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食物过敏诊治建议

婴幼儿食物过敏诊治建议
婴幼儿食物过敏诊治建议

近20年来儿科疾病谱发生改变[1],过敏性疾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持续增加,其中过敏性疾病累及约25%的儿童[2]。发达国家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约为3%~6%;美国近十年来食物过敏的儿童患病率上升了18%[3];近5年英国儿童花生过敏患病率增长了1倍[4]。我国目前尚无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全国患病率资料。,1999年蓖庆地区报告0~24个月婴幼儿食物过敏的检出率为3.5%~5.1%[5];10年后(2009年)再次渊查的结果显示婴幼儿食物过敏的检出率为7.0%~9.2%[6],提示我国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可能亦呈上升趋势。虽然多数食物过敏可随年龄增长而自愈,但研究显示婴幼儿期食物过敏可能会增加儿童后期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7-8]。

为推动我国儿童食物过敏,特别是婴幼儿食物过敏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进展,2010年2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邀请儿童保健、免疫、消化、呼吸等专、世专家,参照200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制订的“婴儿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9],经集体讨论后撰写本建议。本建}义仅就婴幼儿的食物过敏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未涉及食物过敏以外的过敏性疾病。

一、定义

1.食物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to food):由食物或食物添加剂引起的所有临床异常反应,包括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和食物中毒,前两者合称为食物的非毒性反应。

2.食物过敏(food allergy):免疫机制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即食物蛋白引起的异常或过强的免疫反应,可由IgE或非IgE介导。表现为一疾病群,症状累及皮肤、呼吸、消化、心血管等系统[10]。

3.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FI):非免疫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包括机体本身代谢异常(如乳糖酶缺乏)或是机体对某些食物内含的药物成分(如久置奶酪中含的酪胺)的易感性增高等[11]。

二、常见的食物过敏原

婴幼儿时期,90%的食物过敏与牛奶、鸡蛋、大豆、小麦、花生、鱼、虾、坚果类等8种食物有关。花生、坚果类过敏可持续数年,甚至成年后。

三、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与其他过敏性疾病相同,遗传因素仍然是食物过敏的易患因素。父母或同胞患有花生过敏者,其患

病的危险性将上升7倍[12];若同卵双生子之一患花生过敏,另一子患病风险较正常人群高10倍[13]。因此,特应性疾病(包括哮喘、变应性鼻炎、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家族史阳性者(至少一位一级亲属患过敏性疾病)[14-1 5]和曾发生食物或环境过敏原致敏[16]的儿童视为高危儿。

2.环境因素:剖宫产、过早或过晚引入固体食物[17-19]、过多摄人维生素制剂、烟草烟雾暴露等可能会增加食物

过敏的发病风险[20-21]。

四、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根据免疫机制的不同可将食物过敏分为[22]:①IgE介导(速发型);②非IgE介导(迟发型);③IgE/非IgE介导(迟发型)3类(表1)[22]。

婴幼儿食物过敏最常受累的器官为皮肤、胃肠道、呼吸道及黏膜,且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故易误诊或漏诊。症状反复出现或常规治疗无效时(如反复不明原因腹泻时)应考虑排除食物过敏。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与免疫机制、受累器官、食物抗原不同有关,轻者仪表现为皮肤、胃肠道症状;重者可出现呼吸循环系统改变,甚至休克、死亡(表1)。

表1食物过敏免疫机制及累及的靶器官[22]

免疫机制发生时间累及的器官、系统

胃肠道皮肤呼吸系统

IgE介导(速发型)a 摄入或接触食

物后数分钟到

2h内出现症状

口腔过敏综合征(瘙痒、唇/舌/腭/喉轻度肿胀);

胃肠过敏反应[恶心、腹痛、呕吐(或)和腹泻]

荨麻疹(风团、红斑);

血管性水肿

鼻结膜炎(流涕、流泪、鼻充血、眶周肿

胀瘙痒、打喷嚏);支气管痉挛(喘鸣、哮

喘)

IgE/非IgE 介导(迟发型) 摄入食物后数

小时或数天后

发生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食管炎(吞咽障碍、进食

困难、呕吐、腹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胃

肠炎(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体重下降)

特应性皮炎(慢性、反复

发作性、具有典型分布

的瘙痒性皮疹)

哮喘

非IgE介导(迟发型) 摄入食物后数

小时或数天后

发生

直肠炎(多见于1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婴儿,表

现为轻度镜下或肉眼血便);直肠结肠炎;小

肠结肠炎(多见于婴儿,表现为呕吐、腹泻、

生长障碍或黑粪症);谷胶过敏性肠病(婴幼儿

表现不明显,可发生脂泻、体重下降、营养素

缺乏)

疱疹样皮炎(皮肤伸侧

对称性瘙痒性水疱疹)

含铁血黄素沉着病(婴幼儿较罕见,表现

为复发性肺炎、缺铁性贫血、生长障碍等) 注:*IgE介导(速发型)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心律紊乱、眩晕等全身表现

目前仅有较明确的关于牛奶过敏临床症状程度划分,判断其他食物过敏临床症状程度时可参考牛奶过敏症状的判断标准。牛奶过敏的临床表现为[23]:

1.轻~中度牛奶过敏:具有1种或多种下述症状者:①胃肠道:反复反流、呕吐腹泻、便秘(伴或不伴肛周皮疹)、便血、缺铁性贫血;②皮肤:特应性皮炎、唇或眼睑肿胀、血管性水肿、非感染性荨麻疹;③呼吸系统:非感染性流涕、慢性咳嗽及喘息;④一般情况:持续肠痉挛(每天3h,每周3次,持续3周以上)。

2.重度牛奶过敏:具有一种或多种下述症状者:①胃肠道:由于腹泻、呕吐或反流造成的生长障碍、拒食、中到大量便血造成血红蛋白下降、蛋白丢失性肠病、内镜或组织学证实的肠病或溃疡性结肠炎;②皮肤:特应性皮炎伴有生长障碍、低蛋白性贫血或铁缺乏性贫血;③呼吸系统:伴有呼吸困难的急性喉头水肿或支气管阻塞;④严重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

五、诊断步骤

目前确认的食物过敏诊断标准仍限于IgE介导的速发型反应,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体检、临床表现、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血清食物特异性IgE检测筛查,以及食物回避试验(elimination diets)与食物激发试验(food challenges)。食物激发试验为确诊依据。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尚无标准的诊断方法,但仍由食物激发试验确诊。诊断流程见图1。

注:皮肤点刺、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均为体内试验,可能诱发出严重过敏反应。应慎重;当不具备诊断条件时,

需转诊至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疗单位,以明确诊断

图1 食物过敏诊断流程

1.病史及体检:

(1)病史询问:当疑诊食物过敏时,应特别详细询问、记录相关内容以发现症状与可疑致敏食物的关系,包括:①某些症状(如眼肿、流泪、皮疹、腹泻等)出现是否与某种食物摄入有关;②可疑食物的摄入量;③摄入可疑食物到出现症状的时间;④其他时间进食相同食物是否出现相同症状;⑤最近一次出现症状的时间;⑥症状出现的频率;⑦有无其他因素影响,如运动;⑧诊治情况,如曾诊断为何疾病,治疗效果如何;⑨有无食物污染的可能性等。家长若能提供2周的儿童饮食日记、相关症状及用药情况,将有助于医生发现可疑食物与症状之间的关系。儿童饮食日记所获信息是前瞻性的、比较可靠。

可靠、详细的临床资料可为进一步诊断提供依据,但诊断价值仅为50%[24]。

(2)体格检查:食物过敏的症状、体征常无特异性,应注意食物过敏易累及的器官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的相关体征。

2.SPT:为筛查试验。多数研究表明SPT阳性预报正确率<50%,SPT阴性预报正确率在1岁后的幼儿>95%,故目前SPT仍被认为是排除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的较好方法[25]。进行SPT需设阳性对照(组胺液10mg/ml)及阴性对照(生理盐水)。当阳性对照丘疹平均直径≥3mm,阴性对照丘疹平均直径<3mm时,食物抗原SPT反应的丘疹平均直径较阴性对照大3mm为阳性[25-26]。以0~(++++)表示SPT结果为定性记分,不够客观,可靠性差,已不在临床使用[27]。

因SPT为体内试验,故在测试前必须准备急救药品,如苯海拉明、地塞米松、1‰肾上腺素等。对病史中曾有明确高度过敏症状发生者(如过敏性休克),可考虑进行体外检测(如食物特异性IgE测定)。

此外,因婴儿皮肤肥大细胞数量和体内IgE浓度低,SPT阴性预报正确率仅为80%~85%。因此,对病史提示食物过敏,SPT结果<3mm的婴幼儿(<18个月者),或大的红晕而丘疹<3mm尚不能确定结果者,均应经激发试验确诊[28]。但SPT阳性、病史中有明确的对特定食物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患儿不宜进行激发试验[29-30]。对病史中曾有明确高度过敏症状发生者(如过敏性休克),可考虑进行食物特异性IgE检测。

3.食物特异性IgE检测(sIgE):sIgE检测仍为筛在性试验,临床常以≥0.35kIU/L为阳性界值点。研究显示[31 -34],体外测定血清中sIgE水平可以提供更有效的阳性和阴性预报率;但slgE值<0.35klU/L时,少数亦可出

现过敏反应(即假阴性)[34]。因此,当临床疑诊食物过敏时,即使sPT及sIgE结果阴性,仍应进行食物激发试验。

4.食物激发试验:对于临床病史疑诊、SPT或sIgE(+)、经可疑食物回避后症状改善者;病史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但SPT或sIgE(+)者可经激发试验确诊。

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食物过敏的最可靠的方法,包括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open food challenge,OFC)、单盲食物激发试验(sing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food challenge, SBPCFC)和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food challenge,DBPCFC),其中DBPCFC为诊断的“金标准”。3岁以下的儿童心理因素几乎不会对试验的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可用OFC确诊[34-35]。食物激发试验过程可能诱发严重过敏反应,须在有抢救设备并有诊断食物过敏经验的医院进行,仔细记录试验过程儿童的生命体征变化。OFC开始前,需停用一切可影响激发试验结果的药物(如组胺、激素等)1~2周,并回避所有可疑致敏食物2~4周。将可疑致敏食物以不能引起症状的小量加入普通食物中,逐渐增量至常量。每次加量前仔细观察相应的临床症状,监测生命体征。一旦出现有关临床表现时即停止OFC。院内观察2h无特殊反应者,应指导家长离开医院后继续观察儿童表现,仔细记录症状。可疑食物诱发出症状即为阳性,可确诊为食物过敏。

六、干预

虽然食物过敏常会随年龄增长而出现耐受,但早期的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治疗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网避致敏食物而阻止过敏症状的发生;二是通过药物使已出现的过敏症状得以缓解。食物过敏治疗需要多专业协作,如儿科(监测生长发育等)、营养师、皮肤科、呼吸科、消化科医生参与。若食物过敏症状严重,应及时转诊至相关科室,由专科医生进行治疗。

1.饮食治疗:

(1)严格回避致敏食物:是目前治疗食物过敏惟一有效的方法。所有引起过敏的食物应从饮食中完全排除,同时选用可保证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其他食物进行替代。为避免长期回避造成儿童营养不良或过早接触致敏食物,

建议每3~6个月重新评估以调整回避性饮食治疗时间[29]。对有过敏性休克家族史、坚果或海产品过敏、曾发生严重过敏症状的儿童,饮食回避的时间应适当延长。

(2)食物替代品:牛奶是婴儿的营养必需品,对于患有牛奶过敏的婴幼儿,采用恰当的食物替代非常重要。人乳喂养的牛奶过敏婴儿,建议继续人乳喂养,但母亲应回避含牛奶蛋白的食物[15]。由于牛奶回避可能影响母亲的营养素摄入,故哺乳期母亲也应定期进行营养评估[36]。非人乳喂养的牛奶过敏婴儿,可选用氨基酸配方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氨基酸配方不含肽段、完全由游离氨基酸按一定配比制成,是牛奶过敏婴儿的理想食物替代品。深度水解蛋白配方是将牛乳蛋白通过加热、超滤、水解等特殊工艺使其形成二肽、三肽和少量游离氨基酸的终产物,大大减少了过敏原独特型表位的空间构象和序列,从而显著降低抗原性。因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口感较氨基酸配方好,且>90%的患儿可耐受[37],故中度食物过敏考虑首选深度水解蛋白配方。若患儿不能耐受深度水解蛋白配方或为重度牛奶过敏、或多食物过敏时,应采用氨基酸配方进行治疗[23,38-39]。过敏症状严重、非IgE介导的食物蛋白肠病等伴生长障碍者建议首选氨基酸配方(要素饮食)[40]。由于大豆与牛奶间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和营养成分不足,一般不建议选用豆蛋白配方进行治疗;经济确有困难且无豆蛋白过敏的≥6月龄婴幼儿可选用豆蛋白配方进行替代治疗[40]。不建议采用羊奶或其他动物乳进行替代治疗[15]。

单一的鸡蛋、大豆、花生、坚果及海产品过敏者,因其并非婴幼儿营养素的主要来源,营养成分可由其他食物提供,故回避不会影响婴幼儿营养状况。对多食物过敏的幼儿,可选用低过敏原饮食配方,如谷类、羊肉、黄瓜、菜花、梨、香蕉、菜籽油等,仪以盐及糖作为调味品;同时应密切观察摄食后的反应,以减少罕见食物过敏的发生。

饮食回避治疗过程中应由儿科医师、营养师共同监测患儿的体格生长及营养状况,制定一组不含或仅含极少致敏原的饮食方案。建议给儿童建立救助卡片,包括过敏食物、处理方法、联系人等信息,供发生紧急情况使用。教育家长阅读商品的饮食成分表,避免购买含致敏食物成分的食品。

2.药物治疗:发生过敏性休克时需它即按常规处理。严重的过敏症状可短期采用药物缓解,如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糖皮质激素等(详见“婴儿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9])。

七、预后

80%~85%的牛奶、鸡蛋过敏儿童3岁时可获得免疫耐受;花生、鱼、大豆、坚果过敏持续时间较长;多食物过敏不易获得免疫耐受或获得耐受需要的时间延长。

八、预防

虽然过敏性疾病家族史是儿童发生食物过敏的高危因素,但研究显示>50%的食物过敏儿童并无明确家族过敏史[41-43]。因此,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将儿童人群均作为预防对象。参考多国婴儿食物过敏的诊疗常规和我国国情,我国婴儿食物过敏预防对象宦为高危婴幼儿。早期发现高危儿、早期干预,避免或减少过敏原的暴露,抑制致敏后疾病发生尤为重要[44-47]。因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不明确,故预防的效果不确定。

1.母亲妊娠及哺乳期干预:少数文献表明,控制母亲妊娠期、哺乳期饮食可预防婴儿过敏性疾病,如花生过敏和特应性皮炎;也有研究发现,此种饮食干预对于减少儿童期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没有帮助[48-49]。为避免母亲、胎儿或婴儿营养不良,目前尚不推荐控制母亲妊娠期、哺乳期饮食。

2.纯母乳喂养:高危儿应纯母乳喂养至少4个月,有助于降低2岁内儿童特应性皮炎及牛奶过敏的累积发病率。

3.低敏配方:对不能纯母乳喂养的高危儿,采用水解配方可阻止或延缓特应性皮炎的发生;部分水解及深度水解配方均有效,但尚无用氨基酸配方进行预防的资料。深度水解配方优于部分水解配方,但价格较昂贵不为预防首选。不主张采用豆蛋白及羊奶配方预防婴儿牛奶过敏。

4.固体食物引入:世界卫生组织(WHO)主张在6月龄后引入固体食物,包括高度致敏的食物,如鸡蛋、鱼、花生等,但目前缺少证据支持此方法可有效预防过敏性疾病发生;可能对高危儿及早产儿有帮助。近年研究提示诱导婴儿产生黏膜免疫耐受的关键时期可能在4~6月龄[50]。因此6月龄后引入固体食物能否预防特应性疾病的发生尚存在争议。

5.益生菌等:益生菌制剂、免疫调节性营养食物(如ω3)有助于减少生命早期过敏症状,但能否长期预防过敏性疾病发生尚缺少证据支持。

6.环境干预:母孕期及婴儿期减少吸入性过敏原暴露、避免烟草烟雾暴露可能对延缓过敏性疾病发生有一定帮助。

婴幼儿食物过敏诊治建议(2011版)

婴幼儿食物过敏诊治建议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近20年来儿科疾病谱发生改变,过敏性疾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持续增加,其中过敏性疾病累及约25%的儿童。发达国家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约为3-6%;美国近十年来食物过敏的儿童患病率上升了18%;近5年英国儿童花生过敏患病率增长了1倍。我国目前尚无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全国患病率资料。1990年重庆地区报告0-24个月婴幼儿食物过敏的检出率为3.5-5.1;10年后(2009年)再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婴幼儿食物过敏的检出率为7.0-9.2%,提示我国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可能亦呈上升趋势。虽然多数食物过敏可随年龄增长而自愈,但研究显示婴幼儿期食物过敏可能会增加儿童后期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 为推动我国儿童食物过敏,特别是婴幼儿食物过敏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进展,2010年2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邀请儿童保健、免疫、消化、呼吸等专业专家,参照200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制定的“婴幼儿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经集体讨论后撰写本建议。本建议仅就婴幼儿的食物过敏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未涉及食物过敏以外的过敏性疾病。 一、定义 1.食物不良反应:由食物或食物添加剂引起的所有临床异常反应,包括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和食物中毒,前两者合称食物的非毒性反应。 2.食物过敏:免疫机制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即食物蛋白引起的异常或过强的免疫反应,可由IgE或非IgE介导。表现为一疾病群,症状累及皮肤、呼吸、消化、心血管系统。 3.食物不耐受:非免疫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包括机体本身代谢异常(如乳糖酶缺乏)或是机体对某些食物内含的药物成分(如久置奶酪中含的酪胺)的易感性增高等。 二、常见的食物过敏原 婴幼儿时期,90%的食物过敏与牛奶、鸡蛋、大豆、小麦、花生、鱼、虾、坚果等8种食物有关。花生、坚果类过敏可持续数年,甚至成年后。 三、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与其他过敏性疾病相同,遗传因素仍然是食物过敏的易患因素。父母或同胞患有花生过敏者,其患病的危险性将上升7倍;若同卵双生子之一患花生过敏,另一子患病风险较正常人群高10倍。因此,特应性疾病(包括哮喘、变应性鼻炎、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家族史阳性者(至少一位一级亲属患过敏性疾病)和曾发生食物或环境过敏原致敏的儿童视为高危儿。 2.环境因素:剖宫产、过早或过晚引入固体食物、过多摄入维生素制剂、烟草烟雾暴露等可能会增加食物过敏的发病风险。 四、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根据免疫机制的不同可将食物过敏分为:①IgE介导(速发型);②非IgE介导(迟发型); ③IgE/非IgE介导(迟发型)3类(表1)。 1.轻--中度牛奶过敏:具有1种或多种下述症状者;①胃肠道:反复反流、呕吐腹泻、便秘(伴或不伴肛周皮疹)、便血、缺铁性贫血;②皮肤:特应性皮炎、唇或眼睑肿胀、血管性

2、婴幼儿食物过敏的消化系统表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 李在玲 写在课前的话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近20年来,过敏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增加的趋势,WHO 曾经预测,过敏性疾病将是21世纪的流行病,当然儿科医生更加关注,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纵观人们对食物过敏认识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公元前2737年,当时有一种传说,神农帝建议怀孕期间的妇女不要吃马肉,以防止出皮疹。古罗马学者Lvcretius 曾经提出,食物对一些人来说是美味,而对另一些人来说确是毒药。 孩子的免疫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会出现食物过敏吗? 一、病例 (一)病例1 患者是一个足月小样儿,当时是以吸入性肺炎收入我院NICU 治疗。为了防止吸入性肺炎继发感染性肺炎,所以应用了抗生素,在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患儿出现了严重的皮疹,以及涉及了肾脏、肝脏和心脏的多系统的损害,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和临床观察后除外了败血症,考虑是药物超敏反应,所以把所有的抗生素以及其他的药物停用,在停用以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出现了明显的改善。 这张照片显示了患儿当时的临床状况,我们可以看到下肢有一些充血性的散在的皮疹,在躯干部皮疹已经逐渐的消退,出现了色素沉着和脱皮的情况,他的肝脏开始是明显增大的,在病程过程中,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的减小。目前患儿已经全部恢复正常他的生长发育也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患儿为足月儿,以低血糖入院。为了治疗低血糖给予患儿强地松1/5片,吃完以后,在几小时内出现了前身皮肤的改变。 这张照片显示了患儿当时的皮肤改变的情况,和躯体以及上肢、面部的皮肤改变情况一样,下肢皮肤呈现出明显的潮红状态,没有明显的充血性的皮疹,也没有明显的蜂团样的改变,没有明显的脱皮和明显的皮损,过几个小时以后,这种潮红的情况明显的减退。在除外了其他皮肤性疾病以后,考虑是因为药物引起的。 上述两个病例主要反应了新生儿对于药物的一个过敏反应。在日本的一篇报道显示,在新生儿中有0.21%的患儿可能会出现牛奶蛋白过敏,而在于< 1000g 的新生儿中有0.35% 的患儿可以出现牛奶蛋白过敏。通过我们的临床实践以及文献报道可以看出,小年龄组的儿童确实有过敏反应存在,甚至可能会出现食物过敏,而过敏反应的发生的机制可能和Th1—Th2细胞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系,Th1细胞占优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感染性疾病,而Th2细胞占优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过敏性疾病,如果两者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患儿就是一个健康的表现。除此之外,还可能跟患儿所处的环境以及患儿的遗传学背景有关。 (三)病例3 这是一个6个月的女婴,从3个月开始出现腹泻,大便每天5—6次,大便性状多样化,有的时候是水样便,有的时候是糊状便,偶尔还会有含有血丝,大便常规基本上是正常的,但有时候会显示白细胞5—6个,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1—2个,每高倍镜视野。潜血偶尔会有阳性的结果,家长非常焦虑,他辗转了许多医院了,最后来到我院就诊。患儿的生长发育没有受到影响,但是从5个月开始患儿的生长体重的增长速度开始减慢,患儿没有明显的感染征象,大便培养也是呈阴性的结果,但是有一些大夫给患儿应用了抗生素治疗,但是患儿腹泻的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来我院以后,我们除外了乳糖不耐受、遗传代谢以及免疫缺陷病引起的腹泻,考虑可能是因为食物过敏而引起的患儿腹泻。因为妈妈有食物过敏的病史。 另外我们给孩子做了过敏原的检测,主要是测了特异性血清IGE抗体以及特异性血清IGG抗体,这两项试验都显示了牛奶鸡蛋和鱼虾的一个阳性的结果。根据这些病史,以及妈妈的过敏史,以及检测的结果,我们考虑患儿诊断为食物过敏。患儿因为是母乳喂养,所以我们嘱咐妈妈进行严格的回避饮食,主要是针对牛奶、鸡蛋和鱼虾进行回避,2周以后患儿腹泻的情况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婴幼儿食物过敏及其营养防治研究进展

婴幼儿食物过敏及其营养防治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8-04T15:59:24.00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4期作者:赵善和 [导读] 通过主张母乳喂养以及采用特定蛋白配置奶粉进行喂养,最大程度上提高婴幼儿营养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儿科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婴幼儿身体素质较弱,各方面免疫功能发展还不完善,在饮食过程中容易出现婴幼儿食物过敏等不良反应,食物过敏不仅仅 会对患儿饮食习惯造成影响,同时还将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因此,临床上积极探究婴幼儿食物过敏及其营养防治措施对改善婴幼儿营养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值的临床深入探究。 【关键词】婴幼儿;食物过敏;营养防治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4-0006-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婴幼儿食物种类越来越复杂,但是由于婴幼儿肠道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对部分食物的吸收效果不 好,甚至出现过敏反应。人体肠道菌群在人体肠道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数情况下能够起到调节肠道功能、促进营养吸收的作用,并且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生长中的重要微生物群落,其中具有非常稳固的肠道黏膜屏障[1]。婴幼儿食物过敏发生率较高与其免疫系统不完善具有密切关联[2],因此,本文对食物过敏对婴儿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及其营养防治措施做一综述。现报告如下。 1.食物过敏对婴幼儿健康的影响 随着婴幼儿食物过敏发生率的不断增加,食物过敏已经上升到了全球关注的高度。有研究数据统计显示[3],1岁以内婴幼儿饮用牛奶 出现过敏现象的几率为2.0%~7.5%。国内研究学者选取2岁以下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食物过敏流行病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儿童食物过敏发生率为5.2%,国内儿童食物过敏率远远高于美国[4]。目前,从多数婴幼儿食物过敏案例分析来看,牛奶、鸡蛋、花生、大豆以及鱼类等是导致婴儿食物过敏的常见食物种类[5-6]。婴幼儿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以湿疹、皮炎、腹泻、呕吐等较为常见。除了直接食用部分食物导致过敏反应,部分患儿还存在间接吸入途径导致食物过敏的症状,并且不同个体在不同的环境因素影响下表现出了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程度不同,严重情况下可以导致患儿出现呼吸苦难、休克,甚至死亡[7-8]。因此,加强食物过敏防治对改善婴幼儿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2.婴幼儿食物过敏的营养防治 目前,母乳喂养依然是临床上公认的预防婴幼儿食物过敏的最佳预防方案,该预防措施已经得到了WHO首要推荐[9]。母乳喂养能够有 效减少婴幼儿对外界异种蛋白的摄取,对于患儿尚未发展成熟的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而言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此外,母乳中含有比较丰富的营养成分,其营养素比例也适合于婴幼儿消化能力与需求,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0]。且母乳可随着婴儿的生长而调整乳汁的成分,与婴儿健康生长需求相适合。有研究显示[11-12],母乳还有含丰富的免疫成分,在降低婴儿感染性疾病发生风险方面具有显著的防护作用。但是,临床研究中也存在母亲进食某种食物导致婴幼儿食物过敏的情况[13],有研究表明[14],花生、小麦、牛奶以及鸡蛋等食物中所含蛋白成分能够分泌到母乳中,如果出现婴幼儿食物过敏症状,应规范母亲饮食习惯。一般来说,0~6个月的婴幼儿阶段是出现食物过敏频率较高的使其,其中以牛奶蛋白过敏较为常见[15]。近期,特制奶粉喂养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多项临床研究显示[16-17],对于存在婴幼儿牛奶过敏症状的患儿,可采用适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予以预防和治疗,水解蛋白配方奶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对降低血清特异性IgE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而有研究学者提出[18],对于存在严重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应采用氨基酸配方奶粉进行喂养,这样的患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疼痛、营养元素缺乏以及发育不良等现状。而采用氨基酸配方奶粉可以较大程度上降低患儿食物过敏的发生率,且有助于缓解患儿体重下降的不良症状,是研究婴幼儿过敏及其营养防治的重要方向。 3.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婴幼儿肠道菌群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不同食物的过敏反应也不尽相同,部分患儿存在比较明显的食物过敏症状,为 了尽可能降低婴幼儿食物过敏发生率,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通过主张母乳喂养以及采用特定蛋白配置奶粉进行喂养,最大程度上提高婴幼儿营养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建琴.婴幼儿食物过敏诊断与营养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6):495-496. [2]杨成彬,赵梅珍,杨平常,等.肠道菌群与婴幼儿食物过敏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14,15(8):117. [3] J.P.M.van der Valk,R.Gerth van Wijk,Y.Vergouwe et al.Failure of introduction of food allergens after negative oral food challenge tests in children[J].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2015,174(8):1093-1099. [4]马琳,申昆玲,夏晓玲,等.肠内营养粉剂治疗食物蛋白过敏婴儿有效性及安全性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10):766-769. [5]马军莉,李昕,卢生春,等.食物过敏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7):33-34. [6]王瑜,芮溧,孙晓红,等.西南地区家长自述婴幼儿食物过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8):853-856. [7]张俊红.关注喂养问题防治婴幼儿过敏性疾病[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5):449-451. [8]潘秀花.婴幼儿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与诊治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2):158-160. [9]周雪莲,赵晓东.特异性口服免疫耐受治疗食物过敏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16):1433-1438. [10]孙晋波,李在玲.低出生体重儿婴幼儿期食物过敏危险因素研究[J].2011. [11]李玉坚,丘小奎,蔡霞,等.婴幼儿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5(4):23-24. [12]赵晨野,赵振林.食物过敏研究现状和进展[J].医药前沿,2011,01(21):97-99. [13] Hefle SL,Furlong TJ,Niemann L et al.Consumer attitudes and risks associated with packaged foods having advisory labeling regarding the presence of peanuts[J].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2007,120(1):171-176. [14]胡燕.儿童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 [15]单延春,冯雪英,衣明纪.食物过敏儿童的生长状况与营养管理[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10):1055-1058. [16]张红.婴儿牛奶过敏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339-3340.

宝宝易过敏的食物

宝宝易过敏的食物 宝宝易过敏的食物 内容简介:食物通常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有时候稍微不注意,我们吃了某种事物就会产生过敏。下面美食网就为你介绍宝宝易过敏的食物。宝宝易过敏的食物食物过敏原1:牛奶或奶 食物通常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有时候稍微不注意,我们吃了某种事物就会产生过敏。下面美食网就为你介绍宝宝易过敏的食物。 宝宝易过敏的食物 食物过敏原1:牛奶或奶粉 过敏原因:牛奶或奶粉过敏主要是牛奶蛋白过敏,即牛奶里的大分子蛋白过敏。每当接触到大的蛋白质分子,宝宝身体就会发生不适症状。 预防措施:对于有过敏家族史的宝宝,要坚持母乳喂养。如果妈妈产后几天没有母乳,最好用低敏奶粉(部分水解蛋白)替代普通奶粉,也就是关于第一口奶的问题,宝宝接触过敏原(牛奶的大分子蛋白)越早,越容易过敏。 食物过敏原2:鸡蛋 过敏原因:鸡蛋中含有一种能使宝宝过敏的物质——卵清蛋白。当宝宝吃鸡蛋的时候,卵清蛋白即可成为过敏原引起宝宝过敏,特别是首次吃鸡蛋的宝宝。 预防措施:鸡蛋过敏中蛋白比蛋黄更易引起过敏。如果只给宝宝吃蛋黄而不吃蛋白,会起到既营养又不过敏的效果,所以6~9个月的宝宝开始吃固体食物的时候,最好先添加蛋黄,1岁以后再尝试吃全蛋。 食物过敏原3:菠萝 过敏原因:由于菠萝内含有消化蛋白质作用的菠萝蛋白酶,这种酶可使胃肠黏膜的通透性增加,胃肠内大分子异体蛋白质得以渗入血流,加上人体感受性差异,导致宝宝过敏反应。 预防措施:不宜太早给宝宝添加菠萝,在宝宝辅食添加顺序中最好将菠萝排在其他水果的后面。 食物过敏原4:海鲜

过敏原因:海鲜是指来自海洋的鱼、虾、蟹、贝壳类等动物性食物,含有相当多的蛋白质,营养丰富,但也是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预防措施:1、海鲜最好在宝宝18个月以后开始添加,添加时要少量单项进行添加;确认宝宝不过敏后,再增加分量或添加新辅食。 食物过敏原5:芒果 过敏原因:芒果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及多种维生素外,还含有单羟基苯及醛酸,这类物质易引起过敏,引发芒果皮炎;特别是不完全成熟的芒果还含有醛酸,对皮肤黏膜有一定刺激作用。 预防措施:把芒果切成小片后食用,这样可避免芒果汁直接接触到面部皮肤,降低过敏的概率。 食物过敏原6:花生 过敏原因:花生是重要的食物过敏原,会引起极其罕见的严重的过敏症。花生过敏的症状包括:血压降低、面部和喉咙肿胀,哮喘、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 预防措施:避免花生类的食品,如花生奶油、花生酱、花生油、花生糖、酥皮花生等,并让其他人也知道宝宝过敏的情况。 温馨提示: 如果宝宝对某一食物过敏的话,其表现症状一般为皮肤症状(如湿疹等),胃肠道症状(呕吐、腹泻等)等。对常见的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妈妈给宝宝添加时一定要分外注意。首次添加要少量,并要密切注意宝宝食用后的状况。 辅食添加,排查过敏食物好时机 注意观察:一次单项、持续跟踪 在宝宝6个月之后再开始添加辅食,是避免食物过敏的好方法。添加时以一次单项为原则,也就是说每次只添加一种辅食,同时进行观察,看宝宝是否有经常吐奶、腹泻甚至出现红疹。如果该辅食持续食用一周都没问题,则可以再添加另一种辅食,同样持续观察一周。这么做主要是观察宝宝对每一种食物的反应是否正常,若有过敏情况出现,能更清楚是哪一种食物需要列入宝宝的过敏黑名单中。 发现过敏,排除法找出过敏原

儿童食物过敏的表现和处理(儿保科)

儿童食物过敏的表现和处理 1.病因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和其他特殊检查 4.诊断 5.治疗 6.随访 7.预后 一、病因 由食物中某些成分(通常是蛋白质,有时可以是某些化学成分)被已致敏的免疫细胞识别,激发出一系列特殊免疫反应,而引起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当再次接触相同食物或含交叉抗原的食物时会重复发生类似反应。食物过敏不仅发生在婴幼儿,成年人中同样也时有发生,食物过敏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更重要的是对于食物过敏我们除了回避过敏原和对症处理,目前没有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临床表现 皮肤症状: 根据致敏食物不同以及免疫机制不一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可表现为:急性风疹、血管性水肿、异位性皮炎、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接触性风团。

消化道症状: 速发型GI过敏,根据过敏发生部位(上下消化道)症状不一,急性呕吐是最常见的症状。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儿童中表现为喂养困难,呕吐,反流和腹痛;成人表现吞咽困难及食管反应。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不一,取决于受累部位。 食物蛋白诱导过敏性直肠炎,常见于健康婴幼儿,伴有大便肉眼可见的血和粘膜混合条块。可有慢性呕吐、腹泻和生长缓慢。 口服过敏症状,临床上以嘴唇、舌头、口腔上腭、喉部痒,伴有或不伴有局部的水肿,同时可伴有局部刺痛。 呼吸道症状较少由食物过敏引起,食物引起的哮喘常常提示过敏性休克可能。 Heiner syndrome,外周嗜酸细胞增多、铁缺乏、肺组织免疫球蛋白和C3沉积。表现为反复呼吸道症状,贫血,生长迟缓。 三、实验室和其他特殊检查(需注明我院能查的项目+需送外院的项目) ?皮肤点刺测试 ?血清特异性IgE、总IgE 、嗜酸细胞计数 ?皮肤斑贴实验(本院尚未开展,预计即将开展) ?双盲安慰剂食物激发试验(本院尚未开展,预计即将开展) ?单盲食物激发试验(本院尚未开展,预计即将开展) ?开放式食物激发试验(本院尚未开展,预计即将开展) ?诊断性食物回避(本院尚未开展,预计即将开展) ?内镜活检 四、诊断

食物过敏是导致婴幼儿胃食道返流的重要原因

食物过敏是导致婴幼儿胃食道返流的重要原因 Neil Shah 婴幼儿常发生溢乳和呕吐,呕吐时,胃收缩,发生节律性、逆行性非传播性蠕动,胆囊紧缩,胃内容物被动地运动到食道。患儿表现为流涎增加,心率加快,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多汗和恶心。胃食道返流是婴幼儿呕吐的常见原因。造成胃食管返流的原因有:食道下端括约肌(LES)松弛,一过性LES松弛(Transit LES relaxation,TLESR),胃顺应性下降,气道阻塞等。其中一过性食道下端括约肌(LES)松弛是是造成反流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 目前认为,一过性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TLESR)是造成胃食管返流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而食物过敏以及食物过敏所致的胃肠道慢性炎症是导致婴幼儿一过性食道下端括约肌(LES)松弛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对特应质婴儿给予不同成份配方奶喂养,30mins后测定食道下端压力,发现全蛋白奶喂养的婴儿TLESR程度明显大于游离氨基酸配方奶喂养婴儿及禁食婴儿。【插入中文幻灯片“第一天”第71张】 不同成份配方奶喂养后30min食道下端测压(请加图示,蓝色:禁食,绿色:游离氨基酸配方,红色:全蛋白质配方) 食物过敏引发胃动力异常,胃排空时间延长。采用体表胃电描记法对给予不同成份配方喂养的特应质婴儿及非特应质婴儿进行测定,发现与非特应质婴儿相比,特应质婴儿摄入全蛋白奶后10分钟胃动力即发生紊乱,胃的蠕动频率变得快慢不一,继而导致婴儿过早出现饱腹感及胃排空延迟。研究发现进食不同配方奶60min后,以酪蛋白为主的配方奶仍有83%

左右胃残留,以乳清蛋白为基础的部分水解配方奶胃残留率约45%。【插入中文幻灯片“第一天”第67张】 乳清蛋白水解配方对胃排空时间的影响 特应质婴儿摄入致敏食物后,胃底的容积缓冲作用被破坏,胃的顺应性下降,胃内压显著增加,促进返流的发生。 目前治疗食物过敏引起的胃食管返流主要有以下措施: 1.避免摄入变应原; 2.减少每次喂奶量; 3.使用乳清蛋白为主或氨基酸为主的配方奶粉进行喂养; 4.西替利嗪/酮替芬/色甘酸钠等抗组胺药物治疗; 5.若出现由返流引起的疼痛,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雷尼替丁)对症治疗。

食物过敏的诊断现状和研究进展

食物过敏的诊断现状和进展 食物过敏一般被定义为暴露于某一特定食物由特异性免疫反应引起的可反复发生的对健康的不良反应。全球数据显示食物过敏发生率在增加,尤其在儿童人群,食物过敏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五大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2]。近10余年来食物过敏在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食物过敏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涉及全身各系统多种症状和体征,诊断相对于其他疾病困难。正确诊断是实施合理治疗措施的前提,现就食物过敏的诊断现状和进展予以综述。 1.诊断方法概述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分为IgE介导、非IgE介导、IgE和非IgE混合介导的过敏机制。食物过敏的诊断具有挑战性,与大多数验测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关,需进行全面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有价值的诊断试验综合判断。尽管诊断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food challenge,DBPCFC)仍然是食物过敏诊断的金标准[3]。IgE 介导的食物过敏诊断试验中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口腔食物激发试验(oral food challenge,OFC)、食物特异性IgE测定、嗜碱性粒细胞激活试验(basophil activation test,BAT)是相对有价值的试验;其他试验,如淋巴细胞刺激试验、皮内食物试验、运动机能学,细胞毒性测定和胃液分析等,由于缺乏标准化和证据等级低,不被推荐作为食物过敏的评价试验[4-6]。与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不同,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缺乏诊断试验 2.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临床诊断试验的途径和选择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诊断途径通常始于对具有或不具有血清特异性IgE (serum-specific IgE,ssIgE)的疑似过敏患者进行SPT。ssIgE和SPT两种检测方法都能检测抗原特异性IgE(antigen-specific IgE,asIgE),asIgE的存在代表致敏状态而不一定出现过敏的临床表现,并且单独不能确认食物过敏,因此,这些 检测必须在有临床病史的背景下解释,较大的SPT直径或较高的ssIgE对应于较 高的临床反应可能性,但不能预测反应的严重程度[6-7]。仅根据临床病史和对整个过敏原提取物或单一过敏原的特异性IgE的存在来诊断IgE介导的食物过敏通

婴幼儿过敏知识

写这样一篇介绍关于婴幼儿过敏知识的帖子,是因为我们是一群过敏宝宝的妈妈。只是因为宝宝过敏这样一个共同点,我们聚在了“家有敏儿”群。短短时间,群里已经聚集了近40个焦急又坚强的妈妈,大部分都是成都的妈妈,也有少数几个外地的妈妈。这些过敏宝宝们,最大的已经7岁了,最小的还不到半岁,就因为国内对婴幼儿过敏的研究少之又少,成都各大医院也几乎没有对应的科室和医生,却让我们的宝宝经历过各种病痛和检查的折磨。 我们不愿意自己的宝宝有任何的身体不适,同样也不愿意看到其他妈妈家的宝宝忍受疾病的折磨,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妈妈,我们永远是守护宝宝的天使,我们唯一的心愿就是:看着宝宝健康成长。 阅读目录: 一、什么是过敏?婴幼儿过敏有哪些症状表现? 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婴幼儿发生过敏的现象? 三、为什么母乳喂养的宝宝也会对牛奶过敏呢? 四、(准妈妈、准爸爸看过来)如何有效预防宝宝牛奶过敏? 五、婴幼儿期的过敏如果不引起妈妈的重视,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六、生活中最常见的过敏原有哪些? 七、如何排查和检测过敏原? 八、宝宝确定了是牛奶、鸡蛋等食物过敏后,该吃什么才能保证宝宝的营养? 九、宝宝确定了是螨虫、花粉、毛屑等吸入性过敏后,妈妈该如何照顾宝宝? 一、什么是过敏?婴幼儿过敏有哪些症状表现?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不是由致病原直接引起的疾病,发病与致病原的多少,机体的强壮程度,也无关系。它是由于机体的过敏性体质,多数有家族遗传史,当遇到对其过敏的物

质时迅速发病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起病突然,发展快速,但如能及时正确诊断,给予恰当的治疗,症状消失的也很快。因为难以治愈,易反复发病,病人很痛苦,家人也很烦恼。 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有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药物过敏,食物过敏(鱼、虾、蟹、蛋类、奶类)、动物皮毛、花粉、尘螨、冷空气、花草、化妆品、市内装修物油漆等多种多样。过敏患者其过敏原相对比较固定,其中的某种过敏源或某几种过敏源,并非对所有能引起过敏的物质都过敏。而这种过敏原对一个患者来说也不是终生的,可能改变也可能消失。 对于婴幼儿过敏的症状,可能有多种表现,常见的有湿疹、腹泻、便秘、鼻炎、哮喘等。不同的宝宝可能有不同的其中一种或多种的症状表现,并且,伴随着宝宝的成长,过敏的症状会随之发生变化。 过敏常表现于皮肤。急性过敏,即IgE介导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局部或全身风团表现——急性荨麻疹。嘴唇、颜面和眼周的急性血管神经性水肿也是过敏急性表现。慢性皮肤过敏表现除了瘙痒、红斑外,主要为特异性皮炎(湿疹)。了解急慢性过敏的症状表现目的是为了尽可能从生活中寻找过敏源。 过敏时间较长后,可侵袭呼吸道。急性,IgE介导过敏的上呼吸道症状,包括鼻痒、喷嚏、流涕或鼻塞,结膜炎等;下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胸闷、喘息或气短。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必须区分是免疫功能低下所致,还是与过敏相关。没有结论之前,不要轻易使用免疫增强剂,以免过敏加重。 有研究认为,婴幼儿过敏症状表现有三步曲: 第一步:皮肤表现(湿疹、寻痲疹等)和/或消化道表现(腹泻便秘交替、频繁吐奶、顽固肠绞痛等) 第二步:上呼吸道表现(鼻炎、腺样体肥大等) 第三步:下呼吸道表现(哮喘)。 各位妈妈们,千万不要轻看早期的过敏。比如湿疹大约2/3湿疹会自行缓解,但还有1/3会进入三步曲。 宝宝反复出现感冒、咳嗽,不一定考虑是反复“感染”所致。特别是有牛奶或其它食物过敏史的孩子出现类似情况,应该考虑是过敏所致

儿童食物过敏的诊断和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4565540.html, 儿童食物过敏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王燕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食物过敏是机体对一种或多种食物蛋白抗原产生的由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国外统计表明,小于5岁儿童的食物过敏发病率约5%,青年和成人为4%,并且呈上升趋势[1]。近年来随着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食物过敏也逐渐受到了大家的关注。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多样,最常见的是消化道、皮肤黏膜和呼吸道的症状,6个月以下发生的食物过敏以胃肠道症状为主,6个月以上皮肤损害最為明显。食物过敏累及消化道的表现包括溢乳、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可合并肠道蛋白丢失、生长发育迟缓,这些症状可突然发生,可能很轻微,也可能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儿童食物过敏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食物过敏;消化道症状;儿童 中图分类号:R7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078-02 1 常见过敏原 儿童食物过敏的过敏原主要为牛奶、鸡蛋、大豆、小麦、花生、坚果、鱼类、虾、麸皮等。不同食物来源的抗原蛋白间还存在共同的抗原决定簇,故食物抗原之间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像羊乳与牛乳蛋白,艾蒿与芹菜,乳胶与香蕉、芒果等水果,马铃薯与禾本科植物之间 可发生交叉过敏。 2 发病机制 2.1 胃肠道黏膜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胃肠道黏膜长期暴露于含大量营养物质、微生物和毒素的复杂环境,其选择性地摄取抗原能够促进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发育,胃肠道固有防御机制的健全能防止有害抗原的入侵。胃肠道固有防御机制,即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包括分泌胃酸和消化酶、肠道黏膜屏障、肠道菌群、分泌型IgA以及抗菌肽、吞噬细胞。食物蛋白在胃肠道的吸收与胃酸水平相关,增加胃酸能有效减少食物抗原的吸收,反之则抗原吸收增加。婴幼儿胃酸低下,胃内食物抗原消化不充分,相较于成年人更易发生胃肠道过敏。肠道通透性增加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调节,先天性肠道屏障关键分子的异常改变,使肠道屏障受损,或者肠道感染时,均可使肠道的通透性增加,大分子食物过敏原吸收增加,进一步导致机体对多种食物产生过敏。Ramsay等[2]认为感染或炎性反应可导致胃肠道通透性增加,食物蛋白过敏原通过细胞旁路而非肠道柱状上皮细胞呈递,直接刺激肠道黏膜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从而激发过敏反应。 2.2 胃肠道黏膜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

婴幼儿食物过敏诊治建议

近20年来儿科疾病谱发生改变[1],过敏性疾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持续增加,其中过敏性疾病累及约25%的儿童[2]。发达国家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约为3%~6%;美国近十年来食物过敏的儿童患病率上升了18%[3];近5年英国儿童花生过敏患病率增长了1倍[4]。我国目前尚无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全国患病率资料。,1999年蓖庆地区报告0~24个月婴幼儿食物过敏的检出率为3.5%~5.1%[5];10年后(2009年)再次渊查的结果显示婴幼儿食物过敏的检出率为7.0%~9.2%[6],提示我国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可能亦呈上升趋势。虽然多数食物过敏可随年龄增长而自愈,但研究显示婴幼儿期食物过敏可能会增加儿童后期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7-8]。 为推动我国儿童食物过敏,特别是婴幼儿食物过敏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进展,2010年2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邀请儿童保健、免疫、消化、呼吸等专、世专家,参照200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制订的“婴儿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9],经集体讨论后撰写本建议。本建}义仅就婴幼儿的食物过敏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未涉及食物过敏以外的过敏性疾病。 一、定义 1.食物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to food):由食物或食物添加剂引起的所有临床异常反应,包括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和食物中毒,前两者合称为食物的非毒性反应。 2.食物过敏(food allergy):免疫机制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即食物蛋白引起的异常或过强的免疫反应,可由IgE或非IgE介导。表现为一疾病群,症状累及皮肤、呼吸、消化、心血管等系统[10]。 3.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FI):非免疫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包括机体本身代谢异常(如乳糖酶缺乏)或是机体对某些食物内含的药物成分(如久置奶酪中含的酪胺)的易感性增高等[11]。 二、常见的食物过敏原 婴幼儿时期,90%的食物过敏与牛奶、鸡蛋、大豆、小麦、花生、鱼、虾、坚果类等8种食物有关。花生、坚果类过敏可持续数年,甚至成年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