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港口、码头分布图

最新中国港口、码头分布图
最新中国港口、码头分布图

中国港口分布图

中国主要港口梳理

西雨牛仔:中国主要港口梳理 2014年12月16日08:29 新浪博客 港口一般可以分为海港和内河港,本文主要说海港。中国海港大范围可以分为三大区域以天津港领衔的渤海湾港口群,以上海港领衔定的长三角港口群,以香港港领衔的珠三角港口群。另外,这三块区域中间还穿插着一些港口,如连云港、厦门港、防城港。 国际航运中心可以分为三大类: 中转型:以新加坡为例,往往地理优势很重要,马六甲目前不可替代。 腹地型:以纽约、鹿特丹为例,经济腹地强大,拥有强大的腹地交通网络。 复合型:以高雄、釜山为例,既有较好的经济腹地,又有巧妙的地理位置和很高的区域影响力。 目前,全球的几大国际航运中心分别是伦敦、鹿特丹、香港、新加坡、釜山。能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并不一定是吞吐量最大的,而是影响力最大的。以伦敦为例,其吞吐量相对较小,但依然是国际航运中心因为世界20%的船级管理机构常驻伦敦,世界50%的油轮租船业务、40%的散货船业务、18%的船舶融资规模和20%的航运保险总额都在此进行。此外,香港和新加坡也拥有很强的金融实力。 在地理条件上,优良的港口通常具有不冻、不於、深水(大于15米为深水港)、风浪小等特点。同时,在港口的集疏能力、运转效率、基础设施、运营成本、腹地经济、腹地外贸倾向、周边港口实力等情况都是考察标准。 港口吞吐货种可以分为两个大类,集装箱和散杂货,散杂货包括煤炭、矿石等。一般来说,集装箱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它毛利率往往比散杂货高很多,收入空间也更大,但是集装箱的装卸等作业也对港口有更高的要求。 参照以上的条件,对中国沿海的各个主要港口,特别是上市港口做一个梳理。所有数据均不来自年报,大部分数据来自新华社、政府官网、公开的学术文章,仅部分数据来源不明。

2019年中国港口码头行业现状及其前景预测分析共10页

、港口码头行业定义与分类 (一)港口的定义 港口是具有水陆联运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的运输枢纽,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由于港口是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国际航空运输)的一个天然界面,因此,人们也把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的一个特殊结点。 港口由陆域与水域两大部分组成。港口陆域用于构筑码头、设置装卸机械、布置库场和港区道路,以及港口有关管理与服务设施等。码头是供船舶停靠、装卸货物和上下游客的水工建筑物,是港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港口水域则通常包括进港航道、锚泊地和港池。 (二)港口码头的分类 1、港口的分类 港口由于规模、位置、用途及本身功能特点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类型。 按属性基本运价表现定班轮公司的船一般要定期挂靠的港口。大多数为位于中心的较港大口岸,港口设备条件比较好,货载多而稳定 图表1:港口的分类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码头的分类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港口码头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港口行业管理体制 1、行业管理体制沿革 中国港口的管理体制的沿革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90 年代末以及现行的港口管理体制。 上世纪80 年代,即改革开放前的港口管理体制是在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直接通过计划,组织企业运输生产的体制,基本格局是中央政府管大企业,地方政府管小企业;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90 年代末,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情况下形成的过渡性体制。基本的变革是,沿海大的港口企业下放地方,实行中央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体制。秦皇岛作为能源港口,由中央直接管理,长江同时实行港航分管。 经过将近20 年的发展," 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 的港口管理体制又作出了重大调整。2019 年11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交通部等部门《关于深化中央直属和双重领导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9191 号)文件,主要内容包括:将现由中央管理和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的港口全部下放地方,港口下放后实行政企分开;改革港口现行的计划、财务 管理体制,港口资产无偿划转地方管理,财务管理由"以港养港、以收抵支" 改为"收支两条

全国内河主要港口介绍

全国河主要港口介绍 长江流域主要港口介绍 一、港 1、概况 港(Luzhou Port),地处长江、沱江、赤水河等干、支流交汇处,川滇黔渝结合部、盆地南部城市市。长江段136公里,现已形成纳溪、中心、泸县、合江、古蔺5个港区,全港有生产性泊位174个,其中千吨级以上泊位34个,年综合通过能力约1000万吨。全市现有水运企业37家,各类船舶4151艘(千吨级以上的货船61艘),占全省的37%,水上总运力近28万载重吨,占全省水上总运力一半。2010年1-12月,港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772.2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2%。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为70240EU,比去年同期增加16%。港已成为及滇东、黔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实现江海联运的枢纽港,是交通部确定在唯一的全国28个河主要港口和国家水运口岸,是第一大港。 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是交通部确认的全国河28个主要港口之一,全省唯一的水运开放口岸和第一大港,是及滇东、黔北地区通江达海最重要的出海通道和实现江海联运的枢纽港。 2、经济腹地 港的直接经济腹地包括成德绵经济区、川南经济区;间接经济腹地包括滇北、黔北以及陕、甘、藏、青等几个西部省区的部分地区。成德绵经济区面积不足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2000万,2007年该区域GDP总额超过4640亿元,占去年全省10505亿元GDP的约46%。经济区是中国“增长第四极”成渝经济区的两“核”之一。黔北、滇北区域总面积约5.66 万

平方公里,人口1300万,赤水市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是国家重点天然气化工基地,有赤天化集团公司、石油天然气开发公司、华一造纸厂等大中型企业,工业基础较好;森林覆盖率为61.2%,竹资源丰富。目前,来自省的煤炭约占港煤炭外运量的50%;集装箱运输货物中90%以上是来自成渝经济带的、德阳、、江、等地。港作为长江上游主要港口的地位已得到初步确立,随着腹地集疏运条件的进一步完善,港辐射围将逐步延伸。 3、交通区位 港不仅是通江达海的门户,同时集疏运体系日臻完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国家交通干线与长江经济轴线在交汇,将是西部地区东进长江、南下出海最为便捷的通道。 航道:拥有通航干支流18条,常年通航里程达1000余公里,其中长江航道136公里,占川江的三分之二。港目前为三级航道,可全年昼夜通航,枯水期1000吨级和丰水期6000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十二五”期间,长江航道局规划把航道等级将提升为二级,“黄金水道”将更显现黄金价值。 铁路:隆黄铁路;集装箱码头14.8公里的进港专用铁路可连接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青白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保税物流园区,实现铁水联运,使港成为经济区的前沿平台和物流节点。发达的公、铁运输网络为港实现陆水联运提供了完善的集疏运保障。 公路:隆纳高速、泸(州)合(江)、泸(州)永(川)、321线国道和绕城公路等通道在交织成网,经14米宽进港专用大件公路可直达集装箱码头;规划中的成自泸、纳黔、泸赤、泸渝、泸宜5条高速公路将在港交汇 航空:机场为第二大航空港(第一为双流机场),可起降波音737型客机,现已开通至、、、、等地航班。 4、集装箱吞吐 2008年1—7月,完成吞吐量达40412标箱,同比增长63%,全年将突破7万标箱。目前,港每周开行20班至集装箱班轮支线班轮,集装箱运输已经初具规模。 目前,港集装箱码头配备码头前沿桥吊、门式起重机各1台,堆场龙门吊2台,并辅以空箱堆高机、集装箱正面吊、50吨汽车吊、叉车、拖挂车等设备,年吞吐能力达10万标箱。正在建设的二期工程将于2009年竣工,能力达到50万标箱/年; 2010年前建成港龙溪口集装箱码头第一作业区(包括一、二、三期工程),形成100万标箱/年的吞吐能力;中期规划港龙溪口集装箱码头第二作业区,形成200万标箱/年的吞吐能力;远期规划合江子坝集装箱港区,再形成100万标箱/年的吞吐能力,整个港集装箱吞吐能力将达到400万标箱/年。 二、港 1、概况 港地处我国中西结合部,水路可直达长江八省二市,陆路与成渝、襄渝、渝黔、渝怀铁路和成渝、渝黔、至、至等高速公路相连,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河主枢纽港,现为全国河主要港口。

中国港口码头行业现状及其前景预测分析

一、港口码头行业定义与分类 (一)港口的定义 港口是具有水陆联运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的运输枢纽,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由于港口是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国际航空运输)的一个天然界面,因此,人们也把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的一个特殊结点。 港口由陆域与水域两大部分组成。港口陆域用于构筑码头、设置装卸机械、布置库场和港区道路,以及港口有关管理与服务设施等。码头是供船舶停靠、装卸货物和上下游客的水工建筑物,是港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港口水域则通常包括进港航道、锚泊地和港池。 (二)港口码头的分类 1、港口的分类 港口由于规模、位置、用途及本身功能特点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类型。 图表1:港口的分类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码头的分类 图表2:港口的分类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港口码头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港口行业管理体制 1、行业管理体制沿革 中国港口的管理体制的沿革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90年代末以及现行的港口管理体制。 上世纪80年代,即改革开放前的港口管理体制是在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直接通过计划,组织企业运输生产的体制,基本格局是中央政府管大企业,地方政府管小企业;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90年代末,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情况下形成的过渡性体制。基本的变革是,沿海大的港口企业下放地方,实行中央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体制。秦皇岛作为能源港口,由中央直接管理,长江同时实行港航分管。 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港口管理体制又作出了重大

港口基本情况介绍

港口基本情况介绍 港口是具有水陆联运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的运输枢纽。港口是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实现外向型经济的窗口,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港口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由于港口是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国际航空运输)的一个天然界面,因此,人们也把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的一个特殊结点。 一、我国沿海港口基本情况 我国主要港口在世界港口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在世界港口的排名不断靠前,其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沿海港口建设重点围绕煤炭、集装箱、进口铁矿石、粮食、陆岛滚装、深水出海航道等运输系统进行,特别加强了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建设。据《2013-2017年中国港口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07.76亿吨,比上年增长7.37%。其中,

沿海港口完成68.80亿吨,内河港口完成38.96亿吨,分别增长8.2%和5.9%。 2012年,全国港口完成旅客吞吐量1.94亿。其中,沿海港口完成0.79亿人,内河港口完成1.15亿人,分别下降1.5%和增长0.8%。全国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30.6亿吨,比上年增长9.68%。其中,沿海港口完成27.86亿吨,内河港口完成2.71亿吨,分别增长9.5%和12.0%。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77亿TEU,比上年增长8.43%。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58亿TEU,内河港口完成1950万TEU,比上年分别增长8.0%和12.3%。 近十年来,中国沿海港口建设投资近万亿元,其中2012年,沿海建设投资达到了1004.14亿元。截止2012年,全国亿吨以上港口(包括沿海和内河港口)已达29个,其中,沿海亿吨港口19个,内河亿吨港口10个,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1862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886个。 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97.4亿吨,同比增长7.4%。受国际需求疲软及国内经济转型双重压力影响,去年我国前五大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均未超过10%。然而,没有高基数压力的中、小港口仍以两位数增幅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2013年1季度,虽然欧洲经济仍难以摆脱欧债危机的影响,但美国、中国及日本的经济活动均呈现较好涨势,全球经济实现自上年4季度以来触底企稳的温和复苏

中国各大港口的详细介绍

上海港的详细介绍 一、主要挂靠上海港的船公司: 主营韩国线:长锦、泛洲、达通、东映、高丽等船公司; 主营日本线:安通、天敬、海丰、烟海等船公司; 主营美加线:现代商船、意大利邮船、中海、川崎汽船、阳明、韩进、马士基等船公司; 主营中、南美线:南美轮船、汉堡南美等船公司; 主营东南亚:中远、正利、海丰、德利航运、太平、万海航运、阳明、台塑海运等船公司; 主营欧地线:地中海航运、美国总统、北欧亚、马士基、以星、马来西亚船运等船公司; 主营中东线:达飞、长荣、现代商船、阿拉伯联合、美国总统、东方海外等船公司; 主营澳洲线:东方海外、长荣等船公司; 主营非洲线:达飞、马来西亚航运等船公司。 二、港口吞吐货物来源 2006年上海港累计货物吞吐量完成5.3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171万标准箱,分别同比增长21.2%和20.1%。上海港去年货物吞吐量预计领先第二名新加坡港近亿吨,继续坐稳全球最大货运港口的宝座。 第一腹地,上海港和相邻港口以及整个长江流域及陇海、浙赣铁路沿线地区,这同时也是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共有的腹地。第二腹地,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四省是上海港及其相邻港口交叉的腹地。第三腹地,就是上海市。 腹地经济的主要特点:第一,上海港地处长江三角洲沿海与长江交汇处。以上海港为中心,北起连云港、南至温州港,西溯南京港,已形成了规模大、功能全、辐射广的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在我国东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二,沿江设厂,充分利用水运资源。一大批大型骨干工厂,如上钢、宝钢等都位于或基本上位于沿海沿江,这对发展水运有利,水运将在上述三个地带滚动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第三,内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五省一市,加工能力大,但矿藏资源少。这些省市的工业以加工工业为主,钢铁、石化、电力和纺织工业等都较发达,无论是品种、质量或规模,都在全国领先。但矿藏资源少,工业所需的燃料、原材料,大部分或全部要从区外或国外进口。 三、上海港概况 上海港位于上海市境内,地处太平洋西岸、我国东海之滨;居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人海口处,地理位置优越。以上海市为依托,长江流域作后盾,经济腹地广阔,水陆空交通便利,是国际知名的通商口岸之一,已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在国际航运中,距巴拿马9270海里、旧金山5400海里、温哥华5100海里、横滨1040海里、神户820海里、符拉迪沃斯克(海参崴)990海里、新加坡2571海里、悉尼6500海里。上海港位于我国沿海的中部,北起丹东、大连、南迄湛江、防城均有定期或不定期航班;由上海港溯长江而上,可达沿江各港,是长江沿线地区与南北沿海地区水上运输的交汇点和货物中转换装的要地。沿黄浦江上溯,经蕴藻浜、苏州河、申苏外港线,可通内河航运网,接南北大运河,四通八达。 坐标位置: 北纬31°14′18.8″东经121°29′04.5″ 风力: 全年以东南偏东风为最多,东风及东南风次之,11月至次年2月多西北风,4~8月多东南风,6~10月会有台风及随风而来的暴雨。上海受台风影响或袭击主要在7~9月。8月受台风影响时,风力较强,9月台风常与南下的冷空气结合,以产生大暴雨。年平均风速3.0米/秒,最大风速30.0米/秒。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1110.9毫米,年最大为1659毫米,最小为771毫米。6、7月份为黄梅雨季,持续约1个月。降雪的日子不多,雪量不大,有时终年无雪。

港口及港口群的现状和发展

港口及港口群的现状和发 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国际物流阶段论文 ——我国港口群的分布特点及发展问题的探讨 所学专业:物流管理 任课教师:彭东华 所在班级: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日期:2010年6月2日 摘要 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形成了五大港口群,自北向南依次是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西南沿海地区。 港口群在发挥装卸集装箱船货物的运输功能外,还将参与组织各个物流环节业务活动及彼此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逐步成为全球国际贸易和运输体系中的物流基地。 在新一轮的国际物流竞争中,随着世界海运业的船舶向大型化和超大型化发展趋势,中国五大港口群及内河港口都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国沿海所规划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布局,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出台港口群战略部署,显然各港口群之间首先是分工与协作,其次强调彼此之间的公平竞争。 关键字 港口群、港口物流、港城物流、竞争、合作、发展 目录 一、港口以及港口物流的概念 (04) 二、我国港口发展现状及特点 (04) ㈠、我国港口发展现状 (04) ㈡、我国最近几年港口发展的特点 (05)

三、我国五大区域港口群 (05) 四、五大港口群之间物流合作与竞争体系 (05) 五、我国在港口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06) ㈠、港口物流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06) ㈡、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物流系统化问题 (06) ㈢、我国港口物流在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07) 六、我国港口发展应采取的战略和措施 (07) ㈠、建立港城物流合作与竞争体系 (07) ㈡、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 (07) ㈢、提高物流系统整体化、规模化程度 (08) ㈣、强化港口物流服务理念 (08) ㈤、五大港口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08) 我国港口群问题的探讨 一、港口以及港口物流的概念 港口,作为一个从事货物装卸、搬运、储存以及加工的场所,其生产运作所形成的物流,就称为港口物流。货物的运输方式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而港口在物流服务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港口是一个货物的集散地和各种运输载体的换装点,是水运货物流动的“车站”,它是水路、陆路、铁路等运输的起点和终点。港口物流是一个特殊的物流产业,物流企业的产业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产业、形式产业和延伸产业,核心产业是货物的装卸;形式产业就是利用不同的装卸机械设备和安全保障体系的条件下完成对货物的装卸、运输、储存;延伸产业是向货主提供优质、便捷的承运、交付手续,是一个完善的服务网络。 二、我国港口发展现状及特点 ㈠、我国港口发展现状 我国拥有万千米的海岸线,11万千米的内河航道,承担着 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沿海沿江有 1460多个商港,上海、大连、天津、秦皇岛、宁

中国五大港口群分布及特点

中国五大港口群 自北向南依次是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西南沿海地区。 1.环渤海地区港口群主要由辽宁、津冀和山东沿海港口群组成,服务于中国北方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其中辽宁沿海港口群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营口港为主,津冀沿海港口群以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秦皇岛港为主,山东沿海港口群以青岛、烟台、日照港为主。 特点: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其腹地煤炭、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同时,东北、华北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虽说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由于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中采掘业、冶金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对港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潜力。统计显示,环渤海港口群腹地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从2004年开始超越珠三角和长三角,而且该趋势仍在继续中。同时,2001-2005年期间,环渤海投资增速也连续五年超过25%。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为环渤海区域未来经济长期增长打下基础。

2.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上海、宁波、连云港港为主,服务于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江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不仅原中央所属的港口规划起点高,基建力度大,设施上马快,投产运营好,不少地方港口的建设速度和规模也异乎寻常。以深圳的蛇口、赤湾、妈湾等港区为例,都是10年之间拔地而起的;其他如珠海、惠州、中山、茂名、南海等港口同样成长迅速,这些地方港口的功能、规模和效率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成为港口群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 二是大小港口各显其能。虽然珠三角具有良好的建港资源,但各地在建设和发展港口的进程中,不是盲目拔高自己,求大求全,而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港口所处的位置、进出货物的数量和流向,因地制宜地建设相应等级的码头(泊位)。除广州、深圳等港口大进、大出、大手笔外,其他像中山、太平、南海的集装箱码头,茂名的原油码头,都是小中见大的典范。 三是多力并举。港口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回报低,在国家财力紧张的情况下,除保证重点外,难以满足众多港口的建设需要。珠三角港口的建设则依靠社会力量,倡导多元投资,鼓励货主自建,改变了计划经济的单一建港模式,如深 圳港的蛇口、赤湾、盐田港区 集装箱码头,广州港的电厂码 头,珠海高揽港区的油品码头 等,都是多渠道建设港口的丰 硕成果。 四是功能配套。广东省港 口体系已基本形成,在能源、 建材、粮食、化肥、滚装、集 装箱运输等接卸、转运方面, 做到了大中小结合,普通与专 业结合,海港与河港结合。 五是一类、二类开放口岸 并重。珠三角港口群中的一类 口岸,担当了外贸货物进出口 的主角。二类口岸则凭借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众多小船来往其间航程短、时间少、成本低、效率高、机动灵活的优势,一类、二类口岸既各显“神通”,又相互支持、互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