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饮膳正要中的养生思想

浅谈饮膳正要中的养生思想

《饮膳正要》是元朝著名饮医忽思慧元天历三年(1330)著成。是现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饮食养生专著,全书三卷,卷一讲养生避忌卷二讲原料,饮料和食疗,卷三讲粮食、蔬菜、各种肉类和水果等,该书的名称虽为《饮膳正要》,但内容包括了养生之道,医疗卫生,以及历代名医的验方、秘方和具有蒙古族饮食特点的各种肉、乳食品,其中,养生作为本书最鲜明的特色为后世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笔者认为,研究探讨本书的养生思想,掌握其养生原则与方法,对我们充实发展中医养生学以及人类健康事业也是至关重要的。1养生避忌,

正好比古人行医初学者,最重视两药配伍产生毒性不仅没有奏治病之功,反而会引起扼杀生命之过失,所以,宋朝医家总结了十八反十九畏,警示后带行医之辈铭记在心。忽思慧作为饮膳太医创造性的借鉴前人医学上中药配伍提出了养生避忌,旨在从医药学从病因学方面严谨的阐述养生对预防治疗疾病的关键性饮食禁忌指食之不宜的诸般情况,是饮食养生的重要部分。《饮膳正要》强调:“若贪爽口而忘避忌,则疾病潜生。”忽思慧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避忌方法,包括养生避忌、饮酒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四时所宜,说明饮食须斟酌何者为宜、何者为忌,以趋利避害。养生避忌除上述所谈之外,又言及一些保健措施,如“凡热食有汗勿当风,发痉头痛。”“皆忌空腹。”“一日之忌暮勿饱食。”“食勿言”等。乳母食忌“子有病无病亦在乳母之慎口,如饮食不知避忌,倘不慎行,贪爽口而忘身适性致疾,使子受患,是母令子生病矣。”“乳母忌食寒凉发病之物。”3饮酒避忌酒能行药势、杀百邪、去恶气、通血脉、消

忧愁。忽思慧在“饮酒避忌”中认为“酒,··。…少饮尤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饮过度,丧生之源”等。四时宜忌((饮膳正要》中指出:“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寂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服药食忌《饮膳正要》提出“服药不可多,如生芫要及蒜、杂生菜、诸滑物肥猪肉、犬肉、油腻物、鱼膳腥擅

等物。等至于妊娠食忌,虽然论述较多,但是有些具有主观意念、封建迷信的色彩,诸如“食兔肉令子无声缺唇”、“食鳖肉令人项短”等,需要甄别。随着科学时代的发展,切勿刻舟求木

2药食同源,食膳治病

孙思邈曰:谓其医者,先晓病源,知其所犯,先以食疗,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十去其九。故善养生者,谨先行之,摄生之法,岂不为有裕矣。这就是说医者在施行医术的时候,切勿只一惯的劈头就的用药物攻治,而是视察病情后先以药膳食疗之,许多病本来可以用食物就可以治愈,这也是中医养生独特功能之处,药膳养生以治病。2.1药膳治病,种类繁多以食物治疗疾病《饮膳正要》卷二记载食疗方六十一则,每个食疗方中均标明主治、原料组成、烹饪方法。涉及的病种较多,如肾虚腰痛,虚劳瘦弱、腰膝无力,阳萎,五劳七伤,耳聋,赢瘦,心烦不得眠;脾胃虚弱心腹冷痛,赤白泄痢,湿痹,水肿,消渴,小便不通,脚气,中风,久痔下血不止等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如记载生地黄鸡“治腰背疼痛,骨髓虚损,不能久立,身重气乏,盗汗,少食,时复吐利”;葛粉羹“治中风,心脾风热,言语赛涩,精神昏馈,手足不遂”;卿鱼羹“治脾胃虚弱,泄痢,久不搓者,食之立效”等。

2.2 原料丰富,博采中外。博采中外博采中外各民族所长,蒙汉结合为主,荟奔10个民族和地区饮膳,为其他医药文献所少见。不仅有蒙古的颇儿必汤(羊辟膝骨),有新疆的“哈昔泥”,畏兀儿的拥罗脱因(茶饭名),以及回茄饮食之“秃秃麻食”,回回豆子(那合豆)、赤赤哈纳(酸刺)等《四部医典》中的“干姜、草菠、胡椒、石榴、官桂、砂仁’在《饮膳正要》中经常使用。西夏民族的“河西米汤粥”.“河西肺”;西番的“咱夫兰”;南国的“乞囊麻鱼”、新罗参(彰鲜人参);西天(古印度)的/\儿不汤(茶饭名)、撒速汤(茶饭名)还有“烧水札”、“柳蒸羊”等少数民族独特的肴撰制法。所用原料一般以食物为主,药物为辅。即使添加药物,也均是性味比较平和之品如荆芥粥取荆芥穗一两、薄荷叶一两、豆豉三合、白粟米三合。煮粥食之。治中风言语誊涩,精神昏馈,口面歪斜。又如卿鱼羹,取大卿鱼二斤、大蒜两块、胡椒二钱、小椒二钱、陈皮二钱、砂仁二钱、革拔二钱。葱姜盐料物蒜人鱼肚内,煎熟作羹,五味调和。空心食之。治脾胃虚弱,泄痢久不痉者,

食之立效。在食疗方的选料方面为后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3调养饮食,习惯调节身体“食饮有节”方面,提出“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认为“盖饱中饥,饥中饱,饱则伤肺,饥则伤气。若食饱,不得便卧,即生百病”川’。其实,早在晋代,葛洪就有“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的名论。曾国藩也说“量腹节所受,量腹二字最妙……不欲极饥而便食,食戒过饱,不欲极渴而便饮,饮戒过多”。可见,讲求饮食适度是古代养生家保身原则之一,虽然“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贪食口味过甚,饮食失中,则必然会致使百病丛生。在行为方面,忽思慧指出“立、坐、行、卧、视”不可久,以及“食饱勿洗头”的论断。还有在食药性味选择、摄取量、原料选取等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多“中和”思想。2.4 饮食卫生,《饮膳正要》卷二设有“食物利害”一节,使人知晓食物利害而避之。所谈内容大多为饮食卫生问题。如谷类食品:“麦有臭气不可食。”肉类食品:“诸肉非宰杀者勿食。”“诸肉臭败者不可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海产品:“海味糟藏之属或经湿热变损日月过久者勿食。”水果食品:“诸果核未成者不可食。”“诸果虫伤者不可食。”菌类食品:“木耳赤色者不可食。2.5谨和五味,不易防止走偏五味人五脏,各有所用,气味合和而食之则补精益气,不宜偏嗜,《饮膳正要》强调五味不可偏走。酸:“酸涩以收,多食则膀胧不利为瘾闭。”“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苦:“苦燥以坚,多食则三焦闭塞为呕吐。”“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辛:“辛味熏蒸,多食则上走于肺,荣卫不适而心洞。”“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咸:“咸味涌泄,多食则外注于脉,胃竭咽燥而病渴。”“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甘:“甘味弱劣,多食则胃柔缓而虫过,故中满而心闷。”“甘走肉,肉病勿多食甘。”

31保养之道,

忽思慧说:“夫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而寿’夕川.上古时候的人,懂得修身养性、保养身心健康和保养生命的道理和规律,适应四季气候的阴阳变化规律,调养身心.他们对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劳逸适度,所以能养身保命而寿命长.他说的道理,完全符合《黄帝内经》提出的养生观点和方法,如“法于

阴阳”就是顺应正常气候、异常气候的阴阳变化,“和于术数’夕则是按照养生的方法和道理去做,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的特点去

忽思慧指出:“保养何以能安其身,保养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调顺四时,节慎饮食,起居不妄,使以五味调和五脏,五脏和平,则气血资荣、精神健爽,心志安定,诸邪自不能入,寒暑不能袭,人乃怡安.夫上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己病.言语切中,讲得入理,这些都关系到人体健康,值得我们借鉴.1顺应四时养生:忽思慧提到的“调顺四时”,说的就是要按照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各部分的机能,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这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人们很明显地感受着四季变化对身体、对生活的影响,如果对春夏秋冬的变化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养身体,则必然会吃大亏.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祖国医学根据机体与自然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防老和保健等问题,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的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从而提出四季养生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春夏阳气盛,应顺其生长之气养阳;秋冬阴气盛,应顺其收藏之气以养阴.而春夏所保养的阳气,又为秋冬的收藏作准备;秋冬所保养的阴气,又为翌年春夏的生长作准备.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四季更替、日夜轮回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生理和病理,养生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2调节情志养生:忽思慧提出的“精神健爽,心志安定,诸邪自不能入”,则是强调了精神愉快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作用,这与当今医学观点是相同的.精神,实质上是精、气、神,古代养生家誉之为三宝,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通过调养心神、舒畅情志的方法,可以保持人体心理平衡.3保养养生;养生之法重在保养,忽思慧指出的:“夫安乐之道,在乎保养,保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与盖不适其性而强.故养生者既无过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药者,不若善保养……善摄生者,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阻,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勤内固,不劳神,不劳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夕川这里提到的保养之道,正是养生中重要的环节,,吃药不如善于保养,这种思想更启示

人们需要利用保养之道达到身体强健的目的,而不是等到生病靠药物治疗,这也符合了不治已病治未病根本的指导思想,对解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亚健康人群日益剧增提供有非常重要的预防治疗方法和对现代中医养生提供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4结束语《饮膳正要》作为

从而创立了中医养生独特的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让我们深研《易》理,尽启其秘,以促进中医养生学的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