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宋史研究综述

2015年宋史研究综述
2015年宋史研究综述

2015年宋史研究综述

梁建国

(厦门大学历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2015年宋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出版论文集和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限于篇幅,现择要介绍。

一、政治史。专著有方诚峰《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李同乐《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以北宋前中期为中心的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陈峰等《宋代治国理念及其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祁琛云《北宋科甲同年关系与士大夫朋党政治》(四川大学出版社)等。

顾宏义《“晋王有仁心”说辨析———兼及宋初“斧声烛影”事件若干疑问之考证》(《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认为,“晋王有仁心”一说实为掩饰“斧声烛影”之真相,以证明太宗继位符合“天命”而产生,且此说出现于真宗朝,与真宗继位前后的诡谲政局密切相关。范立舟《忠义之气:张齐贤对宋初儒学政治文化的构建及其政治实践》(《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认为,宋初倡导“名节”的思想在张齐贤那里得到了明确的贯彻,他宣讲的“忠义”观念成为宋代政治文化的核心规范意识。张邦炜《重文轻武:赵宋王朝的潜规则》(《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认为,宋代重文轻武论之所以备受质疑,原因主要在于重文轻武不是赵宋王朝的明规矩,而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对此质疑者往往以北宋初年的史实为例,或者对于重文轻武的简单化解释和绝对化理解。黄日初《“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辨疑》(《北京社会科学》第6期)指出,世传章惇所言“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实出自元人所修《宋史·徽宗纪》之“赞”语,明人《宋史纪事本末》、清人《续资治通鉴》相继沿袭并固化为史料,体现了史家对史料文本主动改造以适应道德化史观的历史轨迹。仝相卿《宋代墓志碑铭撰写中的政治因素———以北宋孔道辅为例》(《河南大学学报》第5期)考察墓志碑铭在撰写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从而导致历史书写呈现出别样面貌。杨高凡《包拯及其与同年关系论略———兼论包拯稳立宋仁

宗朝之原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分析了天圣五年榜同年长期执政的局面及出现原因。

官制。专著有周佳《北宋中央日常政务运行研究》(中华书局)、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与权力制约关系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等。

龚延明《唐宋官、职的分与合———关于制度史的动态考察》(《历史研究》第5期)认为,宋承唐制,官与职分离更甚,致官、职、差遣离而为三,成为常态;直到宋神宗元丰改制,“官复原职”,才结束了官与职分离的“紊乱”局面,确立起以职事官、寄禄官、职名为核心的新官制。古丽巍《北宋元丰改制“重塑”尚书省的过程》(《中国史研究》第2期)集中考察元丰改制后尚书省职能的“重塑”过程,及其如何在国家政务的运行中发挥职能。周佳《沟通内外:北宋閤门的位置与功能考论》(《文史》第2辑)指出,北宋外朝文德殿两侧的东、西上閤门主要承担庆礼、慰礼等礼仪场合的通进功能,而负有实际政务通进功能的閤门位置则移至内朝垂拱殿门。王化雨《从徽宗初年“覆奏”“同奏”之争看北宋的宰辅奏事》(《史学月刊》第7期)以《曾公遗录》的记载为中心,就覆奏仪制一事剖析了北宋的宰辅奏对。陈胜、乔楠《史述详略之间:北宋大朝会初探》(《史学集刊》第4期)指出,传统史家对大朝会的展现并非是全景式的,而是相对突出三个阶段:太祖太宗时期、仁宗天圣年间以及神宗元丰年间。李芳瑶《论北宋时期的“入閤仪”》(《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分析了北宋前期张洎、宋庠、欧阳修三人对“入閤仪”制度来源的不同认识及其原因。

北宋初期是古代行政区划由“道”制向“路”制转化的关键时期,顾宏义《宋初两浙东北路、两浙西南路再考》(《兰州学刊》第3期)论证了自太平兴国六年至雍熙二年,两浙东北路改称的两浙路并“兼总”两浙西南路之推断是不可靠的,并考证了宋初建、南剑等州的改属问题。陈曦《进退之间:从羁縻诚、徽州的变迁看宋朝对诸“蛮”的治理》(《广西社会科学》第3期)考察了宋朝收复羁縻州前后的政策调整及其与羁縻地区治理之间的关系。任欢欢、左海军《两宋招讨使考述》(《宁夏大学学报》第1期)认为招讨使为军事使职,主要掌招抚、征讨寇盗贼盗事,在唐、五代时期一般由朝廷高级军政大员充任,北宋多由文臣充任,南宋大多以武臣充任,并有“便宜行事”之权。

文书制度。《中国史研究》第1期发表了3篇有关徐谓礼文书的论文:龚延明《南宋文官徐谓礼仕履系年考释》依据出土官诰文书,对徐谓礼30年仕履,按年、月、日将其历任差遣、职事官与相应的官衔进行了梳理和考释。李全德《从〈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看南宋时的给舍封驳———兼论录白告身第八道的复原》分析了徐谓礼两类告身的形成过程以及给事中、中书舍人在其中的角色及其作用,重新评估了南宋所谓给舍合一以及封驳权的行使问题。张祎《徐谓礼〈淳祐七年十月四日转朝

请郎告〉释读》指出宋代元丰改制后确立的奏授告身体式与唐代制度一脉相承,具体格式则顺应三省六部制度的演变作了相应调整。此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发表了3篇关于文书制度的论文:刘江《〈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所见荫补拟官文书类型再考释》是对传世文书资料的搜讨、整理和辨析;王化雨《两宋熟状考述》是对史籍记载中常见文书类型及其相关制度的界定、梳理;张祎《关于北宋的“大敕系衔”》是对文书运行方面的一些特定术语进行的阐释。

《山西档案》第1期发表了3篇有关《宋人佚简》的论文:吴玉梅《〈宋人佚简·邵宏渊书启〉考释》推断出此书启的写作时间是在绍兴三十二年十月,认为书启反映了宋孝宗即位后对军队高级将领人事安排的新变化。魏琳《〈宋人佚简〉所收劄子之初探》探讨了作为书信形式之一的劄子在南宋官场中的应用及特点。宋坤《宋代“双书”书仪文式研究》指出,宋代书信中的“双书”出现于北宋末,之后在整个南宋时期的官场交际书信往来中占据主流地位。此外,范建文《宋代的〈须知〉及其价值》(《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通过文献学分析,证实了《须知》曾在宋代社会中普遍存在。

法律。专著有陈义和《佛教与宋代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杨卉青《宋代契约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此外,高玉玲《宋代契约的“情愿”法及解读———以买卖契约为中心的考察》(《兰州学刊》第6期)以宋代买卖契约为视角,探讨宋代情愿法的发展、时代价值及其实效性。

乡村。包伟民《中国近古时期“里”制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从由唐入宋乡里组织历史演变的角度,梳理了传统里制的蜕化过程以及给乡村社会留下的遗产。侯鹏《经界与水利———宋元时期浙江都保体系的运行》(《中国农史》第3期)认为,宋元时期都保体系的形成关联到国家与社会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它不仅是行政权力向下控制的手段,还直接参与到乡村社会的自我整合与维系之中。

军事。专著有范学辉《宋代三衙管军制度研究》(中华书局)。此外,范学辉《两宋三衙诸军都城驻扎考》(《浙江学刊》第2期)从三衙诸军各部在都城内外的具体扎营地入手,对两宋三衙诸军在都城驻扎的状况进行考察。张亮、蓝勇《北宋东京禁军军营的再利用与城市空间的重构》(《史林》第5期)认为,熙宁时期的军制变化使得原本集中于东京内城西北部和外城东南部的军营分布格局被打破,形成了以东京内城和外城西北部为重心的分布态势。姜锡东《宋金蒙之际山东杨、李系红袄军领导人及其分化考论》(《中国史研究》第1期)认为这些领导人出身不同,成分复杂,并分析他们对南宋、金朝和蒙古政权的向背态度。何适《南宋巡社制度兴废考———兼论宋廷收编地方武力的官方心态》(《河南大学学报》第5期)考察了南宋初期的巡社制度的演变,进而探讨了特殊历史背景下宋廷对待民间武力的复杂心态。

科举与教育。专著有〔比利时〕魏希德著,胡永光译《义旨之争:南宋科举规

范之折冲》(浙江大学出版社)、张建东《民间的力量:宋代民间士人的教育活动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等。王瑞来《科举家族与地域网络———以曾安强与周必大为中心的个案解析》(《社会科学研究》第3期)考察了《宋史》及《宋史翼》均未立传的北宋后期官僚曾安强及其家族的事迹,进而从曾氏家族的仕途际遇探讨南宋前夜士人仕途的艰辛。晁会元《北宋太学二体石经新证》(《史林》第2期)考证了北宋太学二体石经的发现情况、经石数量、碑图形制、刻石背景及散亡流向等问题。

二、经济史。董春林《财权转移:宋代内藏与左藏“博弈”的依归》(《中南大学学报》第5期)探讨了内藏库与左藏库之间财权的转移及宋代中央财政的变迁。董春林《宋代中央财权的分割及其变迁———以内藏财政为中心的考察》(《求索》第8期)分析了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段内藏财权在中央财政中的地位,勾勒出中央财权进一步集中的路径。陈晓珊《熙丰变法时期各地市易机构的分布特征与作用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第4期)指出,在北宋市易法推行时期,全国各地市易机构的布局体现了不同的区位特点和工作重心,同时也显示了北宋经济地理中的一些时代特征。安国楼、刘向港《宋代西南边区的人户身份与税征》(《中国农史》第3期)认为,两宋西南边区的人户身份问题比较复杂,税物交纳成为其身份区别的一个重要依据。程民生《论宋代私有财产权》(《中国史研究》第3期)从历史和政治经济角度考察宋代民间的私有财产权,重点探讨私有财产权地位及其与公权的关系。姜密《宋代“系官田产”产权的无偿转化和佃权转移》(《河北学刊》第6期)认为,宋廷为节减成本或出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考虑而将国有土地无偿转为私有,而有偿转化除了所有权的转化外,还包括佃权的有偿转化。

徐东升《宋代铜产量变动原因析论》(《厦门大学学报》第1期)认为,宋代铜产量比唐代大幅度提高,经历了神宗以前的上升趋势和以后的下降趋势,主要是由韶州铜矿的发现和铜产量的变动引起的,与技术进步、经营方式演变关系不大。张锦鹏、李垚《宋代“川广马”收买行为的演进:市场化与民族文化的视角》(《思想战线》第1期)认为,宋代“川广马”的收买经历了从北宋以政治诉求为主导向南宋以经济诉求为主导的转化,其主要原因是南宋军马短缺严重,需扩展“川广马”市场来补充马源。温翠芳《从沉香到乳香———唐宋两代朝贡贸易中进口的主要香药之变迁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第5期)探讨了唐宋两代朝贡贸易中输入的主要香药在种类、数量、原产地方面发生的重大变迁及其原因。董春林、赵双叶《“香药之路”的文化路径———宋代与东南亚交流路线再探讨》(《成都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以宋代“香药之路”为例,分析了宋人对东南亚物产的接受和认同、商品中转中的文化生产、水路选择中的价值取向等问题。

张锦鹏、杜雪飞《商人群体:唐宋富民阶层的重要财富力量———兼论商人群体的时代局限性》(《古代文明》第3期)认为,唐宋时代的商人群体不断增强的财富

力量和社会影响推动着中国传统社会从豪民社会向富民社会转变,但是日益强大的商人群体逐渐演变成为旧体制的忠实维护者而不是革命者,富民社会由此走向了没落。田晓忠《宋代的“富民”与国家关系———以税制改革为核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3期)认为,方田均税和经界法就是宋廷推动的税制改革与厘正和富民关系的重要举措,宋代“富民—国家”关系仍处于以国家为主导、双方共赢互惠的统一体中。相关研究还有黎志刚《宋代民间借贷与乡村贫富关系的发展———以“富民”阶层为视角的考察》(《古代文明》第3期)等。

三、社会史。专著有张全明《两宋生态环境变迁史》(中华书局)、张显运《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响应》(科学出版社)等。此外,聂传平、侯甬坚《采造务、堡寨、弓箭手:北宋对西北吐蕃居地的开发与开拓》(《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期)对北宋政府在西北吐蕃居地的开发和开拓过程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探讨。黄纯艳《宋代海洋知识的传播与海洋意象的构建》(《学术月刊》第11期)认为,宋人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海洋知识,并构建出动态、险恶、奇异而充满财富和商机的海洋意象,反映了宋人敬畏海洋、生财取利、华夷有别的海洋观念。黄纯艳另有相关论文《宋代船舶的力胜与形制》(《厦门大学学报》第6期)、《宋代海船人员构成及航海方式》(《海交史研究》第2期)等。刘迎胜《金富轼浮海使宋与宋丽交往研究》(《海交史研究》第1期)确认其入宋均循高丽—宁波航线。

张文《论两宋社会保障体系的演变脉络》(《苏州大学学报》第2期)认为,北宋重点建立了系统的救荒、济贫、扶弱制度,南宋则在社会保障主体、政府行为、社会保障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何适《从官方到民间:仓储建置与宋代救荒的社会力量》(《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对义仓、常平仓、社仓这三种宋代最重要的仓储机构从多个方面作比较研究,探究两宋时期救荒力量的分布与转移。柴国生《北宋开封雪灾与社会应对》(《中州学刊》第9期)探讨了雪灾对北宋开封城的影响以及政府的应对措施与应对成效等问题。

社会生活方面专著有赵瑶丹《两宋谣谚与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韩毅《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商务印书馆)、张聪《行万里路:宋代的旅行与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铁爱花《宋代女性行旅风险问题探析———以女性行旅遇劫为中心》(《浙江学刊》第1期)探讨宋代女性行旅遇劫风险的类型、特征、危害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发掘宋代女性行旅与社会秩序的关系。贾文龙《宋代社会时间管理制度与昼夜秩序的变迁》(《郑州大学学报》第2期)认为,宋代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昼夜秩序转变的重要时期,政府非常重视对社会时间的管理,促使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日夜分配问题产生了多方面的变化,从而形成新的社会时间秩序。张显运《宋代食品安全研究:以茶叶为中心的考察》(《兰州学刊》第10期)探讨了宋代茶叶在生产、加工、流通、储存诸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以及政府的监管措施。范建

文《宋代书铺再认识》(《四川师范大学学报》4期)考察了宋代书铺的历史、主要业务、性质及其在宋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梁建国《梅尧臣与东京———兼论北宋地方士人融入京城社会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九集,商务印书馆)考察了梅尧臣一生中先后7次进京的经历,从他与其他士人的交往互动以及对各种都市空间内的活动参与这两个方面探讨了北宋地方士人对于京城社会的融入。王美华《家礼与国礼之间:〈朱子家礼〉的时代意义探析》(《史学集刊》第1期)将《家礼》从官僚士大夫推动礼仪规范与国家礼制教化不断推进的视角来考察《家礼》的修撰主旨及内容设置,进而分析宋代家礼演化的内涵趋势,更趋精准地定位宋代家礼与国礼之间的关系。王志跃《虚实之间:宋儒对礼之名实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第2期)认为,欧阳修提出的“礼乐为虚名”曾得到历代学者的赞赏,但欧氏立论是三代之后刑政、礼乐分为二途,重礼仪物质形式而轻礼义精神内容,从而达到规劝帝王践履礼义精神的目的。林鹄《宗法、丧服与庙制:儒家早期经典与宋儒的宗族理论》(《社会》第1期)分析了早期儒家和宋儒的宗族观,认为古人关于宗族的种种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基于复杂而深刻的伦理思想。李志勇、杨惠玲《论宋代的驯象》(《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11期)指出,宋代职官制度里出现俗称“象院”的养象所,驯象管理开始趋于制度化,引领了两宋三百年民间“驯象”文化的繁荣。杨倩丽、郭齐《论宋代御宴簪花及其礼仪价值》(《江西社会科学》第12期)对宋代宫廷宴会中的簪花礼仪、御花的品种及其内涵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吴铮强《宋人志怪故事中的地域社会与伦理观念———以〈夷坚志〉温州故事为例》(《浙江社会科学》第4期)从地域关系的视角分析《夷坚志》温州故事中伦理观念与地域秩序的对应关系。

四、文化史。专著有刘炳良《北宋易学与变法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等。〔德〕苏费翔《宋人道统论———以朱熹为中心》(《厦门大学学报》第1期)认为,在朱熹的不同文本中,道统的谱系略有不同,但都体现出一种哲学化的意味和“爱本朝”的思想。〔日〕佐佐木爱作著,钟翀译《宋代道学家的宗法论》(《人文杂志》第6期)认为宋学主流思想的宗法论仍然只是道学家们基于“复归经义”所阐发的主张,并未能推动当时现实中的亲族结合与宗族实践。李永斌《南宋时期天竺观音信仰的流传与影响》(《人文杂志》第9期)认为,天竺观音在宋室南渡后受到南宋历代帝王崇奉,对南宋政治、儒学、文学、民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尹承《宋太祖诞生神话表微》(《东岳论丛》第4期)对宋太祖诞生神话的构成情节进行具体解析,并考察了其在宋初政治史上的意义。陈政禹《宋元以来浙江妈祖信仰研究初探》(《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第3期)认为,妈祖信仰最早传入浙江的时间在绍兴初年或更早,艮山、嘉兴和宁波都有可能是妈祖信仰的最早传入地。妈祖信仰在浙江的传播过程中,其神格得到了扩大,职能从护航扩展至司雨和平潮护海塘,而且出现了与碧

霞元君混同的现象。王大伟《从〈大宋五山图说〉看南宋僧众生活方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通过研究南宋寺院中的把针处、东司、浴室等功能空间,指出宋代禅僧的生活方式实际是在不断挤压自己的生活空间和个人对欲望的追求。

苗润博《〈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底本之发现及其文献价值》(《文史》第2辑)指出,新发现的湖南图书馆藏《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四库底本是现存诸本中最接近《永乐大典》所收《长编》原貌的版本,具有珍贵的版本价值及史料价值。李全德《米芾〈珊瑚帖〉“天支节相”考释》(《美术研究》第1期)结合大观元年这一《珊瑚帖》的创作年代,分析米芾与北宋宗室的书画交往以及徽宗时期的使相情况。张显运《也谈〈清明上河图〉中“少马无羊”———对黄仁宇先生的一点质疑》(《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认为,《清明上河图》中之所以“少马无羊”与宋辽榷场贸易中辽国不许羊马出境无关,而与这幅画创作的时间、所画的地点、京师开封马羊的饲养情况以及官牧羊饲养的地点密不可分。淮建利《北宋苏颂撰王田墓志考疏》(《中州学刊》第12期)首次全文发表马固村王氏祠堂所存王田墓志文,并对墓志文所涉及的王田的履历生平、家庭状况、社会关系以及宋代的科举考试、行政管理、司法运作等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五、跨断代的研究。李华瑞《宋、明对“巨室”的防闲与曲从》(《历史研究》第5期)比较宋朝官户与明朝官绅地主、宋朝乡村富民与明朝庶民地主、宋明的盐商,指出宋代对“巨室”防闲遏制较明代为严,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士大夫的政治主张。王瑞来《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史学集刊》第4期)追溯了宋元变革论的学术背景,运用地域切割理论,把视点聚焦于江南,从南朝到南宋的联系上,揭示一直遮蔽于中原政治光环之外的经济和文化重心江南的重要性。

综观2015年的宋史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传统的政治史、制度史仍然受到学界的重视,成果最为集中。这其中既有政治事件的考辨,也有政治文化的探讨,特别是文书制度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不少成果对以往的研究有切实的推进和深化。当然也存在一些“炒冷饭”的嫌疑,或者是用新的术语改头换面,重复已有观点,或者是依照某种现成的模式,“填补”一些“空白”。二是经济史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宋代经济史研究曾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前辈学者的逐渐淡出,亟待有更多的年轻学者继往开来。三是环境史、海洋史、医疗史以及日常生活史等新的领域逐渐引起宋史学界的关注,未来仍有很大的开拓空间。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选题上的新意之外,还应注意在研究角度或范式上的创新,这既需要加强向其他断代史学习,也需要跨学科的交流。

(本文责编:李成燕)

《宋史》研究参考书

宋史研究参考书目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本书于1951年初版,以后三次增订。作者认为:王安石关于变法改制的全部构想,可以说都是合乎时势之发展趋向,应乎民众解除患苦的迫切需求的。本书的目的之一是要反驳自南宋以来所形成的对王安石的传统成见,恢复王安石的本来面目,使一个政治改革家的本来风度和丰采,再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一本关于王安石的个人传记,更是反映北宋熙丰改革史事的实录。 本书作者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临邑人,生前为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邓广铭《岳飞传》(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本书是在1944年的《岳飞》和1955年的《岳飞传》基础上,再次修改而成的。本书勾画出了岳飞生活的时代轮廓,描绘了岳飞一生所建立的事功,他的形象和丰采,思想和情操,并对这一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做出公允的评价。该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位英雄人物的传记,是一部两宋之际的政治史、军事史,是一部两宋之际的宋金战争史。 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社1998年本书是“中国古代社会史”丛书之一种,利用大量文献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考察了辽、宋、西夏、金时期社会生的方方面面,内

容涵盖饮食、服饰、居室、交通、妇女、婚姻、生育、丧葬、社会交谊、宗教信仰、鬼神崇拜、巫卜、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称谓、排行、避讳、押字、刺字纹身、休假、语言文字、家族、节日等,是目前本领域最为重要的专著。 本书作者朱瑞熙,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张邦炜,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复生、蔡崇榜,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曾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白钢全书主编、朱瑞熙分卷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 本书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除介绍宋代各项制度外,着重在阐述其运行机制和特点;同时,首次论述宋代的中央决策体制,探讨中央决策机构和决策的依据,信息传递渠道,决策和政策贯彻执行的程序、方式,决策的特点与效应等。这是目前最为全面地阐述宋代国家制度史的著作。 漆侠《宋代经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88年 本书依据丰富的史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宋代农业生产、土地关系、手工业发展、国家专利制度、商业和城市经济、对外贸易、货币及经济思想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和论述,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2005年宋史研究综述

2005年宋史研究综述 李全德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872)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10期 本年度的宋史研究论著从数量上看,可谓丰富。关于宋代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著作和论文集近50种,论文800多篇。本年度宋史研究最值得纪念的事情是十卷本《邓广铭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出版,全集共收录邓广铭先生学术著作六种,古籍整理笺注四种,讲义、教材、百科词条等五种,以及论文等224篇。其他主要著作有:王菱菱《宋代矿冶业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周梦江《叶适与永嘉学派》(浙江古籍出版社),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柳立言《宋代法律与妇女》(广东人民出版社),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商务印书馆),张文《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马斗成《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刘长东《宋代佛教政策论稿》(巴蜀书社),邢铁《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赵永春《金宋关系史》(人民出版社),贾志扬著,赵冬梅译《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江苏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再出两种:李景寿《宋代商税问题研究》和林文勋、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云南大学出版社)。论文集主要有:包伟民主编《宋代社会史论稿》(山西古籍出版社),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邹重华、粟品孝主编《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葛金芳主编《中国传统社会探研》(人民出版社),姜锡东、李华瑞主编《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此外还有张其凡《宋代典籍研究》(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文献校勘、整理等方面的著作有:金文明《金石录校证》(广西师大出版社),孙猛《郡斋读书记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燕永成《宋太宗实录》(甘肃人民出版社),彭向前补注《宋史夏国传集注》(宁夏人民出版社),《二十五史补编》委员会编《宋辽金元明六史补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李勇先、毛丽娅校点《舆地纪胜》(四川大学出版社),俞定启、乔卫平编《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文献集成(北宋南宋)》(第5卷,人民教育出版社),傅璇琮等编《全宋诗订补》(大象出版社)。等等。

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

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

————————————————————————————————作者: ————————————————————————————————日期:

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 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此到建国的那段时期,大致可以作为近代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期。张荫麟、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人是宋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到1979年,宋史研究在中国古代史各断代史的研究中,总体上而言是较为落后的。从1980年开始,宋史研究快速发展,虽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但是至今仍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严耕望先生在其名著《治史三书》里谈到,宋史是青年史学研究者可大展拳脚的园地。《治史三书》作于七十年代,三四十年过去了,虽然宋史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但是严耕望先生的话在今天大致是不差的。 中国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学术机构,最大的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研究会秘书处现在挂靠河北大学;另有2010年刚成立的岭南宋史研究会,其秘书处挂靠暨南大学。 本文主要介绍现在招收宋史研究生的院校及导师的情况,稍带介绍该校宋史研究早前的 发展状况。需要说明的是,所介绍的导师,大部分是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导师,但也有部分导师主攻宋史,不在古代史专业招生,而在别的专业招生,如在历史文献学或专门史等招生。某学者若是硕导,都会加以说明,若没有说明则默认是博导。下面介绍宋史院校的分布。 1.北京大学 北大的宋史研究由邓广铭先生开创,他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的创会会长。今天北大历史系治宋史的学者有邓小南(邓广铭先生的女儿,宋史研究会现任会长)、张希清(近几年已没招硕士)、赵冬梅(硕导)、刘浦江(专攻辽金史兼及宋史)。北大的宋史研究主要做政治文化史、政治制度史。 2.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宋史的学者有包伟民、李全德、皮庆生。包伟民,现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曾在浙大历史系任教多年,2009年秋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旋即任人大2010年成立的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包伟民学术专长在于宋代社会经济史。本科和硕士均就读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硕士期间师从徐规先生,后北上北京大学,投入邓广铭先生门下攻读宋史获博士学位。李全德,师从邓小南,宋史方向的硕导,主要研究宋代政治史;皮庆生应该有带硕士(存疑),研究方向为宋代民间信仰、礼制和文献学。 3.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宋史的学者有游彪。游彪是河北大学的硕士,师从漆侠先生;中国社科院的博士,师从王曾瑜先生。1999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撰写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是日本

鲁迅作品教学 文献综述

“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的文献综述 聊城大学文学院2013级教育硕士王伟 新课程改革之后,在一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语文教材开始多元化,各地编写的语文教材在选文上的自主性加大,鲁迅的“进”与“出”就成了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一些人很偏激地认为应该把鲁迅“请出”语文教材,这是因为他们自身肤浅地误读了鲁迅。一些人很坚决地主张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霸主”地位,这是因为他们对鲁迅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膜拜。我觉得应该理性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在超星发现和中国知网上学习了2001年至2013年的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方面的论文,按照“篇名”“核心期刊”“精确”的标准检索,分别检索到实际相关的论文970篇和23篇,下载了87篇,选取了我个人认为有代表性的论文12篇,作者包括专家学者教授、教育部门领导、一线教师,目的是既能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的前沿,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可取之处、需要整改之处、有待商讨之处,以做到把有关语文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放在一起来进行学习,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我从三个方面为2001年至2013年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做一下文献综述。敬请老师的批评指正!老师,您的一个字也许就是开启我封闭落后心灵的一把钥匙,也许就是照亮我前行的一盏灯烛。所以,我更愿意接受您的批评……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变迁 代表性文章有王平.邓越的《鲁迅作品在中语文课本中的变迁》,尹奇岭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存续”与“删减”之争》,温儒敏的《语文课并没有“鲁迅大撤退”》。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变迁》 开篇对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做了高度的评价和概括。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对问题进行阐释。 1.选文变迁是教育思想和价值观。这一部分剖析了鲁迅语文教材作品在每一个时期的变化,详尽有序。即民国:推广白话文的先锋——建国初:民族新文化的风向标——“文革”:被神圣化的政治工具——改革开放:“人间鲁迅”形象的还原——新世纪:多元化语境的回归。一语中的,恰切到位,把鲁迅作品在语文教科书中的作用、地位完整地展现于此。这一过程也就是“神化的鲁迅”到“本色的鲁迅”的过渡,从过度关注人的社会性到关注个体生命本身的存在。这个过程注定是曲折的,尽管是曲折的,毕竟我们认识到了。 2.文章重点解读的是第五个时期,即新世纪:多元化语境的回归。文章引用了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温儒敏教授发表文章中的话作了说明:“总课量少了,课文总篇数也相应要减少。就是说,鲁迅篇目在必修课中的减少,是由于课程结构变化与整个课时减少决定的。”从编者的角度再次阐述鲁迅作品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依然屹立于语文教材之中,先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已深深扎根于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心中,成为经典。在这里,文章严肃地指出了鲁迅作品不能被语文教材删除的根本原因:“鲁迅所思考过、焦虑过的问题,也正如一个个幽灵,依然徘徊在新世纪的天空。虽然‘匡正时弊,重铸民魂’的传统不同程度被一些人漠视淡忘,但鲁迅精神不会过时也不会撤退,它早已融进了我们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血脉,它所具有的意义生长点,使其历久弥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真正成为中国人的脊梁。” (二)尹奇岭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存续”与“删减”之争》

宋史研究史料

宋史研究史料 《宋史》、《东都事略》 《宋史》元脱脱奉敕撰,496卷,至正五年(1345)成书,主要依据宋朝国史、实录、日历、时政记等删削增补而成,详于北宋,略于南宋,南宋后期尤疏略,向以粗疏芜杂著称,但保存史料丰富。 《宋史翼》40卷,清末陆心源以宋人文集、史书以及年谱、方志资料,辑补《宋史》未立传人物,补传781人(附传64人),可补《宋史》之不足。 《东都事略》130卷,南宋王称撰,纪传体北宋史,无志表,时称“信而有征”,少数史料为《宋史》所无或可纠《宋史》失误。 《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520卷,南宋李焘据国史、实录、家传、野记等修撰,淳熙十年(1183)成书,广征博引,考证异同,保存大量史料,久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重编分卷,已佚徽宗、钦宗两朝以及英宗、神宗、哲宗三朝各一部分。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150卷,南宋杨仲良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编撰,按朝各分事目,虽太祖、太宗、哲宗、徽宗四朝共佚8卷,另2卷亦残缺,仍保存了许多史料。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南宋李心传撰,高宗一朝编年史,据国史、日历、文集、碑传等修撰,约于嘉定元年(1208)成书,保存了南宋初期及宋金战争史料。

《三朝北盟会编》250卷,南宋徐梦莘编撰,绍熙五年(1194)成书,具载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宋金和战史料,全录或节录原文,尤为珍贵。 《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宋会要辑稿》宋代至宁宗朝历朝修撰会要皆已成书,久佚。清嘉庆时徐松自《永乐大典》辑出,后经多人整理未能完成。1936年据整理稿影印出版,为200册;1957年再缩版影印,为八大册。分为17门,门下分目收录大量诏令、法令、奏议,虽多有残缺,但保存了大量宋代典章制度史料。陈智超将本书整理时的复文或误作复文而被删落的遗文约八十万字,整理为《宋会要辑稿补编》,1988年影印出版,为一大册。 《文献通考》348卷,马端临编撰,元大德十一年(1307)成书,分为24门,门下分目,为典制通史,下迄南宋宁宗朝,对宋代典制记载尤详。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南宋李心传撰,分甲、乙两集,各20卷,甲集分13门,乙集分12门,体例类同会要,分类记载嘉定以前典制、事迹。南宋李攸《宋朝事实》20卷,记北宋典制,体例亦近会要。 《宋大诏令集》、《庆元条法事类》 《宋大诏令集》原为240卷,今存196卷,1962年中华书局校印出版。传宋绶后人于南宋初编辑。存17门,分类辑录北宋八朝(无钦宗朝)诏令3600余篇。 《庆元条法事类》存36卷,南宋谢深甫等奉诏编集,嘉泰二年(1202)编成,为当时现行法令汇编,也保留一些已不实行的北宋法令,存16门,门下分类,排列敕、令、格、式、申明,“申明”载有时间,自元佑七年(1092)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宋史研究主题

宋史研究主题 1.(2015·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二模·38)(26分)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 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材料二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 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宋代文明深深的影响了世界。 ——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材料三科举制度被外四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宋太宗时在科举考试中开始使用糊名法。 (糊名法在当今中国各类考试中仍普遍使用。)明清时八股文是一种简单且良好的文章格式,采用这种方式来写文章,思维缜密,格式严整;但它一意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科举制度在1905年废止。在科举的存废和利弊上,不同学者观点不一。 ①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顾炎武 ⑦科举虽然不好,但是没有科举,那个时代更坏!——《疯狂的科举》潘剑冰 ③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钱基博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宋朝经济发展方面各有什么表现? (8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化为切人点,简要叙述宋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其对“欧洲文明”的影响。(12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若请你评价科举制度,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中国历史史实和学术研究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6分)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明理学;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的发展;宋史研究主题 【解析】(1)本小题需考生注意材料所给的突破性创新与渐进式创新的定义。第一小问回忆宋朝经济繁荣发展有突破性创新的表现:交子的出现、商业的繁荣发展商人地位提高。第二

浙江省历年本科鲁迅研究试题及部分答案

浙江省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鲁迅哪部小说被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A.《孔乙己》 B.《药》 C.《祝福》√ D.《狂人日记》 2.下列哪部作品收录于鲁迅《呐喊》小说集? A.《肥皂》√ B.《兔和猫》 C.《孤独者》 D.《为了忘却的纪念》 3.九斤老太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头发的故事》 B.《故乡》√ C.《风波》 D.《高老夫子》 4.鲁迅的两篇小说被称为代表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艺术最高水平的,其一《示众》,其二是 A.《祝福》 B.《示众》√ C.《孔乙己》 D.《阿 Q 正传》 5.《在酒楼上》把自己的生活道路概括为“像一只苍蝇饶了一点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的是 A.方玄绰 B.陈士成 C.涓生√ D.吕纬甫 6.“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小说( )中子君喊出的宣言,也是人的觉醒的声音。 A.《幸福的家庭》√ B.《伤逝》 C.《肥皂》 D.《离婚》 7.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故事新编》? A.《补天》 B.《理水》√ C.《复仇》 D.《铸剑》 8. 中老女人的遭遇所象征、展示的是精神界战士与他所生活的世界———现实人间的真 实关系:带着极大的屈辱,竭诚奉献了一切,却被为之牺牲的年轻一代(甚至是天真的孩子), 以致整个社会无情地抛弃和放逐。 √A.《颓败线的颤动》 B.《死地》 C.《吃白相饭》 D.《算账》 9.鲁迅的《文化偏至论》写于哪年? √A.1907 B.1908 C.1917 D.1919 10.“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 合理的做人。”选自哪个作品? A.《我之节烈观》√ B.《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C.《夜颂》 D.《导师》 二、双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5 小题 ,每小题 2 分 , 共 10 分 ) 11.下列哪些作品不属于《彷徨》? ?? A.《示众》 B.《祝福》√ C.《孔乙己》 D.《在酒楼上》 E.《离婚》 12.鲁迅小说创作具有哪两个特点? √A.“表现的深切” B.“思想激进” C.再现性强 D.理想主义√ E.“格式的特别” 13.鲁迅在《孤独者》这篇小说里,始终突出的是两个感受。而且都是趋于极端的,一个是极端 的感,一个是极端的感。 √(类)A.异端 B.兴奋 C.希望√D.绝望 E.反抗 14.鲁迅的杂文创作坚持开展哪两个原则? √A.文明批评 B.常态批评√C.社会批评 D.常情批评 E.文学批评 15.以下哪些著作曾对《铸剑》中的故事作过类似的记载? √A.《搜神记》√ B.《春秋》 C.《汉书》 D.《列异传》 E.《史记》

2003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综述

2003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取得较大成绩,在两宋货币史、宋元商业贸易、地域经济等方面有新的进展。出版专著、论文集有:姜锡东《宋代商人与商业资本》(中华书局02、12)、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汪圣铎《两宋货币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游彪《宋代寺院经济史稿》(河北大学出版社)、姜锡东、李华瑞《宋史研究论丛》第五辑(河北大学出版社11)、王颐《驾泽抟云——中外关系史地研究》(南方出版社06)、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10)、《李埏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收入宋代经济史方面的论文10篇(云南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论文集),现据笔者所见,作如下评述。专论姜锡东《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共分导论和正文十章,系统考察宋代商人与小农家庭的生产活动;官私商业的经营方式;商人的市场垄断与政府的反垄断;国有商业资本;宋代的盐商、粮商、布帛商;以及政府与商人的矛盾和宋代民间商业资本发展的重重阻力。对此前宋代商业研究中没有探讨或研究不够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做了认真缜密的分析论述。游彪《宋代寺院经济史稿》详细论述了宋代寺院经济的管理制度、经济状况、田产来源及经营模式、内部生产诸关系、寺院及僧人的赋役负担、寺院所经营的手工业及商业与高利贷、地区差异、内部阶级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客观地评价了宋代寺院经济在宋代、乃至中国古代史上所占的地位。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主要论述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及其原因,海外贸易与宋代商业的发展、海外贸易与宋代财政、政治和社会生活,海外贸易与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内容,指出中国古代包括宋代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占有的主导地位源于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超前发展的经济文化水平,而发展曲折迟缓的原因却在于中国古代的经济形态、封建王朝的贸易、华夷观念和重本轻末政策等等。另外对海南岛的开发、东南沿海市镇的兴起及铜钱的外流亦有新的探索。汪圣铎《两宋货币史》上下册,分述铸币管理;铜钱的供给、铸行、购买力;铁钱和特殊货币区;纸币的产生、演变及管理与形制;金银的供给、货币职能、形制、购买力、地位等。另外,作者对宋代货币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并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在1996年版的基础上主要增写了第三章,“制度变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二”专论制度变迁对经济重心南移的作用,重点讨论了关于国家界定产权问题、关于租金最大化问题、“统治者的权力扩散”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地域经济王社教《辽宋金元时期山西地区城镇体系和规模演变》认为辽宋金元时期山西地区城镇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宋金时期的快速发展和元代的衰落调整两个阶段.这一时期山西地区的城镇发展水平是比较落后的。宋金时期的快速发展实际上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城镇数量的增加不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发商品流通的需求增长所致,大多是出于军事或税收的需要而设(陕西师大学报4)。苏基朗《中国经济史的空间与制度:宋元闽南个案的启示》从宋元闽南的研究案例出发,探讨中国经济史上空间与制度概念,说明两者在表述复杂的长期经济表现时,不仅具有相当的解释功能,而且可以带来不少启示。文章触及宋元闽南经济发展的模式和阶段,区域经济地理整合现象,对海外贸易成本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长期经济表现可能构成的正面作用等(历史研究1)。陈丽霞《对区域经济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以宋代的区域经济研究为例,对区域经济史研究的内容、方法论、学科体系、现实意义等理论问题展开讨论(福建论坛1)。[!--empirenews.page--]陈勇勤《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移动引发的思考——两宋定都作为总变化轨迹上一个关键点》认为两宋定都涉及中国经济中心东移和东南移。首都与经济中心位移的总变化轨迹反映出,从西北到华北、到东南、再至华北,由此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1经济政策对经济实践的指导作用;2、西北与东南、区域差距;3、可以借鉴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经济中心移动及有关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流动问题(南都学刊4)。魏华仙《北宋东京节日消费》认为宋代东京的节日消费既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带动了城市相关行业和饮食、商业、零售业、娱乐业等的发展,同时这种节日消费又具有季节性、短暂性、两极分化和剥削性等特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3)。成荫《北宋

鲁迅研究现状

鲁迅研究现状 在当前市场经济繁荣,学术研究相对冷落的局面中,鲁迅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在数量和质量上尚属可观。一批老的鲁迅研究专家坚守在阵地,更可喜的是一批青年学者进入鲁迅研究领域。在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努力下,当前鲁迅研究的面有所扩大和深入,除了从传统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外,更从文化学、心理学、艺术学、语言学等等角度进行研究,对鲁迅的创作心理、个性心理、人格意识、文化心态、生命意识、情爱观、复仇观、趣味观等等进行探讨,力求写出作为普通人的鲁迅的复杂心态,特别是对过去较少触及的鲁迅的痛苦、忧患、孤独感、荒原感等作出阐述,使鲁迅的形象更趋向逼真和丰满。 对鲁迅作品的研究方面,当前多的是细读和重释,更重视对鲁迅文本的发掘。 在鲁迅与同时代人的研究方面也有所进展,对郭沫若、茅盾、瞿秋白、冯雪峰、郁达夫、周作人、胡适、林语堂等人的研究中,从另一个视角切入了鲁迅研究,从不同方面作了丰富和补充。近来除了研究鲁迅与一些著名人士的关系外,还扩大和深入到鲁迅与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之间的交往。 在鲁迅研究史料方面,也有新的发现。今年是毛泽东同志逝世20周年,经中共中央批准编辑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有两首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七绝,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鲁迅80诞辰而作(写于1961年)。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评价早已公之于世,但从未见到诗作。另一个重要史料的发现是:鲁迅茅盾致红军贺信的重见天日。它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共党史、鲁迅茅盾研究中的重要历史文献。 1996年7月1日新华社电讯宣布,在1936年4月17日出版的油印《斗争》(中共西北中央局机关报)第95期上,发现了鲁迅茅盾贺信的全文,贺信全文的发表,也纠正了以前流传中的谬误。 对鲁迅藏品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鲁迅遗留下的手稿、书稿、藏书、拓片、画像、木刻、印章、艺术品等等,都是宝贵的文物,对这些珍品进行整理、研究、出版,也是刻不容缓的事,这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海外鲁迅研究有了明显变化,过去由于政治偏见引起的对鲁迅的误解在逐渐化解。 当前鲁迅研究领域中有一些引起争议、形成新闻热点的问题。一位逝世已经60年之久的作家,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远去而淡化,相反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也是鲁迅的魅力所在。

唐宋史研究生参考书目

古籍:《新唐书》《旧唐书》《宋史》《资治通鉴·隋唐纪》《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唐六典》《唐律疏议》《宋刑统》《贞观政要》《续资治通鉴长编》《大唐开元礼》《政和五礼新仪》《东都事略》《唐会要》《宋会要辑稿》《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宋朝诸臣奏议》 《宋史纪事本末》《文献通考》《通典》《玉海》《册府元龟》唐宋史料笔记唐宋人文集等等 专著:《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方建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金明馆丛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 《隋唐史》,岑仲勉,中华书局1982年版 《隋唐五代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简明宋史》包伟民福建人民出版社 《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余英时,三联书店2004年版 《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 《宋代经济史》,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漆侠,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剑桥中国隋唐史》[英]崔瑞德编(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唐代礼制研究》,任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唐史史料学》,黄永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邓小南,三联书店2006年。 《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伊沛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期刊:《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史学月刊》《唐研究》《文史》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宋辽金元史) 网络: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网博士、硕士论文库

宋史入门书目

宋史入门 一、宋代的时空及历史地位 1、时间:绵延320年,经历18帝。(1)北宋九帝(960--1127):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2)南宋九帝(1127--1279):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恭帝、端宗、帝昺。晚宋史一般以宁宗嘉定元年(1206年)算起。 2、空间:较小,前不及秦汉、隋唐,后不及元明清。(1)北宋:东边至海,南及海南岛,西至大渡河,西北至西宁,北至大同。共有23路。(2)南宋:主要是北方的变化,与金为邻,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共有15路。详见《宋史·地理志》。 3、宋代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1)宋代的发展阶段。国内的封建社会后期说与日本的近世说。 (2)存留史籍丰富,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此前任何朝代难比。 (3)有不少值得研究的突出问题: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文化高度,国内民族问题,社会制度种种。 (4)有很多转折性因素,承上启下特点明显。 二、宋代(北宋)的基本国策 1、建国特点:一是没有大规模农民起义打击,由军事政变而来;二是经过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2、基本国策:(1)政治上:强化皇权。(2)经济上:不抑兼并。(3)军事上:守内虚外。(4)思想文化上:重文尊儒,三教并用。 3、后果:(1)积极面:维护统一,巩固统治;士风开放,文化繁荣。(2)消极面:积弊太重,因循保守,积贫积弱。 三、有关宋史的文献 1、基本知识查找:《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辽夏金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辽宋西夏金史》,《宋代官制词典》。 2、基本史籍: (1)纪传类:《宋史》、《东都事略》、《宋史翼》等。 (2)编年体:《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全文》、《宋季三朝政要》(附:《二王本末》)、《两朝纲目备要》、《续资治通鉴》等。 (3)政书类:《宋会要辑稿》、《通志》、《文献通考》、《宋大诏令集》、《玉海》等。 (4)纪事本末类:《长编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三朝北盟汇编》等。 (5)地理书:《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方舆胜览》、《舆地纪胜》、《岭外代答》、《诸蕃志》等。 (6)学术史:《宋元学案》及其《补遗》、《伊洛渊源录》、《道命录》等。

近十年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综述_一_

〔收稿日期〕1999-05-15 〔作者简介〕易木(1942-),男,河北玉田人,研究员、文学硕士,主要从事鲁迅研究。 *此文是笔者撰写的《近十年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综述》第四部分,第一、二部分已在《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3、4期发表,题中“外国”指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美国。  【学术史论】 近十年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综述 易 木1 姜英东2 (1.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2.辽阳市文化局,辽宁辽阳111001) 〔关键词〕鲁迅;比较研究;文化 〔摘 要〕近十年来,学术界对鲁迅与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美国诸国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鲜明的特点:研究重心由以往的与俄苏比较向与英、德比较转移,由与古典比较向与英、德比较转移,由与古典作家的比较向与现代作家的比较转移,由具体文本比较向作家整体精神世界和个性特征比较转移,研究主体则由中老年学者向中青年学者转移。 〔中图分类号〕I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0)01-0123-07 1 近十年鲁迅与法国文化的比较研究,较之鲁迅与英国文化的比较研究,明显薄弱,且仍主要局限 于鲁迅与波德莱尔的研究。张挺的《波特莱 尔及其〈恶之花〉与鲁迅及其〈野草〉之比较观》 较有特点:将两位作家的生平遭遇、情感历程亦引入文中进行比较,清晰地揭示出两作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触及了比较研究更高层次的命题——文学发展规律的问题。李铁军的《惨白与忧郁:在废弛的地狱边沿——〈野草〉与〈巴黎的忧郁〉比较研究》 提出,鲁迅与波德莱尔在相同的“艺术感应期”内,有着相同的创作倾向,但却显示出不同的艺术个性:一个从废弛的地狱边沿走出,一个却永远留在了那里。对于具体作品的比较分析亦较细致。黄乔生的 《鲁迅、波德莱尔及世纪病》 通过鲁迅收藏的波德莱尔著作(日、德文版)与鲁迅作品的比较,考察了鲁迅所受波氏之影响,认为两者都并不只是考虑个人,更关心全体,探究病因及治疗之法,只要还有人受着痛 苦的折磨,他们心里也就不可能不感受着“人间苦”。此文是较为标准的影响研究论文:重史料的勾稽探寻,以明影响发生的轨迹,又重视作品内容的“类似再现”。 马为民《罗曼?罗兰与〈阿Q 正传〉及 其他》!披露了罗曼?罗兰写给《欧洲》负 责人建议发表《阿Q 正传》法文译文的信 的全文,介绍了这封信的发现经过,以及法国鲁迅研究的情况。文中说,法国鲁迅研究专家米歇尔?鲁阿夫人领导的鲁迅研究小组同我国复旦大学合作,拟用十年时间出齐法文版《鲁迅全集》。 — 123—

唐史基本史料总结

唐史基本史料 基本史书:《资治通鉴》、《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亦称《五代史记》)和《大唐六典》是应当精读的基本史籍,其中尤其是《资治通鉴》一书,更应当经常反复地读,案头不可一日或缺。 精读史书:在精读上述基本典籍的基础上再涉猎一些诗集、文集和笔记之类的书籍。象《通典》、《册府元龟》、《唐会要》、《五代会要》、《唐律疏议》及《唐大诏令集》等书,如一时无暇通读,但起码也要经常翻检,熟习各书的体例和大体内容,以便在进行考释和从事专题研究时知道到哪一本书的哪一门中去查找史料。 重点的三史:《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唐史史料的来源:唐代最主要的历史原始记录是“起居注”。皇帝左右特置起居郎(有时称起居舍人),每天把皇帝的言论、行事如实记录下来,就是所谓“起居注”。史馆根据“起居注”中的原始记录加以整理、编纂,写成“国史”和历朝“实录”。五代人修《旧唐书》、北宋人修《新唐书》和《通鉴》时,就是主要从唐朝“国史”和“实录”中搜集史料的。今人除能看到温大雅所撰《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外,已读不到唐朝建国后的“起居注”。除《韩昌黎集》保留《顺宗实录》五卷外,其余历朝“实录”和“国史”已全部散佚。唐代“实录”只到武宗一朝,宣、懿、僖、昭、哀各朝“实录”均非唐人所撰,系宋代人宋敏求所补写。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知道,为什么《旧唐书》一书前半部比较精详而后半部舛错特别多,为什么《册府元龟》一书大部照抄“实录”,而宣宗以后用贾纬的《唐年补录》补足。 从目录学书籍中了解唐史:为了弄清唐、五代、北宋修史时隋唐二代史料在当时保存的情况,不妨参考一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和王尧臣等人所编的《崇文总目》,知道一点古籍著录的情况是非常必要的。其中尤其是《读书志》和《书录解题》二书,在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是很有地位的。此外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宋史·艺文志》也都是这一方面必读的史书。 读史时对后人成果的参考:譬如读两《唐书》时,不但要参考赵翼的《廿二史箚记》和《陔余丛考》、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及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等书,而且要读近人岑仲勉先生的《唐史余沈》等书。此外如吴兢的《新唐书纠谬》和赵绍祖的《新旧唐书互证》也应该加以参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辩证》,其中有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更当着意吸取,不能有所忽略。 注意各部史书的特点:譬如隋唐之际的很多跨代人物,在《隋书》本传中一般只写到隋亡,入唐以后的经历就只能到两《唐书》中去查找了,这就是《隋书》的特点之一。另外,《隋书》各志本来是《五代史志》,记载内容远不止有隋一朝,实际包括了北齐、北周、梁、陈及隋各代的史实,有时甚至远溯晋代。读《旧唐书》和《新唐书》,应当每纪、每传、每志都两书对照起来钻研,掌握各书的优点与缺点。譬如《旧唐书》多照抄“实录”,虽然修史的人加工较少,但保留了史料的原始面貌对我们却非常有利,尤其重要的是许多诏令、奏疏、书信都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对我们使用史料可以说是利莫大焉。修《新唐书》的欧阳修是宋代的古文家,由于过份强调“事增文省”,所以很多有价值的诏令、奏疏、书信或则被完全删去,或则被略写得面目全非。李密讨隋炀帝檄文是一篇农民起义的重要文献,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中均付阙如,只有在《旧唐书》中全部保留下来了。再如《新唐书》过份强调“文省”的结果,甚至连很多必要的年月也都失载,而我们运用史料却首先就重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性,在这一方面就只能求助于《旧唐书》和《通鉴》了。当然《新唐书》列传也不是全不如《旧唐书》,如《黄巢传》就是新胜于旧。此外,《新唐书》的“志”一般说来都优于《旧志》,尤其是《兵志》部份为正史的首创,更具有突出的地位。读《旧五代史》首先应知道这是清朝人的辑佚之作,并非完整的原著,所以不免有“割裂淆乱”之弊。欧阳修后来修《新五代史》,着意于运用“春秋笔法”,对史实记载不甚经意,尤其是篇幅不足,史料有限,所以今人治五代史,主要只能从《旧史》搜集资料了。司马光著《通鉴》、胡三省作《通鉴注》皆专取薛史,不据欧史,恐怕是有一定道理的。《通鉴》一书的特点之一是附以《考异》,司马光在《考异》中不仅进行了大量的考辨,而且引用了很多后人已无法看到的典籍,这些资料是非常珍贵的。此外,胡三省的注也有很高的价值。因此,读《通

近十年柳永研究综述_乐芳

2010年2月 第28卷第1期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Feb.2010 Vol.28 No.1近十年柳永研究综述 乐 芳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 柳永其人其作生动体现了北宋的部分生活,也为我们今天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文学研究者的不同解释,提供了多种可能。近十年的柳永研究,证实了这一解释学原理。 [关键词] 柳永;词;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6(2010)01-0055-06 北宋初期的著名词人柳永,曾经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近十年柳永词研究呈现繁荣态势,据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仅研究论文就超过340篇,比整个20世纪一百年间发表数量的总和还多。审视角度多样,研究范围不断扩展,许多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笔者仅就所见,对近十年来所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柳永其人研究 (一)关于柳永生平 柳永虽是著名的词人,但《宋史》没有为他立传,古籍中涉及柳永的记载虽也不少,但又多系传闻附会,真正可靠的资料为数甚少。因而,关于柳永家世与生平行迹考证就众说纷纭,至今无定论。自上个世纪以来,“知人论世”的批评传统,导致许多学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进入新世纪近十年也有一些关于柳永生平的文章。王辉斌《柳永生平订正》一文认为,柳永生于987年,于1031年考中进士,其卒后由王安石之弟王安礼与陈朝请共同营葬。《镇江府志》所载泗州判官、著作郎、太常博士诸职,均非柳永生前所任,所谓的《宋故郎中柳公墓志》,乃系一篇伪作。这个观点较为新颖,值得学术界进一步商榷[1]。曾大兴在《“柳永”辩正》文章中对《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吴世昌先生撰写的柳永词条进行细读发现三个问题,一是柳永的名和字及其改名换字的问题,二是柳永的婚姻及后嗣问题,三是群妓合资葬柳永及“吊柳会”的问题,对此三个问题分别作了很有见地的阐述,认为王辟之说柳永改名换字的原因“以疾”是对的,“永”者,长久之谓也。词条中提出柳永没有结过婚也是有误的,据康熙《崇安县志》卷七 载:柳永有子名,字温之,庆历六年贾黯榜。官至著作郎。另外关于群妓合资葬柳永及“吊柳会”也是以讹传讹,文中引用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云:永终屯田员外郎,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时,求其后不得,乃为出钱葬之。此种说法较可靠,这篇文章对以往的一些不是很可靠的说法进行了考证并得出具有说服力的见解,比较有新意[2]。 (二)柳永的悲剧命运探讨 袁美丽《试论柳永人生悲剧的深层文化意蕴》指出柳永流连风月,终生沉沦,堪称悲剧的一生。文章认为造成其悲剧的原因是上层统治者视柳词为“小词”,“好为淫冶讴歌之曲”,有伤风化;另一方面,柳词 [收稿日期] 2009-07-13 [修定日期] 2009-12-09 [作者简介] 乐芳(1978-),女,江西上饶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2007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 55 ·

《旧五代史》书中可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十国各朝均有实录

《旧五代史》书中可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十国各朝均有实录 《旧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成书于北宋,原名是《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书中可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旧五代史》五代各自为书。共一百五十卷,纪六十一,志十二传七十七。按五代断代为书,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各十余卷至五十卷不等。各代的《书》是断代史,《志》则是五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杂传》则记述包括十国在内的各割据政权的情况。

这种编写体例使全书以中原王朝的兴亡为主线,以十国的兴亡和周边民族的起伏为副线,叙述条理清晰,较好地展现了这段历史的面貌。对于南方和北汉十国以及周围少数民族政权如契丹、吐蕃等,则以《世袭列传》、《僭伪列传》、《外国列传》来概括。因此这部书虽名为五代史,实为当时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各民族的一部断代史。 《旧五代史》于北宋初期开始编写,那时五代时期的各朝“实录”基本没有散失,又有范质的《五代通录》作底本,再加上编书者对史料比较熟悉,因此成书时间很快,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 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张瞻、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七人同修;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薛居正 薛居正(912年-981年)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名臣、史学家。

最新表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集释备课讲稿

表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集释 一、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举、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例:《元史?贾鲁传》:“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授给、给予官职。 例:《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二、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废:废黜,放逐如: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吕后本纪》 三、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