个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二、新授1.身边的信息每天我们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可以获得大量对我们有用的消息我们把这些对我们有用的消息我们就把它叫做信息(板书: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如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交通信息、市场信息、招生信息、股市信息,等等最直接的我们用眼睛看我们桌子上的书,可以看到书本的颜色的信息,厚度的信息用手摸摸可以获得书本质地的信息,用鼻子闻闻可以获得书本味道的信息,如果有显微镜还可以看到书本纸张中的微观世界(请学生列举信息的例子)2.信息的传递电话可以传递我们的声音,表达各种感情;交通灯的灯光传递着是否通行的信息;信件、报纸、广播、电视随时随地都传递着各种信息(列举信息传递的例子)3.信息处理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最直接的就是用眼睛看、

用鼻子闻、用耳朵听、我们的身边与大量的信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对我们有用的,因此我们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那么处理信息又是如何的呢,首先是获取信息再处理信息最后输出信息(板书: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依照信息处理的过程有同学能告诉大家,人工处理信息(不借助其他设备)是怎样进行的呢?(讨论)人们用眼睛、耳朵、鼻子、手等感觉其实,在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不仅仅依靠自己的感觉器官来处理信息,而是利用各种设备帮助我们进行信息的处理就如人们用算盘来计算??在计算机被发明以后,人们将处理信息的大量繁杂的工作交给计算机来完成,用计算机帮助我们收集、存储、加工、传递各种信息,既快又好,所以,人们也将计算机叫做信息处理机计算机是如何进行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呢,计算机是利用各种输入设备将信息输入(键盘、鼠标、扫描仪等等)再经过信息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在从各种输出设备把处理的结果输出出来(显示器、打印机等等)例如气象工作者借助于计算机处理卫星发回的大量数据,绘制出气象云图,可以及时地运报出近期的天气趋势;再如我们用计算机计算1+1=?,首先将题目信息从键盘输入,计算机计算处理出结果,再在屏幕上输出结果1+1=2从计算机诞生那天到现在,计算机已经成为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的诞生仅仅50多年但它的发展却是史无先例的: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 2、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3、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4、体会课文疏朗而又细腻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征,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眷恋的情感; 2、领会作者把故都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共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秋天的散文。文章的作者说,若留得住这秋天,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样的秋天,值得他如此这般。进入课题——故都的秋 二、解题、作者及写作背景 “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一)带着如下问题听读全文: ①你认为本散文中起提纲挈领、统摄全篇的作用的“文眼”是哪一句? ②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并说明理由。 ③你觉得本文哪些句子或哪些语段写得最好,好在哪里? 明确: ①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②味。③略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以“清”“静”“悲凉”为题眼的一篇文章,文章用北国的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浅味形成对比。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下面,出guo将为您带来“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更多内容尽在出guo。 教材、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均为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凭借精巧独特的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描绘秋声、秋色、秋味,抒写了自己清、静、悲凉的心境,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恋之情。文字清新雅致,感情深挚动人,蕴涵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高一学生刚刚接触这类情景交融的长篇散文,他们那点不多的关于情景关系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他们解读此类文章,因此,如何结合课文,真正理解以情驭景并避免解读过程中硬贴标签的现象,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再者,新课标要求知人论世,但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上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他们的情感和阅历与文章都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如何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外,新课标强调多元解读,我们可以尝试就这篇文章学习如何从文化角度分析课文,而不仅仅是“知人论世”,从而树立多元解读的观念。 【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能力目标: ⑴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 ⑵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⑶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⑵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⑵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秋在近代文

高中英语10分钟微课教案模板(共6篇)

高中英语10分钟微课教案模板(共6篇) 第1篇:高中英语微课教案 高中英语微课教案模板【篇1:微课设计方案(英语)】 微课设计方案 【篇2:英语微课教学设计思路】 初中英语人教版语法系列微课 ——过去完成时 教 学 设 计 张家山学校 蒋毅 过去完成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准确记住部分单词的过去分词。 2.能准确记住并说出过去完成时态的构成及句子结构。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的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子描述简单的图片。 运用所学的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子描述简单的图片。 课型:新授课教法:讲解练习相结合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看一个时间轴,用含有过去时态的两个简单句子描述轴上的图片。进而引出含有过去完成时态的复合句:by the time li lei got up, his sister had already 二、新授 继续展示两个时间轴,模仿上述复合句用含有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子描述时间轴。 by the time i got to school, the teacher into the claroom. by the time

i got home, my little brother to bed. 三.结构 ★ 构成:过去完成时的基本结构是:“had + 动词的过去分词”。 ★ 定义:过去完成时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或某一动作之前完成的动作或呈现的状态。也就是说发生在过去的过去。 ★ 过去完成时的结构归纳: 1.可以用by, before 等构成的短语来引导。 2.也可以用when, before, after 等引导的从句来引导。 也就是说by the time =when /before/after +过去时态的句子表示从句,用含有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子表示主句。注意从句用过去时态,主句用过去完成时态。 四.检验成果 1.当我到达火车站时,火车已经离开了。 by the time i to the station, the train . 2.到上学期末为止,我们学了1500 个单词。 by the end of last term we1,500 words. 3.当他到学校时,他意识到他把作业忘在家里了。 when heto school, he realized that hehis homework at home. 【篇3:微课设计】 《grammar-infinitive》微课程设计方案 第2篇:小学英语5分钟微课教案 小学英语5分钟微课教案 【篇1:pep小学三年级英语微课教学设计】 pep小学三年级英语微课教学设计 pep小学三年级英语微课教学设计六家子镇学校张平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eye, face , ear, nose, mouth, 这些关于身体 部位的单词,并能用英语介绍自己身体的这几个部分 2.初步了解表示接触的指示用语,能听懂,并按指令做出相应的

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教案 第3课学会正确开、关机 教学目标: 学会开、关机 教学难点: 1、了解计算机外设的开、关顺序 2、正确学会开、关机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面前看到的是什么呀?对了,是电脑。 老师告诉你们电脑现在正在睡觉,这个大懒虫,到现在还在睡觉, 我们让小朋友把它喊醒,让他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好不好? 二、教学新课 (一)教师示范讲解 在把电脑喊醒之前老师先考考小朋友们一个最最简单的问 题,小朋友们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干吗?老师再重复一遍,是第 一件事。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有的说穿衣服,有的小朋友说是洗脸,还有的小朋友说叠被子,但老师却不同意小朋友的意见,再 好好想想,我们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是做什么?

对了,首先是睁开眼睛,我们小朋友只有先睁开眼睛然后才能去穿衣服、洗脸、刷牙等等。电脑同样如此,它也要先睁开眼睛,然后才能和小朋友一起学习。所以第一步我们要让电脑睁开眼睛。怎么做? 1教师示范开显示器,同时提醒电源指示灯的颜色变化 光睁开眼睛怎么行呢?,我们的目的是让他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我们要让他动起来,那第二步我们应该怎么做?其实很简单,就是接通电源。 2、教师出示电源开关“ PoWER ”标志,同时逐台电脑巡视开机情况?按下它之后,我们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左边的三个灯会同时闪一下,同时第一个灯变绿了,其它两个灯熄灭了。现在电脑就会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了。 3、教师先展示几幅电脑作品,然后用“金山画王笔”给学生做示范。 冈U才我们让电脑给我们小朋友画了几幅画,它说他累了,我们还是让他休息吧,下面我们就先来学习如何关机。 4、教师一步一步示范,手把手教学生关机,并重复几次。 小朋友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是睁开眼睛,那上床后我们会把眼睛闭上。然后开始休息。电脑同样如此。我们最后也要让电脑把眼睛闭上,要不然电脑就休息不好,他会生气的。再次提醒小朋友,我们最后千万不要让电脑的睁着眼睛睡觉。记住了要把电脑的显示器关掉。 5、教师示范关显示器 (二)、学生练习开、关电脑 三、巩固练习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优秀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作些作者情况和背景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围绕文眼“清、静、悲凉”,体会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理清文章结构,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2、理清文章结构,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 【重点】 1、品味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难点】 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提问法 3、对比法 4、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女伤春,士悲秋”的传统,这“士悲秋”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种悲秋情结。翻开文学史册,有多少人行走在秋风秋雨之中。有人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他感到的是无限的壮美!此人是谁?(毛泽东)有人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感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此人是谁?(杜甫)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是啊,“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板书>,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 二、走近作者: 三、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生自愿读,每人几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情感),老师补充PPT8 2、听音频,作对比。 四、解题。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五、探究思考。 (一)、探讨2、13自然段。 1、老师想请教一个问题: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 2、在哪个地方?(第一段)请勾画出来 3、你们找得很好,有一个副词大家要注意—“特别” 既然是特别,那就有比较,作者是把北国秋和什么进行比较的?(南国秋) 4、这种比较突出表现在哪些段落?(2、13)

小学语文10分钟微课万能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10分钟微课万能教案模板 第1篇:语文微型课教案10分钟语文微型课教案10分钟 【篇1:微型课教案】 《草虫的村落》微课教学设计 草虫的村落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3、学会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猫》、《珍珠鸟》和《海豚救人》这三篇课文后,越发感到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伙伴。其实在动物界不仅仅是这些哺乳动物非常可爱,就连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那些不起眼的小虫子也别有一番情趣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虫子的家去感受这份快乐,那里就是?(学生齐说课题,教师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注意将自己在预习时自学到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反馈预习情况。 3、默读全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之后学生可简单谈谈,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 (三)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画一画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 作者看到了它,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感到了快乐。 (2)从“村民和谐生活”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可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 间相处友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文,体会散文“形”、“神”合一的艺术特色。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时。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一、导入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

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板书: 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读文 要求:全身心投入地读这篇文。 三、探讨文内容 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板书: 清、静、悲凉。 2、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篇一: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doc】-《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上课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张本平 品味悲凉美景,感悟沧桑生命 《故都的秋》教学 师:(导人)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的结尾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怎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产生如此浓厚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人文本,走进作家,品味这篇写于80多年前的着名散文,解读作家为何愿意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屏幕展示课题:故都的秋——品味悲凉美景,感悟沧桑生命.配乐《秋日私语》,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师:美文不厌百回读.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自己喜欢或感受最深的段落 (请两位学生分别选择一段朗读:一位女生,一位男生) 师:老师点评,现在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第一段,第三段和最后一段.(即学生没有都的段落)(师生齐声朗读) 师:关于散文,郁达夫有这样一段论述:"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翻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黑体字屏幕显示)请一位同学读一遍.(生朗读) 师: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之后,你初步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个性特质和情感世界? 生:读出了郁达夫对秋的感受. 师:什么样的感受? 生:喜爱。 师: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是? 生:文章第一段,还有最后一段。 生:我读出了作者喜欢安静.

师:哪些语句? 生:第二段. 生:我读出了作者喜好清闲,从"都市闲人"那一段看出来的. 生:我读出了作者很会享受生活(大家笑).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多会享受啊! 生:我读出的是悲凉.整个文章都给人这样的感觉. 师:既然是悲凉,那为什么还要折去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二去留住它呢? 生-..…?我说不清楚. 师:说不清楚不要紧,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先存疑. 生:我读出的是孤独,寂寞,悲凉. 师:是悲秋吗? 生:应该差不多. 师:言为心声,文字是心灵的外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从作家生命里流淌出来的,都是作家生命的体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大家从朗读中已经零星地感受到了作家的一些个性和情感,有的还不完全准确,要获得全面准确的理解,还是让我们细细品味文章吧! 师:请看课文.作者在南方的时候,最怀念故都的什么? 生:(齐声回答)"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屏幕 显示) 师:郁达夫最欣赏北京的什么景色? 生: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秋草,槐树的落蕊,秋蝉,秋雨,秋果.(屏幕显示) 师: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境来欣赏的呢? 生:凄凉的心情,怀念的心情.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泡一碗浓茶. 师:还有饱尝一尝.(黑体字屏幕显示) 师:以上显示的三个方面就是我们今天品味的重点,请每位同学选取其中一个点来品读,作者为什么用饱蘸深情的笔极力颂赞故都秋天的悲凉之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生命感悟?要求:品味

微课的有效教学

“微课”的有效教学 “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微课”的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微课”的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微课”的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

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通过培训学习,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