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与特色塑造策略_江苏城市化转型期的文化追求

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与特色塑造策略_江苏城市化转型期的文化追求
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与特色塑造策略_江苏城市化转型期的文化追求

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与特色塑造策略

——江苏城市化转型期的文化追求

周岚 于春

作者简介

周 岚,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博士,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于 春,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所,硕士,城市规划师。

摘 要:中国的城市化被认为是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中国的城市化以其规模、速度和相对有序赢得了世界认同。“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城市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江苏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60%,城乡建设已经进入了量质并重、更加重视质量提升的新阶段。日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提升江苏城乡空间品质的意见》,以江苏的工作和探索为基础,从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多学科联动角度,系统提出了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方略,旨在城市化转型发展期率先探索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与文化竞争力,改变“千城一面”的现状,促进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同时缔造。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空间;品质;文化特色

Abstract:The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ces affecting the world.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China’s urbanization has been worldwide recognized for its scale, speed and relative orderliness. The 12th FYP period is critical for the urbanized development of China. A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developed provinces in China, Jiangsu has achieved more than 60% urbanization coverage, and the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valuing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and emphasizing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as well. Currently, the Housing and Urban-Rural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issued Opinions on Speeding up the Upgrading of Urban and Rural Space Qual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work and exploration of Jiangsu into account, and proposes the overall

江苏,一块富饶、美丽、宜居、令人向往的土地。南宋时就有“苏湖熟,天下足”、“天上天堂,地下苏杭”的美誉。农耕时代的江苏以其秀美的山水环境,繁荣的经济活力,相对安定的社会氛围,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保持了在中国人心目中理想人居地的地位。

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在江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产生了“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的六朝都会南京,“春城三百七十桥,两岸朱楼夹柳条”的姑苏古城,“千年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彭城徐州,“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的繁华运河之都……

江苏,既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自然风光,也有“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的文化盛景;既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优雅静谧,也有“粉墙黛瓦青石街”的市井繁华……

在这样的文化沃土上进行规划、设计、建设,需要

idea and strategy for the urban space quality enhancement from the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f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the purpose of taking the lead in exploring the urban space quality and cultural competition during the urbanized transition period, avoiding the monotony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ng the simultaneous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urbanization; urban space; quality; cultural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10-04(5)

更深的文化理解、更多的文化敬畏、更强的文化自觉和更高的文化追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文的框架思考。

1 城市空间的文化意义

1.1 城市服务生活

今天,全球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人类已经进入了城市时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城市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载体。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更是市民生活的家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了城市。”2010年上海世博会重申了城市服务生活的主题,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Better city,better life)”,把美好的城市与美好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服务对象,也是创造城市美好生活的主体。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百姓生活的稳步提升,市民对于城市的期许已不仅仅限于物质需要,而进一步上升至精神和文化追求。

规划大师刘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关怀人和陶冶人”。为此我们需要致力塑造充满人文关怀和文化追求的城市空间,以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理想人居环境的塑造、城市特色的彰显,推动市民精神的培育和城市文化自豪感的建立,顺应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1.2 文化彰显魅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魅力的根本所在。

英国学者G?Adair说:“文化,就像上帝和政治一样,是无处不在的”。最新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同样把城市文化定义为“古往今来各类城市和城市区域之任何行为模式,包括过去和现在”①。据此理解,从城市诞生的那一天起,城市文化就应运而生了。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文化如河,川流不息。在城市发展的脉络之中,文化贯穿始终,连接过去和未来。

今天在全球化竞争的年代里,文化已经不仅仅是精神财富,还是重要的发展战略资源。因为在知识经济年代,人力资本才是决定发展竞争力的关键,而要想在新的全球经济秩序建立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取得突破跃升,城市就必须塑造高品质的文化环境和优越的生活环境,从而吸引人才、吸引投资。因此建设一个内涵丰富、形神兼备的城市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共同追求。

欧洲委员会的《欧盟可持续城市发展:行动框架》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地方文化的强化和城市文化的提升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富,并作为一个国家及地方的重大发展目标。②伦敦、纽约、东京等一批国际性城市则明确地提出了“城市文化发展战略”③,如伦敦将其文化发展战略定位为:维护伦敦模范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级城市,卓越的国际创意和文化中心。④在这些城市的发展战略中,“文化”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精神享受,而是城市魅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1.3 空间承载文化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空间是文化的载体。

空间如年轮,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刻录着城市的追求,表达着城市的文化。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城市所独有的山水格局、城市形态、街巷空间、建筑特色、园林景观,是城市文化魅力的直观表达,是城市文化特色的直观显现。文化底蕴深厚、空间特色鲜明的城市,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反之,城市面貌雷同、文化性格缺乏的城市,会让人觉得平淡乏味。

关于城市空间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吴良镛院士曾经指出,城市空间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环境,文化环境的意义在于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精神力量,让居住者引以为自豪,让来访者深受感染。⑤

2 江苏城市化转型期的文化追求

2.1 转型发展的时代机会

中国城市化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以其规模、速度和相对有序赢得了世界认同,被认为是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城市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江苏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60%,城乡建设已进入量质并重、更加重视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2000年江苏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城市化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基础

设施条件,提高了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提升了城乡人居环境,还有效拉动了投资,刺激了消费,沟通了城乡,改善了民生,促进了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但同时也须看到,城市化在迅速改变着城乡环境和城市面貌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质量提升与规模增长不同步、城市空间面貌日益趋同、城市文化传统和个性特色受到冲击的现实困境。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市化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着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塑造城市文化特色,对于在更高层面上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美好生活的文化表达

历史上江苏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人居地,今天的江苏仍领“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文化昌盛、环境优良”的理想家园之风骚。数千年的文化积淀、秀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江苏在全国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传承优良的人居文化传统,塑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创新和发展当代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江苏的发展,需要有更高的人居理想。为此,我们研究提出了江苏城乡建设的“家园目标—— H O M E”⑥。“H O M E”既是家园,也是社会和谐(Harmony)、经济繁荣(Opulence)、文化多元(Multi-culture)、生态友好(Eco-environment)英文的缩写组合,涵盖了美好生活家园的关键要素。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塑造文化特色是建设美好江苏、创造美好生活家园的重要内容,是在快速城市化的嬗变中追求和谐、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传承历史、在城市特色塑造中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3 当代建设者的历史责任

当代中国建设者有幸身处城乡建设的黄金时代⑦,有更多的机会实现人居理想和专业追求。但也正是这一历史机遇,使得我们身上的担子和责任尤其重大。

我们需要正视的是:虽然相较于拉美非洲的无序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成就惊人。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城市化的经验和成就多集中在城市化的规模、速度以及功能相对有序上,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尚有待不断探索完善。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探索需要先发地区的率先努力。江苏属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发地区,针对人口密集、人多地少、空间资源紧缺的省情,尤须率先探索推动城市化发展质量提高的路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珍惜当前快速城市化中后期大规模建设的机会,认真审视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创新的关系,不仅要重视保护历史遗迹,传承文化传统,还要注重当代城市文化特色的塑造,体现当代建设者的文化追求,让今天的建设成为明天的文化景观。

3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思路与策略

3.1 目标愿景

在当前全球城市普遍面临特色危机冲击的背景下,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和文化特色的塑造,需要全社会的共识推动和长时期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作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先发地区,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我们有率先行动和推动改善的历史责任。

我们希望通过5~10年的持续努力,通过切实可行的工作举措和卓有成效的改善行动,使江苏的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彰显,当代的城市建设更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城市空间品质得到整体提升,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和文化品质的城市风貌逐渐形成,江苏美好的人居环境得以逐步实现,成为市民宜居和乐居的家园。

3.2 总体思路

3.2.1 保护空间特色资源

保护是塑造的基础。城市中既有的各类自然、人文特色景观都是塑造城市空间特色、提升城市品质的文化本底资源。要在对资源系统普查、理性评价基础上,对城市中有价值的空间特色资源点、特色意图区以及文化、景观廊道分门别类地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举措和彰显策略。要通过保护、整治、更新等手段,使其成为塑造富含韵味、饶有意趣的城市特色空间的重要基础。3.2.2 传承营建文化传统

张锦秋院士指出:“任何一座城市在塑造自己的空间品质和文化环境时,都应该继承历史、立足当代、展望未来,都需要在自己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形象特色脱颖而出。”⑧在强调保

护传承的基础上,我们也要以发展的理念对待历史,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传统,因为发展和变化是时代进步的趋势和规律,同传统城市营建相比,当代城市的节奏、规模、内容、尺度以及要求都发生了根本改变,而从文化的变迁来看,今天的城市已经很难用一种秩序、一种规范、一种文化来约束,多元协调、和而不同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吴良镛院士曾经明确指出,“在我们传承历史传统、创新当代文化时,既要深谙传统的精华,又要洞悉时代的变迁。”

3.2.3 创造时代空间精品

一方面,对新空间、新建筑、新园林要强调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建造;另一方面,要把每一次新建改建作为整合新与旧、创造整体协调的高品质空间的机会。在区域层面,要加强对水网特征和丘陵地形的保护,以大地景观为背景,巧妙因借山水,建立良性的城市与自然关系;在城市层面,要以绿道、蓝道、文化步道、特色街道等串联整合各类空间特色资源点和地段,构建内涵丰富、开放多元、特色鲜明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从建筑塑造角度,要传承发展地域建筑文化,推进建筑科技创新,努力创造符合群众需求、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精品;从园林景观塑造角度,要加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宜人景观环境塑造,推进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加快构建开放便民的公园绿地系统。以园艺博览会为平台,弘扬传统造园艺术,推动园林园艺技术创新。

3.3 工作策略

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和文化特色塑造,既需要有长远的目标愿景,更需要现实可行的工作推进。为此,我们坚持从重点领域做起,聚焦影响城市空间品质的三个主要方面——空间特色、建筑品质和园林艺术,三位一体联动推进;坚持多措并举,着眼于当前可实施的行动策略。

3.3.1 基础研究先行

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合作,先后开展《江苏城市发展历史演进研究》,《江苏建筑文化特质研究及提升策略建议》,《江苏风景园林艺术特色研究及提升策略建议》等专题研究。通过基础研究,理清城市、建筑、园林的历史文脉和文化特色。

3.3.2 推进关键规划

组织全省13个省辖市开展城市空间特色体系规划,通过系列规划的组织编制,建立起全省最主要城市的空间特色体系规划框架,摸清资源家底,保护空间特色,形成塑造策略,引导未来建设。

3.3.3 加强政策引导

制定下发《关于加快提升江苏城乡空间品质的意见》,明确提升城乡空间品质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修订江苏省人居环境奖、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办法,将提升城乡空间品质作为其中的重要评选指标;在园林城市创建、扬子杯工程评选以及省级专项资金项目支持上,增加对空间特色、建筑品质和园林艺术的要求。

3.3.4 推动社会参与

建立江苏设计大师评选制度,定期开展高品质城市空间、精品建筑、经典园林示范工程评选,通过领军人才、示范项目的引领,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水平的提高,推动高品质城市空间、精品建筑、经典园林的实践。同时,通过举办展览、论坛等方式,寻求专业和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参与和关注,进而推动现实中实践和行动的改善。

4 结语

当今,我国正处在新与旧、中与西、古与今的交替时代,城市文化,特别是空间特色、建筑品质、园林艺术三位一体的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和文化特色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既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更需要城乡规划建设全行业持之以恒的追求和不懈努力。本文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发共同探讨,推动相关实践,使城市空间品质得到整体提升,美好人居环境得以逐步实现,城市成为人们宜居、乐居的家园,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注释:

① 转引自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策略.Nystrom, L. (1999)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to urban environment’, in Nystrom, L. (eds.) City and Culture: Cultural Process and Urban Sustainability. Sweden : Swedish Urban Environment Council. p.13.

② 于立,张康生.以文化为导向的英国城市复兴策略[J].国际城市规划,2007(4):17-20.

③ 王晓红.国际化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

④ 《伦敦市长文化战略纲要》,2003.

⑤ 吴良镛.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148.

⑥ 江苏省建设厅.江苏:构建21世纪的理想人居家园[R].世界城市论坛, 2008.

⑦ 英国城市学家霍尔(P.Hall)在撰写的《城市文明》(Cities in Civilization)一书中,指出在城市发展史中有“城市黄金时代”现象。吴良镛院士也曾经撰文指出:“今天的中国城市无论沿海还是内地都处在大规模的建设高潮之中,可以说已经进入城市的黄金时代” 。

⑧ 张锦秋.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J].规划师,2005(1):73-75.

参考文献:

[1]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国家文物局.城市文化北京宣言[R].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暨城市规划设计展览会,2007.

[3] 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

[4] 范霄鹏.文化品质—民族性与地区性环境意向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3.

[5] 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比较文明的研究[M].夏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 贺云翱.江苏城市发展历史演进研究[R].2009.

[7] 联合国人居署.和谐城市:世界城市状况报告[M].吴志强,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9] 欧文?拉兹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研究报告—多种文化的星球[M].戴侃,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0] 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 单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1]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东南大学.江苏建筑文化特质研究及提升策略建议.[R].2011.

[12] 王晓红.国际化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8(3).

[13] 吴缚龙,周岚.乌托邦的消亡与重构:理想城市的探索与启示[J].城市规划,2010(3):40-45.

[14] 吴良镛.中国城乡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15] 吴良镛.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148.

[16] 武廷海.六朝建康规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7] 辛德勇.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当代史学家文库辛德勇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8] 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9] 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M] 欧阳文,徐哲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

[20] 杨嗣信.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1] 叶兆言.江苏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2] 于立,张康生.以文化为导向的英国城市复兴策略[J].国际城市规划,2007(4):17-20.

[23]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4] 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周晓虹,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5] 张锦秋.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J].规划师,2005(1):73-75.

[26] 周岚.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和整体创造[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7] 朱文一.空间?符号?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高永青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些内容

按照规划南京将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其中中心城由主城,东山、仙林和江北3个副城构成。新城包括龙潭新城、汤山新城、禄口新城、板桥新城、滨江新城、桥林新城、永阳新城、淳溪新城。新市镇则是指建制镇和街道所在地的集中建设地区。 都市区将形成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新城(地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城市中心由“新街口—河西—南站地区”共同构成,承载南京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职能。三个副城的设置,规划形成江北(浦口)、东山和仙林三个城市副中心,江北将“相对独立发展”。江宁规划的城市中心是在目前的凤凰港一带。仙林新市区,目前是集中主要精力在发展大学城片区,而预留的城市中心是百水桥一带。江北新城的城市中心,则不是在珠江镇,而是位于石佛寺一带,这是江北新城的一个滨江城市中心 【南京构建城际交通圈,两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交通将构建以“2133、3155”为畅达目标,“2133”是指长三角中心城市2小时内通达;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达;都市区通勤交通3刻钟(45分钟)通达;主城内30分钟通达。“3155”是指城市任意一点驱车15分钟上快速路、高速公路,市域所有规划村(或集中居民点)15分钟内能通达国省干线公路网;城市居民步行5分钟内可达公交、地铁车站。【将建成16条过江通道、16条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道路上,南京将规划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同时将规划有16条过江通道,建成1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 【南京规划提升公共服务】[仙林江北江宁都有三级医院] [步行8分钟到社区中心][打造30处地区商贸中心][9大片区集中供热] 南京在文化设施上建立五级文化设施体系,及市级文化设施集聚区、市级文化设施副中心、地区(新城)级文化设施中心、社区(新市镇)级文化设施中心、基层社区(村)级文化设施中心。 教育设施上,将把幼儿园服务半径控制在250米足有,小学服务半径控制在500米左右,初中服务半径控制在1000米左右。 医疗卫生方面,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同时在仙林和江北两个副城中心各建一所三级医院,河西将增设一所三级医院,江宁也将扩建一家三级医院。实现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覆盖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辐射的功能。在保障设施方面也将全面发展。 主城划分5大片区重点发展服务业。产业布局上,现代服务业主要在主城发展,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商务、信息服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主城将形成四大服务产业聚集区,分别是老城服务业集聚区,河西服务业集聚区,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 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钢铁、航空物流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并规划引导形成十二个先进制造业板块。 1、南京的城市性质与定位是什么 南京的城市性质被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三角承东启西的重要中心城市”;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扬州市政协办公室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经主席办公会研究,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课题,确定为专题协商会主题。9月份以来,在分管主席领导下,由市政协教文卫体委牵头,市政协各专委会参与,市有关部门协助,开展专题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一方面通过专题座谈、讨论,收集各界人士和相关专家的意见,一方面发动市政协委员为全面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建言献策。现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所征集的意见、建议分类综述如下。 一、对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基本认识 1、城市品质的概念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各种生产生活要素汇集交换、消费增值的区域,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和精神家园。 城市品质,是指一个城市的品位和质量。决定城市品质的元素,既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产业结构、居住条件、环境景观等外形的特质,又包括城市历史、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内涵的特色。高品质的城市是将城市美好的外在形象与优秀的文化内涵完美结合,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城市。 2、提升城市品质的目的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城市文化的智慧源泉和驱动力量。因此,提升城市品质应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满足市民居住、就业、交通、环境以及情感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增强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使市民有归属感,为之自豪,感到幸福,令创业者感到向往,外来人有认同感,为之羡慕。

3、提升城市品质必须凸显城市个性 讨论中,各方面的一个共同认识是:提升城市品质,必须保持城市的自身特色,凸显城市的鲜明个性。 多年来,扬州在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对城市的个性有一些很好的总结。如:将扬州的城市特色概括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生态、宜居、精致”;从城市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中挖掘出“古、绿、水、文、秀”等特色元素;以“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给你宁静,还你活力”作为彰显扬州魅力的旅游口号,等等。 特色赋予城市个性,个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就应当将这些特色元素和个性特征体现在城市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形象塑造、品牌营销和市民行为养成等各个方面,形成主题鲜明的城市发展态势和格局。 4、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 城市品质是一个多元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就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具体到扬州,就是实现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新扬州、文明新扬州、秀美新扬州、和谐新扬州、法治新扬州的战略任务。 城市的实力看经济,提升城市品质在经济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产业结构与城市特色相融合,与城市的承载能力相一致,与城市的资源、环境、人才供给能力相匹配,与市民的创业、就业需求相适应。同时以城市的环境优势支撑经济发展,构筑经济优势,提高知识、人才、信息等软资源的配置效率,发展科技创新型的精致经济,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的内涵看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在文化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扬州的特色文化得到重点彰显和展示,“开放包容、创

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心得体会思考建议

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心得体会思考建议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完善好城市功能至关重要。客观审视x城区现状,城市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市政建设和管理有些滞后,一些人行道地砖破损,坑洼不平;部分x排水不畅;一遇节假日,车辆占道停放比较突出,秩序较差;一些老楼房楼顶有乱搭乱建现象,安全隐患较大,影响城市美观;部分绿化及文体设施管理维护不到位,存在脏、乱、差现象。 管理好城市、提升其品质,是巩固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建设宜居宜游宜业x的前提,是贯彻落实建设国家中心、打造自创自贸高地要求的具体体现。为此,我认为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工作: 一、尽快完善城区市政设施建设。全面改造x人行道和路面,提升质量;提高新建小区停车场(位)的使用率,取消在主要x和部分繁华路段的停车位;取缔城区内所有洗车、修车摊点,维护城市形象。 二、着力提升城市品质。一要搞好美化工程。全面拆除城区楼顶违章建筑;突出特色,科学设计,加强城市主体建

筑的风貌塑造,特别是街区主体建筑的色调要统一规范;对x两旁的路灯、灯箱广告和店招,要统一设计、规范造型,形成x独有的风格。 二要搞好绿化工程。高标准、快速度打造城市公园;改造城区x绿化,注重打造“有花有绿、花绿相间”特色,突出一街一景。 三要搞好亮化工程。突出亮街、亮楼、亮河,对主要x、街面高楼统一实施亮化,打造亮点。 四要加强城市管理。对市政道路、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严格实行网络化管理;严厉整治流动叫卖和占道经营行为,持续开展车辆乱停乱放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教育引导,彻底改变市民闯红灯、横穿马路、乱丢乱扔的不良习惯。 三、拆除城市违法建设。建立健全违法建设拆除工作机制,完善落实拆除违法建筑责任制,对存量违法建设采取分类方式处置,对城市主次x、公共空间等影响城市风貌的违法建设要限期全部拆除,对新增违法建设零容忍。按照景观协调和安全管理的原则,制定城市围墙拆除方案,梳理机关单位、公共设施、公园、居住区等围墙建设情况,宜拆则拆、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邓悦1 , 王铮1 ,2 , 熊云波1 , 王凌云1 , 吴健平1 , 宋秀坤1 (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动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 2.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该文研究了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 子地图、统计数据和遥感图象,对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进行计算,以考察上海市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了上海市中心城区2002 年和2005 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市; 空间结构; 预测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形式[1 ] 。依据地理学的观点,可以按城市 的外部(p hysical) 形态和人文(human) 形态来考察[1 ] 。从外部形态来看,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这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研究热点[2 ] ,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容易描述。而城市的人文形态空间结构常常被忽视,包括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等,虽然偶尔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是也仅仅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计算[3 ] 。将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华楠,江景波对城市土地动态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 ] ,但是仅限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并未涉及空间分布。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客体。改革 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表现尤其明显, 预测这种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近来,吴建平,梅安新等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对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作了基础性研究[5 ] ,为深入探索提供了依据。吴志强(2000) [6 ]对上海市的城 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房国坤等(2000) [7 ]对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可喜的工作。这些文章对上海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出发点大都限于土地利用。 有关上海城市人文形态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则少之又少,影响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的平衡发展,在这少量的研究中有张善余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势态的定性研究。[8 ] 本文根据上海市土地利用遥感航片、商业数据和人口指标,研究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人文形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有重点地研究了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的动态变化,并对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本文之所以将这两个 题材联系起来,是因为考虑到两者都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构如下:第1 节是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位置的演变;第2 节对上海市土地 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预测。第3 节给出结论。 1 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1. 1 算法 首先需要说明重心和中心的区别,中心是指某要素占较大比例或某方面有重要地位的 地区;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原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引申为某地区某 要素的加权几何重心。形象而言,上海可以有若干个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徐家汇,但商业重心只有一个;同样的,人口中心也可以散落在各个区,但人口重心也只有一个。关于上海市人口中心和商业中心的文章较多,本节则讨论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问题。 本文利用丁金宏(1996) [9 ]发展的人口重心计算模型,并推广到商业重心的计算。数据 采用上海市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和商业数据,其中浦西的人口数据从1990 年开始至1998 年,商业数据从1995 年开始至1998 年;浦东的人口数据从1994 年到1998 年,商业数据只

试谈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指导思想: 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 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 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 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 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 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 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南京城市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二、城市性质 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三、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都市发展区总人口2010年为530万左右,远景按800万左右预留。都市发展区城镇人口2010年为450万左右,远景按740万左右预留。 ?主城人口2010年控制在300万以内,远景下降到260万以内。 2、用地规模 主城城市建设用地为2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2010年为81平方米,远景为93平方米。新市区、新城和重点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左右安排。 四、主城功能布局特征 主城布局以河流、铁路、城墙等为自然边界。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以明城墙围合的主体中片(旧城)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强调环境品质的提升和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东、西、南、北四片区要在继续保持原区特色的同时,加强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形成居住就业相对平衡,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综合性片区。 西片是主城的重要新区,具有以商务、体育、文化等功能为主的新城区的中心功能;居住与新业相协调的中高档居住区的功能;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主城西部休闲游览功能。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市政协办公室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经主席办公会研究,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课题,确定为专题协商会主题。9月份以来,在分管主席领导下,由市政协教文卫体委牵头,市政协各专委会参与,市有关部门协助,开展专题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一方面通过专题座谈、讨论,收集各界人士和相关专家的意见,一方面发动市政协委员为全面提升的城市品质建言献策。现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所征集的意见、建议分类综述如下。 一、对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基本认识 1、城市品质的概念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各种生产生活要素汇集交换、消费增值的区域,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和精神家园。 城市品质,是指一个城市的品位和质量。决定城市品质的元素,既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产业结构、居住条件、环境景观等外形的特质,又包括城市历史、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涵的特色。高品质的城市是将城市美好的外在形象与优秀的文化涵完美结合,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城市。 2、提升城市品质的目的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点,也是城市文化的智慧源泉和驱动力量。因此,提升城市品质应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满足市民居住、就业、交通、环境以及情感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增强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使市民有归属感,为之自豪,感到幸福,令创业者感到向往,外来人有认同感,为之羡慕。 3、提升城市品质必须凸显城市个性 讨论中,各方面的一个共同认识是:提升城市品质,必须保持城市的自身特色,凸显城市的鲜明个性。 多年来,在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对城市的个性有一些很好的总结。如:将的城市特色概括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生态、宜居、精致”;从城市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中挖掘出“古、绿、水、文、秀”等特色元素;以“诗画瘦西湖,人文古,给你宁静,还你活力”作为彰显魅力的旅游口号,等等。 特色赋予城市个性,个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升的城市品质,就应当将这些特色元素和个性特征体现在城市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形象塑造、品牌营销和市民行为养成等各个方面,形成主题鲜明的城市发展态势和格局。 4、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 城市品质是一个多元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就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党中央

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动员大会讲话

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动员大会讲话 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动员大会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会议,专门部署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工作,刚才,县住建局、县城管局、县交管大队、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作了表态发言,同志部署了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工作,讲的都很好,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全力以赴,不择不扣落实到位。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第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紧迫感。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这项工作,省、市抓得很紧。国家层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工作,总书记记就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城市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记深刻阐述了城市工作举足轻重的地位,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导向。 省级层面,省委X书记对此项工作作了重要批示,X省长在全省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动员大会上也说到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必须深化认识,形成共识。市级层面,市委书记作了重要批示,要求一季一调度、半年一督查,而且每年还要进行年终考核,排名靠后的,要通报、要约谈。 就我县而言,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不仅是贯彻落实中央和

省、市工作部署的需要,更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同城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助推新型城镇化、城市面貌提升的重要抓手,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我们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坚决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把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二、要肯定成绩,顺应民意,进一步凝聚工作共识。应该说,我们的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过去的老城新县面貌已经得到很大的改观,得到了县内、县外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在外创业人士的高度认可。 一方面,城区的“面子”焕然一新。自X年以来,我们共完成了X户、X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打通了多条断头路; 实施了城南大道等“五横三纵”X条主干道升级改造; 实施了高新大道等X条道路“白改黑”或改扩建,建成了城北大道东延等多条城市干道。特别是X年实施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投入X亿元,拆迁住房面积X万平方米,涉及拆迁X户。通过棚改一举打通了X条“断头路”,建设了两个的社区公园(X亩),新增免费停车场三处(X个停车位)。现在大家都可以看得到,以前的棚户区变成了现在的城市节点,碧桂园等高品质楼盘在建,面貌又会上一个层次。 另一方面,城市的“里子”更加健全。X年以来,县财政统筹资金,完成了X条约X公里的背街小巷提升改造,打造了精品街巷X条、标准街巷X条。累计硬化路面X.X万平方米,白改黑X.X万平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因矿而兴,城市沿道清铁路发展。1904年,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建矿,焦作作为煤炭城市得以建立,煤炭转运与盈利依赖于道清铁路,矿区城市的建设围绕着铁路站建设,并逐步沿铁路向东西向发展。 图1民国时期,道清铁路与焦作早期矿区城市的建设 图2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二阶段:铁路运输网络逐步形成,城市继续东西向拓展。近代,焦作的煤炭产业达到繁盛,1970年代建设焦柳铁路,1980年代建设新月铁路,共同构成晋南豫北煤炭产区的铁路运输网络,这一时期,在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城市均沿铁路线发展。

图3198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跨越了焦柳线(原道清铁路线位),新月铁路及新的焦作站成 为影响城市格局的重要因素 图4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三阶段:伴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跳出东西向延展的模式,向南拓展。进入1990年代,煤炭开采濒临枯竭,焦作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铁路和矿区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明显减弱,中心城区不再继续东西向延展的态势,而是开始跨月新月铁路向南发展。通过在城市南部建设焦作新区(原焦作高新区),引擎城市综合转型。

图5 199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的态势出现 图62000年,随着高新区的建立,中心城区跨越新月铁路、向南发展的态势更为显著 纵观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可以看出,从城市建立至1990年代,城市的主导产业以煤炭开采及加工为主,空间结构呈现出沿煤炭运输铁路线东西向拓展的特征,伴随煤炭资源的枯竭,城市开始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城市开始跳出既有格局,向南拓展,对接省会郑州。

2020物业小区品质提升方案

2020物业小区品质提升方案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居民对住区公共空间的需求不仅在量的方面不断增加,而且对公共空间品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下面是有20xx物业小区品质提升方案,欢迎参阅。 20xx物业小区品质提升方案范文1 为使物业服务品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有力促进房屋销售,并实现物业服务品质的持续改进特制订如下品质提升措施: 一、公司总部: 1、在各小区前台公示公司投诉电话:2160030,并对投诉内容当日进行回复,跟踪落实; 2、在公示各小区设总经理会见业主日,收听业主的问题,解答业主疑惑。 二、销售中心: 1、调秩序队员一员在在金沙江大道十字路口处指挥引导看房车辆按顺停入车位,并开门服务指引客户进入营销中心。 2、雨天保洁增加进入大门代为擦鞋服务,使用干布替客户鞋面擦净擦干。 三、小区管理: 1、秩序: a.秩序大门岗坐岗改为站岗;

b.巡逻人员在左臂上配印有“巡逻”字样的袖章,配警棍、对讲机进行巡逻, c.秩序队员例队进行交接班; d.对进入小区人员及车辆进行盘问登记; e.在停车场对车辆停放进行指挥和问候服务; f.在大门设秩序服务,针对业主需求及时实施帮助(帮助业主拿行李、打雨伞、引领走访业主客人到业主家中)。 2、客服: a.实行站立式服务和普通话服务; b.代为业主收信件和包裹登,电话通知或送上门; c.宣传栏设专面代为业主提供信息发布服务(租房、卖房等); d.有偿电话、宽带、水电费、燃气费代缴服务; 3、工程: a.电梯“零点后”维修保养无打扰服务; b.对业主报修实行15分钟上门服务,每周日开展减免有偿服务活动日; c.空置房每周检查土建、漏水、水电气、卫生状况; d.建立设备档案卡挂设备上; e.工程主管每周夜查一次人员值班及设备运行情况。 4、保洁: a.改垃圾处理一次为每日两次; b.雨天一小时后积水清扫;

优化空间结构 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品质

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在国际贸易改革试点和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的背景,我市的城市规划建设面临转型升级,围绕“百万人口国际性商贸城市”的目标定位,迫切需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我市城市品质。根据这一目标要求,结合我处工作实际就如何提升城市品质谈几点思路想法: 一、注重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㈠引导我市从单核圈层蔓延向多中心组团发展 《义乌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明确了我市的空间结构为一主两副,即主城区、义南副城及义北副城。但通过多年的发展,由于行政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两副城内的各个镇还是各自发展,副城的发展停留在规划图上,无法具备相应的人口规模及城市产业经济职能,不能有效疏解中心城区的职能,造成主城区功能要素过于集中,产生了集聚但不经济的现象,同时交通拥堵、功能混杂等城市病凸显。 随着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建设,“摊大饼”式单核发展模式已不适合我市的发展,建议以义西南战略区为载体,加快新区建设,融合上溪、义亭及佛堂资源优势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副城,实现我市空间结构的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副城与主城

区形成相对比较明显的城市区域职能分工,并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挥整体集聚优势,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同时副城的建设也能促进城市人口空间的重新分布,降低主城区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吸纳主城区的污染企业外迁,避免中心城区工业和居住混杂状况,从而实现中心城区人居环境的改善。 ㈡优化老城结构,重塑老城中心的功能和形象 老城中心在城市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她本身的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解构,正在逐渐失去她原有的中心魅力。面对产业升级和城市形象提升带来的各种压力,老中心区亟需注入新的物种空间形态与新的文化精神,来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具体思路如下: 1、控制城区用地的无序蔓延扩张,集约节约用地 通过副城建设,避免主城“摊大饼”单中心发展弊端,在城市主要干道轴线、重要节点及交通枢纽实现高强度开发,采用TOD开发模式有利于节约土地、增强主城区集聚功能,实现主城区土地高效利用。 2、加快主城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目前我市主城区还存在一定比例的工业用地,建议采用“腾龙换鸟”、“退二进三”等工程,把工业产业从主城区迁移出去为商业、服务业等对区位条件要求较高同时也能支付高昂地租的产业腾出发展空间,逐步降低城市用地中工业、仓储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7-0041-04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王晓燕 〔摘 要〕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形成的渊源,并据此推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以我国西部城市银川市为例,对其发展各个时段的内部空间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银川市〔中图分类号〕 T U984;F7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晓燕(197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 2006-03-13〔修回日期〕 2006-06-26 一  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1.古代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 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郭。城市平面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至明代,城市规模扩大,但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未变。 2.清乾隆年间形成新、旧双城空间格局 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于府城外东北五公里处筑“宁夏满营”。乾隆三年,宁夏遭遇八级大地震,府城、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乾隆五到六年,修复府城,城市空间形态未发生大的变化。 满城移建于府城西15里,即“新城满营” (今银川新城)。至此,新旧双城空间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 3.计划经济时代“哑铃状”城市形态 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 侧。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周围均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围地区多为荒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片城区的空间格局。但是,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整体功能比较弱,建设规模有限,因此城市基本上是在东西两片的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大范围的分散与小片区的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改革开放后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较快的阶段,城市形态上逐步走向带状组团结构。迈入新世纪后,银川市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进行了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从东至西成立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银川市城市规  总第135期 城市问题2006年第7期

城市品质建设提升调研方案-住建城建房产.doc

城市品质建设提升调研方案-住建城建房产 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化休闲城市,根据市政府精神要求,进一步加大城乡建设工作的推进力度,不断提升我市新型城镇化的品质和质量,结合本街道实际,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调研目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以优美的山水环境为发展依托,以提升城乡品质、建设美丽海阳为目标,按照“系统谋划、有序推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基本原则,通过三年实现城市功能品质“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使“山海风貌、田园风光、半岛风情”的景观特色更加明显、城乡生活环境更加舒适怡人。远期(至2021年)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环境优质、形象优秀、品质优越的“美丽中国”示范县。 二、调研时间及内容 按照“一年补短板、两年强基础、三年上台阶”工作要求,至2021年,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年补短板”:2019年,启动并完成一批需求急迫的城市品质提升项目,解决一批群众反映最集中、最突出的城市问题。 “两年强基础”:2020年,按照任务分解有序推进城市品质提升项目,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有实质成效。 “三年上台阶”:2021年,全面完成城市品质提升各项工作

任务,城市面貌明显改善,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城市形象实现大变样。 三、调研基本原则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尊重自然山水地貌,围绕“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建设,以最小的投入,做最小的改动,保持最大的敬畏之心,取得最好的效果,实现城绿相生、城景共融,创造优良人居环境。 (二)以人为本,紧贴民生。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围绕老百姓最关心及最直接最现实的城市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使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得到群众支持,获得群众认可。 (三)规划引领,建管并重。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打造更富魅力、更有温度的城市人文品质。 四、调研具体举措 (一)提升城市景观。 (二)完善城市功能。 (三)优化城市交通。 (四)整治违法建筑。 (五)推进新区建设。 五、调研保障措施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技术标准(试行)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 技术标准 (试行) 南京市规划局 2013年12月

一、总则 1、为加强和规范我市地块城市设计工作,规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内容、形式、制图标准等要求,特制定本标准并试行。 2、本标准适用于对《南京市出让地块城市设计工作暂行规定》(宁规字〔2013〕431号)明确的需提出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地块。在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段城市设计)阶段,以及单独编制地块城市设计(已编制的上位规划中尚未明确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时,应遵守本规定。 3、本技术标准作为地块规划条件的组成部分,强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简明有效、便于操作,并能确保建筑设计的灵活性。本图则编制的基本原则包括:(1)合理性原则——图则内容应在满足地块规划条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和该地段城市设计研究的相关要求。 (2)有效实施原则——突出图则对城市空间秩序的有效控制引导,利于规划管理的具体实施和控制。 (3)可操作性原则——图则制定应因地制宜,图则内容和表达应简单、准确和明晰,便于土地出让和规划管控中各环节的操作。 (4)灵活性原则——图则制定以控制城市空间秩序中不利情况的发生为基本目的,同时为用地布局和建筑设计留出空间。 4、位于城市中心区以及其他一般地区的地块应按照本标准执行;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风景(名胜)区内的地块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二、内容与要求 1、地块城市设计及其图则是对各层次上位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落实和表达,是对

地块规划条件的补充和完善,其主要内容是在地块层面对“空间形态、交通流线、地下空间、界面类型、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其他方面”提出城市设计的控制和引导要求。具体地块编制本图则应根据该地块所涉及问题的具体情况,在本技术标准所列的地块城市设计内容框架中,选择需要表述的内容提出控制与引导的要求。特殊情况,也可适当增补表述内容。 2、图则的具体要求在“图则说明”中以文字形式归类表述,包含对各大类问题进行综述的“控制引导意图”和对各分项提出要求的具体“说明”两个部分。 3、为体现执行操作中严格程度的差异,图则说明应区分“控制性要求”与“引导性要求”的用词与表述方式。其中,“控制性要求”的表述相对严格,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引导性要求”的表述具有一定弹性,表示允许稍有选择或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图则内容的分类、图则说明的要求、图件的内容与形式等,如表1所示。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 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娱乐、资讯获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须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 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 Gehl)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积极探讨。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要素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1.空间与尺度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品质提升方案

浅谈高星级酒店抓好质量提升的途径 酒店质量提升,就是要全力以赴、全员、全方位的来提升发展的“质”,使其从“量”上不断去“追寻宾客的需求,追求宾客的赞誉”,从而不断赢得更多的客人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实现向质量提升要效益,向质量提升要品牌,向质量提升要发展的结果。具体地说,质量提升主要应包括人员素质提升、产品质量提升、服务质量提升、配合质量提升、保障质量提升和管理质量提升六大途径,解决好这些问题,高星级酒店才能真正去找到自己的“蓝海”! 一.全力抓好“人员素质”提升,为酒店的发展夯实基础。 酒店的服务对象是“人”,而提供服务的主体也是“人”,一个酒店员工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客人对这家酒店的评价。没有经过培训的不够专业的员工其实是酒店最贵的员工,因为他们会不断去得罪酒店的客人,损失酒店营业额,所以“质量提升”,首先要将人员“提素”工程纳入各级管理者的重要日程。 一是要严格把好员工入口关。人力资源部招聘人员前必须了解酒店各部人员编制、缺编情况及岗位素质要求,要与各大专业院校建立良好关系,真实了解入职员工背景,在录入时要针对岗位不同,有侧重的考评应聘人员形象、气质、性格以及专业能力,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臵上,在用工上要做到与部门提前沟通,提前预想,提前储备; 二是用制度来引导员工提升。人力资源部应牵头形成细致可行的培训结果与晋升工资挂钩考核办法,并严格执行。可以建立“英语、技能、训导师”达到各层级水平的专项津贴制度,用良好的制度来引导人,真正做到学与不学不一样,学好学坏不一样,使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酒店营造一个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比学赶超的氛围; 三是应不断提高各级管理者专业能力及培训水平,要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是培训者。作为管理者,既要有实践经验,更应有理论知识,不具备学习能力和培训能力的管理人员在酒店应逐步淘汰; 四是为愿意学习的员工要搭建平台。酒店可尝试与旅游管理学院合作办学,为员工报销一定比例学费的方式,鼓励员工参加技能资格认证学习及学历学习,同时也可与部分旅游管理学院合作教师到酒店挂职的方式,一方面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让酒店员工更多的理论及专业知识,从而使培训真正成为给员工的最大福利; 五是应该加强与优秀酒店的相互走动、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向管理水平、服务水平高的同行学习取经,可以开阔眼界,不断提高全员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全力抓好“产品质量”提升,努力形成客人口口相传。 面对激烈的竞争,特别是越来越同质化的竞争,一个高星级酒店必须不断形成自己的独特亮点,形成招牌和特色,这就必须以产品质量提升为抓手,以过硬的产品来赢得市场,要通过客人对酒店高质量出品的认可,形成客人对酒店的口口相传,这才是酒店最大的营销。 从餐饮方面讲,主要应做以下提升:一是对客人所点菜品要进行记录及跟踪,在每日客人用餐完毕后,各餐厅厨师长必须到现场观察菜品的消费情况,对很少动的菜品分析原因,对客人不喜欢的菜、很少点的菜要及时调整;二是要采用菜品标准配方(菜品名称、主料、辅料、调味品名称及用量、烹制方法、操作注意事项等)固化目前点击率较高和受欢迎的菜品,确保菜品质量稳定出品。同时要努

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关于提升扬州城市品质的调研报告

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关于提升扬州城市品质 的调研报告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 ——关于提升扬州城市品质的调研报告 市“提升城市品质”课题调研组 (2009年11月)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9月下旬以来,围绕“加快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进一步坚持和彰显扬州人文、生态、精致、宜居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主题,我们采取问卷调查、部门联动等方法,对城市品质的内涵、扬州城市品质的现状、城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提升扬州城市品质的目标定位、基本原则、路径选择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提升扬州城市品质行动计划。 一、提升城市品质的重大意义 城市品质,是城市精神品位和城市发展质量的统一体。城市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改革开放的程度、市场体系的完善、人民群众就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升城市品质,既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城市空间拓展、产业发展、生态保育、构建和谐的战略之举,是顺应人民群众提升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质量新要求的迫切需要。 (一)提升城市品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城市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和精神的家园。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斯多德就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04年,联合国人居组织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的地方”。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纵观人类城市发展历史,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从最初以高墙深池、重城壁垒为基本形态,以安全为本的阶段,到之后以商业贸易、工业生产等为基本功能,以经济为本的阶段,再到当前凸显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以人为本的阶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是以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