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有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有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有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谢小银潘高峰*刘冠辰李祥

(吉林化工学院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吉林吉林132022)

摘要:本文主要综合论述了有机异质结的理论基础,着重介绍新型光伏材料中的有机异质结的工作机理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今后研究有机太阳能电池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有机异质结; 太阳能电池

近年来,全球变暖,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使得能源安全气候变化问题倍加突出。以硅等半导体材料作为太阳能电池以其高效、清洁等优势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可能性,但是由于硅基太阳能电池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又会给环境和社会带来了新的压力。为了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提出了有机异质结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同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1-3]。据测算,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只有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1/5~1/10,且生产工艺简单,未来前景十分广阔。

1. 有机异质结的特性

异质结是指不同半导体材料间两种不同层次或区域之间形成的二维界面,由有机半导体材料形成的异质结即为有机异质结。由于构成异质结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各自的带隙宽度、功函数的不同,这两种半导体材料分别被称作电子供体和受体半导体。两种材料分子之间由于界面的存在而表现出很弱的分子间作用的同时也导致有机异质结呈现出不同于无机半导体的一些特性,如量子阱效应和电子迁移率发生变大:

1.1 量子阱效应:电子在移动的过程中,由于异质结界面的能阶较低,且空间宽度极小,因而会被限制在界面所在二维曲面上。由此,电子的基本特性会发生改变,例如:能带分裂而导致能级量子化、基态能量增加、以及能态密度改变等,其中能态密度与能阶分布,是决定电子特性很重要的因素。

1.2 迁移率(Mobility)变大:在半导体中,自由电子主要是由所掺杂材料的分子提供,因此在一般的半导体晶格中,自由电子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会受到杂质分子或者晶格的碰撞而受到影响和限制。然而在异质结结构中,杂质分子处于界面两侧,而自由电子则被限制在界面上,因此在空间上,自由电子是独立而不受其他分子或晶格的影响所以其迁移率就可以大大增加。这个为提高光电流密度提供了基本条件。图1 简示有机体异质结的界面形态。

图1有机异质结混合界面,红色和灰色部分分别简示供体和受

体材料在异质结中所呈现出的形态学状态,本图引用自参考文献[4]

2. 有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光电流的产生机理:

与硅基半导体相比,形成异质结的有机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范德华力)

要弱得多,不同分子自身的能阶排列的变化在形成异质结前后变化也很小,因而在供体和受体分子之间无法形成连续的价带和导带,载流子在有机半导体中的传输,需要通过电荷在不同分子之间的“跳跃”机理来实现。另外,在太阳能电池中,供体材料分子吸收光子而被激发后产生激子即空穴-电子对。由于激子是有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空穴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所以激子稳定存在的时间极短。在硅基太阳能电池中通常在几个毫秒的时间内,一部分未及时分离的电子和空穴又会重新复合而回到电子基态并释放先前所吸收的能量。因而这部分未能发生分离的激子是根本无法产生光电流的。而在有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由于异质结界面的存在而所引发的量子经效应,使得激子在产生后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实现电子和空穴的分离而避免复合。因此,对比于硅基太阳能电池,异质结光伏材料显著提高激子分离效率而有利于光电流的产生。

发生分离后的自由电子迁移到受体材料的LUMO能级上并最终扩散到电池的负极板上,而空穴则最终扩散到正极板上。

3.有机异质结材料

有机异质结材料按照功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供体(donor)材料,另外一种就是受体(acceptor)材料。供体材料主要是一些具有典型的单双键交替连接的长链结构的导电高分子聚合物如P3HT 、PCPDTBT等,这种结构有利于形成离域π-π共轭结构,从而使聚合物分子形成连续的导带且拥有相对于单体分子更小的带隙,进而有利于其价电子吸低能量收光子进行跃迁。而受体材料多是富勒烯衍生物如PCBM、ICBA等,研究表明,这些富勒烯衍生物所形成的笼状共轭结构有利于吸收外部注入的自由电子。

4.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效率

据测算,太阳能电池能量转化效率(Poverty Conversion Efficiency)需要达到15%以上才具有才能产生商业效益。因此,不断提升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正是该领域研究人员的最主要的努力方向。

PCE=E1/E2

其中,E1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能

E2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太阳能电池所吸收的光能总和

而E1=Voc *Jsc*FF

其中,Voc 表示开路电压

Jsc 表示短路电流

FF 表示填充因子

研究表明,短路电流Jsc与单位时间内活性层中所产生的载流子数量成正比,另外,Scharber 等研究总结出以下关于开路电压的近似公式[5]:

Voc=e-1 *(|E HOMO donor |-|E LUMO acceptor|-0.3)

其中,e表示基本电荷单位

E HOMO donor 表示供体的最高占据轨道的能级

E LUMO acceptor 表示受体最高占据轨道的能级

根据以上一系列公式,只有从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载流子数量或提高供体材料最高占据轨道的能级的与受体材料的最高占据轨道的能级之间的相对差值就是提高其转化效率的基本思路。

5. 研究进展

白川英树[6]等对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发现及研究对于有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的的选材奠定了基础。白川等研究发现,导电高分子都具有类似于聚乙炔一样的单双建交替的长链结构存在。而这种结构也正是异质结中供体的主骨架结构。

邓青云等[7]采用是由四羧基苝的一种衍生物PV和铜酞菁(CuPc)组成的双层膜来模拟无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该装置在当时光电转化效率只有1%左右。虽然还是跟硅基电池差得很远,但邓的工作为后来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出现打开了思路。时至今日这种双层膜异质结的结构仍然是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Sariciftc等[8]发现,在异质结中激发态的电子能极快地从供体材料分子注入到C60分子中,而反向的过程却要慢得多。亦即,在有机半导体材料与C60的界面上,激子可以实现电荷高效分离,而且分离之后的电荷不容易在界面上复合。这是由于C60的表面是一个很大的共轭结构,电子在由60个碳原子轨道组成的分子轨道上离域,可以对外来的电子起到稳定作用。因此C60是一种良好的电子受体材料。1993年,Sariciftci在此发现的基础上制成PPV/C60双层膜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此后,以C60极其衍生物做为电子受体的异质结型太阳能电池层出不穷。

进入21世纪,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Lee等[9]通过从头计算方法发现,由P3HT和PCBM作为活性层组成材料的有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供体和受体的分子相互作用方式存在另外一种形式,在该形式下,由于供体材料核受体材料分子部分原子之间形成化学键,致使供体材料的LUMO 和受体材料的HOMO轨道能极差增加0.6eV,这在理论上就能增加该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光子波长范围,从而提高转化效率。

其他有机/无机材料【10-14】的引入为有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开辟了

新的研究方向,Topinka【15】等使用单壁碳纳米管作为透明电极并成功通过将电极层的电阻降低,并使电极透明度增大至85%(500nm厚度)的方式来提高光电流从而提高电池的效率。Yodyingyong [16]和他的团队将合成的高度定向TiO2纳米管加入到P3HT/PCBM 异质结中使得该装置效率比之前提升0.7个百分点。分析表明,由于高度定向的TiO2纳米管的较小的直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从而有利于光电子的迁移,进而提升装置的转化效率。

为了提高光电转化效率,Kim[17]等另辟蹊径地采用双活性层的方式来打开思路,通过采用两种不同带隙宽度的供体材料来吸收太阳光中不同波长的光子能量,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光电流。该装置在当时创造了超过5%转化效率的的记录。其他研究团队[18-19]在该思路的基础上不断尝试通过增加活性层数量和使用不同的活性层材料,同样去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目前有报道的使用该方法所制成的多层有机太阳能电池所能达到的最高效率为8.6%.

6.总结

在全球能源危机日趋紧张之际,对于开发出成本更低廉的新能源产品的开发显得尤为热门。虽然当前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是距离大规模商业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另外,除了转换效率有差距外,有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使用寿命短[20-21]也是函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7. 参考文献

[1] Jung Hwa Seo et al. Improved High-Efficiency Organic Solar Cells via

Incorporation of a Conjugated Polyelectrolyte Interlayer[J]. J. Am. Chem. Soc., 2011 (133): 8416–8419.

[2] Chenjun Shi, Yan Yao, Yang Yang et al. Regioregular Copolymers of

3-Alkoxythiophene and Their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J]. J. Am. Chem. Soc., 2006 (27):8980–8986.

[3] Xue, Jiangeng. 4.2% efficient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s with low series

resistances[J]. 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4(16):3013-3015.

[4] Gang Li, Rui Zhu and Yang Yang*. Polymer solar cells[J]. Nature

Photonics2012(6): 153-161.

[5] M. C. Scharber, D. Mühlbacher, M. Koppe, P. Denk, et al. Design Rules for

Donors in Bulk-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Towards 10% Energy-Conversion Efficiency**[J].Adv. Mater., 2006(18): 789-794.

[6] Hideki Shirakawa, Edwin J. Louis, Alan G. MacDiarmid et al. Synthesis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Organic Polymers: Halogen Derivatives of Polyacetylene, (CH)x[J]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77(16): 578-580.

[7] Tang, C. W. Two-layer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J].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86(48): 183-185.

[8] N. S. Sariciftci, L. Smilowitz, A. J. Heeger, and F. Wudl.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from a Conducting Polymer to Buckminsterfullerene[J].

Science 1992(258): 1474-1476.

[9] Xiaoyin Xie, Heongkyu Ju and Eun-Cheol Lee. Band Gap Enhancement by

Covalent Interactions in P3HT/PCBMPhotovoltaic Heterojunction[J]. Journal of the Korean Physical Society, 2010 (57): 144-148.

[10] Jianxin Geng and Tingying Zeng Influence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Induced Crystallinity Enhancement and Morphology Change on Polymer Photovoltaic Devices[J]. J. Am. Chem. Soc., 2006 (51): 16827–16833.

[10] S. Neyshtadt, J. P. Jahnke, R. J. Messinger et al. 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ling Organic–Inorganic Interfaces in Mesostructured Hybrid Photovoltaic Materials[J]. J. Am. Chem. Soc., 2011 (26):10119–10133. [12] Matthew T. Lloyd, Alex C. Mayer, Sankar Subramanian et al. Efficient

Solution-Processed Photovoltaic Cells Based on an Anthradithiophene/Fullerene Blend[J]. J. Am. Chem. Soc., 2007 (29):

9144–9149.

[13] Jianhui Hou, Hsiang-Yu Chen, Shaoqing Zhang et al.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hotovoltaic Properties of a Low Band Gap Polymer Based on Silole-Containing Polythiophenes and 2,1,3-Benzothiadiazole[J]. J.

Am. Chem. Soc., 2008 (48):16144–16145.

[14] Robert D. Kennedy, Alexander L. Ayzner, Darcy D. Wanger et al.

Self-Assembling Fullerenes for Improved Bulk-Heterojunction Photovoltaic Devices[J]. J. Am. Chem. Soc., 2008 (51):17290–17292.

[15] Topinka, Mark A.; McGehee, M.D.; Prall, Hans-Jurgen et al. 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carbon nanotube network electrodes[J].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6(23) : 233506 - 233506-3.

[16] Supan Yodyingyong, Xiaoyuan Zhou, Qifeng Zhang et al. Enhanced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of Nanostructured Hybrid Solar Cell Using Highly Oriented TiO2 Nanotubes[J]. J. Phys. Chem. C, 2010 (49): 21851–21855. [17] Kim, J. Y. et al. Efficient tandem polymer solar cells fabricated by all-solution

processing[J]. Science 2007(317): 222–225.

[18] Gilot J., Wienk, M. M. & Janssen, R. A. J. Double and triple junction

polymer solar cells processed from solution[J]. Appl. Phys. Lett. 2007

(90-143512):1-3.

[19] Sista, S. et al. Highly efficient tandem polymer photovoltaic cells[J]. Adv.

Mater.2010 (22): 380–383.

[20] J?rgensen, M., K. Norrman, and F.C. Krebs. Stability/degradation of polymer

solar cells[J]. 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 2008 (92): 686-714. [21] Peters, C. H. et al. High efficiency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long operating

lifetimes[J]. Adv. Energy Mater. 2011 (1): 491–494.

Research progress on organic bulk heterojunction photovoltaic XIE Xiao-yin, PAN Gao-feng* , LIU Guan-chen, LI Xiang

(College of Chemical &Materials Engineering,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Jilin City 132022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theory of organic bulk heterojunction is generally reviewed .We mainly focus on the working principle for the solar cell based on bulk heterojunction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is field. This review paper may be helpful for the new researchers in this topic.

Key Words: organic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摘要:围绕提高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从太阳光吸收效率、激子的分解率、载流子的迁移率和电荷向电极的注入效率4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提高转换效率的研究趋势,展望了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 1 前言 近年来,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相比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以其潜在的低成本、高效率、环境友好、稳定性高的特点,成为最有希望实现民用化光伏的产业,目前的转换效率突破了9%,发展趋势被业界一致看好。 2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 图1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 当阳光从阳极层(P型有机半导体)照射时,有机分子吸收光产生激子,激子向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的界面移动,在界面处通过光诱导解离分解成自由电子和自由空穴,自由电子和自由空穴各自向电极两端迁移,最后注入到两端电极输向外电路。 3 提高转化效率的研究进展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要实现产业化,就需要有较高的转换效率,目前提高转换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3.1 提高太阳光吸收效率 材料对太阳光的吸收效率越高激子的生成效率就越高。有机材料对太阳光的吸收一般在可见光区,大部分材料对太阳光的吸收利用率不超过40 %,提高材料的吸收光谱与太阳光谱的 匹配性是提高材料对太阳光吸收效率的有效途径。另外,还可以在器件结构中引入具有强吸收特性的材料。利用它们吸收部分太阳能量,再通过激子扩散将其转移给活性材料[1]。 将太阳光吸收特性不同的电池单元层积得到级联电池(又称叠层电池),通过底层电池对顶层电池的补充吸收可以增加对太阳光谱的吸收。张馨芳[2]等人研究了有机无机复合体系本体异质结叠层有机太阳能电池,用Ag作为夹层材料来连接上层的本体异质结太阳电池和下层的太阳电池,得到的叠层结构的太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综述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研究现状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传统的化石能源正面临枯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寻求可再生能源的迫切性。据《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1999白皮书统计,传统化石能源随着人们的不断开发已经趋于枯竭的边缘,各种能源都只能用很短的时间,石油:42年,天然气:67年,煤:200年。而且,由于大量过度使用这些能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达210万吨,并呈上升趋势,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空气中大量二氧化碳、粉尘含量已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人们需要一种储量丰富的洁净能源来代替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而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正符合这一要求。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万千瓦,若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就可达5.6×1012千瓦小

时。而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亿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非常广阔。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中,太阳能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是其中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太阳能电池的研制和开发日益得到重视。本文简要地综述了各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及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1、TCO/TiO2/P3HT/Au三明治式结构的p-n异质结的太阳能电池 2005年5月份,Kohshin Takahashi等发表了TCO/TiO2/P3HT/Au三明治式结构的p-n异质结的太阳能电池,电池结构如图1。 图1 ITO/PEDOT:PSS/CuPc/PTCBI/Al结构太阳能电池 简图 图2 TCO/TiO2/P3HT/Au电池结构示意图 同时采用了卟啉作为敏化剂吸收光子,产生的电子注入

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观察

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观察 1异质结电池的技术前景及产业政策 1.1技术前景 从最新的市占率预测来看,异质结(简称HIT,SHJ,SJT等)电池在10年内都将是小众市场,预计5年内市占率在5%-7%之间。按照2016年72GW(中国53GW)的全球出货量和15%的平均增长率,5年后的2022年将达到144GW(中国106GW)的年全球出货量,其中HIT技术产品占7-10GW(中国5-7GW)。 图1.晶硅电池技术市占率预测 目前国际和国内布局HIT电池技术的厂商及其产能情况如下: 生产商电池效率产能产业规划 松下22.50% 1GW 因日本产业链不完善,成本居高不下。 上澎21.80% 40MW 国内运营最长的1条量产线,计划扩产至120MW。 新日光22.00% 50MW 2017年底扩张到50MW,目标23%效率。 新奥21.60% 80MW 产能陆续扩张中,计划到400MW 赛昂21.50% 30MW 被Solarcity收购,在美国有1GW电池规划。 国电21.50% 80MW 被中环收购,有1GW扩产计划。 钧石22.50% 100MW 总产能规划600MW,目前一期调试中。 中智22.00% 200MW 规划1.2GW产能,目前2条线轮调中。 晋能--- 100MW 规划2GW产能,设备采购中。 汉能--- 60MW 规划600MW产能。 表1.HIT电池主要厂商及其产能情况统计

按照上表给出的产能计算,未来5年内全球HIT电池产能将达到8GW左右,其中大陆产能占绝对多数,约为7GW。另外,国电投、亿晶光电、合金盛等公司也在计划上马HIT电池技术,实际产能可能会更大。 从以上分析来看,业内业已进入的HIT厂家几乎将全球HIT产品的市场瓜分殆尽。新入者必须在着力产品研发的同时,努力挖掘HIT的应用市场。鉴于HIT技术的成本较高,高昂的产品售价必将令市场开拓存在巨大的困难,其可能的市场领域包括:美日欧等发达市场需求、中国超级领跑者项目、新能源汽车领域、其他高效产品应用领域。 1.2 技术路线图 图2.2017年最新的晶硅电池效率路线图 从最新的电池效率路线图来看,HIT电池技术处于排名第二的高效晶硅技术,仅次于IBC技术。但HIT电池的效率与P型PERC、N型PERT的效率差异没能显著拉开(高1%),鉴于P 型PERC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正在急速扩张之中,而HIT电池技术的产业配套尚有很多需要完善。

异质结发展现状和原理

异质结发展现状及原理 pn结是组成集成电路的主要细胞。50年代pn结晶体管的发明和其后的发展奠定了这一划时代的技术革命的基础。pn结是在一块半导体单晶中用掺杂的办法做成两个导电类型不同的部分。一般pn结的两边是用同一种材料做成的(例如锗、硅及砷化镓等),所以称之为“同质结”。如果把两种不同的半导体材料做成一块单晶,就称之为“异质结“。结两边的导电类型由掺杂来控制,掺杂类型相同的为“同型异质结”。掺杂类型不同的称为“异型异质结”。另外,异质结又可分为突变型异质结和缓变型异质结,当前人们研究较多的是突变型异质结。 1 异质结器件的发展过程 pn结是组成集成电路的主要细胞,50年代pn结晶体管的发明及其后的发展奠定了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革命的基础。 1947年12月,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三人发明点接触晶体管。1956年三人因为发明晶体管对科学所做的杰出贡献,共同获得了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9年肖克莱提出pn结理论,以此研究pn结的物理性质和晶体管的放大作用,这就是著名的晶体管放大效应。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未能制成pn结型晶体管,直到1950年才试制出第一个pn结型晶体管。这种晶体管成功地克服了点接触型晶体管不稳定、噪声大、信号放大倍数小的缺点。 1957年,克罗默指出有导电类型相反的两种半导体材料制成异质结,比同质结具有更高的注入效率。 1962年,Anderson提出了异质结的理论模型,他理想的假定两种半导体材料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晶格常数和热膨胀系数,基本说明了电流输运过程。

1968年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和苏联的约飞研究所都宣布做成了双异质结激光器。 1968年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和RCA公司以及苏联的约飞研究所都宣布做成了GaAs—AlxGal—。As双异质结激光器l;人5).他们选择了晶格失配很小的多元合金区溶体做异质结对. 在70年代里,异质结的生长工艺技术取得了十分巨大的进展.液相夕随(LPE)、气相外延(VPE)、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和分子束外延(MBE)等先进的材料生长方法相继出现,因而使异质结的生长日趋完善。分子束外延不仅能生长出很完整的异质结界面,而且对异质结的组分、掺杂、各层厚度都能在原子量级的范围内精确控制。 2 异质结的结构、原理、 异型异质结 两块导电类型不同相同的半导体材料组成异质结称为异型异质结,有pN和Pn 两种情况,在这里只分析pN异质结。两种材料没有接触时各自的能带如图所示。接触以后由于费米能级不同而产生电荷转移,直到将费米能级拉平。这样就形成了势垒,但由于能带在界面上断续,势垒上将出现一个尖峰.如图3.2m。我们称这一模型为Anderson模型。

c-Si异质结结构太阳能电池设计分析(精)

a -S i /c -S i 异质结结构太阳能电池设计分析 * 林鸿生马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 合肥 , 230026 2001-09-10收稿 , 2002-01-14收改稿 摘要 :通过应用 S c h a r f e t t e r -G u m m e l 解法数值求解 P o i s s o n 方程 , 对热平衡态 a -S i /c -S i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 , 着重阐述在 a -S i /c -S i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嵌入 i (a -S i :H 缓冲薄层的作用 , 指出采用嵌入 i (a -S i :H 缓冲薄层设计能有效增强光生载流子的传输与收集 , 从而提高 a -S i /c -S i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 同时还讨论 p + (a -S i :H 薄膜厚度和 p 型掺杂浓度对光生载流子传输与收集的影响 , 而高强度光照射下模拟计算表明 , a -S i /c -S i 异质结结构太阳能电池具有较高光稳定性。关键词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 牛顿-拉普森解法 ; 氢化非晶硅隙态密度 ; 载流子收集中图分类号 :T M 9 14. 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819(2003 04-470-06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D e s i g nf o r a -S i /c -S i H e t e r o j u n c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 S o l a r C e l l s L I N H o n g s h e n g MA L e i

(完整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综述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引言 21世纪以来,人口急剧增长,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明显。目前,人们主要消耗的是不可再生能源,例如煤、天然气、石油等化石燃料。而未来人类还需大量的能源,故人类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 而太阳能具有清洁、无污染、分布广并且能量充分,是目前广大科研人员的研究重点。而光伏为开发太阳能的主要对象,主要其具有安全、清洁、成本低廉等优点。目前,市场上主要为第一代硅基太阳能电池,大约占了90%,其余的约10%被CdTe和GIGS为代表的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所占据。然而,硅基太阳能电池在原材料和制造上,其成本都比较高,工艺较复杂。因此,人们正在努力开发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1]。 近年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光电效率高,工艺简单等一些优异性能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如今广大研究人员正在大力研究,开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化效率正在不断突破、提高,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单晶硅太阳电池(25.6%)的水平。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被证实已达到了20. 1%[2],这项重大的成就于2013 年度,成功被Science 评选为十大科学突破之一[3]。 一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 人们从十年以前就开始研究钙钛矿型结构化合物,刚开始由于其具有优异的光子传导性以及半导体特性,而被应用于薄膜晶体管和有机发光二极管中。[4] 2009 年,Miyasaka 等[5]首先制得钙钛矿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它主要是以 CH3NH3PbBr 3和CH 3 NH 3 PbI 3 为光敏化剂。这成功地跨出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发展的 第一步,也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011年,Park 等[6]以CH 3NH 3 PbI 3 为光敏化剂,通过改善工艺及优化原料组 分比,成功制备了光电转化效率为6. 54%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其结构和性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1)

专题介绍 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X 林 鹏,张志峰,熊德平,张梦欣,王 丽 (北京交通大学光电子技术研究所,信息存储、显示与材料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44) 摘 要:有机太阳能电池与无机太阳能电池相比,还存在许多关键性问题。为了改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各种研究工作正在进行,这些研究主要是为了寻找新的材料,优化器件结构。对电池原理、部分表征方法、效率损失机制、典型器件结构、最近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简要描述。 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给体;受体;转换效率 中图分类号:T N 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8X(2004)01-0055-06 Progres s in Study of Organic Sola r Ce ll LIN Peng ,ZHANG Zhi -feng ,XIONG De -ping ,ZHANG Meng -xin ,WANG Li (I nstitute of O p toelectronics T echnology ,Beij ing J 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 act :Compaer ed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ganic solar cells still have many critical pr oblem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perties of organic solar cells,a lot of different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n.T he main purposes of these studies are to seek new mater ials and new device structure.A brief review of the theory of photovoltaic cells,along with some aspects of their characterization ,the basic efficiency loss mechanism ,typical device structures ,and the trends in research will be presented. Key wor ds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device structure;donor;acceptor ;conversion effi-ciency 前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有限,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环境污染也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同使用矿物燃料发电相比,太阳能发电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 太阳能取之不尽,太阳几分钟射向地球的能量相当 于人类一年所耗用的能量。太阳能的利用已经开始逐年增长。但目前使用的硅等太阳能电池材料,因成本太高,只能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卫星供电、边远地区通信塔等使用。目前太阳能发电量只相当于全球总发电量的0.04%。要使太阳能发电得到大规模推广,就必须降低太阳能电池材料的成本,或 第24卷第1期2004年3月 光 电 子 技 术OPT OELECT RONIC T ECHNOLOGY Vol.24No.1 Mar.2004   X 收稿日期:2003-11-17 作者简介:林 鹏(1978-),男,硕士生。主要从事光电子技术研究。 张志峰(1977-),男,硕士生。主要从事有机电致发光(OLED)的研究工作。熊德平(1975-),男,硕士生。主要从事无机半导体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

有机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数值分析

有机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数值分析 邢宏伟 彭应全  杨青森 马朝柱 汪润生 李训栓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兰州 730000)(2008年1月20日收到;2008年4月15日收到修改稿) 介绍了一种有机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数值模拟方法,模型使用Onsager 提出的成对复合理论,并结合了完善的无机半导体理论而提出来的,其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器件的内建电场与工作温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以及影响器件光电流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体异质结,数值分析 PACC :8630J ,7115Q ,7125 通讯联系人.E 2mail :yqpeng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7062499.html, 11引言 有机太阳能电池利用有机半导体薄膜作为光电活性介质,由于具有容易加工、价格低廉并能制作大面积柔性器件等优点而备受关注.自从人们发现处于基态非简并态的共轭聚合物与富勒烯之间有光诱导电子转移发生以来, [1,2] 这些材料已经被考虑应用 于制作大面积的可折叠的太阳能电池.体异质结(BH J )结构太阳能电池与传统双层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相比,克服了几何界面的影响,即只有在pn 结附近吸收的光子才对光电流有贡献 [3,4] ,而是将电子受体材料和给体材料混合形成可传输电荷的渗透网格,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短路电流值 [5,6] .太阳能电池 的转换效率接近5%,使其比双层结构有更大的开发前途,因此被认为是光伏器件的主要发展趋势[7] . 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吸收光子产生光电流的主要机理是给体材料和受体材料接触面处吸收光子产生激子,在接近给体2受体接触面的区域的激子扩散同时以极快的速度分离为成对出现的给体里的空穴和受体里的电子 [8,9] .但是由于有机材料的介电常量 (εr =2— 4)与无机材料相比较低,使得激子没有像无机半导体中马上分离成电子和空穴,而是牢牢的被库仑力约束在一起.为了产生光电流,激子必须分离成能够自由移动的载流子,并在完全复合成为基态激子之前,移动至电极,被电极俘获,这样才能形 成光电流. 本文以Onsager [10] 的成对复合理论和较完善的 无机半导体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有机体异质结太 阳能电池的数值模型.该模型包含了载流子的产生、复合、漂移和扩散等重要物理机理.模型的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21理论与模型 有机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器件通过金属2有机 半导体2金属的图像来描述,其能级分布及电子与空穴传输如图1所示.半导体材料的导带底和价带顶分别是受体物质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 )和给体物质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 OMO ).受体的LUMO 与给体的H OMO 的能量之差为其带隙(E gap ).电子与空穴的复合用Langevin 提出的双分子复合理论来 表述[11] .由于器件有机层非常薄(100nm 左右),我们假定器件中吸收光子产生激子的产生速率(G max )是相同的. 自由电荷载流子的产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如图2所示:首先,给体内有机层吸收光子产生束缚电子空穴对(激发态激子).激子的结合能大约为012—110eV ,高于相应的无机半导体激发产生的激子的结合能,所以不会像无机半导体激子可以自动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电子和空穴,而是需要电场驱动激子才能离解.在给体2受体的界面处电场较大,激子比较容易离解.可以看出,在有机体异质结太阳能电 第57卷第11期2008年11月100023290Π2008Π57(11)Π7374206 物 理 学 报 ACT A PHY SIC A SI NIC A V ol.57,N o.11,N ovember ,2008 ν2008Chin.Phys.S oc.

异质结

异质结 百科名片 异质结,两种不同的半导体相接触所形成的界面区域。按照两种材料的导电类型不同,异质结可分为同型异质结(P-p结或N-n结)和异型异质(P-n 或p-N)结,多层异质结称为异质结构。通常形成异质结的条件是:两种半导体有相似的晶体结构、相近的原子间距和热膨胀系数。利用界面合金、外延生长、真空淀积等技术,都可以制造异质结。异质结常具有两种半导体各自的PN结都不能达到的优良的光电特性,使它适宜于制作超高速开关器件、太阳能电池以及半导体激光器等。 目录[隐藏] [编辑本段] 基本特性 所谓半导体异质结构,就是将不同材料的半导体薄膜,依先后 异质结 次序沉积在同一基座上。例如图2所描述的就是利用半导体异质结构所作成的雷射之基本架构。半导体异质结构的基本特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量子效应:因中间层的能阶较低,电子很容易掉落下来被局限在中间层,而中间层可以只有几十埃(1埃=10-10米)的厚度,因此在如此小的空间内,电子的特性会受到量子效应的影响而改变。例如:能阶量子化、基态能量增加、能态密度改变等,其中能态密度与能阶位置,是决定电子特性很重要的因素。 (2) 迁移率(Mobility)变大:半导体的自由电子主要是由于外加杂质的贡献,因此在一般的半导体材料中,自由电子会受到杂质的碰撞而减低其行动能力。然而在异质结构中,可将杂质加在两边的夹层中,该杂质所贡献的电子会掉到中间层,因其有较低的能量(如图3所示)。因此在空间上,电子与杂质是分开的,所以电子的行动就不会因杂质的碰撞而受到限制,因此其迁移率就可以大大增加,这是高速组件的基本要素。 (3)奇异的二度空间特性:因为电子被局限在中间层内,其沿夹层的方向是不能自由运动的,因此该电子只剩下二个自由度的空间,半导体异质结构因而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物理系统可用于研究低维度的物理特性。低维度的电子特性相当不同于三维者,如电子束缚能的增加、电子与电洞复合率变大,量子霍尔效应,分数霍尔效应[1]等。科学家利用低维度的特性,已经已作出各式各样的组件,其中就包含有光纤通讯中的高速光电组件,而量子与分数霍尔效应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整理)文献综述 硅基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硅基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研究 班级_______09级信息工程2班__ 姓名___________胡思凯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200931281039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耿魁伟____________

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引起人类的极大关注[13]。目前,大规模商业化太阳能电池仍以硅太阳能电池为主,正开发的有GaAs[4]、GaN[5]、CdS[6]、铜铟硒[7]和ZnO[810]等新型材料太阳能电池。其中,GaAs和GaN太阳能电池虽在空间应用中比硅太阳能电池更有优势,但属于!族化合物,挥发性强、工艺复杂,制备成本高;CdS和铜铟硒对人类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不符合绿色环保能源发展的要求。氧化锌(ZnO)由于其优越的物理特性,如具有较大的禁带宽度(室温,~3.37 eV)和激子束缚能(~60 mV),而且热稳定性好、抗氧化性能优越,已经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II–VI族半导体材料,其在光电子应用领域也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关于硅基ZnO薄膜的生长及发光性质已有广泛的研究,但对于P型硅纳米线(SiNWs)为衬底上制备ZnO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尚不成熟。硅纳米线是新型的一维纳米材料(SiNWs),由于其自身所特有的光学、电学性质和半导体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已越来越引起纳米科技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SiNWs料具有很强的广谱光吸收特性和室温下的可见光发光特性。因此,对一维纳米材料形貌的控制、生长机理的探索以及各种性能的测量与改进,是人们研究的重点。 一.目前,化学腐蚀法和化学气象沉积(cvd)已经成为制备SiNWs主要的2种技术。此次毕业设计打算以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SiNWs,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1.化学腐蚀法,HF溶液4.6mol/L,AgNO3溶液0.02mol/L,腐蚀温度50℃,腐蚀 时间30min时制备出的大面积阵列一维SiNWs。 2. 3.用SiH4做反应气体,H2作载气,在氢的辉光放电中淀积SiNWs,反应室预真 空约1.33Pa,沉积温度为380度。 利用sem电镜观察生长结构,X射线衍射仪(XRD)观察X射线衍射谱,生长取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综述

文献综述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一、前言 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应用,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在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逐渐减少的今天,寻找更清洁环保的能源已是迫在眉睫。 太阳能以其清洁环保、储量丰富的特点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而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与应用是关键的一点。无机太阳能电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了,能量转换效率大约达到了10% ~ 20%。然而,无机半导体电池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制备成本较高、制备能耗较大、工艺复杂[1]。 近年来,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SC)开始受到关注,它具有很多优点:提高光谱吸收能力的途径有很多,提高物质载流子的传输能力并扩展光谱的吸收范围;容易加工,成膜性好;物理改性比较容易;工艺简单。这也说明了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拥有光明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简介 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新型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它由共轭聚合物给体和富勒烯衍生物受体的共混薄膜活性层夹在ITO 透明导电玻璃正极和低功函数金属负极之间所组成。下图图1-1是聚合物电池的结构示意图[2]。ITO(氧化铟锡)作为电池的透光正极,金属Al、Ca等其他金属作为电池负极,正极和负极之间有一层共混膜,厚度约100-200nm,是由给体和受体材料组成的活性层。聚合物PEDOT:PSS是一层修饰层,厚度约50nm,可以改善ITO电极的功涵和界面性质。

当光透过ITO电极照射到聚合物活性层上时,活性层中的给体材料吸收光子产生激子。激子随后迁移到聚合物受体/给体的界面上,其中的电子就转移到受体材料的LUMO能级上,空穴则在给体材料的HOMO能级上,光生电荷实现分离。 在电池势场作用下,被分离的空穴会沿着共聚物给体形成的通道传输到正极,而电子沿着受体传输至负极。空穴和电子分别传达到正极和负极后,就形 成了光电流和光电压,这就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所产生的光生伏打效应。大体 的光伏过程为:1.光的吸收;2.产生激子;3.激子发生迁移;4.激子的解离;5.载流子分开、迁移及收集。 三、窄带隙共轭聚合物 如何提高其光电转换率是目前研究的关键课题。制备窄带隙聚合物是解决转换效率低的一种方法。聚合物能带隙就是聚合物中HOMO能级与LUMO能级的能级差。一般来讲,窄带隙聚合物的能带隙小于 2.0eV,它可以吸收的光的波长大于等于620nm。 研究发现,D-A型窄带隙共轭聚合物能够有效提高能量转换效率,这种聚合物由给体单元(D)和受体单元(A)组成。改变其给体和受体单元,可以改变它的HOMO 和LUMO能级,以降低带隙,提高光电性能。D-A共聚物中因给体单元 和受体单元的推拉电子作用,使得聚合物的带隙变窄,从而极大地拓宽了聚合 物的吸收光谱。并且人们可以通过将不同的给体单元与不同的受体单元进行排 列组合,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精细地调控聚合物的吸收光谱[3]。 四、D-A共聚物设计要求 影响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PCE)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光吸收区的吸收强度、电荷迁移速度、能带隙宽度和活性层的形貌特征等。 1.光吸收: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激活区域,要有较强的光吸收。聚合物给体的带隙一般比较大,吸收光谱和太阳辐射光谱并不能较好匹配。我们需要聚合物在可见- 近红外区有宽的、强的吸收,这是提高PCE的重点。在设计聚合物的过程中,在支链上添加基团可以提高光子的吸收,共轭支链上添加上助色团,推、拉电子的基团,促使吸收向可见-近红外区偏移[4]。

异质结建模

异质结建模 最近,有许多朋友询问我如何进行异质结建模的问题,在下不才,学习了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对于异质结,我的理解就是与树木嫁接一样,只有截面差不多大的树木才能嫁接存活,在此总结了一些异质结建模步骤分享给大家。 一.MoS2 与ZnO 首先,导入ZnO(或者也可以根据晶胞参数进行建立),建立MoS2(P63 a=b=3.17 c=12.3 S1 0.333 0.667 0.8789 S2 0.333 0.667 0.6211 Mo 0.333 0.667 0.25)如图所示: 相应的参数信息: ZnO:

MoS2: 然后你会发现它们都是六方晶系,a,b的值又很相近,这个时候我们想到可以做关于001方向的异质结,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建立异质结。这个时候有人会问做多大的异质结可以晶格匹配,那么我告诉你,1×1,2×2,3×3……都可以,不信我们来看看。 二.首先,分别做与ZnO 与MoS2 的001切面 点击Build,surfaces,Cleave Surface, 这里的top指的是切面的位置,调节这个可以使裸露在表面的原子不同,Thichness 指的是厚度,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值,自己可以试着玩下。 点击Crystals,建立真空层,真空层一般选用15埃。

MoS2删除一层 接下来建立异质结,一种是将框子摆正,选择一层复制,粘贴到另外一个框子里面,然 后调节位置,,具体细节很简单,大家可以试试。另外一种是通过软件建立选项建立,Build,Build Layers,建立异质结界面,

强调下选择下面这个,然后建立真空层(Build,15埃真空层,与前面操作一样。 这里的距离可以调节,一般的范德华力作用范围在3埃左右。右边是用同样的方法做的2×2的异质结,主要是最开始需要分别做2×2的晶胞,后面操作一样。 二.MoS2与石墨烯 导入石墨烯,建立MoS2。

高效HIT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相关资料介绍

关键词: 意大利三洋HIT太阳能组件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讯: 采用三洋HIT组件的意大利普利亚地区太阳能电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电站之一,目前已经投入运营。 坐落于托雷圣苏珊娜的该电站总装机容量达7.56MW,足以满足3,300个住户的供电需求。 该项目是德意志银行、EST能源和太阳能科技公司、dean太阳能和三洋共同协作的结晶。 “该电站并不是德意志银行首次涉足到可再生能源行业,到目前为止,德意志银行参与了50多个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全球的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850MW。”全球融资贷款项目主管Bernd Fislage表示。 该项目中应用了32,000个三洋HIT组件总额达5417万澳元,占地19公顷。 三洋HIT(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 layer)组件是一种混合型太阳能组件,结合了一层薄薄的单晶硅层覆于超薄的非晶硅层。三洋该款新组件最高效率可达21.2%,实际整体效率在18.6%左右。 三洋HIT的高效使其已经成为很多商业项目以及澳大利亚住宅光伏系统的重要选择。因为其不仅高效且在高温下的产能也很好,体积小,为更多屋顶空间有限的住户安装提供了方便。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讯:三洋电机采用98μm厚的薄型Si单元的HIT (HeterojunctionwithIntrinsicThinLayer)太阳能电池,实现了23.7%的转换效率。该公司2009年9月发布的22.8%的转换效率(厚度为98μm)又提高了0.9个百分点。超过了该公司在2009年2月发布,HIT单元目前最高的转换效率23.0%(厚度在200μm以上)。 转换效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1)改进透明导电膜(TCO),提高了孔迁移率;(2)改进布线部分,减小了布线暗影的影响,同时降低了电阻值;(3)提高对短波长光的反应,减小了光学损失。上述改进措施的具体方法均未透露。 通过上述改进,开路电压(Voc)达到745mV、短路电流(Isc)达到3.966A、填充系数(FF)达到80.9%。单元面积为100.7cm2。此次转换效率的测定是由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在2011年5月31日实施的。 发布会之后的提问中,有人询问在普通厚度的单元上应用此次成果的情况。对此,三洋电机表示“我们在研发中一直致力于降低成本,因此现有厚度的单元没有试用此次的成果”。结晶硅型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正在逐渐接近理论极限值。为了应对转换效率越来越难以提高的情况,三洋电机的研发正向在维持转换效率的情况下以单元薄型化来降低成本转移。 日本最被认可的三洋HIT太阳能电池明年将投身于松下 关键词: 太阳能太阳能电池三洋HIT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讯:最被认可的日本太阳能品牌之一——三洋HIT太阳能电池明年将投身到松下品牌旗下。松下收购三洋的举动据说是松下巩固其名下多领域产品的品牌化战略的一部分。松下表示,收购后,三洋仍然负责松下集团能源部门的关键领域。 松下新的财政年度将始于2012年4月1日,届时,三洋出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将使用PanasonicHIT品牌。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及其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恶化,人类迫切需要寻求对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是目前最具前景的新型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太阳能的使用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是一种安全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的利用成本也很低,并且太阳能的使用不受地里条件的限制。太阳能的利用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典型的有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而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中太阳能的光电利用可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利用太阳能的方式,也是今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跃的领域[1,2,3]。因此太阳能电池的开发和研制也就日益得到科学家们的重视。 制造太阳能电池主要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电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的光电子转移反应,根据制造太阳能电池所用的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以分为:硅太阳能电池;以无机盐如砷化镓Ⅲ-Ⅴ化合物,硫化镉,铜铟硒等多元化合物为材料的无机盐太阳能电池;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等。硅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储量丰富,是地球上储存量第二大的元素,而且性能稳定、无毒,因此成为太阳能电池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中的主体材料。本文主要介绍了硅太阳能电池的种类,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并探讨了硅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趋势。 第一代硅太阳能电池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了第一块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开始了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新纪元[15],不久后应用于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航空航天领域。而现在硅太阳能电池占到了整个太阳能电池产量的90%以上,硅太阳能电池是最重要也是技术最成熟的太阳能电池。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提高较快。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在硅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初期,由于单晶硅的价格过于昂贵,人们一度认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会逐渐淡出地面应用太阳能电池市场。但是随着太阳能电池的薄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综述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综述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引言 21世纪以来,人口急剧增长,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明显。目前,人们主要消耗的是不可再生能源,例如煤、天然气、石油等化石燃料。而未来人类还需大量的能源,故人类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 而太阳能具有清洁、无污染、分布广并且能量充分,是目前广大科研人员的研究重点。而光伏为开发太阳能的主要对象,主要其具有安全、清洁、成本低廉等优点。目前,市场上主要为第一代硅基太阳能电池,大约占了90%,其余的约10%被CdTe和GIGS为代表的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所占据。然而,硅基太阳能电池在原材料和制造上,其成本都比较高,工艺较复杂。因此,人们正在努力开发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1]。 近年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光电效率高,工艺简单等一些优异性能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如今广大研究人员正在大力研究,开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化效率正在不断突破、提高,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单晶硅太阳电池(25.6%)的水平。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被证实已达到了20. 1%[2],这项重大的成就于2013 年度,成功被Science 评选为十大科学突破之一[3]。 一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 人们从十年以前就开始研究钙钛矿型结构化合物,刚开始由于其具有优异的光子传导性以及半导体特性,而被应用于薄膜晶体管和有机发光二极管中。[4] 2009 年,Miyasaka 等[5]首先制得钙钛矿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它主要是以CH3NH3PbBr3和CH3NH3PbI3为光敏化剂。这成功地跨出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发展的第一步,也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011年,Park 等[6]以CH3NH3PbI3为光敏化剂,通过改善工艺及优化原料组分比,成功制备了光电转化效率为6. 54%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其结构和性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有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有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谢小银潘高峰*刘冠辰李祥 (吉林化工学院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吉林吉林132022) 摘要:本文主要综合论述了有机异质结的理论基础,着重介绍新型光伏材料中的有机异质结的工作机理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今后研究有机太阳能电池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有机异质结; 太阳能电池 近年来,全球变暖,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使得能源安全气候变化问题倍加突出。以硅等半导体材料作为太阳能电池以其高效、清洁等优势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可能性,但是由于硅基太阳能电池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又会给环境和社会带来了新的压力。为了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提出了有机异质结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同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1-3]。据测算,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只有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1/5~1/10,且生产工艺简单,未来前景十分广阔。 1. 有机异质结的特性 异质结是指不同半导体材料间两种不同层次或区域之间形成的二维界面,由有机半导体材料形成的异质结即为有机异质结。由于构成异质结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各自的带隙宽度、功函数的不同,这两种半导体材料分别被称作电子供体和受体半导体。两种材料分子之间由于界面的存在而表现出很弱的分子间作用的同时也导致有机异质结呈现出不同于无机半导体的一些特性,如量子阱效应和电子迁移率发生变大:

1.1 量子阱效应:电子在移动的过程中,由于异质结界面的能阶较低,且空间宽度极小,因而会被限制在界面所在二维曲面上。由此,电子的基本特性会发生改变,例如:能带分裂而导致能级量子化、基态能量增加、以及能态密度改变等,其中能态密度与能阶分布,是决定电子特性很重要的因素。 1.2 迁移率(Mobility)变大:在半导体中,自由电子主要是由所掺杂材料的分子提供,因此在一般的半导体晶格中,自由电子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会受到杂质分子或者晶格的碰撞而受到影响和限制。然而在异质结结构中,杂质分子处于界面两侧,而自由电子则被限制在界面上,因此在空间上,自由电子是独立而不受其他分子或晶格的影响所以其迁移率就可以大大增加。这个为提高光电流密度提供了基本条件。图1 简示有机体异质结的界面形态。 图1有机异质结混合界面,红色和灰色部分分别简示供体和受 体材料在异质结中所呈现出的形态学状态,本图引用自参考文献[4] 2. 有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光电流的产生机理: 与硅基半导体相比,形成异质结的有机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范德华力)

高分子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综述

高分子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整理高分子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描述了高分子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效应机理和结构,指出了目前制约电池效率的主要因素以及常见的高分子太阳能电池的类型,并为今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指明了研究方向。 关键词:高分子太阳能电池进展电池效率碳纳米管 引言 在全球能源需求日渐增加的趋势下,太阳能被视为最有前途的、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无机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光电转化效率从上世纪5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6%【1】发展到如今的37.9%【2】,占有了70%左右的太阳能电池市场,特别是在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更是无与伦比,但是它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等,要制备大面积的无机太阳能电池,或者大规模的使用,有技术和成本的限制。有机高分子太阳能电池是近年来新型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热点,其研究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聚合物的良好加工性能、柔韧性以及成本低等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 高分子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和结构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基于PN结的光生伏打效应【3】。当N型半导体与P型半导体通过适当的方法组合到一起时,在二者的交界处就形成了PN结。由于两种材料载流子浓度存在差异,导致电子从N型半导体扩散到P型半导体中,空穴的扩散方向正好相反,当二者的费米能级平衡后,PN结达到平衡,在结区形成内电场。而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因聚合物高分子的引用,在原理和结构上有一些特别之处。 1.1 原理 在聚合物高分子太阳能电池中,光电效应过程是在光敏层中产生的。共轭聚合物吸收光子以后并不直接产生可自由移动的电子和空穴,而产生具有正负偶极的激子。只有当这些激子被解离成可自由移动的载流子,并被相应的电极收集以后才能产生光伏效应。否则,由于激子所具有的高度可逆性,它们可通过发光、弛豫等方式重新回到基态,不产生光伏效应的电能。在没有外加电场的情况下,如何使光敏层产生的激子分离成自由载流子便成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4】。当光照到了电池的材料时,就会激发产生激子(电子空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综述

北京化工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学院名称:_化学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科学研究方法 任课教师:____刘研萍___ 学号:_2015200383__ 姓名:____刘俊文__ 专业:___材料科学与工程__ 日期: 2016 年 1 月 15 日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摘要: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能源危机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综述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结构以及常见的太阳能电池材料,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太阳能电池新材料的发展状况,并对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为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受体材料 太阳能是一种易于获取、安全、洁净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为人们解决能源危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相对于硅基太阳能电池,具有柔性、可溶液加工、成本低廉、轻薄、材料的分子结构的可设计性等优势。但是,与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仍相对低,制约了其大规模应用。因此,研究新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太阳能电池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贝尔实验室首次成功研究出了光电转换效率为6 %的硅太阳能电池[1]。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如今已达到39%,并且占具了70 %左右的太阳能电池的市场,特别是在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更是独领风骚。但是由于其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成本高,要制备大面积的无机太阳能电池却面临种种困难。于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科学家们在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探索将一些具有共轭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应用到太阳能电池,由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制备工艺简单、低成本、质量轻、可弯曲和面积大等优点,进而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较低,文献报道中大约多为10.5%左右[2]。因此,研究合成新型高效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迫在眉睫。 1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知识 1.1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